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德的法哲学思想

合集下载

康德法律思想简述

康德法律思想简述

康德法律思想简述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也是德国启蒙思想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在伦理学、政治学和法律哲学方面提出了许多深刻的理论,其中涉及到了康德法律思想。

本文将对康德的法律思想进行简要的介绍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其贡献和影响。

一、康德的伦理学基础康德认为,人类有独立的理性和自由意志,这使得人们能够判断某一行为是否为善或为恶,并在此基础上自主地进行选择。

他强调道德律是普遍适用的,不受个人意愿或欲望的影响。

在康德的伦理学中,道德行为的核心就是符合理性律。

这一基本观点也为康德法律思想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二、康德法律思想的特点1. 法治原则康德主张建立以法治为基础的社会秩序。

他认为,法律应该是所有人都能自愿接受的普遍规范,而不是某些特权群体的工具。

康德所提倡的法治原则旨在保护人们的自由和权利,防止政府滥用权力。

2. 法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按照康德的观点,法律应该是普遍适用的,不受个人意志的干扰。

法律是客观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规范。

康德认为,人们在立法过程中应该摒弃个人利益的考量,以法律的普适性和正义性为目标。

3. 法律的合乎理性在康德的法律思想中,法律应该是符合理性的。

康德认为,法律应该是所有人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而不是某些人的专利。

因此,他强调法律应该遵循纯粹理论,而不是仅仅基于个别利益或主观意愿。

三、康德法律思想的影响康德的法律思想对现代法律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以下几个方面:1. 法治原则的推广康德的法律思想奠定了法治原则在社会中的基础。

现代社会普遍追求法制建设和法治精神,康德的思想对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法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重视康德的法律思想强调法律的普适性和客观性,这对法律实施和司法公正起到了指导作用。

现今的法院判决和立法工作都倾向于遵循法律的普适性和正义性。

3. 法律的合乎理性的追求康德的法律思想提出了法律应该合乎理性的要求,对法律制定和实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从康德的法哲学看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从康德的法哲学看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从康德的法哲学看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内容提要】:世人皆知康德是一位划时代的哲学家,但有多少人知道他同时也是一位对法律有着精深研究的法哲学家呢!康德的法哲学思想始终以三大批判为基础,其道德理论在里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法与道德的关系构成了论证法之为法的必经之地。

本文试图简要的分析康德对法的定义、道德之理论根据、法与道德之关系,以便更深刻的理解这一古老而深邃的命题。

【关键词】:康德法律道德形而上学法哲学康德对法的定义康德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社会契约论的观点,他认为法的产生是理性存在者“放弃他们野性的自由而到一部宪法里去寻求平静与安全。

”[ 【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第12页。

] 他曾经对法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法律就是那些使任何人有意识的行为按照普遍自由原则确实能与别人有意识的行为相协调的全部条件的综合。

”[ 《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309页。

]从上面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以下几点:、康德认为法律追究的是人的外部行为。

这与现代法律只规定人的行为之通说是一致的,而且人的行为仅仅限于有意识的行为。

对于无意识的行为是不予追究责任的,对患有精神疾病或者无意识能力之人也相应的减免义务。

法的效果与道德间关系通过外部行为作为桥梁连接予以表现出来。

、结合康德在《法的行为而上学原理》中对法理学与法哲学的区分,我们对该定义既可作法理学解读也可作法哲学解读。

康德认为精通实在权利和实在法律体系的法学顾问或职业律师等人的知识属于法理学范围;而关于权利和法律原则理论知识则属于纯粹权利科学,是法哲学或法的形而上学。

用法理学解释这个定义可以从立法理论、法的社会交往性质、法的主体(人)、客体(有条件的行为)、内容(权利义务)等去分析,笔者在此不予详述。

康德对法的定义与今天对法的概念的理解可作如上所述的实体性分析。

参阅卓泽渊教授所著《法学导论》我们可以发现,现代意义上的法是以国家意志为表现、以权利义务为内容、具有普遍约束力和国家强制力的社会行为规范,此处对法的定义与康德之定义相比,少去了许多哲学理论意味和抽象概念。

康德的法哲学 韩水法

康德的法哲学 韩水法

康德的法哲学韩水法人文与社会人民大学法学院讲演报告德国的政治哲学和英美国家的政治哲学的内涵是不一样的,德国的政治哲学包含了法哲学的内容。

从这个角度才能很好的理解康德的法哲学观点,他的法哲学观点其实是政治哲学观。

要理解康德的法哲学,先要了解他的哲学观。

康德是一位对现代哲学、政治理论影响都非常大的一位思想家,尤其是对政治哲学的影响非常大,比如我们大家都知道的罗尔斯,主要是以康德为他研究哲学的基本出发点,当然还有卢梭、洛克。

