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停柩地塌城遗址考述
玉龙杰赤——成吉思汗故地的遗址现状与保护
尽管 一些 装饰 的微小 细节 正在 流失 , 迄 今 , 址 注 释 : 但 遗
仍然 屹立 在原始 的地 基之 上 。大部 分 的遗 址仍 维 持之 前 的功用 , 修复 时也没 有 违背 原 规划 , 筑材 建 料也 是在 修复过 程 中制作 的 。只有 一 座宗 教 学校 被 改成 民族 博 物馆 , 吸 引 参观 者 。因 为 被认 定 以
悉 被 屠 。 并 决 阿 姆 河 堤 , 水 淹 城 。 玉 龙 杰 赤 自 公 元 引 12 被 成 吉 思 汗 率 领 的 蒙 古 西 征 军 征 服 后 , 公 元 20年 至
完全 必然 的与其 大 宪章 中规定 的保存 原则 一致 。
乌 日嘎( 99一 , , 18 ) 女 蒙古族 ,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人 ,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 院,0 1 2 1 级硕士研究生 。 毛民( 9 1一 , , 17 ) 女 浙江省杭州市人 , 国伦敦大学东方艺术考古系 , 英 博士 ; 国大英博物馆 , 英 讲师。
i龙杰赤 、
大约 1 0公 里 。 0
12 2 1年 , 玉龙杰 赤 古都 被 成 吉 思 汗 的军 队入 侵 , 17 而 3 2年到 1 8 间 , 帖 木儿 汗 的 不断 攻 3 8年 在
击下 , 古都被毁 , 最终于 14 年被毁弃 。如今 , 66 所 能看 到 的古 都 , 有超 过 3 0公 顷 的地方 散 布 着 约 5 包括 一系列 由泥砖建 筑 而成 的 曾用 于 防卫 的 碉堡
复工程 和 实质性 修 补 进 行 之 前 , 须 做 详 尽 细 致 甚 重 。花 剌 子 模 军 退 入 城 内 固守 , 古 军 攻 城 近六 个 月 而 必 蒙
直到次年四月( 元太祖 十六 年 四月 ) 蒙 古军强攻 玉 , 的考察 , 现有 保 存 的文 档 进 行 研 究 。土 库 曼 斯 不下 , 对 登梯 纵火焚烧 。花剌子模守军虽败 , 仍节 节 坦从前 苏联 修复者 那 里继承 了修 复遗 址 的优 良传 龙杰赤 , 人城 , 誓死抵抗 , 中妇女亦多参与战斗 。巷战七昼夜 , 城 守 统 。然 而 , 表 面上看 , 从 前苏 联 的修 复 方式 却不 是 防守 , 兵终 于不 支投 降。蒙古 军遂 尽驱其 民 出城 , 挑选 出 1 0万 工匠送往 东方 。5万 丁编签军 , 妇孺 尽为奴婢 。余 民则
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在内蒙古西部的鄂尔多斯高原上屹立着一座宏伟的蒙古包式建筑群宫殿,闻名遐迩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陵园。
为什么这位天之骄子的陵寝建在鄂尔多斯?这里有一段神奇美妙的故事。
七百多年前,成吉思汗率兵征战西夏,曾途经这块宝地,目睹这里水草丰美,花鹿出没,心里特别高兴,留恋之际,失手将马鞭掉在地上,部将正要拾马鞭时,被成吉思汗制止,并吟诗一首,“花角金鹿栖息之处,戴胜鸟儿育雏之乡,衰落王朝振兴之地,白发老翁享乐之邦。
”感慨之余,他还对左右说:“我死后可葬在此地。
”由此产生了鄂尔多斯特殊的历史。
鄂尔多斯人原是成吉思汗宫廷守卫者,后来又守卫和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
将自己称为鄂尔多斯部落。
成陵最初安放在蒙古高原,称为“八白室”。
八白室由八顶白色蒙古包组成,分别供奉着1成吉思汗与孛儿帖格勒真哈屯灵帐,2忽兰哈屯灵帐,3古日勒别金哈屯白宫,4神马白骏,5宝日温都尔,6胡日萨德格(弓箭)白宫,7吉劳白宫,8善更乌热(珍藏)。
明代天顺年间,守护成吉思汗陵寝的鄂尔多斯部进入河套地区,八白室也随之迁来,供奉在达拉特旗王爱召。
清初将八白室移至郡王旗,即今伊金霍洛旗。
抗日战争期间,将成陵迁到甘肃榆中县兴隆山,以避战乱。
1949年成陵再迁到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
解放后,在党中央和自治区的关怀下,1954年成陵重返鄂尔多斯故地,国家拨款88万元作为修建成陵新殿的费用,当时自治区主席乌兰夫亲临选址,1956年竣工。
1964年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1977年开始国家拨款35万元用以维护成陵。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将成陵列为第二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为迎接自治区四十年大庆,拨款370万元,对园陵进行大规模修缮。
1991年国家又拨款330万元,制作了成吉思汗骑马铜像,增设了苏力德祭坛,并在陵园铺设了草坪。
在陵园广场,首先看到挂在五色小旗的两根三叉铁矛的旗杆。
这就是希望的象征——黑幕热,可译为禄马风旗。
多尔衮死于宁城县清代喀喇城考实
多尔衮死于宁城县清代喀喇城考实作者:李俊义胡廷荣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01期摘要:本文据《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1989年版)等文献,考知顺治七年,多尔衮赴边外冬猎路径:出京师城东侧朝阳门,经通州河、沙甸、汤河、遵化、三屯营、喜峰口、宽城、老哈河(音译作刘汉河,平泉市西北部)、黑里河上游区,因急病迁喀喇城(今宁城县黑城)并死于此。
其柩车返京师也经此松亭关路径(经石门)。
更正学界关于多尔衮死于古北口外承德喀喇城一说。
关键词:多尔衮;出喜峰口;死于喀喇城;宁城黑城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1-0065-03学术界普遍流行清顺治七年(1650),摄政王多尔衮“死于古北口外承德喀喇城”之说:较早的是1980年《承德避暑山庄》{1}一书,后来有新型工具书《中国事典》、{2}《〈清代纪事本末〉白话精评》对喀喇城的注释、{3}纪连海的《百家讲坛·历史上的多尔衮》一书等,此说甚值得商榷。
1989年出版的重要清初文献新书《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4}(下简为《满档译编》),记述顺治七年多尔衮边外狩猎路径颇详,有助于揭开多尔衮此行路径及其死亡地之谜。
笔者对其这次冬猎路径和真实死亡地作考证。
