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众数》 教案
初中众数和中位数教案
初中众数和中位数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意义。
2. 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3. 掌握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 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辨析。
2. 众数和中位数的求法。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一组数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
二、探究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15分钟)1. 介绍众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 介绍中位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三、学习求众数和中位数的方法(20分钟)1. 学习求一组数据的众数: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 学习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找出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四、练习求众数和中位数(15分钟)1. 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求出众数和中位数。
2. 学生互相交流解题过程,讨论众数和中位数的求法。
五、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5分钟)1. 举例说明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 让学生举例说明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 强调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和实际应用,使学生掌握了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避免混淆。
同时,通过练习和实际应用,让学生体会众数和中位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众数教案新版
众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众数的概念及其与平均数、中位数的区别;2. 掌握求解众数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 能够运用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众数概念的理解;2. 求解众数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众数与其他统计概念的区别;2. 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众数。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统计学教材;2. 板书:众数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实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统计学中的众数概念,并与平均数、中位数进行对比,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板书的方式详细解释众数的概念,强调众数是数据集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同时,与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区别进行比较,说明它们分别表示数据集的平均情况和中间位置的数值。
3. 求解步骤与方法(20分钟)教师介绍求解众数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包括:(1)观察数据,并列出频数表;(2)找出频数最高的数值,即为众数;(3)若频数最高的数值不止一个,则该数据集不存在众数。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求解众数的过程,并进行相关练习,加深对求解步骤和方法的掌握。
4. 实例分析(2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需要学生利用众数进行解决。
例如,班级考试成绩的众数是多少,哪个课程是学生们最喜欢的等等。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解答,并对比各组的分析过程和结果,以促进对众数的深入理解。
5. 综合练习(20分钟)教师布置一些综合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解答。
练习题可以包括求解众数的计算题和应用题。
6.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进行问题梳理和解答,强调众数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鼓励学生多多运用统计学的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课堂作业:要求学生针对一个实际问题,运用众数进行求解,并写出解题过程和结果。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例分析和练习题的形式,全面介绍了众数的概念、求解步骤和方法,并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认识众数(说课稿)-2022-2023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苏教版
认识众数(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了解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掌握众数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2. 教学难点1.众数的概念理解和计算方法掌握。
2.实际问题中众数的应用。
3.学生对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实例法: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互动法:通过讨论,让学生培养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3.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让学生了解学习众数的意义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步:讲授教师通过PPT或黑板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对于一组无序的数据,如果想找到最具代表性的数据,就需要找到众数。
接着,教师向学生详细讲解了众数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
第三步:实例分析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要求学生先观察数据,然后计算出众数,最后结合实际问题论证众数的意义。
第四步:课堂讨论教师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交流彼此的观点和看法。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第五步:巩固练习教师布置巩固练习,要求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计算众数,巩固和加深对众数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第六步: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带出下节课的预告。
四、教学评估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巩固练习和考试等方式,对学生对众数的认识和应用能力进行评估。
五、板书设计众数的概念众数的计算方法出现次数最多的数计算法则应用范围实际问题的应用六、教学资源准备1.教师准备PPT或黑板。
2.学生准备笔记本电脑或笔记本纸。
3.教师准备相关实例。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第六单元-众数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乙: 10 9 10 8.3 9.8 9.5 10 9.8 8.7 9.9 你认为谁去参加比赛更合适?为什么?
平均数 众数
甲
9.5
9.5
乙
9.5
10
射击队要从两名队员中选拔一名参加比赛,在选 拔赛上两人各打了10发子弹,成绩如下:
1.47 1.48 1.48 1.49 1.50 1.51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1.52
如果选10名同学组队参加这次比赛,你认为参 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小林
我算出平均数是1.475,身高接 近1.475m的比较合适。
小平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身 高接近1.485m的比较合适。
捐款钱数 (单位:元)
5
10 20 50 100
捐款人数 (单位:人)
4
6
5
6 19
(1)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中2)位用数那:个(数5据0+表5示0)我÷们2班=5的0捐款情况更合适?
