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PM2.5网格化监测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技术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

合集下载

《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附件4《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编制组二〇一四年六月—82—项目名称: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项目统一编号:起草单位:清华大学主要起草人:贺克斌,张强,郑博等环保部科技标准司项目管理人:师华定 陈 胜—83—目录目 录 (84)1 编制背景 (85)1.1 任务来源 (85)1.2 指南编制单位 (85)2 指南制定的意义 (85)3 指南编制原则与技术依据 (85)3.1 编制原则 (85)3.2 技术依据 (86)4 指南主要技术内容及说明 (86)4.1本指南与《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之间的关系..86 4.2 源分类和排放量计算基本原则 (86)产生系数的确定 (87)4.3 固定燃烧源PM104.3.1燃煤源(除民用煤炉)PM产生系数的确定 (87)10产生系数的确定 (89)4.3.2其它固定燃烧源PM10产生系数的确定 (91)4.4 工艺过程源PM104.4.1 钢铁 (91)4.4.2有色冶金 (91)4.4.3 建材 (92)4.4.4 石化化工 (94)4.4.5 废弃物处理 (94)产生系数的确定 (94)4.5 移动源PM104.6固定燃烧源与工艺过程源除尘技术去除效率的确定 (95)去除效率计算方法 (95)4.6.1 固定燃烧源与工艺过程源除尘技术PM104.6.1 固定燃烧源与工艺过程源除尘技术PM去除效率参数确定 (95)105 指南实施建议 (99)—84—《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编制说明1 编制背景1.1 任务来源2014年5月,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给清华大学下达了编制《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技术指南》)的任务。

清华大学根据之前的研究基础和对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的总结凝练,开展了《技术指南》的编制工作,并在6月通过专家论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

PM2.5检测方法

PM2.5检测方法

医药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生:XXX 学号:XXX 授课教师:XX摘要:随着工业的开展,机动车辆的增多,污染物排放和大气颗粒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大气能见度降低,使得整个城市看起来灰蒙蒙一片。

研究明确,大气颗粒物中的PM是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本文就PM2.5的定义、危害、监测技术、相关标准,以与防治手段等进展了介绍。

关键词:;重量法;β射线吸收法;微量振荡天平法1、引言在空气动力学和环境气象学中,颗粒物是按直径大小来分类的,粒径小于100微米的称为TSP(TotalSuspendedParticle),即总悬浮物颗粒;粒径小于10微米的称为PM10(PM .5,即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仅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

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影响更大。

大气颗粒物的分类与分析方法:空气中漂浮着各种大小的颗粒物,PM2.5是其中较细小的那局部。

要想测定PM2.5的浓度,需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把PM2.5与较大的颗粒物别离;第二步:测定别离出来的PM2.5的重量。

目前,各国环保部门广泛采用的PM2.5测定方法有三种:重量法、β射线吸收法和微量振荡天平法。

这三种方法的第一步是一样的,区别在于第二步。

2、重量法我国目前对大气颗粒物的测定主要采用重量法。

其原理是分别通过一定切割特征的采样器,以恒速抽取定量体积空气,使环境空气中的和PM10被截留在质量的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的质量差和采样体积,计算和PM10的浓度。

必须注意的是,计量颗粒物的单位ug/m3中分母的体积应该是标准状况下〔0℃、〕的体积,对实测温度、压力下的体积均应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环境空气监测中采样环境与采样频率要按照HJ.T194 的要求执行。

PM10连续自动监测仪的采样切割装置一般设计成旋风式,它在规定的流量下,对空气中10um粒径的颗粒物具有50%的采集效率、以下为其技术性能指标表。

PM2.5检测方法

PM2.5检测方法

PM2.5检测方法医药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生:XXX 学号:XXX 授课老师:XX摘要:随着工业的发展,机动车辆的增多,污染物排放和大气颗粒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大气能见度降低,使得整个城市看起来灰蒙蒙一片。

