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等奖必修三《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和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文学作品的多义性:以《红楼梦》、《傲慢与偏见》等为例,分析作品中的多种解读可能性。
2. 个性化解读的意义: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个性化解读的价值。
3. 文学鉴赏基本方法:介绍文学鉴赏的四个层面,即字词层面、句子层面、段落层面和整体层面。
4. 实践练习:选取一篇短篇小说,让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和个性化解读的概念。
2. 案例分析:以《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为例,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多种解读可能性。
3.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体会,互相启发。
4. 文学鉴赏方法讲解:详细介绍文学鉴赏的四个层面,并引导学生实践运用。
5. 实践练习:分组讨论选取的短篇小说,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分享过程中的表现,评估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实践作业:评估学生在实践练习中的表现,包括个性化解读的深度和准确性。
3. 学生互评:组织学生互相评价,促进彼此的成长。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红楼梦》、《傲慢与偏见》等经典文学作品。
2. 参考资料:相关学术论文、鉴赏指南等。
3. 网络资源:优秀文学网站、在线文学论坛等。
六、教学建议1. 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2. 鼓励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提升文学素养。
3. 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以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学作品。
4. 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倡独立思考。
5. 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交流活动,分享阅读心得和解读经验。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阅读一篇短篇小说,每人选取一个角度进行解读,将解读结果汇总,形成小组的最终解读。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教学设计1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教学设计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化历史的见证,是人类情感表达的载体。
解读文学作品是文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教师应该提倡个性化解读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来分析作品,从而更好地体验文学作品,提升文学素养。
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概念,理解作品表达的意涵,培养学生意识到文学作品的重要性。
2.掌握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去感受和思考作品中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二、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在教学前先介绍一下文学作品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2)教师在上课前可以预习一下文学作品,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深度分析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2.学习方法(1)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情况,包括作者的思想倾向、语言风格、时代背景等等。
让学生对一个文学作品有基本的了解,可以更好地进行个性化解读。
(2)引导学生通过内心感受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
学生将会对文学作品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悟,发现作品的不同之处,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来了解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
(3)通过分析作品的文学技法、修辞技能、音乐性和形式等方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
(4)通过多角度的讨论,让学生对作品的内涵表达达成共识,并且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3.个性化解读(1)鼓励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时,根据个人的理解来进行文本的解读。
学生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运用自己的语言、生活经验等对文学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成文章,分享给同学和老师,并且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互动和交流。
(3)引导学生运用互联网、图书馆等渠道来寻找和分享有关的文学作品解读。
4.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一篇文学作品的解读。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感受,分析作品中的文学语言,表达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0
高指明
单位名称
库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高一/语文必修三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三“梳理探究”《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难点名称
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方法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生对文学性作品的中语言或信息的多意性、模糊性的理解,多文本背景、作者情况的了解直接影响对文本的理解。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1、学生对文学现象的关注,对文学作品理解的多重思维能力养成亟待加强。
2、把握个性化的度。避免偏激理解,过度张扬所谓的个性,严重歪曲文学作品。
难点教学方法
1、例证法,以实例说明个性化解读的误区。