众数用:众数1表00示我们班的捐款情况更合适。
射击队要从两名队员中选拔一名参加比赛,在选 拔赛上两人各打了10发子弹,成绩如下:
的集中趋势用( )代表比较合适。
学校举行1分钟跳绳比赛,五(1)班、五(2) 班、五(3)班6名参赛选手的成绩如下,请分别 找出这三组数据的众数。
五(1)班:120 105 150 150 186 150 五(2)班:108 183 183 196 216 216 五(3)班:126 157 169 198 224 215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 据的众数。
人教数学五年级下-《众数》精品教案
众数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下册 P122~123《众数》教学目标:1、理解众数在统计中的意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验事物的多面性,初步学会全面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教学难点: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媒体出示书P122主题图下的20个数据)1.32 1.33 1.44 1.45 1.46 1.46 1.471.47 1.48 1.48 1.49 1.50 1.51 1.521.52 1.52 1.52 1.52 1.52 1.52师:大家看,这里有20个数据,是20个小朋友的身高,你能统计什么呢?(学生可能回答:20个小朋友的平均身高是多少?20个小朋友身高的中位数是多少?)师:对的,我们已经对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譬如平均数、中位数等(学生回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出示课题:《众数》二、新授(媒体出示书P122主题图下)探究一: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
1、师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请你们以座位前后四人为一组,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每个人都来说说你的想法。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讨论中出现了几种观点。
2、师:让我们全班来大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说说你们组的观点。
(估计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l)算出平均数是1.475m,认为身高接近1.475m 的比较合适。
(2)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m,身高接近1.485m 比较合适。
(3)身高是1.52m 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52m 左右比较合适。
)3、师:刚才主要出现了3种意见,好像各有各的依据,但是我们还是要确定出一种最理想的方法。
这10个小朋友是要选出来参加集体舞比赛,你认为身高要尽量满足什么条件比较好?(估计学生可能回答:身高尽量要一样或者接近,这样队形匀称好看)师:上面这组数据中,身高1.475m的人没有,身高1.485m的人也没有,所以这两个数据是虚拟的。
数学 《众数》教案
五、在分析中总结延伸
1、畅谈收获。
2、布置作业。
六板书:
众数
平均数整体水平所有
中位数一般水平位置
众数集中情况次数
三、在探究比较中体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探究一
根据众数定义来找出一组数据的众数。
2、探究二:
在两个招聘启事中体会众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了解三个统计量分别与什么有关。
3、总结: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区别与联系。
四、在练习中体验,学会统计描述。
1、(课本第123页做一做)
五(1)班同学的左眼视力情况如下:
众数
备注
教材分析:这是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简单的数学问题,它是在四年级学习平均数,五年级上册学习了中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继中位数内容的进一步深入,使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能更加深入地明显地加以区别,让学生真正明白哪种更适合体现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统计第一课时(P122—125)。
(1)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左眼视力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人 数
(2)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与众数各是多少?
