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系统串联综合校正设计
控制工程基础- 第6章 控制系统校正
arctan 1 2
tr
n 1 2
tp
n
1 2
ts
3
n
或4
n
% exp( ) 100%
1 2
控制工程基础
控制系统校正的基本概念
二阶系统的频域性能指标
c n 1 4 4 2 2
arctan
2
1 4 4 2 2
p n 1 2 2
1
Mp
2
1 2
b n 1 2 2 2 4 2 2 4
控制工程基础
控制系统校正的基本概念
(2) 滞后校正装置 校正装置输出信号在相位上落后于输入信号,即
校正装置具有负的相角特性,这种校正装置称为滞后 校正装置,对系统的校正称为滞后校正(积分校正)。 主要改善系统的静态性能。 (3) 滞后-超前校正装置
若校正装置在某一频率范围内具有负的相角特性, 而在另一频率范围内却具有正的相角特性,这种校正 装置称滞后-超前校正装置,对系统的校正称为滞后超前校正(积分-微分校正)。
2. 频域性能指标
(1) 开环频域指标
开环截止频率ωc (rad/s) ; 相角裕度γ;
幅值裕度Lg 。 (2) 闭环频域指标
谐振频率ωp ; 谐振峰值 Mp ;
频带宽度ωb。
控制工程基础
控制系统校正的基本概念
3. 各类性能指标之间的关系 各类性能指标是从不同的角度表示系统的性能,它们之间
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对于二阶系统,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之 间能用准确的数学式子表示出来。它们可统一采用阻尼比ζ和 无阻尼自然振荡频率ωn来描述。 二阶系统的时域性能指标
经变换后接入系统,形成一条附加的、对干扰的影响进 行补偿的通道。
控制工程基础
《自动控制原理》第6章_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改善系统瞬态响应。
校正装置分类
校正装置按 控制规律分
超前校正(PD) 滞后校正(PI)
滞后超前校正(PID)
校正装置按 实现方式分
有源校正装置(网络) 无源校正装置(网络)
有源超前校正装置
R2
u r (t)
i 2 (t)
R1
i1(t)
(aTa s
1)(Tb a
s
1)
滞后--超前网络
L'()
20db / dec
20 lg K c
1 1/ T1 2 1/ T2
设相角为零时的角频率
1
()
a)
20db / dec
5
1 T1T2
90
5 校正网络具有相
5
位滞后特性。
90
b)
5 校正网络具有相位
超前特性。
G( j)
Kc
( jT1
G1 (s)
N (s) C(s)
G2 (s)
性能指标
时域:
超调量 σ%
调节时间 ts
上升时间 tr 稳态误差 ess
开环增益 K
常用频域指标:
开环频域 指标
截止频率: 相角裕度:
c
幅值裕度:
h
闭环频域 指标
峰值 : M p
峰值频率: r
带宽: B
复数域指标 是以系统的闭环极点在复平面
上的分布区域来定义的。
解:由稳态速度误差系数 k v 1应00 有
G( j)
100
j( j0.1 1)( j0.01 1)
100 A()
1 0.012 1 0.00012
第6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及综合
(s ) =
100 s + 1 s 10
A(ω c ) ≈
100
ωc
ωc
10
=1
ω c = 31.6
31.6 γ (ω c ) = 180° + − 90° − arctan = 17.5° 10
6.2 串联校正
Bode图如下图所示 图如下图所示
6.2 串联校正
γd
γd
频率特性为
jω T + 1 Wc ( jω ) = ⋅ γ d jω T + 1 1
γd
6.2 串联校正
校正电路的Bode图如下:
ω 2 = γ d ω1
ωmax = ω1 ⋅ ω2,ϕ max γ d −1 = arcsin γ d +1
6.2 串联校正
引前校正的设计步骤:
(1)根据稳态误差的要求确定系统开环放大系数,绘制 Bode图,计算出未校正系统的相位裕量和增益裕量。 (2)根据给定相位裕量,估计需要附加的相角位移。 (3)根据要求的附加相角位移确定γd。 (4)确定1/Td 和γd/Td ,使校正后中频段(穿过零分贝线) 斜率为-20dB/十倍频,并且使校正装置的最大移相角 出现在穿越频率的位置上。 (5)计算校正后频率特性的相位裕量是否满足给定要求, 如不满足须重新计算。 (6)计算校正装置参数。
6.2 串联校正
校正电路的Bode图:
6.2 串联校正
例6-3 一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K W (s ) = s (s + 1 )(s + 2 )
试确定滞后-引前校正装置, 试确定滞后-引前校正装置,使系统满足 下列指标: 下列指标:速度误差系数 K v = 10,相位裕 量 γ (ωc ) = 50°,增益裕量 GM ≥10dB 。
控制系统的校正
控制系统的校正(一)一、校正方式1、串联校正;2、反馈校正;3、对输入的前置校正;4、对干扰的前置校正。
二、校正设计的方法3.等效结构与等效传递函数方法主要是应用开环Bode 图。
基本做法是利用校正装置的Bode ,配合开环增益的调整,修改原系统的Bode 图,使得校正后的Bode 图符合性能指标的要求。
1.频率法2.根轨迹法利用校正装置的零、极点,使校正后的系统,根据闭环主导极点估算的时域性能指标满足要求。
将给定的结构(或传递函数)等效为已知的典型结构或典型的一、二阶系统,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校正网络的参数。
三、串联校正1.超前校正(相位超前校正)2.滞后校正(相位滞后校正()111)(>++=a Ts aTss G c 超前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L (ω)aT m 1=ω20lg G c (jωm )=10lg a 其中:11=tg ()()aT tg T ()−−−ϕωωω11sin 1m a a −−=+ϕ四、超前校正频率法超前校正频率法设计思路:利用超前校正装置提供的正相移,增大校正后系统的相稳定裕度。
