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

合集下载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全面实施了新的课程标,由于新课程理念的深刻变化,教师的角色需要重新审视。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要重新定位。

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当务之急。

所谓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即老师与学生之间民主平等、相互理解、彼此信任、融洽相处的新型师生关系。

如何建立这种师生关系,本文谈几点初浅的认识。

一、尊重和信任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过份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与尊严,师生之间存在隔阂,导致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沟通和对话,让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受到扼制和抹杀。

这种师生关系,已不适应新课程的教育、教学形势。

现代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放下架子,实现师生平等对话,让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挥,学生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师生之间才会弹奏出和谐的乐章;教育、教学才会结出累累的硕果。

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需要把学生当作朋友一样对待,需要从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做起。

现代学生,不管成绩优劣,都有很强的自尊心,独生子女尤其是这样。

他(她)们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

当学生取得成绩或有所进步时,总是希望老师给予表扬;当学生有了错误时,一般害怕老师批评,特别不希望老师在同学们面前批评。

这些都反映了学生的自尊心理。

教师要懂得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

该表扬的表扬,该奖励的奖励,满足学生的心理欲望,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尊重与关注。

批评学生时要注意方式方法,能不在学生面前批评的就不要在学生面前批评。

批评学生,点明错误所在,分析错误原因,指出错误危害即可。

不能一味地指责,无限度地上纲上线,更不能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如果师生之间没有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心灵未达到沟通,心理的距离就会增大,将极大地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人格建立。

教育、教学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二、启发和激励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关于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师生关系

关于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师生关系

洋埭外来工子弟学校关于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师生关系撰写人:柯培培关于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师生关系论文关键词:师生关系学习的主人学习的引导者学习共同体学习的动机情感论文摘要:教育是人类认识、改造社会的高级活动,它的实施者是人,教育对象也是人,评价者也是人,因此,整个教育活动的基础也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更是核心。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要求我们:观念要转变,教育手段要更新,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也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要求双向交互、互惠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和促进学习,使教学成为师生平等交流、共同体验与创造的过程,发掘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正文:传统的教育价值观以及课程与教学的背离导致教师的工具性,教师要利用特定的权威(教师的年龄、知识、阅历优势及社会和学校赋予的特殊地位决定的)来控制学生。

雅斯贝尔斯指出,控制是针对自然与人而言的,其方法是主客体在完全疏离的情况下,将我(主体)的意志强加于他人身上,使一些人强行压制另一些人。

控制固守着人与人心灵无交流的隔绝状态的距离,并以被控制者个性泯灭为代价。

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形成了权威性的师生关系,诚如《学会生存》中的描述:“我们应该从根本上重新评价师生关系这个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特别是当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的时候。

这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由于一方在年龄、知识和无上权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另一方的低下和顺从的地位而变得根深蒂固了。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表演者”或“主角”,他们拥有课堂的话语权,教学过程更多的是教师的“自”灌输知识而非师生的“对话”,教学变成“学制”。

学生是知识的储存器或寄存者而非思考者、体验者,主体性体验的缺失使学生疏离了真实的体验。

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必然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造成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化”。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观念。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管理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13例如教师在进行预习检测阶段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时要以温和且耐心的态度进行教学,对于一些回答尚未准确的学生切不可对其批评,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让学生先坐下,再仔细的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再加以思考。

这样就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到《架起沟通新桥》这篇文化时,教师可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整体上的把握,接着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以及看法,这时就会有学生进行回答:人要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在相处的过程中彼此之间要学会互相理解,学会尊重和感恩。

要增强自己的责任意识等之类的回答。

但由于一些学生对于在整体方面的阅读能力以及概括能力还相对教差,教师则可让学生再进行思考。

教师在活动中还可利用《家有考生》进行导入到文章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反思,让学生能够意识到沟通的重要性,师生之间还需要相互的交流,这样学生就能够在主体发挥过程中学会进行思考和分析。

三、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一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信任是往往不够的,一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怕学生在听讲时不大明白教师所讲的内容,则一整节课下来一头雾。

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没有对学生进行分析,对学生的潜力估计不足,对此导致教师在整堂课中讲道理居多,也就是所谓的“填鸭式”教学,这样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降低。

