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
六级数学下册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案苏教
六级数学下册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案苏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识别成正比例的量。
2. 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正比例的定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2. 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对应的比值一定。
3. 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学会通过计算对应的比值来判断。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正比例的概念,能识别成正比例的量。
2. 教学难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来理解正比例的概念。
2. 利用实际例子,让学生通过计算对应的比值来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3. 组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两种量之间的关系。
2. 讲解正比例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概念。
3. 举例说明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对应的比值,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4. 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运用正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希望这个教案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有需要,欢迎随时提问。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对正比例概念的理解程度,是否能准确描述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
2. 小组活动:观察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评价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课后作业: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成反比例的量:引导学生思考两种量成反比例时的特点,即对应的乘积一定。
2. 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比较: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区别,并能够区分应用。
八、教学资源:1. 教学PPT:提供直观的视觉辅助,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
苏教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认识成正比例的量》word教案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课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分层水平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水平2:让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水平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重点难点重点: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量的特点,加深对正比例量的理解难点:能跟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学生活动方式分组方式:自然分组活动方式:小组合作,说说解题思路教学准备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P62~P63页的例1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十三第1~3题2.光盘板书设计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时间和路程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2160=803240=806480=80 ……时间路程=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总价和数量是相关联的量,数量总价=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xy=k(一定)教和学的过程教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设步骤一、导入二、教学例1 谈话:通过将近六年的数学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例如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再如购物问题中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这个单元我们要用一种新的观点,更深入地研究数量之间的关系,什么观点呢?事物变化的观点,让一些量变起来,从变化中发现规律1.出示例1的表格提问: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板书:时间和路程)观察表中的数据,哪一种量的变化引起了另一种量的变化?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指名回答谈话: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关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2.谈话:我们已经知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还要进一步研究,这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学生自由发言预设一:路程=速度×时间预设二:速度=路程÷时间预设三:时间=路程÷速度预设四:总价=单价×数量预设五:单价=总价÷数量预设六:数量=总价÷单价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预设一:一种量扩大到原来的几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到原来的几倍;预设二:一种量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教和学的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设3.谈话: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这两种量在变化中有没有什么不变的规律呢?现在小组内讨论,再在班内交流 根据交流情况,教师进一步引导:请写出几组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2160=80 3240=806480=80 ……提问:观察这些比值,你发现了什么?这个比值80表示什么?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上面的规律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时间路程=速度(一定) 4.讲述:通过观察和计算,我们对路程和时间的关系有两点发现:第一点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也就是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第二点路程和对应的时间的比的比值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我们就可以得到结论: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的量(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预设:有的学生可能会发现两种量中所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不变预设一:比值不变 预设二:速度 预设三:时间路程=速度(一定)教和学的过程教学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设三、教学“试一试”结论中的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紧密相联的“成正比例”和“是成正比例的量”都是对两种量关系的表述形式就如同某两个人是同学关系,或互称同学一样5.谈话:这就是这节课我们所学习的正比例(板书课题)请阅读课本第62页的一段文字,各自默读,边读边画再指名读提问:你能读懂吗?在这题中,哪个量和哪个量是成正比例的量?同桌互相说一说为什么时间和路程是成正比例的量,并在全班交流1.出示“试一试”,学生自由读题2.要求学生根据已知条件把表格填写完整3.学生根据表中数据,先尝试独立完成表格下面的四个问题,然后和同桌交流4.全班交流板书:因为总价和数量是相关联的量,数量总价=单价(一定),所以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5.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预设:因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路程=速度(一定)所以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独立填表并全班交流教和学的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设四、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正比例关系五、巩固练习1.比较例题和“试一试”的相同点提问:观察上面的两个例子,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2.谈话: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xy=k(一定)谈话:这是正比例关系式表达式,对这个式子要这样理解:y和x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y比x的比值k一定,我们就说y和x成正比例1.完成第63页“练一练”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要用完整的语言说出判断的理由2.