因此,通常将校正后系统的截止频率取为:c m=ωω此时,超前装置提供的相移量为:11()sin 1m a a −−=+ϕω新的截止频率位于校正装置两个转折频率的几何中心,即:20lg ()10lg 0m G j a +=a T m 1=ω例1: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2()(+=s s Ks G 设计校正装置,使得系统的速度误差系数等于20,相稳定裕度。
45≥γ202)()(lim 0==⋅=→K s H s G s K s v 解K=40)15.0(20)(+=ωωωj j j G (1) 确定K 值调整增益后的开环频率特性为srad c /2.61=ω01004518)2.65.0(90180<=⨯−−=−tg γ11sin 1+−=−a a m ϕ(2) 计算原系统相稳定裕度14)(40211=+c c ωω截止频率满足1c ω计算相稳定裕度γ(3) 计算参数{ }a ()111)(>++=a Ts aTss G ca=3.26db 1.526.3lg 10=2020log() 5.12mm ωω=−⨯s rad m /5.8=ω5.81==a T m ω(4) 确定频率mω(5) 计算参数T 00015184511sin +−=+−−a a T =0.065011109.13421.0065.05.090)(−=+−−−=−−−c c c c tg tg tg ωωωωϕ加入校正装置后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065.0)(15.0()121.0(20)()(+++=s s s s s G s G c (6) 验证001.45)(180=+=c ωϕγ满足性能指标要求。
自动控制原理02常用串联校正装置及其特性
串联超前校正装置
R1
U A R2
C
(3)串联超前校正装置的有源网络实现
i1 i3
R3
i2
R0 R1 R3 R2 R3 R1 R2 R3 _ Cs 1 U U o ( s) R1 R2 R1 R2 i i 0 Uo U i ( s) R0 R3Cs 1 图6-10 有源超前网络
PI控制器--工程设计常用
1/T
_
( )
Ui
R0
Uo
图6-16 PI控制器
0 -450 -900
U o (s) Ts 1 传递函数: K U i ( s) Ts
R1 K R0
图6-17 PI控制器频率特性
说明:PI控制器给系统增加了一个积分 环节,改善了系统的稳态性能
T R1C
,R1、R2远远大于R3、R4, 式(6-31)可转化为(6-27)。
Tb
R4C2
6.2.3
串联滞后超前校正装置
C0
R1
PID控制器--工程设计常用
传递函数:
1 U o (s) C1s 1 U i (s) R0 C0 s 1 R0 C0 s R1 R1 ( R1C1s 1)(R0C0 s 1) R0 R1C1s
对数频率特性
L ( )
0 1/T
m
1/bT
20lgb
特点: 用其高频幅值衰减特
-20dB/dec
( )
0 -900
m
性,降低系统的开环
截止频率,提高系统 的相位裕度。
图6-13 串联滞后校正频率特性
6.2.2
控制工程基础第五章——校正
三 系统常用校正方法(2)
前馈校正 (复合控制)
对输入的
对扰动的
系统校正的基本思路
系统的设计问题通常归结为适当地设计串 联或反馈校正装置。究竟是选择串联校正还是 反馈校正,这取决于系统中信号的性质、系统 中各点功率的大小、可供采用的元件、设计者 的经验以及经济条件等等。
一般来说,串联校正可能比反馈校正简单, 但是串联校正常需要附加放大器和(或)提供隔离。 串联校正装置通常安装在前向通道中能量最低的地方。 反馈校正需要的元件数目比串联校正少,因为反馈校 正时,信号是从能量较高的点传向能量较低的点,不 需要附加放大器。
显然不满足要求。
令 20lgG(j0)0 或 G0(j0) 1 可求得ω0,再求得γ。
☆ 超前校正设计的伯德图
☆ 超前校正设计⑵
☆ 超前校正设计⑶
⒊确定超前校正装置的最大超前相位角
m4 52 75 23
⒋确定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①确定参数α ②确定ωm
1 1 s sii n n m m1 1 s sii2 2n n 3 32.28
PID 传递 函数
G c(s)U E ((s s))K PK I1 sK D s
Gc(s)KP(1T1IsTDs)
KP——比例系数;TI——积分时间常数; TD——微分时间常数
二 PID控制器各环节的作用
比例环节 积分环节 微分环节
即时成比例地反映控制系统的偏差 信号,偏差一旦产生,控制器立即产 生控制作用,以减少偏差。
为了充分利用超前装置的最大超前相位角,一般取校正后系统的
开环截止频率为 0 m 。故有 Lc(m)L(0 ' )0d B
于是可求得校正装置在ωm处的幅值为
2 lG 0 g c (jm ) 1 l0 g 1 l2 0 g .2 3 8 .5 d8 B最后得校正装置
串联校正和反馈校正
20lg b 20lg Go ( jc' ) 20dB
可求出滞后网络参数b=0.1。
当b=0.1时,为了确保滞后网络在ωc’处只有5 滞后相角,则应使滞 后校正网络的第二交接频率1/bT= ωc’ /10,即1/bT=0.3弧度/秒, 由此求出滞后网络时间常数T=33.3秒,即第一交接频率为1/T=0.03 弧度/秒。
20
性 改。善稳态精度。
40 20
20 l1
T
T
0
T1
60
90 180
滞后-超前校正
Gc
s
R1Cs 1R2Cs R1Cs 1R2Cs 1
1
R1C 2 s
1、滞后-超前网络
串联校正
X
i
s
E
s
Gc
s
控制器
-
N s
对象
X o s
在系统主反馈回路内采用的 校正方法,校正装置串联在系统 的前向通道中。
反馈校正
Xi s Es
--
N s
控制器
对象
Gc s
Xo s
在系统主反馈回路内采用的 校正方法,在系统中增加某些局 部反馈环节。
串联校正
串联超前校正频率特性法的步骤
(1)根据稳态性能的要求,确定系统的开环放大 系数K;
(2)利用求得的K值和原系统的传递函数,绘制原 系统的伯德图;
(3) 在 伯 德 图 上 求 出 原 系 统 的 幅 值 和 相 角 裕 量 , 确定为使相角裕量达到规定的数值所需增加的 超前相角,即超前校正装置的φm值,将φm值 代入式(6-4)求出校正网络参数α,在伯德图上 确定原系统幅值等于-10lgα对应的频率ωc’; 以这个频率作为超前校正装置的最大超前相角 所对应的频率ωm,即令ωm=ωc’;
运用MATLAB进行控制系统串联校正装置的设计