对于这几年政治学科的发展趋势,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进行阅读,让学生将教材由“厚”读到“薄”。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将所学的知识建立一个整体上的框架,让学生能够了解所学的知识以及内容。

教师在整节课是以活动的引导者身份,正确的引导学生一步步的走向真理,而学生在学习政治的过程中会有许多个“为什么”。

教师要学会让学生进行提问,学会查找任何资料作为提问的素材。

通过这些方式则可培养学生的提问方式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在往年政治中考当中,题型丰富多彩,且新颖复杂。

将过去的中考政治现象进行总结时,则会发现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不会提取有效信息,从而导致失分过多。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的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的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的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研究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程理念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在被新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取代。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个性发展,提倡鼓励创新思维和合作学习。

师生关系在新课程理念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局限于一种单向的传递知识的方式,而成为一种密切的合作关系。

本文将从师生互动、师生角色转变和师生评价三个方面来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

一、师生互动在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师生互动的增加。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是知识的传递者,学生被动接受。

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引导者。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平等和密切,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表达想法,并通过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相比传统课堂中教师的单向教学,新课程模式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知识,形成一种合作、互动的教学关系。

二、师生角色转变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还要经历师生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是知识的主人,学生是被教育的对象。

而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仅要充当知识的传递者,更要充当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的伙伴。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并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

学生则要主动参与学习、发挥主体作用,并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师生双方在学习中共同探索、共同成长,形成更为平等和开放的师生关系。

三、师生评价在新课程理念下,不仅教学方式发生变化,教学评价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

传统教学模式中,评价主要依据课堂上的考试成绩,评价结果单一。

而在新课程理念下,评价应该更加全面、多元化,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评价结果应该是一个学生长期学习和发展的过程,强调学生的反思和自我评价。

同时,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个人表现,也注重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团队合作的品质,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共同提升。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的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的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的研究新课程理念是指针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

在这一理念下,师生关系的变革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以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为主题,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如何优化师生关系。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特点1.平等互动。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从传统的单向传授转变为平等互动。

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学习的主体。

2.教育伙伴关系。

在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更像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

教师不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学习引导者和合作伙伴。

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共同确定学习路径,共同参与学习活动。

3.个性化关怀。

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教师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和差异,并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从而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1.教育政策。

师生关系的变革需要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教育部门需要出台相关政策,规定学校和教师对于师生关系需求和期望,提供培训和支持,为师生关系的改善提供保障。

2.教师角色转变。

师生关系的改变需要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引导者和合作伙伴。

这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能,并能积极参与教师培训和教学反思。

3.学生角色转变。

师生关系的改变需要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学生需要具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参与到学习规划和评价中来。

4.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

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对师生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家庭教育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交流,社会环境要营造积极互动的氛围,以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

三、优化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1.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

校园文化和学习环境对师生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校要营造开放、公正、民主的学习环境,为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提供保障。

新课程理念下营造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理念下营造新型师生关系
系 是最 重 要 的 因素之 一 。不 良的师 生关 系会 引起 学生 的厌
以补 充完 善 。 认 为 , 我 只有 尊重 学 生 , 设 良好 的育人 氛 围 , 创 才 有利 于 学生 的身心健 康 发展 , 有利 提 高教师 的威信 , 也 从 而 更好 地 开展 教育 教 学工 作 。
导 学 生 学会 学 习、 会感 知 、 会 思考 、 会 做 事 。引 导 学 学 学 学 生掌握学习、 思考 、 事 的规 律 与 方法 。“ 做 头脑 不足 一个被 填 满 的 容器 , 是 需 要被 点燃 的火 把 ” 教 师 的 责任 就 是 点 而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 , 才能保证教师在教学行为上 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其次, 转变教学观要转变传统 的 教学过程观念。要注意到: 教学过程不只 是教师 向学生传
与 家长 和老 师 发 生冲 突等 等 。这 一 时期 ,一 旦 教育 方法 不 当 , 易产 生逆 反心 理 。 因此 , 极 工作 中要注 意尊 重能 、 过程 和 方法 、
核心理念。 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 所有教育活动都要从学生 的主体 地位 出发, 相信 学生 内在的主体能力。教师不可能代替学 生读书、 感知 、 思考、 做事 。 因此 , 教师教学 的重点应转 向引

