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1.古诗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反思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反思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本次公开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通过学习《古诗三首》这几首古代经典诗歌,培养学生的语文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字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设计1.选择《古诗三首》这几首篇目的原因:–选取这几首古诗作为教学内容,是为了让学生感受优美的语言表达,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和情感,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2.教学内容的分析与安排:–第一首古诗:《静夜思》•分段解读诗歌内容,让学生理解作者写诗的情境和情感。

–第二首古诗:《春江花月夜》•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表达手法,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唯美之处。

–第三首古诗:《将进酒》•解读诗歌背后的饮酒文化和作者的豪迈情怀,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中的气息和魅力。

三、教学流程和方法1.课前准备阶段:–教师提前准备好教学材料和课件,确保教学过程顺利进行。

2.课堂互动环节:–通过诗歌朗诵、诗歌对比、情感体会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课堂总结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评价,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和反思。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1.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成绩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了解学生对《古诗三首》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反思与改进:–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意见,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动力。

五、结语通过本次公开课《古诗三首》的教学实践,学生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代诗人的文学魅力和情感表达,更能够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

希望学生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探索,发现语文之美,感悟诗歌之美,让古诗之花在心中开放。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对重点句子的深化理解,就是对“品意境,悟感情”环节的落实,能够使我们对诗人有更多的了解,对诗歌有更深的思考。
学习古诗,从字词入手,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弄清诗歌表达的主题。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五、拓展总结【课件出示15】
1.人生自古重离别,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预设:《山中送别》
2.品读后两句诗
(1)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的感受。(诗人还在写自己的离愁别恨吗?诗人笔锋一转,从凄冷孤寂中振作起来,表明自己的信念。)【课件出示12】
(2)【课件出示13】抓字眼:诗人没有再过多地抒发离愁别绪,而是借辛渐向远在洛阳的亲友表明自己的信念。那么,诗人是想表明自己的什么呢?(不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即高洁清廉。)哪些字词告诉了你诗人的信念?
4.作者简介:【课件出示3】
王昌龄(698-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称王昌龄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5.写作背景:【课件出示4】
(2)“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表现一种怎样的气氛?(“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气氛。)“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诗人离开朋友时的强烈的凄冷孤寂感。)【课件出示10】(板书:凄冷、孤寂感)
(3)前两句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课件出示11】(出示第一首诗)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

21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正确认读本课“洛、单”等生字,规范书写“芙、蓉”等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2.过程与方法能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

3.情感与价值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感受诗人表达的情感,体会诗人托物言志表达的志向。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体会情感,感受美感,领悟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词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学生:完成预习;搜集三位诗人的资料,课上与同学交流。

教师:1.查看学生预习情况,了解学情。

2.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芙蓉楼送辛渐》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它就像一颗闪亮的明珠,散发出熠熠光辉。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步入古诗的殿堂,跟随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一起欣赏他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1.初读正音。

指导书写,指名读词语。

芙蓉(fúróng)、洛(luò)阳、冰(bīng)心、玉壶(hú)2.这首诗的作者是王昌龄,谁来介绍一下王昌龄?课件出示王昌龄的相关资料。

3.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

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生自由汇报。

)生:“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下临长江。

“送”是送别的意思。

生:“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师: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生:“我”在芙蓉楼上送别好友辛渐。

与朋友分别时,诗人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带着情感来读课题。

三、整体诵读,整体感悟1.初读古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古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1)指导读准确。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有没有把每个字的读音都读准了。

(2)指导读出节奏美。

师:我们知道古诗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家试着读读看能不能读出节奏来。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课程背景1.1 课程简介《古诗三首》是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经典教材,包括了三首古诗,题材广泛,内容精美。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诗人的风采,感受中国古诗文的魅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让学生能够: - 了解《古诗三首》的主要内容和背景; - 领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 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设计2.1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主要围绕《古诗三首》展开,分别是《春晓》、《早发白帝城》和《静夜思》这三首经典古诗。

每首古诗的背景、作者以及主题都将被详细介绍。

2.2 教学流程1.开场导入:通过诗歌朗诵和图片展示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课文解读:逐首进行《春晓》、《早发白帝城》和《静夜思》的详细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3.诗歌欣赏:播放古诗朗诵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每首古诗的主题和作者意图,展示他们的理解和感悟。