要求 。 个办法即是相位滞后校正 。 这
2串联超前 网络校正
某单位负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G( ) / = S
( 1, + )要求 系统在 单位 斜坡输入 信号 作用 时, 位置输 出
是概 略的。 尽管人们可以借助计算机的帮助, 但对大多 数初学者来说, 很少能够实 际计算 出阶跃响应, 且描绘 出相应曲线 。 MAT AB L 是一个具有多种功能的大型软
t e f cie e s f e to . h e e t n s o t me d v h h
K y r s c l r t n M AT AB; a c d e dn t o k e wo d : aia i ; b o L c sa el a e r w
O前 言
传 统 上 人 们 在 自动 控 制 系 统 分 析 设 计 过 程 中都 使用笔算解决 问题, 运算量很大, 并且画出来的曲线也
稳态性能指标的开环增益为基础, 对系统BO E图保持 D 低频段不变, 将其 中频和高频段的模值加以衰减, 使之
在 中频 段 的特 定点 处 , 到满 足动 态 相 角 稳 定 裕 度 的 达 作者简介: 军(92) 刘 17一, 副教授, 电气工程和智能控制方 从事
‘
面的教 学与研 究。
I统 解 决 方 案 F .
运用 MA L B进行控制系统串联校正装置的设计 TA
刘 军
( 苏财 经 职 业技 术 学 院 电子 系. 苏 淮 安 2 3 0 ) 江 江 2 0 1
摘
要: 串 超前 网络校正装 置为应 用对 象, 以 联 借助MAT AB软件设计 了此校正装 置, L 与通常 的整 定方法比较 , 其优
m eho ,h s eho a d a a e f iu , a yc a gn t d ti m t dh sa v ntg so vs a e s h n igpaa e r a ds vn l rm t s n a i galt fc m p t ga dpo r mm i . esm uai nv rfe e o o o u n n rg a i ng T i lt h o ei d i
(整理)自动控制原理设计实验
编号:自动控制原理Ⅰ实验课题:控制系统串联校正设计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生姓名:黎良贵学号:2008502112014 年 1 月 5 日一、 实验目的:1、了解控制系统中校正装置的作用;2、研究串联校正装置对系统的校正作用。
二、 实验基本原理:1、 滞后-超前校正超前校正的主要作用是增加相位稳定裕量,从而提高系统的稳定裕量,改善系统响应的动态特性。
滞后校正的主要作用则是改善系统的静态特性。
如果把这两种校正结合起来,就能同时改善系统的动态特性和静态特性。
滞后超前校正综合了滞后校正和超前校正的功能。
滞后-超前校正的线路由运算放大器及阻容网络组成。
2、 串联滞后校正串联滞后校正指的是校正装置的输出信号的相位角滞后于输入信号的相位角。
它的主要作用是降低中频段和高频段的开环增益,但同时使低频段的开环增益不受影响。
这样来兼顾静态性能与稳定性。
它的副作用是会在ωc 点产生一定的相角滞后。
三、 实验内容: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设计串联校正装置,使系统满足下列要求静态速度误差系数1S K -≥250ν,相角裕量045≥γ,,并且要求系统校正后的截止频率s rad c /30≥ω。
四、 实验步骤:1、 用MATLAB 软件对原系统进行仿真,讨论校正方案;2、 对校正后的系统进行仿真,确定校正方案;)101.0)(11.0()(0++=s s s Ks G3、设计原系统和校正环节的电模拟电路及元器件有关参数;4、设计制作硬件电路,调试电路,观察原系统阶跃响应并记录系统的瞬态响应数据;5、加入校正装置,系统联调,观察并记录加入校正装置后系统的阶跃响应,记录系统的瞬态响应数据。
五、MATLAB仿真:程序:K=250;G=tf(K,[0.001 0.11 1 0]);[gm,pm,wcg,wcp]=margin(G);T1=10/wcp;b=7;Gc1=tf([T1 1],[b*T1 1])G1=G*Gc1;G10=feedback(G,1);step(G10)gridfigure[mag,pha,w]=bode(G1);Mag=20*log10(mag);[gm1,pm1,wcg1,wcp1]=margin(G1);phi=(45-pm1+20)*pi/180;alpha=(1+sin(phi))/(1-sin(phi));Mn=-10*log10(alpha);wcgn=spline(Mag,w,Mn);T=1/wcgn/sqrt(alpha);Tz=alpha*T;Gc2=tf([Tz 1],[T 1])G2=G1*Gc2;bode(G,'r',G2,'g')gridfiguregrid[gm2,pm2,wcg2,wcp2]=margin(G2)G11=feedback(G2,1);step(G11)grid结果:滞后校正网络传递函数:0.2126 s + 1------------1.488 s + 1超前校正网络传递函数:0.1039 s + 1--------------0.008316 s + 1校正之后的幅值裕量,相角裕量,相角交接频率,截止频率:gm2 =5.5355pm2 =49.2677wcg2 =105.9038wcp2 =34.0080其中相角裕量,截止频率分别为49.2677,34.0080均大于题目要求的45和30,仿真符合要求。
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基于根轨迹的串联校正设计
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基于根轨迹的串联校正设计与频域法相似,利用根轨迹法进行系统的设计也有两种方法:1)常规方法;2)Matlab方法。
Matlab的根轨迹方法允许进行可视化设计,具有操作简单、界面直观、交互性好、设计效率高等优点。
目前常用的Ma tlab设计方法有:1)直接编程法;2)Matlab控制工具箱提供的强大的Rltool工具;3)第三方提供的应用程序,如CTRLLAB等。
本节在给出根轨迹的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将重点介绍第一、二种方法。
