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季羡林散文研究概述

合集下载

季羡林托物言志的散文

季羡林托物言志的散文

季羡林托物言志的散文(原创版)目录1.季羡林的简介和散文特点2.季羡林的托物言志散文的主题和表现手法3.季羡林托物言志散文的价值和影响正文一、季羡林简介及散文特点季羡林,原名季振宇,字羡林,山东聊城人,中国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他生于 1911 年,逝世于 2010 年,一生创作丰富,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他的散文以优美的文字、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著称,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

二、季羡林的托物言志散文主题和表现手法1.主题:季羡林的托物言志散文主要以自然景物和人生感悟为主题,通过描绘具体的事物,抒发对生活、人生、社会、历史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他的作品既有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也有对人生的思索和领悟,更有对社会的批判和关注。

2.表现手法:季羡林在托物言志散文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对仗、排比等,使作品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他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描绘,把自然景物与人生哲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读者在欣赏散文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深度。

三、季羡林托物言志散文的价值和影响1.价值:季羡林的托物言志散文,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了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还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对当代人的生活、人生等方面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2.影响:季羡林的托物言志散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对许多散文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他的作品也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成为许多人心中的文学瑰宝。

总结:季羡林的托物言志散文,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瑰宝。

季羡林散文精选内容简介

季羡林散文精选内容简介

季羡林散文精选内容简介
季羡林,中国教育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历史学家和艺术评
论家,被誉为“文化泰斗”。

他的散文作品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风格简洁明快,深入浅出,充满人文情怀。

季羡林散文精选包括:《一个受伤的中国人》、《悼念——毛泽东》、《人性的弱点》、《青年不知愁滋味》、《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三十年的沉思》等。

这些作品让读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
感受到季羡林对中国历史、文化、人民生活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

其中,《一个受伤的中国人》表达了季羡林对当代中国社会现实
和问题的关切,呼吁中国人保持内心的善良和人性之美;《悼念——
毛泽东》文章中,季羡林深切悼念毛泽东逝世十周年,同时批评了毛
泽东晚年“文斗武斗”、屠杀冤狱等极左错误;《人性的弱点》则着
重探讨了人性中的弱点和缺陷,引起人们深思;《青年不知愁滋味》
则表达了对年轻人的关注和教育的呼吁。

总的来说,季羡林散文深刻把握当下社会、文化的现实,呼吁人
们保持人性、责任心、慈悲和关爱他人,强调文化自信和历史自觉,
是中国当代文化思想界的重要代表之一。

读《季羡林散文集》有感-精品文档

读《季羡林散文集》有感-精品文档

读《季羡林散文集》有感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古代印度语言学家,又是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即使是把散文作为学术之余的副产品,季羡林笔下的几百篇散文足以支撑起使其成为一个散文家的地位[1]。

季羡林的散文,纯朴真挚、幽默风趣,带着一种淡淡的美,吸引着读者一遍遍的拜读。

在季羡林的散文中,仿佛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也能够体会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1911年,季羡林出生于山东省聊城市临清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小时候曾在济南先后进入私塾、小学和初中学习。

后来日军侵华期间,季羡林辍学一年,就已经创作了多部短篇小说,并发表在天津的《益世报》上,如《文明人的公理》、《观剧》、《医学士》等。

后又进入济南高中继续学习,开始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妇》、《世界的末日》等作品。

高中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后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方向是德文。

在清华大学四年中发表散文十余篇、译文多篇。

季羡林在德国留学十年,师从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与西克教授,对他后续的文学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季羡林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

不仅如此,季羡林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和《季羡林散文集》等。

季羡林从17岁便开始创作散文,一直到起耄耋之年。

在季羡林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出版了许多的散文集。

在这些散文集中,有的是回忆往事、叙说师友、绘物抒情、感时言志等,有的是谈人生、话感悟、说治学、聊读书,而这些都是季羡林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

二、作品概述在《季羡林散文集》中不仅收录了季羡林的许多散文,还对作者和作品进行了一个简短的介绍,使得读者在欣赏散文之前,便能够了解作者的生平,并能够一窥书中的奥妙之处。

作为著名的国学大师、散文学家,季羡林先生用他坦坦荡荡的襟怀、贯彻中西的文采,为读者留下了一篇又一篇的优秀散文。

而《季羡林散文集》就收录了季羡林先生关于生活、治学和人生思考等诸多方面的散文。

当前季羡林散文研究概述

当前季羡林散文研究概述
学 养显 示其 学 者散 文特 色 。
季羡 林 是我 国著 名 的 古代 印 度 语 言学 家 , 又是 文 学家 、 教 育家 和社 会 活动 家 。 即使 是 把散 文 作 为学 术 之余 的副产 品 ,季 羡林 笔 下 的几 百 篇 散文 足 以支 撑起 使其 成 为一 个 散 文 家 的地位 。作 为 学者 散 文 的代 表 性作 家 ,季 羡林 在 长期 的散 文 写 作 中形 成 了 自 己 明 确 的 散 文 创 作 思 想, 独特 的散文 审 美追 求 , 他 的散文 有着 鲜 明 的审美 特 征 ,具有 重 要 的 审美 价 值 。笔 者通 过对 现 有研 究 资 料 的搜 集 和整 理 ,对 当前 季羡 林 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季 羡林 老 的散 文 观 》 谈到“ 真情 ” ,
曾敏 之 说 : “ 我发 现 ,季 老 写散 文 有

