对吉芬商品的认识
吉芬商品
吉芬商品一、到底什么是“吉芬商品”要讨论“吉芬商品”问题,我们就应该首先把“吉芬商品”的概念搞清楚,把“吉芬商品”与其它商品区分开来。
(一)“吉芬商品”概念的由来英国人吉芬于19世纪发现,1845年,爱尔兰发生灾荒,土豆价格上升,但是,土豆需求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还增加了。
这一现象在当时被称为“吉芬难题”。
而这类需求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的特殊低档商品以后也因此被称为“吉芬物品”或“吉芬商品”。
(二)“吉芬商品”产生的原因分析一般来说,由于商品的价格上升,人们会降低对它的采购和消费,而为什么1845年的爱尔兰会出现相反的现象呢?原来,19世纪中叶爱尔兰还不是很发达,还有很多贫困的人,这些贫困家庭的收入没有节余,只能维持基本生活。
在许多贫困家庭的食物消费中,土豆这种最低档次的食物占有较大比例。
当然,在贫困家庭中还有一部分钱用于购买比土豆高级的食物和用于其它消费。
由于灾荒,当年的土豆价格上升。
土豆价格上升后,如果要买同样的土豆就需要花更多的钱,而花了更多的钱后,原来用于购买其它食物的钱就变少了,能够购买到其它食物的量就会减少。
这样,当土豆价格上升后,如果还按照原来的食物比例来购买土豆,贫困家庭的食物将不能满足他们的基本消费。
怎么办呢?人们只好多买些土豆。
因此,就出现了这种价格愈高需求量愈大的特殊现象。
(三)“吉芬商品”的界定从现象上说,“吉芬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但是,并不是说凡是满足这种现象的商品都叫“吉芬商品”。
分析一下1845年爱尔兰的情况,如果土豆不是必须消费的商品,它涨价了人们当然可以不买;如果这种商品不是低档次的劣等品,如果它涨价后还有比它更低档次的商品可以买,人们对它的需求也不会增多;如果消费者比较富裕,它涨价后人们仍然有钱买够其它更高档次的商品,那也可能不会增加对它的需求。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确定某一商品是不是“吉芬商品”,必须满足以下条件:第一,这种商品是消费者的必须品。
吉芬商品
吉芬商品吉芬商品(Giffen Goods),又称为季棻财,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名词,它是指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价格如果上升,消费者对其需求量反而增加的商品。
形式上说,如果假设商品i的需求函数为,其中为经济中的价格向量,w为消费者的收入。
则,如果消费者对于商品i的需求满足以下条件,则称对于消费者来说,商品i为吉芬商品,我们知道,价格的变化对需求的影响可以解释为替代效应和财富效应的总和。
这里,商品i 的自我替代效应为非正,因此会减少需求,但是从结果得知这里的总效应为正(价格上升导致的需求为增加),因此,财富效应为正,并且大于替代效应。
这里的财富效应为正是指斯卢茨基方程右边第二项为正,这意味着,也就是说,财富的减少会导致需求的增加。
由此看来吉芬商品是劣质商品。
综合上述说明,吉芬商品可以看成是财富效应非常大,以致大于替代效应的劣质商品。
吉芬商品存在吗?“吉芬商品”这个术语是每一个经济学人都熟习的词汇。
它现在的含义指得是一种需求量在价格上升时本应下降却反而增加的反常现象。
不知道是哪位高人将这个“吉芬现象”最先列入经济学的典籍,但是,就我手头的资料来看,吉芬现象有两个版本,一个说是“土豆”,一个说是“面包”。
单单由此可以看出,即使是吉芬爵士这个人是实实在在的历史存在,吉芬现象也更像是一个“传说”而非科学事实。
或许经过一番考古研究之后,我们可以得到吉芬到底当时观察的是土豆还是面包的结论,但是,这个并不重要,因为无论是土豆还是面包我们都可以将之放在“商品”的地位来对待,单单从经济学对此案例的引用和经济学自身的理论来看,吉芬现象是不存在的。
为何出此奇谈怪论?看官不妨沉住气慢慢看下去。
为了解此谜团,我们不得不详细回顾一下经济学关于“需求量”的概念。
一本教科书上是这样讲解“需求量”概念的:某种商品的需求量是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愿意并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还有从价格和需求的一般关系进行描述的:一种商品的需求(demand)是指消费者(或购买者)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的市场上,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吉芬商品
关于吉芬商品存在与否的思考吉芬商品是这样一种商品: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得总效应与价格同方向变动。
这类需求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的特殊商品就被称做吉芬商品。
然而,自吉芬商品概念提出以来,关于吉芬商品的存在性一直是经济学家们的讨论话题,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得出确切结论。
下面我将以食盐抢购为例,谈谈个人看法。
2011 年3 月,随着日本核泄漏形势的日趋严峻,我国出现了大范围的抢盐热潮,并于3 月16 日达到高峰,波及内陆多省。
在食盐抢购这一事件中,出现了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动的现象,可认为此时的食盐是吉芬商品。
日本核泄漏引发国内谣言,导致民众恐慌程度上升、食盐销售速率增加、库存量减少,在期望库存量不变的情况下库存偏差增大、订货速率增加,但是炒作者的食盐供给量是固定的(短期),使得销售商得不到足以弥补库存偏差的食盐量,造成库存量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不得不提高价格、缩小库存偏差。
同时,由于市场信息滞后期的影响,销售商所订购的食盐(根据上一期消费需求订货)远远低于当期需求者的需求量,这又进一步导致食盐库存量不足、价格继续上涨,带来新一轮的社会恐慌程度增强、食盐销售速率增加,产生食盐抢购“热潮”。
抢购又一次带来价格上升、社会恐慌,进而是销售速率的增加、抢购的加剧,如此螺旋式上升,形成“恶性循环”。
长期内,由于“恶性循环”导致食盐价格不断上涨,库存供不应求,销售商会调整期望库存量,增加供给以赚取更多利润;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一方面严厉打击炒作行为,强令生产者增加供给,另一方面做宣传教育,使民众认识到没必要“抢盐”。
此时,由于市场信息滞后期的影响,销售者不能立即感应到需求降低的情况,这就形成了一个过程,即生产者生产增加,销售商订货增加,消费者购买量减少,带来的后果是销售商库存量大幅增加,进而降价出售。
由此可见,价格与需求同方向变动,即形成吉芬商品,必须借助于一个中间变量———恐慌程度。
而引起同向变化的直接原因是需求量的增加,导致销售速率增加、价格上升、恐慌程度加强,销售速率又加强,循环往复,螺旋上升,造成价格上升、需求增加的假象。
28答吉芬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作为低档物品
