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及反思(张凤)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材简析《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因而“送别诗”在古诗词大家中可谓颇具规模的一系,诗人们无一不涉足过这一主题。

然而在这浩如烟海的“送别诗”中,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据说落成之后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

明代李东阳评论此诗说:“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

这首七言诗共四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但又字字、句句含情。

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因此引导学生深刻地感悟这份情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而读是悟情的首要问题。

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方面的要求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

”对于古诗教学的要求是了解诗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因此本课教学“以读代讲”,重点在读上下工夫。

二、教学目标n 知识与能力1、认识生字“舍”,了解用法。

2、初步学习古诗的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结合注释了解古诗的大意。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过程与方法1 、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多层次阅读,互相协作。

2 、大胆交流、发表独自的见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悟诗中表达的浓浓离别情。

2、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古诗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重点(1)教学重点:在读诗中鉴赏,在鉴赏中读诗。

(2)教学难点:体会诗中表达的浓浓离别情。

四、教法1、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感悟为主线。

2、细化读,让读使诗歌在课堂中化静为动,激活语言文字背后的隐性内涵。

3、通过对话给予学生心灵自由生长的空间。

五、学法1、通过“读、品、诵、悟”的方法学习古诗,达到入诗境、解诗意、读诗韵、悟诗情。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正确理解“安西”“阳关”等词。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诗歌大意,掌握诗歌的内容。

3.体会作者送别友人的情感,学会珍惜友谊。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诗歌大意,掌握诗歌的内容。

【难点】体会作者送别友人的情感,学会珍惜友谊。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有过离别的经历吗与人离别、与动物离别、与心爱的玩具离别都可以,说说当时的心情(学生自由发言),在古代人们的离别又是什么样的呢心情又是如何呢一起走进诗歌去看看吧。

(板书标题和作者)(二)初读感知1.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明确: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朗读,重点强调“安西”“使”“阳关”的含义。

)2.朗读诗歌,了解诗歌讲的是什么内容(明确:作者王维送别友人元二去往安西。

)(三)深入研读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前两句,想一想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明确:这首诗歌前两句主要描绘了在一个细雨温润尘埃的早晨,渭城的旅舍周围柳色青青的景象。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作者送别友人。

)2.请同学们前后四个人为一个小组,朗读诗歌后两句,结合全诗讨论这两句诗展现了什么。

10分钟后分享讨论结果。

(明确:交代了诗人在送别友人,劝友人再喝一杯酒,因为出了阳关就没有老朋友了。

诗歌前两句交代送别的环境、天气,后两句是送别的具体场景。

)3.结合诗句,思考这首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从哪里感受到的(明确:在古代离别的时候会喝酒,酒代表了祝愿,代表了情谊。

王维劝友人再喝一杯酒,实际上“更尽”一词说明此前已经喝了酒,可见王维是希望能够多和朋友相处一段时间,让分别晚一点到来,可见他对元二的感情十分深厚,对于分别十分不舍。

安西和渭城相距甚远,在古代交通不便利,离别意味着多年不再相见,甚至一生无法再见。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第1篇】听课心得:张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时,教师巧妙地采用让学生为古诗设计配图的方法,“你想画什么?”“为什么?”学生答:想画柳树,细雨,马车,酒等,并说出自己的理由,这一问一答的图画设计解说中,学生准确地把握了诗句的意思,让人不得不佩服张老师设计的巧妙。

在教学中张老师还表现出丰厚的文学功底。

当学生说到要画柳枝时,她马上补充古人有送别时折柳枝的习惯,“柳”、“留”谐音,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同时脱口而出,为学生补充出“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一使学生感受到古典文学的美,二也使学生对学习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学生回答二人的深情全都在酒里时,她又即时补充古人送别时的另一种习惯--饮酒,即喝送别酒。

在最后指导读全诗时,她又即时提出了吟诗,同时补充古人送别时的又一种习惯--唱歌,并且告诉学生这首诗在唐朝被谱成了一首歌曲,即著名的《阳关三叠》,被后人千古传唱.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欣赏并一同哼唱《阳关三叠》,把学生全部带入送别现场,把本课教学推向高潮,真令人拍案叫绝.此外,张老师查阅了《全唐诗》、《唐诗鉴赏》,深入了解了王维的生平,并查阅了一些历史资料,如《阳关三叠》被谱成曲等,再加上自己的文学积累,在课堂上的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使得这节课时时精心,处处精彩,为学生充分展示了古典文学的无穷魅力,使得我们几位听课者无不啧啧赞叹。

