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九年级文言文必考知识点

九年级文言文必考知识点

九年级文言文必考知识点文言文作为国内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尤为关键。

在即将到来的文言文考试中,有一些必考知识点是我们必须掌握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九年级文言文必考知识点,并为大家提供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文言文基本概念文言文又称古文,是指古代汉民族使用汉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字。

它具有古朴、文雅、精练的特点,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年级文言文考试主要涉及到文言词汇、文言句法结构等方面的知识。

二、文言词汇1. 常见词义:考生需熟记常见文言词汇的词义,如「昔」表示过去的意思,「艰辛」表示艰苦困难。

2. 反义词:有些文言词汇有其反义词,如「喜」和「忧」,「善」和「恶」等。

考生应熟悉这些反义词的用法。

三、文言句法结构1. 并列关系:文言文中常使用并列句和并列结构来表达并列关系,如「人生有哀乐,月之有阴晴」。

2. 状语结构:文言文中常使用状语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者副词,如「忍辱负重,默默无闻」。

3. 宾语结构:文言文中的宾语结构较为复杂,有直接宾语、间接宾语和宾补等形式,考生需要掌握其基本规则和用法。

四、文言文修辞手法1. 比喻:文言文常使用比喻来进行形象生动的表达,如「江山如画,美不胜收」。

2. 夸张:夸张是文言文修辞手法中常见的一种,可以增强表达效果,如「日月如梭,光阴似箭」。

3. 对偶:对偶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对称的语言结构来表达强烈而鲜明的意味。

五、文言文阅读技巧1. 刻意训练:多进行文言文阅读练习,例如背诵经典文言文文章,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注意语序:文言文的语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注意其特点,特别是修辞手法的使用。

3. 理解上下文: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较为简练,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测,理解句子的意思。

六、文言文写作技巧1. 归纳总结:对于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词汇、句法结构和修辞手法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自己的学习笔记。

2. 模仿写作:通过模仿经典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九年级必考文言文知识点

九年级必考文言文知识点

九年级必考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字表达形式,对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在九年级的学习中,文言文是必考的一部分,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识点对于取得好成绩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九年级必考的文言文知识点。

一、文言文的基本特点1.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与口语有一定区别。

2. 文言文注重形式美,追求修辞华美和工整的句子结构。

3. 文言文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反复、排比等。

二、文言文的基本句型结构1. 主谓结构:句子的核心是主语和谓语,常用于陈述事实或表达观点。

2. 主谓宾结构:句子中除了主语和谓语,还有一个宾语,常用于表示动作的施事和受事关系。

3. 主系表结构:句子中除了主语和系动词,还有一个表语,常用于表示状态、特点、属性等。

4. 并列句结构:由两个或多个相对独立的句子通过连接词或标点符号连接而成。

5. 状语从句结构:句子中包含一个状语从句,通过连接词引导。

6. 定语从句结构:句子中包含一个定语从句,通过关联词引导。

三、文言文的常用修辞手法1. 比喻:用某种事物或现象来描绘另一种事物或现象。

2. 夸张:对某种事物或现象进行夸大描述。

3. 反复:对同一个事物或现象进行多次重复描述。

4. 排比:使用相同的词或句型进行两两搭配,使句子更加生动有力。

5. 比拟:通过对两个事物或现象的相似之处进行比较,进行辨析或解释。

四、常见的文言文辞章体裁1. 议论文:陈述观点、分析问题、论证理由。

2. 诗歌:运用平仄格律、意象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感情或描绘景物。

3. 散文:抒发情感、记叙事实或议论思想。

4. 传记:记述某个人物的生平事迹。

5. 书信: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或请求帮助。

五、文言文阅读技巧和注意事项1. 理解句子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掌握古代文化背景和知识。

2. 善用词典,查找生字词的释义和相关用法。

3. 多进行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4. 注意句子成分的搭配和修辞手法的应用,分析词语的用法和句子的逻辑关系。

九年级语文文常知识点归纳总结

九年级语文文常知识点归纳总结

九年级语文文常知识点归纳总结文言文常考知识点:一、古代文化1. 古代文化的背景:封建社会、文人士大夫、道德观念、礼教制度等。

2. 古代文人的文化修养:儒家思想、古代文人的境界追求、品德修养等。

3. 古代文学流派: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杂剧等。

4.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论语》、《孟子》、《红楼梦》、《水浒传》等。

二、文言文常考基本功1. 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句读、词语解释、文言文的特点等。

2. 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疏通文句、把握文意、理解生僻字词等。

3. 文言文的基本写作技巧:字词搭配、句式转换、修辞手法等。

三、古代文学名篇鉴赏1. 古代诗歌鉴赏:《滕王阁序》、《登鹳雀楼》、《春江花月夜》等。

2. 古代散文鉴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黄州寒食》等。

3. 古代小说鉴赏:《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

4. 古代戏剧鉴赏:《长生殿》、《西华山》、《汉宫秋》等。

现代文常考知识点:一、现代文学理论基础1. 文学的本质和功能: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文学的审美功能等。

