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教案

合集下载

侵染性病害的发生过程(公开课)

侵染性病害的发生过程(公开课)

温 度
孢子萌发和侵入速度(最适20~25℃).
光 照
一般不受影响(或刺激或抑制).
结合防治实践:
阻止接触可预防病害发生。
(二)侵入期 侵入寄主到建立寄生关系。 侵入途径: 1.伤口侵入 ① ② ③ ④
疗 伤.
2.自然孔口
①②③
3.直接侵入
冻 伤
虫 伤
灼 伤
灼 伤
机 械 损 伤

《园林植物保护》
项目二
任务5
防治侵染性病害
认识侵染性病害的发生过程
认识侵染性病害的发生过程
一、发生过程 接触侵入到引起植物表现症状所经历的过程,简称病程。 连续的过程,分为接触、侵入、潜育、发病。 (一)接触期 接触到萌发入侵。 环境因素的制约。
环境条件对接触期的影响
湿 度
湿度越高对侵




皮 孔 皮 孔


排 水 孔
叶面上的排水器官(水孔) 1. 水孔 2. 通水组织 3. 导管的末端
环境条件对侵入期的影响.
湿 度. 温 度. 光 照.
决定孢子能否萌发和侵入. 影响孢子萌发和侵入的速度. 决定气孔开闭,影响病原侵入.
结合防治实践:
减少和保护伤口,并施用保护剂。
结合防治实践:
通风透光,调控温度。
(四)发病期 表现症状到症状停止发展为止。 植物症状出现后,病原物仍有一段扩展时期。
初 期 中 期
末 期
结合防治实践:
1.发病期防治最佳时间( )
A 初期
B 中期
C 末期
目 标 检 测
制订出大叶黄杨白粉病的综合防治方案。
接触期,贵在防。清落叶, 剪病枝。有距离,才生美。 侵入期,抓途径。减伤口,闭孔口。降温湿,保健康。 潜育期,利于防。控温度,促其长。常通风,多透光。 发病期,防扩展。抓初期, 须早治。杀菌剂,复配施。 全过程,统筹抓。定方案,综合治。创造美,共受益。

植物病害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

植物病害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

植物病害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植物病害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植物的生理和形态异常,导致植物发育受阻、产量减少甚至死亡的一类疾病。

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包括病原体入侵、定殖和繁殖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

病原体入侵是植物病害侵染的第一步。

病原体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入植物体内,包括直接侵入、伤口侵入和寄生侵入等。

直接侵入是指病原体通过植物的气孔、毛细孔等直接进入植物体内。

伤口侵入是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机械伤害或其他外界因素导致组织破裂,病原体利用这些破裂的组织进入植物体内。

寄生侵入是指病原体通过寄生植物、昆虫等中间宿主进入植物体内。

病原体入侵后,会在植物体内定殖并开始繁殖。

病原体定殖是植物病害侵染的第二步。

定殖是指病原体在植物体内选择合适的组织或细胞,并与之结合形成病斑或病疫。

定殖的位置取决于病原体的特性和植物的抗病性。

有些病原体选择在植物的叶片、茎秆等外部组织定殖,形成病斑;而有些病原体则选择在植物的内部组织、根系等部位定殖,形成病疫。

定殖后,病原体开始繁殖并释放出毒素,导致植物组织的损伤和病状的出现。

病原体的繁殖是植物病害侵染的最关键步骤。

病原体在植物体内通过分裂、孢子形成等方式进行繁殖。

分裂是指病原体细胞在植物组织内不断分裂产生新的细胞,增加数量。

孢子形成是指病原体通过分生孢子、无性孢子或有性孢子等方式产生孢子,用于传播和感染其他植物。

病原体的繁殖过程中,会不断释放出大量的病原体细胞或孢子,进一步感染植物或传播给其他植物,形成侵染循环。

总结起来,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可以概括为病原体入侵、定殖和繁殖三个阶段。

病原体通过入侵植物体内,定殖并开始繁殖,最终导致植物发生病害。

了解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对于预防和控制植物病害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护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同时,也需要加强病原体的监测和研究,提高对植物病害的防治水平,保障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规律作业设计方案》

《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规律作业设计方案》

《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规律》作业设计方案一、课程背景和目标植物病害是影响植物发展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了解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对于预防和控制病害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进行深入钻研,帮助学生掌握预防和控制植物病害的方法,提高他们对植物珍爱的认识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定义和分类2. 植物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3. 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4. 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5.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进修兴趣和能力。

三、教学目标1. 掌握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基本观点和分类2. 了解植物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3. 熟悉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4. 掌握预防和控制植物病害的方法5.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四、作业设计1. 植物病害调研报告:学生可自主选择一种植物病害进行调研,撰写一份调研报告,包括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防治方法等内容。

2. 植物病害防治方案设计: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份针对某种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案,包括预防措施、防治方法、防治时机等。

3.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学生设计一项关于植物病害的实验,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

