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第15章全身麻醉药

合集下载

药理学部分名词解释

药理学部分名词解释

先导化合物:指在药物创新阶段,选择大量合成的有机化合物或分离提纯的天然产物的有效成分,在有效的病理模型上进行随机筛选,从而发现具有进一步开发价值的化合物。

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对集体的作用,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包括药物与细胞靶点之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生物化学、生理学和形态学变化,药物作用的全过程和分子机制。

不良反应:指上市的合格药品在常规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并给病人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

受体:是细胞生长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和结合能力,并具有介导细胞信号转导功能的蛋白质。

与受体特异性结合的生物活性物质为配体。

量反应:效应强弱随药物剂量或浓度的逐渐增加或减少呈连续性量的变化。

质反应:效应的强弱岁药物剂量或浓度的变化呈“全或无”方式的改变。

首关效应:药物通过肠黏膜及肝时经过灭活代谢而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

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给药后其中能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物相对量及速度。

时量曲线:药物在血浆的浓度随时间退役而发生变化的曲线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房室概念:按药物分布速度,以数学方法划分的药动学概念表观分布容积:理论上或计算所得的表示药物应占有的体液溶剂稳态血药浓度:属于一级消除动力学的药物,经恒速给药后,血药浓度稳定在一定水平的状态。

一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血浆中的药物浓度按一定比例消除零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血浆中的药物按一定的量消除半数致死量(LD50):是使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半数有效量(ED50):是使半数动物产生药效的剂量二重感染: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后,肠道内一些敏感的细菌被抑制或杀灭,是肠道菌群的共生平衡状态遭到破坏,而一些不敏感的细菌大量增殖,导致新的感染疗效指数(TI):是LD50与ED50之比用来估计药物的安全性此数值越大越安全负荷剂量:为了使血浆浓度迅速达到所需要水平,在常规给药前应用的加倍剂量摄取1:NA失活过程有摄取机制和酶的催化之分。

药理学教学课件:全身麻醉药

药理学教学课件:全身麻醉药
3. 易溶性(乙醚12.0、甲氧氟烷15.0等)
诱导慢
15
3. 脑/血分布系数:
概念:指脑中药物浓度与血中药物浓度达平衡时的 比值。
意义:此系数大的药物易进入脑组织,作用强,诱 导期短。
16
吸入全麻药的理想条件:
1) 理化性质稳定,不燃不爆; 2) 对呼吸道无刺激性; 3) 溶解度低,易控制(血气分配系数小); 4) 麻醉作用强(MAC小,脑血分配系数大); 5) 诱导及苏醒迅速,平稳舒适; 6) 良好的镇痛、肌松、安定、遗忘作用; 7) 能抑制异常应激反应; 8) 在体内代谢低(肝代谢率低); 9) 安全范围大,毒性低、不良反应少而轻; 10) 设备简单,使用方便,药源丰富,价格低廉。
6
常用全麻药物
• 吸入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而产生全麻作用。 • 静脉麻醉药:由静脉直接注入而产生全麻作用。
7
吸入麻醉药
Inhalational Anesthetics
8
概 述:
吸入麻醉药:经呼吸道和肺吸收入血而产生全身 麻醉作用的药物。
分类:
• 挥发性液体(乙醚、氟烷、安氟烷、异氟烷等)
• 气体(氧化亚氮)。
氯胺酮,ketamine
➢ 作用机制:阻断大脑皮层和边缘系统的兴奋性递质谷氨酸 受体(NMDA受体),选择性阻断痛觉冲动向丘脑和皮质 区的传导。
➢ 麻醉特点:
➢ 分离麻醉:病人意识部分存在,可出现睁眼,对光反 射,咳嗽反射等,但对环境刺激无反应,成木僵装, 痛觉完全消失。
➢ 起效快,镇痛作用强(唯一具有显著镇痛作用的药物)
4、合用肌松药:麻醉同时注射去极化或非去极化肌 松药,如琥珀胆碱、维库溴铵、阿曲库铵等,以满 足手术时肌肉松弛要求。
5、控制性降血压:加用血管扩张药硝普钠、钙拮抗 剂,使血压适度下降,并抬高手术部位,以减少出 血。常用于止血难度大的颅脑手术。

人卫版药理学第8版 15章 镇静催眠药讲义

人卫版药理学第8版 15章 镇静催眠药讲义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2.镇静催眠作用
明显缩短入睡时间,显著延长睡眠持续时 间,减少觉醒次数。 主要延长NREMS的第2期,明显缩短 SWS期。 临床应用时治疗指数高,对呼吸影响小, 安全范围较大,大剂量时对呼吸中枢抑制 不明显;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2.镇静催眠作用 催眠特点 选择性高、安全范围大、无麻醉作用;呼 吸抑制小,不易致呼吸停止; 可致暂时记忆缺失(用于麻醉前给药) 长期应用致耐受性和依赖性发生率低。


巴比妥类作用与用途比较
巴比妥类药的作用、应用
剂 量 小剂量

中剂量
大剂量
中毒量

中枢抑制
作用部位
抑制网状 结构上行 激活系统
中枢广泛 左、右大脑 中枢广泛 深度抑制 皮层 抑制 、致延脑 麻痹 催眠、抗癫 痫、抗惊厥、 麻醉前给药 基础麻醉
作用/应用
镇静
麻醉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镇静催眠
小剂量镇静,中等剂量催眠,缩短REM
传统—
剂量小--------------------大 镇静,催眠,嗜睡,抗惊厥和麻醉作用
--呼麻死亡.
1960‘S---- 发现苯二氮卓类,安全范 围大,很少至麻醉死亡。
两类镇静催眠药的比较
巴比妥类 苯二氮卓类 镇静 + + 催眠 + + 抗惊厥 + + 麻醉 + — 安全度 较小 大 (+:有;—:无)
传统的苯二氮卓类药物
不良反应包括日间困倦、头昏、肌张力减 退、跌倒、认知功能减退等 反跳性失眠,戒断症状 老年患者应用时尤须注意药物的肌松作用 和跌倒风险。 禁用于妊娠或泌乳期的妇女、肝肾功能损 害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以 及重度通气功能缺损者。