2. 文学的基本流派: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

3. 文艺理论的基础知识:曲艺理论、小说理论、话语理论等。

二、现代文学作品鉴赏1. 现代小说鉴赏:《骆驼祥子》、《围城》、《红高粱》等。

2. 现代散文鉴赏:《我的母亲》、《读书有感》、《沧浪之水》等。

3. 现代诗歌鉴赏:《木兰诗》、《旅途》、《悯农》等。

4. 现代戏剧鉴赏:《雷雨》、《日出》、《稻草人》等。

三、现代文学理论与创作方法1. 现代文学理论的发展:现代主义文学、现代派文学、后现代文学等。

2. 现代文学创作方法:写实主义、意识流小说、超现实主义等。

总结:九年级语文的文常知识点归纳总结,包括了古代文言文常考知识点、基本功和古代名篇鉴赏,以及现代文学理论基础、现代作品鉴赏和现代文学理论与创作方法。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可以提高九年级语文学科的综合素养和语文水平。

通过对各种文学作品的鉴赏,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灵感,提高学生的文学批判能力和写作能力。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会知识点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会知识点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会知识点故1. 旧的,原来的。

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2. 特意。

例: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见蔡桓公》)3. 原因,缘故。

例: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4. 所以,因此。

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1. 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

例: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

2. 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等。

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3. 助词,分两种情况: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

(《唐雎不辱使命》)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样子”“像……似的”。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夫1. 指示代词,译为“那”。

例:予观夫巴陵胜状。

(《岳阳楼记》)2. fú,句首发语词。

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 丈夫。

例:夫齁声起。

(《口技》)4. 成年男子的通称,可译为“人”。

例: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哉1.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所1. 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2. “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

例:吾知所以距子矣。

(《公输》)/ 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用这些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人名、地名、物名、抽象名词等,虚词有量词、处所词、指示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有助动词、系动词等。

3. 形容词: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形容词和量词,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范围。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用于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起到替代作用。

5. 数词:文言文的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用于表示数量或顺序。

6. 介词:文言文的介词用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7. 连词:文言文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或从属的词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因果、条件等连词作用。

8. 助词:文言文的助词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起到辅助主谓或宾补谓等作用。

9.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包括主谓宾、从句、状语从句、补语等,用于构成句子和语言表达。

10. 阳春白雪:认识、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词、赋、曲等,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二、文言文的阅读策略知识点1. 善于运用词典,查找生词和词义,积累词汇和语境。

2. 注重阅读理解,掌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隐含意义和篇章结构。

3. 关注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偶、排比、借代等。

4. 熟悉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5. 领会文言文的审美意蕴,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文言文的写作技巧知识点1. 控制语言表达:文言文的写作要求简练明了、句式平稳流畅、逻辑清晰,避免冗长啰嗦、语言累赘。

2.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的写作要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借喻、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意境。

3. 原汁原味:文言文的写作要遵循古人的表达风格和思维方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2023年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2023年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九年级语文课内重点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陈涉世家》一、从通假字,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几方面梳理本课实词: (一)通假字1.【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 贬谪2.【固以怪之矣】“以”通“已”, 已经3、【为天下唱】“唱”通“倡”, 首发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二)一词多义1.次: 吴广皆次当行(编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2.会: 会天大雨(适逢,碰巧碰到)与皆来会计事(集会)3.将: 上使外将兵(带领, 带领)项燕为楚将(将领)4.书: 乃丹书帛曰(动词, 写)得鱼腹中书(名词丝绸条)5.数: 广故数言欲亡(一再)卒数万人(几)6.乃: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乃可以放在虚词里陈胜乃立为王(于是,就)(三)古今异义词1.【等死】古义: 同样今义: 等着2.【卒中往往语】古义: 到处今义: 常常3.【楚人怜之】古义: 爱怜今义: 怜悯4.【夜篝火】古义: 用竹笼罩着今义: 泛指火堆5.【而戍死者, 固十六七】古义: 十分之六或七, 表分数旳约数今义:表整数旳约数, 十六或十七6.【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古义: 集会,议论今义: 监督和管理财务旳工作7、【今亡亦死】古义: 逃走今义: 死8、【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古义: 私下今义: 两段时间或两种事物相接旳地方(四)词类活用1.【大楚兴, 陈胜王】名词用作动词, 称王, 为王2.【尉果笞广】用鞭、杖或竹板打3.【天下苦秦久矣】形容词意动使用方法, 以……为苦4.【皆指目陈胜】名词用作动词, 指指点点5.【夜篝火】名词用作动词, 用笼罩着6、【置人所罾鱼腹中】名词用作动词, 就是用网捕7、【将军身被坚.执锐.】形容词用作名词, 坚硬旳铠甲形容词用作名词, 锐利旳武器8、【死.国可乎】为……而死9、【乃丹书】名词作状语, 用丹砂10、【法皆斩】名词作状语, 按法律。

11.【固以怪之矣】形容词意动使用方法, 以……为怪。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一、实词。

1. 通假字。

- “故患有所不辟也”中“辟”通“避”,躲避。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辨别。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中“得”通“德”,感恩、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 “邹忌修八尺有余”中“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 “必能裨补阙漏”中“阙”通“缺”,缺点。

