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科寓德于教的基本要求

合集下载

育德于教,育德于学

育德于教,育德于学

育德于教,育德于学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主要是培养人才,提升国民素质,促进国家繁荣。

而育德则是教育的最高使命,指的是塑造人们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引导人们走向正义与善良的生活方式。

育德于教,这是教育系统的一项重要任务。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引路人,其行为举止、言传身教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因此,教师必须时刻铭记育人之义,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言教合一,行为符合学生的期望和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抓好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育德于教。

育德于学,这是教育的另一项重要任务。

学生在学校中不仅要学习到知识,还要通过学习进行人格塑造,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积极的人际关系。

因此,学生不能仅仅是课堂中的听众和接受者,更应该是教育者和自我发展者。

学生需要主动去追求知识,在学习中积极思考,自行探究和探索,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和定位。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育德于学,成为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的人才。

在实现育德于教和育德于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以下几点:一、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自己的育人形象教师身为学生的榜样,其自身育人形象的形成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因此,教师必须时刻注意自身言行举止,做到身体力行地示范育德的行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观。

二、注重学习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教育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

只有充分地考虑到知识、品德、智慧、技能等方面的平衡,才能实现育德于学、育德于教的目标。

三、注重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情商情感教育是育德的重要方式之一。

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使他们的情感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四、注重沟通与交流,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育德于教和育德于学都需要畅通无阻的交流和沟通。

学生需要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有效交流和沟通来提高自己的品德素养和学习成绩。

育德于教,育德于学

育德于教,育德于学

育德于教,育德于学育德于教,育德于学,在我国传统教育中一直被视为重要的教育理念。

育德于教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而育德于学则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修养自己的品行和道德素养。

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价值观。

育德于教,即教师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楷模和榜样。

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能够以身作则,展现出良好的品行和道德观念。

只有教师自己具备了这种素质,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他们正确的价值取向,塑造他们良好的品德。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分享自己的经验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教师还应善于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和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行为规范。

育德于学,即学生要注重修养自己的品行和道德素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观念。

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和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从实践中认识到自己应该怎样正确地行为,培养自己的道德判断和行为规范。

学生还可以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经典的哲学著作来开阔自己的眼界,从中领悟到人生的道德追求和价值意义。

学生还应自觉遵守学校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的道德准则,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做一个守纪律、守规矩的好学生。

育德于教,育德于学是我国传统教育的核心理念。

在古代中国,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优秀人才和社会公民的重要手段。

传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将教育纳入人的全面发展之中。

只有具备良好品德的学生,才能够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的人才,才能够为建设美好社会做出贡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育德于教,育德于学的传统理念也面临一些挑战。

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和道德观念的多样化,使得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

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中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和挑战,不断加强品德修养和道德素养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师德教师教育的基本要求

师德教师教育的基本要求

师德教师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他们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教学技能,更需要具备良好的师德。

师德是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基础和灵魂,对于培养学生健康发展、传承社会文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师教育中存在着若干基本要求,以确保教师的师德行为合符规范。

一、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师德情操高尚的师德情操是教师未来教育工作的基础。

教师应当具备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操守,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这包括:坚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伦理;秉持教师的价值追求,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权利;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教师应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教育技能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技能,以便能够有效地传授知识和引导学生学习。

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学科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熟悉教育改革的动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不断适应学生的成长和变化,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三、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需要与学生、家长和同事进行良好的互动和沟通,以促进良好的教学氛围和人际关系。

教师应当注重倾听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的学情和表现。

同时,教师之间也应该相互支持、学习和交流,形成良好的同事关系。

四、教师应保持自身的专业发展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当不断学习和进修,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教师可以参加教育培训、学术讲座等活动,积极参与教育研究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同时,教师应当参与评估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五、教师应具备应对困难和挑战的能力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常常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包括学生的差异性、家长的期望、社会的焦点等。

教师应当具备应对困难和挑战的能力,保持内心的坚强和乐观。

他们应该具备自我调节的能力,寻求科学的解决方法,并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专业的行为准则和态度。

六、教师应遵守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教师作为社会的一员,应当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得违法乱纪。

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1.语文: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掌握汉字及各种基本语言文字的书写、认读、表达和应用能力,培养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的能力,提高语言综合运用的水平。