2.3 活动设计•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激发学生的表达和表现能力。

•创作赏析:引导学生通过诗歌内容进行写作或绘画创作,展示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

三、教学反思3.1 教学亮点•融入多媒体元素,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设计多元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引导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他们独立分析和理解古诗的能力。

3.2 教学不足•需要更多考虑不同学生对古诗理解能力的差异,提供更多个性化辅导;•教学设计可以进一步优化,增加更多互动环节,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分享。

通过对《古诗三首》的深入教学,学生不仅可以拓展文学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和表达能力。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收获更多成长和乐趣。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带教学反思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带教学反思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带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1. 课时安排•课题:《古诗三首》•课型:课文学习•教学时长:1课时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够读懂《古诗三首》,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及意境。

•能力目标: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并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古诗三首》课文•课堂多媒体设备•学生课本及笔记•教师备课大纲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古诗视频或音频,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习重点•学会朗读《古诗三首》,理解诗词背后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写作手法和历史背景。

3. 活动设计1)讲解古诗的背景和意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2)分组朗读古诗,并进行集体讨论,探讨每首古诗表达的情感和意境;3)学生小组合作,分角色表演古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表达古诗的意境,提高了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表演,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古诗情感;•下节课可以设计更多的互动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古诗的魅力。

四、课后作业•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古诗,背诵并解读古诗的内涵及情感表达。

五、教学小结本节课围绕《古诗三首》展开,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的意境和情感,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热情。

希望学生在诗词学习中不仅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够体验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21《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21《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21《古诗三首》(第二课时)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春晓》、《绝句》和《游子吟》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旅行者的感受以及母爱的伟大。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主要学习《绝句》和《游子吟》两首诗。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诗意。

但是,对于古诗中所描绘的意境和情感,部分学生可能还难以完全体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来深入理解诗文。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绝句》和《游子吟》;2.理解《绝句》和《游子吟》的诗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3.学习古诗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绝句》和《游子吟》;2.难点:理解《绝句》和《游子吟》的诗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的世界;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悟诗中的情感,体验诗人的心情;3.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与《绝句》和《游子吟》相关的图片、音乐等素材;2.黑板:用于板书重点词语和诗句;3.教材: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的世界。

让学生谈谈对春天的印象,引出今天的课文《绝句》和《游子吟》。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绝句》和《游子吟》,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然后,教师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文。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绝句》和《游子吟》,尝试背诵。

教师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绝句》和《游子吟》的理解程度。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谈谈自己对诗中描绘景象的感受。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朗读、背诵《古诗三首》。

2.让学生了解《古诗三首》的作者、创作背景及其意义。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古诗三首》的朗读和背诵。

2.了解《古诗三首》的创作背景和诗意。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三首》的意义和诗意。

2.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朗读能力。

四、教学准备1.课文《古诗三首》的课本,及其注释。

2.PPT课件。

3.手段:笔、纸。

五、教学步骤1. 创设情境1.让学生先自由地读一遍《古诗三首》。

2.教师说: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三首诗,它们都是明朝大文学家辛弃疾所写的。

辛弃疾是什么时候的人?他是什么样的人?他的诗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张一张地来研究。

2. 课文讲解(1)第一首诗《青玉案·元夕》1.讲解课文。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轻盈婉约,争迎春。

草色遥看近却无,二月春风十里路。

桃花笑春风,箭拏杨花明。

2.解读诗意。

诗歌通过描写元宵佳节的场景,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和繁荣。

写出了人们欢度元宵节的欢乐气氛。

摹仿古诗的形式,增加了诗的艺术感。

(2)第二首诗《钱塘湖春行》1.讲解课文。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解读诗意。

诗人描写了钱塘江春天的美景,由于钱塘江风景秀丽,再加上描绘的作用,前几句简直可以让人身临其境。

把这些美丽的子景跟桃花、菜花等比,进一步增加其丰富性。

(3)第三首诗《青玉案·元夕》1.讲解课文。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声散红·渐欲,添衣梦觉。

八风吹不动,斜阳洒江楼。

急雨片片飞来,大江一日秋。

听取莺声一片,平湖仙子自归去。

永巷·琐窗何事,留连忘返。

2.解读诗意。

是形象地表达了少年抚琴陶醉的情境。

通过对文章情节的逐个描写,使人物感情得以充分体现,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部编本四年级下册)

《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部编本四年级下册)

