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习]高三生物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专题三 稳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发展变化”课前诊断卷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知识清单
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稳定性一、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范围:生态系统的范围有大有小。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
3、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构成。
4、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5、生态系统的类型①自然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②人工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果园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二、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1、食物链: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生产者一定是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三级消费者为第四营养级。
食物链中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个。
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不会逆转,且具有单向性。
2、食物网:食物网是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关系。
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在食物网中,同一生物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可以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三、生态系统能量流动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①输入:主要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②传递: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③转化:光能 有机物中化学能 热能(如蚯蚓、蜣螂、秃鹰等)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分(必要)④散失:途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形式:热能2、流经某营养级的能量输入和输出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3、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4、意义:①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可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能量利用率;②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专题复习之《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教学课件
4.鸟和蜘蛛之间是什么关系? 捕食与竞争
5.若将蜘蛛全部除去,对青蛙 和食草虫生存影响大吗?
不大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概念: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
和散失的过程。
2、过程:
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图解,回答下列问题: (1)能量流动的起点是? 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3)能量流动的途径是什么? 食物链、食物网 (4)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形式是?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5)每个营养级的能量去路有哪些?
每个营养级 的能量去路
①呼吸作用消耗 ②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③被分解者利用 ④未利用
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示意图
粪便量
摄
入
量
呼吸作用消耗
同化量
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用于生长、 被分解者利用
发育和繁殖
未利用
3、特点:(1)单ຫໍສະໝຸດ 流动(2)逐级递减能量金字塔
与能量传递有关的计算
消耗
最多 选最长食物链、传递效率10% 最少 选最短食物链、传递效率20%
草原的返青时的“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可 以采食的信息。
3、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
用模拟的物理信息吸引传粉动物,提高果树的传粉效率 和结实率。
(2)对有害动物进行防治。
对有害动物的防治方法有: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 治。目前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的生 物防治,如:用音响设备发出结群信号吸引鸟类,使其结群 捕食害虫;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等。
4、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 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最新-高中生物 第三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本章整合
高中生物 第三章 生态系统的稳态与调节本章整合 中图版 知识建构综合应用专题1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总结: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含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等基本成分。
生态系统中进行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过程,其中物质是可以被循环利用的,物质的循环带有全球性;能量流动则是单向和逐级递减的。
生态系统中,各种各样的信息在生物的生存、繁衍和调节种间关系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题】下图所示食物链,假如鹰的食物有2/5来自于兔子,2/5来自于鼠,1/5来自于蛇,那么,鹰若增重20 g,最多消耗g 植物,最少消耗g 植物。
解析:本题考查食物链、食物网分析与能量流动有关的计算。
因为已知条件是最高营养级增加质量及鹰捕食兔、鼠、蛇的能量系数,最多消耗多少克植物应按10%(最低能量传递效率)来计算。
“植物→兔→鹰”这条食物链中,最多消耗植物为[(52×20)÷10%]÷10%=800(g)。
同理,“植物→鼠→鹰”“植物→鼠→蛇→鹰”这两条食物链中,最多消耗植物分别为 [(52×20)÷10%]÷10%=800(g), {[(51×20)÷10%]÷10%}÷10%=4 000(g), 共计5 600 g 。
同理,“最少消耗多少克植物”应按20%(最高能量传递效率)来计算: (52×20)×5×5+(52×20)×5×5+(51×20)×5×5×5=900(g)。
