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科学发展纪实

合集下载

电力机车发展史

电力机车发展史

电力机车发展史中国电力机车的发展中国最早使用电力机车在1914年,是抚顺煤矿使用的1500V直流电力机车。

1958年中国成功地生产出第一台电力机车,从采用引燃管整流器到硅整流器,机车性能不断改进和提高,到1976年制成韶山l型(SS1型)131号时已基本定型。

截止到1989年停止生产,SSl型电力机车总共制造了926台,成为中国电气化铁路干线的首批主型机车。

1966年SS2型机车制成,1978年研制成功的SS3型机车,不仅改善了牵引性能,还把机车的小时功率从4200kW提高到4800kW,截止到1997年底,共生产了987台,成为中国第二种主型电力机车。

1985年又研制成功了SS4型8轴货运电力机车,它是国产电力机车中功率最大的一种(6400kW),已成为中国重载货运的主型机车。

以后又陆续研制成功了SS5、SS6和SS7型电力机车。

1994年研制成功了时速为160km的准高速四轴电力机车等。

至此,中国干线电力机车已基本形成了4,6,8轴和3200kW、4800kW和6400kW功率系列。

1999年5月26日,中国株洲电力机车厂生产出第一台时速超过200km的DDJ1型“子弹头”电力机车,标志着中国铁路电力牵引已跻身于国际高速列车的行列。

为追踪世界新型“交-直-交”电力机车新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铁路一直在进行中小功率变流机组的地面试验研究和大功率的交-直-交电力机车的研制,也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中国电力机车的研制开始于1958年。

当时的铁道部田心机车车辆工厂,也就是现在的株洲电力机车工厂在协助湘潭电机厂制造工矿电力机车的同时,设计并试制铁路干线电力机车。

1958年初,铁道部、第一机械工业部组织考察团赴苏联考察学习。

当时,苏联基本定型的是使用20千伏工频单相交流制的Н60型电力机车,与中国决定采用的25千伏工频单相交流制不尽相同,于是对Н60型电力机车进行了大胆地技术改造,其中重大修改达78处。

株洲中车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实习报告

株洲中车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实习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生产(专业)实习报告目录一、摘要 (1)二、实习目的 (1)三、实习基本情况 (2)(一)实习单位 (2)(二)实习时间 (3)(三)实习地点 (3)四、实习内容 (3)(一)安全性教育 (3)(二)在电抗器、变压器生产区参观 (4)(三)特种电机中试基地参观 (6)(四)参观历史陈列馆 (8)(五)配件管理部门实习 (10)(六)研发技术的讲解及应用 (11)(七)公司组织机构文化及最新大型成功案例的学习 (13)五、实习体会 (15)六、实习建议 (17)一、摘要生产实习是专业学习的一门主要实践性课程。

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学生的群众性观点、劳动观点、工程观点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的过程。

通过生产实习,使学生学习和了解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以及生产组织管理等知识,培养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以及生产现场中将科学的理论知识加以验证、深化、巩固和充实。

并培养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继专业课的学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生产实习也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感性认识,把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学到从书本学不到的专业知识,并获得本专业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的最新信息,激发学生向实践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为今后的学习和将从事的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响应学校号召,贯彻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理念,本人利用暑期时间到株洲中车机电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生产实习。

二、实习目的生产实习是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实践性环节。

在生产实习过程中,也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向生产实际学习的能力和方法为目标。

培养我们的团结合作精神,牢固树立我们的群体意识,即个人智慧只有在融入集体之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通过生产实习,对我们巩固和加深所学理论知识,培养我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加强劳动观点起了重要作用。

三、实习基本情况(一)实习单位株洲中车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前为株洲南车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系中国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的下属单位。

株洲市“5115”工程实施方案

株洲市“5115”工程实施方案

株洲市“5115”工程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加速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突出抓好一批对产业升级、效益增长具有重大影响的重点企业,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5115”工程,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充分认识实施“5115”工程的重大意义株洲是在“一五”、“二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国家布点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快速发展使我市工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巨大跨越,成为湖南的工业重镇。

但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我市工业经济逐渐显现出结构不优、机制不活、包袱过重等许多不足和问题,工业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与先进地区比还有较大差距。

从发达地区和周边先进城市近几年的成功实践看,凡是发展速度快、发展水平高的地区,都有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的大企业作支撑,有一批特色鲜明的大产业群作引领。

国家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政策以来,沈阳、长春、大连等城市的工业经济在一批超大规模企业的直接带动下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当前我市正处于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历史性转折时期,面临着国家实施中部崛起、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及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

抓住机遇,重点培育我市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以及产业发展的带动力是株洲工业实现传统产业高新化、支柱产业规模化、主导产业集群化的中心环节,是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核心内容,是加快我市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因此,必须强力推进“5115”工程,打造株洲“产业旗舰”,构造株洲工业城市品牌,形成株洲新型工业化强大的引擎,走出一条有株洲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全市上下必须充分认识大力推进“5115”工程的重大意义,切实将其摆上十分重要的位置,集中精力,形成合力,抓紧抓实,推动这项工程顺利实施。

二、切实把握“5115”工程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实施“5115”工程的指导思想是:按照省第九次党代会和我市“工业主导”战略要求,紧扣“推进跨越发展,构建和谐株洲”工作主题,抓住中部崛起、老工业基地振兴和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历史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调整优化工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基础,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坚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相结合,壮大核心企业与产业集群发展相结合,企业规模的扩张与质的提升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做大做强做优新型工业化“旗舰企业”来加快推进我市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中小航空发动机、有色冶金及深加工、化工、健康食品等产业的发展,使株洲在全省率先建成新型工业化标志性城市。