完成补充习题一辆自行车在公路上行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时间/时 1 2 3 4路程/千米35 50 60 70这辆自行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是相关联的量吗?成正比例吗?为什么?①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②两种相关联的量相对应的两个;③数的比值总是一定的;④两种量都成正比例学生齐读字母表达式根据要求,用“因为”、“所以”说一说教和学的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设六、全课小结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说一说全班交流,并讨论:成正比例的量必须符合哪些条件?3.完成练习十三第1题(1)学生按题目要求尝试独立完成(2)全班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碾米机的工作时间和碾米数量成正比例,引导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4.完成练习十三第2题(1)让学生独立判断,并说明理由(2)谈话:如果去掉“同一时间”这个前提,物体的高度和影长还成正比例吗?5.完成练习十三第3题(1)说一说:将图中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的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2)画一画:在书上画出放大后的图形(3)算一算:算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填在表中(4)讨论表格下面的两个问题谈话:两种量若要成正比例必须是相关联的量,但相关联的量不一定成正比例,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成正比例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预设一:有两种相关联的量预设二:比值一定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完整说说判断的过程独立说明不成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分水平1:练习十三第1~3题水平2:一辆自行车在公路上行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时间/时 1 2 3 4 5 6 ……路程/千米35 50 60 70 85 90 ……这辆自行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是相关联的量吗?成正比例吗?为什么?水平3:判断下列每题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1.看《三国演义》,每天看的页数和看的天数2.印刷一张报纸的时间一定,印刷报纸的总张数与所用总时间层作业设计3.比的前项一定,比的后项和比值4.某班学生人数一定,期中考试及格与不及格人数5.每公顷施肥量一定,公顷数与总施肥量6.如果y=kx,k一定,y和x7.y2.5=x,x和y8.B72A43=÷,A和B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优质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六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例、比值等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概念,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判断方法,并能运用成正比例的量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下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比例、比值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成正比例的量的概念和判断方法,还需要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实例来进行引导和探究。
此外,学生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概念,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判断方法,能运用成正比例的量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成正比例的量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2.难点:运用成正比例的量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成正比例的量的理解和运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电脑、投影仪、黑板、粉笔。
2.学具:学生每人一份教材、一份练习题、一份成正比例的量的判断。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情境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提出问题:“这些量和之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量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定义和判断方法,让学生初步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成正比例的量进行解答。
六年级数学下册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
六年级数学下册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六年级数学下册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下册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数学下册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1一、说教材我说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一单元中的《成正比例的量》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比和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正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正比例的教学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中学数学和物理化学打下基础。
根据本课的具体内容,《数学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从知识技能、能力特点及情感态度三个方面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正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工巧匠有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归纳、推断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思维的全过程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通过具体问题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四、说教法、学法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上述的三维目标呢?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的编排特点,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本节课我采用多媒体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以分组合作学习为产要方式来进行教学,主要采取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多个例证,从多角度、多层次来归纳正比例的特征。
采取以上步骤的根据是学习比例的知识不能靠直观演示、操作,来获取知识,主要靠实际例子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推断等数学活动来获取知识,这样克服了比例意义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突出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2022-2023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苏教版
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理解成正比例的概念。
2.学会用表格、图形等形式表示成正比例的关系。
3.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深入理解成正比例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理解成正比例的概念。
2.用表格、图形等形式表示成正比例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应用成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进行数学建模。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成正比例的量。
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成正比例的概念,学会用表格、图形等形式表示成正比例的关系,并且能够应用成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1.成正比例的概念成正比例是指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是按照相同的比例发生变化的。
例如,在工厂中,如果工人的工资和工作时间成正比例,那么工人工作的时间越长,获得的工资也就越多,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是成正比例的。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演示和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成正比例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反思生活和工作中应用成正比例的情形。
2.用表格、图形等形式表示成正比例的关系在分析成正比例关系时,可以使用表格和图形等形式来表示。
例如,通过绘制平面直角坐标系和连接原点和每个点的线段,来展示两个量之间成正比例的关系,或者通过绘制条形图、饼图等形式来表示。