答案:5 600 900绿色通道:能量传递过程中,传递效率为10%—20%,进行相关计算时,应注意以下思路: ①设食物链A →B →C →D ,分情况讨论:现实问题思路求解D营养级净增重M至少需A营养级的量 X·20%·20%·20%=M最多需A营养级的量 X·10%·10%·10%=MA营养级净重N D营养级最多增重的量 N·20%·20%·20%=XD营养级至少增重的量 N·10%·10%·10%=X注“最多”“至少”与“10%”“20%”的对应关系②同一食物链不同环节传递效率不同时,相关问题解决思路:设在A→B→C→D食物链中,传递效率分别为a%、b%、c%,若现有A营养级生物重M,则能使D 营养级生物增重多少?计算: M·a%·b%·c%=X。
高二年级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必备知识
知识点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和基本研究思路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必备知识
知识点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和基本研究思路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特别提醒: (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照射到所有植物体上的太阳能,因为有相当一部分太 阳能没有被生产者固定。 (2)流经人工生态系统(如人工鱼塘)的总能量=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人工投放 的饵料等有机物中的能量。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必备知识
知识点2 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食物网 ③特点 a.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b.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有三种:捕食、种间竞争、捕食和种间竞争。 c.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物种数,而非生物数量。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一、必备知识
知识点2 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3)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意义 ①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②错综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一般认为,食物 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越强。
正确。老虎属于大型肉食性动物,一般在食物链(网)中处于最高营养级,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 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就越少,在一定的区域内容纳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数量也越少
6.沼渣还田,将秸秆作为牲畜饲料,牲畜的粪便进入沼气池生产燃料,此过程能提高能量传递 效率吗?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稳定性
相互关系
概念
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 互作用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光、热、水、空气、无机盐等
成分
生物成分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生
态
第一营养级 生产者
绿色植物
系 统 营养
食 第二营养级 初级消费者 植食性动物 物 第三营养级 次级消费者 肉食性动物
结构 链 第四营养级 三级消费者 肉食性动物
形式
食物链和食物网
太阳能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热能
起点 过程 散失
转化
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去 路
被下一营养级同化 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遗体和残骸 被分解者利用
未被利用的能量
大部分散失
呼吸作用 热能散失
太阳能
生产者固定
初级消费者摄入
遗体、残骸
粪便
呼吸作用 热能散失
分解者
遗体、残骸
【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模型】
某营养级的同化量
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100%
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
“最值”计算
①效率
最低效率 最高效率
10% 20%
②能量
逐级 递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食物链越短,最高营养级获得的 能量越多;过程损耗的能量越少
玉米
鸡
人(小明)
已知现有玉米五十斤(860KJ∕斤):①小明最多能获得多少 能量?②至少能获得多少能量?
2.(2023·河北邯郸期末)某森林生态系统中主要有甲、乙、丙、丁4个种
群,各种群生物有机物同化量的比例关系如下表所示。下列情况在这4
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链)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C )
新教材 人教版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 知识点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期末复习知识点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项目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自养异养异养实例阳光、热能、水、空气、无机盐等光合自养:绿色植物和蓝细菌等;化能合成:硝化细菌大多数动物、寄生植物、寄生细菌、病毒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腐食动物作用生物群落中物质和能量的根本来源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并将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通过分解作用将生物遗体、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地位必要成分基石、主要成分。
最活跃的成分、非必要成分。
关键成分、必要成分。
(2)相互关系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2)食物网(5)不参与食物链组成的成分: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7)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第二节能量流动一、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及过程注意流入自然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指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流入人工生态系统(如人工鱼塘)的总能量指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人工输入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2.第一营养级能量流动3.第二营养级及其后营养级能量流动(1)由图分析可知①输入该营养级的总能量是指图中的 b (填字母)。
②粪便中的能量(c)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应为上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中流向分解者的部分。
③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b)=呼吸作用消耗量(d)+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 。