6.4.1 超前校正关于超前校正装置的用途,在频率校正法中已进行了较详细的叙述,在此不再重复。
利用根轨迹法对系统进行超前校正的基本前提是:假设校正后的控制系统有一对闭环主导极点,这样系统的动态性能就可以近似地用这对主导极点所描述的二阶系统来表征。
因此在设计校正装置之前,必须先把系统时域性能的指标转化为一对希望的闭环主导极点。
通过校正装置的引入,使校正后的系统工作在这对希望的闭环主导极点处,而闭环系统的其它极点或靠近某一个闭环零点,或远离s平面的虚轴,使它们对校正后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最小。
是否采用超前校正可以按如下方法进行简单判断:若希望的闭环主导极点位于校正前系统根轨迹的左方时,宜用超前校正,即利用超前校正网络产生的相位超前角,使校正前系统的根轨迹向左倾斜,并通过希望的闭环主导极点。
(一)根轨迹超前校正原理设一个单位反馈系统,G0(s)为系统的不变部分,Gc(s)为待设计的超前校正装置,Kc为附加放大器的增益。
绘制G0(s)的根轨迹于图6—19上,设点S d为系统希望的闭环极点,则若为校正后系统根轨迹上的一点,必须满足根轨迹的相角条件,即∠Gc(S d)G0(S d)=∠Gc(S d)+G0(S d)=-π图6-18于是得超前校正装置提供的超前角为:(6-21)显然在S d已知的情况下,这样的Gc(s)是存在的,但它的零点和极点的组合并不唯一,这相当于张开一定角度的剪刀,以S d为中心在摆动。
自动控制原理线性系统串联校正实验报告五..
武汉工程大学实验报告专业 电气自动化 班号 指导教师 姓名 同组者 无实验名称 线性系统串联校正实验日期 第 五 次实验 一、 实验目的1.熟练掌握用MATLAB 语句绘制频域曲线。
2.掌握控制系统频域范围内的分析校正方法。
3.掌握用频率特性法进行串联校正设计的思路和步骤。
二、 实验内容1.某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s s Ks G ,试设计一超前校正装置,使校正后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120-=s K v ,相位裕量050=γ,增益裕量dB K g 10lg 20=。
解:取20=K ,求原系统的相角裕度。
num0=20; den0=[1,1,0]; w=0.1:1000;[gm1,pm1,wcg1,wcp1]=margin(num0,den0); [mag1,phase1]=bode(num0,den0,w);[gm1,pm1,wcg1,wcp1] margin(num0,den0) grid; ans =Inf 12.7580 Inf 4.4165 由结果可知,原系统相角裕度7580.12=r ,srad c /4165.4=ω,不满足指标要求,系统的Bode 图如图5-1所示。
考虑采用串联超前校正装置,以增加系统的相角裕度。
1010101010幅值(d b )--Go,-Gc,GoGcM a g n i t u d e (d B )1010101010P h a s e (d e g )Bode DiagramGm = Inf dB (at Inf rad/sec) , P m = 12.8 deg (at 4.42 rad/sec)Frequency (rad/sec)图5-1 原系统的Bode 图由),3,8.12,50(00000c m c Φ=Φ=+-=Φ令取为原系统的相角裕度εγγεγγ,mm ϕϕαsin 1sin 1-+=可知:e=3; r=50; r0=pm1;phic=(r-r0+e)*pi/180;alpha=(1+sin(phic))/(1-sin(phic)) 得:alpha = 4.6500[il,ii]=min(abs(mag1-1/sqrt(alpha)));wc=w( ii); T=1/(wc*sqrt(alpha)); num0=20; den0=[1,1,0]; numc=[alpha*T,1]; denc=[T,1];[num,den]=series(num0,den0,numc,denc); [gm,pm,wcg,wcp]=margin(num,den); printsys(numc,denc) disp('校正之后的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printsys(num,den) [mag2,phase2]=bode(numc,denc,w); [mag,phase]=bode(num,den,w); subplot(2,1,1);semilogx(w,20*log10(mag),w,20*log10(mag1),'--',w,20*log10(mag2),'-.'); grid; ylabel('幅值(db)'); title('--Go,-Gc,GoGc'); subplot(2,1,2); semilogx(w,phase,w,phase1,'--',w,phase2,'-',w,(w-180-w),':'); grid; ylabel('相位(0)'); xlabel('频率(rad/sec)');title(['校正前:幅值裕量=',num2str(20*log10(gm1)),'db','相位裕量=',num2str(pm1),'0';'校正后:幅值裕量=',num2str(20*log10(gm)),'db','相位裕量=',num2str(pm),'0'])1010101010-100-5050幅值(d b )--Go,-Gc,GoGc1010101010-200-150-100-50050相位(0)频率(rad/sec)图5-2 系统校正前后的传递函数及Bode 图 num/den = 0.35351 s + 1-------------- 0.076023 s + 1校正之后的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num/den = 7.0701 s + 20 -----------------------------0.076023 s^3 + 1.076 s^2 + s 系统的SIMULINK 仿真:校正前SIMULINK 仿真模型:单位阶跃响应波形:校正后SIMULINK仿真模型:单位阶跃响应波形:分析:由以上阶跃响应波形可知,校正后,系统的超调量减小,调节时间变短,稳定性增强。
控制系统的综合与校正
图6.16 校正前后系统的开环对数渐近幅频特性
