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古诗三首(相关资料)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相关资料)
杜甫中国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苏轼宋代文学家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曾几曾几(10851166),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
南宋诗人。
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
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
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
教科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相关资料)
《游子吟》创作背景
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
这首诗就写于此时。
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于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
此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
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慈母的一片深情,是在琐琐碎碎点点滴滴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的。
担心儿子迟迟难归,所以针针线线,细细密密,将爱心与牵挂一针一线缝在游子的衣衫之上。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创作背景
此诗原注:“时年十七。
”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
《别母》创作背景
此诗是他远行时与母亲依依惜别的写照,可以想象,一个将要远行的游子,要离开孤身一人将自己养大的清贫的母亲,他的感情将多么伤感!本诗行文朴素,用文字将自己的情怀记录,感人甚深。
寥寥28字,就将自己与母亲的的深厚感情抒发出来,这点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024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课前预习pptx课件人教部编版
查资料,填一填 (1)李贺与与“诗圣”_杜__甫___、 “诗仙”_李__白___、 “诗佛”
_王__维__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 _诗__鬼___”之称。 (2)郑燮是“扬州八怪”之一,擅画_兰__、__竹__、__石__,其中画
__竹____成就最为突出。
通过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书 上做上记号,上课时要想办法解决。
2.听范读,注意自己标注的地方,看自己哪些地方 读的不准确。
1.读字词
luò
金络脑
chuí záo
千锤万凿
fén
焚烧
摘星星
2.选读音
读下面的句子,给加彩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 √ 千锤(chuí cuí)万凿(zháo záo)出深山 √ 烈火焚(féng fén)烧若等闲
《马诗》这首诗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诗人 ____以__马__自__喻_____,通过写马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家 ____建__功__立__业_____的远大志向和强烈渴望,同时也表 达了自己____怀__才__不__遇_____的感慨与愤懑。
《石灰吟》以石灰自喻,表达了诗人想__为__国__尽__忠__、__ ___不__怕__牺__牲____的意愿和__坚__守__高__洁__情__操____的决心。
《竹石》这首诗借赞美在艰难、恶劣环境中的岩竹, 抒写了诗人___坚__忍__不__拔__、__顽__强__不__屈_____的高尚品质,说明 做人要__有__骨__气__,__不__能__随__风__倒____。
10. 古诗三首
课前预习
助读资料我先看
走近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是与“诗圣” 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齐名的唐代 著名诗人,有“诗鬼” 之称。 主要作品:《李凭箜篌引》《梦天》《雁门 太守行》等。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是一篇古诗课文,主要内容是介绍了三首古诗,分别是《游子吟》、《登鹳雀楼》和《听雨》。
这篇课文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古诗的特点:古诗通常由四言、五言、七言或其他定格的句子组成,以用文言文写成。
古诗注重形象描写,追求音韵美和意境美。
2. 《游子吟》的内容:《游子吟》是北朝人杨凌创作的一首古诗,表达了游子思乡的心情。
诗中描绘了游子流连别乡的景象,以及游子思念家乡的情感。
3. 《登鹳雀楼》的内容:《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古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景象。
诗中通过描绘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豪情壮志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4. 《听雨》的内容:《听雨》是唐代诗人杜耒创作的一首古诗,描绘了作者在雨中听着雨声的情景。
诗中通过描绘雨声如琴声和竹声,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5. 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古诗要注重理解诗意,理解每个字词的意义和语境。
可以通过背诵、默写和赏析等方式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6. 情感表达:古诗是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可以通过诗中的句子和词语来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进而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古诗三首》的一些主要知识点,具体的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可以根据教材的指导和老师的解释来深入了解和学习这些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
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包括《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和《村晚》。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
全文如下: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稚子弄冰》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
全文如下:
稚童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村晚》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雷震。
全文如下: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含素材)(新教材)部编版
新课导入
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林中的一朵奇葩。本课所 选的三首古诗,描绘了长江波涛汹涌的壮观、西湖婀 娜多姿的美妙、月光下洞庭山湖的空灵之美。让我们 在品读古诗中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吧!