(同化量的“2个”去路)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分解者利用的能量(f) +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i)⑤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
⑥同化量的“3个”去路(定量不定时,足够长的时间内能量去路):其中最高营养级无b(填字母序号)⑦同化量的“4个”去路(定量定时,在一定时间内的去路)比“3个”去路多的是未利用的能量。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2册 第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典型例题]
下图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部分食物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共含有3条食物链 B.在该食物网中,鹰处于4个不同的营养级 C.鹰和蛇之间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种间竞争关系 D.若兔大量减少,鹰也会大量减少 答案:C 解析:图中有4条食物链。鹰在这4条食物链中可处于第三、第四、第五 营养级,即鹰共处于3个不同的营养级。蛇和鹰之间因都捕食相思鸟而存 在种间竞争关系,又因鹰捕食蛇而存在捕食关系。若兔大量减少,鹰会更多 地捕食相思鸟和蛇,故鹰不会大量减少。
3.类型(将下列生态系统的类型进行归类) ①海洋生态系统 ②草原生态系统 ③森林生态系统 ④农田生态系 统 ⑤果园生态系统 ⑥冻原生态系统 ⑦淡水生态系统 ⑧人工林生 态系统 ⑨荒漠生态系统 ⑩城市生态系统
①⑦
②③⑥⑨
④⑤⑧⑩
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组成 成分
内容
作用
地位
第3章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内
01 自主预习 新知导学
容
索 引
02 合作探究 释疑解惑
自主预习 新知导学
一、生态系统的范围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 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的范围:生态系统的空间范围有大有小。地球上的全部生物 及其非生物环境的总和,构成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3)生产者一定是第一营养级,消费者级别和其营养级级别相差1。对应 关系如下表。
食物链
草
兔
狐
狼
生态系统的成分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营养级别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所属类型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一篇专题9考向3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课件2
(2)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两个方面。 ①某一营养级的生物不代表个体,也不一定是种群,是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 ②在食物网中,种间关系可出现多种,如既可有捕食也可能存在竞争。
2.能量流动易错点提醒: (1)同化量≠摄入量。 同化量=摄入量-粪便中有机物的能量。 (2)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利用率。 ①能量传递效率:指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 ②能量利用率:被利用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 (3)流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指被这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的全部能量。
D 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 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污水中有机物的能量,B错 误;鸭、鳖的排泄物被分解者分解后可以为植物提供矿质元素,但不能为茭白提 供能量,C错误;该生态系统主要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D正确。
3.(不定项选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实现固体废物的 减量化和资源化。如图为某农业生态系统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3.误认为能量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 物质循环流动,而能量是单向流动。
【深挖增分点】 生命系统中“信息传递” 1.细胞内(大分子间):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茭白作为一种中药成分在我国各地广泛种植。在茭白 田养鸭、养鳖,过去茭农用农药灭福寿螺,容易导致茭白农药超标,现在福寿螺 也成为了鸭和鳖的食物。下列有关该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鸭、鳖和福寿螺 B.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养殖场污水中的化学能 C.鸭、鳖的排泄物可为茭白提供能量,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 D.该生态系统主要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高分必备点】 1.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联系:
2.能量流动: (1)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 (2)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物质循环: (1)途径 ①生物群落内部:食物链和食物网。 ②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和呼吸作用。 (2)特点:循环往复,具有全球性。
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课件 高考生物复习专题讲义 上课课件ppt 考情解读 考点通关
一般呈正金字塔形
继续学习
高考复习讲义
考点全通关 13
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
类型 项目
分析
(续表)
能量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
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总是 有能量的耗散,故能量流
成千上万只昆虫生活在 一株大树上时,该数量金 字塔的塔形也会发生变 化
浮游植物的个体小,寿命 短,又不断被浮游动物吃 掉,所以某一时间浮游植 物的生物量(用质量来表 示)可能低于浮游动物的 生物量
动逐级递减
继续学习
高考复习讲义
考点全通关 14
返回目录
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
【通关秘籍】 对能量流动过程的理解
(1)流入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而并非照射到这个生态系统中所 有植物体上的太阳能。 (2)被某一营养级摄入体内的能量,并不是该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因为有一小部分能量存 在于其排出的粪便中而未被利用,最终被分解者分解释放出来。 (3)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在一定的时间内的去路可有四条:①自身呼吸作用消耗;②流 入下一个营养级;③被分解者分解利用;④未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也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和 分解者利用,即目前“未利用”。如果是以年为单位研究,则第④部分的能量将保留至下 一年。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形成原因及类 型
