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材料产业 NO.10 20101

为了加快培育和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国自主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近国家确定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材料是其中之一,另外还有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它们的基础都是新材料。《新材料产业》杂志社在“新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系列报道中,组织了“新材料与锂离子电池”专题,这是杂志社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做的一件大好事。

专题撰稿人都是新材料领域中与锂离子电池相关的著名学者和锂离子电池行业的著名专家。他们是这个行业的精英,对这个行业,特别是各自的专业领域十分了解,他们的文章详细介绍了各自专业的目前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阐明了发展方向并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他们的文章对锂离子电池行业的发展十分有益,对于有意了解这个行业的读者很有帮助。

锂离子电池关系到电动汽车的成败和新能源的发展。

早在十年前时任科技部部长的徐冠华院士就曾精辟地指出,电动汽车的关键是电池,电池的关键是安全和价格。现在应十分清楚了,他当时指的就是锂离子电池。时隔八年之后,美国人认识到锂离子动力电池就如同今天的石油一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而,奥巴马政府上台不久就发布了“‘下一代’电池和电动汽车计划”,总经费24亿美元(企业按1∶1的比例配套),其中,15亿美元资助美国的电池及其配件制造者以期在美国本土制造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是支持汽车经费的5倍左右。事实上,发展锂离子电池,不仅是汽车产业革命的需要,也关系到我国的能源安全和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我国小功率锂离子电池工业已初步形成了包括原料制备、设备制造、电池加工和出口贸易以及下游产品的产业链。与此相适应,电池材料产业也在快速发展,基本形成了与之配套的产业集群。我国正逐步发展成为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生产大国,不仅满足了锂离子电池产业的需要,而且还为锂离子动力电池和大规模储能电池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隔膜和锂盐方面需要大力开发

锂离子电池产业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

Advanced Materials Industry 2和扩大生产,它们在电池成本里面大概占到1/3。可喜的是,我国锂资源丰富,为开发锂离子电池创造了有利条件。

国家电动汽车专项的启动,使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的大发展面临极好的机遇,然而也是极大的挑战。要特别指出,动力电池与小功率锂离子电池是大有区别的,即使同样尺寸的18650型圆柱形电池,在笔记本电脑中可以很好使用,而在电动汽车中就不一定能满足要求,因为后者对电池的功率密度、一致性和安全性需要经过更严格的考验。在这种新形势下,是继续坚持以国产原材料为主、以国产设备为主和以国内技术为主,还是走依赖进口原材料、进口设备和进口技术的道路?是企业界要深思的,也是国家政策之所系,日本人在分析韩国人为什么在锂离子电池产业化中能后来居上,取胜日本时,得出结论:“韩国人用低廉的价格提供了性能可靠的产品。”我国的经验不也是如此吗!靠用日本人的设备、材料和技术,怎能和日本竞争?我们相信,只要我国新材料学界和产业界共同努力,完全能够满足锂离子动力电池对所需材料的要求;我国工程技术专家、设备制造企业与电池制造企业密切合作攻关,就能够提供一致性高、安全性好的电芯和符合电动汽车标准的电池组。

锂离子电池产业由中、日、韩三分天下的局面能维持多久?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锂离子电池的基础研究,取决于政府和企业家的重视和资金投入,但这是在世界各国竞相启动电动汽车产业的新形势下必须高度重视的大问题。我们国家已决定优先发展充电式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汽车;然而,采用现存的电池体系,在价格和行驶里程上不可能完全满足用户的要求,目前先发展行程150公里左右的微小型轿车并给予补贴只是权宜之计。为了要达到充一次电行驶里程与汽油车加一次油的行驶里程相当,必须使电池的能量密度翻番或更高,这就要研究全新的电池体系和相关的新材料。

美国在锂离子电池的基础研究方面本来就很好,在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不仅基础研究会继续走在世界的前列,而且在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化方面也会很快形成竞争优势。韩国政府决定资助相当于人民币2.5亿元的专款,进一步研发动力电池。日本经产省2009年6月发布的“创新能源技术计划——电动汽车与电池技术”研究计划,重新组建研究机构,协调国内相关研究力量,提出了可充电池能量密度的发展目标:2015年将达到500W h /k g ,2030年将达到700Wh/kg。这只有新的电池体系才能达到。是什么化学体系?谁也不知道。等知道了,专利早已经被别人申请了,我们又必须高价购买知识产权。与其花“大价钱”受制于人,不如现在就花“小钱”加大基础研究的力度,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我国材料学界的专家应在现有锂离子电池材料正常产业化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原创性的工作。可喜的是,

目前我国已出现若干原创性成果,但需要扩大试验,

乃至形成产业链。我们坚信在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技术竞争中我国一定会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新材料产业》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新材料产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