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创设有效地理课堂的“支点与杠杆”

合集下载

《杠杆》教案(通用6篇)

《杠杆》教案(通用6篇)

《杠杆》教案(通用6篇)《杠杆》篇1详细介绍:杠杆教案示例(一)教学要求1.知道什么是杠杆。

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辨认出杠杆。

2.知道有关杠杆的一些名词术语。

理解力臂的概念。

会画杠杆的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教具:抽水机模型、切纸用小铡刀、剪刀。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杠杆和支架、钩码、尺、线。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由学生阅读课本第十三章前言部分,引出本章学习内容。

教师指出,常用的简单机械有杠杆、滑轮、轮轴、斜面等。

由学生阅读本节开头的大问号后的一段。

并参阅图13�23、图13�24,图13�25说明杠杆在我国古代就有了许多巧妙的应用。

引出杠杆一节。

“板书:第十三章简单机械一、杠杆”二、进行新课1.什么是杠杆?提问:如何用一根硬棒撬起一块很重的石块?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并结合课本图13�2甲或出示事先画好图的小黑板讲解。

给出杠杆的定义。

教师指出: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是杠杆的特点。

杠杆有直的也有弯的。

观察和演示:抽水机的手柄、切纸的铡刀、剪刀都是杠杆。

观察装置中哪个硬棒在力的作用下绕哪个固定点转动。

板书:“1.什么是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描述杠杆的几个有关名词术语(1)教师以讲什么是杠杆时所画的撬杠撬石头的板图为基础,边讲下列名词边在图中规范标画出三点、两力、两臂。

并板书写出各名词及其定义。

板书:“2.名词术语:”支点:杠杆(撬杠)绕着转动的点,用字母o标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1或f动标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画出力的示意图,用字母f2或用f阻标出。

注意:动力和阻力使杠杆转动方向相反,但它们的方向不一定相反。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用字母l1或l动标出。

(简介力的作用线概念。

)教师说明力臂的画法:首先确定杠杆的支点,再确定力的作用线。

然后使用直角三角板画出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垂足要落在力的作用线上,符号指明哪个线段是力臂,并写出字母l1或l动。

杠杆的科学教案4篇

杠杆的科学教案4篇

杠杆的科学教案杠杆的科学教案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杠杆的科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杠杆的科学教案1教材分析(一)背景和目标在前一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

从本课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

本课将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

在生活中,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螺丝刀拧螺钉、用镊子夹东西,等等。

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学生们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

本课的教学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分析使用撬棍的过程,观察撬棍工作的特点,从而认识杠杆类工具。

杠杆这类简单机械可按省力情况分成三类: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

省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费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我们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的科学认知能力有限,对于一些科学术语及在生活中的联系掌握比较少。

另外,学生对于科学实验的操作比较少。

组织教学上学生整体素质较差。

教学目标1.明确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反之杠杆费力。

如果两个距离相等,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杠杆的教学设计(通用8篇)

杠杆的教学设计(通用8篇)

杠杆的教学设计杠杆的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杠杆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杠杆的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的内容是力和机械。

第四节“杠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实用性,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源于生活,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

二是探究性,杠杆平衡条件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f1×l1=f2×l2这一结论。

三是基础性,这一节是学习滑轮和其他机械以及机械效率的重要基础。

本节内容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概念,会确认并画出力臂;2、知道杠杆平衡条件;3、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中的几个概念。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进一步学会提出问题,分析归纳实验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心社会生产、生活,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逐步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得出杠杆平衡条件。

难点:1、通过实验,理解力臂概念。

2、杠杆平衡条件的运用。

【实验器材及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铁架台,木棍,砖块,绳子,弹簧测力计,钩码,杠杆原理演示器(教材图13.4-5),三角板,多媒体设备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用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故事导入;2、出示砖块、铁架台、木棍、细绳等,请同学上台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情景,调动学生激情。

二、认识杠杆用同学上台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的实物,介绍支点o、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如下图)。

八年级物理下册《杠杆》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杠杆》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杠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杠杆的定义和分类,掌握杠杆的五要素。

2. 通过对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使学生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杠杆的定义和分类2. 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3. 杠杆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4. 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杠杆的定义和分类(2)杠杆的五要素(3)杠杆平衡条件2. 教学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杠杆的原理。

2. 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杠杆的平衡条件。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引发学生对杠杆的兴趣。

2. 讲解杠杆的定义和分类,引导学生掌握杠杆的五要素。

3. 讲解杠杆平衡条件,并通过实例演示和讲解,使学生理解和掌握。

4. 安排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6. 布置作业:设计有关杠杆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介绍杠杆在历史上的应用,如古希腊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

2. 探讨现代社会中杠杆的应用,如工程机械、物理学研究等。

3. 引导学生思考杠杆原理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和价值。

七、课堂小结2. 强调杠杆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探索杠杆原理。

八、作业设计1. 练习题:设计有关杠杆的计算题和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研究性作业:让学生调查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并进行分析。

3. 创意作业:设计一个简单的杠杆装置,展示杠杆原理的应用。

九、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相应评价。

2. 实验报告: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进行评价。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作业质量、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初中杠杆优秀教案