(3)你认为用哪一个数据代表这个班同学视力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4)视力在4.9及以下为近视了?五(1)班同学的左眼视力如何?你对他们有什么好的建议?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通过与学过的统计知识(平均数、中位数)的比较,认识众数。
3.让学生在统计数据、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中理解众数。
如何通过教案掌握众数与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如何通过教案掌握众数与中位数的计算方法?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众数与中位数分析数据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的掌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众数与中位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找出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以及对特殊数据集的处理。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材、黑板、多媒体设备。
2. 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众数与中位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众数与中位数的定义,并举例说明如何计算。
3. 练习:让学生分组练习,找出给定数据集的众数与中位数。
4. 总结:对众数与中位数的计算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5. 拓展:介绍众数与中位数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2. 搜集生活中的数据,尝试找出众数与中位数,并分析其意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众数与中位数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通过课后作业的设置,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入更多实际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作用和意义。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众数与中位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操作是否准确,以及对特殊数据集的处理能力。
3. 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其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示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计算过程。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延伸:1. 介绍众数与中位数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如统计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
小学统计众数的教案
小学统计众数的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 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求真的科学态度,渗透一组数据的对称美,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
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能在具体情境中灵活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点,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教学准备:课件,统计数据。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 向学生展示一组数据:3,4,5,5,6,7,8,9,10。
2. 提问:这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哪个?它代表了这组数据的什么特征?二、探究众数的含义1. 解释众数的定义: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众数。
2. 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三、寻找生活中的众数1.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众数,如:考试分数、身高、体重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众数在生活中经常被用到?它有什么优势?四、求一组数据的众数1. 引导学生运用的方法寻找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步骤。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组数据,求出它的众数,并解释结果。
五、总结与拓展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众数的含义及求法。
2. 提问:如何根据一组数据的众数进行预测或做出决策?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众数的含义,寻找生活中的众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
在求一组数据的众数过程中,培养学生小组协作、实践操作的能力。
通过总结与拓展,使学生深刻理解众数的作用,提高学生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人教新课标
标题: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求法。
(2)能够运用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数据的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2)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树立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求法及应用。
2. 众数的概念、求法及应用。
3. 中位数的概念、求法及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及求法。
(2)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理解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本质特征。
(2)灵活运用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平均数:-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 讲解平均数的求法,并进行相关练习。
- 分析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计算班级平均成绩等。
(2)众数:-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众数的概念。
- 讲解众数的求法,并进行相关练习。
- 分析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确定班级最常见的兴趣爱好等。
(3)中位数:-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中位数的概念。
- 讲解中位数的求法,并进行相关练习。
- 分析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等。
3. 巩固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及求法。
4. 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及求法。
2. 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与同学分享。
《众数》教案--李少红3
《众数》教案指导教师陕西省宁陕县师训教研中心史亦秋执教陕西省宁陕县龙王小学李少红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学科:数学2、课时:1课时3、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计算器。
【教学内容】人教实验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统计》【设计理念】1、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充分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理解众数的意义以及会找一组数的众数,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课程理念。
2、新课程理念、反馈的强化及对问题有效的探索的理论为本课的设计设计思路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教学分析】统计与概率这个板块的内容可以说是新课标教材的一大亮点,在每一册数学教材中都有涉及,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动的、易于理解的情景中学习数学。
五年级学生身心正处在由幼稚走向成熟的阶段,为使他们成为有责任心、有爱心的合格人才,仅仅考传播知识、形成解题技能是不够的,还需要给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精神愉悦。
“众数”这个概念本身并不难理解,难的是与平均数、中位数一起来描绘数据集中情况时,其实际统计意义有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来灵活运用。