搭梯子·结对子·压担子——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党管

搭梯子·结对子·压担子——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党管

站台之间存在缝 隙,乘 客上下车可 多样 、层 次明显 的创新激励 体系为
“ 搭 台子 ” ,群 众 创新 果充分涌流 在株洲所 子公司时代新材 有一 面专利 墙 ,员工不论职位 高低 、资 历深浅 ,只要获得专利 ,他 的名字 和专利 名称 就会刻在上面 ,普 通技
能不慎将脚踏入缝 隙而 造成安全 隐 公 司万名 员工搭建 了宽广 的平台 。 患 。一次 出差途 中,孙照亮就亲眼 2 0 1 0 年,株洲所一次性拿 出1 0 0 0 多 目睹 此 类 事 故 的 发 生 。 他 想 , 能否 万元 ,对 员工取得创新 成果的 团队 在车 门上安装挡 板之类 的装置 。回 和 个 人给 予 特 别 奖 励 , 最 高 奖 励 额 公司后他经过几 次试验 ,很快一种 达 4 5 万元 。 名叫 “ 站 台防 踏 空 装 置 ”研 制 成 在株洲所 , “ 重大 决策 问计于 功 ,并为 公司 带来某 地铁 1 4 0 套该 员 工、敏 感事务 公示于 员工 、难题 套装置订单 。 攻 关 借 力 于 员 工 ”, 凡是 企 业 重 专利墙 的推行 ,帮助员工树立 大 决策 、重大改革方案 、重要规章 “ 我 也 能发 明 ” 的 自信 心 ,很 多 制度 、涉 及员工切 身利 益的重大事 员工都把这个 当作一种 荣誉 。此项 项 ,都 充 分 听 取 员 工 的意 见 和 建 活动 开展 以来 ,时代 新材有 3 0 2 项 议 。 专利 、4 0 0 多位 员工名 字上 了专利 创新氛 围的营造 ,激励体系 的 墙。 搭建 ,极大地激发 了员工的创新智 智慧不仅在研发领 域闪光 ,活 慧 。 据 统 计 , “ 十 一 五 ”期 间 , 跃在生产一线 的普通 工人也有创新 株洲所 累计创造 了1 0 0 0 多项科技成 故事 。姚恩群是 公司制造 中心一名 果 、8 0 0 多项 专利 ,主 导或参 与完 普 通 的库 管 员 ,在 工 作 中 她 发现 成 制 定5 项 国 际标准 ,制 定 国家 、 1 8 0 个某 型 号的 电子元器 件入 库 两 行 业标准 6 0 0 余 项 ,这在 中 国轨道 年 了一 直 无 人 领 用 ,而经 常领 用 交通装备制造企业 中并不多见 。 的一种非常相似 的元器件却在大量 应用 ,可否用积 压的元器件替换现 “ 结 对 子 " ,领 导 、 专 有 的元 器 件 呢 ?不 久 ,她 提 交 的 家与 员工打成一片 “ 合 理 利 用 积 压 库 存 ”的 建议 经 过验证 ,让价值 9 万 元 的积压 库存 作为株洲所 的 “ 掌 门人 ”,党 “ 活 ”起 来 ,此 举 为公 司节 约 了6 委 副书记 、总经理丁 荣军要处理 内 万多元 的采购成 本,姚恩群也 因此 外繁 杂的经营事务 。然 而 ,作为 中 获得员工积分奖的首个一等奖 。 国工程 院 院士 的他 ,还 是株洲所 的 这 只是株洲所人才 创新故事 的 科研 学术 的带头人 。双 重身份下 的 缩 影 ,如 今 包 括 创 业 基金 激 励 、 丁 荣军,仍保持着 与年 轻的科研 员

电力机车发展史

电力机车发展史

SS4型电力机车
韶山4型干线货运电力机车,株洲电力 机车工厂1985年设计试制的8轴货运电 力机车。由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的两 节车组成,每节车均为一个完整的系 统。主电路采用四段经济半控桥,相 控调压。它具有恒压或恒流控制的牵 引特性和恒速或恒励磁控制的电阻制 动特性。空气制动采用DK-1型电空制 动机。每节车有两个两轴转向架。牵 引电动机采用抱轴悬挂式。垂直力传 递系统由两系悬挂装置组成,其中第 二系采用了橡胶金属叠层弹簧,有较 好的波动性能。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 奖。机车功率持续6400kW,最大速度 100km/h,车长2×15200mm,轴式2 (B0-B0),电流制为单相工频交流。
SS4G型电力车
简介
在机车两端还设有重联装置,可与一台或 数台SS4改进型机车连接,进行重联运行。机车 采用国际标准电流制,即单相工频制,电压为 25kV。采用传统的交—直传动形式,使用传统的 串励式脉流牵引电动机。机车具有四台两轴转向 架,采用推挽式牵引方式,固定轴距较短,采用 转向架独立供电方式,全车四个两轴转向架,具 有相应的四台独立的相控式主整流装置。主整流 装置采用三段不等分半控调压整流电路。机车电 气制动系统采用加馈电阻制动,使机车低速制动 力得以提高。机车辅助系统采用传统的旋转式劈 相机单——三相交流系统。机车设备布置采用双 边纵走廊、分室斜对称布置,设备屏柜化,成套 化。机车通风采用车体通风方式,进风口为车体 侧墙大面积立式百叶窗,各主要设备的通风支路 采用串并联方式,来满足机车通风要求。是中国 首批使用 的电力机车。
技术参数
前后车钩中心距 42832mm 车体底架长度 41616mm 车体宽度 3100mm 机车最高点距轨面高(落弓高) 不大于4750mm 车钩距轨面高度 (880±10)mm 转向架固定轴距 (2300+2000)mm 牵引点距轨面高 460mm 电流制 25kV,50Hz 工作电压 额定25kV,最高29kV,最低19kV 整备重量 2╳(138,+4.04,—1.38)t 轴重 23t 轴式 2╳(C0-C0) 功率 2╳4800kW(小时制) 2╳4350kW(持续制) 轮周牵引力 2╳357.3kN(小时制) 2╳317.8kN(持续制)

电力机车发展史

电力机车发展史

技术参数:
6Y1型电力机车 用途:客货两用 轴式:Co-Co 传动方式:交—直传动 持续功率:3410kW 持续速度:48.2km/h 持续牵引力:257.7kN 最高速度:100km/h 最大牵引力:308.7kN 整备重量:138t 累计产量:7 首台投产年代:1958.12 株洲电力机车厂制造
技术参数:
电流制 单相工频交流 工作电压/kV 额定值 25 最高值 29 最低值 19 轴式 Co-Co 轴重/t 23 机车整备质量/t 138(+3/-1)% 轨距/mm 1435 动轮直径(新/半磨耗)/mm 1250/1200 机车功率/kW 小时制 4200 持续制 3780 机车牵引力/kN 小时制 343.2 持续制 301.1 粘着值 362.8 起动值 487.4 机车速度/km·h(-1) 小时制 42 持续制 43 粘着值 41.2 最大值 90 电制动方式 一级电阻制动 制动功率/kW 3500 车体底架长度/mm l9400 车体宽度/mm 3106 落弓时最高点距轨面高度/mm 4740 车钩中心线间距离/mm 20368 车钩中心距轨面高度/mm 880土10
红 色 芍 药