初中杠杆优秀教案

初中杠杆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掌握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杠杆的定义和分类2. 杠杆的平衡条件3. 杠杆的应用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如撬棒、剪刀、钳子等。

(2)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的杠杆经验,教师总结并板书“杠杆”一词。

2. 新课导入:(1)教师讲解杠杆的定义,引导学生掌握杠杆的基本概念。

(2)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分析不同杠杆的特点,了解杠杆的分类。

3. 课堂探究:(1)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杠杆的平衡条件。

(2)每组学生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杠杆的平衡条件。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

4. 应用拓展:(1)教师提出一系列与杠杆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3)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杠杆的定义、分类、平衡条件和应用。

6. 作业布置:(1)请学生绘制一个杠杆的示意图,标注出支点、动力、阻力等要素。

(2)选择一个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分析其原理并撰写一篇短文。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杠杆的基本概念、分类、平衡条件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同时,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杠杆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杠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后续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杠杆的知识,如杠杆的变形、杠杆的优化设计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同时,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杠杆》教案(15篇)

《杠杆》教案(15篇)

《杠杆》教案(15篇)《杠杆》教案1本课接着上一课结束时,所提到的问题之一“撬石头”而引入。

课前,找了根近2米的粗棍子,现场演示,请上来一位班级体重最重的同学,有100多斤,很费劲地抱一抱,然后让他坐在椅子上,找块砖一垫,用撬棍很轻松地抬了起来。

再请个全班最瘦小的也来试试,也特别轻松地把他抬了起来。

这样,全班同学的学习爱好高涨,又直观形象地再现了生活中的场景,对后续教学的顺当开展有很大援助。

“区分各种常用工具是否杠杆”的活动。

充分利用上节课让同学操作运用过的那些器材,进行分析沟通。

对于榔头拔钉子,同学比较好理解,支点、用力点、阻力点一下子就找到了,也确认它是杠杆的.应用,但对于老虎钳、剪刀,有的同学认为不是杠杆,是由于他没有结合实际运用来体会理解,可以让同学用老虎钳剪段铁丝,用剪刀剪块木片,在这个过程中找找阻力点、用力点和支点,再来分析是不是杠杆,同学就较易理解了。

对于螺丝刀,有的同学说它用来撬物体时就是杠杆了,也应予以确定,但做为扭螺丝钉时的工具,它就不是杠杆的应用了。

本课的教学难点还在于杠杆尺的讨论。

在教学中,许多小组的探究活动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开展这个活动时,首先要强调老师的指导到位,要求明确。

对于这个试验,有这么几点要求:1、左边所挂钩码当重物,右边的钩码当作我们用的力的大小。

2、每一次操作,两边的钩码都只能挂在同一个位置,这点很重要。

3、当杠杆尺达到平衡状态时,再记录试验状况。

4、省力、费劲、不省力也不费劲如何区分?同时,还应引导同学在试验中多加观测、思索,发觉规律,但在实际活动中,很少有同学能进行仔细思索来发觉规律,更多的是任意地、一次又一次地尝试,通过增加钩码个数或移动钩码位置来达到平衡。

还有的小组,总是在两边挂相等数量的钩码来实现平衡,探究活动没有深入。

这些状况都需要老师在活动巡察中实时发觉问题,实时加以指导。

并引导同学结合数学知识来分析数据以发觉规律。

通过活动,分析试验数据,解决书中的三个问题,只要小组活动开展的充分,数据详尽,那么困难并不大。

精选初中物理《杠杆》教案

精选初中物理《杠杆》教案

精选初中物理《杠杆》教案精选初中物理《杠杆》教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知道三种杠杆的概念、特点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三种杠杆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及应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杠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物理知识对提高人民生活、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能根据三种杠杆的概念对常用的杠杆进行归类。

教学难点:能正确画出杠杆示意图,找出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

教学方法:分析归纳法教学用具:剪刀、钳子、瓶起子、镊子、指甲剪、天平、杠称、杠杆和支架、钩码、弹簧测力计、线。

学习过程:一、复习巩固1、什么是杠杆的一点两力两臂?2、什么是杠杆的平衡条件?3、请几位同学支黑板上画出事先画在黑板上的杠杆的示意图,在画完杠杆的示意图后,进行点评,巩固力臂的画法。

二、创设情境对上述的杠杆从比较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进行归类,得出三种杠杆,这三种杠杆在应用各有哪些优缺点。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四、展示汇报1、三种杠杆⑴请同学们在课本上画出各杠杆的力臂,根据三种杠杆的概念,并判断哪些是省力杠杆?哪些是费力杠杆?⑵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后回答以下问题。

①省力和费力的具体含义是什么?②省距离和费距离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出①问中是指比较动力和阻力的大小。

