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复习整合版
城市与环境 城乡规划复习整合
我省的兰溪市诸葛村相传是诸葛亮后裔的居住 诸葛(八卦 村平面示意图” 完成 八卦)村平面示意图 完成5— 地。读“诸葛 八卦 村平面示意图”,完成 —7 题。 从空间形态看, 5.从空间形态看,诸葛村属于 A.山区村落 B.河网地带村落 C.分散型村落 D.密集型村落 6.决定上述空间形态的因素主要是 A.盆地地形 B.水文特征 C.生产方式 D.文化背景 7.影响该村道路修筑的因素 影响该村道路修筑的因素, 7.影响该村道路修筑的因素,主要是 A.地域宽广 B.水系制约 C.农耕文化 D.文化背景
读浙江省城镇分布现状图,完成 小题: 读浙江省城镇分布现状图,完成16-20小题: 小题 16.浙北城市密度大于浙南的主要因素是( 16.浙北城市密度大于浙南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水源 D.交通 17.浙江城市空间形态大致为“串珠状” 17.浙江城市空间形态大致为“串珠状”,其影响 因素主要是( 因素主要是( ) A.地形 B.土地生产力 C.资源 交通、 D.交通、水源 18、分析浙江的城市以 18、分析浙江的城市以 小城镇为主的原因。 小城镇为主的原因。
城市与环境 城乡规划复 习整合
城市区位、城市化和城乡规划评价
地形 气候 城市区位 交通 地势是否平坦 气候适宜的中低纬度 河流起、 河流起、终点产基地 政治宗教军事 城市布局形态 和功能分区 城市布局形态类型与成因分析 城市功能分区评价
工业布局规划原则与评价 农业布局规划原则与评价 城乡布局规划 城市交通布局规划原则与评价 商业布局规划原则与评价 文化设施布局规划原则与评价 城市化成因分析 城市化 不同地区城市化发展特点及成因分析 城市化与环境问题
城市规划复习资料.docx
1 •城市规划的概念概念: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I'可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血安排。
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
作用: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作为政策形成和实施的工具;作为城市未來空间发展的架构。
城市规划核心内容:土地使用的配置,城市空间的组合,交通运输网络的架构,城市政策的设计与实施2.田园城市霍华德田园城市城市规模为3.2万人,2400公顷。
其中城市居住3万人,城市用地400公顷;农村居住2000人,农业用地2000公顷。
出园城市群当城市规模达到3万人以上吋,则要新建设一个城市,形城市群:中心城市5.8万人,总人口25万人。
城市间用快速交通联系。
崔华德1899年组织田园城市协会,1903年组织了IB园城市有限公司3.邻里单位产生背景,主要内容,主要原则背景:道路密集,街道地块小、机动车发展速度增加,车祸较多、居住方式不适应,街道住宅不安宁。
主要内容:小学、托幼不穿越交通道路,以此控制邻里单位规模、内部设置服务设施、不同阶层的居民居住在一起,改良主义带形城市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亚•伊•马塔发表了带形城市的设想,即沿着一条高速、高运量的轴线无限延伸,以取代传统的由核心向外展延的城市形态。
1882年,马德里外围建设了一个4.8公里的带形城市,1892年设计了马德里外围的马蹄形城市。
4.近现代城市规划史的宪章雅典宪章《城市规划大纲》20世纪20末,新建筑运动走向高潮。
1928年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
1933年,在雅典召开建筑师大会,商讨城市规划问题。
提出城市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提出城市规划应与周围地区整体考虑提出居住为城市的主要因素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世界建筑师大会在秘鲁讨论城市问题。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完整版
1、( )设计的美国纽约中央公园为代表的公园和公共绿地的建设实现了城市美化的理论。
A.伯汉姆(D·Burnham)B.西谛(Sitte)C.奥姆斯特(F·L·Olmsted)D.豪斯曼(George E·Haassman)2、下列关于交通和运输之间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的运输活动都会产生交通B.所有的交通行为都有运输活动的产生C.交通及运输是同时发生的活动行为D.运输是在交通行为之后发生的3、构成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决定性因素是( )。
A.中心区B.城市道路C.绿化D.居住区4、下面关于综合规划的论述正确的有( )。
A.综合规划是市政立法机构的官方陈述,它确立了及未来想要的物质空间发展相关的主要政策B.综合规划的理论基础是信息论和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
C.现代城市总体规划是从综合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D.综合规划要求从结构上对社会进行全面的改革,强调的是社会的变革5、下列四项中,( )属于城市规划的相关法。
A.《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B.《城市规划编制办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D.《城市规划设计单位资格管理办法》6、主干法的主要内容是以下( )方面的法律条款。
A.规划行政、建设标准、开发控制B.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开发控制C.规划编制、建设标准、开发控制D.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建设标准7、城市规划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但不包括( )。
A.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B.政策形成和实施的工具C.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保证D.未来城市空间和土地使用的建构8、以下( )符合城市用地选择的基本要求。
A.城市用地选择应当尊重现状条件B.城市用地选择范围尽可能选择跨越行政区界限C.城市用地应尽量选择自然条件非常好的地区,特别是沿江、沿海地区D.城市用地选择首先考虑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人口容量9.城市经济基础理论把城市经济分成( )。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大部类B.重工业和轻工业两大部类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大部类D.基本经济和从属经济两大部类10、城市各项活动的外部性经济效果总量在( )递增,而在( )逐渐减弱。
城市规划复习
一、名词解释1、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是城市对城市本身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2、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
