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必修3 第3单元 第3讲真题精练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真题精练(含答案解析)必修3 第2单元 第2讲 课后
必修3第二单元第2讲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种类数目就越多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构成一个生物群落C、群落内的生物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D、任何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答案】B【解析】生物群落处于一定的生态环境中,生态环境越优越,对生物生长越有利,生物种类数量就越多,结构就越复杂。
一个池塘中除了有鱼之外,还有许多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所有生活在池塘中的生物才构成池塘的生物群落。
群落中的生物个体间有捕食、竞争、互利共生等关系,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2、(2018年湖北襄阳五中月考)对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①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对环境的一种适应②森林中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照强度影响形成的③动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植物的分层现象④群落中生物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有利于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⑤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将玉米与大豆套种,充分利用分层现象⑥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④⑤⑥C、①②④⑤D、③⑥【答案】C【解析】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③错误;合理密植是针对同种生物来说的,与植物的分层无关,⑥错误。
3、(2018年江苏射阳测试)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沙丘、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越来越多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C、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D、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答案】B【解析】沙丘、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错误;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越来越多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B正确;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错误;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仍然发生微小的变化,D错误。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必修3第3单元第1讲真题精练.docx
2019 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真题精练必修 3第三单元第1讲1. (2015 年海南卷 )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
”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
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A .小鱼吃的小虾B .泥巴中的藻类C.吃小鱼的大鱼 D .泥巴中的大肠杆菌【答案】 B【解析】生产者处于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泥巴中的藻类是生产者;根据题意,小虾是初级消费者,小鱼是次级消费者,大鱼是三级消费者,泥巴中的大肠杆菌属于分解者。
2. (2015 年天津卷 )如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乙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不再发生波动C.丙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D.丁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影响【答案】 D【解析】由图分析可知,甲表示个体,乙表示种群,丙表示群落,丁表示生态系统。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乙 )。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 值 )后,会在 K 值附近上下波动。
群落应包括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物成分,即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3. (2017 年江苏卷 )某地因采矿导致地表下沉,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因地制宜,通过引水等措施,将该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一些生物陆续迁入,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
下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____________演替。
(2)图中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有______________。
(3)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这种______信息求偶;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 cm 的草丛间产卵,可采用__________ 法了解该蛙卵块的密度。
(4)因该水域有些渗漏,补水时曾不慎引入含除草剂的水,导致一些水草死亡。
水草腐烂后,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中最先快速增殖的是______________。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真题精练(含答案解析)必修3 第3单元 第2讲
必修3第三单元第2讲1.(2016年全国新课标Ⅲ卷)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
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答案】C【解析】鹰迁入后,形成了食物链:植物→蝉→螳螂→黄雀→鹰,据此可知,鹰的迁入会使该树林中黄雀(螳螂的天敌)的数量减少,从而使螳螂(蝉的天敌)的数量增加,进而使蝉的数量减少,A错误;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细菌是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即细菌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B错误;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消耗环节,但没有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C正确、D错误。
2.(2016年天津卷)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
如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答案】D【解析】物质循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共同参与,因此该丝瓜地的碳循环不仅仅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还有分解者等的参与;调查昆虫的种群密度应以该种群全部个体为调查对象,而不能只统计成虫的数量;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间同化的能量之比,而非个体数量之比;根据题图信息可知,甲数量增加后会导致乙数量增加,说明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因此该生态系统存在的食物链为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当乙数量增加时,甲的数量会减少,进而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
3.(2015年海南卷)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答案】D【解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A正确;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动物和植物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所以分解者所需的能量来自各营养级生物储存的能量,B正确;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的能量都来源于太阳光能,通过生产者的固定使能量流入生态系统,经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逐渐散失,不能重复利用,所以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C正确;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去向有自身的呼吸、散失、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D错误。
(人教精品)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炼:必修3 第3单元 第3讲 课后
(人教精品)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精炼必修3第三单元第3讲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及其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植物都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的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一样都是单向的C.利用性外激素扰乱某些动物雌雄交配,属于化学防治D.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答案】D【解析】生态系统中植物不但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而且也有物理信息,如花的形状、颜色等;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利用性外激素扰乱某些动物雌雄交配,属于生物防治。