五、评判方式1. 调研报告和防治方案设计将根据内容的完备性、准确性和创新性进行评分。

2.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将根据实验设计的合理性、数据的准确性和分析的逻辑性进行评分。

3. 学生的教室表现和参与度也将作为评判的重要因素之一。

六、课程总结通过本课程的进修,学生将对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有更深入的了解,掌握预防和控制病害的方法,提高植物珍爱认识和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为植物珍爱事业做出贡献。

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

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
引起全株性的感染(潜育期较长) ;如枯 黄萎病、枣疯病等,这些病原物可通过 输导组织扩展,形成系统性病害。
2、环境条件影响:
以温度影响最大,和病原物发育的适温有关, 因为在植物体内,受外界湿度的干扰小。
(四)发病期:指症状出现后病害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此期是病原物大量增殖、扩大危害的时期。 真菌性病害往往在受害部位产生孢子等子实体,称为产孢期 新产生的病原物的繁殖体可成为再次侵染的来源。
5、介体
昆虫是多种病毒、细菌和线虫的传播介体;
一种病原物可以在几个场所越冬、越夏。
(二)初侵染和再侵染
1、初侵染: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接种体在生长季节中 首次引起寄主发病的过程称为初侵染。 2、再侵染:受到初侵染而发病的植株上产生的病原物, 在同一生长季节中经传播引起寄主再次发
病的过程叫再侵染。
根据在流行过程中是否出现再侵染把病害划分为:
2、种子、苗木及其它繁殖材料
种子: 种子之间:如线虫的虫瘿、菟丝子的种子;
种子表面:烟草花叶病毒污染番茄、辣椒种子。 种子内:豆科植物的病毒病
苗木: 由病毒、类病毒等引起的多种果树病害,
如苹果花叶病、锈果病等 ;
种薯:马铃薯病毒病、细菌性环腐病
种植后不但本身发病,还可以在田间形成发病中心。
3、病株残体
③ 光照
(三)潜育期
从病原物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开始表现明显症状的时期
潜育期是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繁殖和蔓延的时期,也
是病原物和寄主植物相互斗争的时期。
1、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的扩展方式 :
1)局部侵染: 病原物局限在侵入点附近,形成局部的
或点发性的感染(潜育期较短),如真
菌性叶斑病。
2)系统侵染: 病原物从侵入点向各个部位蔓延,甚至

《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规律作业设计方案》

《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规律作业设计方案》

《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规律》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定义、分类和风险;2. 掌握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3. 能够分析植物侵染性病害的防治方法;4. 提高学生对植物珍爱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定义和分类;2.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风险和传播途径;3.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4.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防治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2. 教学难点:植物侵染性病害的防治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相结合的方法;2. 实例分析;3. 小组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入植物侵染性病害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2. 授课内容:讲解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定义、分类、风险和传播途径,重点介绍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3. 实例分析: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植物侵染性病害的防治方法,分享经验和见解;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植物珍爱的重要性。

六、作业要求1. 阅读相关文献,撰写一份关于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规律的钻研报告;2. 到田间调查,观察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情况,撰写调查报告;3. 设计一份植物侵染性病害的防治方案,包括预防和控制措施。

七、评分标准1. 钻研报告的深度和广度;2. 调查报告的观察和分析能力;3. 防治方案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以上是《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规律》作业设计方案,希望学生们能够认真进修,深入掌握相关知识,提高植物珍爱认识。

祝大家进修进步!。

第四节 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与侵染循环

第四节 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与侵染循环

10/23
茶树病虫害防治
(三)潜育期
— 潜育期是指从病原物和寄生关系开始到表现明显症状 为止的时期。潜育期是病原物在寄主体内吸引水分和 潜育期是病原物在寄主体内吸引水分和 养分,不断扩展、蔓延的时期 蔓延的时期,也是植物体对病原物 的扩展产生一系列抵抗反应的时期。 的扩展产生一系列抵抗反应的时期 — 1.病原物的扩展 — 2.寄主植物抗扩展 — 3.潜育期的长短
19/23
茶树病虫害防治
— (二)单病程(单循环 单循环)病害:指一个生 长季节只有一次侵染过程的病害。这种病 长季节只有一次侵染过程的病害 害的侵染期短而潜育期长,一般在生长季 害的侵染期短而潜育期长 节不会扩大蔓延,发病平稳 发病平稳,不易造成大 流行。
— 这类病害中也包括一些作物的重要病害 这类病害中也包括一些作物的重要病害,如小麦
7/23
茶树病虫害防治
只侵入角质层不侵入细胞壁
8/23
茶树病虫害防治
2. 自然孔口侵入
— 气孔:引起叶斑病的多种真菌 引起叶斑病的多种真菌、细菌 — 水孔:叶尖、叶缘 — 皮孔:枝干、果实、块根、 、块茎 — 蜜腺:梨火疫病
9/23
茶树病虫害防治
2.环境条件对侵入的影响 环境条件对侵入的影响
上三种黑穗(粉)病,小麦粒线虫病 小麦粒线虫病、大麦条纹病、 水稻恶苗病、稻曲病、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棉花枯黄 萎病、马铃薯卷叶病、多种果树病毒病等 多种果树病毒病等。
20/23
茶树病虫害防治
— 对于单病程病害,只要消灭初侵染来源 只要消灭初侵染来源, 集中消灭其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就能 集中消灭其越冬或越夏的病原物 有效地防治。对于多病程病害 对于多病程病害,除需要 防治初侵染外,还要解决再侵染问题 还要解决再侵染问题。 再侵染次数越多,需要防治的次数也越 需要防治的次数也越 多。