资料宝袋
李白:(701一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 誉为“诗仙”。其人爽朗大方, 爱饮酒作诗,喜欢交朋友。
四查:查句子语法、逻辑是否正确,查句子是否保持 原意。
帆 饮 初 镜 48、花时间去阅读吧,阅读是才智的源泉;花时间去思考吧,思考是力量的源泉;花时间去想像吧,想像是创新的源泉;花时间去沟
通吧,沟通是理解的源泉;花时间去运动吧,运动是健康的源泉;花时间去歌唱吧,歌唱是快乐的源泉。
字词乐园
会写字
wèi
初步感知
初步感知1
1.三首古诗主要写了什么?
《望天门山》描绘了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 象及作者的内心体验。
《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 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望洞庭》作者从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 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 肖,跃然纸上。
初步感知
mó
yáo yín
未磨遥银
pán
盘
字词乐园
易错提示
楚:下面部分是“疋”。 孤:左半部分是“子”,不要写成 “犭”。
字词乐园
会认字
yì
亦 组词:人云亦云 亦步亦趋
mǒ
抹 组词:涂抹 抹黑 门庭若市
yí
宜 组词:相宜 便宜 事不宜迟
字词乐园
会认字
tínɡ
庭 组词:洞庭 庭院 门庭若市
wèi
未 组词:未来 未必 前所未有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相关资料 苏轼简介
苏轼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部编版 语文 五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详细知识点 、课堂笔记、学案、备课资料、复习资料、预习资料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2 古诗三首示儿背景题解靖康耻,北宋灭亡,南宋偏安一隅,陆游念念不忘收复中原,未得重用,一生壮志未酬。
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将“北定中原”作为遗愿。
本诗既是陆游绝笔,也是诗人遗嘱。
因此诗人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这首诗。
作者简介陆游:南宋爱国主义诗人、词人。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个人经历:始终坚持抗金,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者排斥打击。
文学成就: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
其诗今存九千余首。
主要作品:散文集《老学庵笔记》《渭南文集》《南唐书》诗歌集《剑南诗稿》《放翁逸稿》词集《放翁词》《渭南词》其中著名的篇目是《游山西村》《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关山月》《书愤》《冬夜读书示子聿yù》等诗风:沉郁悲壮、雄奇奔放、强烈爱国主义(其中大部分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诗人爱国名句: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诗句注释及翻译示儿[示]:给……看。
[示儿]:给儿子看。
从题目可推断诗是对儿子的嘱咐。
死去元知万事空,[元]:通假字,同“原”。
本来。
[元知]:本来就知道。
[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死去元知万事空]翻译:我本来就知道人一死就什么事都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
[但]:只。
[悲]:悲伤。
[九州]:古代中国曾分为九个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豫州。
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这里指代全国。
[同]:统一。
[但悲不见九州同]翻译:悲伤的只是看不见祖国的统一。
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南宋朝廷的军队。
[北定]:将北方平定,收复北方。
[定]:平顶,此处有收复之意。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兵侵占的地区。
(具体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河南大部分地区、山东西部和河北山西南部。
)[王师北定中原日]翻译:(当)朝廷军队到北方收复中原失地的时候。
家祭无忘告乃翁。
[家祭]:祭祀祖宗。
[祭]:祭祀。
人教部编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 第4单元古诗三首(相关资料)
王昌龄 - 唐代著名诗人所属类别:文化人物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王维简介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mo jie),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
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诗佛”的称号。
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根据王维写的《请施庄为寺表》云:“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王维从小就受到了母亲的熏陶,同时,根据《王右丞集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述及了诗人同当代名僧道光禅师的关系时说:“维十年座下,可见王维确实也与佛家因缘不浅,其晚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
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
”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
”此时的王维俨然是一僧侣了。
王维青少年时期即赋于文学才华。
开元九年(721年) 中进士第,为大乐丞。
因故谪济州司仓参军。
后归至长安。
三上古诗三首基础知识总结
三上古诗三首基础知识总结一、生字1. 《登鹳雀楼》中的生字有:白、日、依、山、尽、千、里、入、海、长、江。
其中,要特别注意“尽”和“入”的读音。
2. 《望洞庭》中的生字有:湖、光、秋、月、潭、镜、未、磨、端。
其中,“未”的读音需要特别注意。