2.(2018年广西桂林中山中学检测)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化学信息的是()A.“温柔陷阱”——捕虫草“绝技”:捕虫草产生香甜的分泌液,引诱昆虫前来并将其捕食B.“臭名昭著”——野生海芋:海芋释放臭味吸引蚊子前来,帮助传粉C.“我最闪亮”——孔雀开屏:鸟类的求偶炫耀D.“我的地盘”——美洲猎豹:撒尿标记自己的领地【答案】C【解析】捕虫草产生香甜的分泌液,引诱昆虫前来并将其捕食,属于化学信息,A正确;海芋释放臭味吸引蚊子前来,帮助传粉,属于化学信息,B正确;孔雀开屏,求偶炫耀,属于行为信息,C错误;美洲猎豹撒尿标记自己的领地,属于化学信息,D正确。
3.(2018年黑龙江大庆期末)下列事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A.由于滥砍乱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C.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答案】D【解析】由于滥砍乱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A错误;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属于抵抗力稳定性,B错误;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属于抵抗力稳定性,C错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属于恢复力稳定性,D正确。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真题精练(含答案解析)必修3 第1单元 第2讲 课后
必修3第一单元第2讲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膝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A、反射活动由一定的刺激引起B、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处双向传递C、反射活动的发生需要反射弧结构完整D、反射活动需要神经递质参与兴奋的传递【答案】B【解析】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处只能进行单向传递,由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只有反射弧结构完整才能完成反射活动,任何一部分被破坏,反射活动都不能进行;兴奋在细胞间传递时,必须有神经递质的参与。
2、下列关于各级神经中枢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般成年人可以“憋尿”,这说明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B、“植物人”脑干、脊髓的中枢仍然能发挥调控作用C、大脑皮层H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谈话D、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答案】D【解析】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而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反射中枢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植物人”具有呼吸和心跳,也能排尿、排便,呼吸中枢在脑干,排尿、排便反射中枢在脊髓;大脑皮层H区是听觉性语言中枢,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谈话;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3、(2018年陕西西安五校模拟)下图为人体某一反射弧的示意图,a、b为微型电流计F的两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兴奋从细胞B传到细胞D,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B、从a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b处,效应器能发生反射活动C、刺激皮肤细胞A,电流计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神经元静息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以维持电位差【答案】B【解析】兴奋从细胞B传到细胞D,通过了突触间的传递,存在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从a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b处,效应器能产生反应,但没有通过完整的反射弧,不能称为反射活动;刺激皮肤细胞A,电流计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神经元静息时,细胞膜对K +的通透性增加,K+外流以维持电位差。
4、(2017年湖南长沙测试)下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 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B、切断d、刺激b,不会引起效应器收缩C、兴奋在结构c和结构b的传导速度相同D、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答案】A【解析】反射弧中神经细胞之间突触的存在,决定了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只能是单向的;图中d为传入神经,切断d后刺激b,仍能引起效应器收缩;结构b为神经纤维,结构c为突触,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比在突触处的要快;Ⅱ为突触后膜,其上发生的信号变化为化学信号→电信号。
2019版高考生物精准备考一轮全国讲义:必修三 第三单
第三单元⎪⎪⎪种群和群落第1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1.种群的特征(Ⅰ)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考点一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思维导图·成一统][基础速练·固根基]1.判断下列有关说法的正误(1)稳定型的种群数量一定保持稳定(×)(2)性别比例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3)年龄大小、随机分布、种群密度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4)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5)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6)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要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2.据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示意图回答问题(1)写出图中各年龄组成的类型:A :增长型,B :稳定型,C :衰退型。
(2)将各年龄组成类型、特点及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用线连起来:3.将种群特征进行分类①均匀分布②种群密度③随机分布④出生率、死亡率⑤集群分布⑥年龄组成⑦性别比例4.对下列几种生物进行种群密度调查①蒲公英②田鼠③蚯蚓④鲫鱼⑤蚜虫⑥跳蝻适合用样方法的是①③⑤⑥;适合用标志重捕法的是②④。
5.填写关于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的计数方法:下图为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两个样方,图中圆圈代表被调查的个体,甲、乙中应计数的个体数分别为13、9。
(2)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密度:调查某草原上某种野兔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M只并标记后释放,在重捕获的n只野兔中有m只带有标记,则该野兔种群共有(M×n)÷m只。
[题组练透·过考点]题组一种群的基本特征1.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某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真题精练(含答案解析)选修3 第3讲
选修3第3讲1、(2017年江苏卷)下列关于小鼠体外受精及胚胎发育的叙述,错误的是()A、精子在获能液中于37 ℃、5%CO2条件下培养的目的是使精子获能B、小鼠在特定光控周期条件下饲养,注射相关激素有促进超数排卵的作用C、分割的胚胎细胞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因此发育成的个体没有形态学差异D、注射到囊胚腔中的胚胎干细胞可以参与个体器官的发育【答案】C【解析】体外受精时获取的精子需在获能培养液中进行获能处理,A正确。
运用超数排卵技术,促使动物产生更多的卵细胞,相关措施包括光周期的控制和注射促性腺激素,B正确。
分割后的胚胎细胞遗传物质完全相同,但个体发育还受环境条件的影响,C错误。
胚胎干细胞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可以分化为个体的任何一种组织细胞,因此胚胎干细胞可以参与个体器官发育,D正确。
2、(2016年江苏卷)印度沙漠猫是一种珍稀猫科动物,通过胚胎工程技术,可以让家猫代孕而繁育,主要步骤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步骤甲、乙分别是指精子获能、胚胎分离B、诱导超数排卵所注射的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细胞C、受精卵发育成早期胚胎所需营养主要来源于营养液D、步骤甲使用的培养液和早期胚胎培养液成分基本相同【答案】B【解析】步骤甲、乙分别指体外受精、胚胎移植,A错误;诱导超数排卵所注射的激素是促性腺激素,只能作用于性腺,B正确;受精卵发育成早期胚胎所需营养主要来自卵细胞,C错误;受精过程使用的培养液是获能溶液或专用的受精溶液,与早期胚胎培养液有区别,D 错误。
3、(2015年天津卷)2015年2月3日,英国议会下院通过一项历史性法案,允许以医学手段培育“三亲婴儿”。
三亲婴儿的培育过程可选用如下技术路线。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技术可避免母亲的线粒体遗传病基因传递给后代B、捐献者携带的红绿色盲基因不能遗传给三亲婴儿C、三亲婴儿的染色体全部来自母亲提供的细胞核D、三亲婴儿的培育还需要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技术【答案】C【解析】受精卵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捐献者的卵母细胞,故避免了母亲的线粒体遗传病基因传递给后代。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真题精练(含答案解析)必修3 第3单元 第2讲 课后