3、日照间距:指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或大寒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4、城市更新:是一种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客观存在实体(建筑物等硬件)的改造;另一方面是对各种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游憩环境等的改造与延续,包括邻里的社会网络结构、心理定势、情感依恋等软件的延续与更新。
5、路幅宽度:是指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
道路宽度,则只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主要由交通量来决定。
6、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指的是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想象及过程,包括人口职业、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7、城市性质:是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是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
城市性质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
8、邻里单位:首先由美国社会学家佩里提出的,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改变过去住宅区结构从属于道路划分为方格状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
根据C·A·佩里的论述,邻里单位由六个原则组成:(1)规模:一个居住单位的开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所需要的住房,它的实际的面积则由它的人口密度所决定。
(2)边界:邻里单位应当以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这些道路应当足够宽以满足交通通行的需要,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全
城市规划原理一、名词解释居民点〔PPT: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城市化〔城市规划原理P12:城市化〔或城镇化是指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三个方面。
表象的城市化过程〔百度:注重于城市人口比重、城市数量、城市规模等硬性指标的数值,忽视对城市化质量的考量。
〔而这种发展路径不可避免的产生"被城市化"现象——即在城市化指标中"被计入"的现象。
邹德慈指出我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人口迁移型",农村人口通过直接<打工、经商>或间接<上大学毕业、参军复员后留城>两种方式迁居城市,每年流向大中城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1亿以上。
这群规模巨大的农村人口在统计上"被城市化",计入了所在城市的城市化率中,但他们在户籍上仍是农业人口,不能享受政府为当地人口提供的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成为常年往返于城乡之间的"候鸟"人群,最多只能做城市中的"过客",而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
这种城市化更多的表现为一种不自觉、被动的过程,仅仅作为"城市化"数据的贡献者存在<PPT>①直接的城市化过程——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向城市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以及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等人们看得见的实体变化过程;②间接的城市化过程——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革命在城市等级体系中的扩散并进入乡村地区,甚至包括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向乡村地域扩散等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
"带形城市"理论:带型城市是十九世纪四大城市设计〔田园城市,1903;工业城市,1904;带形城市,1882;方格形城市,1811理念之一。
城市规规划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城市规规划概论期末复习整理考试题型选择题15×2’=30’填空题10×2’=20’名词解释4×4’=16’简答题4×6’=24’分析题1×10’=10’附加题内容复习(第⼀章)1古今中外关于城市的定义和说明古:城:是⼀种防御性构筑物,最早是⼀种⼤规模、永久性的防御设施,主要⽤于防治野兽侵袭,后来逐渐演变成为防御敌⽅侵略市——交易场所,⼈⼝集聚之地。
西⽅:⼩村---- 村庄--- 镇----城市---⼤城市,⼤都市现代城市:城市发展到了现在,早已不是简单的城、市结合,它的职能和组成部分都发⽣了巨⼤的变化,城市的概念也因⽽变得复杂,这就是城市定义的多样性和城市标准的多样性产⽣的原因。
现代城市的理解是基于以下三个前提:1、城市是相对农村⽽⾔的;2、城市的定义是⼀个综合的概念, 从任何⼀个⽚⾯的⾓度或特征出发对城市下定义都是不完整的;(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3、城市的概念是随着时间发展的。
(古代城市、现代城市)共同点:(各有侧重,亦有共同点)1、城市集聚了⼀定的数量的⼈⼝2、城市产业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式有别于农村3、城市是⼀定地域范围内的中⼼4、城市必须提供充分的物质设施并保持良好的⽣态环境5、城市内部各组成部分紧密联系,是⼀个完整的系统城市定义:依据⼀定的⽣活⽅式和⽣产⽅式,把⼀定地域组织起来的居民点,是该地域或更⼤腹地上的政治、经济、⽂化的中⼼。
近代城市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绝对集中发展、相对分散发展、区域协同发展城市发展的⼀般规律:城乡不分、城乡对⽴、城乡融合;城市随产业⾼层次化呈螺旋式上升发展及两者互动;农业⽂明、⼯业⽂明、⽣态⽂明城市产⽣的前提条件:农业⽣产⼒的发展、剩余粮⾷的出现;城市产⽣的基础条件:剩余劳动⼒的出现,导致了社会分⼯城市的发展,⽬前⼤致上可以分为三个⼤的社会发展阶段:早期城市:农业⾰命,出现剩余产品。
现代城市:⼯业⾰命,⼤规模的⼯⼚化⽣产;⼯⼚规模不断扩⼤(规模经济效应);农业⽣产率的提⾼;资本主义制度的建⽴。
城市规划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城市: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
2. 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的分析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人口职业的转变。
即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第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2)产业结构的转变。
工业革命后,工业不断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密度低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