2、识记并实践,弄清楚个性化解读的方法。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从教学中课文的理解引出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兴趣,转入对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理解。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1、个性化解读的必要性,从新课标对学生能力培养及考察的需要出发,让学生明白个性化解读能提升学生思维多向性、评判性的能力。
2、举例解读文本个性化解读的误区。
3、文本个性化解读的方法。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以课后练习题为例,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并在全班分享。
小结
在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循序渐进,先培养独立思考和发表意见的胆量,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在肯定中逐步提高个性化解读的质量。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方式并运用到教学中;2.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能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3.学生能够通过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方式;2.运用个性化解读方式,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教学难点1.学生如何通过个性化解读方式,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2.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教学过程第一步:理论讲解1.什么是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个性化解读是指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想象、联想、经验和观感,在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主观体验和理解的活动。
个性化解读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发现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2.个性化解读的优点–个性化解读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发现其中的意义和价值;–个性化解读可以由读者自主发挥,激发读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个性化解读可以帮助读者提升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第二步:案例分析1.选择一篇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
2.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给出以下几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也可以在班级中进行讨论:–你觉得主人公为什么会变成疯子?有哪些事件和人物导致了他的变化?–主人公的疯狂和社会的现实有什么关系?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的疯狂和狂言,想要表达什么意思?–你认为主人公的遭遇和人生经历,在现实中是否存在相似的情况?3.汇总各组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综合分析、比较和归纳。
4.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哲学意义和历史意义。
第三步:个性化解读课堂作业1.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小说或诗歌。
2.运用个性化解读的方式,对这篇文学作品进行深入阅读和解读。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作者的创作背景、思想和情感背景;–文学作品的语言、节奏、韵律和音乐性;–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情节、人物和情感。
3.写一篇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的文章,并在课堂上展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文学作品一旦问世,就形成了一个由作者、作品和读者构成的“三位一体”的系统,那么阅读其实就是一个思想与文本碰撞,读者与作者对话,心灵与历史沟通的过程。
(接受美学的观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是由作品的多义性和读者的差异性决定的,它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关注个体差异,这与《语文新课程标准》主张语文学习个性化,阅读个性化的要求是极其吻合的。
所以《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课堂设计旨在通过多角度的解读,对比阅读,不同见解的讨论,对不同见解产生原因的研究探讨,以及创造性的续写等多种方式方法,使学生在研究整理、合作争鸣、发展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1、本课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必修第三册“梳理探究”模块的一个专题,主要是以传递学生鉴赏文学的规律为理念,按照名作重读、名文共赏、续写改编三个部分编写。
较之传统教材它的编写亮点在于顺应高考改革的形势,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和创造才能;引导学生整体解读文本,注重培养提炼观点的语文素养;促进课堂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流畅且个性地表达观点的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个性化的阅读,引导学生关注文学现象,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理解的多重思维能力:可以从某一个角度,就事说事;可以从引发的纵向思维,就事论理;还可以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加以拓展;或许还可以反向求逆思维,从新的角度立论。
总之“言之成理”即可,即一“顺应文理”,二“符合情理”,三“富有哲理”。
②难点:强调观点的个性提炼,强调语言的个性表达,强调思维的独特性和逻辑性。
把握个性化的尺度,避免偏激的理解,过度张扬所谓的个性,严重歪曲文学作品。
3、三维教学目标⑴知识和能力①明确“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掌握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则。
②学习多角度、联想、对比阅读的方法,并能结合作品加以灵活运用。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和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细节,深入挖掘作品内涵,感悟作品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分析同一作品在不同读者心中的不同形象和感受。
2. 个性化解读的方法:从作品主题、情节、人物、语言等方面入手,展开深入解读。
