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在汉语称呼语翻译中的应用
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万方数据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作者:王燕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太原,030006刊名:大众商务(下半月)英文刊名:POPULAR BUSINESS年,卷(期):2010(7)1.Sarcevic,S New Approaches to Leagal Translation 1997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 19973.何自然语用学讲稿 20034.何自然Pragmatics and CE/EC translation 1992(01)1.刘俊冰从语用学的视角研究翻译[期刊论文]-剑南文学2010(6)2.秦毅.QIN Yi语用学理论之于翻译等值[期刊论文]-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1)3.容曙翻译中语用学理论的应用[期刊论文]-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z1)4.郭光霞浅谈语用学在翻译中的应用[期刊论文]-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0(9)5.马骁骁.庞亚飞.MA Xiao-xiao.PANG Ya-fei从语用学理论探讨翻译的本质[期刊论文]-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9(5)6.曹宏伟.CAO Hong-wei翻译中应遵循的语用学原理[期刊论文]-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09,18(3)7.薛雁.戴炜华语用视野下的翻译[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1)8.任丽丽浅谈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11(12)9.赵艳丽语用学框架下的语境分析对翻译准确性的影响[期刊论文]-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22(3)10.盛婧从语用学角度看等效翻译[期刊论文]-科教文汇2008(27)本文链接:/Periodical_dzsw-tzb201007174.aspx。
语用学在汉语中的应用与发展研究
语用学在汉语中的应用与发展研究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情境下语言含义及其效果的学科,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汉语中,语用学的应用与研究也不断地发展与完善。
本文将从语用学的概念、汉语语用学研究的历史、汉语语用学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语用学在汉语中的应用与发展研究。
一、语用学的概念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情境下语言含义及其效果的学科。
语用学的任务是探究在特定的语言交际背景下,语言对话中语音符号、语义含义和描写所产生的复杂聚合体,同时解析这些复杂事件的交际原则、对话机制、事件知识和语用策略,推理出最后的意向、论述和权力等信息。
简而言之,语用学是一门研究发言人与听话人在言语行为中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二、汉语语用学研究的历史汉语语用学的发展历程相对较短,主要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的文革时期。
在文革时期,中国语言学研究开始批判传统意义上的语言学,并逐渐发展出一种新的全面的语言研究方法——现代语言学。
而语用学的兴起,则是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实用语言学运动开始的。
这一运动奠定了语用学的学科地位,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语用学的发展。
由于汉语本身的特点,汉语语用学发展的历程略有差异。
60年代之前,语用学的很多理论还未形成,而汉语中关于语用的研究仍主要集中于实词如何搭配等词法语用方面的问题。
从60年代中期开始,因为语言、文化、社会三方面的影响,外国语言学界对汉语语言的研究更加全面,语用学的研究也不断进步。
三、汉语语用学的应用在汉语中,语用学的应用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教育:语言教育中最主要的是对汉语口语的教学。
汉语口语中涉及到很多语用学的问题,如汉语礼貌用语、感谢用语、道歉用语等等。
语用学的研究对于汉语的口语教学是一项很重要的贡献,它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应用。
2. 汉语翻译:汉语翻译中也是需要关注语用学的应用问题的。
因为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理解和运用语用学对于汉语翻译中的表达功力和敏感度都有很大的帮助。
浅谈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 565 —
科技信息
人文社科
不仅仅是句子。说话者通过语句及语境执行言语行为,并在听话者那里 产生出交际效果。他的言语行为理论中的关键概念是言外之意。塞尔 (Searle)将其拓展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SpeechA ctTheory),并将 格莱斯(G 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与言语行为紧密联系起来(孙宁宁,2002: 69)。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分为规约和非规约两种。所谓规约性间 接言语行为是指通过字面语力的一般推断而得出的间接言语行为,即 依据句子的语法形式,按照语言的使用习惯立即可以推断出的用意。所 谓非规约性的间接言语行为,则主要依靠说话双方共知的语言信息和用翻译就是要看原文在 语境中的含义,把原著的语用用意(pragm atic force)即言语行为理论中的 “以言行事”行为用意或言语的意向,即言外之力,暗含或明说的意义清 楚地表达出来,同时选择恰当的译文语言形式表达原文的意象或语用用 意。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理解原文的字面 意义,还要弄清原作者的真正意图,以及对读者产生的作用和效果。
语用学翻译语境论在汉英翻译选词中的运用
第31卷第5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 ol.31 No.5 2010年5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y.2010语用学翻译语境论在汉英翻译选词中的运用姜蓉(空军装备研究院,北京 100085)摘 要:该文以“工商”等词语为例,分析了在汉英翻译中,怎样根据语境选词,提出汉英翻译选词不能望文生义,生搬硬套,对同一词语不能千篇一律地采用一种固定译法,而应该根据其语境,尤其是认知语境对译语做出关联顺应与优化选择,寻找最佳关联的文化信息,选择最佳语境效应的明示,使译文获得最佳语境效果。
