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书写与辨识【六书源流诀】

合集下载

《篆书书写入门》PPT课件

《篆书书写入门》PPT课件
(一)独体结构 字有独体和合体之分。独体结构的字没有偏旁,独立而自成体势。篆字的
独体结构一般分直势和曲势两种。直势形正,而骨涵其中,要不偏不倚, 严整端稳;曲势和婉而字形美观,要掌握好重心,稳而得势。 直势
---
曲势
---
(二)向背接构 篆字中有内抱和外抱之分。弓之背向外,弦向内者,
指内抱,谓之“相向”;背向内,弦向外,指外抱, 谓之“相背”。两者各有体势,不可等而视同。相 向者虽向内抱,但两部分皆有独存之势;相背者虽 向外分,但两部分皆存联络之形。 相向
---
相背
---
(三)相让结构 有的篆字由于自身的特点,两部分的字都朝向一个
方向,安排不好,极易歪斜。这就要求对字作出相 对的提升左侧或提升右侧的安排,彼此相让,以达 到和谐统一。 相左
王福庵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原名寿祺,后更名褆,字
维季,号福 庵,晚号持默老人。西泠印社主要创始人之一。王
福庵幼承家训,耳濡 目染,博学滋养,十余岁即工书法篆刻,
二十五岁就与丁辅之、吴石潜 等创立了西泠印社,从此声名大
振,曾被故宫博物院聘为顾问,目睹了 清官所藏书画器物精品,
精审鉴定,使他的书法篆刻艺术达到了很高的 造诣。
有助于书写速度的提高。因此,掌握篆书的笔顺,对初学者来说, 也是入门的一把钥匙。 篆书的笔顺和汉字笔顺规则基本相仿,如先横后竖、从上到下、 从左到右等,这些对初学者来说是不成问题的。重要的是和汉字 不同的笔顺,而这些不同之处正是篆书笔顺的特点,掌握了这些 特点,就能把握好篆书的结体,做到匀称匀衡。 1.先中间后左右 对称均衡是篆字的特点。对于有中心竖线的篆字,应先写中间竖 笔或中间部位的笔画,中间定位后,再写左右对称的其他笔画。
---

学认篆体字(附篆真对照图)

学认篆体字(附篆真对照图)

学认篆体字(附篆真对照图)大家知道,我们现在通用的汉字,起源于秦始皇时统一起来的汉字(篆字)。

比较一下后,也许有人认为两者之间似乎毫无关系。

其实,前者是从后者经过二千多年的发展而形式的,是一步一步地简化而来的。

虽说篆字在今天已经很少有人用它了,但也不能说它现在已经毫无用处了。

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发达。

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大量文献就是用篆字写的。

你想,如果考古专家不识篆字,那他们怎么能阅读古代文献,从而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况,并把它们介绍给大家呢?另外,直到现在,人们使用的图章也常常刻成篆字。

如果你能从篆字直接认出图章是谁的,不也是一种能力吗?如果你参观展览时,看到一幅画作非常好,想了解是谁的作品时,一看署名处只有篆字图章,认不出,岂不扫兴?有人说,'习篆容易识篆难',习篆者大多数有这样的体会。

但我们最需要的偏偏就是'识篆'。

识篆难,但也不是不能识。

实际上篆书虽属于古文字,但它和现代汉字是—脉相承的,是现代汉字的源头。

其中部分篆字直到今天都没大变化,而那些变化大的多数汉字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和现代汉字一样,篆字也是由一个或几个部件(部首)构成的。

如果能花点时间弄清并掌握常用篆字的部首与今日汉字部首之间的对应规律,那一定会对尽快认识篆字有不小的帮助的。

篆字与真体字(也称正体字)有较多的对应规律。

简体字是由真体字简化而来,因此篆字和简体字部首之间也有些对应规律。

但篆书中有许多字的篆法独特,和真体字相距甚远,是不能用部首对应规律来加以识别的。

还有些篆字原本与真体字是有对应关系的,但由于真体字简化后,该篆字与对应简体字也会变得相距甚远,于是也不能用部首对应规律来加以识别。

另外,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简化汉字,是将真体字(也称正体字)中较繁的字简化了,其它的没变。

在简化字中,有的部首与篆字有对应关系,有的则没有。

例如简体字'驭'、'绶'、'设'中的部件'又'和繁体字中对应部件相同,没简化,这些简体字中的部件'又'与篆字有对应关系。

实用篆书识读教程习篆书先要识篆字

实用篆书识读教程习篆书先要识篆字

实用篆书识读教程——习篆书先要识篆字长文多图,请慎重打开。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

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是传世最早的可识文字,主要用于占卜。

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

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

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小篆的鼻祖,李斯,字通古,战国时代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县)。

