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增分练8 区际联系与协调发展-最新教学文档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教案
A、劳动力素质高 B、科技实力强
C、矿产等资源丰富 D、市场潜力小
【答案】 5、C
【解析】5、相当于东部地区,中西部的主要优势条件主要表现在拥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低廉的地价、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故本题选C。
6、中西部地区目前不适合大量承接的产业是
A、劳动密集型产业 B、能源矿产开发和加工业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丁坝”的存在,减小了流水对河岸的直截了当侵蚀,起到保护河岸的作用;“丁坝”的存在还能够提高河流中部流水速度,减少泥沙在河床中部的沉积;而两岸的沉积还能够提高枯水期水位,利于通航。第(2)题,结合材料可知,辽河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资源少于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因此积极影响可从缓解用水紧张、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区域联系等方面回答。
D、促进迁入迁出地的生态环境改善
【答案】
2、C
【解析】
2、迁入地的就业机会增多,就业压力减小;迁出地的就业机会减少,可不能推动城市化进程;该企业对生态环境没有影响;而利于迁入迁出地的产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故选C。
(2019届人教版 区域经济发展 单元测试地理卷)下图示意的是A地向C国等东南亚国家产业转移方向与B地农产品输出方向、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分析
首先是分析工业部门的特点和地区分布;其次是掌握影响工业部门区位选择的因素、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首先是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资源,其次是占领当地市场,再次是利用其地价廉价的优势。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则主要考虑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对环境的影响
①东部地区:天然气部分代替煤炭,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
二轮复习区际联系和区域协调发展类大题规范答题学案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类大题规范答题专项训练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差异导致了资源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从而产生了区际联系,最终促进了区域的协调发展和共赢。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类试题是目前高考命题的热点。
一、典型例题呈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俄罗斯是世界重要的天然气开采和出口国。
2017年12月8日,中俄能源合作重大项目——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正式投产。
该项目集天然气勘探、开采、液化、运输、销售于一体,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实施的首个海外特大型项目,俄罗斯为该项目配建了港口,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该项目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即将生产线和相关建筑设计成一系列的模块,由全球多地工厂制造,然后运至项目施工现场拼装,模块体积大,重量大,最大的模块重量与艾菲尔铁塔相当。
该项目以中国、日本等亚洲太平洋沿岸国家为主要目标市场,中方企业全方位参与设计和建造,数十家企业承揽了85%模块的建造,该项目超过60%的模块和零部件经白令海峡——北冰洋航线运至项目施工地。
下图示意该项目的位置。
(1)简述俄罗斯配建港口对该项目及周边区域发展的经济价值。
(8分)(2)说明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对该项目建设的益处。
(6分)(3)分析开发白令海峡——北冰洋航线对提高该项目产品(液化天然气)市场竞争力的作用。
(6分)(4)指出在该项目合作中体现的中俄两国各自的优势。
(4分)二、答题角度分析1.关注区域差异,分析区际联系的原因:(1)“资源跨区域调配”:前提是两个区域的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由于不同区域的资源分布差异和需求量不同,出现供求关系的差异,从而产生资源跨区域流动。
(2)“产业转移”:由于某产业在不同区域的区位条件不同,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由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方。
2.注重综合思维,分析区域协调发展问题:(1)要从经济、社会、生态等多角度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调出区、调入区及沿线地区的影响,以及产业转移对迁出区、迁入区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教学教案
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二节产业转移知识结构分析本章节紧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思想,在内容上,产业转移上承工业区位、工业化与城市化等相关知识点,下接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的影响,是区域联系影响区域发展的例证之一;本章节研究蕴含区域地理学的基本思想,体现区域的差异性与联系性、整体性与开放性,即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各具特性、各要素及各区域间相互联系的特点;并表明区域地理学研究为区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一门实用科学;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2中学习了工业区位相关知识,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基本大势有所了解,在必修3的学习中对区域联系有一定认识,对区域分析、区域发展规划的一般方法有所了解,形成本章节学习的基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简述产业转移的基本概念、分类;2、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3、概括产业转移主要方式与地区转移规律;4、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影响;5、分析产业转移对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启示;6、讨论产业转移对我省发展的影响与启示;二、过程与方法:渗透区域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比法、归纳法等方法的学习指导;通过对实例材料的思考、探究、讨论与合作分析,使学生确实感受和构建知识规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提供充分材料,运用典型案例激发探究思考欲望,学生与教师共同感受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第1、2课时,感受当前世界背景下,我国、我省发展的机遇、成就与危机,培养学生发展民族经济的自豪感、使命感与紧迫感第3课时;教学重点难点一、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二、产业转移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