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谓语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时间取向方面,中国儒道两家都主张回归
自然,回归过去,可以讲中国是一个传统导 向的社会,重视过去、循规蹈矩已成为一种 社会规范,与此相连的是人们崇拜祖宗。敬 老尊师,重经验,重年龄。与中国文化的过 去取向相反,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一切 着眼千未来。在这种取向的影响下,西方人 很少循规蹈矩,很少崇拜祖宗,也不像中国 人那样尊老敬师,年龄和经验也未必值得敬 仰。
(二)文化差异与称谓
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由于有着各自不同
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宗教信仰,其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也就迥然而异。在社会
结构方面,中国受以农业自然经济为基础的
封建社会统治几千年,其最典型的传统结构
是由血缘纽带维系着宗法社会结构——家庭。
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
格局,西方人生活在海洋型的地理环境中, 从事商业活动按照自己的要求塑造完全不同 的社会结构,个人本位取代了群体取向,以 契约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取代了以血缘为纽带 的宗法家庭社会。因此西方人对长幼不严加 区别。
在价值观方面。中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推崇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三纲五常(西
汉董仲舒理论化、系统化的中国儒家伦理纲 常学说。“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 信五种永衡的道德。 )。推行伦理文化,
提到“中国的九族关系”,即在“我”之上 有四族(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和在 我之下有四族(子、孙、曾孙、玄孙),加 上“我”这一族,共九族。这些人全都同宗。 虽然每一族属于不同的支系或家族,但都是 我的亲属”(陈原,1983)。在这种宗法关 系下,亲缘的远近有严格的区别,对长幼差 别高度重视。
西方社会是由古代希腊罗马发展起来的社会
称谓语研究
一 相关界定
二 文化视角
三 语用视角
四 泛化视角
一 相关界定
(一)定义
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关系,以及身份、
职业、性别等而得来的名称 。 (二)分类 1. 亲属称谓:爸爸、妈妈等。 2. 社会称谓:职业称谓语、通用称谓语和姓 名称谓语等。
(三)相关研究领域
称谓语,作为人类特有的语言,在语言交际
过程中往往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在 体现语言的文化特征方面,同其他语言成分 相比,具有其特有的文化底蕴。“称谓”是 “习俗礼制与语言的结合体,是关于人际之 间用作叫法,称呼的语言习俗。”称谓习俗 是“一种具有语言学和民俗学双重属性的称 谓符号系统。”称谓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 谓两大类型,这是世界上大多数民族语言的 称谓语俗共性的类型特征(曲彦斌,1989: 294)。
方式通常称之为深层文化。狭义的文化仅仅指文
学艺术。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总是在文化发展的各个阶
段完整地、协调地反映文化,并将其固定下来。世
代相传,成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和载体,即一定 区域内国家民族和人群在生态地域、物质文化、社 会宗教直至语言文学本身等诸方而独特而客观的描 述方式与现实反映。
也不尽相同。文化的经典定义。是1871年由英国人
类学家泰勒(Edward T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
中提出的: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 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 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
按照大多人的观点,对“文化”这个概念的理解
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 会历史过程中所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 和,抑或是指一切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以及由二 者形成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
二文化、语用视角
(一)文化与称谓
语言和文化相依相存。称谓,作为一种依附
于语言的特殊语言,浸透了民族的文化。不 同的民族在其漫长历史发展中沉淀出有别于 其他民族的独特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宗教 信仰和社会心态。中西文化可以说是世界上 大相径庭的两种文化,因而其称谓习俗也千 差万别。
“文化”这一概念的含义纷繁多样,人们对它的理解
注重宗法礼教观念。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对 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在这种思想指导和 影响下,人们倾向于求整体,遵循群体取向, 在交际行为和交际风格上表现为礼貌,卑己 尊人。
与儒家的思想截然相反,西方的基督教崇尚
的是个体。主张平行或平等的人际关系。西 方人从古至今倾向于天人相分,认为人处在 支配和改造自然的位置。因而,西方人的人 生价值观不是论资排辈,而是强调个人价值、 人个权利和个性解放,强调自我发展、自我 能力的发挥。
每一种语言,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之后,都会 形成各自独特的称谓体系和使用规范(杜学增, 1999:30)。中国既是文明古国,又是礼仪之邦, 作为社交礼仪重要组成部分的称谓体系已经存在了 几千年,自原始社会脱离混沌并确立家庭形态之日 起,就出现了亲属称谓。随着社会关系的建立和发 展,社会称谓也逐渐发展起来。和中国相比,英语 国家的称谓习俗要简单一些,英语国家的称谓首先 是从英国发展起来的,然后随着英语本身扩展到美 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国前殖民地,这些英语 国家,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又为英语的称谓体系增 加了新的内容或地区色彩,所以英语国家的称谓体 系基本上是一致的。(杜学增,1999:42)
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将语言文化特性
分为五类: (1)生态学(ecology); (2)物质文化(material culture); (3)社会文化(social culture); (4)宗教文化(religious culture); (5)语言文化(linguistic culture)。 由此可见,文化包含着语言,并影响语言, 而语言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 承传文化、交流文化和反映文化的不可缺少 的工具。
1.称谓语与社会文化:主要是研究称谓语所
体现出来的社会文化特征;
2.词语色彩及其修辞功能:描写和归纳称谓
语所具有的语体、感情等方面的色彩及其修 辞功能;
3.称谓语溯源(类似于词源学研究); 4.古汉语、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中的称谓语
研究;
5.称谓语新形式;
6.称谓语词典的编写; 7.不同语言间称谓语的翻译; 8.不同语言称谓语的时比研究; 9.对外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教学中称谓语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