植物保护学通论第三章 病原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植物保护学通论第三章  病原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植物保护学通论第三章 病原侵染过 程和病害循环
一 接触期
定义 病原物与寄主接触,或到达受寄主外渗物质的影 响的根围或叶围后,开始向侵入部位生长或运动,并 形成某种侵入结构的一段时间。
病原物活动方式
(1)被动活动(自然和人为传带) (2)主动活动
影响因素
(1)非生物因素(温度、湿度等) (2)生物因素
(4)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到其纯培养,性状与接种物 相同。
Koch’s rule: 1. The suspected pathogenic organism should be present in all cases of the disease and absent from healthy animals. 2. The suspected pathogen should be isolated from a diseased organism and grown in a pure culture away from the disease host. 3. Cells from a pure culture of the suspected organism should cause disease in a healthy animal. 4. The organism should be re-isolated from the newly diseased animal and shown to be the same as the original.
多循环病害:一个植物生长季中具有初侵染和再侵染的病害。如 稻瘟、白叶枯、玉米大小斑、白粉病等大多数田间病害,生长季 节有多次侵染,潜育期一般较短,多为局部病害。也有许多例外, 如棉花枯萎病例外。-防治以种植抗病品种、改善栽培措施、药 剂防治。

植物病害侵染过程与循环 病害的侵染过程

植物病害侵染过程与循环 病害的侵染过程
第九章 第二节 病害的侵染过程
病害的侵染过程—病原物侵入寄主体内,在寄 主体内扩展蔓延,引起寄主发生病害的过程。
一、接触期 病原物与寄主接触起到产生侵入机构止
主动接触 被动接触
病原物自己的活动 风、雨、昆虫传带
二、侵入期 开始侵入——建立寄生关系止 1、侵入途径
(1)直接侵入 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部分真菌
不一定对生产造成大的损失
各种因素都 利于病害的
发生
病害严重发生
对生产造成大的损失
第四节 病害的流行
病害流行——病害大面积普遍而且严重发生,
并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怎样预防病害流行?
导致病害发生的三个基本因素
• 有病原物存在 • 有感病寄主存在 • 环境条件适合病害的发生
导致病害流行的三个基本因素
非侵染性病害
症状特点 无病征,主要表现为抑制性病状和
坏死性病状 变色、矮缩、坏死、落花、落果、
落叶、萎焉枯死
田间发生特点 1. 发病普遍,发病率高 2. 受害程度较一致 3. 病害在田间分布均匀或具方向
性,如日晒灼伤 4. 当致病因子消除后,病害停止
发展,并可能恢复正常
侵染性病害
真菌病害 细菌病害 病毒病害 线虫病害 寄生性种子 植物病害
病害诊断的方法与步骤
(3)确诊病原物
A.根据症状
症状独特的病害
B.根据症状与镜检 病部病原物
症状相似的病害
C.根据柯赫氏原则
新的病害
炭疽病
霜疫病
炭疽病
霜疫病
考赫氏原则
考赫氏(Robert Koch) 根据前人的看法和 自己的经验提出来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引起某种病 害的病原物的一项原则。
是植物病害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可帮 助研究者在进行病原鉴定时对于所得的结果作 出正确的结论。

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

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

二、 侵染循环
定义: 定义:指病害从一个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 度发病的过程,也称为病害循环。 度发病的过程,也称为病害循环。 主要涉及三个环节: 主要涉及三个环节: 1、病原物的越冬越夏 、 2、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 、 3、病原物的传播 、
(一)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
定义: 定义 : 指病原物如何度过寄主植物的休眠期或收获
2)多循环病害: 指病原物在一个生长季节中能够连续繁殖 )多循环病害: 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 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
多为局部侵染的病害,寄主感病时期长,病害的潜育期短, 多为局部侵染的病害,寄主感病时期长,病害的潜育期短,病 原物的增殖率高; 原物的增殖率高; 病原物对环境条件敏感,在不利的条件下会迅速死亡, 病原物对环境条件敏感,在不利的条件下会迅速死亡,越冬率 低而不稳定。 低而不稳定。 病害数量增幅大,可以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完成菌量积累, 病害数量增幅大,可以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完成菌量积累,造成 病害的严重流行,因而有称“单年流行病害” 病害的严重流行,因而有称“单年流行病害”。
根际分泌物对病原物的影响
1)诱发病原物积聚: )诱发病原物积聚: 积聚 2)刺激休眠体和孢子的萌发: )刺激休眠体和孢子的萌发: 萌发 3)营养:伤口侵入的病原物,先在伤口吸收死亡细胞 )营养:伤口侵入的病原物, 的营养物质,生长后侵入。 的营养物质,生长后侵入。
(二)侵入期: 侵入期:
从病原物侵入寄主到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的一段时期 1、侵入途径: 、侵入途径:
5、介体 、
昆虫是多种病毒、细菌和线虫的传播介体; 昆虫是多种病毒、细菌和线虫的传播介体;
一种病原物可以在几个场所越冬、越夏。 一种病原物可以在几个场所越冬、越夏。