2. 数学: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数的概念、运算符号、数的大小比较、分数、小数、百分数的计算等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培养逻辑思维和数学思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英语: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掌握英语语音、语调、语法、词汇
和基本句型,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4. 政治: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国家制度、法律法规、宪法基本原
理和公民基本权利等知识,培养正确的政治观念和价值观。

5. 历史:要求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历程,掌握
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现象的基本知识,培养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6. 地理: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地球的物理结构、自然资源、人类
活动和地理环境等基本知识,培养地理思维和环保意识。

7. 物理: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原理和现象,了解
物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8. 化学: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的应用和发展,培养科学精神和实验思维。

9. 生物: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生物的基本知识、生命现象和生态
环境,了解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培养科学素养和生态环保意
识。

10. 音乐:要求学生能够了解音乐的基本要素和音乐文化,培养音乐欣赏、演奏和创作的能力,提高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

11. 美术: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美术基本技能和创作方法,了解美术作品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培养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基本要求是教育部门对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一系列要求。

这些要求旨在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推动学生健康成长,使学生在道德修养上有较强的抗压能力。

为此,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三个方面介绍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一、教学内容1、全面认识“道德”道德是社会文明的体现,是人们共同拥有的道德准则。

在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了解道德的定义,了解道德的内涵,以及道德的价值观和道德的意义。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自控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宽容他人,学会友爱他人。

3、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学会礼貌待人,学会尊敬师长,学会守信用,学会关爱他人,学会感恩回报,学会热爱劳动。

4、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在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学会从道德的角度分析问题,学会分析问题的道德原则,学会分析事件的道德规范,学会分析问题的道德结论。

二、教学方法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应该创设有趣的课堂氛围,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认真学习。

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在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讲解、实例分析、提问讨论、案例分析等,使学生更好的理解道德的内涵,更好的掌握道德的原则,更好的落实道德的准则。

3、重视实践活动在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应该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道德,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各种情境,学会控制各种情绪,学会把握各种机遇。

三、评价方式1、注重学生的思想发展在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思想发展,通过观察、访谈、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发展情况,收集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时给予学生有效的帮助。

学科育德要求

学科育德要求

学科德育要求寓德育于教学内容和过程之中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我们知道文化知识是学生思想道德成长的根基,以知识为载体进行德育教育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而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具有其它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

为此,为进一步做好学科德育渗透工作,现依据教学大纲制定我校各学科教学德育要求:一、德育是各学科的共同任务(一)各科教学都要体现德育的首要地位所谓德育就是把教育者按照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个人品德,使他们逐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人们精神面貌、道德情操的关键环节。

要把德育渗透与学校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必然性原国家教委在1988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德育要与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相结合,渗透、贯穿在各科教材和教学过程及学校各项活动中”。

学科德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它是运用学科特点进行德育工作的途径。

从学生在校的情况看,学生每天有六个小时左右与课堂教学相联结,结果忽视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工作,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首要位置就要受到威胁。

因此,各学科要结合学科特点,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点滴渗透,以便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品质产生良好的影响。

传授科学知识与育人相结合在各类学科知识中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能够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教育中,会有助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建立。

各类学科知识的结晶都蕴含着科学家们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和探索科学知识的顽强意志力,当教师在讲授学科知识的时候,能够将科学家们对理想的追求以及顽强拼搏的科学精神展示给学生,就能使学生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总之,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品质的形成,与他们在各学科当中的知识学习、智力发展、意志和情感的培养等必然地联系在一起。

各学科寓德于教的基本要求

各学科寓德于教的基本要求

各学科寓德于教的基本要求各学科寓德于教的基本要求学校的中心工作为核心,以学期初的工作计划为目标,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健康发展。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应贯穿在教师的全部教学活动之中。

课堂教学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对学生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环节,教师首先要抓好课堂教学这个阵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坚持系统、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尽力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学生,使素质教育的要求得到全面落实。

各科教师要认真学习、研究市教研室编写的各学科寓德于教的指导意见和实施要点并认真执行,完成以下基本要求: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常识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是中学德育的主要进行之一。

要完成中学政治课的教学任务,使德育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必须坚持:(1)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教学;(2)遵循德育规律,要让学生“懂”,让学生“信”,而后能自觉地“行”;(3)课内课外结合,争取家庭、社会教育的密切配合;(4)注入时代气息,培养学生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观念。