司 机
械 间

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SS2型电力机车
简介:
1969年,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和株洲电力机车工厂联合研制了 SS2型电力机车试验车。 产量只有一台,而且很早就报废。至今 有关其详细的资料也甚少有人知晓。也是韶山型系列的9款主型机 车中唯一已经不存在的一个成员。 用途:客货两用 轴式:Co-Co 传动方式:交—直传动 持续功率:4620kW 持续速度:51.5km/h 持续牵引力:323.4kN 最高速度:100km/h 最大牵引力:352.8kN 整备重量:138t 累计产量:1 首台投产年代:1969.10 株洲电力机车厂制造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实习报告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实习报告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实习报告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本科实习报告实习名称: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生产实习院(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年级:2011级指导教师:姓名:学号:时间:目录前言:知识是个人提升、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动力。

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是书本,书本上所写的,老师课堂上所讲的都几乎是死板的理论知识,但是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重要有效的是实实在在的体验。

理论知识往往过于标准化,仅仅靠掌握理论,一点实际操作经验都没有的话,事实上是没有实际效应的,现实中的事情往往是千变万化的,运用起来解决具体情况多半是教条的。

无数事实证明: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将知识运用到最高境界,为了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为了将死板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所真正拥有的能力,面对充满竞争与压力的社会环境,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学校为我们同学们提供了相关的实习单位来供我们实习学习。

2014年7月学校为我们安排了在湖南株的洲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的生产实习。

一、实习目的生产实习是在我们已经学习部分或全部的专业课程知识,并通过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的前提下进行的,实习时间共计三周。

在这三周的时间里面我们的实习目的是:1.通过参加一个或多个比较典型的材料热加工(铸造、焊接和锻压)产品的生产过程,获得产品的实际生产知识。

2.亲自体会如何把已经学习的专业知识运用到生产中去,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提高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方法。

4.为未学完的专业课程提供感性认识。

5.通过生产实习,认真向工人师傅和技术人员学习。

二、实习内容1.从一个材料热加工产品(或部件)的图纸,了解产品的结构、材料的性能和生产技术要求。

2.从工艺卡了解生产的工艺规范和加工程序。

3.了解该产品的备料状况、下料放样、切割(剪切)、冲压、锻打、预制成型等焊接、锻压和铸造前的准备工作,以及熟悉所用的设备。

中国机车发展史

中国机车发展史

中国机车发展史中国历史上制造的第一台机车中国有铁路始于清朝末期。

1881年中国工人试制成功了一台0-3-0型的蒸汽机车。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制造的第一台机车。

(图为1881年中国制造的第一辆“非常设计的”“极其奇形怪状的”蒸汽机车)“龙号”蒸汽机车另有一种说法是,中国第一辆火车是当时任唐胥铁路总工程师的英人薄内的夫人仿照乔治·斯蒂文森制造的英国著名的蒸汽机车“火箭号”而造成的,并把它命名为“中国火箭号”,于1881年6月9日开始使用。

可是中国工人却在机车两侧各刻一条龙,于是就把它叫做“龙号”机车。

由于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Rocket of China(中国火箭)的字样和龙的标记,所以后人一直认定这就是中国制造的第一台机车。

(来自日本的机车1936年制造的Decapod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铁路运输事业的迅速发展,对机车的需要日益增加,自行制造机车是当务之急。

由于当时的铁路牵引动力还是蒸汽机车,机车的制造即从蒸汽机车起步,沿着仿制旧型,改造旧型,进而自行设计新型机车的道路,循序渐进。

蒸汽机车有:前进人民上游反帝解放胜利建设星火自力蓉建红旗工建跃进和平等,内燃机车有:巨龙飞龙卫星TY360 建设先行东方红北京长征东风1 东风2 东风3 东风4 东风4B 东风4D 东风4DK 东风4DF 东风4DD 东风4C 东风5 东风5C 东风6东风7 东风7B 东风7G 东风8 东风8B 东风9 东风10 东风10F 东风11 东风11G 东风11Z 东风12 ND5 ND6 NY5 NY6 NY7 NJ2等,电力机车有:韶山神州先锋和谐等。

蒸汽机车解放型蒸汽机车干线/货运蒸汽机车。

1952年7月,四方机车车辆工厂制造出新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定名为解放型,代号JF。

构造速度80km/h,全长(机车加煤水车)22634mm。

这种机车随后成批生产,到1960年停止生产时,共制造了455台。

前进型蒸汽机车干线客/货运,1956年生产,总生产4714台,现已基本退役!建设型蒸汽机车干线货运/小运转,1957年生产,累计1921台,已基本退役。

SS4改型电力机车车体结构和检修工艺分析

SS4改型电力机车车体结构和检修工艺分析

SS4改型电力机车车体结构及检修工艺分析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指导教师:SS4改型电力机车车体结构和检修工艺分析摘要SS4改型电力机车是在SS4、SS5和SS6型电力机车的基础上,吸收了8K机车一些先进技术设计的。

SS4改型机车车体由底架、侧墙、车顶盖装置、司机室、司机室骨架、台架、后端墙、司机室前端组成。

SS4改型电力机车是由各自独立的又互相联系的两节车组成,每一节车均为一完整的系统。

它电路采用三段不等分半控调压整流电路。

采用转向架独立供电方式,且每台转向架有相应独立的相控式主整流器,可提高粘着利用。

电制动采用加馈制动,每台车四台牵引电机主极绕组串联,由一台励磁半桥式整流器供电。

机车设有防空转防滑装置。

电力机车的日常维护保养是把机车处于萌芽状态故障现象及时发现并处理,除了机车乘务员的日常检查和保养以外,还必须按时进行各种修程的定期检修。

目前,电力机车的检修制度有两种。

一种是定期检修。

另一种是状态修。

在我国铁路各个机务段中主要是采用定期检修制度,也有少数单位时兴状态修制度。

不过随着机车故障诊断记录系统的不断成熟以及机车功能模块化的逐步推广,配合更加全面的机车信息管理系统,我国未来逐步采取状态修的检修体制应该是完全可行的,毕竟它代表了机车检修管理发展的方向。