生 能力 培养 上 分析 , 立新 型 的师 生关 系 , 教育 改革 之所 建 是 需 , 素质 教 育之 所 急 , 时代 发展 的 必然 趋势 。列 宁 说 : 是 是 “ 没有 人 的情 感 , 从来 没有也 不可 能有 真理 的追求 。所 以, 就 ” 良好 的 师生关 系 能直接 激发学 生 的学 习热情 , 生只有 亲其 学 师才 能信 其道 , 敬而 爱之 。因此 , 师上课 必 须做 到和颜 并“ ” 教 悦 色 、 亲可 敬 , 学 生如 沐春 风 。 可 让 实 践 证 明, 影 响学生 心理 健康 的诸 多 因素 中 , 生关 在 师

浅析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

浅析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

浅析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作者:严志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8年第05期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师生关系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道德等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与体现,也是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的基础。

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认为教师是勤劳的教书匠,学生是忠实的“听众”。

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科书的执行者,他们的任务就是教学,按照统一的教材、规定的教学大纲、标准的参考答案照本宣科。

教学过程也是提前预设好的,有目的、有步骤地一步一步进行,忽略了课堂教学应有的偶然性和随机性,教师们就这样年复一年进行着机械式的劳动,这严重影响了教师个人创造力的发挥。

而在这种教学方式下的学生们更是在被动地进行学习,课堂并未赋予他们应有的发言权和独立思考的空间;同时也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自古以来,“传道、授业、解惑”就被视为教师的天职。

教师是知识的主宰者,学生只有通过教师这一种渠道获得知识,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整个教学过程几乎都是教师在给学生指点迷津,在教师面前学生不能有任何异议,“填鸭式”的学习使学生形成了一种被动的学习模式,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个人的创造性、独立探究性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约。

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始终处于控制与主导的地位,学生处于服从与被控制的地位。

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是教学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控制者,是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判者,教师是站在居高临下的位置上看待学生,不允许学生对自己有任何异议,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关注和了解。

由于师生之间少有平等的对话和沟通,双方就缺乏对彼此的信任感,学生很难向老师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更由于缺乏交流与合作,加之教师关心的只有学生的分数,学生便对老师敬而远之,师生关系变得紧张甚至会出现矛盾。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研究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推动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

在优化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而实现和谐则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望。

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中之重。

在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的模式下,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新型的和喈的师生关系。

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更具有学习的安全感、积极性和参与性.从而去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价值,有利于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与才能。

实现自主创新性学习,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再学习和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初中生正在经历从长辈(包括教师)的依附到人格独立的转变,从主要是“向师性”到主要是“独立性”的转变,既迫切希望与老师建立平等的、朋友般的师生关系,又难以摆脱对教师的遵从甚至害怕的心理。

因此,如何有效地与老师进行沟通是初中学生面临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事实上,与亲子关系一样.师生关系并不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虽然从理论或期望上说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必然存在指导与被指导、领导与被领导的不平等的关系。

因此,教师在师生关系巾处于主导性的地位.师生关系的促进和改善也应该以教师为重点。

一、更新教育观念,尊重每一个学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

原来的许多教育观已经不适应新的需求.尤其是关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地位、学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老师对学生的态度等都需要做出新的解释。

在新的形势下,教师要树立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尊重学生的主体,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学生合作学习,每个教学环节不忘尊重学生,不忘面向全体。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的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的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的研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开始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趋势,而这也对师生关系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是一个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需要极大的信任、包容和理解,这也需要教育者注重人本主义教育,加强与学生的沟通,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

一、教育者应注重人本主义教育在新课程改革中,教育者需要注重人本主义教育。

对于教育者而言,如何去培养学生的人性、信任、理解,建立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是非常重要的。

在实现这一点时,教育者不仅要靠自己的素质和教学能力,还要通过有效的教程设计去引导学生发现并发挥自己的潜能。

尊重个体的差异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建构具有美感的实践主体,让学生在自主、自由的探索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是我们教育者所应该努力去实现的目标。