园林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

园林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

02
病原物基础
病原物的定义和分类
病原物的定义
病原物是指能够引起园林植物病害的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等。
病原物的分类
根据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可以将病原物分为不同的类别,如真菌 性病原物、细菌性病原物、病毒性病原物等。
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病原物的寄生性
病原物必须寄生在园林植物上才能生存和繁殖,它们通常通过与植物建立共生关 系来获取营养和能量。
侵染循环的完成
在一个生长季节中,病原物完成从越冬到再次越冬的过程,即完成了一个侵染循环。
病原物在侵染循环中会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如气候、土壤、季节等因素都会影响病害的发生和流行 。
05
防治策略
加强植物检疫
建立严格的植物检疫制度
对引进的园林植物进行严格的检查,防止带有病原菌的植物进入 园林系统。
园林植物病害的分类
• 根据病原的不同,园林植物病害可以分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两大类。其中,侵染性病害是指由生物因素引起的病 害,如真菌、细菌、病毒等;非侵染性病害则是由环境因素和栽培管理措施不当引起的,如营养失调、水分过多或不足、 光照不足等。
园林植物病害的危害性
• 园林植物病害的发生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会产生不同程度 的影响,轻则影响植物的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重则导致植 物死亡,给园林景观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因此,对于 园林植物病害的防治,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有效地控 制其发生和蔓延。
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水量,避免过度 湿润,降低病害的发生。
清除落叶和枯枝
及时清理园林中的落叶和枯枝,减少 病原菌的越冬场所,降低病害的发生 率。
使用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
使用生物农药
采用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如微 生物杀菌剂、昆虫生长调节剂 等,具有高效、低毒、环保等

《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规律作业设计方案-植物保护技术》

《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规律作业设计方案-植物保护技术》

《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规律》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背景与目标:植物病害是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了解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对于科学防控病害、提高农作物产量至关重要。

本次作业旨在让学生通过钻研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加深对植物病害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作业内容:1. 学生将选择一种常见的农作物病害,如水稻纹枯病、番茄疫霉病等,并钻研该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包括病原生物特征、传播途径、发病条件等方面的内容。

2. 学生将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查等方式,收集有关该病害的信息,并撰写一份钻研报告,详细介绍该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3. 学生还将设计一份针对该病害的防治方案,包括预防、监测、防治等环节,为农民提供科学的种植指导。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认真钻研所选病害的相关资料,撰写完备的钻研报告,包括病害发生规律、风险水平、防治措施等内容。

2. 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能力,确保钻研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 学生需要在规守时间内完成作业,并按时提交钻研报告和防治方案。

四、评分标准:1. 钻研报告的内容完备、结构清晰,论据充分,阐述逻辑性强。

2. 防治方案设计合理,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3. 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的质量和准确性。

4. 作业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五、作业时间安排:1. 第一周:学生选择钻研对象并开始文献查阅。

2. 第二周: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

3. 第三周:学生完成钻研报告和防治方案的初稿。

4. 第四周:学生进行作业汇报和评分。

六、作业指导:1. 学生在钻研过程中应注重团队合作和交流,互相进修、互相帮助。

2. 学生在完成作业后,应及时总结经验,提出改进建议,为今后的钻研工作提供参考。

以上为《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规律》作业设计方案,希望学生们认真执行,取得优异成绩。

第七章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侵染循环

第七章 植物侵染性病害的侵染循环

(三)接触后的活动
1.
病原物生长阶段,它包括真菌的休眠体萌发后所产生的芽 管或菌丝的生长、释放的游动孢子的游动、细菌的分裂繁 殖、线虫幼虫的蜕皮和生长等。 真菌孢子虽然一般都带有足够的营养物质,但必须供给一 定的营养刺激物质才能萌发和侵入。
叶表面的营养物质对病原物的侵染有一定的影响,植物的 分泌物也影响病原物的生长;而且,有些孢子本身分泌的 物质,特别是在侵染液滴中浓度很高时,也能抑制孢子的 萌发。
2.
3.
(四)环境条件的影响
1.
湿度:各种真菌孢子萌发所需要的湿度不同,对于绝大部 分气流传播的真菌,湿度越高对侵染越有利。而白粉菌的 分生孢子一般可以在湿度比较低的条件下萌发,有的白粉
菌在水滴中萌发反而不好。土传真菌(除鞭毛菌亚门的真
菌以外)土壤湿度过高对于孢子的萌发和侵入是不利的。
2.
温度:主要影响病原物萌发和侵入速度。真菌孢子萌发的 最适温度一般在20-25℃左右,但各真菌是不同的。