后做了秦相,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标准书体小篆。

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峄山碑》,系宋代摹刻。

所书的刻石多已毁没,存世的原石仅两块。

相传秦代金、石刻文都出自李斯之手。

百废待兴,因此秦国有众所周知的七个同一,其中文字长短常重要的一项,而李斯的小篆便是在秦国原有篆书基础上统一八国文字的结晶。

金刻有权、量、诏版,石刻有峄山、泰山、琅琊台、之罘、碣石、会稽。

因而秦代书法最闻名的便是以秦小篆书体所书之刻石文字。

李斯所处的秦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将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一扫而平。

李斯后为赵高所诬,腰斩于咸阳,时年约七十岁。

端庄、凝重乃至有几分肃穆之感的秦刻石,向我们揭示出当年在中心集权独裁统治下秦帝国的概况。

统一后的秦国强盛异常,表现在书体文字中也必定与之相适应。

临习方法临摹是学习书法艺术的必经阶段和入门途径,同时,更是书法家终生学习和掌握书法技法的唯一手段。

同时,临摹也是书法创作的必由之路。

因为临摹的过程是对经典法帖审美价值的积累和修正原有书写习惯并使之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

我们的书法创作灵感也往往是在临帖的过程中被激发的,可以说临摹碑帖,为我们的书法创作提供了不尽的营养。

因而掌握正确的书法临摹的方法,对于有效地提升书法家的艺术创作水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不同的书体,在临摹的方法和难度方面是有所不同的,一般说来,篆书临摹难度要大于其他书体,这主要是由于篆书与我们相距太遥远,必然会对我们今天的理解与判断带来隔阂,古代对临习篆书技法的相关书论太少,当代又缺少系统而实用的篆书临习技法方面的读物,加之篆书的临摹与创作还需要有较高的学术含量,因而当代的篆书创作一直弱于其他书体。

篆书书写入门:篆书概述

篆书书写入门:篆书概述
YINGE`s EBOOK
页码:4/8
(五)天覆结构 这类字属上重下轻者,状如顶戴,欲得其势,应注意上下对准,不可偏倚,更不可头重尾 轻。
(六)地载结构 这类字多半是上轻下重者,状如生长之草木。承上部分要耸起,地载之笔要托住。值得注 意的是,在一幅作品中,地载结构的字最下面一画要略高于有垂脚篆字的底线。
从甲骨出土的十五万片实物,00余字的文字看,已经是经过相当时期发展.并有一定规
YINGE`s EBOOK
页码:2/4
模和水平的文字,其间汉字构形规律已有大部分符合“六书”之说(如象形、会意、形声),文 法也和后代相近;从书法角度看,不同时期的甲骨文,字体风格亦有所异,但文字书写的整体 风格自然率意。因是契刻文字,笔画单一质朴,字形朴茂天真,结构大小参差,章法浑然天 成。不仅显现出古代先民在文字书写方面追求自由、情趣、美观的审美意识,而且从中可以体 悟篆书的笔法以及由于载体不同而产生的差异,给后世书法创作以启迪和借鉴。
秦代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很快被汉王朝所替代,官用标准书的小篆有 赖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得以保存下来.还有秦始皇时,以宣耀皇威,传为李斯所作的 《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玡台刻石》、《会稽刻石》等也留传于世。秦代小篆其成 就和对书法的贡献就在于线条的表现上和书体的结构上。线条笔笔中锋、圆劲古雅、含蓄蕴 藉、沉稳端庄,是善书者欲达之目标,结构均衡对称、疏密有致、整齐规矩、风格严谨,它的 整体美无疑是具有适应大众审美需求。切于实用等特征,对后世隶、楷的结字,特别是篆刻的 布白都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这里需要重笔—提的是清末民初世居山西的著名书法家赵铁山,他倾其一生治学,深通经 史诗文,考据金石文字,博学守正,融于笔墨。以书法四体皆精名著于世,尤以篆书为最,影 响至巨。三晋碑版、商号招牌大多出自亲笔,康有为评其书法:“大江以北,无出其右”。和 他同时期的常赞春,也是远近闻名的书法大家,毕生研究金石书画,诵习经史词章,讲授文学 书法,著述颇丰,其篆书、篆刻凝练古拙,造诣超群,风格独树。赵、常二人无疑为当时华北 书坛巨擘,影响甚远,乃至在山西孕育出了一批精研篆学的高手,延伸至今。显然,清末民初 不仅在南方涌现出了大批的书家,北方也是名家辈书,蜚声海内外。近午来,赵、常二人为中 外专家和学者所重视,在日本还成立有“赵铁山书道研究会”,几十年来,远渡来晋,寻访考 证,出版碑铭者众,成就斐然。笔者就此在本章“篆书概述”中提出,旨在为篆书爱好者对篆 书历史发展有一个全面综合的了解。