台下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张老师这节课的成功绝不是一时之功,也绝非巧合,那是她长期以来学习的成果,长久的积淀,真所谓“厚积才能薄发”。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第2篇】【教学反思】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引向课堂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

只要能够让孩子们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并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我觉得都值。

语文《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语文《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语文《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安史之乱的背景及其对经济和文化带来的影响。

2.理解《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歌背景及其写作意图,领会作者王维的艺术特点和艺术追求。

3.学会鉴赏古诗文的方法,掌握节奏、韵律感和意境,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1.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授课内容如下:•《送元二使安西》的历史背景及文本鉴赏•讲解王维的艺术风格和写作特点•阅读理解与文学鉴赏2. 教学方法:•阅读指导 & 文本讲解:分析《送元二使安西》的意义和深层次内容以及艺术特点,让学生全面理解诗歌的历史和文学意义。

•音乐课堂 & 群体表演:为学生播放古琴和筝曲,以帮助学生感悟中华文化与艺术之美,并在诗歌学习中增加美感成分。

•小组合作 & 个人写作: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写下个人感悟。

三、教学流程1. 热身阶段•播放相关音乐,让学生进入诗歌世界氛围中。

•带领学生提前理解诗歌背景,探讨安史之乱等历史事件对唐代的影响。

2. 主体阶段1. 学习诗歌•教师讲解《送元二使安西》的文本鉴赏,让学生有从原文理解诗歌的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诗歌后给出问题思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2. 理解王维的艺术风格•对王维的艺术风格进行讲解与了解,并引导学生展开学习了解,找出王维诗歌的艺术特点,让学生了解王维的艺术追求。

3. 阅读理解与文学鉴赏•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完成对《送元二使安西》的阅读和分析,了解景寂感怀的内涵。

•学生个人写作: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对《送元二使安西》的理解,然后撰写自己的文学鉴赏。

3. 总结阶段•教师和学生分享本课所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师提出问题、作为课后作文的题目,鼓励学生在家持续思考和加深对于诗歌写作的认识。

四、教学反思本次公开课最大的收获在于,在我对竞赛篇目的熟练把握性方面的提升。

备课时仔细审视了历年的赛题,反复推敲了相应的考点,制定了详细的教案和应对策略,学生上课情况反映良好,诗歌学习也更加容易深入。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学习按平长仄短的规律来读诗、吟诗、舞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2、通过赏读学习《送元二使安西》,积累有关送别诗句,并尝试运用。

【教学过程】一、引题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王维的诗。

1、板书课题,简介王维。

2、释题:谁送谁送到哪里去去干什么示图理解:渭城、阳关、安西。

正确读题。

二、读诗1、师范读:教学平仄规律。

2、生自读诗文:交流质疑:师生按照平仄规律边读边体会诗文含义,重点理解:浥、更尽、故人。

3、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欣赏:随机体会诗情:师:当你静静地聆听的时候,你们看到──渭城的柳色──渭城的空气──渭城的客舍──渭城的朋友──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师:可是,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清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使安西了。

4、同学们,当时阳关以西(出示课件)是无尽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这无尽的荒草。

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

师:西出阳关无故人。

元二要经历3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这一路上,陪伴他的只有这满眼的荒漠,满目的戈壁。

身为好友的你,在这离别的时刻,还想对元二说些什么呢生交流。

师:所以,在这分别的时刻,该怎样读呀(师生配乐朗读。

)5、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喝下这杯酒了吗可我分明感觉到这酒里还有点别的滋味。

你品出来了吗这一杯酒够不够那就──师生:再来一杯。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喝完这一杯,元二该启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再送他一程吧。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生共读(配乐):《送元二使安西》。

三、唱诗王维读着读着,情到深处,便轻轻地唱了起来。

师生清唱,体会诗情。

四、吟诗1、半读半唱叫作吟。

2、师示范。

3、生跟学吟。

五、舞诗吟之不足则舞之。

生学习手语。

师生边吟边舞。

六、拓展,深化诗情同学们,元二走了,出使到遥远的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及反思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及反思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及反思《送元二使安西》是唐朝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王维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送行,其深厚的情意,不言可知。

下面是第一我为你带来《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词语的情味,体会语言的精妙。

3、感受诗人与好友的深情厚谊;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咀嚼和体悟重点字词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教学预备】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