语文课有很强的思想性,在思想教育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其德育功能是不容置疑的。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作品、作者,分析课文内容与写作技巧以及作文教学,联系实际,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道德情操和理想教育。

还可以通过第二课堂(如演讲、朗读、编写专题小报等)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1)导向正确;(2)潜移默化(选准最佳结合点);(3)形象感染;(4)情感熏陶的原则。

数学教学中德育的主要内容为: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我国数学的历史是一部辉煌的历史,在现代我国数学事业又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我国拥有一批享有国际声誉的老、中、青数学家。

我国在近代数学的许多领域都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教学基本要求
1.语文: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 数学: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创新能力。

3. 英语: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

4. 科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探究精神。

5. 历史: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文化意识,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6. 地理:注重培养学生对地球和人类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素质。

7. 美术: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8. 音乐: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表现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和创作能力。

9. 体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技意识。

- 1 -。

浅谈德育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育文档

浅谈德育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育文档

浅谈德育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德育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千秋大业,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

中学阶段,思想道德教育是自然向社会过渡的重时期,是学习掌握社会规范的基本阶段,在整个德育教育过程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影响。

日常生活中,社会舆论及道德约束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德高于能。

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

”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最需要的是具有道德高尚的继承人。

毛泽东曾说:“青少年是早晨的太阳,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

”可见对未成年人德育教育事关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

作为教育者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首先要不断提高自我素质,做到“打铁还要自身硬”。

一、教师高尚的品格是学生言传身教的楷模纯洁的学生犹如一张白纸、极具好奇性,模仿力,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神圣的,中学生模仿力极强,而缺乏判断力,教师的举手投足,都其产生极大影响。

中学生的判断思维能力尚处于初级阶段,对教师的优点或缺点,都会机械的去模仿,所以教师平时面对学生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这一特性,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作为教师有时可能忽略一些细节,但对与学生来说,你的一举一动都会是学生的模仿对象,可能是你的每一个眼色,每一句话上,甚至可能连你怎样工作,怎样和同事说话,对待学生的态度所有的一切,只要学生在身边,他们都会注意的到,这也就要求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真正做到“以身作则”。

在树立榜样人物时,要结合他们的实际,加深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他们的热情,并引导学生把榜样同自己日常生活的小事结合起来,在行动上加以落实。

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时刻以优秀人物为榜样,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做到爱岗、敬业、勤业和品德高尚。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教师自身的表率让学生受到教育,使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自觉树立起尊敬师长、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品格观念。

教书育人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教书育人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一、引言教书育人是一项崇高而神圣的事业,它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民族的繁荣和人类的进步。

作为一名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素养和专业技能。

本文将从教书育人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教书育人的基本内容1. 传授知识传授知识是教师的基本职责。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体包括:(1)传授学科知识:教师应具备扎实的学科功底,能够准确、生动地讲解学科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传授生活常识: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传授一些生活常识,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3)传授道德规范: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培养能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教师的重要任务。

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合作精神等。

具体包括:(1)创新思维: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实践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合作精神: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沟通、理解和尊重他人。

3. 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教师教育工作的灵魂。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具体包括:(1)关爱学生:教师应关心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2)尊重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挫折的原因,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

三、教书育人的要求1. 爱岗敬业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要热爱教育事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付出辛勤的努力。

具体要求包括:(1)热爱学生:教师应关心学生的成长,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关心学生的生活。

育德于教,育德于学

育德于教,育德于学

育德于教,育德于学育德于教,是指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育德于学,是指通过学习让学生明辨是非,培养他们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判断能力。

育德于教和育德于学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道德心态,提高他们的人生素养。

接下来,我将就育德于教和育德于学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育德于教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是要引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示范来引导学生。

他们需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引领学生正确行为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进行育德于教。

教师要有耐心和爱心,关心每个学生的成长,并为他们提供恰当的引导和帮助。

通过这种方式教育学生,不仅仅是培养了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更是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

育德于学是学生自身的学习过程中必须重视的一方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社会规范和道德要求,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学习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和个人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育德于学也需要家庭的积极参与。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教育机构,父母对于孩子的道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需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给予他们正确的道德引导。