篆书学习参考——篆法

篆书学习参考——篆法

篆书学习参考——篆法闻是书画 2018-11-10 13:02:00《篆法皕韵歌》是清代学者沙青岩所编撰,对学习小篆,避免错讹颇有帮助。

由于以前说文的注音用的是反切法,后世语音发生了变化,反切法弊端显现,在以前的注解中错讹频出,贻误学习者。

1·奉奏春秦泰,篆来首不侔。

第一句五个字在楷书中上部相同,篆书则全不同。

汉语拼音注音法符合时代发展,很有必要将《皕韵歌》重新注解。

趑[鬩fen dou,其鬥尽如鬮。

六个字都从鬥。

鬩音xi,意恒讼也。

方言交永主文市七字,楷书上部相同,篆书不同。

并兼殊前首,美益异屰酋。

并兼前首美益屰酋上部楷书同,篆书不同。

屰音ni四声,益由水横写,下部是皿。

粪身全异翼,糞翼楷书下部同,篆书不同。

差首亦殊羞。

差羞楷上同,篆书不同。

夹非來字迹,夹来二字篆书中间不同。

农岂曲为头,农的上部楷书是曲,篆书不是。

应鹿非由广,应鹿二字楷书上部是广音yan三声不读廣,篆书都与广无关。

岳兵弗尽丘。

楷书岳兵上部是丘,篆书不是。

曰甘从口出,曰甘二字与口字形有关。

退徼向彳求。

篆书退徼二字都是彳旁。

徼音有三种读法1·jiao一声、2·四声3·yao同邀。

夔自猱生角,篆书猱上点两点就是夔字。

牛非午出头。

楷书午出头就是牛,篆书不行。

刀力微券劵,下部是刀读quan四声,是力读juan四声。

tu一声亡别荒流。

荒字中部是亡,流的左上部是tu,形如篆书的倒子。

覆履非同体,覆履二字楷书下部相同,篆书不同。

塞寒各异构。

塞寒楷书仅下部有区别,篆书结构差别很大。

胜旁原非劵,楷书胜字右边是劵,篆书不是。

舝字不从牟,舝xia二声,下部不是牟字。

tao殊丈支攵,tao读音同弢丈支攵音pu四声篆书下部都是又上部不同,。

攵与文无关,如右手持树棍形,如教字,牧字其意自明用棍打牛即是牧,打学生即是教,教左侧孝在篆书中是学省文。

窗异囟西tiao二声,草木实垂,tiao tiao然,三字不同。

囟xin儿童头顶囟门也。

论篆书常识

论篆书常识

论篆书常识篆书有两说:(1)指“籀文”,即《史籀篇》文字。

(2)指“隶书”,清学者多主其说。

石鼓文秦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

唐初在岐州雍县南二十里之三畤原被发现。

每鼓一首四言诗,十首为一组,记叙当时渔狩的情况,故亦名“猎碣”。

现藏故宫博物院,一鼓已泐无字,其余九鼓亦多漫漶残损。

传世著名北宋拓本有明安国《十鼓斋》“中权”、“先锋”、“后劲”三本,已流入日本。

古籀“古文”、“籀文”的合称。

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今叙篆文,合以古籀” 。

萧籀汉丞相萧何所作,一作'秃笔书'。

元·郑杓《衍极》卷四《古学篇》刘有定注:"萧何作未央宫,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观者如流水。

何用秃笔书,时谓之'萧籀'。

金文殷、周青铜器上铭文的统称,旧称“钟鼎文”、“吉金文”、“款识文”。

属大篆系统,包括了小篆以前的大部分篆书形体,是研究古代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

近人容庚撰有《金文篇》,较为完备,收可识知金文一千八百九十四字,另附录约一千二百余字。

钟鼎文即“金文”。

上古青铜器一般可分为礼器和乐器两大类,礼器以鼎为尊,乐器以钟为多,故以“钟鼎”为青铜器之代称。

“钟”,经典多作“锺”。

青铜器上的铭文,统称为“钟鼎文”。

《文选》卷五十五《刘孝标广绝交论》:“书玉牒而刻钟鼎。

”李善注引《墨子》:“琢之盘盂,铭于钟鼎,传于后世。

”款识文即“金文”。

“款识”者,青铜器上所铭之文字也。

《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鼎大异于众鼎,文缕,无款识。

”注:“韦昭曰:‘款,刻也。

音式志反。

’师古曰:‘识,记也。

音式志反。

’”通雅》引《卮言》谓:“款”为阴文,凹入;“识”为阳文,凸出。

《博古录》谓:“款,在外;识,在内。

”凡石、砖、瓦、金等上所刻文字皆可泛称为款识,而狭义专指青铜器上的铭文。

又元·吾邱衍《学古编》八《字源七辩》以之为六国古文:“七曰款识。

款识文者,诸侯本国之文也。

篆书知识与鉴赏

篆书知识与鉴赏

篆书知识与鉴赏⼀、教材分析(⼀)教学⽬标篆书是最早出现的汉字书体。

学习书法不单是要学习写字,还要了解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和与汉字书写有关的知识,提⾼我们的⽂化修养和审美能⼒。