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实现实例的方式,来使学生熟练掌握用表格、图形等形式表示成正比例的关系。
3. 应用成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成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人均饮用水量和温度的关系,货物重量和运费的关系等等。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进行数学建模,通过解决方程或比例关系,来得到正确的答案。
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实际问题的分析和求解,来使学生掌握成正比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案例和教学流程1.教学案例题目:一家商场正在举行打折促销活动,原价为600元的商品现在以成本价的4折(即6折)出售,请问现在售价是多少元?2.教学流程•第一步:引入成正比例的概念,通过实例讲解成正比例的概念和应用情形。
•第二步:结合实例讲解表格和图形等形式表示成正比例的关系,帮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
六年级数学《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精选3篇)
六年级数学《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精选3篇)六年级数学《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精选3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1说教学内容:成正比例的量说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说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意义。
说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说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说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1)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
(2)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了。
(3)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
(4)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
行数就少了。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成正比例的量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1(1)出示例题情境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生杯子是相同的。
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体积也不同,高度越高体积越大;高度越低,体积越小。
(2)出示表格。
高度/㎝ 2 4 6 8 10 12体积/㎝3 50 100 150 200 250 300底面积/㎝2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不难发现: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2。
板书:教师: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
(2)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六年级数学下册《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
六年级数学下册《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39页~41页,成正比例的量。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教材是在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正比例与反比例是比较重要的两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常见的数量关系(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学生理解正、反比例意义的重要基础)而新教材没有都将常见的数量关系形成关系式,也增加了这节课的教学难度。
让学生有画折线统计图的经验,所以基本能自己动手画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教材分析:对比新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在保留原来表格的基础上,去除了表格下方的三个小问题,取而代之的是“体积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一个更开放、更具挑战性的问题。
这一问题更能提供让学生有足够研究的空间与思维想象的空间,以及创造性的培养。
旧教材中的3个小问题实际上就是正比例概念的三层含义(两个量必须相关联;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相关联的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旧教材这样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这3个问题观察表格,发现表格中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
虽然这样的编排能让学生明确观察方向,少走弯路,及时的发现变化规律,但是这样的数学学习体现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指令在行动。
而新教材的编排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如何更好的组织、引导学生在没有3个小问题的帮助下也能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呢?新教材的这一变化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深入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有效完成这节课的前提。
教材精简了例题,例1通过研究圆柱形杯子的体积、底面积与高这三个数量的依存关系,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六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正比例》(苏教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正比例相关的实际问题,如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例如,让学生测量不同长度的绳子,并计算其与重物之间的拉力,观察正比例关系。
此外,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整体效果较好,但部分学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思路不够清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引导他们有条理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学生们对正比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普遍较高,但仍有个别学生存在疑问。在课后,我会关注这部分学生的辅导,确保他们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正比例的基本概念。正比例是指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它们的比值(商)保持不变。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了解和掌握这个概念有助于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例如,购买水果时,总价与购买水果的重量成正比。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正比例关系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举例:分析购买不同数量的苹果,总价与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总价与数量成正比的结论。
(4)解决含有正比例关系的复杂问题:学生需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运用正比例关系解决。
举例:一个长方形的长是宽的两倍,当宽为5厘米时,求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正比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一种量的变化导致另一种量也跟着变化的情况?”(如:汽车行驶的距离随着时间增加而增加。)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正比例的奥秘。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基本知识,以及简单的一次函数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正比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以及如何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否成正比例。
教材还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正比例的知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的性质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比例和函数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正比例的概念和判断方法,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正比例的知识,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的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概念,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
2.让学生学会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否成正比例,以及如何表示成正比例的量。