关键词:语用学;翻译语境;汉英中图分类号:H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0)05-0176-03汉语词汇非常丰富,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因此在翻译中不能千篇一律,望文生义,生搬硬套,应根据词语所在的语境选择适当的译文。
近年来,随着语言多维性研究不断深入,对语境的研究已渗透到语言学的各个领域,成为研究热点。
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巴尔胡达罗夫曾指出:不考虑语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就不能理解言语产物,因而也就不能进行翻译。
语境是人们理解和解释话语意义的依据,因此在语境中理解原文,揣摸作者的思想和感悟,译者才有可能排除各种可能产生的歧义及存在的模糊,尽可能再现原文的风采,译出好译文。
[1]语用学翻译语境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语用学翻译语境论翻译实践中,语境对成功的翻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翻译时,我们必须从语篇的整体功能来考虑,包括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灵活变动和准确的关系、词句涵义与上下文语境的关系等。
[2]p27(一)语境的各种定义英国伦敦学派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1923年提出了“语境”这个术语。
他与语言学家弗斯的理论认为语境包括上下文和情景语境。
随后,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语境进行了研究与定义。
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3)
英语知识4. 语用翻译本文所谓的语用翻译是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翻译实践问题,即运用语用学理论去解决翻译操作中涉及到的理解问题和重构问题、语用和文化因素在译文中的处理方法以及原作的语用意义(pragmatic force)的传达及其在译作中的得失等问题。
语用学的翻译观可以说是一种等效翻译理论(何自然,1997),它更多地探讨口头语言、修辞性和艺术性语言的翻译。
Grice (1957)的意义理论以及Leech (1983)关于语用语言学的观点都认为,要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听话人首先必须正确识别和理解语言的基本意思和规约意义。
词句的基本意义或者说规约意义是理解话语和作品含义的前提条件,因此语言错误也是一种语用失误(张新红,2000),会导致理解失误。
试想,如果我们连语言系统中的词、短语或者句子的基本意思和规约意义都搞不清楚,又怎么能指望理解交际者/作者的交际意图呢?因此,语言系统知识是说话和理解的必备基础,是推导话语含义的基础。
请看下面这个例句:(2) Can you lift the box?听话人要理解这句话,首先必须知道句中各个词语的意思,此外还应当知道这种询问能力的句子的规约意义,即“请您帮我抬这个箱子”。
如果听话人仅仅照字面意义做出回答擸es, I can.敚缓笠廊徽驹谝槐呖醋潘祷叭艘桓鋈朔丫⒌靥ё畔渥佣蝗グ锸郑敲纯梢运邓挥姓嬲斫馑祷叭嘶坝锏囊馑肌A饺酥涞慕患适О堋* 在翻译过程中,任何对原文词句层次上的不解或误解都会导致对原作者意图的不解或曲解,导致在译作中出现误译。
这里我们拿指称词语的识别问题作为例子。
正确识别指称词语所指的对象(例如交际的参与者、交际事件以及交际过程中所论及的对象等)的能力是找到关联(Sperber & Wilson,1986)、进行推理、实现语篇的语义连贯(coherence)的必要条件之一。
正因为交际者不仅具有识别指称对象的能力,而且还具有解释特定指称对象的意义的能力,有解释它与其他语境及互文特征之间关系的能力,因此才能够找到和识别语篇的语义连续性(或称关联、连贯),才能推导出该指称词语的含义(Baker, 1992)。
语用学在汉语称呼语翻译中的应用
语用学在汉语称呼语翻译中的应用摘要:称呼语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称呼语具有指称特征和语用特征。
翻译称呼语应该充分考虑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等制约因素,通过一定的转换实现最大程度的“等值”效用。
关键词:称呼语;语用特征;语境;翻译称呼语是指发话人在直接语言交际语境中用于称呼受话人的人称指示语。
在各民族的日常交往中,称呼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传递给受话人的第一信息。
称呼语不仅具有一般的人称指示作用,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礼貌功能(肖旭月,2003) 。
恰当的称呼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不恰当的称呼则会阻止交际的正常进行。
由于发话人与受话人的年龄、职业、地位、身份和辈份的不同,以及他们之间的亲疏、情感和当时情景不同,称呼语的选择使用也会不同。
因此称呼语具有表达“角色、地位、亲疏、态度、情感”等多种语用功能。
中西方一些学者大多从社会语用学的角度对称呼语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美国语言学家布朗( Roger Brown) 和福特(Marguerite Ford) 就美国英语中的称呼语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欧·特里普( Ervin ·Tripp ) 以他们的研究为基础,分析了称呼语选择中可能的制约因素。
中国语言学家的代表人赵元任先生和陈原先生从历史、文化、民族的角度研究了称呼语的意义和演变。
本文通过分析英汉称呼语的类别和语用特征,探讨如何在语境制约下实现英汉称呼语的“等值”翻译。
一、称呼语的类别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必须使用某种称呼语。
汉英两种文化有各自不同的称呼特点。
王得杏先生指出,与汉语中多样化的称呼形式不同的是,英美国家基本称呼形式只有两种: (1) 称谓词+ 姓; (2) 名(王得杏,1998) 。
笔者认为,英语中的称呼语形式并不像王得杏先生所说的那样简单,它也应该是多样化的。
英汉称呼语有以下几种基本形式。
(一) 姓名称呼语英语中对姓名的称呼形式是“名”(first name, FN) 和“称谓词+ 姓”(title + last name, TLN) 。
浅谈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浅谈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摘要】由于日常交际中的话语意义传达是灵活多变的,因而严格的“等值翻译”是不可企及的。
本文把翻译活动看作是语用学的实践对象和练兵场。
反而言之,语用学理论的有效性也可在翻译的花园里绽放。
于是语用学介入英语翻译,为其提供了一种具有深层意义的理论依据。
置语用学的等效理论和关联理论于翻译实践中,可以译出理想的佳作,成功地完成作者与读者和译者间的交流。