通过本课的教学,⼀⽅⾯帮助学⽣了解篆书包括哪些主要的字体样式,了解篆书的⼤体特征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过程,对汉字的起源和早期的书写状况有所认识;另⼀⽅⾯要让学⽣认知⼀些具有代表性的篆书作品,学习如何赏析篆书,提⾼学习书法的积极性。

(⼆)内容结构本课内容结构包括篆书基础知识与篆书名作赏析两个⽅⾯,分为四个部分:1. 什么是篆书。

介绍篆书的概念和范围。

2. 篆书的发展。

概述篆书发展的过程。

按时间先后分四个阶段:商代的甲⾻⽂、商周⾦⽂及其他⼤篆⽂字、秦代⼩篆和秦代以后的篆书。

另外,本课的“知识窗”可以看作是对该部分内容的补充。

3. 篆书的特征。

从⽤笔、结字和章法三个⽅⾯概括篆书的基本特征。

以上三个部分属于篆书基础知识⽅⾯的内容。

4. 篆书名作赏析。

重点欣赏分析8件具有代表性的篆书名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篆书基础知识重点:篆书的发展和特征。

理清篆书发展过程的基本线索。

了解篆书中不同字体使⽤的年代和形态特征。

难点:⼤篆所包括的字体。

弄清甲⾻⽂、⾦⽂还有⽯⿎⽂和简牍书等出现年代的先后,并对它们的载体和成字⽅式有所了解。

2. 篆书名作赏析重点:欣赏和认知作品。

了解作品的主要特点和产⽣年代,学习如何欣赏篆书作品。

难点:认知作品的审美价值和代表性。

⼆、教学内容资料(⼀)篆书基础知识1. 什么是篆书篆书是中国⽂字史和书法史上最早出现的、点画单纯、有的字还具某种象形因素的古⽼的汉字字体。

关于“篆”的含义,各家解释不尽⼀致。

“篆”从“⽵”、“彖”声,是形声字。

《说⽂·⽵部》说:“篆,引书。

”“引”字是开⼸,也有拉长的意思。

“引书”即是将笔画拉长,是书写的意思。

唐代张怀《书断》卷上解释⼤篆时说:“篆者传也,传其物理,施之⽆穷。

”这是从社会功能的⾓度讲的,是书写的引伸义,⾮本义。

六书以及发展历程概括

六书以及发展历程概括

“六书”是古人解说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指事是“造字法”,会意、形声是“组字法”,转注、假借是“用字法”。

1. 象形:属于“独体造字法”。

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

例如“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艸”(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

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2. 指事:属于“独体造字法”。

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较抽像中的东西。

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凶”字则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三”则由三横来表示。

这些字的勾画,都有较抽象的部分。

3. 会意:属于“合体造字法”。

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

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表达;“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

4. 形声:属于“合体造字法”。

形声字由两部份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

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

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篮”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声旁是“监”,表示它的发音与“监”字相近;“齿”字的下方是形旁,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相近读音。

5. 转注:属于“用字法”。

篆书基础入门(附:篆书范例《王福庵书说文部首》 )

篆书基础入门(附:篆书范例《王福庵书说文部首》 )

篆书基础入门小篆的特点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

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三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

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四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

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小篆的笔法分析(一)小篆的基本笔法:掌握小篆的基本笔法,是学好篆书最关键的基本功。

小篆的基本笔法应当用“中锋用笔”来概括。

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

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因为中锋用笔写出的笔画凝练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

下面将小篆中常用的几种笔画分别予以阐述。

1.横(1)逆入藏锋至首端(2)转成圆锋向右行(3)行至末端转锋(4)向左回锋2.竖(1)笔尖向上逆入,徐徐上引至顶点(2)使笔尖垂直,然后转锋向下行笔(3)行至底点勿顿(4)轻提锋颖,顺势提收3.横弯(1)逆锋落笔向左(2)转锋向右行笔(3)顺锋向下行笔(4)行笔渐慢,顺势上提收笔4.直弯(1)逆锋落笔向上(2)转锋向下行笔(3)顺势向右转笔再向下渐慢行笔(4)行至末端顺势收笔5.上弧小篆的弧笔笔法和前面的横竖一样都是欲右先左,欲上先下的,关键是要保持圆劲的势态,保持笔毫着纸的深浅一致以及适当的速度,注意对称,两弧在中间地段衔接,衔接处要写的自然不留痕迹。

6.下弧下弧要先写左半弧,后写右半弧,写右弧时要注意和左弧的对应,线条要一气呵成,不要迟疑缓慢,否则线条会柔弱而缺乏力感。

7.左右外弧写左右外弧时,主要是两边弧的起讫处要一致,不要偏倚,要对称自然,紧凑处而不松散,充分体现篆书的婉转流畅之美。

8.方弧写方弧时,无论长方或正方的弧形,都要圆转行笔,化角为弧,四角要对应,接笔处不留痕迹,方圆要和谐。

掌握好小篆的特点,还怕写不好篆书吗?