1、绝大部分非专性寄生的真菌和细菌都能在病株残体中存活,
或者以腐生的方式生活一定的时期。

2、病原物在病株残体中存活时期较长,主要原因就是受到植物
组织的保护,对环境因子的抵抗能力较强,尤其是受到土壤中腐
生菌的拮抗作用较小。当植物的残体分解和腐烂的时候,其中的 病原物往往也逐渐死亡和消失,残体中病原物存活时间的长短,
可以长期存活,可以由粪肥传播病害。
五、人为因素传播

1、各种病原物都能以多种方式由人为的因素传播。人为的传播 因素中,以带病的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的调运最重要。农 产品和包装材料的流动与病原生物传播的关系也很大。

2、人为传播往往都是远距离传播,不受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的

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_图文

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_图文
,在变动的室温下,几天之后就能产生大量孢子。
❖ 有性孢子产生的温度范围比无性孢子更窄,且要求较低的温度。 白粉菌:晚秋才产生闭囊壳,主要是受温度的影响。 子囊菌:有性孢子越冬后的落叶中产生,其发育过程需要一个低温 阶段。
2、湿度
➢ 在实验室中,对未产生子实体的病组织,常用保湿 的方法促其产生子实体。
2)多循环病害: 指病原物在一个生长季节中能够连续繁殖 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
❖ 多为局部侵染的病害,寄主感病时期长,病害的潜育期短,病 原物的增殖率高;
❖ 病原物对环境条件敏感,在不利的条件下会迅速死亡,越冬率 低而不稳定。
❖ 病害数量增幅大,可以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完成菌量积累,造成 病害的严重流行,因而有称“单年流行病害”。
苗木: 由病毒、类病毒等引起的多种果树病害,
如苹果花叶病、锈果病等 ;
种薯:马铃薯病毒病、细菌性环腐病
种植后不但本身发病,还可以在田间形成发病中心 。
3、病株残体
❖ 绝大部分非专性寄生的真菌和细菌都能在病残体中 存活,或者以腐生的方式生活一定的时期。
❖ 病残体上的病原物往往是土壤病原物的主要来源。
1)直接侵入:病原物直接穿透寄主的角质层和细胞壁侵入。 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和寄生性较强的真菌(如白粉病
, 2)自然孔口:锈气菌孔,、炭水疽孔、菌皮属等孔、真蜜菌)腺等; ,以气孔最为重要。
多数真菌和细菌,真菌以芽管、菌丝或侵染丝侵入; 3)伤口侵入:机械损伤、自然伤口。
弱寄生的真菌、许多细菌、病毒
根据在流行过程中是否出现再侵染把病害划分为:
1)单循环病害:指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没有再侵 染或虽有再侵染,但危害作用很小的病害。
2)❖多多为循种环传病或害土:传的系统性病害;

《普通植物病理学》-第八章侵染过程

《普通植物病理学》-第八章侵染过程

《普通植物病理学》-第八章侵染过程第八章侵染过程1、教学目的在上述各病原学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各病原物的基本特征和特性,讲述病原物的侵染过程的特点,并了解这些基本原理与病害控制的关系。

2、重点和难点重点:病原物侵染过程的4个阶段。

难点:侵染过程与病害控制的关系。

3、教学方式使用CAI课件进行讲授。

4、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一、什么叫做侵染过程(infection process)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就是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可侵染部位接触,并侵入寄主植物,在植物体内繁殖和扩展,然后发生致病作用,显示病害症状的过程,也是植物个体遭受病原物侵染后的发病过程。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受病原物、寄主植物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即所谓“病三角”关系,而环境因素又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

二、侵染过程的划分病原物的侵染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为了便于分析,侵染过程通常分为4个时期,即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

正如刚才所说,病原物的侵染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所以各个时期的划分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尤其是病原物的种类繁多(复习:有哪几类病原物?病例?),植物病害的种类也多,各有其侵染特点。

为了使初学者容易理解,故作这样的划分。

第二节接触期这一时期非常重要。

重点阐明病原物是怎样靠近植物的,识别又是怎样发生的。

一、何谓接触期所谓接触期是指病原物与寄主接触,或达到能够受到寄主外渗物质影响的根围或叶围后,开始向侵入的部位生长或运动,并形成某种侵入结构(如侵染垫、附着胞等)的一段时间。