因此,在教学目标设置上,我不仅考虑了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同时考虑到了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的培养。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昂然的兴趣中,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有效的掌握知识。
【学习者分析】认知分析:学生已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及会计算平均数,这两者形成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能力分析: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归纳、猜想能力,但在数学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方面尚需进一步培养。
情感分析:多是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研究,但在合作交流意识方面,发展不够均衡,有待加强;少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强,尚需通过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来加以带动。
【教学课题】课程标准: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生的意义。
众数教学设计
众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众数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众数的概念并能够准确计算众数;2. 学生能够运用众数解决实际问题;3. 学生具备合作学习的能力,并能够在小组内共同进行众数计算和讨论。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含众数的概念解释、计算方法和实例;2. 实物或图片:用于引起学生对众数的兴趣,并加深他们的理解;3. 练习题:包含不同难度的计算众数的题目,以及涉及实际问题的应用题。
教学步骤:引入:1. 通过展示一组数据的柱状图来引起学生对众数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观察柱状图,讨论柱状图反映了哪些信息,并引导他们猜测众数的含义。
探究:3. 解释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4. 给出一个简单的数据集,引导学生计算众数。
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来找到众数。
5. 通过展示实物或图片等多种表现形式,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众数。
6. 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让他们独立或合作计算众数,并核对答案。
拓展:7. 提供更复杂的数据集,让学生进一步应用众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8. 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协作探究众数的计算,并帮助他们相互交流和讨论解决思路。
9. 引导学生总结出计算众数的步骤和技巧,并提供一些注意事项。
实践:10. 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人练习,解决涉及众数的应用问题,并回答相关问题。
11. 引导学生展示他们的解决思路和答案,相互学习和比较不同的解题方法。
总结:12. 概括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再次强调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13. 给学生提供一份练习题和问题,作为课后巩固和复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和实际应用问题的解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活动来拓展和应用众数的知识。
众数数学教案设计
众数數學教案設計
标题:众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众数的概念
2. 掌握计算众数的方法
3. 能够运用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
1. 众数的定义: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 计算众数的方法:先将数据按大小排序,然后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3. 众数的应用:例如在选举投票中,得票最多的候选人就是众数;在商业领域,最畅销的产品数量就是众数等。
三、教学步骤:
1. 引入新课:通过实例引入众数的概念,例如班级同学的年龄分布等。
2. 讲解新知:讲解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并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
3. 巩固练习:给出一些具体的数值,让学生计算众数,以巩固所学知识。
4.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众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统计调查、数据分析等方面的作用。
5. 总结回顾: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众数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
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2. 结果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和测验成绩来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五、家庭作业:
设计一些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在家里独立完成,以检验他们对众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
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看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以便在下一次的教学中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众数。
《众数》数学教案(优秀5篇)
《众数》数学教案(优秀5篇)《众数》数学教案篇一“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的说课(使用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10章第2节,第97~104页)一。
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在信息社会“数字”社会里,常常需要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根据大量纷繁杂芜的数据做出一个合理的决策,而统计正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为人们更好地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及建议,数学教案-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3个统计特征量,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
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2、课时安排和说明参照新教材教师用书建议:“10.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一节准备安排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承上启下地回顾探索平均数的一些性质及简单应用。
第二课时探索得到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并会正确计算众数和中位数,了解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各自适用范围。
第三课时是练习实践课,目的是巩固和深化本节知识及会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用计算机计算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
本次说课内容为第二课时。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众数和中位数两概念的形成过程及两概念的简单运用。
教学难点:利用收集的数据整理分析,对刚接触统计不久的学生来说,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尚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经验,因此,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统计观念(即数据感)是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认知分析:学生已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及会计算平均数,这两者形成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能力分析: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归纳、猜想能力,但在数学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方面尚需进一步培养。
情感分析:多数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研究,但在合作交流意识方面,发展不够均衡,有待加强;少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强,尚需通过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来加以带动。
众数
<<众数>>教案王军教学内容:教材第122 、123 页的内容及第124 、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3题。