必修3第三单元第2讲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一定多于消费者和分解者同化的总能量B.消费者的粪便被分解者分解表明该营养级的能量流向了分解者C.能量传递效率指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而非生物个体D.生态农业增加了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将提高能量传递效率【答案】C【解析】人工鱼塘或城市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往往要比消费者和分解者同化的总能量少;消费者的粪便被分解者分解,实质上是其上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了分解者;能量传递效率是以“营养级”为研究对象而不是个体;能量的利用率通常是流向人类的能量占生产者固定能量的比值,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生态农业的特点是丰富了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使物质和能量得到多级利用,提高了整体的能量利用率。
2.下面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单位J/(cm2·a)],据图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400B.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100C.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20%D.该生态系统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15【答案】A【解析】题图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a 表示该营养级摄入的能量,b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表示该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e表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100(摄入量)-20(粪便中的能量)=80,根据能量传递效率倒推出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400;题图仅表示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过程,并不能得出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因此无法计算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次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并不等同于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
3.下面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图中b=h+c+d+e+f+iB.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100%C.在“草→兔→狼”这一食物链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dD.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答案】C【解析】首先,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应该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摄入量=同化量+粪便中的能量,因此c为同化量,h为粪便中的能量,同化量=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因此d是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f是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i是流入分解者的能量,e是下一营养级摄入的能量,所以b=h+c=f+d+h=f+e+g;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营养级同化量之间的比值,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a×100%;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狼粪便中的能量应该属于初级消费者兔子的同化量中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第3讲蛋白质和核酸备战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讲精练
肽链 氨基 肽键 脱去水 多肽链相对分 氨基数 羧基数
数目 酸数 数目 分子数 子质量
目
目
1条 m m-1 m-1 am-18(m-1) 至少1个 至少1个
n条 m m-n m-n am-18(m-n) 至少n个 至少n个
(3)多肽种类的计算 以 21 种氨基酸构成四肽的种类为例: ①若每种氨基酸数目不限,可形成四肽的种类有:214 种。 ②若每种氨基酸只有一个,可形成四肽的种类有(21×20×19×18)种。 (4)基因表达中氨基酸数与相应 DNA、mRNA 中碱基数目关系
实例
细胞生物
2种(DNA和 5种
RNA)
人、酵母菌、
8种2种 DNA细来自等DNA1种(DNA)
4种
病毒
病毒
RNA病毒 1种(RNA)
4种
4种
1种
DNA
T2噬菌体等
SARS病毒、
4种
1种 RNA
HIV等
1)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蛋白质的多样性。
1. 核苷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 × )
考向三 蛋白质结构与相关计算
6. [2022南京师大附中高三6月押题]有关图中蛋白质 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 此蛋白质的R基中共含有22个氨基 B. 此蛋白质共有97个肽键,2条肽链 C. 翻译此蛋白质时,一共需要99种tRNA D. 形成此蛋白质时,共减少相对分子质量1 764
[解析] 分析图示,该蛋白质共含有25个游离的氨基,蛋白质含有3条肽链,所以R 基中共含有22个氨基,A正确;该蛋白质由99个氨基酸组成,含有3条肽链,则共 有96个肽键,B错误;转运氨基酸的tRNA少于61种,C错误;该蛋白质由99个氨基 酸组成,含有3条肽链,则脱水缩合时脱掉96个水分子,相对分子质量共减少1 72 8,D错误。
2019年高考生物真题精练选修3 第3讲 课后
选修3第3讲1.(2017年安徽安庆模拟)下图为哺乳动物精细胞变形为精子的过程图解,请据图回答问题:(1)写出上图中各部分的名称:[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5]________,[6]________,[7]________,[8]________。
(2)精细胞变形为精子的过程中,细胞中的很多结构会消失,而细胞核和线粒体都保留下来,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精子中的线粒体集中在尾的基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高尔基体线粒体细胞核中心体顶体(精子)头线粒体鞘(精子)尾(2)细胞核是精子遗传物质储存的场所,也是精卵结合后的后代遗传特性和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而线粒体则是精子进行有氧呼吸分解有机物产生能量的场所(3)线粒体为精子维持生存和运动提供能量【解析】图A是精细胞结构示意图,图B是变形后的精子结构示意图。
图中[1]是高尔基体,将形成精子头部的顶体[5];[2]是线粒体,将聚集形成图B中的[7]线粒体鞘;[3]是细胞核,将形成图B中的[6]精子头的主要部分;[4]是中心体,将形成图B中的[8]精子尾。
2.生物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能在使用不当时给人类带来灾难。
例如用克隆技术制造出克隆人,用转基因技术制造生物武器等。
面对生物技术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公众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疑虑。
近年来,生物技术引发的社会争论涉及面越来越广。
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基础系列3含解析新人教版
2019高考生物(人教)一轮基础系列(3)李仕才一、选择题1、[2018·山东淄博五中期中]下图是构成细胞的某些化合物的元素组成情况。
则对甲、乙、丙所表示的物质及其所能表现的生理功能推测错误的是 ( )A.甲可能是叶绿素,能吸收光能进行光合作用B.乙可能是血红蛋白,有运输氧的作用C.丙可能是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D.若植物培养液中缺微量元素Mg,将导致叶片发黄答案:D 解析:叶绿素中含有Mg,所以甲可能是叶绿素,能吸收光能进行光合作用,A正确;血红蛋白中含有Fe,所以乙可能是血红蛋白,有运输氧的作用,B正确;磷脂含有的元素是C、H、O、N、P,所以丙可能是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C正确;Mg是大量元素,植物缺Mg将导致叶片发黄,D错误。
2、生物大分子通常都有一定的分子结构规律,即是由一定的基本结构单位,按一定的排列顺序和连接方式形成的多聚体,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若该图为一段肽链的结构模式图,则1表示肽键,2表示中心碳原子,3的种类有20种B.若该图为一段RNA的结构模式图,则1表示核糖,2表示磷酸基团,3的种类有4种C.若该图为一段单链DNA的结构模式图,则1表示磷酸基团,2表示脱氧核糖,3的种类有4种D.若该图表示多糖的结构模式图,则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的结构是相同的答案:B 解析:如果该图表示一段肽链,则2表示肽键,1表示中心碳原子,3表示R基,A错误。
如果该图表示一段RNA,则1表示核糖,2表示磷酸,3表示含氮碱基,包括A、G、C、U四种,B正确。
若该图为一段单链DNA,则1表示脱氧核糖,2表示磷酸,3表示含氮碱基,C错误。
虽然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的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但三种物质的结构不同,D错误。
3、酶抑制剂分竞争性抑制剂和非竞争性抑制剂,两者作用特点如图甲所示,图乙表示相应的反应速率。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曲线a表示没有酶抑制剂存在时的作用效果B.曲线a、b速率不再增加是受酶浓度的限制C.曲线c表示在竞争性抑制剂作用下酶的活性降低D.非竞争性抑制剂与该酶结合后能改变其空间结构答案:C 解析:由题图可知,酶的竞争性抑制剂结构与底物相似,与底物“争夺”酶的结合位点,当底物足够多时,反应速率仍然可以加快;非竞争性抑制剂改变了酶的结构,使酶的催化能力降低,即使增加底物,其反应速率仍然较低。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真题精练(含答案解析)必修3 第3单元 第1讲 课后