方法1、活动教学法;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情感体验,发现区位因素变化导致产业转移;2、问题-发现法;提供分层次的问题与材料,并进行方法指导,学生通过自行分析发现知识、构建知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发展;这是本节设计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3、引导探究法;仅提供材料,学生自行发现问题,引发思考和讨论,并提出方案与设想;主要用于国际产业转移对我们的启示这一部分的教学;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课时安排本节教学预计用时:2-3课时;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本设计含第五章第二节产业转移的全部内容;教学过程如下;课前准备课前5分钟让班长挑选角色扮演者,并把剧本给学生,以熟悉剧情;新课导入约5分钟;在演员继续熟悉剧本的同时,请其他同学们阅读课文94-97页,思考:何谓是产业转移,其主要影响因素养是什么小品引入: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小品演出内地大省的民工荒见附件一新课教学教师活动:展示课件,请结合小品材料思考以下问题;李老板的企业属港资企业,80年代其工厂设在深圳,采用国内供应的面料进行加工,产品销往欧美;2004年,工厂迁往江西;1、80年代李老板在深圳投资设厂有何优势A、国家对外开放政策及地区优惠条件;B、劳动力丰富廉价;C、近港口,海运便利;D、便于打开国内销售市场;2、2004年李老板转往江西设厂,主要是为了A、充分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B、充分利用当地价格低廉的土地;C、扩大市场,增加销售额;D、传播新工艺、新技术;3、这一事件属:A、区域产业转移 B、国际产业转移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描述产业转移的概念,概括其分类;教师同步板书;一、产业转移的概念与分类;教师活动:课件展示材料二,请思考第4题;材料二:摘自南方周末江西省李水英这家企业所在的峰上大道上,有五六家同样的企业,他们都是盯住那些回家后不愿意继续外出的工人而来;但广东的林明标仍然在犹豫,在温岭,制鞋业的产业链非常完善,如果把工厂迁到内地,产业链不能配套,物流成本将随之上升;4、与李老板相反,尽管同样面临民工短缺,同业的王老板并未搬迁,这说明A、在现实中,产业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B、从本质上讲,企业生产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而影响利润的因素不止是劳动力C、王老板因循守旧,不敢与李老板同台竞技,缺乏企业家勇于开拓进取的魄力D、李老板对局势判断错误,王老板不欲冒然跟进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教师点拔、承上启下:在现实中,产业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多种因素都包括哪些方面能否举例说明;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分析归纳;教师同步板书;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教师活动:运用刚才的分析结论,请思考以下材料中,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什么1、课文P94图A、日本纺织企业在青岛设厂;B、韩国汽车企业在北京设厂,在中国销售;C、香港服装企业在深圳设厂;2、香港回归前夕,一些在香港注册的公司因对香港未来信心不足,将企业迁往加拿大、欧、美等地;3、北京石化、钢铁等重工业外迁4、20世纪80年代,日币大幅升值、美币贬值;日对美投资加大;同期,亚洲四小龙货币亦大幅升值,导致其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纷纷外迁;中国珠三角对外开放时期:国际背景5、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沉重打击了东南亚国家经济,暂时中断部分国家的产业发展进程;同时,金融危机引起印尼、菲律宾等国政局动荡,进一步恶化了东南亚的投资环境,外资纷纷转向东北亚;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合作探究;教师点拔提问: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接受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为例,以上哪一因素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力呈明显下降趋势哪一因素的影响力呈明显上升趋势这与工业区位因素的影响力变化对比如何课件展示:影响工业区位主要因素:土地、市场、工人、运输、水源、动力能源、原料、政策等教师点拔提问: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与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有何异同学生活动:思考讨论;课件展示:影响手机企业的要素主要有哪些摩托罗拉公司原布局区位与现布局区位比较,各要素比较优势如何结论:不论是工业布局或者是产业转移,其本质皆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市场,以谋求更大利润;从这个意义上看,二者影响因素并无二致,只是不同的产业侧重的生产要素不一,加上原产业布局区所在的区域要素环境发生变化,或出于企业扩张需要,由此导致了工业区位的重新选择,表现为产业转移现象;即:产业转移本质上是工业区位在更广阔空间尺度上的的再次选择学生活动:思考练习:1、国际产业转移中,一般先转移以下哪一类产业部门A、劳动力密集型产业B、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C、轻工业D、重工业2、国际产业转移中,通常哪一类地区是产业转出区A、经济水平高地区B、经济水平低地区C、产业创新地D、新产业产生地归纳板书:三、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一带而过;课件展示材料,请归纳产业转移的一般形式材料一、海尔企业海外扩张资料材料二、课文97页中外大公司技术研发中心加快向上海聚集学生活动:思考归纳产业转移的形式教师转承点拔:国际上,以各种形式进行的产业转移,其原因除了有利于接近丰富廉价劳动力、廉价地租,降低生产成本;接近消费市场,扩大销售额等情况之外,从材料中你能否发现更多的理由学生活动:思考归纳国际产业转移的其他原因:1、有利于避开关税、贸易壁垒,降低成本;尤其当产业在区域经济集团内部、外部成员国之间转移时2、有利于及时获取信息、及时反馈;实现生产与开发一体化,缩短产品生产周期,迅速实施本土化战略;教师同步板书;四、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及其他原因;教师点拔:本土化战略本质上也是以市场扩张为目的;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常以世界为市场在全球范围进行资本投资,寻求最佳发展区位;在资本过剩的国家筹集资本,在劳动力和原材料低廉的国家加工产品,在资源、商品短缺的国家销售产品,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学生活动:运用刚才的分析结论,思考以下题目;图示表示我国某工业公司向异国生产的产品销往a、b、c三国; a、b、c三国均为发达国家;第Ⅱ阶段,该公司分别在a、b、c三国投资设厂;据此判断以下题目; 1.影响该种工业生产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A、劳动力 B、原料 C、市场 D、动力 2.根据生产布局这种变化推测,该公司在第Ⅱ阶段发展过程中,逐渐失去了 A.品牌优势 B、成本优势 C.管理优势 D、技术优势 3 .该公司在第Ⅱ阶段发展过程中,逐渐增强了 A.品牌优势 B、成本优势 C.管理优势 D、技术优势 4.该公司第二阶段在a、b、c三国设厂,主要考虑因素是: A、接近丰富廉价劳动力 B.接近原料产地 C.