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我爱这土地》示范教案

合集下载

《我爱这土地》教案四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四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4.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关键诗句的理解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理解一、二两节诗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2.讨论法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交流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这些不朽的诗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

今天,我们来学习同一题材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

(板书:我爱这土地艾青)二、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解题,背景介绍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教学目标1.走进、细读文本,通过朗读、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和象征意味的语言,来理解诗人对这土地和祖国深沉而又刻骨铭心的爱。

2.走出文本,思考“土地”这一诗歌意象所蕴含的深意。

一.新课导入假如你是一只鸟,你会用的喉咙唱歌,为什么?设计意图:吸引学生对文本的关注,可以快速进入文本。

(如果学生用嘹亮、婉转、清脆等词语,我会告诉他,可有一只鸟儿却觉得自己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来歌唱,为什么?)二.不同形式的朗读诗歌的语言凝炼、生动,一些关键字、句,往往包含着极丰富的内涵和意蕴,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领会这些诗句的丰富内涵,从而深入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扣题通过几个主干问题来品读诗歌中关键词的深刻内涵。

(提醒学生注意本诗的创作年代)1.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2.“鸟儿”歌唱这片土地上怎样的风景?3.“鸟儿”用怎样的方式来爱这片土地?前两个问题主要引导学生关注暴风雨、悲愤、激怒、永远、无止息、林间、温柔的黎明等富有象征意味和暗示力的词语。

在此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回答往纵深追问:比如我们为何悲愤;被激怒后会产生怎样的反应;为什么这黎明是出自“林间”而非天边;象征着希望的黎明为何用“温柔”来修饰……这里还要注意几个问题:(1)“这”与“那”近指、远指的区别,凄凉、苦难和抗争是充盈在我眼中的,希望是装在我心中的,也许离它还有咫尺之遥。

(2)打击——悲愤——激怒——黎明这一从处境到情感到反应到结果这一情感的变化过程。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欣赏诗人的这句“我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

”第三个问题主要品读出“嘶哑”、(因为这片灾难深重的土地而内心沉痛)“死”(为何而死?受伤、牺牲还是完成了使命?)“腐烂”(灵肉都与土地交融,刻骨铭心的爱)的深意在此基础上,完成这题填空题:这是一片土地。

学生这时应该会有更多的理解,不会再停留在“暴风雨”上比如:凄凉、苦难、希望,不停抗争……。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5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5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5篇作为一名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1一、课文简介:《我爱这土地》一文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13课的内容。

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

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运用一系列内涵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诗名句。

二、设计思路作为诗歌单元的首篇,又是名篇,应重点学习。

引导学生高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使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重点设计一些活动和比赛,促使学生竞争,并通过竞争掌握知识,切实感悟对祖国的挚爱之情,真正提高感悟、理解、表达、运用等实际能力,完成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达到学一会十的水平和升华感情的目的。

三、内容要点、训练目的及解决方法内容要点训练目的解决方法了解作者及其成就1、扩充文学基础知识2、便于迅速把握主题合作(组合学生课下搜集的材料,教师适当补充)知道写作背景把握主题(重点)1、锻炼获取信息的能力2、提高理解和概括能力实践(课下自史料,了解1938年前后中国的历史状况)探究(课上学生分析、研讨并得出结论)理解并学习象征手法(重点、难点)1、提高理解能力2、锻炼运用能力合作(通过小组,全班讨论理解文中意象)练习(出示意境,学生练习选取意象去表达)体会抒情方式的巧妙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质疑(师设计问题引导生去体现)品味语言并有感情地朗诵全诗1、进行思想教育2、提高综合运用能力活动(进行爱国诗歌朗诵比赛)四、课时安排共两课时:第一课时,解决要点1、2、3;第二课时,解决要点4、5。

五、过程设计:1、课前布置:A、搜集诗人的有关材料;B、查阅有关抗日战争的史料;C、选阅一些爱国诗歌,准备朗读比赛;2、导入:放映有关抗日战争的镜头和图片,学生谈自己的感想。

《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5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5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5篇)《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爱这土地》教案(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诗中暴风雨,土地,河流,黎明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技能目标:能有感情,节奏正确流利的朗读。

情感目标:反复朗读中理解诗中所表达对祖国深沉的爱。

二、教学重点:能有感情,节奏正确的朗读。

理解几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包含的强烈的思想感情;三、教学方法:朗读指导、诗歌品味、熟读成诵。