一定的宽度,同时又要考虑原系统的特性, 即高频段应与原系统特性尽量有一致的斜 率。由于原系统特性是按K=Kv=1000 (l/ s)绘制的,因此期望特性的低频段应与原系 统特性重合。这样考虑后,可使校正网络 简单且易于实现。根据以上分析作期望特 性:
是幅值改变
倍, 并且随ω的改
变而改变。
• 6.1.3 PI控制(比例+积分)
• 具有比例加积分控制规律的控制器, 称为比例积分控制器(或称PI控制 器),如图6.5所示。
• 其中:
(6.5)
图6.5 PI控制器
• 控制器输出的时间函数:
(6.6)
• 讨论方便,令比例系数KP=1则式(6.5)变 为:
(6.31)
(6.32) • ④应用图解法确定能产生相角为
超前网络的零点极点位置, 即串联超前校正
• ⑤验算性能指标。
• 6.3.2 • 如前所述,当原系统已具有比较满意
的动态性能,而稳态性能不能满足要 求时,可采用串联滞后校正。 • 应用根轨迹法设计串联滞后校正网络, 可归纳为如下步骤:
• ①作出原系统的根轨迹图, 根据调节时间的 要求,
• 其中:
(6.1)
图6.3 P控制器
• 6.1.2 PD控制(比例+微分)
• 具有比例加微分控制规律的控制器称 为比例加微分控制器(或称PD控制器), 如图6.4所示。
• 其中:
(6.2)
图6.4 PD控制器
(6.3)
(6.4)
• 式(6.4)表明, PD控制器的输入信号为正弦
函数时, 其输出仍为同频率的正弦函数, 只
ωc=4.47(rad/s), 相角裕度为-16.6°, 说明
机电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自控实验三
机电控制工程基础实验报告自控实验三实验三控制系统串联校正实验时间实验编号同组同学一、实验目的1.了解和掌握串联校正的分析^p 和设计方法。
2.研究串联校正环节对系统稳定性及过渡过程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1.设计串联超前校正,并验证。
2.设计串联滞后校正,并验证。
三、实验原理1.系统结构如下图所示:图 SEQ 图 \ARAB 1 控制系统结构图其中Gc(S)作为校正环节,可放置在系统模型中来实现,也可使用模拟电路的方式由模拟机实现。
2.系统模拟电路如下图所示:图 SEQ 图 \ARAB 2 控制系统模拟电路图取。
3.未加校正时时GC4.加串联超前校正时GCs=aTs+1Ts+15.加串联滞后校正时GCs四、实验设备?1.数字计算机2,电子模拟机3,万用表4,测试导线五、实验步骤?1.?熟悉HHMN-1电子模拟机的使用方法。
将各运算放大器接成比例器,通电调零。
断开电,按照系统结构图和传递函数计算电阻和电容的取值,并按照模拟线路图搭接线路。
2.?将D/A1与系统输入端Ui连接,将A/D1与系统输出端Uo连接(此处连接必须谨慎,不可接错)。
线路接好后,经教师检查后再通电;3.?在桌面用鼠标双击“MATLAB”图标后进?入在命令行处键入“autolab”进入实验软件系统;4.?在系统菜单中选择实验项目,选择“实验三”?,在窗口左侧选择“实验模型”?;?5.?分别完成不加校正,加入超前校正,加入滞后校正的实验。
在系统模型上的“Manual?Switch”处可?设置系统是否加入校正环节,在“GC6.?绘制以上三种情况时系统的波特图;7.?采用示波器(Scope)观察阶跃响应曲线。
观测实验结果记录实验数据,绘制实验结果图形,完成?实验报告。
六、实验结果原系统原系统阶跃响应曲线如下图 SEQ 图 \ARAB 3原系统时域阶跃响应曲线其阶跃响应性能参数如下σTT46.55170.62135.4670表格 1 原系统阶跃响应性能参数原系统Bode图如下图 SEQ 图 \ARAB 4原系统Bode图超前校正系统超前校正系统阶跃响应曲线如下图 SEQ 图 \ARAB 5超前校正系统时域阶跃响应曲线超前校正后,系统阶跃响应性能参数如下σTT22.98290.51041.8955表格 2 超前校正系统阶跃响应曲线超前校正系统Bode图如下图 SEQ 图 \ARAB 6超前校正系统Bode图滞后校正系统滞后校正系统阶跃响应曲线如下图 SEQ 图 \ARAB 7滞后校正系统时域阶跃响应曲线滞后校正后,系统阶跃响应性能参数如下σTT18.59902.654012.9330表格 3 滞后校正系统阶跃响应性能参数滞后校正后系统Bode图如下图 SEQ 图 \ARAB 8滞后校正系统Bode图截止频率和稳定裕度计算在命令窗口输入相关命令,在得到的图形中读出系统的相角裕度γ、截止频率ωc项目系统项目系统γ/°ω原系统281.88超前校正47.42.38滞后校正54.80.449结果分析^p超前校正实验结果分析^p首先从系统频率特性曲线Bode图可以看出,经过超前校正后的系统在校正点处的性能有所改善。
串联校正装置设计的一般方法及步骤
串联校正装置设计的一般方法及步骤串联校正装置在控制系统设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可以改善系统的性能,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
下面将介绍串联校正装置设计的一般方法及步骤:一、明确系统性能需求首先,需要明确控制系统需要满足的性能需求,包括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等。
这些性能需求将直接决定串联校正装置的类型和参数。
二、分析系统稳定性在明确了系统性能需求后,需要对控制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
通过计算系统的极点和零点,判断系统是否稳定。
如果系统不稳定,需要设计相应的串联校正装置来改善系统的稳定性。
三、选择合适的串联校正装置根据系统性能需求和稳定性分析结果,选择合适的串联校正装置。
常用的串联校正装置包括:超前校正、滞后校正、滞后-超前校正等。
不同的串联校正装置具有不同的频率特性,可以用来改善系统的不同性能指标。
四、设计串联校正装置参数在选择了合适的串联校正装置后,需要设计其参数。
参数设计需要根据系统性能需求、稳定性分析结果以及串联校正装置的特性进行。
通常,可以通过调整超前、滞后环节的增益和时间常数等参数来优化系统的性能。
五、实验验证与调整在完成串联校正装置的设计后,需要进行实验验证,以确认设计是否满足系统性能需求。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对系统进行测试和调整,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达到预期要求。