避开贸易壁垒 D、降低内部交易成本教师转承:产业转移是人类活动表现之一,它在扩大区际联系的同时,必然对区域环境的产生影响;请阅读课文材料,概括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有何影响;学生活动:阅读归纳;教师同步板书;五、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学生活动:思考以下材料;材料1、P99图各产业分工环节的利润额度差距材料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尤其是制造业,被称为“世界的工厂”;材料3、争议激烈,民间与官方态度形成对比的一个产业转移案例:印尼金光集团造纸业在我国、我省的扩张;思考讨论以下题目:1、产品生产各环节中,价值链比较高的环节是哪一环节2、产业转移中,发达国家和地区最先向外转移的环节一般是哪一环节3、改革发放以来,接受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有何有利影响有何不利影响材料4、广东省企业出口DVD,每100美元利润中,需缴纳90美元专利费用材料5、坊间通行说法:“卖产品不如卖专利技术,卖专利技术不如卖标准”; 材料6、这是整个“中国制造”的痛苦,在全球价值链条上,中国只赚取了不到20%的利润,其他80%都被国外渠道、品牌商收入囊中;南方周末 2006、12、14思考讨论以下题目:1、看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受2、综合材料1-6,对我国、我省工业化进程有何启发学生活动:讨论思考;教师点拔:在世界经济中,发达国家处于核心地位,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则处于边缘地位,因而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更加突出,南北差距有可能进一步扩大;由此看来,我们应如何应对国际产业转移与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师生共同交流,开放讨论:六、产业转移对我国、我省工业化进程的启示;小结练习:略板书投影:一、产业转移的概念与分类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1、劳动力因素2、降低内部交易成本3、接近消费市场4、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国家政策调整、原生产地环境变化等三、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四、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及原因五、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六、产业转移对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启发教学反思与设计说明新课程教学强调对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采用“问题-发现法”,并揉合分层教学模式,力求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具体措施如下;1、通过设置分层次的材料凸显认知矛盾,引发学生质疑和讨论,并通过分层次的练习加深感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并各有收获,取得个性化的发展;2、通过材料逐层呈现,使学生逐步深入感受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与挑战,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教学实践表明,这一环节的设计比较成功;3、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主要起点拔、引导作用;4、在教材的处理上,力求实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为此,设计主要把握新课标要求,突出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及产业转移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等重点、难点内容,而对教材则有选择地进行取舍,并补充了大量生动、实时的案例,以点拨思路,启导分析,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开拓学生思路与视界,激发学生探究兴趣;5、在教学多媒体手段方面,本节教学设计的媒体主要用于展示材料,和投影板书,多媒体在此作为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呈现,并无喧宾夺主,力求锦上添花;整体设计仍然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有很好的创意空间,小品演出中,若干班级的学生有很好的即兴发挥,因此,有条件的班级可以考虑让学生集众人的智慧,自行编剧演出;进一步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创新能力;附件一:剧本内地大省的民工荒操作说明:剧本可以课前5分钟给学生,也可以提前一晚给;可以带稿上场,也可以脱稿;台词为教师建议,学生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大意;一切视情况灵活处置;有时间、有条件的,最好可以提供材料让学生自行编剧;实践操作表明,提前一晚给剧本与课前5分钟给剧本的演出效果差别不大,甚至有临时准备的高二15班比提前准备的高二20班演出更精彩;在此应注意,小品一方面作为一种材料呈现的方式,可以引发学生对产业转移的体验与思考,另一方面可以起活跃氛围、引发兴趣的作用;主要不是表演赛,不必强求演出水准;内地大省的民工荒小品编剧:杨霜材料来源:南方周末、人民网角色:劳动局王局长,学生A饰;某服装企业李老板,学生B饰;民工,学生C饰;课件展示场景:冷清的劳务市场内;标题:内地大省的民工荒;引子:班长旁白:继沿海各大城市民工短缺现象出现之后,2006年,不少原为劳动力输出区的内地大省也纷纷表示劳动力不足;劳务市场内民工涌动、人潮挤挤的盛况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冷清和寂廖;挥手向局长以示介绍,请看,江西省劳动局局长为此正愁眉深锁班长下;劳动局王局长坐在桌前,以手支腮,愁眉苦脸:“地球人都知道,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挨着人都可以来回月球好几趟了;13亿人咋就找不出几个民工呢省里头的企业净闹民工荒,没有人,开不出工;这不,弄得我这个劳动局长,专职管招工;最近遇到同学老友,他们都改叫我人贩子了”某企业李老板拎一包,从教室后面急上,口中一边说:“兴隆企业招工,企业兴隆招工我们厂专做衣帽鞋袜,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产品出口欧美,畅销全球;现在是订单滚滚,人手不够;急得我大老板亲自出马,到人才市场上来招工;”看到局长,上前握手:“王局长您好您好”王局长同时:“您好您好李老板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李老板:“王局长呀,我的厂原来是在广东深圳,2004年就冲着这里有充足的劳动力,把厂子搬到你们江西了;没想到才两年不到,这里也招不到工了您可一定要帮我们想法子啊”王局长:“你们的困难市委市政府都知道了,我们正在尽力解决;已经派出几路人马,前往贵州、四川等省份招工了;”李老板:“这里的情况怎么样啊”王局长摇头:“不太乐观;”忽然,二人同时兴奋、高兴状:“看,那边来了一个民工”民工从教室后头往前走,神气活现,跩得二五八万地:“别看俺今年才23,打工已经整五年;象俺这样的熟练工,在劳务市场上,关注率直追本拉登,回头率不亚于章子怡;只因最近手头紧,俺琢磨着上人才市场来逛逛,没事跳个槽顺带涨涨工资;这不,那些个花钱的主全冲着我来了;回头伸出三指作秘密状:工钱不开出这个数,我抬脚走人;王局长、李老板笑容满面:“应聘啊,在这填个表就成;”民工:“月薪多少呀”李老板:“2000”民工抬脚欲走状李老板拉住:“哎,你别急着走啊,钱再商量,我们事业留人、感情留人,以人为本,关心民工,为了民工的一切,一切为了民工……”王局长拉住:“政府给你们买保险……”三人拉扯中下。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备课参考
气东送工程的主力气 田,截至 目前 ,累计探明储量已达 4 5 亿立方米 ,是我国 目前规模最大 、丰度最高的特 01
大型整装海相气田,并具有 良好的资源前景。气田外围 构造及通南巴等气 田为上产和接替资源。川气东送工程
络线 ,其主要功能是将涩宁兰管道现有用 户在非采暖 季节剩余的天然气输往 银川 ,同时也可 以接受西气东 输管道来气 ,实现西部塔里木 、青海 、长庆三大主力 气 田联网 ,以提高青海 、甘肃两省 以及宁夏 回族 自治
陕京 一线 、二线输气管道 工程的气源地为鄂尔多 斯盆地长庆油( 田。鄂尔多斯盆地与塔里木盆地一样 气) 也是个能源资源 “ 聚宝盆 ”。仅天然气资源量就达l. 07
