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书说

合集下载

汉字六书指的是哪六书

汉字六书指的是哪六书

汉字六书指的是哪六书
汉字的六书指的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书。

六书是造字之本,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

普遍采取的是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而且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

也是后来的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在有了六书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该系统为依据。

扩展资料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指的是后来衍生发展的文字的使用方式。

许慎《说文解字∙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六书的内容及定义

六书的内容及定义

六书的内容及定义
六书具体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

普遍采取的是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

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

六书是后来的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

然而,有了六书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该系统为依据。

六书: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㧑,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六书

六书

“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

汉代学者创立“六书”说,对文字学的发展是有巨大功绩的。

此后一干多年的汉字研究,大多以《说文》为中心,“六书”为基本理论。

过去的文字学者在讲汉字构造的时候,一般都遵循“六书”的说法,把汉字分成象形、指事等六类。

“六书说”建立起了汉字构造学权威,在崇经媚古的时代里,研究文字学的人都把“六书”奉为不可违逆的指针。

尽管他们对象形、指事等“六书”的理解往往各不相同,却没有一个人敢跳出“六书”的圈子去进行研究。

大家写了很多书和文章,对“六书”的一些问题,诸如怎样给“转注”下定义,究竟应该把哪些字归人象形,哪些字归人指事,哪些字归人会意等等争论不休,但又争论不出有意义的结果来。

因此有些学者认为此举不够明智,白白浪费了很多精力,还影响了对文字学其他领域的研究。

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里就曾说过:“。

··…六书说能给我们什么?第一,它从来就没有过明确的界说,个人可有个人的说法。

其次,每个文字如用六书来分类常常不能断定它应属哪一类。

单从这两点说,我们就不能只信仰六书而不去找别的解释了。

”‘〕裘锡圭先生评唐先生的话时也说:“这段话也许说得有点过头,但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川,」为了完善汉字的结构理论,后代的学者试图突破“六书”理论的框架,作了许多改造“六书”的尝试,其中影响较大的学说有:清代学者戴震的“四体二用说”,1935年唐兰先生提出的“三书说”,1956年陈梦家等人提出的“新三书说”、当代一些学者提出的“平面结构”和“层次结构”以及北师大王宁先生提出的“结构一功能”分析法等等。

这些学说的提出说明:虽然“六书说”为中国文字学奠定了基础,给古文字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但同时也应看到它的局限性。

“六书”的局限主要表现为:第一,“六书”是分析近古文字亦即小篆的结果,它既不能全部解释古文字,也不能全部解释今文字。

第二,“六书说”不够明确,历代的理解虽说大休相近,但也有不少歧异之处。

六书和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

六书和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

六书和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
六书和汉字形体演变是汉字学中的重要概念,以下是它们的简要介绍:
六书是古人分析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是用字法。

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它对于汉字的形体结构、语音语义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汉字的形体演变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甲骨文:殷商时期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主要用于卜辞。

2. 金文:商周时期的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也称为“钟鼎文”。

3. 篆书:春秋战国时期至秦朝的文字,包括大篆和小篆。

大篆是秦国以外的六国文字,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标准文字。

4. 隶书:秦汉时期的文字,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5. 草书:汉代形成的一种字体,结构简省、笔划连绵。

6. 楷书:汉末逐渐形成的一种字体,形体方正、笔划平直。

7. 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笔划流畅、书写方便。

汉字的形体演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反映了汉字的发展和演变。

了解汉字的形体演变过程对于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学习书法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最新对“六书”的评价及三书说资料讲解

最新对“六书”的评价及三书说资料讲解

“六书”的局限性
• 首先,象形、指事、会意三类界限不明确。 如“高、大”和“日、月”一样,所用的 符号也是象实物之形的,可它们所代表的 词,并不是所象之物的名称,而是跟所象 之物有关的“事”的名称,在这点上又与 “上、下”极为相似。从不同的角度着眼, 有人把它归为指事字,有人把它归为象形 字。又如“伐、受”等会意字,带有明显 的图形意味,郑樵《通志·六书略》认为是 象形字。
• 其次,六书中转注的问题最大,立说如林, 聚讼不休,没有哪一主张为世人公认。关 于假借的例字,没能够把借字表音同词义 引申区别开来,因此后来研究六书的学者, 不再区别假借和词义引申,这也是六书的 缺陷。
• 最后,六书不能概括所有汉字的造字方法。如 “彭,鼓声也”。“壴”(zhù)在古文字中 象鼓形,而右边的彡,按照前人说法是对鼓声 的形象表示。那么这个“彡”,既不表音也不 表意,六书中无法归类。汉字隶变以后,大量 汉字变成既不表音又不表意的记号字或称半记 号字, 如“年”,原来是个形声字,从禾千 声,本义是谷物成熟、年成。
• 这是因为唐氏三书并没有给非图画文字类型的 以义会意 (如:劣、歪) 的会意留下位置;象 形、象意的界限不很明确,难以把握。
“三书说”与“四体说”的关系
三书说
唐兰《古文字学导论》
象形文字
四体说 象形字
象意文字 形声文字
指事字 会意字 形声字
由于指事字易与象形、会意混淆,唐兰先生否定指事, 从而提出三书说,这是三书说与四体说的区别要点。
• 裘锡圭先生在1988年出版的《文字学概要》 中,认为陈氏“三书”说是基本合理的,但 应把象形改为表意,假借不应该限制在本无 其字的假借的范围里,应该把通假也包括进 去。
裘锡圭三书
A、抽象字 二 三