一、多尔袞顺治七年边外狩猎路径考《清实录·世祖实录》卷五十一载:“(顺治七年十一月)壬戌(十三日),摄政王以有疾不乐,率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及八旗固山额真官兵,猎于边外。
”{5}此文献未记其路径。
率诸王等“猎于边外”的相关记载与其他文献合。
《满档译编》则较详记述了此行路径,下面按日引出(楷体字)],{6}并作疏证:“[顺治七年]十一月十三日,皇父摄政王身体欠安,居家烦闷,欲出口外野游,故率和硕郑亲王、和硕巴图鲁亲王、多尼亲王……前往围场。
”“巳时起程,出齐化门,宿通州河。
”此“口外”,即“口北”。
泛指今长城以外或以北地区。
成吉思汗的陵墓
成吉思汗的陵墓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闻名中外的蒙古族及中华民族的英雄,是公元后第二个千年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下面店铺整理了成吉思汗的陵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成吉思汗的陵墓介绍一位蒙古专家就曾预言:成吉思汗陵墓里可能埋藏着大量奇珍异宝,里面的工艺品甚至比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还要壮观。
这并非危言耸听,因为成吉思汗陵墓里可能埋藏着他东征西讨从20多个王国搜刮而来的无价珍宝,这些都成为吸引私人考古队前赴后继的诱人原因。
在众多古代帝王陵中,如果说秦始皇陵墓的挖掘最为人们所期待的话,那么成吉思汗陵墓可以说是更为人们所魂牵梦绕。
更广泛一点说,在整个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中,只有元代帝王的陵墓是未被我们所知道确切位置的。
而元代帝王中无疑成吉思汗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那么对于他的陵墓的探寻也就牵动着世界各国历史爱好者们的目光。
700多年来,带领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创立蒙古帝国的成吉思汗究竟埋身何处,成为数百年来考古学上的一大谜团。
公元1226年的深秋,蒙古帝国的大军从草原出发,浩浩荡荡开往遥远的西夏。
这支队伍由成吉思汗亲自统帅,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出征,谁也不会想到,成吉思汗从此再也没有活着回到他心爱的大草原上。
就在这个冬天,六旬的成吉思汗在征伐途中,依然外出猎野马,来到一个名叫阿尔不合的地方。
当成群的野马疾驰而过的时候,成吉思汗的坐骑青豹花马忽然受惊。
这时正是严冬,控制不住马儿的成吉思汗被抛了下去。
这是致命的一跤,成吉思汗全身都疼痛异常,而且还高烧不退。
当战争进行到中途,他又患上了当地的流行病。
在这样雪上加霜的情形下,虽然攻克了西夏,他自己却也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公元1227年夏,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离开了他心爱的草原。
在临终前的最后一刻,他自知将死,就把儿子们找来,留下著名遗言。
病危的成吉思汗想到了他一生事业尚未完成的征服大业,他向幼子拖雷等人秘授了攻取开封的战略。
他对拖雷等人说:“金精兵在潼关(潼关是河南陕西一侧的门户),南据险山,北限黄河,难以遽破。
[成吉思汗陵墓之谜他的陵墓到底在哪里]成吉思汗陵墓之谜:他的陵墓到底在哪里-
[成吉思汗陵墓之谜他的陵墓到底在哪里]成吉思汗陵墓之谜:他的陵墓到底在哪里?元朝诸帝陵地富于传说色彩:元朝帝王都采用秘葬方式,土回填后会“万马踏平”,在地面不留任何痕迹。
传说为了记住地点,当时会在母骆驼面前宰杀小骆驼,使母骆驼对该地留下深刻印象,此后母骆驼哀叫的地方即是陵墓所在地。
另有传说,修建陵墓的工匠全部殉葬。
因此,成吉思汗陵寝究竟在何处,最终成为数百年难解的谜团。
寻找成吉思汗陵寝最近又有最新发现。
“蒙古史迹调查小组”特聘专家温玉成给本报记者发来信息:他确认成吉思汗在今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协德乡去世。
温玉成告诉记者,经过两年的考察,他对安葬于起辇谷的成吉思汗陵寝位置已经心中有数。
但那里是海拔4100—4600米的高山和草地,需要探测30—40平方公里的地区,确认准确位置尚需时日。
网络配图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所长魏坚认为此说不可信,温玉成可能未曾深入研究有关成吉思汗陵寝的历史。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教授宝音德力根也认为温玉成的说法不可信。
1227年,成吉思汗在征讨西夏时结束了传奇的一生,也给后世留下巨大的谜团——关于他的埋葬地一直笼罩着重重迷雾。
成吉思汗陵寝先后有六盘山说、贺兰山说、鄂尔多斯说等多个“版本”。
但是,这些观点均未得到考古证实与学术界的接受。
为什么成吉思汗陵寝的确切位置会成为延续数百年的谜团?该谜团是否有望解开?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多位相关专家。
据史籍记载,元代诸帝都葬于所谓的起辇谷,蒙古族人将其称之为“大禁地”。
但是距成吉思汗逝世时间较近的文献,并没有记载确切埋葬地点。
最近200多年间,共有100多支探险队寻找成吉思汗陵寝,但都“铩羽而归”。
1925—1926年,苏联蒙古学家符拉基米尔佐夫先后两次到蒙古高原考察,试图在元代不儿罕山(今蒙古国肯特山)探寻成吉思汗的埋葬地,但没有发现。
1990—1993年,日本考古学家江上波夫与蒙古国科学院合作,采用遥感、卫星照片分析等多种手段,在克鲁伦河的起辇谷进行调查,找到了3500多座14世纪之前的古墓,并且找到了成吉思汗时期的古城遗址,但是并未发现成吉思汗陵寝。
成吉思汗陵导游解说词
成吉思汗陵各位游客:大家好!成吉思汗陵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伊金霍洛旗阿腾席热镇,伊金霍洛即“圣主的陵寝”之意,成吉思汗陵园长宽各三十里,占地面积55000多平方米,在丛树掩映中,成陵座座穹庐式圆顶,宽如连阵营帐,气象森严。
殿顶黄蓝相间的琉璃砖瓦,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异彩。
成吉思汗,名铁木真,12年诞生于翰难河群的勃尔只斤部落(在今蒙古国境内)。
