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面试教案模板-《谈中国诗》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5第三单元-《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中西方诗歌异同。
教学难点:由归纳段意切入,由分析关键句的位置入手,学习社科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对作者写作目的的理解及对作者观点、态度的领悟。
一、导读1.导入:选取两段中西诗歌,由学生比较阅读,产生感性认识。
其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饮酒(其五)》)其二:晚钟送终了这一天,牛羊咻咻然徐度原野,农夫倦步长道回家,仅余我与暮色平分此世界。
(格雷《墓地哀歌》)由学生对两首诗歌做简单评判。
同学们,在我们咿咿学语的时候,就开始朗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我们的童年里充满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类经典的诗歌……细细数来,我们与中国诗歌的亲密接触已有十多年,但如果有人问你,中国诗歌的特点是什么,你能回答出来吗?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
2.了解作家: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
钱钟书深入研读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
主要著作有《谈艺录》(1948)、《管锥编》(1979)、《宋诗选注》(1958)。
钱钟书同时还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1),短篇小说《人·兽·鬼》(1946),长篇小说《围城》(1947)等。
无论他的散文或小说,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
特别是他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更能够显示他的独特的风格,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围城》已被译成多种外文。
3.该文的写作背景、针对性:针对中西诗歌差异、优劣的不同评价,钱钟书先生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朋友发表了一番演讲,即今天我们要学的文章。
二、初读初读全文,解决以下问题。
1.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试着在原文中找出来)(原文: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历史演变和特点,包括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
2. 使学生掌握中国诗歌的基本形式,如绝句、律诗、词、曲等。
3. 培养学生欣赏中国诗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4.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古典诗歌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3. 现代诗歌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4. 欣赏和分析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诗歌。
5. 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中国诗歌的历史、形式和特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欣赏和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诗歌创作技巧和审美观念。
4. 利用实践法,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中国诗歌资料,如诗集、诗歌鉴赏书籍等。
2. 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作品和诗歌创作技巧。
3. 准备诗歌创作所需的纸张、笔等工具。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中国诗歌历史、形式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欣赏和分析诗歌的能力。
3. 学生诗歌创作的水平和审美观念。
4.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第3-4课时:古典诗歌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3. 第5-6课时:现代诗歌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4. 第7-8课时:欣赏和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5. 第9-10课时: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诗歌的历史演变、形式特点、欣赏方法和创作技巧。
2. 教学难点:古典诗歌的韵律、意境和修辞手法,现代诗歌的自由性和创新性。
八、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中国诗歌的起源,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诗歌的演变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的特点。
3. 欣赏: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
高中优秀教案高三语文教案:《谈中国诗》教案三
高三语文教案:《谈中国诗》教案三高三语文教案:《谈中国诗》教案三●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了解也许。
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化口味,反复吟诵。
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
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把握文章的行文结构。
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绽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
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殊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专心揣摩体会。
●教具预备多媒体投影●课时支配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同学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同学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动性等)假如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作者简介出示投影:钱钟书先生1910年诞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高校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高校攻读,获B.Litt.(Oxon)学位。
后又至巴黎高校讨论法国文学。
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高校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
解放后,任清华高校外文系教授。
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讨论所讨论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
新时期又担当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讨论所讨论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
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讨论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果。
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
