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详细文言知识点)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讲解课件
精选版课件ppt
4
第一课时
• 学习目标: • 理解词句,疏通文意。
精选版课件ppt
5
研读第一章
• 1、词句
• ①见
• 仪封人请见 • 吾未尝不得见也 • 从者见之
xiàn引见 jiàn拜见
xiàn引见
• ②患、丧(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③木铎(了解 不掌握)
• ④之 • 君子之至于斯也 • 从者见之
精选版课件ppt
12
研读第五章
• 1、字词
• ①晨门(仅了解) “欤”)
是(判断) 与(通
• ②翻译
• 奚自
•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 2、探究
• 在晨门的眼中,孔子是什么样的人?
坚忍不拔,义无反顾,知其不可而为之
精选版课件ppt
13
作业
• 1、归纳整理“见”“是”“而”在本文 中的用法和意义。
从辟人之士,岂若从避世之士哉?”他们对社会形势有精辟独 到的见解,同时委婉地劝告孔子放弃无谓的努力。“是知津矣” 还有一定的讥讽嘲弄意味。 • 接舆:“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 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接舆把孔子比作凤,表达了自己的 孔子的理解和肯定;又“何德之衰”“已而已而”,表达了对 孔子做法的批评和告诫,写出了接舆对当时社会的极端失望。 “趋而逼之”,他不与孔子交谈,表现了一种冷落和不屑。 • 丈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话表明了 丈人认为孔子不干实事,尽做那些无法做到的事,他表示厌恶, 同时也含蓄地劝戒孔子停止自己无谓的奔走。“至,则行矣”, 他不见孔子,也是表达了冷落和不屑。 • 仪封人,晨门:孔子的知己。 • 总之,这些人都是非同寻常的人,或者说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 的精英,他们对社会有深刻的理解,也担忧那个时代,但知道 无法改变社会,所以大都选择避世。他们对孔子赞美,尊重, 劝说,讥讽,否定,批评,不愿与之交流,理解但不相为谋。 可以说他们理解孔子,同情精孔选版子课,件pp同t 时也为孔子“知其不可而21 为之”表达了深深的遗憾、惋惜。
必修二爱考的文言文翻译
孟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征伐自诸侯出,则天下诸侯有能兴师旅,无战必胜矣。
然而不师旅,则诸侯不敢自专,必请于天子。
请于天子,则力有弗能者矣。
故曰:‘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
’”以下是对这段文言文的翻译:孟子说:“当天下政治清明、有秩序的时候,礼乐和征伐的权力都由天子来掌握;而当天下政治混乱、无道的时候,礼乐和征伐的权力就由诸侯来掌握。
如果征伐的权力由诸侯掌握,那么天下诸侯中只要有能够发动军队的,就能在战斗中必胜无疑。
然而,如果没有发动军队,那么诸侯们就不敢擅自行动,一定要向天子请示。
向天子请示,就会有力不从心的情况出现。
所以说:‘如果天子不仁,就无法保护四海之内的人民;如果诸侯不仁,就无法保护自己的国家。
’”这段文言文阐述了在天下政治清明与混乱两种不同情况下,礼乐和征伐权力的归属问题。
以下是对文中关键词汇和句子的具体翻译:1. 天下有道:指天下政治清明、有秩序。
2. 礼乐:指古代的礼仪和音乐,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3. 征伐:指对外用兵,进行战争。
4. 自天子出:由天子发出,即由天子掌握。
5. 天下无道:指天下政治混乱、无秩序。
6. 自诸侯出:由诸侯发出,即由诸侯掌握。
7. 兴师旅:发动军队,出征。
8. 无战必胜:没有战斗就一定能胜利。
9. 不师旅:不发动军队。
10. 自专:擅自行动,不请示。
11. 请于天子:向天子请示。
12. 力有弗能者:有力量但无法做到的情况。
13. 不保四海:无法保护四海之内的人民。
14. 不保社稷:无法保护自己的国家。
通过对这段文言文的翻译,我们可以了解到孟子对于政治清明与混乱时期权力分配的不同看法,以及他对于天子与诸侯责任的理解。
这段论述对于我们今天理解政治权力的合理分配和社会秩序的维护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知识归纳与训练ppt 人教课标版
译:想要使自己保持清白,却破坏了君臣间的根本伦 理关系。君子做官,目的是推行道术或主张。
9.思想概述:
(1):借仪封之口,用“木铎”喻孔子,高度赞美孔子勇 于担当的高尚精神。