药理学讲稿之第十一章全身性麻醉药

药理学讲稿之第十一章全身性麻醉药

第十一章全身性麻醉药全身麻醉药: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的药物,呈现意识、感觉与反射消失,骨骼肌放松等表现——外科手术前麻醉。

第一节吸入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而产生麻醉者,称为吸入麻醉。

常用的吸入麻醉药是挥发性液体或气体,有乙醚、氟烷、恩氟烷、氧化亚氮。

一、作用机制:吸入——经肺泡动脉入血——脑组织——溶入细胞膜的脂质层——脂质分子排列紊乱——膜蛋白质及钠、钾通道发生构象变化——神经细胞除极抑制——神经冲动传导抑制——全身麻醉。

二、麻醉分期:乙醚麻醉分期最明显,临床常以它为基础临床上常依据呼吸、眼部、循环变化与肌肉松弛程度等体征来辨认麻醉的深度:第I期:镇痛期——从开始麻醉到病人神志消失。

大脑皮层开始抑制,痛觉逐渐减退、呼吸与脉搏稍增快,其他反射依然存在,一般不于此期施行手术。

第II期:兴奋期:从病人神志消失,经过一兴奋过程,直至兴奋现象缓解,并出理深而有节律的呼吸为止。

其间万以呼吸的紊乱与血压、脉率的显著波动为其特征,此期,大脑皮层逐渐被抑制下位中枢呈兴奋状态,忌行任何手术。

第III期:手术麻醉期,可由浅入深分为四级第一级:呼吸收紊乱变为规则,频率略快,潮气量增,眼睑反射消失,眼球活动减少,大脑皮层完全抑制,间脑受抑制肌肉不松,可施行一般手术;第二级:眼球从转动娈为中央固定,瞳孔不大,呼吸频率较第一级为慢,胸、腹式呼吸均存在,潮气量无明显改变,接近麻醉前水平,呼吸道分泌物显著减少,大脑皮层、间脑、滑车、动眼神经完全抑制,肌肉松弛,可以进行腹部手术;第三级:除以上抑制更深外,脊髓由下至上受到抑制,桥脑开始抑制,外展神经与三叉神经受到抑制,肋间肌呈渐进性麻痹,胸式呼吸减弱,腹式呼吸加强,吸气明显短于呼气,瞳孔开始散大,血压可能下降,肌肉极度松弛,仅在手术必要时短时间使用;第四级:脊髓、桥脑与延髓受互抑制,呼吸逐渐不能代偿而麻痹,出现抽泣式呼吸,血压下降——减浅麻醉+人工呼吸。

第IV期:延髓麻醉期:呼吸停止,血压不能测到,瞳孔极度散大,如不及时抢救可导致心跳停止。

麻醉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麻醉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麻醉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麻醉药物是用于手术、疼痛缓解和其他医疗操作中的药物。

它们通过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产生麻醉、镇痛和抑制意识的效果。

麻醉药物可以根据其化学结构、药理作用和使用方式等不同特点进行分类。

本文将介绍麻醉药物的分类及其作用机制。

一、全身麻醉药物全身麻醉药物主要用于手术过程中,能够产生全身麻醉效果。

常见的全身麻醉药物有以下几种:1.静脉麻醉药物:静脉麻醉药物通过静脉注射给药,迅速起效并具有短暂作用时间。

常见的静脉麻醉药物包括丙泊酚、异丙酚等。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产生镇静和麻醉效果。

2.气体麻醉药物:气体麻醉药物是通过患者呼吸这种气体来实现麻醉效果。

常见的气体麻醉药物有笑气、氟烷等。

这些药物进入肺部后,通过血液循环带到大脑,发挥麻醉作用。

3.插管麻醉药物:插管麻醉药物是指通过气管插管实现麻醉效果。

常见的插管麻醉药物有地西泮、咪达唑仑等。

这些药物影响神经递质的传递,从而达到麻醉效果。

二、局部麻醉药物局部麻醉药物主要用于局部区域的疼痛缓解,通过阻断痛觉神经的传递来实现麻醉效果。

常见的局部麻醉药物有以下几种:1.局部浸润麻醉药物:局部浸润麻醉药物是通过直接注射到手术区域周围组织中,达到麻醉效果。

常见的局部浸润麻醉药物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这些药物通过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产生局部麻醉效果。

2.神经周围阻滞麻醉药物:神经周围阻滞麻醉药物是通过将药物注射到神经周围组织或神经束中,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来实现麻醉效果。

常见的神经周围阻滞麻醉药物有利多卡因、罗哌卡因等。

这些药物能够局部麻醉神经束,使其对疼痛信号不敏感。

三、镇痛药物镇痛药物主要用于缓解疼痛,并不具有麻醉效果。

常见的镇痛药物有以下几种:1.阿片类镇痛药物:阿片类镇痛药物是一类强效的镇痛药物,通过与脑中的阿片受体结合来缓解疼痛。

常见的阿片类镇痛药物有吗啡、哌替啶等。

这些药物可适用于严重疼痛的情况,但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和成瘾性。

2.非阿片类镇痛药物:非阿片类镇痛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和COX-2抑制剂,具有镇痛和抗炎作用。