3. 实践演练:以一篇文学作品为案例,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内涵,感悟作品情感。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文学作品为例,进行分析讲解。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解读心得。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进行个性化解读,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组文学作品的多义性案例,引发学生对个性化解读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和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文学作品,讲解个性化解读的方法。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解读心得。
5. 实践演练:以一篇文学作品为案例,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阅读范围。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以及他们的兴趣和热情。
2. 解读能力:评估学生在个性化解读过程中的思考深度和独到见解。
3. 表达能力:评价学生在讨论和作业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七、作业设计:2. 要求学生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深入分析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展现自己的独特见解。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如何。
2.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多样性,掌握个性化解读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分析文学作品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
2. 个性化解读的基本方法:文本细读、批判性阅读、创造性阅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及个性化解读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进行个性化解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了解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特点。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各小组对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解读方法。
4.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示范个性化解读的方法。
5. 实践演练: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运用所学方法进行个性化解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品解读:评估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质量,注重观点的独到性和论述的合理性。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学习心得和反馈,了解教学效果,不断调整教学方法。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具有丰富文学作品的高校语文教材。
2. 参考书目:提供相关文学作品及解读方法的参考书目,供学生拓展阅读。
3. 网络资源:推荐优秀的文学网站和在线阅读平台,方便学生查阅文学作品。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文学作品的特点及个性化解读方法。
2. 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学会个性化解读。
4. 实践法:学生自主选取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八、教学步骤1. 了解文学作品多样性:学习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特点。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课例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韩永箫大连开发区第十高级中学第一部分:教学设计基本内容一、教学内容分析《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必修第三册“梳理探究”模块的一个专题。
这是新课程改革引导教材编写的一个突出亮点。
《语文课程标准》主张语文学习个性化,阅读个性化,学生探究性的阅读文学作品。
这对学生摆脱程式化的阅读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学作品之所以能进行个性化解读,是由文学作品本身的多义性和丰富内涵决定的,同时读者受阅历、身份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对不同的文学作品产生不同的体验和感悟。
本专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主题、形象甚至鉴赏方式的多样性进行初步的体验,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多角度的欣赏和评价。
同时在体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个性化解读的思维,为培养学生多方位的阅读文学作品和观察世界做铺垫,在个性化鉴赏的过程中梳理多元解读的原则,为以后进行有价值的探索文学作品的内涵奠定基础。
本梳理探究专题部分的重点在于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引导下,能通过不断的探究和思考,把握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则和尺度,不可漫无边际,海阔天空,在尊重作品内涵的基础上发挥个性见解。
二、教学对象分析学生的语文学习到了高中阶段之后,已经接触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对各种文学体裁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文学鉴赏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社会阅历也逐渐丰富,可以对一些文学作品出提出自己个性的见解和展示独立的思考能力。
但这些鉴赏能力大都是基于体验性的阅读,缺乏批判性和创造性,甚至会由于基础知识的欠缺而产生误读。
因此可以看出,学生对于阅读规律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基本上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初级阶段,缺乏较深层次的理论指导。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理解文学作品主题的相对确定性决定了我们要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三、教学目标确定1.学生通过具体作品分析探究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可能性,对熟悉的名作重新解读,如《三国演义》《孔乙己》《老人与海》,并共同关注同一部作品,如《登高》《祝福》等,名文共赏,从而熟悉并掌握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则和维度。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和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