《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部编本四年级下册)一、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古诗词三首: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清平乐村居》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特征。

2)了解“宿新市徐公店”、“四时田园杂兴”、“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家的生平。

(2)能力目标1)学会朗读和背诵古诗词。

2)了解古人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特征;2)学习并理解三首古诗词的内容。

难点:1)把握诗词的情感和情境;2)学会适当运用标调阅读。

4.教学方法1)课前画面导入。

2)教师讲授 + 学生阅读。

3)小组讨论。

4)语音模仿。

5)听读练习 + 朗诵表演。

6)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

二、教学反思1.教学设计上的反思1)本次教学活动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画面导入、教师讲授、学生阅读、小组讨论、语音模仿、听读练习、朗诵表演等,这些教学方法既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也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使得学生学习的效果较好。

2)本课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古诗词,体现了古诗词的一些基本特征和特点,促进了学生对古代文学的了解和认识,培养了学生兴趣,提高了文化素养和阅读能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把握需要加强。

在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和情境的分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而不只是字面上的理解。

此外,在讲课过程中应注意适当运用一些学生易懂的例子解释抽象概念。

2. 教学效果评价1)学生参与热情高,积极思考,主动发言,教室气氛活跃。

2)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表现出来,许多同学能够背诵古诗词并展示出朗读技巧。

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增加了对文学伦理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2课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2课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含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古诗的特点和韵律。

2.学习理解《古诗三首》的意境。

3.掌握《古诗三首》的背诵。

能力目标1.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3.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共同探讨和分享对古诗的理解。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和喜爱。

2.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升对优美诗歌的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古诗三首》的品读和背诵。

2. 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难点1.揭示《古诗三首》深层内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帮助学生掌握古诗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让学生回顾上一课时学习内容,唤起对古诗的兴趣。

二、呈现1.介绍《古诗三首》的背景和作者。

2.向学生发放《古诗三首》的文本材料。

三、品读1.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逐句进行朗读。

2.解释生僻词汇,帮助学生理解古文意境。

四、讨论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讨古诗背后的情感和意义。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感悟。

五、作业布置1.布置《古诗三首》的背诵任务。

第二课时一、复习1.让学生互相朗读《古诗三首》,巩固前一课时学习内容。

二、导入1.引导学生思考:古诗是怎样一种文学形式?为什么古诗在中国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三、分析1.分析《古诗三首》的韵律、意象和表达技巧。

2.比较多首古诗之间的异同点,引导学生思考。

四、练习1.安排学生进行《古诗三首》的朗诵练习,注重语音语调的准确。

五、总结1.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的重要性。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古诗三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但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古诗鉴赏方面仍存在困惑,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训练。

下一步将强化学生对古诗内涵的挖掘,并组织更多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包括《春晓》、《静夜思》和《登鹳雀楼》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于古诗的理解可能会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和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同时,学生对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可能不太了解,需要通过教材中的注释和相关资料进行补充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4.培养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词语的解析和理解。

2.古诗意境和情感的把握。

3.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了解。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培养语感。

2.感悟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讲解法:对重难点词语进行解释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

4.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的意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音乐资料,用于创设情境。

2.准备古诗的注释和译文,方便学生理解和查阅。

3.准备朗读和讨论的时间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3.操练(10分钟)学生朗读古诗,注意指导朗读的节奏和韵律。

4.巩固(10分钟)学生背诵古诗,并对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进行讨论。

5.拓展(10分钟)讲解古诗中的重难点词语,解释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带教学反思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带教学反思

部编(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带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这一单元精选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以及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

这三首诗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描绘了自然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关怀。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对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有一定的理解。

但在理解古诗背后的历史文化、诗人的生平事迹等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拓展。

此外,学生对古诗的朗读和背诵能力也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感受不同诗人风格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古诗背后的历史文化。

五. 教学方法采用对比阅读法、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感受诗人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对古诗有一定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朗读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然后,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和朗读节奏。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三首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总结诗人的风格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讲解古诗背后的历史文化。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本课文,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并阐述古诗中所包含的哲理。

2.能够朗读古诗,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

3.能够通过诗歌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过程与方法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诗的内涵。

2.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3.结合诗歌赏析,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寄扬州韩绰判官》、《过华清宫绝句》的基本意思,能够正确朗读。