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教案主题: 谈中国诗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认识中国著名的古代和现代诗人,并了解他们的作品。
3. 引导学生欣赏中国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中国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及其作品的介绍。
3. 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及其作品的介绍。
4. 欣赏中国古代和现代诗歌的经典作品。
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 (5分钟)介绍中国诗的重要性和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引发学生对中国诗的兴趣和好奇心。
Step 2: 讲解中国诗的历史背景和特点(10分钟)简要讲解中国诗的起源、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包括韵律的要求、象征意义和诗歌的修辞手法等。
Step 3: 介绍古代著名诗人及其作品(15分钟)简要介绍古代中国著名诗人如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等,并选择几首他们的作品进行解读和欣赏。
Step 4: 介绍现代著名诗人及其作品(15分钟)简要介绍现代中国著名诗人如北岛、余光中和顾城等,并选择几首他们的作品进行解读和欣赏。
Step 5: 欣赏经典诗歌作品(15分钟)选择几首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经典诗歌作品,让学生欣赏,并尝试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Step 6: 课堂互动讨论(10分钟)与学生互动,鼓励他们分享欣赏诗歌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创作一首简单的诗歌,并与同学分享。
Step 7: 总结与反思(5分钟)总结课堂内容,加深学生对中国诗的认识,并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人们情感和思想的影响。
教学资源:1. 课件或黑板等教学工具。
2. 中国古代和现代诗歌的选集。
3. 绘画或图片等辅助材料,用于展示相关诗歌和诗人的形象。
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和讨论的参与程度。
2. 学生对中国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展示。
3.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中国诗歌,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欣赏。
2. 组织学生举办中国诗歌朗诵会,展示自己的朗诵和创作才华。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教案:谈中国诗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诗的特点和发展历程;2. 掌握中国诗的基本形式和韵律;3. 培养学生欣赏和创作中国诗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中国诗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对诗的了解和经验,并引发他们对中国诗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中国诗有哪些特点?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中国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包括古代诗歌的产生、发展到现代诗歌的演变;2. 解释中国诗的基本形式和韵律,如古体诗、词、曲等;3. 举例说明中国诗的特点,如意境深远、表达简洁、含蓄、形象独特等。
欣赏和分析(20分钟):1. 选择几首经典的中国诗歌,让学生欣赏并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境、表达手法和情感;3. 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创作实践(30分钟):1. 提供一些中国诗的写作题目,让学生自由发挥创作,鼓励他们尝试运用中国诗的基本形式和韵律;2. 引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3. 学生互相分享和交流自己的作品,鼓励他们欣赏和评价彼此的创作。
总结和延伸(10分钟):1. 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和点评,鼓励他们继续探索和提高;2.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体会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拓展对中国文学的理解和欣赏;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中国诗歌的阅读和创作,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资源:1. 课件或教材提供的中国诗选读材料;2. 音频或视频播放设备;3. 学生的诗歌创作作品集。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对诗歌欣赏和创作实践的积极程度;2.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对中国诗特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作品评价:对学生的诗歌创作作品进行评价和点评。
中国诗的独特魅力使它成为了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而理解和欣赏中国诗的过程不仅是对语言艺术的鉴赏,更是对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的深入了解。
教师招聘备考:语文教案《谈中国诗》
内蒙教师招聘备考:语文教案《谈中国诗》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其作品;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2)过程与方法:通过鉴赏诗句,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三、教学方式:诵读法、小组讨论法、点拨归纳法,启发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一)、谈话法导入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整体感知,把握文意(教学方式:诵读法)1.学生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二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这部分又分三层:第一层(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一一“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
第三层(自“西洋渎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困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高三语文教案模板《谈中国诗》
高三语文教案模板《谈中国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把握中国诗歌的特点,提高解读诗词的能力。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3.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梳理文章内容,学会搜集信息、整合信息。
2.准确归纳出文章的论证方法,并能够在今后的写作中加以运用。
3.通过了解文化随笔的特点,学会阅读这一类文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2.培养学生科学的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1.从段落内容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思想及文章结构安排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文化随笔语言上的魅力。
【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在写作中灵活运用各种论证方法。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婉约诗派有它的韵味,豪放诗派也有自己的风采;诗风有沉郁的,也有轻松惬意的;有充满愁思的,也有欢快愉悦的;有悠然自得的,也有积极昂扬的。