二、教学内容:1. 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同一个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2. 个性化解读:根据自己的经历、情感、价值观去理解作品。
3. 解读方法:文本细读、主旨提炼、情感共鸣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方法。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发现作品的多义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组文学作品引出话题,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作品的理解。
2. 讲解:讲解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和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
3. 实践:让学生选取一部作品,运用个性化解读的方法进行解读。
4. 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解读心得,互相借鉴。
五、课后作业:1. 选取一部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
3. 提交作业,与同学分享,互相学习。
教学评价:1. 学生作业质量:是否能够运用个性化解读的方法,深入理解作品。
2. 课堂参与度:学生在讨论、分享环节的积极性。
3. 学生表达能力:在课堂上能否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经典文学作品案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个性化解读的过程和效果。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七、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相关的文学作品教材,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不同体裁的作品。
2. 参考资料:收集相关的文学评论和学术文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解读视角。
3. 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白板等教学工具,以便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提问等。
2. 作业完成: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和感悟的表达。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交流、合作和分享等。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教案-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明了“文学个性化解读”的含义。
2、掌握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则和途径,并能结合作品加以灵活运用。
一、导入新课6月18号是什么节日?父亲节.下面我们一起回忆一篇初中学过的文章——朱自清的《背影》。
二、名作重读多媒体出示《背影》原文,思考:回忆初中初读《背影》,你读出了怎样的父亲和我?如今再读,读出了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总结:名作重读是件有趣的事。
作品没有变,读者还是你自己,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你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思想境界和审美品位等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因素都可能改变你对作品的理解。
其实文学鉴赏就是在作品提供的艺术形象基础上的再创造,读者会“各以其情而自得”,不同的读者,甚至同一读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作品的理解感受都可能不同,甚至由此创造出不同的文学形象,此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即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三、明确目标1、明了“文学个性化解读”的含义。
2、掌握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则和途径,并能结合作品加以灵活运用。
四、名文共赏1、南宋末年著名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朗读思考)思考问题:同是听雨在诗人的人生历程中你看出什么不同了吗?学生讨论作答:少年闲适浪漫;中年漂泊流转;老年凄凉。
教师点拨:少不更事,轻艳迷离;中年多事之秋漂泊流转,慷慨苍凉;而近垂暮之年,阅尽沧桑,深谙人生况味,由跋涉而停顿僧庐,参悟之下心境并未静如止水,而是暗藏了几多无奈几多痛苦,色调黯淡低沉。
结论:同是听雨,时光流转,心境不同,处境变化,情之所感也会发生变化。
2、毕淑敏《海的女儿》现象一:同一作品,阅读时间不同,解读不同。
原因: 读者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审美品味(个性爱好)、关注重点发生了变化。
结论:读者的差异性导致对文学作品主题解读的个性化。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辽宁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辽宁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概述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的含义和重要性。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2 教学内容1.2.1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的含义1.2.2 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1.2.3 个性化解读的方法和技巧1.3 教学重点与难点1.3.1 教学重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的含义和重要性。
1.3.2 教学难点:个性化解读的方法和技巧。
1.4 教学过程1.4.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的意义。
1.4.2 讲解:讲解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的含义和重要性。
1.4.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学习个性化解读的方法和技巧。
1.4.4 实践练习:学生分组讨论,进行个性化解读的实践练习。