研究表明,大气颗粒物中的PM2.5是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本文就PM2.5的定义、危害、监测技术、相关标准,以及防治手段等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PM2.5;重量法;β射线吸收法;微量振荡天平法1、引言在空气动力学和环境气象学中,颗粒物是按直径大小来分类的,粒径小于100微米的称为TSP(TotalSuspendedParticle),即总悬浮物颗粒;粒径小于10微米的称为PM10(PM 为ParticulateMatter缩写),即可吸入颗粒物;粒径小于2.5微米的称为PM2 .5,即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仅相当于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

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影响更大。

大气颗粒物的分类及分析方法:空气中漂浮着各种大小的颗粒物,PM2.5是其中较细小的那部分。

要想测定PM2.5的浓度,需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把PM2.5与较大的颗粒物分离;第二步:测定分离出来的PM2.5的重量。

目前,各国环保部门广泛采用的PM2.5测定方法有三种:重量法、β射线吸收法和微量振荡天平法。

这三种方法的第一步是一样的,区别在于第二步。

2、重量法我国目前对大气颗粒物的测定主要采用重量法。

其原理是分别通过一定切割特征的采样器,以恒速抽取定量体积空气,使环境空气中的PM2.5和PM10被截留在已知质量的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的质量差和采样体积,计算PM2.5和PM10的浓度。

必须注意的是,计量颗粒物的单位ug/m3中分母的体积应该是标准状况下(0℃、101.3kPa)的体积,对实测温度、压力下的体积均应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最新雾霾特征污染物(PM2.5)监测和成分分析操作手册资料

最新雾霾特征污染物(PM2.5)监测和成分分析操作手册资料

附件6:雾霾特征污染物(PM2.5)监测和成分分析操作手册一、监测点二、仪器与材料1、PM2.5中、大流量采样器:切割粒径Da50=(2.5±0.2)μm;捕集效率的几何标准差为σg=1.5±0.1;采样流速≥100 L/min。

每个采样点至少配备3台中、大流量PM2.5采样器(1台用于玻纤滤膜采样、1台用于石英滤膜采样、1台备用及进行平行样测定)。

2、采样亭(棚):采样亭(棚)上部有挡板,用于遮蔽雨雪;上部挡板与进气口距离距离≥0.5m,四周采用百叶窗结构,便于周围空气正常流动;下部具有排气孔,采样器排气孔可以直接通向采样亭(棚)外;采样器进气口距离地面高度≥1.5m;多台进气口间距离约为1m。

下图是采样亭设计的一个实例。

图1 采样亭结构图3、滤膜:直径90mm,包括玻璃纤维滤膜和石英纤维滤膜。

滤膜对0.3μm标准粒子的截留效率不低于99.7%;在气流速度为0.45m/s 时,单张滤膜阻力不大于3.5 Kpa;在此气流速度下,抽取经高效过滤器净化的空气5h,每平方厘米的失重不大于0.012mg。

玻璃纤维滤膜:用于PM2.5质量浓度及多环芳烃成分分析。

石英纤维滤膜:用于PM2.5重金属和阳阳离子成分分析。

4、分析天平:感量0.01mg。

5、静电去除器:用于滤膜称量前去除静电。

6、滤膜保存盒:用于存放滤膜,应使用对测量结果无影响的惰性材料制造,对滤膜不粘连,方便取放。

7、恒温恒湿箱(室):箱(室)内空气温度在(15-30)℃范围可调,控温精度±1℃。

箱(室)内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50±5)%。

恒温恒湿箱(室)可连续工作。

8、流量计:对≥100 L/min流量的测量误差≤2%。

9、PM2.5采样器流量校准连接器:用于连接PM2.5采样器与电子流量计,进行实际采样流量的校准。

10、温度计:用于测量环境空气温度,校准采样器温度测量部件;测量范围(-30~50)℃,精度:±0.5℃。

环境污染化学-大气中PM2.5的控制技术

环境污染化学-大气中PM2.5的控制技术

大气中PM2.5的研究进展1 引言自2013年1月11日起,我国多地就出现了严重雾霾天气,受影响的范围从华北到华中,延伸至黄淮、江南,造成了这些地区不同程度的污染[1]。

经过不断地深入研究,人们已经认识到粒径小于10μm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危害最大,特别是PM2.5造成的污染最为严重。