【关键词】语用学;翻译;语用等效翻译理论;语用学关联理论一、语用学与翻译语用学是语言学研究新兴起的一个领域,它是研究如何使用语言的一门学科,也就是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意义。
翻译是译意,而语用学正是对话语意义的研究。
把语用学引入翻译领域,就会给翻译带来新的活力,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解释翻译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使译文与原文达到语用的等效。
二、语用等效翻译理论翻译等效论是翻译学本体理论之一,可以追朔到公元7世纪。
伟大的中国翻译家玄奘提出翻译的指导原则是:“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19世纪末,中国近代翻译事业的开拓者严复更进一步明确了这个概念:“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经过古今中外众多翻译学家长期的探索、研究,其已得到充分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文化交流的加深,等效论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日益受到关注,因为等效论本身是翻译的一个目标和实践原则。
而语用翻译是一种力求等效的新理论模式,也属于一种等效翻译理论,它强调语用下的翻译等效。
换言之,译者是在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运用语用学原理指导自己的翻译达到最大程度的等效,从而显示出语用学与翻译的密切关系。
语用学的翻译观主要探讨口头语言和艺术性语言的翻译,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语用学的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的顺利进行。
语用翻译等效理论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语用语言等效翻译,即通过对比两种语言来实现最大程度的等效翻译。
这种翻译不拘泥于原文形式,但求保存原文内容。
它和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相仿,即以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译文来再现原语内容,以实现等效。
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语用学理论在翻译 中的应用
刘 沛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 学院
摘 要 :将语 用 学理论 应 用到 翻译 中的 时候 ,不仅 能够 对语 用 学 理论 进行 实 践 ,还 能够促 进作 者 和读 者之 间的 沟 通 ,这样就 能够 翻译 出好 的作 品。本文 主要论述 来在语 用 学理 论的 指导之 下进行 翻译 的原则 。 关键词 :语 用学理论 ;翻译 ;应用
一
能够 理 解 原文 中表 达 的 内容 。在 降低 译 文 的难 度 的 时候 ,
最简 单 的方法就 是将 原文 中反 而 一些 的潜在 含义通 过 直观
、
语用学理论和翻译之间的关系
的表 达 形 式传 递给 读 者 。因此 在 运用 语 用 学理 论 的时 候 , 语用 学理 论和翻 译理 论最终 的 目的都 是实现 语 言意义 就 需要 结 合 语 言 背 景 、语 言逻 辑 以及 语 言 文 化来 进 行 翻
译 ,尽可 能降低 译文 的识别 难度 。
( 三) 保 留原 文风格
( 二) 本质 的统 一性 语 用 学理 论在 进行 研 究 的时候 注 重语 言 背景 的作 用 , 的押韵 、句 式,因此在翻译 的时候,就需要在语用 学理论 的 要 根据 不 同的语言 背景来 确定 所表达 的意 义 。而 关联 翻 译 指导下来进 行翻译 ,尽可能 也保 持押韵 ,使得 原文的艺术风 也 强调 语 境 的重 要性 ,在 不 同语 言之 间进 行 翻译 的 时候 , 格也体现在译文 中,这 也是翻译的最高 目标 。 需 要根据 语言 背景来 进行 翻译 ,这样 才能够 准确 传递 源语 三 、语用学利用在翻译中的应用的案例分析—— 以
语用 学理 论 是 美 国哲 学 家 c ・ w・ 莫 里 斯 和 R・ 卡 纳 普在 1 9 3 0年提 出的 ,后来 美 国 的语 用 学专 家又 对 其 理论 进行 进一 步的完 善 , 目前语 用学 理论 已经成 为 了语 言学研 究 的新领 域 。语 用学 理论 指出语 言在 具体 的语境 中进 行研 究 的时候 才能够 体现 出具 体的 意义 ,随着 语境 的不 同 ,语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分析及其翻译研究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分析及其翻译研究摘要: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称谓系统。
每种称谓系统都是这个民族内部社会交际的产物,反映着该民族的风俗、文化。
随着中国国际化的进一步加深,了解现代汉语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对中西方交流起到促进作用;做好汉语现代称谓语的翻译,更是让中文以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步伐。
关键词:现代汉语称谓语;语用功能;翻译(一)前言称谓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
[5]称谓语系统一般由亲属称谓语系统和社会称谓语系统所构成。
汉语称谓语系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称谓语系统之一,只有在正确理解汉语称谓语的语用功能的前提下,才能做好汉语称谓语的翻译,避免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出现误解。
(二)现代汉语称谓语现代汉语称谓语发展迅速,部分称谓语语义的变化较大,新的称谓语不断出现,亲属称谓语出现泛化,这需要人们在特定的语境下辨析其所指。
1. 现代汉语称谓语语义的变化称谓语与其他的语言表述一样,也经历着自身的变化。
现代汉语称谓语中,有不少是由古汉语称谓语演变而来的,但是它们的含义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如“先生”和“小姐”。
“先生”作为社会称谓语,在古代,一般指老师或某个行业的专家。
而在现代汉语中,“先生”作为社会称谓语时,指的是成年的男子,与“女士”相对应。
如:先生,请问您几位?而当“先生”作为亲属称谓语使用时,指的是“丈夫”。
如:这是我先生,王恒。
值得一提的是,“先生”这一称谓语,在现代汉语中,也有表示老师或者某个行业的专家(且可用于女性)的情况,但能被称之为“先生”的人为数不多,如:察院胡同23号,是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的旧居。
在这种情况下,要弄清楚所指对象的性别。
“先生”不一定只指男性。
“小姐”,这一称谓语,在宋代,指地位低微的宫女、婢女、妓女和妾,元朝以后,指未婚富家女子,民国后指未婚青年女子。
新中国成立后,“小姐”这一称谓语又被带上了阶级色彩,指思想腐化、贪图享乐的女性。