若动力比阻力小,则省力。

反之,则费力。

引导学生说出①问中是指比较动力作用点通过的距离和阻力作用点通过的距离的大小。

若动力作用点通过的距离比阻力作用点通过的距离小,则省距离。

反之,则费距离。

⑶根据上述的分析推断一下,等臂杠杆的情况是怎样?2、生活中的杠杆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一些物品,并说明它们属于哪一类杠杆,如:剪刀瓶起子筷子镊子钳子钢笔写字钓鱼杆铡刀指甲刀起钉锤天平课堂作业1、下列杠杆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______________,属于费力杠杆的是______________、A、筷子B、镊子C、钳子D、托盘天平E、杆秤F、瓶盖起子G、钓鱼杆H、道钉撬I、扫帚、理发剪刀、铁匠剪刀 L、羊角锤 M、火钳 N、船桨2、在使用杠杆时,需要省力,就必须使用动力臂______阻力臂的杠杆;需要省距离,就必须使用动力臂______阻力臂的杠杆;天平是一个_______杠杆、典型例题1、最大力臂问题、例1、如图所示,要把球滚上台阶所用得力最小,画出所用的最小的力的方向及作用点、2、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判断力的变化、例2、如图所示,作用在杠杆一端且始终与杠杆垂直的力F,将杠杆缓慢地由竖直拉至水平过程中,力F()A 变大B 变小C 不变D 先变大后变小三、拓展提升1、用撬棒撬起一石块,沿不同方向用力作用于撬棒,哪个力最小()A F1B F2C F3D 都一样2、如图所示,一根不均匀的木棒,用细绳悬挂起来,恰好平衡,若从悬挂处锯段,将木棒分成两段,则()A 粗端重B 细端重C 一样重D 无法确定3、用一杆秤称物体质量时,误用了一个较重的秤砣,称出的物体质量比实际值()A 偏大B 偏小C 一样重D 无法确定4、在下图中,要把石块用最小的力撬起来,在图中画出这个力的方向及其作用点、5、请画出将质量分布均匀的长方体木块向右抬起时所需最小的力的示意图、6、(选作)如图所示的杠杆在细绳的拉力作用下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已知小球的质量是5g,放在距支点10c处,A点到支点的距离是10c,求细绳的拉力、( g=10N/g)精选初中物理《杠杆》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杠杆及杠杆的五要素。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2.1杠杆优质教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2.1杠杆优质教案

12.1 杠杆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杠杆及有关杠杆地几个概念;2、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器中识别出杠杆;3、知道杠杆地平衡条件及其杠杆地一些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地过程,体会科学抽象地方法;2、观察和操作杠杆,体会杠杆地作用;3、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地过程,学习分析实验现象、寻找数据间规律,从中归纳出实验结论地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杠杆地使用;2、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地意识;3、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一、杠杆及支点、动力臂、阻力臂地概念二、探究杠杆地平衡条件教学难点杠杆及动力臂、阻力臂地概念。

教学关键准确把握杠杆概念,正确画动力臂、阻力臂,利用杠杆原理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方法根据本节教学内容地特点,主要采用直观教学、示范画图地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地综合优化,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准确把握杠杆及动力臂、阻力臂概念,归纳出利用杠杆知识解决问题地一般思路。

教学设计一、自主学习方案知新1、阅读教材“杠杆”,完成下列问题:(1)一根硬棒,在地作用下能绕着转动,这根硬棒就叫做杠杆。

(2)有关杠杆地几个名词:支点:杠杆绕着转动地。

动力:地力。

阻力:地力动力臂:从地距离阻力臂:从地距离2、阅读教材“杠杆地平衡条件”,完成下列问题:(1)杠杆地平衡条件是。

用公式表示为:3、阅读教材“杠杆地应用”,完成下列问题:(1)省力杠杆:动力臂比阻力臂,好处是,但是要费。

(2)费力杠杆:动力臂比阻力臂,好处是,但是要。

(3)等臂杠杆:动力臂阻力臂。

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既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

教学建议:二、课堂导学方案教学点1 杠杆地基本概念1、学生观察教材甲、乙、丙,理解杠杆地定义:一根硬棒,在作用下能够绕着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2、自学课本“杠杆”部分,观察下图,熟杠杆地五要素:支点:。

教科版物理八下11.1杠杆教案

教科版物理八下11.1杠杆教案

教科版物理八下11.1杠杆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教学应该从儿童的兴趣和实际经验出发,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本次课程的主题是“杠杆”,我希望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孩子们了解和感受杠杆的原理。

一、设计意图本次课程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

我通过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杠杆的原理。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杠杆的定义和原理。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杠杆的定义和原理。

难点: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钩码、平衡尺。

2.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把尺子,用来进行实际操作。

五、活动过程1. 引入:我拿出一个杠杆模型,让孩子们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你们觉得它是用来做什么的?”2. 讲解:我向孩子们讲解杠杆的定义和原理,并通过实际操作展示杠杆的平衡条件。

4. 讨论:每组孩子们分享他们的发现,讨论杠杆的平衡条件。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杠杆的定义和原理。

难点: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本次课程的实施情况,发现孩子们对杠杆的定义和原理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在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通过实例和实际操作,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杠杆的原理。

同时,我也会鼓励孩子们在课后进行拓展延伸,观察生活中哪些物品是杠杆,并试着解释它们的原理。

这样既能巩固课堂所学,也能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总的来说,我相信通过这次课程的学习,孩子们对杠杆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让更多的孩子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课程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

孩子们对杠杆的定义和原理的理解。

打造有效地理课堂的几个“支点”