我早年也是主要研究康德理论的,所以我的学生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的题目都是对康德理论进行研究讨论的,后来又过渡到康德的政治哲学。

德国的法哲学是他哲学体系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我们先看一下德国的法哲学对今天有什么意义,德国一位叫科殷的法学家写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法哲学》,这本书大概是六十七年代写的,他在这本书的一开始就引用了康德的一段话,说:“问一问法学家什么是法学就像问一位逻辑学家什么是真理,会使他感到为难,他回答可能是这样,并且在回答中极力避免同一反复,而仅仅承认这样的事实,及指出某国家在某个事情的法律认为唯一正确的是什么,而不正面解答问者提出来的那个普遍性的问题。

对于具体的实例指出什么是正确的这是很容易的,例如,指出在一定的地方,一定的时间的法律是怎么说的,或者可能是怎么说的,但是决定已经制定出来的法律本身是否正确,并规定出可以被接受的普遍标准以判断是非,弄清什么是法,什么是非法,这就非常困难了。

科殷教授在引用这样一段话的时候就是说,康德这样的一段话表明了,这个法学和法哲学的区别在哪里,法学家是讲事实或者法律是怎么样的,法学家要讨论这些法律背后的原则是不是对的,或者是不是错的,这些原则是从哪来的。

所以,法哲学关心的问题就是法是什么或者法应当是什么?我引用这样一段话就是要表明一个最重要的观点,就是说,康德的法哲学的思想对今天的德国还是有着很大的影响的,要不然像科殷这样比较有影响的现代法学哲学家不会把他的话放在他著作的前面作为一种经典的表述,说明康德指出了什么是法学,什么是法哲学这样一个问题。

康德的思想总结

康德的思想总结

康德的思想总结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是18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被誉为“哲学界的柏拉图”。

他以其深刻而独特的思想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伦理学和认识论方面。

康德的思想简单概括来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方面:他的哲学批判、他的伦理学和他的认识论。

首先是康德的哲学批判。

康德的哲学批判主要表现为对纯粹理性的批判。

康德批判了以往哲学的传统理性主义倾向,认为理性有其固有的局限性,无法达到关于世界的最终真理。

他提出了“先验认识”和“后验认识”之间的区分,认为先验认识是我们内心自带的、独立于经验的认识,而后验认知则是通过经验和感觉获得的。

康德强调了人类理解力的重要性,认为人类通过理解概念和原则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其次是康德的伦理学。

康德的伦理学主要关注道德行为和義務,以及人类的自由意志。

他提出了“绝对命令原则”或“普遍法则原则”——“所行所为的准则必须是一般性的”,即我们所采取的行为应该成为一个普遍适用的规则,而不是根据个人的欲望或功利考虑来决定。

康德认为,道德行为的本质是出于义务和目的,而不是出于个人欲望或偶然性。

他强调道德行为必须是自由行为,即来自于个体的自主选择而不是外部的强制。

同时,康德还提出了“人性尊严”的概念,认为人类是独特的有尊严的生命,在道德层面上不能被看作是一种手段或工具。

最后是康德的认识论。

康德的认识论体系被称为“康德式转向”,他试图解决经验和理性之间的矛盾,并建立了一个“扁平”的认识体系,将认识分为“现象”和“物自体”两个层面。

康德认为,我们无法直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而只能通过我们的感觉和经验来认识到事物的现象。

他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受到我们固有的知觉结构以及理性的限制。

因此,我们的经验只能是有限和相对的,而不是绝对客观的。

康德还提出了“合理的信仰”,强调了宗教信仰对于人类理性的重要性。

总之,康德的思想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他批判了传统理性主义的观念,强调了感觉和经验在我们获得认识的重要性。

试析从康德的法哲学看法律与道德的关系(2)

试析从康德的法哲学看法律与道德的关系(2)

试析从康德的法哲学看法律与道德的关系(2)三、从康德的法哲学角度看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综述康德对法哲学和道德哲学的分析,康德在法哲学独有的观念:他用道德哲学批判了法哲学中自然法学,道德哲学事以先天说学为基础的,同时也用实证法学进行了修正。

