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文化差异探讨英语习语含义的对比及翻译

合集下载

浅析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一)【推荐下载】

浅析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一)【推荐下载】

浅析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一)一、引言文化涵盖的范围很广,它既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思维定势和情感方式,又指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交际方式,如共同的生活习惯、风俗、言谈举止等。

但由于英汉民族所处的环境不同,历史发展各异,因此彼此的文化有差异,有时差异还很大。

本文拟先从以下四个方面简单地看一下它们的差异:语言语法词汇文化差异;语言交际文化差异;价值观差异和思维文化差异,然后再探讨一些翻译方法。

二、中英文化差异1.语言词汇文化方面的差异汉英文化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差异上。

而词汇又是语言的基石,是最明显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

比如“月亮”,中国人看到月亮常常联想“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而“moo■”,美国人看到“moo■”则往往联想到登月、太空人等。

2.交际文化方面的差异文化具有社会性,为社会成员所共享。

学习外语的根本目的在于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操不同语言的社团里的人进行跨文化交际。

如打招呼,谈天气,问候健康,询问年龄、收入、个人隐私等,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含义。

3.价值观方面的差异价值观指人的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及风俗人情等为人处世准则的观念。

一般认为是特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核心,表现在两种语言中,会对语言理解和翻译造成很多障碍,足以引起翻译工作者的重视。

中国文化中以儒家文化为主,其种族亲属和社会关系表达得十分清楚和严格,不容丝毫的含混和马虎。

英语民族崇尚个人主义,个人至上主义价值观是西方文化的特点。

中国人注重整体、综合、概括思维。

所以中国文化习惯从整体上、直观上看问题,强调社团和集体的价值。

4.思维文化方面的差异英语民族的思维是个体的、独特的。

英美文化习惯于逻辑分析,强调个人为中心。

因而导致语言表达上的种种差异。

例如,在姓名、时间、地址的表达方式上,汉英两种语言的行文方式明显地体现了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文化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而西方文化则正好相反。

从中西文化差异探讨英语习语含义的对比及翻译-教育文档

从中西文化差异探讨英语习语含义的对比及翻译-教育文档

从中西文化差异探讨英语习语含义的对比及翻译每种语言是一个民族在生存和进化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习语是一种经过历史浓缩后携带着大量文化信息的语言资料,是语言中最能反映思维特征和思想特征的部分。

习语是经过长时间使用而提炼出来的短语或短句,是语言中的核心和精华。

关于习语,“的解释是把idiom分为两义:(1)language of a people or country; specific character of this;(2)succession of words whose meaning is not obvious through knowledge of the individual meanings of the consistituent words but must be leant as a whole。

因此,习语从广义上包括成语,谚语,俗语,惯用语,俚语和典故。

从文化的世界观角度来看,各民族生活的地球只有一个,因此,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之间必然存在着共性。

但是,“不同民族的语言,因物质环境和所处地域不同,社会文化的哲学渊源不同,因而也必然存在各自独特的民族个性。

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现实。

”习语是在劳动中创造的,与民族的一定现实环境和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连,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习语中表现得最为充分。

本文试图从地理环境,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心理文化的差异探讨英汉习语含义对比及翻译。

一、从地理环境差异探讨英汉习语含义对比英汉习语在地理环境上的差异表现是明显的。

我国盛产竹子,人们对竹子的感情深厚,因此,我们常常用成语“雨后春笋”来形容一般事物的迅速发展和大量生产,英语则用“like mushroom”.英国不产竹,甚至连英语中的bamboo一词也是外来语,所以英国人就不可能以笋做形象比喻。

二、从经济生活差异探讨英汉习语含义对比民以食为天,人类发展的历史很大一部分是为了食物而奋斗懂得历史。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恰到好处地使用习语,可以为文章增添色彩。

由于习语在语言中的重要地位,习语的翻译早已引起了翻译界的重视。

恰如其分的习语翻译对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习语的理解错误很多是由文化因素引起的。

文化影响到习语的方方面面,不深入了解文化背景,就根本无法准确理解习语。

从文化角度对比研究中英习语,有助于掌握习语的意义和运用。

一、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1.地域文化差异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其差异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达。

例如,中英地域文化的差异在方位及其相应物上,就体现得比较突出。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南面为王,北面为朝”,南尊北卑的传统,人们常把南的方位置前,如“从南到北,南来北往”等等,而英美人理解汉语中的“从南到北”则用“from north to south”来表达。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象征“春天”、“温暖”,它吹绿大地,使万物复苏,故有“东风报春”之说,所以中国人偏爱东风。