本文从SS系列电力机车的基本构造和检修工艺出发,结合各个部件检修实例,和机车车体结构特点,对SS4改型电力机车车体结构和检修工艺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改型电力机车;机车车体;检修工艺关键词:SS4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目录摘要......................................................................................................................................... I 引言. (1)1 SS4系列电力机车发展史 (2)1.1 SS4型电力机车的背景 (2)1.1 SS4型电力机车的研制 (2)1.3 SS4型电力机车的改进 (3)1.4 SS4型电力机车的衍生型 (4)2 SS4改型电力机车 (5)3 SS4改型电力机车车体结构 (7)3.1 概述 (7)3.2 SS4改型机车车体结构特点 (8)3.3 车体几个部分主要结构 (9)3.3.1底架 (9)3.3.2侧墙 (12)3.3.3车顶盖装置 (13)3.3.4司机室 (14)3.3.5司机室骨架 (14)3.3.6台架 (15)3.3.7后端墙 (16)3.3.8司机室前端 (16)3.4车体内层和内部结构 (16)3.4.1司机室内墙和地板 (16)3.4.2车内各室骨架及门联锁装置 (17)3.4.3司机室后墙 (17)3.4.4底架地板和走廊地板 (18)4 电力机车检修工艺概述 (19)4.1检修机构 (19)4.2检修指标 (19)4.3车体结构检修 (20)4.4电力机车分解 (20)4.5车体油漆 (21)SS4改型电力机车车体结构和检修工艺分析4.5.1油漆前处理 (21)4.5.2遮蔽 (21)4.5.3油漆 (21)4.5.4整理 (21)4.5.5测试和试验 (21)结论 (23)致谢 (24)参考文献 (25)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引言随着近年来世界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国内铁路运输业也紧随其步,各种应用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工程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中国铁路机车发展史

中国铁路机车发展史

中国铁路机车发展史蒸汽机车&内燃机车人民型蒸汽机车人民型蒸汽机车,现用代号RM。

机车全长23252毫米,构造速度每小时110公里。

模数牵引力177千牛,轴式2-3-1。

1958年起由四方工厂试制生产,1966年停止生产,共制造258台。

上游型蒸汽机车上游型蒸汽机车又称为上游型工矿用小型蒸汽机车。

1960年在唐山诞生,代号SY。

机车全长21519毫米,构造速度每小时80公里,模数牵引力204千牛,轴式1—4—1。

前进型蒸汽机车前进型蒸汽机车是中国第一种自主设计的干线货运机车。

1956年9月诞生于大连,当时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蒸汽机车的先进水平。

机车全长26063毫米,构造速度每小时80公里,模数牵引力324千牛,轴式1—5—1。

原称和平型(代号HP),后定名为前进型,现用代号QJ。

1988年停止生产,共制造4708台。

建设型蒸汽机车1956年,大连机车车辆厂对解放型蒸汽机车改进设计,于1957年7月试制成功,机车出厂时,毛泽东主席曾亲自登乘。

经改进后的蒸汽机车命名为“建设型”,车型代号JS,并于同年9月投入批量生产,成为中国铁路干线货运用主型机车。

胜利型蒸汽机车国产胜利型蒸汽机车是四方厂于1956年制成的客运机车,于1959年停产,期间共计生产了151台。

国产胜利型干线客运蒸汽机车投人运用后,使长途直达旅客列车扩大了编组,客车数量由9辆增至13辆,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和平型蒸汽机车代号HP的和平型蒸汽机车,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大功率蒸汽机车。

轴式为1-5-1,机车与煤水车全长26023毫米(联挂4轴煤水车),机车空重119.29吨,轮周功率2191.8千瓦,构造时速80公里每小时。

反帝型蒸汽机车1961年,前苏联无偿援助我国的反帝型蒸汽货运机车,车名由苏联语“佛得”音译而来,诞生于捷尔仁斯基机车制造厂,经由满州里入境配属给武汉江岸机务段。

该机车的最大特点是五动轮、汽缸直径大、牵引力大,适合干线运行。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简介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简介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简介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因铁路而生,因铁路而兴,因铁路而强,是中国中车旗下的核心子公司,中国最大的电力机车研制基地、湖南千亿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中国电动车组技术的发祥地,被誉为“中国电力机车之都”。

自1936年创建以来,始终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创造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诸多记录。

公司主要业务集中在电力机车、城轨车辆、城际动车组,磁浮车辆、储能式有轨/无轨电车等新技术公共交通车辆、重要零部件、专有技术延伸产品及维保服务等领域,是中国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品型谱最全、品种最多的企业。

株机公司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在近万名株机人中,超过25%的员工从事产品及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其中包含1名在企业成长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12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行业专家。

公司拥有轨道交通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系统集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等“国字号”试验验证和创新平台,掌握了系统集成、交流传动、重载运输、磁悬浮、车辆储能、铰接轻轨车辆、高速受电弓、超级电容等多项前沿技术,始终处于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前列。

株机公司致力于改善公众出行条件,创造与环境和谐发展的交通运输方式。

在电力机车领域,受益于中国铁路总公司多轮的技术引进和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自1958年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以来,先后研制出快速客运、客货两用、重载货运等各型干线电力机车53种,累计8600余台,占中国电力机车总量的60%以上,引领中国电力机车实现由普载向重载、由直流传动向交流传动的转变,是全球最大功率电力机车的研制者,站在了世界行业技术的制高点。

在城轨车辆领域,建立了欧洲标准的高档铝合金和不锈钢全系列城轨车辆研发制造平台,产品涵盖A、B、D车型80/100/120/160km四个时速等级,成为中国高端城轨装备领域的杰出代表。

在动车组领域,株机公司曾先后研制出“蓝箭”“中原之星”“中华之星”等160km至270km时速等级的动力分散型和集中型动车组,是中国电动车组技术的发祥地,近年来,株机公司研制的动车组成功走出国门。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实习报告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实习报告

本科实习报告实习名称: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生产实习院(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年级:2011级指导教师:姓名:学号:时间:2014.07-2014.08目录一、实习目的 (1)二、实习内容 (1)三、实习单位介绍 (2)四、实习流程 (2)1、入厂安全教育 (2)2、相关知识培训 (3)五、实习体会 (8)前言:知识是个人提升、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动力。

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是书本,书本上所写的,老师课堂上所讲的都几乎是死板的理论知识,但是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重要有效的是实实在在的体验。

理论知识往往过于标准化,仅仅靠掌握理论,一点实际操作经验都没有的话,事实上是没有实际效应的,现实中的事情往往是千变万化的,运用起来解决具体情况多半是教条的。

无数事实证明: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将知识运用到最高境界,为了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为了将死板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所真正拥有的能力,面对充满竞争与压力的社会环境,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学校为我们同学们提供了相关的实习单位来供我们实习学习。

