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古诗词赏析(含答案)

合集下载

七上古诗词赏析(含答案)

七上古诗词赏析(含答案)

七上古诗词赏析(含答案)七上古诗词赏析(含答案)一、观沧海曹操(东汉末年)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阅读训练】:一、1、①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观;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

②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水何澹澹,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③最能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诗中描写实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诗中抒写想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2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

3、从本诗所写之景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胸怀?博大的胸襟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 日月仿佛是从大海里出来的;灿烂的银河,仿佛也是从海里出来的!5、赏析“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刮过,平静的海面顿时化作汹涌的怒涛“洪波涌起”,大海有着掀起揭天巨浪的无穷威力,这句诗有着明显的象征意义,体物形象,场景壮大,格调激扬亢奋,表现了一世枭雄的博大胸襟。

6、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仿佛是从大海里出来的;灿烂的银河,仿佛也是从海里出来的!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3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7、简要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的思想内容并指出其表现手法。

思想内容:这四句写出大海的广阔浩大,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想象夸张,虚实结合。

8、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阅读赏析峨眉山月歌【作者】李白【朝代】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朗读节奏划分】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⑴峨眉山:在今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有两山峰相对,望之如蛾眉,故名。

⑵半轮秋:谓秋夜的上弦月形似半个车轮。

⑶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在今四川中部峨眉山东北。

源出宝兴县北,东南流经雅安、洪雅、夹江等地,到乐山汇大渡河,入岷江。

⑷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省犍为县,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乐山县志》谓当指四川省乐山县之嘉州小三峡:犁头峡、背峨峡、平羌峡,清溪在黎头峡之上游。

一说指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⑸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唐代州名,属剑南道,治所在巴县,即今重庆市。

【译文】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主题思想】《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

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

通过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作者】杜甫【朝代】唐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朗读节奏划分】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⑴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擅长唱歌。

因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宠幸而红极一时。

“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卖艺为生。

⑵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经常。

⑶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

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

崔姓,是当时一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龟年原来受赏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翻译、简答、选择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翻译、简答、选择题及答案】

七上古诗词赏析【翻译、简答、选择题及答案】说明:资料按照部编版教材目录整理了全册的古诗文,文档中有原诗、翻译、选择题、简答题,后边附有答案。

古诗词目录: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一、观沧海/曹操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课外古诗词:五、峨眉山月歌/李白六、江南逢李龟年/杜甫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八、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九、秋词(其一)/刘禹锡十、夜雨寄北/李商隐十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十二、潼关/谭嗣同一、《观沧海》赏析原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观沧海》答案1、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2、D 解析:“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愿”。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要有此寄》赏析题原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翻译: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赏析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赏析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赏析一、《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②。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③。

老骥伏枥④,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⑤,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⑥,不但在天⑦;养怡之福⑧,可得永年⑨。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了的时候。

腾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有远大志向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只要自己保养得好,也可以益寿延年。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赏析:《龟虽寿》又称《神龟虽寿》,是三国时期政治家曹操的《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

写在建安十三年一月,当时他已五十四岁了,正是赤壁之战前夕。

《龟虽寿》是一首极富哲理意味的咏怀诗,诗中表现了曹操乐观自信,顽强进取的精神,对后人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全诗十四句,除末两句为与诗句内容无关的乐谱套语外,其余十二句每四句为一节。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这四句托物起兴,兴中有理,以神龟和腾蛇为喻,说明世上一切事物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的客观规律。

“神龟虽寿”,说命长;“腾蛇乘雾”,言技高,不管命有多长,本领多么高,最后都逃不掉死亡的命运,也就是违逆不了客观自然法则。

人亦如此,长命百岁,官高位隆,最后都要成为土灰。

死亡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但由此却引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一种认为人既然都要死,死后一切皆空,倒不如及时行乐;另一种则认为既然要死,就应该使生活有意义、有价值。

而诗人是怎样认为的呢?“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千里马已老,且又伏在槽枥之间,可是它不因年老而衰疲,不因不在草原而意懒,还是“志在千里”,这就显示了千里马的素质和气概。

这两句是比喻,是为了引发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烈士暮年”和“老骥伏枥”相呼应,“壮心不已”和“志在千里”相映照。