这样的教育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术成绩,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让他们准备好面对未来的挑战。

二、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建立共同的话语平台与学生的沟通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也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必要途径。

教育者应该了解学生对于教育的期望,积极寻找与学生沟通的机会,在课前、课堂和课后都应该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主观思维,分享他们的意见和观点。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信任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同时,在沟通中,教育者也应该采取有效的方式去刺激学生的思考和求知欲。

例如,在中文课堂上,教育者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释放学生的思维灵感。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三、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教育者需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育者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学习方式,采用多种教育手段和形式,来满足学生的需求。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的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的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的研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领域的师生关系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推崇“双向互动、教学互动、体验互动”的教学方式,这也意味着师生关系不再是单向的,而需建立在双向互动的基础之上。

本文将从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的定义、特征、作用、构建以及优化等方面探讨这一话题。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的定义传统上,师生关系被定义为一种单向的、垂直的、权威的关系,老师是权威的,学生是被教导的一方。

然而,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平等的、民主的关系。

这种关系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合作,不再强调传统的“师长制”,更注重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并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育更加形成一种民主关系。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的特征1、双向互动在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强调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

不再是一个单向的、垂直的、权威的关系,而是一个互动的、平等的、民主的关系。

不同于之前的老师主导、学生被动的教学模式,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老师和学生在交流和互动中建立更加良好的关系。

双向互动的师生关系可以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更容易地接受和吸收知识,同时也可以帮助老师更加了解学生,在对学生进行指导的同时,更加人性化、对学生有针对性。

2、平等合作平等合作是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另一重要特征,这种关系突出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合作性和民主性方面。

在这种新的师生关系中,不再存在传统的老师“传授知识”、学生“被教导”的状态,而是强调“共建共享”的教学模式。

因此,在课堂或者在学校,师生之间的交往不再是“上下级”,而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

这种情况下,学生和老师都有机会共同发言和解决问题,这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同时也使教育更具有民主性和人性化。

3、尊重个性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中,每个学生都被认为是独一无二的,师生关系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115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贾洋(长春市绿园区锦程学校吉林长春130000)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不再是固步不前,仅仅停留在“师道尊严”之上。

在新的时代师生关系又有了新的内涵。

新时代的教师用科学、普遍、持久、深厚的爱去爱护每一个学生。

学生 对我们无私的爱回报以尊重与信赖。

在平等的前提下建构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尊师重教人格平等新型师生关系中图分类号:G4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 (2017) 20-0115-02一、 古今中外师生关系的概况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受儒家思想的 影响最为深远。

孔子的“仁、义、礼、智、信”的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的核心理念。

《礼记•学记》中曾经这样 记载:“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之 敬学。

”[1]这里正式提出了“师道尊严”的思想。

“师道尊 严”这四个字,很精辟地概括了传统教育中教师的职责与 地位,很好地诠释了传统教育中师生的关系。

西方的教育理念提倡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平等与民主对他们来说很重要。

学生可以对老师的错误进 行评判指正,老师也不会因此而觉得难堪。

他们的思想中 认为这是一件很正常的教学互动环节。

而这与我国传统教 育中对教师的定位是不同的。

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教 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是万能的,是高于学生的 权威。

二、新课程理念对师生关系的影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古今中外形形色色的师 生关系,都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其为新课程改革来服务。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建构新型的师生关系。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出发 点。

教育理念的变化,势必引起新的师生关系的变化。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新型师生关系结合新课程理念与传统中西方教育思想,新型的师生 关系应建构在“爱生”与“尊师”的情感基础之上的。

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构建的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构建的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构建的研究一、概括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师生关系的和谐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本文将对新课程下师生关系的构建进行探讨,分析其重要性及影响因素,并寻求改善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传统师生关系已不能满足新课程的要求。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个性的发展也需要教师去关注和保护。

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

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主导、学生被动,以及缺乏沟通和互动等。

这些问题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新课程目标的实现。

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构建的意义重大。

1. 问题的提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师生关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师道尊严、应试教育模式已逐渐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民主、平等、合作、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正确认识并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和引导者,其角色定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更应该扮演好引导者、协作者、管理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也应该积极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学生应该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还应该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新课程背景下,师生之间的关系需要重新定位和构建。

