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知识点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本首诗歌的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象征意义【过程与方法】熟读成诵,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旋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的爱国主题,加深对爱国的理解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诗句,从而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教学难点】领会诗歌的象征手法并且理解其中的象征意义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通过谈话法导入。
“爱国”是永恒的主题,比如我们之前学习的都德的《最后一课》等作品。
而在旧中国,我们的土地饱受侵略,这样的过程中同样也演绎了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又有多少眷恋的情节。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一起去感受那眷恋的情节。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整体感知1、补充介绍相应的创作背景,了解一定得历史知识《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同学们补充介绍)2、相信大家都回去预习了这首诗歌,结合刚才的历史介绍,都知道了这首诗歌里面包含了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感。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将作者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听朗读音频)3、指导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诗歌的深沉、悲怆的感情基调,而且注意语速。
(三)深入研读1、同学们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解释什么是“意象”。
(自主阅读圈画)明确:鸟、土地、河流、风、黎明(指名同学回答)2、分析诗歌意象:(1)“鸟”,象征着诗人自己。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我爱这⼟地》这⾸诗运⽤象征⼿法,表达出诗⼈愿为祖国奉献⼀切的⾚⼦深情。
以下是为⼤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2课《我爱这⼟地》课⽂原⽂ 假如我是⼀只鸟, 我也应该⽤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所打击着的⼟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林间的⽆⽐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也腐烂在⼟地⾥⾯。
为什么我的眼⾥常含泪⽔? 因为我对这⼟地爱得深沉……2.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2课《我爱这⼟地》教案 教学⽬的: 1.使学⽣了解新诗的特点。
2.通过朗读、背诵和⽐较阅读,激发学⽣阅读新诗的兴趣。
3.引导学⽣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
4.品味诗歌的语⾔特⾊,提⾼学⽣欣赏诗歌的能⼒。
教学重点: 在学⽣背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难点: 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
教学⽅法:朗诵、讨论、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
上课前先做个调查:喜欢读⼩说的同学请举⼿,喜欢读诗歌的请举⼿。
(调查后继续导⼊新课),其实,诗歌是最古⽼的⽂学样式,也是很⾼雅的⼀种⽂学形式,她是⽂学⼥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
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要养成纯正的⽂学趣味,是从读诗⼊⼿,能欣赏诗,⾃然能欣赏⼩说、戏剧及其它种类的⽂学。
”英国思想家培根也说过:“读诗使⼈聪慧。
”从今天起,我们就要⼀起经历⼀次神奇⽽激动⼈⼼的诗歌之旅。
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艾青的⼀⾸诗《我爱这⼟地》先来感受⼀下现代诗歌的魅⼒。
⼆、布置、检查预习作业。
1.布置预习作业(此项内容为上课前布置,或课下通过课代表布置给同学)。
(1)通过查阅资料(络、图书等)了解作者⽣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查字典扫清⽂字障碍。
2.检查预习作业。
⽼师在学⽣回答、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 (1)作者⽣平简介 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
2020部编版九上《我爱这土地》课文详解
部编版九上《我爱这土地》课文详解课前预习一、作品梗概本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者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文题中的“我”指诗人,“土地”象征着祖国。
题目表明了这是一首抒发“我”对祖国热爱之情的诗作,点明了诗的主题。
二、作者简介艾青(1910一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文学家,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亦被称为“一生追求光明的作家”。
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赞歌》《向太阳》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嘶sī哑:声音沙哑。
汹涌xiōng yǒng:(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黎lí明: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
腐fǔ烂:烂掉,朽坏;有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被破坏。
二、主题概述本诗运用象征的手法,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深沉的爱,抒发了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
三、作品结构第1节:假设“我”是一只“鸟”,生死眷恋着土地。
第2节:直接表达“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四、鉴赏品读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句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在诗的开头,诗人把“我”假设成一只“鸟”的形象,而且这“鸟”是饱受磨难的、喉咙嘶哑的鸟,使读者立刻被诗人的忧患意识所感染,这忧患意识来自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深沉的爱。
诗歌就在这样的基调下进一步展开描述。
2.简要分析“嘶哑”一词的表达效果。
“嘶哑”修饰喉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这只鸟所经受的苦难及不屈的精神,说明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执着的爱。
