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呼语研究综述 (1)
近十年我国“美女”称呼泛化研究综述
近十年我国“美女”称呼泛化研究综述作者:丁颖来源:《东方教育》2018年第26期摘要:“美女”称呼的泛化研究是近十年才在我国出现的一种新型大众文化趋势。
目前我国对该称呼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从认知语言学进行研究,包括语义和语用功能分析;一是从泛化原因及局限性进行研究,包括审美标准、社会历史原因等方面。
关键词:美女;泛化;综述近年来,一些学者从“美女”称谓语泛化这个视角展开文学研究,并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且已经取得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成绩。
本文试对这一研究进行探寻。
语言是底座,人际交往需要特定的礼貌称谓,而怎么选择和使用称谓语是值得深究的。
每个时代对称谓语的运用也侧面表现出时代性、思想性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心理。
“美女”称谓反映了某一时期的大众文化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俨然已成为中国的一种特色文体。
本文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论文和资料,试图对“美女”的渊源以及对“美女”称呼泛化做出深刻解读,进一步分析目前“美女”的社会文化心理,并从这一称呼的演变来探讨当代文化审美的转向。
众多作家对“美女”这一称呼语进行不同角度的研究,其研究的中心点离不开“美女”。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美女”的解释是“美貌的年轻女子”,但随着人们的认知和时代的发展变化,这一词出现了泛化的现象,这也反映着现代社会人们对于美的认识更趋于包容。
对于“美女”这一称呼的研究也更趋多元。
从目前看来,对于“美女”称谓语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从“美女”这一词语的认知语言学中的语用角度来解读;二是从社会文化视角来探究“美女”一词的泛化。
一、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一)语义方面在《语言与文化视角下的“美女”称谓泛化现象分析》中王珊珊从语义角度解释“美女称呼”的泛化现象,她指出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认知更广泛,“美女”的语义更加多元化。
岳军在《“美女”称谓在日常交际中的语义泛化》中指出“美”已渐趋虚化,成为虚指。
同时,作者从这一称呼多频繁使用于陌生人之间、多层指称义、无年龄限制三个方面总结了“美女”泛化的主要体现,“美女”的语用意义胜过称谓本身。
称呼语研究综述(1)
称呼语研究综述(1)称呼语研究综述-大学语文论文称呼语研究综述○阮凯歌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什么是称呼语及称呼语的分类。
接着从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等角度梳理了称呼语领域近二十年来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基本的研究路向,以及研究的成果和不足。
最后指出,对由于社会变化带来的称呼语混乱现象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关键词:称呼语研究特点称呼语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反映社会的发展与价值观的变化。
例如“客官”、“大官人”反映“官本位”思想。
“老板”和“老板娘”折射出现代经济社会对商人身份的认可。
随着社会的巨大变化,特别是新事物新行业的出现,出现很多称呼语的缺位及混乱现象,这非常不利于语言文字的规范化。
从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对称呼语进行研究的成果有不少,但是以往的研究多停留在对称呼语或者称谓语的系统理论总结以及对某个具体的称呼语的研究上,对称呼语进行社会性的调查研究还不是很多。
运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对生活中常用的称呼语进行调查、分析、总结,是以提高人们之间交往的有效性为目的的研究。
一、关于称呼语关于称呼语,各家都有不同的说法,但是异中有同,笔者摘取三个有代表性的说法,并进行归纳总结。
刘永厚(2010)认为,称呼语作为一种交际单位,是人们用于指代称呼对象、识别身份以及在交际中定位人际关系的符号系统。
称呼语具有两个基本功能:其一,作为一种价值符号,称呼语可以标记说话人的社会地位、年龄、性别和种族等社会属性,同时也能定位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角色。
其二,人们能够发挥主体能动性,借助称呼语变异来重组人际关系、表达立场态度、建构新的身份和实施言语行为。
王卫强(1994)指出,称呼语在许多情况下,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
说话者总是既要根据对方的年龄、职业、地位、身份、辈分,又要考虑跟自己的关系亲疏、情感深浅及说话场合等因素选择恰当的称呼。
不同的称呼一方面反映了交谈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的不同;另一方面表达了说话者对听话者的思想感情。
称谓语性别差异研究共3篇
称谓语性别差异研究共3篇称谓语性别差异研究1称谓语性别差异研究一直以来,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待男性和女性时使用的称谓语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与某些人眼中的性别歧视有关。
本文将探讨称谓语在语性别差异方面的研究,并解释这些差异的成因和可能对人际关系和社会造成的影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男性和女性的称谓存在着很大差异。
男性一般称为“先生”、“阁下”、“大人”等,而女性则总是用“小姐”、“女士”、“太太”等称谓。
这种差别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社会性别角色的分化,即男性被视为家庭的经济支柱和社会的担当,而女性则被赋予了照顾家庭和儿育的责任。
虽然现代社会对此已有了较大的改变,但许多人仍习惯于使用这些已有的称谓。
在西方国家中,对男性和女性的称谓语也存在很大差异。
如果把男性称为“sir”、“Mr.”和“Mister”,那么称呼女性就会用到“madam”、“Mrs.”和“Miss”等不同的称谓。
在这些差异背后,同样反映了社会性别角色的分化,体现了社会的一些歧视现象。
在过去,女性在社会地位上比男性低很多,因此给她们贴上不同的称谓语,是为了强调男性的优越性。
除了中国和西方国家外,其它许多国家也存在着对男性和女性使用不同称谓语的现象。
对这种称谓语的差异,人们在语言学和社会心理学方面也已做了大量的研究。
很多研究发现,在称谓语使用上的差异,只有一小部分与语言学因素有关,更多是基于社会文化和文化认知的人际关系。
职业、文化和地理位置等因素也会对人们使用的称谓语产生影响。
尽管这些称谓语的差异已经在不断减少,但其仍面临一定的歧视和偏见。
在职场和社交场合,要注意使用得体的称谓语,并尽量避免使用那些可能带有性别歧视的言辞。
通过完善人际交往方式和语言使用,我们可以逐步减少称谓语的差异,促进社会的平等和进步。