2. 古今异义。

- 【等死】古义:同样是死。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今义:等待死亡。

- 【卒中往往语】古义:到处。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今义:常常。

- 【虽然】古义:即使这样。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 【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

“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今义:感谢。

- 【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今义:品质恶劣。

- 【痛恨】古义:痛心、遗憾。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今义:深切地憎恨。

3. 一词多义。

- 【因为】“先帝不以臣卑鄙”。

- 【用来】“以光先帝遗德”。

- 【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做、干】“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为了】“乡为身死而不受”。

-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 词类活用。

- 【大楚兴,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 【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

- 【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 【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充。

- 【亲贤臣,远小人】“亲”“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疏远。

- 【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

二、虚词。

1. 之。

- 【助词,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同样为补充例句)。

- 【代词,代指人、事、物等】“愿陛下亲之信之”。

初三生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三生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三生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的基本概念文言文是指古代中国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通常指先秦至清初一段时期的文学语言。

文言文在语法、词汇方面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现在字词的丰富和书面语言的规范性上。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言文的语法特点1. 时态:文言文只有两个时态,即过去时与将来时。

它们由动词的变化形式来表示。

2. 数量:文言文中没有单复数之分,名词、代词、动词都没有单复数之分。

3. 虚词:文言文的虚词较多,如所、之、乎、者等。

它们主要是用来构成词和词组的。

4. 语序:文言文的语序比较自由,一般是谓语在前,宾语在后。

但由于虚词的加入,也有状、宾语在前、谓语在后的情况。

三、文言文的词汇1. 文言文的词汇丰富,有的词汇是现代汉语中不常用的,需要了解古代文化背景,才能理解其含义。

2. 文言文中的词汇大多是多义词,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理解。

四、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运用排比、对仗和夸张手法进行理解文章的意义。

2. 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情感,抒发自己的感受。

3. 善于从文言文中提炼出精彩语句和成语,增加自己的写作素材。

4 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

五、文言文的写作技巧1. 文言文的写作注重表达的技巧,包括词语的选取、语句的构造等。

2. 文言文的写作追求以简练的语言来表现深刻的意义,注重修饰和点缀。

六、文言文的作文类型文言文的作文类型有议论文、叙事文、描写文章等。

在写作文言文时,要掌握不同类型文章的写作技巧,并在平时多加练习。

七、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对比、排比、拟人、转喻等。

掌握这些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和有力。

八、文言文的阅读方法1. 仔细阅读全文,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把握文章的脉络。

2. 深入理解文章,分析文章的主题、结构和情感,把握作者的用意。

3. 注意细读,对生僻字和古文词语进行重点记忆和理解,有助于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水平。

九年级文言文知识点大全

九年级文言文知识点大全

九年级文言文知识点大全文言文是我们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文言文知识点对于提高语文水平非常关键。

本文将为大家总结九年级文言文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一、基础词汇1. 词类:文言文中常见的词类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连词、介词、助词等。

2. 词性变化:文言文中的动词、形容词、副词常常需要进行词性变化,如动词的语态、时态和人称等。

3. 词义辨析:文言文中常常存在多义词,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词义辨析,理解句子的真正含义。

二、句法结构1.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通常采用主谓宾的结构,需要准确理解主语、谓语和宾语的关系。

2. 并列结构:文言文中常使用并列结构来表达平行的动作或者事物,需要掌握并列词的使用方法。

3. 状语从句:文言文中的修饰成分常常通过状语从句来表达,需要理解各种状语从句的引导词和使用方法。

4. 定语从句:文言文中的修饰成分常常通过定语从句来表达,需要理解各种定语从句的引导词和使用方法。

5. 让步状语从句:文言文中的让步状语从句用来表示一种让步的关系,需要理解让步状语从句的引导词和使用方法。

三、修辞手法1. 夸张:文言文中常使用夸张手法来增强表达的效果,需要理解夸张手法的使用方法。

2. 对偶:文言文中常使用对偶手法来进行修辞,需要理解对偶手法的表达方式。

3. 比喻:文言文中常使用比喻来进行形象的描绘,需要理解比喻手法的使用方法。

4. 借代:文言文中常使用借代手法来进行修辞,需要理解借代手法的使用方法。

四、阅读技巧1. 上下文推测:在阅读文言文时,经常需要通过上下文推测词义、句意等,需要掌握上下文推测的技巧。

2. 理解句子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通常较为复杂,理解句子结构是准确理解句子意义的基础。

3. 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文言文中的标点符号使用相对独特,需要注意标点符号的位置和作用。

4. 联想联句:在阅读文言文时,可以通过联想联句的方式来加深对文章意义的理解和记忆。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重要知识点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重要知识点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重要知识点初三语文五单元重要知识点曹刿论战一、文学常识1、《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2、出处:选自《左传?庄公十年》二、注释(1)伐:攻打(2)间(jiàn):参与。

(3)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4)何以战:即“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

以:凭,靠。

(5)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

安,这里是“养”的意思。

弗,不。

专,个人专有。

(6)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7)彳扁:通“遍”,遍及,普遍。

(8)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玉,玉器;帛,丝织品。

(9)加:虚报。

(10)信:实情。

(11)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

孚,为人所信服。

(12)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13)狱:案件。

(14)察:明察(15)情:实情。

(16)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17)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18)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19)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