六书说

六书说
(二)指事
《说文叙》曰:“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王筠《说文释例》曰:“视而可识,指字形言;察而见意,指字义言。”又曰:“六书之中,指事最少,而又最难辨。”许慎是说,见到这个字就能认识,但须仔细观察体会才能了解它所表示的意思。在许氏的解说中,“见意”二字是关键。参照《说文》正文里所举的例字,其构形方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符号见意,例如“一、三、上、下”等;另一类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指示符号,表示所指的部分是什么意义,例式中的契刻记号和记绳之法,后者所加记号只具有指示部位的作用。
宗莱《六书释例》都沿用张参说。“六书”的这种排列次序反映出汉字产生和孳乳的一般规律。
对《说文解字》及其“六书”的原本意义,后人缺乏完整的理解,因而形成了言人人殊的复杂局面。班固所谓“造字”,许慎所谓“作书”,其实质即为汉字构造一个书面形体,也就是汉字构形。可以想见,“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摸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当时人的思维方式。”[2](121)上古时期,人类认知思维的特点是重形体、重感知。在汉字初创时期,先民的构形思维必然只着眼于语词所指称的意义内容上,即用字形直接显示词义,以达到“目治”的目的。但是,作为“造字”的这种构形方式明显地有其局限性,为摆脱这种局限,在汉字构形上,便同时兼顾词的意义和语音两方面。社会在不断地前进,新的事物在不断地产生,就要求用新词来表达。因此,新词的出现是经常现象,但创造文字来记录新词的工作却总是赶不上。为了适应书面的表达,有时便用已有的字来记录新词,以表达新的意义,而不用另造新字。而汉语是单音成义的词根语(孤立语),音节的有限必然带来同音字的增多,因而引起表义上的困扰。为摆脱这种困扰,就要把语音分歧的词语记录下来,于是书面上出现了不同的符号。转注字就是反映时间、地点不同分歧的符号。根据这种构形思维历程的合理推测,“六书”作为构形方式,其出现的先后顺序大体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从《说文》可以看出,许慎对汉字字形的编排,已经表现出明显的系统思想,但是他对“六书”(作为构形方式)产生的顺序从未经过深入的思考,其

六书理论

六书理论

4、形声:
• 即有形符加声符组成的合体字。我们着 重讲一下,偏形与偏声。
• 條、倏、修、脩。榖、彀;勝、滕、縢 、腾。截、栽、载、哉。颖、颍;佞; 赖,强,疆,雜;旗,施,族,旅。
• 象形与指事的区别:主要是看有没有指 事性的符号,而象形直接与所指事物的 形象对应。 • 象形与会意:会意有两个或以上的构件 组成,其中任何一个构件与字义不能直 接对应,他们只能曲折表义。 • 假借:是借用读音,形义上没有直接联 系。如花,来,朋,西,东等。
象形以图画表具体之形其事于初民为易指事以符号表抽象之事非智术大进殆不易为则班固首象形次指意难作而易穷形声易为而无尽形声之作盖所以救会意之穷其次第盖当在会意后若然班氏二书次第亦优于盖事本无象象事不如指事之洽也




主讲人:萧峰
六书理论
• 一是六书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 二是六书理论的定性问题,即它到底是 古汉字的字形构造理论,还是古汉字的 造字理论,即形义关系理论。 • 三是六书例说
三、六书例说
• 1、象形: • 独体象形日、月、云、气、山、阜、堆 、水、火、人、子、儿、女、臣、貌、 首、目、自、耳、口、牙、手、爪、心 、止、吕、毛、冉、牛、羊、马、鹿、 象、犬、兔、万、它、黾、易。 • 复体象形:母、尾、果、朵、丹、州、 眉、而、瓜
2、指事
• 独体指事:一至十 • 合体指事:天、寸、叉、亦、本、末、 朱、刃、卒、创、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会意
• A图形式会意:宿、臽、无
六书产生的先后
• 目前,学术界取得一致观点的是:先有象形与 指事字,然后才有会意与形声字,因为会意字 与形声字基本上都是由象形字与指事字组合而 成的。 • 至于象形字与指事字谁先谁后的问题,一派倾 向于象形字先于指事字,另一派则倾向于指事 字先于象形字。我们认为,在文字产生以前, 人类掌握了图画与抽象符号的使用。比如,岩 画,就是早期的原始图画,而陶器上的符号, 则是抽象的指事符号。在文字产生之时,就借 用现存的图画与符号来记录相应的概念。