总之,称谓语的差异主要是由社会性别角色分化、文化认知和人际关系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进步的社会越来越重视平等和包容,人们应该通过有效的语言交流和人际互动,逐步消除其差异和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称谓语的差异仍然存在,但是人们的观念和意识正在不断变化和进步,逐步消除差异,促进平等和包容。
中国称谓语研究综述及前瞻
中国称谓语研究综述及前瞻第一篇嗨,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中国称谓语。
你知道吗,中国的称谓语那可真是丰富得让人眼花缭乱!比如说亲属称谓,什么叔叔、阿姨、舅舅、姑姑,这都是常见的。
但你要是深入研究,就会发现这里面的门道可多啦。
不同地区对于同一个亲属可能还有不同的称呼呢!还有社会称谓,像先生、女士、师傅、同志,这些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传递的意思和感觉也不太一样。
比如“师傅”这个称呼,在过去可能更多用于手艺行业,现在呢,范围可就广啦,打车的时候叫司机师傅,感觉特别亲切。
再说说古代的称谓语,那更是充满了文化韵味。
什么“陛下”“大人”“爱卿”,一听就好像能穿越回古代似的。
不过呢,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称谓语也不断出现。
像“亲”“友友”这些网络称呼,在年轻人中可流行啦。
对于未来中国称谓语的发展,我觉得会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也许会有更多充满创意和趣味的称呼出现,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有趣和独特。
怎么样,小伙伴们,是不是觉得中国称谓语很有意思呀?第二篇嘿,朋友们!咱们又见面啦,今天来唠唠中国称谓语。
还有啊,职场上的称谓语也有讲究。
“老板”“经理”“主管”,不同的职位对应着不同的称呼,这里面可包含着对别人的尊重和自己的礼貌呢。
在学校里,“老师”“同学”这些称呼陪伴着我们成长。
但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学生之间也会有一些特别的昵称,显得更亲密无间。
传统的称谓语像“公公”“婆婆”,承载着家庭的温暖和亲情。
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也催生了一些简洁明了的称谓语,比如“小姐姐”“小哥哥”,让人一听就觉得轻松活泼。
那未来呢?我猜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交流融合,称谓语可能会变得更加国际化和时尚化。
说不定会有更多从外语中借鉴过来的称呼,或者是结合数字、符号创造出的新奇称呼。
中国称谓语的世界就像一个大宝藏,越挖掘越有趣,让我们一起期待它未来更多的精彩吧!。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综述摘要称谓语是世界各民族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非常普遍、非常重要的社会语言行为,是语言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称谓语往往是最先传递给对方的信息,称谓语使用是否得体,关系到交际能否顺利地进行下去,所以对称谓语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称谓语称呼语分类研究方向一、引言语言是人们交际的重要工具,在日常生活中说话人就要经常提及或招呼到某个人,这时就要运用称谓语。
我国关于汉语称谓语的使用和研究源远流长,“称谓"一词最早见于《晋书·孝武文李太后传》所载会稽王司马道子的书启:“虽幽显同谋,而称谓未尽,非所以仰述圣心,允答天人。
宜崇正名号,详案旧典。
”这里的“称谓”指的是称呼和名称,和我们今天所说的“称谓”含义已经十分接近。
由此可见,古人对称谓的重视程度是把称谓看作“崇正名号”的大事。
在古代称谓语的研究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出现的许多专著,如:《尔雅·释亲》篇系统介绍和阐释了亲属称谓语的用法和意义;东汉刘熙所撰的《释名·释亲属》、明代李翊的《俗呼小录》、清代周象明的《称谓考辨》等从语源学和词义学的角度对称谓语作了较为系统的释义和考辨;清代梁章钜在三十二卷的《称谓录》中对古代称谓系统作了集大成性的汇总编辑。
近几十年来,学术界对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
本文主要是采用归纳对近二十年来的语料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搜集整理,探析现代汉语称谓语的发展情况。
二、称谓语的定义一说到称谓语,人们就很容易联想到称呼,因此,必须得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学术界一直以来也是众说纷纭,至今也没有统一的定论。
以下是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认为称谓语等就是称呼语,是人们用来表示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职业等的名称。
这里要首推张鲁宁,他认为“人们进行交际就需要称呼对方,称呼语也就是称谓语”;孙维张认为“称谓就是称呼,就是人们在交际中怎样称呼别人和自己”;《词源》和《汉语大词典》也都是以“称呼”来解释“称谓”。
近十年来汉语称谓词语研究概况及分析[1]
! "#
!"#$%"
பைடு நூலகம்
近十年来汉语称谓词语研究概况及分析 通过对汉语中血缘亲属 谓有着很深的影响; 陈佳 ( !""! ) 称谓系统本身及其使用特点的分析,探讨了语言文化的 映现作用及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杨立琴 ( 从汉语言 !""# ) 亲属称谓、 姓名、 通用称呼、 职衔和职业称谓的使用情况 入手, 讨论其文化内涵; 张含 ( 从祈福与暴力、 认可 !""$ ) 与排斥等层面简单地剖析了汉语亲属称谓的潜在文化 内涵; 李树新、 杨亭 ( 论述了汉语亲属称谓泛化的 !""% ) 文化心理。 #& 汉语方言中的称谓词语 方言是民族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尤其 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对汉语方言的研究成了热门话题。 汉语方言比较复杂,汉语方言的称谓词语也有其丰富性 和复杂性, 不同的方言区, 不同的社会集团或社会阶层, 往往有不同的称谓词语系统。研究方言称谓词语,有助 于消除不同方言的隔阂,有利于社会交际,有利于推广 普通话。易亚新 ( 探讨了常德方言里部分男性亲属 !""! ) 称谓词的称谓对象出现泛化的趋势,并指出这一趋势使 常德方言的整个称谓系统发生了重要变化,呈现出新的 特点; 史金宝 ( 通过对普通话与各地方言亲属称谓 !""# ) 的比较,论证了汉语亲属称谓的特征;郑伟、张晓勤 ( 借助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两方面的材料, 运 !""$ ) 用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论证了现代汉语方言的女性 亲属称谓词 “ 伯” 的来源; 赵志忠 ( 论述了满族亲属 !""% ) 称谓的基本特点。 $& 汉语称谓与其他民族语言称谓的比较 不同的民族, 语言文化背景不同, 家庭结构不同, 婚 姻制度不同,称谓体系也有很大的差异。研究汉语称谓 与其他民族语言称谓的联系与区别,成为 ’(($ 年以来 通过对中 学术界关注的又一个重要课题。项小明 ( !""’ ) 英称呼语的分类比较,讨论了两种语言中称呼语运用的 差异,指出能否正确使用称呼语是汉英跨文化交际成败 的重要因素; 葛艳 ( 从比较汉语和德语中称呼语的 !""’ ) 不同定义以及两个文化群体对家庭称呼语,泛亲属称呼 及家庭称呼语社会化的不同运用出发,通过研究与此相 关的社会现象, 探讨其根源即文化的差异; 张丽华、 罗毅 ( 从社会学、 历史学的角度, 探讨了英、 汉语言中亲 !""! ) 属称谓产生差异的社会、历史渊源,研究比较其深层的 文化内涵; 裘燕萍 ( 分析了造成汉英称谓系统文化 !""# ) 从俄汉民族文化及语言 差异的主要原因; 汪成慧 ( !""$ ) 形式的不同分析了两个民族亲属称谓词的差异;黄碧蓉 ( 主要就英汉亲属称谓的异同进行比较, 探讨产生 !""% ) 差异的文化根源,并提出一些翻译思路;邵黎黎 ( !""% ) 从语义和语用的角度探讨了汉英亲属称谓词的不对等 性; 杨巳炜 ( 对汉英的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进行比 !""% ) 较,指出中英两国不同的文化和历史是造成这些差异的 主要原因。这说明对汉语称谓词语的研究不再是单纯 的、 封闭的研究, 而是开放的、 多元的研究。这样的研究 有利于跨民族、 跨国界的语言文化交流。 四、 对称谓词语研究的思考和建议 展望今后的称谓词语研究,我们认为应做好以下几 方面的工作: 称谓词语研究蕴含着深刻的 ’& 深入挖掘理论价值。 理论意义和价值, 值得深入挖掘。首先, 称谓词语研究有 着社会语言学价值。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 变化的。作为语言组成部分的称谓词语当然也不例外。 汉民族血缘婚姻关系的变化、家族结构的变化等都影响 着称谓系统。因而,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汉语称谓系统呈 现不同的特点。其次,称谓词语研究有着普通语言学价 值。跨地区、 跨民族的称谓词语研究, 有利于考察当代汉 语言的发展变化,有利于普通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和完 善。 再次, 称谓词语研究具有社会文化学价值。 语言与文 化的关系非常密切,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 的语言反映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称谓词语有着深刻的 文化烙印, 它的历史变迁反映了新旧文化观念的变化。 汉语的亲属称谓是世界上 !& 进一步加强微观研究。 最复杂的亲属称谓系统之一。有的学者将汉语称谓分为 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目前,对社交称谓的研究比较薄 弱。社交称谓是称谓系统中很重要的内容,汉语的社交 称谓形式丰富多彩。恰当地运用社交称谓语,有利于社 会交际的成功,甚至对跨文化的交际也有非常重要的影 响。但是, 与亲属称谓研究相比而言, 对社交称谓词语的 研究显得比较薄弱。在我们所看到的 )" 篇文章中, 只有 潘攀 ( 从指称对象、 使用规则、 通行范围三个方面 ’((% ) 对常用的社交称谓语作了扼要的评价。另外,每一类称 谓词语还可以再划分出许多下位类型,如亲属称谓可以 分为一般亲属称谓、 夫妻称谓、 辈份称谓等。目前大多数 研究者都是从宏观方面研究称谓词语,没有将其细致地 进行分类研究,缺乏对称谓词语类别的细致勾划。比如 对夫妻称谓词语的研究就是散见于个别文章之中。 我国称谓有悠久的历史。 #& 加强动态历时的研究。 汉民族的宗法观念维持了几千年,以之为基础的汉民族 语言的称谓系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是,称谓词语是 !"#$%"
称呼语的分类研究
称呼语的分类研究一、称呼语的定义《汉语大词典》对“称呼”一词的解释有两种:①叫,对人称呼其身份、名称等;②表示被招呼对象的身份、地位、职业等等的名称。
称呼语是在言语交际中使用的,尤其要注意是“当面”使用。
这个当面不是说一定是被招呼的对象确实在场,而是在于言语的使用,用语言形式表示对被称呼对象的称呼。
许多学者对称呼语的定义已经达成共识:“所谓称呼语,指的是人们彼此间当面招呼所使用的名称”。
这是一个比较科学的定义。
二、称呼语的分类研究目前为止,已经有不少学者对称呼语进行了分类研究,根据各自的标准划分出了比较清晰的界限。
有的学者将称呼语分为三类:(1)亲属称呼语,如:爷爷,奶奶;(2)社会称呼语,如:教授,先生;(3)姓名称呼语,如陈红,胡歌。
也有的学者将其分为四类,较前者多一个类别——类亲属称呼语。
还有的学者将其分为六种类型:(1)名或姓+名(包括昵称、爱称、尊称、戏称、贬称或加缀);(2)亲属称呼;(3)表示身份的名称;(4)表示职业或职务的名称;(5)动+名+的、绰号;(6)零称呼。
另外,还有的学者将其分为亲属称呼、姓名称呼、统称或通称(包括官职类)。
以上种种分类,似乎确有其明确界限、各自确定的范围,但仔细辨析便可发现其中的纰漏。
以上划分出的类别之间的确是可以相互区别的,但仅有此一点显然不足以辨析清楚所有的称呼语。
它的问题在于并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它的标准是游移的。
分第一类的时候是这个标准,而当划分另外一个类的时候是根据另外一个标准。
有的学者索性将无法说清标准的、不在明确类别之内的称呼语归为其他类,显然是在回避这个问题。
所以使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并将其确定下来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拟从信息含量和侧重点的角度来尝试划分。
首先,从称呼语的发出者来看,称呼语作为语言是由说话人主动发出的,是他说话时的心理活动、大脑思维的体现。
他组织语言活动的能力是从社会活动中习得,并在使用时遵从社会既定习惯的。
说话人第一要确定的是他所要讲话的对象——受话人的称呼语。
称呼的语用研究[1]
称呼的语用研究曲婧华摘 要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称呼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信息。
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的差异。
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不同的称呼常常能传递某种特殊的语力。
关键词 称呼;语用意义;语言交际中图分类号 H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722X(1999)02-0025-03 一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称呼往往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
恰当的称呼能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不恰当的称呼则会造成对方的不快,为交际设下障碍。
为了保证交际的正常进行,说话者要根据对方的年龄、职业、地位、身份以及同对方的亲疏关系和谈话场合等一系列因素选择恰当的称呼。
不同的称呼不仅反映了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的差异,而且表达了说话者对听话者的态度和思想感情,而听话者通过对方所选择的称呼形式可以了解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和目的。
称呼问题的研究,早在60年代就引起了社会语言学家的重视。
美国语言学家布朗(R oger B row n)和福特(Marguerite Ford)就美国英语中的称呼形式进行了开创性研究,语言学家欧文・特里普(S.M.E rvin-T ripp)以他们的研究为基础,在《称呼的社会语言学规则》一文中列举和分析了称呼选择中诸多可能的制约因素,并以流程图的方式描述了美国西部学术界以及19世纪俄语、依地语、波多黎各语中称呼系统的情况。
之后又有学者就英、德、法、俄等西方语言中称呼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我国对汉语称呼的研究由来已久。