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确定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 .使学生初步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初步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3 .能够运用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和分析,做出决定。
4、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教学难点: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师: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这两个统计量,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量——众数。
(板书:众数)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学习众数,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二、创设问题情境,认识众数1、出示教材第122 页的例1 。
提问:我们选出的队员身高比较均匀才合适,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l )算出平均数是1 . 475 ,认为身高接近1 . 475m 的比较合适。
( 2 )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 . 485 ,身高接近1 . 485m 比较合适。
( 3 )身高是1 . 52m 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 . 52m 左右比较合适。
老师指出:用平均数、中位数描述,不能很好地反应身高的集中趋势,所以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一个新的概念,就是众数。
上面这组数据中,1 . 52 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
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我们所学的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能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但平均数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众数小学数学教案
众数小学数学教案
年级:小学
课题:众数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众数的概念,能够找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
教学重点:理解众数的概念,能够找出一组数据的众数。
教学难点:理解众数与平均数、中位数的不同之处。
教具准备: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用PPT展示一组数据:2,3,4,5,5,6,6,7,7,8,9,9,9,9,10,10
引导学生观察这组数据,问学生这组数据中的哪个数字出现的最频繁,让学生猜猜是哪个数字。
二、讲解
1.引导学生讨论,从展示的数据中找出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字,解释这个数字就是众数。
2.讲解众数的概念: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3.与平均数、中位数的区别:众数指一组数据中出现最频繁的数,而平均数是这组数据的和除以数据个数,中位数是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找出中间的数。
三、练习
1.老师给学生几组数据进行练习,让学生找出每组数据的众数。
2.学生互相讨论,展示自己找到的众数,并解释为什么这个数字是众数。
四、总结
1.师生共同讨论,总结众数的概念及找到众数的方法。
2.让学生总结众数、平均数、中位数的区别。
五、作业布置
将以下数据分别找出众数:
1)3,3,4,4,4,5,5
2)2,2,2,2,3,3,4,4
3)6,6,7,7,7,8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理解众数的概念,帮助学生掌握找众数的方法,并与其他统计概念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众数的认识。
初中数学众数教案
初中数学众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众数的含义,掌握求一组数据众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众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众数的定义及求法。
2. 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众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 难点:如何从一组数据中找出众数,以及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众数的定义及求法。
2. 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体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组数据(如:3, 5, 7, 7, 9, 11, 11, 13)引导学生思考:这组数据中哪个数出现的次数最多?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有什么特殊意义?2. 自主探究:让学生独立思考,总结出众数的定义。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求众数的方法,以及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讲解与示范:讲解众数的定义,以及求众数的方法。
通过示例,演示如何从一组数据中找出众数。
5. 练习与反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众数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众数解决更复杂的问题?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法、生活实例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掌握众数的定义及求法,并体会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合作能力,使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众数的认识教案
众数的认识暨阳学校敖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 .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 、难点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三、教法学法启发引导,合作交流,讲解法练习法教学具准备:课件,投影仪,预习作业设计平均数、中位数的求法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
师:什么叫做平均数?怎么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生:把所有的数加起来除以个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师:怎样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生:如果是奇数个数据,就把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好,中间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是偶数个数据,也是先把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好,取中间两个数相加再除以2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2、揭示课题:众数的认识3、求下面一组数的平均数及中位数。
1.41 1.41 1.41 1.44 1.45 1.47 1.48 1.49 1.51 1.51 1.51 1.51 1.52 1.54 1.54平均数是:1.48 中位数是:1.49(二)教学实施1、课件出示:教材第122 页的例1 。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l )算出平均数是1 . 475 ,认为身高接近1 . 475m 的比较合适。
( 2 )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 . 485 身高接近1 . 485m 比较合适。
( 3 )身高是1 . 52m 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 . 52m 左右比较合适。
如何通过教案掌握众数与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如何通过教案掌握众数与中位数的计算方法?教案章节一:引言与概念介绍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定义及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数据分析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众数与中位数的定义。
2. 众数与中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介绍众数与中位数的定义及应用。
2.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众数与中位数的作用。
教案章节二:众数的计算方法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众数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众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众数的计算方法。
2. 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介绍众数的计算方法。
2. 利用例题,让学生巩固众数的计算方法。
