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20年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本首诗歌的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象征意义【过程与方法】熟读成诵,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旋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的爱国主题,加深对爱国的理解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诗句,从而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教学难点】领会诗歌的象征手法并且理解其中的象征意义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通过谈话法导入。
“爱国”是永恒的主题,比如我们之前学习的都德的《最后一课》等作品。
而在旧中国,我们的土地饱受侵略,这样的过程中同样也演绎了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又有多少眷恋的情节。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一起去感受那眷恋的情节。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整体感知1、补充介绍相应的创作背景,了解一定得历史知识《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同学们补充介绍)2、相信大家都回去预习了这首诗歌,结合刚才的历史介绍,都知道了这首诗歌里面包含了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感。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将作者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呢?(听朗读音频)3、指导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诗歌的深沉、悲怆的感情基调,而且注意语速。
(三)深入研读1、同学们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解释什么是“意象”。
(自主阅读圈画)明确:鸟、土地、河流、风、黎明(指名同学回答)2、分析诗歌意象:(1)“鸟”,象征着诗人自己。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2《我爱这土地》教案
2《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3.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观看日本侵华视频,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太阳与土地是最能够概括诗歌特色的两个概念。
诗人对于光明、理想以及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常常借助太阳这一意象来得以表现。
艾青仿佛是一位夸父,至死不渝地去追寻着太阳、光明和理想;作为另一方面,与诗人血脉相连的土地也是他一生一世都无法割舍的眷念。
他曾经说过:“这个无限广阔的国家和无限丰富的农村生活——无论是旧的还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诗上有它重要篇幅。
”艾青对土地的关注,就是对祖国的挚爱。
(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现代著名诗人。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1929年赴法国学习绘画,并开始写诗。
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建国后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为一个革命者.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调子沉重忧郁;抗战时期的作品多为觉醒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
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黎明的通知》、《我爱这土地》等.2.写作背景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名篇。
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
祖国山河沦陷,生灵涂炭,在这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中华儿女纷纷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
诗人艾青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于1938年11月创作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学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第二课。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艾青用深沉的爱国情感,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
诗歌以土地、河流、风、黎明等自然景物为象征,展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这首诗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有助于他们理解和感悟爱国主义精神。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他们对于抒情的诗歌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对于象征手法的运用和诗歌深层次的情感表达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
2.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情感教学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通过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准备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然后引入本课的学习。
教学内容: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入《我爱这土地》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然后教师呈现诗歌的内容,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教学内容: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和情感内涵。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7篇)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7篇)假设我是一只鸟,我应当用嘶哑的喉咙唱歌。
妈妈是护士,我也常到医院溜达。
布满生命气味的走廊,显得静谧和繁忙,科室里的响应器像是调好的隔几会儿响一下,没几分钟,护士都只是奔忙在这无终点的长廊上。
我开头在走廊上逛荡,每走过一个病房,总觉得自己的身上聚拢了一种特别的目光——我的神态非常地自若。
“护士!护士!快点快点!”一个中年女子在病房里大叫,响应器不停地响。
护士和医生像一股洪流都朝那个方向奔了过去,走廊上除了医务人员也就别无他人,这仿佛已是常事。
走廊外的雨开头下了,鸟被迫地离开了自己的巢。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永久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顺的拂晓。
只观察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躺在病床上给推了出来,药水瓶滴答地滴着药水。
地板好像微微地震惊了,他们走地很重,病床旁的几个中年女子跟着病床跑,她们的眼泪将洁白的被子隐模糊约地沾染上了灰色。
有一个在抽泣,她始终握着老人的手,她用袖子拂去脸上的泪水,可泪水又不住地涌了出来,她干脆就把手放在了腮旁边。
还有几个,眼泪带起了嗓门的大开,伏在病床旁边,用方言喊着。
那声音在长廊上非常地响,更是传来一阵阵回声。
她们坐在急诊室门口的,也有几个年幼的孩子迷茫地坐在凳子上,她们抱着孩子就像抱着盼望一样。
雨渐渐大了起来,人们开头四处逃跑,鸟消逝地无影无踪。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里面。
好长时间过后,急诊室的灯最终灭了。
医生一出来,人都围了上去,小孩原来还想坐在凳子上,却被大人给拉到了医生面前。
声音先是从前面传来,再是后面,医生对家属说了几句,又从这些人中间挤出一条缝,深陷于这个地方。
他们立刻变成了雕塑,更有几个靠在了墙上。
眼泪就在那时停顿了,搭在小孩肩上的手也落了下来。
什么都静了。
病床推了出来。
那些人无力地抱着床上的人,已经摊在了地上。
雨停了,只不过乌云还在,鸟还没回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由于我对这土地爱得肤浅……一个人死了,拥有了如此多的泪水算是值得了。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教案,本章节主要内容包括:
1.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介绍艾青及其创作《我爱这土地》的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感体验。
2.诗歌朗读与欣赏: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我爱这土地》,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培养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家国情怀,增强国家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
4.激发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对诗歌中的社会现象进行思考和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问题解析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5.培养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交往技能。
-突破方法:设计相关的写作练习,如仿写、改写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修辞手法。
-诗歌朗读的情感传递:学生在朗读时可能无法准确传达诗歌的情感。