赵元任先生早在50年代就对现代汉语称谓系统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陈原先生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论及了我国解放后出现的某些新的称呼形式以及产生的新的意义。
进入80年代后,我国掀起了称呼系统研究的高潮。
诸学者对称呼的类型及使用规则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和探讨。
祝畹瑾参照欧文・特里普的方法设计了一张汉语称呼系统流程图,并在图中增添了汉语中特有的制约称呼选择的因素。
汉语通用称谓语研究
汉语通用称谓语研究一、本文概述《汉语通用称谓语研究》是一篇旨在深入探索汉语中通用称谓语使用现象及其背后文化、社会、心理等多维度因素的学术研究文章。
称谓语作为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交际工具,其使用不仅反映了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和礼仪,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化价值观、社会结构和心理认知。
本文的研究目标就是通过对汉语通用称谓语的全面梳理和分析,揭示其使用规律、功能特点以及在不同语境下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文章首先界定了通用称谓语的概念和范围,明确了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接着,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梳理了汉语通用称谓语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和变化。
同时,结合社会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理论,探讨了通用称谓语与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家庭制度等因素的关联,揭示了通用称谓语在维护社会秩序、传承文化传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文章还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汉语通用称谓语使用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包括个人认知、情感表达、社会认同等方面。
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揭示了通用称谓语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和语用功能,为理解汉语称谓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文章对汉语通用称谓语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走向进行了展望,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思考。
通过对汉语通用称谓语的系统研究,本文旨在推动汉语称谓语研究的深入发展,为汉语语言学和文化学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汉语通用称谓语的分类汉语通用称谓语是中华文化中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关系、社会地位、职务职称、年龄性别等多种因素。
根据不同的标准和角度,汉语通用称谓语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亲属称谓语是指用于表示家族成员关系的称谓,如“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等。
这些称谓语直接反映了家族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体现了尊卑长幼的伦理观念。
社会称谓语是指用于表示个人在社会中所处地位、职业或职务的称谓,如“先生”“女士”“教授”“医生”“律师”“警察”等。
大学生的称谓语研究
大学生的称谓语研究要: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年轻群体,他们在社会语言生活中,最富于创造力、对周围世界最敏感。
因此,大学生群体对语言的使用,不仅是他们自身个性的充分彰显,而且引领着未来社会潮流的发展趋势。
有关大学生称谓语使用的分析,对于汉语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亲属称谓语;社会称谓语称谓语,可以简单理解为对别人的称呼语。
称谓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社会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大学生称谓语的使用具有传统性,同时更多地受社会的发展、价值观念的更新等因素,呈现出非静态的言语模式。
本文将从”亲属称谓语的使用”和“社会称谓语的使用”两大方面出发,研究大学生称谓语的习得。
一.亲属称谓语亲属称谓是在一定的亲属制度下所产生的文化符号,主要与亲属制度有关。
而亲属制度反映婚姻家庭中人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家庭制度十分完善的国度,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化因素。
针对大学生来说,亲属称谓语在使用上有两个的特点:一是泛化、二是简化。
(一)亲属称谓泛化在大学生语言中,亲属称谓泛化现象十分普遍,使用范围很广泛,是一项重要的交际用语。
大学生善于在与人交往中使用亲属称谓语,有一种亲戚关系的暗示,来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交际目的。
从这种亲属称谓语泛化现象中,可以显示出,中国历来是一个礼仪之邦,人际关系的和谐,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显著标志。
同时也是大学文化生活的写照。
因此,我们会通过实践发现,经常使用亲属称谓语,能够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
例如:某同学去商店买一些东西,想让售货员帮助那些不易找到的东西,就对售货员说:“姐啊,能帮我找一下草莓味的饼干吗。
”对售货员用一种十分亲切的称呼“姐”,会引起本来比较爱答不理的营业员的注意,另外尤其针对一些岁数比较大的售货员,叫她一声“姐”会让她更加的高兴。
这并不是奉承他人的表现,而是在人际交往中,为了更好的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使用的说话技巧。
大学生在使用亲属称谓的时候,也愿意在称谓前面加上被称呼的人名或者昵称,尤其在校园中称呼自己的学哥学姐,比如“欣欣姐”,“宇航哥”。
称谓语
一、什么是称谓语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
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
1、亲属称谓: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
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
在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大都能把其身份表明一览无余,如辈份(父辈:伯、舅;同辈:哥、妹、堂弟),父系或母系(姑、姨),直系或傍系(孙、侄孙),年龄的大小(叔、伯、哥、弟)及血亲或姻亲(哥、嫂子、姐、姐夫)。
