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释义

合集下载

葳蕤菡萏的释义

葳蕤菡萏的释义

葳蕤菡萏的释义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葳蕤菡萏,乃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植物,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葳蕤,指其稀楚秀美的样子;菡萏,则指其生长在水中、洁白无暇的特点。

葳蕤菡萏常被视为一种高雅、清冷的象征,常出现在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中,为其增添了一份神秘与仙逸之感。

在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眼中,葳蕤菡萏是一种美好的象征,代表着纯洁优雅的品性和高尚的品格。

古人常以葳蕤菡萏比喻纯洁美好的女子,如《旧时月色》中有“冼却浮莲素,湿梯三白霓”之句,描述着一位端庄优雅的女子,容貌清水出芙蓉,举止优雅如菡萏。

葳蕤菡萏也常被用来比喻高洁的品格,如《花间集》中有“菡萏人家云外好,况是斜风远人是”之句,表示诗人对高尚人格的赞美与羡慕。

葳蕤菡萏在古代文学中,常被赋予高尚、纯洁、清冷的意味,是诗人们笔下的主题之一。

除文学之外,葳蕤菡萏在绘画艺术中也有着独特的地位。

中国画中,葳蕤菡萏常作为画家描绘的主题之一,代表着一种高雅、清冷、纯洁之美。

在中国古代画家墨脱笔墨之间,常能看到他们对菡萏的描绘,其姿态优美、线条清秀,使人感觉到一种纯洁高尚的气质。

菡萏常被描绘在水中,与荷花、莲蓬等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画中的水中花鸟题材,展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风骨。

在古代音乐中,葳蕤菡萏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词话》中提到:“《菡萏》者,振羽之歌也。

灵气万钧,水精不流。

”意思是说《菡萏》是一首美妙的歌曲,其音乐美妙动听,具有超凡脱俗的灵气。

在古代音乐中,常有歌曲以葳蕤菡萏为题材,歌颂其美丽、高尚的品格,使人陶醉领略到一种人间仙境的感觉。

葳蕤菡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代表了一种高雅、纯洁、清冷、优美的象征。

在文学、绘画、音乐等方面,葳蕤菡萏都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展现了古代文人雅士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赞美。

葳蕤菡萏的地位可以说是不可替代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为后人传颂不衰。

愿我们永远铭记这种高贵的美好,让葳蕤菡萏的精神永存于人们的心中。

中药植物名称

中药植物名称

中药植物名称
1.当归:学名Angelica sinensis,是一种伞形科植物,具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等功效。

2.红枣:学名Ziziphus jujuba,是一种鼠李科植物,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等功效。

3.黄芪:学名Astragalus membranaceus,是一种豆科植物,具有益气补虚、固表止汗等功效。

4.人参:学名Panax ginseng,是一种五加科植物,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等功效。

5.枸杞:学名Lycium barbarum,是一种茄科植物,具有滋肾养肝、益精明目等功效。

6.地黄:学名Rehmannia glutinosa,是一种玄参科植物,具有滋阴养血、清热凉血等功效。

7.白术:学名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是一种菊科植物,具有健脾和胃、益气止汗等功效。

8.茯苓:学名Poria cocos,是一种多孔菌科植物,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安神等功效。

9.川芎:学名Ligusticum chuanxiong,是一种伞形科植物,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等功效。

10.麦冬:学名Ophiopogon japonicus,是一种百合科植物,具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等功效。

这些中药植物在我国传统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药用价值和疗效得到了长期的实践验证。

中药威灵仙药名释义

中药威灵仙药名释义

2019年第1期中药威灵仙药名释义*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006)孔祥华李安琪郑俐慈龚莉雅黎少聪摘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研究法,通过参考《本草纲目》、《开宝本草》、《说文解字》等书籍,以及报刊、论文等文献资料,对威灵仙的各种称谓进行考证。

威灵仙各种称谓的得名主要与功效、纹色、形态、性味、产地、谐音与假借以及生长环境等因素相关,药名含义各异。

关键词:威灵仙释名考证中图分类号:R28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737(2019)01-0030-04A Explanation Study on Weilingxian in Chinese Medicine NameKONG Xianghua ,LI Anqi ,ZHENG Lici ,GONG Liya ,LI Shaocong(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 :By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analytic method ,this paper gives a textual research on all names of Weilingxian (Radix Clematidis )through books of Ben Cao Gang Mu ,Kai Bao Ben Cao ,Shuo Wen Jie Zi ,and other literature of magazines ,journals ,papers.The naming of Weilingxian (Radix Clematidis )are mainly related to functions ,patterns and colors ,morphology ,property and flavours ,origins ,homonyms and loanword ,growing sourroundings and other factors.And the medicine names have variation of meanings.Keywords :Weilingxian ;names explanation ;textual research*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州大典》与广州历史文化研究立项课题及博士学位论文资助项目“《岭南采药录》草药释名考订”(编号:2017GZY34)释名即解释事物名称的来由,是传统训诂学的一个分支。

常用中药汉语拼音

常用中药汉语拼音

常用中药汉语拼音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药不仅广泛用于中医临床治疗,还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和使用。

作为中药的学习者和使用者,了解和掌握中药的名称、拼音以及其功效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中药的名称及其对应的汉语拼音,以便读者更好地学习和使用中药。

一、石楠(shí nán)石楠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主要功效是清理肺热和止咳化痰。

在临床中,石楠常用于治疗咳嗽、咳痰、肺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此外,石楠还有解毒的作用,可以用来治疗一些与毒物有关的疾病。

二、金银花(jīn yín huā)金银花是一种常见的民间中药,它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等症状。

金银花还有抗病毒的作用,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一些与病毒感染有关的疾病。

三、丹参(dān shēn)丹参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主要功效是活血化瘀和凉血止血。

在中医临床中,丹参常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中风等。

此外,丹参还有抗凝血的作用,可以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四、白芍(bái sháo)白芍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功效是活血调经和养血止血。

在中医临床中,白芍常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等。

此外,白芍还具有抗炎作用,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一些炎症性疾病。

五、黄连(huáng lián)黄连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它有清热燥湿、解毒的功效。

在中医临床中,黄连常用于治疗口腔溃疡、痈疮、疮疖等疾病。

此外,黄连还有抗菌作用,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一些细菌感染性疾病。

通过了解以上常用中药的名称和拼音,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学习和使用中药。

当然,这里仅仅是对于几种常用中药的简单介绍,还有很多其他中药也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学习。

希望读者通过学习中药,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同时也可以将中药这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远志在中药中的作用分析