父母要在家庭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和道德价值观,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和基本的道德规范。

只有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才能够全面发展学生的人格。

育德于教与育德于学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和家庭要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正确的道德引导,培养他们正确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只有通过育德于教和育德于学的方式,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各学科教学要求

各学科教学要求

各学科教学要求(一)思品:四要两忌四要:l、要认真备课,课课有教案。

2、每课要讲清一个道德观点,提高学生道德认识,激发情感,培养道德行为,体现明理,激情、导行的教学环节。

3、要遵循教学原则,结合学生实际,由浅入深启发学生开展积极思维,培养分辨是非的能力。

4、教师要保持良好的道德形象,成为学生的道德楷模。

两忌:1、忌脱离教材和学生实际,空讲道理。

2、忌过多反面教育及批评训斥。

(二)语文:一个口号五个要求。

一个口号:让每个学生都健康成长。

五个要求:l、每节课进行三、四项知、能、觉悟的训练。

2、每节课让每个学生发言3次以上,练笔3次以上。

3、交给学生每类的读写方法,并逐步形成能力。

4、让学生能独立作文、造句。

5、每学期至少开设2—3节语文活动课。

(三)数学:四个加强,三个必须四个加强:l、加强口算,笔算练习。

2、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训练。

3、加强阅读数学课本的指导。

4、加强实际操作的训练。

三个必须:1、每堂课每个学生必须有一次以上的口算机会。

2、每堂课每个学生必须有一次以上的口头语言表达机会。

3、每堂课每个学生必须有10分钟以上的书面练习时间。

(四)自然:提出三个三要求。

1、课前做好三个准备:①教案②实验用品③组织学生2、课堂中给每个学生提供三个机会:①有3次以上发表意见的机会。

②有亲自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

②有独立思考分析归纳问题的机会。

3、达到三个目标:①培养学生的能力②提高学生的兴趣③完成教学任务(五)音乐:三为主,两个机会。

三为主:l、以培养学生乐感为主。

2、以训练技能为主。

3、以爱护嗓子教育为主。

两个机会:1、给学生多听民族音乐的机会。

2、给学生多方面的表演机会。

(六)美术:教师要做到三要:1、上课要有教案。

2、范点要精美。

3、教法要适当。

学生要做到两勤:1、听课勤动脑。

2、画画勤动手。

重庆市中小学学科课程育德基本要求

重庆市中小学学科课程育德基本要求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课程育德基本要求1.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在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中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优势,它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荣辱观和价值观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重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强调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亲近大自然、参与社会生活、认识和发展自我,适应学习生活,学会过健康、快乐、充满探究精神和创造乐趣的、富有意义的童年生活。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强调突出以品德教育为核心的学生社会性发展教育,课程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有机融合品德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社会活动与关系、人文文化与规范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他们成长为积极参与现代社会生活、推进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要通过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强化德育课程主阵地的地位,不断探索和总结德育课程育德的经验和做法,将提高德育课程的教学质量摆到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地位。

2。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学要重视突出体验性和情感性,要善于将课堂生活化、社会化。

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以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

应通过师与生,生与生、自我间的对话与交流达成理解,促进学生精神成长。

要创造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方式,把师生互动、贴近生活、注意体验、强调实践作为教学的突破口。

突出对话、互动、活动、实践、体验、探索等学习方式,创设引导学生参与的教学情景,使品德教育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

3.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实施应注重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实现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活动,使课内与课外经验、学校与家庭教育、学校与社会教育共同发挥效益。

学科教学德育要求

学科教学德育要求

汉沽二中学科教学德育要求文化知识是学生思想道德成长的根基,以知识为载体进行德育教育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而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具有其它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

