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中医儿科总论
中医儿科学课件(十二五规划教材)
弓反张。 ❖ ⑤心神怯弱,心火易动、易发惊惕、烦躁惊乱、神志昏
迷。 ❖ ⑥时行疾病较多见,如麻疹、奶麻、丹痧、暑湿、小儿
麻痹症等。
❖ 2 传变迅速
❖ 体现在疾病的寒热虚实相互转化上 -“易虚易实,易 寒易热” 。
❖ 易虚易实指一旦患病,邪气易实,正气易虚。如外感风 邪:感冒-肺炎喘嗽实证-心阳虚衰 -阳气暴脱 ;
➢ 区分口疮、鹅口疮 、麻疹粘膜斑 、痄腮、发颐。
睡中齘(xie)齿,多属胃热、食积或虫积。牙龈溃烂黑
腐为“走马牙疳”。
喉痧、白喉
(5)耳:察耳的外形是判断小儿体质强弱的一个标志。 “肾虚则耳薄”;耳背络脉隐现,耳尖发凉,兼壮热多 泪,常为麻疹之先兆;痄腮表现。
(6)二阴:水疝,狐疝。下焦湿热、尿布皮炎。 4 辨斑疹 5 察二便 :量、形状、颜色、气味。 ❖ 泄泻色淡如注,且多为泡沫,为感受风寒外邪。 ❖ 夏季泄泻,色兼黄绿、气臭,多为暑热熏蒸。 ❖ 小便色深红或呈褐色,为下焦热盛或阴亏内热; ❖ 尿混浊如米泔,为脾胃虚弱,饮食失调; ❖ 小便清长,夜尿频多,为肾气不足,下元不固的表现。
❖ 1 金元四大家 ❖ 2 元代曾世荣《活幼口议》《活幼心书》:对疳
积和惊风的贡献。创琥珀抱龙丸等。 ❖ 3 明代医家 ❖ 薛铠、薛己父子著《保婴撮要》 ❖ 鲁伯嗣著《婴童百问》 ❖ 张介宾《景岳全书》“小儿则”
❖ 万全,字密斋,《万氏家藏育婴秘诀》《万氏家传幼科 发挥》《万氏秘传片玉心书》等多种 。
① ②互参
❖ 2 望形态
观察病儿的形体和姿势动态等变化,推断疾病性质 。 ❖ ①形体:头囟、躯体、四肢、肌肤、毛发、指(趾)甲 ❖ ②姿势动作:喜俯卧/仰卧、项强肢搐、两手捧腹等。 《小儿药证直诀·五脏虚实寒热》:肺热,则手摇掐眉目鼻
《中医儿科学》教学改革探析
革 !构建 "中医儿科学 % 立体化教材体系 !为培养适应现代中医临床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服务 & 关键词 $" 中医儿科学 %’ 教材建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0-+-1*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2*-/+ %-&&) &&-2&&*+2&( 种扩充到 *+ 个病种 ) 在病种的选择上也与历版教 材有较 大 的 更 新 ! 如 小 儿 麻 痹 症 已 基 本 消 灭 ! 脐 风 . 疫毒痢等发病率低且中医抢救疗效欠佳 ! 都不 再编入 ) 而现代儿科临床常见且中医药有一定疗 效的手足口病 .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 多发性抽 搐症 .性早熟等则首次增写到新教材中 ) 高质量的 文字教材是视听教材 .",$ 课件 . 网络教材等其他 形式教材的基础 ) 近几 年 ! 我 们 承 担 了 + 十 五 , 国 家 重 点 音 像 出 版规划/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项目 ! 在人民卫生电 子音像出版社相继出版了 * 小儿支气管炎的中医 治疗 $.* 小儿泄泻的中医治疗 $.* 小儿疳证的中医 治疗 $.* 小儿惊风的中医治疗 $.* 流行性腮腺炎的 中医治疗 $ 等医学视听教材 " 这些视听教材通过大 量的音像素材 ! 形象地展示了许多在课堂上和短 时间的 儿 科 临 床 见 习 所 不 能 看 到 的 信 息 资 料 ! 极 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 提高了学生学 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 ! 加深了学生对这些疾病的 认识和理解 !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
!