值得强调的是,他研究开辟了法律与道德二者关系新的逻辑进路。

按照康德对社会分类的观点,最高层次的社会人的行为完全可以使用道德法则足足够用。

当然,这只是一种理想社会,存在这种理想意志的前提是排除任何外在的干扰。

法律在进行评价时,对非善、不符合道德,甚至完全不道德的意志是否定的,对其在行为方式上可以分为违法犯罪、不道德但不违法等行为,从而依据行为的程度危害性来对行为人进行不同方式的处罚。

同时,作为一个自然人,人类本能的欲望或劣根性,很难排除个人意志的干扰,康德认为人活着的过程就是道德规律与个人意志不断作斗争的过程。

道德规律就是自由规律,其目的是实现每个人自由,而法律具有强制性的,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自由,但是两者所处位阶不同。

在理想社会不能达到的情况下,法律是社会安定的最佳保障,因为我们不能完全按照意志支配自己的行为,必须给行为一个限定,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

(一)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康德认为,法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道德,其方式是制约行为人滥用意志行为。

在实践中道德法则可衍生为两个法则,一个是人的本体作为看作伦理法则来运用;另外一个是包含法律法则法则作为现象法则来运用,又包含个人的道德法则。

区分道德法则做出后,康德进一步讨论道德规则的缺陷理论,如果单独使用道德规则,不能有效地维持社会的生活,使人们的生活自由,有序,同时,康德也提出法律规则是指导人的行为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康德认为:自由的规则是不同自然法则,其本身是道德法则。

伦理法则是自由法则中关涉外在行为的理论,规定为我们行为的原则。

一个与法律的法则一致行为,就具有合法性;一个与伦理的法则相一致行为,就具有道德性。

前一种与法律的法则一致行为,可以理解为实践,后一种与伦理的法则相一致行为,可以理解为内心活动,它和意志活动的外部运用一样,都是理性法则所规定的。

《法哲学原理》中国

《法哲学原理》中国

《法哲学原理》中国《法哲学原理》是法学领域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德国法学家康德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从中国的角度出发,探讨《法哲学原理》对中国法学的影响和启示。

康德在《法哲学原理》中提出了自由和平等的概念。

这对于中国法学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要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就需要法律的保障。

而自由和平等正是现代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保障公民权益的基石。

中国的宪法中也明确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这与康德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康德强调了法律的普遍性和公正性。

他认为法律应该适用于每一个人,不论其身份、地位或财富。

这对于中国法学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借鉴。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着差异。

而法律的普遍适用性和公正性,能够为各个群体提供公平的法律保护,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康德还提出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合法性。

他认为法律的制定应该经过合法的程序,并且要受到人民的认可和尊重。

这一点对于中国法学来说,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的法律制定过程中,也注重民主决策和法治原则的贯彻。

同时,法律的权威性也需要通过人民的信仰和遵守来得到体现。

只有当人们普遍尊重和遵守法律,才能够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

康德还关注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他认为法律应该符合道德原则,而不应该违背人民的良知和正义感。

对于中国法学来说,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启示。

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法律应该与这些价值观相协调,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法律也应该具备一定的弹性和可塑性,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康德还强调了法律的可预见性和稳定性。

他认为法律应该具有明确的规定和界限,使人们能够预测和遵守。

这对于中国法学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借鉴。

中国正在加强法治建设,提高法律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

只有当法律具有明确的规定和稳定的制度,人们才能够依法行事,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法哲学原理》对中国法学的影响和启示是多方面的。

它为中国法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借鉴经验,促进了中国法律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康德的自由思想

康德的自由思想

康德的自由思想康德(Immanuel Kant)是德国启蒙时期的哲学家,被誉为现代哲学的巨人之一。

他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等对自由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康德的哲学体系、自由的概念以及自由思想的意义三个方面来探讨康德的自由思想。

一、康德的哲学体系康德的哲学体系以他所称之为“转向”的哲学思路为基础。

在他之前,哲学主要集中在客观世界的研究,而康德则以主体性为出发点,关注人类理性的能力和限度。

他认为人类的理性既具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也具备道德判断的能力。

康德的哲学体系中,自由是一个核心概念。

他强调人的自主性和自由意志的重要性,认为自由是理性的体现。

在康德看来,自由是人类理性的一种伦理要求,也是道德行为的基础。

二、自由的概念康德对自由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他独特的理论。

他将自由分为两个层面:自然自由和道义自由。

自然自由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欲望和动机行动的能力。

康德认为,自然自由并不等同于道义上的自由,因为人们的欲望和动机可能是不理性的。

在自然自由中,人们受到各种欲望、动机和冲动的驱动,容易受到外在条件的限制。

而道义自由则是指人们根据理性的原则和道德法则进行行动的能力。

康德认为,道义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只有当人们行动的动机是理性的、合乎道义的,才算是真正地自由。