搜集送别诗。

【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有一首曲子叫《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这首曲子是后人依据我们今日要学的这首诗创作的。

(设计理念:人的情感的产生和进展依靠于肯定的情境,儿童更是如此。

美丽、有些淡淡哀伤的古筝独奏《阳关三叠》,关心同学架起想像的桥梁,将同学带到了几前年的渭城。

入境,为理解古诗奠定基础。

)(点评:新课程提倡,教学中老师要成为同学学习的乐观关心者和引导者。

此环节中,老师为同学展现古典乐曲《阳关三叠》,首先就为同学创设了诱发学习爱好、激发学习的动机环境。

通过创设符合本节课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为同学提示了新旧学问之间联系的线索。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理解诗意。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2、引导同学读准"朝'"舍'"更'的读音。

3、引导同学理解"浥'"更尽'等字、词的意思。

(设计理念:借助解释,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初知大意,为深化理解古诗扫清障碍。

)(点评:"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这一提问特别必要。

的确,同学的阅读思维是看到信息后,信息立刻会触动其思维,即可就会产生"这写的是什么呢?'的疑问,有疑问就有思索。

老师此时提问,给同学供应发表感知课题、分析问题、沟通逐步思维收获的机会,是敬重同学学习主体地位的表现,也是了解学情、绽开后面连续学习的前提,更是引发、培育同学学习时要产生问题的意识的需要。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在语文课堂中,古诗词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尤其在六年级这个阶段,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中文知识基础和阅读能力,因此需要加强对古诗词的诵读、理解及欣赏。

本次教学中,我们选用了唐代大诗人王之涣所作的《送元二使安西》,以此来启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理解,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

二、教学目标1.了解《送元二使安西》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能够朗读《送元二使安西》,把握其词句和节奏;3.能够理解《送元二使安西》的主题和意义,并尝试进行简单的赏析;三、教学过程1. 初识《送元二使安西》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下这幅图片: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请读一读,这是一首诗吗?(学生回答)其实,这是一首词。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中,词与诗都属于文言文的范畴,二者都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底蕴。

接下来,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整首词,看看能否发现和理解其中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 探究《送元二使安西》的背景和历史意义王之涣所作的《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有名的送别词。

它是为历史上的一位唐代使者写的,他的任务是前往古老的西域地区(现今新疆的一个地区)开展外交、商业活动和文化交流。

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需要派遣使者前往西域呢?你们对西域地区了解多少呢?(学生回答)在唐代,西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地方。

它位于中国的西北边境,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丝绸之路交通线的一部分,还是肆虐于中亚地区的环节地带。

因此,唐代的政府和商业家都非常关注西域地区,希望通过派遣使者和开展贸易、文化交流来统治和扩大影响力。

接下来,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整首词,并思考:这首词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和思想呢?3. 分析《送元二使安西》的节奏和韵律在学习一首古诗词时,除了要了解其背景和历史意义外,还需要注意其中的节奏和韵律。

这些是古诗词的基本要素,也是它们能够产生美感和感染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请同学们分别读一下以下两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与反思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与反思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与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设计思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古诗涵盖面宽,意蕴深远,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二、教材分析本课的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送元二之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选编这两首诗的意图,一是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二是让学生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三、学情分析通过古诗吟诵活动的开展,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程度的古诗词。

对古诗词的品味理解能力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此时学习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这样有一定深度的诗文可以将学生的古诗品读能力有一个阶段性的提高。

四、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五、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与反思第1篇】《送元二使安西》教案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教学目标1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1收集描写友情方面的名诗名句。

2安西指的是现在哪个地方3王维和元二在分别的时候可能说些什么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

谁有知心朋友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

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指名回答。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

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

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

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名句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

3师:这浓浓的友情,这难以割舍的友情,就这样在人们之间一直传递着。

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

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

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4师:看课题,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了课文。

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谁知道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个什么地方师补充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5师:这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送别诗。

打开书,结合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二情读古诗,想象画面,走入诗境一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反思(共5篇)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反思(共5篇)

《送元二使安西》的教课反省(共5篇)《送元二使安西》的教课反省由的***投稿精心介绍,我希望以下多篇范文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照借鉴作用。