构建 !中医儿科学 " 立体化教材体系 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 影响
着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 近几年来 ! 我们在学科带头人汪受传教授的带领下 ! 狠抓教 材建设 ! 在编写高质量文字教材的同时 ! 编制出版 了一批视听教材 % 计算机辅助教学 &"#$ ’ 课件以及 #中 医 儿 科 学 $网 络 课 程 !初 步 构 建 了 #中 医 儿 科 学 $ 立体化教材体系 ! 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儿科学的 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 促进了中医药教育事业和 中医儿科事业蓬勃向前发展 (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 中医 儿科学 $! 从 培 养 临 床 应 用 型 人 才 出 发 ! 以 中 医 执 业医师的基本要求作为教材广度和深度的编写尺 度) 教材的篇幅较前几版*中医儿科学$增加了
助理医师笔试第一二单元考试内容
助理医师笔试第一二单元考试内容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性质是行业准入考试,是评价申请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者是否具备从事医师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试。
中医助理第一单元以基础综合为主,第二单元以专业综合为主。
下面详细介绍一下:第一单元的科目重点出题点: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西医诊断学,医学伦理和卫生法规,全部都是基础性的内容,整体反馈不难,容易提分,这部分内容需要平时学习的积累。
根据分值比例,从全局出发,把握重点。
这几门学科以看课和做题为主,很容易得分。
2、中药学,主要是考察功效和主治,内容多、杂,平时的总结和积累是必不可少的。
难点是主治,涉及的药物多、易混,不易排除,所以平时的学习要掌握一些特征性的描述,就很容易可以区别开。
3、方剂学,①方剂?主治?治法,占有12分。
②组成,占有6分。
③君臣佐使,占有3分。
④药物的作用,占有4分。
中药和方剂密不可分,坚持背诵方歌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第二单元的科目重点出题点:1、内外妇儿科侧重出题点:①方剂,占有分值大概在30分左右。
出题方式以给出证型判断方剂为主,或者是给出方剂让判断对应的疾病,这样难度相对来说就增加了。
②治法、治则,占有15分左右,以治法为主。
A1型题给出证型判断治法,A2型题主要是给出病例确立治法。
③判断证候,占有10分左右。
根据题干判断属于哪种证型,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只要有扎实的中诊基础,是很容易做出来的,也是重要的提分项。
④判断疾病,给出疾病的特点,判断疾病,占有5分左右,以外科和儿科为主医学|教育网。
⑤主症特点,占有10分左右,通过题干提供的疾病或者证型,选择对应的临床表现,这部分内容与证型的判断和疾病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
⑥病变脏腑或者病位,占有5分,需要理解的基础上硬性记忆。
同时外科还会考察手术治疗。
⑦病因,3分左右。
⑧其他。
2、针灸学出题侧重点:①疾病治疗的主穴和配穴,将近占有20分,以中风、崩漏、胃痛、牙痛、眩晕、面瘫、感冒、呕吐、便秘为主。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史
二、形成期(宋朝~金)
• 宋代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促进了中医学的 发展,随着专门儿科医家和专门儿科著作的 不断出现,中医儿科理论体系逐渐形成。 • 北宋改进医事制度,设立翰林医官院,太医 局把小儿科列为独立的专科。
北宋钱乙,对中医儿科学体系的形 成作出了突出贡献,被后世誉为“儿科之圣 ”。他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由其弟子阎 季忠收集整理,编写成《小儿药证直诀》。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史,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萌芽期(远古~南北朝~隋唐) 二、形成期(宋朝~) 三、发展成熟期(金元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前) 四、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一、萌芽期(远古~隋唐)
•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名闻天下……来入咸 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我国历史上明确记载最 早的儿科医生。 《五十二病方》这部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里,有“婴儿病痫 ”、“婴儿瘛 ”的记述。 对于小儿脉证方面的记载,在现存医书中,首推《黄帝内经 》为最早。
• • • •
•
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 张介宾《景岳全书·小儿则》 鲁伯嗣《婴童百问》 清代儿科医家夏禹铸著《幼科铁镜》,提出“有诸于内而形 诸于外”,首重望诊,主张望形色,审苗窍,从外知内,辨 别脏腑的寒热虚实;他运用“灯火十三燋”治疗脐风等证。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广泛搜集清代以前有关儿科的 证治经验。
万全的学术成就 1.在儿童养育的不同阶段,倡导“育婴四法”,即“预养以 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 形成了中医儿童保健学的系统观点。 2.在朱丹溪提倡养阴的思想基础上,系统提出了阳常有余, 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 常不足,即“三有余,四不足”的小儿生理病理学说。 3.治疗方面提出“首重保护胃气”,“五脏有病,或泄或补 ,慎勿犯胃气”。他的处方用药精练而切合病情,并将推拿 疗法用于儿科。