严 格 的原 则 , 就是 不 能伪 饰感 情 ,
必须 以真情 见 于笔端 ,构成 散 文 的
内容 与 形式 具有 美感 的因素 。” 【 1 1 曾 敏之 在 文章 里谈 到 季羡 林散 文 写作 的“ 真情 ” 思想 , 但 对 季 羡林 的散 文 思想 没 有进 行深 入 的论 述 。乐 黛 云 在《 真情 真思 真 美》 说季 羡林 的 散 文是 “ 真情 、 真思 、 真美 ” 论及 他 的散文的“ 真情” 思想 , 但 重 点讨 论 的还 是季羡 林 的散文艺 术特 色 。
显 。这 时 的散 文 大都 醉 心于 表 现 内
生派。’ 韦 器 闳则说 季 羡林 质朴 单 纯 的个 性 造 就其 素 朴 的散 文 风 格 ; 其 作 品借 助朴 实而 生 动 的语 言 和独 特 传奇 的内容 吸 引读 者 ,以真 挚 的 情 感表 达感 染读 者 ;其 文 中丰 厚 的

季羡林:漫谈散文

季羡林:漫谈散文

季羡林:漫谈散文对于散文,我有偏爱,又有偏见。

为什么有偏爱呢?我觉得在各种文学体裁中,散文最能得心应手,灵活圆通。

而偏见又何来呢?我对散文的看法和写法不同于绝大多数的人而已。

我没有读过《文学概论》一类的书籍,我不知道,专家们怎样界定散文的内涵和外延。

我个人觉得,“散文”这个词儿是颇为模糊的。

最广义的散文,指与诗歌对立的一种不用韵又没有节奏的文体。

再窄狭一点,就是指与骈文相对的,不用四六体的文体。

更窄狭一点,就是指与随笔、小品文、杂文等名称混用的一种出现比较晚的文体。

英文称这为essay,familiaressay,法文叫essai,德文是Essay,显然是一个字。

但是这些洋字也消除不了我的困惑。

查一查字典,译法有多种。

法国蒙田的Essai,中国译为“随笔”,英国的familiaressay译为“散文”或“随笔”,或“小品文”。

中国明末的公安派或竟陵派的散文,过去则多称之为“小品”。

我堕入了五里雾中。

子曰:“必也正名乎!”这个名,我正不了。

我只好“王顾左右而言他”。

中国是世界上散文第一大国,这决不是“王婆卖瓜”,是必须承认的事实,在西欧和亚洲国家中,情况也有分歧。

英国散文名家辈出,灿若列星。

德国则相形见绌,散文家寥若晨星。

印度古代,说理的散文是有的,抒情的则如凤毛麟角。

世上万事万物有果必有因。

这种情况的原因何在呢?我一时还说不清楚,只能说,这与民族性颇有关联。

再进一步,我就穷辞了。

这且不去管它,我只谈我们这个散文大国的情况,而且重点放在眼前的情况上。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

在文学范围内,改文言为白话,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七十多年以来,中国文学创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据我个人的看法,各种体裁间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小说,包括长篇、中篇和短篇,以及戏剧,在形式上完全西化了。

这是福?是祸?我还没见到有专家讨论过。

我个人的看法是,现在的长篇小说的形式,很难说较之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有什么优越之处。

当前季羡林散文研究概述

当前季羡林散文研究概述

当前季羡林散文研究概述作者:兰鲜凤来源:《文学教育》 2013年第3期兰鲜凤内容摘要:季羡林是当代学者散文的代表作家,因此对季羡林散文的深入研究将是中国当代散文研究者绕不开的一项工作。

通过对现有研究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发现当前对季羡林散文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季羡林散文思想的研究,二是对季羡林散文创作的流变研究,三是对季羡林散文独特的审美特征研究。

关键词:季羡林散文研究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古代印度语言学家,又是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即使是把散文作为学术之余的副产品,季羡林笔下的几百篇散文足以支撑起使其成为一个散文家的地位。

作为学者散文的代表性作家,季羡林在长期的散文写作中形成了自己明确的散文创作思想,独特的散文审美追求,他的散文有着鲜明的审美特征,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

笔者通过对现有研究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当前季羡林散文研究综述如下。

一.对季羡林散文思想的研究由于季羡林在长期的散文写作中形成了自己明确的散文创作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当代散文的理论建设与散文创作都有积极的意义。

但是,对季羡林散文思想的研究很少,只有一些散论,如曾敏之的《季羡林老的散文观》谈到“真情”,曾敏之说:“我发现,季老写散文有一严格的原则,就是不能伪饰感情,必须以真情见于笔端,构成散文的内容与形式具有美感的因素。

”[1]曾敏之在文章里谈到季羡林散文写作的“真情”思想,但对季羡林的散文思想没有进行深入的论述。

乐黛云在《真情真思真美》说季羡林的散文是“真情、真思、真美”[2]论及他的散文的“真情”思想,但重点讨论的还是季羡林的散文艺术特色。

二.对季羡林散文创作的流变研究评论者大多认同对季羡林的散文创作分为三个时期:解放前、建国初期、新时期。

如:周景雷、王景科、牟洪建都在论文中谈及,王景科、牟洪建认为“季羡林前期散文,文辞显耀,绚丽多彩”,“后期语言质朴亲切,平淡如水,不避俚俗,情郁于中,有一种真实自然的素朴美。