3.让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正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成正比例的量的概念和特点的理解。
2.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
3.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正比例的知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实例分析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的知识;通过练习,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正比例的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实例引入正比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
2.讲解:讲解成正比例的量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定义和判断方法。
3.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正比例的知识。
4.应用: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正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正比例的概念、判断方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板书,让学生一目了然地了解正比例的知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练习和应用情况的评价。
成正比例的量 说课稿
《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一、说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本课是有关比例知识的初步认识,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这些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在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理解比值一定的变化规律。
(二)教材简析:该情景图呈现了啤酒生产车间的一角,并用表格的形式出示了啤酒生产中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的一些数据。
拟引导学生发现对应数值的变化规律,引入对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相关知识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正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技能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归纳、推断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思维的全过程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通过具体问题来应用正比例的意义,并解决具体问题。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二、说教法学法:教法:本节课的教学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原则,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会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具体问题,具体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初步感受生活中存在很多成正比例的量;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自主发现正比例的变化规律,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学法:本课力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探究,动手操作,充分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通过观察分析,感知比较,合作交流,总结反思,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青岛啤酒是我们青岛的名牌产品,每年的啤酒节都能吸引海内外的许多宾朋。
今天让我们一起到啤酒生产车间去参观一下吧。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青岛啤酒这一话题导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的材料与环境,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二)、收集信息,发现并提出问题。
六年级下册《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
六年级下册《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六年级下册《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六年级下册《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39页~41页,成正比例的量。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教材是在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正比例与反比例是比较重要的两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常见的数量关系(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学生理解正、反比例意义的重要基础)而新教材没有都将常见的数量关系形成关系式,也增加了这节课的教学难度。
让学生有画折线统计图的经验,所以基本能自己动手画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教材分析:
对比新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在保留原来表格的基础上,去除了表格下方的三个小问题,取而代之的是体积和高度的变化有什幺规律?这一个更开放、更具挑战性的问题。
这一问题更能提供让学生有足够研究的空间与思维想象的空间,以及创造性的培养。
旧教材中的3个小问题实际上就是正。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是本册教材中关于正比例函数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概念,能够识别生活中的成正比例的量,并能够运用正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图形的认识、数学符号的理解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掌握。
但是,正比例函数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支持。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概念,能够识别生活中的成正比例的量。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正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成正比例的量的识别。
2.正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
3.运用正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自主探究正比例函数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以便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2.教学案例: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以便于学生理解正比例函数的应用。
3.学习资料:为学生提供一些学习资料,以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案例,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引发学生对成正比例的量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成正比例的量,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归纳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成正比例的量,用数学语言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展示给其他同学。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正比例函数的知识,巩固所学内容。
苏教版六数下册《认识成比例的量》 说课稿
应用,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数学思考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学习成功
的愉悦体验,逐步形成乐于和同伴合作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重
点
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
总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
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四)拓展应用,深化理解。
课本第57页“练一练”
第1 题
(五)、感悟反思,德育渗透。
1、一节课时间已经过去95%了,
在剩下5%的时间里,谁来说说
你有什么感受?
2、今天谁进步最大?你100%满
意自己的表现吗?
3、渗透德育:爱迪生说过:“天才
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意
思是天才不仅是靠先天的才能,更
要靠后天的努力,所以我们要付出
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四、说板书设计
认识正比例的量
谢谢聆听
THANK YOU
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数量之
间的关系。例如,行程问题
中的路程、速度、时间的关
系,购物问题中的总价、单
价、数量之间的关系,你知
道这些量之间的关系吗?
(二)自主探究,
构建知识
表中有哪两种量
路程和时间
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
变化的?
当时间是1小时,路程是80千米,
时间是2小时,路程是160千米,...