只有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

平等与尊重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兴趣和 爱好,摒弃“师道尊严”的观念,不 再居高临下地要求学生唯命是从。
教师应该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 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互动与合作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过程,教 师应该积极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探究、实践、思考,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生的观点和意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善于倾听学生的反馈
02
教师需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
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
03
教师需要与家长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形成教育合力。
05
新型师生关系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师生互动
总结词缺乏对比ຫໍສະໝຸດ 究现有的研究大多是针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进行描述和分析,缺乏与传统教育模式下 的师生关系的对比研究。未来可以开展对比研究,更直观地展示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 优势。
深入研究影响因素
影响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因素很多,包括学生个性特征、教师教育观念、学校文化等 ,未来可以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如何优化师生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和良好品德,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04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实践策略
教师角色的转变
从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要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从管理者转变为合作者
教师需要转变角色,从管理者变为合作者,与学生建立平 等的合作关系,共同探究知识,实现教学相长。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的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的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的研究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教育的发展,而教育的发展又离不开教学理念的更新。

新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一直是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

以中国为例,近年来国家对教育改革的力度逐年加强,新课程理念也逐渐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应用。

相较于传统课程,新课程的实施标志着教学观念的变革和师生关系的重构。

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本文将着重探讨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研究。

一、新课程理念的提出及其对教学观念的变革新课程理念是在新世纪初期提出的,旨在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人生能力为目标,注重以实现学生自主发展为重点的课程体系。

新课程的实施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帮助学生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相较于传统课程,新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实践等方面。

在新课程理念的推进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开始逐渐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和学习观念。

传统的课程设计注重知识的传递,教师只是传递者,学生则是被动接受者。

而新课程理念则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协作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师的角色也由传授知识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需要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而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和经验。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传统课程下,师生关系是“传统式”的,即师生之间的关系主要是被动的、尊重等级和权威,学生需要听从教师的安排和指示,而教师也更多地扮演着严厉的管教者和教授者的角色。

这种师生关系模式,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其中也有“老师是什么,学生就是什么”的观念。

而在新课程理念的推进下,观念的改变将带来师生关系的重构。

新课程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动性、知识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

最新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特点

最新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特点

3.简述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特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出发,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对师生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具有以下特点:(1)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

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完全平等的,师生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并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

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地教导学生,而是以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来帮助、点拨学生。

(2)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和谐融洽、充满浓郁感情色彩的关系。

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充满自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智慧潜能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教育教学工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可以减少学生心理疾患、减轻学生各种心理负担。

由此可见,情感不但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助推剂,更是学生心灵世界的支撑点。

(3)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关系。

教师应该抱着谦虚的态度,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

教师可以凭借自己的传统经验引导学生,学生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敏锐和朝气影响教师;教学不再是教师生硬的灌输,而是师生之间智慧与智慧的启迪、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是师生之间共同探讨、共同成长、共同走过的一段美好历程。

4.如何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1)确立合理的心智技能原型。

心智技能一般存在于有着丰富经验的专家头脑之中,由此模拟确立模型的过程实际上是把专家头脑中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经验“外化” 为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活动模式的过程。

(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

由于心智技能是按一定的阶段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培训方面必须分阶段进行练习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

为提高分阶段练习的成效,必须充分依据心智技能的形成规律,采取有效措施。

一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
【摘要】师生关系是由教学关系为主的关系体系构成的,因在教学上存在着师生相互间的期待,进而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学质量。

因此,要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师生关系教学质量共同期待构建
去年秋季笔者校在全校中高年级学生和教师中进行问卷调查,从问卷调查统计来看,概括起来,受学生喜欢的教师大至有以下几种:一是待人温和,理解尊重学生,修养好,工作认真负责。