一说起诗,就有说不完的话,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钱钟书走进中国诗,去了解一下中国诗和外国诗有什么异同。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走进作者——钱钟书? 1.选择几名同学介绍作者,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检查预习)学生1:钱钟书(1910.11.21——1998.12.19),现代著名学者、作家。
字默存,号槐聚。
江苏无锡人。
学生2:介绍生平······学生3: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
??学生4: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学生5:钱老语言幽默。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1. 检查预习,理清文章脉络(阅读文化随笔的基础)教师提问:本文讲了与中国诗相关的哪些信息?(1)各小组成员合作探究,整合信息。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作者:樊明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4年第07期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文艺随笔的阅读理解及比喻(二)过程与方法1.了解本文的行文特点和结构方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2.明确古典诗歌的特征,提高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1.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方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2.学习用比喻说理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中关于诗歌特征等问题的独特论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材分析:《谈中国诗》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属于文艺随笔。
本单元的课文多为论述式、阐发式的,有一个核心议题,更具有议论化的特点,学习本课时一定要把握作者缜密的构思,理清作者的思路,概括归纳文章的要点,理解文章的重点难点。
解读本课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个还原作者思路的过程,明晰了作者的思路,抓住了文章的要点,找出了重点难点问题,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主要采用阅读法、探究法、讨论法等。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在初中、高一阶段。
已学习过一定量的议论文,掌握了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方法。
教学时,要充分挖掘、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旧知识,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
学习流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中国诗歌,源远流长。
有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诗经》,有浪漫主义诗歌的鼻祖《离骚》;有汉乐府的双壁《木兰诗》《孔雀东南飞》,也有文人五言诗的冠冕《古诗十九首》;有“唐诗”,有“宋词”,也有“元曲”。
然而当这些诗歌走进我们的生活时,大家是否想过他们的特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了解中国诗的特征。
高三语文《谈中国诗》》教案
高三语文《谈中国诗》》教案一、教学内容:高三语文《谈中国诗》教学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特征。
2.掌握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3.学会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品位中国古典诗歌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重难点: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会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品位中国古典诗歌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四、教学过程:1.导入:引入诗歌是人类语言的珍品,而中国古典诗歌更是其中的精华,经久不衰,触动人心。
中国古典诗歌既体现了民族的审美情趣,又折射了一定历史和文化的特征,是中华文化的高峰之一。
本节课我们将探索中国古典诗歌的内涵和构成特点。
2.知识点讲解:1)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特征:①充分反映民族审美情趣,以真实、感性的方式表现人的情感,兼具表达家国、抒发自由、咏史情操的功能。
②诗歌的形式与内容密切结合,音律与韵律融为一体。
③运用典故资源丰富,灵活使用比喻、象征、对偶等修辞手法。
2)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方法和技巧:①突出主题,凸显情感,让情感和思想内容达到最大化。
②选材得当,用典巧妙。
③成句成章,让韵律和音律相得益彰。
3)探究宋词和唐诗的差异:①唐诗主题明确,内容简洁,注重情感抒发;②宋词讲究抒情与景物相结合,既有唐诗的简洁,也有婉约词的柔情;③唐诗注重畅达性,宋词注重音韵美。
3.实践操作:请同学们根据所学内容,选择一首唐诗或宋词进行欣赏,阅读后于纸上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并在课堂上分享。
4.总结:本节课主要讲解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内涵和特点,对唐诗和宋词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同学们针对实际进行了欣赏和分享。
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发掘其中更丰富的内在价值。
五、板书设计:题目:谈中国诗内容:1.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特征①反映民族审美情趣②形式与内容密切结合③典故与修辞手法丰富2.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方法与技巧①突出主题,抒发情感②选材得当,用典巧妙③韵律与音律相得益彰3.唐诗和宋词的差异①唐诗主题明确,内容简洁②宋词注重抒情与景物相结合③唐诗讲究畅达性,宋词注重音韵美。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谈中国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谈中国诗》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特点,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扩展阅读,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对诗歌的阅读兴趣,增强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中国诗歌的特点和欣赏方法,培养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教学难点:启发学生通过感悟诗歌的形象和内涵,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中国诗歌朗诵录音或展示一组中国诗歌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知识点讲解:结合课本讲解的内容,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和拓展。
例如讲解中国诗歌的特点时,可以引用一些经典诗句来加深理解。
3.学生分组探究:根据预先设置的探究题目,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例如,“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差异”、“你最喜欢的中国现代诗人及其作品”等。
4.课堂交流与分享:让各小组代表上台分享讨论成果,鼓励学生们发表不同的观点,进行思想交流。