在康德看来,道义自由是通过遵守普遍适用的道德准则来实现的。

三、自由思想的意义康德的自由思想在当时是一种革命性的思想,对于个体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他认为,人们应当根据理性的原则来行动,而不是受到欲望和动机的驱使。

这种自由思想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思维空间,使他们能够以理性的方式对待和解决问题。

康德的自由思想还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主张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个人尊严和自主权,即使受到外在限制,也应当根据道义自由来进行选择和行动。

这种思想对于法治社会的建构和人权保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康德的自由思想也引发了对道德自由的思考。

康德的法学思想

康德的法学思想

康德的法学思想康德的法学思想(一)法的定义康德认为,普遍有效的法权概念不可能从经验而来,而只能来源于先验的永恒的实践理性,是理性的纯粹实践概念。

法是道德的外壳,人对自己的义务,属于道德的范畴,对他人的义务,属于法或政治的范畴。

道德命令采取内在的、自觉的形式,法采取外在的、强制的形式。

道德统制内心动机,法统制外部行为,而不问其动机如何。

即使动机不正确,但能够遵守法,国家也要加以赞许;反之,如果动机正确但不能遵守法,国家也要加以反对。

他对于权利定义为:“可以理解权利为全部条件,根据这些条件,任何人的有意识的行为,按照一条普遍的自由法则,确实能够和其他人的有意识的行为相协调。

”一个人的行为只要能够按照普遍的自由原则(即道德法则或绝对命令)与所有人的外在自由和谐并存,就是合法的,对合法行为予以妨碍、干涉就是非法的。

一方面,保证人人享有自由,确保人身生命财产安全不受侵犯;另一方面,将全体公民所享有的自由协调、限制于全体一致的“绝对命令”之内,防止为所欲为的自由。

(二)自然法与实在法康德继承古典自然法思想,把法也区分为自然法和实在法两类。

自然法即理性法,是先验的,是人类理性承认后以绝对命令的形式加给人们作为义务去执行的道德法则。

自然法的核心是自然权利,自然权利的核心是自由。

它既不是经验的,也不是立法机关赋予个体的,而是人与生俱来的实践理性能力,即人自主地、独立地选择自己行为的能力。

自然法的核心是:“任何一种行为,如果它本身是正确的,或者它依据的准则是正确的,那么,这个行为根据一条普遍法则,能够在行为上和每一个人的意志自由并存。

”康德又把实在法分为公法和私法。

公法是公共权利的法则,它包括那些需要外在颁布的为了形成一个法律状态社会所有的法律制度,公法还指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以及为了维护国家生存的与公民政治权利有关的法律,即现代意义上的宪法、刑法、国际法等。

私法是指涉及个人权利,主要是公民财产私有权的法律,如民法、商法等。

终版康德法哲学思想.ppt

终版康德法哲学思想.ppt

精选整理
5
哲学思想及成就
提出了“三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 批判》、《判断力批判》,发动了一场哲学领域内的哥白 尼革命 ,结合了经验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认识,主要关注认 识论和形而上学问题。在康德之前,唯理论和经验论持续 了几百年的论战,最终无法较好解决知识的来源问题。康 德的先验哲学则调和了经验论与唯理论,结束了这场耗时 长久的哲学之争。,彻底扭转了西方哲学的发展方向,使 哲学深入到了一个新的理论维度。
பைடு நூலகம்精选整理
13
公法理论
宪法上的重要权力: (一)、最高权力的权利、叛国、废除、革命和改革 (二)、土地权、征税权、财政、警察和检查。 (三)、对穷人的救济。 (四)、委派官吏权和授予荣誉的权利。 (五)、惩罚和赦免的权利。
精选整理
14
公法理论
民族权力包括:开始作战的权利,战争期间的权利,战争 之后的权利。
精选整理
6
法哲学思想
一、权利的概念和分类 二、私法理论 三、公法理论
精选整理
7
权利的概念和分类
完整的法律的定义: 法律是“全部条件,根据这些条件,任何人的有意识的行 为,按照一条普遍的自由法则,确实能够和其他人的有 意识的行为相协调。”
——《法的形而上学原理》
精选整理
8
私法理论
两种意义的占有:感性的占有:可以由感官领悟的占有, 理解为实物的占有;理性的占有:可以由理智来领悟的占 有,理解为纯粹法律的占有。类似于现代占有权和所有权 的区分。
精选整理
16
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反复的思 索, 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 新、 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 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 康德墓志铭