万亿立方米 ,占全国天然气资源总量的2 %以上。 2
涩宁兰复线管道 。涩北至西 宁段 已于2 0 年 l 月2 日 09 1 5 开始向西宁市供气。2 1年5 0 0 月涩宁兰新老管道全线连
理 图册3 图版 ( 地 地图出版社2 0年 出版 ) 2 、地 04 第3 页 质版 ( 地质出版社2 0 年 出版 ) 9 05 2 页均标 出该管道 。 2 0 年9 0 1 月涩宁兰输气管道工程全线竣工投产 。
2 0 年 l 月 ,兰州一 06 1 银川天然 气管道 工程开工建 设 。2 0 年7 ,兰银输气管道与涩宁兰输气管道 实现 07 月 互通 。兰银管道是涩宁兰与西气东输 、长宁 ( 长庆一
要素 ( 海拔高度 )沿某一方向 ( 线路 )的分布状况 ,因
此要能意识到需要调用剖面图知识 , 并意识到会找到几 条可行的线路 ,要能够在起伏和缓 、路程最短 、桥隧工 程最少等方面展开比较 、寻求最佳方案 。有了这些策略
1.3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区域联系的基本概念及重要性;2. 掌握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 分析具体区域的联系与协调发展实例;4.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的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 基础知识巩固:要求学生复习区域联系的基本概念,包括区域的定义、区域的分类及区域间的相互关系等。
并掌握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理解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和途径。
2. 案例分析:选取一至两个具体的区域(如城市群、经济区等)作为案例,要求学生分析这些区域的联系与协调发展现状,包括交通、产业、生态、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以及在协调发展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成效。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如何加强区域的联系与协调发展,提出具体的措施和建议。
每组需选派代表进行汇报。
4. 书面作业:学生需完成一份关于“区域联系与协调发展的意义及实践”的短文,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和案例分析,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认真复习课堂所学知识,理解并掌握区域联系与协调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 在进行案例分析时,要收集相关资料,确保分析的准确性和全面性;3. 小组讨论要积极发言,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4. 书面作业要求条理清晰,观点明确,结合实际,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2. 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能力、资料收集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提出的建议的可行性;4. 书面作业的评价标准包括观点是否明确、条理是否清晰、是否结合实际、是否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逐一评阅,及时给出评价和反馈;2. 对于共性问题,教师需在课堂中进行讲解和指导;3. 对于优秀作业,可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表扬,鼓励学生学习借鉴;4. 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给出改进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地理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长三角一体化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长三角一体化长三角地区由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市组成,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综合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为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关注点,旨在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地区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水平,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长三角地区紧邻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等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区际联系作为一种必然存在的现象,对于长三角地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长三角地区与周边地区的区际联系密切,互相依存、互利共赢,不断促进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合理利用各自优势,加强互补协调,实现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强化各地间的协作合作,促进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和集聚,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长三角一体化的意义与发展现状长三角一体化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整合长三角地区的资源,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水平。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长三角地区正处于经济结构升级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加强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对于推动地区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
不仅通过深化区域间的合作交流,提升了地区整体发展水平,还通过构建开放包容的投资环境吸引了更多国内外资金投入,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挑战与对策然而,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地区内各市之间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均衡,产业升级速度不一致,需要进一步加强协调合作,实现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和共享。
另一方面,长三角地区与周边地区的区际联系需要更加紧密,加强互利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为应对这些挑战,长三角地区各级政府和企业应加强沟通协调,建立健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协调机制,加大对一体化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推动长三角地区的高质量发展。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03
区域协调发展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 内,各区域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 、生态等方面实现全面、协调、可持 续的发展。
特点
