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感课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陋室铭》教案(新版)语文版

合集下载

课文《陋 室 铭》教案

课文《陋 室 铭》教案

课文《陋室铭》教案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2课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老师范读,学生仿读的方式,让学生熟练,正确地朗读课文,做到无读音错误,并能够结合书中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翻译全文;能力目标:通过老师带领学生逐一分析句子结构及”苔痕,草色,鸿儒,白丁,素琴,金经”等意象的对比分析,让学生理解本文中出现的对偶的写法及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情感目标:通过老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以及上述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这篇短文所表现出的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清峻的品格。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背诵全文,正确理解字词和全篇意思;体会文中对偶句的写法;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如何借助陋室的描写体现高尚的情操,即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3教学过程:本文安排一课时1)导语设计:每个人都渴望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如果让你给自己的房间作设计,你会拿出怎样的一个方案呢?请大家暂且记住这个问题,让我们先一起随着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笔墨,穿越时空,到他的“陋室”里去坐一坐。

2)初读课文,解决字音问题:由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正音,然后自由朗读练习;3)再读课文,掌握字词含义及全文翻译:以同桌两人或三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结合书中注释解决字词含义,并能翻译全文。

如有不懂之处,小组讨论结束后由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解决。

主要字词翻译见课本注释文章翻译如下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

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读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4)细读课文,逐句把握课文继续由小组讨论的方式,首先对文章的九句话划分层次,然后针对每一层次回答一个问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陋室铭》导学案(新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陋室铭》导学案(新版)语文版
2、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
陋室铭()德馨()鸿儒()
案牍()苔痕()西蜀()
3、文体简介:什么叫铭?
师生
标注




一、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①有仙则名
②有龙则灵
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④谈笑有鸿儒
⑤往来无白丁
⑥无丝竹之乱耳
⑦无案牍之劳形
⑧何陋之有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温馨
提示
请同学们根据学案指导,背诵并默写《陋室铭》
预习《爱莲说》。
陋室铭
课题
陋室铭
目标
导航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
2、把握短文托物言志的写法,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3、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高洁傲岸的节操。
学习过程




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作者()、字( )、( )代( )人、( )家。
3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师生合作
1、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来论述陋室不陋的?
3、本文写自己的“陋室”,为什么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
4、本文结尾引用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有何作用?
5、写作手法:什么是托物言志?文章仅仅只是写陋室吗?
6.教师小结
延伸拓展:
请同学们为自己写一则座右铭,表达自己的理想、抱负、追求。
师生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下《22陋室铭》word教案 (3)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下《22陋室铭》word教案 (3)

22.陋室铭教案教学目标1、能准确识记重点文言实词,翻译课文;2、把握文章结构,深入了解文章内容,3、能明确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4、发表自己的感悟,确立自己的人生志趣追求。

教学重难点:1、能准确识记重点文言实词,翻译课文;2、把握文章结构,深入了解文章内容,设计理念张扬师生个性,强调朗读品位、渗透学法指导,重视合作讨论。

打造美读、美教的课堂模式。

一、故事导入营造美1、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判官,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

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

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愤然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

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初读课文感知美读韵文最好从朗读入手。

视频范读全文。

请大家在难读难写的字标注一下,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1、明确朗读的要求技巧。

2、初步掌握词句的意思。

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三、译读课文通内容学生合作翻译全文,提示:(1)借助注释,读出疑点(2)注意字句,翻译课文四、细读句子鉴赏美我们再来细细分析下课文,我问大家一些问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陋室铭》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1.文言文词语的准确理解。

2.对课文深层次含义的挖掘。

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如《论语》中的名句。

2.介绍作者刘禹锡及《陋室铭》的背景。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生字词,理解词义。

2.学生分享生字词的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补充。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重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3.讲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如直译、意译等。

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含义。

五、课堂练习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七、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题。