康德的法哲学思想

康德的法哲学思想

康德的法哲学思想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3-1804年)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人类思想天空中的一颗巨星。

在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其哲学被称为“批判哲学”。

在法律思想方面,主要代表作有《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的科学》和《永久和平论》。

康德的法哲学思想是其哲学体系的一部分,因此充满了哲学和伦理学的名词术语和阐述,在理解上有些艰涩难懂。

一、人的本性与道德律康德认为,人是二重的存在物,既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又是理性的存在物,因而人的行为具有合规律性和合目的的双重特点。

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其行为要服从自然的普遍规律和目的。

“当每一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心意并且往往是彼此互相冲突地追求着自己的目标时,他们却不知不觉地是朝向他们自己所不认识的自然目标作为一个引导而在前进着,是为了推进它而在努力着;而且这个自然的目标即使是为他们所认识,也对他们会是无足轻重的。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同样的,历史也是如此,历史是一个合乎规律的、朝着一个目标前进的过程。

历史中的多种多样的国家、民族、不同的政治派别等等,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它们之间的合作和竞争(战争)都是历史进步所采取的手段,只是相对于人了历史的最后目的才有意义。

这样,人类的历史过程就是和规律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人是二重性的存在物,即人既是“自然人”,有自然界其他事物特别是生物同样的本能;又是“道德人”,能辨别善恶和分别是非;既能从善,也能作恶。

因而人必须服从两种规律,即自然律和道德律。

人既要服从自然法则,还要服从理性法则。

这两种规律在性质上是不同的,自然律对人来说是外在的,是他律;而道德是人的实践理性给人立的法,是自律。

“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考,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始终新鲜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康德对人类社会的理解是以“自由”概念为出发点的,他将之成为他社会理论的“拱心石”。

康德的人类自我立法理论

康德的人类自我立法理论

康德的人类自我立法理论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也是现代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的《纯粹理性批判》被誉为现代西方哲学的里程碑,其中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人类自我立法理论。

本文将探讨康德的人类自我立法理论,并试图阐释其对人类道德和伦理的重要意义。

人类自我立法理论是康德哲学中的一大创新和突破。

康德认为,人类是自由的、有理性的,具备自我决定和自主性意识。

因此,人类不应该随意受制于外部的规则和法则,而应该依据自己的理性和良知,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为自己制定适合自己的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

这就是人类自我立法的本质。

康德将人类的自我立法分为两个层面:形式自我立法和内容自我立法。

形式自我立法是指人类能够从事纯粹理性的思考,通过不受任何外部条件影响的自由决定,决定自己的行动准则。

而内容自我立法则是指人类在制定道德规范和伦理价值时,应该以普遍性和理性为导向,遵循“普世法则”的原则。

形式自我立法中的纯粹理性思考是康德哲学的关键之一。

康德主张,人类应该用纯粹的理性去思考和判断,而不受任何感官经验和情感的影响。

康德认为,人类的感官经验虽然重要,但它常常会使我们的判断受到误导和偏见,而理性的思考能够使我们超越感官经验,追求更高的真理和智慧。

内容自我立法中的“普世法则”原则则是康德伦理学的核心。

康德认为,一个行为是否道德,不仅仅取决于其结果或动机,更重要的是行为是否符合“普世法则”,即这个行为是否可以成为一个普遍适用的法则。

康德强调道德规范和伦理价值应该具有普遍性和普遍适用性,它们应该不以个人或特定情况为目标,而是追求整个人类共同的价值和目标。

康德的人类自我立法理论对人类的道德和伦理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它强调了人类的自主性和自由意志。

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为自己制定准则和规范,而不是被外部规则和法则所束缚。

这使得每个人都有机会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其次,康德的人类自我立法理论提醒我们,在制定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时,我们应该遵循普遍性和理性的原则。

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

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

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德国在哲学领域拥有丰富且重要的历史。

从康德到海德格尔,德国哲学家们在探讨人类存在、道德、意义和社会组织方面取得了深刻的贡献。

与此同时,德国的法哲学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

德国的国家哲学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启蒙时代。

众所周知,康德是德国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他通过提出理性和经验之间的辩证关系来揭示我们如何理解国家的本质。