中医儿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精彩摘录
这是《中医儿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 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第一节鹅口疮 第二节口疮
第三节呕吐 第四节腹痛
01
第五节泄泻
02
第六节便秘
03
第七节厌食
04
第八节积滞
06
第十节缺铁 性贫血
05
第九节疳证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辨证论治 其他疗法 预防调护 案例分析 古籍选录
1
第一节感冒
2
第二节鼻鼽
3
第三节乳蛾
4
第四节咳嗽
儿科总论
中医儿科(总论)第一节:儿科发展史(每一分期的医著医论)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理论体系为知道,用中国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从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治疗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起源: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有小儿医。
第一部儿科著作:唐代《颅囟经》。
提出“纯阳”理论。
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儿科称为专科是在宋代。
钱乙被誉为“儿科之圣”著有《小儿药证直诀》。
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
论述小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清·谢玉琼《麻科活人书》是一部麻疹专著,详细阐述了麻疹各期及其合并症的辨证和治疗。
清·陈复正《幼幼集成》提出指纹诊法“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风轻、气重、命危”第二节:小儿年龄分期(分期)(1)胎儿期——受孕~分娩,共40周;(胎龄满28周到出生后7足天,定为围产期。
)(2)新生儿期——出生~28天;(3)婴儿期——出生后28天~满1周岁;(4)幼儿期——1~3周岁;(5)幼童期——3~7周岁,即学龄前期;(6)儿童期——7~12周岁,即学龄期。
(7) 青春期第三节:小儿生长发育(生理常数)一、体格生长1、体重:清晨空腹排尿仅穿单衣初生:3公斤1~6个月:体重=3+0.7*月龄7~12个月:体重=7+0.5*(月龄-6)=4+0.5*月龄2~12岁:体重=(年龄-2)*2+12=8+2*年龄2、身长:初生:50厘米,第一年增长25厘米。
2~12岁:身高=70+7*年龄3、囟门:前囟应在小儿出生后的12~18个月闭合,后囟在部分小儿出生时就已闭合,未闭合者应在生后2~4月内闭合。
(囟门早闭且头围明显小于正常者为头小畸形;囟门迟闭及头围大于正常者,常见于解颅(脑积水)、佝偻病;囟门凹陷多见于阴伤液竭之失水;囟门凸出多见于热炽气营之脑炎、脑膜炎等)4、头围:初生:33-34厘米。
中医儿科学总结
总论一、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1、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论治外感病、以脏腑辨证论治杂病,对后世儿科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西汉名医淳于意:记录了儿科最早的医案3、隋唐时期:专设少小科4、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将妇人、小儿方列于卷首5、《颅囟经》:最早的儿科专著,提出婴幼儿体属“纯阳”的观点6、“儿科之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其学术观点1)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2)四诊中尤重望诊3)首创儿科五脏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4)善于化裁古方(如六味地黄丸)、研制新方7、明代万全:1)著有《育婴家秘》、《幼科发挥》、《痘疹心法》等2)倡导“育婴四法”,即“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3)提出“三有余,四不足”的小儿生理病理学说: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不足4)治疗上重视保护胃气8、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麻疹专著,首次提出“肺炎喘嗽”的名称9、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提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小儿生理特点二、小儿年龄分期1、胎儿期:从男女生殖之精相合而受孕,直至分娩断脐围生期: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足天2、新生儿期:从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至生后满28天3、婴儿期:出生28天后至1周岁4、幼儿期:1~3周岁5、学龄前期:3~7周岁,也称幼童期6、学龄期:7周岁后至青春期来临7、青春期:受地区、气候、种族等影响,有一定的差异三、小儿生长发育1、体重:一岁以上体重(kg)= 8 + 2 * 年龄2、变蒸学说:变蒸是古代医家阐述婴幼儿生长发育规律的一种学说,始见于西晋王叔和的《脉经》四、生理及病因病理特点1、生理特点(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二)生机蓬勃,发育迅速(《颅囟经》将小儿这种生理特点概括为“纯阳”)2、病理特点(一)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小儿为病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主要表现在寒热虚实的迅速转化较成人突出,也即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二)脏气清灵,易趋康复五、儿科诊法概要1、望诊(一)察舌1)舌起粗大红刺,状如草莓者,常见于猩红热2)舌苔花剥,状如地图,时隐时现,经久不愈,多为胃之气阴不足所致3)舌苔厚腻垢浊不化,状如霉酱,伴便秘腹胀者,为宿食内积,中焦气机阻滞(二)察口1)面颊潮红,唯口唇周围苍白,是猩红热征象2)两颊黏膜有针尖大小的白色小点,周围红晕,为麻疹黏膜斑(三)察二便婴幼儿大便呈果酱色,伴阵发性哭闹,常为肠套叠(四)察指纹1)小儿指纹是指食指桡侧的浅表静脉,分三关。
