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理论典型中外教材比较研究
《汽车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汽车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d378b37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5b.png)
《汽车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V alueEngineering?227?《汽车理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searchOilPracticalTeachingReformofVehicleDynamics包凡彪BaoFanbiao(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珠海519085)(BeijingInstituteofTechnology,Zhuhai,Zhuhai519085,China)摘要:气车理论是一门讲授汽车的基本原理和汽车性能分析的课程,是车辆工程专业及相关汽车类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本文结合汽车理论教学实际,主要研究其实践教学环节.在建立汽车理论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汽车理论实践性教学的总体设计思想,并对实践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改革研究,主要包括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方式改革和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实践证明改革模式提高了汽车理论实践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Abstract:VehicleDynamicsisacourseofthebasicprinciplesofautomotiveandautomotivep erformanceanalysisprogram.Itisamajor professionalcoursesofthevehicleengineeringandrelatedautomotivespecialtycurriculum. Thepapermainlystudiesthepracticeteachingprocesswithteachingreality.ThePaDerhascomeupwithoverallvehicledesigntheoryandpracticalteachi ngideasonbasisoftheestablishmentcurriculumsystem andhasresearchedonpracticalteachingreform.Themainreformsincludepracticalteaching contexts.teachingmodesandappraisalmethods.ereformofevaluationmethods.provenreformmodeltoimprovethevchicledynamicsandpracticetea chingwi11helpstudentspracticecreativeability.关键词:车辆工程;汽车理论;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创新模式Keywords:vehicleengineering;vehicledynamics;practiceteaching;architecture;innovati onmodel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3—0227—03 O引言汽车理论是车辆工程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和核心课程本课程一般以《汽车构造》为先修课程,同时开设的课程有"发动机原理"和"汽车动力学"等课程.作为一门联系汽车理论/系统/设计,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的仿真基础类课程.课程旨在为汽车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也是其它学科的学者及汽车企业科技人员了解和应用汽车基本知识体系和系统结构的途径.汽车理论课程是以力学为基础,阐述汽车的行驶性能(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行驶平顺性以及通过性),研究在满足这些性能要求基础上选择汽车设计参数的相关原则,并介绍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提高汽车行驶性能【l1.本课程指导学生掌握汽车基本理论和汽车设计原理手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门课程涉及多门交叉课程,内容丰富,为了在有限的学时中能够尽快引导学生入门,在理论分析与实践仿真两个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笔者从课程内容体系安排和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1汽车理论课程体系的建立由于汽车理论涉及内容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对本课程教材的体系结构和基本内容都有较高的要求,国内从事车辆工程专业教学和科研的院校师生及汽车企业的科技人员普遍感觉汽车理论课程的学习,理解及应用非容易之事[21.汽车理论课程课程是一门核心专业课.本课程主要讲述汽车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舒适性及通过性.本门课程的学习为专业课程打下理论基础,也为今后实践中合理选用汽车,改装各种专用车,合理使用,管理汽车以及正确地进行汽车试验等创造条件.汽车理论课程的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汽车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汽车理论主要研究汽车的各项性能//一一~,\f汽车设计追求的\,是最高性价比/',~—一一一/图1汽车理论课程体系结构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课题基金项目,编号:BKJG200764.作者简介:包凡彪(1978一),男,湖北云梦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和汽车新技术等.本课程的任务是学习掌握汽车运动,受力的基本规律,汽车的主要技术性能指标,相应的评价试验方法以及影响这些性能的结构和使用因素等,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将来从事与汽车相关的工作打下要的理论基础.2汽车理论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根据前述汽车理论的课程结构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有哟个清晰的结构,能使整体内容从总体上进行把握,逻辑清晰.学生具体的学习思路可以总结简单表示如图2所示.学习过程中要重理论联系实学习思路图2汽车理论学习思路汽车理论课程在车辆工程专业培养中占有核心地位.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努力作到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具体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翻:2.1仿真分析系统的建立根据汽车理论课程体系,建立完善的汽车综合性能评价体系.主题包括汽车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平顺性等主要内容.2.2计算机作图分析汽车理论课程设计曲线图形分析众多,也是分析汽车性能的重要工具,课本中图形众多,直接给出.可以要求学生按照《汽车理论》课上所讲授的内容,包括有关理论与模型,上机自己编程计算汽车的几大性能,根据汽车的参数,绘制汽车性能曲线图,并分析不同因素与参数对汽车性能的影响.2.3实践环节的保证与之配套的有汽车理论相关实践环节,是里理论学习的重要支撑和补充,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汽车的综合性能.把《汽车理论》所涉及的实验全部包括在其中,实验课程内容注重综合性和探索性,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2.4校企合作,提升层次相关的汽车理论实践环节可以和汽车企业合作,如汽车的动力性,汽车燃油经济性和制动性等内容.有些实验与实习安排在大企业.组织专业机构,企业或研究所进行合作项目,共同拓展提高学生们的专业素质,激发他们对所学专业的兴趣.通过理论与实践,实验方面的紧密结合,提升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效果.3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汽车理论实践教学内容包括汽车的基本原理,性能分析和以MATLAB/SIMULINK为核心的仿真工具使用.为在授课中突出重228价值工程点,理论与实践并重,在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上进行了一定整合.3.1课程实践教学总体设计首先在教学实践中制定了一条课程主线,它构建在汽车综合性能基本要素【L一性能界定,数学模型和计算机以及联系这三大要素的三个基本活动——模型建立,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如图3所示.系统仿真汽车操纵稳定性汽车动力学JI汽车制动性系统控制结构图弓=吨数学模型描述JI汽车动力平衡Jt汽车功率平衡分方程模型建立'|车辆运动方程系统频域分析l'系统时域分析图3课程实践体系Simulink仿真分析主线圈这条主线以汽车动力学分析为主展开,对于48个学时的课程可以安排38个学时的理论课进行讲授,1O个学时的实验课.通过主线,可以将仿真理论部分和仿真工具部分有机结合.据此主线,还可根据课时的多少进行相应扩充,例如增加仿真方法或仿真软件深层次的开发,全面掌握汽车综合性能的分析方法和数据处理,图形建立的方法阁.3.2实践教学改革的总体安排仿真理论部分包括仿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是仿真软件运行的核心部分,掌握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加强对仿真本质的理解和对仿真结果的认识.其内容安排以仿真基本流程为主线,仿真方法上有重点讲解,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把握仿真的本质,培养学生对控制系统仿真问题的解决思路.仿真工具部分主要是讲述基于MA11.AB软件的仿真软件的应用,掌握这部分的内容是帮助学生掌握实现仿真的手段.仿真工具作为一种计算机辅助手段,在讲课中应始终围绕要解决的仿真问题来进行,并突出不同工具包的特点及应用范围,引导学生通过比较, 实践来自我选择深入某方面的进一步学习同.总之,仿真理论和仿真工具都始终围绕课程主线来安排,通过相互之间的联系来加强学生对控制系统仿真的认识和掌握,相应实验课程的安排也是如此.通过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得以应用,并进~步巩固理论同.4汽车理论实践教学改革模式4.1汽车理论实践教学内容改革《汽车理论》课程理论性比较强,因此通过进行汽车的动力性和制动性实验教学环节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熟悉汽车性能测试仪器的使用,掌握汽车主要性能的测试方法,并结合相关知识,掌握汽车性能的实验研究的分析方法.综合应用汽车理论,测试技术等理论,通过实验,掌握汽车动力性,制动性和平顺性性能的测试方法和分析方法,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要求学会使用相关测试仪器进行实验分析,掌握试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和分析等实践技能,为汽车的试验研究打下基础.加强实践环节,在本课程中实验课程约占总学时的30%以上,其中综合设计性的内容占70%以上,实验内容基本覆盖了理论课的授课内容.在安排上也围绕课程主线进行,使理论课和实验课成为有机的整体,其目的要求如表1所示.表1实践课程的内容及要求序号实验主题内容详细要求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1汽车动力性分析功率平衡图:动力因素图掌握汽车万有特性曲线的绘制2汽车燃料经济性汽车燃料经济性的评价方法制动力分配曲线I,B和制动f,r曲线3汽车制动性综合分析同步附着系数曲线稳态,瞬态分析时域响应分析图4汽车操纵稳定性分析稳定性因素分析:转向特性分析4_2汽车理论实践教学方式改革由于该门课程不仅涉及到仿真理论,还涉及到仿真工具,内容较多,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关键.