他结東了蒙古族部落之间的分裂状态了各部落,为建立统一的元朝打下了基础;在促进中西文化、贸易交流方面,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成吉思汗不仅善于用兵,而且善于用人,如木华黎、博而术、耶律楚才,丘处机等文臣武将,都聚集于他的帐下,共创大业。
1227年9月12日成吉思汗在回师进军西夏途中,病死在六盘山麓的清水县西江行宫(在宁夏境内)后人们将其遗骸运回蒙古草原布尔罕・哈乐敦山的起辇谷安葬。
因蒙古帝王有秘葬的习俗,即帝王死后,以松棺入地,不起坟城,让万马踏土平整,植以草被,以蒙古土兵于方圆数里处守卫。
第2年,草从生,遂不知确切坟地位置,但后人为了要对死者的祭拜,在下葬之后。
杀子骆驼其上,在祭祀时,是由所杀骆驼的母亲带路,看到它悲伤吼叫的地方就是埋藏帝王的地方。
关于成吉思汗陵《明史》有记载:“鄂尔多斯人始有陵寝的建筑出现。
清嘉庆时,又划鄂尔多斯达尔哈特三百户,专事守护陵轩、庙宇。
并另设置官职吉家担任祭祀,达尔哈特又分二十四衙,其官制一直相沿到解放初期。
解放前,国民党反动派将成吉思汗灵柩,抢劫到甘肃省林县兴隆山存放了十ー年之后,又转至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
解放后,根据广大蒙古族人民的要求,于各处的成吉思汗遗物集中至“成陵”。
其实,当今这个成陵是成吉思汗生前的八座白色敌帐,称为“八白室”的迁移而来的。
广大蒙古民众为祭祀成吉思汗,把他生前的翰尔朵(宫帐)安放在阿尔泰山和肯特山之间的高原上。
明代蒙古将领达延汗平定右翼三万户后,派他的三儿子巴尔斯博罗特为统领鄂尔多斯济农并守护他。
明朝天顺年间鄂尔多斯部进驻今天鄂尔多斯市带,“八白室”也随之迁移到这里,到1649年,八白室”才迁到了伊金霍洛旗的甘德尔山。
《元宫秘史》记载成吉思汗陵墓的位置
《元宫秘史》记载成吉思汗陵墓的位置蒙古游牧民族的丧葬⽅式叫“马踏青冢”。
据史载,公元1227年夏历七⽉⼗⼆⽇,成吉思汗病逝在出征西夏的途中。
成吉思汗死后被埋葬在由2500名⼯匠为他打造的陵墓中,墓建成之后,所有⼯匠被400名蒙古⼠兵集体杀死在⼀个秘密地点。
随后,这400名⼠兵也全部被处死,并且每个⼈的⽿朵都被割下来,以证明他们⾝⾸异处,成吉思汗陵成了永远的秘密。
1.南宋⽂⼈笔记中的记载,成吉思汗当年在西夏病逝后,其遗体被运往漠北肯特⼭下某处,在地表挖深坑秘葬。
其遗体放置在⼀个独⽊棺⾥,下葬后⽤⼟回填,然后“万马踏平”。
周围地区全部围起来,待到墓葬地⾯上的青草长出,⽽且与周围⽆异。
2.邵清隆介绍,有关史料记载,依照蒙古⼈的习俗,⼈死后随葬的物品都是⽣前的常⽤之物,皇帝也不例外。
成吉思汗陵中随葬的有他⽣前⽤的马鞍、⾦酒具和美⼥,具体数量不知。
在他的陵墓中,应该有⼤量兵器随葬。
邵判断,陵墓应距离地⾯⾄少⼗⼏丈,内部空间⾄少可以放进⼀个能容纳百多⼈的蒙古包,⽽且很有可能更⼤。
独⽊棺应是在兴安岭等地常见的松⽊等针叶⽊种。
3.吉尔吉斯斯坦国的考古界流⾏着成吉思汗⼫⾸装在巨型⽯棺进⾏⽔葬的说法。
其国内不少历史、考古学家坚信成吉思汗陵墓就在⾼⼭明珠—伊塞克湖湖底。
在湖底发现了⼀个城堡遗迹,从打捞出部分⽣活⽤品及钱币,经鉴定是成吉思汗时代的物品。
当地民间流传的说法:成吉思汗死后,其⼦孙将其遗体以及⼤量随葬品秘密地运到湖边,在这⾥制造了⼀个巨⼤的⽯棺,将遗体、财宝等装进棺内沉⼊湖底。
4.⽇本国学院⼤学考古家加藤教授与蒙古国专家共同组成考古队经过3年多的实地考察,发现在蒙古国⾸都乌兰巴托附近,有⼀座建于⼗三到⼗五世纪的遗址,旁边有⼀座“灵庙”,认为这是后⼈祭奠成吉思汗建造的,这与中国现存的史料中所记载的成吉思汗陵墓特征⼏乎⼀致。
5.美国、蒙古国组成的探险队在蒙古⾸都乌兰巴托东北322公⾥、邻近俄罗斯边境的⼀⽚森林中,发现了⼀个由60个坟墓组成的⼤墓群。
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成吉思汗陵 (英Genghis Khan) 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规模不算大,占地约5.5公顷,但颇有特色。
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内蒙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距东胜区70公里。
蒙古族盛行“密葬”,所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处始终是个谜。
现今的成吉思汗陵乃是一座衣冠冢,它经过多次迁移,直到1954年才由湟中县的塔尔寺迁回故地伊金霍洛旗,北距包头市185公里,这里绿草如茵,一派草原特有的壮丽景色。
成吉思汗陵现在已经成为内蒙古的一处主要旅游景点。
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是蒙古杰出的军事家[1]、政治家,他在统一蒙古诸部后于1206年被推为大汗,建立了蒙古汗国。
他即位后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活动,版图扩展到中亚地区和南俄。
1226年率兵南下攻西夏,次年在西夏病死。
至元二年(1265年)十月,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庙号为太祖,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谥号为圣武皇帝。
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
至大二年(1309年)十二月,元武宗海山加上尊谥法天启运,庙号太祖。
从此之后,成吉思汗的谥号变为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成吉思汗是位传奇性的历史人物,因而他的陵寝对旅游者也有很强的吸引力。
陈运和的诗《一代天骄》为成吉思汗陵而作:“一代天骄枕着毛泽东诗词在这儿睡觉甚至,已进入改革开放此刻仍不知晓一千年来的历史凝重十世纪前的驼铃轻敲蒙古族奔驰的铁骑电闪雷鸣驮过一个迅速兴起又很快衰败的王朝”。
不仅创建了有史以来版图最大的蒙古帝国,还给后世留下无数谜团。
尤其是成吉思汗的葬身之处,更是谜中之谜,几百年来人们四处打探一无所获。
最近,一条爆炸性的新闻在国内媒体出现:日本和蒙古联合考古队宣布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附近发现了成吉思汗的墓地。
消息发表后,有关专家学者却对这个消息的可靠程度表示怀疑。
成吉思汗陵简介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境内的巴音昌呼格草原,是历史伟人、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象征。
成吉思汗葬身于何处?