时间扩大,路程随着扩大:
其特征
难
点
二、说教法
多媒体课
件演示法
情境教学法讲授法综合练习 Nhomakorabea法
苏教版数学六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案
苏教版数学六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六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基本知识、图形的面积和体积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概念,能够辨识成正比例的量,并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成正比例的量的关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数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究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下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比例的概念和应用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应用中,对于成正比例的量的辨识和描述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具体实例和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成正比例的量的概念,能够辨识成正比例的量。
2.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成正比例的量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成正比例的量的辨识。
2.成正比例的量的关系描述。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通过具体实例和数学活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概念;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实例和练习题。
3.笔记本和文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两个量的比值保持不变?从而引出成正比例的量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通过PPT展示多个成正比例的量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辨识成正比例的量。
同时,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成正比例的量的关系。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合作完成一些关于成正比例的量的练习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典型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成正比例的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第六单元第1课时 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苏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 第六单元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2.掌握计算成正比例的量的方法3.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分析能力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六年级下册数学课的第六单元第1课时。
本单元主要讲解成正比例的量,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已经学过比例,本节课再深入讲解比例中的正比例。
本节课程设计基于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让学生认识成正比例的量2.让学生掌握计算成正比例的量的方法难点1.让学生理解成正比例的概念2.让学生理解比例中正比例的意义和应用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取“观察、讨论、实践”的教学方法。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比例中正比例的特点,然后让学生讨论和辨析正比例,最后通过实际的计算让学生掌握计算成正比例的量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A. 导入新课1.导入新课前,先让学生回忆比例的概念。
2.在黑板或白板上画出1:2和1:3两组比例,让学生观察比例中的特点及关系。
3.引导学生发现比例中成正比例的量,引入新课内容。
B. 新课讲解1.定义成正比例的概念——两个量的比例积等于常数。
比如a:b= c:d,且a:b和c:d成正比,那么 $a \\times d$ = $b \\times c$。
2.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寻找成正比例的实例,如身高与体重、时间与路程、数量与价格等。
3.让学生了解比例中正比例的应用。
如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需要利用比例中正比例的关系进行计算。
C. 计算练习1.分享佩欧纳夫人去购物的故事,让学生关注故事中的物品价格。
2.在黑板或白板上给出故事中所购物品的图片和价格列表,让学生猜测物品的价格与数量的关系。
3.让学生观察物品数量和价格的变化,发现它们是成正比例的。
4.引导学生计算不同的数量下物品的价格,让学生掌握计算成正比例的量的方法。
D. 拓展思考1.引导学生思考成反比例的概念,了解成反比例的性质。
2.让学生尝试发现成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年级下数学说课稿认识成正比例的量_苏教版
六年级下数学说课稿认识成正比例的量_苏教版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正比例的意义。
整个单元在学生具有比和比例的知识,认识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编排,通过对两个数量保持商一定或积一定的变化,明白得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正比例和反比例历来是小学数学里的重要内容之一,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本单元进一步加强正、反比例的概念教学,突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及简单应用,重视正、反比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淡化脱离现实背景判定比例关系,不安排应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和一个练习,前两道例题差不多上关于正比例的,分别教学正比例的意义和图像,后一道例题教学反比例的知识。
这节课是第一课时,它的设计和教学专门关键。
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明白得正比例的意义,学会依照正比例的意义判定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让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看能力和发觉规律的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究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量的特点,加深对正比例量的明白得。
教学难点是能依照正比例的意义判定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关键是重视不同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整节课的设计中,我做了如下的调整。
1、整合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需要。
我把石头剪刀布一题设为例题教学,在游戏的情境中进行教学。
而不是采纳传统的路程速度的问题去教学。
如此小孩爱好专门浓,容易在轻松中突破难点。
为了不脱离书本,我把书上的例题设为了副例题,在学生差不多初步感知了成正比例的量之后,较为自主地进行小组探究,得出结论。
2、利用游戏、打分,不断刺激学生的兴奋点。
苏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成正比例的量》教案
苏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成正比例的量》教案教学内容:成正比例的量教学目标:1.使学生明白得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定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点,并能依照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定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形,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能举出一些如此的例子吗?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1)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
(2)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了。
(3)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刻用少了;速度慢了,时刻用多了。
(4)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
行数就少了。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第一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成正比例的量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1)出示例题情境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生杯子是相同的。
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体积也不同,高度越高体积越大;高度越低,体积越小。
(2)出示表格。