汉字的形体结构之六书

汉字的形体结构之六书

会意字为合体字,这是它与象形、指事 从结构上的一种区别点。
但有时与衬体象形字不好区别,一般的 文字学家认为只要能分析成两个独立成 字的构字部件,就可以看成是会意字, 而不能分析为独立成字的构字部件的, 就可看成是衬体象形。
例如:
像悬挂着一颗人头之形,
表示“枭首示众”之意,本为一个独体
象形字,尽管后来分化成两体,作
“取”,从又(手)持耳, 也是获取之 义。(古代打仗之后,要论功行赏,按杀 敌多少记功,开始以人头为记功的依据, 后嫌人头太重,不易携带,就规定割下敌 人尸体的右耳,以记军功,这个字就反映 了古战场这样一个血淋淋的事实。)
➢“莫”,从日在茻中,太阳落在众草之中, 会意为“日暮”之义,这个意义后来写作 “暮”。
“益”字本为一会意字,从水在皿上,象 水漫出器皿之形,古文字作: 。由于益 用作“增益”之义,在表示溢出之义时就 在本字的基础上加一水旁,构成从水、益 声的形声字——溢。溢的声符“益”就是 溢出之“溢”的本字。
“然”字是从火、从犬、肉,就像烧烤狗 肉之形,将狗肉放在火上烧烤。这个然字 用作代词后,表示燃烧义时就再加一火旁, 构成从火、然声的形声字——燃。燃的声 符“然”就是“燃”的本字。
与此类似的还有“其”,“其”本为箕字, 象簸箕之形,后来用竹表示形符,构成从 竹其声的“箕”。像这类形声字的声符就 不仅仅是表音,有很强的表意作用。
形声字也有在本字的基础上加声符的,
例如: “晶”本为“星”的本字,三日并 不是三个太阳的象形,而是表示众多的星 星(天体)之义,古人造字是经过周密的 观察、深思熟虑以后作出的。
有关人体
有关动物 有关自然 有关居室器用
象形字在整个汉字系统中所占的比重不大,据 有人对《说文解字》所收的9353个汉字作的统 计,象形字为264个,仅占总数的2.8%

六书简说 文档

六书简说 文档

汉字六书简说汉字的形体结构,传统有“六书”之说。

“六书”的概念由来已久。

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古代职掌教育贵族子弟的官员)掌谏王恶,而养国子(公卿大夫的子弟)以道。

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周礼》是儒家十三部经书之一,成书大约在战国之际,这说明远在先秦时期就已有“六书”的概念了。

到了东汉时期,解说“六书”内容的主要有三家:1、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2、郑玄给《周礼·地官·保氏》作注说:“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3、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前人所讲的“六书”,名称大同小异,排列次序也不尽一致,其中以许慎的定义与解说最为见长。

他不仅列出了六书的细目,而且给每一书下了定义,作了界说,并举出了例字,从而使人们对汉字形体的构造,有了规律性的认识。

许慎的解说,已涉及到汉字产生和发展的理论问题,奠定了传统文字学的基本理论,即六书说。

自清代以后,人们讲六书,一般采用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1、象形。

象形是描摹实物形状的造字法。

象形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独体象形字,即通过描摹事物的轮廓以表示该事物,如日、月、鸟、鱼、鹿、羊等字,它们的甲骨文写法,就像这些物的形状。

一类是合体象形字,即虽然也画成事物的轮廓,但还需要借助于主体事物来帮助表义否则就不知道所象何物。

从“六书说”与“文字二分说”论许慎的文字学思想

从“六书说”与“文字二分说”论许慎的文字学思想

从“六书说”与“文字二分说”论许慎的文字学思想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说”及“文字二分说”有较详细的论述。

从表面上看,这两种观念似乎自相矛盾,实际上二者本身及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都蕴含了许慎的主要文字学思想。

正确认识许慎的文字学思想,才能更好地理解许慎与《说文解字》及其取得的成就。

标签:许慎六书说文字二分说一、“六书说”与“文字二分说”溯源(一)六书说“六书说”是汉代人对古代汉字结构的归纳与总结。

“六书”的记载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尽管有了“六书”这一名称,但其内涵的丰富及核心理论地位的确立得益于汉代学者对汉字认识的提高与总结,他们将“六书”解释为关于汉字结构的六项基本方法,以班固、郑众、许慎为代表,史称六书“三家说”。

班固《汉书·艺文志第十》:“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郑众在《周礼·地官·保氏》注中对六书的阐述在次序与名称上则稍异于班固:“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许慎较详细地对六书进行了说明并举例,见于《说文解字·叙》(《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屈,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许慎的“六书说”提出之后,人们对其争议颇多。

今天我们所言“六书”一般采用许慎的名称,班固的次序。

(二)文字二分说许慎是第一个把汉字划分为“文”和“字”,并精辟地阐明二者关系的学者。

六书说

六书说

六书说 - 理论形成从造字的角度分析汉字结构,从先秦时代就开始了。

例如《韩非子•五蠹》:“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

”“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里列举了周代用来教育贵族子弟的“六艺”项目,其中有“六书”但《周礼》并未具体说明六书的内容。

也没有对六书的解释。

至于六书的细目,到汉代才有记载。

汉代记述六书细目的有三家,一为郑众,《周礼•地官•保氏》注中引郑众的话“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一为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云:“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一为许慎《说文解字•叙》云“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许慎不仅指出了“六书”的名称,还给每一书下了定义,举了例子。

