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流程进行分类分级
对流层与平流层
对流层对流层(troposphere)位于大气的最低层,集中了约75%的大气质量和90%以上的水汽质量。
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
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极地平均为8~9公里,并且夏季高于冬季。
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约降低0.65℃。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是由于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离地面越高,受热越少,气温就越低。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之为“逆温现象”。
由于受地表影响较大,气象要素(气温、湿度等)的水平分布不均匀。
空气有规则的垂直运动和无规则的乱流混合都相当强烈。
上下层水气、尘埃、热量发生交换混合。
由于90%以上的水气集中在对流层中,所以云、雾、雨、雪等众多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
在对流层内,按气流和天气现象分布的特点又可分为下层、中层和上层。
(1)下层:下层又称扰动层或摩擦层。
其范围一般是自地面到2公里高度。
随季节和昼夜的不同,下层的范围也有一些变动,一般是夏季高于冬季,白天高于夜间。
在这层里气流受地面的摩擦作用的影响较大,湍流交换作用特别强盛,通常,随着高度的增加,风速增大,风向偏转。
这层受地面热力作用的影响,气温亦有明显的日变化。
由于本层的水汽、尘粒含量较多,因而,低云、雾、浮尘等出现频繁。
(2)中层:中层的底界在摩擦层顶,上层高度约为6公里。
它受地面影响比摩擦层小得多,气流状况基本上可表征整个对流层空气运动的趋势。
大气中的云和降水大都产生在这一层内。
(3)上层:上层的范围是从6公里高度伸展到对流层的顶部。
这一层受地面的影响更小,气温常年都在0℃以下,水汽含量较少,各种云都由冰晶和过冷水滴组成。
在中纬度和热带地区,这一层中常出现风速等于或大于30米/秒的强风带,即所谓的急流。
此外,在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有一个厚度为数百米到1~2公里的过渡层,称为对流层顶。
大气垂直分层中各层的特点
大气垂直分层中各层的特点
大气垂直分层主要包括对流层和它的上、下界,以及太阳直接辐射能
达到的平流层四大层:
(一)对流层
内容:对流层在大气垂直分层中位于平流层上方,其高度范围则在6
千米到17千米之间,也被称为熱带层。
在对流层中,温度随高度变化
有一个显著的凹陷,即温度分布曲线呈“U”型,对流层内有很强的对流,且水汽质量小,大片空间内湿度都很低,通常又被称为“干层”。
(二)对流层上界
内容:对流层上界也称为对流层顶部,位于地面的17千米高度左右,
是大气垂直分层中温度变化急剧的尖峰,大多数气态物质都被阻隔在
对流层内,对流层上界是温度变化最快的地方,且夹杂的水汽也最少。
此外,该大气层的夜间温度也比对流层要低,尤其在中国南方比北方
要低许多。
(三)对流层下界
内容:对流层下界又称为对流层底部,其高度一般比地面低6到7千米,温度从6千米以下每千米大约减少6.5摄氏度,对流层下界之下的
大气十分干燥,空气含水量非常低,湿度大致掌握在20%以下,但是
空气在该层受固态和液态水滴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湿度。
(四)平流层
内容:平流层的高度约在1.2千米到6千米,它是大气垂直分层中几层的结合体,也被称为中层,平流层温度随高度几乎不变,温度波动振幅小于垂直分层中其他层,该大气层具有比较强的均衡性和波动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它可以完全沿着平面传播,也可以实现局部的波动活动,因此也被称为大气的活性层。
大气层的五大层级解析
1.简介地球大气层是大自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具有保护地球生命的作用。
由于大气层的结构复杂,因此它被分为不同的层级,每个层级都有着独特的属性和功能。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大气层的五个主要层级进行深入解析。
2.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层中最低的一层,从海平面到高度约12公里。
这一层级中包含了大部分的气体和云层,天气现象也主要发生在这一层。
对流层中的温度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减,这是我们所熟知的温度梯度。
在对流层中,大气压力较高,氧气和氮气占据了大部分的空气组成。
3.平流层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高度在12公里到50公里之间。
与对流层不同的是,平流层中温度是递增的。
这是因为平流层中含有臭氧层,臭氧层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得温度逐渐升高。
平流层中的空气非常稀薄,大气压力也因此较低。
4.同温层同温层是指大气层中温度变化相对较小的一层,高度在50公里到80公里之间。
同温层中的氧气分子会被太阳辐射分解,形成自由氧离子。
这些离子会吸收高能粒子,从而保护地球免受宇宙辐射的伤害。
同温层中的大气压力非常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5.电离层电离层位于同温层之上,高度在80公里到1000公里之间。
在这一层级中,太阳辐射强度非常高,会将大气中的气体分子分解为带电离子和自由电子。
这使得电离层具有很强的导电性,可以用于无线电通信和卫星导航等应用。
6.外层大气层外层大气层也称为热层,高度在1000公里到数千公里之间。
在这一层级中,温度非常高,甚至可以达到数千摄氏度。
这是因为外层大气层中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非常强烈,使得分子和原子之间碰撞的能量非常高。
由于外层大气层的温度非常高,因此在这一层级中可以观测到许多奇特的现象,如极光和陨石流星的出现。
7.总结大气层是地球生命的重要保护层,它被分为不同的层级,每个层级都有着独特的属性和功能。
了解这些层级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大气层的运行规律,进而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地球外部圈层的主要层次及各自的范围和作用
地球外部圈层的主要层次及各自的范围和作用地球大气圈是指环绕地球的气体包围层,主要由氮气、氧气、氩气、二氧化碳等组成。
根据海拔高度的不同,地球大气圈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热层。
每一层的范围和作用如下:1.对流层:从地球表面起到海拔16千米的范围。
对流层是最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层大气环境,包含大部分的气象现象,如云、雨、雪和雷电等。
对流层的温度逐渐降低,平均每升高1千米温度下降6.5℃。
2.平流层:对流层之上,到海拔50千米。
平流层的温度基本保持在-50℃到-60℃之间。
这一层主要由各种稳定的气流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马格努斯-格登平流、弗日塞环流和极夜风等。
3.中间层:平流层之上,到海拔80千米。
中间层又称跃层,温度开始逐渐升高。
跃层以上已不能靠空气对流来传热,中间层的空气变得非常稀薄。