明朝的兰茂有诗“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

”唐朝韩翃的《寒食》中有:“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的消息的是西风。

西风对于英国人来说是暖风,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天的讴歌。

另一位英国诗人Alfred Tennyson有诗云:Sweet and low,sweet and low,Wind of the western sea,Low,low,breathe and blow, Wind of the western sea!(轻轻地、柔和地,轻轻地、柔和地西边吹来海风;轻轻地、轻轻地吹拂,西边吹来海风!)在翻译时,为了让中国读者更好理解,也有把“西风”译成“东风”的,例如在方重译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总引》中的诗句“When also Zephyrus with his sweet breath Exhales an air...”里,“Zephyrus”一词是西风的意思,而译文则是“当东风吹香……”。

从文化差异看英汉习语的翻译

从文化差异看英汉习语的翻译
关 键 词 :英 汉 习 语


I 五
川目
的 翻 译
4 06 ) 3 0 4
深受 各 自文 化传 统 的影 响 。 以英 语 为例 : 源 于 《 经 》 习 先 来 圣 的
语 有 :y o y tohfrtoh( 眼还 眼 , e efree, t o o t 以 o 以牙 还 牙 ) 语 出 希 ; 腊传 说 的 习 语 :r nh re 特 洛 伊 木 马喻 “  ̄a os ( r 内部 颠 覆 者 ” 。相 ) 比之 下 , 汉语 来 自历 史 故 事 的 习语 要 多 得 多 , 些 历 史 故 事 大 这 都记 载 于 我 国历 史文 献 中 。 如 : 司空 见 惯 ” 比喻 不 足 为奇 , 例 “ : 语 出 唐 . 《 事 诗 ・ 感 》 “ 故 知 新 ” 温 习 旧 课 , 以更 好 孟 本 情 ;温 : 可 地加 深 理 解 , 出 《 语 》 语 论 。 3社 会 和 自然 环 境 差 异 与 英 汉 习语 . 英 国是 岛 国 , 的 航海 业 一 直 颇 为 发 达 , 它 因此 英 语 中 就 有 大量 与 水 和 航海 有 关 的 习语 。例 如 :e po e S e do e w t k e n ’ h a vr a r e ( 力 图存 ) pa in ( 路顺 风 ) 奋 : l ns l g 一 i ai 。中 国是 以陆地 为 主 的 大 国, 自古 以来 , 国 人 以 农 业 为 主 , 以 习 语 中有 相 当一 部 分 中 所