为此,为进一步做好学科德育渗透工作,现依据课程标准制定我校各学科教学德育要求:一、学科德育的主要内容1、爱国主义教育2、树立崇高理想的教育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4、良好习惯的教育5、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6、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和法纪观念的教育7、良好意志品质的教育8、审美情趣的教育9、环境伦境价值观的教育二、学科德育具体的要求:语文学科德育要求:1、通过“阅读”“写作”中的文章的教学,进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语言和文章过程中,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2、通过结合文章的主题思想和高尚形象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3、通过“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注重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包括认真书写、认真倾听、善于观察和思考、乐于表达和交流、勇于参与和合作、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在内的的良好行为习惯和良好个性品质,不断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数学学科德育要求:1、通过实践与综合运用进行科学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教育;2、通过从实际问题和生活情境中引出数学知识,进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认识论、实践论教育;通过数学学习活动,进行克服困难、建立自信的意志品质教育,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讲求严谨与精确、主动合作与交流、积极探索与创造的精神;3、通过我国数学发展史和大量数据资料,以及祖国数学科学灿烂、悠久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教育;4、通过介绍、弘扬历代著名数学家的优秀事迹和优秀品格,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科学精神教育。

制作教案时需要注意的德育要求及方法

制作教案时需要注意的德育要求及方法

制作教案时需要注意的德育要求及方法作为教师,教育是我们最主要的职责之一,而德育则是教育的核心。

德育在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它涉及到学生的道德品质、认知方式、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

在制作教案时,我们必须要重视德育要求。

本文将分别从德育要求及方法两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德育要求1.品德要求: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能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能只关注知识方面的教育,我们更要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

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在制作教案时,我们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品德素质。

2.价值观要求:一个人的价值观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的行为方式和决策方式。

在制作教案时,我们也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觉行为,让他们具备正确的判断能力和价值观念。

3.人际交往要求:在现代社会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成功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制作教案时,我们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让他们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融入和发展。

二、德育方法1.讲故事法:讲故事是一种很有效的德育方法,适用于中小学生群体。

在制作教案时,可以通过讲故事来带动学生的注意力,教育学生的道德品质。

讲故事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具有情感性的情境下感受到德育知识的意义,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互动式教育法:互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方式,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学到德育知识。

例如,在制作教案时,可以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体验到彼此合作并取得共同进步的经历。

3.教学实践法:教学实践法是一种非常贴合学生实际的德育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德育知识。

我们可以将德育知识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实践运用帮助学生理解、接受和实践德育知识。

在制作教案时,除了注重知识及技能教育,我们更要注重德育要求。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德育要求的贯彻实践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高尚品德,更可以塑造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能力,让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好地面对现实。

关于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基本要求

关于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基本要求

关于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基本要求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它对培养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遵循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看作是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具体要求如下:1、各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自觉地、不断地增强“双纲”(学科教学大纲和《中学德育大纲》)观念。

在制订教学计划及备课和组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时,均应以《中学德育大纲》及我校制订的《中学德育大纲实施意见》和《贯彻中学德育大纲的岗位责任制》的具体要求为依据,结合本学科特点,认真落实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要求、内容及实施措施。

2、各科教师要结合学科教学经常对学生进行以下七方面的教育:(1)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浓厚感情,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的真理,形成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和民族繁荣而发奋学习的热情;(2)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不断提高学生辨别是非和抵制不良倾向的能力;(3)集体主义和关心他人的教育,培养学生为集体为人民服务的精神;(4)勤奋劳动和艰苦奋斗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5)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规范”内容,认真执行“规范”的各项要求;(6)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民主和法制、自由和纪律的关系,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国家有关法规;(7)爱美、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

3、各科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学风,重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培养学生进取精神和良好意志品格。

4、全校教师均要为人师表,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贯彻执行省教委颁发的《中小学教师日常行为规范》,以自己职业道德和文明行为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做到言传身教。

学校对各科教学德育渗透要求

学校对各科教学德育渗透要求

学科渗透要求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更重视知识载体的作用,而任何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总是同一定的思想教育相联系的。

美国当代教育家托马斯.里考纳认为,各学科对德育来说是一个“沉睡的巨人”,潜力极大。

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紧扣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切忌生搬硬套,穿靴戴冒。

德育因素或蕴含于教材中,或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方法或教学过程,或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本身。

实施学科德育渗透从总体上可以采取:一是具体内容的直接渗透;二是思想方法和观点的渗透;三是结合课堂和学生实际的随机渗透。

爱国主义教育是小学阶段德育的核心,各学科进行爱国主义都是同本门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以学科渗透德育全过程育人,细化其途径主要表现为:(一)、思想品德课:思想品德简称思品,是直接的德育课。