药理学—— 全身麻醉药

药理学—— 全身麻醉药

2. 丙泊酚 (propofol)
优点:抑制咽喉反射,诱导迅速,作用短,无蓄积。 良好的镇静催眠作用。
缺点:镇痛弱,给药局部疼痛(局部抽搐)。 呼吸抑制、循环抑制(降压) 对颅内压有影响。
应用: (1) 诱导麻醉和维持麻醉; (2) 门诊短小手术(胃镜、流产等); (3) 辅助镇静催眠。
2. 丙泊酚-临床应用
全麻三要素
General anesthetics
Classification 第一节:吸入性麻醉药
inhalational anesthetics 第二节:静脉麻醉药
intravenous anesthetics
第一节 吸入性麻醉药
(inhalational anesthetics)
Character 高度脂溶性,挥发性,作用机制相似, 具有明显的麻醉分期。
机制:非巴比妥类镇静催眠药(GABA)。 优点:强效、短效镇静催眠作用,
中枢、心血管和呼吸抑制弱。 缺点:手术恢复期恶心呕吐发生率50%,局部疼痛。 应用:诱导麻醉,适用于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疾病、
颅内高压以及不宜采用硫喷妥钠的病人。
4. 氯胺酮(ketamine)
机制:阻断兴奋性递质NMDA受体镇痛。 兴奋脑干和边缘ia) 使用诱导期短的药物,使病人迅速度过麻醉兴奋期, 快速进入外科麻醉期。
基础麻醉(basal anesthesia) 正式麻醉前使用镇静催眠药物等,在此基础上麻醉, 可减少麻醉药物的用量。
门诊短小手术。 咪唑安定等短效镇静催眠药取代(咪唑治疗指数267)。
1. 吸入麻醉分期
(The stage of inhalational anesthetics)
1期 镇痛期(给药到意识消失) 2期 兴奋期(皮质下中枢脱抑制(挣扎等不利) 诱导期 3期 外科麻醉期(分四级)

药理学第15章全身麻醉药

药理学第15章全身麻醉药

4 低温麻醉: 物理降温配合应用氯丙嗪, 体温下降到28~
30C,降低心脏等生命器官的耗氧量, 以便于进行心脏直视
手术。
5 神经安定镇痛术: 使患者达到意识模糊朦胧, 痛觉消失。
适用于外科小手术。 神经安定麻醉
精品课件
量或停药。
4 中毒期(延脑麻痹期): 呼吸停止, 血压下降,心跳停止而死亡。 应避免出现此期。
精品课件
[作用原理] 溶于细胞膜的脂质层, 使脂质分子排列紊乱,膜蛋 白质及钠、钾通道发生构象和功能上的改变, 抑制神经细胞 除极化, 使动作电位上升的幅度及速度下降, 进而广泛抑制 神经冲动的传递, 导致全身麻醉。吸入性麻醉药的作用与其 脂溶性成正相关, 即脂溶性越高, 麻醉作用越强。 血/气分布系数: 是指血药浓度与肺泡气体浓度达平衡时的 比值。分布系数大,血药浓度上升慢,诱导期较长,停药后 恢复也较慢。 脑/血分布系数: 指脑中药物浓度与血药浓度达平衡时的比 值, 系数大的药物作用强。
镇痛期和兴奋期合称诱导期。
精品课件
3 外科麻醉期: 从呼吸转为规则至呼吸接近停止的过程。皮层下中枢至上
而下, 脊髓则由下而上受到抑制。此期又可分为4级: 第一级: 从眼睑反射消失至眼球固定; 第二级: 从眼球固定至低位肋间肌麻痹; 第三级: 肋间肌麻痹, 呼吸逐渐转变为腹式呼吸; 第四级: 延脑生命中枢(呼吸、循环中枢)受抑制,应立即减
精品课件
第三节 复合麻醉
复合麻醉是指同时或先后应用两种以上的麻醉药物或其
它辅助药物, 以加强和完善麻醉效果, 而单独应用某一种全麻
药往往效果不理想。
1 麻醉前给药: 指麻醉前应用的药物 如地西泮、苯巴比妥;哌替啶;阿托品
2 基础麻醉:
3 诱导麻醉: 硫喷妥钠或氧化亚氮, 使病人迅速进入外科麻

全身麻醉药名词解释医学

全身麻醉药名词解释医学

全身麻醉药名词解释医学
全身麻醉药简称全麻药,是一类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使意识、感觉和反射暂时消失,骨骼肌松弛,主要用于外科手术前麻醉。

全身麻醉药根据给药途径可分为吸入麻醉药和静脉麻醉药。

全身麻醉的麻醉范围广,一般适用于大型手术,但其不良反应及危险性较大。

全身麻醉药被吸收后,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机体功能受到广泛抑制,引起意识、感觉和反射消失及骨骼肌松弛。