远志在中药中的作用分析

痈疽肿毒,年久疮痍,从七情郁怒而得者,服之渐愈。 12.《本草正》:远志,功专心肾,故可镇心止惊,辟邪安梦,壮阳益精,强志助力。以
其气升,故同人参、甘草、枣仁,极能举陷摄精,交接水火。 13.《药品化义》:远志,味辛重大雄,入心开窍,宣散之药。凡痰涎伏心,壅塞心窍,
致心气实热,为昏聩神呆、语言蹇涩,为睡卧不宁,为恍惚惊怖,为健忘,为梦魇, 为小儿客忤,暂以豁痰利窍,使心气开通,则神魂自宁也。又取其辛能醒发脾气, 治脾虚火困,思虑郁结,故归脾汤中用之。及精神短少,竟有虚痰作孽,亦须量用。 若心血不足,以致神气虚怯,无痰涎可祛,即芎归味辛,尚宜忌用,况此大辛者乎。 诸《本草》谓辛能润肾,用之益精强志,不知辛重暴悍,戟喉刺舌,与南星、半夏 相类。《经》曰,:肾恶燥,乌可入肾耶。 14.《医学衷中参西录》:远志,其酸也能翕,其辛也能辟,故其性善理肺,能使肺叶之 翕辟纯任自然,而肺中之呼吸于以调,痰涎于以化,即咳嗽于以止矣。若以甘草辅 之,诚为养肺要药。至其酸敛之力,入肝能敛辑肝火,入肾能固涩滑脱,入胃又能 助生酸汁,使人多进饮食,和平纯粹之品,固无所不宜也。若用水煎取浓汁,去渣 重煎,令其汁浓若薄糊,以敷肿疼疮疡及乳痈甚效、若恐其日久发酵,每一两可加 蓬砂二钱溶化其中。愚初次细嚼远志尝之,觉其味酸而实兼有矾味。后乃因用此药, 若末服至二钱可作呕吐,乃知其中确含有矾味,是以愚用此药入汤剂时,未尝过二 钱,恐多用之亦可作呕吐也。 15.《本草正义》:远志,味苦入心,气温行血,而芳香清冽,又能通行气分。其专主心 经者,心本血之总汇,辛温以通利之,宜其振作心阳,而益人智慧矣。古今主治, 无一非补助心阳之功效,而李濒湖独谓其专入肾家,未免故为矫异,张石顽和之, 非笃论也。《本经》主咳逆,则苦泄温通辛散,斯寒饮之咳逆自平,此远志又有消 痰饮、止咳嗽之功,《别录》去心下膈气,亦即此意。《外台》载《古今录验》胸痹 心痛一方,中有远志,颇合此旨。《三因方》治一切痈疽,最合温通行血之义,而 今之疡科,亦皆不知,辜负好方,大是可惜。颐恒用于寒凝气滞,痰湿入络,发为 痈肿等证,其效最捷。惟血热湿热之毒,亦不必一例乱投,无分彼此耳。远志能利 血之运行,而以为心家补益之品者,振动而流利之,斯心阳敷布而不窒滞,此补心 之真旨也。然温升之品,必不宜于实热,如误用于热痰蒙蔽心包之证,得毋益张其 焰。又所谓安魂魄,定惊悸者,亦谓补助心阳,则心气充而魂梦自宁,惊悸自定, 非养液宁神以安宅者之可比。如因热生惊,及相火扰攘,而亦与以温升,其弊亦与 痰热相等。又有远志能交通心肾之说,则心阳不振,清气下陷,及肾气虚寒,不能 上升者,以远志之温升,举其下陷,而引起肾阳,本是正治。然人不察,每遇肾阳 不藏,淫梦失精等证,亦曰此属坎离之不交,须以远志引之,使其水火交接,则相 火愈浮,肾愈不摄,利九窍者适以滑精窍,益精者将反以失精矣。

中药不良反应对应MedDRA术语词表(第一批)

中药不良反应对应MedDRA术语词表(第一批)

山东省中药不良反应对应MedDRA术语词表(第一批)序号中医药术语名称释义(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选择对应的同义词)对应MedDRA术语同义词MedDRA编码(LLT)1胸痹心痛/胸痹因胸阳不振,阴寒、痰浊、血瘀等留踞胸廓,或心气不足,鼓动乏力,致使气血痹阻,心失血养所致。

临床以胸闷、气短及发作性心胸疼痛等为特征的心系病。

1、胸闷2、胸痛3、心绞痛1、100084922、100084793、100023832胸胁痛临床上以脉络失养或闭阻而引起的胸胁部疼痛为主的一种病症。

多因感受外邪或情志失调或饮食不节或跌打损伤等原因所致。

1、胸痛2、上腹痛1、100084792、100000873心痛临床以自觉膻中部位(膻中位于前正中线,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在胸骨体上)及偏左侧的心胸疼痛等为特征的症状。

多因痰浊瘀血内阻,阳虚寒凝,或阴血亏虚等所致。

心绞痛100023834惊悸因心气虚弱,复加惊恐刺激,或痰热内结,心火扰神所致。

临床以心悸,惊慌不安,不能自主,移时则缓,伴见善恐、易惊,少寐、多梦等为特征的心系病。

1、惊恐反应2、心悸1、100336702、100335575怔忡因心血、心阴亏虚,心脉失养,或外邪搏结,痹阻心脉,或心阳不足,水饮凌心等所致。

临床以心悸阵作,发无定时,不能自已,可伴见胸闷,气短,虚里动衣,脐腹动悸,脉结代,或脉动、促、数、迟等为特征的心系病。

1、心悸2、心律失常1、100335572、100031196卒中急风/急风病因外感温毒疠气直中脏腑,或外因诱发,引动风痰或痰热,上蒙清空,筋脉挛急所致。

临床以猝然跌仆,心神迷闷,牙关紧急,目睛上视,项背强直,口噤不开,喉闭咽塞,痰鸣如潮,甚或伴见角弓反张,昏迷,抽搐等为特征的中风病急症。

1、中风2、卒中1、100030042、100422447缺血性中风因年老虚衰,气血亏损,或情绪、饮食等外因诱发,气血逆乱,痰瘀入络,脑络闭阻所致。

临床以休息、静止或睡眠时突然出现偏瘫、失语,或一过性语言謇涩,短暂昏迷,伴见头晕,一侧肢体麻木或无力等先兆症状为特征的中风病。

[新绛]也是一个中药名字

[新绛]也是一个中药名字

[新绛]也是一个中药名字《医赘》有鼓症湿邪一方。

消滞利水,于入络湿邪不仅无功,反伤气分也。

用新绛钱半、蜣螂虫二钱、延胡索钱半、丝瓜络一枚、淡木瓜钱半、川通草一钱、路路通十枚、生米仁八钱、陈香橼皮半只、干佛手三片、川郁金一钱、远志八分,合而为剂,出入加减,通络行水,甚有佳效云云,似亦可取,兼录于此。