5.扩展阅读与作业:推荐一些中国诗歌的经典作品,让学生进行扩展阅读。
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布置与欣赏诗歌有关的作业,如写一篇读后感或诗评等。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讲解、演示、小组探究、讨论交流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音频或视频、图片展示等。
五、课堂练习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设置问答题、选择题等形式,检验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以及作业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内容包括知识技能的应用、学习态度和参与度等方面。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辅助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音频或视频、相关图片等。
2.工具:教室或活动室、笔、纸等文具用品。
七、结论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对中国诗歌的特点和欣赏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谈中国诗》优秀教案
《谈中国诗》优秀教案《谈中国诗》优秀教案《谈中国诗》优秀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一些特点;2.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段落结构入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二、能力培养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
2.学习作者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的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1.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分析,体会比喻的含义和表达效果;2.鼓励学生对作者观点提出不同意见,提高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一些特点;2.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段落结构入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难点: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
2.学习作者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的写法。
解决办法: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资料。
例如,关于作者的资料,关于课文内容的资料。
如有条件,指导学生自己进图书馆查找或者上网搜索。
学生也可以分成小组,合作寻找有关资料,然后供班上集体使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段落结构入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2.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归纳段意。
3.学习作者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非常喜欢长篇小说《围城》,其作者就是学贯中西的鸿儒钱钟书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文艺论文《谈中国诗》(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
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江苏无锡人。
钱钟书深入研读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
主要著作有《谈艺录》(1948)、《管锥编》(1979)、《宋诗选注》(1958)。
高中语文《谈中国诗》精品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授课人:吴学哲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对中国诗的认识。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3.了解比较的方法。
能力目标1.掌握社科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提高筛选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培养学生对中国诗的热爱之情、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由归纳段意切入,由分析关键句的位置入手,总结社科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2.课外迁移训练,强化筛选信息、提炼信息的方法。
●教学难点1.筛选信息、提炼信息的方法的总结、方法运用的迁移。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激趣导入)我们常说,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
大家学习诗歌的历史也可追溯到幼儿园时期。
现在我们回忆一下自己学过了多少首诗?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回忆。
哪个小组回忆出十首了,组长就有机会接受一位外国学者的采访。
开始!(学生小组活动,第一的小组长接受采访,教师伴外国记者)师:你好,我对贵国的诗歌仰慕已久、钦佩不已,有几个问题,我想请教你一下。
1.中国有爱情诗吗?能推荐一首吗?2.中国诗中最长的有多长?最短的多少个字?3.你能给我概括一下中国诗的特点吗?(生回答,肯定不那么准确。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在诗歌方面知道得很多,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一位“文化大家”钱钟书先生是怎样向外国友人介绍我们的中国诗的?4.(板书课题《谈中国诗》)二.整体感知,把握文意1.学生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要求独立思考,回报是互相补充、纠正。
)明确: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7段),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8段),总说,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每段的段首、段尾,教师提示议论文常见的行文结构)(师板书:常见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关键句:段首,段尾,)三.重点筛选文中信息,深刻理解作者观点1.学生准确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完成表格。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
2. 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提升审美能力。
3. 通过学习中国诗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诗歌的基本特点:押韵、节奏、意象、抒情。
3. 诗歌的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
4. 鉴赏诗歌的方法。
5. 经典诗歌作品的欣赏与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诗歌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鉴赏诗歌的方法。
2. 难点:理解并运用诗歌的表现手法,深入解读经典诗歌。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特点、表现手法和鉴赏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诗歌,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魅力。
3. 互动教学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4. 实践教学法:创作诗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诗歌的基本特点。