城市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市化水平也从一个方面表现社会发展的水平,表示工业化的程度。
3.滑坡与崩塌:滑坡与崩塌是一种无力地质现象。
滑坡是斜坡在风化作用、地表水或地下水、人为地原因,特别是在重力的作用下,使得斜坡上的土、石向下滑动。
4.地震:5.地下水:分成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水三类。
6.风象:风都会城市规划与建设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如防风、通风、工程的抗风设计等。
7.热岛效应: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大量的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效外要高的现象。
8. 城市开敞空间的概念9.城市性质是指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城市的性质就应该体现城市的个性。
城市特征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城市是一个综合实体,城市性质只能是主要职能的反映。
10. 自然增长是指人口再生产的变化量,即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净差值。
自然增长率=(本年出生人口数-本年死亡人口数)/年平均人数*1000(千分之一)11. 机械增长是指由于人口迁移所形成的变化量。
机械增长率=(本年迁入人口数=本年迁入出人口数)/年平均人数**1000(千分之一)1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影响子孙后代他们自己的需求能力的发展”,我们今天的发展不要对明天的发展带来危害。
城市规划复习资料整理
1.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并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2.城市用地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1)使用价值2)经济价值3.城市性质决定了城市建设的什么?确定正确的城市性质,对城市规划和建设非常重要,他是城市发展方向和布局的重要依据。
4.城市功能是城市发展的什么?城市功能是主导的、本质的,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
5.城市交通运输方式有哪些?1)铁路运输2)水路运输3)公路运输4)连续运输(传送带运输、管道运输等)6.分流制排水管道有什么管道和什么管道组成?分流制排水管道有雨水管道和污水管道组成7.居住区规划设计应该充分体现居住环境的哪些方面?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充分体现居住环境的整体性、功能性、经济型、科学性、地方性与时代性、超前性与灵活性。
8.城市设计的含义可以概括为什么?对城市形体及三维空间环境的设计9.城市化的概念是什么?城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10.城市对外交通的概念是什么?城市本身与城市范围以外地区之间的交通,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11.容积率的概念是什么?项目用地范围内地上总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12城市中心的概念是什么?城市中心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集中的地方。
又称为城市公共中心。
城市中心往往集中体现城市的特性和风格面貌。
13日照间距的概念是什么?日照间距指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14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是依据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根据区域规划等上层次的空间规划的要求,在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的布局和发展方向,按照工程技术和环境的要求,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设施,并提出近期空寂引导措施。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研究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条件和措施;(2)研究确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发展规模,拟定城市分期建设的技术经济指标;(3)确定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城市空间用地,并考虑城市空间的长远发展方向;(4)提出市域城镇体制规划,确定区域性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5)拟定新区开发和原有市区利用、改造的原则、步骤和方法;(6)确定城市各项市政设施和工程措施的原则和技术方案;(7)拟定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原则和要求;(8)根据城市基本建设的计划,安排城市各项重要的近期建设项目,为各单位工程设计提供依据;(9)根据建设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
城市规划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0*3分)1 城市: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达到某一特定人口规模或特定最小人口密度)、产业构成(经济活动中非农业人口占一定比例)及行政管辖的意义(①我国行政建制②从地域角度提出)4、具有某些城市特征的(景观、市政、公用设施)2城市化:a、经济结构:农业活动下降,非农业活动比重上升b、人口比重:乡村人口比重降低,城市人口比重增加的过程c、精神文明过程:社会、经济技术及城市文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向乡村地域扩散的过程d、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3卫星城市:卫星城市:是指大城市管辖区范围内与中心城市有一定距离,在生产、生活等方面,既有一定联系,又按规划建成自成体系的工业企业、住宅区和成套的生活服务设施,具有相对独立和一定规模的城市。
4田园城市:英国城市规划师霍华德(E.Howard)于1898年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以及农民大量涌入大城市的城市病所设计的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抱美丽的人居环境,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城市模式,通过这些田园控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
5雅黄宪章:①四种用地布局及其联系居住、工作、交通、游憩②保留名胜③从三维方面考虑城市规划④停留于形式6绿地率:绿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重7容积率:指一个小区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8CBD:中央商务区9城市人口构成:年龄构成、性别构成、家庭构成、劳动构成、产业与职业构成、文化构成。