据唐兰先生考证,三家之说同出于一源,因为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是根据西汉末古文经学创始大家刘歆的《七略》删节而成的,所列六书名目、次序也应本于刘歆所述,而郑众、许慎的学术师承又与刘歆有渊源,郑众之父是刘歆的学生,许慎之师贾逵的父亲贾徽也是刘歆的学生。

然而三家的细目有两点不同:一为指事、会意、形声的称谓不同,二为各书次第不同。

后世研究者认为,称谓不同反映三家对这三书的认识可能有差异,各书次第不同反映三家对各种字产生的先后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后人在阐述六书理论时,多依朱宗莱的主张,从许慎六书的名称而遵班固六书的次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第4章 六书说

第4章 六书说
第四章 六书说
第一节 汉字结构理论
一、六书说的形成 1.春秋战国之际分析文字结构的风气盛行
《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曰:‘夫文,止戈为 武。’”
《左传·宣公十五年》:“故文,反正为乏。” 《左传·昭公元年》:“秦医和曰:‘於文,皿虫为
蛊。’” 《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
私,背厶者谓之公。”
(1)常例
(2)变例
赵诚 :“象形字是全部汉字的基础。因为每个
字不论它有几个部分,或二合,或三合,或 四合、五合,而每个部分溯其原始,都必然 是一个象形。” (《甲骨文字的二重性及其构
形关系》)
2.指事
《说文解字·叙》曰:“指事者,视而可识,察 而见意,上下是也。”
(1)加体指事字
(2)减体指事字
《甲骨文字典》1127可识字 会意字260个 形声字257个
B.会意字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的消长变化
a.汉字总量的剧增 《说文解字》9353 《玉篇》16917《汉语大字典》54678 b.会意字的停滞不前
会意字 形声字
殷商甲骨文 32.30%强
第三节 六书说的批判与改良
许慎《说文解字·叙》:“郡国亦往往于山川 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文。”
1.宋元明六书学
郑樵《六书略》:“驱 天下文字尽归六书”。
戴侗《六书故》 :研究 字体不依小篆而据金文。
唐兰:“(戴侗)对于 文字的见解,是许慎以 后,惟一的值得在文字 学史上推举的。” 《中 国文字学》
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郑众《周礼解诂》)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许慎《说文解字·叙》)
刘歆《七略》 ↓
班固《汉书·艺文志》

汉字的形体结构—“六书”说

汉字的形体结构—“六书”说

二、“六书”与汉字的形体构造
“六书”的名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 氏:“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 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六书”的具体名目(细目)始见于汉代。班固 《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 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 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许慎与《说文解字》
许慎 ( 约公元 54 年一 149 年 ) ,字叔重, 东汉汝南召陵 ( 今河南郾城人),曾为郡功曹, 举孝廉。后受诏入京,授太尉南阁祭酒,与马 融等 50 余人校书东观 ( 东汉皇家图书馆 ) 。由 于他博通经籍而负盛名,时人称赞他为“五经 无双许叔重”,是东汉著名的古文经学大师, 他为了驳斥今文经学家妄解经义,编纂了中国 历史上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为我国语言 文字学作出了杰出贡献。






6.假借
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長是 也。” 依据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原则,借原有字形,表达新的意义。




难 《说文》:“难,鸟也。”权 《说文》:“黄华木。” 翁 《说文》:“鸟颈毛也。”焉 《说文》:“焉鸟,黄
对许慎假借例字的分析: 假借是不是造字法: 造 字 创造新面目的汉字书写形体 为有声的词制定记录的符号 不是造字法 是造字法 色。”
1.象形
许慎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诎通屈,诘诎即曲折)


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创造汉字。
整体象形字

局部象形字

鹿


衬托象形字


第一节“六书说”到“三书说”

第一节“六书说”到“三书说”

第一节“六书说”到“三书说”1、“六书”的提法始见于哪部书,“六书”的具体名称始见于那部书,名称是什么?“六书”的提法最早见于《周礼》。

《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六书”的具体名称始见于《汉书》。

名称是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2、最早对“六书”含义作出解释的是谁,怎么解释的?最早对“六书”作出解释的是许慎。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3、班固、郑玄、许慎所说“六书”的异同是什么,需要注意什么问题?从名称上看,象形、转注、假借三家是共同的;班固说的“象事”,郑玄是“处事”,许慎是“指事”;班固说的“象意”,郑玄、许慎都是“会意”;班固的“象声”,郑玄是“谐声”,许慎是“形声”。

需要注意三点:第一,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中的“象”是象征的意思,许慎“象形”中的“象”是相像的意思。

名称虽然一样,但内涵不同。

第二,“象事”与“指事”,“象意”与“会意”,前者概括性强,后者具体而明确。

概括性强,包容度就大;具体而明确,包容度就小,因此后世有研究者认为“六书”并不能概括汉字的所有类型,在对一些字的类型分析上也出现了种种分歧。

第三,在排列顺序上,班固的排列由具体到抽象,似乎更符合汉字产生的逻辑发展。

4、谁提出的“四体二用说”?“四体二用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四体二用说”是清代著名学者戴震提出的,他认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是“书之体”,转注、假借二者是“书之用”。