2. 第二课时:诗歌的表现手法,鉴赏诗歌的方法。
3. 第三课时:经典诗歌作品的欣赏与分析。
4. 第四课时:分组讨论,分享心得。
5. 第五课时:诗歌创作实践,展示成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意象、抒情等方面的理解深度。
3. 诗歌创作能力:评估学生在诗歌创作中的表现,包括用词、节奏、表现手法等方面。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选读》等。
2. 参考资料:有关中国诗歌的论文、书籍、网络资源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八、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古典诗歌的朗诵或演唱版,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3. 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基本特点、表现手法和鉴赏方法。
4. 案例分析:分析经典诗歌,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魅力。
5. 互动环节:分组讨论、分享心得,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教师招聘考试语文《谈中国诗》说课稿
教师招聘考试语文《谈中国诗》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诗的特征。 2.掌握字词、文学常识、名言名句等基础知识。 3.学习本文语言幽默风趣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基础知识积累及应用。 2.理解中国诗“富于暗示”的特点。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和深入研究,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举一反三,触类 旁通。教学过程是一个“诗的国度”。不仅戏曲“以诗为词”,小说“有诗为证”,而且 书法也要写诗,绘画也要题诗。然而,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中国诗有什么特征呢 ?让我们来听听玩转中西文化的魔术师——钱钟书先生的见解。(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 1998),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和古典文学研究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 笔名中书君等。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 ,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在其六十余 年的学术生涯中,他除了创作出大量的有非凡的思想原创性和学术开拓性的论著,在中国 现代史上独树一帜,因而使得研究“钱学”成为中国现代学术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同时亦成为反思百年中国人文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主要作品有《管锥篇》《谈艺录》《宋诗选注》及唯一的长篇小说《围城》,另有短 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1998年12月19日,在北京病逝,在翌日新华社播出的新闻通稿中出现“永垂不朽”字 样。 三、简介背景、文是一篇文艺论文,是作者根据自己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朋 友做的一篇英语演讲稿节译而成的。作者通过对中外诗歌的源流、形式、意韵、风格以及 内容等方面的比较,突出了中国诗的独特性和普遍性,为外国朋友了解中国诗打开了一扇 窗。是中国较早的中西比较诗论之一。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文章共有8段,思路如下:
高二语文《谈中国诗》教案
高二语文《谈中国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与特点;2.学习并掌握中国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3.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兴趣与能力;4.通过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口语表达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中国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2.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历程与特点。
教学难点:1.掌握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的方法与技巧;2.理解中国古代诗歌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介绍诗歌的基本概念、功能等,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导入问题:诗歌是什么?诗歌有什么重要意义?你最喜欢的诗歌是哪一首?2. 课堂讲授(25分钟)通过PPT或教材的介绍,讲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与特点,包括唐宋诗、元曲、近现代诗歌等。
重点讲解唐诗时期的发展特点,如诗人的社会地位、艺术追求等;元曲的代表作和特点;近现代诗歌的追求等。
同时,让学生认识中国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包括诗歌的朗诵、音韵、笔法、意象等。
3. 课堂讨论(25分钟)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唐诗、元曲、近现代诗歌的鉴赏讨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每组选出一首代表作,进行朗诵,并分析诗歌的音韵、笔法、意象等,总结归纳鉴赏方法。
4. 课后作业(10分钟)要求学生在课后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中国古代诗歌,进行鉴赏分析,并用PPT 制作一个简单的诗歌鉴赏报告,反馈给老师。
四、教学方式1.课堂讲授;2.分组讨论;3.个人作业。
五、教学评估1.出示10道选择题,检测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鉴赏方法等方面的掌握程度;2.通过课堂讨论和个人作业,评估学生的口语表达和鉴赏能力。
六、教学反思该教案通过讲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历史发展和代表作品,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课堂活动和个人作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鉴赏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引入中国古代文化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诗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从而更好地去欣赏和鉴赏诗歌。
高二语文《谈中国诗》教案范文三篇
高二语文《谈中国诗》教案范文三篇篇一●教学目的篇二[教学目的]篇三教学目的:一、知识教育目的: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一些特点;2.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段落构造入手,理清作者思路和行文脉络,进而把握全文大意。
二、能力培养目的: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汇总段意。
2.学习作者在中国诗与外国诗的比较中,汇总中国诗的特点的写法。
三、德育渗透目的: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的诗歌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的:1.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剖析,领会比喻的含义和表达效果;2.鼓舞学生对作者观点提出不同意见,提高自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诗的一些特点;2.引导学生理解剖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难点: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抓住关键性语句划分段落和汇总段意。