掌握好小篆的特点,还怕写不好篆书吗?

掌握好小篆的特点,还怕写不好篆书吗?小篆的特点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

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三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

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四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

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小篆的笔法分析(一)小篆的基本笔法:掌握小篆的基本笔法,是学好篆书最关键的基本功。

小篆的基本笔法应当用“中锋用笔”来概括。

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

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因为中锋用笔写出的笔画凝练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

下面将小篆中常用的几种笔画分别予以阐述。

1.横(1)逆入藏锋至首端(2)转成圆锋向右行(3)行至末端转锋(4)向左回锋2.竖(1)笔尖向上逆入,徐徐上引至顶点(2)使笔尖垂直,然后转锋向下行笔(3)行至底点勿顿(4)轻提锋颖,顺势提收3.横弯(1)逆锋落笔向左(2)转锋向右行笔(3)顺锋向下行笔(4)行笔渐慢,顺势上提收笔4.直弯(1)逆锋落笔向上(2)转锋向下行笔(3)顺势向右转笔再向下渐慢行笔(4)行至末端顺势收笔5.上弧小篆的弧笔笔法和前面的横竖一样都是欲右先左,欲上先下的,关键是要保持圆劲的势态,保持笔毫着纸的深浅一致以及适当的速度,注意对称,两弧在中间地段衔接,衔接处要写的自然不留痕迹。

6.下弧下弧要先写左半弧,后写右半弧,写右弧时要注意和左弧的对应,线条要一气呵成,不要迟疑缓慢,否则线条会柔弱而缺乏力感。

7.左右外弧写左右外弧时,主要是两边弧的起讫处要一致,不要偏倚,要对称自然,紧凑处而不松散,充分体现篆书的婉转流畅之美。

古文 六书

古文 六书

“六书”——《说文》小篆的构形分析万 献 初六书,是古人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使用方法中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或规则。

许慎在《说文》中给“六书”作了界定并运用这些规则来分析小篆体系的字形结构,提纲挈领,运用自如,对此后的汉字研究与应用影响深远。

本节对“六书”的来源、内容、作用和性质等作深入而专门的探讨。

一、“六书”名称的由来及其内容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多能见形知义,具有很强的形象可感性。

古人很早就意识到汉字形体结构与词义之间的紧密联系,如《左传·宣公十二年》“止戈为武”,《韩非子·五蠹》“自环者谓之私(厶),背私谓之公”,就已经是明确的字形构造分析了。

“六书”的“書”,《说文·聿部》“書,箸也。

从聿者聲”, 金文作各伯簋,頌簋,上面的“聿”是手持毛筆,乙八四0七,加形符“⺮”就是“筆”,加“彳”(半边路)就是“律”,加“氵”(水)就是“津”,用笔写出法定的行为准则就是“律”,过河必经的渡口就是“津”,按约定的形义规则写出的就是“書”,“聿(筆)、律、津”是同源词。

所以“書”的本义是手持笔按规则写字,写笔画或写“者”都一样,是个动词,今天“书法”的“书”还用本义。

所以,“六书”就是用笔画把词义书写到纸上的六种构形规则。

有人认为是指六种构造字形的方法,即六种造字(用字)法。

就适用性来看,“六书”主要是对秦代书同文以来的小篆字系构形规则所作的分析和总结,因此最适宜于《说文》小篆的构形分析,而不是广泛适宜于甲骨、金文、战国文字、隶书、楷书等各阶段各形制文字的普遍性汉字构形规则。

因此,很多批评、改造“六书”的意见,出发点和涵盖面是不同的,以致人言人殊也是不足为奇的。

基于此,讲述、分析“六书”,应该以许慎《说文》中的小篆字系为基准,其它体系的字形只是作为参证材料来引用。

戴震在《六书论·自序》(《戴东原集》卷三)中评价:“六书也者,文字之纲领,而治经之津涉也。

载籍极博,统之不外文字;文字虽广,统之不越六书。

篆书基础知识

篆书基础知识

篆书基础知识中国书法的每—种字体都有自己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而篆书的发展是与古文字发展紧密相联的。

它作为篆、隶、草、行、楷五体书之首,是书法艺术中具有独立意义并独具特色的书体。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篆书基础知识,希望大家喜欢。

篆书基础知识(一)甲骨文甲骨文是商代乃至周初,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因其内容绝大多数是王室的占卜文辞,也称“卜辞”。