3.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分别有怎样深刻的含义?意象前面的“暴风雨所打击着的”“悲愤的”“激怒的”等修饰语有怎样的作用?“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着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祖国,“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象征着郁积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
《我爱这土地》知识讲解(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
《我爱这土地》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我爱这土地》艾青(1910~1996),现代著名诗人。
原名蒋正涵,号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
早年就学于金华省立第七中学、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绘画系。
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被捕入狱,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一举成名。
新中国成立后,艾青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全国文联委员等职。
已出版的主要诗集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彩色的诗》《归来的歌》等。
其中《归来的歌》和《雪莲》曾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新诗奖。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被誉为中国诗坛的“泰斗”和“王子”。
《我爱这土地》选自《艾青诗选》,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11月,地点在武汉。
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知识积累1.嘶哑:声音沙哑。
2.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3.悲愤:悲痛愤怒。
4.激怒:刺激使发怒。
5.深沉:沉着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
6.止息:停止,休息。
考题例析1.(2015•贵州贵阳中考)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戴望舒原名戴梦鸥,著有诗集《望舒草》《我的记忆》等,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B.莫泊桑是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凭借300多部短篇小说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其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C.《范进中举》选自明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一书。
《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各个阶层人们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D.《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
部编版(初三)九年级语文上册一单元第2课:《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
《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意象是诗词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是诗人的内在情思和生活的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与“象”相融合所创造的可感可触的景象。
《我爱这土地》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它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
它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
因此,在他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
读完全诗,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
“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个意象,可以说那是他的又一生命。
《复活的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旷野》(又一章)、《冬天的池沼》等,汇集着他的土地之爱。
他为贫困的土地悲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在诗的结尾他写道:“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他热爱土地,在《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中,作者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假设自己是一只鸟,要唱破喉咙,连羽毛也要埋在土地里。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是对土地这种意象的一种最好的诠释。
这里的“土地”,不再单纯是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
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诗人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入诗人的脑海。
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但却宽厚,虽然悲哀但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但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
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诗人笔下的另外三个意象便顺流而出。
“河流”的前面加上“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形容词,“风”前面加上“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就把“河流”“风”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知识点 练习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知识点+练习知识点我爱这土地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只因一次在写自己姓时,刚写出草字头,便想起了蒋介石,顿生厌恶之情,便在底下划了叉号,从此更名为艾青可见其坚定的政治立场。
1932年,正在巴黎留学的作者因感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便急速回国,投入到救亡运动中,却因从事革命文艺创作而被国民党逮捕判刑6年,但始终没间断创作,狱中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1937年写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年初,又创作了《北方》等诗篇。