10城市道路分类:主干道、次干道、支路11生态城市: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人工生态系统,其内涵为良性循环、高效低耗、持续发展。
12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又可称城市持续发展,与此相近的还有城市可持续性、可持续城市和生态城市三个名词。
即城市可持续发展强调事物的发展过程,城市可持续性和可持续城市则更注重事物发展的条件和状态.13城市结构: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14城市形态: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份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
城市规划 期末整理复习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城市化: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2、城市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3、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4、城市化的历史过程:初期阶段(30%);中期阶段(60%);稳定阶段。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1,1898年英国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论;《雅典宪法》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工作;《马丘比丘宪章》还提出了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如何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提出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问题。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2、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①收集和调查资料,研究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条件和措施②研究确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发展规模,拟定城市分期建设的技术经济指标③确定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城市各项用地,并考虑城市空间的长远发展方向④提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区域性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⑤拟定新区开发和原有市区利用、改造的原则、步骤和方法⑥确定城市各项市政设施和工程措施的原则和技术方案⑦拟定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原则和要求⑧根据城市基本建设的计划,安排城市各项重要的近期建设项目,为各单项工程设计提供依据⑨根据建设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
3、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城市规划是综合性的工作;城市规划是法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地方性;城市规划是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城市规划具有实践性。
4、城市规划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层面(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控制引导层面(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6、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5年。
城市规划总复习
城市规划总复习第一章城市的产生一、居民点及城市产生:新石器时代后期-种植-农业从畜牧业分离-定居下来-手工业从农业分离出来-城市出现现代城市的定义:主要包括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一、城市的发展:农业时期,工业时期,后工业时期1、农业时期:(1)军事:(城市)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场所在最中心,古代称官城、郭、邑、都、宗庙2、政治体制:政教合一3、社会形态4、经济北魏以前:里坊制宋代:里坊制二、现代城市:1、工业发展与人口数量2、城市布局3、城市环境4、科技提高效益和居民生活水平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一、中国古代:《诗经.尔雅》《周礼考工记》二、春秋战国三、南北朝宇文凯城市化:一般简单的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想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居民点:大于2000,50%1000-2000,75%第二章一、西方城市建造史希波丹姆式,《建筑十书》棋盘格式,维特鲁威二、过渡时期1、托马斯.莫尔乌托邦2、康帕内拉太阳城3、罗伯特.欧文新协和村4、傅立叶法朗吉三、现代时期1、霍华德:田园城市2、卫星城的发展:1)卧城:只有建筑居住,没有任何其他设施,生活工作依赖母城2)半卫星城:有比较全面设施,能提供一部分工作,有部分人依赖母城3)独立的卫星城:有全面的设施,能为市民提供完整的生活服务、工作,不依赖母城3、雅典宪章:居住、工作、游憩、交通4、马丘比丘宪章:城市是一个有机体,提供文化遗产保护5、柯布西耶,赖特:密斯.凡德罗格罗庇乌斯阳光城市(光明城市) 1851年帕克斯顿水晶宫世界工业博览会6、赖特:广亩城市CBD=Central Bussiness District RBD=Recreational Buessiness District7、沙里宁:有机疏散8、邻里单位:佩里以一个小学为中心四、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转变:1、由单向的闭形思想方法转向复合发散型的思想方法;2、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动态过程的思想方法;3、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4、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五、现代城市建设面临挑战:1、城市全球化;2、空间市场化;3、信息网络化;4.、全球城市化第三章城市规划内容和编制程序1、城市规划工作的作用(根本社会作用):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的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2、城市规划的原则: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城市规划考试复习完整版
经济开展对城市影响?经济制度影响城市的开展形态:封建社会-经济根底:小农经济。