打造有效地理课堂的几个“支点”

打造有效地理课堂的几个“支点”“有效地理课堂”,归根结底离不开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准为前提的。

首先,“有效地理课堂”意味着传统地理教学视点的变革与研究方法的转型。

其次,“有效地理课堂”关注学生发展,“学生成长”成为公认的衡量教学成效的标准,有助于我们从深层次来思考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再次,“有效地理课堂”呼唤新型的地理教学文化。

地理教师的能力必须从“传递”能力向“创造”能力转变,地理教师的视野必然从“学科视野”向“课程视野”转变,这有助于新型“地理教学文化”的形成。

正因如此,每位地理教师在打造有效地理课堂方面都责无旁贷!1.有效的情境模拟教师应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实际以及生活经验出发,巧妙地设置问题,创设出能激活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情感、引导学生探索的教学氛围和环境。

诸如火山爆发、泥石流、地震等极具震撼力的有关视频,优美的自然风光介绍,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描述,区域典型环境问题的描述……都是地理课堂情境模拟的最佳资料,只要运用得当,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在耳目一新的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

这样课堂教学就能充满生命活力。

“活”,表面上是课堂的内容活、形式活、情境活,实质是师生双方的知识活、经验活、智力活、能力活、情感活、精神活、生命活。

开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生成,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

没有挑战性的地理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也不具有生成性。

开放式教学情境设置不只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开放,更需要教师创造开放、和谐、互动的学习环境或活动氛围,摆脱思维束缚,让学生大胆思考、畅所欲言,那么一个个精彩动态生成就可能由此产生。

2.有效的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是当下地理课堂中常见的一种自主学习方式,学生针对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依托学案上教师预设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为保证小组内每个学生都能达成目标和有展示的机会,教师应该要求小组长进行调控和督查,使每个小组成员形成一致的意见,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并用该方案去解决问题。

《杠杆》word教案 (高效课堂)教科版

《杠杆》word教案 (高效课堂)教科版

第一节杠杆〔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杠杆;〔2〕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

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认识杠杆,会分析杠杆的几个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认识杠杆。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浮力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阿基米德是古希腊伟大的科学家,他在物理学方面的主要奉献有两项:浮力问题与杠杆平衡问题。

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置疑:阿基米德说这句话的根据是什么 ? 你认为这可能吗?阿基米德用来撬动地球的工具就是杠杆,也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二、杠杆1、认识杠杆要求学生观察书上图12-2-3:生活中的常见的杠杆。

要求学生举出其他生活中的杠杆。

进行讨论,找出图中杠杆的共同特征——都绕一固定点转动。

教师出示羊角锤,分析使用时有一固定点。

要求学生分析其余杠杆的固定点。

得到杠杆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杆,叫杠杆。

“硬杆〞指在力作用下不易发生形变的受力的杆状物体,可以是直的也可是弯的,形状也可以是各种各样,可是方的、圆的等。

要求学生再举其他例子。

例如:用来拧螺母的扳手可以使我们轻易地将螺母拧紧或拧松。

订书机可以很方便地把纸装订在一起。

2、与杠杆有关的概念首先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支点 ( O ) :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动力 ( F1 ) :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 ( F2 )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 ( L1 ) :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 ( L2 ) :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作力臂的步骤:〔 1 〕找准支点;〔 2 〕沿力的方向作出力的作用线;〔 3 〕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画垂线;〔 4 〕标出力臂。

教师举杠杆撬球的例子分析五个概念。

画出杠杆撬球中的各种物理量。

支点是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在分析支点时,我们可以假想杠杆发生转动,杠杆围绕哪一点转动,哪一点就是支点。

小学科学课程----杠杆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课程----杠杆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课程----杠杆教学设计第一篇:小学科学课程----杠杆教学设计《杠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作出猜想,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原理,认识杠杆省力费力规律,并能运用杠杆原理认识一些变形杠杆工具。

2、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人只有了解了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3、培养学生通过改变实验条件运用实验记录帮助分析实验现象的实验能力。

二、教学准备1、演示器材:重物、竹杠、方凳、老虎钳、裁纸刀、镊子、杆秤、天平、玩具跷跷板等2、学生实验器材:杠杆尺、铅笔、铅笔盒、螺帽若干、剪刀、白纸三、教学活动设计(一)问题情景引入我们每个人的力气有大,有小。

即使是大力士,遇到很重的物体也有很难搬动的时候。

比如,学校买来一箱实验材料。

哇,好重呀。

你们谁能帮助老师搬动它?请班上的大力士来。

师:为什么搬不动?太重了。

师:谁有办法?生:老师,如果能利用工具,我可以把它搬起来。

老师:遇到难解决的问题就想到用工具,很聪明。

你来试试。

(女生利用一根竹杠和一只凳子,把重物撬离了地面。

)师:成功了。

是这位女生的力气比刚才的几位男生都大吗?生:不是。

师:谁帮了她的忙?(二)研究杠杆的特点1、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杠杆师:杠杆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简单机械,像刚才这位同学撬重物的竹杠就是杠杆。