强调区域间的相互联系和依存关系, 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追求经 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共赢。
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区际联系的重要性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通过加强区际联系,可以实现资 源、技术、资金、人才等生产要 素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
展。
推动经济增长
区际联系有助于打破区域市场分割 ,促进商品和服务的流通,推动经 济增长。
加强社会文化交流
区际联系不仅涉及经济领域,还包 括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有助 于增进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 合作。
07
总结与展望
研究结论总结
区际联系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加强区域间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可以促进资源、要素和人口的流动,推动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发展 政策,加强区域合作和协调;市场应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区域间的经济交流和 合作;社会应积极参与区域发展,促进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和社会融合。
通过加强区际联系,可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也会反过来促进区 际联系的进一步加强。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相互制约
如果区际联系不足或区域发展不平衡,就会对另一方产生制约作用。因此,要实现区际 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区域间的联系和合作,同时推动区
产业转移与升级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促进城市发展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促进城市发展引言城市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人们居住和生活的重要空间。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区际联系和区域协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区际联系和区域协调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区际联系的意义区际联系指的是不同城市、地区之间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进行互动和合作的过程。
区际联系能够促进资源共享、技术交流和产业合作,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广阔的机遇和空间。
通过区际联系,城市可以借鉴他地的成功经验,吸取他地的优势资源,从而推动自身的发展。
区际联系的方式区际联系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城市间的友好交流、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等。
例如,城市间可以建立友好关系,促进政府间合作,推动共同发展。
同时,城市间也可以开展经济合作,建立产业联盟,共同打造优势产业链。
通过多种方式的区际联系,城市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共赢。
区域协调的重要性区域协调是指同一区域内不同城市、地区之间在规划、资源配置、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协调和合作的过程。
在城市群发展中,区域协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合理的区域协调可以避免资源过度集中或过度分散,保障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协调的实践实现区域协调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有序协作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制定明确的区域规划、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推动跨区域合作等方式来实现区域协调。
例如,可以建立跨区域环保联盟,共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也可以推动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协同发展。
促进城市发展的总结区际联系和区域协调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保障。
通过加强城市间的联系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城市群的共同发展。
同时,在同一区域内各城市之间进行协调和合作,可以实现区域内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城市群的协同发展。
只有加强区际联系和实施区域协调,城市发展才能朝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前行。
本文探讨了区际联系和区域协调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希望能为城市管理者和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参考,共同推动城市发展进程的更加健康和稳定。
第5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1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第一节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自主预习固根基 主干引导 夯基固本『自主学习』一、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地理背景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1)自然因素方面(2)源不匹配。
2.工程概况[自我探究] 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基本原因是什么?我国有哪些著名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提示 资源的分布、生产和消费的不匹配。
西气东输(一线、二线、三线)、川气东送、南水北调、西电东送、北煤南运等。
二、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1(1)(2)2.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1)(2)(3)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1)具体原因(2)[自我探究] 如何解决我国能源短缺的问题?提示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天然气、水电、核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加强国际合作,多渠道进口能源;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等。
三、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1)(2)2.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1)(2)3.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4.对环境的影响沿线农村地区推广使用11天然气减少农民对12薪柴的需求,缓解因植被破坏带来的13环境压力[自我探究] 西气东输可以带动哪些产业?提示促进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带动天然气化工业、电力工业的发展,带动钢铁、建材工业的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等。