第二章:个性化解读的方法与技巧2.1 教学目标2.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个性化解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个性化解读方法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2.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2 教学内容2.2.1 个性化解读的基本方法2.2.2 个性化解读的技巧2.2.3 个性化解读的实践应用2.3 教学重点与难点2.3.1 教学重点:个性化解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3.2 教学难点:个性化解读的实践应用。
2.4 教学过程2.4.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个性化解读的方法和技巧。
2.4.2 讲解:讲解个性化解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4.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个性化解读方法分析文学作品。
2.4.4 实践练习:学生分组讨论,进行个性化解读的实践练习。
第六章:文学作品的主题解读6.1 教学目标6.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主题的含义和作用。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辽宁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辽宁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和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个性化解读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内容:1. 文学作品的多义性:以《红楼梦》为例,分析作品中的不同解读。
2. 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个性化解读的价值。
3. 个性化解读的基本方法:文本细读、感悟、联想、批判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个性化解读的基本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个性化解读方法,深入挖掘作品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红楼梦》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的多义性。
2. 课堂讨论:分析《红楼梦》中的不同解读,探讨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
3. 方法指导:讲解个性化解读的基本方法,如文本细读、感悟、联想、批判等。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部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
5. 成果展示:各小组汇报解读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汇报中的表现,评价其积极性。
2. 学生个性化解读能力:通过学生的解读成果,评价其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表达能力:评价学生在汇报中的表达清晰度和语言组织能力。
4. 学生批判性思维:评价学生在解读过程中是否能够提出有见地的观点,进行有根据的批判。
六、教学资源:1. 教材:《红楼梦》等经典文学作品。
2. 参考资料:相关学术论文、评论、解读文章。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七、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文学作品,引导学生理解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个性化解读,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以《红楼梦》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的多义性。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四川省县级优课)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本课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必修第三册“梳理探究”模块的一个专题。
这一模块的设置,较之传统语文教材的编写是一大亮点。
是我一个平面滑行的迷茫的语文教师的看见的曙光。
“梳理探究”重在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学生搭建广阔的活动平台。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文化现象,自己动手收集资料,学会深入思考,独立探究和解决问题,锻炼其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掘、探索问题的能力。
2、本课教材的特点、质疑、重点、难点。
①特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专题主要是以传递学生鉴赏文学的规律为理念,按照名作重读、名文共赏、续写改编三个部分编写。
通过鲁迅散文《秋夜》中主题“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含义的探究触发学生的多重解读,由形象阅读转入抽象方法的介绍,再从理论步入实践——抽取《红楼梦》、《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熟悉的教材中的人物、场面,按照个人理解,展开想象,生发开去。
②质疑:专题的编撰关注了高二学生的理解特点,体现了感性与理性,理论与实践相依相存的逻辑。
但是作为对学法的推介,少了对“个性化解读”的整体剖析,例如:什么是个性化,如何个性化等较为透彻清晰的导向。
另外,虽然也结合了具体素材作品,但缺乏个性化解读的典型性。
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又何尝不应该具有一份“个性化”的精神呢?突破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藩篱,才能真正开辟一条通往学识的蹊径!③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文学现象,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理解的多重思维能力。
④难点:把握个性化的度。
避免偏激的理解,过度张扬所谓的个性,严重歪曲文学作品。
二、教学目标1、明了“文学个性化解读”的含义。
2、掌握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则和途径,并能结合作品加以灵活运用。
三、教学设想⒈教授本文的教学思想有位名人说,我们不能掌控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提高生命的质量。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一课时)设计:邓国胜肖群丽一、学习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解读的个性化及其原因,初步掌握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的方法。
2..探讨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的基本原则。
二、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三国演义》之曹操;《西游记》主旨解读;鲁迅先生谈读《红楼梦》,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原体验,思索其根本原因,从而得出结论——作品解读因人而异。