中国: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中心;欧洲:政治中心——城堡;经济中心-城市商品经济的开展是促进城市开展的主要因素:城市最初由剩余商品交换的商市而产生的。
城市化的含义:一般简单释义:农业人口及土地想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转变;城市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化的水平也从一个方面表现社会开展的水品,表示工业化程度。
中国城市化道路:开展进程比西方慢,19世纪后半期开始,速度慢,开展部平衡,东南部沿海较快,内地打局部地区仍处于农业社会;解放后城市化速度加快,由于经济开展及政策上的波动,几起几伏,比同期国家开展慢,20世纪70年代末达14%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速度加快,至1986年26%实际高于此数字,1999年29.5%,2000年36%。
两点共识:1、不能走一些国家曾经出现的一些状况:大量〔或是去土地,或弃农进城〕的农村人口,盲目流进大城市,在大城市外围形成圈层式的大量地环境恶劣的贫民区,如墨西哥城、印度的加尔各大等城市。
2、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城镇道路:可比作要在河流的支流修建小水库,拦洪蓄水,以免直接冲向大江河,形成灾害。
苏南模式: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南一些地区的农村终于打破种种阻力,创办了乡镇工业,改革开放后,乡镇工业受到支持和鼓励,政策优惠,乡镇工业在苏南地区迅速开展,大量农民“进厂不进城,离突不离乡〞,小城镇得到迅速开展。
温州模式:温州地区地少人多,历史上就有经商打工的传统,以开展家庭工业民间市场为主要模式,以私营家庭工业为主的小城镇,也成市场推动型。
外资促进型:珠江三角洲地区临近港澳,以外资的“三来一补〞劳动密集型为主,乡镇工业也有很大开展,不仅是本地区农村人口大量转移,而且吸收大量外地打工人口。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相关著作散见于【周礼】【商君书】【管子】【墨子】【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城市规划复习整合版
第1章 城市与城镇化一、城市的产生与定义1、居民点(聚落)的形成(1)出于生存安全与交流目的,人类以群体为单位的活动方式在某地永久性停留下来,产生最初的定居形式——村落。
(2)周期性祭祀活动可能形成定居,反映了聚落形成过程中精神和文化因素的作用。
(3)人类早期的原始聚落主要分布在农业文明发达地区。
大多靠近河流,位于向阳的河岸台地上。
群居·文化·宜居2、城市的形成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变革促进了城市的形成。
(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具有商业和手工业职能的聚居地)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城市起源说:剩余论;市场论;军事和宗教起源论等。
早期城市的职能:非农人员聚居地;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的交流场所;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商品交易的场所;保卫居民生活、工作的防御工具。
城市的选址要求:满足防御需要(保卫劳动成果,抵御入侵)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淮南子•原道训》交通方便(与乡村、其他城市的联系)自京师东西南北,历山川,经君国,诸殷富大都,无非街衢五通,商贾之所凑,万物之所殖也。
—西汉《盐铁论》载桑弘羊言环境容量(用地、人口)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必参相得。
—《礼记•王制》良好的生存环境(水、食物、能源等)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管子•乘马 》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
—《阳宅十书》3、城镇与城市的界定现代城市(镇)的特征: ① 具有非农业为主体的职能; ③ 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一定地域的中心);② 高密度的人口与生活居住空间; ④ 公共的人工景观和完备的市政与公共设施。
城市的定义: 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城市的十个特征: ①限定空间内相对稠密的人口;②行业专门化;③财富集中;④大型公建;⑤发达的社会阶层;⑥使用文字;⑦出现占卜、数学;⑧自然主义艺术;⑨长途外贸;⑩市民集团不再按血亲划分居住地。
城市规划复习提纲完整
1、城市性质是指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2、城市规模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大小。
通常以城市人口规模来表示。
3、人口年龄构成指城市人口各年龄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
将年龄分为六组:托儿组0~3岁、幼儿组4~6岁、小学组7~11岁、中学组12~17岁、成年组(男18或19~60女18~55)和老年组(男60岁以上,女56岁以上)4、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布置和全面安排。
一般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
5、城市规划区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6、城市居住用地在城市中包括住宅及相对于居住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绿地等设施的建设用地7、社区通常指一群人住在同一地域因而产生了共同的利益和价值准则,那么这一群人及所居住的地区被称为社区。
它具有一定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范围,并为城市干道或自然界限所包围的相对独立的地区,并安排一定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
社区的构成要素有地域、人口、文化制度和生活方式以及地域感。
8、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总用地面积的比率9、居住区容积率居住区内各类建筑的总建筑面积与总居住区占地面积的比值容积率=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10、居住小区是由城市道路或城市道路和自然界线(如河流)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区内设有一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
6、欧斯曼巴黎改建豪斯曼在1853年开始作为巴黎的行政长官,通过政府直接参与和组织,对巴黎进行了全面的改建。
这项改建以道路切割来划分整个城市的结构,并将塞纳河两岸地区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在街道改建的同时,结合整齐街景建设的需要,出现了标准的住房平面布局方式和标准的街道设施。
城规复习
名词解释1.红线:城市道路用地控制线2.黄线:市政设施用地及点位控制线3.绿线:绿化控制线4.蓝线:水域用地控制线5.紫线:文物用地控制线6.风玫瑰:是气象科学专业统计图表,用来统计某个地区一段时期内风向、风速发生频率,又分为“风向玫瑰图”和“风速玫瑰图”7.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是保障生产、生活的各类公共服务的物质载体。