之,指曹刿。

(20)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21)驰:追赶。

(22)辙(zhé):车轮轧出的痕迹。

(23)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

此指车前的横木(24)既克:已经战胜。

既,已经。

(25)盈:满,充满。

这里指士气旺盛。

(26)测:估计,预料。

(27)靡(mǐ):倒下。

(28)虽:即使。

(29)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

作:振作。

(30)遂:于是,就。

(31)败绩:大败(32)属:类三、课文理解1、文章的题目是《曹刿论战》,论战的双方是曹刿和鲁庄公,但文章开头却写写了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目的何在?(1)用乡人对肉食者和国事的冷淡与曹刚形成鲜明对比,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同时用民不愿与官谋说明当时的统治者不得民心。

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总结一、文字和语言知识(一) 文字的产生和演变1. 书写工具的演变2. 中国古代文字的产生和发展(二) 《说文解字》1. 《说文解字》的编纂和作用2. 常用字的解释和示例(三) 语言的分类和特点1. 语言的分类及其特点2. 文言与白话的区别和联系二、古代诗词鉴赏(一) 古诗的体裁和特点1. 诗的体裁2. 古诗的形式特点(二) 古诗的鉴赏1. 古诗的表达手法2. 古诗的意境和思想三、古代散文鉴赏(一) 散文的体裁和特点1. 散文的体裁2. 散文的写作技巧(二) 散文的鉴赏1. 散文的文学价值2. 散文的表现手法四、古代戏剧及戏曲(一) 戏剧的体裁和特点1. 戏剧的分类2. 戏剧的表现方式(二) 戏曲的体裁和特点1. 戏曲的类型2. 戏曲的表演形式五、古代文学名著(一) 《三字经》1. 《三字经》的作者和作用2. 《三字经》的内容和价值(二) 《百家姓》1. 《百家姓》的作者和作用2. 《百家姓》的内容和价值(三) 《弟子规》1. 《弟子规》的作者和作用2. 《弟子规》的内容和价值(四) 《论语》1. 《论语》的作者和作用2. 《论语》的内容和价值(五) 《孟子》1. 《孟子》的作者和作用2. 《孟子》的内容和价值六、古代传统文化(一) 儒家思想1.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2. 儒家思想的影响(二) 道家思想1. 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2. 道家思想的影响(三) 儒家和道家的区别和联系1. 儒家和道家的主要观点2. 儒家和道家的共同点和区别七、中国古代历史(一) 夏、商、周三代1. 夏代的建立2. 商代的兴起3. 周代的鼎盛(二) 秦、汉、魏晋南北朝1. 秦朝的统一2. 汉朝的繁荣3. 魏晋南北朝的兴衰八、中国古代文化名人(一) 孔子1. 孔子的生平和思想2. 孔子的教育理念和影响(二) 孟子1. 孟子的生平和思想2. 孟子的教育思想和影响(三) 范仲淹1. 范仲淹的生平和思想2. 范仲淹的文学成就和影响九、古代文学及文化知识(一) 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1. 古代文学的表现形式2. 古代文学的主题和意境(二)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 古代文化的传统特色2. 古代文化的现代价值总结:文言文初中必背知识点包括文字和语言知识、古代诗词鉴赏、古代散文鉴赏、古代戏剧及戏曲、古代文学名著、古代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历史、中国古代文化名人、古代文学及文化知识等九个方面。

初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初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初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漫长的学习生涯中,看到知识点,都是先收藏再说吧!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掌握”的内容。

那么,都有哪些知识点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初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希望大家喜欢!【虚词归类】1、之①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

如: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天府之土②代词,相当于“他” ,或“它” 。

如:先主器之/ 先主解之曰③连词,起连接主谓作用,不译。

如:孤之有孔明/ 犹鱼之有水也2、而①表示顺接关系。

如:名微而众寡/ 挟天子而令诸侯②表示转接关系。

如: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3、于①相当于“在” 。

如:信义著于四海②相当于“到” 。

如:至于今日③相当于“比” 。

如:每自比于管仲④相当于“向” 。

如:欲信大义于天下/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4、以相当于“用来” 。

如:荆州之军以向宛、洛【重难点句子翻译】1、亮躬(亲自)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

2、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他常常拿自己跟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3、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4、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5、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向全国伸张大义。

6、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最终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

7、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8、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筹划得当。

9、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挟持着皇帝向诸侯发号施令,这实在是不能同他较量的。

10、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九年级语文文言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语文文言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语文文言知识点归纳一、文言文概述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表达方式之一,其使用汉字作为表达工具,形成于魏晋时期,盛行于南北朝、隋唐、宋元等时期。

在九年级语文学习中,文言文的学习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下面将对九年级语文文言知识点进行归纳。