成吉思汗葬身于何处?在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的一处砂砾地上,坐落着成吉思汗陵。
与历代中国帝王陵墓不同的是,它一无封土,二无庙殿,更无墓碑和石像生,而是一座三个圆顶的蒙古包式的建筑。
陵园由四部分组成,正殿悬挂成吉思汗的画像以及被奉为蒙古族战神象征的成吉思汗所用的黄柄红缨长矛;后殿安放成吉思汗的灵柩;东殿是其四子拖雷及其夫人的灵柩;西殿陈列成吉思汗的遗物。
惹人注意的是,殿外园内有两个巨大的木制车轮,也是人们尊崇的对象,据说这是七百多年前运载成吉思汗灵柩时用的车轮,是成吉思汗不朽亡灵的象征。
每年农历三月,数万蒙古族人民云集于此,举行隆重的祭奠大会,称“三月会”。
这时,除了献牺牲、燃明灯。
唱赞歌、喇嘛诵经外,还用白驼白马挽车,放置成吉思汗银棺及弓矢马鞍,供牧民参拜。
然而,这座金碧辉煌的建筑物中,或许根本没有成吉思汗的遗骨。
蒙古人有一句流传至今的口头禅:“陵的地方无人知晓”,因为蒙古族没有什么陵寝制度。
按惯例,大汗死后,就用一段上好圆木对剖开,挖个人形凹槽,置遗体于其中,再用三道金箍扣住后深埋在草原上,并且“不坟不树”。
叶子奇《草木子》载,蒙古“国制不起坟垅,葬毕,以万马蹂之使平,杀骆驼子于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草即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也。
欲祭时,则从所杀骆驼之母为导,视其踯躅悲鸣之处,即知葬所也,故易世之久,子孙亦不能识也。
”因此成吉思汗的葬地一向就是众说纷纭的。
蒙古文史书《蒙古秘史》说,成吉思汗在攻破朵尔蔑该城(在今宁夏灵武县境)后死于其地。
《黑鞑事略》载,南宋使节在泸沟河之侧看到过成吉思汗墓。
而《元史·太祖本纪》只说,成吉思汗崩于萨里川哈老徒子行宫,葬起辇谷。
至于这个“起辇谷”在何处,又有五六种说法。
近现代史学研究者把零零总总的说法归纳为主要的三种,即蒙古人民共和国东部草原上的三河源头;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上的伊金霍洛;宁夏南部的六盘山地。
学者们比较倾向第三说,即成吉思汗葬于六盘山地。
成吉思汗墓葬之谜
成吉思汗墓葬之谜2002年,一个美国考古队来到了外蒙古,他们声称已经找到了成吉思汗埋葬的地点。
这支美国考古队获得了外蒙古政府的许可,在位于乌兰巴托两百多公里的地方,开始了成吉思汗墓的发掘。
在挖掘过程中,这支考古队遭遇了很多神奇古怪的事情,他们发现有一条长达2英里的墙壁保护成吉思汗墓,正在挖掘之时,突然墙壁出现了很多毒蛇,一些考古队员并不被咬伤,除此之外,考古队停靠在山边的车辆也莫名其妙的滑落。
当时,外蒙古的指责考古队的做法会亵渎蒙古祖先的安息之地,谴责他们这一做法。
随后,这支美国考古队便停止了这场发掘工作。
据说,当年用了一大批士兵修建了成吉思汗墓,竣工后,他们将成吉思汗埋葬了进去。
完成之后,负责这项工程的首领,将参与修建成吉思汗墓的士兵都杀光了,因为担心他们会泄露成吉思汗埋葬之处的秘密。
后来,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的成吉思汗陵,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具有纪念性和观赏性。
所以,成吉思汗墓到底在哪里?也成为了一个未解之谜。
相传近800年来一直保护成吉思汗墓陵不被人发现的一个诅咒,2002年8月一个声称已找到成吉思汗墓地的美国考古队,突然放弃挖掘行动,并撤出外蒙古。
一个美国的历史与地理考古队于2002年6月获得外蒙古政府的许可,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以北200英里的地方,挖掘他们认为可能是成吉思汗的墓陵地点。
然而,这个由芝加哥大学历史学者伍兹以及黄金交易商克拉维兹共同组成的考古队,在遭遇一连串不幸事件后,突然决定放弃挖掘行动。
考古探险队发现,墓陵的地点由一条2英里长的墙壁保护着,墙壁中忽然涌出许多毒蛇,一些考古队的工作人员被蛇咬伤。
另外,他们停放在山边的车辆无缘无故地从山坡上滑落。
之后,一位前外蒙古指责考古队的挖掘行动,惊扰了蒙古人的祖先,亵渎了他们圣洁的安息地点。
考古队遭到这一连串打击后,决定立即停止挖掘行动。
据说,成吉思汗在1227年去世之前,曾下令不许任何人知道他的墓陵在何处。
有一传说认为,有上千名士兵在墓陵完工后遭到灭口,以防止他们将墓陵地点泄露;另有800名士兵在返回蒙古时被屠杀,随后数千匹马被驱赶,将墓地的痕迹完全踏平。
黑山头古城考
The world fair <文博天地黑山头古城考赵艳芳(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8)【摘要】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境内的黑山头古城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研究蒙古史重要的不可移动的文物。
然而,对于该城建设的时代、其历史上的名称以及古城的历史沿革、尤其是该城是谁所建等重大学术问题,至今尚无定论。
早在1986年,李逸友先生曾明确提出“黑山头古城当系拙赤哈萨儿家族所建,理应有个城名,《元史•地理志》失载此城,其域名尚待考定”。
景爱先生也认为该城是哈萨儿家族所建。
松迪先生则认为黑山头古城是“成吉思汗幼弟铁木哥斡赤斤的城池,而不是拙赤哈萨尔及其家族的城池”。
米文平先生则认为黑山头古城是辽代的边防城,其名称应是《辽史地理志》载:“皮被河城”。
赵越先生在主编的《古代呼伦贝尔》一书中,采用米文平的观点,他从辽朝对呼伦贝尔地区的经略角度,认为“皮被河城即今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黑山头古域”。
同时他也认为“据考证此域为成吉思汗弟拙赤哈萨儿在其封地内建筑的城郭”。
几种观点众说纷纭,为理清黑山头古城建城年代、建城目的、作用被谁续建利用、毁于何时等问题,本文试探考证。
【关键词】民族;古域【中图分类号】K87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198 (2021 ) 03-205-03【本文著录格式】赵艳芳.黑山头古城考[J]•中国民族博览,2021,02 (03): 205-207.在当前还没有正式对黑山头古城考古发掘的情况下,结 合呼伦贝尔自然环境,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古城的论证意见,从文献上探讨,并采用考古的“类型学”基本方式,分析比 较此城的始建年代。
呼伦贝尔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摇篮,古代各狩猎、游 牧民族在这25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留下丰富多彩的文物古 迹,通过三次文物普査,当时在上报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文物地图集》时,把黑山头城址定为金、元时期古城址。
“此 城为成吉思汗二弟拙赤哈萨尔在其封地内建筑的城郭”。
伊金霍洛 古老而神奇的土地 成吉思汗长眠之地
伊金霍洛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成吉思汗长眠之地地处鄂尔多斯高原中南部的伊金霍洛旗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因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长眠于此而闻名世界。
伊金霍洛,是蒙古语,汉意为“圣主的陵园”。
