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初一语文下册(人教部编版)全册教案-第二单元5黄河颂.doc
第05课 黄河颂(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5课黄河颂教学目标:1.感受黄河的形象与魅力,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揣摩文章中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提升学生欣赏品位。
3.了解诗歌的抒情方式,体会直接抒情的效果,体会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感受黄河的形象与魅力,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揣摩文章中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体会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1.学会做批注,提升学生欣赏品位。
2.了解诗歌的抒情方式,体会直接抒情的效果。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单元提示语家国情怀,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朴素[pǔ sù]情感,它意味着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愿意为保家卫国奉献自己的一切……它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níng jù]力。
这个单元所选的都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能够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本单元继续学习精读,应注重涵泳[hán yǒng]品味,尽量把自己“浸泡”在作品的氛围[fēn wéi]之中,调动起体验与想象。
要把握课文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情怀。
还要学习做批注,记下自己的点滴体会。
2.“黄河”诗句黄河孕育了华夏五千年文明,书写了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是我们祖国伟大的母亲河!黄河以它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诸多文人雅士看到黄河激情满怀,或高声赞叹着黄河,深情歌唱着黄河,竭力描绘着黄河。
从你积累的古诗句中,说一说有哪些关于“黄河”的古诗句。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浪淘沙》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杜甫《黄河二首》今天我们要体会吟诵的就是一篇赞颂黄河英雄气概的诗歌——《黄河颂》。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5《黄河颂》教案设计
黄河颂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2.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师明确:(历史贡献、地理特点、自然特点)
③结合时代背景,请根据诗歌的内容,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黄河精神。
教师明确:(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2.品读赏析:
①分小组自由选定最欣赏、理解最深刻的片段进行朗读赏析。
②在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些诗则委婉含蓄.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四、回味抒情,拓展延伸
1.回味抒情:
同学们,“情到深处自成诗”下面让我们再一次高声诵读《黄河颂》,再次感受黄河,感受伟大的中华民族。让我们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
2.拓展延伸:
①以“啊!黄河!”为情感基调,仿写几句话歌颂黄河。
②与音乐老师联系让学生学唱《黄河颂》。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一、二;
2.背诵全诗;
3.预习下一课。
课后反思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二次备课
一、回顾导入
1.指名朗读课文
2.指名背诵课文第1、2节
二、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合作探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黄河颂》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通过写作表达对家乡的热爱”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写作中的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修辞手法。对于难点部分,如“九曲黄河”和“惊涛拍岸”的象征意义,我会通过对比和实际例句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义精神的句子或段落,并分析其情感表达。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次小型的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仿写课文中的一种修辞手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黄河颂》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黄河颂》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黄河颂》的阅读与理解;《黄河颂》中所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探讨与分析;对课文中重要词句、修辞手法的学习和运用;通过课文学习,了解黄河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写作和口头表达训练。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阅读课文《黄河颂》,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2.学习课文中的重要词句,如“九曲黄河”、“惊涛拍岸”等,并了解其修辞手法。
3.探讨和分析课文中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了解黄河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文化的情感。
5.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写作和口头表达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小组讨论环节,让我看到了学生们团队合作的精神。他们在讨论中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个别成员参与度不高,这提醒我在组织小组活动时,要更加注重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确保每个人都能在讨论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黄河颂》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黄河颂》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二部分,是一首歌颂中华民族的史诗般的颂歌。
它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全曲由三个乐段构成。
第一乐段音域宽广,气息深长,旋律起伏流畅,深情地歌唱了黄河的英姿。
第二乐段以稍快的速度,热情的音调讴歌了中华古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赞颂了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
第三乐段以情景交融的手法和激越的音调,展示出我们伟大的民族像黄河一样,永远向着胜利前进的形象。
➢设计理念:《黄河颂》,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教学时可充分利用CAI辅助教学的优势,通过直接诉诸视觉、听觉的画面和音乐来激发学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
教学语言诗意化,环节紧凑,学生激情如行云流水般畅通无阻,以读启悟,品读诗歌。
➢学情分析1、学生是13—15岁的少年,思维活跃,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2、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对文中的生字词有能力通过自学就解决;3、对于分析、体会诗歌内在的感情还不是很好;4、学生大多喜欢上多媒体课,课件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音频、视频资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帮助;5、对于黄河大合唱创作的那段历史,学生还不是很清楚,这对于理解诗歌情感有很大障碍,准备的视频资料解决了这个问题。