2014年7月学校为我们安排了在湖南株的洲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的生产实习。

一、实习目的生产实习是在我们已经学习部分或全部的专业课程知识,并通过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的前提下进行的,实习时间共计三周。

在这三周的时间里面我们的实习目的是:1.通过参加一个或多个比较典型的材料热加工(铸造、焊接和锻压)产品的生产过程,获得产品的实际生产知识。

2.亲自体会如何把已经学习的专业知识运用到生产中去,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提高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方法。

4.为未学完的专业课程提供感性认识。

5.通过生产实习,认真向工人师傅和技术人员学习。

二、实习内容1.从一个材料热加工产品(或部件)的图纸,了解产品的结构、材料的性能和生产技术要求。

2.从工艺卡了解生产的工艺规范和加工程序。

3.了解该产品的备料状况、下料放样、切割(剪切)、冲压、锻打、预制成型等焊接、锻压和铸造前的准备工作,以及熟悉所用的设备。

《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动车组总体、车体及转向架关键技术研讨会》会议纪要(摘录)

《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动车组总体、车体及转向架关键技术研讨会》会议纪要(摘录)
用 、机车车辆制动机生产部门工作 的工程技术人员 ,还 有从事地铁 、城 轨制动技术研究 、制造 工作 的工程技 术人员。论文 内容涉
及高速制动技术 、重载货物列车制动技术 ,城轨列 车制动技术以及制动部件的研发等问题 。 与会代表对高速和重载列车制动技术参数 的选定 、研制 内容 、目标 和进程 ,各抒 己见 ,对 当前机车车辆制动机制造 、运用 、维 护 、检修过程 中的经验进行 了交流 ,一些专家还介绍 了铁路制 动前沿技术 和从 事的前沿性工作 。会议 自始至终充 满着热烈和浓重
动 机 车 的研 制 。应 加 强 重 载 机车 安 全 性 的分 析 和研 究 。
《 动
由中国铁道学会牵引动力委员会 、北京铁道学会铁道牵引动力委员会共 同主办的 20 年 中国铁 道学会牵 引动 力学术年会—— 08
《 动车组 、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研讨会 》于 20 年 l 月 1 ~1 08 1 4 6日在北京市召开 。参加会议 的有西安铁路 局科 学技术研究所 、长 春
会议 由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机车车辆研究所孟葳副所长 和中 国铁道学 会牵引动力委员 会牵引动 力学 组组长 、北京铁道学会 铁 道牵引动力委员会主任委员陆阳共同主持 ,本着交流经验 、学术 探讨的精神 ,与会代 表对大功率 电力机车技术 、动车组研究、城 市轨道交通等方 面进行技术交流。
年会共 征集到论文 4 篇 ,其 中 3 篇通过专家评审在本次年会上发表 , ( 4 9 2 篇参加 了大会交流讨论。年会涉及的知识面广、专业 】
22 6
铁 道 机 车 车 辆
第2 8卷
《 大功率交流传 动机车/ 动车组 总体 、 车体及 转 向架关键技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 摘录)
中国铁道学会牵引动力委员会机车动力学 及强度学组 20 08年学术年会—— 《 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 动车组总体、车体及转 向架 关 键技术研讨会》于 20 年 1 月 2 0 8 0 4日 ~1 2 0月 7日在湖南株洲召开。中国铁道科 学研究 院、西南交通大学 、中国北 车集 团大同电

中国内燃机车发展概况(南车集团内部资料)精品课件

中国内燃机车发展概况(南车集团内部资料)精品课件

我国内燃机车的现状
第四代交流电传动机车已经开始批量生产(完全自主设计生 产),2010年9月1日,资机公司与澳大利亚SCT公司签 署了总额超亿元的共计12台交流传动内燃机车购销合同。 首批6台澳车预计于2011年12月底全部交付。
2011年戚机公司将开始批量生产完全自主设计的4400HP交 流传动内燃机车。
DF8B机车
东风8B型内燃机车是戚墅堰 机车车辆厂产研制,由资阳厂 和戚厂共同生产,可满足繁忙 干线货运重载高速的要求。机 车标称功率3100kW,最大速 度100km/,传动方式为交-直 流电传动。 DF8B目前是我国 货运干线上的主型内燃机车。 共生产了1000台左右。
我国内燃机车的现状
DF11机车 东风11型机车是大功率、准高速 干线客运内燃机车。机车装用标 定功率为 3860kW,16V2802JA 型柴油机、机车功率:3040kW 柴油机装车功率:3680kW 最高速度:160km/h 传动方式:交直电传动
DF11总共生产500多台。
我国内燃机车的现状
5)国产第四代内燃机车开发生产的起步(1999~ ) 技术特征:
1、采用交直交电传动(直接采用第三代逆变器IGBT); 2、辅机交流电传动; 3、机车微机控制; 4、柴油机电子喷射; 5、客运机车牵引电动机架悬、货运机车径向转向架。 代表产品:捷力号(日本三菱公司IPM)、DF8CJ、 DF8DJ(西门子IGBT功率模块)、HXN5(GE)、出口 澳大利亚内燃机车(SDA1)和4400HP机车等。 ( DF8BJ牵引变流器采用GTO)
国外内燃机车技术水平
③ 运行速度最高的批量生产交流电传动内燃机车
1997年由原Adtranz公司为希腊国铁制造的26台A480AC 型(DE2000型)双柴油机组内燃机车。该机车轴式为 Bo-Bo,轴重20.5t,机车功率2100kW,设计速度为 200km/h,运营速度为160km/h,装用2台MTU 12V396TC13型高速柴油机,机车采用柔性浮动转向架, 采用GTO晶闸管逆变器

电力机车发展史

电力机车发展史

中国电力机车的发展中国最早使用电力机车在1914年,是抚顺煤矿使用的1500V直流电力机车。

1958年中国成功地生产出第一台电力机车,从采用引燃管整流器到硅整流器,机车性能不断改进和提高,到1976年制成韶山l型(SS1型)131号时已基本定型。

截止到1989年停止生产,SSl型电力机车总共制造了926台,成为中国电气化铁路干线的首批主型机车。

1966年SS2型机车制成,1978年研制成功的SS3型机车,不仅改善了牵引性能,还把机车的小时功率从4200kW提高到4800kW,截止到1997年底,共生产了987台,成为中国第二种主型电力机车。