传说,成吉思汗远征西夏途经此地时,看到这里美丽的草原和茂密的森林,忘情地失手掉落马鞭,当从人去拣马鞭时,他挥手制止,并不禁吟诗一首:花角金鹿栖息之所戴胜鸟儿育雏之乡衰落王朝振兴之地白发老人享乐之邦1227年,成吉思汗在灭西夏的战争中病逝后,运送灵柩的大车途经伊金霍洛,当灵车走到当年成吉思汗失落马鞭且吟诗之地时,车轮突然陷入泥淖沼泽之中,任凭多少驼马都无法拉动丝毫,于是,人们想起了当时的情景,就把他安葬在这里──即今天的甘得利尔敖包。
并留下五百户“达尔扈特人”专门侍奉成陵,世世代代酥油灯长明不熄。
伊金霍洛,在古代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游牧之地,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证明,春秋战国时期为林胡、楼烦之地,秦时属新秦中之东,上郡之西北,两晋十六国时为后秦辖地,后入郝连夏置畿内属地,后魏时为统万镇及夏州之地,隋唐时为榆林郡所属,宋为西夏之地,元为东胜、云内二州所属,明初属东胜,后为成吉思汗十五代子孙巴图孟克(达延汗)后代世袭统治。
清顺治六年(1649年),鄂尔多斯被划分为6个旗,今伊金霍洛旗被划为鄂尔多斯左翼中旗、扎萨克旗、达尔扈特部落(守护成陵的人)所在地。
由于清初蒙古各封建主归顺满清后,朝廷赐爵,鄂尔多斯部首领额磷臣封为郡王,其封地置左翼中旗,于是这里又称作郡王旗。
札萨克旗是清朝乾隆年间由鄂尔多斯6旗中划分出来的一个旗。
蒙古贵族都噶尔岱青因平叛有功,被朝廷晋升为一等台吉,并从鄂尔多斯6旗中新划出一块土地设立了左翼前未旗,任命都噶尔岱青为札萨克,“札萨克”是蒙古语,汉意为“治理”,后来,将此旗统称为札萨克旗。
达尔扈特部是成吉思汗生前的近卫军,成吉思汗死后,专门留守在成陵的所在地承办有关成吉思汗陵寝、遗物等的保护、管理、祭祀诸事宜,不纳粮、不缴税,世代继承,在鄂尔多斯部中直属鄂尔多斯济农管辖。
历史趣谈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最后魂归何处 成吉思汗陵墓谜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最后魂归何处成吉思汗陵墓谜
案
导语: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崛起朔漠,把草原的旋律借助雷鸣般的马蹄传到了西亚东欧,奏出了空前绝后的宏伟乐章700多年过去了,曾经的辉煌早已化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崛起朔漠,把草原的旋律借助雷鸣般的马蹄传到了西亚东欧,奏出了空前绝后的宏伟乐章……700多年过去了,曾经的辉煌早已化作历史的烟尘,功过留与后人说。
然而,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征服者,成吉思汗最后魂归何处,却始终是个谜……
公元1226年秋,64岁的成吉思汗仍然雄心不已,率领大军“去征唐兀(西夏),以夫人也遂同行”(据《蒙古秘史》)
公元1227年,吞并西夏的战斗还没有结束,已近古稀的成吉思汗感到了不适。
戎马一生的一代天骄和众多老人一样,无法抗拒岁月沉重的枷锁。
他留下大军继续攻打西夏都城,自己带着亲信怯薛军(禁卫军)移到六盘山避暑。
这次移兵就如牧人率领自己的羊群到一处水草更丰美的地方驻牧一样自然,然而这竟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次迁移。
是年8月,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征服者终于向死神低下了桀骜高贵的头颅,病逝于萨里川哈剌图行宫,享年66岁。
临终前,他命令自己的子孙将出降的西夏国王及王族全部处死,以此作为一个强者给予敌人的最后裁决。
传说中,成吉思汗的手下将领遵循遗诏“密不发丧”,由最忠心的部下把遗体运回故乡,下葬到赶造好的陵墓中。
部下出动了万千骏马来回奔跑将墓地踏平,然后植木为林,并以一棵独立的树作为墓碑。
最后,为首的将领命令800名士兵将造墓的2500多名工匠全部杀死,而
生活常识分享。
一地废墟——齐齐哈尔元代历史文化寻踪
源远流长一地废墟——齐齐哈尔元代历史文化寻踪从考古发掘以及文献资料了解齐齐哈尔历史文化,元代无疑是一条“软肋”,甚至是一个断层:可供研究的资料实在是太少了。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状况?有一段时间我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近年仔细读书,才有所领悟。
东道王首1206年春,蒙古孛儿只斤部落首领铁木真于斡难河(今鄂嫩河)集会,宣布建立蒙古汗国,尊号“成吉思汗”。
此后,摧枯拉朽的统一战争开始了。
统一蒙古草原后,成吉思汗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占领区分为东道、西道,把人户编为95个千户,分封给开国功臣和贵戚。
铁木哥斡赤斤又称斡陈,是成吉思汗的幼弟。
史料记载,斡赤斤文武双全,蒙古大军出征时,有坐镇监国之权,极受成吉思汗的信赖和器重。
正因如此,分封之际,成吉思汗赐给母亲诃额仑、斡赤斤各5000民户,并委派曲出、阔阔出、冢率、豁儿豁孙4人作为千户长,协助治理封地,成为“东道诸王”之首。
考察斡赤斤封地,是伴随蒙古版图的扩大而不断膨胀的。
领域大致范围在今嫩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额尔古纳河以东、松花江以西的广大地区,齐齐哈尔地区在其范围之内。
窝阔台汗七年(1235),元朝在斡赤斤封地设开元、南京两个万户府,辖地冬至大海,西与今蒙古连接,北达黑龙江北,仍由斡赤斤统辖。
有学者认为,斡赤斤的大帐设在辉发河流域的巴彦乌拉古城(今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自治旗辉苏木西北17公里处)。
1246年,斡赤斤因谋朝篡位未遂而被元廷处死,但家族势力未灭。
至其孙塔察儿时期,以拥戴忽必烈之功,权倾朝野,家族领地达到辽东地区。
据考古资料记载,在塔子城内西北部,有大面积元代建筑遗迹,发现有莲花云纹汉白玉柱础石,黄绿釉琉璃瓦,龙纹、牡丹纹滴水和瓦当,以及五色石板等具有元代典型特色的建筑材料,由此证明塔子城似乎曾经是斡赤斤家族的府邸,或建于塔察儿显赫之时。
乃颜之乱1279年,元朝一统。
为加强中央集权,忽必烈开始行政改革,设置东京等处行中书省。
这种体制变革,对旧时分封势力是一种削弱,遭到斡赤斤等家族势力的抵触和反抗。
成吉思汗的墓葬之谜 一代天骄身埋何处
成吉思汗的墓葬之谜一代天骄身埋何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大元帝国的创始人,是世界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戎马一生,征战沙场,征服了西到西亚、中欧的黑海海滨。
公元1227年七月,成吉思汗率军攻打西夏时因病逝世,终年66岁。
成吉思汗不仅创建了有史以来疆域最广的中华版图,而且给后世留下了无数千古谜团。
尤其是他的陵墓之谜,更是令世人捉摸不定。
据说,成吉思汗在临终前曾交代,他死后秘不发丧(为了避免军心涣散),并且要遵从祖先留下的丧葬风俗。
当时蒙古的丧葬习俗大致如此,蒙古贵族死后,将其埋葬,但不起坟头,再用许多马匹将埋葬之地踏平。
然后当着母骆驼的面将小骆驼杀死,并淋骆驼血在这片墓地上,还要派上千骑兵来守护此地。
等到第二年春暖花开之时,墓地上长出茂盛的草木之后,骑兵才会撤走。
这样一般人看到的只是茫茫的草原或者森林,根本不知道墓地的具体位置。
如果亲人想要祭奠,就拉着那只母骆驼来引路,如果母骆驼在一片地方驻足并悲鸣,这片地方就被视为先人的墓地。
成吉思汗下葬后,他的墓地变成了一片森林,据说当时守护墓地的1000多名骑兵和造墓者都被杀死了,为的就是不泄露成吉思汗陵墓的位置,以免打扰他安息。