写作艺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构思精巧。
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它作为寄情的对象、倾诉的对象,其境界极其广阔,意象极其丰富,诗人的情思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诗人的想像和诗思的回旋天地也是无限自由、广阔的。
但他没有把诗的篇幅拉长,不让诗的情思散漫开去,而只把诗人对土地广阔而深厚的爱浓缩在10行诗中,并且取得了最佳的艺术效果。
写作手法诗人不是从实处落笔,而是从虚处落笔,通过想像把自己虚拟为“一只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使人浑然不觉。
诗以“假如”开头,显得新奇,富有独创性,便于化人为鸟,把诗境推向虚拟的艺术境界。
当然,诗中的“鸟”,仅是泛指,具有象征性,不像古诗词中那些实指(如杜鹃、鹤鸽等)。
“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是一句引人注目、令人心动、值得品味和沉思的诗句,也是全诗中深化诗人对土地感情的一个奇异的亮点。
这是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抗战初期)、诗人特殊的个性与气质(艾青自称是“悲哀的诗人”)以及诗人特殊的表达需要等等,共同作用于鸟儿形象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它大大提升和强化了形象的审美表现力—从中我们不仅能感到时代的氛围、诗人的个性和气质,更能感到诗人对土地的爱是如此的执著、坚贞和顽强。
练习1.全诗中哪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嘶哑”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吗?为什么?“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我爱这土地》
知识储备
新诗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 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当时也称新诗为“白话诗”“白 话韵文”“国语的韵文”等。
知识储备
yǎ 嘶哑
腐烂
汹涌
fèn 悲愤
黎明
知识储备
( 艾
(
)方兴未艾 )自怨自艾
假( jiǎ )如这次可以放五天假( jià ),他打算带 家人去桂林旅游。
4. 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重点)
知识储备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 ,浙江金华人,诗人。1936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大 堰河》,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是其成名 作。还著有诗集《北方》《向太阳》等。抗战时期 ,他的诗作主要抒发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倾诉民 族的苦难,表达对光明的向往,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是“土地”和“太阳”,诗人也因此被称为“土地 的歌者”、“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分析诗歌情感,抓住意 象
创作诗歌,选择恰当表现情感 的意象
课堂小结
鉴赏诗歌 的方法
01
反复诵读,分析意象,体会意境,
感知诗歌感情基调。
02
了解诗人生平、创作风格,结合诗
歌创作背景,深入把握诗歌情感。
14
课堂小结
我 第一节 爱 这 土 地
第二节
鸟——诗人自己 土地——祖国大地 河流、风——抗争精神 黎明——光明、胜利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我将“暴风雨”“
打击”这两个词重读,是因为它们表现出了国土正在遭
受欺凌的景象。
8
知识卡片
感情基调:感情基调是指作品所表达的基本的情感取向,或者说情感态度。 感情基调或悲哀或欢快、或深沉或奔放、或闲适或昂扬进取……
我爱这土地的课堂笔记
我爱这土地的课堂笔记1. 背景介绍: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3月27日生于浙江金华,现代文学家、诗人。
艾青是他的笔名,他的真实姓名是蒋海澄。
2. 主题思想:本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3. 层次划分:第一层(1~2句)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第二层(3~6句)用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形象地描绘了鸟儿对土地的眷恋,隐含了深沉的民族苦难。
第三层(7~8句)尾声部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两句诗真实而朴素,却是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来自民族生命深处,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4. 写作特点:(1)象征手法:作者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2)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3)用意象来表达情感。
如:“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遭受的苦难的同情;“悲愤的河流”汹涌着中国人民的悲愤不平;“激怒的风”代表中国人民的反抗;“温柔的黎明”象征着人民的希望和憧憬。
这些意象描写出了祖国遭受的苦难和人民的悲愤不平,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
5. 重点词句:(1)“假如我是一只鸟”,诗人假设自己是一只鸟,应怎样歌唱祖国?答:歌唱祖国的美好山河,歌唱人民的勤劳勇敢,歌唱民族的团结奋进。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两句诗真实而朴素,却是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来自民族生命深处,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那么,怎样的爱才叫“深沉”的爱?结合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答:作者对土地的爱是一种刻骨铭心、难以割舍的爱,这种爱源于对土地的最原始、最朴素、最纯真的感情。
“国破山河在”,作者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从他内心深处源源不断地流出,汇聚成了一首深情的赞歌!。
九年级语文部编说课稿:2 我爱这土地
九年级语文部编说课稿:2我爱这土地一. 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我国著名诗人艾青创作的一首诗歌,选自九年级语文教材。
这首诗歌以简洁朴素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诗歌中,艾青用土地、河流、风等自然元素,象征着祖国的苦难与希望,展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深眷恋。
这首诗歌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家园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对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有一定的理解。