一般分为①城市总体层面落实的公共服务设施②为满足城市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需求,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建项目8.城市的基础设施:为物质生活和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保障城市生存、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9.建筑密度:是指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基底面积占该块用地面积的比例,可以反映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10.容积率:又称楼板面积率,或建筑密度,是衡量土地使用强度的一项指标,是地块内所有建筑物面积之和与地块面积的比值11.绿地率: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是衡量地块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12.城市规模:是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13.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14.一带一路:是指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简答题1.城镇化的度量指标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城镇体系、空间集约2.多规合一指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个规划融合到一个区域上,实现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解决现有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等问题。
[3.城乡规划体系的四大子系统构成①规划法规系统②规划行政系统③规划技术系统④规划运作系统4.城市总体规划组织编制的主体及报批部门主体:各级人民政府报批部门:①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由国务院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国务院审批②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报国务院审批③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省、自治区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城市的总体规划,经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其他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④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其他镇的总体规划由镇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审批5.影响城市建设用地选择的四大自然因素及其要素构成地质条件:建筑地基、滑坡与崩塌、冲沟、地震水文条件:地表水、地下水气候天津:太阳辐射、风向、温度、降水与湿度地形条件:山地、丘陵、平原6.城市给水系统的构成城市取水工程、净水工程、输配水工程7.城市分流排水系统的构成完全分流制:分设污水和雨水管渠系统不完全分流制:只有污水管道系统而没有完整的雨水管渠排水系统8.城镇化发展规律(我国现在发展阶段、各阶段特点、面临的主要问题)规律:①城市人口迅猛增长②城市带产业结构逐步升级转换③对古建筑和环境的重视④农业现代化⑤城镇化“S”型曲线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①发展起步阶段,先自然发展后机械发展②反城市化阶段,政府统一分配资源③改革开放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由“量”向“质”转化面临的主要问题:①“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②空间规划和城市规划问题③农民工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④城市化的多头管理问题9.城市规划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哪些调查方法:普遍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文献调查、实地观察、访问调查、集体访谈、问卷调查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有比较法、分类法、综合法、矛盾分析、因果分析、功能结构分析统计分析有单变量统计分析、多变量统计分析10.城市道路横断面的构成及断面设计的基本原理构成: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路缘石和分隔带及绿化带基本原理:道路断面设计应在城市规划的红线范围内进行;横断面设计应远近结合,使近期工程为远期工程利用,并预留管线位置;对现有道路改建应采取工程措施与交通管理措施结合的办法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保证交通安全。
城市总体规划复习.doc
城市总体规划复习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1、远期20年,近5年2、三大城市群: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3、第一个国家级I W J兴技术中心:中关村科技园区4、城市化经历阶段: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阶段、后工业化阶段5、三大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臭氧层破坏、酸雨、温室效应6、产业结构和劳动结构关系:正比7 ...... “我们共同的未来”可持续发展8、城市人口受到自然增长、机械增长的影响9、流通业的四大分支产业:批发业、零售业、餐饮业、物流业10、服务业外包方式:商业流程外包、信息技术外包、知识流程外包....11、城市规模等级..50w以下小城市;50-lOOw中城市;100-300w 大城市;300-1000w特大城市;1000w以上巨城市12、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二、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20分)循环经济:指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卫星城: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区域,未分散中心城市的人业和工业而兴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城市生态系统:指人类的意愿创建的一种典型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总体规划:三、问答题(每个8分,共32分)1、中央商务区的定义、以及它的功能圈层包括哪五层定义:城市空间结构呈同心圆圈层式发展,其中心为城市地理及功能的核心区域,这个地区往往是城市最早的发源地,交通枢纽。