2.能够通过导师引导,领悟古诗中蕴含的哲理。

难点1.細致研读古詩內容,理解其中的隐喻和抒情意境。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审美情感,引导学生深刻领悟古诗中的哲理。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板书、黑板、笔2.学生准备:课本、笔、作业本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以“诗歌的美”为话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步:新课呈现(15分钟)1.讲解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背景和意义。

2.学生跟读古诗,纠正发音和语调错误。

第三步:诗歌赏析(2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古诗《寄扬州韩绰判官》的含义,并展示讨论成果。

2.教师指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意境和抒情。

第四步:诗意仿写(20分钟)1.要求学生模仿古诗的格式,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古诗”。

2.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展开创作。

第五步:课堂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需要在课后进行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延伸1.鼓励学生在家中寻找更多古诗进行阅读,并进行朗读练习。

2.带领学生探讨古诗中的哲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重点:理解古诗意境,朗读技巧难点:领悟古诗中的哲理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着重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审美情感与理解能力,通过课堂互动讨论和诗歌赏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二课时)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二课时)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和背景。

2.能正确朗读《古诗三首》。

3.能理解《古诗三首》的含义。

4.能进行简单的赏析与演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古诗三首》的意境。

•难点:通过学生自主解读,提升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三首古诗《静夜思》、《登鹳雀楼》、《江雪》的课文。

2.与古诗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源。

3.课堂活动所需的表现评分表。

4.课堂活动准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向学生介绍三首古诗的背景,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同时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

•学生自主阅读并理解三首古诗。

2. 正式学习(30分钟)•分组讨论:学生分组合作,解释古诗的含义,演绎古诗的情感。

•学生展示:每组选派一名学生表演一首古诗。

3. 拓展延伸(20分钟)•文化解读: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古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

•探究赏析:学生根据学习的古诗,进行创作或演讲,展示个人理解与情感表达。

4. 课堂总结与反思(10分钟)•总结:回顾当堂课的学习内容,强化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反思:教师与学生一起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学生对于古诗学习的感受和不足之处。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着重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与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演绎与创作,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但在课堂管理方面,需要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使学生能更好地在小组中展示自己的见解。

六、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对古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未来可以结合更多文化元素,拓展学生对古诗的认知,使古诗学习更加多元化和有趣化。

四年级下册语文21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21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篇

《21.古诗三首》教学反思1执教《古诗三首》一课,我在教学方法上不采用传统古诗教学逐句讲解诗意的方法,而是让学生通过自读古诗来理解诗意,感悟人物的情感。

为了让语文课堂具有开放性,我把课外的相关知识引进课内,使古诗教学变得“厚实”起来。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特点,在课前预习时我让学生搜集各种与古诗有关的资料,有诗人的背景资料,有匈奴的相关知识,有关于梅花的词语、名句、诗词。

这便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关于这堂课的教学,我做出如下几点反思:1.教学效果(思效)。

古诗词产生的年代离我们比较久远,通过查阅资料,学生们了解了作者的生平简介、写作背景,使理解诗中人物的情感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

比如《墨梅》这首诗,学生通过资料了解到作者“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后,便对王冕产生敬佩之情,然后带着这种情感去朗读古诗,就会更加容易地理解诗意。

此外,在我的要求下,学生积累了很多课内外咏梅、赞梅的诗句,而且尝试在具体的语境中恰当运用这些诗句,学会了古诗今用。

补充欣赏王冕的《墨梅图》画作,欣赏古典名乐《梅花三弄》,阅读现代咏梅的佳作,这些环节的设计,拓展了文本,为学生编织了一张更大的知识网,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2.教学收获(思得)。

作为教师,不能把学生浅显的理解囫囵吞枣地以点头的形式蒙混过关,而是把自己的表扬毫不吝啬地给予学生,这样既对孩子的思考过程给予肯定,又促使孩子向更深层次的理解深入。

从这堂课上,我感受到了孩子们一点一滴的进步,古诗的理解也变得轻松自然。

孩子有了自己个性的理解,在读的方面也就表现得不一样,达到了课标中提倡的个性阅读的要求。

3.不足之处(思失)。

课堂教学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每堂课不可能尽善尽美。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在让学生充分想的时间太短,展开的古诗画面不是很形象,学生没有完全置身于当时的故事情节当中,这是很失败的地方,导致最后的读不是很到位,学生体会的思想感情不是很深。