3. 《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生字有:水、方、好、奇、亦、妹、妆、西。
其中,“妆”的读音需要特别注意。
二、重点词语解释1. 《登鹳雀楼》中的词语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的意思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2. 《望洞庭》中的词语有: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这句诗的意思是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
3. 《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词语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这句诗的意思是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这景色难于用笔墨形容。
三、句子解释1. 《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是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2. 《望洞庭》中“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螺。
3. 《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意思是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无论淡妆浓妆她总是美丽。
四、中心思想这三首诗都描写了美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登鹳雀楼》写诗人登高远望,看到壮丽的河山和美丽的夕阳,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望洞庭》则通过描绘洞庭湖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饮湖上初晴后雨》则以西湖为题材,表现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
10 古诗三首 石灰吟胡丽霞
作业布置
课下收集其他抒发作者情感和志向的古
诗,并收集相关资料,加深理解。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千锤万凿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 (1)等闲:平常。 (2)浑:全,全然。 (3)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千万:虚指,表示数量特别多。指 无数次用铁锤击打,用钢钎开凿。 石灰石经过千万次捶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他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借助资料 粉骨碎身浑不怕, 了解诗人 要留清白在人间。 加深理解
诗歌主题:《石灰吟》通过赞颂石灰坚强不屈、洁 身的思想感情。
墨梅 [元]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四会市实验学校
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
10.古诗三首《石灰吟》
肇庆市四会市实验学校 执教教师:胡丽霞 备课教师:罗锐强
马诗
唐 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石灰吟
[明]于谦
石灰吟:赞颂石灰
千锤万凿出深山, 吟:吟颂。
烈火焚烧若等闲。 指古代诗歌题材的一种 粉骨碎身浑不怕, 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
要留清白在人间。 形式)
于谦(1398—1457)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 朝名臣,民族英雄。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年少有为,曾领导 军队打赢“北京保卫战”捍卫疆土,铲除奸党,辅助朝 纲。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简约,居所仅能遮蔽 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相传有一天,他 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 对对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经过锤 子和凿子一次又一次重重地砸,狠狠地敲,都变成了白 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写下了此诗。
六年级下册语文书的第三课
六年级下册语文书的第三课
《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书中的第三课,包括了《元日》、《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和《清明》三首诗歌。
1. 《元日》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描述的是新年元日的情景。
"元日"即农历正月初一,是新的一年的开始,人们在这一天都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诗中通过描绘家家户户挂灯笼、贴春联的热闹景象,展现了人们对新一年的期待和祝福。
2.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写的是中秋节晚上在天竺寺赏桂花的情景。
诗人通过对桂花香气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同时也寓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3. 《清明》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描写了清明时节人们扫墓祭祖的情景。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人们悼念逝去亲人的日子。
诗中通过描绘清明时节的景象,传达了人们对亲人深深的怀念之情。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优质PPT课件
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句子是否通顺。
多音字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加点的字 是多音字!
大漠沙如雪,燕. 山月似钩。
yān ( 燕山 )
燕
yàn ( 燕子 )
注意加点字 的读音!