考查频次 考查题型
所占分值
5年10考
选择题、 选择题2~6分,非 非选择题 选择题7~8分
5年10考
选择题、 选择题2~6分,非 非选择题 选择题8~16分
5年7考
选择题、 选择题2~6分,非 非选择题 选择题8~16分
高考复习讲义
考情精解读 3
考纲解读 命题规律 命题趋势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真题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1.(2024·四川南江中学高三模拟)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B.生态系统中的负反馈调节只存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C.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其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D.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于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2024·济南历城第二中学高三检测)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能破坏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需要利用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和技术。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恢复生态学主要是利用了生物群落演替理论,强调自我调节能力与生物的适应性C.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生态系统恢复稳定后,群落的物种组成保持动态平衡3.(2024·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高三模拟)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最普遍的调节机制,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干旱时,植物体内脱落酸含量增加,导致叶片气孔大量关闭,不属于反馈调节B.“先增先减者为被捕食者”这一种群数量动态变化与两种群间的反馈调节有关C.“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属于激素的分级调节系统,与反馈调节无关D.反馈调节可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4.研究者设计了一个养猪场废水处理系统,具体流程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氧化塘中的植物、动物、细菌等全部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B.氧化塘后部种植挺水植物,通过竞争有机物从而抑制藻类生长C.废水不能过量流入氧化塘,因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D.废水流入厌氧池前,加水稀释处理可以防止微生物过度失水而死亡5.(2024·武汉高三模拟)如图为某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作用示意图。
高考生物 20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稳态复习课件
-13-
特色梳理
选考提升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8-
特色梳理
选考提升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9-
技巧总结生态系统成分的判断方法 (1)根据结构图判断生态系统的成分 如图所示,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C、D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和“生产者”,则A、B为消费者和分解者;再根据出入箭头数量的多 少进一步判断,在C、D中指出箭头多的D为“生产者”,指入箭头多 的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
8.初级生产量、次级生产量及生物量的含义
a
9.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10.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
c
c
c
c
11.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c
12.生态系统的稳态 13.稳态的调节
a
a
b
b
特色梳理
选考提升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3-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功能 (1)生态系统的成分:非生物成分(无机物、有机物、气候、能源) 和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两大重要功能。
-4-
特色梳理
选考提升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5-
3.生物放大:化学杀虫剂和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 在生物体内高度富集,导致危害的现象就叫生物放大。
4.营养级 (1)概念: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全部生物的总和。 (2)特点: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此营养级的生物种类、数量 和能量就越少。
-12-
特色梳理
选考提升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13-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教材知识点复习提纲精编版(实用,必备!)
202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教材知识点复习提纲精编版一、细胞的基本组成和物质运输1.组成细胞的元素按含量分为两类(1)大量元素:C、H、O、N、P、S、K、Ca、Mg等。
(2)微量元素:Fe、Mn、Zn、Cu、B、Mo等。
2.水的两种形式、五个作用(1)自由水:①细胞内良好的溶剂;②参与生物化学反应;③为细胞提供液体环境;④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2)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3.无机盐的四大功能——1个成分、3个维持(1)参与构成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I-——甲状腺激素,Mg2+——叶绿素,Fe2+——血红素,PO3-4——ATP、核酸。
(2)3个维持:①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正常生命活动;②维持生物体的酸碱平衡;③维持细胞的渗透压稳定,从而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4.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两个原因(1)直接原因: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不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同。
(2)根本原因:DNA分子具有多样性。
5.与核酸相关的“二、八、五”(1)细胞内的核酸有DNA、RNA两种。
(2)细胞内的核苷酸有8种:DNA、RNA各4种。
(3)细胞内的碱基种类有5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胞嘧啶(C)、尿嘧啶(U)。
6.糖类的四个注意点(1)二糖中的蔗糖不是还原糖。
(2)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的单体都是葡萄糖。
(3)作为储能物质的糖类是淀粉和糖原。