28.答:吉芬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
作为低档物品,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则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
吉芬物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得总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
这也就是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形状的原因。
现用图3—20说明吉芬商品的价格效用变化。
图中的横轴OX 1和纵轴OX 2仍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其中,商品1是吉芬商品。
商品1的价格P 1下降前后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分别为a 点和b 点,相应的商品1的需求量的减少量为11X X ''',这就是总效应。
通过补偿预算线FG 可得:11X X '''''为替代效用,它是一个正值;''''X X 11是收入效应,它是一个负值。
而且,负的收入效应''''X X 11的绝对值大于正的替代效应11X X '''''的绝对值,所以,最后形成的总效应11X X '''为负值。
在图中,a 点必定落在b 、c 两点之间。
图 3—20 吉芬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吉芬商品(giffengoods)
吉芬商品(giffen goods)吉芬商品吉芬商品 (tasty goods), 又称为季棻财, 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名词, 它是指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某商品的价格如果上升, 消费者对其需求量反而增加的商品.形式上说, 如果假设商品i的需求函数为, 其中为经济中的价格向量, w为消费者的收入.则, 如果消费者对于商品i的需求满足以下条件, 则称对于消费者来说, 商品i为吉芬商品,我们知道, 价格的变化对需求的影响可以解释为替代效应和财富效应的总和.这里, 商品i的自我替代效应为非正, 因此会减少需求,但是从结果得知这里的总效应为正 (价格上升导致的需求为增加),因此, 财富效应为正, 并且大于替代效应.这里的财富效应为正是指斯卢茨基方程右边第二项为正, 这意味着,也就是说, 财富的减少会导致需求的增加.由此看来吉芬商品是劣质商品.综合上述说明, 吉芬商品可以看成是财富效应非常大, 以致大于替代效应的劣质商品.吉芬商品存在吗?"吉芬商品" 这个术语是每一个经济学人都熟习的词汇.它现在的含义指得是一种需求量在价格上升时本应下降却反而增加的反常现象.不知道是哪位高人将这个 "吉芬现象" 最先列入经济学的典籍, 但是, 就我手头的资料来看, 吉芬现象有两个版本, 一个说是 "土豆",一个说是 "面包".单单由此可以看出, 即使是吉芬爵士这个人是实实在在的历史存在, 吉芬现象也更像是一个 "传说" 而非科学事实.或许经过一番考古研究之后, 我们可以得到吉芬到底当时观察的是土豆还是面包的结论, 但是, 这个并不重要, 因为无论是土豆还是面包我们都可以将之放在 "商品" 的地位来对待, 单单从经济学对此案例的引用和经济学自身的理论来看, 吉芬现象是不存在的.为何出此奇谈怪论? 看官不妨沉住气慢慢看下去.为了解此谜团, 我们不得不详细回顾一下经济学关于 "需求量" 的概念.一本教科书上是这样讲解 "需求量" 概念的: 某种商品的需求量是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水平下愿意并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还有从价格和需求的一般关系进行描述的: 一种商品的需求 (demand) 是指消费者 (或购买者) 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的市场上, 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如果你看到不同版本的经济学入门书籍, 几乎难以找到完全相同的论述.这说明, 经济学对自己学科的最基本的概念存在理解和定义上的不一致性.这是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先天残疾的一个例证.我们抛开需求量概念定义在文字措词上的分歧, 将注意力转移到深层理解上.一本教材在对需求概念进一步讲解时十分郑重地强调读者注意: 需求量不是指实际的购买量, 而是指人们想要进行的购买量.不论这种强调解释是否正确, 一个明显的事实就是, 在所有的经济学教科书中, 用以描绘需求曲线的需求表的数据无一例外地都是虚构的! 为何不在多如牛毛的商品经济数据中随手取来有说服力的现实数据? 看来 "不是实际的购买量而是想要进行的购买量" 的说法也不是没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不是 "实际的" 而是 "想要的", 所以它不存在于现实当中, 只存在于人的脑海里,So you can't get data from reality.As the demand is defined as such a not from the actual data variables, therefore, its authenticity has become not only confirmed the intricate case, also cannot be disproved. Thus, to the so-called demand curve and demand law authenticity became economics often the subject of debate, not only the entry students confused, we have a lot of doubts master.If the demand is the actual purchase amount, we cannot explain why economists do not use actual case to explain the demand law, an official can inadvertently found a worthy economics write a great deal about phenomenon, why not general establishment economists themselves prove the law of demand with a large number of real data, and to use their own fiction the data? So we think it's really not the actual amount of purchase. And then we have to ask: since the demand can not be observed from reality, how can Sir David see the