2、社交称谓:社交称谓是指除去亲属称谓以外的,反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称谓习俗。
社交称谓又分为非亲属称谓和语境称谓。
非亲属称谓是以社会生活中在“人”这个本位上,除去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而外的那些表示人际关系的称呼。
汉语中的社会称谓,只要有衔头的,基本上都可用作称谓。
如石班长、张助理、吴科长、陈会计等。
所有的职务:部长、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经理等;军衔:上将、中将、中校、少尉等;职称:工程师、高工、教授、讲师、编审等;学位:博士;职业:医生、护士、老师、会计、律师、教练等都可以加上姓称呼别人。
3、敬语和谦语: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要求人们在交往中对他人应使用敬称和谦称,应该尽量贬低自己、抬高他人以示谦虚、尊敬及客气等。
因此汉语里拥有大量的敬称、谦称的词和词组。
如称自己为“在下、鄙人、小弟、属下、老朽等”,称对方的人为“家父、家慈、家兄、敝东、敝岳、贱内、小儿、犬子等”。
以上为谦称。
对他人的尊称有“令尊大人、尊夫人、尊翁、尊府、令堂、令兄、令郎、令媛、令孙等”,以及“……君、……公、……老等”。
这类敬辞和谦辞反映了中国人比较独特的人际态度小结在交际中,我们学会了准确的称呼、注意避讳,能娴熟地运用婉言语,世间必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友情,人事交往中自然也就多了一分和谐,多了一分文明。
称呼语的研究及其进展
2012年第05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05,2012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Vol .28(总281期)Total No .281基金项目:湛江师范学院重点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W0518)。
收稿日期:2011—10—12作者简介:陈秀芹(1971—),女,广东湛江人。
湛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从事认知心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称呼语的研究及其进展陈秀芹(湛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东湛江524048)摘要:称呼语的研究不再局限于社会语言学的范围内,而是转向研究称呼所传递的语用信息。
新的研究观点拓宽了对称呼语研究的视角,丰富了称呼语研究的内容:语符表征形式同思维方式及心理结构有密切关系;称呼语选择反映说话者对语境的认知和倾向性;思维方式、价值观、文化深层结构制约称呼语的结构和语义。
同时,本文还指出对外交往中称呼语研究所处的状态。
关键词:称呼语;进展;老外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5—0119—03称呼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信息,恰当的称呼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称呼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语项,可以说,言语交际中所表达的许多意义,往往不是通过语句,而是通过称呼语表达出来的。
语言学家对称呼语的研究有的从社会角度进行,有的从语用角度进行。
他们对称呼语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Zwicky 、Levinson 和Quirk 认为,称呼语是用来维系或强调称呼人与被称呼人之间关系的呼语。
Braun 认为,称呼是“一个具有它自身规则的语言学领域”。
中国学者適永顺对称呼语做了类似定义。
他认为:“称呼语就是当面打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名称的词语。
”以上三条定义都是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出发,强调交际双方之间的关系。
然而关于称呼语,还有其它的定义。
如卫志强、贾冬梅。
[1][2]我们认为,称呼语是一种言语行为,是言语交际的最小单位之一。
称谓语研究
如对于母系关系则加上定语“外”(外公/ 婆、外孙/女、外甥/女),以区分于宗亲/ 父系关系(爷爷、奶奶、孙子/女、侄子/ 女)。相形之下,英语民族的亲戚关系,不 及中华民族那么严密,家庭结构也较松散, 其亲属称谓明显地带有高度的概括性。称谓 只以性别为主要区分标准,父母一代的长辈, 无论cle 男性,一个aunt aunt统称全部女性,非常笼统。 aunt
与儒家的思想截然相反,西方的基督教崇尚 的是个体。主张平行或平等的人际关系。西 方人从古至今倾向于天人相分,认为人处在 支配和改造自然的位置。因而,西方人的人 生价值观不是论资排辈,而是强调个人价值、 人个权利和个性解放,强调自我发展、自我 能力的发挥。
在时间取向方面,中国儒道两家都主张回归 自然,回归过去,可以讲中国是一个传统导 向的社会,重视过去、循规蹈矩已成为一种 社会规范,与此相连的是人们崇拜祖宗。敬 老尊师,重经验,重年龄。与中国文化的过 去取向相反,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一切 着眼千未来。在这种取向的影响下,西方人 很少循规蹈矩,很少崇拜祖宗,也不像中国 人那样尊老敬师,年龄和经验也未必值得敬 仰。
例如,在英美等国,许多大学生对他们的教 授直呼其名,不会被认为不礼貌,相反它表 示师生之间的平等和教授的平易近人。而当 初来中国的洋教授要求学生对其直呼其名时, 中国学生往往不知所措,或坚持以 “Professor+姓”来称呼,以示尊重,而洋 教授不但‘不领情’,而且认为学生有意和 他保持距离而感到不悦。这就是英汉称谓的 语用差异造成的交际中的误会。了解称谓的 语用差异,有助于提高语用能力,以便在跨 文化交际中减少语用失误,获得预期的交际 效果。
西方社会是由古代希腊罗马发展起来的社会 格局,西方人生活在海洋型的地理环境中, 从事商业活动按照自己的要求塑造完全不同 的社会结构,个人本位取代了群体取向,以 契约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取代了以血缘为纽带 的宗法家庭社会。因此西方人对长幼不严加 区别。
汉语称呼语研究概况及分析
汉语称呼语研究概况及分析摘要:汉语有着复杂的称呼语系统,我国对汉语称呼语的研究历史也很悠久,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汉语称呼语的研究一直呈上升趋势。
本文以知网为主要资料库,对目前已有的有关汉语称呼语的论文进行描述,总结研究内容,归纳研究特点,提出研究建议。
关键词:汉语;称呼语;研究综述人们在日常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在称呼一个人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一个词语来表示或者界定彼此之间的关系。
汉语中的称呼语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
对汉语称呼语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的四五十年代,九十年代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
本文以中国知网为主要资料库,通过检索篇名为“称呼语”的学术期刊论文,在这些论文基础上对汉语称呼语的研究作一些描述,回顾研究成果,总结研究角度,分析研究趋势。