现今小学专设的思品课每周至少一节。

概括地讲在小学主要进行以“五爱”为中心的社会公德教育和小学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内容包括热爱祖国、尊敬师长、热爱集体、团结友爱、遵纪守法、努力学习、礼貌待人、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爱护公物、诚实正直、同情宽容、认真负责坚毅勇敢、惜时守信、知耻自爱、热爱科学等几个德育项目,由浅入深地贯彻于小学六个年级教材中,初步养成学生良好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辨别是非能力和健康心理。

是德育的显性课程和主要渠道。

(二)、语文:“文以载道”自古而然,在四化建设的今天,小学语文自然而然要载上社会主义“道”。

在语文素质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德育,这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所决定。

在语文科中渗透德育的途径主要是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文质兼美的爱国篇章的学习相结合。

1、寓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于语文教学中。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爱国这个词能够让儿童一听到它就激动得心跳,那就必须---形象地说---悉心耕耘儿童意识的土壤,并且用美的种子来进行播种。

”要在学生的心灵里播下爱国的种子,就必须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

德育的基本要求

德育的基本要求

德育基本要求如下:
1、德育的基本原则:其一,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并重。

2、又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

3、其二,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

4、严格要求是指严格按照教育方针和德育任务,对学生进行教育;尊重信任是指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关察悄行心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展。

其三,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6、保证所有学生的发展同社会发展的总方向相一致,又要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7、其四,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并举。

8、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又要通过个别教育来加强和影响学生集体。

9、其五,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相统一。

10、既要重视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相互配合,协调一致。

11、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12、德育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具有历史运银性。

13、德育败哗在阶级和民族存在的社会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

14、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

15、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

中小学校对各学科德育渗透的基本要求材料

中小学校对各学科德育渗透的基本要求材料

中小学校对各学科德育渗透的基本要求材料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进步,德育渗透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德育渗透是指在各学科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价值观念,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下面是中小学校对各学科德育渗透的基本要求材料。

一、语文1.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要求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

2.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素养。

通过课堂教学、朗读、背诵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通过阅读经典名著和现代作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情感。

二、数学1.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通过小组讨论、集体解题等方式,引导学生相互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互助意识。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三、英语1.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

在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尊重他人的文化。

2.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通过英语口语练习、听力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让学生能够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

3.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通过英语学习,引导学生关注国际事务和国际文化,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

四、科学1.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在科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推理等科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2.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

通过科学实验和科普知识,引导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

3.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和科学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学科寓德于教的基本要求
学校的中心工作为核心,以学期初的工作计划为目标,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健康发展。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应贯穿在教师的全部教学活动之中。

课堂教学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对学生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环节,教师首先要抓好课堂教学这个阵地。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坚持系统、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尽力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学生,使素质教育的要求得到全面落实。

各科教师要认真学习、研究市教研室编写的各学科寓德于教的指导意见和实施要点并认真执行,完成以下基本要求:
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常识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是中学德育的主要进行之一。

要完成中学政治课的教学任务,使德育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必须坚持:(1)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教学;(2)遵循德育规律,要让学生“懂”,让学生“信”,而后能自觉地“行”;(3)课内课外结合,争取家庭、社会教育的密切配合;(4)注入时代气息,培养学生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观念。

语文课有很强的思想性,在思想教育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其德育功能是不容置疑的。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作品、作者,分析课文内容与写作技巧以及作文教学,联系实际,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道德情操和理想教育。

还可以通过第二课堂(如演讲、朗读、编写专题小报等)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1)导向正确;(2)潜移默化(选准最佳结合点);(3)形象感染;(4)情感熏陶的原则。

数学教学中德育的主要内容为: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我国数学的历史是一部辉煌的历史,在现代我国数学事业又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我国拥有一批享有国际声誉的老、中、青数学家。

我国在近代数学的许多领域都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课堂教学中要通过介绍我国教学事业的光辉历史和伟大成就激励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祖国建设事业、为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数学教材是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好素材。

数学中许多方法都是伴随着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法则、公式、定理、公理等都是从客观事物和现象中,通过高度抽象、概括而得出来。

数学学科处处充满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渗透“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运动”的观点,“量变到质变”的观点,“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和“抓主要矛盾”的观点。