六书说

六书说

2、几种特殊情况:
1)形符和声符的位置反常:
冯—仌是声符,与从“仌”的“冻”、“凉”不 同。 和—禾是声符,与从“禾”的“稻”、“穗”不 同。 蚀—食是声符,与从“食”的“饥”、“饿”不 同。 视—示是声符,与从“示”的“福”、“祈”不
2)形符和声符不能按照自然结构分析: • 修——从彡、攸声;形符在右下角。 • 颖——从禾、顷声;形符在左下角。 • 佞——从女、仁声;形符在右下角。 • 從——从辵,从声;声符在右上角。 • 瓣——从瓜,辡声;形符在声符的中间。 裏——从衣,里声;声符夹在形符的中间
许慎对“六书”的阐述
• • • • • • 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会意——比类合意,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3、“六书”的“四体二用”说
• 多数学者认为,根据许慎的定义,转注字 应有两个条件:
• ( )有同一的部首 • (2)字义相同或相近,可以互相训释。
• 如“问”与“讯”、“杀”与“戮”是一 般的同义字,而“柳”与“杨”、 “福”与 “祸”则是有相同部首的 “同类字”, 均非转注。 • 转注字如“顶”和“颠”
六、假借:
定义: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假借字是本来没有造出那个字来,要记 录时就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 相近的字来表示。令字、长字就是这样的。
猋:本义是狗奔跑的样子,迅速;通“飙”. • 赑:赑屃(bì xì ):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 龟。 • 掱:(pá),窃取别人身上的财物。 • 劦:(xié),众人协力。 • 晶:从三日,表示光亮之意。。 • 磊:从三石,本义是石头多。 • 轟(hōng):同“轰”。本义是群车行驶 声。 • 毳(cuì ):会意。从三毛。本义:鸟兽的 细毛。 • 雥:群鸟也,从三隹。

对“六书”的评价及三书说

对“六书”的评价及三书说
艸—草 毬—球
—谓
C、有本字的
3、新六书说
詹鄞鑫《汉字说略》 象形字(描画客观事物形体造字)
指示字(象形字上加指示符号造字)
象事字(用象形形体表达别的含义造字) 会意字(组合两个以上的物象或字符造字) 形声字(用形符和声符组合造字) 变体字(改变已造的字形造字)
4、“结构——功能”分析法
• 北师大的王宁教授提出了“结构——功能” 分析法,认为汉字可从它们的构形模式着手 探讨其结构方式。 • 构形模式是指构件以不同的功能组合为全字 ,从而体现构意的诸多样式。
• 上面诸家之说,不拘泥于传统的“六书” 说的局限,都有新的探索,新的发现,见 仁见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 其次,六书中转注的问题最大,立说如林, 聚讼不休,没有哪一主张为世人公认。关 于假借的例字,没能够把借字表音同词义 引申区别开来,因此后来研究六书的学者, 不再区别假借和词义引申,这也是六书的 缺陷。
• 最后,六书不能概括所有汉字的造字方法。如 “彭,鼓声也”。“壴”(zhù)在古文字中 象鼓形,而右边的彡,按照前人说法是对鼓声 的形象表示。那么这个“彡”,既不表音也不 表意,六书中无法归类。汉字隶变以后,大量 汉字变成既不表音又不表意的记号字或称半记 号字, 如“年”,原来是个形声字,从禾千声, 本义是谷物成熟、年成。
对“六书”的评价及三书说
“六书”的贡献及局限
• “六书”是汉代人根据对小篆的形体分析而归 纳、总结出来的六条造字原则和具体的造字方 法。由于小篆保存了古文字的象形象意性,所 以,虽然不少古文字用“六书”涵盖不了,但 大部分古文字还可以用“六书”的方法分析。 • “六书说”抓住汉字“表意”这个根本特征, 基本上反映了汉字构造方式的客观实际,对通 过字形的分析来理解本义,把握字义的演变线 索和创造新字,都有重大意义。可以说,“六 书说“为中国文字学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给古 文字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六书理论

六书理论

(BACK)
“以义会意”例字: 以义会意”例字: 耷:从大耳,本义是大耳朵。 从大耳,本义是大耳朵。 岩:从山石,本义是山上的石崖。 从山石,本义是山上的石崖。 嵩:从山高,本义是高山。后借以表中岳山名。 从山高,本义是高山。后借以表中岳山名。 本义是日长。 昶:从日永,永有长义 本义是日长。 从日永,
(BACK)
6.假借 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意思是:假借字是语言中词文本来没有表示它的字, 意思是:假借字是语言中词文本来没有表示它的字, 就依据读音去找一个音同或音近的现成字来寄托这个词的 词文, 就是这种字。 词文,“令”、“长”就是这种字。 假借字字例: 假借字字例: “耳”《说文》:“主听也, 说文》:“主听也 》: 象形。 本义是耳朵, 象形。”本义是耳朵,古籍中 假借为句尾语气词, 假借为句尾语气词,如柳宗元 黔之驴》 技止此耳! 《三戒·黔之驴》“技止此耳!” 三戒 黔之驴 “耳”是“而已”的合音,相 而已”的合音, 当于现代的“罢了” 当于现代的“罢了”。“耳” 本义不废,与假借义并行。 本义不废,与假借义并行。
(BACK)
形声字的特點
(1)是合体字。 )是合体字。 (2)偏旁有表义的形符,有表音的声符。 )偏旁有表义的形符,有表音的声符。 几个问题: 几个问题: 1、 形声字的义符只能表示 、 某种意思的范围, 某种意思的范围,而不能 标明表声字的具体含义。 标明表声字的具体含义。 2.形声字的声符除了标声 . 之外, 之外,往往兼有表意的作 用。
(BACK)
3.形声字的义符和声符在表现形式上有种复杂的情 . 况。 (1) 义符和声的位置所在没有一定之规 。 ) (2) 形符或声符字的形体被省略一部分。 ) 形符或声符字的形体被省略一部分。 (3) 形符或声符在隶变过程中被严重改变了形 ) 态,很不容易辨识。 很不容易辨识。 钱财消熔 柴酱盆 颖脩赖 恭 放鸭刎 闻问闽 衷街哀 責 茅空工室 匐固匪 弑耆産 泰