第1篇:《送元二使安西》的教课反省这篇《送元二使安西》的教课反省范文是我们精心精选的,但原对你有参照作用。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绚丽明珠,语文课程中也明确指出:学生能朗读优异诗文,并经过读文的腔调、节奏等体会作品的内容,领会诗人的感情,还可以背诵优异诗篇。

《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有名的送别诗,我主要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朗诵和发现,理解作品内容,领会作者的感情。

板书课题后,我先请学生仔细察看,你能从课题中能认识到什么呢?“我知道安西是个地方。

”“我知道了作者要送别好朋友。

”“我知道作者的好朋友是元二。

”经过发现,大家轻松地理解题目的意思。

“作者是怎么样来送别自己的好朋友呢?相信大家经过读诗就能理解”。

教师合适的过渡语把学生引到读中。

接下来就是自由读古诗,读时提示学生注意诗中两个多音字的读音,等大家都能正确读娴熟,再让学生用自己的“火眼金睛”从诗中来发现,并拿起铅笔把发现标注出来。

接到这个任务后,学生的踊跃性很高,都能圈圈点点,写出自己的发现。

在学生发布自己的发现时,我把这些写在板书上,经过沟通自己的发现,诗中的地址(渭城)、人物(作者王维和气朋友元二)、时间(清晨)以及当时的情形(毛毛雨中青砖碧瓦的旅店和翠绿的柳树,作者与好朋友不断的喝酒)一一展此刻眼前。

学生对古诗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讲诗意也就瓜熟蒂落。

在认识诗情诗意后,学生的朗诵也就更到位了。

此时我的指引语也把学生的感情步步推动。

“王维与好朋友喝完酒后,牵着马儿送了一程又一程,可送君千里终有一别,你能用自己的朗诵替诗人送一送好朋友吗?”“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王维与好朋友辞别以后,没想到竟成了永诀,谁再能朗诵这首古诗,感觉他们深沉的友谊。

”此时作者别出心裁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之举把对朋友迷恋、关切深沉之情尽展眼前。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课堂时间:1课时(40分钟)教学目标:1.了解《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和创作背景;2.理解诗歌内容,掌握元稹的写作手法和意图;3.分析诗歌运用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教学内容:1.了解元稹和《送元二使安西》的创作背景;2.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结构和修辞手法。

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2.呈现与探究(10分钟)教师出示《送元二使安西》的全文,要求学生静读,并思考以下问题:a.诗歌的主题是什么?b.诗歌表达了哪些情感?c.诗歌的结构是怎样的?d.诗歌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小组合作(10分钟)学生自由组成小组,交流彼此的理解和观点,并共同回答上述问题。

4.共享讨论(10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依次发言总结小组的观点和答案,进行整体讨论。

5.老师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和答案,并给出自己的分析和解读。

6.教学反思(剩余时间)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教学反思,讨论课堂的优点和不足,以及课后的扩展学习方式。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学习《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词,让学生了解元稹的创作背景和这首诗的主题、情感、结构以及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设计采用了导入、呈现与探究、小组合作、共享讨论和教师总结的教学步骤。

通过导入部分的介绍,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对元稹和《送元二使安西》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而呈现与探究部分则是为学生提供了阅读材料和问题,让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辨能力。

小组合作和共享讨论部分则是为了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相互交流,增强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最后的教师总结部分则是对整个课堂进行总结和点评,给出自己的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让学生在密切的互动中学会观察、思考和表达,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元稹的创作,加深对《送元二使安西》的理解,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积累了基础。

人教版语文四上《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与教学反思

人教版语文四上《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与教学反思

人教版语文四上《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与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这首诗描绘了作者送别友人元二出使安西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友人身处险境的关切。

全诗以送行为主线,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这首诗意境高远,语言优美,充满诗意,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古诗的优秀素材。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能够理解简单的古诗意境,但对于这首诗中的一些字词和景象的理解可能还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字词,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理解诗中的字词,体会诗的意境。

3.感受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的送别之意。

4.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和朗读。

2.诗意境的理解和体会。

3.诗人的情感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送别的深情。

3.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正确掌握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韵律。

4.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分享对诗的理解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音乐资料,用于营造教学情境。

2.准备诗的译文和注释,方便学生理解。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营造一个送别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情境。

2.呈现(10分钟)展示诗的全文,引导学生朗读,注意指导生字词的朗读。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教师纠正发音,讲解生字词的意思。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朗读,教师抽取学生朗读,并给予评价。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讨论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分享自己的感受。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7.家庭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回家后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含教学反思)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含教学反思)