demand for potatoes or bread?Obviously, let's admit that Finn is a historical fact, and what Finn observed is a real purchase, not a wish in the mind. How can we use it to negate the law of demand if the quantity of actual purchase is not demand? Why does it say "abnormal"?Economics must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conceptual difference between purchase quantity and demand. The reality of economics is ambiguous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two concepts, and is often used together. The purchase amount is almost a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did not seem to All the world knows. So, in the end of western economics, the question is: "what does it mean when the price increases and the consumer reduces the amount of purchase?" "Reduce the amount of purchase" is not return?If the purchase amount is the number of home goods, it will only increase rather than decrease, even if you bought ten pieces of yesterday, today to buy a total number is an increase, rather than reduce nine, unless the return. Besides the demand and purchase amount is considered to be different?The amount of purchase in each purchase behavior and the demand can not match, you go to the mall to buy 10kg rice, and the last time you bought 5kg, can you explain that your demand doubled? Of course not. More people will think you're going to eat longer than you need more rice.Now let's go back to the topic of Kyrgyzstan's goods and see how reliable the famous "Finn phenomenon" isIf Giffen the poor indeed poor to the extreme, Engel index is 1, then the price they live on potatoes or bread, can only lead to further tightening their belts, and gradually move toward death, where the money to buy more up the price of potatoes or bread? The income of the past is enough for the whole family to eat potatoes, and now the price of potatoes doubled, which means that the whole family should eat less than half, how much can buy?So, these people who Finn observed should not be too poor to explain, in the past, in addition to eating potatoes, there is still a little bit of surplus in the hand, must buy some salt fuels and things like that? In this case, if the price of potatoes to eat, but also with the original or less money to buy potatoes potatoes, from food to starving, or will be used to buy all the remaining small and more like the originalpotatoes, even go home after eating. If you were, would you choose to eat less boiled potatoes with salt or more raw potatoes? To sum up, it is unlikely that the poor will buy more potatoes.Buy potatoes in potato prices when people, should not the poorest class, but those in the poorest class above but at any time will be reduced to the poorest segments of the population, or profiteers hoarding and profiteering. In fact, the money in the hands of the people, to increase the purchase amount, depending on the expected price or price movements, and independent demand. The increase in the amount of purchase can only be used to reduce the cost of purchase or storage, which is not only reasonable but also perfect, and is fully consistent with the hypothesis of rational person,There is no need to explain economics as a special case for one hundred or two hundred years".The commodities described in Kyrgyzstan are living potatoes and bread. For