浅析语用学在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语用学在翻译中的应用作者:曾俊洁来源:《教育界·下旬》2013年第05期【摘要】语用学理论在很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尤其在翻译领域,引入语用学理论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文从语用学和翻译的关系,介绍了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并简单分析一些语用学在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语用学翻译重要性应用1 语用学与翻译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翻译研究(亦称翻译理论、翻译学)则是探讨译者解读原文、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的学问。
两者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
因此,在翻译中引入语用学理论是非常有必要的。
随着语用学的发展和其在翻译领域的广泛应用,语用学翻译成为一个广受翻译学界重视的一种翻译方式。
语用学对翻译有很强的解释力,将语用学引入翻译学领域,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和层次来理解翻译。
2 语用学在翻译中的重要性翻译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发展,其不断借鉴和引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使得翻译理论不断的得以充实和发展,在翻译工作中发挥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语用学作为一个比较崭新的学科理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和应用,尤其是在语言教学、认知语言学等领域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
将语用学引入翻译理论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翻译理论的补充和完善。
语用学理论涉及多个原则:合作原则、关联理论、会话含义理论,等等。
语用学是用来解决具体的交际问题的,倘若语言不用于实际交际,语用学则没意义。
它解决在交际过程中,即语言的使用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语用学理论中的一些分析方法,比如语言环境、会话含义、行为理论等,对于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一些语言使用的问题有着很大的帮助,可以被运用到翻译理论中去。
通过语用学在翻译中的应用,可以使翻译更好地体现原作者的意思,使翻译能够更符合语境,更符合源语言的文化背景,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精髓。
论语用学对文学翻译的积极影响——以《哥儿》的中译本实例分析为中心
c 贵 檬 c 土
( 坊 , 々 元 』, 1 『 ) P1 )
i- 口 癖 上 j c Z - :言 ' 、 。
夏 目漱 石 是 日本 近 代 有 名 的 作 家 ,哥 儿 》 这 部 作 品 《 “
严 谨 的 结 构 , 日本 近 代 小 说 中 是 属 于 少 见 之 列 的 ” 。 在 ③ 文
A 父 亲 是 什 么 事 都 不 干 的 , 一 看 见 人 , 说 : 你 不 . 但 就 “
行 , 行 。 ”开 译 本 ,9 不 ( P)
B 俺 爹 是 个 游 手 好 闲 的 人 , 要 一 看 见 俺 , 是 口 头 . 只 总 禅 似 地 说 :你 这 个 东 西 , 成 器 ! 成 器 !” 刘 译 本 , 3 “ 不 不 ( P )
关 键词 : 哥 儿》 语 用 学 《
文 学翻译
积 极 影 响
A. 由于 爹 娘 传 下 来 的 鲁 莽 , 小 就 老 是 吃 亏 。 ( 译 从 开
语 用 学 在 2 世 纪 8 年 代 兴 起 ,我 国 对 语 用 学 的 研 究 0 0 也 是 从 那 时 逐 渐 发 展 起 来 的 。 在 翻 阅 语 用 学 研 究 的 书 籍
■l
论 语 用 学 对 文 学 翻 译 的 积 极 影 响
以《 儿》 中译本 实例 分析 为 中心 哥 的
王 米 娜
( 国矿业 大学 , 苏 徐 州 中 江
摘 要 :本 文 以 夏 目漱 石 的 作 品 『 坊 尢 』 两尸 一子 j江 户 儿 ) 江 ) ( 自居 ,江 户 儿 ” 指 土 生 土 长 在 江 “ 是 户 的 人 , 指 下 层 民 众 。 我 ” 汉 语 中最 具 普 遍 性 的第 一 泛 “ 是
英汉翻译实践中语用翻译理论的运用
英汉翻译实践中语用翻译理论的运用摘要:伴随着语用学理论的深入发展,其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英汉翻译中引入语用学理论有其必然性。
本文系统阐述了语用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实践中应用的必要性,并对其应用流程进行了大致的描绘,最后从语境的设定与关联原则两个方面分析了英汉翻译实践中语用翻译理论的应用细节。
关键词:语用翻译理论;英汉翻译实践;应用;语用翻译理论是近年来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是语用学与翻译领域相互融合的产物。
语用学理论的核心在于如何在特定语境中理解语言的使用问题。
语用学将文本从语言环境中过渡到了特定语境中,进而超脱了文本本身的语言范畴,通史寸会话内容的分析以及寻找最佳关联,实现了对语言功能意义的全面认知。
伴随着研究的持续深入,语用学已经被广泛地用于二语习得、认知语言学以及语言教学等相关领域。
一、语用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实践中应用必要性翻译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其他学科理论的精华,在兼容并蓄的同时,翻译理论得以升华与发展,从而为翻译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加详实的理论依据。
与此同时,语用学也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被更多的学者所广泛关注,理论更加完善,被广泛用于语言习得、语言教学以及翻译等相关领域,更多的学者开始研究语用学理论对于翻译实践工作的指导价值。
随着语用学理论以及翻译之间的联系不断紧密,语用学不同研究领域所获得的成果都能够为翻译工作提供更加科学和微观的分析手段,例如关联理论、言语行为理论、预设等内容。
语用学理论能够有效地解决翻译进程中相关语言可能会出现的使用问题,所以被更多的学者用于翻译实践当中。
语用学本身对于翻译有着较强的解释力,使得我们可以从全新的视角解释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翻译和语用学之间的融合也提供了全新的翻译理论模式,为构建翻译学理论与方法提供了指导。
除此之外,语用学理论有助于译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当采用目的语再现原文意思的时候,也要凭借语用学知识的帮助。
除此之外,在翻译过程中,置身于文本所营造的语境下,理解文本的语用意义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浅谈语用学在翻译中的应用
【 中图分类号 】 1 H35