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市郊的殷尚废墟——小屯村,故又称“殷墟文字”、“殷契”等。

据记载,殷墟以洹水南岸的小屯为中心,是殷商王朝的国都。

商王朝灭亡后,这些卜辞长埋于地下,无以面世。

数千年后,当地农民在犁田时偶而发现,因古骨研末治刀创,随将其作为“龙骨”卖给药铺。

1898 年,曾有古董商拿了一些给天津的王襄、孟定生辨认,他们认出是古代珍贵遗物,意言为“古简”。

1899年,北京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对甲骨作了鉴定,认定是商代文字。

这—发现,震动了考古界。

之后,有刘鹗、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等考古学家在大量收集、整理甲骨的基础上,对甲骨文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撰写了许多著录和专门著作。

自此,我国近代学术史上又一新的研究领域——甲骨学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它的发现,不仅为研究我国商朝历史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古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还引起世界各者的高度重视,成为一门独立的国际性学科,同时在中国书法史研究及书法创作方面也产生厂深远的影响。

从甲骨出土的十五万片实物,5000余字的文字看,已经是经过相当时期发展.并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文字,其间汉字构形规律已有大部分符合“六书”之说(如象形、会意、形声),文法也和后代相近;从书法角度看,不同时期的甲骨文,字体风格亦有所异,但文字书写的整体风格自然率意。

因是契刻文字,笔画单一质朴,字形朴茂天真,结构大小参差,章法浑然天成。

不仅显现出古代先民在文字书写方面追求自由、情趣、美观的审美意识,而且从中可以体悟篆书的笔法以及由于载体不同而产生的差异,给后世书法创作以启迪和借鉴。

造字法口诀

造字法口诀

造字法口诀六书造字法口诀为:
日月山川象形画,上下本末指事加。

众休从囚会意生,炮镇城楼形声发。

考老互释转注也,自原鼻义假借化。

山川象形画,本末指事加。

众休会意生,城楼形声发。

考老转注也,自鼻假借化。

造字六书指的是什么:
造字六书指的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指的是后来衍生发展的文字的使用方式。

六书大约反映了战国末到汉代以及后世人们对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情况的认识。

基本上是建立在小篆的基础上的,是一个完善周密的条例。

对于汉字,特别是对古文字,能够予以充分说明。

并对汉字的演化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六书理论”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一个伟大创见。

历史背景:
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其中没有对“六书”详细的名称,也没有对六书的解释。

西汉刘歆《七略》:“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这是对六书最早的解释,象形、象事、象意、象声指的是文字形体结构,转注、假借指的是文字的使用方式。

《王福庵篆书说文部首五百四十》笔法分析及部首歌诀

《王福庵篆书说文部首五百四十》笔法分析及部首歌诀

《王福庵篆书说文部首五百四十》笔法分析及部首歌诀学习篆书应当从小篆人手,至于以哪本帖为范本,前人总结出不少成功的经验,无论是先秦刻石,还是清季诸家之帖,均对习篆者产生过很大影响。

近代著名书法篆刻家王福庵《说文部首》一经行世,习篆者多作为临摹范本,并受到广泛的赞誉。

王福庵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原名寿祺,后更名褆,字维季,号福庵,晚号持默老人。

西泠印社主要创始人之一。

王福庵幼承家训,耳濡目染,博学滋养,十余岁即工书法篆刻,二十五岁就与丁辅之、吴石潜等创立了西泠印社,从此声名大振,曾被故宫博物院聘为顾问,目睹了清官所藏书画器物精品,精审鉴定,使他的书法篆刻艺术达到了很高的造诣。

王福庵的《说文部首》是他的典型代表作之一,其用笔纯净单一,提按、起止、转折都达到了圆润浑厚的立体效果,结体均衡准确又饶有韵致,篆法规矩又不失灵动,反映了他在小篆把握上的成熟和表现上的极致。

下面我们以此为蓝本,择字进行具体的技法分析指导,以期对小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初学者从偏旁部首入手,不仅能掌握小篆的结体、用笔,而且在识篆上,也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小篆的特点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

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三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

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四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

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小篆的笔法分析(一)小篆的基本笔法:掌握小篆的基本笔法,是学好篆书最关键的基本功。

小篆的基本笔法应当用“中锋用笔”来概括。

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

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因为中锋用笔写出的笔画凝练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

篆书常识,大篆和小篆的区别

篆书常识,大篆和小篆的区别

篆书常识,大篆和小篆的区别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

周宣王时,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为籀所作,故世称“籀文”。

“籀文”乃据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础上整理出来的,故其与古文或同或异。

今其文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之中。

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所创。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华夏,其疆域广而国事多,文书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杂,不便应用;加之,原有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国,书不同文,写法各异,亦亟待统一。