全身麻醉药用于大型手术或不能用局部麻醉药的患者。

除门诊短小手术等实施单纯静脉麻醉外,全身麻醉均需在气管插管,辅助或控制呼吸下实施。

复合麻醉时,要注意药物的协同作用,根据药物间相互作用的特点,病情和手术要求,合理选择麻醉药物。

准确判断麻醉深度根据所用药物性质、作用时间、剂量,综合循环系统血压、脉搏的变化和病人对手术的反应综合判定麻醉深度。

在满足全麻的基本要求前提下,优化复合用药,原则上应尽量减少用药种类。

保持气道通畅和氧供,维持正常的氧合和通气。

全身麻醉药的副作用包括肌肉不自主运动、嗝逆、咳嗽、支气管痉挛、喉痉挛、低血压、心律紊乱、呼吸抑制及术后恶心、呕吐等。

恶性高热偶见报道,往往和使用卤、烃类麻醉药有关,发病多在使用琥珀胆碱后。

药理学 全身麻醉药 PPT

药理学 全身麻醉药 PPT
30C,降低心脏等生命器官的耗氧量, 以便于进行心脏直视 手术。
5 神经安定镇痛术: 使患者达到意识模糊朦胧, 痛觉消失。 适用于外科小手术。
神经安定麻醉
感谢您的聆听!
全身麻醉药
第十五章 全身麻醉药
第一节 吸入性全麻药 [麻醉分期]
1 镇痛期: 从麻醉开始至意识消失。主要是大脑皮层和网 状结构上行即激活系统受到抑制, 温、痛、触和听觉依次 消失, 各种反射存在, 肌张力正常。 2 兴奋期: 从意识消失至眼睑反射消失和呼吸恢复规则为 止。主要是皮层下中枢脱抑制(兴奋)所致。此期不应进行 任何手术。应采用复合麻醉等措施, 尽量缩短或消除此期。
第三节 复合麻醉
复合麻醉是指同时或先后应用两种以上的麻醉药物或其
它辅助药物, 以加强和完善麻醉效果, 而单独应用某一种全麻
药往往效果不理想。 1 麻醉前给药: 指麻醉前应用的药物 如地西泮、苯巴比妥;哌替啶;阿托品 2 基础麻醉: 3 诱导麻醉: 硫喷妥钠或氧化亚氮, 使病人迅速进入外科麻
醉期,然后改用其它麻醉药物维持麻醉。 下降到28~
脑/血分布系数: 指脑中药物浓度与血药浓度达平衡时的比 值, 系数大的药物作用强。
[常用药物]
氟烷: 作用强, 诱导期短, 苏醒快。 肌松和镇痛较差 抑制心脏,心输出量下降,使心肌对AD敏感性增加,可致心 律失常 反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 子宫平滑肌 松弛, 不用于产科。
恩氟烷 诱导期短, 苏醒快, 肌松好, 反复使用无明显副作用, 较常用。
氯胺酮 ◆ 选择性阻断痛觉冲动向丘脑和新皮层的传导 ◆ 兴奋脑干和边缘系统, 使病人意识模糊, 短暂性记
忆缺失, 痛觉完全消失, 但意识并未完全消失, 使意识和感觉分离,称为分离麻醉。 ◆兴奋心血管系统:血压、心率升高。输出量增大。 ◆肌张力增加 ◆ 主要用于体表小手术, 如烧伤清创, 切痂, 植皮等。

药理学—全身麻醉药

药理学—全身麻醉药

药理学—全身麻醉药全身麻醉药(中枢麻醉)■应用——主要用于外科手术前麻醉。

一、吸入麻醉药是一类挥发性液体(如异氟烷、恩氟烷、七氟烷及地氟烷等)或气体(如氧化亚氮)。

经呼吸道吸入,通过肺泡毛细血管膜弥散入血。

吸收后发生由浅入深的麻醉。

(一)共同特性【作用机制】——强大的脂溶性!◎溶于神经细胞膜脂质层……“冰冻作用”◎与细胞内类脂质结合……“干扰细胞功能”注:氧化亚氮除外【药动学】1.吸收:◎最小肺泡浓度(MAC)概念:在一个大气压下,能使50%患者痛觉消失的肺泡气体中药物的浓度。

意义:MAC越低,药物的麻醉作用越强。

◎血/气分布系数概念:指血中药物浓度与吸入气中药物浓度达到平衡时的比值。

意义:血/气分布系数大的药物诱导期长。

2.分布:◎脑/血分布系数概念:指脑中药物浓度与血液浓度达到平衡时的比值。

意义:系数大的药物易进入脑组织,诱导期短。

3.代谢:无3.消除:吸入性麻醉药主要经肺泡以原形排泄。

考点总结:(二)常用吸入麻醉药及其特点①异氟烷和恩氟烷:◇互为同分异构体,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吸入麻醉剂。

◇麻醉诱导期短,苏醒快,麻醉深度易于调整,肌肉松弛作用较好。

◇不增加心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

②地氟烷优点:最大的特点是诱导期极短、且苏醒快;缺点:因所需浓度太大刺激呼吸道引起咳嗽、呼吸停顿、喉头痉挛;价格昂贵,现已少用。

③七氟烷优点:无明显刺激性。

麻醉诱导期短、平稳、舒适,麻醉深度易于控制,病人苏醒快。

目前广泛用于诱导麻醉和维持麻醉。

④氧化亚氮【作用机制】与抑制中枢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有关。

优点:为无色味甜无刺激性气体,性质稳定,不燃不爆;对呼吸道无刺激性诱导期短,苏醒快,麻醉效能低,镇痛作用强。

应用:主要用于诱导麻醉或与其他全身麻醉药配伍。

二、静脉麻醉药及其特点1.硫喷妥钠:特点:【再分布】血脑(起效)脂肪(失效)起效虽快、但维持时间短暂优点:降低脑血流量、脑代谢和脑耗氧量,麻醉期不升高颅内压;缺点:抑制呼吸,镇痛作用和肌肉松弛作用弱,可诱发喉头和支气管痉挛(用药前皮下注射硫酸阿托品可预防)。