但针对本诗,学生可能对诗人艾青及诗歌背景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诗人及诗歌背景进行简要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此外,学生对于如何鉴赏现代诗歌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艾青及其作品《我爱这土地》,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感受诗歌情感、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家园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歌意象的把握、诗歌情感的体会、诗歌语言的品味。
2.原因:诗歌中的意象丰富,需要学生充分理解;诗歌情感深沉,学生难以体会;诗歌语言独特,需要学生仔细品味。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品读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音频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诗人艾青及其作品《我爱这土地》,激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3.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语言等特点。
4.品读欣赏:学生品读诗歌,引导学生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亮点、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6.创意表达: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创意表达,如写作、绘画等。
2019年秋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小册子知识点:2 我爱这土地
2 我爱这土地1.生字注音艾.青(ài) 嘶.哑(sī)汹.涌(xiōnɡ) 喉.咙(hóu)黎.明(lí) 腐.烂(fǔ)2.多音字和着假应3.形似字4.词语解释(1)嘶哑:声音沙哑。
(2)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3)悲愤:悲痛愤怒。
(4)激怒:刺激使发怒。
(5)深沉:形容程度深。
艾青名句(1)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礁石》)(2)养在窗台上,梦想着海洋。
(《仙人掌》)(3)桥是土地与土地的连系;∕桥是河流与道路的爱情;∕桥是船只与车辆点头致敬的驿站;∕桥是乘船与步行者挥手告别的地方。
(《桥》) (4)即使我们只是一支蜡烛,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干”;∕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腐烂了,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烧。
(《归来的歌》)(5)你失去了自由,∕被埋进了灰尘。
∕过了多少亿年,∕地质勘察队员∕在岩层里发现你,∕依然栩栩如生。
(《鱼化石》)在我们看来很平凡的一块块的田野,实际上都有过极不平凡的经历。
在几十万年之间,人类在这上面追逐着野兽,放牧着牛羊,捡拾着野果,播种着五谷,那时候人们匍匐在大自然的威力之下,风雨雷霆,电光野火,都曾经使他们畏惧颤栗。
几十万年过去了,人类进入了阶级社会,一片片的土地像被带上了镣铐似的,多少世代的农民,在大地上流尽了血汗,却挣不上温饱,有多少人在这一片片土地上面仰天叹息,椎心痛恨!又有多少人揭竿起义,画着眉毛,扎着头巾参加战斗,把压迫他们的贵族豪强杀死在这些土地上面。
到了近代,又有多少人民的军队为了从封建地主阶级手里,把土地夺回来,和帝国主义的军队、剥削者的军队在这上面鏖战过。
二十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革命斗争,打垮了反动统治者,推翻了剥削制度,进行了土地改革,土地的镣铐才被彻底打碎,劳动人民才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
我爱这土地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汇总
我爱这土地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汇总“文章不是无情物。
”不仅文章,就连我们民族的文字也个个充满着感情色彩。
教师带着感情教,才有可能教好;学生带着感情学,才有可能学好。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我爱这土地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汇总,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我爱这土地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汇总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只因一次在写自己姓时,刚写出草字头,便想起了蒋介石,顿生厌恶之情,便在底下划了叉号,从此更名为艾青可见其坚定的政治立场。
1932年,正在巴黎留学的作者因感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便急速回国,投入到救亡运动中,却因从事革命文艺创作而被国民党逮捕判刑6年,但始终没间断创作,狱中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1937年写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年初,又创作了《北方》等诗篇。
写作艺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构思精巧。
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它作为寄情的对象、倾诉的对象,其境界极其广阔,意象极其丰富,诗人的情思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诗人的想像和诗思的回旋天地也是无限自由、广阔的。
但他没有把诗的篇幅拉长,不让诗的情思散漫开去,而只把诗人对土地广阔而深厚的爱浓缩在10行诗中,并且取得了最佳的艺术效果。
写作手法诗人不是从实处落笔,而是从虚处落笔,通过想像把自己虚拟为“一只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使人浑然不觉。
诗以“假如”开头,显得新奇,富有独创性,便于化人为鸟,把诗境推向虚拟的艺术境界。
当然,诗中的“鸟”,仅是泛指,具有象征性,不像古诗词中那些实指(如杜鹃、鹤鸽等)。
“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是一句引人注目、令人心动、值得品味和沉思的诗句,也是全诗中深化诗人对土地感情的一个奇异的亮点。
这是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抗战初期)、诗人特殊的个性与气质(艾青自称是“悲哀的诗人”)以及诗人特殊的表达需要等等,共同作用于鸟儿形象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02《我爱这土地》 (预习素材)【轻松备课】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系列(部编版)
02 《我爱这土地》(预习素材)1.作者介绍: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人。
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
其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新中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以“悲哀的诗人”自称。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重大影响的诗人。
每一个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象:在这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与认识,凝聚着诗人独特的思想与感情。