学法指导:反复朗读,查资料了解作者。

写作背景,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歌表现的意境。

四、教具:多媒体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步骤:一、导入:了解预习情况:请学生谈谈所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

写作背景等。

二、根据学过的诗歌欣赏的四个步骤来共同学习探讨这首诗歌“读、品、诵、谈”。

三、进入学习的第一层次“读”:自读,听读、自读。

四、学生通过自读讲、归纳朗读要求或注意方面。

《我爱这土地》教案篇2【重难点】《我爱这土地》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学习这首诗歌,重在体验意象美,情感美,诵读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实现,吟诵以感其情,吟诵以会其意,吟诵以领其韵,直至产生共鸣。

也就是说,以语言为落脚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

⑵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⑶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把握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诗人抒发的恋土深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学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学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第二课。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艾青用深沉的爱国情感,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

诗歌以土地、河流、风、黎明等自然景物为象征,展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这首诗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有助于他们理解和感悟爱国主义精神。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他们对于抒情的诗歌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对于象征手法的运用和诗歌深层次的情感表达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

2.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情感教学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通过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准备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然后引入本课的学习。

教学内容: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入《我爱这土地》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然后教师呈现诗歌的内容,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教学内容: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和情感内涵。

我爱这土地第二课时(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我爱这土地第二课时(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我爱这土地第二课时(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我爱这土地第二课时(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我爱这土地第二课时近年来,中华民族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了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

但是,我们与土地的联系却越来越淡漠,甚至忽略了它对我们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需要进行土地保护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土地,关爱土地,保护土地。

第一步:了解土地的概念和种类在学习土地保护之前,先要了解什么是土地。

土地是地球表面上的一层岩石、矿物和有机物质的混合物,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土地种类很多,有荒漠、沙漠、盐碱地、湿地、水域等多种类型。

不同的土地类型具有不同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

第二步:掌握土地保护的重要性土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土地保护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计具有重要意义。

登高望远,人类文明史就是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史,古代的汉人、唐人,他们所开拓的土地,仍然是我们大力保护的重点内容。

因此,土地保护是保护人类文明的保障之一。

第三步:了解土地保护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当前,土地受到的压力很大,面临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无序开发,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和化学物质等,引起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城镇化带来了人口密度大、土地流转增多等问题,加剧了土地的利用压力;大量滥伐森林以及非法采矿等活动,导致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影响着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为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对土地的保护和治理。

第四步:提升公众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如何保护土地?必须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

在中学校园内开展土地保护知识的宣传和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农业和生态教育,如举办农业实践活动、走进田间地头、观察生态现象,增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维护土地的意识和行动。

此外,在社区、农村和城市中,还应该增加地理知识教育,让人们了解土地的重要性和利用价值,提高公众参与土地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保护土地关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我们每个人都是土地保护的责任人。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5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5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5篇《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写的一首现代诗。

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5篇希望大家喜欢!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诗歌。

2、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诵读诗歌;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三、教学方法:1、欣赏诵读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问题探究法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五、教学时数:一课时六、教学步骤:(一)导入示标:土地,承载着万物生灵。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心魂。

(板书:我爱这土地),点明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和难点。

检查预习:请学生谈谈所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写作背景等。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勋章。

2、写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当时是抗日战争爆发的初期,日寇横行,东北早已沦丧,华北、华东、华南也已遭日寇铁蹄的践踏,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看到当时的形势,心中充满了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于是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3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3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3篇《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3篇引导语: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篇1 一:导入如今,中华儿女遍布世界各地。

在160个国家和地区中,就有5500多万的海外华人和华侨。

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当时这些离乡背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带些什么在自己的身边以示对家乡和祖国的纪念呢?——泥土。

没错,他们中的一些人在远渡重洋之前,取上一把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

以示对祖国的纪念。

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一位老华侨不无感慨的说:“宁恋家乡一把土,不恋他国万两金。

”试想想,在这一把把看似平凡的泥土里,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烙印着多少眷恋的情结啊!这就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而流传下来的浓浓的土地情结。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土地情结的代表作:著名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二:作者介绍(1910~1996)现代著名诗人。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

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之后赴法国勤工俭学。

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1935年出狱次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三:背景介绍(幻灯片) 1937年7月,日本侵略军开始全面侵华,同年,抗日战争正式爆发。

1938年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初期。

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我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他们奉行着“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大街小巷横躺着数不完的尸首,日本强盗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的罪行。