数学教材内容广泛,具有高度的系统性、逻辑性、抽象性和概括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在在教学中应注意教育和鼓励学生不怕困难,要在攻克难题中不断锻炼自己的意志和毅力,还要培养学生言必有据的一丝不苟的作风。

物理教学中德育的主要内容为:进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意志品格教育。

物理学科研究的是关于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物质运动的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物理学的规律是在自然界中普遍起作用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要用物理教材中的丰富内容来阐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帮助学生确定正确的自然观和世界观。

我国是文明古国,几千年勤劳智慧的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志士和著名的科学家,教学过程中可结合科学家的爱国情怀以及我国科技文化的辉煌成就,向学生进行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的教育,优化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思想素质。

物理教材中阐述的自然科学原理都是自然科学家优秀意志品质的结晶。

课堂教学中要通过介绍科学家为了获得成功,为了追求自然奥秘,而表现出来的优秀的个性品格,对学生进行意志品格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刻苦勤奋、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

化学教学中德育的主要内容为: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环境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遵章守纪的教育。

化学教材中有着丰富、生动、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教学过程中要结合:(1)古代化学上的发明创造;(2)现代化学科学的成就;(3)化学家的高风亮节和优秀事迹;(4)化学工作者艰苦奋斗的创业史;(5)丰富的化学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化学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要有意识的渗透以下观点:(1)“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2)“客观世界的各种现象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3)“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4)“客观世界的变化是按一定规律进行的”;(5)“客观世界是可以改造的”。

随着化学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化学科学为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又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和烦恼。

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科学知识,增强学生对环境的忧患意识和环境法律意识、道德意识。

要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和遵章守纪教育。

英语教学大纲已明确提出,英语教学必须遵循语言教学规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育之中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挖掘英语教材的思想内涵,把爱国主义教育寓于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为依据,运用课堂、日常用语等进行集体主义和文明礼貌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良好学风与意志品格培养相结合,要寓理想教育于其中。

生物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因素,可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现实国情和基本国策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社会公德、青春期道德和心理卫生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同学们看到:我国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有的种类在其他国家是没有或很少看到了,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而且还要让学生看到:我国人口众多,不少动植物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是比较少的,以促使他们更加爱护和珍惜现有的动植物资源。

在这当中,我们还可以结合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计划生育等基本国策的教育,帮助学生明确环境保护和计划生育的基本要求和政策规定,增强环保和计划生育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示生命的起源和进化规律,帮助学生树立世界是物质的观点;通过介绍生命最基本的特征——新陈代谢,帮助学生树立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通过讲授生态平衡,透过人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不断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事实,帮助学生明确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树立联系的观点、系统的观点等。

在进行生理卫生部分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青春期道德和心理卫生的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介绍我国富饶的生物资源,古代生物学的成就,生物学家的爱国事迹,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历史课具有多维德育功能,可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进行德育渗透。

现阶段课堂教学需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

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教材,制定“唯物史观”的教学目标,利用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

课堂教学中要通过讲述我国古老文明的发展史,点燃学生的爱国之心,通过讲述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培育学生的民族意识,通过讲述灿烂的文化史激励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为国而学、为国增光的理想。

在近代史的教学过程,要用具体详实的历史事实对学生进行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

地理课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

诸如: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国情国策教育,国防教育,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民族观、环境观的教育等,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中爱国主义教育是主线,在这条主线贯穿下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国际主义的教育,以及树立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民族观、环境观的教育,则是地理学科思想教育的核心。

要通过祖国优越的自然条件的教学,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要通过欣欣向荣的四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感情。

要通过历史名城、名山的教学,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要通过有关地理事物,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

要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的教育。

要通过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不同形态,及其不断运动和变化、相互关联的事实,适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通过地理课对学生进行国际主义教育要始终贯穿我们处理国际关系的一些准则:(1)国家不分大小,民族不分优劣;(2)反对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3)支持一切正义的斗争;(4)坚持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积极发展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5)以人之长,补已之短,汲取外国一切先进的建设经验。

[音、体、美]
音、体、美教材具有内容繁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利因素,必须充分发挥音、体、美教学的德育功能。

各学科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积极进行德育渗透,适时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意志品质与道德观念的教育、组织纪律与法制观念教育、身心卫生与个性发展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国防观念及劳动教育。

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着力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