【 btat rg ts sh uyo nu g sg n sue. r mai , hc a gtn ovdi t nlin o es ido A s c】Pamac es d fag ae aeadi l Pa t sw i h s o ivle as t , f r a n f r i it t l u tr s g c h nr ao k
一
同 的认 知语境 ,即各 自不 同的经验 、知识 、信仰 等足 以影 响交 际 的种 种情 况 。 在 言语 交际 过程 中 , ’ 语境 的概 念也 是动 态发展 的 ,
原来 不 为双方 共有 的知 识完 全 可能在 交 际过程 中变 为相 互 知识 , 成为 进一 步交 际 的基础 。 境对 交 际双方 言语 的 表达 和理解 有制 语 约功 能 和解释 功能 。例 如 :
注 的都是语 言 理解 和语 言表达 。 语用 学 中 的许多 理论 研究成 果 都 可运用 于 翻译实 践 。 他们 之间 的这种 差异 性并 不妨 碍借 鉴语 用学 理论来 探讨 翻译 活动 ,反 而能 对翻译 实践 起 到启示 作 用 。
二 、语 用学 理论 与翻 译
1 .语境 与翻 译
【 摘 要】 语用学研 究语言的运用及其规律,是语言学的一个较新的领域。将语用学理论运用于翻译 ,为翻译研究提供 了新的理 论视 角和 具有 深层 意义 的理论 依 据。本 文 阐释 了语 用学 中的语 境 、合作 原 则 、言语 行为 理论 、关联 论 在翻 译 中 的运 用 ,每个 方 面都用
本文阐释了语用学中的语境合作原则言语行为理论关联论在翻译中的运用每个方面都用了相关的例子加以说明使我们看到了语用理论在准确推断话语语用意义推动翻译实践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浅析语用学在翻译中的应用
2018年06期总第394期ENGLISH ON CAMPUS浅析语用学在翻译中的应用文/李华【摘要】随着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不断应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语用学在翻译中的指导意义和价值,本文从语用翻译观内涵着手,通过语用学语境分析、会话含义理论、关联理论和言语行为理论,通过一些实例,分析这些方面在在翻译应用中的实践意义,从而说明语用学在翻译中强大指导力。
【关键词】语用翻译观;语境;会话含义理论;关联理论;言语行为理论【作者简介】李华(1992- ),女,汉族,山东菏泽人,在读研究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语用翻译观,是指运用语用学理论去解决翻译操作中涉及到的理解问题和重构问题、语用和文化因素在译文中的处理方法以及原作的语用意义的传达及其在译作中的得失等问题。
在国内外翻译界中争论的焦点一直都是对于原文的翻译。
美国翻译学家Nida指出:翻译是指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于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方面,其实是文体方面。
这句话揭示了语用翻译的内涵,也就是,在翻译时,译者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原文语篇所处的特殊的语境,除了揭示语篇的表层意思,更重要的是要译出作者写作的目的和要传达给读者的隐含意义或是意图。
一、语境与翻译语境是一个动态概念,是语用翻译观的灵魂所在。
它以交际者为中心,以语言使用者为指向,由许多不同因素所构成的并对口语话语或书面语篇中话语发出者/原文作者和话语接收者/译文读者的传达和理解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语言使用角度来说,语境大致可被分为两大类: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以及非语言语境(non-linguistic context)。
语言语境即“上下文”,非语言语境之语言交际活动的话题、时间、地点、参与者以及社会文化等。
“语境”在译者理解原文作者语篇意义及译出与之相对等的译文过程中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活动,要求翻译工作者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结合译文读者所处的语境,使译文不仅只是传达原文作者的书面意义,更要使译文再现原文的文体风格及内涵意义,从而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一致的阅读效果。
语用学在实用翻译中的应用
西方人会感到莫名其妙 ,甚至会认 为你要请他吃 顿 。所 以 ,将 “ 吃过 没有 ,老爹 ? 译 为 “ od ” G o
一
m ri , r da ”就是 从语用效 果来 考 虑 的。 o n Ga p . n g n 中国人在路 上遇到熟人喜欢 问到哪里去啊, 西方 人 对此很 不 习惯 ,他 们会 认 为你 在 干 涉他 们 的私 事,甚至有被警察盘 问之嫌。可见 ,这种 由 不 同 文化差 异所 引 起 的语 用 失 误 是 多 么 常 见 。 因 此 , 在翻译 中,语用 学 的运用越来 越 引起人们 的 关 注。众所周知 ,译事难 为。多年来译界一直在 争 论翻译 的标准 和方法 ,无 论是严 复的 “ 、达、 信 雅” ,还是奈达的 “ 功能对等” ;不论是直译、意
・ 7・ 8
题总在于如何解释言者的 “ 弦外之音” ,听者如何 才能领会言者的真实意 图。G i 认为在这些语言 re c 交际活动中,言者和听者之间存在着一种调节言 语生成 和理解 的机制 ,他认为存在着一套支配会 话行为的原则 。这就是他所谓的 “ 合作原则” ,具 体为四条准则 :量 的准则 、质 的准则 、关联 准则
和方式 准则 。
言者为使听者 明白 自己的意图 ,总是 以明 白无误 的明示方 式表达 信息 ;听者 为了解 言者 的意 图, 必须将 信息纳入明 白无误的 明示推理模式 中进行
演绎 推理 。演 绎推 理 的 重要 依 据 就 是 获 取 信 息 和
语境的最大关联。最佳关联性 来 自于最好的语境 效果 ;人们对 话语 和语境假设的思辨 、推理越成
是一个 典 型 的 语 用 问题 。又如 ,中 国人 见 面或 打 电话爱 说 :“ 了没有 ? 如果 把这 句话 直译 出来 , 吃 ”
语用学在翻译中的运用
语用学在翻译中的运用作者:许文晶王晓娟来源:《现代交际》2015年第12期[摘要]翻译和语用学都研究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语用学中的许多理论可以运用到翻译中。
本文分析了语用学中的语境、指示语、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在翻译中的应用,最后总结了语用学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翻译语用学语用学理论[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054-01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不仅涉及两种语言的转换,还包含两种文化的交流。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在特定语境中具体运用的学科,是理解语言、使用语言的学问。
翻译与语用学都是研究语言的理解、表达与使用,两者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
因此,翻译与语用学之间的切合点引起了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把两者结合起来研究。