each of us, the price and demand are irrelevant as a necessary requirement. You can't afford to eat without food, the grain is almost free, and you're going to use your income for food, and you're not going to die. For the tight necessities, buy back need to cherish consumption, that is, the amount of demand should be reduced.It is summed up as two points: the poor are not likely to buy more when the necessities of life are rising; and even more buying is also an increase in the amount of purchases rather than an increase in demand.Do you still believe the existence of the Finn phenomenon?。
关于“吉芬商品”之谜的几点思考
关于“吉芬商品”之谜的几点思考本文针对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爆发灾荒时所引发的土豆需求与价格的同向变化关系现象入手,深入地分析了当时这一有悖于需求规律的事件难题,最终提出了吉芬商品仍然符合市场价值需求规律,并非需求定律中特例的几点理由。
标签:吉芬商品;需求定律;市场价值一、吉芬商品现象的提出根据需求价值规律,由于存在边际效用递减的作用,对于任何一种商品来说,通常价格的上升会导致其市场的需求量随之减少,即价格与需求量成反比。
这一理论长期以来是经济学界研究理性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恒定规律。
但是自19世纪40年代,英国的统计学家罗伯特·吉芬在研究1845年爱尔兰灾荒时的土豆价格与消费需求的关系时,发现土豆这种劣等品在当时的条件下价格提高,然而需求量也相应地攀升,即价格与需求量成正比。
这一发现有悖于普遍接受的需求价值规律,所以业界将此现象称为“吉芬之谜”。
二、吉芬现象的经济学解释经过多年来,随着经济学界对于吉芬商品研究的深入,对其怪异现象的解释也趋向于更为统一的认识。
目前主要把价格与需求的同向变化关系归咎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共同作用。
替代效应是指在实际收入水平不变(即原有的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由于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使商品的相对需求量产生改变。
而收入效应是指在名义收入不变的情况下,由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引起商品消费量的变动。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构成了总效应,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引起消费者对购买行为做出不同的选择。
吉芬商品价格与需求量的同向变化关系具体可见图1。
横轴X1代表吉芬商品的数量,纵轴X2表示另一种商品的数量。
a点为无差异曲线U1与预算线AB的切点,也是消费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因此理性的消费者会选择X1’’数量的吉芬物品。
然而当其他条件不变,仅吉芬物品X1价格下降时,预算线AB将移至AB’的位置,则会与新的无差异曲线U2相切于b点,形成新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由此所对应的吉芬物品数量为X1’。
劣等品和吉芬商品区别
劣等品和吉芬商品区别
劣等品和吉芬商品区别,劣等品和吉芬商品区分。
吉芬商品与劣质商品是有区别的。
所谓劣质商品是指当人们的实际收人提高后对该商品的需求反而减少的商品,劣等品和吉芬商品即对该商品的需求的收人弹性是负数。
但是,因一种商品的价格下跌,替代效应会导致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因此.如果替代效应引起的需求的增加量超过了收人效应引起的需求的减少.劣等品和吉芬商品以至对该商品需求的净结果仍然反映为价格下降、实际上的购买全仍然是增加的。
这种商品与正常商品相区别.称为劣质商品。
而占芬商品是指价格下降后,劣等品和吉芬商品负数位的收人效应大于正数价的替代效应.因而净结果是价格下跌后.实际上购买的数旦反而减少。
因此,古芬商品日买的数量反而减少。
因此.吉芬商品一定是劣质商品.但是劣质商品不一定是吉芬商品。
关于吉芬商品的争论
关于吉芬商品的争论吉芬商品,是一种商品,在价格上升时需求量本应下降,却反而增加。
所谓吉芬商品就是在其他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当商品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增加,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减少,这是西方经济学研究需求的基本原理时,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吉芬对爱尔兰的土豆销售情况进行研究时定义的。
摘要吉芬商品 (Giffen Goods),经济学中的一个名词,它是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价格如果上升,消费者对其需求量反而增加的商品。
一些学者认为天下不存在“吉芬商品”。
我认为存在“吉芬商品”或者“吉芬现象”,但不认为它违背了需求定律。
汪丁丁、黄有光等先生将“事实”当成了“理论”;张五常等先生将“定律”当成了“公理”,并否认事实。
主要内容2001年以来,中国经济学界就需求定律(或需求法则)展开了一场争论,参战学者之多,讨论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较为罕见。
至今,这场争端并无结果,对于广大读者或经济学界人士而言,还是一头雾水:需求曲线是否必定向右下角倾斜?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吉芬商品”?张五常等先生坚持认为,需求曲线必定向下,现实世界不存在“吉芬商品”。
黄有光、汪丁丁等先生则认为存在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认为存在“吉芬商品”。
“吉芬商品”是否存在,一直是经济学上没有解决的难题。
即使在美国学术界,也一直存在争论。
如2001年华夏出版社出版的中译本《经济学的困惑与悖论》,就有专文讨论这个问题,但依然没有定论。
在当前国内外的经济学教科书上,“吉芬商品”都是作为需求定律的例外存在的。
现实世界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当学者们研究问题越深入,浅显的问题越难把握。