为了能够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贯彻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例如,在教学设计中结合传统教学方式,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指导作用:4.2.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学生通过《汽车理论》的学习已掌握了汽车理论基本知识和汽车性能计算和分析的能力.为突出仿真的应用意义,在课程实践环节的讲授环节中加入利用MAI'LAB/SIMULINK车辆控制模块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设计的例子,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加强学习的目的性.另外,对每次实验课的题目进行由简到繁的系统性设置,以帮助学生在解决简单问题之后有兴趣解决复杂问题,并锻炼分析问题的能力.4.2.2引入实例,以点带面,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升实践创新能力例如在汽车制动性能仿真理论部分,汽车的I曲线的绘制时,可以不用集合方法求交点做图,而是利用MATLAB绘图功能,直接绘制前后轴的制动力的函数曲线,让学生直观理解二者的关系.从而得出一般性能的绘制,寻找一定的规律.面向操纵稳定性仿真部分,例如在实验课的题目中,布置含有"微分环节与外加参考输入直接相连"或"纯比例"等环节的系统仿真,学生会发现,若不经过一定的处理,不同仿真方法得到的结果差异较大,这样,通过问题的设定可启发学生对仿真算法应用范围的认识.4.2.3举一反三,拓展学习过程的开放性例如,在布置实习内容之后给学生较为宽松的时间,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学习和进度予以完成:选择合适的车型参数,建立模型,计算,作图分析,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具体对象分析汽车的各项性能指标,给学生留下思考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拓创新的能力.针对实验项目,同一内容分为基础篇,提高篇和选做篇,基础篇部分是课程要求,后两部分选做,教师对三个部分都给予指导, 这样学习效果的评价是以自我评价为主,教师的评价为辅,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在期末考评的综合报告环节中,注重不同学生掌握本门课程不同方面的深度不同,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专长,查阅文献,自选与汽车系能仿真有关的命题,评分标准既有一定的基本要求,也体现尊重学生的原则,这样,在达到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有助于发挥学生的特点.4.2.4采用多媒体技术,课内外相结合用简明的图示表达复杂的原理,并将设备应用于教学,研究开发了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教案与课件.本课程课内外学时参考比为1:2,课后需要较多的时间进行作业练习和应用实践环节.本课程概念和符号较多,计算也比较复杂,所以要有一定课时的习题课并配有相当数量的课外习题作业.为了更好地取得实验效果,需要预备知识包括:课程汽车构造,发动机原理和测试技术等.用学科前沿知识和实例丰富授课内容,增加学生的知识容量,为将来从事实际和科研工作奠定基础.4.3课程考核方式和评价的教学改革本课程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为考试课,采用闭卷的形式考试,成绩为百分制.本课程成绩评定包括二部分: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实验教学部分应占课程总成绩的1O%:每次实验,预习及提问占O.2,操作过程占O_3,实验报告占0.5.考试形式可采用闭卷或综合报告的形式.我们采用综合报告的形式,以下是评分标准:4.3.1实践环节总体要求:实验前预习实验指导书的有关内容,特别是操作程序.了解测试系统的组成,学会仪器的操作.每次实验5人一组,由一名学生操作仪器,其他同学注意操作过程.4.3.2对所研究车辆(一般要求为目前市面上流行车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数学建模.4.3.3设计车辆控制方案,其数学模型可以参考教材原型,但是实验数据需要结合具体车型.综合应用MATLAB/SIMULINK研究对象的开环和闭环特性等,仿真结果真实可靠.可参考文献,但仿真部分应在计算机上独立完成,可使用MATLAB编程,SIMULINK仿真, MAⅡAB,sIMuUNK混合编程,分析合理,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和研究方法,可以评为优良以上成绩.4.3.4对仿真结果做出较为深入的分析.实验报告的具体要求如下:①实验报告的格式形式应统一.封面应包括:实验名称,专业,班级,姓名,同组实验者,实验时间.编写实验报告要规范,应包括:实验目的,内容,原理,设备及仪表(名称,规格,型号),实验装置或连接示意图,实验记录,数据处理.②实验报告应附有实验原始记录.③对实验数据进行计算,分析,有一定的结论.④指导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实验报告要认真批改,评分.5课程改革的教学效果V alueEngineering?229?''网络环境+合作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TheConstructionofCollegeEnishAut0nom0llsLearningMode Basedon"NetworkEnvironmentCollaborativeTeaching"李元子LiYuanzi(浙江师范大学,金华321004:绍兴职业技术学院,绍兴312000) (ZhejiangNormalUniversity,Jinhua321004IChina;ShaoxingV ocational&Technica lCollege,Shaoxing312000,China)摘要: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已经成为当前高校英语教育的研究热点之一.在分析高职学生英语实际水平的基础上,本文根据自主学习理论,分别从教学目标设计,学习环境创设,活动方式设计和教学评估这四个方面来构建"网络环境+合作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Abstract:Nowadays.thedevelopmentofcollegestudentsautonomouslearningabilitybased onnetworkenvironmenthasbecomeahottopicinEnglisheducation.OnthebasisofanalyzingvocationalstudentsactualEnglishlevelandauto nomouslearningtheory,thispaperproposetoconstructa collegeEnglishautonomouslearningmodebasedon"networkenvironment+collaborativet eaching"fromfouraspects:teachingobjectivesdesign.creation oflearningenvironments,thedesignofteachingactivitiesandteachingevaluation.关键词:网络环境;合作式教学;自主学习模式Keywords:networkenvironment;collaborativeteaching;autonomouslearningmode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3—0229—020引言大学英语课程是我国高校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教学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如何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始终是高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对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11当前,电脑技术和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为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内涵,同时也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物质条件.网络使学习者在突破时空限制并创设情景的条件下自主探索,提出问题,摄取信息,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自学能力.因此,作为培养国际化高职技术人才的高职英语教育者也应顺应时代需求,合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为高职英语教学服务.1自主学习的理论自主学习的产生建立在三大理论基础之上,即:认知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现代认知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学习者自己去发现,学习是通过认知获得意义和意向并形成新的认知的过程.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观点重视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需要,情感和意愿:而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到了上世纪8O年代,国外教育学,心理学专家将该学习理论引入教学领域中,HenryHolec认为自主就是学习者管理自己的学习的能力,这种对学习负责任的能力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而:①确作者简介:李元子(1984一),女,浙江绍兴人,助教,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 定学习目标;②确定学习内容和进度;③选择学习方法和技巧;④监控学习过程;⑤评估学习效果.t2~Litdewood将自主学习定义为"学习者不依靠老师而使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翻我国学者庞维国指出:"自主学习的实质是目标引导下的自我调控."概括地说,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纵观国内外学者对自主学习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发现这些不同的术语和定义的核心内容大致趋同.即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能动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它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监督,指导作用.2网络环境下的合作式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高职英语课程应以应用能力教学为核心,不仅要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然而,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受"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习惯于把课堂当作传授信息与知识的"输送带"(conveyoro在很多情况下,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其学习自主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压制,很多大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 ①学习目标不明确,很少制定学习计划,即便有制定计划,到最后也很难保证计划的实施,而只是"心中有计划".②学习成效低,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大多数学生习惯于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 对教师的依赖度较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对知识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认识,专研问题的深度不够.③自我监控管理的能力较差,自我评价不够.