(2):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入世的 思想。
(3):表现隐士对现实的不满,也表现孔子对隐士的尊重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 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译:人是不能跟鸟兽合群共处的,我不跟世上众生在一 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有德政,我 就不会参与到变革中了。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 追 ”。
译:凤啊凤啊!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微?过去的已经 无可挽回,将来的还可以赶得上。
7.孔子到鲁国小城邑武城去,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 微微笑着说:“杀鸡怎么用得着宰牛刀!” 当时在那里做地方长官的言偃(字子游)回答说:“从 前我从老师那里听说:‘地位高的人学习了道就会爱别人, 地位低的人学了道就容易使唤。’” 孔子说:“诸位!言偃这话对啊!我前面的话不过是跟 他开玩笑罢了!”
2、理解词义
(1)仪封人请见 (镇守边界的官) (2)君子之至于斯也 (品德高尚的人) (3)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没有德政) (4)长沮、桀溺耦而耕 (两人并耕) (5)使子路问津焉 (渡口) 兼词:“于之”,
向他
(6)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改变) (7)夫子怃然曰 (怅然若失的样子) (8)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匡正、挽回)改变 (9)趋而辟之(快步走) (10)以杖荷蓧 (背负) (11)杀鸡为黍而食之 (拿东西给别人吃)
4、古今异意
(1)遇丈人(古:老年男子; 今:妻子的父亲) (2)明日,子路行以告(古:第二天; 今:明天) (3)不仕无义 (古: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政教
《论语》选读 一 -天下有道
本课结束
《论语》选读 一 -天下有道.
答案
接舆的话中透露出一种对社会的无奈,对“往者”和“今之从政者”都 失去了信心,可以说这正是他选择避世的根本原因之所在。正是基于这 样一种认识,他才说孔子是“何德之衰”。
2.你觉得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
3.你是如何理解子路“不仕无义”的思想的?这种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样 的现实意义?
孔子就生活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他确立了自己“仁”“礼”的学 术思想,并把这种思想在开办教育的过程中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后来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这些记录下来,就形成了流传至今 的经典名著——《论语》。
单元导读 本单元的内容共有七节,每一节基本围绕一个主题来选编《论语》中的 材料,所选材料均为学习古代汉语的经典篇章,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学习这些文章,对于认知孔子思想、感悟现实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主要内容是传达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 精神;《当仁,不让于师》主要阐述孔子与弟子的关系,如孔子如何对 待弟子,弟子如何看待老师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谈的是孔 子的生存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要论述孔子“仁”的学说, 亦即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主要内容
(4)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文:_就__是__那__位__明__知__做__不__到__却__还__要__去__做__的__人__吗__?__
精读研析 ——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
《论语》选读 一 -天下有道.