··√√ 焚(fén fénɡ)烧
踏(tà tā)清秋
··√ √ ·√ 千√锤(cuí chuí)万凿(záo zháo)
二、把词语和对应的意思连起来。
何当
平常。
等闲
指高尚的节操。
清白
全,全然。
浑
何时将要。
10 古诗三首
第 二 课时
助读 初读 品读 结构 当堂 资料 感知 释疑 主旨 检测
《石灰吟》 作者:于谦
讨论交流:
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
《石灰吟》借石灰不怕烈火焚烧、粉骨碎身, 一心想要把清白留在人间,表达自己为国尽忠, 不怕牺牲、坚守高洁之心。
课文结构
千锤万凿
等闲
石 灰
烈火焚烧
吟
粉骨碎身 不怕
要留清白
不怕牺牲 坚守高洁情操
课文主旨
《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 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 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2.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_即__使__粉__骨__碎__身__也__全__然__不__怕__,__只__要__能__把__高__尚__的__节__操__留__在__人__间__。__
3.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_竹__子__牢__牢__地__咬__定__青__山__一__点__也__不__放__松__,__它__的__根__深__深__地__扎__在__岩__石__ _的__缝__隙__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9篇]
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9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四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的资料9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第1篇5.《古诗三首》江畔独步寻花寒食泊船瓜洲(唐.杜甫)(唐.韩翃)(宋.王安石)黄四娘家花满蹊,春城无处不飞花,京口瓜洲一水间,千朵万朵压枝低。
寒食东风御柳斜。
钟山只隔数重山。
留连戏蝶时时舞,日暮汉宫传蜡烛,春风又绿江南岸,自在娇莺恰恰啼。
轻烟散入五侯家。
明月何时照我还?【重点词语】:江畔娇莺啼叫御柳日暮隔离数字【词语解释】:江畔:江边。
御柳:皇家花园中的柳树。
还:回。
【中心思想】《江畔独步寻花》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
这首诗写了在黄四娘家赏花时的场面和感触,表现出一派春光烂漫的景象。
诗中“千朵万朵压枝低”一句体现出花很多。
描绘的是一幅万紫千红、繁花似锦的春景图,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的思想感情。
《寒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韩翃。
这是一首政治讽刺的诗。
这首诗讽刺了唐肃宗、代宗时期的宦官专权。
“寒食”是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节前的一两天,按风俗这天禁火。
描绘了寒食节的景象,由白天写到了夜晚,重点写夜晚,以汉喻今,流露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
《泊船瓜洲》作者宋朝诗人王安石描写了诗人停船瓜洲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第2篇古诗三首一、默写三首古诗。
望洞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朝的_____________枫桥夜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朝的_____________菊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朝的_____________二、先解释重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古诗三首三年级笔记
古诗三首三年级笔记
一、《望天门山》
1、诗人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2、诗句大意:天门山从中间断开,给楚江让出奔泻的通道。
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相对出,一叶孤舟从日边来。
3、重点词语解释:中断、至此回、相对出、日边来。
4、感悟: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
1、诗人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2、诗句大意: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3、重点词语解释:潋滟、空蒙、亦奇。
4、感悟:这首诗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三、《望洞庭》
1、诗人简介: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2、诗句大意: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重点词语解释:和、镜未磨、翠、白银盘、青螺。
4、感悟: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笔记总结:这三首诗都是描写自然景色的古诗,通过诗人的描绘,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这些古诗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热爱我们的祖国山河.。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背景资料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背景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安石写的。
王安石呢,他可是北宋时期很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当时他在朝廷里推行变法,就是想改变一些旧的制度,让国家变得更好。
可是变法遇到了很多阻力,有好多人反对他。
在这种情况下,王安石两次被罢相。
这首诗就是他第二次被罢相后,从京城开封回江宁(现在的江苏南京)途中,路过瓜洲这个地方写的。
瓜洲在长江北岸,和南岸的京口(现在的江苏镇江)隔江相望,离他的老家钟山也不远了。
他心里很复杂,又想回家,又对自己的政治生涯有些不甘心。
- 解析:-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你看啊,京口和瓜洲就隔了一条长江水,而他的老家钟山呢,也不过就隔着几座山。
这就像咱们说的,离家已经很近啦。
王安石在这里写距离近,其实也是在表达他对家乡的思念。
他可能在想,我都这么倒霉了,政治上不如意,就想快点回到家乡,那里才是能让自己安心的地方。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句可太有名了。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王安石可是改了好多次才确定的呢。
他一开始用了“到”“过”“入”“满”这些字,都觉得不好,最后才定了“绿”字。
这个“绿”字就像魔法一样,一下子把春天那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写出来了。
春风一吹,江南大地就变绿了,多美啊!后面“明月何时照我还”,他看着天上的明月,就想啊,什么时候这月亮能照着我回到家乡呢?月亮在古诗里常常代表思念,他借着月亮来表达自己想回家的急切心情。
- 创作背景:- 作者张籍是唐代诗人。
他在外地为官,长时间不能回家。
唐代的时候,交通可不像咱们现在这么方便,出趟远门很难再轻易回去。
而且当时的官场啊,各种规矩和事务缠身,他就只能在外地漂泊。
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在心里越积越多,于是就写了这首诗。
- 解析:-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秋风一起,就容易让人想家。
张籍他想写封家书,可是心里的想法太多太多了,就像一团乱麻一样。
你想啊,他离家那么久,家里的父母好不好啊,妻儿怎么样了,村里的邻居是不是还认识他呢?这么多事儿,都想写在家书里,所以说“意万重”。
古诗三首示儿的背景资料
古诗三首示儿的背景资料一、时代背景。
南宋时期,国家面临着北方金国的巨大威胁。
北宋灭亡后,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虽然在江南地区维持着统治,但北方的大片土地沦陷敌手。
南宋政权内部存在着主战派和主和派的激烈斗争。
主和派往往为了一己私利,主张向金国妥协求和,割地赔款,而主战派则力主收复失地,恢复中原,陆游就是坚定的主战派。
当时的南宋,军事上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一方面,南宋的军队建设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包括财政问题、政治腐败等。
另一方面,金国军事力量强大,且在北方已经站稳脚跟。