受高职学生生源类别的影响,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监控管理能力较弱,绝大多数学生不能主动地反思和评价自己英语学习的进展情况,也未认真思考自己所用的学习方法的有效性,而只在应试方面比较担心.④缺乏有效利用现代化学习工具, 5.1课堂和实验课教学效果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和回答问题,对学习充满了兴趣,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构建仿真的概念,意义和流程,主动查阅参考书目提出问题.在实验课上,大多数同学能够自发独立主动地完成实验内容的基本篇,有些同学则更为深入,与教师探讨提出程序改进思路,完成选做内容.5.2综合报告反馈教学效果从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在车型选择上发挥了主观能动性,选择范围比较宽,涉及到不同车型.通过阅读资料和查阅文献,结合教材中的经典汽车模型思考, 初步掌握了对系统的模型,控制系统设计,仿真及结果分析这一流程,进行了一次较系统的科技方法训练.学生在查阅资料完成综合报告的过程中,巩固了课堂和教材上的内容.综合来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了主体作用,提高了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参考文献:[1】李玉芳,翁建生,赵万忠.研究生专业知识体系基础构件方法:(汽车理论》教学方法探析叨.科技信息,2009,(15).[2]陈重.汽车发动机原理和汽车理论[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8,(06).[3]杨黔清,陈尹梅,蒋玉秀.发动机与汽车理论课程多媒体教学实践应用f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8,(07).f4]WULONG;ZHANGWENJUANHierarchicalmodelingsemi—active controlofafullmotorcyclesuspensionwitl1sixdegree-freedoms[J】2010(O1) DOI:10.1007/s12239—010—0004—6.『5]wuLONG;CHENHUALINGAHILsimulationexperimentdesign basedOnahierarchicalmodelingmethod2007(1/2).【6]廖连莹."汽车构造"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常州工学院, 2007,(o4).[7]张健.《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课程改革及教学方法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8,(24).【8】余志生.汽车理论第5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汽车理论余志生版
![汽车理论余志生版](https://img.taocdn.com/s3/m/3e868058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66.png)
余志生版汽车理论的出现,激发了汽车工业的技 术创新,促进了汽车性能和安全性的提升。
3
提高了汽车设计的效率
余志生版汽车理论的应用,使得汽车设计过程更 加规范、高效,缩短了品研发周期。
余志生版汽车理论对学术界的影响
丰富了学术研究领域
01
余志生版汽车理论为学术界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思路,
汽车维修应以预防为主
余志生主张,汽车维修应以预防性维护为主 ,通过定期检查和保养,减少故障发生,延 长车辆使用寿命。
余志生版汽车理论的实践应用
在汽车设计领域
余志生版汽车理论为汽车设计师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 导,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优化车辆设计。
在汽车使用和维修领域
该理论有助于使用者更好地了解车辆性能,合理使用和保养车辆,减少故障发 生率。同时,也为维修人员提供了故障诊断和维修的理论依据,提高维修效率 和质量。
余志生版的汽车理论涵盖了汽车动力学、发动机、传动系统、制动 系统、转向系统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全面且系统。
理论性强
该理论注重数学模型和物理概念的运用,对汽车各系统的原理和运 行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
实践指导意义
余志生版的汽车理论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还结合实际应用, 为汽车设计和性能优化提供了实践指导。
促进了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促进了学术交流与合作
02
余志生版汽车理论的出现,促进了学术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推动了学术研究的进步。
提高了学术研究的水平
03
余志生版汽车理论的应用,提高了学术研究的水平,为学术界
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余志生版汽车理论的未来发展前景
持续优化和完善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余志生版汽车理论将 不断得到优化和完善,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和变化。
汽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汽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3ffbf0e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9a.png)
汽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汽车理论课程是汽车工程系列课程中的核心课程,是学生掌握汽车工程基础理论和技能的关键。
随着汽车工业快速发展和汽车领域新技术的出现,汽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已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首先,汽车理论课程教学需要与时俱进,紧跟行业发展。
随着智能化、电气化、新能源技术的兴起,汽车行业正在发生巨大变革。
因此,传统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需要进行改革。
需要增加新的内容,包括智能化驾驶技术、电气化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等。
同时,通过增加实践环节,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实际应用技能。
其次,汽车理论课程教学需要强化专业能力培养。
汽车工程是一门技术型学科,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高强度的实践能力。
因此,在汽车理论课程教学中应该注重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汽车理论课程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除了专业技能外,汽车工程专业学生还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如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才能和国际视野。
因此,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通过多种形式的课程安排、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汽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涉及多个方面,需要从内容、方法和评估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只有通过不断地教学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汽车行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汽车工程专业人才。
汽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汽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8e6316a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76.png)
汽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摘要:随着汽车科技的快速发展,汽车理论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当前的汽车理论课程教学存在着教学形式单一、内容陈旧、教师教学水平不高等问题,亟待进行改革研究。
本文通过对现有的汽车理论课程教学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策略和措施,旨在提高汽车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引言1. 教学形式单一目前的汽车理论课程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实际操作和实践环节。
这种教学形式不能满足学生对实践能力的培养需求,使他们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2. 内容陈旧由于汽车科技的迅速发展,许多汽车理论课程的内容已经过时。
而目前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大多停留在传统的汽车技术上,无法满足学生应对当前汽车科技发展的需求。
3. 教师教学水平不高目前汽车理论课程的教师大多具有较高的学历和专业知识,但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教师普遍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经验,使得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在汽车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应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实践操作、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可以利用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手段,提供更加生动和直观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针对汽车理论课程内容陈旧的问题,应及时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
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汽车生产线、开展实践课程等方式,将最新的汽车科技成果引入到教学中,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汽车技术和理论。
针对汽车理论课程教师教学水平不高的问题,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培训。
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班和学术会议,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学校还应制定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建立激励机制,为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提供有效保障。
四、结论汽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是当前汽车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
通过引入多元化教学形式、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等措施,可以提高汽车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汽车理论》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
![《汽车理论》课程简介和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f05da21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8d.png)