等质量的脂肪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比等质量的糖原释放的能量多。
(4)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重要组成成分。
7.脂质的元素组成及合成场所脂肪和固醇类的元素组成是C、H、O,磷脂的元素组成是C、H、O、N、P;脂质在细胞内的合成场所是内质网。
8.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速记“两要点”(1)“2”个特性:结构特性——流动性;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2)“3”种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9.细胞器(1)分离各种细胞器常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三 稳态系统 第4讲 第1课时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发展变化
种群的增
长率和增
长速率
(2)K 值与 K/2 值的分析与应用:(填空) ①K 值与 K/2 值的分析:
②K 值与 K/2 值的应用:
2.明辨对群落演替理解的三个易误点 (1)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 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 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 (2)演替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 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 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3)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 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
<1
种群数量 减小
[答案] B
备考锦囊 掌握“S”型曲线 K 值的四种表示方法
图中 A、B、C、D 点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 K 值,A′、 C′、D′点所对应的种群数 2] 如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
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可表示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
动物都是消费者
蚯蚓、蜣螂等属于分解者
蓝藻、硝化细菌 等 原 核 生 物 也 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
是生产者
植物都是生产者 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防易错—无障通关] 1.判断下列有关种群叙述的正误
(1)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
(2)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
[联知识—简洁串记]
1.掌握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类曲线
(1)曲线分析:(填表)
项目 前提 条件
“J”型曲线
“S”型曲线
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 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
无限、不受其他生物制约 间有限、受其他生物制约
复习讲义目录-2024届高三二轮复习生物学(新教材)
第一篇专题突破主题一细胞生物学1专题(一)细胞的结构/1专题(二) 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和死亡/41.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52.细胞增殖与遗传、变异的关系/83.细胞的分化、衰老和死亡/11专题(三) 细胞代谢的保障/131.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142.酶和ATP在代谢中的作用/16专题(四) 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191.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原理/202.CO2固定方式的比较及光呼吸/233.影响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因素/29高考热点(一)提高农作物产量/33语言表达(一)细胞代谢中相关现象的原因分析/35主题二遗传与进化40专题(五)遗传的分子基础/401.遗传物质的发现/412.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43专题(六)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人类遗传病/481.辨清遗传规律“实质”与相关“比例”/482.伴性遗传与人类遗传病/523.遗传实验的设计与推理/55高考热点(二)遗传前沿科技/59专题(七)变异与进化/621.变异及其育种应用/632.生物的进化/67语言表达(二)变异类型的确定/70主题三稳态与调节73专题(八)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731.内环境的稳态及调节/742.神经调节/773.体液调节及其与神经调节的关系/794.免疫调节/82高考热点(三)免疫与健康/85语言表达(三)个体稳态中相关过程变化机理分析/87 专题(九) 植物的激素调节/901.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902.其他植物激素及作用/92主题四生态学96专题(十)种群和群落/961.种群的特征及种群的数量变化/972.群落的结构及演替/99专题(十一)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护/1021.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03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人与环境/105高考热点(四)生态文明建设/108语言表达(四)群体稳态中相关概念、措施及意义分析/110主题五生物技术与工程112专题(十二)发酵工程/1121.传统发酵技术/1132.微生物培养/114专题(十三)细胞工程与基因工程/1161.细胞工程/1172.胚胎工程/1213.基因工程/122高考热点(五)PCR的应用/127语言表达(五)生物工程中相关原理、过程分析/130主题六实验与探究132专题(十四)实验与探究/1321.教材基础实验/1332.生物科学史及生物科学发展中常用的科学方法与技术/1383.实验设计分析及答题技巧总结/141第二篇考前必备第一部分核心知识回顾145一、细胞的基本组成和物质运输/145二、细胞代谢/148三、细胞的生命历程/151四、基因的传递规律/153五、遗传的分子基础/156六、变异、育种和进化/158七、个体稳态与调节/161八、群体稳态与调节/167九、生物技术与工程/171第二部分长难句规范表达176考前特训(另成册)专项一解题模型练242(一)概念原理类/242(二)坐标图解类/244(三)表格分析类/248(四)图示图解类/251(五)情景信息类/254(六)数据计算类/258(七)实验设计类/260专项二选择题提速练265(一)细胞的分子组成与基本结构/265(二)细胞代谢/266(三)细胞的生命历程/269(四)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270(五)遗传的物质基础、变异与进化/272(六)个体稳态与调节/274(七)生物与环境/276(八)生物技术与工程/278(九)教材显性和隐性实验/280专项三简答题规范练283(一)细胞代谢/283(二)遗传变异/285(三)个体稳态/288(四)群体稳态/290(五)生物技术与工程/292二轮专题强化练+考前特训(另成册191~294),答案精析(另成册295~364)。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考点梳理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第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一、生态系统的结构1•概念:在一定的空间内,由生物群落和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类型: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类。