➢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体味歌词部分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学习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重点)2. 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难点)3.学习做批注(重点)➢教学策略➢重难点及策略: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资源与教具:CAI辅助教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渲染气氛师:同学们,请看图片的情绪,这是谁的“照片”?关于母亲河你知道多少?小小竞赛来了:听题抢答,一题一分1、黄河从哪儿发源,2、流到哪里,3流程有多长4、流经几个省区?进入第一环节二、静静的听一听(播放《黄河大合唱》第七章《黄河船夫曲》片段)师问:有什么样的感受?师问:大家从音乐中感受到了激动、热血沸腾、悲壮等战斗的激情。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第2单元第5课《黄河颂》教案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对黄河的具体描述。这些描述展示了黄河的壮丽景象和深远影响,以及它如何激发我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爱国情怀。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课文中的应用,以及黄河的文化象征意义。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实例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首先,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关于河流的经历,我发现学生们对黄河的了解并不深入,这让我意识到,对于这样具有深厚文化背景的课文,背景知识的铺垫尤为重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接触和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
接着在新课讲授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在讲解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身边的比喻来帮助他们理解,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部分内容仍需要更多的练习和讲解。
-情感态度的传达:课文中蕴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感,学生可能难以完全体会,需要通过讨论、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
-创作背景的认识:学生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可能不熟悉,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补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举例解释:
-在讲解修辞手法时,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尝试自己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创作,加深理解。
2.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分析课文结构与写作特色,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创作灵感,提高表达与创作能力;
3.强化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黄河作为母亲河的象征意义,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4.增进社会责任与担当素养: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实践活动中,分组讨论和诗歌创作活动让学生们积极参与,气氛活跃。但我观察到,部分学生在讨论时仍然显得不够自信,可能是因为他们对黄河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刻。在未来的教学活动中,我应该鼓励更多的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二单元第5课《黄河颂》教案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黄河的敬仰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神风貌。
4.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分析课文结构,了解黄河的重要地位;
2.教学难点
(1)文言文词句理解:课文中的一些文言文词句较为生僻,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难度。
举例:如“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要求学生理解“惊涛拍岸”形容黄河波涛汹涌,以及“卷起千堆雪”通过比喻描绘波涛的壮观。
(2)课文结构分析:课文中采用了较多的修辞手法,对学生的分析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举例:分析课文中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如“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要求学生理解其表现黄河壮阔景象的作用。
-领悟课文中表达的情感。
5.教学难点:
-黄河在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学生对课文情感的深入理解与表达。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黄河颂》,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掌握一定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培养学生准确、流畅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黄河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对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4.加强课堂巩固,确保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感悟课文中的美,激发学生对黄河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敬仰的文学作品。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使学生了解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社会责任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黄河颂》教案
《黄河颂》【学习内容】教材:《黄河颂》【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抒情方式,体会诗人浓烈的爱国热情,感受诗中的黄河形象。
2.品味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做批注,领悟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学习难点】品味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做批注,领悟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这首歌中这样唱道:“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
”黄河,我们的母亲河,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它咆哮、奔涌,跳动着永恒的旋律,唱着不知疲倦的歌。
在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的时候,诗人光未然向黄河唱出豪迈的颂歌。
今天,我们走进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黄河颂》,感受这首现代诗歌的魅力。
二、诵读诗歌,品味节奏美1.初读诗歌,交流感受(1)学生朗读诗歌,简要标注朗读符号,读出自己的理解。
(2)学生朗读后交流感受,教师指导朗读,师生归纳总结。
①全诗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②“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总领下文,因此语速稍慢,停顿稍长,读出画面感。
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结”“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③三个“啊!黄河!”中的“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啊!黄河!”要层层递进,读得豪迈激昂。
④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2.听读诗歌,深化感受播放李默然《黄河颂》朗诵视频,学生倾听并感受朗读技巧的运用和情感的抒发。
3.朗读诗歌,抒发情感学生自由朗读,运用朗读技巧,抒发自己的情感。
4.朗读展示,多元评价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朗读展示,大家进行评价和建议,共同讨论如何能读得更有气势、更有感情。
三、批注阅读,挖掘情感美(一)品读语句,体会情感1.诗歌既可以是直接抒情,也可以是间接抒情。
人教版七年级下教案第二单元5 黄河颂
5黄河颂课题黄河颂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学情分析1.七年级学生爱朗读、好模仿,表演欲望也很强烈。
教师要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在语音、语调、停顿、重音、语速的处理上更胜一筹;还要对学生朗读技巧进行指导,与学生一起边读边品析、揣摩语言,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情感,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2.现在的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祖国屈辱的历史已远。
要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歌的时代背景,通过各种方式朗读,反复体味诗歌中澎湃激昂的爱国热情。