PM2.5作为雾霾的主要组成成分,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因此,想要治理雾霾的关键就是解决PM2.5问题。

2 PM2.5的组成与来源2.1 PM2.5的化学组成PM2.5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直径≤2.5μm的颗粒,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比人头发丝直径的1/20 还小。

PM2.5的来源广,成分复杂,其组成主要包括无机元素、水溶性无机盐、有机物和含碳组分等,其中水溶性无机盐和含碳组分是PM2.5的主要组分。

无机元素的主要成份为: 硫、溴、氯、砷、铯、铜、铅、锌、铝、硅、钙、磷、钾、钒、钛、铁、锰等。

水溶性无机盐的主要成份有: 硝酸盐、硫酸盐、铵盐。

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成份有:挥发性有机物(VOC) 、多环芳烃(PAH)等;此外还有元素碳( EC)、有机碳( OC) 、微生物,如细菌、病毒、霉菌等[2-3]。

颗粒物含的不同化学组分以及这些化学组分分布在颗粒物内部与表面的状态会对环境、健康等产生不同影响[4]。

2.2 PM2.5的来源PM2.5的来源主要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两种,主要来源是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排放物。

自然过程会产生PM2.5,如风扬尘土、火山灰、森林火灾、漂浮的海盐、花粉、真菌孢子、细菌等。

人类可以直接排放PM2.5,或通过排放某些气体污染物,然后在空气中转变为PM2.5。

PM2.5的化学组成中有机碳、碳黑、粉尘,属于一次颗粒物。

硫酸铵(亚硫酸铵)、硝酸铵等,是由人类活动排放或自然产生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在大气中经过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二次污染物,所以被称为二次颗粒物。

PM2.5的监测与防治技术

PM2.5的监测与防治技术

PM2.5的监测与防治技术作者:王健李漠李亚军陆明星黄杰来源:《硅谷》2014年第14期摘要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雾霾问题,文章从PM2.5的检测和防治角度研究雾霾问题,希望能为解决雾霾问题提供一种解决思路以及技术方案,为减小PM2.5引发的环境等问题作出有益贡献。

关键词 PM2.5;检测;防治中图分类号:X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4-0118-02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经济社会以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PM2.5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PM2.5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甚至引发严重的交通事故,因此,PM2.5的检测和防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从检测和防治的技术角度研究雾霾问题,对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PM2.5的检测1.1 PM2.5浓度监测[1]检测PM2.5的浓度分两个步骤:将PM2.5与较大的颗粒物分离;测定分离出来的PM2.5的重量。

目前,各国环保部门广泛采用的PM2.5测定方法有三种:重量法、β射线吸收法和微量振荡天平法。

其中,重量法需人工称重,程序繁琐费时,不易实现自动化监测。

微量振荡天平法和β射线吸收法是当前各国普遍用于对空气中PM2.5进行自动监测的主要方法。

2)射线吸收法。

将PM2.5收集到滤纸上,然后照射一束射线,射线穿过滤纸和颗粒物时由于散射而衰减,其衰减程度与所透过的物质质量有关。

通过对衰减量的测定可以计算出颗粒物的浓度。

3)微量振荡天平法。

质量传感器内的振荡空心锥形瓶的振荡端有更换的滤膜,其振荡频率取决于锥形瓶特征和其质量。

当采样气流通过滤膜,悬浮颗粒物被截留在滤膜上,引起滤膜的质量变化,振荡频率也随之改变,通过振荡频率的变化可计算出滤膜上的颗粒物的质量,再根据现场环境可计算出悬浮颗粒物的浓度。

1.2 PM2.5成分监测PM2.5浓度的监测对于雾霾的治理无法起到很好的效果,只有了解其悬浮颗粒物的成分,方能对其做出针对性的防治。

pm2.5监测

pm2.5监测

pm2.5监测及评价研究进展摘要:综合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PM2.5的监侧方法、观测站网建设发展、以及PM2.5,对人体健康、大气环境及天气、气候等方面的影响研究,井对国内外PM2.5,空气质量标准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加强PM2.5监测及影响评价的建议。