2.送元二使安西[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词语的情味,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3.感受诗人与好友的深情厚谊;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咀嚼和体悟重点字词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感悟诗人离别的情怀。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

有一首曲子叫<<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这首曲子是后人根据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创作的。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理解诗意。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2.引导学生读准“朝”“舍”“更”的读音。

3.引导学生理解“浥”“更尽”等字、词的意思。

三、细读古诗,感悟诗情1.渭城这里的景色怎样,你是从哪些字、词感受到的?2.指导感情朗读。

3.体会“柳”的寓意:一个柳字,你能读懂诗人的情吗?带着这种情怀,再来读诗句。

4.拓展关于“酒”的诗句,理解“酒”中蕴涵的情。

话练习:相聚的日子,他们曾————————5.这是一杯怎样的酒?6.有感情朗读。

四、互文理解,感情升华。

1.拓展:“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寒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从这首诗中体会什么?对比想象安西与渭城的不同。

2.结合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体会别后的思念。

3.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

学生背诵课前搜集的其它送别诗。

[教学板书]2.送元二使安西雨蒙蒙柳青青酒浓浓情绵绵依依惜别[教学反思]唐代大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千古传诵,脍炙人口。

它是送别诗的典范。

我在教学时先播放歌曲《送别》,并以抽背的形式让学生背学校举行“我爱记诗词”时背过的送别诗,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很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

教学中根据诗歌特点,先从情“这是一杯怎样的酒”到景“哪些景物让诗人的愁绪更浓”再回到情“朋友要去塞外荒漠,难舍难分”。

大胆地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层进式的以情“引读”,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以“以讲代读”的魅力,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及反思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及反思

校本教材研习《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并会写“浥”字,读准诗中的前鼻音、后鼻音。

2、学会吟诗,并背诵这首诗。

初步了解古诗的韵律美。

3、体会诗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诗人以酒送别的情怀。

感受古人借物抒情的丰富多彩。

难点:试着将本诗“吟成一首曲”。

教学过程:一、导入以旧诗引入,让学生感知“送别”这个主题。

体会古人不同的送别方式。

二、读通一首诗1、诗题,解题。

2、读准字音。

3、能按照古诗的韵律朗读。

4、熟读成诵。

四、吟成一首曲欣赏《阳关三叠》,在音乐伴奏中学着吟唱古诗,初步了解古人“奏乐迎宾,唱和送友”的文化习俗。

五、读出一段情品味“劝君更尽一杯酒”是怎样的一杯酒?酒中有着怎样的情?六、感受一个世界无论是孟郊的“以衣相送”,还是李白的“踏歌而行”,抑或王维的“以酒相送”,寄托的都是一份真诚的情感。

面对即将分别的亲人好友,诗人心中充满的是微妙而复杂的心情——难舍难离之情,忧虚之情、骨肉亲情、民族大义之情……所有这些,通过一杯酒、一首歌、传递出来,沁人心脾,感人至深。

七、板书:目愁歌送元二使安西爱情真感人心忧天下衣忧酒恨课后反思: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学生从凝练简洁的诗句中,驰骋想象,领会诗情,确实不容易。

教学设计以师生互动为主线,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点,相机引导,教学风格清新明快。

通过解题,初读,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意,初步进入诗的意境;通过品析文眼、俪句,揣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境中悟情;我在教学中通过多种诵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语感。

“导”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导”在声情并茂的情境中,“导”在关键词句的赏析中,“导”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较好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特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觉得读还不够,指导书写不到位,拓展不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送元二使安西》观课反思

《送元二使安西》观课反思

《送元二使安西》观课反思金凤区第二小学牛静10月12日,听了毛老师的古诗《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听完后感受颇深,现将听课后的感受反思如下。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诗文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歌以凝练的语言记录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点。

教学中我觉得毛老师在以下几点做的比较好:一、整堂教学体现了《课标》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把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提高、情感提升”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之中。

按照预设的以“情”为主线,以“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主要环节引领着学生享受经典之韵味,这堂课成功的是教师和文本、学生和文本、教师和作者、学生和作者之间的发生对话,能够从情感深处激发学生热爱学习,渴求一种知识学习的更高境界。

二、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引,使学生主动愉悦的接受熏陶和提高技能,首先是让学生按要求课前预习,这样就弥补了40分钟以内难以寻求的资料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求知的好习惯;并且能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其次是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诵读—积累”;还有就是在理解诗意时抓重点词句击破的方法等等。