康德强调了道德和法律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并强调政府的合法性是建立在公民自由和平等的基础上的。

这些理念对于德国的法治原则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并奠定了德国法律体系的基础。

在19世纪,黑格尔的思想对于德国国家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黑格尔主张个人和社会之间存在动态的、不断演进的相互作用。

他认为国家是“自由实现的现实”,并强调国家的重要性,它是实现道德、自由和社会目标的生机所在。

黑格尔对于德国的法律哲学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法律哲学”思想认为法律应该是符合道德和理性的。

另一个德国哲学家,尼采,提出了一种关于国家哲学的批判性观点。

他对德国国家的现状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并主张要建立一个更加符合个人意志和力量的新型国家。

尽管尼采的思想在当时遭到了德国大众的冷漠和不理解,但他的思想对于20世纪的政治和社会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国家哲学,德国的法哲学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

19世纪时,德国法学家倍加尔提出了“法的体系学”概念,他认为法律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并提出了一套法律观和法律分类的方法。

倍加尔的观点对于当代法哲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并被广泛引用和讨论。

总之,德国在国家哲学和法哲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德国哲学家们通过他们对于人类存在、道德和社会组织的思考,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法律观点,对全球范围内的哲学和法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康德的人权哲学思想与国际法原则

康德的人权哲学思想与国际法原则

康德的人权哲学思想与国际法原则康德是一位德国哲学家,他的人权哲学思想对于现代国际法体系的构建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康德看来,人权是一种普遍适用的伦理原则,应该成为国际社会中各个国家之间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基础。

康德的人权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他提出的人类作为自主的理性主体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二是他认为所有人应该受到平等地对待。

这两个方面都对现代国际法体系的构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康德认为,人类作为自主的理性主体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

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有权自由地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且不应该受到他人的强制或限制。

这个思想对于国际法体系的构建有着深刻的意义。

康德认为,国家之间的交往应该基于理性和合作,而不是武力和威胁。

因此,他主张通过建立一个国际法体系来确保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这个国际法体系应该包括各种国际组织和条约,以保证所有国家都可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保护。

其次,康德认为,所有人应该受到平等地对待。

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享有相同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并且不应该受到任何形式的歧视或控制。

这个思想在现代国际法体系的构建中也有着深刻的意义。

康德认为,国际法体系应该确保每个国家都可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自由,并且不应该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或控制。

例如,在国际贸易中,每个国家应该有相同的机会和自由,任何一方不应该强制另一方接受不公平的条件。

康德的人权哲学思想还对现代国际法体系中的一些核心原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康德认为,国际法应该尽可能地避免使用武力,而应该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解决争端。

这个思想在现代国际法体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在联合国章程中,就规定了使用武力应该是最后的手段,只有在所有和平手段都用尽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

另外,康德还强调了国际法的普遍适用性。

他认为,国际法应该是普遍适用的,不应该只是针对某些国家或群体。

这个思想在现代国际法体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在《联合国宪章》中,规定了所有国家都应该平等地享有主权和领土完整,这意味着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受到其他国家的不当干涉。

康德的法律思想

康德的法律思想

康德的法律一、康德的生平伊曼努尔·康德于1724年4月22日出生在东普鲁士的首府哥尼斯堡,康德的父亲是一个马鞍匠,父母都是信仰新教的虔(qián)信派教徒,虔信派强调宗教的精神,重视虔诚的信仰感情,康德小时候的精神世界受到很深的虔信派影响。

八岁时,康德开始上学,学校提倡的是人文主义教育,反对宗教带给人的思想上的僵化。

学校的教育改变了康德的宗教态度,他从此开始一生都对宗教祈祷和教堂唱诗感到反感。

也是因为学校的教育,他开始怀疑建立在感觉与感受上的宗教,他的宗教哲学简单地来说也是对虔信派的一种反动。

1740年,康德进了科尼斯堡大学,1748年,24岁的康德终于大学毕业,因为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两年,他衣食无托,前途渺茫。

由于大学没有他的位置,他决定到科尼斯堡附近的小城镇去做家庭教师。

康德的著述和讲课使他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哲学家,他的影响开始走出科尼斯堡,很多学生慕名而来成为他的弟子,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与歌德和席勒一起成为魏玛古典派顶梁柱的赫尔德。

尽管如此,康德很长的时间里没有得到教授职位,期间他拒绝了科尼斯堡提供给他的诗学艺术教授聘书。

他还拒绝了来自埃尔朗根大学和耶拿大学的教授聘书,他只愿意在科尼斯堡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因为他不愿意离开家乡,而且身体状况也不允许他迁居异乡。