别看它简单,里面蕴含着的科学道理还不少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杠杆,看谁能发现更多的科学道理。

2、提出研究问题。

师:研究之前,应该带着问题来研究才有收获。

你想研究杠杆的一些什么问题?生提出想研究的问题3、分组实验研究。

师:我们先来研究杠杆是怎样把物体撬起来的。

方法:是实验、观察、思考。

请同学们拿出一只铅笔盒、一根尺和一支铅笔,按刚才这位女同学撬重物的方法,用尺撬一撬铅笔盒。

(生用尺撬铅笔盒活动)4、交流、整理。

师:通过上面的实验研究,你认为杠杆是怎样把物体撬起来的?生:(边演示边说)把尺垫在铅笔盒下,再把铅笔垫在尺下,在尺的另一端往下按,就能把铅笔盒撬起来。

初中物理杠杆的三要素教案

初中物理杠杆的三要素教案

初中物理杠杆的三要素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掌握杠杆的三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杠杆的三要素对杠杆平衡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感受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杠杆的基本概念。

2. 杠杆的三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1. 杠杆三要素的确定和识别。

2. 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

教学准备:1. 分组实验材料——杠杆、支架、钩码、测力计。

2. 演示材料——钳子、剪子、起钉锤、镊子等杠杆类工具,以及厚纸板、木板、钉子、粗铁丝等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如果在院子里有一块几个人都搬不动的很大很重的石头,想把它移动一下,怎么办?二、学习新课1. 认识杠杆讲解: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其中比较简便的就是用一根木棍或铁棍来撬。

如图91第一图。

一根棍子,当在棍下垫一块小石头或其他能支撑棍子的东西,用它撬重物时,就不再是一根普通的棍子,而成为一种简单的机械。

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

(板书课题)在杠杆上有一点:被垫着的那块小石头支撑着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板书支点”),杠杆两端是围绕支点转动的。

驱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动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阻力。

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阻力臂。

(板书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2. 杠杆的三要素提问: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它们在杠杆中的作用是什么?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杠杆的三要素及其作用,并进行演示实验。

总结:支点是杠杆转动的固定点,动力是使杠杆转动的力,阻力是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臂是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杠杆平衡时三要素的位置关系。

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杠杆平衡的条件。

四、巩固知识1.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解答有关杠杆平衡的问题。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9.1杠杆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9.1杠杆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结合生活实际,选取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杠杆实例,如秋千、翘板、剪刀等,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杠杆原理。
2.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演示等形式,展示杠杆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工程、医疗、生活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杠杆原理的认识。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杠杆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思维。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9.1杠杆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初中物理课程中,杠杆原理作为基础性的力学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实验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案例以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9.1节“杠杆”为教学内容,针对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设计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通过对杠杆原理的深入学习,让学生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作业小结
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简单的杠杆工具,并说明其原理。
2.让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在小组讨论中的收获和不足。
3.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杠杆现象,收集相关实例,为下一节课的分享做好准备。
3.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注意人身和设备安全。
4.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
5.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勇于提出新观点、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我国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学案——创设有效地理课堂的“支点与杠杆”

学案——创设有效地理课堂的“支点与杠杆”

学案——创设有效地理课堂的“支点与杠杆”【内容提要】诸多课堂配合不理想的现象,使教师们越发认识到立足研究常态教学的重要性。

实施“学案”教学,就是通过学案的程序驱动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驱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成有效教学。

精心设计的学案,用好学案,变革教与学的方式,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是新课程背景下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

学案——创设有效地理课堂的“支点与杠杆”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都积聚了一些迷茫和困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老师们努力认真的备课、讲课,学生的学习成绩却没有明显的变化;面对学生的试卷,老师也总遗憾:为什么学生解题缺乏规范性和步骤性?还常听到老师们无奈地问:为什么学生对学习就不感兴趣,为什么有的学生上课总给老师制造麻烦?为什么有的学生上课睡觉、聊天……不配合或配合不理想的课堂,也许每位一线教师都遇上过。

这时候老师都会心情沮丧。

为什么会存在着这些严重的学生上课不配合现象呢?想什么样的办法才能创设有效的课堂呢?我认为: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正是我们创设有效课堂的“支点与杠杆”。

作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紧密结合的课程——地理课,既要有理科思维又要有文科思维,而学生普遍对地理学科不够重视,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学习习惯不好,编制一套与新课标的理念相契合、与新教材相配套的学案,努力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地理教学至关重要。

实施“学案”式教学,其初衷就是通过学案的程序驱动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驱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成有效教学。

因此,要求教师只能把握课堂45分钟,使学生尽可能的在课堂上消化所学知识。

在长期的实践摸索中,我就学案的编制和使用浅谈几点看法。

一、突出个人能力,发挥集体智慧编制学案,我们采用的是分工协作的方法,先是自己钻研,然后集体讨论,每一份学案实际上都集中了我们教研组和备课组集体的智慧,我们共同研究教材,课标,分析学生,优化资源。