2.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剖析,领会比喻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一、导入课文我们学过《咬文嚼字》和《说木叶》,都或多或少和中国诗歌有所关联。
《咬文嚼字》中举了很多古人琢磨诗歌语言的例子,说明语言文字总是和情感相关联的。
《说木叶》则谈了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启示我们注意把握诗歌中的传统意象的内涵。
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
(板书课习题《谈中国诗》)二、知人论世⑴作者简介(略)(学生浏览,了解)⑵需牢记的代表作:(学生剖析,老师指导学生牢记)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长篇小说:《围城》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
⑶拓展激发浏览兴趣:(老师介绍)《围城》中的经典语句: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据说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的文化界名人到中国往往要了却两个心愿,一个是要见识一下中国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再一个就是要见识一下闻名世界的学贯东西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
可见钱老先生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荣誉,他被称为“文化大家”。
⑷背景资料: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谈中国诗》教案
《谈中国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历史演变和基本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中国诗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古典诗词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3. 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表达。
4. 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5. 欣赏中国古代著名诗人的作品。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诗歌的历史、形式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歌作品,引导学生体会意象、意境和情感。
3. 鉴赏实践法:让学生动手赏析诗歌,培养审美能力。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谈中国诗》相关内容。
2. 课件:中国诗歌的发展历程、著名诗人及作品。
3. 诗歌鉴赏素材:古今中外著名诗歌作品。
4.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白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诗歌的历史演变,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诗歌的形式、特点和鉴赏方法。
3. 实践:让学生动手赏析诗歌,体会意象、意境和情感。
4. 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赏析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情况。
2. 诗歌鉴赏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分享。
4. 课后心得体会: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反馈和心得体会。
七、教学拓展1. 组织诗歌朗诵会,让学生体验诗歌的韵律美。
2. 邀请诗人或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诗歌创作和鉴赏的理解。
3. 开展诗歌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4. 参观文学馆或博物馆,了解诗歌历史和诗人生活。
八、教学资源1. 诗歌鉴赏书籍和杂志:提供给学生深入学习参考。
2. 在线诗歌数据库:方便学生查阅和欣赏诗歌。
3. 诗歌朗诵视频: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4. 诗歌创作指南:指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资格考试面试教案模板-《谈中国诗》高中语文
一、课题《谈中国诗》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1课时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及其作品;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通过鉴赏诗句,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六、教学方式:诵读法、小组讨论法、点拨归纳法,启发法,讲授法
七、教具
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谈话法导入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
(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意(教学方式:诵读法)
1.学生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二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这部分又分三层:
第一层(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一一“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
第三层(自“西洋渎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困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2.学生准确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学生思考后,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3.学生分组时论本文行文的特点.要求举例说明。
(三)、品味文章的语言(教学方式:启发法、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方式:教师出示投影中的句子让学生品析。
出示下列句子供学生品味
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2.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
《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
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5.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
这事了不足奇。
(四)、拓展延伸
比较舒婷《致橡树》和裴多菲《我愿是急流》
明确:《致橡树》是从女性角度表现的爱情观,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爱情观。
裴多菲向自己爱人直抒胸臆,表达了热烈而真诚的爱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为爱献身的渴望。
九、课文总结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想如果能够通过本文的学习引起大家对钱钟书的关注。
读一读他的文章,学学他的为人,再能够运用比较和比喻说理的方法,那么这一课就非常成功。
十、布置作业:
试用比较的方法探究:与中国古诗相比,中国新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征。
十一、板书设计
谈中国诗
钱钟书
中国诗的特点:
1.诗的发展-有史诗(早熟)
2.诗的篇幅-简短
3.诗的韵味-暗示
4.诗的风格-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5.诗的内容-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十二、教学反思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