说明具有丰富内涵的优秀文学作品是可以多角度、多层面解读的,读者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情感不同、所处时代不同,都会导致理解不一样。
(二)第一板块:了解个性化解读的原因1、材料一:某网友读《西游记》:不同时期感受迥异。
原因: 读者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审美品味(个性爱好)、关注重点发生了变化。
小结第一条原则:一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2、材料二:顾城《感觉》角度各异的解读:①.这首诗表现的是对单调的厌恶,对新鲜美好的欢悦。
②.从灰色天地的樊笼里挣脱出来的鲜红和嫩绿,不正是对青春和力的赞美吗?③.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无私无欲。
④.诗可以有主题,也可以无主题。
这首诗归纳不出主题思想,只给人一种印象,一种感觉。
3、材料三:《篱笆那边》狄金森角度各异的解读:第一种解读:呼唤个性的自由第二种解读:面对代沟的彷徨第三种解读:抵制甜美的诱惑第四种解读:渴望男女的平等现象二:同一作品,不同的人,解读不同原因:读者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审美品味(个性爱好)、关注重点各不相同小结第二条原则: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结论一:读者的差异性导致对文学作品主题解读的个性化4、材料四:后人对《锦瑟》的解读:①对亡妻的深情悼念(悼亡诗)②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爱情诗)③作者的身世自伤(咏怀诗)思考:除了读者的差异性,还有作品的什么特点决定了对同一作品有着不同的解读?结论二:作品内容的丰富性、多样性导致对文学作品解读的个性化(三)第二板块:探讨解读原则问题探究:1.是否应该承认,一篇作品有一个相对确定的主题?2.阅读要不要尊重作者的原意?3.怎样看待语文老师对作品的分析和讲解?4.欣赏文学作品是靠理性分析,还是跟着感觉走?5.个性化阅读有没有价值?1、材料一:于丹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七天解读《论语》心得,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也引来众多的批判。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梳理探究《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梳理探究《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名师授课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解读的个性化并探究其产生原因。
2、探讨个性化解读遵循的基本原则,合理解读文学作品。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形象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的认识,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2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大多处于学习的依赖期。
学生多“唯书”“唯师”,书本怎么说,教师怎么讲,就怎么思维,没有批判意识,不敢大胆质疑,缺乏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问题及变通分析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从学情出发,通过多角度的解读,对比阅读,不同见解的讨论,对不同见解产生原因的研究探讨,以及创造性的续写等多种方式方法,使他们在研究整理、合作争鸣、发展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3重点难点1、探究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产生的原因。
2、探讨个性化解读遵循的基本原则。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新设计(一)、寓言导入,了解内涵教师引导:寓言我们从小就读过,它被誉为智慧的语言,哲理的诗。
今天我们就先一起来读一则寓言故事。
(出示课件1) 叼着肉的狗狗叼着肉渡过一条河。
他看见水中自己的倒影,还以为是另一条狗叼着一块更大的肉。
想到这里,他决定要去抢那块更大的肉。
于是,他扑到水中抢那块更大的。
结果,他两块肉都没得到,水中那块本来就不存在,原有那块又被河水冲走了。
教师引导:这则寓言是《伊索寓言》中的一个小故事,我们都知道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的。
请大家想一想,这则寓言带给你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
示例①:人不能够太贪心,叼着嘴里的,想着水里的。
(完整word版)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教案
横看成岭侧成峰——《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解读的多样性;2、学习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的原则、方法;3、尝试用改编或续写的方式合理解读文学作品。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因,原则和方法;教学难点: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三、教学创意这节课是尽量按照学生了解一个新事物的思路和能力来设计的。
首先在教材的选择上,既要保证教材本身有个性化解读的可能性,又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有阅读的兴趣,所以我选择了《西游记》中《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作为解读文本,整节课的设计都紧紧围绕这同一个文本展开,并无旁骛。
其次,在课堂设计上,先介绍理论(什么是个性化、文学作品解读个性化的原因、如何进行个性化解读),后进行实践(让学生进行个性化改编或续写)。
再者,整节课学生活动充分,让学生在比较中挖掘自己的个性化解读,更能加深印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苏轼有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一个成语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有一句进口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同一部文学作品,人们有千差万别的理解,这就是“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探讨这个课题。
(二)了解个性化解读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呢?事实上,构成文本的所有方面我们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例如主题主旨、人物形象、情节设计、情感渲染、章法结构、语言风格等等。
(出示课件1)这节课我们就从人物形象这个角度来解读《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
这一节故事的情节我们一般概括为“三打白骨精”,相比之下,原著的标题中多了一个关键人物——唐僧。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别人是怎么评价唐僧的——(出示课件2和3)学生齐读以下诗歌:七律·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郭沫若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