这样以来,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对于古体文的学习不在惧怕,并且可以辐射到课外,举一反三的自学更多的古诗文,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三、教师能够熟练的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教学中毛老师合理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了解当时阳关以西、安西的状况。

处于河西走廊尽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

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

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

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

从而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

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

小学三年级语文《送元二使安西》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5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送元二使安西》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5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送元二使安西》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5篇)《送元二使安西》诗词教学反思篇一一堂课下来,给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点不足:一、教学中的朗读方式应多样,多让孩子尝试。

如教这首古诗时,先让学生尝试读读,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比老师大多了,这也是他们年龄的特点,再听老师读,语言的设计是你们读得比我小学时候好多了,想听老师朗读吗,这样问,既可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又能让孩子明白怎样才能读好古诗,不妨像老师学习一下。

教学水到渠成。

像这样多样化的评价,才能启迪学生读书的欲望和思维方式,原来生活中、学习中许许多多的问题也像朗读评价一样要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去解答。

二、教学中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一部分学困生的兴趣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使课堂成了部分学生展示的舞台,今后应多给学困生表达的机会,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小组讨论交流,没有给足学生说的时间,小组合作有些走过场。

另外,当学生读不好时,要再给他机会和指导,让他自信地坐下,这一点今后教学中也要注意四、语文教学,只阅读一些教育类书籍和杂志,面太窄了,视野太有限了,难于登上大雅之堂,如果改变一下,结局就不同了。

如历史、地理、数学等等,比如教这首古诗,运用地理知识,能使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轮廓;运用数字,使学生心中知道实际距离竟这样遥远;运用历史知识,把远距离的事件拉近,再拉近,仿佛如刚刚发生的一样。

因此,老师平日的阅读应该广博而宏富,对教语文是有益的。

也就是平时我们常说的要给孩子一碗水,自己首先应有一桶水也就是这个理。

送元二使安西篇二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舍,君)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唐朝诗人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指名背诵。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反思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反思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一、教学目标:1、会认写2个生字。

2、课堂上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基本会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二、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入境,导入新课师:在你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

可是,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你不得不和你的朋友分开了,此时,你的心情怎样?(请个别学生回答)师: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依依惜别。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0课的第二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二)解题师:谁送谁?(王维送元二)(出示课件:王维简介)元二要去哪儿?(安西)(出示课件:地图)师:从渭城到安西大约有3000多公里,如果元二用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马车,也要半年多的时间。

元二去这么遥远的地方是去游玩么?可以不去么?(元二是奉皇帝的命令出使安西,到安西做官,所以这里用了“使”。

1、读诗题(注意停顿)2、说说对题目的理解。

(三)检查预习的认读情况1、请个别学生来读(评一评)2、指出“朝、舍”重点字。

3、读古诗:齐读、男女分读。

过渡:苏轼说:品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果请你来为本诗配图,你会画些什么?为什么?(我们开学习古诗的前两句:齐读)(四)理解古诗学习古诗的前两句柳:(古人在送别时有折柳枝的习俗,因为“柳”与“留”是谐音,表达出依依不舍之情。

)雨:(你会画倾盆大雨还是蒙蒙细雨呢?为什么?)舍:(旅店)师:请闭上眼睛想象:渭城清晨下了一场蒙蒙细雨,湿润了地上的尘埃,旅店旁边的棵棵绿柳,也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了。

多么美的景色呀,用你的声音来读一读。

诗人王维和元二有心情去欣赏美景么?为什么?(出示课件:安西图片)说说这是个怎样的地方?(出示句式:也许。

也许。

)师:如果你是元二的朋友,你的朋友要去这么遥远而且环境那么恶劣的地方,你会对他说些什么?过渡:朋友,请在喝完这杯醇香的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与反思第1篇】《送元二使安西》是《积累、运用五》第一题读读背背部分的内容。

教材的要求是会背诵古诗,至于抄写和大致理解诗意也不在要求之列。

这首诗我以前已经带领学生背过,所以,再指导背诵这首诗已经不是我教学的主要目的。

因此,教学这首诗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检查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就我班学生背诵古诗的数量而言,如果他们能把诗中的生字全达到会认,那么,多数同学不但小学阶段的字应该已经全部会认,中学阶段也应该认了不少。