必修3第三单元第1讲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B、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C、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细菌等【答案】C【解析】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但不一定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如硝化细菌可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动物并不都是消费者,如腐食性的动物(蚯蚓等)属于分解者;细菌不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呼伦贝尔草原上生长着多种杂草和以杂草为食的食草动物以及小型食肉动物,各种生物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关于该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各种杂草固定的能量只能直接或间接地被消费者、分解者利用C、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D、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是分解者【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首先是被自身利用,积累的能量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被消费者、分解者利用;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蜣螂属于分解者,是动物而不是微生物,硝化细菌属于微生物而不是分解者。
3、(2018年内蒙古鄂尔多斯模拟考)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中同一营养级的生物可以有多种,但是每一种生物只能位于一个营养级B、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能量的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在生物的生存、繁衍和调节种间关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D、复杂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也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答案】A【解析】生态系统中同一营养级的生物可以有多种,由于食物链的复杂性,每一种生物可能位于多个营养级,A错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逐级递减,故为了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能量的补充,B正确;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在生物的生存、繁衍和调节种间关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C正确;复杂的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也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D 正确。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真题精练(含答案解析)必修3 第2单元 第1讲 课后
必修3第二单元第1讲一、单项选择题1、(2018年安徽安庆检测)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B、田鼠的繁殖能力强,种群数量增长较快C、研究城市人口的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是重要的指标D、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会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答案】D【解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田鼠的繁殖能力强,导致其种群数量增长较快,B正确;研究城市人口的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是重要的指标,C正确;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因此二者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D错误.2、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C、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答案】C【解析】跳蝻活动范围很小,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3、(2018年山东德州测试)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据此分析错误的是()A、研究者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B、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C、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 t=N0·λt,其中λ为1.015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答案】D【解析】调查某地区的田鼠的种群数量,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A 正确;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属于理想条件,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B正确;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 t=N0·λt,其中λ为1+0.015=1.015,C正确;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该时期不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有害动物的防治越早越好,D错误.4、近日科研团队找到推算雪豹种群密度的方法——照片重复取样法.在祁连山某区域内布设了60台红外相机.这些相机在海拔 2 100~4 100米的深山中连续拍摄了3个多月,研究人员确定研究区域约有20只雪豹.根据数学模型推算,估测在这个区域内每100平方公里生活有3只雪豹.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雪豹可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其种群密度B、决定雪豹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C、照片重复取样法可用于调查一些大型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D、若确定研究区域有120只雪豹,则估测该区域的种群密度是18只【答案】D【解析】雪豹是活动能力强的动物,可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其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一些大型野生动物的种群密度可用照片重复取样法来调查;根据数学比例推算该区域内的种群密度应为每100平方公里18只,故D错误.5、(2018年河南洛阳检测)下列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图2中丁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D、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是解题的关键,图1中a只影响出生率,而b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从而判断出a为性别比例,b为年龄组成,进而可知c为种群密度.图2为图1的变式,图2中甲使种群密度增大,应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使种群密度减小,应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只影响出生率,应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图1中b为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A正确.图1中c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正确.图2中丁为年龄组成,而图1中a为性别比例,C错误.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正确.6、(2018年福建安溪检测)科学家对某岛屿的社鼠种群数量和一年中不同季节的性比(性别比例)进行统计,结果如图(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A、性比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大小B、性比维持较高水平时不利于社鼠种群数量的增加C、当社鼠种群数量处于高峰期时雌性明显多于雄性D、该岛屿春季和春夏之交更有利于社鼠种群的繁殖【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在知识应用与图文转换方面的能力,难度中等.种群的性别比例变化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间接影响种群的大小;冬季和秋季时性比水平较高,但种群数量较小,这说明性比较高时不利于社鼠种群数量的增加;在春季和春夏之交,社鼠的种群数量大,说明此时有利于社鼠种群的繁殖,此时雌雄数量相差不大.7、(2018年山东青岛检测)资源的合理使用既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自然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正确的是()A.4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时进行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D、(K-N)/K值为0.25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答案】C【解析】在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时,环境阻力一直都存在;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最少即S1点时进行,避免种群数量达到S3时;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即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为K/2即S3点,(K-N)/K值为0.50时.8、(2018年河北衡水检测)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N t+1/N 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 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 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甲种群在O~t3时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乙种群在O~t1时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D、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了改善【答案】B【解析】由题图可知,甲种群在O~t3时段内,N