关键词:PM2.5.监侧.人体趁康.大气环境.空气质虽标准。

中国分类号:X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007-9033(2011)04-0001-060 引言大气颗粒物质(Particulate Matter, PM )是大气中固体和液体颗粒物的总称。

粒径为0.01-100 um的大气颗粒物,统称为总悬浮颗粒物(TSP)[1-2]。

而PM10和PM2.5分别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10 um和 2.5um的大气颗拉物。

PM10也称为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le Particles),世界卫生组织(WHO)则称之为可进入胸部的颗粒物(Thoracic Parti-cles);PM2.5因其能够进入人体肺泡,故被定义为可入肺颗粒物(Repairable Particles )[3-5]。

PM2.5属于细微颗粒物范畴,通常也被称为细粒子(Fine Particles),PM2.5的主要来源为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

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最很少的组分,但由于大部分有害元素和化合物都富集在细颗粒物上,而随着粒径的减小,细颗粒物在大气中的存留时间和呼吸系统对其的吸收率也随之增加,因此,相对于TSP、PM10,粒径较小且毒性较大的PM2.5对空气污染、大气能见度、人体健康以及大气能量平衡影响更大[6-7]。

目前,PM2.5已成为国内外城市大气的首要污染物[8-9],是大气气溶胶研究的热点和前沿。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外采用各种监测手段和评估方法开展了大量的PM2.5采集和分析工作,获得了不少关于PM2.5性质、来源、对人体健康和大气能见度影响等的研究成果[5-9]。

浅谈大气环境中PM2.5的监测方法及建议

 浅谈大气环境中PM2.5的监测方法及建议

浅谈大气环境中PM2.5的监测方法及建议摘要:目前《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已将PM2.5纳入强制性污染物监测范围,并在2016年全面实施,由于PM2.5的危害性,其将是我国长期的一项重要环保目标,为了保障PM2.5监测的有效性,本文首先阐述了大气环境监测中PM2.5监测的重要意义,然后重点就PM2.5监测方法进行了论述分析,希望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大气环境监测;PM2.5监测;方法;建议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呈现着较为严重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京津冀地区一到冬季就受到雾霾的影响,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同时,也使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雾霾的产生,对环境造成的威胁较大,这一现象的发生,使国家对空气中PM2.5的监测加大了力度,通过对此进行分析,来实现对环境的更好保护。

在检测PM2.5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监测方式比较多,这些监测方式的使用,要结合不同的环境状况进行选择,才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准确的监测结果。

下面,本人重点就PM2.5监测方法浅谈几点个人体会,仅供参考。

1、PM2.5监测的重要意义PM2.5也称为细颗粒物或入肺颗粒物,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固体颗粒或液滴。

并且根据各地区环境不同,PM2.5的组成也不尽相同,其中包括碳水化合物、硝酸盐、铵盐、钠镁元素,铅锌等金属元素。

这些污染物重量轻,在空气中漂浮于的时间较长,便于传播,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对人体健康也构成了较大的威胁。

尽管大气颗粒物在大气中只占很少的一部分,但它对城市大气光化学性质的影响可达99%,对人眼所能见到的光产生很大的干涉作用,特别是当颗粒物的直径与可见光的波长几乎一样的时候,颗粒物就会对光纤产生很强的消光作用,PM2.5的粒径基本上已经非常接近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因此,PM2.5浓度的增加导致了大气中可见光范围的缩小。

此外,正是由于PM2.5的粒径非常的小,导致了PM2.5在空气中的滞留时间比较长,加上PM2.5富集的大量有毒有害物质,被人吸入肺中,影响呼吸系统的正常运转,给人体造成很大的危害,长期处于PM2.5浓度较高的空气环境中很容易患上支气管炎、心脏病以及各种呼吸道炎症等疾病。