但尽管如此,南宋仍然有许多仁人志士渴望北伐,陆游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二、陆游的个人经历背景。
陆游出生于一个爱国世家,他的家族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
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一心想为国家的统一和富强贡献力量。
陆游一生仕途坎坷。
他积极参加科举考试,想要通过仕途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然而却因得罪秦桧而仕途不顺。
他在为官期间,始终坚持自己的主战立场,不断上书朝廷,提出抗金复国的策略,但大多未被采纳。
三、诗歌赏析。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你看啊,陆游这老头都知道自己快死了,人一死啊,这世上的事儿就都和自己没关系了,就像一阵风吹过啥都没了。
可是呢,他心里头放不下啊,放不下啥呢?就是这国家还没统一呢,“九州同”就是指全中国统一啊。
这老头多执着,都快死了还惦记着国家大事。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他还盼着啊,南宋的军队啥时候能北伐成功,把中原地区给收复了。
他就跟自己的儿子说,等那一天到来的时候,你们祭祀我的时候可别忘了告诉我这个好消息啊。
这就像一个老人在临终前还念念不忘自己未完成的梦想,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真的是感人至深呢。
从这首诗里,我们就能深切地感受到陆游那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这种情怀就像一团火,烧了一辈子都没灭啊。
五年级九课三个诗人的资料
五下语文第九课《古诗三首》诗人的资料1.王昌龄《从军行》:王昌龄(?—约756),字少伯,唐代诗人。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679──681),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
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就是描写其间边塞战士的。
诗词是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此为第四首,全诗写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2.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诗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称“中兴四大家”。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攻入北宋都城开封,北宋灭亡,中原大好河山落入金人之手。
金兵在中原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无数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临安称帝,统治着江南一小块江山,根本不思进取,无心收复失地,继续过着花天酒地的日子。
此时年过六旬的诗人陆游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景象,写下这首诗歌。
3.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712-770),唐代诗人,人称“诗圣”。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
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有《杜少陵集》,存诗一千四百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代宗广德元年(763)春作于梓州。
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
作者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这种激情是人所共有的。
全诗毫无半点饰,情真意切。
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
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
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
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
一、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古诗三首》的内容如下:
1、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之《绝句》
《绝句》
作者:唐代·杜甫
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2、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之《惠崇春江晚景》
《惠崇春江晚景》
作者: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3、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之《三衢道中》
《三衢道中》
作者:宋代·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二、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
1、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之《元日》
《元日》
作者: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2、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之《清明》
《清明》
作者: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3、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唐代诗人
所属类别:文化人物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
"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后裔。
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
著有《昌谷集》。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
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因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xx-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所属类别:政治人物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1/3
汉族,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
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
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升为巡按江西,颂声满道。
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
明英宗时因
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
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
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
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
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
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
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
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
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
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
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
明神宗时,改谥"忠肃"。
有《于忠肃集》传世。
《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郑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所属类别:历史人物
2/3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