要点突破
1.文中写到楚狂接舆对孔子的嘲讽之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观点?请 简要分析。
内容索引预读先学读文本内容知文理学基础精读研析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多读厚积读优秀作文积素养提技能预读先学读文本内容知文理学基础释文题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是论语微子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如果天下有正道我孔丘就不会同你们一道从事变革了
实用性强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一、指出孔子时代的特征。 仪封人: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桀溺: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孔子:天下有道,丘不与易 楚狂接舆:已而,已而!今 之从政者殆而! 子路: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当堂检测:
请举出你所知道的 现实生活中体现勇于 担当精神的事例。
当堂检测:
孔子“知其不可而 为之”的精神对我们 现实人生有很多启示, 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 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孔子的人生态度
积极入世;
勇于担当; 以天下为己任;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孔子时代:天下无道
•
• 孔子重视对社会道义的 担当,在选文中有多处 表现,试选择一处进行 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一:第1则【二三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患于
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 子为木铎】
仪封人是孔子屈指可数的知己之一, 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 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 服至极了。 借仪封之口,用“木铎”喻孔子, 高度赞美孔子勇于担当的高尚精神。
参考答案五:【第5则】 “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 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 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 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担当精神。从这 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 孔子的评论。
• 阅读《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周游列国所遇到的 困难,加深学生对孔子精神理解。 • 1、 孔子贫且贱。及长,…已而去鲁,斥乎齐,逐 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 • 2、 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 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 3、 孔子遂适卫,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灵 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 去卫。 • 4、 将适陈,过匡, 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 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子状类阳虎,拘焉 五日,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完整版)天下有道(详细文言知识点)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知识点教师版一、 通假字: 1、 桀溺“桀”通“杰”。
2、 是鲁孔丘与? “与”同“欤”3、 而谁以易之? “而”通“尔”。
3、 且尔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而”通“尔”;“辟”通“避”。
4、 植其杖而芸“芸”通“耘”,除草。
5、 使子路反见之 “反”通“返”,返回。
二、 古今异义 1、 君子之至于斯也 “至于” 古:到了;今义:表另提 一事。
2、 遇丈人,以杖荷蓧 “丈人”古义:古代对老年男子 的尊称。
3、 明日:古义:第二天。
三、 词类活用1、 耰而不辍 耰:名作动,用耰松土。
2、 孔子下,欲与之言 下:名作动,下车。
3、 子路从而后后:名作动 落后4、 止子路宿 止:使动,使……止(停止)5、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洁:形容词的使动,使……清 白;乱:使……混乱 兵语前置 四、特殊句式 1、而谁以易之?句式:2、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句式:兵语前置 3、子路行以告之 句式:省略句4、子曰:“隐者也”句式:判断句句式:状语后置句5、子路宿于石门 五、一词多义1、而①子路拱而立 连词,表修饰② 杀鸡为黍而食之 连词,表顺承 ③ 耰而不辍连词,表顺承④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连词,表修饰⑤ 趋而辟之 连词,表顺承 ⑥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连词,表转折⑦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连词,表转折2、之①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取独②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___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衬音助词;代词③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取独④ 道之不行取独⑤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之:这样 六、重点实词1、 从者见之见:引见。
2、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过:路过,经过;津:渡 口。
3、 夫子怃.然怅然若失的样子。
4、 丘不与易也 变革5、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匡正,挽回6、 今之从政者殆.而! 危险7、 以杖荷蓧 担,背负 &趋而辟之趋:快步走。
9、 奚自疑问代词,代地方,可以理解为“何” “哪里 10、 杀鸡为黍而食之 食:拿东西给别人吃。
先秦诸子选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课件
2、重点虚词“而”:
• (1)长沮、桀溺耦而耕/子路拱而立 表修饰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孔子说: “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年 男子已经走了。
子路说:“不出来做官,就是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政教 伦理原则。长幼间的礼节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 废弃呢?老人家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 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早就知 道了。”