《卫星遥感细颗粒物(PM2.5)监测技术指南》编制说明

《卫星遥感细颗粒物(PM2.5)监测技术指南》编制说明

附件 5《卫星遥感细颗粒物( PM2.5)监测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卫星遥感细颗粒物(PM 2.5)监测技术指南》编制组二○一九年十一月项目名称:卫星遥感细颗粒物(PM2.5)监测技术指南项目统一编号: 2017-27项目承担单位: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江苏省扬州环境监测中心编制组主要成员:厉青、王中挺、陈辉、毛慧琴、马鹏飞、张玉环、张丽娟、陈志芳、陈宇洁标准所技术管理负责人:赵国华质管处项目负责人:孙娟目次1项目背景 (1)1.1任务来源 (1)1.2工作过程 (1)2标准制订的必要性分析 (2)2.1环境形势的变化对标准提出新的要求 (2)2.2相关环保标准和环保工作的需要 (2)3标准编制的依据与原则 (3)3.1标准编制的依据 (3)3.2标准编制的原则 (3)4标准主要技术内容 (3)4.1标准适用范围 (3)4.2标准结构框架 (3)4.3术语和定义 (4)4.4监测原理 (4)4.5监测数据源的选择 (9)4.6监测方法的确定 (10)4.7监测结果验证方法的选择 (23)4.8质量控制 (24)5对实施本标准的建议 (24)6参考文献 (25)i《卫星遥感细颗粒物(PM2.5)监测技术指南》编制说明1项目背景1.1任务来源我国细颗粒物污染形势较为严峻,已经成为国家环境监测的重点指标。

为有效地对细颗粒物浓度时空分布进行监测,根据原环境保护部《关于开展 2017 年度国家环境保护标准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环办函〔2017〕413 号),将《细颗粒物遥感监测及其应用技术指南》列入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项目统一编号为 2017-27 ,项目承担单位为原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1.2 工作过程2017 年 2 月,任务下达后,原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迅速成立了标准编制组,制定了相关工作计划,明确了项目成员的分工。

2017 年2 月-2018 年6 月,根据工作计划进度安排,标准编制组认真进行了资料收集和前期调研工作。

PM2.5环境监测管理(44页)

PM2.5环境监测管理(44页)
汞 砷 六价铬
新标准
共计15项
取消了三类功能 区及各项污染物
的三级标准。
去除飘尘;增加 NO2、PM10、铅等
去除NOX
增加PM2.5、O3 8小时、 镉等,又重新加上NOX
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内容
增设了PM2.5平均浓度限值和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


项 目
PM2.5

平均时间
年平均 24小时平均
一级标准 (微克/立方米)
15
35
二级标准 (微克/立方米)
35
75

O3 日最大8小时平均
100
160
收严了PM10等污染物的浓度限值;重新规定数据有效性。

PM10年平均浓度 二级标准
100微克/立方米

浓 度
NO2 二
变级
更标
年平均浓度 日平均浓度
80微克/立方米 120微克/立方米
准 小时平均浓度 240微克/立方米
• 标志着环境管理将从以污染物控制为核心向以 质量标准考核为核心的方式过渡;
• 污染治理方式将从点源的、局部地区的治理转 向为区域联防联控;
• 新标准的实施将有利于提高公众对政府以及环 保的信任度。
二、空气质量指数(AQI)
什么是空气质量指数 空气质量指数与空气污染指数 空气质量指数的计算 空气质量指数的发布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部
江苏省环保厅网站
/ 江苏省环保厅
盐城市环保局网站
/ 盐城市环保局
我省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实施现状
我省采取了分步实施的方案, 2012年在全国率先发布72个监测 点的6项指标监测情况,并且以省 、市两级平台同步发布。2013年 所有县级以上省控站完成6项指标 监测能力,形成覆盖市县、满足 实施新标准评价要求的空气质量 监测网络。

大气细颗粒物(PM2.5)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征.

大气细颗粒物(PM2.5)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征.