如果实验结果不满足要求,需要对串联校正装置的参数进行调整,直到达到满意的结果。
六、集成到控制系统最后,将设计的串联校正装置集成到控制系统中。
在集成过程中,需要注意与原有系统的匹配问题,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干扰和波动。
同时,还需要对控制系统进行实际的运行测试,以确保整个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并满足性能需求。
综上所述,串联校正装置设计的一般方法及步骤包括明确系统性能需求、分析系统稳定性、选择合适的串联校正装置、设计串联校正装置参数、实验验证与调整以及集成到控制系统中。
这些步骤需要按照顺序逐步进行,以确保设计的串联校正装置能够有效地改善控制系统的性能。
控制系统综合设计
控制系统综合设计(总1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中央民族大学控制系统综合设计报告课程控制系统综合设计姓名学号指导教师一 、设计目的1. 掌握控制系统的设计与校正方法、步骤。
2. 掌握对系统相角裕度、稳态误差和剪切频率以及动态特性分析。
3. 掌握利用MATLAB 对控制理论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技能。
4.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任务与要求一、题目要求设单位反馈系统被控对象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s 2.0)(1s 1.0(s 1)s (G 0++=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图,分析系统是否稳定。
2、对系统进行串联校正,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满足指标: (1)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30(2)相角稳定裕度Pm>35º , 幅值稳定裕度Gm>12。
(3)超调量Mp<25%,调节时间Ts<7秒。
3、分别画出校正前,校正后和校正装置的幅频特性图。
4、给出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5、分别画出系统校正前、后的开环系统的奈奎斯特图,并进行分析。
6、在SIMULINK 中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在前向通道中分别接入饱和非线性环节和回环非线性环节,观察分析非线性环节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设计要求1) 分析设计要求,说明校正的设计思路(超前校正,滞后校正或滞后-超前校正;2) 详细设计(包括的图形有:校正结构图,校正前系统的Bode 图,校正装置的Bode 图,校正后系统的Bode 图;3) 用MATLAB 编程代码及运行结果(包括图形、运算结果); 4) 校正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图。
三、设计方法步骤及设计校正构图1、校正前系统分析 a.系统校正前的根轨迹校正前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s 2.0)(1s 1.0(s 1)s (G 0++=源代码:num=[1]; den=[ 1 0]; rlocus(num,den);title('系统校正前根轨迹');结果分析:由根轨迹图可以看出:当增益K 满足0<K<15时系统稳定;K>15时系统变得不稳定。
控制系统校正的设计原理
控制系统校正的设计原理控制系统校正的设计原理是通过对控制系统进行检测和调整,使其达到预期的性能和稳定性。
校正设计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减小系统的误差,并使系统能够在不同的工况下保持稳定和可靠的运行。
以下是控制系统校正设计的一些基本原理。
1. 误差检测与分析:首先需要对控制系统的误差进行检测和分析。
误差可以分为静态误差和动态误差。
静态误差是指系统在稳态下的偏差,动态误差则是指系统在过渡过程中的偏差。
通过对误差的检测和分析,可以确定所需的校正策略和方法。
2. 校正模型建立:校正设计的第一步是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利用传递函数、状态空间模型或其他数学方法来描述系统的动态特性。
校正模型的建立是校正设计的基础,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系统的行为和性能,并作为校正过程中的参考。
3. 校正方法选择:根据校正设计的目标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校正方法。
常见的校正方法包括增益校正、相位校正、时间延迟校正等。
不同的校正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系统和校正需求,选择恰当的校正方法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4. 校正过程设计:校正过程设计是校正设计中的关键步骤。
根据校正方法的选择,设计出合理的校正过程。
校正过程一般包括系统的输入输出信号获取、信号处理和计算、校正参数的确定等步骤。
设计良好的校正过程可以提高校正的效率和准确性。
5. 校正效果评估:在完成校正过程后,需要对校正效果进行评估。
校正效果评估可以通过比较校正前后的系统性能指标、误差大小等来进行。
如果校正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要求,即达到了设计指标,那么校正过程可以结束。
如果校正效果不理想,可以重新调整校正参数,或者尝试其他的校正方法。