1985年又研制成功了SS4型8轴货运电力机车,它是国产电力机车中功率最大的一种(6400kW),已成为中国重载货运的主型机车。

以后又陆续研制成功了SS5、SS6和SS7型电力机车。

1994年研制成功了时速为160km的准高速四轴电力机车等。

至此,中国干线电力机车已基本形成了4,6,8轴和3200kW、4800kW和6400kW功率系列。

1999年5月26日,中国株洲电力机车厂生产出第一台时速超过200km的DDJ1型“子弹头”电力机车,标志着中国铁路电力牵引已跻身于国际高速列车的行列。

为追踪世界新型“交-直-交”电力机车新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铁路一直在进行中小功率变流机组的地面试验研究和大功率的交-直-交电力机车的研制,也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中国电力机车的研制开始于1958年。

当时的铁道部田心机车车辆工厂,也就是现在的株洲电力机车工厂在协助湘潭电机厂制造工矿电力机车的同时,设计并试制铁路干线电力机车。

1958年初,铁道部、第一机械工业部组织考察团赴苏联考察学习。

当时,苏联基本定型的是使用20千伏工频单相交流制的Н60型电力机车,与中国决定采用的25千伏工频单相交流制不尽相同,于是对Н60型电力机车进行了大胆地技术改造,其中重大修改达78处。

1958年12月28日,中国第一台干线铁路电力机车试制成功,命名为6Y1型。

被“误读”的新掌门丁荣军

被“误读”的新掌门丁荣军

被“误读”的新掌门丁荣军作者:曹昌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09年第43期10月27日,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下称“南车株洲所”)旗下上市公司时代电气(03898.HK)发布公告,DynexPower(下称“丹尼克斯”)拟募集1250万英镑用于扩展工厂及偿还银行贷款,南车株洲所拟按所持股份比例进行配股。

这只是一则市场习以为常的配股公告。

此时人们更想知道的是,这起国内轨道交通行业首例跨国并购案——时代电气并购丹尼克斯落下帷幕整整一年后,运营情况如何?人们还会将更加疑惑的目光投向南车株洲所,在经历今年7月沸沸扬扬的“人事风波”后,新领导者会将中国科研院所改制和中国电力机车技术创新的“航标”领向何处?为此,《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通过多方渠道,采访了南车株洲所新任执行董事、总经理丁荣军。

丹尼克斯5年内进入全球前三强11月2日,南车株洲所咖啡厅。

话题从丹尼克斯开始。

“是把丹尼克斯做猪买还是当崽养?”丁荣军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如此阐述他的并购理念。

丹尼克斯,尽管在大功率半导体行业居全球第六位,但企业发展并不顺利,历经数次并购没能走出窘境,再次面临“改嫁”(详见2008年11月本刊刊发的《时代电气并购丹尼克斯》),南车株洲所为此“跟踪”两年之久。

但丹尼克斯部分高管不同意将股权转让给中方——“骄傲”的英国人不相信“中国制造”及“中国人的理想”。

丁荣军向丹尼克斯坦陈,“你们有技术、有管理,而我们有市场、有资金,双方有互补优势。

我们绝不会像以往一样去搞资本运作,把猪养大一点、养肥一点就卖掉。

我们理想是,把丹尼克斯当作支柱产业来培育。

”2008年10月,时代电气与丹尼克斯正式签署协议,前者以约1亿元人民币收购了后者75%股权,拥有了国际上仅少数公司掌握的高压绝缘双极型晶体管制造技术(简称“IGBT”技术)。

据了解,除民用装备制造外,“IGBT”技术还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备受业界关注。

并购完成不等于并购成功。

丁荣军:火车提速“牵引者”

丁荣军:火车提速“牵引者”

我 国 自主研 制 的交流传 动 电力 机车研 究与产 业
应 用 的先 河 。
推行“ 目管理 ” 项 的模式 , 让每个 科研 人员真 正成
为 科研 项 目的“ 人 ” 另 外 , 还 积 极 为 项 目成 主 。 他 果 化 找“ 出路 ” 在 做 大 做 强 轨 道 交 通 装 备 传 统 优 。 势 产 业 同时 ,积 极 拓 展 核 心 技 术 的应 用 领 域 , 最
从 常 速 到 高 速 、 引进 到 出 口 、 交 直 传 动 到 交 从 从 流 传 动 , 每 一 步 跨 越 ,都 有 丁 荣 军 的一 份 “ 牵
引 ” 。
目前 , 丁 荣 军 和 他 的 团 队 在 牵 引 电传 动 和 网络 控 制 上 的 技 术 已经 不 断 辐 射 应 用 于“ 6 ” 83 电动 汽 车 、 悬 浮 、 力 发 电 、 高 压 直 流 输 电 磁 风 超 和军事装备 等多个领域 。
了漫 长 而 艰 苦 的 自学 。
在 这 些 项 目 的带 动 下 , 荣 军 和 他 的 同事 们 丁
创造性 地建立 了适合 我 国国情 的机 车牵 引 电传 动系统集成技术 的技 术标准和技术模 式, 并使 我
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 掌握该技术 的国家之一 , 为我 国铁路进入“ 铁 ” “ 载 ” 高 和 重 时代 立 下 了 汗 马功劳 。
道 维护 装备为 基础 , 射延 伸至 工业 传动 、 辐 城市 轨 道交通 , 光伏发 电、 电动汽车 、 风力 发 电、 工程
机械 等多元化市场 。 依 托 这 种 独 具 特 色 的 人 才 创 新 机 制 和“ 术 技 研 发一 产 业 转 化 ” 动 促 长 的 发 展 模 式 , 十 年 互 近 来 , 洲 所 先 后 引进 5 名 博 士 、 3 硕 士 、 0 0 株 1 6 7名 3 0 余 名 重 点本 科 毕 业 生 加 入 研 发 队 伍 , 取 得 10 00

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科学发展纪实

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科学发展纪实

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科学发展纪实中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成立于1947年,坐落于湖南株洲,是由
国家机械工业部兴建并于1959年正式投入使用的重要研究机构,是一家
专门研究内燃机、汽车、电力机车,涉及公共交通、军事交通、客货运输
及市政保障等多种领域的电力机车技术专司,可以说是国家实施铁路技术
进步的重要支撑力量,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中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一个集科研、
开发、生产、检测于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所。

目前,研究所已建成电力机车、轨道车辆技术研究及科技服务平台,在电力机车、轨道车辆总装、配置、
能耗等方面居于国内领先地位。

研究所自1959年以来,先后投入生产的电力机车系列产品已累计达
到数千台,其中包括乘客机车、货运机车、客货混装机车、集装箱机车及
非燃动机车等。

此外,研究所还研发了新型低能耗机车,在国家节能减排
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大国工匠:聚焦中车株机蓝领精英——中车株机公司企业创建八十周年纪实