单方中有用新绛一药者,考此药最早见于《金匮要略》“肝着病”旋复花汤,明《本草纲目》独遗此味,至有清一代,江南医家反喜用此药,至今日,因其原生药物有争议,药典已不复记载。

考公元八世纪陈藏器《本草拾遗》方收录此药,认为是绯帛,即将已染成大红色丝织品的大红帽帏作新绛使用。

今有郑金生撰文:经考古专家对汉代丝织物的化学分析,其染料中有茜草素和靛兰,则"新绛"当指茜草初染,尚未经洗涤使用之丝织物,用于煎剂中赖茜草汁及染色配料的作用。

但邹澍《本经疏证》、黄树曾《金匮要略释义》等认为系藏红花所染,且清代江南药局确以红花染帽帷者作新绛用,考作染料之红花乃番红花,此药原出西班牙,移植阿拉伯及波斯国至八世纪左右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在国外流传时,正是染料,兼及药物也。

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则认为"系用猩猩血染成的帽纬",考清末鲁三桥著《串雅补》谓当时误以为“猩绛”是猩猩血染的丝织品,有猩猩血的伪品云云串雅补》两处记载了假猩血的制法:“白硷一两二钱,风化石灰一两二钱,生大黄三钱,川倍子二个。

先将大黄、倍子入沙锅内,用水一大碗,煎汤沸时,加水添上。

如此数十次,仍盛一宫碗,捞起黄、倍,人灰、硷搅匀,置瓷器内封固。

遇毒时将鲜草梗挑点,一刻数次即退。

”这种猩血似乎不是用来制新绛,而是用来解毒的。

另一猩猩血的制法比较简单:“五倍子五钱,瓜儿竭一两,入茶内,黑色。

”而当今云南地区又以缨哥花所染者为新绛。

新绛入药渊源大概如上,其中“猩绛”之论,出于后世,不可能据今论古以谓《金匮》中新绛便是如此也;至于“红花”论,正如上谓番红花传入中国最早在公元八世纪,反观若《金匮》真仲景所著,而仲景卒于公元219 年,即王叔和亦是公元三世纪左右人物也,故《金匮》新绛不可能是番红花所染成。

野山参鉴别常用术语释义

野山参鉴别常用术语释义

野山参鉴别常用术语释义人参是我国名贵药材之一。

它具有大补元气、生津固脱的作用,对于多种虚弱性疾病的防治效果十分显著。

关于人参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时期越国宰相范蠡所著的《范子计然》一书,书中有“人参出上党,状类人形者善”。

后来可能该地区的森林被砍伐破坏,人参没有生存条件了,故已绝迹。

今所用者皆辽参。

古代所谓的人参是指野生品而言。

野山参生长年限不等,而以年久者质优。

我国的人参栽培始于西晋,盛行于唐、宋、元,成熟于明、清。

《晋书·石勒传》记载:“勒居武乡北原山下,草木皆有铁骑之象。

家园中生人参,花叶甚茂,悉成人状”,唐代已有人在药圃中移栽种植,元代“农桑通诀”记载“耕参地”条,明代《本草纲目》论人参栽培曰“人参亦可收籽。

于十月下种,如种菜法”,说明人参栽培不单是移栽,而且也开始用种子繁殖,人参的大面积栽培技术已经突破。

1 野山参纯货野山参纯货系种子繁殖,其种子靠风吹、水冲、或鸟兽所带,落在何处无选择余地,喜生深山密林阴凉气候中,由于受到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且生长年限特长,所以各部位都形成独特形态。

品质以横灵体,腿八字分开,五形全美(芦、艼、体、纹、须)相衬为优,要正确鉴别,必须综合考察其来源和各种性状,其中“芦”、“艼”、“纹”、“须”四个方面是鉴别要点。

1.1 三节芦野山参最标准的芦,也是构成野山参五形全美所必备的条件之一,它由三部分组成,“马牙芦”、“堆花芦”和“圆芦”。

一株野山参无论其大小,能长出三节芦者,它的生长年龄至少应在五十年以上。

1.1.1 马牙芦顶端的一段具新脱落的地上茎痕,边缘棱较平齐,中心凹陷(芦碗),形如马牙齿面,即称“马牙芦”。

1.1.2 堆花芦沿中上段近10 年脱落的茎基,芦碗紧密,左右交错,层叠而生,芦碗边缘有明显的棱背,呈缝隙状,层层堆叠,堆积如花状,习称“堆花芦”。

1.1.3 圆芦下部由于参龄年久,芦碗逐渐消失,形成圆柱形,俗称“圆芦”。

圆芦上有紧密的环形棱皱,一般可认为每一棱皱是生长一年的标记。

拉丁文释义

拉丁文释义

园林树木名释1.苏铁Cycasrevoluta<阴>苏铁属,属名来自希腊词kykas,是一种在埃及生长的棕榈,指本属植物的外形似棕榈。

种名revoluta意为外卷的、反卷的,指本种叶子裂片边缘反卷。

2.银杏Ginkgobiloba<阴>银杏属,属名来自日语ginkgo,意为金果,指本属植物的果为黄色。

种名bi-loba意为二浅裂的,指本种植物的叶子顶端中部二浅裂。

3.<阴>4.<阴>5.云杉<阴>6.7.<阴>帝王)8.<阴>9.雪松<阴>雪松属,属名来自希腊语kedros,意为雪松。

种名deodara来自梵文devadaru,意为神树。

10.油松Pinustabulaeformis<阴>松属,属名来自拉丁语,意为松。

种名tabulae-formis意为平台状的,指本种老树树冠常为平顶状。

11.黑松P.thunbergii属名同上。

种名thunbergii来自人名KarPehrThunberg,1743——1822,,瑞典植物学家。

12.欧洲赤松P.sylvestris属名同上。

种名sylvestris意为属于森林的,野生的。

13.樟子松P.sylvestrisvar.mongolica属名、种名同上。

变种名mongolica意为蒙古的。

14.白皮松P.bungeana属名同上。

种名bungeana来自人名A.vonBunge,1813——1866,俄国草本学家。

15.西黄松P.ponderosa16.17.18.19.<阴>20.<中>名21.<阴>22.<阳>侧柏属,属名来自希腊语platys(宽阔的)+klados(枝),指本属植物小枝扁平。

种名orientalis意为东方的,指本种分布于东方。

23.美国香柏Thujaoccidentalis<阴>崖柏属,属名来自希腊语thya,是一种木质芳香而耐用的树。

中药名释义

中药名释义

常用中药名释义数以万计的中药名,蕴藏着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和信息。

通过对常用中药名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了解古人对中药的认知方法和中药命名的思维方式。