『自我反馈』1.“西电东送”有利于东部环境质量的改善,主要是因为( )A.西电东送使电价升高,东部用电量减少B.西电东送使电价降低,使用环保电器者增多C.西电东送使东部地区煤炭输入量减少D.西电东送使东部地区工业成本降低答案 C解析西电东送的实施,减少了东部地区煤炭的使用,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
下图中甲、乙表示两个不同的区域,读图回答2~3题。
2.若甲表示我国的东部地带,乙表示西部地带,则沿箭头②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主要是( ) A.水源B.资金C.天然气、电力等能源D.先进技术答案 C解析结合选项,我国西部地带调往东部地带的主要是天然气、电力等能源。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一、引言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是当今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不同地区间的合作与协调也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含义、特点、影响因素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
二、区际联系的含义和特点区际联系指的是不同地区、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和合作。
区际联系的特点主要包括:1.相互依存性:不同地区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依存性也在增加,一个地区的发展往往受到其他地区的影响。
2.资源互补性: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通过互相合作和交流,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同发展。
3.政治关系:区际联系还受到各国政治关系的影响,政治稳定和友好关系能够促进区际合作和发展。
三、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区际联系的基础上,不同地区之间实现均衡发展和协作。
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经济增长: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协同发展,推动经济的健康增长。
2.提升生活水平:不同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公平分配,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3.促进社会和谐: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减少地区间的差距和不平等现象,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影响区域联系和协调发展的因素1.地理条件:地理位置、气候等因素会影响不同地区间的联系和合作。
2.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会影响其在区际联系中的地位和角色。
3.政治因素:政治关系和政策的稳定度会对区际联系和协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4.文化差异:文化差异会影响不同地区间的交流和合作程度。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1.制定优惠政策: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减免、补贴奖励等方式,鼓励地区间的合作和交流。
2.建设基础设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地区间的交通、通讯等便捷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3.加强规划引导:政府可以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引导不同地区间协调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协同发展。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推动绿色发展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推动绿色发展一、引言绿色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核心理念为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在推动绿色发展的过程中,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探讨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对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
二、区际联系对绿色发展的促进区际联系是指不同地区间的经济、文化、社会交流与合作。
强化区际联系可以带来以下益处: - 资源优化配置:不同地区资源差异明显,通过区际联系实现资源共享与协调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经济实力提升:开展跨国合作、扩大市场规模,促进贸易往来和技术交流,推动经济增长。
- 环境友好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推动生态修复与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区域协调的作用与挑战区域协调是指在相邻地区间进行协商、合作与协调,推动资源整合和发展规划。
其作用和挑战如下: - 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
- 交通基础建设:合作改善交通基础设施,促进区域内外的物流畅通,降低交通成本、减少排放。
- 生态环境保护:加强跨区域环境治理,共同应对环境挑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四、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实践案例1.“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合作,促进区域经济联系,推动绿色发展。
2.欧盟环境合作:欧盟成员国加强环境合作,共同推动碳中和、生态修复等项目,实现区域环境协同治理。
五、结论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对推动绿色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各国应加强跨国合作,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希望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更加密切的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共同推动全球绿色发展进程。
以上即为关于“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推动绿色发展”的文档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考地理答题规范: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2019高考地理答题规范: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2019高考地理答题规范: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一、资源的跨区调配1.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探讨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不仅要从利弊两方面分析对调出区和调入区的影响,还要留意对沿线地区的影响。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需从资源地区分布生产不均衡和社会经济发展须要两方面绽开。