• 2【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 和积极的入世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 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 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 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 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 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 历史责任感。
• 2、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提出了“穷则独 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观点。而本文孔子给 我们的印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这”。如何看待 孔子与孟子的这种差别。
提示:可以考虑提出者不同的出发点。言之 成理即可。(在我国传统中,孔子被称为“圣人”, 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都是先秦儒家的大师。 他们的人格和人生追求都是“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模式。在修身为立足点上,无论是 进还是退,两者并无差异。但是,孔子对治国、 平天下的追求更为执着。)
第1课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致力于教育事业的教育家,被公认的世界文 化名人。孔子首开私人办学之风,主张因材施教,“有 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晚年整理“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孔子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孔子被尊称为 “万世师表”。
孔子身处“礼崩乐坏”的时代,在推行“仁 政”多次碰壁后,知道自己的主张、抱负不能实现, 但他仍然为之奋斗,被称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 。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积累文言知识,了解《论语 》的主要思想。 2.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 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 写作手法。 3.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的精神。
《论语》是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比较真 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 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的一 本书。《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 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资 料。南宋朱熹将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 称为“四书”。
5.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用法。
(1)孔子下 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下(车)。
(2)耰而不辍 名词用作动词,用耰松土并使土块细碎。
(3)子路从而后 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落在后面。
(4)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使动用法,使……清白,使……混乱,违背。
6.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1)子路宿于石门 介词结构后置句。
(2)奚自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句。
(3)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省略句。(子)使子路反见之,(子路)至则(丈人)行矣。
(4)天下有道Hale Waihona Puke 丘不与易也 省略句。丘不与(之)易也。
天下有道_丘不与易也
之 趋而辟之(代词,代孔子)
孔子过之(代词,代那个地方)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1)子路从而后 (2)孔子下 名词作动词,下车 (3)植其杖而芸 使动 竖立 树立 使动 挽留 (4)止子路宿 名词作动词 做官 (5)不仕无义 使动 使 高洁 (6)欲洁其身 名词作动词 (7)歌而过孔子 (8)而乱大伦 形容词使动 (9)杀鸡为黍而食之 动词使动
古今异义
(1)遇丈人: 古:老年男子 今:妻子的父亲 今:明天 (2)明日: 古:第二天 (3)不仕无义: 古:违背了臣对君应当秉持的
政教伦理原则。 今:没有义气
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根据课文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孔 子的为人。
孔子知道时代不 太平,难以实现心中 的理想,但是他能够 努力坚持去实现、去 维护思想的核心"礼"。
【注释】 (1)蓧:音diào,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 (2)四体 不勤,五谷不分:一说这是丈人指自己。另一说是丈人 责备子路。 (3)黍:音shǔ,黏小米。 (4)食:音sì, 拿东西给人吃。
【原文】 子路宿于石门(1)。晨门(2)曰:“奚自?”子路 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注释】 (1)石门:地名。鲁国都城的外门。(2)晨门: 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译文】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 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 “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评析】“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 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 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 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 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
天下有道
作品译文
作品译文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 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译文】
孔子说:“天下有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仗都由天子作主决定;天下无道的时候,制作礼乐和出兵打 仗,由诸侯作主决定。由诸侯作主决定,大概经过十代很少有不垮台的;由大夫决定,经过五代很少有不垮台的; 由陪臣执掌国家政权,经过三代很少有不垮台的。天下有道,国家政权就不会落在大夫手中。天下有道,老百姓 也就不会议论国家政治了。”
作品评析
作品评析
“天下无道”指什么?孔子这里讲,一是周天子的大权落入诸侯手中,二是诸侯国家的大权落入大夫和家臣 手中,三是老百姓议论政事。对于这种情况,孔子极感不满,认为这种政权很快就会垮台。他希望回到“天下有 道”的那种时代去,政权就会稳定,百姓也相安无事。
作品出处
作品出处
《天下有道》选自《论语·第十六章·季氏篇》
天下译文 05 作品出处
目录
02 作品注释 04 作品评析
基本信息
《论语》中孔子的一句名言,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作品原文
作品原文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 ①;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②,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 议。”