-突破方法:提供多种朗读示范,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语气、语速、语调的变化来表达情感,并通过反复练习加强效果。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我爱这土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感受到对家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人艾青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土地的热爱。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发现学生们在创作小诗时,虽然能够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但作品的质量参差不齐。为了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我打算在今后的教学中,多组织一些写作训练,指导他们如何巧妙地运用意象和修辞,提升写作水平。
最后,我认为课堂总结环节还需加强。在本次教学中,虽然我对所学内容进行了回顾,但感觉学生的反馈不够积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尝试采用更加互动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总结,提高他们对课堂内容的吸收和巩固。
我爱这土地第二课时(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我爱这土地第二课时(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我爱这土地第二课时(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我爱这土地第二课时近年来,中华民族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了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
但是,我们与土地的联系却越来越淡漠,甚至忽略了它对我们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需要进行土地保护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土地,关爱土地,保护土地。
第一步:了解土地的概念和种类在学习土地保护之前,先要了解什么是土地。
土地是地球表面上的一层岩石、矿物和有机物质的混合物,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土地种类很多,有荒漠、沙漠、盐碱地、湿地、水域等多种类型。
不同的土地类型具有不同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
第二步:掌握土地保护的重要性土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土地保护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计具有重要意义。
登高望远,人类文明史就是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史,古代的汉人、唐人,他们所开拓的土地,仍然是我们大力保护的重点内容。
因此,土地保护是保护人类文明的保障之一。
第三步:了解土地保护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当前,土地受到的压力很大,面临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无序开发,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和化学物质等,引起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城镇化带来了人口密度大、土地流转增多等问题,加剧了土地的利用压力;大量滥伐森林以及非法采矿等活动,导致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影响着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为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对土地的保护和治理。
第四步:提升公众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如何保护土地?必须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
在中学校园内开展土地保护知识的宣传和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农业和生态教育,如举办农业实践活动、走进田间地头、观察生态现象,增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维护土地的意识和行动。
此外,在社区、农村和城市中,还应该增加地理知识教育,让人们了解土地的重要性和利用价值,提高公众参与土地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保护土地关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我们每个人都是土地保护的责任人。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选自语文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本单元所选的五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主要以爱国和思乡为主题。
《我爱这土地》是著名诗人艾青作于1938年11月的一首爱国诗歌,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诗人饱含对祖国深沉的爱和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这首诗具有意象独特,情感表达强烈等特点。
学情分析:经过近三年的学习,九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诗歌,对诗歌朗读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感悟能力,并且在语言文字积累上也有一定的功底,适宜进行简单的诗歌写作。
但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朗读、品读、析读中去把握象征意象所代表的涵义和作者的情感,这还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诗歌,读准停顿和重音,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2.深情诵读,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设计依据:基于这首诗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它自身的特点,根据《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阶段目标中“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设身处地理解作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等要求,结合本单元“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形象,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具体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取向)教学重点:深情诵读,体会诗人深挚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教学策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一个中心、三种方法、六个环节”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主体,把朗读作为教学本诗的突破口,以读代讲,以读促赏,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品味中,体会诗意,领会情感。
同时,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应的音乐,展示相关图片,将学生带入情境中,让其在读懂诗人情感的同时,自己的爱国情也被点燃,真正的使课堂成为熏染的熔炉。
教学中针对难点适时点拨、引导,授之以渔,使学生学有所依,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可行的范本。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我爱这土地》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我爱这土地》的诗歌内容和主题,掌握诗歌中的生字新词,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情感体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诗歌学习,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培养他们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关怀。
教学重点:诗歌中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和爱国情怀的表达。
学生对诗歌情感的体验和爱国情怀的认同。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体会诗人的情感。
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爱国情感与个人生活经验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
作者简介:艾青: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以其深沉的爱国情感和对土地的深情描绘著称。
教学准备:《我爱这土地》课文PPT课件,包含艾青的生平简介、作品特点和相关文学背景。
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如祖国的自然风光、历史变迁等。
学生作业本、笔、情感体验记录表、小组讨论记录表、“我与土地”创作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祖国河山的图片和视频,简要介绍中国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
2. 通过视觉资料,激发学生对祖国土地的热爱和对诗歌的兴趣。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艾青的生平和《我爱这土地》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诗歌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诗歌:请几名学生轮流朗读诗歌,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
3. 生字新词:解释诗歌中的生字新词,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讨论诗人对土地的情感表达。