“ 文生 义 ” 望
翻译
文 化 差 异 望 文 生 义

前言
“ 语是 语 言 词 汇 的 重要 组 成部 分 . 习 是语 言 的 民族 形 式 和 各种 修 辞 手 法 的 集 中表 现 ,是 语 言 中的 某些 部分 经 过 长 期 反 复使 用 后 自然沉 积 形 成 的形 式 固定 , 洁 明快 、 意深 刻 的 短 简 寓 语或 短 句 ” 胡 文 仲 , 0 0 。 文 所讨 论 的 习语 是 广 义 的 , 括 ( 20 ) 本 包 成浯 、 俗语 、 谚语 、 后 浯 、 歇 典故 等 。 对 于 英 汉 翻译 者来 说 英 汉 习 语 的对 译 是 一 项 挑 战 , 时 同 也是 增 进 自我 翻 译 修 养 和 英 汉 两 门语 言 素 养 的极 好 机 会 。 由 于 在 自然 与社 会 环 境 、 俗 习惯 、 史 文化 背 景 、 神 生 活 等 风 历 精 方 面 不’ , 同 中西 方 文 化 差 异 很 大 。 如 何 准 确 传 达 英 语 习 语 所 包 含 的 独 特 文 化 内涵 . 再 现 原 作 的 表 现 力 . 往 是 翻译 的 并 往 难点 。 二、 中西 文 化 差异 与 习语 表 达 形式 1风俗 和情 感 差 异 与 英 汉 习语 . 英 汉 民 族 习惯 的不 同 .造 成 两 者对 伺 一 事 物 所 赋 予 的 感 情 色 彩 或 意 义有 所 不 同 。 如 , 国 人 和西 方 人都 有养 狗 的 习 例 中 惯. 西方 人 对 狗有 好感 , 为 它 是 忠 实 可靠 的朋 友 。所 以在 英 认 语 中含 有 “ ” 习语 , 都 没 有坏 的含 义 .例 如 : c y o ( 狗 的 大 . l k g 幸 u d 运儿 ) “ ” 。 狗 在汉 民族 人 民 的心 目 中多 含 有 厌 恶 、 视 的感 情 鄙 色彩 , 关 狗 的 习语 大 都 含 贬 义 。如 :狐朋 狗友 ” 。 有 “ 等 2历 史和 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化 背 景 差异 与英 汉 习语 . 汉 民族 有 着 悠 久 的 历 史 和 灿烂 的 文化 ,文 化 遗 产 极 为 丰 富, 西方 早 期 资 本 主 义也 有 过 辉 煌 的 文 明 史 。 因此 , 汉 习语 英 特 点 。 于 本 族 语言 的 优 点及 最 能 代 表 民族 的特 色 , 在 熟 悉 对 应 的基 础 上进 行 与 他 民族 语 言的 比较 ,合 理 运 用 本 民 族 语 言 的 特 色 , 能 与 他语 言和 谐 的 地 方 加 以 发 扬 , 对 于 其 主 要 冲 突 将 而 的因 素 , 可 选择 合 理 的 曲折 运 用 , 免 受 其 直 接 影 响 。 曲折 则 避 运 用 不 可理 解 为 错 误理 解 或 者 放 弃 3 对 他 文 化 的 学 习 和 了 解 。 由 于 本 语 言 的 学 习 环 境 和 . 社 会 影 响 . 们 在 实 际学 习 过 程 中 难 免 会 产 生 理 解 的 偏 差 , 人 而 这 种 偏 差 确 实 造 成 相 异 文 化 冲 突 的 重 要 因 素 。 此 , 否 因 能 完 全 理 解 相 异 文 化 的 特 点 和 价 值 . 是 能 否 可 以 解 决 冲 突 的 个 主导 环 节 。 于 他 语 言 的 学 习 , 教 价 值 观 念 的 接 受 及 对 宗 社 会 习俗 的 了 解 , 疑 是 非 常 重 要 的 对 于 可 以融 合 的 他 文 无 化 方 面 , 该 采 取 完 全 接 受 的方 式 , 对 于 相 异 方 面 , 取 应 而 采 辩证 接受方 式 , 为本 民族接受 的 , 取接 纳和灵 活运 用 , 能 采 对 于 不 能 接 受 , 者 无 法 调 和 的 , 可 采 用 曲 折 运 用 。 这 种 或 亦 曲 折 . 样 不 是 歪 曲 理 解 , 是 在 完 全 了 解 的 基 础 上 进 行 冲 同 而 突 转 移 或 者 文 化 代 替 ,即 以 本 民 族 的某 种 相 似 文 化 取 代 他 文 化 的 冲 突 成 分 , 对 于 这 种 相 似 文 化 的运 用 , 该是 双 方 而 应 均可接受 。 4冲 突转 移 或 文 化 代替 。 . 冲突 转 移 ( utrl ieso ) 将 c l a vrin 指 u d 由 于差 异 而 导致 的交 流 制 约 因 素 转 移 于 另一 种 双方 文 化 同 样 蕴 含 , 又不 冲突 的 有 利 因 素上 , 此 避 免 由 于相 异 文 化 产 生 却 以 的 直接 冲突 一 文 化所 蕴 含 的 相似 性 是 冲 突 转移 实 现 可 能 。 文 化代 替 (u u a rpa e e t是 指 将 冲 突 的 因素 因为 不 能 得 到 e h r lc m n ) le

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互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互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互译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互译语言不仅是传达信息的工具,而且牵涉着一个文化的背景、文化思维、文化价值及本土社会文化等。

大量的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的差异让学习者很难理解,也使得这些习语的互译极具挑战性。

一、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1.历史背景英汉习语的诞生都依托于母语的历史发展背景,历史背景的差异导致了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有着千差万别的差异。

例如,在英语习语“oncein a blue moon”中,“blue moon”一说源自古老的英国历史,意思是满月二次出现;而中文习语“千载难逢”却指的是罕见而难能可贵的事情。