t+1/N t值先小于1,种群数量减小,之后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故甲种群在O~t3时段内的年龄结构由衰退型转变为增长型,A错误;乙种群在O~t1时段内,N t+/N t值大于1,且保持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正确;若N t+1/N t值小1于1,种群数量会持续减少,因此乙种群在t3时数量最少,C错误;甲种群在t3后,N t+1/N t值大于1,且保持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错误.9、(2018年湖南长沙检测)下图是刺裸腹蚤在三种不同温度(较高温、中等适温、较低温)下的种群增长曲线,据图分析下列不合理的是()A、对于一个种群来说,环境容纳量(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B、随着温度降低,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逐渐延长C、在中等适温下,K值最大,种群的增长速率也最大D、在较低温下,K值最小,种群的增长速率也最小【答案】C【解析】由图可以看出,在温度不同的情况下,该蚤类的个体数最大值不同,所以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A正确;由图可知,随着温度降低,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逐渐延长,B正确;曲线斜率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由图中曲线可以看出,在中等适温24.8 ℃下,K值最大,但是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是最大,在33.6 ℃下,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C 错误;在较低温下,K值最小,种群的增长速率也最小,D正确.10、某小组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相同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锥形瓶中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培养,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B、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C、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Ⅱ内的开始下降D、4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均相同【答案】D【解析】由于培养液的体积不同,起始酵母菌数不同,因此4个锥形瓶内的种群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A正确;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B正确;锥形瓶Ⅱ、Ⅳ中的培养液体积相同,但是Ⅳ内的起始酵母菌数量多,故种群数量先于Ⅱ开始下降,C正确;锥形瓶Ⅰ和Ⅳ中的起始酵母菌数相同,培养液体积不同,因此两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肯定不同,D错误.11、下图甲和乙两条曲线代表两种生物数量N 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 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 t=N t+1,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对于甲种群而言,B点时其种群数量表现为增长B、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于甲曲线C、乙曲线可表示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D、对于乙种群而言,F点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其种群的数量【答案】D【解析】分析曲线图可知,甲曲线上的A、B、C三点分别表示N t+1=N t、N t+1>N t、N t+1<N t,所以在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B点,A正确;甲曲线N t小于a时,N t+1<N t,种群数量更容易消亡,因此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于甲曲线,B正确;乙曲线N t小于a时,N t+1>N t,种群数量容易回升,因此乙曲线可表示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C正确;对于乙种群而言,F点时N t+1=N t,表示种群增长速率为零,D错误.12、下列对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解读,合理的是()A、图1所示为种群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图2所示为曲线Ⅰ条件下种群的存活率B、鱼类捕捞在图1的e点和图2的g点时进行,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C、若图1为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则曲线Ⅰ为培养早期,曲线Ⅱ的cd段酒精大量积累D、图1中曲线Ⅱ的f点与图2曲线的g点,种内斗争最激烈【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图1中曲线Ⅰ为食物和空间充足、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的“J”型增长,种群增长不受密度制约,因此不能用图2表示.图1的e点对应K/2,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图2的g点对应种群存活率最高,种群数量增长迅速,但要获得最大日捕捞量应该选择K值时进行.酵母菌培养早期近似呈“J”型增长,在有限的空间和资源条件下呈“S”型增长,cd段为衰亡期,是有害物质酒精大量积累所致.图1中曲线Ⅱ的f点时种内斗争最激烈,而图2的g点后比g 点时的种内斗争激烈.二、非选择题13、图甲表示某生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①表示出生率,②表示死亡率),图乙表示该生物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速率变化的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1)种群密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直接影响该生物种群密度的因素除甲图中的因素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甲图给出的信息可知,该生物的种群密度将会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该生物种群在甲图所示时间内,数量增长模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图中______时间段内种群数量的增长与此类似.(3)若一段时间后,甲图中的①②发生重合,表明此时该生物种群数量达到__________值,对应在乙图上的时间点为________.(4)若该生物为某种经济鱼类、种群增长速率维持在乙图的________点可提供最大的持续产量.若甲图的①②分别代表同种生物的两个种群在相似生态系统中的增长率,这两个种群在各自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高低可描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迁入率和迁出率(2)增大“J”型ab(3)最大(K) c(4)b①种群的适应性高于②种群【解析】(1)直接影响生物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2)由甲图可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种群密度将会增大.又因为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是一个定值,则该种群数量增长模型为“J”型曲线.“J”型曲线与“S”型曲线在K/2之前的变化类似,乙图表示“S”型曲线,在K/2之前,即乙图的ab段.(3)当该生物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达到环境最大容纳量——K值,在乙图中对应的点是c点.(4)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可提供最大的持续产量,即乙图的b点时.因为①种群的增长率高于②种群,所以①种群的适应性高于②种群.14、(2018年湖南高三调研)图甲是某海洋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和海洋水深关系的曲线.图乙是某近海海域受到海产养殖轻微污染后的净化作用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近海水域,水深超过10 cm,随着水深的增加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量逐渐减少,影响这一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在该海洋生态系统中,随着营养级的升高,各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越少,原因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的.(2)调查近海海域受到海产养殖轻微污染后的某藻类种群密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该海域受到轻微污染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仍能维持相对稳定,说明_____________.(3)试分析图乙中溶解氧浓度先下降再上升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光(或光照强度)逐级递减(2)样方法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3)受到轻微污染导致水体中含碳有机物浓度增加,细菌等分解者大量繁殖,消耗水体中的氧气,氧气浓度下降;随着有机物被分解,水体中二氧化碳、无机盐等浓度增加,藻类大量繁殖,光合作用强度上升,水体中溶解氧浓度上升【解析】(1)海洋生态系统中随着水深增加,太阳光逐渐减少,故光照是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非生物因素;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2)动物种群密度一般用标志重捕法估算,植物一般采用样方法估算;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能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趋于相对稳定,所以在轻度污染的情况下,污染很快被消除.