4.热层:中间层之上,到海拔700千米。
热层由电离气体构成,温度迅速升高,达到约1000℃。
这一层的主要特征是大量的电离,形成等离子体,使得电磁信号可以在这一层传播。
地球大气圈的主要作用包括:1.保护地球:大气圈可以过滤掉太阳的紫外线和其他有害辐射,使其不会直接照射到地球表面,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伤害。
2.控制气候:大气圈通过调节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来控制地球的温度。
它吸收地球表面的热量,然后通过对流、辐射和传导的方式将热量重新分配给地球的不同部分,从而维持地球的气候平衡。
3.供应氧气:大气圈中的氧气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呼吸之源。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氧气。
同时,大气圈中的氧气也起着保护地球免受陨石和宇宙尘埃的伤害的作用。
地球水圈是指地球上固态、液态和气态水的循环系统,主要由海洋、大陆水体、大气和地下水组成。
地球水圈主要包括以下层次:1.海洋:地球表面的70%是海洋,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
海洋中的水不仅占据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还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生存所需的水分和养分。
高三地理大气专题知识点
高三地理大气专题知识点大气是地球上固有的一层气体包围层,包括对生命和气候至关重要的各种气体。
了解大气的结构、组成和功能对于理解地球气候系统、天气变化以及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高三地理大气专题的主要知识点:一、大气的结构地球的大气由下而上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对流层:位于地球表面上空约10公里,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减小,是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
2.平流层:对流层的上方,直到约50公里处,没有云层,风向平行,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增加。
3.同温层:平流层上方,气温保持不变。
4.中间层:约80-400公里,大气密度迅速下降。
5.热层:约400-600公里,气温随高度上升。
二、大气的组成大气主要由以下气体组成:1.氮气(N₂):占大气中的主要成分,约78%。
2.氧气(O₂):占大气中的次要成分,约21%。
3.氩气(Ar):占大气中的0.93%。
4.二氧化碳(CO₂):占大气中的0.04%,起到重要的温室效应。
5.其他气体:包括水蒸气、甲烷、氮氧化物等。
三、大气的功能1.保护功能:大气层能吸收和折射来自太空的大部分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上的生命。
2.保持温度平衡:大气层的温室效应使地球的平均温度维持在适宜的范围内,有利于生命的存在。
3.制造天气:大气层中的水蒸气通过水循环形成云、雨等天气现象,使地球上的水资源得以循环利用。
4.运输功能:大气层中的气流和风向可以运输热量、湿度和气象物质,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5.吸收和放射能量:大气层吸收来自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的能量,使地球的气温维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四、大气变化与环境保护1.酸雨:工业排放的氮氧化物和硫化物在大气中与水蒸气反应形成酸性物质,降落至地表引发酸雨,对环境和植被造成危害。
2.臭氧空洞:含氯化合物等人为排放物破坏臭氧层,导致臭氧空洞的形成,增加紫外线辐射,威胁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
3.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增加导致地球温度升高,引发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等气候变化问题。
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分界线
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分界线
大气层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由不同的层次组成,每一层都有不同的特性和功能。
大气层的分界线是指在不同层之间的界限,它们之间的界限是由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而定义的。
其中,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的分界线是最重要的。
对流层是大气层中最重要的层,它位于地表以上的空气层,高度约为6-30公里,温度从
地表开始逐渐升高,最高可达-50摄氏度。
对流层的特点是空气的对流运动,空气的温度
和湿度变化很大,这也是大气中的湿热空气层。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高度约为30-50公里,温度从对流层的-50摄氏度开始,逐渐升高,最高可达1000摄氏度。
平流层的特点是空气的平流运动,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变化不大,这也是大气中的干燥热空气层。
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的分界线是由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而定义的,它们之间的界限是一个虚拟的界限,叫做对流层-平流层界限,也称为对流层-平流层分界线。
它的高度约为50公里,温度约为-50摄氏度,压力约为1.5兆帕。
总之,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的分界线是大气层中最重要的分界线,它的高度约为50公里,温度约为-50摄氏度,压力约为1.5兆帕。
它的存在使得大气层的不同层次之间有了明显的界限,从而使大气层的功能得以实现。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逃逸层温度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逃逸层温度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逃逸层温度一、对流层温度1. 特点•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层靠近地面的一层。
它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这是因为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
平均而言,高度每上升100米,温度大约降低0.65℃。
例如,在海平面附近温度可能是15℃,当海拔升高到1000米时,温度大约会降到8.5℃。
•对流层顶的温度最低,其温度在低纬度地区约为• 83℃,在高纬度地区约为• 53℃。
二、平流层温度1. 特点•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
在平流层底部,温度随高度变化很小,基本保持在• 55℃左右。