曹操这时已击败了袁绍父子,平定了北方的乌恒,准备举兵南下攻东吴,因此他豪情勃发,壮志凌云,对建功立业信心百倍。

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古诗四首》赏析与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古诗四首》赏析与解析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

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

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名句填空《观沧海》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

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

这为千古名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作者李白(701年-762年11月30日),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

李白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部编版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赏析习题及答案七上古诗词赏析【翻译、简答、选择题及答案】古诗词目录: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一、观沧海/曹操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期中课外古诗词:五、峨眉山月歌/李白六、江南逢李龟年/杜甫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八、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期末课外古诗词:九、秋词(其一)/刘禹锡十、夜雨寄北/李商隐十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十二、潼关/谭嗣同一、《观沧海》曹操【原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何等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玉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习题】1、下面临这首诗的赏析,不得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墨客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涛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分析:D解析:“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愿”。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

“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空阔。

七年级语文全册古诗分析赏析及练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全册古诗分析赏析及练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全册古诗分析赏析及练习题含答案(一)《观沧海》曹操1、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观;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是为人称道的名句,请从写作手法和抒情的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答:写作手法: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写的是虚境即诗人的主观感受。

抒发感情:抒发了诗人期望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表现了诗人宽广博大的胸怀。

3.诗中两个“若”字用得好,请你说出好在哪里。

答: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4、作者登临碣石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答:那苍茫浩瀚的大海上,无边无际,海中山岛突兀耸立。

山岛之上树木丰茂,生机盎然。

随着阵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5、自选角度赏析诗句。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答:实写海水和山岛,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和惊人的力量。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感受。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宏伟的政治抱负--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6、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抱负?(诗中“若”字用得好在哪里?)答:通过对大海吞吐宇宙宏大气势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7、描绘“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所展现的画面。

海岛上树木繁茂,各色花草郁郁葱葱,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

随着一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涌起滔天的波浪,汹涌起伏。

8、这首诗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表现了作者虽年老而又想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博大胸襟。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何种修辞?有何表达效果?答:运用了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到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完整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习题

完整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习题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⑴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竟:完毕,结束,这里指死亡。

腾蛇:传说中与龙同类的神物,能乘云雾升天。

骥:良马,千里马。

伏:趴,卧枥(11):马槽。

盈缩:指人的寿命长短。

盈,增长。

缩,亏,引申为短养,怡:指调养身心,保持身心健康。

,怡,愉快、和乐【背景】《龟虽寿》是东汉著名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曹操创作的一首乐府诗,作品富于哲理,阐发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笔调兴会淋漓,有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

写这一组诗时,曹操刚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充满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

他说,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永不会停息啊!这四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只有自己调养好身心,才可以延年益寿。

曹操对人生的看法颇有一点辩证的思维,他首先讲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

接着讲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而写的。

【考题链接】1.《龟虽寿》中强调了人的主观作用,表现出自己积极进取的旷达胸襟的是哪句?并作简要的赏析。

答案: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句诗用比喻修辞写出曹操虽然到了晚年,但有志干一番事业,一种对宏伟理想的追求的豪情壮志。

这四句笔力遒劲,韵律沉雄,内蕴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

2.这是一首抒怀言志、富有人生哲理的诗,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它怎样的人生态度和精神思想?全诗抒发作者何种思想感情?答案:《龟虽寿》体观作者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鉴赏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鉴赏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鉴赏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鉴赏附参考答案7上1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XXX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本诗朗读的感情基调是。

苍凉慷慨指导:1、感情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观点的情感取向,即作品的总的感情态度,总的感情色彩。

或者说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基础,或者说是这篇文章所透露出来的感情,或喜,或怒,或哀,或乐,或思念,或痛恨……2、主要有:①轻松、活泼、欢快、喜悦、愉悦、欢欣、乐观、激动、赞美、仰慕②沉痛、愤怒、激愤、痛恨、伤感、哀伤③慷慨激昂、豪迈、悲壮④孤独、忧愁、寂寞⑤恬淡、闲适⑥惜别、依依不舍、留恋、思念、怀念……)2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最能总领全文的是哪一个字?(观)指导: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或概括主要内容)+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3写了大海中的哪些意象(景物)?指导:1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即人、物、景、事。