(3)分析图乙的曲线可知,受到轻微污染导致水体中含碳有机物浓度增加,细菌等分解者大量繁殖,消耗水体中的氧气,氧气浓度下降,随着有机物被分解,水体中二氧化碳、无机盐等浓度增加,为藻类大量繁殖提供原料,最终使得光合作用强度上升,释放氧气的量增大,从而使水体中溶解氧浓度上升.15、(2018年吉林梅河口测试)某野外调查小组在我国东部地区对东部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下面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问题:(1)调查获得了树林中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图(如图1),该野外调查小组的研究方法叫作______.图1显示,调查该地区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2)调查小组对该地区的树种进行了辨认和挂牌(如图2),并进行生物多样性研究:树木A与树木B之间的差异属于______多样性,主要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引起的.树木A与树木D、E、G之间的差异属于________多样性.(3)调查小组对一块荒地的几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如果4________;入侵物种往往会对本土物种造成危害,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图3是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3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________年,第20~30年种群的增长率为________.【答案】(1)样方法S2(2)遗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物种(3)C新环境中缺少其天敌或其他限制因素,因此繁殖很快,抢占食物、空间等资源(4)200【解析】(1)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的小动物的种群密度一般用样方法.取样时以含有物种数量多的最小面积为宜.(2)树木A和树木B 是同一物种的两棵植物,两者的区别在于遗传物质不同,属于遗传多样性,同一物种基因型的多种多样是由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的;树木A与树木D、E、G是不同物种的几种植物,属于物种的多样性.(3)表格中四个物种,只有C物种的起始数量较低且逐渐上升,因此C最有可能是外来物种.(4)由图3可知,种群在第8年左右λ=1,其后λ<1,可知此该种群开始负增长(种群数量减少),第15年之后增长率虽然开始上升,但λ还是小于1,种群数量依然在减少,直到第20年时λ=1,种群数量停止减少,故第20年时种群数量最少.第20~30年间λ=1,种群数量不变,所以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真题精练(含答案解析)必修3 第3单元 第2讲 课后
必修3第三单元第2讲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一定多于消费者和分解者同化的总能量B、消费者的粪便被分解者分解表明该营养级的能量流向了分解者C、能量传递效率指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而非生物个体D、生态农业增加了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将提高能量传递效率【答案】C【解析】人工鱼塘或城市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往往要比消费者和分解者同化的总能量少;消费者的粪便被分解者分解,实质上是其上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了分解者;能量传递效率是以“营养级”为研究对象而不是个体;能量的利用率通常是流向人类的能量占生产者固定能量的比值,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生态农业的特点是丰富了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使物质和能量得到多级利用,提高了整体的能量利用率.2、下面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单位J/(cm2·a)],据图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400B、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100C、能量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20%D、该生态系统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15【答案】A【解析】题图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a 表示该营养级摄入的能量,b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表示该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e表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100(摄入量)-20(粪便中的能量)=80,根据能量传递效率倒推出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400;题图仅表示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过程,并不能得出第三营养级的同化量,因此无法计算由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次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并不等同于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3、下面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图中b=h+c+d+e+f+iB、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100%C、在“草→兔→狼”这一食物链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dD、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答案】C【解析】首先,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应该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摄入量=同化量+粪便中的能量,因此c为同化量,h为粪便中的能量,同化量=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因此d是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f是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i是流入分解者的能量,e是下一营养级摄入的能量,所以b=h+c=f+d+h=f+e+g;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营养级同化量之间的比值,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a×100%;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狼粪便中的能量应该属于初级消费者兔子的同化量中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4、某同学绘制了下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B、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C、流入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可表示为(A2+B2+C2)D、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答案】C【解析】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D1),A1表示呼吸作用消耗,B1表示未被利用,C1表示流向分解者,而D1=A2+B2+C2+D2,是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则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A1+B1+C1+D1)=D1/W1;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D1=(A2+B2+C2+D2);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单向流动表示沿着食物链向高营养级传递,而不能倒过来传递;逐级递减表示前一营养级生物所包含的能量只有10%~20%能够传给下一营养级生物.5、下列关于图示的说法,正确的是()A、若三角形为数量金字塔,则此图适合所有的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数量关系B、若三角形为能量金字塔,则所有营养级的总能量为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若图示为一个生态系统,则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两大部分D、若需对图中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研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答案】D【解析】不是所有的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的数量都呈现金字塔形式,如城市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数量较少,消费者数量较多;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第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而不是所有营养级的总能量;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取样器取样法.6、下表是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田鼠种群摄食植物后能量流动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B、田鼠摄食量减去粪便量和呼吸散失量即为同化量C、田鼠同化的能量中约有35%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D、以田鼠为食的天敌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1.40×109 J/(hm2·a)【答案】B【解析】田鼠粪便量包含在其摄食量之中,A正确;田鼠摄食量减去粪便量即为同化量,B错误;田鼠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比例为(1.05×1010-3.5×109-4.55×109)÷(1.05×1010-3.5×109)=35%,C 正确;以田鼠为食的天敌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1.05×1010-3.5×109)×20%=1.4×109 J/(hm 2·a),D 正确.7、如今低碳生活、绿色经济已成为人类共同的目标.