4.改进措施(思改)。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选自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分别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春日》。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创作的,既有山水田园的优美,也有寄托诗人情感的深刻内涵。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体会诗人的情感世界,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简单的古诗词。

但对于古诗的韵律、意境、表达技巧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唐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也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中加以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讨论,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关爱自然、珍惜生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难点:体会古诗的韵律美,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和意境,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想象和创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动画等手段,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诗歌的美。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句、图片、音乐等,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

2.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诗词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和补充。

3.黑板:准备好黑板,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题目,引导学生朗读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分别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介绍《古诗词三首》是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课文,包括了《登鹳雀楼》、《静夜思》以及《将进酒》这三首经典古诗词。

这些古诗词内容丰富,意蕴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启迪意义。

教师在教学这一单元时,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定知识目标1.理解《登鹳雀楼》、《静夜思》、《将进酒》这三首古诗词的基本意思;2.熟悉古诗词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3.掌握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感悟和体会能力;3.激发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艺术情操;2.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3.培养学生对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在教学《古诗词三首》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1. 导入: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引入诗词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详细讲解:逐首讲解古诗词的背景、含义、语言特点等,让学生全面理解; 3. 诗词赏析:组织学生进行诗词朗读、朗诵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对诗词的感受; 4. 情境体验:组织课外参观、写作、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诗词的魅力; 5.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对于古诗词进行深入思考和交流,促进彼此间的启发和分享。

四、教学反思与优化在教学《古诗词三首》这一单元时,教师应该不断进行教学反思,从中总结经验,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与优化: 1. 教学内容设计:是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 2. 教学方法优化:是否能结合当代教学技术,使用多媒体手段提升教学效果?3. 学生表现评价:是否能更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细化评价标准,鼓励学生的发展? 4. 课堂互动:是否能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5. 课后延伸:是否能更好地设计课后延伸活动,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古诗词的魅力?五、教学效果评估教学《古诗词三首》这一单元结束后,应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部编版新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1.古诗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版新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1.古诗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教学目标1.认识“芙、蓉”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读一读,你们能读出什么?(有不舍、嘱托、思念……)2.今天让我们学习王昌龄的这首《芙蓉楼送辛渐》,去品味诗中的韵味。

板书课题,强调“芙蓉”的写法。

3.齐读课题,从题目来看,在哪里送别?谁送别谁?(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

王昌龄送别辛渐。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洛(luò)阳玉壶(hú)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芙、蓉、洛、壶”,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

(“芙”“蓉”是上下结构,上面是草字头,不要漏写。

“洛”的右边是“各”,第六笔是捺。

“壶”的上面是“士”,第二横短。

)4.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抽生读诗,师生点评。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读一读诗的前两句,结合注释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回到诗中,哪个字或词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呢?让我们默读古诗,边读边用记号标注出来。

2.交流反馈。

(1)寒:结合学过的“远上寒山石径斜”,“寒”点明秋冬季节。

“寒雨”,这寒冷的雨,透着萧瑟和悲凉,渲染出离别的伤感。

(2)结合注释理解第一句诗,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夜雨更增添了萧瑟、悲凉之感。

这雨的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浸透在两个离别的友人心上。

(3)孤:孤独,孤寂,孤零零。

楚山孤,还有谁是孤独的?送别友人的作者。

(4)夜、平明:表示时间的词语。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墨梅》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墨梅》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墨梅》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墨梅》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包括王冕的《墨梅》、杜甫的《绝句》和苏轼的《题西林壁》。

这些古诗以梅为主题,展现了梅花的傲骨、清高和坚韧的品质。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对梅花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方面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善于引导学生在朗读、感悟中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古诗中的关键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体会古诗意境,感受诗人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珍惜美好生活,树立高尚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古诗中的关键词语。

2.难点:体会古诗意境,感受诗人情感,运用古诗中的表达方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富有诗意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朗读感悟法:引导学生多次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古诗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思考、表达,提高理解能力和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作者简介、图片、音乐等。

2.黑板:板书重点词语和诗句。

3.参考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古诗阅读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梅花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梅花的美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播放轻柔的音乐,营造诗意的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followed by a brief explanation of the meaning of the poems and the cultural background.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每首古诗的意境和诗人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教学目标1.认识“芙、蓉”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读一读,你们能读出什么?(有不舍、嘱托、思念……)2.今天让我们学习王昌龄的这首《芙蓉楼送辛渐》,去品味诗中的韵味。