2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

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比如1、人物类(1)XXX、XXX—怀才不遇之人;(2)XXX、XXX—富商巨贾;2、植物类(1)柳——离情依依;XXX、折柳—惜别怀远、思乡思亲,表示送别,离愁别绪。

(2)落叶—思乡思亲(3)杨花—离散、漂泊(4)菊花—高洁、脱俗、隐逸(5)牡丹—富贵、美好(6)莲花—高洁;莲—爱的象征(7)松柏—坚贞、坚强、孤傲、傲雪斗霜、有凌云志、不屈不挠;(8)竹—气节、劲健、积极向上;(9)梅—XXX、傲雪凌霜、坚强、不屈不挠;(10)兰、荷—高洁;(11)桃花—美人之喻(12)梧桐—凄凉、悲伤(13)禾黍—代表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14)芳草——离恨(15)芭蕉——孤独与忧愁3、动物类(1)鸿雁—书信、思念、也表思乡之情(2)杜鹃(子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XXX的哀鸣——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3)鸿鹄、骏马、XXX—志向远大之人;(4)鸾鸟、凤凰—忠臣、贤士;(5)青鸟—往往与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6)鹧鸪、寒蝉—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7)蝉——高洁(8)乌鸦——衰败荒凉之兆4、事物类(1)月光、家书、秋、天涯、游子—思念、思乡思亲、怀远(3)秋雨—忧愁(4)笛声—思乡怀远;羌笛——凄切之声(5)日落、夕阳、秋天、流水代—生命短暂,时光飞逝;(6)大漠—苍凉(7)红豆—相思(8)飞星—传恨(9)灞桥易水—多怀送别有关(10)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也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11)琴瑟—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人教版七上古诗四首赏析题含答案

人教版七上古诗四首赏析题含答案

人教版七上古诗四首赏析题含答案古代诗四首(一)观沧海1、内容: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2、写作特色:借景抒情,紧扣“观”,把眼前海上之景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融合,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观”字统领全篇的写景。

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是实写,后四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树木百草,次写海面上的秋风洪波,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

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海水呈青苍色。

4、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水何澹澹,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洪波涌起。

《观沧海》中描写秋风呼啸、惊涛拍岸的句子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诗中抒写想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5、本诗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6、炼字:简要说说本诗中“涌”和“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涌”字不仅使人看到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惊涛拍岸的声音。

“若”字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7、简要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的思想内容并指出其表现手法。

(1)思想内容:这四句通过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阔景象(1分),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1分)(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想象夸张(答出其中一点即可)(1分)8、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二)《次北固山下》1、内容:这首诗写的是船停泊在北固山下所见的景象,表达了的思乡之情。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内古诗词鉴赏完整版 (有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内古诗词鉴赏完整版 (有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课内古诗词鉴赏完整版班级姓名完成情况01 观沧海(曹操)【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赏析】《观沧海》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诗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

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

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

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

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这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

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

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

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鉴赏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鉴赏

七上古诗词鉴赏专题1、王湾《次北固山下》(1)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句。

参考:这两举一小景(顺风而来的白帆)与大景(开阔平静的江面)互相映衬,精妙传神。

(2)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一句。

参考:这两句话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

“海日”用“生”,“江春”用“入”,将景物拟人化而寓有生机。

(3)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参考: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请找出本诗前两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潮平两岸阔(5) 请你谈谈本诗的颈联和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颈联:高兴、喜悦(积极、乐观、向上);尾联:淡淡的思想愁绪。

(6)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7)请从内容和情感的角度,谈谈你对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的理解。

示例一:诗人想到(诗句)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乡愁)。

示例二:诗人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表达了浓浓的乡愁(思乡之情)。

2、杜牧《赤壁》1.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参考: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别出心裁。

3、苏轼《浣溪沙》(1)这首词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参考: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2)上阕描写了怎样的景色?参考:幽静、充满自然生机、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象。

1(3)赏析下阕。

参考:下阕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体现了诗人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性格。

4、王建《十五夜望月》1.这首诗通过渲染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参考: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