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
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和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掌握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内容1. 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同一部作品在不同读者眼中呈现出不同的意义。
2. 个性化解读的意义:发现作品中的独特之处,丰富个人阅读体验。
3. 个性化解读的方法:关键词提取、情感共鸣、思维导图等。
4. 个性化解读的技巧: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组经典文学作品的不同解读案例,引发学生对个性化解读的思考。
2. 讲解:分析文学作品的多义性,阐述个性化解读的重要性和方法。
3. 实践:学生分组讨论,选取一部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
4. 分享: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解读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提供反馈。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展示环节的积极性。
2. 个性化解读质量:评估学生解读的深度和独特性。
3. 表达能力:评价学生在分享环节的表达清晰度和逻辑性。
五、教学资源1. 经典文学作品案例:提供一组文学作品案例,用于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2. 个性化解读方法指导:提供相关方法指南,帮助学生掌握解读技巧。
3. 反馈表:设计一份反馈表,用于收集学生对解读成果的评价和建议。
六、教学活动1.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部文学作品进行深入阅读和分析。
2. 思维导图: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工具,记录下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3.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作品中的角色,通过表演来深入理解角色的心理和动机。
七、教学方法1. 引导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探索作品的深层含义,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2. 互动式讨论: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解读和感受。
3. 反馈与反思:学生通过教师的反馈,对自己的解读进行反思和修正。
八、教学难点1. 理解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帮助学生认识到同一作品可以有多种解读。
2. 表达个性化解读:指导学生如何清晰、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学设计设计目的:1、通过反复阅读《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这一回,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或主题等产生新的感悟,培养个性化阅读的习惯。
2、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写作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3、使得学生初步掌握个性解读文学作品的理论知识,学会总结归纳探究。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主题、形象、甚至艺术鉴赏的多样性丰富性的认识,发挥阅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独特的、个性的、有价值的理解,提高阅读的效果。
2、通过多角度的解读,对比阅读,不同见解的讨论,对不同见解产生原因的研究探讨,使他们在研究整理、合作争鸣、发展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学情分析:1、通过反复阅读《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这一回,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或主题等产生新的感悟,培养个性化阅读的习惯。
2、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写作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3、使得学生初步掌握个性解读文学作品的理论知识,学会总结归纳探究。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文学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阅读主体的个性和创造性。
教学难点:在个性化解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培养研究整理、合作争鸣、发展创新的能力。
教学过程:活动1【活动】课前准备一、准备工作1、全班同学共读《红楼梦》,每两回写一篇读书笔记。
2、从读书笔记里筛选出感悟最深刻的章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布置寒假重读任务。
3、以小组为单位,确定重读角度,设计研讨项目,组员分头查阅资料。
4、要求组员自选角度,以新的视点来观照人物,从而获得与以前的阅读不同的感受,并将心得体会写成文章。
这一环节,可以多人合作,也可独立完成。
二、师生共读活动课(由教师主持,事先应布置教室,建议将桌椅安排成圆形,以适合于讨论。
)1、各小组代表提交本组的研讨项目,阐释立项理由,展示主要的研究成果,其他组员可以适时补充。
2、各小组所立项目、研究方法或成果不能被其他小组认同的,可以展开讨论或辩论。
3、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随机进行个性化阅读的原则方法技巧的点拨。
4、活动结束,教师进行简短评析和小结。
5、活动时间可随学生研究探讨深入程度而定,大约需要60分钟,也可延长至两课时。
活动2【导入】一、导入新课《红楼梦》以宝黛钗才子佳人的爱情悲剧为支点,演绎了诗礼之家“树倒猢狲散”的没落过程,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衰败的序曲。
鲁迅曾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才子看到缠绵,道学家看见淫,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学子们看见什么了呢?活动3【活动】二、名作共读,感受一样的冲击。
今天,我们再读第37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管中窥豹,以这回为支点,来撬动这部巅峰之作。
1.分学习小组表达见解,形成共识。
(谁能告诉我,这一回写了什么?)1)情节。
本章节剧情完整,写的是众人创建诗社一事。
从建社之缘由,到众人取雅号,再到齐作海棠诗,后因建社之日漏了湘云,湘云便补上诗入社,更自愿为东道主,宝钗邀湘云安歇,为她出了邀众人吃螃蟹赏桂花的点子,并且二人拟了十二菊花题。
情节完整,描写细致(海棠诗社有哪些人?迎、探、惜三春,宝黛钗三人,李纨和后来的史湘云)2)人物。
【探春】探春是最先提议建诗社的人,写了花笺后众人赴约,建社得到了众人的支持。
由此可以看出,探春不仅好雅趣,而且也十分有能力、号召力。
李纨虽早有此意,但并未付诸实际行动,以衬出探春的果断。
【黛玉】①矫情。
说起诗社便假意推辞。
“只管起社,可别算上我,我是不敢的。