附件3《大气细颗粒物(PM2.5 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项目名称:大气细颗粒物(PM2.5 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项目统一编号:起草单位:清华大学主要起草人:贺克斌等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项目管理人:贺克斌环保部科技标准司项目管理人:XXX目录1 任务来源 (1)2 指南制定的意义 (1)3 指南编制原则与技术依据 (1)3.1 编制原则 (1)3.2 技术依据 (2)4 主要编制工作过程 (2)5 指南主要技术内容及说明 (3)5.1 排放源分类分级方法 (3)5.2 PM2.5排放量计算方法 (5)5.3 排放量计算参数获取方法 (7)5.4 源排放清单的应用与评估 (8)6 指南实施建议 (9)《大气细颗粒物(PM2.5 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编制说明1 任务来源自《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细颗粒物(PM 2.5)浓度限值监测指标以来,围绕如何深化大气环境保护工作、降低区域PM 2.5环境浓度、减少灰霾现象发生频率等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工作。

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于2013年启动了环保公益科研专项重点项目“PM2.5源排放控制和监管体系研究”,由清华大学承担。

旨在摸清我国一次PM 2.5排放基本情况,评估其减排技术潜力,研究一次PM 2.5源排放控制和管理方法。

依托该项目,环境保护部科技(以下简称标准司给清华大学下达了编制《大气细颗粒物(PM2.5 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的任务。

清华大学根据“PM2.5源排放控制和监管体系研究”项目《PM 2.5源排放清单指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开展《PM 2.5源排放清单指南》编制工作。

2 指南制定的意义1)摸清我国一次PM 2.5源排放基本情况近年来针对我国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SO 2、NOx 、CO 等气态污染物上,而较少涉及大气颗粒物。

其主要原因是相对以上气态污染物,大气颗粒物的排放特征更加复杂,颗粒物排放清单编制的难度增大。

环境监测技术PM2.5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探析

环境监测技术PM2.5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探析

环境监测技术PM2.5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探析PM的全称为particulate matter,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颗粒物。

PM2.5的意思就是指在空气中直径不大于2.5μm的颗粒物。

PM2.5属于气溶胶的范畴,气溶胶指空气中超细的悬浮颗粒物。

环境污染监测科学家通过检测空气中单位体积PM2.5的含量来判定控制污染程度,含量越多,表示环境污染越严重。

PM2.5在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但是对人类的危害却非常严重。

PM2.5直径小,通常很容易与空气中的有毒物质粘附在一起,可以被人类直接吸入肺泡进入血管,长期积累毒素,会对人类造成致命的伤害。

因此,PM2.5的监测工作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PM2.5的监测随着市民的抱怨日盛,环保部门针对PM2.5展开了一系列的行动。

由于PM2.5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已经对其进行监测和控制,如美国PM2.5年、日均标准浓度限值分别为为0.015mg/m³、0.035mg/m³,世界卫生组织PM2.5年、日均标准浓度限值分别为为0.010mg/m³、0.025mg/m³。