但是,从平流层底部往上大约20• 30千米处开始,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这是因为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使得这部分大气升温。
到平流层顶部,温度可升高到• 3℃左右。
例如,在平流层25千米高度处,温度可能达到• 20℃左右。
三、中间层温度1. 特点•中间层在平流层之上。
中间层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这是因为中间层没有像平流层那样能吸收太阳辐射而升温的物质。
中间层顶部的温度极低,可低至•113℃左右。
例如,在中间层底部(平流层顶部附近)温度可能为• 3℃,到中间层80• 90千米高度处,温度会降到• 113℃左右。
四、热层温度1. 特点•热层位于中间层之上。
热层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急剧升高,这是因为热层中的气体分子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主要是紫外线和X射线)。
在热层底部,温度就可达到数百摄氏度,而在热层顶部,温度可高达1000• 2000℃甚至更高。
例如,在热层300千米高度处,温度可能达到1000℃左右。
五、逃逸层温度1. 特点•逃逸层是地球大气层的最外层。
由于这一层距离地面非常远,受到地球引力的影响极小,大气分子不断向星际空间逃逸。
这一层的温度非常高,可达数千摄氏度,但由于这一层大气非常稀薄,分子间距离很大,所以尽管温度很高,却并不给人“热”的感觉,这里的“热”更多的是从分子动能角度来说的。
大气层划分各层特点
大气层划分各层特点《聊聊大气层划分各层特点》嘿,大家好啊!今天咱们来聊聊大气层这个神奇的家伙。
大气层就像是地球的超级保护罩,可别小看它,它那可是分成了好多层,每层都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就像一个超级大家庭里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个性一样。
先来说说对流层,这可是和我们生活最息息相关的一层。
它就像是个调皮爱闹的小孩,天气变化全靠它来折腾。
一会儿阳光明媚,让你想出去撒欢;一会儿又下起雨来,打得你措手不及。
而且啊,它还是个“大力士”呢,承载着我们感受到的风啊、云啊这些。
有时候风刮得呼呼响,那就是对流层这个小家伙在搞事情啦!接着往上走,就到了平流层。
哇哦,这一层可不一样啦,就好像是个安静的乖宝宝。
平流层里的气流平稳得很,飞机都喜欢在这一层飞,就像是在稳稳的高速公路上行驶一样。
这里还有个大名鼎鼎的臭氧层呢,就像地球的超级防晒霜,帮我们挡住了好多紫外线,保护我们不被晒成小黑炭。
再往上呢,是中间层。
嘿,这一层可就有点冷清啦,像个低调的隐士。
温度那是下降得超快,冷得要命,感觉像是进了大冰箱似的。
这地方啊,可不是一般人能去的,没点特殊装备还真对付不了。
然后就是热层啦!这里可热闹了,就像个疯狂的派对场所。
太阳的能量可把这一层照得火热火热的,温度超级高,那些高能粒子在这欢快地跳动着,就像是在开一场疯狂的舞会。
最后是逃逸层,这简直就是大气层的边界地带,就像个超级冒险者的乐园。
这里的空气都变得很稀薄啦,几乎要脱离地球的怀抱,跑到宇宙中去冒险了。
大气层的这些层啊,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脾气。
它们相互合作,又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共同守护着我们的地球家园。
我们得好好珍惜这个神奇的大气层,爱护我们的环境,让这个保护罩一直好好地为我们服务呀!好啦,关于大气层划分各层特点就先聊到这儿啦!希望我这接地气又带点幽默的介绍能让大家对大气层有更深的了解和感受。
下次再见啦!。
大气层分为5层
大气层分为5层按温度变化科学家将大气层分为5层:对流层:从地面到大约10~16千米处(极地大约8~9千米,赤道15~18千米),是大气层的最底层。
这一层集中了约整个大气的四分之三的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量。
大气的对流在这一层十分发达,气温随高度的下升而均匀下降,平均每上升100米降低0.6℃,在11千米附近温度下降到-55℃。
在这层里,大气的活动异常激烈,或者上升,或者下降,甚至还会翻滚。
正是由于这些不断变化着的大气运动,形成了多种多样复杂的天气变化,风、云、雨、雪、雾、露、雷、雹也多发生在这个层次里,因而也有人称这层为气象层。
这层的顶部叫对流层顶,这里气温不再随高度上升而降低,而是基本不变,是一个很稳定的层次,对流层里的天气影响不到这儿来。
这里经常晴空万里,能见度极高,空气平稳,非常适宜喷气客气的飞行。
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向上到55千米高空附近。
这一层是地球大气中臭氧集中的地方,尤其是在其下部,即在15~25千米高度上臭氧浓度最大,因而这一层又称臭氧层。
由于臭氧层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热而使空气温度大大升高,所以这一层的最大特点是温度随高度的上升而升高,到顶部温度增大到最大值。
平流层虽然水汽极少,天气现象比较少见,但随着气象火箭和卫星的发射,发现这一层的气流等的变化与对流层中天气变化有着密切联系,相互影响。
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向上,也就是从55千米到80千米这个范围被命名为中层大气,简称中层。
在这里,温度随高度而下降,大约在80千米左右达到最低点,约为-90℃。
人们一般把飞行高度达到80—100千米的飞行器,看成是不依靠大气飞行的航天器。
按照美国航空航天局规定:飞行高度超过80千米的飞行员即可称为宇航员。
热层:从中层大气向上到500千米左右的范围。
之所以叫热层,是因为这层中的空气分子和离子直接吸收太阳紫外辐射能量,因而运动速度很快,和高温气体一样。
这里空气极其稀薄,尽管热层顶的气温可达1000℃(太阳比较宁静时)~2000℃(太阳活动剧烈时),但实际上却根本不会感到热。
大气的垂直分层 位置 温度 密度 大气运动 天气状况
大气的垂直分层位置温度密度大气运动天气状
况
大气的垂直分层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层:
1. 对流层:位于地球表面至约10-16公里高度,温度随高度变化,密度逐渐降低,气流主要是对流运动,是地球上的天气状况和气候系统的主要活动区域。
2.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上方,在大约10-16公里到50公里之间,温度随高度逐渐升高,密度逐渐下降,大气主要是平流运动,主要是容纳太阳和地球之间的紫外线吸收层。
3. 中间层:位于平流层上方,在大约50公里至80公里之间,是大气中比较稀薄的层,氧气亦变得极为稀缺,不同区域的大气运动从平流变为不稳定的波动运动。
4. 热层:位于平流层上方,在大约80公里到数百公里之间,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快速升高,密度也随之下降,是大气中含有许多高能量的气体、电离层电子和离子的区域。
5. 外层:位于热层上方,在大约数百公里到数千公里之间,大气十分稀薄,温度和密度均极低,主要是恒星风、晕层和磁层等作用的区域。
在不同垂直分层中,大气运动的性质也有所不同。
在对流层和平流层中,大气主要是对流和平流运动;而在中间层和热层中,大气运动变得更为波动和不稳定,甚至可以出现涡旋和涡旋爆炸等现象。
另外,大气中的天气状况和气候系统也受到大气垂直分层的影响,例如对流层中的各种天气现象(如风暴、气旋、降雪、
降雨等)由对流运动引起;而平流层和热层中则主要是接收和发射辐射、电离层形成及太阳风速度等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可分为哪几层?各层有何特点?