康德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我胸腔狭窄,心脏和肺的活动余地很小,天生就有疑病症倾向,小时候甚至十分厌世。

”1755年任无俸讲师(Privatdozent)在柯尼斯堡大学执教。

1755年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在批判时期,“批判”地研究人的认识能力及其范围与限度,将世界划分为“现象界”与“本体界”;人的认识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环节,并提出“先天综合判断”概念。

认为时间和空间是感性的先天形式;因果性等十二个范畴是知性固有的先天形式;理性的本性要求超越经验的界限对本体(自在之物)有所认识,但这已超出人的认识限度,必然陷入难以自解的矛盾,即二律背反。

康德法哲学思想析略

康德法哲学思想析略

康德法哲学思想析略康德法哲学思想析略康德以三大批判为基石创建的批判哲学体系奠定了其在哲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实现了欧洲乃至整个人类哲学史上的一次巨大转变。

实际上,出于对政治焦灼而密切的关注与深刻而沉着的革命热情,晚年的康德突破了三大批判关注的知、行、意的理性哲学范畴,把目光移向了以人的权利与自由如何可能为主干的政治法律哲学的范畴之中。

故而,有学者将体现这些思想的主要著作,包括《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论永久和平》、《法的形而上学原理》称之为“第四批判”。

①恩格斯曾赞誉康德哲学掀开了德国哲学的革命的新篇章。

②理性思想指导下建构的康德法哲学康德法治思想的哲学史背景。

康德登上哲学舞台之时,以洛克、巴克莱和休谟为代表的经验论与以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在争鸣之后各自都陷入了理论困境而无法自救。

经验论者无法解释建立在感觉经验之上的知识或然性与他们追求的普遍必然性在逻辑上的内在矛盾,而唯理论者试图从理性推演出全部知识的努力也陷入泥沼。

早年属于唯理论学派的康德而后在休谟的“提示之下”打破了他“独断主义的迷梦”,走上了批判哲学的道路。

康德一面指责独断论的“专制”,一面却又指责怀疑论者不断地对牢固的哲学根基进行破坏,“但幸好他们是少数人”③而康德自己的构想则与笛卡尔以来的理性主义一脉相承:为真正的科学清理出一个可靠的地基。

在哲学被视为“科学之科学”的时代,法哲学甚至是法学本身都只能从属于哲学的一般特性。

康德所推崇的理性即是保证这一切的根本所在,在唯一的理性指导下建构的法哲学自然不可能有可以并存的两个或者多个体系。

康德时代法学与哲学关系问题的关节在于何种哲学才能本文由收集整理取得“科学之科学”的合法席位。

试论康德法哲学的基础

试论康德法哲学的基础
( ) 而 上 学 的 困 境 一 形 康 德 认 为 , 类 理 性 为 它 在 认 识 中 所 遇 到 的 问 题 所 困 人
扰, 因而必须要 给予解决 。但这 些 困扰 的问题 又超 出 了理性 的能力 , 理性不 能解 决 。他 认 为究 其 原 因在 于 , 类 理 性在 人 经验运 用中 , 经验充 分证 明了 理性 的 正 当性 。然 而 , 类理 人 性 沿着 经验 , 会形成 无穷追 溯 , 便 追溯“ 事物 更高 远之条 件 ” , 这样一 来 ,理性 之事业 , 必无完成 之 日” “ 势 。因而 , 不得 已 迫 “ 求之于超越 一切可 能 之经 验 的使 用且 又 似 不能 拒 斥 , 易 亦 于接受 之原理 ” 也就 是说 , 在人类 理性 的先验 使用 上 , 理性 似
乎 又同常理相 悖 。这 样 一来 , 人类 理 性 陷入 两难 困境 之 中 :
在经 验 内使用 人类理 性 , 类 理性 却 不 能完 成 理性 的事业 , 人 它会 形成一 个无穷 的追溯 ; 可是 超越经 验 ,人 类理 性 陷入黑 “
暗 矛 盾 之 境 ”3。具 体 说 来 : 就 是 当 时 的 独 断 论 仅 从 理 性 ¨ 也
法律 园地
试论康德法哲学的基础
李 岁 科
( 南博职 业技术 学院 , 东 东莞 5 3 8 ) 广 2 0 3 摘要: 康德 作为 哲理法 学家 , 其法哲 学思想 , 以他的哲 学 思想为根基 的 , 是 要研 究康德 的法哲 学, 亦很 有 必要从他 的哲 学基础 出发展 开研 究 。在 本文 中, 者将 对康德 法哲 学的 哲学基 础进 行论 述 , 别从认 识 论 的基 础和 道 德哲 学 的基 笔 分
的 先 天 原 则 出发 , 可 以 找 到 立 法 的 不 可 改 变 的 原 则 —— 即 才