高度/㎝2 4 6 8 10 12体积/㎝3 50 100 150 200 250 300底面积/㎝2问:你有什么发觉?学生不难发觉: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2。
板书教师: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
(2)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①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因此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专门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因此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样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这一章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乘除、分数和小数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辨识正比例关系,并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正比例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比例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正比例的定义和运用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和调整。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辨识正比例关系,并能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例,学生能够发现正比例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正比例的概念,能够辨识正比例关系。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正比例的性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观察实例、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正比例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实例和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正比例。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正比例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正比例的性质:学生观察实例,发现正比例的性质,并进行小组讨论,总结正比例的定义。
3.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运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对正比例的理解和运用。
4.总结与拓展: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进行拓展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课堂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对正比例的掌握。
六年级下册《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_说课稿
六年级下册《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_说课稿◆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六年级下册《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六年级下册《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39页~41页,成正比例的量。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教材是在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正比例与反比例是比较重要的两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常见的数量关系(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学生理解正、反比例意义的重要基础)而新教材没有都将常见的数量关系形成关系式,也增加了这节课的教学难度。
让学生有画折线统计图的经验,所以基本能自己动手画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教材分析:对比新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在保留原来表格的基础上,去除了表格下方的三个小问题,取而代之的是体积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一个更开放、更具挑战性的问题。
这一问题更能提供让学生有足够研究的空间与思维想象的空间,以及创造性的培养。
旧教材中的3个小问题实际上就是正比例概念的三层含义(两个量必须相关联;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相关联的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旧教材这样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这3个问题观察表格,发现表格中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
虽然这样的编排能让学生明确观察方向,少走弯路,及时的发现变化规律,但是这样的数学学习体现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指令在行动。
而新教材的编排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如何更好的组织、引导学生在没有3个小问题的帮助下也能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呢?新教材的这一变化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深入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有效完成这节课的前提。
《成正比例的量》小学数学说课稿
《成正比例的量》小学数学说课稿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39页~41页成正比例的量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教材是在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与反比例是比较重要的两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们解决一些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同时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常见的数量关系(常见的数量关系是学生理解正、反比例意义的重要基础)而新教材没有都将常见的数量关系形成关系式也增加了这节课的教学难度让学生有画折线统计图的经验所以基本能自己动手画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教材分析:对比新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在保留原来表格的基础上去除了表格下方的三个小问题取而代之的是“体积和高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一个更开放、更具挑战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更能提供让学生有足够研究的空间与思维想象的空间以及创造性的培养旧教材中的3个小问题实际上就是正比例概念的三层含义(两个量必须相关联;一种量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相关联的两个量的比值一定)旧教材这样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这3个问题观察表格发现表格中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虽然这样的编排能让学生明确观察方向少走弯路及时的发现变化规律但是这样的数学学习体现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指令在行动而新教材的编排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如何更好的组织、引导学生在没有3个小问题的帮助下也能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呢?