大国工匠:聚焦中车株机蓝领精英——中车株机公司企业创建八十周年纪实

——中车株机公司企业创建八十周年纪实大国工匠:聚焦中车株机蓝领精英文 / 尹子文 周培植 杨朝光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株机公司”)自1936年成立,到2016年已经80周年了。

在这不平凡的80年里,公司紧紧抓住企业改革和科技创新,脚踏实地求发展,成果令人瞩目。

在出口世界各地的电力机车和城轨车辆产品中,蕴含着公司技术人员的辛勤和汗水。

这些蓝领精英们,为公司的“中国制造”做出了无私的奉献。

在中车株机公司领导的关心下,公司成立了技师协会,协会为公司培养了大批技术能手。

他们战斗在生产一线,通过一系列的“摸、爬、滚、打”和长期的实践,积累了大量解决问题的经验,为企业生产“把脉诊断”,并提出很多合理化建议。

许多设计和创意通过他们精心制作,从蓝图变为现实产品。

技师协会中有南车集团评出的以赵卫、罗斌、陆斌、聂毅为代表的技能大师级别的首席技能专家,还有任颍、张佐时、唐亚红、谢光明等资深的技能专家(含拔尖人才)。

其中,赵卫、罗斌、聂毅还被评为株洲市首届核心人才专家。

“冲百亿” 技师展现风采隨着中车株机公司两大主业的快速发展,技师在冲刺销量百亿时,任务非常繁重,株机公司的技师们在各条生产一线岗位挑大梁,克服很多困难,千方百计地完成任务,为公司精益生产作出了成绩。

他们掌握了绝技绝活,对公司“关键工序、关键岗位、关键工种、关键设备、关键产品”的生产起到关键作用;他们带头进行提案征集活动,从中推优;他们在生产一线,解决生产难题355项、提出工装改进56项,为完成任务提出许多有效措施;他们克服了车型多、场地紧张、进度要求快的难题,向着销量百亿冲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湖南省劳模、高级技师龚兰平,近年来专攻9600KW六轴车车体批量生产技术整图后底架部分的工艺文件修改完善,以中车首席技能专家、享受国务院津贴的焊接高级技师赵卫在城轨总成车间现场中车技能专家、湖南数控“十大状元、百优工匠”龙浩在工作现场编程中车首席技能专家罗斌(左)和南车首席专家聂毅(右)参加中央企业职工维修电工技能大赛荣获金奖满足底架的尺寸要求,A线底架组装台位的工艺放量重新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处中国腹地、湘江之畔的湖南省株洲市,是我国著名的工业基地。

位于国务院批准的“长株潭城市群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金三角”地带的株洲市石峰区,建有江南最大的铁路路网编组站――株洲北站,有九大企业专用铁路货场。

这里建有我国电力机车的科研、生产基地――铁道部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现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简称株洲所)和铁道部株洲电力机车厂(现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自上世纪60年代初我国第一代电力机车在这里诞生以来,随着一台台不同型号、规格的电力机车下线驶向全国,“中国电力机车摇篮”的美誉从这里传遍海内外。

在新中国60年的建设与发展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里从一个穷乡僻壤嬗变成一座欣欣向荣的科技工业园区。

就是在这片充满生机的科技工业园里,株洲所在国产电力机车的核心技术――牵引电传动与网络控制系统集成技术及其关联领域,硕果累累,人才辈出,成为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的一朵“奇葩”。

公司执行董事廖斌介绍说,去年株洲所总收入近40亿元,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增长了40%以上。

今年前两个月,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又比去年同期增长了70%,在产业、企业的“严冬”,株洲所“同心多元化”战略正散发“核聚变”能效。

据了解,从1984年改制至今,株洲所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均以30%以上的年率递增,实现了从单一事业性研究所起家到拥有总资产60亿元的高科技产业集团的巨变。

靠的是什么?现任株洲所总经理、总工程师丁荣军回答:是始终坚持“科研先导、管理变革”的自主创新发展思路。

创新,引领弯道超车对中国和世界来说,过去的2008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

年初发生在中国南方罕见的大面积冰雪灾害,使公路、铁路运输受阻,打乱了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让人措手不及;汶川“5?12”特大地震灾害,造成重大的人员、财产损失,引起全世界关注;从下半年开始,由华尔街次贷危机引发的一场“金融风暴”,波及全球,并对实体经济造成打击。

世界经济发展陡然“急刹车”……也就是在多灾多难的2008年,株洲所却逆势上扬。

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发展成果。

这一年,全所在研课题达到291项,完成250项,完成率达86%;申请专利158项,参与制订国家标准3项,主持制订国家标准11项,行业、企业标准74项;有11项科技成果通过国家、省、市级鉴定,18个项目获奖;共有9家所属单位通过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该所参与“人造太阳”国际合作计划项目荣登“湖南省2008年度十大科技新闻榜”。

谈起2008年株洲所的发展进步,时任所长廖斌说,2008年是株洲所的产业规模实现“从小步快跑”到“大步稳跑”的一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8 4亿元,比2007年增长37%,再创历史新高,利润水平与盈利能力同步增长;2008年是株洲所的核心能力爆发增长的一年,在铁路机车牵引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自主创新技术成功地延伸应用到铁路以外的新兴产业与市场,建成了先进的规模制造平台与基地,通过资本运作实现了科技产业的纵向深度扩张,全面运行适应国际资本市场要求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该所的自主创新能力究竟有多强,我们从2008年全所科研生产的“十件大事”上就可窥端倪:1月――安装在湖南江华山区的国产单机功率最大的风力发电机,经受了冰冻考验,成功并网发电,标志着国内第一套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功率风机系统开始接受市场的检验;3月――沈阳地铁二号线一期工程牵引制动系统中标,这是我国城市地铁首次大规模采用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牵引传动系统:6月――获得株洲公交140台混合动力客车订单,这是当时国内最大的电动汽车整车单项订单;7月――获得华电集团投资的湖南省仰天湖风电场22台风电机组订单,这里是湖南省第一座风力发电场;8月――该所研制240台智能地面充电机在国际上规模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站――北京奥体中心电动汽车充电站正式投入使用,连同该所开发的50辆纯电动奥运示范车电传动系统,服务奥运会,良好的设备技术性能与优质的售后技术服务,赢得了奥运组委会的高度评价;9月――该所研制的用于石油钻探的液压式“dq40y顶部驱动装置”成功下线,这是国内首台;10月――上海轨道交通一号线扩编改造车辆(114号车)正式下线,这台亚洲最大的编组地铁车辆装备了该所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交流传动系统;11月――在规模仅次于国际空间站的大科学国际合作计划“iter ac/dc大功率变流系统技术支持与工程咨询国际招标项目”(又称“人造太阳”计划)中独家成功中标;12月――为解决输变电露天系统冰冻灾害,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移动式igbt直流融冰装置,在江西国家电网完成挂网试验。