右文说与六书说

右文说与六书说

试述“右文说”右文说是关于通过形声字的声符推求词义的一种主张。

右文,指形声字的声符,因形声字多为左右结构,且形声字一般形符在左,主义,声符在右,主声,故名。

“右文说”是我国传统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它在文字学、训诂学、古音学等领域都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据载,宋人王子韶应是最早提出“右文说”的学者。

沈括《梦溪笔谈·艺文一》对王氏的学说,有如下介绍: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为“右文”。

古之字书,皆从左文。

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

如木类,其左皆从“木”。

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而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

“右文说”继承了声训合理的内核,注意从音义关系去训释词语。

它依据形声字的声符推求字的意义,符合训诂学因声求义的原则,为声训时寻求语音线索找到了一个简单可行的方法,为声训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这条道路就是从“右文”即声符出发,探求同声符的一组音近、音同的词在意义上的联系。

这种以语词的音义关联为切口,追溯语词意义的来由,探讨语词与语词之间同源关系的理论,在整个语言学史上有着很高的价值。

主观任意性是“声训”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

由于上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同音词也不少,加上音转、音近,数量就更多,因此要找出与某字意义相近的词,是轻而易举的。

这样一来,声训时,不仅可以随意训释词语,还可能出现一个词会有多个声训的现象。

而“右文说”提出后,学者开始运用“声符”来系联一组词,自觉地进行训释,从语言的角度把音同音近的字放在一起比较,从中发现其联系,这样就把音同、音近、音转的字系联起来,就有了现实的客观依据,而不像声训仅从声音的角度出发,而不论形旁、字形的差别,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主观任意性的缺点。

“右文说”从声旁出发,不仅有了现实的客观依据,还在训释体例上有所创新。

它的提出,打破自《说文解字》以来“以形索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拓宽了声训的注释方式,丰富了训诂学的方法和理念。

评价许慎六书说

评价许慎六书说

评价许慎‘六书说’许慎(约58年—约147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区)人,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赞赏。

他是汉代有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有“字圣”之称)、语言学家,是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

于公元100年(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著《说文解字》,是中国首部字典。

《说文解字》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按照六书理论分析字形、说解字意的字典。

《说文解字》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学的成果,给我们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访不可缺少的桥梁。

特别是《说文》对字义的解释一般保存了最古的含义,对理解古书上的词义更有帮助。

此书保存了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材料,是我们整理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的阶梯。

《说文》包括各种含义的字的解释,反映了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等。

关于汉字的结构,传统有“六书”的说法。

“书”古代指写字,也指写下的字,故“六书”从字面上讲就是六种字的意思,六书说就是关于六种汉字的学说。

“六书”之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

乃教之以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至于六书的细目,到汉代才有记载。

汉代记述六书细目的有三家,一为郑众,《周礼·地官·保氏》注中引郑众的话“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一为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云:“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一为许慎,其《说文解字·叙》云:“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书理论第一节“六书说”的提出及其发展“六书说”是最早也是传统分析汉字结构类型的理论。

“六书”这个名称,最迟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

《周礼·地官·保氏篇》说:“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1】但其中对六书只有一个总名称,而没有具体细目。

到两汉时期,对此有具体说明,主要有三家。

班固的“六书说”。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中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2】郑众的“六书说”。

东汉的郑众曾经注解过《周礼》,写成《周礼解诂》一书。

该书后来亡轶,但东汉郑玄的《周礼注》保留了郑众《周礼解诂》的一些内容。

郑玄注云:“郑司农(按:即郑众)云: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3】许慎的“六书说”。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4】以上虽然分成三家,但实际上出自同一个源头。

前人考证认为,班固的《六艺略》完全照录西汉末年刘歆的《七略》而来,所以,班固对六书的说明,实际上就是刘歆的认识,班固的六书观也就是刘歆的六书观。

又根据记载,刘歆教授的学生中,就有郑兴、贾徽。

郑兴把自己从刘歆那里得到的小学知识传授给儿子郑众。

贾徽是贾逵的父亲,而许慎就是贾逵的学生。

汉朝的学者,很重视学术传承,因此,三家的“六书说”实际只有一个源头,他们对六书性质的认识应该是一致的,班固谈到六书的性质时说“造字之本也”,也是郑众和许慎的共同认识。