后来,在那只母骆驼死后就没有人知道其墓地的确切位置了,这也就成了一个千古之谜。
现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的成吉思汗陵,也并非成吉思汗的真正陵寝,而是一座衣冠冢,其中并无成吉思汗的遗体。
不过,经过专家们多年来的探索和研究,对成吉思汗真正的葬身之处,大致有以下五种说法。
说法一,成吉思汗葬在了今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南麓依据是有关史料记载,成吉思汗在生前的某一天,曾经静坐在肯特山上的一棵树下沉思,后来突然起身站立,对随从说:“我死后,就将我葬在这里。
”另外,在南宋的一些文人的笔记中也有记载:成吉思汗病逝后,他的遗体被运送到了漠北肯特山下的某个地方,然后挖坑深埋,万马踏平。
说法二,成吉思汗真正的墓地在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山上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在把大汗的灵柩运往阿勒泰山的途中,护送的人将沿途遇到的所有人都作为殉葬者。
内蒙古的历史遗迹寻找草原文明的痕迹
内蒙古的历史遗迹寻找草原文明的痕迹内蒙古的历史遗迹寻找草原文明的痕迹内蒙古,作为中国北方的辽阔之地,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记录了漫长的岁月和草原文明的辉煌。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宝贵的文化瑰宝,这些遗迹展现了内蒙古的古代文明和历史的厚重。
本文将带您一同探寻内蒙古那些闪光着的历史遗迹,寻找草原文明的痕迹。
一、马鬃山石刻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镶黄旗的马鬃山,是著名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誉为“石刻艺术的百科全书”。
这里保存着大量的石刻文化遗迹,时间跨度上千年。
而这些石刻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马鬃山石刻。
马鬃山石刻以其细腻的雕刻技巧和丰富的内容而著称。
石刻中既有生动的人物形象,描绘了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场景,也有丰富的文字记录,描述了历史事件和传说故事。
从这些石刻中,我们可以窥见古代草原文明的繁荣与辉煌。
二、成吉思汗陵成吉思汗,作为蒙古帝国的创始人,对于内蒙古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成吉思汗陵,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海拉尔西镇,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一座皇陵,也是内蒙古重要的历史遗迹之一。
成吉思汗陵庄严肃穆,座落在郁郁葱葱的林木之间。
巍峨的建筑和精美的壁画展现了蒙古族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
这里是成吉思汗的安息之地,也是了解蒙古帝国历史的重要窗口。
三、舍伯吐古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的舍伯吐古城,是西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象征。
舍伯吐古城是西夏时期的都城,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舍伯吐古城坐落在一座山丘上,城墙高达10多米,周长约7千米,规模宏大,有“西夏长城”之称。
城内遗存有众多的建筑物和遗迹,包括宫殿、庙宇、墓葬等,展现了西夏文化的繁荣和独特魅力。
舍伯吐古城是了解西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
四、响沙湾内蒙古拥有广袤的沙漠地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响沙湾。
位于鄂尔多斯市境内的响沙湾是一个以奇特的沙丘景观而闻名的旅游胜地。
走进响沙湾,就仿佛置身于一片黄色的海洋之中。
成吉思汗陵导游词
成吉思汗陵导游词成吉思汗陵导游词【1】亲爱的朋友,成吉思汗陵旅游区位于鄂尔多斯市东南部伊金霍洛旗的甘德尔草原上。
成吉思汗陵作为一座民族的丰碑,记载着蒙古民族沧桑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传说,成吉思汗在率军征西夏时,路过鄂尔多斯。
他目睹这里水草丰美,花鹿出没,是一块风水宝地,他被美丽的自然景色所陶醉,失手将马鞭掉在地上,部下正要拾起马鞭,被成吉思汗制止了,他自语道:这里是“梅花鹿儿栖身之所,戴胜鸟儿育雏之乡,衰落王朝振兴之地,白发老翁享乐之邦”。
并对左右嘱咐道:“我死后可葬于此处”。
成吉思汗去世后,运送其灵柩的灵车行至鄂尔多斯时,车轮突然陷进沼泽地里,套上很多牛马都拽不出来。
护送灵车的将领回想起成吉思汗曾经说过的话,于是将其“毡包、身穿的衫子和一只袜子”安放在这里,并进行供奉。
成吉思汗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景区和“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成吉思汗陵旅游区以陵宫为核心,由“三区”、“两道”、“八景”组成。
“三区”,即“文物保护观光游览区”,以陵宫为核心,占地10平方公里;“生态恢复保护区”,在核心区的外层,围绕巴音昌呼格草原周围的梁地为界,占地20平方公里,在这个区域内真正实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外围为“视觉景观控制区”,占地50平方公里。
“两道”,即从“气壮山河”入口门景到成吉思汗陵宫的4公里长的“成吉思汗圣道”和环绕巴音昌呼格草原并连接各景点的16公里长的“风景道”。
“八景”,即游客活动中心、游客教育中心、祭祀观光游览区、蒙古民俗村、神泉风景区、休闲度假中心、那达慕马术活动中心和热气球俱乐部。
亲爱的朋友,来到成吉思汗陵旅游区,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宏伟、壮观的“气壮山河”入口门景。
由高21米的成吉思汗手持苏勒德的跃马柱型雕像、左右分别高18米和16米的山岩石壁、底部三层27级台阶、西边与山峰连接的丘陵式墙壁等组成。
门景主体建筑是成吉思汗震撼世界之伟大壮举气魄的缩影。
初二写景作文《成吉思汗陵》800字(总11页PPT)
初二写景作文《成吉思汗陵》
出了博物馆,天不由人,老
大雨 天下起了雨。我们只好冒着
原路返回。
景区 出
时,刻有“成吉思汗”
四字的大柱子仍然坚不可摧地屹
风雨 立在
中,我不禁回头多看了
几眼。不由想起了毛泽东《沁园春》
诗词 里的一句
“一代天骄,成吉
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关键词:博物馆,大雨,景区,大
柱子,风雨,诗词,大雕,返回,刻有, 屹立,回头,想起,只识,弯弓,不由。 词语:大雨 拼音:dàyǔ 解释:降雨量较大的雨。亦指下 大雨。《春秋·隐公九年》:“三 月癸酉,大雨,震电。”《史 记·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 不通。”现我国气象观测规定, 一小时内的雨量在8.0毫米以上的 雨,或二十四小时内的雨量为 25.0--49.9毫...