医师考试儿科知识点总结
医师考试儿科知识点总结儿科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专注于儿童生长、发育、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医师考试中的儿科知识点涉及到儿童生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营养、生长发育等方面。
下面就儿科知识点做一个总结,供医师考试备考之用。
1. 儿童生长发育儿童生长发育是儿科重要的观察指标。
医师需要了解正常儿童生长曲线,熟悉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如自闭症儿童生长发育异常等。
医师还需要掌握如何进行生长发育评估,如何分析生长发育异常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2. 儿童常见疾病儿科最常见的疾病包括呼吸道感染、腹泻、发热、皮肤病等。
医师需要对这些常见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有所了解。
例如,医师需要了解适时预防接种对呼吸道感染的控制作用,了解腹泻的分类及治疗方法,了解发热疾病的常见原因和体温调节机制。
3. 新生儿保健新生儿保健是儿科的重点内容之一。
医师需要了解新生儿生理黄疸、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感染等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同时还需要了解新生儿喂养、睡眠、母乳喂养等方面的知识,指导新生儿的家庭护理。
4. 儿童常见过敏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在儿科中占据重要地位。
包括变态反应性鼻炎、哮喘、食物过敏等。
医师需要对这些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有所了解,能够进行综合诊疗和妥善处理。
5. 儿童营养儿童营养对其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医师需要了解儿童各个年龄段的营养需求及补充方法,引导家长科学合理地进行儿童膳食安排,预防各种膳食过敏及缺乏症。
6. 儿科急救知识儿科急救知识是医师的基本功。
包括窒息、溺水、中毒、外伤等急重症处理。
医师需要了解婴幼儿窒息的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了解儿童溺水的紧急救助措施,了解常见的儿童中毒原因及相应的处理方法。
7. 儿科心理学儿科心理学主要是关于儿童情绪、认知和行为发展的研究。
医师需要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了解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处理方法,能够进行相应的儿童心理危机干预。
以上就是儿科知识点的一个大致总结。
(完整版)中医儿科学笔记
中医儿科总论第一节:儿科发展史(每一分期的医著医论)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理论体系为知道,用中国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从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治疗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起源: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已有小儿医。
第一部儿科著作:唐代《颅囟经》。
提出“纯阳”理论。
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儿科称为专科是在宋代。
钱乙被誉为“儿科之圣”著有《小儿药证直诀》。
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
论述小麻、痘、斑、疹的第一部专著——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清·谢玉琼《麻科活人书》是一部麻疹专著,详细阐述了麻疹各期及其合并症的辨证和治疗。
清·陈复正《幼幼集成》提出指纹诊法“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风轻、气重、命危”第二节:小儿年龄分期(分期)(1)胎儿期——受孕~分娩,共40周;(胎龄满28周到出生后7足天,定为围产期。
)(2)新生儿期——出生~28天;(3)婴儿期——出生后28天~满1周岁;(4)幼儿期——1~3周岁;(5)幼童期——3~7周岁,即学龄前期;(6)儿童期——7~12周岁,即学龄期。
(7) 青春期第三节:小儿生长发育(生理常数)一、体格生长1、体重:清晨空腹排尿仅穿单衣初生:3公斤1~6个月:体重=3+0.7*月龄7~12个月:体重=7+0.5*(月龄-6)=4+0.5*月龄2~12岁:体重=(年龄-2)*2+12=8+2*年龄2、身长:初生:50厘米,第一年增长25厘米。
2~12岁:身高=70+7*年龄3、囟门:前囟应在小儿出生后的12~18个月闭合,后囟在部分小儿出生时就已闭合,未闭合者应在生后2~4月内闭合。
(囟门早闭且头围明显小于正常者为头小畸形;囟门迟闭及头围大于正常者,常见于解颅(脑积水)、佝偻病;囟门凹陷多见于阴伤液竭之失水;囟门凸出多见于热炽气营之脑炎、脑膜炎等)4、头围:初生:33-34厘米。