具体教学步骤如下:第一课时一、导入1.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如《论语》中的名句。

2.介绍作者刘禹锡及《陋室铭》的背景。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生字词,理解词义。

2.学生分享生字词的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补充。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内容,重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含义。

第二课时一、课堂复习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如直译、意译等。

2.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含义。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其他难点问题,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意境。

四、课堂练习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陋室铭》精品教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陋室铭》精品教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陋室铭》精品教案语文版第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陋室铭》精品教案语文版《陋室铭》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刘禹锡的文学常识;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文言词语;背诵、默写全文。

2、了解作者,背诵默写全文,体会托物言志及反向立意的写作手法。

3、理解主旨;领会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4、学习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乐趣,培养自己高洁的情操。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做“托物言志”。

这篇短文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

学习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陋室,作者给自己的居室取的名字,意思是简陋的屋子。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陋室铭”即给陋室作的铭。

3、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

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洛阳人。

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西塞山怀古》、《秋词》、《浪淘沙》等。

4、关于刘禹锡陋室的处所,目前有两种说法。

一说在河北定县,一说在安徽和县。

持“定县”说的理由是,刘禹锡是中山人,今定县南三里庄有陋室存世;持“和县”说的根据是,刘禹锡曾任和州刺史,和县城中也有一陋室。

一般认为,和县的陋室与刘禹锡关系更为密切。

和县的陋室,是刘禹锡于长庆四年(824)至宝历二年(826)在和州刺史任上修筑的。

《历阳典录》载:“陋室,在和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

有铭,柳公权书碑。

”和县与采石隔江相望,地处冲要,唐末黄巢起义、宋金战争、元末农民起义都曾在此渡江或作战。

晚唐以后,和州屡遭兵灭,陋室连同碑铭遂毁于兵火。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陋室铭》教案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学课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

(重点)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难点)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趣。

(难点)4、能力目标:熟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放古典轻音乐作为背景音乐。

)当今社会,随着高楼大厦的层层矗立和海市蜃楼的种种诱惑,多少人逐渐丢失了自我。

灯红酒绿,醉生梦死成了其生活方式;“人生一世,吃穿二字”成了其座右铭;“房子+车子+官职=一切”成了其法宝。

他们想把头伸进白糖里享乐,结果却走向毁灭。

然而在古代,曾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固守于一方极其简陋的斗室却觉得“陋而不陋”,甚至怡然自乐。

同学们说说他是谁呢?(刘禹锡)对,他就是唐代赫赫有名的大文豪刘禹锡。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道德绝唱《陋室铭》,去更深地体味其非凡的人格魅力。

八个环节:一、.感知陋室二、了解陋室三、走进陋室四、熟悉陋室五、理解陋室六、探究陋室七、想象陋室八、走出陋室一、感知陋室:整体感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了解陋室:展示预习成果:(1)、什么是铭?(抽学生解决)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座右铭: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

(展示学生的座右铭及其图案)(2)、测测大家生字掌握得怎么样?三、走进陋室:(自学指导一,约3分钟)过渡语:同学们预习得很认真,现在让我们走进陋室,熟读课文。

要求:1、注意节奏、语调与情感,读出韵味。

2、注意句式特点、铭文特点。

(找出押韵的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齐读、老师读、竞读)齐读后老师作朗读指导并和学生先后伴乐朗读。

四、熟悉陋室:(自学指导二,约5分钟)自主学习:1、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2、学生相互质疑、解答。

3、提醒学生要注意的词、句翻译。

4、翻译全文由小组讨论互助解决。

(3分钟)抢答!多媒体出示重点词句: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动感课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陋室铭》教案(新版)语文版

动感课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陋室铭》教案(新版)语文版

动感课堂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陋室铭》教案(新版)语文版陋室铭一、教学目标: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2.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一、故事导入1、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判官,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

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

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愤然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

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这种文体现代还用吗?——座右铭。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