“处处抚咽喉,天涯何处是神州?”堂堂中华在侵略者的铁蹄下发出了痛苦的呻吟。

【人教部编版】最新九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2课《我爱这土地》示范教案

【人教部编版】最新九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2课《我爱这土地》示范教案

2.我爱这土地【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认识相关艾青的文学知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掌握诗歌的意象,领悟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熟读并背诵,掌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睦节奏。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掌握诗歌主题。

培育爱国情结【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理解要点诗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课难点象征的表现手法和诗歌描绘对象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课课程】一、导入新课土地,万物生灵的基础。

曾有人打劫它而百般践踏,曾有人保卫它而赤诚相见。

在它的脊梁演出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依恋情结。

谁不宠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同去感觉诗人汹涌着的激情。

(放映题目:我爱这土地,并解题)二、自主预习1.作者简介艾青, 1910 年 3 月 27 日生于浙江金华,现代文学家、诗人。

1928 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1933 年第一次用笔名发布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2 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结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

1935 年,第一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

1957 年被错划为右派。

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止了二十余年。

1979 年昭雪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

1985 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1996 年 5 月 5 日清晨 4 时 15 分因病去世,享年86 岁。

2.背景资料《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 1938 年,当时间本侵略军连续攻克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域,所到之处疯狂暴虐,企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挡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挡,进行了不卑不亢的斗争。

诗人在领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愤恨,写下了这首大方激动的诗。

3.检查预习(1)校正字音沙哑(s ī)腐化(fǔ)扯破(sī)喉咙(hóu)....(2)词语释义沙哑:声音沙哑。

汹涌:(水)剧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腾。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情感把握和象征手法的理解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逐句解析和情感体验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爱国主题相关的诗歌或其他文学作品。
2.朗诵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歌朗诵体验。通过朗诵,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此外,在本次教学中,我对诗歌中的重点难点进行了详细解析,但课后仍有部分同学表示对某些内容理解不够透彻。这让我反思,或许在讲解过程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每位同学都能跟上课程的进度。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同学们对“如何表达对祖国的热爱”这一主题表现得非常积极,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想法。这说明同学们在思考问题时具有很好的发散性思维。然而,在成果分享时,部分同学的表达能力仍有待提高。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让他们在课堂上多发言、多练习。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诗句。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深入理解了《我爱这土地》这首诗的情感和主题,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尝试了自己表达爱国情感。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感悟和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用诗歌或其他形式表达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举例:如“破晓的曙光”、“深沉的忧郁”等词汇,以及“如果……就……”等句式,学习这些词汇和句式的运用,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写作表达。
(3)主,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
举例:通过分析诗歌的起承转合,让学生明白作者如何通过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忧虑。

《我爱这土地》教案7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7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7篇《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主题。

培养爱国情结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重点:理解关键诗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象征的表现手法和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式: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把握诗歌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2、认真体味诗歌蕴涵的深沉情感。

3、探究欣赏法: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四、教学课型:新授课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内容在家自学部分一、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如上查询、查阅字典和图书馆查阅等)了解艾青的有关简介和代表作品。

二、读准下列字词音嘶哑汹涌刮着腐烂四、预习课文,思考问题: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如何理解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在校教学部分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一直对一句歌词很感兴趣,那就是:”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我昂起头,深情常望土”,这描写的是风雨中昂头向前的英雄形象,之所以能勇敢地昂首向前,原因在于有一片海阔天空,更因为有一方实实在在的土地。

土地给了人们许许多多的感触,今天我们将要来学习的是《我爱这土地》。

(板书课题:《我爱这土地》)2、解题:师:题目中包含哪些事物?生:我、土地师:他们是以什么为纽带联系在一起的?生:以爱为纽带,所以全诗的主题就是爱,题目突出全诗的主题。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深爱着这土地,整首诗的感情应该怎样表达出来呢?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朗读,(第一遍要求听准词句的'读音,再听要求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深沉和悲,第三次听要求停住停顿。

学生齐读一次,分男女生各读一次)2、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老师补充《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已经到了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

《我爱这土地》优秀教案

《我爱这土地》优秀教案

《我爱这土地》优秀教案《我爱这土地》优秀教案1漫步田间地头,徜徉溪流河湖,也许就是那么一个偶然的瞬间,你会突然发现我们身边的世界原来是如此的美丽。

那绿浪起伏的田园,那涛声阵阵的丛林,还有孩童们纯洁天真的欢声笑语,无不轻轻地撩动着我们内心深处那埋藏了很久的亲近土地、感受故乡的情怀。

故国故乡故园,人之所恋;华夏祖国母亲,魂之所系。

让我们用真情所铸就的诗篇,唱响心中对祖国母亲的深情赞歌。

1.熟读并背诵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

2.理解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其中涌动着的激情。

4.体味诗歌中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一、新课导入土地是一种古典的信念,一缕浪漫的感情,一句象征的诺言,一股写实的意志。