作品注释
作品注释
① “十世”句:“世”,代。“十世”,即十代。朱熹说:“先王之制,诸侯不得变礼乐,专征 伐。”“逆理愈甚,则其失之愈速。”因为天下无道,天子无实权,才会形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再混 乱,就会到“自大夫出”、“陪臣执国命”的地步。这样的政权当然不会巩固。“十世”及后面的“五世”、 “三世”均为约数,只是说明逆理愈甚,则失之愈速。这也是孔子对当时各国政权变动实况进行观察研究而得出 的结论。希:同“稀”。少有。
得天下有道文言文
得天下有道文言文
“得天下有道”出自《孟子·离娄上》的“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
这段话的意思是:要取得天下有一定的方法,取得人民的信任,这就取得天下了;取得人民信任有一定的方法,取得他们的心,这就取得人民的信任了;取得民心也有一定的方法,人民希望得到的东西要设法使他们得到,不希望的东西不要强加在他们身上。
如果想了解更多孟子的思想,建议查阅《孟子》原文及注释。
先秦诸子散文--《论语》文言知识整理
《选修·先秦诸子散文》--《论语》文言整理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生活在天下大乱、礼崩乐坏的春秋晚期,具有志道据德、传承文明、振兴华夏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他曾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责任论的言谈,主要涉及家庭责任论、社会责任论和国家责任论三个方面。
两千多年来,孔子的责任感与责任论激励、鼓舞、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为民族的繁衍和国家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其所体现的积极向上的责任意识和精神原则带有普世性和永恒性,当今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责任感与责任论及其当代意义》【记音】①木铎.( ) ②桀.溺( ) ③长沮.( ) ④执舆.( )⑤荷.蓧( ) ⑥黍.( ) ⑦怃.然( ) ⑧殆.( )⑨八佾.( ) ⑩见.其二子( ) ⑪耦.而耕( ) ⑫耰.而不辍.( )【解释实词】①二三子何患于丧.乎:②使子路问津.焉:③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④往者不可谏.:⑤今之从政者殆.而:⑥不仕.无义:【通假举要】①长沮、桀溺耦而耕:②是鲁孔丘与:③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④植其杖而芸:【一词多义】(一)实词——见悠然见南山项伯即入见沛公吾未尝不得见也于是见公输盘汝真女子之见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见其二子焉才美不外见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二)虚词——而①蟹六跪而二螯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植其杖而芸④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吾恂恂而起⑦表恶其能而不用也⑧缦立远视,而望幸焉⑨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⑩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词类活用】①耰而不辍:②子路从而后:③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④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古今异义】①遇丈人古义:今义:②子见夫子乎古义:今义:【文言句式判断及翻译】①隐者也②而谁以易之?③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④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名言名句】①,来者犹可追。
②,,孰为夫子?③,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二、当仁,不让与师1、为下列加线字注音。
天下有道
选文4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hè)蓧(diào) (1)。子 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2),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shǔ) (3)而食(sì ) (4)之。见 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 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 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 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孔子:
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 家、学者。 1、孔子的生平经历:先祖是宋贵族,父叔梁纥是奴隶主的下层。 “少也贱”。当过“乘田”“委吏”,“博学多能”。一生困厄, 致力于思想、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2、孔子的影响: 韩国:尊孔崇儒基地有232座 日本:尊孔子为“先儒孔宣父” 越南:定孔子诞辰为教师节。 3、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变化: 子贡使孔子由普通贤人变为超级贤人 孟轲、荀况使孔子由贤人变为圣人 董仲舒们使孔子从不得志向的圣人变为“素王” 王莽等使孔子由“素王”变为通天教主。 4、真实的孔子— 实际的教育家、不得志的政治家、专研道德的伦 理学家。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海尔老总案头常备着两本书: 《论语》、《孙子兵法》
意思为:如果天下太平,我就 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选文展示孔子主张入世救国, 以改变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社会 责任的精神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 坚韧品质。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 小雅· 车 辖》。 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 然心向往之。” 汉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 明行者则而行之。”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知识归纳与训练ppt 人教课标版
译:想要使自己保持清白,却破坏了君臣间的根本伦 理关系。君子做官,目的是推行道仪封之口,用“木铎”喻孔子,高度赞美孔子勇 于担当的高尚精神。
(2):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入世的 思想。
(3):表现隐士对现实的不满,也表现孔子对隐士的尊重
2、理解词义
(1)仪封人请见 (镇守边界的官) (2)君子之至于斯也 (品德高尚的人) (3)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没有德政) (4)长沮、桀溺耦而耕 (两人并耕) (5)使子路问津焉 (渡口) 兼词:“于之”,
向他
(6)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改变) (7)夫子怃然曰 (怅然若失的样子) (8)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匡正、挽回)改变 (9)趋而辟之(快步走) (10)以杖荷蓧 (背负) (11)杀鸡为黍而食之 (拿东西给别人吃)
当仁,不让于师
1.鲁国大夫叔孙武诽谤仲尼。 子贡说:“这样做没有用啊!仲尼是不可诽谤的。别人 的才德是丘陵,还可以超越;仲尼的才德是太阳月亮,没 有办法超越。人纵使要自行断绝跟太阳月亮的关系,那对 太阳月亮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显示出他不自量罢了!”