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
2.写作背景: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3.诗歌鉴赏方法:(1)揣摩语言、品味意象;(2)展开想象、再现画面;(3)结合背景、体会感情。
4.重要概念:物象、意象和意境。
物象:指客观事物的形象。
物象既可以是事物形象,又可以是景物形象。
前者指那些托物言志诗中描绘的形象,有时也折射了抒情主人公自己;后者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和人文景象。
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物象;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
意境与意象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5.拓展阅读:中国的土地刘湛秋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砂粒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部编版九上《我爱这土地》课文详解
部编版九上《我爱这土地》课文详解课前预习一、作品梗概本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者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文题中的“我”指诗人,“土地”象征着祖国。
题目表明了这是一首抒发“我”对祖国热爱之情的诗作,点明了诗的主题。
二、作者简介艾青(1910一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文学家,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亦被称为“一生追求光明的作家”。
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赞歌》《向太阳》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嘶sī哑:声音沙哑。
汹涌xiōng yǒng:(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黎lí明: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
腐fǔ烂:烂掉,朽坏;有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被破坏。
二、主题概述本诗运用象征的手法,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深沉的爱,抒发了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
三、作品结构第1节:假设“我”是一只“鸟”,生死眷恋着土地。
第2节:直接表达“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四、鉴赏品读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句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在诗的开头,诗人把“我”假设成一只“鸟”的形象,而且这“鸟”是饱受磨难的、喉咙嘶哑的鸟,使读者立刻被诗人的忧患意识所感染,这忧患意识来自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深沉的爱。
诗歌就在这样的基调下进一步展开描述。
2.简要分析“嘶哑”一词的表达效果。
“嘶哑”修饰喉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这只鸟所经受的苦难及不屈的精神,说明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执着的爱。
3.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分别有怎样深刻的含义?意象前面的“暴风雨所打击着的”“悲愤的”“激怒的”等修饰语有怎样的作用?“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着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祖国,“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象征着郁积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第2课《我爱这土地》知识点+同步练习
知识点我爱这土地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只因一次在写自己姓时,刚写出草字头,便想起了蒋介石,顿生厌恶之情,便在底下划了叉号,从此更名为艾青可见其坚定的政治立场。
1932 年,正在巴黎留学的作者因感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便急速回国,投入到救亡运动中,却因从事革命文艺创作而被国民党逮捕判刑 6 年,但始终没间断创作,狱中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1937 年写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 年初,又创作了《北方》等诗篇。
写作艺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构思精巧。
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它作为寄情的对象、倾诉的对象,其境界极其广阔,意象极其丰富,诗人的情思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诗人的想像和诗思的回旋天地也是无限自由、广阔的。
但他没有把诗的篇幅拉长,不让诗的情思散漫开去,而只把诗人对土地广阔而深厚的爱浓缩在 10 行诗中,并且取得了最佳的艺术效果。
写作手法诗人不是从实处落笔,而是从虚处落笔,通过想像把自己虚拟为 “一只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使人浑然不觉。
诗以“假如” 开头,显得新奇,富有独创性,便于化人为鸟,把诗境推向虚拟的艺术境界。
当然,诗中的 “鸟”,仅是泛指,具有象征性,不像古诗词中那些实指(如杜鹃、鹤鸽等)。
“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是一句引人注目、令人心动、值得品味和沉思的诗句,也是全诗中深化诗人对土地感情的一个奇异的亮点。
这是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抗战初期)、诗人特殊的个性与气质(艾青自称是“悲哀的诗人”) 以及诗人特殊的表达需要等等,共同作用于鸟儿形象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它大大提升和强化了形象的审美表现力—从中我们不仅能感到时代的氛围、诗人的个性和气质,更能感到诗人对土地的爱是如此的执著、坚贞和顽强。
练习1. 全诗中哪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 “土地” 的热爱之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嘶哑”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 “嘹亮” 好吗?为什么?“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知识点
01积累运用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sī(嘶)哑的hóu(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yǒng)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guā)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fǔ)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A.消费者通过网络平台购买商品,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