纵观这一系列创新性研发成果,我们发现,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大逆转的2008年中,株洲所自加压力,奋发进取。

他们依托自主创新优势,抢抓机遇,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在规模经济效益再跃上新的台阶的同时,使株洲所的科学技术水平与自主创新能力牢牢占据行业领先地位。

创新,勇攀技术之巅列车牵引电传动及网络控制技术是现代电力机车的“机芯”,牵引电传动系统常常被人们视为列车的“心脏”,而网络控制系统则相当于“大脑”,其技术难度之大、作用之关键显而易见,堪称世界电力机车技术的金字塔尖。

但长期以来,该技术掌握在世界上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手里。

如何占领技术之巅?作为国家唯一的专业化电力机车研究所,成立伊始,就明确制定了以我为主筑高平台的系统提升思路,用更优的创新体系、技术制造平台和人才队伍,共同支撑自主创新的制高点。

为此,株洲所两代人为实现中国人自己的“机芯”产品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开始全面应用于机车装备,日本新干线、欧洲高速列车等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大行其道,这种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牵引功率大、粘着性能好的产品很快引起国内业界的注意,以黄济荣、严云升、柯以诺为代表的株洲所第一代科技工作者以敏锐的嗅觉,在资料奇缺、经费不足的情况下。

开始着手牵引交流电传动系统技术。

他们从交流同步调速系统的研究入手,试制大功率的负载换流变流器和同步电动机等关键设备,获得了大量的试验数据和实践经验,为株洲所未来大规模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80年代,株洲所又开始转入交流异步调速和传动系统的研究,并研制出四象限脉冲整流器等关键部件,为探索交流传动技术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同时借助法国8k 电力机车和美国nd5内燃机车的技术引进,促成了株洲所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和对交流传动技术的认识。

2003年开始,出口哈萨克斯坦交流传动机车(简称“哈车”)研制成功,5台“哈车”在“哈国”零下40℃的高寒条件下正线运行百万公里。

开创了中国交流传动电力机车走出国门的先河。

持续的科研攻关和市场化的实践,使株洲所实现了从大系统到大部件、从关键材料到关键工艺、从核心硬件到核心软件的全面突破,以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跨国公司同台竞争。

2005年。

代表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的最高奖项――国家科学技术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由株洲所承担的“交流传动系统及其高性能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研究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这是国内铁路装备企业获得的最高奖项。

数字是最有力的说明。

据统计。

株洲所自1984年以来,共取得了国家、省部级重大科技成果近400项。

仅“十一五”期间,株洲所就承担了国家“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12项,很快就处于国内同行业的领先地位凭借交流传动技术的优势和在电动汽车行业取得的业绩,获得了北京奥运无轨电车交流传动系统订单;成功研制出了全球直径最大、容量最大的6英寸晶闸管,用于国家电网超高压直流输电,使我国晶闸管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以株洲所为依托单位的变流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承担的国家“863”项目――7.5mva igbt变流器系统研制,在上海地铁a型车安装使用;株洲所自主研制的1.65兆瓦风力发电机变频控制器填补了国内空白。

2006年以来,该所已经取得重大科技成果216项,20多个课题被列为国家级重大科技专项;拥有授权专利169件,拥有国家和行业标准70多项,更可贵的是,专利项目实施率达100%;科研课题转化产品比例达到90%以上,企业销售收入从1984年的700万元增长到2008年38.4亿元,连续30年保持30%以上增长率。

创新,催生体制之变“科技和管理是企业稳定发展的两个‘车轮’。

缺少任何一个车轮,企业就会陷入停顿”,丁荣军告诉记者,“如果说科技力量的不断壮大为株洲所的成功奠定了良好基础。

那么在管理体制上不断求新求变则是株洲所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法宝。

”从1959年创建至今,株洲所的隶属关系与管理体制数次变动。

而株洲所的决策者们。

把每一次“自上而下”的管理变动,都演变成“由下向上”的主动改革。

半个世纪变革求新与持续发展,勾划出一道道由“科技先导+管理变革=又好又快发展”交织而成的美丽弧线。

在株洲所50年发展历程的前半程,如同中国大多数国有企业,只有32名员工的株洲所在一无像样场地二无设备的基础上依然取得了令国人无比骄傲的成就。

成立半年,株洲所与主机厂就共同研究设计了新型牵引电动机、新的调压开关和当时世界上技术先进的硅半导体整流装置,1961年成功装备我国第一代国产干线电力机车6y1型电力机车(韶山型1号机车),成为新中国第一代主力机车。

至今,该车型已发展到了第三代产品。

韶山系列电力机车为国民经济和铁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株洲所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解读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株洲所的决策者们敏锐地觉察到,只有彻底解放思想,大胆进行改革,才能推动科研事业的大发展。

在时任所长丁爱国的带领下,1984年率先在全国铁路系统拉开了研究院(所)体制改革的帷幕:取消国家事业费,实行科研有偿合同制、所长负责和干部聘任制、合同承包制、允许人才流动等措施。

调动激活了全所员工、特别是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1984年到1992年的八年科技体制改革探索中,全所科研选题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的生产急需,发挥整体优势,实现了“科研-生产-效益-科研”的良性循环。

这种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与开发,既满足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又使株洲所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八年中全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与获国家、部省级奖励,超过改革前20年的总和;科研成果95%以上应用于生产,产品销售额平均每年递增52.7%,创收达到2.5亿元,上交国家税金和科技发展基金1100万元,固定资产总额八年增长5倍。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深化改革的春风再一次让株洲所萌发了新的生命力。

通过转换整体机制。

实行人才分流,加强研究开发。

放开搞活经营。

推行“小研究、大企业”、“小管理、大经营”的结构。

以“大雪球”带动“小雪球”,实现滚动发展,走上了科工贸一体化的科技先导型企业集团的发展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