本课教学应以诵读为主,不宜过多讲解,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让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入的理解感悟。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把握诗歌的抒情方式,学习通过多种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方法,学会理解诗歌的内容或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精神和不屈的意志,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诗人、文学评论家。
代表作有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等。
写作背景在家国存亡的关头,在抗日的烽火燃遍祖国大地的时候,诗人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面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他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顽强奋斗的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创作了篇幅宏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刻画出气势宏大的黄河形象,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读准字音山巅.(diān)澎.湃(pénɡ)狂澜.(lán)浊.流(zhuó)宛.转(wǎn)筑.(zhù)屏.障(pínɡ)哺.育(bǔ)滋.长(zī)辨清字形障(zhànɡ)屏障澜(lán)狂澜嶂(zhànɡ)重峦叠嶂斓(lán)斑斓理解词语【气魄】气势。
人教部编版(2017)七年级下册第5课《黄河颂》教案
(设计意图)在预习中查找相关资料,锻炼学生搜
集资料的能力,也让学生自己去感受那个时代,有利于把握诗情,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1.请同学们听范读,在听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感情。
(《黄河颂》配乐朗诵)
2.通过你对诗的理解,大声的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课文。
3.大家在充分领悟诗的情感基础上齐读全诗。
三、合作释疑互助研讨
(设计意图)听、读结合,训练朗读,通过读来把握诗情
1、有感情地朗诵这首歌词。
2、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第一问是从表层设问,首先应该抓住“黄河的气魄”这一关键词,引导学生反复感知课文,感受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魄。
其次,应该注意到“从哪些方面”这一要点,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3、在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些诗则委婉含蓄。
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出一两例吗?
本诗属于直白抒情、风格豪迈类,因为诗歌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并且多处以“啊,黄河……”这样的句式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的感情,充满雄浑豪迈之美。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词属于这类风格;
上学期学过的何其芳的《秋天》、郭沫若的《静夜》则属于委婉含蓄的诗。
课后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一下)语文:《黄河颂》教案(2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初一下)语文:《黄河颂》教案(2篇)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
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二、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③学生齐读。
三、内容研讨①解题。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②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③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④“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⑤小结课文。
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主体尾声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五、再朗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
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六、课外作业①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②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教学目标:1.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2.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教学设计与步骤:一、播放《黄河大合唱》音乐片断,以雄壮激越的音乐演唱和朗诵来感染、调动学生。
二、学生们把预习所查资料展出并汇报交流,共同了解《黄河大合唱》由八个乐章组成,《黄河颂》中其第二章。
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表现出中华民族的苦难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七年级语文下册 5黄河颂教案 新人教版 人教 新版
黄河颂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理解诗歌内容,获得人生的有益启示。
(2)体味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材分析《黄河颂》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组诗《黄河大合唱》的第二部《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在《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黄河颂》是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优秀的文学作品来欣赏,还可以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七年级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
本课的思路是以诵读为主,不过多讲解,只略加点拨,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于黄河的地貌特征和汹涌气势没有感性的认识,对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的认知也比较浅显;但同时,学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在课堂上又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只要加以恰当引导和激发就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学习目标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2.品析语言,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培养爱国情怀。
评价任务1.在课堂上能够准确流畅的说出黄河精神、民族精神。
2.小组内每人能至少找出一句他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情地朗读结合具体句子、词语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灿若寒星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黄河颂》优秀教案(内含2个课时)
《黄河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本首歌词的创作历史背景,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势不可挡的力量。
2.学习朗读技巧,提升朗读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 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提高朗读能力。
3.通过学习,感受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学习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学习难点】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
【课型与课时】1.以朗读为主2.第一课时【预习要求】1.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字里行间的情感。
3.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黄河相关的知识,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培养兴趣,增加积累,为课堂学习打好基础。