(3)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对西部: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②对东部:缓解能源惊慌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发展。
2.我国的能源问题(1)石油供应惊慌的缘由:经济发展快,能源需求大;高耗能产业多;能源利用率低;勘探、开采滞后;缺少石油储备。
(2)解决措施:①开源加强勘探开发,增加国内供应量;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多渠道多方式进口。
②节流优化产业结构,压缩高耗能产业;提高能源利用率;建立国家能源战略储备。
二、产业转移1.产业转移的缘由本质上讲,产业转移的目的是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扩大营销市场,追求更高的利润,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产业转移的三个主要因素。
劳动力不同国家地区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差异影响生产成本;内部交易成本发达国家内部交易成本一般较高,成为推动企业向外转移的因素;市场??本地市场饱和或本地市场不能满意发展需求时,企业就会开拓外地市场,为了避开开拓外地市场的限制,企业往往干脆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市场大的地方。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转出地正效应:促进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占据产业高端分工;扩大市场;减轻环境压力;负效应:就业机会削减;产业空心化。
(2)转入地正效应: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时间;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增加就有机会;负效应:增加环境压力,加重环境污染;从事低端产业分工;3.分析广东北部成为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地的缘由。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交通基础建设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的交通基础建设摘要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交通基础建设在促进不同区域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交通基础建设对区际联系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及重要性。
引言交通基础建设是指为了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促进区域间联系和协调发展而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和协调显得尤为重要。
交通基础建设作为连接各个地区的桥梁,对于区际联系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交通基础建设对区际联系的影响1. 促进区域间的联系交通基础建设的完善可以极大地缩短不同区域间的距离,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从而促进区域间的联系。
比如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可以使得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员流动更加便捷,推动经济发展。
2. 提升交通效率现代化的交通基础设施可以有效提升物流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促进各种资源和信息的流动,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3. 打破信息壁垒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也可以打破信息壁垒,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进而促进区域间的联系。
交通基础建设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1.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交通基础建设的建设可以使得各地区的要素更好地协调运作,形成协同效应,促进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
例如,通过高速铁路等畅通的交通网络,可以使得不同城市间的资源、产业、人才等要素更加便捷地流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 促进产业转移和优化布局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可以促进产业的转移和优化布局,使得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同时,也可以缓解城市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有利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3. 提升城市竞争力有着高效交通系统的城市通常会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因此,交通基础建设也是城市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结论综上所述,交通基础建设对于区际联系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不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交通网络,才能更好地促进区域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规范增分练8区际联系与协调发展
规范增分练8区际联系与协调发展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北水南调工程是将松花江流域的部分水量调往辽河,以补充辽河中、下游及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沿调水线地区用水的工程规划。
松、辽两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可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促进我国东北地区经济与社会统筹进展。
(1)试分析辽河流域需从其他地区调水的要紧缘故。
(2)请简要评判该工程建设的条件。
(3)指出该工程建成后对沈阳的有利阻碍。
解析:第(1)题,缘故可从本流域水源紧张的角度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人类生产生活所造成的水资源紧张。
第(2)题,对工程建设条件的评判应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
要紧从地势、地势、对区域的阻碍等角度分析。
第(3)题,引水工程的阻碍总体来讲是利大于弊的,突出表现在资源、经济、水运等方面。
答案:(1)辽河流域农业生产较发达,需水量大;辽河中、下游重工业较多,需水量大;辽河流域人口稠密,生活用水紧张。
(2)有利:该线路途经地区多为平原,施工难度较小。
不利:从河流流向看,该工程北部地势较低,河水不能自流;占用耕地较多。
(3)缓解沈阳水资源紧张的状况;促进沈阳的经济进展;改善沈阳地区的水运条件。
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京津冀协同进展过程中,河北作为产业转移的承接地,简述其优势条件。
(2)简述企业把研发和总部留在北京的要紧缘故。