一、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研究的发展国外最早从语用学的视角研究翻译的是哈特姆和梅森,在《语篇与翻译》一书中从语用学的多个理论方面讨论了翻译。
德国学者恩斯特·奥古斯特·格特在他的著作《翻译与关联》中首先将关联理论应用与翻译研究。
利奥·希基汇编的《语用学与翻译》一书中,有作者从指示语、预设、礼貌原则等多个角度探讨了语用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我国语用翻译学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张亚非指出,双语翻译要注意源语与译语的语言结构等值、语义等值与语用等值。
张新红、何自然在《语用学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中,从关联理论探讨了翻译的本质。
二、语境语用环境简称语境,语境是言语交流所依赖的环境、背景。
翻译也是在一定的语境下发生的,离开特定的语境话语意义就难以确定。
下面看下“good”的含义如何在特定的语境中固定下来。
One apple a day is good for your health.一天一个苹果对健康有好处。
She is good at dancing.她擅长跳舞。
You’d better having a good try.你最好认真试一下。
语用学在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语用学在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主要探讨语言在特定情境下的使用规律,分析语言的含义、目的、意图。
在汉语教学中,语用学的应用逐渐被重视,因为理解汉语的语境和使用规律对于学习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语用学在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帮助汉语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利用语言的特点来帮助学生增强语言应用能力。
一、语用学在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意义汉语词汇作为汉语学习的基础,学好词汇对于汉语初学者来说至关重要。
然而,在语用学的角度来看,单词的意义和使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受到语言使用环境和表达者意图等多方面影响的。
因此,在汉语词汇教学中,应用语用学理论,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词汇的使用范围、意义和语境,提高学生语言应用的能力和水平。
二、语用学在词语辨析中的应用语用学中的语境理论和语境依存理论,对于词语辨析非常有帮助。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语境的角度出发,理解不同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和用法。
例如,教师可以举例说明“起飞”和“飞起”的区别,让学生注意语序对于词汇的使用所产生的影响。
在教学中,语义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单词的词义来帮助学生掌握各种词汇的含义和用法,例如词义的多义性、义项的区别等。
在汉语中,许多词汇都有多义性,学生需要通过语用学的方法,理解词汇在各种语境下的意思和用法。
三、语用学在热词解析中的应用热词解析是汉语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帮助学生理解当下社会热门话题和文化现象。
语用学理论对于热词解析帮助很大,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新兴词汇的语境变化和含义潜在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996”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词汇,教师需要通过语用学的理论,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和使用场景。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其起源和流行背景,帮助学生增强对于当下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了解。
四、语用学在生活场景中的应用语用学理论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理解词汇的使用和含义,还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场景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描述生活场景来使用不同的词汇,例如在餐厅点餐、购物结算、与人交流等,让学生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更好地应用语言知识。
探讨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实际应用.
探讨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实际应用本文主要讨论语用学理论对翻译研究的理论输出、启发以及语用翻译的实际应用。
文章首先根据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提出翻译的本质是个双重示意-推理的交际过程,该交际过程是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等三类交际主体之间的互动,因此翻译的语用观实际上是个动态的三元翻译观。
本文把翻译活动看作是语用学的研究对象和练兵场。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语用学理论的有效性在翻译领域里也可以得到检验。
本文还尝试着把语用学关于规约意义、含意、礼貌、指示语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解决翻译实践中的文化、语用类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最后提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追求“信”,而达到译文对原文忠实的手段不必追求千篇一律,决定翻译手段和策略的最主要参照标准应当是译者对译文读者的接受环境和译入语语言文化环境的正确评估和认识,对源语和译入语之间差异的评估。
1. 引言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与理解的学问,既研究发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也研究听话人对发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
同语义学一样,语用学也研究意义,但是它研究的不是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的意义,而是交际者在特定交际情景中传达和理解的意义以及理解和传达的过程。