2.陈亢(字子禽)对子贡说:“你是谦恭呵,孔子难道比 你有才德吗?” 子贡说:“高贵的人一句话可以表现出他的智慧,一句 话也可以表现出他的不智慧。言语是不可以不慎重的!人 们不可能赶得上夫子,就像他们不可能踩着梯子爬到天上 去一样。如果夫子被封为诸侯,或者得到封邑而成为卿大 夫,那他就像我们所说的:叫百姓立于礼百姓就会立于礼, 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百姓百姓就会归附,发动 百姓百姓就会团结协力。他活着的时候人人敬爱他,很荣 耀;他死了,人人感到悲哀。怎么可能赶得上他呢?”
8孔子去见了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对他发誓说:“我 假如不对的话,天厌弃我吧!天厌弃我吧!”
天下有道_丘不与易也
阅读P8
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 种: (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 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 (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 间的对话经过情形; (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 的言论。
《论语》选读
二、合作研讨——解读文本
2、面对无道动荡的社会,孔子和长沮、桀 溺等人分别选择了怎样的处世态度?
(1)孔子:积极入世 (2)长沮、桀溺等:消极避世
相关链接
隐士是士的另类。什么人可以做隐士?有本 事的人。有本事的人当中,什么人是隐士?不做 事的人。所谓“不做事”,也不是什么都不做。 耕田、种菜、砍柴、钓鱼之类,还是要做的,否 则他们吃什么?他们的“不做事”,其实是“不 做官”。不做官也不是“不会做”或者“做不 了”,而是“不愿意”。能做,会做,做得了, 却偏不做,才叫“隐士”。 ——易中天
三、深入探究
面对无道动荡、礼崩乐坏的社会,孔子勇担 道义,投身社会变革,不但不被人理解,反 遭人嘲讽挖苦。此情此景,孔子内心会如何 感想?请你试作合理地推断和想象。
内心孤独但意志坚定,理想抱负决不动摇。
孔子的人生态度:
积极入世;
勇于担当; 以天下为己任;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相关链接:
(1)今国之与国相攻,家之与家相篡,人之与人 —《墨子· 兼爱》 (2)《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 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臣弑君, 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史记· 太史公自序》
二、合作研讨——解读文本
3、认真阅读课文每一则,从言行处找出长 沮、桀溺等人对孔子处世态度评价的语句, 并概括其态度特点?
天下有道_丘不与易也
以强 深 就 化 说而 、 流 的 是言 影 派 宝 先 绝, 响 风 贵 秦 后是 之 格 遗 诸 的空 远 之 产 子 。前 、 多 。 都 的原、这是 ,创哲一我 也作思时国 可之之期文
意思为: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 道来从事改革了。 选文展示孔子主张入世救国,以改变天下为 己任,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和知其不可为而 为之的坚韧品质。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
匡正,挽回,劝止 还可以赶得上,即还可以改变
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
危险 罢了,算了 方名作动,下车
而!今之从政者殆(dài)而!”孔子下,欲与
之言。趋而辟(bì )之,不得与之言。
快步走 通“避”,躲避
• 3【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 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 唱道:“凤凰啊,凤凰啊, 你的德行怎么这么衰弱呢? 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 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 吧,算了吧。现在参与政 治事务的人很危险啊!” 孔子下车,想同他谈 谈,他却快步走着躲避孔 子,孔子没能和他交谈。
5、【原文】 早晨看守城门的人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 介,在 “自 地名。鲁国都城的外门 宾前,奚,何,什么地方 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文】 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 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 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 吗?”