大学《药理学》第十五章:镇静催眠药期末试题及答案

大学《药理学》第十五章:镇静催眠药期末试题及答案

大学《药理学》第十五章:镇静催眠药期末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A型题1、地西泮的作用机制是:A.不通过受体,直接抑制中枢B.作用于苯二氮卓受体,增加GABA与GABA受体的亲和力C.作用于GABA受体,增加体内抑制性递质的作用D.诱导生成一种新蛋白质而起作用E.以上都不是2、地西泮抗焦虑作用的主要部位是:A.中脑网状结构B.下丘脑C.边缘系统D.大脑皮层E.纹状体3、苯巴比妥钠连续应用产生耐受性的主要原因是:A.再分布于脂肪组织B.排泄加快C.被假性胆碱酯酶破坏D.被单胺氧化酶破坏E.诱导肝药酶使自身代谢加快4、下列药物中t1/2最长的是:A.地西泮B.氯氮卓C.氟西泮D.奥可西泮E.三唑仑5、有关地西泮的叙述,错误的为:A.口服的肌注吸收迅速B.口服治疗量对呼吸及循环影响小C.能治疗癫痫持续状态D.较大量可引起全身麻醉E.其代谢产物也有作用6、治疗新生儿黄疸并发惊厥宜选用:A.水合氯醛B.异戊巴比妥C.地西泮D.苯巴比妥E.甲丙氨酶7、巴比妥类禁用于下列哪种病人:A.高血压患者精神紧张B.甲亢病人兴奋失眠C.肺功能不全病人烦躁不安D.手术前病人恐惧心理E.神经官能症性失眠8、地西泮不用于:A.焦虑症和焦虑性失眠B.麻醉前给药C.高热惊厥D.癫痫持续状态E.诱导麻醉9、苯二氮卓类中毒的特异解毒药是:A.尼可刹米B.纳络酮C.氟马西尼D.钙剂E.美解眠10、苯巴比妥过量中毒,为了促使其快速排泄:A.碱化尿液,使解离度增大,增加肾小管再吸收B.碱化尿液,使解离度减小,增加肾小管再吸收C.碱化尿液,使解离度增大,减少肾小管再吸收D.酸化尿液,使解离度增大,减少肾小管再吸收E.以上均不对11、下列巴比妥类药物中,起效最快、维持最短的经物是:A.苯巴比妥B.司可巴比妥C.硫喷妥D.巴比妥E.戊巴比妥12、镇静催眠药中有抗癫痫作用的药物是:A.苯巴比妥B.司可巴比妥C.巴比妥D.硫喷妥E.以是都不是13、对各型癫痫均有一定作用的苯二氮卓类药物是:A.地西泮B.氯氮卓C.三唑仑D.氯硝西泮E.奥沙西泮14、苯二氮卓类受体的分布与何种中枢性抑制递质的分布一致?A.多巴胺B.脑啡肽C.咪唑啉D.¡-氨基丁酸E.以上都不是15、引起病人对巴比妥类药物成瘾的主要原因是:A.使病人产生欣快感B.能诱导肝药酶C.抑制肝药酶D.停药后快动眼睡眠时间延长,梦魇增多E.以是都不是16、地西泮的药理作用不包括:A.抗焦虑B.镇静催眠C.抗惊厥D.肌肉松弛E.抗晕动17、苯二氮卓类无下列哪种不良反应?A.头昏B.嗜睡C.乏力D.共济失调E.口干18、地西泮的药理作用不包括:A.镇静催眠B.抗焦虑C.抗震颤麻痹D.抗惊厥E.抗癫痫19、下列哪和种情况不宜用巴比妥类催眠药?A.焦虑性失眠B.麻醉前给药C.高热惊厥D.肺心病引起的失眠E.癫痫20、下列哪种药物不属于巴比妥类?A.司可巴比妥B.鲁米那C.格鲁米特D.硫喷妥E.戊巴比妥。

麻醉药物的种类与药理作用

麻醉药物的种类与药理作用

麻醉药物的种类与药理作用麻醉药物是在医疗术中广泛使用的一类药物,其主要作用是抑制病人的感觉和意识,以达到无痛或减轻疼痛的效果。

不同种类的麻醉药物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根据这些作用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

本文将探讨常见的麻醉药物种类及其药理作用。

一、全身麻醉药物全身麻醉药物主要通过直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来产生作用。

其中最常见的三大类全身麻醉药物包括静脉通用麻醉药、吸入性通用麻醉药和混合型通用麻醉药。

1. 静脉通用麻醉药静脉通用麻醉药包括巴比妥类、苯二氮䓬类和局部浸润剂。

巴比妥类主要通过增强GABA能神经传递起作用,可以减少神经元活动并抑制意识;苯二氮䓬类通过增强GABA能神经传递和抑制谷氨酰胺的释放来发挥作用;局部浸润剂则是通过直接作用于神经末梢,以阻断痛觉传导产生麻醉效果。

2. 吸入性通用麻醉药吸入性通用麻醉药主要包括笑气、七氟醚、异氟醚等。

这些药物通过进入呼吸道被吸收,并迅速在大脑和其他组织中分布,从而产生全身性的麻醉效果。

3. 混合型通用麻醉药混合型通用麻醉药是指同时使用静脉注射药物和吸入性药物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单一药物的剂量,降低不良反应风险。