中医儿科学专业学什么
中医儿科学专业学什么中医儿科学专业是指为了培养掌握中医儿科理论和中医儿科临床技能的专业人才,以提供中医药服务为主,并具备儿科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
下面将介绍中医儿科学专业需要学习的内容。
1. 基础理论知识中医儿科学专业的学习首先需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医药疾病学等。
同时,还需要学习儿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儿科学的基本概念、儿科学的发展历程、儿科学的疾病分类等。
2. 儿科疾病诊治技能中医儿科学专业的学习还需要掌握儿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技能。
学生需要学习儿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病情判断和辨证施治等内容,熟悉儿科疾病的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3. 中医药治疗技能中医儿科学专业的学习还需要熟悉中医药的治疗方法。
学生需要学习中医药的基本理论、中药的使用和配伍原则,以及中医药的疗效评估和药物安全性等。
此外,学生还需要学习针灸推拿和其他中医疗法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
4. 临床实践中医儿科学专业的学习需要进行临床实践。
学生需要参与医院儿科临床工作,观察并参与实际病例的诊疗过程,掌握儿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技巧。
通过临床实践,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临床经验和技能。
5. 科研能力培养中医儿科学专业的学习还需要培养科研能力。
学生需要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和方法,学习科研文献的检索和阅读,掌握数据统计和分析的方法。
通过开展科研项目和撰写科研论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
6. 专业素养培养中医儿科学专业的学习还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学生需要学习中医伦理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
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中医药政策法规和相关规范,熟悉中医药的发展动态。
总结起来,中医儿科学专业学习内容包括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儿科疾病诊治技能的掌握、中医药治疗技能的熟悉、临床实践的参与、科研能力的培养以及专业素养的培养。
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成为掌握中医儿科学理论和临床技能的专业人才。
中医儿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这本书还介绍了中医儿科的特色疗法和适宜技术。这些疗法和技术包括针灸、 推拿、拔罐、艾灸、中药外敷等,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效果。例如,对于小儿感 冒的治疗,针灸和推拿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副作用小,容易为患 儿接受。
这本书还介绍了中医儿科的养生保健知识。这些知识包括饮食调理、运动保健、 情志调节等方面的内容。作者强调了预防和保健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在日常生 活中注意调理身体和精神状态,才能真正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各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儿科常见疾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该部分内容按照系统分 类,详细介绍了每种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施治、预防保健等方面 的知识。具体包括肺系疾病、脾胃系疾病、肝系疾病、心系疾病、肾系疾病、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等多个方面,涉及到儿科临床的各个方面,具有较强的实用 性。
与其他相关教材相比,该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精彩摘录
这本书强调了中医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脏腑经络、病因病机、四诊 八纲、辨证论治等方面的内容。这些理论是中医儿科临床实践的基础,是每个 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例如,书中提到的“脏腑经络”理论,它阐述了人 体的五脏六腑和十二经脉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是中医儿科诊断和治疗的重 要依据。
该教材体现了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在儿科领域的应用。编者们在编写过程 中充分考虑到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在儿科领域的应用,结合具体的病例进 行深入探讨。这有助于培养读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中医儿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是一本高质量的 教材,对于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学习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学习过 程中,我们应该注重理论实际,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我们也应该不断 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需要。