”[3]但他们都没有深入系统的论述。

季羡林散文主要内容

季羡林散文主要内容

季羡林散文主要内容Ji Xianlin's prose mainly reflects his deep love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his profound insights into life. 季羡林的散文主要体现了他对传统中国文化的深厚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见解。

Through his writings, Ji Xianlin conveys a sense of nostalgia for the past and a yearning for a simpler, more harmonious time. 透过他的笔墨,季羡林传达了一种对过去的怀旧之情和对更简单、更和谐时光的向往。

His prose is imbued with a sense of reverence for the wisdom of the ancients and a desire to preserve and promote traditional Chinese values. 他的散文中充满了对古人智慧的崇敬之情,以及保护和传承传统中国价值观的愿望。

Ji Xianlin's eloquent prose captures the beauty and complexity of Chinese characters, demonstrating his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language and its cultural significance. 季羡林雄辩的散文展现了中文汉字的美丽与复杂,表现出他对语言及其文化意义的深刻理解。

In his writings, Ji Xianlin often reflects on the transient nature of life and the passage of time, weaving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with personal anecdotes. 在他的作品中,季羡林常常反思生命的短暂和时光流逝,将哲学思考与个人趣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季羡林散文深度解读

季羡林散文深度解读

季羡林散文深度解读
季羡林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学者和散文家,他的散文作品以
思想深刻、文字优美而著称。

下面是对季羡林散文的深度
解读:
1. 主题与思想:季羡林的散文主题广泛,涉及人生哲理、
历史文化、社会现象等多个领域。

他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
思考,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表达对人性的关怀和
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他的散文作品中常常融入对传统文化
的思考和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强调人的自由和尊严。

2. 文字表达:季羡林的散文文字简练而富有力量,他善于
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文字流畅而富有节奏感。

他的散文常常采用寓言、象征等修辞手法,通过形象生动
的描写和比喻,将抽象的思想具象化,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和接受。

3. 文化与历史:季羡林的散文作品中经常涉及中国传统文
化和历史,他通过对经典文化的解读和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思考。

他以批判的眼
光审视传统文化中的弊端和问题,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文
化的珍视和传承的呼吁。

4. 社会问题:季羡林的散文作品中也关注了社会问题,他
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思考,对社会不公、人性
的扭曲等问题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
的洞察力,揭示了社会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了
自己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总之,季羡林的散文作品以思想深刻、文字优美为特点,通过对生活、文化、历史和社会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他的散文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是一种对人类存在和社会现象的深度解读。

季羡林散文特点

季羡林散文特点

季羡林散文特点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季羡林先生的散文特点呀。

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那真像是一杯陈酿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

你想想看,那文字就如同一位亲切的长辈在和你拉家常,平平淡淡却又韵味十足。

他的文字特别质朴,就好像是老家门口那棵老槐树,虽然不华丽,但却让人感觉特别踏实。

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词藻,却能准确地表达出他内心的情感和想法。

这多厉害呀!这就好比一个武林高手,不用什么花哨的招式,简简单单一招就能制敌。

还有啊,季先生的散文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间万物的关怀。

他能从一只小猫、一朵小花中发现美好,然后用他的笔把这些美好传递给我们。

这就像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能把那些看似普通的东西变得闪闪发光。

这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呀!你说,我们每天都经过那么多的人和事,可我们咋就没发现这些美好呢?季先生的散文也很有深度呢!有时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能让你琢磨半天,然后恍然大悟。

这就像挖宝藏一样,你得慢慢去挖掘,才能发现其中的宝贝。

比如说他写的关于人生的思考,哎呀,真的是让人受益匪浅。

他还特别善于讲故事,那些故事就像一个个小窗口,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世界和人生。

这多有意思呀!就好像我们跟着他一起去旅行,经历了各种奇妙的事情。

而且哦,季先生的散文读起来一点也不累。

不像有些文章,读起来让人头疼。

他的文章就像春天里的微风,轻轻拂过你的脸庞,让你感觉特别舒服。

这难道不神奇吗?你说,我们能从季先生的散文中学到啥呢?是不是要学会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感受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是不是要学会用简单的文字表达深刻的情感?是不是要像他一样,对这个世界充满爱和关怀?反正我觉得呀,季先生的散文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能找到一份宁静和温暖。

你们说呢?大家都去读一读季先生的散文吧,相信你们一定会爱上的!。

季羡林散文深度解读

季羡林散文深度解读

季羡林散文深度解读
季羡林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化名人,他的散文作品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

在季羡林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以及对历史文化的热衷。

首先,季羡林的散文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

他善于从日常琐事中发现真善美,以平凡的生活为切入点,表达对世间万象的探索和瞭解。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景观、动物植物的描写,以及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思考。

他用文字展示出自然之美和人之美,让读者产生对生活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其次,季羡林的散文体现了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他关注社会民生问题和个体命运,通过描写普通人的生活经历、内心世界和价值追求,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关切。

他关心弱势群体,呼吁社会更多关注弱者、关爱他人。

通过他的文字,读者可以深刻体会到他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和思索。

最后,季羡林的散文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热衷。

他是中国文化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他的散文中融入了对历史人物、传统习俗、文化传承的追溯和解读。

通过他的文字,读者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推崇。

总之,季羡林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宝库。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以及对历史文化的热衷。

他的作品不仅给读者带来欣赏的美感,更让我们思考和关注社会现实,持续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论季羡林散文语言风格