在病原物侵入寄主以前,首先必须与寄主植物接触。

在自然界存活的病原物,需要依靠一定的动力或介体,例如气流、流水、昆虫等,才能从一些地方转移到另一些地方。

病原物必须落在感病的寄主的感病部位上,才有可能侵染寄主,这部分的内容在“病害循环”中将详细说明。

二、接触前植物分泌物对病原物的影响1、根部分泌物对病原物的刺激作用根部分泌物可刺激或诱发土壤中的有些病原真菌、细菌和线虫等或其休眠体的萌发,有利于产生侵染结构和进一步侵入,这种影响可达到根部数厘米以外----病原物的趋化性现象。

第一节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植物病理学课件)

第一节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植物病理学课件)
产生各种各样的休眠体,如真菌的卵孢子 、厚垣孢子、菌核、冬孢子、闭囊壳等。 ②腐生(saprophyte)
可以在病株残体、土壤及各种有机物上腐 生而越冬、越夏。棉苗立枯病菌、甘薯黑斑等 。 ③寄生(parasite)
活体营养生物如小麦条形柄锈菌、小麦白 粉菌。植物病毒粒体可以在寄主植物和介体内 越夏和越冬。
1、病原物的侵入途径和方式
(1)直接侵入
直接侵入是指病原物直接穿透寄主的保护组织 (角质层、蜡质层、表皮及表皮细胞)和细胞壁从 而侵入寄主植物。
有的病原物如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和部分真 菌直接侵入寄主。
2021/7/29
真菌的侵染丝直接穿透寄主表皮侵入
2021/7/29
(2)自然孔口侵入 植物的自然孔口很多,包括气孔、水孔
霉菌)、自生麦苗、转主寄主等。
2种子:
种子之间:如小麦粒线虫的虫瘿、菟丝子的种 子、麦角菌的菌瘿等;
种子表面:小麦腥黑穗病; 种子内:小麦散黑穗病菌。 苗木:由病毒、类病毒、细菌等引起的多种果树
病害,如苹果花叶病、锈果病、柑桔黄龙 病等 ; 种薯:马铃薯晚疫病菌、环腐病菌等 。
(2)多循环病害(polycyclic disease):指病原物在一 个生长季节中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 次再侵染,又叫单年流行病害。该类病害多是 局部侵染病害,病害的潜育期短,病原物的增 值率高,寿命较短,对环境敏感。如马铃薯晚 疫病、白粉病等。
2021/7/29
(二)病原物的越冬和越夏
章植物病害的发生与流行节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一病原物的侵染过程病原物侵染过程infectionprocess就是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可侵染部位接触并侵入寄主植物在植物内繁殖和扩展然后发生致病作用显示病害症状的过程也是植物个体遭受病原物侵染后的发病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病害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一)病害的侵染过程简称病程,指从病原侵入开始,经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的扩展,引起寄主一系列病变,直到寄主表现症状,病原开始释放传播体为止的过程。

病程是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的最基本环节,既是病原物侵染致病的过程,又是寄主发生病变而受害或同时发生种种抵抗反应的过程。

病程是个连续过程,为便于研究,人为的分为3个阶段,即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

1、接触期从病原物同寄主接触到开始萌发入侵称接触期。

接触期的长短因病原物种类不同而有差异。

病毒、植原体和类病毒的接触和侵入是同时完成的,细菌从接触到侵入几乎也是同时完成的,都没有明显的接触期。

真菌接触期的长短不一,一般真菌的分生孢子寿命较短,同寄主接触后如不能在短期内萌发,即失去生命力;而当条件适宜时,孢子在几小时内即可萌发侵染。

在接触期,病原物在寄主体表的活动受外界环境条件,寄主的外渗物质,根周围和茎、叶表面微生物活动的影响。

这些微生物与病原物之间产生明显的颉抗作用或刺激作用。

因此,病原物同寄主植物接触并不一定都能导致侵染的发生。

2、侵入期从病原物开始侵入寄主植物到侵入后建立寄生关系为止的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的长短,各种病害不尽相同。