深入探讨(15分钟)1. 诗歌手法: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如使用比喻、排比等,举例说明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2. 情感体验:讨论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互动活动(20分钟)1. 情感体验分享:学生分享自己对祖国土地的情感体验,讨论如何在生活中体现对土地的爱护。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爱国情感如何与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相结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我爱这土地》教课设计教课我爱这土地内容教课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 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详细形象,领悟诗歌的感情内涵与思想意蕴。
⑵ 品尝诗歌富裕表现力的语言,提升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⑶ 学习现代诗的朗读基本技巧,学会掌握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读。
2、感情态度价值观:背诵诗歌,体会诗人抒发的恋土深情,加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要点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掌握诗中土地、河流、风、拂晓的意义。
难点2、掌握诗中土地、河流、风、拂晓的意义。
师生教课教课内容环节行为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向来对一句歌词很感兴趣,那就是:”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我昂开端,深情常望土”, 这描一写的是风雨中昂头向前的英豪形象,之所以能英勇地抬头向前,原由在于有一片天南地北,更由于有一方实实在在的土研地。
土地给了人们许很多多的感想,今日我们将要来学习的读是《我爱这土地》。
(板书课题:《我爱这土地》)15二.目标出示分1、知识与能力:钟⑴ 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详细形象,领悟诗歌的感情内涵与思想意蕴。
⑵ 品尝诗歌富裕表现力的语言,提升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⑶ 学习现代诗的朗读基本技巧,学会掌握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读。
2、感情态度价值观:背诵诗歌,体会诗人抒发的恋土深情,加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 自主学习(一)那人——初识作者艾青( 1910~ 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有名诗人,只因一次在写自己姓时,刚写出草字头,便想起了蒋介石,顿生憎恶之情,便在底下划了叉号,此后更名为艾青可见其坚定的政治立场。
1932 年,正在巴黎留学的作者因感民族危机日趋严重便急速归国,投入到救亡运动中,却因从事革命文艺创作而被公民党拘捕判刑 6 年,但一直没间断创作,狱中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 1937 年写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 年初,又创作了《北方》等诗篇。
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旌旗鲜亮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5篇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诗歌。
2、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三、教学方法: 1、欣赏诵读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问题探究法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示标: 土地,承载着万物生灵。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心魂。
(板书:我爱这土地),点明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和难点。
检查预习:请学生谈谈所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写作背景等。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艾青(1910 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 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勋章。
2、写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当时是抗日战争爆发的初期,日寇横行,东北早已沦丧,华北、华东、华南也已遭日寇铁蹄的践踏,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看到当时的形势,心中充满了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于是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课《我爱这土地》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课《我爱这土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课的一篇诗歌。
这首诗歌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写的一首现代诗。
诗歌以鸟儿的歌唱,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命运的关怀。
这首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怀,对于学生理解近现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感受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文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他们对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把握。
然而,对于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和历史环境,学生可能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同时,学生对于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可能还不够熟悉,这也是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引导的地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了解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歌,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学会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分析诗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教学难点:诗歌的时代背景和学生情感的共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诗歌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诗人艾青的生平简介和诗歌创作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历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诗歌:让学生多次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歌: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分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解读诗歌的主题。
4.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5.总结提升:教师对诗歌进行总结,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课《我爱这土地》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课《我爱这土地》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2课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艾青用激情洋溢的语言,表达了对祖国大地、家乡、劳动者等深深的热爱。
本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
但这首诗的意境深邃,情感丰富,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中的爱国情怀。
同时,学生对于抒情诗的表达手法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感受抒情诗的魅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土地、家乡、祖国等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解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如土地、河流、风等,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情感体验:让学生闭眼冥想,想象自己站在祖国的大地上,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6.总结提升: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诗人的爱国情怀和抒情诗的魅力。
7.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意象:土地、河流、风、黎明情感:爱国情怀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一单元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一单元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我爱这土地》教案主备人:邵文传审核人:语文组教学内容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