容纳了城市中功能层次最高的行业,包括零售商店、办公机构、娱乐场所以及其它公共建筑五圈层:CBD;功能转换区;一般住宅区;高级住宅区;城市边缘区2、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区别联系建筑业是第二产业,属于物质生产部门,从事勘察设计、施工安装、维修等生产过程,它的生产结果就是建筑物和构筑物;房地产业是兼开发、经营、管理和服务等多种性质,属于第三产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 城市与城镇化一、城市的产生与定义1、居民点(聚落)的形成(1)出于生存安全与交流目的,人类以群体为单位的活动方式在某地永久性停留下来,产生最初的定居形式——村落。
(2)周期性祭祀活动可能形成定居,反映了聚落形成过程中精神和文化因素的作用。
(3)人类早期的原始聚落主要分布在农业文明发达地区。
大多靠近河流,位于向阳的河岸台地上。
群居·文化·宜居2、城市的形成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变革促进了城市的形成。
(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具有商业和手工业职能的聚居地)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城市起源说:剩余论;市场论;军事和宗教起源论等。
早期城市的职能:非农人员聚居地;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的交流场所;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商品交易的场所;保卫居民生活、工作的防御工具。
城市的选址要求:满足防御需要(保卫劳动成果,抵御入侵)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淮南子•原道训》交通方便(与乡村、其他城市的联系)自京师东西南北,历山川,经君国,诸殷富大都,无非街衢五通,商贾之所凑,万物之所殖也。
—西汉《盐铁论》载桑弘羊言环境容量(用地、人口)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必参相得。
—《礼记•王制》良好的生存环境(水、食物、能源等)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管子•乘马 》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
—《阳宅十书》3、城镇与城市的界定现代城市(镇)的特征: ① 具有非农业为主体的职能; ③ 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一定地域的中心);② 高密度的人口与生活居住空间; ④ 公共的人工景观和完备的市政与公共设施。
城市的定义: 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城市的十个特征: ①限定空间内相对稠密的人口;②行业专门化;③财富集中;④大型公建;⑤发达的社会阶层;⑥使用文字;⑦出现占卜、数学;⑧自然主义艺术;⑨长途外贸;⑩市民集团不再按血亲划分居住地。
城市特征五点论:①防御设施;②市场;③法院(自治法律);④相关社团;⑤至少享有部分公民自治权。
二、城市的发展1、古代城市的发展(若干因素)① 城市与防御要求——城墙与壕沟是古代城市的最典型特征。
维特鲁威《建筑十书》的城市见解(促进了城市形态设计)● 维特鲁威的理想城市方案——平面为八角形;塔楼间距不大于射箭距离;路网为放射环形系统;神庙居中;路不可直接对向城门。
费特锐拉理想城市 ●阿尔伯蒂 (1404~1472) 《论建筑》 继承了维特鲁威的的思想,主张从城市的环境因素考虑城市的选址选型,结合军事防卫要求布局街道,提出了理想城市的模式:1)城市街道由中心向外辐射,形成有利于防御的多边形星形平面。
2)中心设教堂、宫殿或城堡。
3) 城市由几何形体构成。
②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明显影响,形成了不同的等级和功能区域。
卡洪城:占地不到全城的三分之一,密集而有秩序地排列着奴隶工匠所居住的土坯小屋;东部为奴隶主贵族和官吏所住,并设有市场和商铺;还有一组宫殿。
整个城市的布局显然经过规划,并且强烈地反映出阶级差别。
希波丹姆规划型式(P23-24)——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的规划结构型式。
③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明清北京城市建设的主要特征:明清北京城具有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的两重性。
注重因地制宜,具有自发形成的特点,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
明代北京宫城:1.城市布局符合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
城市分京城、皇城、宫城三重,以宫城为中心,“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2.城市布局重点出主,主次分明,强调中轴线的手法,形成宏伟景观。
3.道路沿用元大都的基础,皇城居中,将城市分成两部分。
④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P7)经济制度(土地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
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些交通要地、河流的交汇点,往往形成众多的商业都会。
地理位置优越的城市的发展,同时也受国家经济政策条件的约束。
经济的发展与商业地位的提升,引导一些地处战略要冲的军事要塞向城市转型与扩张。
2、近代城市的发展①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②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布局变化(P9)城市呈圈层式向外扩张;由于大量工业原料与产品的储运出现了仓储用地;城市中商务贸易活动中心的形成;大量的对外交通运输改变了城市结构布局;城市类型增加,如港口贸易城市、矿业城市、交通枢纽城市等。
工业革命对城市建设的影响:1)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引起城市的畸形发展,市区地价昂贵,建筑拥挤,密度过高,居住条件恶化。
2)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引起了城市功能结构的变化,破坏了原来脱胎于封建城市的那种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结构。
3)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大大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各种商业金融机构在市中心集聚,城市中阶级对立,两极分化极端严重。
4)城市盲目扩展,布局混乱,形成大量的、紊乱的人流货流,造成车辆剧增和交通阻塞。
5)城市各种公用设施提供了远比封建社会高得多的城市物质生活条件。
但同时,随着工业的盲目发展,大量污水、废气、垃圾污染了城市环境。
6)城市中建筑紊乱,城市设计缺乏整体环境的考虑,建筑艺术衰退。
城市环境景观质量下降。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P10)·战后重建对建筑技术与城市规划理论的挑战;人口增长与快速城市化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交通技术的发展对城市空间发展的重大影响;发达国家完成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兴起;·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密集地区的形成;城市永续发展与城市文化复兴。