一、“称呼语”的界定问题关于“称呼语”和“称谓语”的界定及二者的关系问题,学界持有几种观点,我们首先对“称呼语”与“称谓语”的界定研究进行综述,大致包括三种观点:(一)称呼语即是称谓语,二者界限难以划清通过查阅《汉语大词典简编》、《辞源》、《现代汉语词典》(彩色版)、《汉语8000词词典》,这四版词典都把称呼语与称谓等同起来,《汉语大词典简编》、《辞源》中在解释“称谓”时第一个义项都是指“称呼、名称”;在《现代汉语词典》(彩色版)和《汉语8000词词典》也注释“称谓”等同于“称呼”是“当面打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
早期很多论文也持有此观点:《汉语称谓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王志强,2000)一文中提出“称谓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一方对另一方的名字或身份的呼叫”[1];《从文化、语用学、模糊语言理论看汉语社会称谓语》(张鲁宁,2001)明确提到称呼语也就是称谓语;《称呼语及其语用功能》(来鲁宁,郭萌,2003)一文中也赞成称呼语就是称谓语,二者界限难划清。
(二)称呼语是称谓语中的一部分马宏基、常庆丰《称谓语》一书中指出称呼语是指可以用于面称的称谓语,而称谓语即是指人们之间用来表示关系、身份或职业等的名称[2]。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综述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综述一、引言1.1 称谓语的定义与分类称谓语是日常交流中用以指称他人或自己的语言表达形式,它承载着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情感态度和文化认同。
在汉语中,称谓语分为亲属称谓语、社交称谓语和职业称谓语三大类。
亲属称谓语用以指称家庭成员和血缘关系,社交称谓语则涵盖了非亲属关系的社会交往,职业称谓语则是对人们职业身份的一种标识。
亲属称谓语如“爸爸”、“妈妈”、“哥哥”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和血缘的重视。
社交称谓语如“先生”、“女士”、“同志”等,既反映了对他人的尊重,也随着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化。
职业称谓语如“医生”、“教师”、“工程师”等,是对个人职业技能和身份的认可。
1.2 研究现代汉语称谓语的意义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语言学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称谓语是语言系统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其变化反映了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称谓语是人际交往的桥梁,它不仅传递了基本信息,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态度。
研究现代汉语称谓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揭示社会变迁在语言中的体现,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人际交往的差异。
1.3 研究综述的目的与结构安排本文旨在对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进行系统综述,梳理研究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全文共分为七个章节,引言部分对称谓语的定义和分类进行概述,接下来从分类与特点、使用现状、文化内涵、变迁与趋势等方面展开论述,最后对研究方法与展望进行总结。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旨在为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提供全面的参考和指导。
二、现代汉语称谓语的分类与特点2.1 称谓语的分类现代汉语称谓语复杂多样,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首先,按照使用范围可分为亲属称谓语、社交称谓语和职业称谓语。
亲属称谓语是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称呼,如爸爸、妈妈、哥哥等;社交称谓语则是在社交场合中使用的称呼,如先生、女士、同志等;职业称谓语则是表示人们职业或职务的称呼,如医生、教授、经理等。
现代汉语称呼语及其缺环问题研究综述
[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科技大学创新基金项目(人文社科类)《现代汉语社会称呼语缺环“难点”的补偿策略———包头市个案研究》 (2012NCW0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硒,女,天津人,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讲师,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方向: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现代汉语称呼语及其缺环问题研究综述○陈硒(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摘 要] 称呼语具有多种功能,其选用更受到语境和文化的制约。
因此,对称呼语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社会学和交际学意义,而且便于分析社会对语言变异的影响,充实社会语言学研究。
基于这一认识,通过分析“称呼语”、“称谓语”界定三种意见,并综述了现代汉语称呼语及其缺环问题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 称呼语; 缺环; 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H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6)02-0008-03 称呼语是言语交际过程中表示、界定彼此关系的词语,即交谈者通过选择某一特定的称呼语形式,使它表示出在目前交谈中与受话人之间应起作用的那一套权利和义务。
人们根据言语社团的规范把称呼语分为无标记的和有标记的。
在无标记框架内,称呼语通常是言语交际活动中的第一个言语行为,起到打通会话渠道,确定交际角色的作用。
在标记性框架内,交谈者通过称呼语的选择来协调相互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它虽是一个较小的交际单位,却具有多种功能,如交际引导功能,对交际双方身份、地位、关系的认同功能,情感指示功能等。
称呼是言语交际的第一关,如果不知道如何称呼对方,言语交际就比较困难如果称呼的不得体,被称呼人就会感到别扭,甚至恼羞成怒,致使交际无法进行如果称呼错了,对方就会感觉到很尴尬,你也会感到手足无措。
因此也可以说,能否正确的使用称呼语,往往会影响交际氛围和交际效果的好坏,甚至影响交际活动的成败。
称呼语研究综述
参考 的也 比较 多 ,创 新 不 足 。 呼语 与 对 外 汉 语 教 学 》 、邢 君 兰 ( 2 0 1 2 ) 《 韩 国 留 学 生 汉
参考文献:
1 ] 刘永厚. 汉语 称 呼 语 的研 究 路 向 综观 [ J 】 . 语 言文 字 应 用 ,2 0 1 0 , 2 . 称 呼语 的 对 外 汉 语 教 学 研 究 。如 张丽 ( 2 0 1 0 ) 《 称 (
( 3).