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

(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境内)。

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

永贞元年(805),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

《陋室铭》(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陋室铭》(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陋室铭》(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言词汇;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拓展反馈(三)情感与态度:理解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3.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淡薄名利的品质。

【导学过程】一、文学常识:(课前预习查阅)1.介绍你所了解的作者情况。

2.“铭”这一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3.本文是一篇铭文,这种文体一般都要押韵,朗读课文,找出本文的韵脚,并说出押的是什么韵。

4.并找出文中的对偶句。

二、朗读课文:1.朗读课文(注意:语气的缓急、语音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言的节奏、语句的停顿、感情的褒贬)2.注意重点的字音。

3.读课文,说说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三、自学课文借助注解和工具书以及已有的文言知识,尝试解释词语翻译课文。

将自学中碰到的问题先在学习小组中解决,不能解决的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集体讨论解决。

四、解读文本:1.本文的题目是《陋室铭》,那么这陋室在作者眼中到底陋不陋呢?请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看法的语句。

2.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来回答。

3.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来论述陋室不陋的?4.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嫌其陋,居于陋室却不失其雅致的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5.作者明明是称赞他自己的“陋室”,为什么要在文中提到“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它们与陋室有什么关系?作者这么写有什么作用6.课文开头的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它们与陋室又有什么关系?7.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联系点:“铭”这种文体的特点。

)?五、质疑: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来交流。

六、仿写拓展:例文:《学生铭》天赋不高,有志则行,成绩不佳,发奋则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陋室铭一、教学目标: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2.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一、故事导入1、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判官,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

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

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愤然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

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这种文体现代还用吗?——座右铭。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

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

(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今河北境内)。

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

永贞元年(805),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

失败后被贬为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司马。

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今属广东省)刺史。

以后还当过夔州(今属四川省)、和州(今属安徽省)刺史。

直到文宗永和元年(827)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有《刘梦得文集》)三、课文分析1、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

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

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

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

——景。

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

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

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

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

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

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室主人的交往,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

除了对偶,还有衬托。

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

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

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

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

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

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正反虚实)小结:居室环境:清幽;交往人物:高雅;主人生活:清闲。

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

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4、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5.提问: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教师点拨:写到这里,我们感觉到作者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够完美了,可以收笔子。

但是作者是一个弄墨的高手,在全文最后一笔,引用孔子的话结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回应“德馨”言尽而意无穷。

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

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

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小结: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总之,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

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

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

6.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答: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用山水做比,引出陋室,点明主旨。

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写景叙事,陋室不陋。

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古贤自比,表明心志。

7、赏析诵读——欣赏形式美本文是一篇骈文。

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

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

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

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

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

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8、“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9、仿写: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唯我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

心里说,混张文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

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唯吾闲情。

小说传的快,漫画翻得勤。

琢磨追星去,寻思看电影。

可以睡大觉,作鼾声。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

虽非篮球场,好似游戏场。

心里云:“混张文凭。

”三、中心思想: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这篇铭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

下面我们就来一个背诵比赛,看谁背得最快。

四、作业:1、背诵《陋室铭》。

2、文意理解:A、能概括《陋室铭》一文中心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B、描写陋室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表现陋室主人生活情趣的句子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E、文章写“孔子云:何陋之有?”的目的是什么?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

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F、作者的“德馨”可以在他的诗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找出见证: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参考译文1.《陋室铭》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

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

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

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注:为保持铭文句式工整和押韵的特点,本文兼用意译。

学法指导: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

其特点:简洁、典雅。

学习的意义在于继承文化、了解历史、丰富语言。

翻译古文,主要有两个要求:正确、通顺。

正确是指内容而言,要如实表达本意,不曲解、不缺漏、不滥增;通顺,是指表达而言,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具体翻译古文时,我们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的。

翻译古词、句,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然后才能正确翻译。

二:直译为重,意译为辅。

直译,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翻译,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