为了便于学习和查寻,特按章将常用中药名释义如次,共计中药210味。

一、解表药麻黄:本品“其味麻,其色黄”,因色黄味麻而得名。

桂枝:“桂枝,即桂树之枝”,“唯以嫩枝破卷成圆者用之”,因药用桂树之嫩枝而得名。

紫苏:紫,以其叶背色紫而名;“苏性舒畅,行气和血,故谓之苏”。

主要根据颜色和功用而得名。

根据其药用部位不同,又有“紫苏叶”、“紫苏梗”和“紫苏子”之名。

香薷:“薷,本作柔”。

因其气香,其叶柔而得名。

防风:“防者,御也,其功疗风最要”,“能防御外风,故名”。

因功用而得名。

白芷:芷,初生之根干。

本品药用其根,色白气香,故名。

细辛:“细辛其根极细,其味极辛,故名”,因其形、味而得名。

羌活:“羌,古地名,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本品“以羌中来者为良,故有羌活……诸名”,因产地而得名。

辛夷:“夷者,荑也。

其苞初生如荑而味辛也”。

本品因形、味而得名。

“以其花未开时,其花苞有毛,光长如笔,故取象曰木笔”,又名“木笔花”。

又因“其花最早,南人呼为迎春”,又名“迎春花”。

葱白:“葱白,即葱之近根处白茎也”。

因颜色而得名。

藁本:藁本“根上苗下似禾藁,故名藁本。

本,根也”。

因形状和药用部位而得名。

牛蒡子:本品药用其果实,在古本草中多以“恶实”为正名。

“其实状恶而多刺钩,故名”。

恶实即牛蒡子也。

又因其“外壳如栗球,小而多刺,鼠过之则缀惹不可脱,故谓之‘鼠粘子’”。

“其根叶皆可食,人呼之牛菜,术人隐之,呼为大力也”,故又名“大力子”。

桑叶:本品因药用桑树的叶片而得名。

因“桑叶以夏秋再生者为上,霜后采之”,故又名“冬桑叶”、“霜桑叶”。

蝉蜕:本品为“蝉所蜕壳也”。

故名“蝉壳”、“蝉衣”、“蝉退”、“虫退”等。

柴 胡:本品药用其根,在古本草中多以“茈胡”为正名。

“茈字有柴、紫二音。

秦汉简牍药名释丛

秦汉简牍药名释丛

秦汉简牍药名释丛张雷;刘志梅【摘要】运用文字学、音韵学、文献学的考据方法,对周家台秦简《病方》中的"东灰"、《居延新简》中的"诸与"和《敦煌汉简》中的"李石""府元",天长纪庄汉墓简牍药方中"白□""枝"等药名进行了考释,指出"东灰"即"冬灰"、"诸与"即"薯蓣"、"李石"即"理石","府元"当改释为"白元","白□"当补释为"白符",即白石脂,"枝"可读为"枳",即"枳实".【期刊名称】《通化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8)007【总页数】4页(P61-64)【关键词】秦汉简牍;冬灰;薯蓣;理石;白元;白符;枳实【作者】张雷;刘志梅【作者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230039;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合肥230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28自上世纪以来,中国境内出土了大量抄成于秦汉时代的简帛医学文献,虽然这些文献得到了学界同仁的深入研究,但部分药名的研究还需进一步完善,本文运用文字学、音韵学、文献学的考据方法,就部分简牍药名进行考释,期望得到方家指正。

周家台秦简《病方》简315-318:“去黑子方:取稾本小弱者,齐约大如小指。

取东灰一升,渍之。

染稾本东灰中,以靡之,令血欲出。

因多食葱,令汗出。

多取櫌桑木,燔以为炭火,而取牛肉剥之,小大如黑子,而炙之炭火,令温勿令焦,即以傅黑子,寒辄更之。

”[1]127-128整理者视“东”为“柬”之讹字[1]127-128;王贵元认为“东”是“柬”字异体[2]70-74,潘飞认同王贵元之说法[3];刘玉环认为“东”可直接释为“柬”而不应看作讹字[4]73。

【中药释义】知道吗儿时爱吃的野葡萄(龙葵)是一种抗癌药

【中药释义】知道吗儿时爱吃的野葡萄(龙葵)是一种抗癌药

【中药释义】知道吗?儿时爱吃的野葡萄(龙葵),是一种抗癌药。

公益公众号中医验方使用方式:中医验方中直接输入中药名称,自动回复中药释义及常用药方,如果您输入的中药我们没有收录,我们会收到信息后尽快补充,请过几天再输入一次试试。

谢谢您的关注。

龙葵为茄科植物龙葵的干燥全草。

味苦,性寒。

归肝、肾、膀胱、胃、肺经。

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治疔疮,痈肿,丹毒,跌打扭伤,慢性气管炎,急性肾炎。

用于疮痈肿毒、皮肤湿疹、小便不利、老年慢性气管炎、白带过多、前列腺炎、感冒发烧,牙痛,痢疾,泌尿系感染,乳腺炎,白带,癌症;外用治痈疖疔疮,天疱疮,蛇咬伤。

性味苦,寒。

①《唐本草》:'味苦,寒,无毒。

'②《滇南本草》:'性大寒,味苦。

'③《纲目》:'苦微甘,滑,寒,无毒。

'④《贵州草药》:'性平,味辛,苦。

'归经归肝、肾、膀胱、胃、肺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治疔疮,痈肿,丹毒,跌打扭伤,慢性气管炎,急性肾炎。

用于疮痈肿毒、皮肤湿疹、小便不利、老年慢性气管炎、白带过多、前列腺炎、痢疾。

①《唐本草》:'食之解劳少睡,去虚热肿。

'②《食疗本草》:'主丁肿,患火丹疮。

和土杵,敷之。

'③《本草图经》:'叶:入醋细研,治小儿火焰丹,消赤肿。

'④《救荒本草》:'敷贴肿毒、金疮,拔毒。

'⑤《滇南本草》:'治小儿风热,攻疮毒,洗疥瘫痒痛,祛皮肤风。

'⑥《滇南本草图说》:'治小儿风邪,热症惊风,化痰解痉,亦治痘风疮,遍身风痒。

疔,可攻能散。

叶:洗疮。

'⑦《纲目》:'苗:消热散血。

'⑧《现代实用中药》:'利尿消炎。

'用法用量0.3~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相关配伍:(1)治疗咽喉肿痛,可配合土牛膝、筋骨草、大青叶等药同用。

治疗外科痈肿疔毒,可用鲜草洗净,捣烂外敷;内服可配合地丁草、野菊花、蒲公英等药同用。

珠贝名词解释中药

珠贝名词解释中药

珠贝名词解释中药
珠贝
[zhūbèi]
汉语词语
珠贝,汉语词汇,常见于中国古文记载中,拼音:zhūbèi 释义:1、产珠之贝,泛指珍珠宝贝,2、指白地红纹的贝壳,可以入药。