实际上,上述双方乃至中外所有学者所争论的问题,解决起来非常容易——他们在处理逻辑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上出现了偏差。
从教科书上看,需求定律指的是,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需求价格与需求量呈反向变动关系。
用坐标图表示,如果用横坐标表示需求量,纵坐标表示价格,那么需求定律就可以表示成一条从左上角到右下角的曲线,就是“向右下倾斜”。
谈“吉芬品”在经济学中的意义
谈“吉芬品”在经济学中的意义作者:刘渤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11期摘要:本文以微观经济学中比较重要的概念“吉芬品”为切入点,简单分析了“吉芬品”的特点和经济学特征,并阐述了需求理论和适用范围。
关键词:吉芬品;微观经济学;需求理论;弹性“吉芬商品”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商品,一般来说吉芬品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劣质品。
通常情况下,我们将产品分为三种,即正常商品、奢侈商品以及劣质商品,积分商品就是其中具备特殊性质的劣质品,它的价格与需求曲线与正常商品有很大区别。
本文通过分析,阐述了吉芬品在经济学中的实施意义,希望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们生活中吉芬商品现象的真相。
一、吉芬商品的含义“吉芬品”是中国的经济学教授比较重视的概念,但在一般外国经济学教授的相关书籍里面却很少提到,我个人认为,“吉芬品”的概念只是经济学现象里面的一个特例,缺乏普遍发生的基础和可能性,如果仅仅从价格与需求成正比这个角度来讲的话,它并不是一个值得大费周章予以详尽论述及探讨的概念,也不应该让学生花太多的时间去掌握它。
现在我们俗称的吉芬品是以著名的经济学家吉芬来命名的一种特殊的商品,该商品与其他商品最大的区别是,其售价的提升会促使其需求量的提升。
在需求曲线图中,是向右斜上方倾斜的,这种曲线走向明显是和商品需求规律所背离的。
在分析吉芬商品的内在含义时,首先需要了解人们的收入和价格之间的曲线关系,也就是说要对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有一些必要的认知。
所谓收入效应,指的是市场中商品的需求会与人们的实际收入状况呈正相关;替代效应指的是市场中某种品类产品价格的高涨会使得消费者选择类似性能的产品来进行取代。
实际上,对市场中正常的产品来讲,其替代效应一般会远远小于收入效应;而且,市场产品的需求和价格之间的曲线关系是反向变化的。
二、商品价格需求变化曲线一般来讲,需求函数、需求表或需求曲线都是在某特定时期内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通常的需求曲线,不管是线性的需求曲线还是非线性的需求曲线,都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国际经济下行阶段我国商品吉芬化分类成因及对策分析研究
国际经济下行阶段我国商品吉芬化分类成因及对策分析研究国际经济下行阶段,我国商品吉芬化现象日益凸显,给国内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通过对吉芬化的概念和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吉芬化的对策,以期为解决当前国际经济下行情况下我国商品吉芬化问题提供参考。
一、国际经济下行阶段我国商品吉芬化的概念商品吉芬化是指在国际贸易中,出口商品的价格涨幅高于进口商品的价格涨幅,从而使得贸易顺差增加,但商品结构却倾向于低附加值产品、资源密集型产品,从而导致我国商品出口价格低,进口价格高,形成了商品吉芬化现象。
商品吉芬化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二)国内产业结构和价值链不完善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仍然相对落后,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依然面临较大的阻力,而且我国产业的价值链也尚未完善。
这就导致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较弱,出口商品价格低、进口商品价格高的现象日益严重。
(三)外部环境变化与政策制约国际贸易中,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各国的政策也会对我国商品吉芬化造成一定的冲击。
特别是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实施,以及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等,都会对我国的商品出口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应对国际经济下行阶段我国商品吉芬化的对策(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应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得到提升,促进了商品吉芬化现象的缓解。
(二)优化贸易结构,拓展出口市场应优化我国的贸易结构,加大对高附加值产品、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力度,拓展出口市场,适当放宽出口政策限制,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减少商品吉芬化现象。
(三)加强贸易政策协调应加强与国际贸易伙伴的合作,积极应对国际市场的挑战,降低进口关税,扩大国际市场准入,积极应对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减少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从而减少商品吉芬化现象。
(四)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应提高我国的贸易便利化水平,简化出口和进口手续,降低贸易成本,提高贸易效率,推动贸易便利化改革,减少商品吉芬化现象。
对吉芬物品经验与理论考察
对吉芬物品的经验与理论考察摘要:需求定律(the law of demand)说的是某种产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呈反方向变化,即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人们对于价格上升的反应是减少消费,对于价格下降的反应是增加消费量,是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之一,然而一些理论探讨和经验研究表明存在与上述需求定律相悖的情况,一种广为人知的情形是吉芬物品(giffen goods)的情况,也称之为吉芬悖论(giffen paradox)。