这万物生灵的根基上,曾演绎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曾烙下了多深荡气回肠的眷恋情怀。

有谁不热爱这生我养我的肥沃土地?有谁不依这恋教我护我的祖国母亲?让我们和诗人艾青一起深情吟唱《我爱这土地》,一同感受诗人心中汹涌奔流的爱国激情。

(板书课题)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作者链接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概念。《我爱这土地》是一首表达对祖国深厚感情的现代诗。现代诗是……(详细解释概念)。它是……(解释其重要性或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这个案例展示了诗人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忧虑。
其次,在课堂实践活动中,诗歌创作环节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他们在这个环节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例如词汇贫乏、句子结构单一等。针对这些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提高他们的诗歌创作水平。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课文朗读与感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作者对祖国土地的热爱之情。
2.词语解析: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关键词汇,如“激昂”、“悲壮”等。
3.句子分析:分析课文中的精彩句子,如“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理解句子背后的深层含义。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通过感悟《我爱这土地》中的意象和情感,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课文结构、句子运用和词语选择,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强化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从诗歌中体会美的表达,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也让我看到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团队协作能力。他们在讨论中能够相互启发、取长补短,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但在引导讨论的过程中,我也发现自己在提问和指导方面还有待提高,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提出更具启发性的问题。

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我爱这土地》,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课文中的词汇、成语和短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2.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
4.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会欣赏现代诗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创作潜能。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的诗歌表达技巧。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深入理解了《我爱这土地》的情感内涵和艺术特色。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尝试了自己表达对土地的热爱。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体验和感悟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并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运用和提升。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词汇的积累与应用:课文中包含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和成语,如“忍受”、“奔流不息”等,教师需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并能够在口语和书面语中恰当运用。
-朗读技巧的掌握: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受其音乐性。
-写作技巧的借鉴:通过仿写练习,让学生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提升写作能力。
2.教学难点
其次,在小组讨论和成果分享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有时还显得不够自信和流畅。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还不够深入,或者是缺乏足够的语言组织能力。针对这一点,我考虑在未来的教学中,增加一些口语表达和思维训练的练习,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
另外,我也意识到在实践活动的设计上,可能需要更多样化和层次化的安排。有些学生在完成小组任务时显得有些吃力,这说明任务可能对他们来说难度较大。我将在下一次的教学设计中,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得到提升。

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由于话题难度较大或者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针对这个问题,我可以在设置讨论主题时,尽量让话题更具趣味性和实际意义,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同时,在讨论过程中,我要更加关注每个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发言,提高课堂参与度。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我觉得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总结中来。我可以提问学生:“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并请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这样既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又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对现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学会分析课文内容和修辞手法,提升语文思维能力。
4.强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创意写作,激发创作潜能,提高写作水平。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在小组讨论中倾听、交流,共同探讨诗歌内涵,促进人际沟通与协作。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概念。《我爱这土地》是一首表达爱国情感的现代诗。现代诗是……(详细解释概念)。它是……(解释其重要性或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这个案例展示了诗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以及这种情感如何感染我们。
五、教学反思
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我爱这土地》这首诗的感悟和理解程度各有不同。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了学生对土地情感的思考,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始。但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我意识到有几个地方需要加以改进。
首先,对于诗歌主题思想的讲解,我应该更加生动形象地描绘诗中的场景,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怀。举例来说,可以结合一些历史背景或者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土地对人们的重要性。

最新第2课《我爱这土地》示范教案

最新第2课《我爱这土地》示范教案

第2课《我爱这土地》示范教案------------------------------------------作者xxxx------------------------------------------日期xxxx2。

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ﻫ把握诗歌主题.培养爱国情结ﻫ【教学重难点】ﻫ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诗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象征的表现手法和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课程】ﻫ一、导入新课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放映题目:我爱这土地,并解题)二、自主预习1。

作者简介艾青,1910年3月27日生于浙江金华,现代文学家、诗人。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

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

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

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

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1996年5月5日凌晨4时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岁。