二、局部麻醉药物局部麻醉药物主要作用于感觉神经末梢,以阻断疼痛的传导。

常见的局部麻醉药物包括利多卡因、普罗卡因等。

局部麻醉药物可分为两大类:表面麻醉药和浸润麻醉药。

表面麻醉药主要适用于局部表皮或黏膜的手术操作,如利多卡因凝胶。

而浸润麻醉药则适用于局部注射,以阻断疼痛神经传导,如普罗卡因。

三、神经阻滞药物神经阻滞药物通过直接作用于神经传导或靶器官来达到止痛效果。

常见的神经阻滞药物包括布比卡因、琥珀巴洛缩血管素等。

四、镇痛药物除了以上提到的种类外,还有一些专门用于镇痛的药物。

常见的镇痛药物包括吗啡类、非甾体消炎药和局部清凉敷料等。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机制来减轻或消除疼痛感。

总结起来,不同种类的麻醉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全身麻醉药物主要通过干扰中枢神经系统来产生作用,局部麻醉药物则通过阻断神经传导以达到止痛效果。

麻醉药—全身麻醉药(药理学课件)

麻醉药—全身麻醉药(药理学课件)

三、复合麻醉
(一)麻醉前给药(Premedication): • 手术前一晚服安眠药:苯巴比妥或地西泮 • 术前30分钟注射: 苯巴比妥钠、阿托品、 阿片类
(二)基础麻醉(basal anesthesia): 广义的麻醉前用药,术前肌注大剂量
的巴比妥钠,使病人进入深睡状态。但对 疼痛仍有反应,所以需加其他麻醉药。
恩氟烷(enflurane)及异氟烷(isoflurane)
与氟烷比较: 1. 麻醉诱导平稳、迅速和舒适,苏醒快; 2. 肌肉松弛良好; 3. 不增加心肌对CA的敏感性; 4. 反复应用对肝无明显副作用。 评价:目前较为常用的吸入性麻醉药。
3 丙泊酚做诱导麻醉的 优势是什么?
二、静脉全麻药
(一)基本特点: • 静脉注射入血后,可透过血脑屏障到达中枢。 • 常用药品如丙泊酚、硫喷妥钠、氯胺酮等。 • 诱导快,对呼吸道无刺激,无环境污染。
优点:1.麻醉分期明显; 2. 镇痛作用强 ; 3.肌肉松弛良好; 4. 对肝肾毒性小,对 呼吸,血压几乎无影响。
缺点:1.诱导期与苏醒期较长,易发生意外;2.刺 激呼吸道分泌物;3.易燃、易爆;4.有特异臭味; 5.胃肠反应多
氧化亚氮(nitrous oxide,笑气)
优点:1.诱导期短,苏醒快,舒适愉快; 2.镇痛作用强; 4.不燃不爆; 5.对呼吸和肝、肾功能无影响。
全身麻醉药
学习目标
➢ 树立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初步形成临床思维。 ➢ 熟悉常用吸入麻醉药和静脉麻醉药的作用特点及
临床应用,了解其不良反应。 ➢ 能够区分不同全身麻醉药的作用特点,具有正确
进行用药宣讲的能力。
01
吸入性麻醉药
目录 02
静脉麻醉药
03
复合麻醉

全身麻醉药

全身麻醉药

全身麻醉药全身麻醉药是一种用于实施全身麻醉手术的药物。

它能够使人进入无痛无意识的状态,以便医生可以进行复杂的手术操作。

全身麻醉药广泛应用于各种手术中,包括心脏手术、大脑手术、肺部手术等。

本文将从全身麻醉药的分类、作用机制、应用范围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等方面进行探讨。

全身麻醉药可以分为静脉麻醉药和吸入麻醉药两大类。

静脉麻醉药是通过静脉注射给药,作用迅速,控制效果较好。

常用的静脉麻醉药包括丙泊酚、异丙酚等。

而吸入麻醉药是通过呼吸道吸入给药,通常以气体或气溶胶的形式存在。

常用的吸入麻醉药有氟烷、七氟醚等。

全身麻醉药主要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来产生麻醉效果。

它们可以抑制神经传递与感觉,从而实现无痛无意识状态。

静脉麻醉药通过调节受体的活性来发挥作用,而吸入麻醉药通过扩张神经元膜上的离子通道来发挥作用。

全身麻醉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在手术中,全身麻醉药可以使患者进入深度麻醉状态,从而消除疼痛感和意识。

它为医生创造了良好的手术条件,使手术过程更加安全。

在紧急情况下,全身麻醉药还可以帮助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操作,挽救生命。

然而,全身麻醉药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

首先,对于某些患者来说,全身麻醉药可能会导致过敏反应。

其次,全身麻醉药可能会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并且,全身麻醉药的使用也需要严格掌握剂量和使用方法,以免造成意外。

因此,在使用全身麻醉药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严格遵循操作规范,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全身麻醉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手术中的药物。

它能够使患者进入无痛无意识状态,为手术提供有利条件。

然而,全身麻醉药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以确保手术的安全进行。

我们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关于全身麻醉药的研究将会越来越深入,为临床手术提供更加安全和高效的麻醉方案。

麻醉药药理学

麻醉药药理学

麻醉药药理学麻醉药物在医学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它们的使用可以使病人在手术过程中不受疼痛的折磨,同时帮助医生进行复杂的手术操作。

麻醉药物的药理学研究对于合理选择和应用药物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类型的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理学特点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全身麻醉药物全身麻醉药物主要用于手术过程中的全身麻醉,使病人进入昏迷状态,以便进行疼痛无感知的手术。

全身麻醉药物主要有静脉麻醉药物和吸入麻醉药物两种类型。

静脉麻醉药物主要通过静脉注射进入体内,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GABA)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功能,从而抑制神经传导,让病人处于无感觉的状态。