康德、黑格尔的法律思想

康德、黑格尔的法律思想

二、法律的定义及一般原理


(二)权利 康德认为,一项权利应当具有两个方面的要件:一是 这项权利有其法律的依据,即“资格”或“权限”; 二是对权利的侵害会导致对侵害者的强制。当然,这 种权利有两种例外情况:一是衡平法,为没有强制的 权利;二是紧急避难权,这是没有权利的强制。 康德把权利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的权利和实在法规 定的权利;二类是天赋的权利和获得的权利。
三、实在法的理论体系

(四)国际法与世界法 康德认为,国际法的关系包括一个国家与另一 个国家的关系,一个国家中的个人与另外国家 中的个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与另外一个国 家的关系。
三、实在法的理论体系

“永久和平”是康德所追求的理想,永久和平 的构造必须依赖世界法的产生。康德认为,共 和政体必须具备的条件包括:第一,每个国家 的公民体制都应该是共和制;第二,国际权利 应该以自由国家的联盟制度为基础;第三,世 界公民权利将限于以普遍的友好为其条件。所 谓普遍的友好,是指“一个陌生者并不会由于 自己来到另一块土地上而受到敌视”。
四、康德法律思想的评价

在研究方法上,康德实行了理性分析与经验实 证的统一。也就是说,他既强调理性分析在演 绎法律基本原理方面的作用,但并不排斥实在 法的具体研究。这种分析方法,开启了后世理 性主义与实证主义的法学研究模式。
四、康德法律思想的评价

在研究内容上,康德既吸取了古典自然法学派 的理论精华,同时又对之加以合理的改造。正 如马克思所言,“在康德那里,我们又发现了 以现实的阶级利益为基础的法国自由主义在德 国所采取的特有形式”。但康德并非满足于对 自然法学派理念的重述。例如,有关社会契约 的观念,康德只是将其作为国家合理性的论证, 而不是国家生成的本原。

康德的法学思想

康德的法学思想

康德的法学思想(一)法的定义康德认为,普遍有效的法权概念不可能从经验而来,而只能来源于先验的永恒的实践理性,是理性的纯粹实践概念。

法是道德的外壳,人对自己的义务,属于道德的范畴,对他人的义务,属于法或政治的范畴。

道德命令采取内在的、自觉的形式,法采取外在的、强制的形式。

道德统制内心动机,法统制外部行为,而不问其动机如何。

即使动机不正确,但能够遵守法,国家也要加以赞许;反之,如果动机正确但不能遵守法,国家也要加以反对。

他对于权利定义为:“可以理解权利为全部条件,根据这些条件,任何人的有意识的行为,按照一条普遍的自由法则,确实能够和其他人的有意识的行为相协调。

”一个人的行为只要能够按照普遍的自由原则(即道德法则或绝对命令)与所有人的外在自由和谐并存,就是合法的,对合法行为予以妨碍、干涉就是非法的。

一方面,保证人人享有自由,确保人身生命财产安全不受侵犯;另一方面,将全体公民所享有的自由协调、限制于全体一致的“绝对命令”之内,防止为所欲为的自由。

(二)自然法与实在法康德继承古典自然法思想,把法也区分为自然法和实在法两类。

自然法即理性法,是先验的,是人类理性承认后以绝对命令的形式加给人们作为义务去执行的道德法则。

自然法的核心是自然权利,自然权利的核心是自由。

它既不是经验的,也不是立法机关赋予个体的,而是人与生俱来的实践理性能力,即人自主地、独立地选择自己行为的能力。

自然法的核心是:“任何一种行为,如果它本身是正确的,或者它依据的准则是正确的,那么,这个行为根据一条普遍法则,能够在行为上和每一个人的意志自由并存。

”康德又把实在法分为公法和私法。

公法是公共权利的法则,它包括那些需要外在颁布的为了形成一个法律状态社会所有的法律制度,公法还指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以及为了维护国家生存的与公民政治权利有关的法律,即现代意义上的宪法、刑法、国际法等。

私法是指涉及个人权利,主要是公民财产私有权的法律,如民法、商法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