初二写景作文《成吉思汗陵》
向前走去,震撼的一幕接踵而来。
对面就是壮观的“铁马金帐” 群雕。前面是用铁做的千军万马, 后看是数头铁牛拉着一座金 色军帐。因历经岁月的洗刷, 铁人、铁马、铁牛都已生锈。进
入大帐内,豪华的陈设,华丽的蒙古 族服装,多么古朴典雅,我好像嗅出
了马背民族所散发出的特有的 气息。
初二写景作文《成吉思汗陵》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
朝”。
关键词:风流人物,俱往。
词语:风流人物 拼音:fēng liú rén wù 解释:风流:英俊的、杰出的。 指对一个时代有很大影响的人物。 有时也指举止潇洒或惯于调情的 人。
初二写景作文《成吉思汗陵》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将强的人才能到达 彼岸。
初二写景作文《成吉思汗陵》
进入景区,犹有壮观的一幕
映入眼帘。低矮的梯形阶梯上
国内外新发现有力证明:成吉思汗陵寝在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
国内外新发现有力证明:成吉思汗陵寝在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郝诚之【期刊名称】《档案与社会》【年(卷),期】2004(000)006【摘要】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谢世以来,其身安何处,始终是国际考古界和史学界极力探寻、考证的旷古之谜。
因此,破解成吉思汗陵寝之谜,被认为将是世界上一项最伟大的考古发现。
700多年来,美国、日本、法国、蒙古、伊朗等国家的考古学家、史学家、探险家不时有惊人之语公诸于世。
前不久,又有消息传得沸沸扬扬,称蒙古和日本联合考古队,在蒙古国肯特省德勒格尔汗县的阿布拉格宫殿遗址上,发现了可能是用来祭祀成吉思汗的祭殿,由此推测,成吉思汗陵墓可能就在方圆12公里之内。
消息传出后,新华社特剐派出资深记者前往实地探访,结果仍然是无果而终。
本刊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档案史料研究与公布的权威性刊物,对此亦予以高度关注。
本期特约刊发我区知名经济与社会学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郝诚之先生的考辨文章《国内外新发现有力证明:成吉思汗陵寝在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
该文引证列举了大量人证、物证、史证,认定成吉思汗陵寝就在中国内蒙古的鄂尔多斯。
【总页数】5页(P18-22)【作者】郝诚之【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政协经济论坛》执行主编【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33【相关文献】1.上海学者新发现史料证明:钓鱼岛属于中国 [J],2.中国科学家最新发现:"猴王基因"证明基因分裂 [J],3.新发现的两则成吉思汗圣训 [J], 王风雷4.成吉思汗陵寝迁移始末 [J], 陈育宁5.最新消息:中国临床康复被国内外重要数据库收录证明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吉思汗停柩地海原塌城遗址考述李进兴内容提要:在宁夏海原县有一处塌城遗址,据说是成吉思汗停过灵柩的地方。
文章通过调查、搜集实物资料、卫星影像资料、第二次文物普查资料,发现这处遗址非常的奇特,在着手调查时还发现了这处遗址当年曾建造过石屋,体现出蒙古人所特有的停柩地民俗现象;塌城遗址,周围的地理环境则呈现出“乌麦女神”现象,崇拜迹象和丧葬习俗。
由此着手对地形进行勘察,遗址实物与文史资料搜集整理的对比,探究其玄妙。
主题词:成吉思汗停柩地海原塌城石屋构建作者简介:李进兴(1966、1~),男,宁夏海原县人,海原县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副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回族、西夏、蒙元等历史文化。
在距宁夏海原县城(元代海喇都城)15公里处,有一处形状很奇特的城池,被当地人称谓“塌城”,传说是成吉思汗停柩地。
在西北民族大学蒙古学院专家来海原考察时(见图1),笔者借此机会就带领专家考察了这处形状比较奇特的城池,专家们一致认为这处遗址有蒙古人所特有的崇拜、祭祀等迹象。
为了进一步探究其玄妙,我们展开了调查,根据海原县第二次文物普查资料和卫星影像资料,很清晰的看出这处遗址的形状呈现出一个尚未出生的婴儿状,在走访当地群众的时候,据说这座城池曾建有一处石屋,我们还征集到了石螭首屋脊、石柱础、石斗拱等石屋构建。
下面我将这处城池遗址调查与初步考证的结果罗列出来,与各位蒙古学专家、学者进行探讨,并恳请各位专家提出宝贵的意见。
图1、2010年7月,西北民族大学蒙古学院专家来海原考察成吉思汗停柩地一、塌城遗址概况城址位于海原县史店乡苍湾行政村羊套子自然村西南 1.5公里,名曰“塌城梁”梁顶,坐东北向西南,黄土夯筑,依地形筑建,西南高,东北低。
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开南门,门有瓮城,瓮城门向东开。
南门洞宽5米,瓮城门洞宽3米,瓮城墙中端部位内侧筑有正方形台墩,台墩底边长5米,残高与城墙等,距南城墙15米。
城墙南北长280米,东西宽50米,残高5米,基宽8米,顶宽4米。
城址西侧地形陡峭,东、南、北三面有内外围墙和城壕四道。
内壕宽5米,深1米。
外壕宽6米,深1米。
内外围墙残高均1.5米,基宽7米。
两道围墙顶均呈垅脊状(见图2)。
图2、塌城遗址现状图3、塌城遗址处在两峰之间,酷似一妇女的乳房城池遗址位处梁顶,城址内外及周围是生长较茂盛的野生植被,南靠南华山,在南华山主峰马万山山脉的下面,西临石节子湾洪水冲沟(见图4)。
图3、塌城遗址地形图图4、卫星影像图中塌城遗址的形状。
城池遗址北侧350米处是海原县至固原县道公路,东北1.5公里是羊套子自然村落,东南1公里处是乱堆子自然村。
西南城墙海拔高度为2203米,城中心海拔高程是2189米,东北海拔高度为2173米。
城池毁于海原县历史中的多次地震、战争及风雨侵蚀自然破坏,人为破坏等。
根据遗存状况分析,古城在明代晚期已被废弃。
二、塌城遗址的石屋建筑构件2008年夏天,西北民族大学蒙古学院的却拉布吉教授在调查成吉思汗去世地的时候,曹洼乡党委领导给我们介绍了乱堆子村的一位80多岁的回族老人张鸿元,他给我们提供了塌城遗址的一些情况:塌城内堆放着很多石屋的构建,在1958年“破四旧”时期,被村民拉回用于村部房基、农民的宅基等,有些拿不动大件石件被移出丢弃在了山沟或塌坑里。
根据这一线索,我们寻找到了石螭首正吻、石柱础、石斗拱等石屋子(石宫殿)的构建。
这些石屋子的构建庞大,可窥视当年石屋子的建筑规模。
1、石螭首正吻石螭首正吻,高105厘米,宽88厘米,厚26厘米,是一件比较庞大的高浮雕石器建筑构件(见图4)。
石螭首正吻的表面饰龙纹鳞甲,龙身翻卷,龙角后斜,龙眼硕大,双目外突,眉须上扬,龙须曲折飘逸,龙口张扬,龙舌曲卷,嘴角处有火焰纹。
石螭首正吻形象凶猛剽悍,生动奔放,造型逼真,雕刻精细,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石螭首正吻上颚上方有卯榫,可以起到连接石屋脊的作用。
正吻不但是一种重要的装饰物,而且由于它衔接了殿顶正脊于垂脊之间的重要关节,从而起到了使殿顶更加封闭、牢固、防止雨水渗入之作用。
古人传说,宫殿、庙宇等屋脊上装饰“龙吻兽”可避火灾,驱魑魅。