B.为了优化出行环境,交通部门加快了黄河沿岸道路改造的速度和规模。
C.截至目前,阿坝州光伏项目已并网超过15万千瓦左右。
D.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混双冰壶循环赛中,中国组合先后遭遇两连败,令热爱这项项目的观众非常深感意外。
(解析:B.搭配不当,删去“和规模”;C.前后矛盾,删去“超过”或“左右”;D.语意重复,删去“非常”或“深感”。
)3.文学常识填空。
《我爱这土地》选自《艾青诗选》,作者艾青,原名蒋正涵。
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4.2018年是人民诗人艾青诞辰108周年,为缅怀诗人,纪念诗人的杰出成就,歌唱艾青伟大的诗魂,激发我们爱祖国、爱家乡的真切情感,让我们一同走进主题为“艾青,我为你骄傲”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赵春华在《忆诗人艾青》中写道:“那个讴歌土地/讴歌太阳的诗人/走了走了/那个大堰河的儿子/那个土地的儿子/走了走了/他的诗没有走/还留在我们的心头/赶也赶不走。
”是啊,他的诗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为了举办好这次活动,主办者设计了“推荐诗歌”的宣传形式,请你为《我爱这土地》写几句推荐语。
(60字左右)【示例】为何他的眼里常含泪水?为何他喉咙嘶哑,仍要尽情地歌唱?为何他执着地爱恋着这片土地?《我爱这土地》将为你诠释什么是真正的赤子之心。
精选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
精选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教案【知识与能力】了解本首诗歌的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象征意义【过程与方法】熟读成诵,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旋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的爱国主题,加深对爱国的理解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诗句,从而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教学难点】领会诗歌的象征手法并且理解其中的象征意义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通过谈话法导入。
“爱国”是永恒的主题,比如我们之前学习的都德的《最后一课》等作品。
而在旧中国,我们的土地饱受侵略,这样的过程中同样也演绎了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又有多少眷恋的情节。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一起去感受那眷恋的情节。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整体感知1.补充介绍相应的创作背景,了解一定得历史知识《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同学们补充介绍)2.相信大家都回去预习了这首诗歌,结合刚才的历史介绍,都知道了这首诗歌里面包含了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感。
那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课《我爱这土地》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课《我爱这土地》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课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艾青用激情洋溢的语言,表达了对祖国大地、家乡、劳动者等深深的热爱。
本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但这首诗的意境深邃,情感丰富,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中的爱国情怀。
同时,学生对于抒情诗的表达手法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感受抒情诗的魅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土地、家乡、祖国等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解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如土地、河流、风等,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情感体验:让学生闭眼冥想,想象自己站在祖国的大地上,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6.总结提升: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抒情诗的魅力。
7.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意象:土地、河流、风、黎明情感:爱国情怀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知识点全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知识点全知识点一、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
浙江金华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主要诗集有《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土地”和“太阳”是其诗作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意象。
二、故事背景《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者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问题解疑1.简要分析“嘶哑”的表达效果。
“嘶哑”修饰喉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这只鸟所经受的苦难及不屈的精神,说明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执着的爱。
2. 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分别有怎样深刻的含义?意象前面的“暴风雨所打击着的”“悲愤的”“激怒的”等修饰语有怎样的作用?“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着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祖国,“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象征着郁积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悲愤。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
这些修饰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表明中华民族正在日寇的铁蹄下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在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3.如何理解鸟死后将身体投入土地的怀抱?鸟死后将自己的身体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依然不改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寄寓了诗人决心为祖国献身的强烈愿望。