二、文言文基础语法1. 主谓宾结构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多为主谓宾结构。

主语通常位于句首,紧接着是谓语动词,宾语出现在动词之后。

例如:“吾爱汝”、“思君如痴”等。

2. 定状补结构文言文中通过使用定语、状语和补语来修饰名词、动词和形容词。

这些修饰语通常出现在被修饰词之前或之后。

例如:“明月皎皎”、“驰骋疆场”。

3. 并列与连接词文言文中使用并列结构来表达相同、或者相近的意思。

常用的并列连词有:“与”、“之”等。

同时,连接词也被广泛使用,如:“因为”、“所以”等。

三、文言文常见修辞手法1. 比喻比喻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事物与相似或有类似特征的事物进行比较,以达到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效果。

例如:“挟山超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2. 夸张夸张是一种运用形容词、动词等手法夸大其词的修辞手法,以增强语气和表达效果。

例如:“万水千山”,“不可胜数”。

3. 排比排比是通过列举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以增强表达的冲击力和节奏感。

例如:“生子当如季子平,长大当如孟轲立,老年当可如孔子圣”。

四、文言文阅读技巧1. 熟悉常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结构,提高阅读的流畅性和准确性。

2. 注意理解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从而把握作者表达的意图。

3. 学会运用上下文理解词义,排除歧义,准确把握作者的意思。

4. 注意掌握文言文中的常见词汇和典故,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文章。

通过对九年级语文文言知识点的归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基础语法和常见修辞手法。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积累和运用这些知识,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掌握文言文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常识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常识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常识
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常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言实词: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

例如,“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中的“佐”字,意为帮助,是动词;“之”代词,他;“并”意为一起。

2.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等。

例如,“乃丹书帛日‘陈胜王’”中的“乃”表示承接;“丹”名词做状语,意为用朱砂;“书”名词做动词,意为写;“王”此处读四声,意为称王。

3.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等。

例如,“固以怪之矣”是典型的被动句型;“皆下之”是典型的省略句型。

4. 文言翻译:要求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需要注意保持原文的语序和修辞,同时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5. 文言文的主题和思想:包括对古代社会的理解,对古代文化的认识等。

例如,《陈涉世家》通过描述陈胜、吴广起义的故事,反映了秦朝末年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唐雎不辱使命》则展示了古代外交斗争的智慧和勇气。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阅读教辅练习,或咨询老师以获取更多九年级上册文言文常识方面的信息。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一、实词。

1. 通假字。

2. 古今异义。

- 词义的扩大:如“江”“河”在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江河。

- 词义的转移:“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现在是“行走”的意思。

像“录毕,走送之”中的“走”就是“跑”的意思。

3. 一词多义。

- 以“之”为例:- 再看“其”:二、虚词。

1. 而。

2. 于。

三、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2. 省略句。

3. 倒装句。

四、文言文翻译。

1. 原则。

- 信:忠实于原文,不歪曲原意。

- 达: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 雅:译文优美,有文采。

2. 方法。

- 留:保留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等。

例如“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诸葛孔明”“卧龙”直接保留。

- 删:删除无意义的虚词,如句首发语词“夫”“盖”等,在不影响句意的情况下可删去。

- 补:补充省略的成分。

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要补出省略的主语。

- 换: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如“虽”换成“虽然”,“但”换成“只是”等。

- 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

如“何陋之有”要调成“有何陋”。

五、文言文诵读。

1. 断句。

- 根据语法结构断句。

如“今齐地/方千里”,“齐地”是主语,“方千里”是谓语,在主谓之间断开。

- 根据虚词断句。

像“夫/战,勇气也”,“夫”是句首发语词,后面断开。

- 根据对话标志断句。

“曰”“云”等后面一般断开,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 节奏。

- 一般主谓之间要停顿,动宾之间也要停顿。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先帝”是主语,“不以”是谓语,“臣卑鄙”是宾语部分。

初三生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初三生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初三生文言文知识点汇总对于初三的同学来说,文言文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掌握好文言文的知识点,不仅有助于应对考试,更能让我们领略到古代文化的魅力。

下面就为大家汇总一下初三文言文的重要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词义扩大:比如“江”“河”,在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在泛指一般的江河。

词义缩小:“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仅指妻子。

词义转移:“走”,古代指跑,现在指行走。

2、一词多义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

例如“故”,可以表示“原因”“旧的”“所以”等。

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实词的意思。

3、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形容词作动词:“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分别为“亲近”“疏远”。

动词作名词:“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入”,指“产出”“收入”。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

1、之作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作助词:“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之”还可以作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标志等。

2、而表并列:“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表承接:“温故而知新”。

表转折:“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3、以作介词:“以”可以表示“用”“凭借”“因为”等。

作连词:“以”可以连接两个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并列、承接、目的等关系。

4、于表处所:“于厅事之东北角”。

表对象:“万钟于我何加焉”。

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

“……,……也”:“夫战,勇气也”。

“……者,……”:“马之千里者”。

2、倒装句宾语前置:“何陋之有”。

状语后置:“战于长勺”。

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3、被动句“为……所……”:“为乡里所患”。

“于”表被动:“受制于人”。

四、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初三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三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初三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的语法1. 文言文的句式结构文言文的句式结构主要包括主谓宾结构,定状补结构,动宾状结构等。