一般我们先由某位教师执笔编写出一份学案草稿,然后再由另一位或几位教师审核,群策群力。

2021人教版物理初二下册121《杠杆》学案

2021人教版物理初二下册121《杠杆》学案

2021人教版物理初二下册121《杠杆》学案第一节杠杆【整体构思】1.认识杠杆。

2.会画力臂。

3.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稳条件。

4.明白得杠杆的平稳条件,明白三种杠杆的概念、特点及应用。

【预习提示】1.杠杆。

2.杠杆的要素。

3.杠杆平稳条件。

3.杠杆的分类。

【教学流程】一、学生展现1.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转动的硬棒(能够是弯曲的)叫做杠杆,那个固定点叫。

的力叫动力,的力叫阻力,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叫做,从支点到阻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叫做。

2.杠杆的平稳条件是:,用公式可表示为。

动力臂L1是阻力臂L2的几倍,动力F1,确实是阻力F2的。

3.三种杠杆(1)省力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动力阻力;这种杠杆,省了,费了。

(2)费劲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动力阻力;这种杠杆,费了,省了。

(3)等臂杠杆:动力臂阻力臂,动力阻力;这种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劲。

二、目标定向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立足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棍,我就能搬动地球”你明白这句话中的道理吗?在这句话中“一个立足点,一根长棍”指的是什么呢?对,这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杠杆。

三、学生自学认识杠杆观看教材及下面所示的几种工具并亲自做一下。

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够饶着转动的叫杠杆。

2.五要素支点指。

动力是。

阻力是杠杆转动的力动力臂是到的距离。

阻力臂是到的距离。

(简记:一找点、二画线、三作垂线段)警示:不论动力、阻力,差不多上杠杆受的力。

3.画力臂(如图甲、乙)步骤:(1)找准支点。

(2)沿力的方向作出力的作用线。

(3)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画垂线。

(4)标出力臂。

杠杆的分类1.省力杠杆:动力臂_____阻力臂的杠杆,杠杆平稳时,动力_______阻力。

2.等臂杠杆:动力臂_____阻力臂的杠杆,杠杆平稳时,动力_______阻力。

3.费劲杠杆:动力臂_____阻力臂的杠杆,杠杆平稳时,动力_______阻力。

4.下列哪些是省力杠杆,哪些是费劲杠杆?①省力杠杆。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2、1《杠杆》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2、1《杠杆》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2、1《杠杆》教学设计开发区四中梁广生一、教学目标:1、能识别出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能对杠杆进行分类,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杠杆。

3、通过实验探究,能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计算。

二、教学重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三、教学难点:画杠杆的力臂四、教学方法:1、以学生对杠杆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为学生创设一个熟悉的生活情境,引领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生活中不同类型杠杆的共同特征,抽象出杠杆的物理模型。

2、实验探究教学法五、学法指导:1、生活情境下的归纳学习法2、问题引领下的实验探究学习法六、教学过程(一)、感知杠杆、认识杠杆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利用杠杆原理工作的工具:1、用来撬动重物的撬棒2、起瓶盖的起子3、用来起木头内钉子的羊角锤为学生创设一个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这些工具使用时的共同点:1、在力的作用下都不会弯曲变形,是一根硬棒。

2、在力的作用下都能绕一个固定点转动。

3、都有使硬棒发生转动的动力和阻碍硬棒转动的阻力。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概括,最后抽象出杠杆这一物理模型,形成杠杆的概念。

然后引领学生认识杠杆的五个要素:支点:杠杆可以绕其转动的点O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动力臂:从支点O到动力F1作用线的距离l1阻力臂:从支点O到阻力F2作用线的距离l2引领学生画出使用撬棒、天平、羊角锤时的力臂,加深学生对力臂这一概念的理解(二)、生活中的杠杆学生初步认识了杠杆之后,再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利用杠杆原理的工具,开启瓶盖的起子、夹取煤球的火钳子、夹碎核桃外売的夹子、、赛艇的船桨、人体的上臂等,以加深学生对杠杆本质特征的认识。

并引领学生按动力臂与阻力臂的大小关系对杠杆进行分类,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不难对杠杆进行分类,即:l1>l2 省力杠杆省力费距离l1<l2 费力杠杆费力省距离l1=l2 等臂杠杆引领学生进行分析:人们为了满足自己不同的需要,会选择不同类型的杠杆。

《杠杆的科学》教案(精选5篇)

《杠杆的科学》教案(精选5篇)

《杠杆的科学》教案(精选5篇)《杠杆的科学》篇1教材分析1.本节课是第一单元第3课。

在前一节课,学生初步认识了杠杆类工具,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的规律。

本节课学生将通过对生活中杠杆类工具的省力情况进行分析,识别和分类,认识各类杠杆的作用。

2.通过这一探究,能让学生对杠杆类工具的认识向生活迁移,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熟悉的各种杠杆类工具的科学原理。

学情分析1.生活中的杠杆并不像杠杆尺那样简单直观,不同杠杆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的位置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工具,由于使用方法的不同,它的三个重要位置也会发生变化。

2.学生对杠杆类工具的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本课的探究将把学生对杠杆类工具的认识引向生活实际。

学生将经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的分析,既能找到各类杠杆工具的三个重要位置,也能根据省力情况进行分类。

3.学生认知障碍点:夹子等杠杆工具用起来不省力,为什么还要设计这样的杠杆工具呢?。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到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对不同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难点: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