下图是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 、过程①②中能量以CO 2为载体进行流动B 、植树造林有助于增强过程②而减少大气CO 2含量C 、减少对过程③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D 、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答案】A【解析】据图可知,大气中CO 2的来源有:①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和③化石燃料的燃烧,但降低大气中CO 2的含量主要是通过②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来实现的,而③是引起大气中CO 2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故植树造林有助于增强过程②而减少大气CO 2含量.减少对过程③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 2,CO 2不携带能量.8、下表中表示某生态系统一年内CO 2消耗量与释放量的情况,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B、乙释放CO2的方式不同于丙、丁C、该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可能正在上升D、表格体现了无机环境和群落之间的碳循环【答案】B【解析】甲表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固定的CO2量,即产生的有机物的量,可以表示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乙、丙、丁都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表中CO2消耗量大于CO2释放量,说明该生态系统一年中有机物积累量增加,生物种类或数量增多,抵抗力稳定性可能正在上升;无机环境中的CO2通过甲进入群落,乙、丙、丁通过呼吸作用将CO2释放到无机环境,因此该表格可以表示无机环境和群落之间的碳循环.9、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A、B、C代表生态系统成分,数字表示碳的流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生产者、B、C、A构成了两条食物链B、①②⑥⑦为CO2形式,③④⑤为有机物形式C、③④⑤⑥⑦之和等于生产者同化的碳的总量D、经③流向B的碳全部储存于B体内的有机物中【答案】B【解析】题图中A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食物链中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图中的②⑥⑦表示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①表示生产者固定的二氧化碳,③④⑤表示生物之间的有机物传递,B正确;⑤是消费者流向分解者的有机物,是③的一部分,C错误;生产者流向消费者的碳部分储存在B体内的有机物中,还有部分用于呼吸作用,D错误.10、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 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对土壤处理情况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作用B、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C、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是否进行灭菌处理,实验中的对照组是1组和3组D、预期结论是1组、3组的落叶不被分解,2组、4组中的落叶被不同程度地分解【答案】C【解析】该实验中1组、2组是湿润土壤,3组、4组是较干燥土壤,1组、2组与3组、4组对照,可以探究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该实验中对土壤采取了灭菌和不灭菌的处理,这是对自变量的处理,落叶上存在的微生物属于无关变量,为了避免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干扰,应将各组的落叶进行灭菌处理;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是否进行灭菌处理及土壤的湿度,实验中的对照组是2组和4组;由于1组、3组的土壤进行了灭菌处理,土壤中没有微生物,则1组、3组中的落叶不被分解,而2组、4组中有微生物,但由于土壤湿度不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有一定差异,因此,2组、4组中的落叶被不同程度地分解.11、如图甲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锥体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现对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其中分析不正确的是(注:图乙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A、b+c+d+e为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c1表示初级消费者中被次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C、b和d之一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D、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包含在c中【答案】D【解析】由图可知,c、c1分别是生产者流入初级消费者、初级消费者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即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b +c+d+e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即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 和d(b1和d1、b2和d2)之一可代表粪便、遗体残骸等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属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应包含在b或d中.12、图甲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图,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向贝类后,将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图甲的种间关系有竞争和捕食B、图乙中水禽、鱼类的粪便量等于F-GC、图乙中C表示贝类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能量由贝类流向水禽的传递效率可表示为F/A【答案】D【解析】图中甲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几种生物的种间关系有捕食和竞争,A正确;图乙中G为水禽、鱼类的同化量,同化量为摄入量F减去粪便量,B正确;图乙中C表示贝类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正确;生态系统能量的传递效率是相邻营养级的同化量的比值,能量由贝类流向水禽的传递效率可表示为G/B,D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8年江西南昌测试)太湖是我国大型浅水湖泊,研究人员对太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下图为该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间的能量流动关系简图,相关数值用有机物干物质量表示.(单位:J·km-2·a-l)(1)从生态系统成分的角度分析,太湖中有些浮游动物既可以作为________又可以作为________.(2)太湖生态系统中存在一种以死亡生物或有机碎屑为起点的碎屑食物链,还有一种通过生物间捕食关系形成的________食物链.植物流入浮游动物的能量仅占浮游动物总能量的________%(保留小数点后1位),这说明______________食物链在太湖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起更重要作用.(3)统计芦苇等挺水植物的总能量时,可在采样点______选取样方后,将其中的植物连根拔出后进行称重,再计算得出总能量.(4)当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与呼吸散失的比值逐渐接近于________时,表明生态系统逐渐演变到成熟阶段,而太湖远未达到此阶段.(5)小型鱼虾的能量只传递给食鱼性鱼类,分析小型鱼虾中的能量除________________、呼吸散失和流向有机碎屑外,其流向还包括人类的捕捞活动.如果人类捕捞活动的强度过大,容易导致太湖中的鱼类以低龄群体为主,物种多样性较低,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下降.因此,只有合理利用资源,才能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答案】(1)消费者分解者(2)捕食13.4碎屑(3)随机(4)1(或相等)(5)传递给下一营养级抵抗力【解析】(1)由图解可知,生态系统中的浮游动物以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又可以生物体的有机碎屑为食,属于分解者.(2)生态系统中存在一种以死亡生物或有机碎屑为起点的碎屑食物链,还有一种通过生物间捕食关系形成的捕食食物链,捕食食物链是以生产者为起点,以不被捕食的动物为最高营养级.由图可知植物流入浮游动物的能量为2 198,而流入浮游动物的总量是2 198+14 265=16 463,故植物流入浮游动物的能量仅占浮游动物总能量的比值为2 198/16 463×100%=13.35%.这说明碎屑食物链在太湖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起更重要作用.(3)在使用样方法统计种群密度时,需随机取样,避免在特别密集或特别稀疏的地方取样,以减少实验误差.(4)生态系统稳定时,能量的输入与呼吸散失的比值逐渐接近于1,此时才是处于相对稳定状态.(5)小型鱼虾还会被人类捕捞作为食物,这也是能量的一部分去向,即人类的捕捞活动.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降低,自我调节能力降低,导致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降低.14、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数值的单位为kJ.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指能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转化、散失过程;第二营养级流入分解者的能量是________kJ.(3)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有:①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上一营养级的部分能量______________;③还有少量能量被______________利用.(4)该生态系统还处于发展阶段,从能量输入与输出的角度考虑,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输出.(5)如图所示是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若E种群的总能量为5.8×109kJ,B种群的总能量为1.6×108kJ,从理论上分析,A种群获得的总能量最多是__________kJ.