在文言文中,定状补的位置不像现代汉语那样固定,而且有时候又有表语出现,因此在分析句式结构时,要根据上下文具体情况分析。

2. 文言文的动词使用文言文的动词分为实义动词、虚词和助动词三类,实义动词指明具体的动作或是状态,如走、跳、坐等;虚词指表示抽象意义或没有具体意义,如所、者、乃等;助动词则具有辅助功能,可以帮助实义动词或虚词表达时态、语态、语气等。

3. 文言文的名词使用文言文的名词比现代汉语更加灵活,可以用于不同的句式结构中,并且有时候还可以充当动词的作用。

在文言文的阅读中,要灵活掌握名词在句子中的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

4. 文言文的形容词和副词使用文言文的形容词和副词在使用上比现代汉语更加简洁和灵活,一些形容词和副词可以同动词、名词等词类搭配使用,甚至可以充当谓语。

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形容词和副词的修饰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意思。

5. 文言文的连词使用文言文的连词主要包括并列连词、让步连词、转折连词等,它们在句子中起着连接不同成分的作用,从而使整个句子更加连贯和通顺。

在阅读文言文时,要灵活掌握连词的使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句子的逻辑关系。

二、文言文的词汇1. 文言文的词义篇章文言文的词义篇章与现代汉语不完全一致,有一些词汇在文言文中的使用和意义与现代意义有一定的区别。

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词义篇章的差异,从而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

2. 文言文的词语搭配文言文的词语搭配比现代汉语更加灵活和多样,一些词语有特定的搭配方式,如“为……所”、“以……为”等。

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灵活掌握词语搭配的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句子的用法。

3. 文言文的诗词表达文言文的诗词表达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具有独特的格律和韵律。

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诗词表达的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句子的韵律和意境。

九年级课内文言文知识点

九年级课内文言文知识点

“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吧。

啊! (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三、一词多义(1)以:属予作文以记(来)之不以(因为 )物喜,不以己悲以(凭)残年余力吾以(认为)日始出时去人近。

(2)国:固国(国防)不以山溪之险去国(国都)怀乡死国(国事)可乎国(国家)恒亡(3)居:居(经过)无何居(住)天下之广居(住宅)居(处在)庙堂之高不可久居(停留)(4)或:或(或许)异二者之为或(有人)曰或(有时)王命急宣四、通假字⒈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⒉百废具兴(通“俱”,全,皆,都)五、特殊句式(1)倒装句例: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作宾语,宾语前置。

语序应为“吾与谁归”。

(2)判断句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也”表判断语气。

)(3)省略句例: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

(省略主语“滕子京”。

)(4)状语后置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5)定语后置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六、默写课文原句:(1)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2)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4)本文中能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6)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浮光跃金(7)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静影沉璧(8)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9)“进”“退”分别照应什么?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10)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11)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初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初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初三的同学来说,掌握扎实的文言文知识对于中考取得好成绩至关重要。

以下是初三语文文言文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常见的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是指在文言文中,有些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不同。

例如,“牺牲”在古代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而现在指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交通”在古代指交错相通,现在指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

比如“故”,可以表示“原因、缘故”,如“既克,公问其故”;也可以表示“旧的、原来的”,如“温故而知新”;还可以表示“所以、因此”,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

常见的词类活用有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等。

例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的意思。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

1、之“之”的常见用法有:作代词,代指人、事、物;作动词,“去、到、往”;作助词,“的”;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凑足音节,无实义等。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而“而”可以表示并列、承接、转折、修饰等关系。

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而”表示并列;“温故而知新”中“而”表示承接;“学而不思则罔”中“而”表示转折;“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中“而”表示修饰。

3、以“以”有“用、凭借、因为、把、按照”等意思。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中“以”是“凭借”的意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以”是“因为”的意思。

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标志有“……者,……也”“……,……也”“……者,……”等。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夫战,勇气也”。

九年级古文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古文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古文知识点汇总古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学习古文知识点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九年级古文知识点的汇总:一、文言文基本概念文言文是汉语的一种形式,它具有一定的语法特点,包括句式、用词、修辞等方面的不同。

需要了解古文中的常用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

二、古文阅读技巧1. 词义猜测:通过上下文推测生词的意思,注意阅读理解中的反义词、近义词等。

2. 语序理解:注意句子成分的位置,掌握古文语序与现代汉语语序的差异。

3. 精读与泛读:精读用于理解句子的意思,泛读用于整体把握文章的意思。

4. 知识要素的理解:注意古代人物、事件、地理、历史背景等对理解古文的重要影响。

三、常见古文作品及作者1. 《孟子》:由孟子所著的一部思想性较强的著作,主要阐述了孟子的思想和对社会问题的见解。

2.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

3. 《史记》:司马迁所著的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古文修辞手法1. 比喻手法:通过类比比喻来形象地描述事物,增加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2. 排比手法:将一个个相同或相似的词语并列在一起,使文章的语气更加强烈。

3. 反问手法:以问句的形式表达出强烈的感叹或反讽意味,引发读者的思考。

4. 夸张手法:通过夸大描述来表达出一种强烈的感情色彩。

五、句子结构和常用句式1. 并列句:通过“和”、“与”、“或”等连词将两个或多个独立的分句并列在一起。

2. 状语从句:在主句中充当状语的句子,常用的引导词有“以”、“为”、“从”等。

3. 倒装句:将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的语序颠倒,常见的有“千里之外,能闻其声”。