如:他待人温和,工作认真,从不对学生发脾气,无任何不良习惯,如上课接手机,说脏话等。

二是总是笑脸待人,感到很亲切。

三是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公平民主,一视同仁。

如:她能够一视同仁对待学生,从不带有色眼镜。

四是能够在多方面关心学生,我总觉得有一种亲切感。

五是知识渊博,讲课精彩,有幽默感,学习起来很快乐。

如:她下课经常和我们在一起玩,和我们说话,让我们一点都不怕她,很喜欢她。

从教师问卷调查统计来看,教师也希望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上课觉得轻松,完成教学任务很顺利,心情愉乐。

由此可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和共同期待。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隐形环境。

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往往处于主导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做师生关系良性循环的启动源,笔者认为,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首先改变自己,并努力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一、教师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用一颗”爱”心对待学生。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

用心积聚对学生的爱,这是建立现代师生关系的根本。

列·尼·托尔斯泰曾说过:”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个好教师;如果把对教育带来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个完美的教师。

”爱是教育事业的基础和开始,教育的成功来源于对学生的最大热情。

学生非常需要老师的爱,教师只有情感投入,把爱的甘泉洒向他们的心田,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引导起学生对教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创设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

我们熟知的教育夏丏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我们的教育事业就是爱的事业。

只有教师投入真诚的爱,爱学生,用真情感化学生,才可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才会把你当作自己信赖的朋友,我们才会收获亲密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二、用心沟通,平等对话,尊重理解学生。

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需要学生的尊重,学生同样也需要教师的尊重。

然而受多年来师道尊严的影响,在对学问的探讨方面,在道德行为方面,当教师出现错误时,说一声”对不起”却成了难以启齿的事,而有的学生不喜欢某些教师的主要原因是:”老师认为他从来没有错的时候。

”西方有句名言:”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这并不意味着西方人不尊重教师。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也是一条真理。

敢为真理说”对不起”的教师,永远受学生敬重。


师还应该无条件地接纳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以表扬鼓励为主,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教师对学生批评训斥过多,甚至讽刺挖苦,侮辱人格,必然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师生关系紧张,从而大大影响教育效果。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无论是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人,我们都应该称他为小朋友。

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也要学生做我的朋友。

”因此,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教师对学生多一份关心,学生就会对教师多一份信任。

教师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倾听,记录真实而动人的案例。

学生把自己的困惑与不解写进日记,敞开自己的心扉,真实吐露心声,在平等的交流中,师生之间架起了沟通心灵的桥梁。

三、深入了解学生,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了解学生的心理水平和知识能力水平,提出适当的要求。

学生的任何行为都有其内在动因和心理条件,并且学生的学习是一能动过程。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发生在学生心理上。

教师提出的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动力,因此,提出适当要求应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学生的心理水平和知识能力,避免出现”吃不饱”和”够不着”的情况。

了解学生个性,培养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才。

教育塑造人就是在学生的个性基础上,因势利导地培养,使之成为在社会规范指导下充分发展了个人特性和潜能的人才。

我们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社会化教育,使之
适应社会,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把自身的个性和潜能外化为社会的价值,使他们”能成为什么就成为什么”。

只有承认并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才能为其个性发展提供更多的条件。

我们教师要对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的性格、气质、意志、兴趣等个性加以了解,然后再根据其个性特点,施以恰当的教育方法。

这样的教育,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效。

四、教师要加强学习,转变角色,转变教学方式。

教师要不断地充电学习,及时掌握教学新理念,并有效地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去,学生对于工作能力强、课讲得精彩的老师都有一种尊重崇拜心理,只有老师不断充电,多学习新的育人理念,才能更好的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必须依赖于自身的个性魅力,即教师的个人学识、激情、思想、亲和力。

教师宽广的胸怀,积极的心态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教师课堂上丰富的知识、生动的教学会深深地吸引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法、直观法、对话法、竞赛法、换位思考法等,采用恰如其分的表扬、满怀希望的鼓励,耐心的引导点拨等多元的评价策略,争取教学成功,赢得学生的认可和信赖,增强教师的亲和力,以利于提升师生关系。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老师,连带着也热爱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

《学记》中指出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的心声,是时代的呼唤,其更多的要寄希望于广大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
完善。

只要教师在思想和行动上真正的去接近学生,把自己无私的爱全部奉献给学生,那么与学生之间就一定会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