板书课题,强调“芙蓉”的写法。

3.齐读课题,从题目来看,在哪里送别?谁送别谁?(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北。

王昌龄送别辛渐。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洛(luò)阳玉壶(hú)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芙、蓉、洛、壶”,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

(“芙”“蓉”是上下结构,上面是草字头,不要漏写。

“洛”的右边是“各”,第六笔是捺。

“壶”的上面是“士”,第二横短。

)4.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抽生读诗,师生点评。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读一读诗的前两句,结合注释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回到诗中,哪个字或词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呢?让我们默读古诗,边读边用记号标注出来。

2.交流反馈。

(1)寒:结合学过的“远上寒山石径斜”,“寒”点明秋冬季节。

“寒雨”,这寒冷的雨,透着萧瑟和悲凉,渲染出离别的伤感。

(2)结合注释理解第一句诗,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夜雨更增添了萧瑟、悲凉之感。

这雨的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浸透在两个离别的友人心上。

(3)孤:孤独,孤寂,孤零零。

楚山孤,还有谁是孤独的?送别友人的作者。

(4)夜、平明:表示时间的词语。

平明,天刚亮。

补充诗句,指名读。

3.再来读这两句诗,作者站在芙蓉楼上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描述“吴江夜雨图”:寒气笼罩的江面上,纷纷扬扬的夜雨连绵……引导:此时,你看到的是什么?感觉到怎样的情绪?(雨滴打落在身上,一股凉意泛起,朋友即将离我而去,孤独之感油然而生。

)此情此景,夜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饮酒话别,他们会说些什么呢?你读出了什么情绪?(不舍,忧愁,凄凉)带着这样的情绪再读前两句诗。

4.走近作者,品读感悟:送别辛渐的王昌龄从寒冷的夜雨、浩渺的江面、孤寂的楚山着墨描写,你是否能读出他的孤独和悲凉呢?他又为何会有此心境呢?(出示资料,屡次被贬)师领诵,师生诵读古诗。

5.作者送别友人,请友人带去书信,亲友可能会问什么?(为什么不回来?过得好吗?为什么会被贬?)他的回话是什么?(“一片冰心在玉壶。

”从“冰”“玉”体会到纯洁、无暇。

)诗人想表达什么?倘若你离家多年未归,会给亲友带去什么口信?(报平安)6.为什么王昌龄不是通常的报平安,而是传达自己冰清玉洁的信念呢?(更能表达他对亲友的深情。

)你还读过王昌龄的什么诗?(边塞诗《出塞》《从军行》)这样一个忧国忧民、满怀壮志的王昌龄,在屡次被贬后,仍不改壮志雄心,这期间也有友人作诗表达对他的同情和安慰,比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补充诗句,指名读)但无论世事如何变迁,王昌龄仍然“一片冰心在玉壶”。

7.作者送别友人,触景生情,情蕴景中,不仅烘托出送别的凄寒孤寂,更展现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让我们站在“芙蓉楼”,看苍茫江雨,诵读这首诗。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找出令你感触深刻的词语。

2.出示诗句,标注关键词语。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诗人孤寂的心情、高洁的情操)3.诵读积累。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从这首诗里读出了作者的孤寂,其实表达这种情绪的诗,我们还读过很多,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王维的《使至塞上》、张继的《枫桥夜泊》、柳宗元的《江雪》。

“烟雨迷蒙吴江寒,孤傲寂寥望楚山”,人有悲欢离合,离别的哀愁诉说不尽,送别诗便成了传递情意、诉说衷情的常见方式,你还记得哪些送别诗?(桃花潭水深千尺……孤帆远影碧空尽……劝君更尽一杯酒……莫愁前路无知己……)这是诗歌的魅力,是经典的魅力,是中华文化的力量。

让我们吟诵起这些千古名句吧!板书芙蓉楼送辛渐寒雨山孤(孤寂)冰心玉壶(高洁)- 第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芙蓉楼送辛渐》,感悟了王昌龄在送别诗里的悲凄孤寂和冰心在玉壶的高洁情操。

今天让我们随唐代诗人卢纶,走进他笔下的边塞诗,领略一个扣人心弦的追击场面,感受边防将士的英勇无畏!(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单(chán)于遁(dùn)逃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雁”,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