教案章节三:中位数的计算方法(上)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中位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中位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中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介绍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2. 利用例题,让学生巩固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案章节四:中位数的计算方法(下)教学目标:1.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中位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进一步介绍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2.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中位数的作用。
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进一步介绍中位数的计算方法。
2.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中位数的作用。
教案章节五:众数与中位数的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众数与中位数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众数与中位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众数与中位数的应用。
2. 利用众数与中位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介绍众数与中位数的应用。
2. 利用例题,让学生巩固众数与中位数的应用。
教案章节六:众数与中位数的实际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众数与中位数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众数教案初中
众数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众数的概念,掌握求一组数据众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众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众数的定义及求法2. 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统计学知识,如平均数、中位数等。
2. 提问:你们认为生活中有哪些场合需要用到众数呢?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介绍众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众数。
2. 讲解求众数的方法:a. 找出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b. 如果多个数出现次数相同,则这些数都是众数。
3. 通过示例,让学生明确求众数的方法。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众数的概念和求法。
2. 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实际应用(15分钟)1.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场合需要用到众数。
2. 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众数的概念和求法。
2. 提问:你们认为众数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价值?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众数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众数相关的习题,检验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3. 实际应用:评估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众数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众数的定义和求法,让学生掌握众数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
在实际应用环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活中众数的应用,并能分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拓展环节,学生对众数在更复杂问题中的应用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思考。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众数的价值和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六 《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教学内容:青岛版六年级上册第104页相关链接3个红点,自主练习1---6题,新课堂第92页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百分数、小数、分数互化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互化。
2.在学习互化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后面学习百分数的计算和应用打下基础。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教学难点: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
教具、学具课件、实物展台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复习旧知:(1)读出下列百分数。
25% 130% 13.6%(2)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
并说一说是怎样化的?0.45 1.2 0.375(3)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
并说一说是怎样化的?103 41 512(4)把下面各数扩大100倍是多少?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如果把它们缩小100倍是多少?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2.5 5 0.48 1.25 10.32.揭示课题: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百分数,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但是直接用百分数有时不方便,一般要把百分数化成小数或分数。
所以,我们要学会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之间的互化。
怎样把小数和分数化成百分数?怎样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和分数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共同探究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
(板书课题: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二、 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把小数和分数化成百分数。
第一步:把0.13 1.2化成百分数。
小组讨论,尝试改写方法。
班上汇报,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板书: 0.13=10013=13% 1.2= 100120 =120% 想一想:怎样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分组讨论,交流,班上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共同总结: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将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板书:小数 百分数)及时巩固练习:每个学生自己写两个小数,然后将小数化成百分数,利用展台全班互相交流,评价。
第二步:把 43 65 化成百分数。
学生独立尝试做一做。
小组讨论改写方法。
班上汇报交流想法。
教师板书: 3/4==3÷4=0.75=10075 =75% 5/6=5÷6 ≈0.833 =83.3% (提示学生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
)想一想:怎样把分数化成百分数?分组讨论,交流,班上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共同总结:分数化成百分数,可以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也可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写成百分数。
(板书:分数 百分数)巩固练习:每个学生自己写一个分数,做在练习本上将它化成百分数,然后全班互相交流,评价。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怎样把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学生结合练习题,小组交流,总结方法,班上汇报。
教师小结: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将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分数化成百分数,可以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也可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写成百分数。