《汽车理论》课程简介课程编号:05034023课程名称:汽车理论/Theory of Vehicle学分:3学时:48 (课内实验(践):8 上机:0 课外实践:0 )适用专业:车辆工程建议修读学期:6开课单位:车辆工程系先修课程:《汽车构造》、《机械振动》、《发动机原理》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闭卷考试,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教材:《汽车理论》第五版,主编:余志生.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参考书:1.《Elementary Vehicle Dynamics》第一版,主编:杨万福、邓亚东.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2. 《Theory of ground vehicles》,主编: Jo.Yung.Wong John Wiley & Sons, 2001.3. 《车辆动力学基础》(美)格里斯比(Gililespie,T.D.)著;赵六奇,金达锋译.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12.内容概述:《汽车理论》课程为车辆工程专业(本科)必修的学科专业课,主要包括汽车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汽车动力装置参数选定、操纵平稳性、平顺性和通过性等内容。
本课程以汽车基本性能分析为核心进行教学,根据作用于汽车上外力的特性,分析汽车各主要使用性能、性能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分析汽车及其部件的结构形式与结构参数对使用性能的影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悉汽车设计、试验及使用所必须的专业知识,系统掌握汽车行驶时的力学建模,性能分析和计算方法,掌握正确设计汽车和合理使用汽车的途径,具有分析和解决汽车工程问题的初步能力。
Theory of Vehicle is a specialty courses of Vehicle engineering, including the performance of driving , braking riding, maneuverability and high speed stabilization, roll stability, and fuel economy. The basic performance of the automobile is key part of teaching, and vehicle operation performances, assessment indicators and methods a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xternal force applied to the vehicle, and the effect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parameters of the vehicle and its parts on the service performance are investigated in this course. Through learning this course, students will master the basic theory and skills of design and test of automotive mechanical systems to be able to analyze the driving force , kinematics and dynamics of the vehicle, and they also master an approach to design and use of the automotive mechanical systems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vehicle products.《汽车理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5034023课程名称:汽车理论/Theory of Vehicle学分:3学时:48 (课内实验(践):8 上机:0 课外实践:0 )建议修读学期:6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为车辆工程专业(本科)必修的学科专业课,主要包括汽车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汽车动力装置参数选定、操纵平稳性、平顺性和通过性等内容。
汽车理论
![汽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f9f6998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ca.png)
20xx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01 内容提要
03 推荐 05 序言
目录
02 作者简介 04 目录
《汽车理论》是2009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作者是余志生。
内容提要
该书共分七章,根据作用于汽车上的外力特性,分析了与汽车动力学有关的汽车各主要使用性能:动力性、 燃油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行驶平顺性以及通过性,并在满足这些整车性能要求的基础上提出选择汽车 设计参数的一些原则,比如汽车发动机功率的选择、传动系传动比的确定、制动器制动力的分配、悬架参数、重 心位置、轮胎型式、车辆几何参数的确定等。各章分别介绍了各使用性能的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建立了有关的 动力学方程,分析了汽车及其部件的结构形式与结构参数对各使用性能的影响,阐述了进行性能预测的基本计算 方法。各章还对性能试验方法做了简要介绍。还介绍了近十年来汽车技术的新发展。
本书为全国高等学校机电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汽车与拖拉机专业小组制订的规划教材,并于“九五”期间 被教育部立项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部级重点教材”和“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于“十五”期间被教育部 立项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作者简介
余志生,教授,江西人,生于1925年,1951年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来一直从事汽车工程方 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北京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高等学校汽 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北京汽车行业协会顾问。主编了《汽车理论》第1版一第4版,其第2版 曾获第三届全国高等学校机电类专业优秀教材二等奖,第3版于2002年获上海汽车工业教育基金会优秀著作一等 奖。
为此,本次修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将原教材的单色改为双色,即把教材中的重点内容改为蓝色,以突出重点,使读者更容易学习和掌握。
汽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汽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d042085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20.png)
汽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汽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也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
汽车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其技术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汽车行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针对汽车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教学目标、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汽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问题。
一、教学目标汽车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当符合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专业人才的需求。
教学目标应当具有前瞻性,紧跟汽车技术的发展趋势,使学生能够掌握最新的汽车理论知识和技术。
教学目标应当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理论学习,结合实际操作进行探究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应当体现专业素养的塑造,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使他们成为优秀的汽车专业人才。
二、内容体系汽车理论课程的内容体系应当全面、系统、科学,既要符合专业发展的需要,又要顺应学生的发展规律。
内容体系应当围绕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加强对现代汽车技术发展的介绍和分析,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内容体系应当注重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融合,增加对汽车系统、电子控制、节能环保等方面的讲解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内容体系应当紧跟时代的发展,加入新的教学内容,如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等新兴技术的介绍和学习,使学生具备全面的汽车理论知识。
三、教学方法汽车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当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注重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探究。
教学方法应当采用互动式教学,增加案例分析、故障诊断、设计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教学方法应当注重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兴趣爱好,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教学方法应当融入现代教育技术,加强对多媒体教学、虚拟仿真实验等教学手段的应用,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和亲和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汽车理论Ⅱ》课程的理论联系实际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
![《汽车理论Ⅱ》课程的理论联系实际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961c503743323968011c92f4.png)
!
Q:
创 新 教 育
汽车理论 I 课程的理论联系实际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① I
张志 刚 石 晓辉 黄泽 好 杨英 ( 重庆 理工 大学重 庆汽 车学 院 重庆 40 5 ) 0 0 4