确有专长综述之中医儿科模板
确有专长综述之中医儿科模板
中医儿科作为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儿童的保健、疾病防治以及康复治疗。
本文将从中医儿科的基础理论、诊疗技术、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为相关医务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基础理论
中医儿科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儿科常识和中
医儿科专业知识。
其中,养生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先养人后治病”;儿科的基础理论则主要涉及儿
童生长发育、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等方面;而中医儿科专业知识则
主要涉及儿童体质辨识、病因病机辨析、诊断疗法和药物应用等方面。
二、诊疗技术
中医儿科的诊疗技术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和针灸、草药、推拿等治疗方法。
其中,四诊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可以检查儿童的脏腑功能以及病理变化;
而针灸、草药、推拿等治疗方法则是中医儿科的常用疗法,不同的
治疗方法针对不同的症状和疾病进行治疗。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中医儿科的发展方向之一,中医和西医可以在病情严重、病情进展或合并症等情况下相互补充,从而实现病情的最佳治疗效果。
在实践中,对于一些疑难病症,结合采用中西医治疗方法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提高治疗质量。
总之,中医儿科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代表性领域,其综合治疗效果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概述了中医儿科的基础理论、诊疗技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希望对相关医务工作者提供帮助。
儿科发展史
精选ppt
7
一 、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
1、历史时期 远古 → 南北朝 2、特点 未形成独立的儿科学理论、专业和体系 有儿科医事活动 小儿疾病的文献记载
精选ppt
8
《史记》有“扁鹊名闻天下……来入咸 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
《灵枢》和《素问》均记载有关小儿体 质特点、疾病诊断、预后判断。
《汉书.艺文志》载有妇人婴儿方19卷。
精选ppt
26
叶天士,《幼科要略》
首先提出“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 病最多,”
重点论述了春温、风温、夏热、秋燥冬寒等 四时温热疾病,及痧痘的证治法则与方药。
在治疗上选方平正,用药精当,论述精详, 且多秘旨,
精选ppt
27
万全的学术思想特点:
重视小儿的胎养(孕期预养)、蓐养(初生护养)、 以及鞠养(婴幼儿调养);
精选ppt
16
三、中医儿科学中的发展期
2、特点
传染性疾病的诊疗、儿科疾病预防新突破 温病学派对小儿传染性疾病诊疗的帮助 十六世纪(明代)发明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至清代先
后流传至亚欧许多国家,是世界免疫学发展的先驱。
精选ppt
17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
2、特点
优生优育新认识 清陈飞霞的《幼幼集成》重视护胎养胎。
精选ppt
23
《小儿药证直诀》有以下特点:
①、在生理病理上的创见。
脏腑柔弱,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易寒易热” ; 诊治上的“五难”之说。
②、重视望诊与切脉。 ③、创立了小儿疾病以五脏辨证的证治原则。 ④、提出了痘疹是天行疾病。 ⑤、阐明惊风有急惊风与慢惊风之分。 ⑥、对惊风与痫证进一步加以区别。 ⑦、详细论述了小儿疳证的病因证治。
光中大中医儿科学讲义01总论-7儿科辨证论治特点
第七章儿科辨证论治特点〔自学时数〕2学时〔面授时数〕1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儿科“五脏证治”的辨证论治体系;掌握儿科治疗用药特点及内治法。
2.熟悉儿科疾病的外治法。
3.了解儿科疾病的针灸、推拿等其他疗法。
本章所述,为儿科辨证的纲领及治疗儿科疾病的13种内治法、15种外治法及其他疗法,并述明了辨证与论治的特点,所以,称之“儿科辨证论治特点。
”儿科辨证以钱乙首创的“五脏证治”为准绳,儿科疾病的治疗用药要审慎、果敢而又要中病即止,针对儿科各种疾病,可采用内治、外治、针灸、推拿等方法。
学习本章内容,应从掌握儿科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入手,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儿科辨证论治的特点。
同时,要熟悉儿科疾病的内治法与外治法,学习这些治法的重点是掌握其适应证与代表性方药或操作方法。
小儿由于其生理病理特点,在辨证论治中亦有其特点,除一般运用六经、八纲,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等方法,基本和成人相同外,前人还根据小儿机体的特点,创立了“五脏证治”的辨证论治体系。
主要通过四诊搜集证候,按五脏所主加以分析归纳,对临床辨证有一定的帮助。
其法首先见于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以后张洁古、万密斋、王肯堂等各有所补充。