4. 定语从句:修饰名词或代词的从句,常用的引导词有“的”、“之”等。

六、古文阅读实例通过阅读古文实例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可以选择一些篇幅适中、题材丰富的古文材料,进行解读和分析。

七、古文写作训练通过古文写作训练来提高对古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可以选择一些古文写作素材,进行仿写和创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婉转地叫.2窥谷忘反:“反”通“返”,归,还,返回。

3具答之。

“具”通“俱”,完全,详尽.4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5谨食之“食”通“饲”,喂养.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同“俱”,全,皆7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8发闾左者適戍渔阳九百人適通“谪”,“適”通“谪”,因获罪被发配到很远的地方9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 .10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11被坚执锐“被”通“披”,穿。

二、古今异义1一百许里古:用在数词之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左右、上下、大约今:常用义为应允,或者,可能。

2鸢飞戾天者古:至,到达今:罪过,乖张3经纶事务者古:治理,筹划今:政治规律,如“满腹经纶。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古:鲜艳美丽。

今:食物新鲜,味道好。

5欲穷其林。

古: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尽头/今:资财缺乏(古时用“贫”)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交错相通。

今: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7问所从来。

古:从哪里来。

今:从过去到现在。

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妻子——古:妻子和儿女。

今:男子的配偶。

(2)绝境——古: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9无论魏晋。

无古: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连词,表无条件关系的连词。

10辞去。

古:离开今:跟“来”相反11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12既出,得其船。

古;副词,已经,以后今:既然,后面常与“就”相连13便扶向路。

古:沿着,顺着。

今:扶持。

14诣太守,说如此。

古:像这样,即进出桃花源的全部情况。

今:这样。

15闻之,欣然规往。

闻——古:听说。

今:用鼻子嗅规——古:打算。

今:规则,成例。

16汪然出涕古:眼泪今:鼻涕,鼻子里分泌的液体.17则久已病矣古:困苦不堪今:疾病.18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古:处处,到处今:常常19虽鸡狗不得宁焉古:即使今:虽然,连词.20以尽吾齿古:年龄今:牙齿.21谪守巴陵郡古:做州郡的长官今:看护,把守22增其旧制古:规模今:多指制度23气象万千古:景象今;多指有关大气变化的现象和规律24前人之述备矣古:完全,详尽今:准备25薄暮冥冥古:迫近今:多指不厚的,浅显的26则有去国怀乡去古:离开今:由某地到某地国古:国都今:多指国家27至若春和景明古:日光今:景色、景物、景观28波澜不惊古:起,动今:指受惊吓29沙鸥翔集古:栖止,鸟停息在树上今:多指集市、聚集、集合等30而或长烟一空古:消散今:指天空,某处没有某事物等3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古:曾经今:品尝古:多指思想感情等抽象事物今:多指心脏32微斯人古:无,没有今:细小,小的33伛偻提携古:搀扶,带领今:多指提拔34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古义:有的人今义:或者,也许35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豪杰:古义:有声望和有地位的今义:才能出众的人会计:古义:聚会商议今义:管理财务计算的人36旦日,卒中往往语往往:古义:处处今义:常常三、词类活用1凤烟俱净——净:形容词—动词,消净,散净。

2任意东西——东西:名词—状语,向东或向西。

3负势竞上——上:名词—状语,向上4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动词,比高/比远(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5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湍:动词—名词,急流的水。

奔:动词—名词,飞奔的马6渔人甚异之渔:动词,捕鱼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7复前行前:名词-状语向前8欲穷其林穷: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尽头9才通人通:使动用法使……通过10此中人语云语:名词—动词告诉11处处志之志:名词-动词用符号做标记12腊之以为饵腊:名词—动词,把蛇晾干13可以已大风已:使动用法,使……离去,这里指治好(病)。

14岁赋其二岁:名词—状语,每年15君将哀而生之乎生:使动用法,使……活下去16 乡邻之生日蹙日:名词—状语,一天天地17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动词—名词出:出产的入:收入的18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名词—动词,做……太守1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形容词—状语,先:在…之前;后:在…之后)20山行六七里山:名—状语,在山上(间)21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起名字,命名。

2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23弈者胜弈:下棋,这里用做动词,下围棋24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25大楚兴,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26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27尉果笞广笞:用鞭、杖打。

28皆指目陈胜目:名词用作动词,看29夜篝火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篝火:名词用作动词,燃起篝火30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用作动词,本义为捕鱼用的网,这里是“捕捞”的意思,与“所”一起作“鱼”的定语31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32忿恚尉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四、一词多义1绝:①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绝:独一无二②猿则百叫无绝绝:停,断2百:①一百许里许:用在数词之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左右、上下、大约" ②猿则百叫无绝许:数词,极言其多3上:①负势竞上上:名词-状语,向上②横柯上蔽上:上面4直:①直视无碍直:一直②争高直指直:笔直地5为: ①捕鱼为业为: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对,向③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为:介词,给6舍: ①便舍船舍:舍弃,抛开,这里是"离开"的意思。