论季羡林散文语言风格

论季羡林散文语言风格李白《山居秋暝》曰:“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季羡林,一位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华夏传统文学大家,以“清淡、简洁而又不失其灵动、细腻、深邃”的语言风格在散文领域中留下了深远而又细腻的印记。

其文学思想文字语言风格,也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记。

一、季羡林散文语言的清新、细腻季羡林在散文语言中的巧妙体现,主要有他对词语的选择、句式的构思,以及他对语言精炼的倾向。

季羡林的文字清新细腻,简洁明快,不失高雅,从而体现出他的文学风格。

首先,在季羡林文字中,丰富的修辞手法在散文语言中可见一斑,他对词语选择、句式构思等有着精湛的把握能力,能够充分发挥出文字的美感。

如其《晚泊西湖》一文中,其“渐行渐远,渐渐消失在西湖之南,片片烟影”一句便突出表达出远航慢行的感觉,描绘出远处烟影的壮观景象,情景交融,具有唯美的艺术魅力。

其次,季羡林的语言质朴精炼,构思清新细腻。

他总能以最精炼的语言概写出一个故事的精彩绝妙之处,就如《风吹乔木》中,“风吹乔木,茏茏如烟;扑扑如雨,落落若雪”一句,非但优美地描绘出千姿百态的风景,更无形中将风的威力表达的淋漓尽致。

此外,他还有意置身其中叙述的方式,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哲理,如著名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一句描绘出的江水不断与海洋的交融,更展现出大自然的道理,展现大宇宙的永恒。

二、季羡林散文表达文学思想的深厚内涵季羡林散文语言,除了表现出艺术上的深厚丰富外,更有其独特的文学思想。

他用简洁质朴的语言深深洞悉自然之美,表达出其对大自然的认知,拥抱放松,感悟宇宙的美好。

首先,他在文字中所展现出的理性之美,主要表现在他思想上的审美宽容,可以说是一种对自然界的普遍理解,他在文字中更多的体现出一种和谐、自然、放松的心境。

如他著名的《野游》一文,“每见一江水,如新发见一洞天,每听一江风,如重聆一百古”,用最简洁的文字表达出了他把大自然之美表达的淋漓尽致,也表达出了他对平凡的一切的审美的理解。

季羡林的散文

季羡林的散文

季羡林的散文季羡林,是中国著名的学者、思想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散文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探索,深刻地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注。

季羡林的散文风格清新自然,朴实无华,他的文字流畅自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情感的张力。

他的散文作品广泛涉及人生哲学、文化传承、社会现实、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展现了他博大精深的学识和深邃的思想。

季羡林认为,散文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它能够把人们的心灵与世界连接起来,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季羡林的散文作品多以自然、生命和人性为主题,他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对生命的感悟,展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的热爱。

例如,他在《梦中的旅程》中写道:“在梦中,我像一只飞鸟,自由自在地翱翔在天空中,感受着自由和快乐。

这种自由和快乐,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体验。

”这句话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体现了季羡林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由的珍视。

季羡林的散文作品还涉及到文化传承和社会现实等问题,他通过对历史文化的回顾和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展现了他对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的关注。

例如,他在《文化的力量》中写道:“文化是一种力量,它能够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这句话充满了对文化的认同和对文化传承的呼吁,体现了季羡林对文化的重视和对社会进步的期望。

季羡林的散文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对生命、自然、人性、文化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关注,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自己的文字,传递了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爱的力量,让人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他在《人生的意义》中写道:“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美好的生活和幸福的人生,而这种美好和幸福,不是来自于金钱和权力,而是来自于内心的自由和快乐。

”这句话充满了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性的尊重,体现了季羡林对人文关怀和爱的力量。

总之,季羡林的散文作品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体现,它展现了他对生命、自然、人性、文化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关注,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爱的力量,让人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季羡林精选散文

季羡林精选散文

季羡林精选散文一、季羡林简介季羡林(1911年8月6日 - 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

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季羡林早年留学国外,精通多种语言,包括梵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古代语言。

他的学术研究范围广泛,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佛教史、印度学等众多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二、季羡林散文的特点1. 情感真挚2. 文化底蕴深厚3. 语言质朴而富有韵味- 他的散文语言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用质朴、平实的文字表达深刻的思想。

如“我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别的想望,我只想什么时候,能够再同我母亲住在一起,再有机会吃她亲手做的饭,看她为我一针一线地缝补衣服。

”这样简单的语句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

同时,他的文字又富有韵味,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恰当的修辞,让文章充满感染力。

- 内容简介:这篇散文写了季羡林先生的楼前有一方清塘,他想在塘中种荷花。

第一年、第二年荷花都没有长出来,但他没有灰心,到了第三年,荷叶终于“细弱的尖儿”冒了出来,后来荷叶蔓延,荷花盛开。

文章通过描写荷花从无到有、从弱小到繁茂的生长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顽强生命力的赞美。

- 艺术特色:文中对荷花生长过程的描写细致入微,如“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

”这种描写充满了生机与惊喜,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象征着生命的不屈与坚韧。

- 内容简介:二月兰是一种常见的野花,在季羡林的笔下却有着独特的意义。

文章以二月兰为线索,回忆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包括亲人的离世、时代的变迁等。

二月兰不管世事如何变化,每年都会按时盛开,它见证了作者的悲欢离合。

作者通过对二月兰的描写,表达了对已逝亲人的思念,对岁月沧桑的感慨。

- 艺术特色: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的手法,将自己复杂的情感寄托于二月兰之上。