实 际 一 体 化 教 学 模 式 指 导 下 , 程 的 新 教 课 学 方 法 采 用 工 程 实例 应 用 引 出理 论 推 导 的 方法 。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 重 以 身 边 的 生 活 实 注 例 和 工 程 实 例 设 疑 式 地 启 发 学 生 , 学 生 使 在教 师 的 引导 下对 实 例 中所 涉 及 的 本 课 程 理 论 知 识 展 开 积 极 课 堂 讨 论 , 学 生 成 为 让 教 学 过 程 的 主 体 , 此 调 动 学 生 的学 习 积 借 极性 和 激 发 学 生 自主 思 考 、 析 问题 能 力 , 分 逐步 培养 其 理 论 联 系实 际能 力和 创 造 性 思 维 能 力 。 : 学 习 操 纵 稳 定性 前 , 师可 如 在 教 以播 放 一 些 由于 汽 车 高 速 行 驶 时 甩 尾 引起 的 交 通 事 故 , 引导 学 生 利 用 将 要 学 习 的 并 理 论 知 识 对 其 进 行 事 故原 因分 析 , 而 使 从 学 生 将 理 论 与 实 际 应 用联 系 起 来 ; 轮 胎 对 侧偏 特 性 的, 习 , 师 可 以 取 学 生 常 见 的 学 教 自行 车 轮 胎 为 实 例 , 象地 分 析 其 高 宽 比 、 形 胎 压 、 寸 及 垂 直 载 荷 等 变 化 对 侧 偏 刚 度 尺 的影 响 , 同 理 映 射 到 汽 车轮 胎 ; 再 在学 习车 辆 质 心 对 操 纵 稳 定 性 影 响 时 , 师仍 可 以 教 取 自行 车 为 例 , 学 生 自己 体 会 和 思 考 自 让 行车 后 座 载 人 时 其 操 纵 性 的 变 化 特 点 , 然 后 再 引导 学 生 映 射 到 所 学 汽 车 理 论 相 关 内 容等 。 此 外 , 了 便 于 学 生 温 习 和 回 顾 新 学 为 到 的理 论 知 识 , 师 在每 节 内 容 讲 授 完 毕 教 后 , 学 生 归纳 出 本 节 内 容 的 总 体 逻 辑 思 为 路 , 将 新 理 论 推 导 过 程 涉 及 到 的 其 他 课 并 程 基 础 知 识 予 以 简 要 说 明 , 而 使 学 生 切 从 身 体 会 到 学 以 致 用 带 来 的 成 就 感 , 一 步 进 增 强 学 生 的兴 趣 和 积 极 性 。 1 2 2新 教 学 模 式 下 的 教 学 手 段 探 索 .. 在 教 学 手 段 方 面 , 用 多 媒 体 演 示 和 采 黑 板 板 书 相 结 合 的 多元 化 教 学 手 段 。 课程 充 分 利 用 多 媒 体 教 学 能 够 很 好地 把 概 念 、 形 、 画 、 频 等 信 息 载 体 有 机 图 动 视 结 合 的特 点【, 5 将传 统 黑 板 板 书 难 以表 达 的 】 教 学 内 容 和 无 法 观 察 的 现 象 采 用 灵 活 多样 的 多媒 体 方 式 形 象 地 展 示 给 学 生 , 缺 乏 使 实际 经验的学生能够 从认知 角度建立《 汽 车 理 论 I 》 相关 概念 , I的 力求 教 学 过 程 与 教 学效果达 到最优化 。 对 于 理 论 强 的 教 学 内 容 如 线 性 二 自由 度 汽 车运 动 微 分 方 程 , 身 单 、 质量 振 动 车 双 系 统 的 运 动微 分 方程 均 采用 黑板 板 书 式 教 学 手 段 , 先 对 模 型 中 参 数 的 物 理 意 义 详 首 细 解 释 , 依 据 力学 的 基 本 理 论 进 行 详 细 并 推导 , 而 强 化 学 生 对 概 念 、 从 公式 与汽 车 实 际结构、 工作 原理 之 间联 系的 理 解 , 养学 培 生的理论知识 综合运用能 力。
汽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汽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1f5c1c0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39.png)
汽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汽车理论课程是汽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的教学内容涉及汽车的构造、原理、性能、设计等方面,对学生将来从事汽车研发、制造、维修等方面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汽车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也需要进行改革,以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和需求。
一、课程内容的改革1. 强化创新教育随着汽车行业的技术不断升级和新产品的不断推出,学生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的需求。
因此,在汽车理论课程中,应该强化创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汽车设计与制造的新方向。
数字化技术在汽车行业的应用已经日益普及,汽车的设计、制造、维护等都需要数字技术的支持。
因此,在汽车理论课程中,应该加强数字化教育,教授汽车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方法和原理,培养学生的数字技术素养。
3. 深化绿色环保教育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绿色环保成为了汽车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在汽车理论课程中,应该深入探讨汽车的绿色环保技术,如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电动车等,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汽车绿色环保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和绿色发展理念。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1. 借助智慧教育手段智慧教育是当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汽车理论课程也需要借助智慧教育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可以使用网络教育平台、智能教学系统、虚拟仿真平台等智慧教育工具,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提高课程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2. 引入实践环节汽车理论课程虽然是理论性课程,但是缺少实践环节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因此,在汽车理论课程中,教师应该引入实践环节,如实验、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等,让学生亲身感受汽车理论的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汽车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多是教师授课、学生听讲。
这种模式的局限在于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学习效果受制于教师的授课质量和能力。
因此,在汽车理论课程中,可以采用讨论式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和独立学习能力。
融入课程思政的《汽车理论》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
![融入课程思政的《汽车理论》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03f5374d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05.png)
AUTOMOBILE EDUCATION | 汽车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汽车理论》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1 引言近年来,在“互联网+教育”时代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及实践得到了迅速发展[1]。
相比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引入现代信息化技术,创新工程教育理念、内容和方式,能够有效实现教学空间、时间、方式和评价等的混合[2]。
其充分结合在线教学和面授教学的优点,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借助多样化的全过程教学活动及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个性化及高阶性需求,从而提升人才培养成效。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回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的重要举措[3]。
与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不同,课程思政立足于专业教育,依托教学大纲与内容,通过挖掘和提炼相关思政元素,在进行专业知识授课的同时,隐性开展思政育人,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同向而行。
由于其专业性、客观性和科学性等特征,工科专业课程思政育人开展仍旧存在一定困难和问题。
如何在工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有效避免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两张皮”问题,真正的实现立德树人,是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汽车理论作为典型的车辆工程类及交通运输类专业必修课,其先修知识要求高,需要掌握理论力学、机械原理与汽车构造等课程的相关内容,同时课程教学内容量大,知识重点和难点多,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因此无论是教师授课还是学生学习,都存在一定的难度[4-5]。
为了进一慕文龙 王振锋 曲建华 高献坤 周开塬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河南省郑州市 450002摘 要: 在当前“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并将课程思政融入全教学过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以及改善课程教学效果,实现协同育人、立德树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精品《汽车理论》课程标准
![精品《汽车理论》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2fca1e03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8d.png)
汽车理论课程标准一、前言(一)课程性质《汽车理论》是汽车类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任务:使学生掌握汽车性能的分析方法和评价方法,通过理论分析以了解汽车及汽车发动机的特性与结构方面的要求,为合理使用及改装汽车提供理论基础。
主要讲述汽车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汽车动力参数的选定、制动性、操纵稳定性、平顺性及通过性。
(二)课程定位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为其他专业课程打下理论基础,使学生从理论上对汽车产品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学会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初步了解汽车性能试验的过程与方法。
为学生今后从事汽车设计、制造、运用及试验等打下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今后实践中合理选用汽车、改装各种专用车、合理使用、管理汽车以及正确地进行汽车试验等创造条件。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汽车运动、受力的基本规律;2.掌握汽车主要技术性能的评价指标、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3.学会从理论上分析汽车性能的基本方法。
(二)职业技能目标1. 能理解汽车各性能参数的意义及影响因素;2. 初步具备分析汽车性能问题的能力;3. 掌握正确选择、使用、改装汽车各参数的能力;4. 理解汽车运行原理及特性原理。
(三) 职业素质养成目标结合本课程关于汽车理论的知识,培养良好的汽车专业素质及专业高度。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四、实施建议(一)教材编写/选择教材:1.推荐教材:《汽车理论》,余志生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年3月。