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可分为哪几层?各层有何特点?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层:
1.对流层(Troposphere):对流层是大气中最底部且最薄的
层,从地表到约8-15公里高度。
在对流层中,温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递减,平均每升高1公里温度下降约6.5摄氏度。
对流层是大部分天气现象发生的区域,包括云、降水和风。
2.平流层(Stratosphere):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从对流
层顶部到约50公里高度。
在平流层中,温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升高,这是因为平流层中含有臭氧层,该层吸收了太阳紫外线辐射并释放热量。
3.中间层(Mesosphere):中间层位于平流层之上,从约50
公里高度到约85公里高度。
在中间层中,温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
4.热层(Thermosphere):热层位于中间层之上,从约85公
里高度到约600公里高度,并且是最外层的大气层。
在热层中,由于稀薄的气体和高能量太阳辐射的影响,温度逐渐升高。
热层在这个高度范围内存在电离层,其中的电离气体能够反射无线电波。
5.外大气层:外大气层是大气的最外层,延伸到地球与太空
之间,其中逐渐变稀薄,直至与太空中的宇宙尘埃和星际物质相连。
这些大气层各自具有不同的温度、压强和特点。
对流层是我们生活和大部分天气活动发生的地方,而平流层和中间层在此基础上具有平稳的大气特性。
热层则主要受到太阳辐射和电离作用的影响。
大气层的分层结构对于大气循环、天气和气候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大气垂直分层高度范围
大气垂直分层高度范围大气垂直分层是指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
根据温度和密度的变化,可以将大气分为不同的层次。
下面将介绍大气垂直分层的不同高度范围及其特点。
1. 对流层(0-12公里)对流层是大气中最低的一层,它位于地球表面上方0-12公里的范围内。
在对流层中,温度随着海拔的上升而逐渐下降。
这是因为对流层中的大气受到地表的加热,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的影响。
对流层中的气流较为活跃,云层、降水和天气变化主要发生在这一层。
2. 平流层(12-50公里)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上方,高度范围为12-50公里。
在平流层中,温度随着海拔的上升而逐渐上升。
这是因为平流层中的大气受到太阳辐射的加热,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的影响。
平流层中的空气相对较稳定,少有云层和降水,大气密度也逐渐减小。
3. 中间层(50-85公里)中间层位于平流层上方,高度范围为50-85公里。
在中间层中,温度随着海拔的上升而逐渐下降。
这是因为中间层中的大气受到太阳辐射的加热,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的影响。
中间层中的空气稀薄,几乎没有云层和降水,大气密度迅速减小。
4. 热层(85-600公里)热层位于中间层上方,高度范围为85-600公里。
在热层中,温度随着海拔的上升而逐渐上升。
这是因为热层中的大气受到太阳辐射的强烈加热,导致温度急剧上升。
热层中的空气非常稀薄,几乎没有气体分子,因此几乎没有云层和降水。
5. 外层(600公里以上)外层位于热层上方,高度超过600公里。
外层中的大气非常稀薄,几乎没有气体分子,温度随着海拔的上升而逐渐上升。
外层是大气逐渐过渡到太空的区域,几乎没有云层和降水。
总结:大气垂直分层按高度范围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
对流层是最低的一层,温度随着海拔的上升而逐渐下降;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上方,温度随着海拔的上升而逐渐上升;中间层位于平流层上方,温度随着海拔的上升而逐渐下降;热层位于中间层上方,温度随着海拔的上升而逐渐上升;外层位于热层上方,温度随着海拔的上升而逐渐上升。
对流层的分层
对流层的分层
大气层分为四层:对流层、平流层、对流-平流层和外层。
1. 对流层:位于地表上空,高度约为6-30公里,气温从上升到下降,属于温度垂直分布不均匀的层。
在这一层中,多个气旋和暴风雨形成,对流层中的大量热量和水汽可以上升到平流层中,构成大气环流。
2. 平流层:高度约为30-50公里,气温随高度保持基本恒定,气温垂直分布均匀,是大气中最重要的层。
在这一层中,发生着大气环流,形成气候系统,使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在地球表面上的不同地区传递。
3. 对流-平流层:位于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高度约为10-20公里,气温从上升到下降,气温垂直分布不均匀,是大气中热量传递的重要层。
4. 外层:位于平流层之上,高度约为50-1000公里,气温急剧下降,属于温度垂直分布均匀的层。
在这一层中,太阳辐射可以被大气屏蔽,使大气层内的物质不被损坏。
地球大气层的对流层
地球大气层的对流层地球大气层的对流层
对流层(Troposphere),
是地球大气层中,
最靠近地面的一层,
对流层从地球表面,
向高空伸展直至对流层之顶,
也是其上平流层的起点。
对流层的平均高度约10公里。
其高度随纬度和季节不同而变化,
在低纬度地区约为15-18公里,
其中在赤道地区最高;
在中纬度的地区则为9-12公里;
而在高纬度地区只有7-8公里。
在高纬度的地区,
因为地表的摩擦力,
影响气流而形成一个行星边界层,
平均厚度大约2公里。
这一层的形成,
主要依地形而有所不同,
而且会被逆流层的分隔,
而与对流层的其他部份分开。
南北极地最低约8公里。
顾名思义,
对流层是对流最旺盛的区域,
也是天气现象发生的地域。
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层中,
天气变化最复杂的一层。
人类在航空飞行中,
遇到的所有天气变化,
几乎都出现在这一层。
大气中的水汽,
约有80%存在于对流层,
因此云、雨、雾、雪等天气,
经常出现的在这一区域。