常见的静脉麻醉药物有丙泊酚、异丙酚等。

吸入麻醉药物主要通过呼吸道吸入而进入体内,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谷氨酸受体和促进GABA受体来产生麻醉效果。

吸入麻醉药物常见的有氟烷、七氟烷等。

二、局部麻醉药物局部麻醉药物主要用于手术过程中的局部麻醉,用以阻断感觉神经的传导,使手术部位不受疼痛刺激。

局部麻醉药物分为酯型和醚型两种。

酯型局部麻醉药物主要是通过代谢为对硝基苯胺-对氨基苯胺的酯酶来发挥作用,最常用的是利多卡因、丁卡因等。

醚型局部麻醉药物主要通过阻断钠通道来达到局部麻醉效果,常见的有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等。

局部麻醉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中毒反应、过敏反应、神经损害等,因此在使用中需要谨慎。

三、麻醉辅助药物麻醉辅助药物主要用于辅助全身麻醉药物的作用,增强麻醉效果,减少不适感。

常见的麻醉辅助药物包括镇静药物、肌肉松弛药物和镇痛药物等。

镇静药物主要通过增强GABA受体的抑制作用,产生轻微的镇静和放松效果。

常见的镇静药物有苯二氮䓬类药物、丙泊酚等。

肌肉松弛药物主要用于手术期间的肌肉松弛,以便进行手术操作,最常用的药物是巴库立姆和罗库溴铵等。

镇痛药物主要用于疼痛的缓解,常见的有吗啡、芬太尼等镇痛药物。

总结:麻醉药物作为医学领域的重要工具,对于手术的顺利进行起着关键作用。

卫生系统招聘考试《药理学》题库[11-20章]36页

卫生系统招聘考试《药理学》题库[11-20章]36页

卫生系统招聘考试《药理学》题库[11-20章]36页卫生系统招聘考试《药理学》题库[11-20章]第十一章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内容提示及教材重点】一、α受体阻断药酚妥拉明(phentolamine)作用机制:阻断α1和α2受体药理作用:阻断α受体和直接对血管的作用使血管舒张,用于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休克、心肌梗塞和心衰、静滴NA外漏。

二、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propranolol)作用机制:阻断β受体。

药理作用:β受体阻断作用,抑制心脏功能;反射性收缩血管;收缩支气管;抑制脂肪分解;抑制肾素释放;内在拟交感活性;膜稳定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房水形成。