【课文简析】当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国大地时,诗人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表现出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这些只有通过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诵才能表现出来。
【教学创意】本课的创意就是有感情朗诵。
《黄河颂》是初中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利用这个载体,从课文本身的内容出发,设计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诵读的潜力,达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朗读能力的目的。
一、导入新课黄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是我们的母亲河,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对这条河有着深厚的感情,你见过黄河吗?你心中的黄河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近黄河,一起去聆听黄河那激昂的旋律……多媒体放映关于黄河的纪录片,借组画面感受黄河的汹涌气势, 借组音乐体会《黄河大合唱》的磅礴气势。
学生看过之后说说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二、概说课文文意光未然(1913〜2002),中国诗人,文学评论家.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人。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黄河颂》教案
6.教学内容:
-《黄河颂》的背景知识介绍。
-课文朗读与解析: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赞美黄河的意图。
-词汇学习:学习生字词,掌握词语用法。
-情感体验:通过课文学习,感受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讨论与交流:探讨黄河在我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朗读、复述等方法,感受课文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学习课文中的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教学重点:
-掌握《黄河颂》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领悟课文表达的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5.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黄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黄河颂》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见过壮阔的河流?”(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黄河的伟大与神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念。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它孕育了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的地理、历史和文化意义深远,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黄河颂教案新人教版
第5课黄河颂【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体味作品的情感。
2.体会文章的意境美,感受黄河恢宏的气势,学习本文借物抒怀的写法。
3.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情境导入】同学们,“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它凭借天险屏障,抵御了一次又一次外族的入侵,凝聚了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今天,我们来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去领会黄河的英雄气魄。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提示及要求:1.注意字词,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欣赏《黄河颂》,你听出了怎样的朗读语气和语调?3.揣测一下题目中哪个字是关键点。
明确:1.狂澜.(lán)屏障.(zhànɡ)浊.流(zhuó)体魄.(pò)山巅.(diān)澎湃.(pài)哺.育(bǔ)一泻.万丈(xiè)浩.浩荡荡(hào)2.激昂、雄健、豪迈、奔放。
3.“颂”字。
黄河颂,是黄河的颂歌,是时代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颂歌。
让我们来欣赏这首对黄河的深情颂歌。
二、深入探究——理清思路《黄河颂》由序曲、主体、尾声三部分组成。
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思考三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自由诵读、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最后各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明确:序曲展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主体歌颂了黄河的伟大精神,尾声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的精神。
主体部分首先写望黄河。
一个“望”字,一直统领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望”的内容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
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是俯瞰全景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这一节淋漓尽致地写出了黄河的自然、地理特征,特别是黄河的形态、奔腾的气势、汹涌的力度。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黄河颂》教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黄河颂》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黄河颂》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黄河颂》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黄河颂●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巅、澎湃、狂澜、屏障、哺育、九曲连环”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2.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美民族伟大的内涵,体会作者炽烈的爱国情怀2.引导学生美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画面美、修辞美●教学难点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激情赞美过它,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句话“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黄河.著名的民族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黄河大合唱》曾感动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华儿女为祖国而战斗。
今天,让我们吟诵着《黄河颂》,走进它的词作者——著名诗人光未然那充满强烈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心灵世界.二、作者、作品及背景、简介1.关于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2.关于作品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由著名诗人光未然作词,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谱曲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这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河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3.关于背景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了我国的华北地区,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也积极地投入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他们通过自己创造的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光未然1939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黄河颂教案新人教版
九.教学反思与改进
今天,我完成了《黄河颂》这一课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如讲授、讨论、案例研究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黄河的壮丽景色和悠久历史。通过分组讨论和朗诵练习,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展示了对诗文的深入理解和感悟。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 使用多媒体资料和图片,生动展示黄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帮助学生形象记忆。