6. 长期稳定性考虑:除了短期的校正设计,还需要考虑系统的长期稳定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系统的参数和性能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定期进行校正和调整,以确保系统始终能够保持良好的性能和稳定性。
以上是控制系统校正设计的一些基本原理。
校正设计是控制系统工程中重要的环节,能够帮助提高系统的控制性能和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名称: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题目:控制系统串联综合校正设计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姓名:学号: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设计题目:自动控制系统串联综合校正设计二、设计任务:1.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确定2.串联综合校正的原理分析3.传递函数及原理公式的推导计算4.实例系统的校正设计三、设计计划:第一天选择课程设计题目,确定课程设计任务第二天根据课程设计任务进行查阅资料第三天进行整理资料及设计方案选择第四天进行可行性分析并进行校正分析第五天进行电脑排版并输出四、设计要求:通过自动控制系统综合校正的设计更好的掌握和应用经典控制理论,并进行可行性分析进行校正设计,得出设计结论。
指导教师:教研室主任:时间:2007年 1月 18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课程设计成绩评定表综合法又称期望特性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按照设计任务的性能指标,构造期望的数学模型,然后选择校正装置的数学模型,使系统校正后的模型等于期望的数学模型。
虽然综合法得到的校正环节的数学模型一般比较复杂,在应用中受限,但其方法本身简单,仍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尤其是对校正装置的选择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这是一种在频域范围进行的校正方法。
频域法进行的校正比较简单,但其设计的指标是间接指标,所以它只是一种间接的方法。
本设计的重点是要绘制出希望的频域特性曲线,然后得出校正环节的频域特性曲线,进而写出校正环节的传递函数。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的设计带有经验成分,而且其设计过程一般仅适用于最小相位系统。
关键词:校正装置;数学模型;传递函数;系统指标;特性曲线1 宗述 (1)2 系统校正中的基本问题 (1)2.1 被控对象 (1)2.2 性能指标 (1)2.3 系统带宽的确定 (2)3 串联综合法校正原理 (3)3.1 原理概述 (3)3.2 公式推导 (3)3.2.1 传递函数计算 (3)3.2.2 相角裕度计算 (5)3.3 总结求法 (7)4 校正实例 (8)4.1 设计要求 (8)4.2 设计步骤 (8)5 结论 (10)6 设计体会 (11)参考文献 (12)1 综述随着现代的科技不断发展,自动控制技术在众多领域中显得越来越重要。
所谓自动控制,是指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装置或设备,使被控对象(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等)的被控量(某个工作状态或参数)自动的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
在自动控制的各个环节之中校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尤其要认真掌握好校正的原理、方式和方法。
根据被控对象及给定的技术指标要求设计自动控制系统,需要进行大量的分析计算。
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既要保证所设计的系统有良好的性能,满足给定技术指标的要求;又要照顾到便于加工,经济性好,可靠性高。
在设计过程中,既要有理论指导,也要重视实践经验,往往还要配合整体和局部的实验。
当被控对象给定后,按照被控对象的工作条件,被控信号应具有的最大速度和加速度要求等,可以初步选定执行元件的型式,特性和参数。
然后,根据测量精度、抗扰能力、被测信号的物理性质、测量过程中的惯性及非线性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测量变送元件。
在此基础上,设计增益可调的前只置放大器与功率放大器。
这些初步选定的元件以及被控对象适当组合起来,使之满足表征控制精度、阻尼程度和响应速度的性能指标要求。
如果通过调整放大器增益后仍然不能全面满足设计要求的性能指标,就需要在系统中增加一些校正装置。
所谓校正,就是在系统中加入一些其参数可以根据需要而改变的机构或装置,使系统整个特性发生变化,从而满足给定的各项性能指标。
本设计研究线性定常控制系统的校正方法。
校正的方法有多种,本设计中运用的是串联综合法校正方式。
2 系统校正中的基本问题2.1 被控对象被控对象和控制装置同时设计是比较合理的。
充分发挥控制的作用,往往能使被控对象获得特殊的、良好的技术性能,甚至使复杂的被控对象得以改造而变得异常简单。
某些生产过程的合理控制可以大大简化工艺设备。
然而,相当多的场合还是先给定受控对象,之后进行系统设计。
但无论如何,对受控对象作充分的了解是不容置疑的。
要详细了解对象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如那些参量需要控制、那些参量能够测量、可以通过那几个机构进行调整、对象的工作环境和干扰如何,等等。
还必须尽可能准确地掌握受控对象的动态数学模型,以及对象的性能要求,这些都是系统设计的主要依据。
2.2 性能指标进行控制系统的校正设计,除了应已知不可变部分的特性与参数外,需要已知对系统提出的全部性能指标。
性能指标通常是由使用单位或被控对象的设计制造单位提出的。
不同的控制系统对性能指标的要求有不同的侧重。
例如,调速系统对平稳性和稳态精度要求较高,而随动系统则侧重于快速性要求。