吉芬物品一般是低档物品,实际情况是否如此,使得这类商品的需求曲线表现出向上倾斜的情况?本文的论述表明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并不存在,需求定律并没有所谓的“例外”。
关键词:吉芬物品;需求定律;需求曲线;被动偏好中图分类号:f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05一、引言违背常理的事情常常引人关注,成为被广泛报道的新闻,理论研究也不例外,对于某些有悖于一般理论的现象,常常会引起一些学者的研究兴趣。
在经济学理论中,需求定律——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自从马歇尔(1895)在《经济学原理》中提及吉芬物品以后,探讨违反需求定律的理论和经验研究就从来没有中断过。
其中大部分学者的研究集中在对吉芬物品的研究上,而有些学者,如黄有光(2011)则把违反需求定律的情况延伸到对奢侈品—钻石物品的研究上,黄认为某些钻石物品也存在需求曲线向上倾斜的状况。
为什么对于违反需求定律的情况的研究如此之多,尤其是研究吉芬物品的学术著作数量颇多,并且几乎在每一本初级或中级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中都有对吉芬物品的介绍,其受到的关注程度可见一斑,在walker(1996)看来,对于吉芬悖论的关注主要是由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1)经济学家们努力探索吉芬现象出现的理论条件,以便确定这种情况是否是一种经常现象,因为如果这种有悖于需求定律的现象经常出现的话,那么许多经济理论和许多政策处方就需要重新进行构筑;(2)经济学家们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往往是互相矛盾的;(3)对吉芬现象很难进行计量经济学上的检验,进而导致人们不断努力用新现象和新思路来探索这个奥秘。
吉芬反论的经济学解释
吉芬反论的经济学解释吉芬反论(Giffen Paradox)是经济学上一个颇具争议的现象,指的是当某一商品的价格上升时,消费者却购买更多该商品,而当价格下降时,消费者却购买更少该商品的现象。
这一现象与一般理性消费者的行为相悖,因此引发了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在经济学中,一般来说,价格上升会导致需求下降,而价格下降会导致需求上升。
这种关系被称为价格效应(Price Effect),它符合一般的供求关系和消费者理性选择原则。
吉芬反论的出现打破了这种传统的认识,为经济学家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挑战。
要解释吉芬反论,我们需要从经济学的供求理论和消费者行为理论入手。
我们来看一下供求理论。
根据经济学的供求曲线,价格上升会导致供给增加,需求减少;价格下降会导致供给减少,需求增加。
这是由于价格上升能够激励生产者提供更多的商品,同时也能够促使消费者减少购买;而价格下降则会减少生产者的供给,同时增加消费者的购买。
这种现象在一般的商品上是成立的,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却可能出现吉芬反论。
我们来看一下消费者行为理论。
经济学家们认为,消费者是理性的,会在有限的预算下,做出最优化的消费选择。
也就是说,消费者会根据商品的价格和自己的偏好来选择购买的数量。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消费者的行为可能不符合一般的理性预期,也就是出现了吉芬反论。
一个经典的解释吉芬反论的案例是马歇尔在19世纪末提出的马铃薯例子。
当时,英国的穷人主要以马铃薯为主食,而面包是次要食物。
面包价格上涨会导致穷人的购买力下降,而他们会转而购买更多的便宜的马铃薯,从而导致了吉芬反论的现象。
这一案例揭示了吉芬反论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对价格效应(Price Effect)的影响。
收入效应是指价格上升导致消费者的购买力下降,而价格下降导致消费者的购买力增加。
在一般情况下,这种效应会和价格效应相互作用,使得需求随着价格的变化而变化。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收入效应的影响可能会超过价格效应,从而导致吉芬反论的出现。
从系统动力学角度浅析吉芬商品
从系统动力学角度浅析吉芬商品作者:任军营李生道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23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实验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摘要:独辟蹊径,采用系统动力学的分析方法,针对之前发生的食盐抢购现象引入诱导因子的概念,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吉芬商品的生成、归属问题,并以长期和短期为限论证了不同时期吉芬商品的供需特点及可能的均衡状况,得出了创新型的结论。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诱导因子;供给需求;均衡中图分类号:F031.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3-0012-03引言吉芬商品是这样一种商品: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得总效应与价格同方向变动。
这类需求量与价格成同方向变动的特殊商品就被称做吉芬商品。
对吉芬商品,很多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研究。
苏斌(2004)从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角度反驳了西方的传统观点,并在新的假设基础上对吉芬物品及其现象进行新的解释,认为吉芬现象并没有违背需求规律,而是特殊情况下正常的经济现象。
张攀春(2010)认为吉芬效应是吉芬商品的扩展,其本质是短缺经济,并提出用增加供给和增加收入双管齐下的方法来解决吉芬效应。
郑大川(2007)利用最基本的供需曲线对吉芬商品做了全新的解释,且通过房地产市场的实证分析验证了新解释的可靠性。
唐炎森(2001)通过定性分析,提出吉芬商品并不是需求定理的例外,而是需求的变动。
以上学者的研究大都是针对西方经济学中吉芬商品是否遵循供求定理展开的,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比较分析,并且以主观描述居多,缺乏有力的实证研究。
基于此,笔者在借鉴前人理论经验的基础上,从吉芬商品的概念出发,大胆采用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借助流图分析和诱导因子,对吉芬商品的存在条件、归属判定以及供需均衡状况进行了系统剖析,得出了有益于理论实践的结论。
一、系统动力学流图分析(一)系统动力学简介系统动力学是在总结运筹学的基础上,为适应现代社会系统的管理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