所以,在复习古诗的同时,检查他们的识字能力,应为教学的重点之一。

2、理解诗意。

背诗的目的是感受诗的意境,陶治性情,提高人文素养,学习运用。

因此,要求孩子在会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诗意,成了我教学的又一重点。

3、复习拓展。

孩子们背诵王维的诗已经不少。

如何在学习本诗的同时巩固加深对其他诗的印象,也是我教学中应该考虑的。

4、理解王维写景诗的意思,初步感受体会王维诗的风格。

在归类理解诗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概括诗风的环节。

虽然不够详细、全面,但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受王诗的风格,必将有助于他们加深对诗的理解,提高鉴赏能力。

基于以上四方面的考虑,我带领学生对王维的诗进行了研究性学习。

一、导入。

王维的诗,我们已经背过几篇了。

下面我写几个他诗中的字考考你们,看你们认识吗?(渭、悒)。

部分学困生不认识)。

因此,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必须要认识生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要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认真朗读,记住字形,在把诗读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背诵。

二、复习《送元二使安西》。

让学生朗读后试着说诗的意思。

(经过部分同学一个词一个词的理解,加上老师对“元二”、“安西”、“渭城”、“悒”、“阳关”等词的解释,同学们弄懂了这首诗的意思。

)三、回顾背过的王维的诗。

1、指名同学领背王维的诗。

一个同学领背一首,共背了《山居秋暝》、《竹里馆》、《杂诗》、《相思》、《使至塞上》、《鹿柴》、《鸟鸣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八首。

《送元二使安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送元二使安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送元二使安西》第二课时教课方案教课反省教课目的:1、稳固已认识的 5 个生字,会写的 7 个生字。

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述的情况,领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3、比较课文中的两首送别诗和采集到的其余送别诗,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育学生课外主动累积诗歌的好习惯。

4、持续培育学生的审美情味,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课过程:一、回首第一首诗,导入第二首诗。

1、回首第一首诗内容,并背诵。

2、导入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二、运用学法,自学悟诗。

1、自由组合,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愿意绘画的组一个组,愿意表演的组一个组,愿意编成故事的组一个组,愿意理解朗读的组一个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2、各组报告沟通。

(创建美、表达美是审美教育的最后目的。

学生用自己善于的各样方式学习能够进一步培育审美情味,提升审美能力。

)3、指导朗诵全诗,并熟读成诵。

三、迁徙学法,拓展思想。

1、沟通课下采集到的送别诗。

2、指引学生领会送别诗的异同,侧重让学生意会这些诗中丰富的感情内涵,品尝“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理。

3、除了送别诗,你还认识什么类其余诗?(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指引学生课外读诗时留神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部署自选作业。

1、采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余诗作,朗诵、赏识、摘抄。

2、让学生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述文。

3、联合自己的感觉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采集(如:边塞诗)一类诗歌,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教课时我主要努力是创建情境,将作者的感情转变成学生的感情,想法使学生从旁观者的角色转为当事人的角色,让学生进入大诗人李白的心里世界,去领会诗人的感情。

学生忧如已不是学习者、朗读者,而是那黄鹤楼下江边的李白,他们的心完好沉醉在古诗描述的境界中。

正是由于学生已感觉到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浓重友情,感觉到分别时的难过,才能深情地吟诵。

学生在吟诵中所表达的是自己的真情,朗诵时的声音、气味,和睦地融入他们发自心里的感情中,是心里感情的自然外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蒙城县庄子小学张凤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第七册 20《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舍、君。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设计特色:
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通过读诗、唱诗,让学生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中,既读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从中感受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知诗人,解题,了解时代背景
1.导入:同学们,大家好。

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的一首王维的诗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大家还会背吗?一起背给老师听听好不好?
同学们的记忆力真好。

我们都知道《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思乡诗,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王维的另外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题目),与之前学习的不同的是,它是一首送别诗。

2.首先请大家跟随老师一起回顾作者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盛唐诗人的代表,创造了水墨出水画派,有“诗佛”之称。

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PPT 出示)
3.解题。

请同学读读诗题,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解“使”?(师:元二,原名元常,因排行第二,因此称为元二。

安西,是指唐朝时为了通知边疆而设立的安西都护府。

在老师的指点下同学们能说出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吗?)
4.那么能书擅画的王维又是怎么送别朋友的呢?我们一起来走进古诗。