【药名】珍珠母。

【别称】珠牡丹、珠母、真珠母、明珠母、蚌壳。

【功效】平肝潜阳、安神、定惊明目。

【英文名】Nacre,Mother-of-pearl功效。

【炮制】拣去杂质,敲成碎块,筛去灰屑。

【性味归经】咸、寒。

归肝、心经。

【药用部位】产珠贝类外壳。

【药物功效】平肝潜阳;安神定惊;清肝明目考证。

【功用主治】平肝,潜阳,定惊,止血。

治头眩,耳鸣,心悸,失眠,癫狂,惊痫,吐血,衄血,妇女血崩。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3~1两:或入丸、散。

【宜忌】胃寒者慎服。

【出处】《饮片新参》科属分类:蚌科主治:头痛眩晕;心悸失眠;癫狂惊痫;肝热目赤;翳膜遮睛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

捞取贝壳后,除去肉质、泥土,洗净,放入碱水中煮,然后放入淡水中浸洗,取出,刮去外层黑皮,晒干或烘干。

曼陀罗又叫曼荼罗

曼陀罗又叫曼荼罗

曼陀罗又叫曼荼罗、满达、曼扎、曼达、醉心花、狗核桃、洋金花、枫茄花、万桃花、花、山茄子等,多野生在田间、沟旁、道边、河岸、山坡等地方,原产印度。

意译作圆意华等。

曼陀罗原产热带及亚热带,我国各省均有分布。

喜温暖、向阳及排水良好的砂主要危害棉花、豆类、薯类、蔬菜等。

中文学名:曼陀罗拉丁学名:Datura stramoniumLinn.别称:醉心花、狗核桃等二名法:Datura界:植物界门:被子植物门纲:双子叶植物纲亚纲:菊亚纲目:茄目科:茄科属:曼陀罗属种:曼陀罗种分布区域:中国各省区都有分布;广布于世界洲佛教释义藏传佛教术语曼陀罗或称满达、曼扎、曼达,梵文:mandala。

意译为坛场,以轮围指一切圣贤、一切功德的聚集之处。

供曼扎是积聚福德与智慧最圆满而巧妙的方法,以宙,是很多方法中最快速,最简单,最圆满的。

曼陀罗是僧人和藏民日常修习秘法时的即所谓的"四曼为相",一般是以圆形或正方形为主,相当对称,有中心点。

曼荼罗是梵文Mandala的音译;曼荼罗又译曼佗罗、慢怛罗、满拏罗等;曼荼罗意具足、聚集等;藏语dkyil-vkhor,音译吉廊,意译为中围。

是密教传统的修持能量的含意,它就是各个宗教,为了描述或代表其宗教的宇宙模型,或显现其宗教所见之宇宙圆融有序的布置」,用以表达宇宙真实万象森列,融通内摄的禅圆。

根据《大日经》和《金刚顶经》,密教在诸尊集会场所的布置和宗教成就的次第方部曼荼罗,分别呈显原本是佛子的每个宗教人才都在上师祖佛保护栽培之中和金刚而不众学人自立自强以求的涵义。

在能够即身成佛的教义和教仪中,则有大曼荼罗,三昧耶曼荼罗等四种。

密教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等五智和就以象徵的形式藏在这些曼荼罗之中。

文化底蕴又叫洋金花、大喇叭花、山茄子等,多野生在田间、沟旁、道边、河岸、山坡等地华、白团华、适意华、悦意华等。

紫色曼陀罗2阿育王经七曰:‘漫陀罗,翻圆华。

【中药释义】龙脑(冰片)从香料到中药随处可见的神奇

【中药释义】龙脑(冰片)从香料到中药随处可见的神奇

【中药释义】龙脑(冰片),从香料到中药,随处可见的神奇。

冰片,是由菊科艾纳香茎叶或樟科植物龙脑樟枝叶经水蒸汽蒸馏并重结晶而得。

亦有用松节油经一系列化学方法工艺而得。

气清香,味辛、性凉,入心、肝经。

清香宣散,具有开窍醒神,清热散毒,明目退翳的功效,主治热病高热神昏,中风痰厥惊痫,暑湿蒙蔽清窍,喉痹耳聋,口疮齿肿,疮痈疳痔,目赤肿痛,翳膜遮睛其可。

冰片:化学方程式C10H18O,化学名称2-茨醇药理作用古籍摘要1.《新修本草》:“主心腹邪气,风湿积聚,耳聋,明目,去目赤肤翳。

”2.《本草纲目》:“疗喉痹、脑痛、鼻瘜、齿痛、伤寒舌出、小儿痘陷。

通诸窍,散郁火。

”3.《医林纂要》:“冰片主散郁火,能透骨热,治惊痫、痰迷、喉痹,舌胀、牙痛、耳聋、鼻息、目赤浮翳、痘毒内陷、杀虫、痔疮、催生,性走而不守,亦能生肌止痛。

然散而易竭,是终归阴寒也。

”冰片性质冰片为无色透明或白色半透明的片状松脆结晶;气清香,味辛、凉;具挥发性,易升华,点燃发生浓烟,并有带光的火焰。

本品在乙醇、氯仿、汽油或乙醚中易溶,在水中几乎不溶。

右旋龙脑熔点为208℃,沸点212℃,左旋龙脑熔点为204℃,沸点210℃。

龙脑冰片:又名:龙脑(《别录》),脑子(《海上方》),龙脑(《本草图经》),梅花脑子(《小儿药证直诀》),梅花片脑(《夷坚志》),片脑(《寿域神方》),梅花脑、冰片脑(《纲目》),梅片、梅冰。