(“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两个“亻”,别漏写;“隹”的右边是四道横。

)4.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诗的节奏。

抽生读诗,男女赛读,师生点评。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以前我们理解诗句的时候,用过哪些学习方法?(结合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看图、联系上下文。

)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不懂的地方做好标注,结合注释,理解大体意思。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四人一组,互助学习,互动交流,师巡视并适时指导。

3.小组交流汇报。

(1)了解作者:(交流资料,出示PPT)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

卢纶曾任河中浑元帅府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丰富,风格雄劲。

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2)读懂诗意:读懂了哪句诗?是怎么弄懂这句诗的意思的?交流意思,学习方法。

(3)结合意思,讲故事,悟诗情。

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师讲故事,生诵读诗句。

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很高。

(“月黑雁飞高”)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

(“单于夜遁逃”)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

(“欲将轻骑逐”)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落满了弓箭和弯刀。

(“大雪满弓刀”)4.品析鉴赏:月黑雪猛,非雁飞之时,此时大雁高飞,暗示已有敌情。

本诗情景交融。

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

一逃一追的气氛被有力地渲染出来了。

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无限的想象。

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逃。

“月黑”,无光也。

“雁飞高”,无声也。

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寂静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

单于,是古时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夜遁逃”,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

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

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

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5.拓展:诵读《塞下曲》(其二)。

其实,卢纶写的《塞下曲》共六首,本文选的是第三首,我们再来吟诵一下第二首: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你读出了将军什么样的形象?从哪句看出来的?(勇敢,“将军夜引弓”;力大无穷,“没在石棱中”。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诵读古诗。

四、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找出令你感触深刻的词语。

2.出示诗句,标注关键词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3.背诵积累。

五、课堂小结。

作者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并不是战斗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时刻。

这个时刻,犹如箭在弦上,将发未发,最有吸引人的力量。

你也许觉得不满足,因为诗歌没有把结果交代出来。

但唯有如此,才更富有启发性,更能引逗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这叫言有尽而意无穷。

神龙见首不见尾,并不是龙没有尾,那尾在云中,若隐若现,更富有意趣和魅力。

让我们再次吟诵这首边塞诗——《塞下曲》。

板书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 第三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墨梅图)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梅花相关的诗,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注意“墨”的写法,上“黑”下“土”。

2.理解“墨梅”。

墨梅就是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这首诗就是题在墨梅图上的,我们叫它“题画诗”。

3.了解作者。

作者是著名的书画家,他叫王冕。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近王冕,走进他笔下的《墨梅》。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洗砚(yàn)池乾坤(qián kūn)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砚、乾、坤”,并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

(“砚”是左右结构,右边是“见”,注意最后一笔是竖弯钩。

“乾”右边的“乞”,不要写成“气”。

“坤”是左右结构,右边“丨”出头。

)4.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诗的节奏。

抽生读诗,小组赛读,师生点评。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同学们,古诗是凝练的,寥寥数语常常给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请你自由朗读这首诗,想想这梅长在哪里,又是什么样子的。

2.同桌互相交流,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颜色很淡,梅花开得茂盛,朴素淡雅。

)3.质疑:你在读诗的过程中,有什么疑问?“好颜色”是怎样的颜色?(鲜艳的色彩,枣红,玫红……)“清气”是怎样的?(淡淡的,清幽的,清淡,清雅……)4.说说这是一株怎样的梅。

(色淡气清)5.你觉得王冕只是在写梅吗?还在写什么?(借物喻人)我们来了解一下王冕这个人,他出身贫寒,自学成才,被称为“画梅圣手”。

他不愿意为达官贵人作画,有官员和大财主亲自下乡见他时,他还躲起来。

你觉得王冕是怎样的一个人?(淡泊名利,清高,不虚荣)那么,王冕就像这梅花一样不追名逐利,孤芳自赏,一身正气。

他把名利看得“淡”,洁身自好,有骨气。

此时此刻,你眼中的“清气”还仅仅是梅花的香气吗?(气节,气度,骨气)“清气”是怎样的气节?(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这首诗表面写的是墨梅,实际上在讲述作者自己的志趣、志向。

让我们咏起这首诗的后两句。

6.拓展:诵读《白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从这首诗的哪一句,你体会到了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气节?(“不同桃李混芳尘”)配乐,吟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