教学过程一,趣味引入游戏:出示油漆桶一个、啤酒一瓶、粉笔5支;镊子、一字螺丝刀、开瓶器。

请三个同学完成,并比一比谁先完成。

要求:(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开,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2)、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3)、用工具用夹5支粉笔到一个空杯子里。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1、思考一下,他们所使用的三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请几位同学进行判断,并说说理由)2、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找出三个点,然后进行比较)3、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创设有效地理课堂的“支点与杠杆”【内容提要】诸多课堂配合不理想的现象,使教师们越发认识到立足研究常态教学的重要性。

实施“学案”教学,就是通过学案的程序驱动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驱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成有效教学。

精心设计的学案,用好学案,变革教与学的方式,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是新课程背景下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

学案——创设有效地理课堂的“支点与杠杆”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都积聚了一些迷茫和困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老师们努力认真的备课、讲课,学生的学习成绩却没有明显的变化;面对学生的试卷,老师也总遗憾:为什么学生解题缺乏规范性和步骤性?还常听到老师们无奈地问:为什么学生对学习就不感兴趣,为什么有的学生上课总给老师制造麻烦?为什么有的学生上课睡觉、聊天……不配合或配合不理想的课堂,也许每位一线教师都遇上过。

这时候老师都会心情沮丧。

为什么会存在着这些严重的学生上课不配合现象呢?想什么样的办法才能创设有效的课堂呢?我认为: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正是我们创设有效课堂的“支点与杠杆”。

作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紧密结合的课程——地理课,既要有理科思维又要有文科思维,而学生普遍对地理学科不够重视,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学习习惯不好,编制一套与新课标的理念相契合、与新教材相配套的学案,努力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地理教学至关重要。

实施“学案”式教学,其初衷就是通过学案的程序驱动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驱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成有效教学。

因此,要求教师只能把握课堂45分钟,使学生尽可能的在课堂上消化所学知识。

在长期的实践摸索中,我就学案的编制和使用浅谈几点看法。

一、突出个人能力,发挥集体智慧编制学案,我们采用的是分工协作的方法,先是自己钻研,然后集体讨论,每一份学案实际上都集中了我们教研组和备课组集体的智慧,我们共同研究教材,课标,分析学生,优化资源。

一般我们先由某位教师执笔编写出一份学案草稿,然后再由另一位或几位教师审核,群策群力。

一份学案将让学生在多长时间内,达成什么样的学习效果,活动设计、信息的呈现方式、图表数据的使用、探究问题的抛出及针对性练习的量与质等,这些该怎么编制,为什么这样编制,必须经过反复考虑,明确编写的目的。

例:人教版必修二《城市空间结构》一节的学案中,我们引用的是自己家乡顺义区的例子,需要一张顺义城区平面图,顺义新城规划图,要有各住宅小区、燕京啤酒现代汽车等工业区、西单国泰等商业区。

手头不可能有顺手的地图和资料,这就需要我组教师发挥集体的力量,寻找资料,修改地图,整合资源,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才能是清晰实用的资料和地图。

二、准确定位,目标统领学习目标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有的放矢,而不是盲目地学。

制定学习目标时我们严格依据《课标》或《高考说明》。

例:人教版必修二《城市空间结构》一节的学案中我们依据的课标要求是“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这条课标的关键词有“分析和解释”属于理解层次的水平,并要求“运用实例”。

因此我们制定的学习目标是1、在顺义城区地图上,说出城市空间结构,并归纳其分布的特点;2、运用相关地图,能够分析说明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3、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具体实例,说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目标当中我们用到的词有“说出、归纳、说明”,词语浅显易懂、具体实在、操作性强,对学生来讲,易于对课堂要求准确把握,清楚明了,能达成。

我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先把顺义城区平面图发给学生,让他们圈出西单国泰等商业区,裕龙、东兴等住宅区,燕京啤酒现代汽车等工业区,让学生归纳在理想的城市中,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影响因素,同时对顺义城市布局是否合理展开讨论,最后展示同学课前搜集的顺义城区老照片,讲解老城故事,与今天的顺义对比,并给出顺义新城规划图,得出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也是在发展变化的。

一堂课以目标为统领,进行的非常顺利,效果也非常好。

三、创设情境,使学案鲜活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三4.1《区域农业发展》一课时,正好赶上我区花博会落幕,我校学生作为观众集体参加了开幕式,于是我们抓住契机,在导入时设计了这样的情境——张延昆说:“顺义正把花卉产业作为调整、提升农业产业结构,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心。

”以北京国际花卉物流港、国际鲜花港为核心,已初步形成了“两港三带五园多点”的花卉产业格局。

花博会是一个新的起点,从这里出发,朝气蓬勃的顺义正在张开双臂拥抱绿色发展的明天。

顺义着力打造的是一届“永不落幕的花博会”。

课堂上用投影打出同学参加的花博会照片的同时,提出思考问题:“顺义发展以花卉为主导产业的都市型农业的优势地理条件有哪些?”同时给出顺义地形、气候、交通图及相关资料等,同学顿时来了兴趣,积极参与讨论起问题来,分析了我区农业发展条件,为我们家乡农业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之后把分析方法迁移应用到我国东北农业区及其他地区。