为龙脑香树脂的加工品。

呈半透明块状、片状或颗粒状结晶,直径1~7毫米,厚约1毫米,类白色至淡灰棕色。

气清香,昧清凉,嚼之则慢慢溶化。

微量升华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晶为棒状或多角形。

燃烧时无黑烟或微有黑烟。

以片大而薄、色洁白、质松、气清香纯正者为佳。

主产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等地。

另有菊科植物艾纳香的叶提取的结晶,习称艾片。

在商品中亦作为冰片之一种。

性味辛苦,凉。

①《唐本草》:'味辛苦,微寒。

'②《海药本草》:'味苦辛,微温,无毒。

常用中药中英文对照

常用中药中英文对照

常用中药中英文对照防己,别名又叫汉防己、粉防己; 广防己又名木防己。

粉防己(stephania tetrandra S.Moore)防己含粉防己碱(tetrandrine)和去甲防己碱(fangchinoline)广防己(Aristolochia fangchi Y.C.Wu ex L.D.Chou et S.M.Hwang)广防己含多种木防己素(mufongchin)和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附子monkshoodradix aconiti carmichaeli ;[中药] monkshood网络∙Aconitum napellus;∙Prepared Common Monkshood Daughter Root;∙acontum fischeri;∙mankshood1. Objective To obtain an average safe dose of Fuzi Lizhong sustained - release tablets.目的确定附子理中缓释片的安全剂量.来自互联网2. Professor Snape :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onkshood and wolfsbane?斯内普教授: 那附子和牛扁有什么不同?来自互联网细辛,asarum[医] Asarum sieboldi Mig. ;herba asari cum radice∙Manchurian Wildginger;∙asarum;∙herba asaricum radice;∙Asarum sieboldii1. Objective: to do domesticate cultivation of Asarum heteropodies Fr.目的: 驯化栽培北细辛、华细辛.来自互联网2. Asarinin could relieve the damage of cardiomyocytes of the transplanted.与阳性对照组比较,细辛脂素可减轻心肌病理形态学的损伤.来自互联网3. Objective Adopt animal experimental Methods: To observe the analgesic effect of CATT.目的用动物实验方法观察复方细辛酊(CATT)的镇痛作用.来自互联网4. AIM : To investigate the reasonableness test of different parts of Herba Asari.目的: 考察细辛不同部位应用的合理性.来自互联网5. Asarone is the effective ingredient taked out from Acorus gramineus soland.细辛脑是中药石菖蒲中提取出的有效成分.来自互联网查看更多药学n.∙ 1.Herba Asari(;拉), manchurian wildginger 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 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 Schmidt var.mandshuricum (Maxim.) Kitag.、汉城细辛 Asarum sieboldii Miq. f. seoulense (Nak.) C.Y. Cheng et C.S. Yang 或华细辛 Asarum sieboldii Miq. 的干燥全草。

蟾酥

蟾酥
功效主治
应用方式
产地分布
安全术语
品种考证
制法
采收加工
药材鉴定
药物毒性
真假辨别
相关药材
含量测定
2原生动物
中华大蟾蜍
黑眶蟾蜍
3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
理化鉴别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实验研究
4成药制品
救心丸
华蟾素
六神丸
六灵解毒丸
六灵丸
生力雄丸
嫦娥加丽丸
麝香保心丸
心宝丸
活心丸
5中药传承
典籍记载
功能主治
实用选方
蟾酥-中药属性
蟾蜍科动物如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或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的干燥分泌物,多于夏、秋二季捕捉蟾蜍,洗净,挤取耳后腺及皮肤腺的白色浆液,加工,干燥。
李时珍说:取蟾酥的方法不一。或用手理它的眉棱,取白汁于油纸上及桑叶上,放在阴凉处,一夜便干了,呈白色,然后将它盛放在竹筒内。真的蟾酥很轻、浮,入口味甜。或将蒜、胡椒等辣物入蟾蜍口中,它的身上便渗出白汁,然后用竹篦刮下,和面调成块,阴干。这种汁不能人目,否则使眼睛红肿失明,但可用紫草汁洗眼、点眼,即消。
③用浓硫酸装置,则显橙黄色或橙红色,碎块四周逐渐溶解缩小,呈透明类圆形小块,显龟裂斑纹,放置后,渐溶解消失。
药物毒性
蟾酥各种成分对小鼠半数致死量(毫克/公斤)如下:蟾酥为41.0(静脉),96.6(皮下)
,36.24(腹腔);蟾蜍灵为2.2(腹腔);华蟾蜍精为4.38(腹腔);惹斯蟾蜍甙元为4.25(快速静脉注射),15(慢速静脉注射),14(腹腔),124.5(皮下),64(口服);蟾蜍特尼定为1.3(静脉);蟾蜍它灵对狗的半数致死量接近0.36(静脉),口服最小致死量接近0.98。

【中药释义】曼陀罗叶镇痛、麻醉,但是有毒,使用需谨慎。

【中药释义】曼陀罗叶镇痛、麻醉,但是有毒,使用需谨慎。

【中药释义】曼陀罗叶镇痛、麻醉,但是有毒,使用需谨慎。

展开全文曼陀罗叶为茄科植物白曼陀罗或毛曼陀罗等的叶。

味辛苦,性温,有毒。

入肝、脾经。

曼陀罗叶治喘咳,痹痛,脚气,脱肛。

有麻醉效果,能减轻疼痛。

毒理作用曼陀罗全草有毒,以果实特别是种子毒性最大,嫩叶次之,干叶的毒性比鲜叶小。

曼陀罗中毒,一般在食后半小时,最快20分钟出现症状,最迟不超过3小时,症状多在24小时内消失或基本消失,严重者在24h后进入晕睡、痉挛、紫绀,最后晕迷死亡。

曼陀罗的主要有毒成分为莨菪碱、阿托品及东莨菪碱(曼陀罗提取物)等生物碱,它们都是一种毒蕈碱阻滞剂,竞争毒蕈碱受体,打断副交感神经的支配作用。

阿托品有刺激或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作用,半衰期为2.5h;东莨菪碱(曼陀罗提取物)与阿品托一样是一种颠茄碱,能阻断M胆碱受体,对呼吸中枢有兴奋作用,中枢作用以抑制为主,能抑制腺体分泌,对大脑有镇静催眠作用,半衰期为8h。

莨菪碱在外围和中枢的作用更强。

它被用作胆碱酯酶的解毒剂和类胆碱能附加体,半衰期为3.5h。

生物碱的毒性作用主要是对中枢神经先兴奋后抑制,阻断乙酰胆碱反应,中毒后呈现交感神经高度兴奋状态,可刺激大脑细胞发生强烈的骚动,刺激脊髓神经反射系统,发生抽搐和痉挛。

解救方法曼陀罗中毒的解救方法多重,《动物毒物学》记载曼陀罗中毒后,应立刻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或1%~6%的鞣酸洗胃,然后内服氧化镁、木炭末或通用解毒剂(活性炭2份、氧化镁1份、鞣酸1份),也可用盐类泻剂灌服,同时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以促进毒物的排出。

呼吸抑制者应及时给予兴奋剂(如尼可刹米、洛贝林等);《中药大辞典》记载:中药解毒可用甘草30克、绿豆60克煎汤频服或用绿豆120克、金银花60克、连翘30克、甘草15克煎水服;亦可用防风、桂枝煎汤服。

性味味辛、苦,性温,有毒。

归经归肝、脾经。

功能主治曼陀罗叶治喘咳,痹痛,脚气,脱肛。

有麻醉效果,能减轻疼痛。

①《现代实用中药》:'叶之浸剂,对痉挛性咳嗽,喘息,慢性气管枝炎咳嗽有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中药名释义数以万计的中药名,蕴藏着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和信息。