新教材的这一变化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深入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有效完成这节课的前提教材精简了例题例1通过研究圆柱形杯子的体积、底面积与高这三个数量的依存关系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材不再对研究的过程作详细的引导和说明只是提供观察研究的素材与数据出示关键性的结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另外增加了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例2让学生体会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和作用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设计理念:教材的改动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出表中的规律而不是像原来那样按照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去回答但是如果一开始马上放手让学生去寻找规律学生会感到盲目不知从何入手那势必会造成合作学习的低效新课程标准在修改稿中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从这一句可以看出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修改稿中不再回避而是接纳和提倡接受学习)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努力为学生创设充足的观察分析、思考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成正比的量的特征、初步渗透函数思想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充分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二、努力实现扶与放的和谐统一共同构建有效课堂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决不包办代替:学生可能完成的充分相信学生发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优点让学生有一个充分体验成功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有困难的给予适当引导拒绝无效探究提高课堂效率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知识与技能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用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和作用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用事物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使学生能够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情感目标: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概括出成正比例的概念下面我侧重谈谈对这节课重难点的处理:正比例的量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能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和体会成正比例的量的规律但要他们用很专业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还是比较困难的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语言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归纳能力有限考虑问题也有局限性不管是个层次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当他们将各自的想法整合起来基本能得出较为完整的结论比如什么叫两种相关联的量学生也很难得出也没有探究的价值所以由教师直接讲授而对于他们之间的规律则由学生自己来随意表述当他们将各自的想法整合起来通过共同归纳、概括合作交流得出较为完整的结论时能让学生深深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合作学习的高效教学过程:四、说教学策略和方法一、观察实验引入新课首先提供情景素材首次感知教材呈现了用相同的圆柱形杯子装水的实验以列表的形式给出了装水的高度和相应体积的实验数据让学生填写对应的底面积我这节课是用多媒体呈现数据的获取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水的体积和高度是两个相关联的量以及二者之间的变化规律以观察试验引入新课很快将学生带进新的探索过程中一句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也开放了学生的思维也让学生一下打开话匣子为开课创造了宽松的氛围同时对于学生理解正比例关系也是很有帮助的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成正比例的量这个环节分为了四层:观察DD讨论DD再观察DD再讨论一环扣一环教学分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参与学生在反复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自己建立概念深刻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新知的乐趣本环节将书中的表格分两层呈现首先出示实验数据报告单让学生观察表格研究变量感受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量种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接着引导学生研究定量出示表格2让学生计算杯子的底面积让学生体会到体积和高度的比值相等感受变量、常量此时可能部分同学还是模糊的所以进一步让学生自己讨论:体积和高度这两种变化的量具有什么特征?学生讨论汇报后可引导学生归纳:水的体积随着高度变化它们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高度增加、体积也增加高度降低、体积减少但体积和高度的比值总是一定的并用“”来表示“高度、体积、底面积”之间的这种关系从而自主归纳出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学:这里的体积和高度是成正比例的量体积和高度成正比例关系仅有例题的首次感知还不能形成正比例的概念增加一个与例题不同的情景素材为学生进一步积累感性认识如果说例1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补充做一做就应该放手让学生独立经历正比例关系的判断过程再次感知正比例关系学生能够列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的例子是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的一个重要依据学生能说出更好(估计优生部分可以但不能说出这时也不必追问教师接着引导学生用字母式=k(一定)和正比例图像表示正比例关系揭示例2让学生继续体会当学生真正建立起正比例的概念进行了对比练习后再接着让学生来说由于学生有折线统计图和数对的相关知识经验所以在对平面直角坐标系做简单介绍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多少制作正比例图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和作用加深对正比例的认识最后通过练习p41做一做让学生来巩固今天的新知由于很多的练习都渗透到了新授的教学过程中因此练习的设置较少重点是让学生在正反例的对比中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正比例的量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一单元中的《成正比例的量》这部分内容是在教学比和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正比例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种数量关系,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数量关系,可以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正比例方面的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正比例的教学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中学数学和物理化学打下基础。
根据本课的具体内容,《数学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从知识技能、能力特点及情感态度三个方面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正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工巧匠有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归纳、推断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思维的全过程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通过具体问题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四、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上述的三维目标呢?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的编排特点,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本节课我采用多媒体为主要的教学手段,以分组合作学习为产要方式来进行教学,主要采取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多个例证,从多角度、多层次来归纳正比例的特征。
采取以上步骤的根据是学习比例的知识不能靠直观演示、操作,来获取知识,主要靠实际例子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推断等数学活动来获取知识,这样克服了比例意义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病,突出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为了理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我准备的教具是多媒体课件和展示台
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以及教法的实施,教具的应用均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五个教学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铺垫孕伏,导入新课
在这个环节里,我首先是让学生复习常见的数量关系,然后让学生根据一辆汽车行驶的路和时间说出路和时间的比.老师接着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要遇到许多数量,这些数量间藏在许多小秘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数量间的一些规律和特征,,直接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这一环节是学生获取新知的过程,教学中我以学生自产探索为主,合伯交流为辅,教师问题为桥的教学思路展开的,这个环节我分四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个步骤、师生携手,共同解决问题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的学习,所以我请同学们观察刚才汽车路程和时间的统计表,让他们先独立思考,再讨论交流,回答、以下的问题(用多媒全出示)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