当然,不是每一个学案都能够找到合适的情景设计,这就需要我们地理教师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做一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发挥集体智慧。

四、学法指导,是学案的亮点过去教师常问学生的一句话是“学会了”吗,如今我们要问的是“会学了”吗,这是教育本身质的飞跃。

重视学法指导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前提和保证,学法指导就像一根金拐杖,牵引扶持学生稳步前行。

而这根“金拐杖”需要教师及时雪中送炭,这也正是我们在编制学案时,应该反复揣摩的地方。

例:中图必修一《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学案节选)1.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规律。

2.读下图,描述热带雨林气候的特征。

有了这样的学法指导,不仅让学生发现了一条通往目的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去理解掌握学习方法,掌握最佳路径,而且让学生养成了规范答题的习惯,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了。

五、设计探究问题是学案的重要环节问题探究是学案倡导的主旋律,因为“问题”是学生探究的动力,是学生思维的源泉。

在学案的编制过程中,我们根据学习内容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能够始终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一《水循环》一节时,我们运用了我区的母亲河潮白河的材料,对于学生,对于儿时嬉戏熟悉的潮白河,他们一直萦绕心头的问题是:潮白河为什么没水了?今天潮白河的水哪来的?明天潮白河能否持续有水?奥运的召开,潮白河又焕发了新的生机,学生们的感受颇多,课堂上,我们把潮白河的照片和整理的文字作为学案资料呈现在全体同学面前,最后大家一起运用所学的水循环原理探讨:①潮白河断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有哪些?②人类能够干预和控制水循环的哪些环节?③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缓解或避免潮白河断流,保住潮白好风光?这样的一节课,培养了学生主体学习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学会了综合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关注家乡,关注身边的事,使学生容易养成积极探索地理问题的习惯,能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思想。

六、主干知识梳理,是学案的根基学案的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我们在高三复习中,主干知识梳理一般以预习检测的形式在学案开头给出,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在高一和高二的新授课中一般在课堂小结部分呈现,起到总结提升的作用。

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较容易从一份学案中找出主线,从一单元所有学案中抽取知识网络,很容易形成知识体系,便于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例如在高三一轮复习《等温线》(学案节选)中我们以填空的形式设计了主干知识。

一、基础知识:(课前预习完成)1 描述一个地区的气温,除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外,还需要使用______平均气温、 _________平均气温和___________平均气温。

2 一天当中__________与___________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_______________ 点,最低值出现在________ 点。

3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在北半球,一年中的气温大陆上________月最高,__________月最低;海洋上__________月最高,__________月最低。

南半球反之。

4 一年内的____ _平均气温与__________平均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5 由于接受太阳热量的不同,一般来说,低纬度气温__________,高纬度气温__________。

6 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__________,海洋气温___________;冬季相反。

7 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___________相同。

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__________;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___________。

二、难点突破:3知识梳理:(一)等温线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1)等温线密集,气温差别;等温线稀疏,气温差别。

2)等温线与纬线平行,说明受 ________ 影响突出。

3)等温线与海岸平行,说明受________ 影响显著。

4)等温线与山脉走向平行或高原边缘平行,说明受 ________ 影响明显。

5)等温线呈封闭状曲线,如线内气温高,可判断为;如线内气温低,可判断为。

6)等温线向高纬凸→较同纬度地区温度,可能受暖流或谷地影响;等温线向低纬凸→较同纬度地区温度,可能受寒流或山脉影响。

三、等温线的应用(重点)1、判断南北半球:利用等温线数值变化判断南北半球,即向北等温线数值降低为半球,向南等温线数值降低为球。

2、判断季节和海陆分布:利用同纬度海陆间等温线凸向规律来判断季节或海陆分布。

北半球,1月份(冬季)大陆上的等温线向 ( 纬)凸出,海洋上则向 ( 纬)凸;7月份(夏季) 大陆上的等温线向 ( 纬)凸出,海洋上则向 ( 纬)凸。

南半球正好相反。

3、判断洋流的性质及流向:等温线弯曲的方向即为洋流的流向,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则受洋流影响4、根据等温线的分布情况,计算某地海拔高度:在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其变化系数为℃/100米。

5、判断地形:等温线闭合,数值内大外小,为地形;数值内小外大,则为地形。

又例如在高一新授课必修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节中,我们在学案最后让学生总结完成的核心知七、达标检测,巩固知识。

为了使学到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消化和吸收,进而转化为能力,精心设计有阶梯、有层次的达标训练,限时限量,学生独立完成。

课堂上教师巡视,搜集答题信息,重点讲评,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落实答题的规范性,并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八、学后反思,提升自我:在每份学案的最后,我们通常还会设计反思提升环节。

下课前的一两分钟,让学生平心静气的思考一会儿,我学到了什么(知识、技能、思想、方法),长期坚持定会收的很好的效果。

九、勉励分享,培养品质:为了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自控力、毅力,我们在每份学案的页眉处都引用一句励志名言,如:“日日行,不怕千万里;时时学,不怕千万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