通过对常用中药名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了解古人对中药的认知方法和中药命名的思维方式。

为了便于学习和查寻,特按章将常用中药名释义如下。

1.解表药麻黄本品“其味麻,其色黄”(《本草纲目》),因色黄味麻而得名。

桂枝“桂枝,即桂树之枝”(《本草便读》),“唯以嫩枝破卷成圆者用之”(《本草经集注》),因药用桂树之嫩枝而得名。

紫苏紫,以其叶背色紫而名;“苏性舒畅,行气和血,故谓之苏”(《本草纲目》)。

主要根据颜色和功用而得名。

根据其药用部位不同,又有“紫苏叶”、“紫苏梗”和“紫苏子”之名。

香薷“薷,本作柔”(《本草纲目》)。

因其气香,其叶柔而得名。

防风“防者,御也,其功疗风最要”(《本草纲目》),“能防御外风,故名。

”(《本草害利》)。

因功用而得名。

白芷芷,初生之根干。

本品药用其根,色白气香,故名。

细辛“细辛其根极细,其味极辛,故名”(《本草便读》),因其形、味而得名。

羌活“羌,古地名,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辞海》)。

本品“以羌中来者为良,故有羌活……诸名”(《本草纲目》),因产地而得名。

辛夷“夷者,荑也。

其苞初生如荑而味辛也”(《本草纲目》)。

本品因形、味而得名。

《本草衍义》云:“以其花未开时,其花苞有毛,光长如笔,故取象曰木笔”,又名“木笔花”。

又因“其花最早,南人呼为迎春”(《本草拾遗》),又名“迎春花”。

葱白“葱白,即葱之近根处白茎也”(《本草便读》)。

因颜色而得名。

藁本藁本“根上苗下似禾藁,故名藁本。

本,根也”(《新修本草》)。

因形状和药用部位而得名。

牛蒡子本品药用其果实,在古本草中多以“恶实”为正名。

《本草纲目》云:“其实状恶而多刺钩,故名”。

恶实即牛蒡子也。

又因其“外壳如栗球,小而多刺,鼠过之则缀惹不可脱,故谓之‘鼠粘子’”(《图经本草》)。

“其根叶皆可食,人呼之牛菜,术人隐之,呼为大力也”(《本草纲目》),故又名“大力子”。

桑叶本品因药用桑树的叶片而得名。

因“桑叶以夏秋再生者为上,霜后采之”(《图经本草》),故又名“冬桑叶”、“霜桑叶”。

蝉蜕本品为“蝉所蜕壳也”(《图经本草》)。

故又名“蝉壳”、“蝉衣”、“蝉退”、“虫退”等。

柴胡本品药用其根,在古本草中多以“茈胡”为正名。

《本草纲目》解释说:“茈字有柴、紫二升麻本品“其叶似麻,其性主升,故名”(《本草纲目》)。

根据形状及升浮之性而得名。

2.清热药石膏本品为矿石,水飞后细膩光滑如膏脂,故名。

芦根本品因药用芦苇的根茎而得名。

天花粉本品为栝楼之根,又名“栝楼根”。

古时常捣烂滤汁作淀粉用,“其根作粉,洁白如雪,故谓之天花粉”(《本草纲目》)。

竹叶本品因药用禾本科淡竹的叶片而得名。

又名“淡竹叶”。

栀子本品药用其果实,原名“卮子”。

《本草纲目》云:“卮,酒器也,卮子象之,故名,俗作栀”。

因其形状而得名。

夏枯草“此草冬至后生叶,至春而花,一到夏至即枯,故名”(《本草便读》)。

因生长特性而得名。

黄芩“芩,说文作荃,谓其色黄也。

或云芩者黔也,黔乃黄黑之色也”(《本草纲目》)。

本品因色黄而得名。

黄连本品药用其根,“其根连珠而色黄,故名”(《本草纲目》)。

本品因其根茎多分枝,常3~6支成束,呈稍弯曲状,形如鹰爪、鸡爪,故又有“鹰爪连”、“鸡爪连”之名。

龙胆草本品“叶似龙葵,味苦如胆,因以为名”(《本草纲目》),根据形状、味道而得名。

苦参本品药用其根,陶弘景谓,其“根味至苦恶”。

本品因其味极苦,形似参而得名。

穿心莲本品“花形似莲,其花蕊穿心而过,故名”(《中华药海》)。

生地黄本品药用其块根。

因生于地下,色黄,故名。

简称“生地”。

玄参“玄,黑色也”(《本草纲目》)。

陶弘景云:“其茎微似人参,故得参名”。

本品因形状、颜色而得名。

又称“黑参”、“黑玄参”。

后因避清代康熙(玄烨)之讳,改“玄”为“元”,而得“元参”之名。

牡丹皮本品“以色丹者为上。

虽结子而根上生苗,故谓之牡丹”(《本草纲目》)。

因药用其根皮而得名。

紫草“此草花紫根紫,可以染紫,故名”(《本草纲目》),因颜色而得名。

金银花“花初开者,蕊瓣俱色白,经二三日,则色变黄,新旧相参,黄白相映,故呼金银花”(《本草纲目》)。

本品依据花蕾开放时间先后不同而有黄白二色,犹如金银搭配,故又称“二花”、“双花”,简称“银花”。

连翘本品药用其果实,“其实似莲作房,翘出众草,故名”(《图经本草》),因形状而得名。

眉之用而得名。

千里光本品长于清热明目,善疗多种目疾,《滇南本草》“喻其恢复目力可及千里也”,因功用而得名。

决明子药用其种子,有明日之功,故名。

因其形似马蹄,故有“马蹄决明”之称。

又因其为植物(草类)药物,故称“草决明”。

白头翁本品原植物茎叶密被白色长柔毛,“近根处有白茸,状似白头老翁”(《本草经集注》),因其形状而得名。

马齿苋“其叶比并如马齿,而性滑利似苋,故名”(《本草纲目》)。

本品因形状、性质而得名。

贯众“此草叶似凤尾,其根一本而众枝贯之。

故草名风尾,根名贯众”(《本草纲目》)。

因形状而得名。

白鲜皮本品药用其根皮。

《本草纲目》云:“鲜者,羊之气也。

此草根白色,作羊膻气”,根据其药用部位、气味及颜色命名。

漏芦《本草纲目》云:“屋之西北黑处谓之漏,凡物黑色谓之卢。

此草秋后即黑,异于众草,故有漏卢之称”。

土茯苓本品原名“禹余粮”,“相传昔禹行山中,采本品充饥,而弃其余粮,故名。

形似茯苓,后遂谓之土茯苓也”(《中国药学大辞典》),前者根据传说得名,后者根据形状得名。

鱼腥草本品因气味而得名。