上海早在2000年就开始对PM2.5进行监测,建立了监测点。

国内气象局建立了多个PM2.5监测点,但是主要是为了业务的研究需要,针对PM2.5的引发因素进行研究了解。

梁本凡说过,科学的监测PM2.5要求设立分布均匀的十字观测点,就像打方格子,针对不同的格子做出不同的调整,人口密集的区域就多设立些监测点,人口稀少,就少设立点。

(一)樣品采集在采集PM2.5样品时,通常都是使用悬浮微粒采样器进行的。

通过分析在一定时间内滤膜上沉积的微粒质量,研究微粒中的组分和各自的含量比例。

因为聚氯乙烯材质的滤膜具有阻力小、带有静电、不易吸水等特点,能够有效提高采样率。

因此,在采样器中的滤膜一般都使用聚氯乙烯材质的滤膜。

(二)样品分析对样品的分析主要包括了对样品浓度和样品成分的分析。

.《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试行)》(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试行)》(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1.2 工作过程
(1)成立标准编制小组,查询国内外相关资料 2011 年 11 月,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接受任务后,成立了由环境监测、环境管理、机械结
构设计、电气设计等专业领域研究人员组成的编制组,收集并分析了美国、欧盟、日本等多 个国家、地区的相关资料,对提出的技术路线、工作内容等多次研讨,形成标准文本草稿及 编制说明。
标准编制组根据开题论证会确定的技术方案和论证意见,开展课题实验研究工作。对 方法各项技术参数和条件进行优化实验,确定具体的技术内容等特性指标,在此基础上编写 方法标准草案和编制说明。分别在河北、湖北、浙江、安徽、广东和北京组织有资质的实验
1
室对方法进行方法验证,编写方法验证报告。 (5)编写标准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含方法验证报告)
目录
_Toc333503956 1 项目背景...................................................................................................................................... 1
2012 年 4 月 14 日,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在北京组织召开了本标准的开题论证会, 与会专家通过质询、讨论,认为本标准定位准确,适用范围合理,主要内容及编制标准的 技术路线可行,同时提出具体修改意见。论证意见主要有:进一步明确标准的适用范围和 已有标准的衔接情况;注意标准术语的解释和使用;部分仪器技术指标应参考近期比对测 试的实验结果;加强重要参数的论证和标准实施的经济技术分析。 (4)开展实验研究工作,组织方法验证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指出“从客观反映环境质量的需求出发,环境监测网络 布局需要进一步优化,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从保障人体健康的需求出发,对 细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有毒有害物质等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因子的监测需要加强”;“针 对复合型大气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实施多种大气污染物综合控制,深化颗粒物污染控制, 在重点地区实施细颗粒物监测。《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指出,要研究颗粒 物分物种的定量源解析技术;2011 年 12 月 20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 克强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中指出:抓紧做好增加 PM2.5 监测指标的准备,鼓励各地根 据污染特征、经济发展水平等分期实施,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

环境保护部关于发布《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

环境保护部关于发布《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

环境保护部关于发布《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环境保护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3.08.14•【文号】环发[2013]92号•【施行日期】2013.08.1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监测正文环境保护部关于发布《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的通知(环发[2013]9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辽河保护区管理局: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我国多个地区接连出现以颗粒物(PM10和PM2.5)为特征污染物的灰霾天气,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是科学、有效开展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制定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和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重要基础和依据。

为指导各地开展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环境保护部特发布《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是定性或定量识别大气颗粒物的来源,是一项长期、复杂且系统的技术性工作。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涉及多种技术方法、模型选择、样品采集与分析、化学成分谱的科学构建、模拟运算以及解析结果评估与应用等,必须强化技术要求和科学规范。

各地应根据空气污染现状、工作基础和污染防治目标,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技术可行性,科学选择适宜的来源解析技术方法;同时,也要按照标本兼治和循序渐进的原则,针对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的长期性和专业性要求,加强针对性监测,注重数据积累,增强科学研究,加快人才培养,加强能力建设,开展技术交流与培训,提升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的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颗粒物来源解析精度。

附件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第一章总则1.1 编制目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进程,增强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卫星遥感细颗粒物(PM2.5)监测技术指南HJ 1264

卫星遥感细颗粒物(PM2.5)监测技术指南HJ 1264

卫星遥感细颗粒物(PM2.5)监测技术指南1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卫星遥感细颗粒物监测的方法、结果验证、质量控制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陆地区域卫星遥感细颗粒物监测工作,作为地面监测手段的补充,用于掌握大范围细颗粒物空间分布规律及变化趋势。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未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HJ 93 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 653 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 655 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安装和验收技术规范HJ 817 环境空气颗粒物(PM10和PM2.5)连续自动监测系统运行和质控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气溶胶光学厚度 aerosol optical depth(AOD)从地面到大气层顶垂直路径中整层气溶胶消光系数的总和,量纲为1。

3.2像元PM2.5浓度 pixel PM2.5 concentration卫星观测1个像元范围内的近地面大气细颗粒物平均质量浓度,计量单位为μg /m3。

3.3行星边界层高度 planetary boundary layer height(PBLH)行星边界层也称摩擦层或大气边界层,是对流层的最下层,一般自地面到1 km~2 km高度;行星边界层高度是指从地面到行星边界层顶的高度,表示污染物在垂直方向能被热力湍流所扩散的范围。

3.4地理加权回归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一种用回归原理研究具有空间(或区域)分布特征的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数量关系的方法,在数据处理时考虑局部特征作为权重。

4 总则4.1 监测原理根据PM2.5质量浓度与AOD、吸湿增长因子、密度、半径、消光效率因子及行星边界层高度等因素的转化关系计算PM2.5质量浓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