在气象学上的主要特点有: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风向和风速经常变化;
空气上下对流剧烈而急剧。
正是因为对流层,
是大气层中湍流最多的一层,
喷射客机大多会飞越对流层之顶,
以避开影响飞行安全的急剧气流涌动。
大气层的划分
大气层的划分
大气层的划分
从地面到10~12千米以内的这一层空气,它是大气层最底下的一层,叫做对流层。
主要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雹等都发生在这一层里。
在对流层的上面,直到大约50千米高的这一层,叫做平流层。
平流层里的空气比对流层稀薄得多了,那里的水汽和尘埃的含量非常少,所以很少有天气现象了。
从平流层以上到80千米这一层,有人称它为中间层,这一层内温度随高度降低。
在80千米以上,到500千米左右这一层的空间,叫做热层,这一层内温度很高,昼夜变化很大。
从地面以上大约50千米开始,到大约1000千米高的这一层,叫做电离层。
美丽的极光就出现在电离层中。
在离地面500千米以上的叫外大气层,也叫磁力层,它是大气层的最外层,是大气层向星际空间过渡的区域,外面没有什么明显的边界。
在通常情况下,上部界限在地磁极附近较低,近磁赤道上空在向太阳一侧,约有9~10个地球半径高,换句话说,大约有65000千米高。
在这里空气极其稀薄。
通常把1000千米之内,即电离层之内作为大气的高度,即大气层厚1000千米飞机适合在平流层飞行。
水汽、二氧化碳(对流层)
纬度高—太阳高度小—经过的大气 路程长—大气削弱多;且光照分散
大 气 上 界
地球
阅读课文,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地面辐射强度?
应用与拓展
农业生产为使农作物免受冻害, 你知道农民可以采取哪些防御措施 吗?请用所学知识作简单说明。
塑料大棚、玻璃温室、人造烟幕等
由于玻璃(或塑料薄膜)的阻挡作用, 使温室内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不能穿过玻 璃(或塑料薄膜)与室外的大气进行交 换,使大部分热量保留在室内。
(赤道地区地面热,空气对流旺盛,多云雨, 云量多,大气的反射作用强)
5、为什么晴朗的正午天空呈蓝色?
(因为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6、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热量散失多.)
7、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人造烟幕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加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 气 吸 收
收
大气逆辐射
地面增温
地面
“太阳暖大地” “大气还大地”
“大地暖大气”
(2)大气保温作用的成因(表现):
1、大气吸收地面辐射,阻止 地面热量散失。
2、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 面,补偿热量损失。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
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
纬度位置 下垫面状况 气象因素
纬度低—太阳高度大—经过的大 气路程短—大气削弱少,且光能 集中
回忆一下:平流层
中的臭氧吸收太阳性有
太 阳
平
选 辐射的哪一部分?
思考一下:对流层中
辐 臭氧吸收紫外射线
流 层
的水汽、二氧化碳吸收 太阳辐射的哪一部分?
想一想:经过吸收作用,
太阳辐射的哪一部分被削弱
太
大气的分层和组成
1、对流层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层中最低的一层,底界为地面,其平均厚度为12km(两极薄,赤道厚),整个大气80% ~95%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一层;由于对流层和地面接触,它从地面得到热能,使得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一般情况下每升高100m大气温度降低0.65 °C 。
对流层的下界,自地表向上1~1.5km,受地表的影响最大,称为摩擦层或大气边界层。
对流层上界称为“对流层顶”;云、雾、雨、雪等主要天气现象以及大气污染现象都在这一层发生,特别是近地面的大气边界层。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密度大,大气总质量的3/4集中在此层。
2、平流层(同温层)对流层顶之上,其高度大约至55km左右,称为平流层;平流层内空气比较干燥,几乎没有水汽及尘埃,非常稳定;垂直温度先是随高度增加而不变或变化很小。
对流层顶以上,平流层内臭氧量增加,在22~25km附近臭氧浓度达到最大,称为臭氧层。
臭氧层能吸收大部分太阳紫外辐射(0.2~0. 3m),对地面生物和人类具有保护作用。
特点:•温度先是随高度增加变化很小,向上温度则随高度升高而上升。
•这一层空气比较干燥,几乎没有水汽和尘埃,性质非常稳定,不存在雨、雪等大气现象,是现代超音速飞机飞行的理想场所。
3、中间层离地表55~85km左右,在平流层之上温度随高度而下降的这一层为中间层;温度可降到-100 °C ;该层内又出现比较强的垂直对流运动。
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再次出现较强的垂直对流运动。
4、热成层(电离层)中间层之上,上界可达800km以上的大气层;该层内大气因直接吸收太阳辐射,故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并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昼夜温差可达几百度;由于在太阳的辐射作用下,大部分气体分子发生电离,而且有较高密度的带电粒子,是电离层的主要分布层,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其变化对全球的无线电通讯有重大意义。
特点:•带电粒子密度较高;•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对流层分布在大气层中哪一层
对流层分布在大气层中哪一层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层靠近地面的一层,它同时是地球大气层里密度最高的一层。