2.思维方式从文化角度看,汉语习语是理性的,具有哲学的内涵,特别强调人的内在本质;而英语习语,其说话方式经常依赖于比较和外界信息,为向外扩展和传播而构建的短句更具有意义及实用价值。

例如“one apple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暗示了一件好事可以把大不了的问题远远避开,而“人无完人”却暗示优秀是不存在的。

3.文化价值英汉习语在文化价值上也有差异,汉语习语崇尚朴实无华,重视能够磨练心智的思考和行为;而英语习语则崇尚高尚的文明,强调坚持原则,如“no pain no gain(不努力没有收获)”。

二、英汉习语的互译由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仅通过翻译不能完全表达原有的内涵和意义,这就导致英汉习语的互译很容易出现问题。

1.词义辨析单纯以词义辨析为准,很容易翻译错误。

例如,英语中的“apple”既指苹果又指英国的“苹果公司”,而中文中的“苹果”则只指吃的水果,并不能翻译成“Apple”。

2.文化差异由于文化差异,原有的文化背景意义很容易丢失,也影响了英汉习语的可操作性。

例如,英语中的“red tape”指的是政府官僚作风,表现在中文中就变成了“繁文缛节”;另外,英语习语“pig in a poke”源自旧时西洋猪拳,中文则变成“买老虎铁笼”,并多带着贬义。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习语翻译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习语翻译

Idiom
习 语 ( idiom ) 包 括 成 语 (set phrases) 、 谚 语
(proverbs) 、 格 言 (sayings) 、 俗 语 (colloquilism) 、典故(allusions) 和俚语(slang)
等;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 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大都具有鲜明的形象,带有浓厚的 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式和文化意 象,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日常生活、 社会习俗、动植物等等。 e.g. 趁热打铁;a dirty dog
套译法——套用译语读者所熟 悉的形象进行翻译
1. Fools rush in where angels fear to 初生牛犊不怕虎。 tread. 2. Every potter praises his own pot . 老王卖瓜,自卖自夸。 3.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趁热打铁 4. 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 浑水摸鱼 5. To add fuel to the fire 火上浇油 6. 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e. 祸不单行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idioms
生存环境的差异;附 习俗差异;附 宗教信仰差异;附 历史典故差异;附
生存环境差异
汉——土地-农业文明;四季分明 “牛” (多如牛毛;牛头不对马嘴;九牛二虎之力) “土” (挥金如土) “夏天” ( 骄阳似火 ) 英——海洋-商业文明;四季不明显 “鱼” (a fish out of water; to fish in troubled water) “水”(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be all at sea) “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

关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分析与翻译探讨

关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分析与翻译探讨

关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分析与翻译探讨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语言交流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习语是一种充满文化色彩的语言形式,它不仅仅是语言交流的一种方式,更是反映文化差异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进行英汉翻译时,习语翻译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本文将对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文化差异文化是一种社会共同体中的共同思考方式。

在不同的文化中,习语具有不同的含义和使用方式。

因此,了解文化差异是进行习语翻译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1. 天气习语2. 社交习语英语中的社交习语非常多,如“How do you do?”(你好吗?),“Nice to meet you”(见到你很高兴)等。

这些习语是英语中非常常见的礼仪用语,但在中国,这些习语的使用频率比较少,中国人普遍更多地使用谦虚、客气的表达方式,如“麻烦您了”、“不好意思”等。

3. 食品习语英语中也有很多与食品有关的习语,如“the icing on the cake”(锦上添花)、“to have a sweet tooth”(爱吃甜的)等。

这些习语反映出英国人对食品非常重视,而且很多情况下会使用食品作为比喻。

而在中国,食品的比喻习语也不少,如“一餐打发”、“一碗水端平”等,但与英语不同的是,这些习语中的食品往往是具体的中式菜肴,比如面条、米饭等。

二、翻译探讨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以保持习语意义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1. 动态等效原则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应遵循动态等效原则,即尽量使目标语习语翻译后的结果与源语习语意义相同或相似。

因为习语具有文化差异性,所以在进行习语翻译时,要结合文化差异,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习惯,确定习语的翻译技巧和策略。

2. 语境翻译原则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要注意语境的含义和使用。

习语通常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形成的,所以在进行翻译时要尽量使翻译后的结果与源语习语在语境上相似。

3. 保留原汁原味的原则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要尽量保留习语的原味,即保持原习语的形式和含义。