病原物在侵入寄主的过程中,必须克服寄主的抵抗才能侵入。

不同的病原物其侵入途径和侵入条件不同。

伤口侵入伤口的种类很多,如修枝伤、叶痕、虫伤、灼伤、冻伤及机械损伤等。

病毒和植原体从伤口侵入,寄生性较弱的细菌如棒杆菌、野杆菌、欧氏杆菌多从伤口侵入,许多兼生真菌也从伤口侵入,内寄生植物线虫多从植物的伤口和裂口侵入。

自然孔口侵入有些真菌可以从气孔、皮孔、水孔、蜜腺等自然孔口侵入。

如锈菌的夏孢子,许多叶斑病的病原菌都是从气孔侵入的。

寄生性较强的细菌如假单孢杆菌、•黄单胞杆菌多从自然孔口侵入,少数线虫也从自然孔口侵入。

直接侵入真菌孢子萌发以后,可借助芽管的机械压力或酶的分解能力,直接穿透表皮层和角质层而侵入植物体内。

大多数锈菌的担孢子都能钻透角质层而侵入。

苗木立枯病菌可以从未木质化的表皮组织穿透侵入。

寄生性种子植物以胚根直接穿透枝干皮层,少数植物线虫从表皮直接侵入。

侵入所需外界条件,首先是湿度,指的是植物体表的水滴、水膜和空气湿度。

细菌只有在水滴、水膜覆盖伤口或充润伤口时才能侵入。

绝大多数真菌的孢子必须吸水才能萌发,雨、露、雾在植物体表形成水滴或水膜是它们侵入的首要条件。

其次是温度,真菌、细菌和线虫的侵入还受温度的影响和制约,尤以真菌为最。

病原物能否侵入寄主,建立寄生关系,这与病原物的种类、寄主的抗病性和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

环境条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湿度和温度。

大多数真菌孢子萌发都离不开水分,甚至必须在水滴中才能萌发。

如蔷薇白粉病菌在相对湿度95%~98%时,萌发率为99.2%,而相对温度在28%~30%时,萌发率只有53.5%。

3、潜育期指从侵入完成到症状显露为止的一段时间。

在各自最适条件下,各种病害潜育期长短不一。

病原物侵入寄主后便吸取营养,开始生长发育,在寄主组织内扩展,或在某部位定殖。

有些病原物侵入后,只在侵染点四周一定距离内的寄主组织中定殖下来,进行生长和繁殖,使该局部寄主组织受害,显露症状,呈现各种形状的病斑,这种侵染扩展方式称局部侵染,这样的病害叫局部病害。

局部侵染的病害一般潜育期较短。

另外有些病原物侵入寄主后沿一定的途径扩展、蔓延到一定的器官或组织中,在那里迅速增长,大量繁殖,破坏寄主,造成症状;或者只有扩展到一类组织中,才发生致病作用而使寄主发病,这种侵染扩展方式称系统侵染,所致病害叫系统病害。

系统侵染的病害一般潜育期较长。

潜育期表面看来非常平静,其实是病程动态最复杂、病原物与寄主相互斗争最激烈的时期。

病原物以其机械力量,特别是以其分泌的酶和毒素,克服寄主的层层防御,剥夺寄主的营养,致使寄主细胞和组织崩溃、原生质中毒死亡、营养恶化、呼吸失常、生长发育失调等一系列生理病变、组织病变和形态病变。

4、发病期从寄主开始表现症状而发病到症状停止发展为止这一段时期,称发病期。

症状有初期症状、典型症状和后期症状之分。

这一阶段由于寄主受到病原物的干扰和破坏,在生理上、组织上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继而表现在形态上,病部呈现典型的症状。

植物病害症状出现后,病原物仍有一段或长或短的扩展时期。

叶斑和枝干溃疡病斑都有不同程度扩大,病毒在寄主体内增殖和运转,病原细菌在病部出现菌脓,病原真菌或迟或早都会在病部产生繁殖体和孢子。

植物病害症状停止发展后,寄主病部组织呈衰退状态或死亡,侵染过程停止。

病原物繁殖体进行再侵染,病害继续蔓延扩展。

(二)病害的侵染循环侵染循环指病害从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生,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开始发生的整个过程,即病害发生发展的周年循环,包括病害的活动期和休止期。

研究病害循环是病害防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主要是根据病害循环的特征拟定的。

侵染循环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初侵染和再侵染、病原物的越冬和病原物的传播。

1、病原物的初次侵染和再侵染越冬以后的病原物,在植物开始生长发育后进行的第一次侵染,称为初侵染。

在同一个生长季节中,初侵染以后发生的各次侵染,称为再侵染。

大多数植物病害都有再侵染,这类病害潜育期较短,如果条件有利,常常通过连续不断的再侵染,发展蔓延扩大危害,引起病害的流行,如月季黑斑病、菊花斑枯病、各种白粉病等。

(1)单循环病害。

每年只发生1代侵染或作物的一个生长季节中只发生1代侵染,无再侵染。

(2)多循环病害。

在植物的一个生长季节中,有多个侵染过程的病害,有再侵染由初侵染、再侵染之分。

再侵染代数多,相应病原物1年繁殖多代,且病程历时较短而寄主受侵染的时间较长。

多数病害均属此类。

多循环病害发生的轻重除了受初侵染源数量多少的影响外,还要看气候条件影响再侵染发生的程度,往往后者的作用更大。

一般流行性病害多是多循环病害。

病害有无再侵染与防治有密切的关系,对只有初侵染的病害,只要清除越冬病原物,消灭初侵染源就可使病害得到防治。

对于有再侵染的病害,除清除越冬病原物外,及时铲除发病中心,消灭再侵染源,是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2、病原物的越冬、越夏在寄主植物收获或休眠以后病原物以何种存活方式和在何种存活场所度过寄主休眠期。