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需求曲线是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用于描述某种商品在不同价格下所需求的数量的关系。
对于吉芬商品而言,也存在着相应的需求曲线。
吉芬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具有独特的属性和特点,因此其需求曲线可能会与普通商品有所不同。
吉芬商品通常指的是通过吉芬渠道销售的商品,在吉芬商品的销售中,需求曲线的排列往往是非常关键的。
需求曲线通常被表示为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表来展示。
一般来说,需求曲线是一个负斜率的曲线,这意味着价格上涨时需求量下降,价格下降时需求量上升。
然而,对于吉芬商品而言,其需求曲线可能会有所不同。
吉芬商品通常是面向特定的消费者群体的,这些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往往与价格的变化关系不大。
这可能是由于吉芬商品的独特属性以及消费者对该商品的偏好和忠诚度。
另外,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也可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市场营销策略、竞争对手的定价策略等。
如果吉芬商品提供了独特的附加价值或优势,那么消费者很可能会接受较高的价格来购买该商品。
在理解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时,还需要考虑到季节性的因素。
吉芬商品可能会受到季节性需求的影响,例如特定节假日或季节性活动,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导致吉芬商品的需求量在不同的时间段发生变化。
此外,吉芬商品还可能会面临着竞争对手的影响。
如果其他渠道也提供了类似的商品,并且价格相对较低,那么消费者可能会选择购买其他渠道的商品,导致吉芬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在市场中,了解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对于制定合适的市场营销策略和定价策略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企业可以更好地预测市场需求以及消费者对其商品的反应。
这有助于企业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并提高销售额。
总而言之,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是描述吉芬商品价格和需求量之间关系的曲线。
然而,由于吉芬商品的特殊属性和消费者群体的特点,其需求曲线可能会有所不同。
理解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对于企业制定合适的市场营销策略至关重要,也有助于提高销售额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1吉芬难题又称吉芬之谜
1.吉芬难题:又称吉芬之谜、吉芬效应或吉芬反论,指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的变动违反了需求规律,即价格越低购买得越少,价格提高反而购买得更多,商品需求量与其价格成正比关系。
由于该理论是由英国人罗伯特·吉芬首先提出来的,故得此名。
1845年,爱尔兰土豆欠收,价格上涨,但贫困家庭却比以往购买了更多的土豆。
吉芬对土豆的销售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某些商品(如土豆)价格上升,对这些商品的需求量也上升;价格下跌时,对它们的需求量也减少。
这种反常的情况被称为吉芬之谜,凡是呈现这种反常变化的商品被称为吉芬商品。
吉芬商品是低档商品的一种,但并不是所有的低档商品都可以被称作吉芬商品。
吉芬商品的需求量之所以同价格变动成正比关系,是因为这种商品(如土豆)价格上升,意味着穷人实际收入减少了,穷人不得不多消费这种商品(人越穷,吃土豆越多),少消费其他商品(人越穷,吃肉越少),所以尽管该种商品价格上升,对它的需求量反而上升;反之,这种商品价格降低,意味着穷人实际收入增多,穷人少消费这种商品(穷人实际收入多了,就少吃土豆),多消费其他商品(穷人实际收入多了,就多吃一些肉)。
所以,尽管该种商品价格下降,对它的需求量反而下降。
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的斜率为正,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属于需求曲线的例外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吉芬商品的认识
旅管一班李亚如
吉芬商品,经济学中的一个名词,在西方经济学中,它是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价格如果上升,消费者对其需求量反而增加的商品。
它是一种特殊的低档商品。
一种商品,在价格上升时,需求量本应下降,却反而增加,这就是吉芬商品的独特之处,是19世纪英国经学家罗伯特·吉芬对爱尔兰的销售情况进行研究时定义的(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研究的面包)。
还有一些商品比如带有投机性的证券和黄金交易的情况就是如此,城市住房,劳动力商品也呈现出吉芬现象。
1845年爱尔兰发生饥荒,土豆涨价上升,但是土豆的需求量反而增加了。
这一现象在当时被称为“吉芬难题”。
吉芬物品的特殊性在于它的收入效应超过了它的替代效应。
这也就是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右上方倾斜的特殊原因。
但是吉芬物品与其说是一种商品,不如说是一种现象,到底什么才是吉芬物品,正确的吉芬品例子如下:对于过去的西方人来说,土豆是一种廉价的主食,当土豆和其他食物、比如肉类的价格恒定的时候,穷人消费土豆的量是一定的,但是一旦土豆价格下降的时候,由于土豆变便宜了,所以花比原来更少的钱就可以买到和原来一样多的土豆,穷人的生活一般来说是没有什么结余的,由于土豆降价了,他们就没必要买原来一样多的土豆,这个时候他们很可能会选择减少土豆的需求量,凑钱去购买比土豆昂贵的替代品(比如,原来一天只吃十个土豆正好吃饱,现在土豆降价了,只买八个,剩下的钱,正好可以买一块肉回家,当然买十个土豆也能剩下些钱,但肯定比八个土豆情况下买的少,而且一样正好吃饱肚子,又不会因为吃十个土豆再加肉而吃撑),由于静态下需求曲线是可逆的,在这个瞬间,土豆要是价格反弹,那么穷人马上回到原来的消费结构上去。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吉芬物品!但是土豆的这种价格同需求的同方向移动现象并不是一直存在的,确切的说,应该是需求曲线的某一段产生了向上的现象,也就是说当土豆价格高到一定程度,需求又开始下降,因为这个时候穷人连土豆都吃不起了。
所以吉芬物品并不是指其需求曲线永远向上,而是需求曲线带有这种反常现象的商品。
作为低档物品吉芬商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的变动。