浅析文化差异和习语翻译

浅析文化差异和习语翻译

浅析文化差异和习语翻译一、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在跨文化的交流中,文化差异是经常面临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化差异:1. 礼仪和行为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节和行为规范。

比如,在中国,人们用右手递交礼物;而在印度,人们用左手递交礼物,因为左手在印度是认为不洁的。

2. 谈话方式谈话方式也会因为文化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在一些西方国家,人们更加直接,不会像中国人那样委婉地表达意见。

3. 眼神交流在不同的文化中,眼神交流也是有所不同。

在西方国家,直接看别人的眼睛是表现自信和坦诚的方式;而在一些东方国家,直视别人的眼睛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

因此,当进行跨文化的交流时,需要了解各种文化背景下的行为规范,以便更好地进行沟通和理解。

二、习语翻译习语是某种语言中用来表达特定含义的惯用语言。

只有理解了习语的含义,才能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真正含义。

在翻译习语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意译意译指的是根据上下文或者使用情境来进行翻译,而不是照搬字面的翻译。

比如,在中国,常用的“鸡毛蒜皮”表示小问题;而在英语中,可以说“a stormin a teacup”表示同样的含义。

2. 文化背景习语与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关,因此,理解它们的含义需要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

比如,在西方文化中,“break a leg”并不是祝福别人摔跤,而是表示祝福对方成功;而在中国,“旗开得胜”则是表示祝福。

3. 经典翻译有些习语已经被广泛理解和接受,因此,在翻译时可以采用经典的翻译方式。

比如,在中国,“一见钟情”可以翻译为“love at first sight”;而在英语中,“put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可以翻译为“本末倒置”。

结论:因为文化差异和习语翻译都和语言使用的背景有关,因此在处理跨文化交流和翻译时,了解原始文化以及特定习语的文化背景,进行意译和经典翻译是非常重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西文化差异探讨英语习语含义的对比及翻译
摘要:同一句话,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反应有时是不同的,甚至会截然相反。

究其原因是说话双方没有真正了解对方的文化,因此,完全有必要对中西文化差异进行研究。

习语是各国文化的精髓,反映各国的风俗习惯,它作为语言的精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充分反映出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

因此,本文从最能体现中西文化差异的习语着手,论述习语在下述各方面中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即地理环境,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心理文化的差异探讨英汉习语含义对比及翻译,
关键词:习语文化差异翻译
每种语言是一个民族在生存和进化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习语是一种经过历史浓缩后携带着大量文化信息的语言资料,是语言中最能反映思维特征和思想特征的部分。

习语是经过长时间使用而提炼出来的短语或短句,是语言中的核心和精华。

关于习语,“的解释是把idiom分为两义:(1)language of a people or country; specific character of this;(2)succession of words whose meaning is not obvious through knowledge of the individual meanings of the consistituent words but must be leant as a whole。

因此,习语从广义上包括成语,谚语,俗语,惯用语,俚语和典故。

从文化的世界观角度来看,各民族生活的地球只有一个,因此,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之间必然存在着共性。

但是,“不同民族的语
言,因物质环境和所处地域不同,社会文化的哲学渊源不同,因而也必然存在各自独特的民族个性。

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现实。

”习语是在劳动中创造的,与民族的一定现实环境和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连,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习语中表现得最为充分。

本文试图从地理环境,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心理文化的差异探讨英汉习语含义对比及翻译。

一、从地理环境差异探讨英汉习语含义对比
英汉习语在地理环境上的差异表现是明显的。

我国盛产竹子,人们对竹子的感情深厚,因此,我们常常用成语“雨后春笋”来形容一般事物的迅速发展和大量生产,英语则用“like mushroom”.英国不产竹,甚至连英语中的bamboo一词也是外来语,所以英国人就不可能以笋做形象比喻。

二、从经济生活差异探讨英汉习语含义对比
民以食为天,人类发展的历史很大一部分是为了食物而奋斗懂得历史。

各民族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不同,他们所赖以生存的条件也就不同。

如生活在海边的人经常吃海鲜,生活在草原的人经常吃肉,生活在山地的人就很少吃稻米,不同的生活条件产生了不同的饮食习惯,英汉习语在经济生活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饮食上。

英国地形呈多样性,可耕地约占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二,主要在东部地区,西北部以山地为主,适合畜牧业。