语朴情醇是正行——论季羡林的散文创作

语朴情醇是正行——论季羡林的散文创作

语朴情醇是正行——论季羡林的散文创作近年来,中国的文学界不断掀起了季羡林的散文热潮。

季羡林的散文以其语朴情醇的风格与独特的思想内涵而受到众人的喜爱和尊重。

季羡林,字义化,号彩台,北宋贵宁人,曾任贺州司徒,晚年在洪州任教,属文宗布衣,清代,主要以散文著称于诗坛,被称为“散文圣人”。

他的散文禀承古今之长,既保留渊源,又融中古之大成,以“文章以意合,言词以情结”为宗旨,以“语朴情醇”为特色,以“兼收并蓄,不拘一格”为原则,“大而不失其细,既能够抒发个人情感又糅合出文章的完整性”(《唐宋名家杂文》),被誉为“散文之冠”。

季羡林所创作的散文拥有高雅深刻的抒发情感,是中国文学史上经典的散文风格之一。

季羡林把古典文言文中的精髓收集起来,以一种贯通古今的语言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创造出“才气凌厉,抑扬顿挫,结构谨严,情景优美。

”(《中国文言文传统研究》)的散文风格,影响了后世的文人,至今仍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

季羡林的散文创作风格,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语朴情醇”的特色。

他融汇文章中的感情、思想和社会背景丰富多变,将经典文化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文化风貌,其反映出的是令人倾倒的自然风景,也是一种具有丰富的的情感的山水诗意。

“精准的言论,清新的风格,层层深入的思维,深沉的情感,古老的思想,洋溢的活力,无一不体现了季羡林的‘语朴情醇’。

”(《散文的表现力》)语朴情醇的文字,才能折服读者,引领读者走进散文的海洋,让读者感受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历史深处,而这也正是季羡林才能脱颖而出的地方。

此外,季羡林也是一位无比深沉的思想家。

他的思想取材于传统文化,不但坚持古典文化的思想,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有着深深的认同,在他的散文中拙劣不堪的表达古代文化思想,充满了古代文化中的思想观念,如“山水同一渊”、“衣食之外的思想”等,这些思想也被人们广泛接受,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影响。

总之,季羡林的散文书写具有语朴情醇的特色,既反映出古代文化中的思想,又具有自然美景的情感,使他的散文创作成为古典文学中的经典风格,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

季羡林:漫谈散文

季羡林:漫谈散文

季羡林:漫谈散文季羡林:闲谈散文关于散文,我有偏心,又有成见。

为什么有偏心呢?我觉得在各种文学体裁中,散文最能满意如意,灵敏圆通。

而成见又何来呢?我对散文的观点和写法不同于绝大多数的人罢了。

我没有读过《文学概论》一类的书本,我不知道,专家们怎样界定散文的内在和外延。

我个人觉得,散文这个词儿是较为模糊的。

最广义的散文,指与诗篇敌对的一种不必韵又没有节奏的文体。

再窄狭一点,便是指与骈文相对的,不必四六体的文体。

更窄狭一点,便是指与漫笔、小品文、杂文等称号混用的一种呈现比拟晚的文体。

英文称这为essay,familiaressay,法文叫essai,德文是Essay,显然是一个字。

可是这些洋字也消除不了我的困惑。

查一查字典,译法有多种。

法国蒙田的Essai,我国译为漫笔,英国的familiaressay译为散文或漫笔,或小品文。

我国明末的公安派或竟陵派的散文,曩昔那么多称之为小品。

我堕入了五里雾中。

子曰: 必也正名乎!这个名,我正不了。

我只好王顾左右而言他。

我国是世界上散文榜首大国,这决不是王婆卖瓜,是有必要供认的现实,在西欧和亚洲国家中,状况也有不合。

英国散文名家辈出,灿假设列星。

德国那么相形见绌,散文家寥假设晨星。

印度古代,说理的散文是有的,抒发的那么如百里挑一。

世上万事万物有果必有因。

这种状况的原因安在呢?我一时还说不清楚,只能说,这与民族性颇有相关。

再进一步,我就穷辞了。

这且不去管它,我只谈咱们这个散文大国的状况,并且要点放在眼前的状况上。

五四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

在文学范围内,改文言为文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七十多年以来,我国文学创造取得了长足的前进。