语称呼语 习得 研究及教 学》等 。他 们对具体 教材中 的称 呼
语进 行 分 析 评 价 ,提 出建 议 ,对 教 学 提 供 建议 和 启 示 。
3 . 汉 语 称 呼 语 与 其 他 语 言 的 对 比 研 究 。 如 毛 仕 慧 风 ( 2 0 0 4 ) 《 俄 汉 称 呼 语 文 化 与语 用 研 究 》 等 。 这 类 研 究
0 0 2 , ( 4). ( 2 0 1 2 ) 《 中英 称 呼 语 对 比研 究 与 对 外 汉 语 教 学 》 、刘 钱 报 ,2
进 行 两 种 语 言 的 称 呼 语 对 比 , 找 出称 呼 语 差 异 的 原 因 , 旨 在 提 高 人 们 正确 使 用 称 呼 语 的 能力 ,促 进文 化 交 流 。
0 0 3 , ( 3 ). 称 呼 外 国人 为 “ 老外 ”的动机和外 国留学生对 “ 老 外 ”称 2
呼的心理感 受两个方面进 行调查 ,揭示大学 生在运用 “ 老 称 呼 的 消 极 接 受 态 度 。这 些 调 查 关 注 某 个 具 体 的 称 呼 语 ,
进 行 社 会 调 查 分 析 ,得 出 的 结 论 真 实 可 靠 全 面 , 有 现 实 指 导意 义 。 6 . 某 一 具 体 范 围 内 的称 呼 语 研 究 。 如 刘 永 厚 ( 2 0 0 7 ) 《 商 贩 称 呼语 的 调 查 分 析 报 告 》 、张 蕾 ( 2 0 0 4 ) 《 大 学 生 称 呼 语 使 用 情 况 分 析 》 等 。这 类 研 究 多 进 行 实 地 考 察 , 分
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的综述
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的综述摘要: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称谓系统,而称谓语是社交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称谓语可以反映出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亲疏关系、价值观念。
文章对英汉语中的称谓语进行整理,对比英汉称谓语的差异,并对英汉称谓语产生差异原因进行简要分析,为减少日常社会交际或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称谓语;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Abstact:Different nations have their different appellation system, and social appell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appellation reflects the different roles of both communicative status, social status, affinity relationships and values.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appellation language of English and Chinese, contrast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ppellation, and analysis the reason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ppellation, to reduce the daily social intercourse or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key words:Appellation languag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s一、引言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一种语言可以反映一个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称谓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明社会角色、社会地位、人际关系和两国的合作伙伴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称呼语研究综述-大学语文论文称呼语研究综述○阮凯歌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什么是称呼语及称呼语的分类。
接着从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等角度梳理了称呼语领域近二十年来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基本的研究路向,以及研究的成果和不足。
最后指出,对由于社会变化带来的称呼语混乱现象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关键词:称呼语研究特点称呼语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反映社会的发展与价值观的变化。
例如“客官”、“大官人”反映“官本位”思想。
“老板”和“老板娘”折射出现代经济社会对商人身份的认可。
随着社会的巨大变化,特别是新事物新行业的出现,出现很多称呼语的缺位及混乱现象,这非常不利于语言文字的规范化。
从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对称呼语进行研究的成果有不少,但是以往的研究多停留在对称呼语或者称谓语的系统理论总结以及对某个具体的称呼语的研究上,对称呼语进行社会性的调查研究还不是很多。
运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对生活中常用的称呼语进行调查、分析、总结,是以提高人们之间交往的有效性为目的的研究。
一、关于称呼语关于称呼语,各家都有不同的说法,但是异中有同,笔者摘取三个有代表性的说法,并进行归纳总结。
刘永厚(2010)认为,称呼语作为一种交际单位,是人们用于指代称呼对象、识别身份以及在交际中定位人际关系的符号系统。
称呼语具有两个基本功能:其一,作为一种价值符号,称呼语可以标记说话人的社会地位、年龄、性别和种族等社会属性,同时也能定位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角色。
其二,人们能够发挥主体能动性,借助称呼语变异来重组人际关系、表达立场态度、建构新的身份和实施言语行为。
王卫强(1994)指出,称呼语在许多情况下,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
说话者总是既要根据对方的年龄、职业、地位、身份、辈分,又要考虑跟自己的关系亲疏、情感深浅及说话场合等因素选择恰当的称呼。
不同的称呼一方面反映了交谈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的不同;另一方面表达了说话者对听话者的思想感情。
李春华、李勇忠(2002)指出,恰当的称呼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不恰当的称呼则会给交际带来障碍。
从各家对称呼语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称呼语是非常重要的交际单位;称呼语不仅仅是一种符号系统,用来指称称呼对象,而且可以传递感情;对称呼语的选择不是任意的,而是要受到很多社会因素的制约。
二、称呼语的分类根据称呼语的的语义,我们将称呼语分作7类。
1.姓名称呼语。
包括姓加名、名、小名、昵称等等。
如张三、小明、老张等。
2.亲属称呼语。
指的是有直接或间接亲属关系的称呼语。
如爸爸、妈妈、舅舅、姥姥等。
3.拟亲属称呼语。
是应用于非亲属关系的亲属称呼语,这一称呼用法应用的十分广泛。
如阿姨、叔叔、大娘、大哥、大姐。
4.表示职位或头衔的称呼语。
包括局长、司机、经理、大夫、护士、主任等等。
5.社会通用称呼语。
如老师、师傅、小姐、女士、先生等等。
这一称呼语现象目前有明显的虚化泛化趋势。
如不一定只有教书育人的教师被称作老师,一些娱乐人士也常常被称为老师。
6.某些等义于名词的词汇形式。
如孩子他妈、他婶子、我们那口子等等。
7.零称呼语。
包括直接说话不用称呼语和只用一些简单的表示提醒、注意的声音词或动作来表示称呼。