乃命臣工创新体文字。

于是,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就大篆省改、简化而成。

小篆又名玉筋篆,取其具有笔致遒健之意而名之。

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

从古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

明代赵宦光在《论九体书》中说:“大篆敦而圆,小篆柔而方”。

唐代张怀灌(三点水改王字旁)《论六体书》说:“大篆者若鸾凤奋翼,虬龙掉尾,或花萼相承,或枯叶敷畅,劲直如矢,宛曲若弓,铅(右边为舌字)利精微,同乎神化。

小篆者或缕纤盘屈,或悬针状貌,鳞羽参差而互进,跬(王字旁)璧错落以争明,其势飞腾,其形端严”。

两位古人所说大小篆的区别可供参考。

大篆可参看《石鼓文》;小篆可见《峄山刻石》和《秦泰山刻石》。

小篆是从大篆字体简化演变而来的。

据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采纳了丞相李斯的意见,规定全国都使用小篆字体。

所以很多人都传说李斯在大篆的基础上草创了小篆。

与大篆相比,小篆书写起来更加简便,字体长方,笔划均匀,每个字大小一样,又整齐又漂亮。

大篆经典石刻:名家临石鼓文石鼓文局部小篆石刻经典:峄山刻石秦泰山刻石。

篆书入门

篆书入门

篆书入门小篆的特点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

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三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

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四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

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小篆的笔法分析(一)小篆的基本笔法:掌握小篆的基本笔法,是学好篆书最关键的基本功。

小篆的基本笔法应当用“中锋用笔”来概括。

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

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因为中锋用笔写出的笔画凝练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

下面将小篆中常用的几种笔画分别予以阐述。

1.横(1)逆入藏锋至首端(2)转成圆锋向右行(3)行至末端转锋(4)向左回锋2.竖(1)笔尖向上逆入,徐徐上引至顶点(2)使笔尖垂直,然后转锋向下行笔(3)行至底点勿顿(4)轻提锋颖,顺势提收3.横弯(1)逆锋落笔向左(2)转锋向右行笔(3)顺锋向下行笔(4)行笔渐慢,顺势上提收笔4.直弯(1)逆锋落笔向上(2)转锋向下行笔(3)顺势向右转笔再向下渐慢行笔(4)行至末端顺势收笔5.上弧小篆的弧笔笔法和前面的横竖一样都是欲右先左,欲上先下的,关键是要保持圆劲的势态,保持笔毫着纸的深浅一致以及适当的速度,注意对称,两弧在中间地段衔接,衔接处要写的自然不留痕迹。

6.下弧下弧要先写左半弧,后写右半弧,写右弧时要注意和左弧的对应,线条要一气呵成,不要迟疑缓慢,否则线条会柔弱而缺乏力感。

7.左右外弧写左右外弧时,主要是两边弧的起讫处要一致,不要偏倚,要对称自然,紧凑处而不松散,充分体现篆书的婉转流畅之美。

8.方弧写方弧时,无论长方或正方的弧形,都要圆转行笔,化角为弧,四角要对应,接笔处不留痕迹,方圆要和谐。

识篆的途径与方法

识篆的途径与方法

识篆的途径与方法“写篆容易识篆难”,习篆者大多数有这样的休会,初学者更是见篆生畏。

实际上篆书虽属于古文字,但它和现代汉字—脉相承、是现代汉字的源头,并不是孤立而存在,是有规律可循的。

全赖用心研求,知难而进。

当然,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途径。

下面试谈个人的几点体会:(一)以《说文解宇》(以下简称《说文》)为根本。

《说文》是东汉许慎撰写的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

在中国语言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小篆,因此,它是我们学习和掌握篆字的首选工具书,也是通解甲骨文、金文绝不可少的阶梯。

查检《说文》,大多数人感到难以释读,这主要是不明其体例所致。

《说文》首创汉字部首,按“分别部居”、“据形系联”的原则排列汉字,同此,部首是打开《说文》的钥匙。

熟悉《说文》部首,利用部首记忆篆书的结构,有益于我们查检篆书的归属。

从部首入手,再了解其说解。

《说文》的说解,是给小篆所作的注释,言其“某也某也”是诠释字义;言其“象某形”、“从某从某”、“从某某声”是分析字形;这两部分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言其“某声”、“读若”、“某某切”是字的标音,这是全书的基本体例。

姚孝遂著的《许慎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出版)详尽介绍了《说文》的有关内容、体例和部首等,初学者可与《说文》对照参阅,对于理解和掌握《说文》一书的内容会有所帮助的。

《说文》的版本要以中华书局1964年、1977年新印本即以清陈昌治据孙星衍本为底本改刻的缩印本最为恰当。

对初学者还须指出,查篆字切忌仅仅翻看《说文》,单纯地对号入座,只取形体不顾音义,这样很难说出准确程度。

清代素有“说文四大家”之称,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王筠的《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桂馥的《说文义证》,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都是研究《说文》的总结,各有所侧重。