2.赏析“中庭地白树栖鸦”一句。

参考:不明写月光,用“地白”二字写月光照射庭院的凄美意境,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联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诗词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诗词赏析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诗词赏析第一部分:课内赏析观沧海【魏】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①碣石:山名。

②澹澹:水波摇荡貌。

③竦峙:耸立。

④星汉:银河。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赏析】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

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七年级诗词赏析题加答案

七年级诗词赏析题加答案

七年级诗词赏析题加答案七年级语文诗词赏析【考点阐释】考点集中在思想感情的把握、语言的品味、表现手法的理解方面。

【考向分析】把握诗词的思想感情。

常见的类型和抒发的情感有:【答题点拨】1、把握诗词的思想感情有以下方法:①、看题目②、看注释(课外)③、明意象④、看诗眼诗词赏析试题1、欣赏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①.请你将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②.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答案:1、(1)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2)人的要常常读书多读书作为知识的源头活水才能保持思想的清新活力。

答案:3、(1)、“乱”字不仅形象地描绘出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上互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

评分标准:每答出一个要点,得l分。

意思对即可。

共2分。

(2、)【答案】写出了游人愉快的心情。

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答: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答案:4、(1).写出了早春草色极淡极少(1分)、似有似无(1分)的特点。

(意思相同也可)(2.)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2分,答“热爱”也可)5、阅读下面古诗.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下列可作为这首诗标题的一项是()(2分)A.晚春B.初夏C.晚秋D.初冬2.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2分)答案:5、(1.)A(2).运用拟人手法,语言活泼、生动、有趣。

6、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人们普遍认为“横”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3分)2、这首小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案:6、(1、)“横”字用得好,从全诗看,因在“野渡”且又“无人”,故能“自横”,加上诗人当时闲居两涧的境遇,自然使他偏爱这寂寞“幽草”,符合他当时心境(2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含解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___ 菩萨蛮①___ 【宋】李清照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②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释】①这首词写于词人晚年流落浙江绍兴、金华期间。

②沉水: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1)请对“睡起觉微寒"中“微寒”一词作简要赏析。

___(2)“香消酒未消"一句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___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塞上忆汶水【元】曹元用沙碛秋高苑马肥,哀笳一曲塞云飞。

南都儿辈应相念,过尽征鸿犹未归。

【注】①沙碛:沙漠。

②苑马:西域大宛所产的马。

(1)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___(2)最后一句写“征鸿”有什么作用?___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题目。

【甲】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乙】月夜【唐】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1)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月夜》用小儿女的“未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首联中的“独"字。

B.杜甫的《月夜》中“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一联,是对妻子的外貌描写,写出了她忧心忡忡,夜不能寐。

C.刘方平的《月夜》第一、二句通过明暗的对比来衬托夜的静谧和天空的寂静。

D.刘方平的《月夜》第四句从视觉角度表现春天的来临,富有创造性。

(2)虽然两首诗都写了“月夜",但两诗抒发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请分析。

___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①烈士:有气节有壮志的人。

专题:诗词赏析-七年级语文上学期(部编版,含解析及答案)

专题:诗词赏析-七年级语文上学期(部编版,含解析及答案)
专题:诗词赏析-七年级语文上学期(部编版)
(一)阅读《观沧海》,完成1—2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曹操的这首诗以“”字统领全诗,在描写沧海景象时,有动有静,如“水何澹澹”是动景,“”则是静景(任选一句)。诗人还通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想象,抒发了的伟大抱负。
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借风雨梦境,抒发作者为国戍边、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潼关》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此诗以雄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潼关一带山河的雄伟壮阔,表达诗人勇往直前、豪迈奔放的激情,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远大的抱负。
(三)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请体会“潮平两岸阔”一句源自“阔”字的妙处。2.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阔”是“宽广”的意思。传神地表现了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广阔浩淼。营造了一种恢弘阔大的境界。
(四)阅读下面这首散曲,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 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古道西风瘦马”中加点的字。
2. 这首小令中直接抒情的是那一句?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上古诗词赏析(含答案)七上古诗词赏析(含答案)一、观沧海曹操(东汉末年)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阅读训练】:一、1、①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观;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

②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水何澹澹,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③最能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诗中描写实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诗中抒写想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2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苍凉慷慨。