亲爱的小伙伴们,对流层在大气层的哪一部分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对流层信息,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对流层分布地方大气层是由多层大气组成的一个整体。
它根据温度、高度的变化,从下到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外逸层。
其中,对流层是与我们生活最息息相关的一层,风、雨、雷、电都发生在这里。
对流层的平均厚度约为12千米,虽然它相对较薄,但重量却占了大气总量的80%左右。
对流层也是大气层中最活跃的一层,暖的地方空气会上升,冷的地方空气会下降,冷暖空气会形成对流,这也是人们叫它对流层的原因。
对流层内的区分虽然位于对流层下层的大气会与地表产生摩擦,但上层的空气却没有受这种摩擦力所影响。
所以在对流层上层及下层的天气现象都会有所不同。
基于这种现象的差别,对流层会再被分开三层。
从海平面0米至100米的地方是接地层、从100米至1公里的是艾克曼层及从1公里至对流层顶的11公里处则称为自由大气。
接地层会受到与地面的摩擦比较大,所以其大气的运动及喘流甚为不规则且较为活跃。
艾克曼层则会受到科里奥利力、气压倾度力和与地面的摩擦力这三道力量摩合而运动。
至于自由大气故名思意,它不受地面的摩擦力所影响,大气处于一个自由运动的状态之中。
自由大气的上层部份,即对流层的上部会有急流流动着。
其高度大约于离地面11公里附近,是风速最高的地方。
如在日本上空流动的西风带亦是位于离地11公里的高度附近,且风速最高。
虽然急流可说是于对流层内,作水平方向的大气运动之中最大规模的一种,但在垂直方向的大气运动中也属于大规模。
又例如在热带地区热空气上升,到达亚热带高压带下降的哈得莱环流之类的大气环流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这样地在对流层里不断地出现作水平及垂直方向的大气运动,自由大气就是这类大气运动繁盛的一层。
对流层的特点逆温现象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约降低0.65℃。
对流层的分布及气温变化_对流层自然地理介绍
对流层的分布及气温变化_对流层自然地理介绍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层靠近地面的一层,它同时是地球大气层里密度最高的一层。
亲爱的小伙伴们,对流层在大气层的哪一部分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对流层信息,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对流层分布地方大气层是由多层大气组成的一个整体。
它根据温度、高度的变化,从下到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外逸层。
其中,对流层是与我们生活最息息相关的一层,风、雨、雷、电都发生在这里。
对流层的平均厚度约为12千米,虽然它相对较薄,但重量却占了大气总量的80%左右。
对流层也是大气层中最活跃的一层,暖的地方空气会上升,冷的地方空气会下降,冷暖空气会形成对流,这也是人们叫它对流层的原因。
对流层内的区分虽然位于对流层下层的大气会与地表产生摩擦,但上层的空气却没有受这种摩擦力所影响。
所以在对流层上层及下层的天气现象都会有所不同。
基于这种现象的差别,对流层会再被分开三层。
从海平面0米至100米的地方是接地层、从100米至1公里的是艾克曼层及从1公里至对流层顶的11公里处则称为自由大气。
接地层会受到与地面的摩擦比较大,所以其大气的运动及喘流甚为不规则且较为活跃。
艾克曼层则会受到科里奥利力、气压倾度力和与地面的摩擦力这三道力量摩合而运动。
至于自由大气故名思意,它不受地面的摩擦力所影响,大气处于一个自由运动的状态之中。
自由大气的上层部份,即对流层的上部会有急流流动着。
其高度大约于离地面11公里附近,是风速最高的地方。
如在日本上空流动的西风带亦是位于离地11公里的高度附近,且风速最高。
虽然急流可说是于对流层内,作水平方向的大气运动之中最大规模的一种,但在垂直方向的大气运动中也属于大规模。
又例如在热带地区热空气上升,到达亚热带高压带下降的哈得莱环流之类的大气环流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这样地在对流层里不断地出现作水平及垂直方向的大气运动,自由大气就是这类大气运动繁盛的一层。
对流层的特点逆温现象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约降低0.65℃。
高一地理必修_第一册_拓展素材:大气分层
大气分层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有显著的差异。
根据温度、成分、电荷等物理性质,以及大气的垂直运动情况,可将大气分为五层。
(1)对流层对流层是地球大气中最低的一层,其下界是地面,上界因纬度和季节而不同。
根据观测,对流层的平均厚度在低纬度为17—18千米,中纬度为10—12千米,高纬度为8—9千米。
对流作用的强度因季节而有所不同,因此任何纬度,尤其是中纬度的对流层厚度,夏季较大,冬季较小。
例如,南京(32°N)对流层厚度在夏季约为15千米,冬季约为11千米。
同大气层的总厚度比较起来,对流层非常薄,不及大气层厚度的1%。
但是,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这一层集中了整个大气3/4的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
它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①对流层中气温随髙度增加而降低因为对流层空气主要依靠地面长波辐射增热,愈近地面,空气受热愈多,反之则愈少。
因此,高度愈大,气温愈低。
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
②空气对流运动显著由于地面的不均匀加热,空气出现垂直对流运动。
对流运动的强度因纬度和季节而不同,低纬较强,高纬度较弱;夏季较强,冬季较弱。
这种对流运动,使高低层空气得到交换,近地面的热量、水汽和杂质通过对流向上空输送,从而引发一系列天气现象。
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由于对流层受地表的影响最大,而地表的性质差异也很大,因而在对流层中,温度、湿度的水平分布是不均匀的,于是可产生一系列物理过程,形成复杂的天气现象。
因此,对流层与地表自然界和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2)平流层自对流层顶到55千米左右为平流层。