兹综合如表1:表1 五脏辨证纲要五脏所主本病色诊脉象辨证性能表现肝风惊叫、直视、呵欠、项强、抽搐青弦寒:目珠青、手足挛缩,厥冷,呕涎热:目赤,烦闷、口中气热,手足乱动,甚则抽搐实:目直视、惊叫,颈项强急,甚则身反折强直虚:咬牙,多呵欠,徐徐瘈疭常有余第一节五脏辨证五脏所主本病色诊脉象辨证性能表现心惊热心悸,壮热,哭叫,渴饮,手足动摇。
神乱不安赤数寒:形寒肢冷,心区憋闷,气短热:目赤,壮热,口中气热,喜饮,欲就冷,手足烦扰实:壮热,烦渴,哭叫,喜仰卧或昏睡,发惊搐虚:神疲,气短,自汗,卧而动悸不安为火为热五脏所主本病色诊脉象辨证性能表现脾湿体重、困倦,多睡,不思饮食,泄泻迟(缓)寒:腹胀,便溏,嗜卧,肢倦热:目内黄,腹胀,口臭,便秽,尿黄实:腹胀痛,矢气臭秽,身热饮水,泄泻黄赤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昏睡,露睛常不足五脏所主本病色诊脉象辨证性能表现肺咳喘喷嚏,流涕鼻塞,咳嗽喘息,哽气或长出气,闷乱白浮寒:鼻流清涕,喷嚏,咳嗽,喘闷,渴不喜饮热:喘咳,呼吸不利,鼻干或衄血,手掐眉目鼻面实:喘急,气粗,面赤,目突,稠痰不出,便秘尿赤虚:哽气或长出气,喘而气少,皮毛干燥,面色白娇脏肾虚寒或虚热目无精光,畏亮足胫逆冷,或舌红,少精,烦躁不眠黑沉虚:阳虚:面浮,灰暗或㿠白,形寒便溏,尿清长或不禁阴虚:舌红少津,烦躁不眠、便干,尿短常虚五脏证治:通过儿科不断临床实践,亦在不断向前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个月的宝宝 宝宝可以伸手拿到眼前的东西并放进嘴
里,部分婴儿开始匍匐爬行了。 观察宝宝
的脚底,如果俯趴时脚底腾空不放松,极有 可能是肌张力过高,或者迷路反射没有消退。 这会影响宝宝爬行的进度。
做生长发育评估时需要评估宝宝是否可 以独坐,但这个月龄段的宝宝腰部和背部肌 肉力量还不足以让他们不用手支撑直立而坐, 因此应避免独坐,待宝宝的腰背部发育的更 好时再鼓励宝宝独坐。美妈们应切记“先爬 后坐”,而非传统的七坐八爬。此外,长时 间用手支撑坐立,也会影响宝宝的手和手臂 的发育。
头围 身高
囟门
胸围
体重
小儿生 长发育
牙齿
头围的增长特点
出生 34cm
1周岁 46cm
2周岁 48cm
5周岁 50cm
15周岁 54-58cm
胸围
• 乳头下缘水平绕胸一周的长度为胸围 • 出生时,胸围为32cm • 1岁时,胸围为46cm
牙齿
体温 脉搏 血压 呼吸
运动的发育
一看二听三抬头, 四撑五抓六翻身, 七坐八爬九扶站, 十学扶走捏小物, 一岁说话会迈步。 二岁跑跳上下楼, 吃饭坐盆会洗手。 三岁歌舞骑小车, 画画折纸搓泥球, 辨色数数认形状, 待人接物有礼貌, 穿脱鞋袜和衣裤
清陈复正,号飞霞,著《幼幼集成》,该书详析指纹 之义,归纳为“浮尘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 实”。
四、中医儿科学的新时 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二章儿科基础概要源自小儿年龄分期胎儿期
学龄期
青春期
新生儿期 学龄前期
婴儿期
幼儿期
一、胎儿期
• 从受精卵到小儿出生断脐带为止,属于胎 儿期。
二、新生儿期
第1个月的宝宝 俯趴时抬头数秒,并能转头;轻触婴儿的身体时,宝宝能伸
曲手和腿,但这并不是宝宝的自主运动,而是原始反射控制 (Squirm Reflex)。这个反射能帮助宝宝学会活动自己手脚,并 使身体左右两侧协调起来。如果反射并不明显,需要进一步检查 脑神经发育情况。
第2个月的宝宝 婴儿俯趴时能抬头
儿科学史上第一位小儿医—扁鹊。
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五十二病方》里,有“婴儿病 痫”、“婴儿瘛 ”的记述。
《黄帝内经》最早记载有关小儿脉证方面的内容。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
(隋朝~宋朝)
隋唐时期,专设少儿科,学制5年,考试合格可为儿科 医生。
北宋,设立翰林医官院,太医局把小儿科列为独立的 专科,编纂了大量的书籍《太平圣惠方》、《太平惠 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
钱乙,字仲阳,宋代东平人,约生于北宋仁宗至徽 宗年间(约公元1032~1117年),享年82年,是我国 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家。钱氏治学,当初先以《颅囟方》 而成名,行医儿科,曾治愈皇亲国戚的小儿疾病,声 誉卓著,被授予翰林医学士。曾任太医院丞,在多年 的行医过程中,钱乙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成为当 时著名医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钱乙幼科冠 绝一代”,言不为过。其一生著作颇多,有《伤寒论 发微》五卷,《婴孺论》百篇,《钱氏小儿方》八卷, 《小儿药证直诀》三卷。现仅存《小儿药证直诀》, 其他书均已遗佚。
五、学龄前期
从3周岁到6~7周岁(进入小学前)为学龄 前期,也称幼童期。这一时期体格发育稳 步增长,智力发育迅速,活动能力增强。
六、学龄期
• 从入小学开始(6~7周岁)到青春期前,称 学龄期。
七、青春期
• 青春期年龄范围一般指10~18岁。 • 一般女孩自11—12岁到17—18岁,男孩自
13-14岁到18—20岁。
45度,部分宝宝能把头 和肩膀抬起。拉着手腕 能坐起,但是要特别注 意不能随意拉婴儿手腕、 不能随意让2个月大的婴 儿坐起,您必须在专业 育婴顾问指导指导下进 行,否则有损伤婴儿颈 部、头部、脊椎等部位 的风险。
第3个月的宝宝 俯趴时能把头和肩膀抬
起,可以自如地左右转头。 这时俯趴和抬头较好的婴儿, 出现头突然往后仰的情况减 少 (Less head lag);部分 婴儿开始翻身。俯趴不足的 宝宝,则竖抱时头部不稳, 头会突然往后仰。
第一章 中医儿科发展简史
历史分期: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隋朝)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宋朝)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成熟期(金元时期~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四、中医儿科学的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后)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