最好的注本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形音义三者并重,是《说文》相佐的工具书。

对读通《说文》有极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篆体字的写法

篆体字的写法
《篆法点画辩诀》对楷、篆的差别大体上归纳了如下几个方面:
1. 楷书非同一字,而在小篆中却为同一个字,如“着”、“著”、“箸”等。
2. 楷书中为同一个字,而在小篆中却为两个不可通用的字,如作为音律的“商”和作为商业的“商” 等。
3. 楷书中是同一偏旁的字,在小篆中却完全不一样,如“累”、“畏”、“胃”等字上面的“田”旁,在小篆中就是完全不同的写法。
4.是多收集。注意多收集各种金石古文字资料,察其书体特征,通其形体变化,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便可增加书体的金石韵味和书法意趣。
5.是多积累。要把平时所遇到的疑难篆字及时记录下来,搞清弄懂,把有些一字多形篆字也要勤于整理。
能做到以上几点,日就月将,就会逐步使自己对篆法熟练起来,到运用时就会得心应手了。
识篆漫谈(二)
(二)《说文部首》与《篆法点画辩诀》
东汉许慎所撰《说文解字》,以小篆为字头,按文字的形体及偏旁结构,分列540部,首创部首排列法。这种建立部首系列,然后将九千余个汉字编排起来,可以说是许慎的伟大创造,对后代的字典编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说文解字》每字下的解释,大抵先说解字意,再分析形体构造及辨识声读,根据六书解说文字。它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而《说文解字·说文部首》是辨识篆字的基础和入门向导,必须经常阅读直至熟记。
许慎《说文解字·说文部首》书影
元代应在所编的《篆法点画辩诀》也是对识篆极为有用的工具书。他在该书中选择了一批楷书中基本形体、偏旁跟小篆形体绝不相类而易于混淆的文字,加以比较、分类、综合和辨析;阐述楷篆之间的差别,指出这些楷字在小篆中的正确写法;编成歌诀,朗朗上口,易于记诵。既通俗明了,又具有学术价值,故问世以来广为流传。
6、转注
所谓转注,就是是指以同义或近义,同音或近音字之间的相互的训释。转注虽属六书之一,但不是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它对识篆的影响不大,不必过多去探讨这一复杂的学术问题。

篆书源流与发展历程

篆书源流与发展历程

篆书源流与发展历程学习篆书,练习书篆,当然要了解一下篆书的历史知识。

篆书是中国文字演变过程中较早的一种书体,以后出现的隶、楷、行、草皆是在此基础之上发展演变而来。

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篆,引书也。

”。

元代盛熙明《法书考》称“篆,传也,传其物理,施之无穷。

”现在的人大多看到篆书的反应,因为其保留了许多象形的成分,富有装饰性,多认为很好看;当然第二个反应通常是看不懂。

远古之人是没有文字的,要表达意思只靠简单的语言,可是语言经过转述,往往容易改变原来的意思,且时间一长也容易忘记。

后来,发明了结绳记事。

随着人口的增长,人事也慢慢复杂起来,结绳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经过漫长的岁月,就发展成图案,即象形文字。

商朝后期的甲骨文大部分还属于象形文字。

从甲骨文向前推进一步,就形成了篆书。

篆书一般分为:古文、大篆、小篆。

一、甲骨文甲骨文的一些基础的知识,我们就不多说了,大家可以在百科中看到。

我们主要说一些甲骨文书法的特点。

你可能觉得这些是书法么,如果你非要较真,那么这里你可以理解为书写的方法。

甲骨文的结构,长、短、大、小都无一定。

由于刀刻的缘故,用笔以方折为主,质朴爽朗,古趣生新。

甲骨文的书法风格也经历了早期的严正雄放,中期的疏朗自然,晚期契刻精丽绝伦,虽字迹微小,而整齐如一。

二、大篆大篆从广义上讲,是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它包括钟鼎文(金文)、石鼓文,也可以指周宣王太史籀(读音,宙)所创造的文字,把大篆称作“籀文”。

钟鼎文(金文)钟鼎文(金文)就是各种青铜器上或铸或刻的铭文。

金文与甲骨文都产生于商代,主要是殷墟时期,由于甲骨文单刀契刻,故不能依墨痕刻出笔意的变化,大都不能体现当初卜辞所书写的笔迹,所以我们只能说甲骨文具有独特的契刻艺术风格。

而金文则可以更多地显示墨书的原形。

殷墟时期,由于青铜铸作技术的精湛,许多金文字迹,能够相当程度上体现出笔意来。

金文大字如司母戊鼎,笔势雄健,形体较奇。

铭文尤其卓伟,运笔提按起止,在器上能真实的翻铸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