在平流层内,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有上升,至25千米高度以上时,由于臭氧含量多,吸收了大量的紫外线,因此升温很快,并大致在50千米高空形成一个暖区。
到平流层顶,气温约升到-3—-17℃。
平流层水汽含量极少,因而没有对流层内出现的那些天气现象,只是在底部有分散的贝母云(也叫珠母云,是具有珍珠彩色的云)的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对流程进行分类分级?有许多的流程咨询项目,因未和客户就流程的边界问题达成一致而导致项目暂停或失败。
可见流程咨询项目中,对流程边界进行清晰地界定与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界定了合理的流程边界,项目才可能在可控的范围内顺利展开,所以确定流程边界是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
而进行流程边界界定的首要任务是对流程进行分类、分级。
一般的企业管理和业务流程加起来少则几百个,多则上千个,如果不事先对其进行分类分级、主次界定,流程梳理工作将陷入可怕的盲目状态,后果要么是顾问做了很多工作却得不到客户认可,要么是根本不能继续下去,一切搁置,不了了之。
那么究竟如何对流程进行分类、分级呢?一、流程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按照企业主价值链分类:1、贸工技:以贸易为优先战略的企业组织类型。
这类企业一般以客户管理为主线,结合产品的策划、研发流程、品质管理流程、财务管理流程、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等,形成总的价值链。
2、技工贸:以技术为优先战略的企业组织类型。
这类企业一般以产品设计、研发流程、品质管理流程为主线,结合客户关系管理流程、财务管理流程、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等辅助流程,最终形成自己的总价值链。
(二)按照流程的作用范围分类:所谓“作用范围”是指流程涉及的内容、所起的作用。
所以,一般可分为企业战略流程、企业经营流程、企业保障流程三类。
1、企业战略流程:与企业的经营分析、战略定制、战略调整等相关的流程;2、企业经营流程:与企业主营业务相关的流程,以及财务管理类流程等;3、企业保障流程:如行政管理、安技环保、后勤保障类流程。
(三)按照咨询行业通用分类:从通用角度,一般分为“企业管理流程”和“企业业务流程”两大类,分别描述管理工作与主营业务工作。
1、企业管理流程:包括战略、行政、财务、人力资源等管理内容的相关流程;2、企业业务流程:包括采购、销售、设计、生产、品管等方面的流程。
二、流程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层级:关于流程的分级方法,目前并没有定论,基于笔者在延展多年从事流程咨询与BPM实施相结合的经验,认为用以下方法划分流程等级较为妥当:一级流程:企业的价值链,描述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由企业的业务模块构成;二级流程:每个业务模块的运营内容,也即三级流程的逻辑关系;三级流程:跨部门、岗位间的工作流程,由工作事项组成;四级流程:部门内、岗位间的工作流程,仍由工作事项组成,但局限于部门内;五级流程:岗位内的工作流程,即某岗位某工作的标准作业程序(SOP);六级流程:某个具体工作步骤所涉及的工作内容细节,例如一张表单的表头设置等。
不能小看上述六个层级的分级工作,流程边界不清的问题源头就经常出在流程分级这里。
客户方时常从二级流程就开始产生边界重叠,并且分不清三级流程和四级流程,有时三级流程中还会嵌入五级流程的内容,所以流程分级实际上是一件看似简单,实际操作却需非常细致、耐心的工作。
由于流程边界的界定实际上就是管理边界的界定,管理职能的清晰化,管理流程的顺畅化,而如果分类分级工作进行顺利、彻底,那么不仅顾问能够真实地了解并熟悉企业的业务模式、管理现状,还能帮助企业管理者厘清现阶段企业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提出更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就能使企业更准确、清晰地界定流程的边界,对管理真正起到优化与提升作用。
“之前经常为了件报销审批的事,我从这楼走到那楼,从一层爬到六层,既费神又费时!现在好了,无纸化办公,一分钟搞定。
”有不少员工在企业上信息化管理系统后,感受着信息化办公带来的便利与好处,都有着同样的欣喜。
不少成功运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企业,确实有效实现了资源共享,规范了业务流程,同时加快了员工工作效率。
在信息化的大潮流中,OA系统在国内应用最为广泛,成功率相对较高的。
自1985年国内召开第一次办公自动化规划会议以来,OA在应用内容的深度与广度、IT技术运用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成为组织不可或缺的核心应用系统。
OA系统应用的成功使得企业将信息化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业务流程E 化,即业务流程的IT化、信息化,以实现对数据的远程控制和分析,业务流程操作也能跨地区、跨部门快速完成。
然而,大多数企业在实施流程E化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最终导致E化工作无法完成企业最初的设想,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的成本,造成财力、人力资源的浪费。
真正攻破流程E 化难关并让E化平台有效运作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点,即IT部门和业务部门在实施流程E化的过程中,有统一的认知,在这种共同认知的推动下协作完成E 化的实施。
统一思想是企业信息化建设这条万里长征路的关键第一步。
流程E化不完全等同于信息化流程E化是基于企业自身业务运行为基础而进行的有针对性的E化及优化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对企业业务过程进行E化。
若要进行流程E化,首先就要熟悉企业内部业务活动的运转,并对其具体的组织结构及业务内容有足够的了解,从管理及需求上对其进行完善和优化,并以E化的方式进行固化和运行。
这与传统意义上所讲的信息E化有着本质的区别。