”迎春笑道“你不敢谁敢呢?”②有才情。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的梅花一缕魂”“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立意新巧,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
【宝钗】①含蓄浑厚“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②细致,考虑周全,又难得为他人着想。
帮湘云做东开社可见其能。
【湘云】豪爽,有趣,有巾帼之风。
“拿韵来,我虽不能,只得勉强出丑。
容我入社,扫地焚香我也情愿”。
3)关于诗文的主张作者借宝钗之手提出了他自己的见解“诗题也别过于新巧了。
你看古人诗中那些刁钻古怪的题目和那极险的韵,若题目过于新巧,韵过于险,再不得有好诗,倒是小家气。
诗固然怕熟话,更不可过于求生,头一件只要立意清新,自然措辞就不俗了。
”一语中的,纵观千古文章,郊寒岛瘦终难登大雅。
(一部《红楼梦》养活了三十万“红学家”,一朵白海棠开出了万千种姿态。
《红楼梦》作为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内涵自然是汪洋恣肆。
)4.教师小结文学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成就解读的多角度性,角度有:情节,人物,主题,语言,艺术,启示等。
(角度虽然这么多,但是真正将一部著作读活,最关键的还是“鲜活”的我们。
接下来,我们重返诗社,倾听那不一样的声音。
)活动4【活动】三、名作共赏,倾听不一样的声音。
1.重返诗社,自由交流。
(3分钟)2.学生个性解读。
1)诗意即命运。
(刘浚哲,桂华泽)2)吟花即表达自己。
(曾炯萌,张瑞轩)3)咏诗即咏生活。
(王怡璐)4)创作来源生活,深入理解生活,才能写出好文章。
(冯宁静)5)黛玉性格的多样性。
(刘佳琪,熊佳琪)6)黛钗二人谁更矫情。
(刘佳琪,张若淇)7)李纨评断公与不公平之争。
(罗倩铭,王柯轶)(虽只一花争艳,但却百家争鸣。
你们想不想听听“哀家”的声音呢?)2、老师重读新触动这场吟诗作赋,风花雪月的和气背后其实暗流涌动,是一场血雨腥风的争斗。
1)李纨是谁请来的?开门见山,不请自来。
当众人打算开展活动时,独宝钗一人说“你忙什么,人还不全呢。
”东道主都不知道的人选,宝钗却知,可见二人早有蹊跷。
2)李纨是怎样当上掌坛的当仁不让,自荐掌坛,担当唯一评委,又安排迎春出题惜春监场。
3)李纨评断标准是什么?公不公平?李纨如是评判:“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
“洗尽胭脂”极言本色自然之美,“冰雪露魂”喻其冰清玉洁之魂,宝钗笔下的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
借“梨蕊三分白”写其白得纯净而鲜艳,“梅花”表现其孤高傲世。
黛玉笔下的白海棠清高超脱,空灵飘逸。
风格只有迥异,何来高低?要看,黛玉之风流别致,宝钗之含蓄浑厚到底谁达到的境界更高而已。
其次,李纨认为宝钗的诗是有“身份”的。
“身份”是什么?黛玉的诗有才气,仙气,更有傲气。
而宝钗稳重,端庄,淡雅,宁静,清洁自诩。
李纨看重这个身份,因为它符合封建社会对女子的审美要求,也指王夫人已经以金玉良缘的方式暗中认可的身份,或者说未来贾府少奶奶、贾宝玉儿媳妇的身份。
以德评才,我认为不公平。
再次,看众人反响。
薛宝钗的诗写出来,虽然好,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
但是林黛玉的诗写出来的轰动程度是远远超过薛宝钗的。
先是贾宝玉忘情的叫好(贾宝玉叫好不惟因爱着林黛玉,而是林黛玉确实写得好),接着是众人看了,也都不禁叫好,说:“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
”公道自在人心,所以李纨最后也是匆匆生硬收场。
补充:其二(薛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其四(林黛玉)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谚语说“不要拿一个人的往事,去怀疑一个人的本质”。
要想揭开公与不公的谜底,我们还真有翻翻往事,看看后来。
)4)李纨为何力排众议推宝钗?①气息相通,都是极冷的人。
宝钗听闻金钏投井自杀的淡然,李纨坐视巧姐被卖的漠然。
②宝钗是李纨选定报复王熙凤的最佳人选。
李纨因丈夫贾珠之死不得不退居二线,把权力让给王熙凤;李纨对于王熙凤的掌权是心有不甘的;李纨从心底里又看不惯王熙凤的嚣张和乱权;李纨已经被“定位”了,只能寡居以教养儿子贾兰,这就是贾府给她的空间,不可更改;于是,在唯一可以取代王熙凤的贾宝玉的妻子人选问题上,李纨终于找到了可以“复仇”的机会,那就是力挺薛宝钗取代王熙凤(李纨贾兰坐视巧姐被拐卖而沉默就是一种报复);假设薛宝钗当政,以她的周全,肯定可以更多的关照李纨、贾兰母子,而不似现在这般王熙凤式的“嘴甜心苦”般的冷漠,居然家宴连贾兰都忘记叫,非得贾政过问才行。
于是,我以为,八十回以后,真正帮着王夫人出主意、支持贾宝玉娶薛宝钗为妻的,其实不是王熙凤,而是李纨。
这也是后来李纨得以在贾府事败被抄后依然可以培养贾兰成才的重要原因,也就在同时,李纨也就扳倒了王熙凤。
因为她由此而得到了王夫人的眷顾。
而王熙凤呢?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是不会希望处处比自己强而又热心事务的薛宝钗来当贾宝玉的妻子从而取代自己的。
而且那时候,王熙凤早已经东窗事发,面对着贾琏的指责和王夫人的不满,那里还有资格参与这样的事呢?3.他者视角脂砚斋批:看他清洁自厉,终不肯作一轻浮语。
看他讽刺林宝二人。
(宝钗诗)看他终结道自己,一人是一人口气。
逸才仙品固让颦儿,温雅沉着终是宝钗。
(黛玉诗)网友荒园主人评:咏海棠诗是这里主人公的自比自喻、自赏自咏、自唱自叹,白海棠在他们各人的笔下,成了各人自己的写照,是他们才思情怀淋漓尽致的自我展露;是他们精神灵魂至高无上的自我关照。
4.教师小结阅读主体的个性决定解读的个性,身份、年龄、学识、职业、生活环境、经历等影响解读角度。
活动5【讲授】四、探究小结1.个性解读现象的原因文学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阅读主体的个性。
2.对待个性解读的态度包容(比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胸怀)3.个性解读的原则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开始于感性,然后进入到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
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
-------康德做一个有温度的热情读者,有高度的智慧读者,有深度的冷静读者。
活动6【活动】五、课外延伸:个性探究(举全组之力)1)巧姐究竟被谁卖?2)宝玉该不该出家?3)探春究竟嫁往何方?4)个性化阅读之我见5) 经典作品何以不朽6)尊重原意与创新阅读活动7【讲授】六、课堂总结名著是海,我要激起浪花朵朵。
把名著读活,把语文学活,让生活更精彩。
活动8【活动】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这是一堂基于师生共读的语文活动课,课堂的内容预设少生成多,不可预演不可复制。
正因为如此,所以要求老师课前做充分的准备,再读名著,参阅他人阅读体验,仔细研究教材体系里对“个性化解读”的要求,组织学生共读,批阅学生读后感并从中找到突破口和着力点;课堂上把话语权给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并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
一堂课下来,首先感觉是备课量大,其次是对课堂的可控性感到有压力。
比如课堂上张媛媛同学站在了全部书章节结构和37回所处位置的角度来解读,出乎我的意料,这说明学生想得比老师更深;再如学生还联系了实际生活中的“婆媳关系”来解读人物关系,可见文学作品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命力。
当然,这样的课堂上有激烈的争辩,有思想的交锋,但最后殊途同归,学会了个性解读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