三家的“六书说”虽然出自同一个源头,但内部也有差别,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具体名目有出入。

班固的六书名称是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郑众是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则是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其中只有象形、转注、假借三书的名称相同,其余三书则各有出入。

第三,比起前两家来,许慎的“六书说”有很大发展。

前两家的六书,只有具体名称,没有解释。

许慎的六书,不只有具体的名称,还有定义,并在每一书之下举了两个例字。

虽然由于认识、字数、押韵的限制,其定义有不严密的地方,但是,在文字学的初创时期,这已经十分难得了。

许慎的定义和例字使六书的内容基本明确,给后人理解、研究六书提供了切实的依据。

所以大家一致认为,到许慎的《说文解字》,六书理论即真正成熟。

五代时徐锴在《说文解字系传》中认为,班固的六书顺序反映了汉字产生、发展的过程,而许慎的六书名称更准确,所以,徐锴即把班固的顺序和许慎的名称结合起来,认为六书就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后代学者谈及六书,大多遵从徐锴的主张。

第二节象形一、象形的定义许慎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物,指实物,是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

体,形体、结构,包括轮廓和特征。

诘诎,弯曲。

所谓象形,就是用勾勒性的线条把实物的轮廓和特征性部分描绘出来的造字法。

象形是造字手段、方法,其结果就是象形字。

二、象形字的分类段玉裁最早对象形字进行分类,他把象形字分成独体象形和合体象形两类。

他在《说文解字注》中说:“有独体之象形,有合体之象形。

独体如日、月、水、火是也。

合体者,从某而又象其形如眉从目而以象其形。

”(一)独体象形字独体象形字是直接描绘实物的轮廓、特征。

有的学者把这类象形字叫做单体象形。

许慎举的两个字“日”和“月”就是典型的独体象形字。

日,甲骨文作、、、、等,金文有、、、诸形,皆像太阳的形状。

《说文·日部》说:“日,实也。

太阳之精不亏。

从口、一。

象形。

”月,甲骨文作、、、,金文作、、,皆像月亮之形。

《说文·月部》:“月,阙也。

太阴之精。

”(二)辅助象形字有些实物的轮廓并非其独有,用文字符号表现它时,如果只描绘其轮廓,容易和类似的事物混淆,为了明确其意义,古人就连带将和它关系密切的事物也描绘出来,让后者作为辅助符号,限定、说明前者的意义,我们把这类象形字叫做辅助象形字。