3. 实例分析和仿写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 讲授法:教师以讲述、讲解为主,系统、全面地传授《黄河颂》的诗意、修辞手法和黄河的历史文化背景。
6.诗中表达诗人情感的诗句有“我对黄河,怀有无尽的敬意”和“黄河啊,你是我们的母亲河”。这些诗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敬仰之情和对黄河的深厚感情。
7.对于黄河的理解和感悟,我认为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黄河的浩渺和汹涌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坚韧和毅力,黄河的泛滥和治理则象征着中华民族与自然灾害的斗争精神。
- 举办“黄河知识问答”竞赛,检验学生对黄河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典型例题讲解
七、典型例题讲解
例题1:请分析《黄河颂》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作用。
答案:
《黄河颂》中使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
1. 比喻: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黄河的水流比喻为从天而降,形象地描绘了黄河的壮丽景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黄河颂
1.朗读课文,感受黄河的形象与魅力,领悟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揣摩课文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学会做批注。
3.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体会直接抒情的表达效果。
一、导入新课
播放导入视频。
同学们刚刚所看见的,是著名的作曲家冼星海为《黄河大合唱》谱曲的选段,为何他在看到诗稿时如此激动?为何黄河在一个中国人眼中有如此魅力?也许,读了《黄河颂》一文,你能获得启示。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创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作者背景: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今老河口西北)人。
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创作背景:光未然写这首诗歌时,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的作家、艺术家开始通过自己创作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此为其二。
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的图景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幅壮阔的历史画卷。
探究:请同学们初步朗读诗歌,并结合历史创作背景,谈谈该如何朗读本篇诗歌。
明确:(1)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
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总结:既要读出对黄河热爱赞颂的深情,又要读出黄河奔流的气势。
朗读活动:
1.四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
2.请两到三名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并请全体学生讨论如何读得更好,更能读出感情。
发言者也可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意见。
目标导学二:由朗读到理解,整体感受诗歌内容
一首诗拥有莫大的感染力,也依赖于它文本的语言组织,让我们尝试解析文本语言,深入把握文本内容,感受其感情是如何寄托于全诗的。
1.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内容是赞扬黄河精神——伟大坚强。
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2.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哪一个词总领?表现了黄
河怎样的特点?
明确:对黄河进行了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由“望”字总领,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展示黄河流向地图)
3.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明确: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黄河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等等。
素材补充:
(1)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大约在80万年前,我国著名的蓝田猿人就生活在今天的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一带。
此外,陕西的大荔人、山西的丁村人、内蒙古地区的河套人等,都证明了从远古时代起,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在黄河流域从事生产活动了。
而先秦时期中央政权诞生在黄河流域,中国文字也产生在黄河流域,诸此史实充分说明了华夏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
表现特征:古国发源地;历史故事上演。
(2)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
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呈“几”字形。
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表现特征: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3)黄河属太平洋水系。
干流多弯曲,素有“九曲黄河”之称,河道实际流程为河源至河口直线距离的2.64倍。
黄河支流众多,从河源的玛曲曲果至入海口,沿途直接流入黄河,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支流共220条,组成黄河水系。
支流中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有76条,流域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占全河集流面积的77%;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支流有11条,流域面积达37万平方公里,占全河集流面积的50%。
较大支流是构成黄河流域面积的主体。
表现特征: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4.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要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目标导学三:欣赏诗歌之美,感受直接抒情的魅力
1.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有什么作用?
明确:“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2.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明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伟大坚强精神的发祥地;黄河天险在地理位置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3.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明确: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拟人句,把黄河当作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
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锐不可当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斗志。
4.诗歌中多次出现第二人称“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亲切、自然、直抒胸臆。
5.诗歌结尾处“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出现两次是否重复?为什么?
明确:否。
这里运用了反复的修辞,增强了所表达的情感。
表达了中华儿女有着坚强不屈、斗争到底的民族精神。
6.请你根据上述探究,总体说说本文的语言特点与风格。
明确:本文是一篇直接抒情的文章,风格豪放,气势磅礴,表达了对黄河的赞颂与热爱。
之所以如此,正是综合用运了感叹词、呼告、反复等手法,才产生了强烈的情感表达效果。
此外,本文节奏鲜明,音节洪亮。
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读来错落有致;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
同时,文本注意刻画黄河的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
课堂小结:《黄河颂》以它充满斗争性的激昂旋律与黄河般桀骜不驯的血性激励中华儿女与日寇英勇搏击,今天它仍然以其气势磅礴的史诗般的英雄气概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黄河颂》。
播放《黄河大合唱》歌唱选段,学习歌唱《黄河颂》。
三、板书设计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