2•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成分:生产者:将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
主要是绿色植物,但菟丝子等不是生产者。
消费者:通过自身新陈代谢,将有机物转变为无机物,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有助于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主要是动物,但秃鹫、蚯蚓等属于分解者。
分解者:将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硝化细菌属于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3、生态系统的结构——营养结构 (1)食物链(捕食链)① 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② 特点:起点是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终点是最高营养级。
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水、空气、无机盐等。
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根本来源。
i 加快物巫循环)生产者细胞呼唳(慕石) 一I 卜'F 棚丽冷喘址疑校收叶.遗体 (不叮缺 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纽③营养级与消费者级别的关系:消费者级别=营养级级别一1。
(2)食物网①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②形成原因:生态系统中,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而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
③特点: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某一个营养级也会有不同的消费者。
(3)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作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4)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
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越强。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1.能量流动的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发展变化”[基本知识考查]1.A.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在未来一段时间,其个体数量一定增多B.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之一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标志重捕法是调查群落中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D.森林中各种生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由光照决定的2.下列各项叙述,错误的是( )A.分解者都是异养需氧型生物B.生产者都能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C.人体内的疟原虫是厌氧型的消费者D.消费者消耗的有机物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生产者3.下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中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取样器取样法4.社鼠出生1个月后即性成熟,科研人员对湖泊中一个岛屿的社鼠种群特征进行调查研究,部分结果如下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社鼠在夏秋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上半年种群中幼年个体所占比例高于下半年C.迁入和迁出是影响社鼠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D.种群密度增大过程中,雄性死亡率高于雌性个体5.下图表示达到稳态的某生态系统中两个种群个体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图中a~l 间隔时间相等,一个种群是另一个种群的唯一的食物来源。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①为捕食者,种群②为被捕食者B.种群②可能属于食物网的第一营养级C.种群②b~c段与i~j段的增长率基本相同D.种群②的个体平均体重比种群①小6)A.t0~t1乙种群的生物量大于甲种群B.t1~t2甲、乙曲线峰值代表种群K值C.t2~t3乙种群数量主要受种内斗争调节D.t3~t4甲种群呈“S”型增长7.下图中曲线Ⅰ表示某种群的出生率,曲线Ⅱ表示其死亡率。
则( )A.种群在c点之前呈“J”型曲线增长,c点之后呈“S”型曲线增长B.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a点对应的时期C.c点时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环境容纳量D.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8.下图为某珊瑚礁群落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鱼的个体数及珊瑚礁体积的变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珊瑚虫和该区域的鱼组成珊瑚礁群落B.珊瑚礁体积变化影响鱼类的多样性C.该珊瑚礁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D.演替至第4年时各种鱼类个体数才达到K值9.生物群落演替过程中,P为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R为所有生物的总呼吸量,下列有关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群落演替到顶级群落的过程中,P/R逐渐减小,达到顶级群落时P/R<1B.群落演替到顶级群落的过程中,有机化合物多样性逐渐增多C.退耕还林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D.群落演替过程中其优势物种会发生改变10.某地区山体在暴雨后出现滑坡现象,原有植被被破坏,若干年后,滑坡山体经历了一年生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和灌木三个阶段,各阶段优势物种种群密度(棵/m2)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B.物种1与物种2相比,后者的耐阴能力强C.气候适宜的条件下三物种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物种3D.滑坡山体上的植被被破坏后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迁移能力考查]11.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
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图1所示。
(1)本实验过程中,通常采用________的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数量变化决定于________和________。