翻译研究(亦称翻译理论、翻译学)则是探讨译者解读原文、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的学问。
两者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
所不同者,前者更重视口语交际及其动态特点,而后者所关心的是文本和书面语言。
但是这种差异性并不妨碍翻译理论研究者借鉴语用学理论来探讨翻译活动。
事实上,许多学者认为书面语篇同口头话语一样具有交际的性质和特点,具有动态性(Hatim,1998:86)。
他们认为作者在写作时会把读者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语境考虑进去(Baker,1992:222),把自己的意图通过话语(作品)示意给读者(Sperber & Wilson,1986)。
如果作者认为读者对某种知识或意境不熟悉并且会影响读者对作品的解释、理解,他就会把这方面写得详细一些,反之亦然。
翻译中语用学的运用
翻译中语用学的运用山雪莲【摘要】摘要:语用学主要研究的是说话者如何运用语言来达到交际的目的这一问题。
而翻译是进行信息交流的,把两者结合必定会取得不一样的效果。
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看看采用语用学的相关知识来看翻译的效果如何,采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进行说明,最终得出,由于各个民族文化存在差异,采用语用学的相关方法来进行说明是正确的,正是这种差异性使翻译充满活力。
【期刊名称】考试周刊【年(卷),期】2011(000)085【总页数】2【关键词】关键词:语用学翻译语境言语行为理论语言是人类信息的重要的符号系统,而译者是与这些语言符号打交道的,是在传递信息。
而这里的传递信息并不是简单的符号转换,而是具有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
翻译是传递信息的语言文化活动。
信息内容可以是语义的、文体风格的,也可以是文化的。
语用学主要研究的是说话者如何运用语言来达到交际的目的。
它主要涉及两种语境,第一种是语言语境,另一种是情景语境。
说话者知道应该如何组织自己的词汇形成句子,他们也知道如何把句子联系在一起构成篇章。
而话语分析主要研究的是那些通过大量句子构成的篇章。
话语分析涉及风格、联系性、修辞、标题及副标题结构、口语与书面语之间的差异和语法结构等问题。
在语言语境中,前面句子的含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接下来的句子的意义。
比如说代词,当一个名词第一次出现时,我们用这个词本身来表达,但是当它出现第二次甚至是第三次时,那么就需要用代词来表达,这么做就是为了避免重复。
这种语言情景也影响多义词,比如说“bank”这个词,如果我们不看前面说的是什么,就不知道它到底应该翻译成“银行”,还是应该翻译成“河岸”,这可能造成歧义。
在情景语境中,句子甚至是篇章,它们出现在一个非语言的环境中。
这种情景其实是一种通过说一些话来表达一定的行为。
比如说:“你能把盐递给我吗?”说话者说这句话的真正目的并不是让听众通过各种语法知识来解释这句话,而是让对方把盐递给他,是做个动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用学在汉语称呼语翻译中的应用摘要:称呼语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称呼语具有指称特征和语用特征。
翻译称呼语应该充分考虑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等制约因素,通过一定的转换实现最大程度的“等值”效用。
关键词:称呼语;语用特征;语境;翻译称呼语是指发话人在直接语言交际语境中用于称呼受话人的人称指示语。
在各民族的日常交往中,称呼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传递给受话人的第一信息。
称呼语不仅具有一般的人称指示作用,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礼貌功能(肖旭月,2003) 。
恰当的称呼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不恰当的称呼则会阻止交际的正常进行。
由于发话人与受话人的年龄、职业、地位、身份和辈份的不同,以及他们之间的亲疏、情感和当时情景不同,称呼语的选择使用也会不同。
因此称呼语具有表达“角色、地位、亲疏、态度、情感”等多种语用功能。
中西方一些学者大多从社会语用学的角度对称呼语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美国语言学家布朗( Roger Brown) 和福特(Marguerite Ford) 就美国英语中的称呼语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欧·特里普( Ervin ·Tripp ) 以他们的研究为基础,分析了称呼语选择中可能的制约因素。
中国语言学家的代表人赵元任先生和陈原先生从历史、文化、民族的角度研究了称呼语的意义和演变。
本文通过分析英汉称呼语的类别和语用特征,探讨如何在语境制约下实现英汉称呼语的“等值”翻译。
一、称呼语的类别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必须使用某种称呼语。
汉英两种文化有各自不同的称呼特点。
王得杏先生指出,与汉语中多样化的称呼形式不同的是,英美国家基本称呼形式只有两种: (1) 称谓词+ 姓; (2) 名(王得杏,1998) 。
笔者认为,英语中的称呼语形式并不像王得杏先生所说的那样简单,它也应该是多样化的。
英汉称呼语有以下几种基本形式。
(一) 姓名称呼语英语中对姓名的称呼形式是“名”(first name, FN) 和“称谓词+ 姓”(title + last name, TLN) 。
例如,人们可以称“Tom Smith”为“Tom”或“Mr. Smith”。
英语没有“称谓词+ 名”(title + first name) 这种称呼形式,例如上面的“Tom Smith”不能被称为“Mr. Tom”。
汉语的姓名称呼语则灵活得多,可以称呼“姓+ 名”,“名”,“姓+称谓词”,“名+称谓词”,“姓名+称谓词”,还可以称呼“小/ 老+ 姓”和“姓+老”。
例如,人们可以称“张大民”为“张大民”,“大民”,“张先生”,“大民先生”,“张大民先生”,“小张/老张”,“张老”。
(二) 亲属称呼语在亲属称呼语方面,汉语比英语复杂得多。
汉语有非常多的亲属称呼语,例如,“伯父、姨父”区分血缘和非血缘,“侄儿、外甥”区分家族和非家族,“姑妈、姨妈”区分父系和母系。
英语中的一个称呼语却可以等于汉语中的好几个称呼语。
例如,“uncle”=“叔叔、伯伯、姨父、姑父、舅舅”,“aunt”=“婶婶、伯母、姨母、姑妈、舅妈”,“cousin”=“堂兄(弟) 、堂姐(妹) 、表兄(弟) 、表姐(妹) ”。
(三) 职业称呼语汉语的职业称呼形式是“姓/ 名/ 姓名+ 职业”,而英文的职业称呼形式是“职业+姓名”或“职业+ 姓”,不能“职业+名”。
值得一提的是,在英语中,如果某人是“老师”、“建筑师”或“工程师”,人们不能称他/ 她为“…老师/ 建筑师/ 工程师”,而应称为“…先生/ 女士”。
例如,Tom Smith 是位老师,人们不能将他称作“Teacher Smith”,而应该是“Mr. Smith”。
(四) 零称呼语汉语和英语中都有零称呼语。
例如汉语的“喂,嗨,那个谁”等,英语的“Hello, Hi,Hey, Excuse me”等。
在中国,零称呼语必须谨慎使用,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然而,在英美国家,无论发话人和受话人之间是什么关系,零称呼语都是可以被接受的。