2.教学参考书《汽车理论》,吴光强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年2月;《汽车工程手册》,《汽车工程手册》编辑委员会编著,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年;《车辆动力学基础》,(美)Thomas D.Gillespie 著,赵六奇,金达锋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汽车工程学》(全3册)(英文版),Henning Wallentowitz,王霄锋,李克强,周青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8月。
(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本课程是汽车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拟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视频、图片、模型、实物讲解、实验手段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建立对专业的深层认识,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汽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汽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8568167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d0.png)
汽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近年来,汽车行业发展迅猛,汽车理论课程也逐渐成为高校教学中重要的一环。
传统的汽车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等,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进行汽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势在必行。
理论课程内容的更新是教学改革的核心。
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革新,传统的汽车理论课程内容已经跟不上行业的发展。
教师们应该关注国内外汽车行业的最新动态,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保持和行业同步。
也应该将相关的跨学科知识纳入课程,如材料学、电子技术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创新教学方法是改革的关键。
传统的汽车理论课程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这种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和敷衍的情绪。
教师们应该尝试引入互动式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课件、网络互动等,提高教学效果。
评价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评价方法主要以考试测验为主,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师们应该改变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如实验报告、设计方案等评价形式。
也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实际工作环境。
教师团队的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基础。
汽车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来支撑。
学校应该加强对汽车专业教师的培养和引进,提高他们的学术素质和实践能力。
也需要加强教师团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汽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
通过更新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评价体系以及加强教师团队的建设,可以提高汽车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的汽车专业人才,为汽车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交通安全教育中外对比(3篇)
![交通安全教育中外对比(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db69b46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8b.png)
第1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汽车逐渐普及,交通事故频发,交通安全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了提高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各国都开展了交通安全教育活动。
本文将从交通安全教育的外国和我国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的特点和优劣。
一、交通安全教育的外国现状1. 美国美国是世界上交通事故发生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为了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美国政府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以下是美国交通安全教育的主要特点:(1)全民参与:美国政府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广泛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意识。
(2)法律法规支持:美国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对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3)学校教育:美国将交通安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从小培养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4)交通安全活动:美国政府组织各种交通安全活动,如交通安全知识竞赛、交通安全宣传月等,提高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
2. 日本日本是世界上交通事故发生率较低的国家之一。
以下为日本交通安全教育的主要特点:(1)注重家庭教育:日本家长从小就教育孩子遵守交通规则,培养孩子的交通安全意识。
(2)交通安全宣传:日本政府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广泛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3)交通安全教育课程:日本学校将交通安全教育纳入课程,培养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4)交通安全设施:日本政府加大对交通安全设施的投资,提高交通安全保障水平。
二、我国交通安全教育现状1. 全民参与度不高我国交通安全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全民参与度仍不高。
许多人仍然存在侥幸心理,不遵守交通规则。
2. 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够我国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较为完善,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执法力度不够、执法不严等问题。
3. 学校教育重视程度不足我国部分学校对交通安全教育重视程度不足,没有将交通安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导致学生交通安全意识薄弱。
4. 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我国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宣传手段单一,缺乏创新,难以吸引人们的关注。
《汽车理论》课程教学方法及实践环节的研究
![《汽车理论》课程教学方法及实践环节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16b5774be23482fb4da4ce4.png)
《汽车理论》课程教学方法及实践环节的研究摘要:针对《汽车理论》课程的特点及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采用互动式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实践表明,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取得了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领悟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汽车理论;教学方法;实践教学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需要更多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汽车专业人才。
这既给高校车辆工程专业创造了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同时又给高校教学提出了严峻而现实的挑战――车辆工程专业建设和教学必须紧跟时代和汽车工业的步伐,否则,专业教学将严重滞后于市场,人才水平和能力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用人需要[1]。
我系开设的《汽车理论》是车辆工程类专业的必修课程。
该课程主要涉及汽车性能的主要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影响因素,分析汽车及其部件的结构形式与参数对汽车性能的影响等内容。
该门课程系统性、实践性较强,对工程实践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其教学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该专业其他后续课程的学习。
因此,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实践环节是否合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课程教学现状1.教学模式单一。
通过对《汽车理论》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汽车基本性能的主要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影响因素,具备分析汽车及其部件的结构形式与参数对汽车性能影响的能力。
该课程的理论公式推导较多,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灌输式教学法,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导致学习兴趣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学生创新能力受到制约。
2.实践环节较少。
实验教学是理论知识和实验活动、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传授知识与训练相结合的过程,它能培养学生敏锐的直觉能力、创造性思维方法、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与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精神[2]。
汽车理论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了解汽车的有关理论知识,通过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加深和巩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汽车理论》教学中的有效教学理论应用的研究
![《汽车理论》教学中的有效教学理论应用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755da24f12d2af90242e6d3.png)