道
家
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巨擘, 大约和孟子同时或稍后。 主张人要以道为师,随顺造化。这种思想 是基于对社会人生的同情和关怀。感慨世人“皆 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 庄子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 认为“道”是无限的、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 生死、齐贵贱,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 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 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得天下有道 古文翻译
得天下有道古文翻译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译文】桀和纣的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支持;他们的失去百姓的支持,是由于失去了民心.获得天下有方法:获得了百姓的支持,便获得天下了;•获得百姓的支持有方法:获得了民心,便获得百姓的支持了;•获得民心有方法:他们所希望的,替他们聚积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加在他们头上,如此罢了.。
天下有道
一种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一种勇于担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一种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态度
选段4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 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 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 之矣。”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背景资料: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道德失范,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面对“天下无道”的形势, 一些人开始失望而悲观,悲观而厌世,最后带着 几分无奈走向了田园山林,成为崇尚清静无为的 “隐者”„„ 孔子怀着悲天悯人的仁爱之心,提出恢复“ 礼治”的政治主张,以变革社会、匡扶天下为人 生目标。他周游列国,陷困厄而不屈,遭讥讽而 不辍,“知其不可而为之”,体现了敢于担当的 社会责任感和孜孜以求的执着精神。
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 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 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有据,且理由至少两 点,即可给满分。
晨门:
知其不可而为之
一种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一种勇于担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一种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态度
辨析: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有何异同?
同:忧国忧民 异: 孔子入世,行其大义 隐士避世,欲洁其身
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有明显 的不同。你赞成谁的观点?请说明理 由。
赞成孔子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知识点教师版
一、通假字:
1、桀溺“桀”通“杰”。
2、是鲁孔丘与?“与”同“欤”
3、而谁以易之?“而”通“尔”。
3、且尔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而”通“尔”;“辟”通“避”。
4、植其杖而芸“芸”通“耘”,除草。
5、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返回。
二、古今异义
1、君子之至于斯也“至于”古:到了;今义:表另提一事。
2、遇丈人,以杖荷蓧“丈人”古义: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3、明日:古义:第二天。
三、词类活用
1、耰而不辍耰:名作动,用耰松土。
2、孔子下,欲与之言下:名作动,下车。
3、子路从而后后:名作动落后
4、止子路宿止:使动,使……止(停止)
5、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洁:形容词的使动,使……清白;乱:使……混乱
四、特殊句式
1、而谁以易之?句式:宾语前置
2、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句式:宾语前置
3、子路行以告之句式:省略句
4、子曰:“隐者也”句式:判断句
5、子路宿于石门句式:状语后置句
五、一词多义
1、而
①子路拱而立连词,表修饰②杀鸡为黍而食之连词,表顺承
③耰而不辍连词,表顺承
④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连词,表修饰
⑤趋而辟之连词,表顺承
⑥欲洁其身,而乱大伦连词,表转折
⑦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连词,表转折
2、之
①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取独
②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衬音助词;代词
③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取独
④道之不行取独
⑤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之:这样
六、重点实词
1、从者见.之见:引见。
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过:路过,经过;津:渡口。
3、夫子怃然
..怅然若失的样子。
4、丘不与易.也变革
5、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匡正,挽回
6、今之从政者殆.而!危险
7、以杖荷.蓧担,背负
8、趋.而辟之趋:快步走。
9、奚.自疑问代词,代地方,可以理解为“何”“哪里”
10、杀鸡为黍而食之食:拿东西给别人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