三、城镇化城市发展的直接表现是城镇化。
城镇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1、[城镇化的含义](P12):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
具体包括:(1)人口职业的转变;(2)产业结构的转变;(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城镇化的本质(表现特征)P12第一,城镇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表现为大批乡村人口进人城市,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步提高。
第二,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使得原来从事传统低效的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向从事现代高效的第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逐步升级转换。
第三,城镇化是居民收人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城市是高消费群体聚集所在,城市化使得大批低收入居民群体转变为高收入居民群体。
第四,城镇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
城市化的过程也是农村和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
第五,城镇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将会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将建立起区别于农业社会的城市社会新秩序。
3、世界城镇化的历史过程(P13)城镇化过程的三个阶段:起步;加速;稳定。
(中国在第二个阶段)人均GNP水平高的国家,城市化水平也高4、中国的城镇化道路(P14)5、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第一,人口三大高峰(即人口总量、劳动就业人口总量、老龄人口总量)相继来临,由此产生城市的生存保障问题,解决劳动力的就业机会问题,全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问题等。
第二,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
第三,城市的生态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固体废弃物环境)目前仍然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状态。
第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缓慢和质量问题。
第五,不同地区间城市发展的不平衡和地区内城乡之间的差距。
如何实现区域间城市发展的平衡,并最终改变社会的二元结构,实现国家整体的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
6、城镇化问题汇总第一,大量耕地非正常减少。
由于城市化进程发展非常快,圈地之风仍然盛行,随着大批豪华厂房、楼宇和各种“形象工程”的崛起,大片昔日的良田沃野消失,使我国原本人多耕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
第二,被征用土地的农民生活得不到很好保障。
排斥农村人口进城定居,或虽然允许农民进城短期打工,但制造种种障碍和歧视,使他们无法在城市中定居,生活得不到保障。
第三,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各地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一些地区盲目发展科技含量低、资源耗费多、环境污染大的项目,加上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与日俱增,空气质量下降。
同时高科技带来的新公害,如空调病、电脑辐射、手机的危害、噪光污染等也日趋严重。
第四,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在城市化进程中,失业、就业不足、就业质量差,工业重点开始转向资本、技术密集的部门,造成劳动力大量进入第三产业中的传统服务业和非正规部门,而在非正规就业部门往往工资低,没有社会保障,得不到法律保护。
第五,由于历史欠账多、资金需求大、建设周期长、运行效率低等原因,城市基础设施条件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突出表现在交通设施软、硬件严重不足,交通拥堵状况严重;城市配水、排水、供气管网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
【解决对策】一是制定科学的城市建设规划;二是严格管理土地开发与利用;三是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四是妥善解决农民工生活问题;五是提高节约与环保意识和技术;六是增加就业机会,完善社会保障体制。
思考:试列举一些古代城市建设思想,并简要说明其实际应用情况。
作业:城市化产生的内在机制是什么?试论城市化对推动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第2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一、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P18-26)二、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与发展1、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近代工业革命给城市带来巨大变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种种日益尖锐的矛盾。
(1)传统城市问题——基础设施不足;环境恶化疾病蔓延;景观破坏等。
(2)解决传统城市问题的途径一是对社会制度的改革,彻底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二是改良主义,在维持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通过立法、政府行政为代表的公共干预,改善劳动阶层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状况。
三是理想主义的解决方案。
或与现实妥协,或被现实排斥。
近代城市规划的诞生(1)近代城市规划起源:政府出面代表公权,可以强征土地进行公共设施建设和城市改造,可以限制私权自由来维持城市健康环境。
(2)近代城市规划开端:1848年英国《公共卫生法》的制定。
(3)近代城市规划诞生:1909年英国《住宅城市法》颁布,1932年改称《城乡规划法》。
近代城市规划,作为源于对恶劣城市环境的改造和对劳动者居住条件的改良运动,逐步演变成了政府管理城市的重要手段。
近代城市规划的特征表现:近代城市规划因于环境改善的迫切要求,从政府主导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对私人建设活动实施控制入手,强调公共干预,试图通过对城市环境以及物质形态的改善来解决或缓解部分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