(2)图1所示输入该稻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图1稻田生态系统中未表现的成分有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3)若该稻田多年后被弃耕,其将发生演替至顶级群落(演替所达到的最终平衡状态),其上物种甲、乙、丙的光合速率受光照强度的影响如图2所示,则物种甲、乙、丙在演替的不同阶段开始生长,最先定居于该生态系统的物种可能是________,至顶级群落后三者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布自下而上依次最可能为________。
12.四川某淡水湖中绿藻和蓝藻等是鲤鱼及沼虾的食物来源,其中沼虾也是鲤鱼的食物。
下图甲表示绿藻与蓝藻对N、P的吸收量及pH>8时其体内藻毒素含量的差异,图乙表示不同体长鲤鱼的食性比例。
(1)在该湖泊中,体现每个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其中决定绿藻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物质循环的角度来看,该湖泊生态系统中循环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该湖泊生态系统中沼虾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除排泄物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绘出藻类、沼虾和鲤鱼三者之间的食物关系图。
(5)假设该生态系统中只存在鲤鱼、沼虾、藻类三类生物,结合图乙,鲤鱼体长在4.2 cm 时,鲤鱼要获得24 kJ能量,至少需要藻类提供________kJ的能量。
13.小型动物线虫普遍存在各类土壤中,其类群和数量极丰富,被看作生态系统变化的敏感性指示生物之一,我省沿海某湿地的三个群落中土壤线虫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1)科研人员调查土壤中的线虫时,常采用________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首先在三个群落内各选取5个采集点,每个土样分0~10 cm、10~20 cm两层,在设置采集点时应做到________选择地点。
(2)腐食线虫属于湿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_成分,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使此类线虫和表中________线虫数量明显增多。
(3)表中三个群落的________线虫均为绝对优势类群,且各营养类型的线虫都在表层聚集分布。
从线虫的取食习惯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①湿地植物的根系主要分布在________(cm);②深层土壤中________积累较少。
(4)根据表中数据分析,营养结构最复杂的群落可能是________,因为该群落土壤线虫的________最高。
答案1.选B 年龄组成可用来预测未来种群数量的变化,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其个体数量不一定增多,因为有许多因素影响种群数量的增长;标志重捕法是用来调查群落中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森林中动物的垂直结构是由食物和栖息地决定的。
2.选A 分解者有厌氧型和需氧型两类;无论是绿色植物,还是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这些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寄生在体细胞的疟原虫生活的环境是缺氧的环境条件,是厌氧型的消费者;消费者消耗的有机物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生产者。
3.选B 分析图形可知,图中甲为出生率,乙为死亡率;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成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取样器取样法用于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4.选B 分析曲线可知,与春季相比,夏秋季种群数量下降,说明社鼠在夏秋季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上半年种群数量增加,属于增长型的年龄组成,下半年种群数量下降,属于衰退型年龄组成,幼年个体占比例高于下半年;该种群位于湖泊中一个岛屿上,迁入和迁出不是影响社鼠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性别比例是影响社鼠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春夏季节,种群密度增大,雌与雄的比例下降,说明雄性个体死亡率低于雌性个体。
5.选D 由图示可知,种群②的数量随种群①的增加而增加,随种群①的减少而减少,因此种群①为被捕食者,种群②为捕食者;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增加的个体数/原有的个体数,由图可知,种群②在b~c段和i~j段增加的个体数基本相同,但原有的个体数不同,所以种群②在b~c段和i~j段的增长率不同;种群①是种群②唯一的食物来源,且种群②个体数比种群①多,所以从能量流动来看种群②的个体平均体重应该比种群①的小。
6.选D t0~t1乙种群数量大于甲种群,但生物量无法判断;t1~t2乙曲线峰值和峰谷的中间值代表乙种群的K值,而甲种群的K值在t3~t4时才出现;t3~t4乙种群数量主要受种间因素调节,如与甲种群竞争的结果;t3~t4甲种群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呈“S”型增长。
7.选C 分析曲线可知,种群在c点之前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升高,但出生率始终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不断下降,种群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c点之后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下降;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出生率与死亡率差值最大时对应的时期;c 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环境容纳量;曲线不能表明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
8.选B 群落是指所有生物的总和,因此珊瑚虫和该区域的鱼不能组成珊瑚礁群落;鱼的种数与珊瑚礁体积变化相似,珊瑚礁体积增加能为鱼类生存提供更复杂的空间,说明珊瑚礁体积变化影响鱼类的多样性;珊瑚礁群落具有生物条件,其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过程;鱼类个体数与珊瑚礁体积变化有关,所以演替至第4年时各种鱼类个体数才达到K值是不正确的。
9.选A 群落演替到顶级群落的过程中,P/R逐渐减小,到达顶级群落时,P/R=1,此时生态系统比较稳定。
10.选D 据表分析,物种1最终灭亡,而物种2、3生存,说明在逐渐演替到灌木阶段的过程中,物种3为优势种,会遮挡阳光,物种1和物种2获得光照少,而物种2生存说明其耐阴能力高于物种1。
11.解析:(1)水花生属于植物,可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
(2)图1所示输入该稻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图1中水生植物属于生产者,而福寿螺以水生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则稻田生态系统中未表现的成分有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
(3)分析图2,开始时丙的光合速率最强,是优势物种,说明最先定居;最终甲的光合速率最强,其次是乙,最后是丙,则从下向上是丙、乙、甲,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1)样方法出生率死亡率(2)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3)丙丙、乙、甲12.解析:(1)生态系统中,体现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的是种群密度,决定绿藻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该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