⑵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⑶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把握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情感态度价值观:背诵诗歌,体味诗人抒发的恋土深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
2、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行为一研读15 分钟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一直对一句歌词很感兴趣,那就是:”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我昂起头,深情常望土”,这描写的是风雨中昂头向前的英雄形象,之所以能勇敢地昂首向前,原因在于有一片海阔天空,更因为有一方实实在在的土地。
土地给了人们许许多多的感触,今天我们将要来学习的是《我爱这土地》。
(板书课题:《我爱这土地》)二.目标出示1、知识与能力:⑴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
沦陷区的亲人们颠沛流离,四处逃亡,更多的同胞还被日本人像牲口,草芥一样用残忍的方式杀害,尤其在南京大屠杀中,日本人的杀人方式,数量,持续时间都令世人震惊,无数尸体被抛江,焚烧,埋掉,死亡人数不下于30万。
他们的罪行激起了全中国人民的愤慨,听吧:(歌曲《保卫黄河》)(三)那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把握基调‚把握情感变化ƒ运用想象丰富情感(四)那情——诵中高唱爱国之情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诗歌,读准字音,并试着给诗歌划分节奏。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概念。《我爱这土地》是一首表达对祖国深厚感情的现代诗。现代诗是……(详细解释概念)。它是……(解释其重要性或应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这个案例展示了诗人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忧虑。
其次,在课堂实践活动中,诗歌创作环节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他们在这个环节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例如词汇贫乏、句子结构单一等。针对这些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提高他们的诗歌创作水平。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课文朗读与感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作者对祖国土地的热爱之情。
2.词语解析: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关键词汇,如“激昂”、“悲壮”等。
3.句子分析:分析课文中的精彩句子,如“我爱这土地,爱得深沉”,理解句子背后的深层含义。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通过感悟《我爱这土地》中的意象和情感,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课文结构、句子运用和词语选择,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强化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学生从诗歌中体会美的表达,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也让我看到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团队协作能力。他们在讨论中能够相互启发、取长补短,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但在引导讨论的过程中,我也发现自己在提问和指导方面还有待提高,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提出更具启发性的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教案:2《我爱这土地》
2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1.正确划分诗歌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4.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关键诗句。
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作者简介三、解题,背景介绍诗的题目“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主旋律。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四、朗读指导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
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
因此,我们在阅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从而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决定的。
一般来说,能鲜明地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用“/”划分诗歌的朗读停顿。
参考: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2020年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我爱这土
地》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理解饱含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饱含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
今天,就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
(板书课题)
二、自我研学
(一)知识梳理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中国现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笔名莪加、克阿等。
浙江金华人。
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2)背景链接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已经到了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
2.生难字词
(1)字音
嘶哑
..(hóu lóng)
..(sī yǎ)温柔.(róu)喉咙
汹涌
..(xiōng yǒng) 吹刮.(guā) 腐.烂(fǔ)
(2)词义
【嘶哑】声音沙哑。
【温柔】温和柔顺。
【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腐烂】有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
【激怒】停止、停息。
(二)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2)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明确: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
.../所打
..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
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
..
..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
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
../
..的/黎明
..……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
也腐烂在土地
..里面。
为什么
..……
../爱.得深沉
....?因为/我.对这土地
.../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明确:全诗共分两节。
第一节诗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第二节诗一问一答,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三、合作探究
(三)精读课文
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明确:诗歌第二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理由: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诗中以“一只鸟”的形象来表达感情。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
3.诗中的“鸟”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明确:内容有“土地”“河流”“风”“黎明”。
(学生朗读,感悟)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这“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无比温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表达了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
往和希冀。
(四)深层探究
1.这首诗一、二节在结构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
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可看作是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这种真挚的感情。
2.讨论: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
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四、课堂演练
(五)总结课文
1.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首诗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读了这首诗,相信同学们一定感受到了那个苦难的年代,诗人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2.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五、板书设计
第二课我爱这土地
艾青
六、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