可是,据我个人的观点,各种体裁间的开展是极不平衡的。

小说,包含长篇、中篇和短篇,以及戏曲,在方式上彻底西化了。

这是福?是祸?我还没见到有专家讨论过。

我个人的观点是,现在的长篇小说的方式,很难说较之我国古典长篇小说有什么优胜之处。

2021季羡林散文的语言特点探讨范文1

2021季羡林散文的语言特点探讨范文1

2021季羡林散文的语言特点探讨范文 摘要: 季羡林主张散文要“纯任自然”的同时,也要求散文语言的惨淡经营。

所以他的散文淳朴而不无趣,优雅而不油滑,庄重却不呆板,自然而不雕琢。

语言淳朴淡雅,清逸灵动,以简胜繁,处处透着平淡,但又时时蕴含优雅,如此淳朴淡雅的语言,于平淡处散发出浓烈的情感,使人如饮醇酒,品之余香饶舌,三日不绝。

关键词: 浓郁“韵味”;淳朴淡雅; 历史底蕴; 雅俗共赏; 季羡林的散文淳朴而不无趣,优雅而不油滑,庄重却不呆板,自然而不雕琢。

他主张散文要“纯任自然”的同时,也要求散文语言的惨淡经营。

散文讲究形散而神不散,这则需要高超的写作技巧。

季羡林认为:“文学最忌单调平板,必须有波涛起伏,曲折幽隐,才能有味”。

[1]他指出,适当地采用文言辞藻、外国句法和俚语俗语,可以增添语言的“苦涩味”,避免平铺直叙,增强语言的欣赏性。

一、言不尽意——浓郁“韵味” 每一位艺术家的创作,每一件艺术品给人的审美享受往往都是不同的,这就如同不同的食品能给人不同的味觉享受一样。

所以古人常常用“韵味”来形容不同作家、作品的艺术风格。

鉴赏作家、作品,就必须品出其言外之“韵味”。

所以中国传统文学文本往往如古诗文作品一样具有含蓄蕴藉、意在言外的审美特征,具有浓郁的诗味,文学色彩十分浓厚。

“韵”最开始是指声音的某种审美属性,魏晋南北朝之后逐渐被引入文学艺术领域。

萧子显以“韵”来论文,“文章者,放言落纸,气韵天成”;萧纲以“韵”来论诗,“丽辞方吐,逸韵乃生”;陈善说:“文章以气韵为主,气韵不足,虽有辞藻,要非佳作也”。

在中国传统文艺中,“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范畴。

古人以“味”为词根,结合“兴”“韵”“趣”等概念,组成了“兴味”“韵味”“趣味”等一系列审美范畴,涉及了审美活动的各个方面。

钟嵘提出“五言诗居文字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文已尽而意有余”和“味之者无极”;(《诗品序》)柳宗元称赞韩愈的文章“尽六艺之奇味以足其口”;辛弃疾有“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妙悟;陶渊明亦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体会。

《季羡林散文精选》简介

《季羡林散文精选》简介

《季羡林散文精选》简介《季羡林散文精选》简介引导语:《季羡林散文精选》是2009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季羡林。

本书这些散文,淳朴、隽永、平易、深邃,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季羡林散文精选》主要写什么内容呢?内容简介《季羡林散文精选》在季先生发表的大量散文作品中选择精品结集而成。

作为精品而选入本书的70篇散文,无论是咏物、忆旧,还是叙事、写景,均表现出作者观察事物、认识世事的独特眼光和深刻思想,抒发了作者的真情实感,给人以深刻启迪。

他在20世纪30年代直至近年的七十多年里,写作、发表了大量散文作品。

作者简介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季羡林散文精选》之(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季羡林当我还是一个青年大学生的时候,报刊上曾刮起一阵讨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微风,文章写了一些,议论也发表了一通。

我看过一些文章,但自己并没有参加进去。

原因是,有的文章不知所云,我看不懂。

更重要的是,我认为这种讨论本身就无意义,无价值,不如实实在在地干几件事好。

时光流逝,一转眼,自己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我的预算。

有人认为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

人活得太久了,对人生的种种相,众生的种种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

远不如早一点离开人世这个是非之地,落一个耳根清净。

那么,长寿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也不是的。

这对了解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会有一些好处的。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

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

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顿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过一生。

从季羡林谈如何“写散文”,分析如今我们该如何进行写作

从季羡林谈如何“写散文”,分析如今我们该如何进行写作

从季羡林谈如何“写散文”,分析如今我们该如何进行写作这篇文章我们主要从“写散文”的角度浅谈如何进行现在的写作。

写作仍是这个时代最好的机会,有的人利用了这个机会,有的人错过了这个机会,有的人正在路上急急忙忙地赶过来。

写作是一种机会,这个大家不否认,好的写作者在这个时代仍有一席之地,虽有自己扎根的地方,但在这个巨变的时代下,不改变自己,就很难与时代很好的融合。

写作人要与时代融合,写作也要与时代共同进步。

现在是全民阅读时代,但仍有很多人在阅读这件事持有观望态度;现在也是一个写作的时代,写出一篇好文章,不仅会得到大家的认可,而且还能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逻辑的解决一个问题,会使我们生活更有序。

写作和阅读为互补关系,阅读要补给写作,写作需要阅读持续供给能量,在这样一个互补的关系下,让阅读和写作成为个人成长的重要一步。

然而问题是阅读相对容易,至少要比写作稍易。

写作需要我们言之有物,不能无病呻吟,即使要呻吟,也要有技巧的呻吟。

今天主要从季羡林先生谈写散文的技巧上来分析如今我们到底该如何进行写作。

什么是写作上的灵感,写之前我们要怎么做:我们做一件事需要兴趣,打球要有打球的兴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而在写作方面,需要一种叫“灵感”的东西,通俗地说说“灵感”:当有了灵感的时候,我们对写作有一种迫切想要写下来的愿望,就像画家,在旅途中,突然灵光乍现,有了新的创作灵感,画家们通常在一个地方会完成新的创作。

写作的灵感也是如此。

灵感没有灵感就没有什么写东西的迫切愿望,在这样的时候,你什么东西也写不出,什么东西也不想写。

这是写作上的灵感,下面要看看写之前我们需要如何看待生活。

季羡林先生说道:虽然自己写的东西非常少,水平也不高,但是对其中的酸、甜、苦、辣,我却有不少感性的认识。

这是季羡林先生在《读书·治学·写作》谈到对写散文的一些见解。

我们看到这句话,要注意后面的酸甜苦辣四个字,还有一句“不少感性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季羡林散文研究概述作者:兰鲜凤来源:《文学教育》2013年第02期内容摘要:季羡林是当代学者散文的代表作家,因此对季羡林散文的深入研究将是中国当代散文研究者绕不开的一项工作。