(动词)②屋舍俨然舍:房屋(名词)7乃: ①见渔人,乃大惊乃:是,表示前后两个动作的关联,②乃不知有汉乃:竟,表示出乎意料。

8志①处处志之志:名词-动词用符号做标记②寻向所志志:做的标记(名词)9寻①寻向所志寻:寻找②寻病终寻:不久10是①吾祖死于是(代词,指捕蛇这件事)②自吾氏三世居是乡(指示代词,这个,指“永州之野”)③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代词,指上句之“犯死”)④吾尝疑乎是(代词,指“苛政猛于虎”这句话)⑤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指示代词,这种)11为①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动词——作,制成)②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向吾不为斯役(动词——做,干)③故为之说(动词——写)12已①可以已大风 [已:使动用法,使……离去,这里指治好(病)。

]②则久已病矣/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已经)13赋①岁赋其二(征收、敛取)②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租赋)14疠①可以已……瘘、疠(恶疮)②呼嘘毒疠(疫病,疫气)15入①当其租入(交纳)②竭其庐之入(收入的)16岁①岁赋其二(名词—状语,每年)②积于今六十岁矣/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年,名词)17甚①貌若甚戚者(很)②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厉害)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比,超过)18若①貌若甚戚者/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②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好像)③若毒之乎(你)④更若役,复若赋(你的)19毒①若毒之乎/又安敢毒耶(怨恨、憎恨)②呼嘘毒疠(有毒的)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毒害)20生①君将哀而生之乎(使动用法,使……活下去)②而乡邻之生日蹙(生活)21食①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吃)②谨食之(通“饲”,喂养)22观①今以蒋氏观之(看)②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考察)23之①永州之野产异蛇/募有能捕之者/永之人争奔走焉/ 吾斯役之不幸/乡邻之生日蹙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之:的②代词。

(代人,他)(代自己,我)(代事)(代物,蛇)(代话语)(1)无御之者之:指被毒蛇咬后的伤毒(2)腊之以为饵/太医以王命聚之之:指这种蛇(3)问之,……吾嗣为之十二年之:指姓蒋的捕蛇人之:指捕蛇以抵租赋这件事(4)言之,……之:指这些话(5)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之:指蒋氏之:代捕蛇以抵租赋这个差事(6)君将哀而生之乎之:指蒋氏自己,我(7)谨食之之:指蛇(8)今以蒋氏观之之:指“孔子之言”(9)故为之说之:指“上述之事”③悍吏之来吾乡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24以①以啮人,无御之者以:如果②腊之以为饵以:把,用来③可以已大风”以:用来④太医以王命聚之以:用,拿⑤而吾以捕蛇独存以:因为,凭借⑥以尽吾齿以:而。

⑦今以蒋氏观之以:根据⑧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以:而,表目的。

25其①其始(助词,无义,不译)②岁赋其二(指蛇)③当其租入(他们的,指能捕捉到蛇的人。

)④专其利三世矣(这种,指捕蛇以抵租赋)⑤视其缶(那个)26而①黑质而白章(表并列)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表承接)27焉①永之人争奔走焉焉:兼词,于此②今其室十无一焉焉:语气词③虽鸡狗不得宁焉焉:语气助词,啊④时而献焉焉:代词,指蛇⑤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代词,指这篇文章28乎①君将哀而生之乎(吗)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介词,同“于”,在)③吾尝疑乎是(同“于”,介词,对于)④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语气助词,呢)29于①吾祖死于是(在)②余将告于莅事者(向)③积于今六十岁矣(到)④苛政猛于虎也(比)30以①属予作文以记之(来)②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因为)31观①予观夫巴陵胜状(看)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色)32一①洞庭一湖(一个)一碧万顷(一片)③长烟一空(全)33开①连月不开(放晴)②开我东阁门(《木兰诗》)(打开)③旁开小窗(《核舟记》)(开设,设置)34则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就)③然则何时而乐耶(那么)35极①南极潇湘[最远到达(某处)]②此乐何极(穷尽)③感极而悲者矣(到极点)36或①而或长烟一空(有时候)②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37空①浊浪排空(天空)②长烟一空(消散)38通①政通人和(顺利)②北通巫峡(通向)③初极狭(〈桃花源记〉)(通过)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通晓)39和①政通人和(和乐)②至若春和景明(和煦)40夫①予观夫巴陵盛状(指示代词,那)②夫环而攻之(发语词,不译)③夫鼾声起(《口技》)(丈夫,女子的配偶)41去①去国还乡(离开)②西蜀之去南海(《为学》)(距离)③委而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逃离,逃跑)42为①或异二者之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②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做,为)43国①则有去国怀乡(国都,这里指朝廷)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国防)③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国家)44居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②面山而居(〈愚公移山〉)(居住)③居十日(〈扁鹊见蔡桓公〉)(停了)45旷①则有心旷神怡(开朗)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桃花源记〉)(宽广)46秀①秀丽(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②草木茂盛(佳木秀而繁阴)47临①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②在……旁(临溪而鱼)48名①动词,给……命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