英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食物是面包,牛奶,黄油和奶酪,这些主要食品当然也在习语中
体现出来了,只要我们稍微留意,就会发现构成词里有“bread”一词的习语不少,比如英国人用bread and butter来表示“生计,谋生之道”,可见他们对日常生活物质的主要追求是面包。

而中国人的主食以米饭为主,因此,中英在日常生活的表达习惯上表现出很大差异,如“生米煮成熟饭”译为“it i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以上习语例子的对应表达可以看出,在西方的饮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米”在东方人的饮食中必不可少。

正是由于这种饮食习惯的不同,英汉习语在表达同一种源于饮食文化的意义时采用完全不同的方式。

三、从风俗习惯探讨英汉习语含义对比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岁月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的反映
和表现,受民族心理状态的支配。

民族风俗是丰富多彩的,它构成了习语丰富的底蕴,是习语赖以滋生并获得顽强生命力的深厚土壤,许多习语就出自民俗。

以龙(dragon)为例:中华民族是一个以龙为图腾的国家,我们以“龙的传人”为自豪,因而“龙”在汉语中经常和吉祥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如:“龙飞凤舞”,“龙风呈祥”,“生龙活虎”“龙盘虎踞”等等。

而西方对“dragon”的解释却是指一种凶猛的动物,如果指人则含贬义,此类的例子还很多,又如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牛,因此,在语言中寄托了人们对牛的深厚感情,“壮如牛”,“像牛一样工作”“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而在英国,马是皇家饲养,御用的动物,因此英国人对马赋予很多寓意,用as strong
as a horse 表示“壮如牛”,用work like a horse 表示“像牛一样工作”。

四、从心理文化差异探讨英汉习语含义对比
心理文化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

在我国,人们在心理上厌恶鄙视狗这种动物,常用它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比如:狗仗人势,走狗,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

然而对于西方人而言,狗即可以看门或打猎,也可以视作人类的宠物,朋友或伴侣。

所以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多没有贬义。

而“狗”在西方人的价值观念中是一种为人钟爱的动物,是“忠实”的象征。

英语中带“狗”的习语多含褒义,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习语折射出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习语的表达是不完全一致的。

“因此,翻译习语时必须兼顾两面,一则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风姿”。

(一)直译
有的英语习语与其对应的汉语习语在意义上和用法基本一致当
然基本对应并不是说完全对等,两者有可能存在某些差异,但这并不影响对原文的理解,因此可用直译方式,以保持原文的特点。

例(1)in ancient times if a man’s eye put out by his enemy,he might revenge by putting his enemy’s eye out. this was the rule of 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 既然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同出一辙,意义未变,就可以直译。

(二)直译加意译
英语和汉语习语在用法和意义上存在着差异,但是仍然有共同之处,也就是部分对应。

在这种情况下,可采用直译加意译的方式将英语转换成汉语;
例(1)to play a dance music at a funeral is to put new wine into old bottle.
“to put new wine into old bottles.”
直译为“旧瓶装新酒”,虽完整地按照原文的语言习惯进行表达,但是读者有可能误解其寓意,故需要补充“不协调”加以说明。

(三)意译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和不同的文化背景,原语包含的信息在特殊的历史、经济、政治和地理环境下,人们的特殊需要毫无共同之处,如果硬译,不仅显得繁冗拖沓,而且对于那不了解文化背景的读者来是或也会感到莫名其妙。

这时翻译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拘泥于原文,可舍去形象,重在原文的表达,用非形象性的语言表达将原文中的信息表达出来,以使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和欣赏原文的美妙之处。

it is a long lane that has no turning.(路必有弯,事情必有转机。

)若直译为“没有转弯的小巷的确是一条很长的小巷”正好与所要意思相反,这样就会贻笑大方。

以上几种方法是翻译习语中最常见的方法,我们首先要弄清它们的文化内涵和实际意义,再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灵活处理。

只有这样,在真实的、语言交际中,我们才能够让别人准确地理解自己的思想,
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我们学习和研究语言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语言认识世界,通过比较各种语言了解人们对世界的不同认识,通过对中西文化差异中英汉习语对比学习进行文化输出使本国习语成为世界人民共享的财富,同时,应学习外来习语以丰富本国语言,从而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构件多元共存互补的世界文化新格局。

参考文献:
[1]陈文伯.英汉成语对比与翻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
社.2005.p1
[2]乐黛云.跨文化之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p66
[3]贾德江.英汉语对比研究与翻译.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p2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