《汽车理论》教学中的有效教学理论应用的研究作者:陈森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7年第25期摘要:以有效教学理论体系为基础进行分析,对《汽车理论》中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的手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接着提出以学生为本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够实现教和学的和谐统一,能够帮助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关键词:《汽车理论》;有效教学理论;教学的应用研究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25.080《汽车理论》课程的学习对于交通运输类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进行有效教学理论在其上面的应用就变得更加重要,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学习。
文章主要是从三方面来进行了对课题《汽车理论》教学中的有效教学理论应用的研究,首先是介绍了《汽车理论》课程的特点,接着是分析了有效教学理论的相关内容,然后是对有效教学应用于《汽车理论》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和探讨,最后是进行了文章的总结性概述。
1 对《汽车理论》课程的要点和特殊性进行分析交通运输类学生专业课学习的一门必修课程就是《汽车理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是为了帮助学生立足于汽车运动基本规律来实现对汽车主要使用性能和结构间联系的研究和分析,然后进一步帮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对造成汽车使用性能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行探讨和总结。
《汽车理论》课程和其他的汽车构造等基础的课程不一样,基础的课程重视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和基本机构,而《汽车理论》课程不是,并且它也不是和其他汽车类专业课程一样有着具体的形象,它是有着较强的理论性,并且在公式推导和受力分析上内容多又复杂,这就使得学生们感觉较难掌握这门课程。
所以,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要进行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研究和探索,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汽车理论》,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2 简单分析有效教学理论的相关内容有效教学理念产生的时间是20世纪上半叶,其产生的地方是位于西方,产生的原因是发生了教学科学化运动。
浅析汽车理论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浅析汽车理论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f930b102910ef12d2bf9e7aa.png)
浅析汽车理论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作者:朱从云,牛继高,姜春英,等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6年第8期朱从云牛继高姜春英史建茹李辉(中原工学院机电学院,河南郑州450007)摘要:汽车理论双语教学有助于培养既精通车辆工程专业又能够熟练应用专业英语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更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是教师必须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也是积极而稳健地开展双语教学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汽车理论;双语教学;车辆工程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6)22-0209-02收稿日期:2016-05-28作者简介:朱从云(1971-),男,江苏扬州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振动与噪声的教学科研工作研究。
一、汽车理论双语教学的必要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教育国际化的迅猛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双语教学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顺应时代要求,开始实施双语教学改革。
双语教学的实施广受关注,但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双语教学在我国的实施还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认识上还不够完善,需要形成一套完成的理论体系,指导双语教学的实践;在实践上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以解决存在的问题,完善理论,健全实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双语教学体系,使我们的双语教学理论更有指导性和针对性,实践更加符合实际,让广大师生收益。
汽车理论正是顺应时代的要求,对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实施的双语教学。
1.汽车理论双语教学是车辆工程专业发展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国加入WTO并推行更加灵活务实的开放政策,已经把中国的各行各业暴露在国际化视野中。
我校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响应这种形势的要求,培养胸怀世界、能够理解和接受多元文化、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毕业生。
实现这个目标,仅仅学习大学英语或者商务英语是不够的,必须增加汽车理论双语教学。
2.双语教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经之路。
汽车理论双语教学可使学生更广泛、更深入地了解世界的汽车发展的趋势,也对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及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更有助于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
iData_汽车理论典型中外教材比较研究_夏群生
![iData_汽车理论典型中外教材比较研究_夏群生](https://img.taocdn.com/s3/m/0bc182968762caaedd33d45c.png)
中国大学教学 2009年第5期87夏群生,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李克强,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主任,教授。
汽车理论典型中外教材比较研究夏群生 李克强 宋 健 田光宇 马春生摘 要:本文在简要介绍了德、美、日三国几本典型的汽车理论教材和中国本土的汽车理论教材的基础上,比较研究了这些教材的体系结构和编写特点,对国内如何完善和使用汽车理论教材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中外教材;体系结构;比较研究汽车理论是车辆工程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和核心课程,旨在为汽车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打下坚实的基础。
该课程也是其他学科的学者及汽车企业科技人员了解和应用汽车基本知识体系和结构原理的有效途径。
汽车理论课程是以力学为基础,阐述汽车的行驶性能(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行驶平顺性以及通过性),研究在满足这些性能要求基础上选择汽车设计参数的相关原则,并介绍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提高汽车行驶性能。
由于汽车理论涉及内容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对该课程教材的体系结构和基本内容都有较高的要求。
国内从事车辆工程专业教学和科研的院校师生及汽车企业的科技人员普遍感觉汽车理论课程的学习、理解及应用并非容易之事。
本文在简要介绍几本典型的国外汽车理论教材与中国本土的汽车理论教材的基础上,比较研究了这些教材的体系结构和编写特点,对国内如何完善和使用汽车理论教材提出了若干建议。
一、国内外几本典型的汽车理论教材国内外可用作汽车理论教学的典型教材主要包括: 1.德国版教材德国作为汽车工业强国及现代大学工程教育的先驱,其汽车理论相关的教材也颇具特色。
汽车理论的典型教材包括《汽车动力学》、《汽车工程》系列教材所涉及的“车辆纵向动力学、横向动力学、垂向动力学”。
《汽车动力学》是由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M .米奇克教授编写的一部经典教材,在国际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该教材的第一版是1970年出版的,2004年推出了第四版,第一、二版均有中文翻译版。
该教材的基本内容包括介绍汽车的驱动和制动、车辆振动以及行驶的操纵稳定性所涉及的动力学问题。
中美著名大学《电动力学》教材地比较(陈靖)
![中美著名大学《电动力学》教材地比较(陈靖)](https://img.taocdn.com/s3/m/a675fd58dd36a32d72758146.png)
中美著名大学《电动力学》教材的比较陈靖(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博士、讲师)内容摘要: 电动力学是中美大学物理类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之一,是学生进行基础物理学理论知识训练的核心课程,也是进一步学习更高等的基础课和各类专业课必不可少的准备知识。
电动力学的内容包括宏观经典电磁场理论和狭义相对论的理论。
通过对中美著名大学《电动力学》主流教材的分析,比较了中美教材的异同点、优缺点,可为我国今后电动力学教学和教材编写提供很好的借鉴。
关键词:电动力学;美国教材;中国教材;本科教学;经典电磁理论;狭义相对论《电动力学》是“四大力学”之一,它是物理学、应用物理学专业和依托物理学的各类工科专业本科生的重要基础课程。
《电动力学》在普通物理课程《电磁学》、《光学》的基础上,对电磁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对电磁实验规律进行归纳和提高,从而揭示电磁场的本质运动规律。
《电动力学》课程对于后续物理课程的学习以及从事相关科学研究都具有基础性的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学习其它相关专业(如通信技术、电力系统、电子技术、激光技术、光学工程等)的课程也有重要影响。
《电动力学》是学习许多理工科专业课程的基础,也是从事许多领域理工类研究的基础。
目前,常见的《电动力学》教学内容包括宏观经典电磁场理论和狭义相对论理论初步。
经典电磁场理论部分主要包含电磁场的基本特性、宏观电磁场的运动规律和电磁场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主要内容涉及静电场和静磁场、介质在电磁场作用下的极化和磁化、电磁场的激发、电磁场与电荷和电流系统的相互作用、电磁场辐射、电磁波传播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化对电磁理论基本物理量的认识,掌握采用势函数描述电磁场的方法,并能够正确运用矢势和标势研究电磁场;深化对于电场强度、电位移矢量、磁感应强度和磁场强度的理解,熟练掌握电磁场能量和能流密度等物理概念;对电磁理论建立基础的一系列实验定律(如库仑定律、安培环路定理、毕奥-萨伐尔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茨定律等)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掌握麦克斯韦方程和通过标势和矢势描述的达郎贝尔方程等并能够熟练运用它们解决相关电磁场问题。
《汽车理论》参考资料目录
![《汽车理论》参考资料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3c81d0d77f1922791688e8ac.png)
《汽车理论》参考资料目录
教材:
余志生,汽车理论(第四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参考书:
1、(美) Thomas D. Gillespie著;赵六奇,金达锋译,车辆动力学基础,北
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U461.1 J063]*