图4、石螭首正吻2、柱顶石柱顶石下面底座为方形,边长59厘米,高36厘米;上面为圆形,直径58厘米,高19厘米,上面有方形石柱窝卯,边长为23厘米。
柱顶石,是古代建筑中为扩大柱下的承压面和木柱防潮而设置在柱下的石质构建,宋代称“柱础”。
柱顶石的形式有多样,有素面的方形平面石础;有凸起如覆盆状的石础,其上雕有莲花的,也有穹窿曲线纹点缀花瓣的,雕饰花纹比较丰富,是石屋子(石宫殿)建筑中重点装饰部位。
笔者见到是后者类型的柱础(见图5)。
图5、柱顶石3、石柱石柱(图6)为近似方棱形,残长91厘米,宽23厘米。
柱,又叫“楹”,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主要的和直立承受上部重量的构建。
因在建筑中位置而各有不同的名称,用于支撑檐枋的柱为“外柱”,也叫“檐柱”;立于山墙中的称为“山柱”;位于殿堂内的名“内柱”,或称为“金柱”;位于梁上支撑檩桁的叫“瓜柱”。
柱是建筑立面的构成要素。
柱多为木制,也有石雕。
一般多为圆形,也有方形、六角、八角形的。
石柱多有浮雕。
海原县塌城遗址的这件石柱是石屋子(石宫殿)的外柱。
图6、石柱(残)4、石斗拱此石斗拱(见图7)以方形逐渐叠成的“朵”形,上面边长为86厘米,高46厘米,与石柱接触的地方也为方形,边长为25厘米。
这件石斗拱是仿木斗拱而雕刻的。
斗拱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
宋《营造法式》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
斗是斗形木垫块,即栌栾。
拱是弓形的短木。
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
这样纵横交错,逐层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支撑托架,组成一组斗拱,俗称为“朵”①。
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
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
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图7、石斗拱三、塌城遗址地理环境与石屋子及构件考释1、石屋子体现出蒙古葬俗有关用石屋子作为停柩地是蒙古葬俗的之一,据史料,蒙古贵族去世后,按一定的殡礼程序进行,首先逝者由家人亲属以布帛将死者尸体裹严,纳于棺椁之中,在王府放置三年或七年,称之为停柩。
在停枢期间叠石造屋②,藏棺其中,称之为陵。
并设户常住陵旁,称守陵户。
守陵户之多少,根据死者之地位,均有定例。
在元代,宫里人死,用两片棕木,将其凿空,大小与人体同,合为棺材,将遗体置放其中,加髹漆结束之后,镶嵌黄金三圈,将其送到北园,深埋之。
这是一种圆棺安葬模式。
若死者是贵族,葬事完毕,以万马蹂践埋葬之地:将其踏平,之后杀一驼羔在其上,以千骑守之。
来年春草长满,就移帐离去;弥望平原,没有人会知道尸体所葬之处。
后辈若要祭祖死者,就以所杀驼羔之母为向导,根据其踯躅悲鸣之处,找到尸体所在之地。
2、石螭首正吻等建筑构件体现出皇家气派首先,石螭首正吻的造型十分类似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元上都遗址的“元代汉白玉螭首”,可以肯定两者是同一时代的产物。
其次,石螭首正吻应为蒙元宫廷建筑构建。
在《元史·刑法志》(禁令)中规定:“诸小民房屋,安置鹅项衔脊,有鳞爪瓦兽者,笞三十七,陶人二十七。
③”;再次,石柱、柱顶石上均雕刻有莲花纹,在元代法律中还规定:“除寺庙、天坛、神庙、皇宫之外,任何一座官民宅第不准〈装饰〉莲花瓣图案”。
海原塌城遗址内的石质螭首正吻、石柱、柱顶石、斗拱,不论从个头大小、雕刻工艺以及纹饰等均显示出了非凡的皇宫气派,应为宫廷石质建筑物。
3、塌城遗址地理环境体现出蒙古人的自然崇拜和葬俗塌城遗址的处在海原南华山主峰马万山的下面,据成吉思汗哈老徒(海喇都)行宫仅15公里。
“马万山”,其海拔2955米④,在六盘山山脉中最高。
成书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的《海城县志》言:“华山,在县西南十五里,东西长三十里,横亘四十余里;峰峦秀拔,水泉四出,中有沃壤,草木芬芳,山形颇似莲花;地气高寒,春秋雨皆成雪,又称雪山⑤。
”有关成吉思汗在雪山一带的活动主要是《蒙古秘史》,成吉思汗于狗儿年冬(即1226年)在贺兰山战败阿沙敢不,然后“成吉思汗移至雪山消夏。
⑥”其雪山当为此处,今海原县城就是成吉思汗征讨西夏,设在西夏境内的行宫。
之后,成吉思汗在公元1227年“秋七月,壬午,不豫。
已丑,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
⑦”即今海原县城之地,周边的交通要道也因此而被迫封闭⑧。
一代天骄在海原县城去世之后,当时处在与西夏交战时期,为了稳定军心,采取了秘不发丧的策略,并根据蒙古丧葬习俗,在雪山附近选择了停柩地。
成吉思汗停柩地,即塌城遗址,其上面是一处双峰形状的山(见图3),形似妇女的一对乳房,下面酷似肚腹,在肚腹上所建一处酷似未出生的“婴儿”形状的停柩之城,即海原民间所称为“塌城”。
吻合于哈喇和林忽木阑术生帝王的传说⑨,蒙古人相信人生的轮回;符合于蒙古族对母性即“乌麦女神”的崇拜和葬俗⑩。
在停枢期间叠石造屋,等西夏全部灭亡后,择日运出并进行了隆重而圣神的秘密葬礼,这完全符合蒙古族的葬俗和史料记载。
四、结论综合上述,海原塌城遗址不论从时间、地理环境、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史料记载,还是蒙古人的自然崇拜、葬俗,均与成吉思汗晚年居住的行宫、去世地、停柩地,十分的吻合。
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海原塌城遗址就是成吉思汗的停柩地。
参考文献:①、何贤武、王秋华主编:《中国文物考古词典》,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第495页。
②、江苏地方志网:《蒙古葬俗与自然崇拜》,。
③、(明)宋濂等撰:《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4月第1版,第2682页。
④、海原县编纂委员会编:《海原县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50页。
⑤、(清)杨金庚总纂刘华点校:《光绪海城县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第31页。
⑥、特·官布扎布、阿斯刚译:《蒙古秘史》,新华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265页。
⑦、(明)宋濂等撰:《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4月第1版,第25页。
⑧、宁夏交通厅编写组编:《宁夏交通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第88页。
⑨、冯承钧译:《多桑蒙古史》,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第169页。
⑩色音:《试论北方少数民族生殖崇拜的萨满教根基》,《阴山学刊》1999年第3期)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