有学者依据段氏的命名,称之为合体象形字。

但由于象形字本身即是独体字,“合体”之说和象形字的结构特点相矛盾,容易造成误解,因而我们不采用这种说法。

也有人称之为复体象形字,但这一术语会使人误以为这种象形字是重复同一个形体而来,因而我们也不采用。

典型的辅助象形字如:關,最早见金文,作或。

“门”字里面的符号表示门关的形状,但由于把它们单独出来,难以说明就是门关,因而用“门”辅助说明。

由于到小篆把原来的门关形讹变成声符,字作,使后人误以为形声字,许慎在《说文·门部》说:“關,以木横持门户也。

从门 声。

”已经按照讹形分析结构。

州,甲骨文作(合849)、(合22044),金文作、,皆像水中的陆地,圆形像州本身,用“川”限定它,以说明水中的圆形物即为州。

小篆演变作,虽有重复,但仍不失辅助象形字的真蕴,故许慎于《说文》中说:“州,水中可居曰州。

周绕其旁,从重川。

”果,甲骨文作、,金文作。

本来一个或三个块状物就可以表示水果,但由于类似块状的东西比较多,甲骨文即用“木”限定,从而说明树木上块状物就是水果。

《说文·木部》:“果,木实也。

象果形,在木之上。

”胃,最早见金文,作(少虡剑)。

上部圆咕隆咚的形状表示胃本身,因其属于肉体的一部分,就用“肉”辅助说明。

屎,甲骨文作(后2·35·7)。

四个点像粪便。

但如果只写几个点,就是甲骨文的“沙”(小、少)字,即以“人”辅助。

小篆作,则又以“艸”辅助说明。

粟,甲骨文作(合30981)、(合30983)。

4个或5个块状物像米粒本身,用“禾”辅助说明。

米,甲骨文作(合34165)或(合35260)等,用点表示米粒,用十字形或线条表示禾颖。

信阳2号墓楚简029作,小篆作,皆未失辅助象形字之真蕴。

《说文·米部》云:“米,粟实也。

象禾实之形。

”王筠《说文句读》云:“禾实仍是粟实,必重复言之者,盖谓米是圆物,四点象之足矣。

而有十以象其颖与穖者,以米难象,故原其在禾时以象之也。

”此说甚迪。

尗,甲骨文作,小篆作。

《说文·尗部》云:“尗,豆也。

”用三个点表示豆粒,而用十字形的豆荚辅助说明。

丹,甲骨文作、,金文作,小篆作。

《说文·丹部》解释:“丹,巴越之赤石也。

象采丹井,一象丹形。

”如要制造“血”字,本可以像血滴的点或者块状表示,但是不加限制,容易和类似的事物混淆。

由于古人祭祀时把牺牲的血接到器皿中,血和器皿就有联系,所以,甲骨文中便用“皿”作辅助符号,作、、、、诸形,从而说明器皿中的点、口形、凵形等就是血。

至小篆,将点等写作一横而字作。

《说文·血部》说:“血,祭所薦牲血也。

从皿,一象血形。

”仍认为“一”象血形,“皿”为辅助符号。

主,本来表示灯火、火主之义,如果只写火主的形象,和类似的事物不好区别,甲骨文便作、,用菱形或点像灯火,用灯台、灯架限定。

小篆作,仍有辅助象形的意蕴,故许慎《说文·丶部》说:“主,灯中火主也。

从王,象形。

”粦,甲骨文作、,金文作、。

四个点像磷火,但只写几个点,同样和“沙”没有区别。

由于古人认为粦是鬼携带的火,所谓鬼火、鬼路灯,而鬼和人是同一种类,于是就用“大”字辅助。

瓜,最早见金文,作(令狐君嗣子壶),里面的椭圆形像瓜本身,外面的两根线条表示瓜蔓,用来辅助说明。

小篆作,仍为辅助象形字。

《说文·瓜部》云:“瓜,蓏(今大徐本作“”,误,此从小徐本)也。

象形。

”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云:“厶,瓜实也;外,蔓也。

”栗,甲骨文作(合3035)、(合5477),金文作、。

用木限定,表示长在树木上带毛刺的果实就是毛栗子。

面,甲骨文作(合20362)。

本来外面的轮廓即像人面部形状,但由于容易和类似的事物混淆,甲骨文即在其中描绘出“目”作为辅助说明的符号。

小篆作,则是讹变的结果。

许慎说:“面,颜前也。

从 ,象人面形。

”释义及结构分析“象人面形”皆不错,但字不从 。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云:“契文从目,外象面部匡廓之形,盖面目五官中最足引人注意者莫过于目,故面字从之也。

篆文从 ,则从囗无义可说,乃从目之讹。

”甚迪。

眉,甲骨文作(合8265)、(合19165),金文作(小臣 )。

用“目”辅助说明,表示目上弯曲的事物就是眉毛。

到小篆将其中的两根眉毛讹变成皱纹,字形作,表示在皱纹和眼睛之间弯曲的事物就是眉毛,仍为辅助象形字,故许慎于《说文》说:“眉,目上毛也。

从目,象眉之形,上象额理也。

”肩,甲骨文作(合16873)、(合21307),像肩膀之形。

此字金文未见。

至战国时,盖以为难以看出肩膀之形,即加肉旁辅助说明,出现(睡虎地秦简《日书》甲75背),小篆作或。

《说文·肉部》云:“ ,髆也。

从肉,象形。

肩,俗肩从戶。

”王筠《说文释例》云:“ 、肩所从之、戶,则皆系象形,并非门户字,乃象其肩之上方阔而下连也。

此字应上曲,门户字不应上曲……俗肩从户之说,必非许君原文,乃后人不明六书,见其似门户字,而以意改之,竝不知户亦作也。

”甲胄之“胄”,最早见金文,作(豦 )、(小盂鼎),上是头盔的样子,下面是眼睛。

本来,上面的头盔形即可表示兜鍪义,但由于只有一个兜鍪形,容易和类似的事物混淆,古人就用代表头部的目旁作为辅助限定字义,从而表示戴在头上的兜鍪即为胄。

小篆中把兜帽讹变为由,目旁讹变成冃。

《说文·冃部》解释说:“胄,兜鍪也。

从冃由声。

”意义训释正确,但由于许慎依据讹形分析,误把辅助象形字当成形声字。

石,甲骨文初作(合13505),本为独体象形字,以石崖形表石头义,但该字也表示山崖义,甲骨文后来便作(合6952),用口形表示石头本形,整个字形以山崖下的块状物说明石头义。

再譬如要制造路途的象形字,就理论上说,完全可以用一根线条表现,但由于容易和类似的事物如“一”、“丨”、“乙”等字混淆,而道路和房屋关系最为密切,于是就用房舍形作辅助符号,用连接房屋的线条说明路途义,这就出现甲骨文的(合5000)、(合7394)等,此就是“余”字,即“途”的初形。

三、象形字表现了古人的立体观念古人在造象形字时,明显有立体的认识,因而同是象形字,其角度却并不完全相同。

有些是从正面看到的形状。

如牛:、(甲骨文),(金文);羊:、(甲骨文),、(金文);木:(甲骨文),、(金文);口:、(甲骨文),、(金文);手:(甲骨文),、(金文);目:(甲骨文),、(金文);户:(甲骨文),、(金文);门:、(甲骨文),、(金文);舍:(甲骨文),、(金文);山:、(甲骨文),、、(金文);火:、(甲骨文),(金文);竹:、(甲骨文),(金文);屮:(金文);艸:(小篆),其余如大、夫、舌、齿、心、自、禾、黍、天、雨、土、鼎、豆、鬲、酉、曲、示、士、齐、干、支等字,皆属此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