通过对现有研究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发现当前对季羡林散文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季羡林散文思想的研究,二是对季羡林散文创作的流变研究,三是对季羡林散文独特的审美特征研究。

关键词:季羡林散文研究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古代印度语言学家,又是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即使是把散文作为学术之余的副产品,季羡林笔下的几百篇散文足以支撑起使其成为一个散文家的地位。

作为学者散文的代表性作家,季羡林在长期的散文写作中形成了自己明确的散文创作思想,独特的散文审美追求,他的散文有着鲜明的审美特征,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

笔者通过对现有研究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当前季羡林散文研究综述如下。

一.对季羡林散文思想的研究由于季羡林在长期的散文写作中形成了自己明确的散文创作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当代散文的理论建设与散文创作都有积极的意义。

但是,对季羡林散文思想的研究很少,只有一些散论,如曾敏之的《季羡林老的散文观》谈到“真情”,曾敏之说:“我发现,季老写散文有一严格的原则,就是不能伪饰感情,必须以真情见于笔端,构成散文的内容与形式具有美感的因素。

”[1]曾敏之在文章里谈到季羡林散文写作的“真情”思想,但对季羡林的散文思想没有进行深入的论述。

乐黛云在《真情真思真美》说季羡林的散文是“真情、真思、真美”[2]论及他的散文的“真情”思想,但重点讨论的还是季羡林的散文艺术特色。

二.对季羡林散文创作的流变研究评论者大多认同对季羡林的散文创作分为三个时期:解放前、建国初期、新时期。

如:周景雷、王景科、牟洪建都在论文中谈及,王景科、牟洪建认为“季羡林前期散文,文辞显耀,绚丽多彩”,“后期语言质朴亲切,平淡如水,不避俚俗,情郁于中,有一种真实自然的素朴美。

”[3]但他们都没有深入系统的论述。

其实,由于季羡林的散文创作时间较长,受时代环境、生活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因而从他的散文创作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到在文体上、语言上、感情风格上的变化。

我国三十年代散文受英国小品散文和随笔散文的影响,开始比较注重现代散文文体的建构。

建国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里,大一统的集体主义思维方式影响散文的走向,散文在“形散神不散”的桎梏中舞蹈,逐渐形成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诗化”模式。

70至80年代中期在散文领域形成了一种极为普泛的“老年散文”,“忆旧怀人”使散文陷于一味回忆和怀旧的模式之中。

80年代后期的散文文体,突破了五、六十年代诗体散文文体的正中地位,恢复了散文文体随意、自由的特点。

这些散文文体的时代变迁在季羡林的散文创作中都留下了印迹。

季羡林早期的散文有欧化的语言特征,句子较长,注重自我感觉、印象、情绪的表达,欧化痕迹较明显。

这时的散文大都醉心于表现内心苦闷忧郁,并致力于对散文艺术美的追求。

建国初期,季羡林的散文则表现出语言质朴平易之态,抒情偏于直白,文彩稍嫌平淡,虽在一些叙写国际交流见闻的散文中不乏欣悦自豪之情。

新时期季羡林的散文语言在优美质朴中还显示出诙谐幽默反讽之味。

由于“解放前看不到祖国和人民的前途,也看不到个人的前途,写东西调子低沉,情绪幽凄。

解放后则逐渐充满了乐观精神,写东西调子比较响”,所以解放前的散文,感情变化曲折绵远,细腻婉转,缠绵流畅,情韵深长,显示出一种幽婉的风格。

解放后季羡林的散文有了极大的变化,散文充满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感情格调明朗而强烈。

经过十年浩劫,新时期以来季老的散文既有打倒“四人帮”后进入新时代的喜悦以及对文革的反思,也有对失去亲友的痛苦及对生命人生的深层的思索与感悟,感情趋于深沉,往往把热烈的感情蕴藏在深刻的哲理思索之中。

三.对季羡林散文独特的审美特征研究周景雷认为季羡林的散文主题主要有三:一.河东河西。

二.纵浪大化。

三.贾桂思想。

[4]孟昭毅认为季羡林的散文中有含蓄深邃的哲理思辨、无穷的韵味。

他说:“这些散文思想厚重而文字轻灵;集史、识、才、情于一体,堪称‘老生派。

’[5]韦器闳则说季羡林质朴单纯的个性造就其素朴的散文风格;其作品借助朴实而生动的语言和独特传奇的内容吸引读者,以真挚的情感表达感染读者;其文中丰厚的学养显示其学者散文特色。

王景科、牟洪建认为季羡林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回环往复的节奏,丰富而奇特的想象,于琐事中见真情,绚烂而复归平淡的语言。

这些评论者的评论涉及季羡林散文的主题、哲思、语言、情感等方面,研究成果相对较多。

但研究者大部分是从某一个单一的角度论述季羡林散文的特色,很少从整体和系统出发研究其散文独特的审美特征,并很少提及季羡林散文的审美价值。

通过梳理当前评论家们对季羡林的散文的评论以及对季羡林的散文研究,可以发现,其实季羡林的散文在不同的创作时段表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