(3)京津冀协同进展要实现互利共赢,试说出京、冀两地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分别“赢”在哪里。
解析:第(1)题,由图示可知京津冀协同进展过程中,河北相比较北京、天津地区具有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土地,且资源丰富,地域宽敞,产业基础好、交通便利等优势条件,利于承接和进展资源型产业。
第(2)题,研发需要科技和高素养人才作支撑,总部需要通达的信息、便利的交通、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优良的社会协作条件等。
第(3)题,河北承接来自北京、天津的产业转移,猎取先进的技术,加快本地资源的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的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还能够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农业进展与基础设施的建设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范增分练区际联系与协调发展
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北水南调工程是将松花江流域的部分水量调往辽河,以补充辽河中、下游及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沿调水线地区用水的工程规划。
松、辽两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可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促进我国东北地区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
(1)试分析辽河流域需从其他地区调水的主要原因。
(2)请简要评价该工程建设的条件。
(3)指出该工程建成后对沈阳的有利影响。
解析:第(1)题,原因可从本流域水源紧张的角度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人类生产生活所造成的水资源紧张。
第(2)题,对工程建设条件的评价应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
主要从地形、地势、对区域的影响等角度分析。
第(3)题,引水工程的影响总体来讲是利大于弊的,突出表现在资源、经济、水运等方面。
答案:(1)辽河流域农业生产较发达,需水量大;辽河中、下游重工业较多,需水量大;辽河流域人口稠密,生活用水紧张。
(2)有利:该线路途经地区多为平原,施工难度较小。
不利:从河流流向看,该工程北部地势较低,河水不能自流;占用耕地较多。
(3)缓解沈阳水资源紧张的状况;促进沈阳的经济发展;改善沈阳地区的水运条件。
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河北作为产业转移的承接地,简述其优势条件。
(2)简述企业把研发和总部留在北京的主要原因。
(3)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实现互利共赢,试说出京、冀两地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分别“赢”在哪里。
解析:第(1)题,由图示可知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河北相比较北京、天津地区具有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土地,且资源丰富,地域广阔,产业基础好、交通便利等优势条件,利于承接和发展资源型产业。
第(2)题,研发需要科技和高素质人才作支撑,总部需要通达的信息、便利的交通、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优良的社会协作条件等。
第(3)题,河北承接来自北京、天津的产业转移,获取先进的技术,加快本地资源的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的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还能够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农业发展与基础设施的建设等。
北京作为政治中心,产业转出能够分散其城市职能,
缓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就业、住房、交通、环境等问题;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时还能促进该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
答案:(1)具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地价低、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大、重工业基础好。
(交通便利、距离近)
(2)社会协作条件好,专业化服务水平高;地处中心地带(交通中心、信息中心、物流中心、政治中心);科技、教育发达,高素质人才数量多。
(3)河北: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
北京:分散首都职能,缓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交通、就业等问题;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
3.江苏根据位置、经济发展等指标的差异,可以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部分,如下图所示(图中的箭头①②表示区域之间地理要素的转移)。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箭头①②可分别表示哪些地理要素?
(2)分析苏南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较快的原因。
(3)苏南有哪些类型的工业部门可能会向苏北转移,影响这些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哪些?
(4)分析产业转移对苏南、苏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第(1)题,箭头①显示由苏北和苏中流向苏南,应为资源、能源、劳动力等;而箭头②则显示由苏南流向苏北和苏中,应为技术、资金、管理经验、信息等。
第(2)题,原因从位置、劳动力、国家政策、交通、市场等方面分析即可。
第(3)题,苏南经济水平较高,劳动力成本也较高,因此劳动密集型工业会向苏北转移;此外,资源密集型工业也可能向苏北转移。
第(4)题,产业转移会使苏南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但却会影响苏北的生态环境。
答案:(1)箭头①可表示资源、能源、劳动力等要素,箭头②可表示技术、资金、管理经验、信息等要素。
(2)位于长江三角洲,紧靠上海,有位置优势;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且素质高;人口密集,市场广阔;国家政策的扶持。
(3)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
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能源等。
(4)苏南:资源密集型企业和污染严重的企业外迁,有利于改善苏南的生态环境。
苏北:随着迁入工厂的增多,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排放增多,可能造成苏北生态环境的破坏。
[名师指导]
区际联系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区际之间资源分配不均、地区供需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等造成的。
在分析此类问题时,可按以下三个步骤展开分析:
1.明确区际之间的差异(即区际之间产生联系的原因),可从自然原因和社会经济原因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2.区际之间产生联系的可行性措施:主要从交通、科技等方面分析。
3.针对两个区域分别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综合分析。
针对不利影响,寻求相关解决措施,从而促进其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