2、(德)阿达姆.措莫托著;黄锡朋,解春阳译,汽车行驶性能,北京:科学
普及出版社,1992
3、(德)M.米奇克著;陈荫三译,汽车动力学,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
第2版 [U461.1 7]*
4、傅立敏著,汽车空气动力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机械工业出版
社[U461.1-43 F934]*
5、(日)景山克三主编;常文宣译,汽车的性能与试验,北京:人民交通出版
社,1985 [U467 4]*
6、J.Y. Wong, Theory of ground vehicles, New York, N.Y. : J. Wiley,
c1993, 2nd ed [U461.1-43 F934]* U461 FW87 1993
*该号码为清华大学图书馆索引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理论典型中外教材比较研究摘要:本文在简要介绍了德、美、日三国几本典型的汽车理论教材和中国本土的汽车理论教材的基础上,比较研究了这些教材的体系结构和编写特点,对国内如何完善和使用汽车理论教材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中外教材:体系结构;比较研究汽车理论是车辆工程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和核心课程,旨在为汽车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打下坚实的基础。
该课程也是其他学科的学者及汽车企业科技人员了解和应用汽车基本知识体系和结构原理的有效途径。
汽车理论课程是以力学为基础,阐述汽车的行驶性能(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行驶平顺性以及通过性),研究在满足这些性能要求基础上选择汽车设计参数的相关原则,并介绍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提高汽车行驶性能。
由于汽车理论涉及内容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对该课程教材的体系结构和基本内容都有较高的要求。
国内从事车辆工程专业教学和科研的院校师生及汽车企业的科技人员普遍感觉汽车理论课程的学习、理解及应用并非容易之事。
本文在简要介绍几本典型的国外汽车理论教材与中国本土的汽车理论教材的基础上,比较研究了这些教材的体系结构和编写特点,对国内如何完善和使用汽车理论教材提出了若干建议。
一、国内外几本典型的汽车理论教材国内外可用作汽车理论教学的典型教材主要包括:1德国版教材德国作为汽车工业强国及现代大学工程教育的先驱,其汽车理论相关的教材也颇具特色。
汽车理论的典型教材包括《汽车动力学》、《汽车工程》系列教材所涉及的“车辆纵向动力学、横向动力学、垂向动力学”。
《汽车动力学》是由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M.米奇克教授编写的一部经典教材,在国际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该教材的第一版是1970年出版的,2004年推出了第四版,第一、二版均有中文翻译版。
该教材的基本内容包括介绍汽车的驱动和制动、车辆振动以及行驶的操纵稳定性所涉及的动力学问题。
“驱动和制动”叙述了在平整路面上沿纵坐标方向的直线运动,内容涉及车轮和轮胎的基本概念、行驶阻力、汽车驱动装置特性、行驶功率和燃油经济性计算、汽车制动力分配及制动稳定性。
“车辆振动”叙述了在不平整的路面上车辆被激发起的振动,特别是被激起跳动和俯仰运动。
介绍了计算行驶舒适性和安全性的标准参数并讨论了悬架参数对车辆振动性能的影响。
“操纵稳定性”在给出横向运动相关概念的基础上,讨论了驾驶员和车辆的相互作用、轮胎的非线性、侧滑极限下的车辆稳定性、车辆结构参数对操稳性的影响和特殊工况下的转向特性。
《汽车工程》教材是德国亚琛工业大学H.瓦伦托维茨教授编写的一部系列教材,在车辆工程领域也具有特色。
H.瓦伦托维茨教授曾长期任Daimler Benz(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实验开发部工程师、BMW(宝马)汽车公司悬架开发部主任工程师,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背景、很深的学术造诣和教学经验。
所编写的“车辆纵向动力学、横向动力学、垂向动力学”教材,介绍了汽车动力学的相关基础理论和典型的应用系统。
以动力学为基础,分析了轮胎、转向系统、悬架等结构的建模、动力学方程及结构参数与系统动力学特性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相关系统参数的设计准则。
教材强调了理论与实际结构参数的设计方法紧密联系,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2美国版教材可用于汽车理论教学的美国版教材主要有《车辆动力学基础》、《车辆动力学与控制》等。
其中《车辆动力学基础》是由美国密西根大学T.Gillespie教授编写的一部经典教材,在国际上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其中文版已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发行。
该教材以车辆动力学性能的理论分析为主,包括车辆纵向动力学(驱动工况和制动工况)、横向动力学(侧向动力学、横摆动力学和侧翻动力学)和垂向动力学(垂向动力学和俯仰动力学)等,内容丰富,自成体系。
教材各部分的公式推导细致,对各类分析方法的背景介绍清晰。
《车辆动力学与控制》是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R.Rajamani教授编写的教材,介绍了现代汽车电子控制系统设计所需要的汽车动力学和控制理论相关基础知识。
主要包括汽车的纵向动力学、横向动力学和垂向动力学所涉及的轮胎基本特性和模型、行驶阻力、驱动系统、转向系统和悬架系统动力学模型及影响参数。
该教材不仅系统地介绍了车辆动力学的知识,同时,结合驾驶辅助系统(自适应巡航控制ACC、车道保持系统LKS)、先进的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VSC)、主动悬架(AS)等应用实例,对典型的车辆运动控制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及控制方法作了较详细的介绍。
3日本版教材作为汽车工业强国之一的日本,也有较多的可用于汽车理论教学的教材,包括《汽车运动与控制》、《汽车性能与试验》、《车辆系统的动力学与控制》等。
日本神奈川工科大学安部正人教授编写的《汽车运动与控制》是一部经典的汽车理论教材,在描述车辆运动与控制的基本概念基础上,介绍了轮胎力学、车辆基础运动、在具有外界干扰下的车辆运动、转向系与车辆运动的关系、复杂条件下的车辆运动与控制等。
《汽车性能与试验》是由日本大学景山克三教授监修、日本五十铃汽车公司技术人员执笔的专业基础书籍,在描述汽车运动受力的基础上,介绍了汽车各种行驶性能(动力性、制动性、舒适性、经济性和使用可靠性)以及汽车相关性能的试验和评价方法。
《车辆系统的动力学与控制》是日本东京农工大学永井正夫教授编写的教材,在统一描述包括汽车在内的移动机械的运动与控制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分别针对汽车、铁道车辆、磁悬浮车辆、移动机器人的运动控制问题,介绍了相关系统的动力学系统建模、分析及性能控制。
4中国本土教材汽车工业作为中国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汽车工程高等教育不断发展,汽车理论作为车辆工程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和核心课程,其课程建设得到了极大重视。
典型的中国本土教材是由清华大学余志生教授主编的《汽车理论》,自1981年正式出版以来,已出第四版,最近将推出第五版,在国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该教材以力学为基础,阐述汽车的行驶性能(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行驶平顺性以及通过性),介绍在满足这些性能要求基础上选择汽车设计参数的相关原则以及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提高汽车相关行驶性能。
二、国内外教材的比较分析由于国内外汽车工程教育存在着教学计划和侧重点等不同之处,汽车理论相关教材在体系结构和编写特点上也存在不同。
1体系结构比较德国教材的编排往往形成了固定的体系,通常将知识点非常有条理的分为纵向、垂向和横向动力学三个部分,结构非常清晰。
与中国教材将汽车结构、汽车设计作为两门另外的课程不同,德国的汽车结构和汽车设计知识是融入汽车理论的学习中的,这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如何设计汽车以及结构印证理论的要点。
但是,由于汽车结构和设计知识的添加对教材本身知识体系结构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如何能够减小这种破坏,德国教材似乎也做得不好。
另一方面,由于这种对汽车结构和设计的学习往往是理论性质的,学生往往只知道理论,而对真实汽车结构和设计知识难以深刻理解。
美国教材在体系安排上与德国教材颇为相似,但在知识安排上又类似于中国教材。
美国的汽车理论教材重视动力学的理论,有的美国汽车理论教材中除了安排了动力学相关知识的学习外,还安排了一些延展学科的学习,包括车辆动力学参数估计等,而这些知识的学习无一例外都是需要较深的理论背景的。
在这一点上,美国教材应该说处理得比较好,因此,美国教材往往在理论体系上是最为完备的。
但这也导致美国的教材知识点相当多,学生接受理解起来难度较大,甚至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丧失主观能动性去思考和发现问题。
日本教材在体系上是以汽车的行驶性能为对象,在介绍相关基本知识(车辆坐标系、轮胎力学等)的基础上,通常将知识点非常有条理地分为动力性、经济性、制动性、操稳性及平顺性几个部分,结构也比较清晰。
但日本的教材较多的是以汽车操纵稳定性为重点的横向动力学分析和控制内容,对汽车其他行驶性能,诸如汽车振动、驱动和制动的动力学分析和控制问题关注不够。
日本的汽车理论教材本身也是以汽车动力学纯粹理论和性能试验方法为主,较少涉及汽车结构和汽车设计的内容,使教材的结构体系显得较简洁和清晰。
易于学生学习理解和系统总结。
中国教材在体系安排上与日本教材相似,是以汽车的行驶性能为知识阐述对象,描述与其相关的动力学知识,同时介绍了在满足这些性能要求基础上选择汽车设计参数的相关原则以及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提高汽车相关行驶性能。
由于有汽车实验学、汽车构造和汽车设计等相关课程体系的支撑,中国的汽车理论教材内容包括了较深入地介绍汽车动力学的知识及汽车理论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实例。
但中国教材在微观体系的内容方面试图包含尽量多的相关知识,而有些内容限于篇幅限制难以给出足够详细的解释,对没有工程经验的学生稍显困难。
2编写特点比较德国教材的编写特点为:(1)体系严谨,条理清晰。
按不同的问题划分为三卷:第一卷,给出车辆运动中的基本概念,着重描述车辆驱动与制动的过程;第二卷,考虑不平路面引起的垂直振动;第三卷,讨论车辆曲线行驶以及直线行驶的方向偏离问题。
(2)剥丝去茧,由浅入深。
这在体系安排中已经得到很好的体现,从第一卷到第三卷,作者由最基本的不考虑环境干扰的汽车动力学问题,逐渐考虑路面不平度的影响,再至引入侧向风的影响。
又如在描述车辆操纵性的第三卷中,作者从简单的线性模型入手,提出反映汽车操纵性的特征参数,然后再引入非线性轮胎特性的影响,并对附着极限附近的操稳性进行讨论。
这种层层深入的章节安排既抓住了汽车动力学的数学本质,又反映其作为工程问题的全貌。
(3)面向学生,两头兼顾。
作者在编写时主要面向系统学习汽车动力学的大学生,但同时也兼顾了只想了解局部内容的读者的需求。
因此作者在教材本身完整体系的基础上,尽可能使读者只通过读某一节就能了解尽可能多的东西,而不必翻阅前后的提示。
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德国教材注重培养学生建立模型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是和其他国家教材最大的区别之一。
在德国的教材中,分析任何一个问题的过程都往往和该领域问题的发展趋势相结合的。
一般都首先建立简单模型,反映简单现象,然后逐步加入其他条件,再分析相关内容。
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车辆动力学发展的趋势。
(4)单位规范,标注统一。
与美国教材中大多使用英制单位不同,德国教材在题例及图表中均采用了国际单位制,这样更方便了非英制国家学生的学习。
美国教材的编写特点为:(1)课程的理论性强,知识涵盖面广。
教材以车辆动力学性能的理论分析为主,包括车辆纵向动力学(驱动工况和制动工况)、横向动力学(侧向动力学、横摆动力学和侧翻动力学)和垂向动力学(垂向动力学和俯仰动力学)等,内容丰富,自成体系。
课程各部分的公式推导细致,对各类分析方法的背景介绍清晰。
(2)理论分析方法与工程分析方法相结合。
每一章节,介绍理论分析方法之后,都有相应的工程应用示例,辅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