三、 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2.把百分数化成分数。
学生独立尝试,然后分组交流各自的想法。
班上汇报做法。
教师板书: 19%=10019 25%=10025=41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补充:如果百分数的分子是小数怎么办?课件出示:把0.6%化成分数。
学生分组讨论,做一做,班上交流做法。
共同总结: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能约分的的要约分、化简。
如果百分数的分子是小数,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后,要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子和分母同时乘10、100……去掉分子的小数点,再化简。
(板书:百分数 分数)及时巩固练习:一人出题,大家一起做,相互评价。
3.把百分数化成小数。
课件出示:把3% 0.7% 123%化成小数。
学生独立做一做。
分组交流、讨论做法。
班上汇报。
教师板书:3%=3÷100=0.030.7%=0.7÷100=0.007123%=123÷100=1.23师生共同总结方法: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去掉百分号,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板书:百分数分数)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今天我们学习了众数,认识了什么是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理解了众数(众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多数水平,有时一组数据的众数不止一个,有时一组数据没有众数。
)明白了众数与平均数的区别。
要快速准确地找出一组数据的众数,必须先对每个数据出现的次数进行统计,再挑出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这样就找到了这组数据的众数。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
同学们对众数应用得怎样呢?接下来有没有信心去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呢?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基本练习:出示自主练习第1题:(3)13 9 11 9 9 9 8 7 9 6(4)23 24 23 23 26 25 24 23 28 23出示自主练习第2题:出示新课堂题目:3、填一填。
(1)在7、8、8、8、8、10、9、7、8、9、6、8、5、7这组数中,()出现的次数最多,因此,这组数据的众数是()。
(2)六位评委给一位歌咏比赛选手打分。
其中4人打9.5分,2人打9.2分,1人打9.8分。
这位歌手得分的众数是( ).(3)六(5)班第3组同学的身高分别为161cm、149cm、149cm、158cm、157cm、158cm、158cm、150cm、147cm。
这组数据的众数是()。
这是专门巩固众数的题目,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充分交流各自寻找众数的方法。
重点强调众数是这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某数据出现的次数。
1、综合练习:出示自主练习第3题:(这是用众数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题目。
)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解决(1)题,找出这组数据的众数;然后重点解决(2)题,让学生自主分析数据,再班上交流自己的想法,明白这些大蒜接近一半的瓣数是10,其它绝大多数的瓣数在10瓣左右。
出示自主练习第4题:(这是用众数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题目。
)本题学生容易产生误解,练习时,可以先以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读懂表格,如:豆粒数是1的豆荚有几个?豆粒数是2的豆荚有几个?然后进行分析。
学生找出众数是4后,班上交流自己的发现:多数豆荚的豆粒数是4粒,大约一半以上。
出示新课堂82页第2题:(这是用众数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题目。
)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成绩(环)9 8 9 10 9 5 9 9 108(1)找出这组成绩的众数。
(2)通过对这组数据的分析,你能预测一下这名运动员参加比赛的成绩吗?练习时,(1)题学生独立找一找,(2)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班上交流为什么预测的成绩是“9”?进一步明确众数的实际意义和特点。
2、拓展练习:出示自主练习第5题:(这3道题目都是运用众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练习。
要求学生能根据众数谈谈自己的看法,提升对众数意义的理解深度。
)练习时,让学生弄懂题意,重点交流“为什么多生产为什么少生产”。
进一步理解众数的作用和特点。
出示新课堂83页第3题:中兴房地产开发公司提供了如下房型供客户选择:房型(平方米)A:62.5 B:90 C:128.5 D:150.8 E:189.2 订购人数21 56 168 72 15(1)求出“房型”这组数据的众数。
(2)你认为这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应该多开发哪种房型,应该少开发哪种房型,为什么?练习时,让学生独立读懂表格,找出众数,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第2小题,班上交流多或少开发的原因,提升对众数作用和特点的理解。
出示新课堂82页第3题:为了了解同学们完成家庭作业所用的时间,学校对六(2)班45名同学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完成作业所用的时间(分)30 40 45 50 60 80 人数 2 4 23 12 3 1(1)这组数据的众数是多少?(2)教育有关部门规定六年级学生每天作业量不得超过1小时,你认为该班老师布置的作业量合适吗?请说明理由。
练习时,先让学生看懂表格,自主找到众数,然后根据对众数意义的理解做出判断,班上交流,说清理由,加深对众数作用的特点的理解。
六、课后总结。
这节课我们合作探究了什么问题?你了解了哪些知识?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回答: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众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多数水平;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课外拓展:板书: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众数集中水平出现次数最多(不唯一、也可能没有)平均数整体水平和所有数据有关使用说明:1、教学反思: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1) 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之一是让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进而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我结合学生的成长实际,介绍15名进入青春期的女生身高年增长的一组数据这一情境,引导学生分析这组数据的特点,发现8厘米这个数据在这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从而引出众数的概念。
让学生亲临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得以提高。
然后,步步深入,通过“一分钟跳绳比赛”、“王叔叔去应聘”、“黄豆种子发芽试验”等一连串情境问题,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众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及作用,同时结合平均数进行对比,让学生初步感知众数与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
(2)众数与生活的融合。
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生活素材贯穿与整个教学的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来源于生活。
并在参与中引发他们的理性认识,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引起了学生对“月工资水平”的认知冲突,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是不合适的。
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体会众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真正意义上了解众数、平均数的使用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
选取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很自然地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的活动融入到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突出学习众数的必要性及其现实意义。
这节课下来,我已经感受到学生思维的广泛性和想象力的丰富。
我深深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可以说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创设了数学,数学是人类通往智慧大门的金钥匙。
(3)重视引导自主探究自主探究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显然它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这节课,我着眼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了主动建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