这就是吉芬商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形状的原因。
吉芬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它是低档物品,随着价格的上升需求量上升;第二,它必须在消费者总开支中占很大的比重,才能使得收入效应的作用大于替代效应。
问题在于,用这样的理论来解释类似于“爱尔兰土豆”的所谓吉芬物品是否合适呢,答案是否定的。
原因一:西方经济学对吉芬商品的定义忽略了需求法则或需求规律存在的前提条件。
所谓需求法则是指,在影响商品需求的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商品自身价格的变化而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反方向变化,即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条件下需求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当影响商品需求的其他因素发生变化时,必然会改变该商品的需求状况,使得该商品的需求曲线发生未知的移动,这在西方经济学中称之为需求的变动。
但在对吉芬商品的所谓“特殊”现象进行解释时,有一点不可忽视。
当1845年爱尔兰发生灾荒时,土豆价格上升,土豆的需求量反而增加了,这并非是所谓“特殊”现象。
道理很简单,当灾荒发生时,由于粮食等主要食物发生严重短缺,并导致粮食等主要商品的价格大幅度上升,迫于无奈的人们只好寻找并增加其替代品如土豆的需求,在土豆的供给状况不变的情况下,是的土豆的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这必然导致在土豆销售量增加的同时土豆的价格也同时增高。
这正是西方经济学中关于需求的变动与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变动关系的真实写照。
因此,所谓吉芬物品违背了需求规律的说法从根本上忽略了影响商品其他因素不变这一前提条件。
原因二:对吉芬物品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解释的质疑。
西方经济学认为,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会对消费者产生两种影响:一是使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发生变化,进而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为收入效应。
二是是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进而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为替代效应。
这两种变化都会改变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
对于正常商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也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总效应必定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
正因为如此,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对于低档物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
收入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而且在大多数的场合,收入效应的作用小于替代效应的作用,所以,总效应与价格盛饭放的变动,相应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但对与吉芬商品来说,它是一种特殊的低档品。
作为低档物品,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的变动。
对于上述正常物品和低档品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描述,在那样的前提假定下是没有任何疑义的,但对于有关吉芬物品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描述,查阅相关资料,总结如下几点:
首先,替代效应是指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而不是商品的绝对价格,以往的研究中,仅看到了所谓积分商品价格的变动,而忽略了其替代物品的价格可能发生了更大变动的事实,因此建立了脱离实际情况的错误的假定,即假定吉芬商品的价格发生了变动,而另一种物品的价格不变。
其次,在错误假定的基础上必然得出错误的结论,即所谓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
如果我们认真思索就会发现,1845年爱尔兰发生灾荒时,在土豆价格上升的同时,其替代品如粮食等主要商品的价格会议更大幅度的上涨,土豆与其替代物品如粮食等商品的相对价格恰恰相反是下降了,因此土豆这种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同向的变动。
再次,关于吉芬物品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的理论缺乏事实依据。
一般来说,吉芬物品作为低档商品其价格与其替代品(正常物品)的价格相比是非常低的,吉芬物品的价格发生变动是所引起的是实际收入的变动是很小的,而相对价格较高的正常物品购买量的变动所引起的收入的变动却很大,我们很难设想前者会超过后者。
由此可见,以往对吉芬商品及其现象的解释是不全面的。
而更为全面的解释是:当两种物品的价格同时提高时,吉芬物品的价格提高幅度一般小于正常物品的价格提高幅度,因此导致吉芬物品的相对价格下降,由于替代效应的作用是的吉芬物品的需求量增加,同时由于两种物品的价格提高,导致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下降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的下降所引起的收入效应的作用是的吉芬商品的需求量增加,正的替代效应与正的收入效应的共同作用是的吉芬物品的需求的总效应增加。
由此可得结论: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与其相对价格的变化呈反方向的变动,与其价格呈同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也与价格呈同方向的变动。
吉芬商品当然也就没有违背经济规律,只有特殊情况下的经济现象,因为影响需求变动的其他因素同时也发生了变化。
2013.10.08
参考文献:《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吉芬商品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