3、从本诗所写之景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胸怀?博大的胸襟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 日月仿佛是从大海里出来的;灿烂的银河,仿佛也是从海里出来的!5、赏析“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刮过,平静的海面顿时化作汹涌的怒涛“洪波涌起”,大海有着掀起揭天巨浪的无穷威力,这句诗有着明显的象征意义,体物形象,场景壮大,格调激扬亢奋,表现了一世枭雄的博大胸襟。

6、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仿佛是从大海里出来的;灿烂的银河,仿佛也是从海里出来的!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3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7、简要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的思想内容并指出其表现手法。

思想内容:这四句写出大海的广阔浩大,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想象夸张,虚实结合。

8、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9、这首诗的主旨是通过勾画大海的壮观景色,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4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中有哪些意象,请写出来。

杨花,子规(如果答“扬花纷纷”“子规悲鸣”类的答案只可得1分。

2.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抒发了诗人对远方的友人的关心、思念、同情。

3.作者为何“寄愁心与明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5的深深地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4.请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这两句诗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

在诗人笔下,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她带去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牵挂之情。

诗句想象丰富、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5.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6.以“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诗人选取这两个景物,一是点明时令——暮春时节,二是通过特定景物为全诗渲染一种凄楚的气氛,三是融情于景,杨花飘飞含有漂6泊之感,子规悲啼含有离别之恨,表达了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和牵挂。

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请赏析“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的妙处。

一个“阔”传神地表现了长江水波激荡,春潮上涨,几乎与两岸齐平,显得广阔浩淼。

营造了一种恢弘阔大的境界。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历来被传诵的名句,请你对这一名句略加赏析。

运用对偶,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蕴7含“新旧交替”的自然理趣,给人以乐观、向上的力量。

诗句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能触动游子的思乡之情。

3.用自己的话写出“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句诗描绘的画面。

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视野开阔;顺风的白帆,远远望去,好像悬挂在碧蓝的空中。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想象“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慢8慢前行。

2.本诗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什么?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主旨句: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表达了游子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3.自选角度赏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这三句诗运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名词的连缀,意象的叠加,勾勒出一幅凄凉的深秋晚景图。

同时寓情于景,将悲秋与乡愁巧妙的结合起来,抒发了长期漂泊的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

4.“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①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诗人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之情。

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5.作者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9道清风瘦马”呢?这首小令写的是秋季景色,应为西风。

西风较寒,使人的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物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

五、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构思精巧,连用五个地名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102.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3.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4.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5.诗中直接描写“峨眉山月”特点的一个词是半轮。

六、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于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3.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您。

“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

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颓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4.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

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5.谈谈你对“落花时节”的理解。

(1)可以理解为“暮春的落花时节”;(2)也可以理解为“国运衰败之际”;(3)还可以理解为“诗人衰病漂泊之时。

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这首诗写了重阳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本诗“九日”、“登高”、“饮酒”、“菊”等词语可以看出。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诗人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象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3.“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情感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遥”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怜”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4.“无人送酒来”第二句用了什么手法,效果如何?第二句化用“王弘送酒”的典故。

“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

“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

八、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2分)答:描绘出一种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

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情感。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吹芦管”是理解本诗思想的关键,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同意。

“吹芦管”是在“沙似雪、月如霜”的受降城上听到的,由末句的“一夜征人尽望乡”可知,这芦管所吹的曲子正是思乡之曲,本诗的自然环境与芦管曲调融为一体,表达了无限的思乡之情。

4.前两句为什么把“沙”比喻成“雪”、而把“月”(光)比喻成“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

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情景交融,生发出思乡情愫。

5.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诗歌前两句通过写景,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同其他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

(能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诗句展开分析思乡之情,言之成理即可给分)6.这一首诗算得上是一首悲伤的诗吗?为什么?我们认为这不是一首悲伤的诗。

“一夜征人尽望乡”算得上是情绪最深沉的一句,但是还是没有到悲伤的程度。

诗的情绪可以称之为惆怅,可以称之为彷徨,但算不上是悲伤。

7.赏析“不知何处吹芦管”这一句诗。

在这个寂静的夜里,不知什么地方传来一阵悠远的笛声,回响着家乡的调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