8.第二人称代词,包括单数和复数。
如你、你们。
相比之下,英美国家的称呼语就简单的多。
或者用称谓词+姓,如Miss li;或者直接叫名字,如Jack;或者用亲属称谓语,如Dad、Mummy;或者用零形式,如Hi、Excuse me等。
英语没有像汉语那么多的拟亲属称谓语。
三、关于称呼语的研究我们主要对90年代以后的有关称呼语的论文数量进行了统计。
所参考的论文主要来源于中国期刊网CNKI。
检索分两次进行。
第一次的检索词为“称呼”,包含与称呼有关的论文。
第二次的检索词为“称谓”。
检索结果如下图所示。
通过我们的检索调查,我们发现以下几点:从数量上看,90年代以后,对称呼语的研究总体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对称谓语的研究相对多于对称呼语的研究。
从内容上看,通过对近20年来称呼语的总结,我们发现学者们对称呼语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1.称呼语和称谓语的对比研究。
如曹炜(2005)《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么孝颖(2008)《称谓语=称呼语吗?——对称谓语和称呼语的概念阐释》。
这类研究总结称呼语和称谓语的共性与不同,研究数量多,相互参考的也比较多,创新不足。
2.称呼语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如张丽(2010)《称呼语与对外汉语教学》、邢君兰(2012)《韩国留学生汉语称呼语习得研究及教学》等。
他们对具体教材中的称呼语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建议,对教学提供建议和启示。
3.汉语称呼语与其他语言的对比研究。
如毛仕慧(2012)《中英称呼语对比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刘钱凤(2004)《俄汉称呼语文化与语用研究》等。
这类研究进行两种语言的称呼语对比,找出称呼语差异的原因,旨在提高人们正确使用称呼语的能力,促进文化交流。
4.称呼语运用失误分析。
如唐兴红、刘绍忠(2004)《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礼貌规范与语用失误》、陈氏合(2010)《越南留学生习得汉语称呼语的偏误分析》等。
研究多是通过分析偏误现象,找出原因,以便减少语用失误,培养得体使用称呼语的能力。
所用到的理论主要有偏误分析理论,跨文化理论等等。
5.某一特定的称呼语研究。
如邵敬敏(2009)《“美女”面称的争议及其社会语言学调查》,张积家、陈秀芹(2008)《“老外”究竟意味着什么?》等。
邵敬敏运用社会语言学的调查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进行称呼语语义分析和历史追溯。
张积家和陈秀芹通过对大学生称呼外国人为“老外”的动机和外国留学生对“老外”称呼的心理感受两个方面进行调查,揭示大学生在运用“老外”这个称呼时的复杂动机和外国留学生对“老外”这一称呼的消极接受态度。
这些调查关注某个具体的称呼语,进行社会调查分析,得出的结论真实可靠全面,有现实指导意义。
6.某一具体范围内的称呼语研究。
如刘永厚(2007)《商贩称呼语的调查分析报告》、张蕾(2004)《大学生称呼语使用情况分析》等。
这类研究多进行实地考察,分析某一范围内称呼语的影响因素及特点,并用权势、同等关系等语用学的理论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但是这类研究针对的是某个社区,研究结果是否适用于其他地区还要进一步论证。
7.关于称呼语的综述性研究。
如刘永厚(2010)《汉语称呼语的研究路向综观》。
刘永厚从社会语言学、语用学和英汉对比等角度探讨了汉语称呼语领域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梳理称呼语的基本研究路向,并介绍有价值的实证研究,分析我国称呼语研究的特点和不足。
8.对具体作品中的称呼语进行研究。
如高迪(2009)《水浒传称呼语研究》、陈毅平(2012)《红楼梦》称呼语翻译对比研究以及《红楼梦》称呼语研究等。
高迪从语义和语用的角度对称呼语进行分类,并将书中出现的称呼语与现代汉语称呼语进行比较。
陈毅平将《红楼梦》中的称呼语分为8类,并进行了描写和说明。
这些对具体作品里的称呼语进行归类分析,更有利于揭示人物性格。
四、结语称呼语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为适应人们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反过来又会促进人们的交际和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词汇的宝库。
在经济浪潮的巨大冲击下,人际关系也在重新分化、组合。
这些变化、调整都在语言中尤其是称呼语中留有痕迹,但是目前这一部分的研究寥寥无几,亟待加强。
参考文献:[1]刘永厚.汉语称呼语的研究路向综观[J].语言文字应用,2010,(3).[2]卫志强.称呼的类型及其语用特点[J].世界汉语教学,1994,(2).[3]李春华,李勇忠.称呼语的语用功能分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4).[4]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5]曹炜.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J].江苏大学学报,2005,(2).[6]张丽.称呼语与对外汉语教学[D].西北大学,2010.[7]毛仕慧.中英称呼语对比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D].黑龙江大学,2012.[8]刘钱凤.俄汉称呼语文化与语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9]唐兴红,刘绍忠.跨文化交际中的称呼语的礼貌规范与语用失误[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0).[10]陈氏合.越南留学生习得汉语称呼语的偏误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0.[11]邵敬敏.“美女”面称的争议及其社会语言学调查[J].语言文字应用,2009,(4).[12]张积家,陈俊.大学生称呼语选择维度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3).[13]邢君兰.韩国留学生汉语称呼语习得有研究及教学[D].吉林大学,2012.[14]张积家,陈秀芹.“老外”究竟意味着什么[J].语言文字应用,2008,(1).[15]张积家,陈俊.汉语称呼语概念结构的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7,(2).[16]王立廷.称谓语[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17]马鸣春.称谓修辞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18]徐大明.社会语言学实验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9]王建华.语用研究的探索与拓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0]严辰松,高航.语用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21]宋云,赵速梅.浅谈称呼语在职场中的使用及相关因素[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9,(3).[22]曲卫国,陈流芳.礼貌称呼的语用学解释[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6,(6).[23]王白菊.英汉社会称呼语对比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6).[24]高迪.《水浒传》称呼语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26]陈毅平.《红楼梦》会话中的称呼语[J].修辞学习,2007,(4).(阮凯歌浙江师范大学国际学院3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