(远古~南北朝)
4000年前商代殷墟甲骨文中就记载了20余种病名, “龋”(龋齿)、“蛊”(寄生虫病),直接记载小 儿疾病的有“贞子疾首”,是指商王武丁妹妃之子头 部生病。
4. 治疗上创立新方,化裁古方(地黄散、白术散、泻白散、异功散、导赤 散、泻青丸等);
5. 对儿科四大要证“痧、痘、惊、疳”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提出“急惊合 凉泄,慢惊合温泄”的治疗大法。
被后世誉为“儿科之圣”。
钱乙学习时,“不名一师”,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如他的六味地黄丸。 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组成,原是张仲景《金匮要略》 所载的崔氏八味丸,即八味肾气丸(干地黄、山茱萸、薯蓣、泽泻、丹皮、 茯苓、桂枝、附子)的加减化裁,作六味地黄丸,用来当作幼科补剂。这对 后世倡导养阴者起了一定的启发作用。如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的益阴肾气 丸,朱丹溪的大补阴丸(《丹溪心法》方。由黄柏、知母、熟地黄、龟板、 独脊髓组成,都是由此方脱化而来。因此,有人认为钱乙是开辟滋阴派的先 驱。此外,钱乙还创制了许多有效的方剂,如痘疹初起的升麻葛根汤,治小 儿心热的导赤散,由生地黄、甘草、木通组成,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的泻白 散,即泻肺散,由桑白皮、地骨皮、生甘草组成,治肝肾阴虚、目鸣、囟门 不合的地黄丸,治脾胃虚寒、消化不良的异功散,治肺寒咳嗽的百部丸,直 到治疗寄生虫病的安虫散,使君子丸等等,迄今还是临床常用的名方。
第8个月的宝宝 宝宝开始手膝爬行啦! 随
后,宝宝能从爬行的换到坐的 姿势。大部分的宝宝都是先爬 后坐的,你会发现这些经过充 足爬行的宝宝一开始就可以坐 的挺直,不会含胸驼背。如果 这个时候宝宝没有手膝爬行的 迹象,可能有多个问题,例如 肌张力过高、肌肉紧实度不够、 匍匐爬行姿势不正确、原始反 射等,要尽早咨询专业的评估 师。
没有发现一个秘密:此时的宝宝, 不能做到左右交替。是的,这是 正常的,请静待孩子的成长、生 命的神奇。当宝宝能踮起脚拿东 西,这就是跳跃的前期练习;这 时候喜欢掷球的宝宝,手眼协调 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第30个月的宝宝 两岁半的孩子能双脚离
地跳。我们在为孩子做生长 发育评估时就发现孩子有各 种跳的姿势,有些孩子是猴 子跳,但有一些宝宝是跳完 就直接摔跤了,这就是由于 宝宝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和 充分的锻炼而导致。
时可自然地发出“bm”“ma”及“ye"等单音 • 约8个月时,常会合并2个相同的音节,如“baba"mama”等 • 12个月时懂得某些物体的名称,如“灯灯”、“鞋鞋”、“帽
帽”,并会用手指示。同时还知道自己的名字。约有半数12个 月的小儿能有意识地叫“爸爸”、“妈妈” • 18个月时会说1—2个字的简单语,听懂50个词 • 2岁时能将名词和动词结合起来,听懂说话50-6096的意思,能 说出身体各部分的名称 • 3岁时词汇增加很快,能说出姓名、性别,懂得介词(如上、 下),能唱简单的儿歌 • 4—5岁时能听懂全部说话的内容,会用较多代词、形容词、副 词,能简易地叙说一件事情及讲故事 • 6岁时已说话流利、句法正确
北宋时期,山东名医董汲擅用寒凉法治疗,总结撰成 《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是为痘疹类第一步专著。
南宋·陈文中,著《小儿痘疹方沦》《小儿病源方论》。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
(元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明代薛铠、薛己《保婴撮要》为中医小儿外科的形成 做出了重大贡献。
明代万全著作有《育婴家秘》、《幼科发挥》、《痘 疹心法》、《片玉心书》《片玉痘疹》 倡导“育婴四 法”,即“预养、胎养、蓐养、鞠养”,提出了“二 有余,三不足”。治疗方面提出“首重保护胃气”
第10个月的宝宝 宝宝不再那么多依赖你了,
手膝爬行非常好,甚至你都追 不上他呢。能扶着东西站起, 部分婴儿能独立站几秒钟。在 这个时候,运动技能发展得好 的宝宝在睡眠和饮食方面都能 保持良好的状态。请继续鼓励 并创造机会让宝宝尽可能多地 爬行。
第12个月的宝宝 宝宝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
能玩身体儿歌游戏,喜欢模仿大人 的动作;能走2-3步。如果您的宝宝 仍然对爬行乐在其中,不要着急, 充分的爬行能使宝宝在日后的运动 与学习中受益匪浅!
北宋·钱乙及《小儿药证直诀》的学术思想:
1.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和“小儿 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2. 创立了“面上证”“目内证”的诊断方法;
3. 并首创儿科五脏辩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 主虚的辩证纲领,成为中医儿科辩证学中最重要的方法;
第18个月的宝宝 宝宝能小跑起来,
但对身体的控制能力还 不是很好。比如:他会 撞到你的身上才停下来; 部分宝宝能往前踢球, 但抬腿不高;他们还会 试着搬动大件物品。如 果宝宝不愿意尝试,说 明他还需要手部去平衡 身体,走路时像企鹅一 样的姿势,这就需要加 强以下平衡练习。
第21个月的宝宝 宝宝会上楼梯了!不知你有
第36个月的宝宝 孩子不再需要牵着大人
的手了,他们可以自己能双 脚交替地上下楼梯,而且可 以自豪地骑着自行车到处跑。 大运动滞后的孩子,容易出 现情绪和社交的问题,会表 现不自信和拘束。
语言的发育
• 新生儿出生时能大声啼哭 • 1一2个月时开始发喉音,2个月发[a]、[і]、[u]等元音 • 在6个月时开始出现,首先发出唇音,故大多数婴儿在6~7个月
第4个月的宝宝 宝宝俯趴时能抬头90
度;能从俯趴翻身至仰躺。 这时候宝宝的踏步反射比 较明显,扶着腋下可站。 可是,婴幼儿发展王荣辉 提醒你:千万别认为宝宝 能跳而经常扶着宝宝腋下 弹跳或行走,这样会影响 髋关节和腿部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