两者的区别是,信息E化需要传递的是信息,而利用通行的规则便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所以只需要IT 部门搭建好信息平台即可;而流程E化需要传递的不仅仅是工作过程中的信息,而是对于工作过程中的逻辑关系及组织架构都有严格的要求,这就需要E化人员有一定的业务能力,对业务有详细的了解之后才可以利用平台将所需的规则构建起来。
团队协作是E化成功的前提在流程E化的过程中,流程E化团队主要由三方成员组成,即业务人员、咨询顾问和IT人员。
其中团队业务人员、IT人员对于流程、业务和技术的理解有较大的出入。
以采购流程为例,至少涉及3个部门甚至更多,相关的单据有十几种甚至更多。
IT人员对于业务流程逻辑的把控无所适从,业务人员对通过IT 技术实现工作的流转却又难以理解,两部门人员无法统一语言进行沟通。
延展咨询深知客户方部门协作的重要性,因为沟通无效往往会成为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
也正是基于这一经验,延展咨询几乎在所有项目中都会有“统一语言”的环节,为客户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
如若企业IT部门技术能力有限,凭借自身力量难以完成全部的业务流程E 化功能实现,就应该以大局为重,对企业实施流程E化全力配合支持,完成自身可以实现的部分功能外,积极与业务部门沟通,再通过外部顾问团队的支持与合作,最终成为流程的E化成功的关键力量。
流程E化不仅仅是IT部门的工作,效果的好坏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业务部门对流程E化的认知的正确与否,对IT部门的配合是否积极。
因为积极的态度往往是收获战果的良好开端。
近年来企业对流程管理的关注加深,管理理论界也出现了各种应时而生的概念。
国外的管理理念与国内的管理思想相互交错,许多人容易对某些基本概念产生混淆。
例如流程E化与BPM,很多人对这两个概念的把握模糊不清,本文旨在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流程E化不等同于BPM,它因BPM的切实需要而产生,是BPM的核心解决方案,并与BPM相辅相成、共生共赢。
流程E化从定义上来看,是指应用现有的IT技术,实现企业各项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的电子化。
IT技术是流程E化的根本,即借助现代高端的计算机技术,使得管理或业务流程在计算机的系统里流通。
关键流程执行到哪个部门、下一步将流转到哪个部门、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是什么、在哪个部门执行顺利、在哪个部门耽搁了、该提交的标准文件是否提交、该传递给下道岗位的中间成果是否传递……都一目了然地呈现在电脑屏幕上。
BPM全称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即业务流程管理,是指通过人工或技术手段,对企业的各类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分析、改善和监控,并通过对业务流程的不断优化,有效降低业务处理成本,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快速反应市场与客户需求,持续提升企业决策反应能力。
可见,BPM本质是一个企业级的管理概念,而非技术概念,它能够涵盖了企业运营的各个层面,例如销售/分销、质量管理、生产制造、设备管理、采购管理、人事管理、财务控制、物料管理等等,并还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BPM作为管理理念,从总体上可以划分为流程设计与优化、流程固化、流程分析与评估三个阶段,并不断循环,如图1所示。
每个阶段又包含了丰富的管理内容,如流程设计与优化阶段,涉及企业运营目标的识别、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流程设计与企业管理制度的匹配,以及流程运行过程中的优化与再造等;而流程固化包括了各种手段的流程标准化、流程落地、流程考核制度的制定与宣贯等行为;流程分析与评估主要指流程执行情况考核、流程执行问题分析以及流程设计问题分析等。
图1:BPM所涉及的内容BPM内容庞杂,贯通企业各个层面,但流程E化的边界和任务却相对清晰,如图2所示,包括流程梳理、流程分析、流程设计与优化以及软件实施、评价与应用。
从图中可以发现流程E化的起点为实际业务流程,即从如实描述现有业务流程开始,通过分析找出现有业务流程的症结,给予必要地改进和优化,形成合理高效的新业务流程模式,然后通过信息系统支持将其固化,进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不断检验、再优化该流程。
图2:BPM与流程E化的不同范围这里尤其要注意两点:其一,流程E化必须以流程梳理作为开始,这决定了实施团队是基于企业切身的业务流程进行定制化开发,而非空降来某个模块化的流程。
同时,流程梳理也为分析现有流程存在的问题和清晰地表达流程管理的需求提供了良好的媒介和基础。
其二,流程E化中的软件实施评价与BPM中的流程分析与评估是不同层次的管理内容,E化关注的是IT手段对实际业务需求的实现程度,而流程分析与评估关注的是业务流程的实际执行情况,但两者也相辅相成,稳定、优异的信息化平台设计会极大地优化和提高业务流程运行效率,并方便管理者对流程运行状态的监督和过程控制,而流程评估又是发现流程设计问题,寻找流程E化持续优化点的必要途径。
由上可见,流程E化与BPM交互作用、相辅相成:E化使原本可能因人而异的流程变得规范、精炼,使原本因为跨部门难以实时沟通的流程变得快速、高效,使原本难免存在监控盲区的业务过程变得透明、可追溯,使企业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过渡;而BPM又是流程E化的基石,是E化需求的来源,又为其实施提供组织和制度方面的保障。
用延展咨询的观点来说就是,BPM能为企业在技术、产品、服务、理念均易被复制而丧失差异化竞争力的今天,保守住因流程不易被复制而带来的持久竞争力,而流程E化能使得这种竞争力得以强化,并在实际企业运营和市场竞争中取得其应得的战略性收益和经济性收益。
伴随着信息化管理时代的到来,流程E化在我国企业中越来越普及,但很多企业在做完BPM项目后面临这样一种尴尬:不知道如何去评价流程E化系统的效果。
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五个层面进行评价:职责划分是否清晰、业务过程是否规范流程E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明确岗位职责并对业务过程进行优化、规范和固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