2.背景资料《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嘶.哑(sī)腐.烂(fǔ)撕.裂(sī) 喉.咙(hóu) 吹刮.(guā) 汹涌.(yǒng)(2)词语释义嘶哑:声音沙哑。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案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案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学会欣赏和评价现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祖国、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培养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诗歌《我爱这土地》的朗读与背诵。

(2)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

(3)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难点:(1)诗歌中深层次意象的理解。

(2)修辞手法的运用与评价。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原文及注释。

(2)相关背景资料: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我爱这土地》,了解诗歌大意。

(2)搜集有关艾青的资料,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音频:诗歌《我爱这土地》的朗诵。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意象:土地、鸟儿、太阳等。

(2)解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

(3)探讨诗歌的主题:爱国情怀、土地情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何表达主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验诗中的情感。

(2)分享自己的感悟,感受诗人对土地的热爱。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提醒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责任意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 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3. 搜集其他现代诗歌,进行欣赏与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我爱这土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诗歌主题。

培养爱国情结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关键诗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象征的表现手法和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课程】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

(放映题目:我爱这土地,并解题)
二、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艾青,1910年3月27日生于浙江金华,现代文学家、诗人。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

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

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

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

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1996年5月5日凌晨4时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岁。

2.背景资料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嘶.哑(sī) 腐.烂(fǔ)撕.裂(sī) 喉.咙(hóu) 吹刮.(guā) 汹涌. (yǒng) (2)词语释义
嘶哑:声音沙哑。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激怒:停止、停息。

温柔:温和柔顺。

腐烂:有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

三、整体感知,合作探讨
1. 作者深爱着这土地,整首诗的感情应该怎样表达出来呢?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朗读(朗诵指导:要求听准词句的读音,把握本诗深沉和悲怆的感情基调,注意节奏语速。


2.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与全诗理解:诗歌首句中,诗人为什么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形容鸟的歌喉一般用“清脆”“嘹亮”“圆润”等词,能否换成这些词?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示例:不能。

在当时的背景下,中国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遭受苦难,鸟儿虽然力量弱小,声音嘶哑,却还在奋力歌唱,急于抒发自己对祖国的感情,同时表达了作者
答案示例:本诗的意象有: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

(1)“鸟”的形象:象征诗人,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虽然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但作为一只在炮火中力薄势单的鸟儿,却勇敢地护卫着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不但不会弃之而去,而且为它的解放加油呐喊;歌唱汹涌着“悲愤的”“河流”,吹刮着“激怒”的“风”,就是在为中国人民满怀悲愤满腔怒火地掀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而呼号的礼赞。

(2)“土地”的形象: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这“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

一百多年来,我们这个古老民族遭受了列强的入侵蹂躏(放映百年屈辱史图片)。

(3)“河流”“风”的形象: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放映史上英勇反抗的英雄图片)
(4)“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无比温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4.请总结“土地”的形象。

答案示例:这是饱经列强凌辱的土地,这是永不气馁坚决反抗的土地。

它有着勇敢顽强的人民,它是一个不断反抗不断进取、永远不会停止追求的民族,这又是一块成熟伟大、有
答案示例:“我”生前要歌唱这片土地,死后也要葬身这片土地。

“我”的一切一切都要毫无保留地全部献给这片土地。

这是诗人在借这只喉咙嘶哑的鸟,唱出对正在饱受苦难的祖国,最真挚最深沉最凝重的爱,唱出自己要为祖国献身的决心。

6.第二节诗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中的“泪水”包含了哪几种情形?“常含泪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示例:被侵略——悲伤、激怒的泪水;看到人民的反抗——悲愤的泪水;抗战胜利——喜悦激动的泪水。

诗人自问自答,至此,诗人的爱国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7.感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发自内心的声音,是诗人的心灵自白。

是在第一节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铺陈描述基础上,感情的迸发和升华。

8.历史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记。

放映资料图片,展现祖国的美丽富饶、繁荣昌盛、强大无比,突出“我们爱这片土地”的主题。

四、拓展延伸
1.朗诵《老马》。

2.假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还用《我爱这土地》来抒情,他会怎么改写。

(笑容、笑眼、埋葬、融化、夕阳、朝霞、啼血、圆润、愤怒、激情、感动、猛烈、狂风暴雨、和风细雨)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艾青不愧是土地的歌者。

今天我们领略了诗人的土地情结。

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之情。

虽然那段炮火硝烟的岁月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应该更不能忘记这段历史。

让我们铭记历史,刻苦学习,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吧!
六、板书设计
鸟生与死眷念土地
我爱这土地对祖国深沉的爱
我对土地爱得深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