临床用于心律失常、心绞痛、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青光眼。

【作业测试题】一、名词解释1. 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的翻转二、选择题(一) A型题2. 酚妥拉明舒张血管的原理A. 阻断突触后膜α1受体B. 主要奋M受体C. 兴奋突触前膜β受体D. 主要阻断突触前膜α2受体E. 以上均不是3. 普萘洛尔治疗心绞痛的主要药理作用是A. 扩张冠状动脉B. 降低心脏前负荷C. 阻断β受体,减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缩力D. 降低左心室壁张力E. 以上都不是4. 下列何药可翻转肾上腺素的升压效应A. 酚妥拉明B. 阿替洛尔C. 利血平D. 阿托品E. 以上都不能5. 治疗外周血管痉挛病可选用A. α受体阻断剂B. α受体激动剂C. β受体阻断剂D. β受体激动剂E. 以上均不行6. 下述哪类药物可诱发或加重支气管哮喘A. α受体激动剂B. α受体阻断剂C. β受体激动剂D. β受体阻断剂E. 以上都不能7. 下面哪种情况,应禁用?受体阻断药A. 心绞痛B. 房室传导阻滞C. 快速型心律失常D. 高血压E. 甲状腺机能亢进8. 普萘洛尔阻断交感神经末梢突触前膜上的β受体,可引起A. 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减少B. 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多C. 心率增加D. 心肌收缩力增强E. 房室传导加快9. 与普萘洛尔有关的禁忌症是A. 青光眼B. 腹胀气C. 尿潴留D. 前列腺肥大E. 支气管哮喘(二) B型题A. 毛果芸香碱B. 利血平C. 敌百虫D. 哌唑嗪E. 阿托品10. 节后拟胆碱药11. M受体阻断药12. 胆碱酯酶抑制剂13. α1受体阻断药14. 影响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递质药A. 新斯的明B. 筒箭毒碱C. 去甲肾上腺素D. 异丙肾上腺素E. 酚妥拉明15. 主要兴奋α受体,收缩血管,升高血压16. 能抑制胆碱酯酶,并能直接兴奋N2受体,增强骨骼肌收缩17. 能翻转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18. 能阻断N2受体,松弛骨骼肌19. 作用于β受体,兴奋心脏,松弛支气管平滑肌(三) X型题20. 能阻断α受体的药物是A. 阿托品B. 氯丙嗪C. 酚妥拉明D. 麦角碱]E. 酚苄明21. β受体阻断药的药理作用是A. 血管收缩冠脉流量减少B. 支气管平滑肌收缩C. 可降眼压D. 心传导减慢E. 心肌抑制,耗氧量降低22. 下列哪些药物对β受体(激动或阻断)有明显的作用A. 普萘洛尔B. 去甲肾上腺素C. 异丙肾上腺素D. 麻黄碱E. 肾上腺素(四) 英文选择题(X型题)23. The following are selective blockers:A. timololB. propanololC. levobunalolD. atenololE. betaxolo24. The following medications can cause conjunctival pigmentation:A. betaxololB. dipivefrineC. azetazolamideD. pilocarpineE. bromonidine25. The following side-effects are seen in b-antagonists:A. reduced tear productionB. decreased corneal sensationC. myopic shiftD. impotenceE. poliosis26. Timolol:A. has a duration of action of between 12 to 24 hoursB. is excreted unchanged by the kidneyC. reduces intraocular pressure because it is b2 selectiveD. can cause dry eyesE. should not be used concurrently as latanoprost27. Propanolol:A. can lower the intraocular pressure if taken orallyB. has a high solubilityC. stabilizes cell membraneD. has partial agonist activityE. can mask hypoglycaemia induced by insulin三. 问答题28. 酚妥拉明的临床用途有哪些?29. 酚苄明与酚妥拉明相比,有哪些特点?30. β受体阻断药的β受体阻断作用包括几方面?31. β受体阻断药物临床禁忌症有哪些?其药理学基础是什么?【参考答案】2. A3. C4. A5. A6. D7. B8. A9. E 10. A 11. E 12. C 13. D 14. B 15. C 16. A 17. E 18. B 19. D 20. BCE 21. BCDE 22. ACDE 23. DE 24. B 25. ABD26. AD 27. ABCE卫生系统招聘考试《药理学》题库[11-20章](2)第十二章局部麻醉药一. 学习要点以适当浓度的药物,局部作用于神经末梢或神经千周围时能暂时、完全和可逆地阻断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在意识清醒的条件下,使神经所支配区域的痛觉及运动功能等暂时消失的药物称为局部麻醉药(局麻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即减量或停药。
4 中毒期(延脑麻痹期): 呼吸停止, 血压下降,心跳停止而死 亡。应避免出现此期。
精品课件
[作用原理] 溶于细胞膜的脂质层, 使脂质分子排列紊乱,膜 蛋白质及钠、钾通道发生构象和功能上的改变, 抑制神经 细胞除极化, 使动作电位上升的幅度及速度下降, 进而广 泛抑制神经冲动的传递, 导致全身麻醉。吸入性麻醉药的 作用与其脂溶性成正相关, 即脂溶性越高, 麻醉作用越强。 血/气分布系数: 是指血药浓度与肺泡气体浓度达平衡 时的比值。分布系数大,血药浓度上升慢,诱导期较长,停 药后恢复也较慢。 脑/血分布系数: 指脑中药物浓度与血药浓度达平衡时 的比值, 系数大的药物作用强。
第十五章 全身麻醉药
第一节 吸入性全麻药 [麻醉分期]
1 镇痛期: 从麻醉开始至意识消失。主要是大脑皮层 和网状结构上行即激活系统受到抑制, 温、痛、触和听觉 依次消失, 各种反射存在, 肌张力正常。
2 兴奋期: 从意识消失至眼睑反射消失和呼吸恢复规则 为止。主要是皮层下中枢脱抑制(兴奋)所致。此期不应进 行任何手术。应采用复合麻醉等措施, 尽量缩短或消除此 期。
精品课件
第三节 复合麻醉
复合麻醉是指同时或先后应用两种以上的麻醉药
物或其它辅助药物, 以加强和完善麻醉效果, 而单独应用某
一种全麻药往往效果不理想。 1 麻醉前给药: 指麻醉前应用的药物 如地西泮、苯巴比妥;哌
替啶;阿托品 2 基础麻醉: 3 诱导麻醉: 硫喷妥钠或氧化亚氮, 使病人迅速进入
外科麻醉期,然后改用其它麻醉药物维持麻醉。 4 低温麻醉: 物理降温配合应用氯丙嗪, 体温下降到
镇痛期和兴奋期合称诱导期。
精品课件
3 外科麻醉期: 从呼吸转为规则至呼吸接近停止的过程。皮层下中枢
至上而下, 脊髓则由下而上受到抑制。此期又可分为4级: 第一级: 从眼睑反射消失至眼球固定; 第二级: 从眼球固定至低位肋间肌麻痹; 第三级: 肋间肌麻痹, 呼吸逐渐转变为腹式呼吸; 第四级: 延脑生命中枢(呼吸、循环中枢)受抑制,应立
精品课件
第二节 静脉麻醉药
硫喷妥钠 作用快,无兴奋现象,呼吸到并发症少 镇痛效果差, 肌肉松弛不完全,诱发喉头和支气管痉挛 注射过快可抑制呼吸 用于诱导麻醉, 基础麻醉等
精品课件
氯胺酮 ◆ 选择性阻断痛觉冲动向丘脑和新皮层的传导 ◆ 兴奋脑干和边缘系统, 使病人意识模糊, 短暂性记
忆缺失, 痛觉完全消失, 但意识并未完全消失, 使意识和感觉分离,称为分离麻醉。 ◆兴奋心血管系统:血压、心率升高。输出量增大。 ◆肌张力增加 ◆ 主要用于体表小手术, 如烧伤清创, 切痂, 植皮等。
28~30C,降低心脏等生命器官的耗氧量, 以便于进行心脏 直视手术。
5 神经安定镇痛术: 使患者达到意识模糊朦胧, 痛觉消 精品课件
失。适用于外科小手术。
精品课件
[常用药物]
氟烷: 作用强, 诱导期短, 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快。
肌松和镇痛较差
致心
抑制心脏,心输出量下降,使心肌对AD敏感性增加,可
律失常
反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
子宫平滑肌 松弛, 不用于产科。
恩氟烷
诱导期短, 苏醒快, 肌松好, 反复使用无明显副作用, 较常用。
氧化亚氮(N2O) 作用迅速,诱导期短,苏醒快,镇痛作用强,病人主观舒适 对肝、肾和呼吸功能无不良影响。 麻醉效能低, 单用麻醉效果不满意, 需与其它麻醉药配伍使用。 用于诱导麻醉或与其它全麻药合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