二、称呼语的语用特征称呼语的主要功能是用于指称交际对象,但由于受社会交际礼仪或语言表达习惯的影响,话语或字面的指称对象与实际指称有时会出现“表里不一”的现象;又有某些称呼语在特定的交际语境中还具有隐含的附加意义(包惠南,2003) 。
因此,称呼语作为言语交际的先导语,具有多种语用特征。
(一) 称呼语的指称特征称呼语的指称特征即指称呼语具有一定的社交指示功能。
它能反映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权势、亲疏等。
称呼语的社交指示功能可以引导我们在不同的社交场合选择符合社交需要的称呼语。
例如,丈夫是妻子的上司经理,在公司公开场合里,妻子必然选择尊称来称呼丈夫,如“张经理”,以符合双方的权势关系。
但是在家里等私人场合,妻子则直接称呼丈夫的名字或用各种昵称来称呼,符合了双方的身份和亲疏关系。
(二) 称呼语的语用特征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言中的任何一句话,其意义不等于一个字一个字意义的总和,而是还多些什么。
这里多出的意义就是语用学中的言外之意。
因此称呼语不仅具有指称特征,同时还具有语用特征。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指出,人们说话时同时在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 、言外行为 (illocutionary act) 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即言语行为理论三分说(周明,2000) 。
称呼语的语用特征主要表明了发话人对受话人的一种感情色彩,如请求、指责、亲昵、威胁、讽刺、戏谑等。
实际应用中具体体现哪种语用功能,要结合语境而论(刘萍,2003) 。
我们来看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简·奥斯汀(Jane Austin) 的名著《傲慢与偏见》中有一段Bennet 夫妇的经典对白。
W (Wife) :“Oh ! Single,my dear, to be sure! A single man of large fortune. . . What a fine thing for our girls!”H ( Husband ) :“How so? How can it affect them ?”......W:“But,my dear, you must indeed go and see Mr. Bingley when he comes into the neighborhood. ”H:“It is more than I engage for,I assure you. ”W:“Mr. Bennet, how can you abuse your own children in such way ?”......H:“You mistake me,my dear. I have a high respect for your nerves. ”以上会话中,Bennet 夫人试图说服丈夫去拜访年轻富有的Bingley先生。
在劝说时,Bennet 夫人两次使用了“my dear”的称呼,符合了夫妻双方的平等与亲昵关系。
但是Bennet 先生在回答中一再缺省称呼语,传达了自己冷漠和不赞成的态度。
Bennet 夫人被激怒,改用“Mr. Bennet”称呼丈夫,表明了生气和疏远的情绪。
此时,Bennet 先生用“my dear”回应妻子,意欲拉近双方的交际距离。
由此可见,称呼语的语用功能受到语境因素的制约。
译者在处理称呼语的翻译时要充分考虑这一制约因素,以达到最大程度的“等值”翻译。
三、称呼语的“等值”翻译语境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语境存在于一切形式的语际交流活动中,只要有语言的交流,特定的语境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李铭,2002) 。
在交际过程中,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语境的影响并利用语境来进行称呼语的选择。
钱冠连先生对语境进行了定义和分类:语境是指言语行为赖以表现的物质和社会环境。
这个环境既包括语言符号内的因素(linguistic context) ,即上下语(可听的) 或上下文(可见的) ;还包含语言符号外因素(extra - linguistic context) ,它可以是外在于人的、显性的、可见的现场,如地点、对象、场合、自在物体、意外出现的人或物、自然环境等等,也可以是隐性的、不可见的背景,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行为准则、价值观念与历史事件等等(钱冠连,2002) 。
总的说来,语境可概括为“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
关于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纽马克(Newmark) (1982) 指出:“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大于任何法规、任何理论、任何基本词义。
”对称呼语的翻译,仅仅从语言内部本身的规则和语言之间的转换法则着手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根据“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进行分析。
(一) 言内语境与翻译在一篇文章中,同一个称呼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意义有时是不同的。
翻译时应充分考虑上下文,以确定说话人的感情,做出“等值”的翻译。
例如:原文:“You're wasting your time. I'll never marry that whore. ”But they said indignantly,“What a way to talk ! Aren't you ashamed of yourself ? We can take you to the rabbi and have you fined for giving her a bad name. ”(Gimpel the Fool) 译文:“你们是白费口舌。
我他妈的八辈子打光棍也不要那个破货。
”那伙人一听火了,叫道:“怎么说话呢! 说这话你脸不红吗? 你小子这样败坏人家的名声,告到法官那儿是要受罚的。
”通过上下文我们知道,傻瓜金贝尔是个什么话都敢讲,什么话都敢问的人。
当听说别人要把作风不检点的埃尔卡(Elka) 介绍给他作媳妇时,他恼羞成怒地说出了上面这番话。
译文通过增词法将称呼语“I”和“you”分别译成“我他妈的”和“你小子”,准确地传译出了金贝尔的愤怒情绪,也充分体现了原作的风格。
如果译者只简单地将“I”译为“我”,“You”译为“你”,原作的语言意义虽然准确,但风格受损,译作就平淡无味。
(二) 言外语境与翻译言外语境又分为两种。
一种是显性的,即“情景语境”;一种是隐性的,即“文化语境”。
人们根据情景的变换选择不同的称呼语。
即使同一称呼语在不同的情景下,表达的意思也可能不一样。
译者应结合这一语境因素对称呼语做出准确的翻译。
例如,在英语中,“sir”可以对多种受话对象使用。
警士对他的上级的命令回答说:“Yes,sir. ”酒店服务员对客人的吩咐回答说:“Yes,sir. ”学生对老师的要求回答说:“Yes,sir. ”在这三个语境中,同样的称呼语回答了不同的受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