二、初读,读准音,读出节奏
1.请大家,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要求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注意诗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们读正确。

2.指名读,读准生字、多音字。

大家都已经读了,老师听大家都读得很认真,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了。

(舍、朝)
(1)多音字(舍、朝)
(2)诗中读音及意思:舍,古文字(余,单柱、无壁的简易茅屋)(囗,代表村邑),表示村邑中的茅屋。

造字本义:村邑中供旅人暂住的简易客店。

朝:造字本义:月落将尽、红日初升的大清早。

3.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好诗歌的节奏,指名读,再指名读。

4.全班读一读。

听唱读。

5.那我们学着他的样子,再读读。

6.小结。

三、想象画面,领会诗意,体味别意
过渡:刚才我们从题目中已经知道,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

那么王维又是在哪儿送?什么时候送呢?请大家再默读这首诗,并读读课后注释,边读边思考。

(一)学习前两句,领会诗意
1.交流。

读懂诗意,体会美景。

在哪儿送呢?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些?什么时候送呢?
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知道的?指名读、再指名读。

刚才我们介绍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那么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物呢?
(1)雨:什么时候的雨?这雨大吗?为什么说是小雨?
(2)客舍
(3)柳树:什么样的柳树?
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2.指导朗读
这样的渭城美吗?你喜欢吗?指名读、再指名读。

再指名读。

男女赛读。

(出示春景PPT)
(二)品读后两句,体味别意
过渡:多么美的渭城啊!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

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我们读读后两句。

指名读、再指名读。

齐读。

1、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2、浥:润湿。

3、客舍:旅馆。

4、柳色:柳象征离别。

5、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1.体会路途的艰辛
读了这两句, 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

齐读。

想想在酒席上,他们除了喝酒,还会干嘛?那么王维会说些什么呢?
他们只喝了一杯吗?你从哪里看出来?干嘛要一杯接一杯地喝?以后还有机会一起喝酒吗?
那么安西又在哪呢?介绍渭城、阳关、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关系。

(出示唐代地图)
此去不仅路途遥远,而且当时阳关以西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呀?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刚才你看到了什么?想想看,元二这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
2.创设情境,读出诗情
(1)指导读(引读)指名读、再指名读
(2)如果你是王维,你还会说什么呢?(角色扮演讨论)
(3) 如果你是元二,你又会说些什么呢?
3.总结升华
(1)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师引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生齐:西出阳关无故
人。

(2)再看看窗外,小雨还在下着,杨柳依依,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别离——师引读齐读后两句
(3)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

——师引读齐读后两句
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杯酒啊,这分明就是——(板书:情)你们感受到了吗?这是一种什么之情?(板书: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来我们一起欣赏现代语言的送别,观赏送别的画面,感受他们的离别情吧!
四、会读,有感情
1.读全诗:(有感情朗读)
赛读(男女生赛读、左右赛读)
齐读:我们一起来送送元二吧!
2.唱诗
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情,千百年来这些文字才被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这首诗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现在经久不衰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

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段。

第一遍请同学们仔细地听,一边听一边感受。

第二遍,如果你能行,你可以轻轻地跟唱。

如果还暂时不行,就边听边学,千万别着急。

第三遍,会的,你可以大声跟唱。

五、课外拓展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

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


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喜欢的话读一读,比一比,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有兴趣的话,你还可以再搜集一些。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反思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歌以凝练的语言记录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点。

因此,诗歌中常留下空白之处,给人想象的时空。

想象并非凭空而来,想象依托的是文本。

把诗中语言想象成一幅幅现实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想象感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种味。

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做到品读诗句过程中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深化语言的感悟。

想象的内容有:
1.景物的想象
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一、两句时,我边朗读边让学生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初读古诗后,就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与后面安西的满目凄凉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猜想学生在理解安西会遇到困难,于是我就补充安西的图片:漫天黄沙、一望无际的沙漠、荒芜人烟。

2.情感的想象
读《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两句,想象诗人与元二是怎样进行分别的。

在一次次渲染离别时的愁绪,学生的情感渐渐地达到了高潮,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到到那份浓浓的离别之情了。

想象诗中之画,感悟酒中之情。

设计总是比实践更趋于完美。

此次上课不足之处有:
1.教学生字,在田字格范写更好。

2.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写字要加入教学。

3.上课语速有点快。

4.有问题出示了未收回。

5.加入教师范读会更好。

6.必要时可以拓展有名的送别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