季羡林早期在解放前在北京读书至留学德国期间写作的散文大多采用欧化语言,散文情感忧郁,调子低沉,显示出幽婉的风格。

而在解放后建国初期十七年间写作的散文则语言质朴平易,抒情偏于直白,文彩稍嫌平淡。

打倒“四人帮”后的新时期创作的散文取材多为身边琐事,感情趋于深沉,且具有哲理性。

通过对季羡林散文的审美追求、审美特征、审美价值的探析,可发掘出季羡林散文的“平淡之美”。

在诗文鉴赏方面,平淡是一种审美范畴,其特征包括平易、亲切,不雕琢,不张扬。

就为人的方面说,“平淡”是一种胸怀、一种情操,表现为和气谦让、淡泊名利,明达事理而顺其自然。

它是一种为人的低调、欣喜的状态,也是一种弃绝扰攘、心气平和的价值追求。

季羡林的散文创作深受中国传统“淡”美思想的影响,又由于为人的质朴,使他为人与为文都倾向于“淡”,并且在长期的创作中坚持“淳朴恬澹,本色天然”的创作理念,使他的散文显示出平易、亲切、自然、本色纯真的“平淡”美的审美特质。

其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淡”而“实”的哲思,二是“淡”而“美”的品格,三是“淡”而“雅”的意境。

他的散文的这种“平淡美”的特征与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朴素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追求存在着潜隐的精神契合,同时也符合当代文学理论家对“平淡”之美所作的内涵解释,但是又独具特色。

他的散文真实地揭示了历史与自我生命的真实,其散文的平淡美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淡”美思想的继承,引发我们对“淡”美的思考。

季羡林用朴实的文字叙写真实历史,表达自我的生命及人格的神韵,潜移默化读者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性灵人格,他的散文是达到了宗白华所说的“真善美”价值的统一。

季羡林是当代学者散文的代表作家,因此对季羡林散文的深入研究将是中国当代散文研究者绕不开的一项工作。

对季羡林散文的研究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首先,对季羡林散文思想的研究以及探讨其散文艺术的独特性,对中国当代散文的理论建设与散文创作有着重要意义。

其次,文学作品凝聚着创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是探索心灵奥秘,追寻人生意义的体现。

正如宗白华先生所指出的那样:“艺术为生命的表现,艺术家用以来表现生命,而给予欣赏家以生命的印象。

”文学表达着对人生、对生命的独到理解和独特情感,同时也是人的一种自我观照,它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并对人的命运和灵魂进行深切关注,这从根本上影响并制约着文学作品的主旨、审美等方方面面。

所以,研究季羡林的散文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学对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再次,季羡林在散文中所显示的个人人生踪迹,通过春秋笔法将自己的判断播扬给他人,调动起广泛的社会记忆。

其生命意识由于杂揉了民族的基因而表现出强烈的韧性,其思维方式也因为融入了智慧而形成一种对生命追求的执著,是同时代知识分子心灵的一面镜子。

对其散文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第四,季羡林散文中表现出博大精深的知识领域、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大度包容的道德修养等,都堪称是对当前社会人心浮躁、道德流失、行为失范等现象的一种反拨,也是对现在有些年轻人恶劣低俗的生活情趣、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等的一种鞭笞和挞伐。

对其散文的研究,无疑对当代社会有积极的意义。

关于艺术的本质,宗白华在《艺术学(讲演)》中写道:“艺术为生命的表现,艺术家用以表现其生命,而给予欣赏家以生命的印象。

”[5]宗白华所说的生命内容包括遗传的禀赋、过去的经历、当前的经历三种。

他解释说面对同一境地,由于各艺术家的生命内容的不同,艺术家的表现也就不同。

他认为艺术美有“景”“情”“形”三层结构,艺术美是景美、情美、形式美三者的统一[6]。

与这三层结构相对应的,艺术至少有三种主要价值:一、形式的价值,即美的价值。

二、描象的价值,即“真的价值”。

三、启示价值,即“善的价值”。

[7]宗白华这些美学思想正是引导我们研究季羡林散文的最初原因,因为我们可在季羡林的创作中找到他与宗白华关于艺术本质阐释的契合,而不同的是,一个用哲人的智慧揭示了艺术的本质,另一个则用学者文人的细腻将他对艺术本质的体悟倾注在自己的散文创作中。

我们可尝试从艺术本质的角度来对季羡林散文创作的审美追求、审美特征及其散文创作的审美价值进行研究,以探讨季羡林散文独具魅力,被散文界看作是学者散文的代表性作家的内在原因。

因此,我将期待有更多关于季羡林散文创作的研究成果面世。

注释:[1]曾敏之:《季羡林老的散文观》,《作品》,2008年12月。

[2]乐黛云:《真情真思真美》,《中国文化研究》,2011秋之卷(总第33期)。

[3]王景科、牟洪建:《一代鸿儒多磨难,十分本真见精神》,《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6月。

[4]周景雷:《季羡林散文的三题》,《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第5期。

[5]宗白华:《艺术学(讲演)》,宗白华全集(第一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545页。

[6]宗白华:《艺术学(讲演)》,宗白华全集(第一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545页。

[7]宗白华:《略谈艺术的“价值结构”》(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85页。

※广西教育厅高等学校科研项目:《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季羡林散文研究》(编号:201204LX503)阶段性成果。

兰鲜凤,广西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浙江大学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文学、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