《本草纲目》云:“其叶腥气,故俗呼为鱼腥草”。

本品因有浓烈的鱼腥气味,药用全草而得名。

败酱草陶弘景云:其“根作陈败豆腐气,故以为名”,本品因有腐败的豆酱气,药用带根的全草得名。

红藤本品药用其藤茎,“根外紫红,……浸酒一宿,红艳如血”(《简易草药》),故名。

又名“大血藤”。

半边莲本品“秋开小花,淡红紫色,止有半边,如莲花状,故名”(《本草纲目》),因其形状而得名。

山豆根本品药用其根及根茎,《图经本草》云:“苗蔓如豆,根以此名”。

主要根据形状而得名。

射干“射干之形,茎梗疏长,正如射人长竿之状,得名由此尔”(《图经本草》)。

本品因形状而得名。

蚤休蚤休,即早日康复之义。

《本草纲目》云:“虫蛇之毒,得此治之即休,故有蚤休……诸名”。

本品善疗虫蛇之毒,能使之早日康复。

《本草便读》云:“其苗一茎直上,每层七叶,至顶而花”,又名“七叶一枝花”。

地骨皮“本品乃枸杞之根皮,入土极深,皮亦极厚,力能至骨,故名”(《中华药海》)。

胡黄连胡,“泛指外国或外族的”(《新华字典》)。

本品为外来药物,故称为“胡”。

“其性味功用似黄连,故名”(《本草纲目》)。

本晶因产地、性味功用而得名。

紫花地丁因其花色紫,地下根如钉,故名。

简称“地丁”。

大青叶本品药用其叶片,因“其茎叶皆深青,故名”(《本草纲目》)。

3.泻下药大黄本品色黄,故名。

因其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如戡定祸乱,以致太平,故有“将军”之号,诚如陶弘景所云:“大黄,其色也。

将军之号,当取其峻快也”。

又因其质佳者切面之纹如锦,故又名“锦纹”。

芒硝《本草纲目》云:“此物见水即消,又能消化诸物,故谓之消。

……煎炼入盆,凝结在下,粗朴者为朴硝,在上有芒者为芒硝”。

芒硝为含硫酸钠的天然矿物经精制而成的结晶体。

芒是指结于上而细芒如峰者,谓其形;硝,即消,言其功用。

本品因形和功用命名。

巴豆“此物出巴蜀,而形如菽豆,故以名之”(《本草纲目》)。

本品因产地、形状而得名。

牵牛子陶弘景云:“此药始出田野人牵牛谢药,故以名之”。

李时珍云:“近人隐其名为黑丑,白者为白丑。

盖以丑属牛也”,今又名“二丑”。

大戟本品“其根辛苦,戟人咽喉,故名”(《本草纲目》)。

因味、副作用而得名。

芦荟芦,黑色;荟,聚也。

本品采集后从中提取液汁,色黑而凝聚如饴,故名。

4.祛风湿药威灵仙“威,言其性猛也;灵仙,言其功神也”(《本草纲目》)。

本品因其性及功神而得名。

防己防己功能利水消肿,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

“名曰防己者,以脾为己土……己土受邪之病,而此能防堤之,是为古人命名之真义”(《本草正义》)。

本品因功用而得名。

海桐皮本品“生南海山谷中,树似桐皮而皮黄白色,有刺,故以名之”(《海药本草》)。

因产地和颜色而得名。

徐长卿“徐长卿,人名也。

常以此药治邪病,人遂以名之”(《本草纲目》)。

本品因人名而得名。

五加皮“五加皮,其树一枝五叶,有交加之象,故名”(《本草便读》)。

因其根皮入药,故名五加皮。

白花蛇“诸蛇鼻向下,独此鼻向上,背有方胜花文,以此得名”(《本草纲目》)。

本品以李时珍的故乡湖北蕲州产者为道地药材,又名“蕲蛇”。

豨莶草古书上指猪;莶,指气味辛毒之草。

《本草纲目》解释云:“楚人呼猪为豨,呼草之气味桑枝本品药用桑树之嫩枝而得名。

伸筋草本品能祛风湿、舒筋活络,有利于筋脉的屈伸,药用全草,故名。

桑寄生“此物寄寓他木而生,如鸟立于上,故名寄生”(《本草纲目》)。

“诸树多有寄生,……方家唯须桑上者”,(《蜀本草》),因而得名“桑寄生”。

狗脊本品药用植物的根茎,苏恭云:此药“根长多歧,状如狗之脊骨”,因形状而得名。

木瓜本品药用其果实,“木实如瓜,酢而可食,则木瓜之名取此义也”(《本草纲目》)。

5.化湿药藿香因“豆叶曰藿”(《本草纲目》),本品叶似豆类植物的叶,气味芳香,故名。

佩兰《本草纲目》云:“其叶似菊,女子、小儿喜佩之”。

本品夏月佩之,辟秽,气香如兰,故名。

据记载,夏月采置发中,令头不埴”。

埴,意粘,即头发中积的脂膏又不疏通者(《古医籍词义》)。

将本品采置发中,则发不粘膩,故又有“醒头草”、“省头草”之名。

白豆蔻《本草纲目》云:“凡物盛多曰蔻”。

本品药用其果实,形似豆,壳白厚,故名。

砂仁本品药用其果实,脱去果皮后,内有种仁30~60粒,缩聚成团,散之如砂粒,故名。

厚朴本品因“其木质朴而皮厚”(《本草纲目》)得名。

6.利水渗湿药茵陈蒿“此草似青蒿而不香,叶背色白,经冬不死,至春则更因旧苗而生新苗,故有因陈之名”(《本草便读》)。

本品因生长特性而得名。

泽泻“去水曰泻,如泽水之泻也”(《本草纲目》),本品因功用而得名。

葫芦“壶,酒器也;卢,饭器也,此物各像其形,又可为酒饭之器,因以名之”(《本草纲目》),本品因形状而得名。

椒目本品药用植物花椒或青椒的种子,“其子光黑,如人之瞳人,故名之椒目”(《本草纲目》),本品因色黑及形状而得名。

海金沙本品药用植物的孢子,“其色黄如细沙也。

谓之海者,神异之也”(《本草纲目》)。

本品因形、色而得名。

萆薢本品“力能外拓而性复下趋,故驱风寒湿而解之于至卑,此所以谓萆薢也”(《本草思辨录》)。

因功用而得名。

滑石本品为矿石类药物,其“性滑利窍,其质又滑膩,故以名之”(《本草纲目》)。

石韦《本草纲目》云:“柔皮曰韦”。

本品药用植物的叶片,该植物“蔓延石上,生叶如皮”(《名虎杖“杖言其茎,虎言其斑”(《本草纲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