4.第2节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第1节有着怎样的联系?第2节通过设问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衬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揭示了诗歌的主旨。
如果说第1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铺陈,第2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是对主题高度凝练的概括。
5.阅读《我爱这土地》,分析本诗的内涵。
我爱这土地课堂笔记
我爱这土地课堂笔记《我爱这土地》是一首经典的中文歌曲,也是中国农村改革开放时期的代表之作。
该曲以富有激情和饱满的音乐旋律,表达了人们对祖国、对美丽的中国土地的深深热爱之情。
词曲作者杨洪基通过歌曲描述了中国河山的壮美景色和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让听众在音乐中领略到了中国土地的宏伟和辽阔。
歌词中表达出对祖国的无尽热爱之情,歌手以激情四溢的演唱方式,让听众无法抵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歌词中描绘了中国的多样景观,包括高山、平原、大江、河流和草原等。
每一句歌词都犹如画面一般生动鲜明,使人们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中国大地的壮丽之美。
这首歌曲以真情实意、生动活泼的方式,让人们对祖国的深深之爱更加浓厚。
《我爱这土地》一经问世,就广受欢迎,并成为经典的国内外文化交流桥梁。
人们纷纷感叹这首歌曲生动展现了中国的土地之美,也反映出了人们对祖国的无尽热爱。
无论身在何方,都能时刻感受到那份浓浓的亲切和温暖。
这首歌曲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它让人们深深地理解和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和独特文化,在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也让更多的人爱上了自己的祖国。
《我爱这土地》课堂笔记:1. 歌曲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深热爱之情。
2. 描述了中国土地的壮美景色和多样自然景观。
3. 以激情四溢的演唱方式展现出对祖国的热爱。
4. 通过歌词和音乐让人们感受到中国土地的宏伟和辽阔。
5. 成为经典的国内外文化交流桥梁,传播中华文化。
总结起来,《我爱这土地》这首歌曲以其真情实意、激情四溢的表达方式,深深打动了许多人,让人们对祖国的深深之爱更加浓厚。
它不仅仅是一首歌曲,更是一份对祖国的情感宣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知识点一、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
浙江金华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主要诗集有《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土地”和“太阳”是其诗作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意象。
二、故事背景
《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者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问题解疑
1.简要分析“嘶哑”的表达效果。
“嘶哑”修饰喉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这只鸟所经受的苦难及不屈的精神,说明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执着的爱。
2. 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分别有怎样深刻的含义?意象前面的“暴风雨所打击着的”“悲愤的”“激怒的”等修饰语有怎样的作用?
“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着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祖国,“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象征着郁积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悲愤。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
这些修饰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表明中华民族正在日寇的铁蹄下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在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3.如何理解鸟死后将身体投入土地的怀抱?
鸟死后将自己的身体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依然不改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寄寓了诗人决心为祖国献身的强烈愿望。
4.第2节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第1节有着怎样的联系?
第2节通过设问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衬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揭示了诗歌的主旨。
如果说第1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铺陈,第2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是对主题高度凝练的概括。
5.阅读《我爱这土地》,分析本诗的内涵。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开头,“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表现了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诗人将鸟死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种本属于自然被动的结局,写成了主动的追求,更加真切地表现了诗人的献身精神,使诗的境界更为深邃博大。
最后两句是
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
四、课文主题
诗人假设自己是一只鸟,通过鸟对土地的歌唱,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之中的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和决心为祖国献出生命的强烈愿望。
五、写作特点
1.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恰当。
诗中的每一个事物都有丰富的内涵,“鸟”是诗人的虚拟,是泛指,是共名,嘶哑着喉咙歌唱的既是“鸟”,也是“我”(诗人)。
大地、河流、风和黎明等,都被诗人赋予了一定的意义。
如“土地”象征着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祖国。
2.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达分层强化。
运用比喻借物抒情,这是抒情方式的巧妙之处;为了能久久拨动读者的心弦,诗人还不断地强化作品本身的感情,作品开头就用“假如……”,这是第一层强化;以“嘶哑”来形容鸟叫声,这是第二层强化;用一系列描摹土地、河流等的句子,加上一系列的修饰语,这是第三层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