一般校正系统的原理框图如图2-1所示图2-1 正系统的原理框图性能指标的提出,应符合实际系统的需要与可能。
一般说,性能指标不应当比完成给定任务所需要的指标更高。
例如,若系统的主要要求是系统具备较高的稳态工作精度,则不必对系统的动态性能提出不必要的过高要求。
实际系统能具备的各种性能指标,会受到组成元部件的固有误差、非线性特性、能源的功率以及机械强度等各种实际物理条件的制约。
如果要求控制系统应具备较快的响应速度,则应考虑系统能够提供的最大速度及加速度,以及系统容许的强度极限。
除了一般性指标外,具体系统往往还有一些特殊要求,如低速平稳性、对变载荷的适应性等,也必须在系统设计时分别加以考虑。
在控制系统设计中,采用的设计方法一般依据性能指标的形式而定。
如果性能指标以单位阶跃响应的峰值时间、调节时间、超调量、阻尼比、稳态误差等时域特征量给出时,一般采用根轨迹法校正;如果性能指标以系统的相角裕度度、谐振峰值、闭环带宽、静态误差系数等频域特征量给出时,一般采用频率法校正。
目前,工程技术界多采用频率法。
2.3 系统带宽的确定性能指标中的带宽频率 b ω的要求,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指标。
无论采用哪种校正方式,都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既能以所需精度跟踪输入信号,又能抑制噪声扰动信号。
在控制系统实际运行中,输入信号一般是低频信号,而噪声信号则一般是高频信号。
因此,合理选择控制系统的带宽,在系统设计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显然,为了使系统能够准确复现输入信号,要求系统具有较大的带宽;然而从抑制噪声角度看,又不希望系统的带宽过大。
此外,为了使系统具有较高的稳定裕度,希望系统开环对数幅频特性在截止频率c ω 处的斜率为 -20dB/dec ,但从要求系统具有较强的从噪声中辨识信号的能力来考虑,却又希望 c ω处的斜率小于-40dB/dec 。
由于不同的开环系统截止频率c ω对应于不同的闭环系统带宽频率b ω,因此在系统设计时,必须选择切合实际的系统带宽。
通常,一个设计良好的实际运行系统,其相角裕度具有︒45左右的数值。
过低于此值,系统的动态性能较差,且对数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弱;过高于此值,意味着对整个系统及其组成部件要求太高,因此造成实现上的困难,或因此不满足经济性要求,同时由于稳定程度过好,造成系统动态过程缓慢。
要实现︒45 左右的相角裕度要求,开环对数幅频特性在中频区的斜率应为 -20dB/dec ,同时要求中频区占据一定的频率范围,以保证在系统参数变化时,相角裕度变化不大。
过此中频区后,要求系统幅频特性迅速衰减,以削弱噪声对系统的影响。
这是选择系统带宽应该考虑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进入系统输入端的信号,既有输入信号r(t),又有噪声信号n(t) ,如果输入信号的带宽为 0~M ω,噪声信号集中起作用的频带为n ωω~1,则控制系统的带宽频率通常取为M b ωω)10~5(= 且使 n ωω~1处于0~b ω范围之外,如图2-2所示。
图2-2 系统带宽的确定3 串联综合法校正原理3.1 原理概述综合校正方法将性能指标要求转化为期望开环对数幅频特性,再与待校正系统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比较,从而确定校正装置的形式和参数。
该方法适用于最小相位系统。
3.2 公式推导从频率特性角度,校正装置的对数幅频特性为)()()(0ωωωL L L c -=其中,)(0ωL 是未校正系统的开环幅频特性;)(ωc L 是校正环节的对数幅频特性;L(ω)是满足给定性能指标的期望开环对数幅频特性,既“期望特性”。
3.2.1 传递函数计算该系统开环频率特性为)()()(0ωωωj G j G j G c =根据性能指标要求,可以拟订参数规范化的开环期望对数幅频特性20)(|lg ωj G | ,则串联校正装置的对数幅频特性为20|)(|lg 20|)(|lg 20|)(|lg 0ωωωj G j G j G c -=对于调节系统和随动系统,期望对数幅频渐近特性的一般形状如图3-1所示。
该图表示中频区斜率为-40~ -20~ -40(即—2—1—2型)的对数幅频特性,相应的传递函数为 G()1()1(322ωωss s K ++ (3-1)图3-1 期望特性 其相频率特性32180)(ωωωωωϕarctg arctg -+︒-=因而 32)(180)(ωωωωωϕωγarctg arctg -=+︒= (3-2)由0)(=ωωγd d ,解出产生max γ的角频率32ωωω=m (3-3)表明m ω正好是交接频率2ω和3ω的几何中心。
其中,221T =ω及331T =ω。
将式 (3-3)代入(3-2),并由两角和的三角公式,得32233223221)(ωωωωωωωωωωωωγ-=+-=m m mm tg 因而 2323)(sin ωωωωωγ+-=m (3-4) 若令H=3223T T =ωω,表示开环幅频特性)(lg 20ωj G 上斜率为dec dB /20-的中频区宽度,则式(3-4)可以写为11arcsin)(max +-==H H n ωγγ 或者11)(sin 1-+=H H m ωγ(3-5) 3.2.2 相角裕度计算下面分析最大相角裕度m ω与截止频率c ω的关系。
由图2不难求出)(m mc j G ωωω= (3-6) 若取1M M r =>1,如图3-2所示,可以算出1)(211-==M M OP j G m ω (3-7)图3-2 从等M 图确定|)(ωj G |因此有12-=rr mcM M ωω,r M >1 (3-8)上式说明,c m ωω<, 且通常有 c m ωω≈。
所以,γωγ≈)(m ,故式(6-43)可近似表示为11s i n 1-+=H H γ (3-9) 其中,γ 为期望特性系统的相角裕度。
由于γsin 1≈r M (3-10) 故有11-+=H H M r (3-11) 或者11-+=r r M M H (3-12) 上式表明,中频区宽度H 与谐振峰值r M 一样,均是描述系统阻尼程度的频域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