【答案】(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2)输入传递 1 100(3)①呼吸作用消耗②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③分解者(4)大于(5)2×108【解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2)能量流动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为3 370 kJ,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380 kJ,呼吸消耗的能量为1 890 kJ,故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为3 370-380-1 890=1 100(kJ).(3)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包括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呼吸作用消耗、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和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4)该生态系统处于发展阶段,故有有机物的储存,输入的能量大于输出的能量.(5)E是第一营养级,而B、C、D都是第二营养级,最多获得能量按最大的传递效率20%计算,E传递给B、C、D 的能量共有5.8×109×20%=1.16×109(kJ),C和D获得的能量为1.16×109-1.6×108=1×109(kJ),故A最多获得1×109×20%=2×108(kJ)的能量.15、图1为某地自然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①~⑧代表生理过程;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时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所有生物共同组成一个________,①~⑧中代表同一生理过程的是________(填代号).(2)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________形式进行循环;无机环境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除图1中的①过程外,还有部分微生物的______________参与其中.(3)图2中A表示______________的能量,B比A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若将该生态系统没有的狼引入该生态系统,将可能造成该地区__________减少,请在图3中画出狼数量的变化曲线.若要调查狼的种群密度,应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答案】(1)生物群落②⑥⑦(2)CO2化能合成作用(3)初级消费者同化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有一部分用于呼吸散失(4)生物多样性如图标志重捕法【解析】(1)同一区域生活的所有生物组成生物群落,①~⑧分别表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产者的部分能量流入分解者、流入下一营养级、化石燃料燃烧、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消费者的部分能量流入分解者,其中②⑥⑦代表同一生理过程.(2)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进行循环;无机环境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除图1中①(光合作用)外,还有部分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参与其中,如硝化细菌.(3)图2中A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量,B为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初级消费者呼吸消耗散失部分能量后剩余的能量,储存在生物体内.这部分能量可能被下一营养级获得,也可能流入分解者.(4)将狼引入该生态系统可能造成该地区生物多样性减少,因为该地区可能缺乏狼的天敌.由于环境条件是有限的,所以狼的种群数量变化呈“S”型曲线.狼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故调查狼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3第三单元第3讲
1.(2017年江苏卷)(多选)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
B.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于三北防护林
C.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捕食关系
D.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BD
【解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A项错误。
热带雨林的物种丰富度高,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三北防护林物种单一,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B项正确。
两只猛禽争夺同种食物,它们之间是竞争关系或种内斗争关系,C项错误。
栖息在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是一个种群,其在树上的分布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D项正确。
2.(2017年海南卷)加强管理后,某自然保护区中过去难觅踪迹的大型食肉、食草野生动物种群得到了恢复。
数年后,出现了保护区中的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的现象。
针对该现象,下列叙述最为合理的是()
A.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忠实朋友
B.该现象说明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和谐相处的关系
C.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正在积极地寻求人类的帮助
D.该现象说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大,种内竞争增强
【答案】D
【解析】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破坏农作物,所以不能说明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忠实朋友,A错误;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破坏农作物,所以不能说明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和谐相处的关系,B错误;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只能说明其为了获得食物而破坏农作物,不能说明野生动物正在积极地寻求人类的帮助,C错误;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表明保护区内食物资源不足,说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大,种内竞争增强,需要更多食物,D正确。
3.(2017年江苏卷)江苏省徐州市多年来围绕“一城青山半城湖”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应逐渐显现。
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分析评价不合理的是() 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
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
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
D.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徐州市实施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使物种多样性显著提高,使生物种群的组成更为复杂,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其目的是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即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A、B、C正确,D 错误。
4.(2016年全国新课标Ⅰ卷)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学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
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中,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可通过呼吸作用进入无机环境;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二者均具有各自的规律,A正确;能量是单向流动,不可反复利用,B错误;“退耕还林、还草”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C正确;人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适度,不能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保持其相对稳定,D正确。
5.(2017年海南卷)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关的问题: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广袤的非洲草原上,食草动物如同“割草机”一样,通过迁徙在不同的草场上采食,这一现象年复一年地进行着,然而食草动物所处的草原生态系统却表现出了稳定性,这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草→蚱蜢→青蛙→蛇→鹰是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中,次级消费者是______,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自我调节的能力
(3)青蛙消费者是实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在广袤的非洲草原上,食草动物如同“割草机”一样,通过迁徙在不同的草场上采食,这一现象年复一年地进行着,然而食草动物所处的草原生态系统却表现出了稳定性,这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3)草→蚱蜢→青蛙→蛇→鹰是草原生态
系统的一条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中,草是生产者,蚱蜢是初级消费者,青蛙是次级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作用有消费者是实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