病原物越冬和越夏的场所,一般也就是初次侵染的来源。

病原物越冬期间处于休眠状态,是其侵染循环中最薄弱的环节,加之潜育场所比较固定集中,较易控制和消灭。

因此,掌握病原物的越冬方式、场所和条件,对防治植物病害具有重要意义。

病原物越冬、越夏的方式有休眠、腐生或寄生。

越冬或越夏的场所,或与寄主共存,或脱离寄主而潜入土壤、肥料、病株残体、转主寄主、野生寄主中,具体如下:越冬和越夏的方式:以菌丝在受侵染的病株内越冬或越夏,以休眠体在植株内外存活,在病株残体和土壤以腐生方式生活。

越冬和越夏场所:1.种苗和其他繁殖材料带病的种子、苗木、球茎、鳞茎、块根、接穗和其他繁殖材料,是病菌、病毒和植物菌原体等远距离传播和初侵染的主要来源。

如百日菊黑斑病、百日菊细菌性叶斑病、瓜叶菊病毒病、天竺葵碎锦病毒病等。

由此而长成的植株,不但本身发病,而且成为苗圃、田间、绿地的发病中心,通过连续再侵染不断蔓延扩展,甚至造成病害流行。

2.田间病株病株的存在,也是初侵染来源之一。

多年生植物一旦染病后,病原物就可在寄主体内定殖,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来源。

如枝干锈病、溃疡病、根癌病等。

感病植物是病原细菌越冬的重要场所。

病原真菌可以营养体或繁殖体在寄主植物体内越冬。

由于园林植物栽种方式的多样化,使得有些植物病害连年发生。

温室花卉病害,常是次年露地栽培花卉的重要侵染来源,如花卉病毒病和白粉病等。

3.植物病残体有病的枯枝、落叶和病果,也是病原物越冬场所。

次年春天,产生大量孢子成为初侵染来源,如多种叶斑病菌都是在落叶上越冬的。

4.土壤对于土壤传播的病害或植物根部病害来说,土壤是最重要的或唯一的侵染来源。

病原物以厚垣孢子、菌核、菌索等在土壤中休眠越冬,有的可存活数年之久。

如苗木紫纹羽病菌。

还有的病原物以腐生的方式在土壤中存活,如引起幼苗立枯病的腐霉菌和丝核菌。

一般细菌在土壤内不能存活很久,当植物残体分解后,它们也渐趋死亡。

5.肥料:在肥料中常混有未经腐熟的病株残体成为侵染来源综上所述,查明病原物的越冬场所加以控制或消灭,是防治植物病害争取主动的有力措施。

如对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的病原物,可采取收集并烧毁枯枝落叶,或将病残组织深埋土内的办法消灭病原物。

3、病原物的传播病原物的传播是侵染循环各个环节联系的纽带。

它包括从有病部位或植株传到无病部位或植株,从有病地区传到无病地区。

通过传播植物病害得以扩展蔓延和流行。

因此,了解病害的传播途径和条件,设法杜绝传播,可以中断侵染循环,控制病害的发生与流行。

1.气流传播真菌病害的孢子主要由气流传播。

孢子数量很多、体小质轻,能在空中飘浮。

风力传播孢子的有效距离依孢子性质、大小及风力的大小而不同。

有的可达数千公里远,大多数真菌的孢子则降落在离形成处不远的地方。

病原物传播的距离并不等于病菌侵染的有效距离,大部分孢子在传播途中死亡,活孢子在传播途中如遇不到合适的感病寄主和适宜的环境条件也不能侵染。

因而传播的有效距离还是有限的,如梨桧锈病菌孢子传播的有效距离是5km左右。

红松疱锈病菌孢子传播的有效距离只有几十米。

2.雨水传播雨水和流水的传播作用是使混在胶质物中的真菌孢子和细菌得以溶化分散,并随水流和雨水的飞溅作用来传播。

土壤中的根癌细菌可以通过灌溉水来传播,雨水还可将空中悬浮或移动的孢子打落在植物体上。

水流传播不及气流传播远。

一般来说,在风雨交加的情况下病原物传播最快。

3.媒介传播为害植物的害虫种类多,数量大,也是病毒、植原体和真菌、细菌、线虫病害的传播。

传毒昆虫不仅能携带病原物,而且在为害植物时,把病原物接种到所造成的伤口中去。

如松材线虫病由松褐天牛传播。

4.人为传播人类活动在病害的传播上也非常重要。

人类通过园艺操作和种苗及其他繁殖材料的远距离调运而传播病害。

如某些潜伏在土壤中的病原物,在翻耕或抚育时常通过操作工具传播。

许多病毒和植物菌原体可以借嫁接、修剪而传播。

松材的大量调运,加速了松材线虫病的扩展和蔓延。

加强植物检疫,是限制人为传播植物病害的有效措施。

观察与思考1、辣椒白粉病的初侵染和再侵染是怎样的,与防治有什么关系?2、病原物是怎样越冬的,与防治有什么关系?3、病原物的传播过程是怎样的,与防治有什么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