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3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件人民版必修2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289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289人民版PPT课件

经济体制的局部调整。
二、苏联的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1954-1964)

据材料,归纳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并分析评价
突 破
材料六:1955年以前,国家下达的生产计划指
口 标多达280项,详尽规定各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
播种时间、技术措施、收割期限、产量等等,限制
农 了广大农庄干部和庄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955年
二、苏联的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1954-1964)

据材料,归纳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并分析评价
突 破 口
材料五:1958年 ,…决定将拖拉机等农业机器卖给集
体农庄,并将机器拖拉机站改组为机器修配站。这项决定
受到农民欢迎,但是,赫鲁晓夫要求过急。到1959年1月, 80%的集体农庄买下弊了端农:业急机于器求,成全,国缺8乏00实0个事机求器是拖的拉精机神站
业 果作树用、:奶副牛业的经实济物迅税速。发在展政;府农的贸鼓市励场下繁,荣副;业提经高济农迅民速生发活水
展。到1959年,几乎每个农户都养了奶牛。此外,城镇居
民还养了350万头奶牛,羊的头数增长了一倍,猪和家禽的
数量也大大增加。果园又兴旺起来。私人农产品的销售价
格从1954年起开始下降,农贸市场日趋繁荣。
材料体现了苏联当时存在着哪些问题?
二、苏联的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1954-1964)
(1)内容
突 破 口
农 业

二、苏联的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1954-1964)
据材料,归纳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并分析评价
突 破
材料一:过去,集体农庄每年要向国家义务交
口 售一定数量的农产品,其价格低于成本。1958年6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件人民版必修2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件人民版必修2

三、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改革) 1.内容 (1)经济:制定发展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 (2)政治 ①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 义”。 ②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 ③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④将苏联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 2.影响 (1)使苏联社会危机进一步加剧。 (2)最终导致_苏___联__解体。
3.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 ) 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 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 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 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 4.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 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 )
5.苏东剧变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失败。( × ) 说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一 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1.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 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 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6.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处理好其与政治体制改革 的关系,特别要保持政治的稳定。
1.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 调整,但二者的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重在农业,勃列日 涅夫改革重在工业。( √ )
2.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效果不佳说明改革错误。 (× )
说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效果不佳不能说明他 们的改革是错误的,而是改革的思路错了。苏联的改革必须果 断地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素材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素材人民版必修2

第三节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素材苏共“二十大”在1956年2月举行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作的中央工作报告提出了关于国内外形势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一些新观点。

国际方面,赫鲁晓夫强调了两种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及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这是对斯大林“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的修正;国内方面,赫鲁晓夫强调恢复和加强法制,为“列宁格勒案件”等冤案平反,改变保安机关权力不受制约的非正常状态;党的建设方面,赫鲁晓夫要求批判“个人崇拜”,恢复“集体领导原则”。

苏共“二十大”表明,赫鲁晓夫试图通过批判斯大林,为推行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开辟道路。

从总体上看,此举顺应当时人心思变的大趋势,所以获得了党内外的广泛支持,但同时也激化了赫鲁晓夫与中央领导层中保守势力的矛盾,同时也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赫鲁晓夫执政期间,苏联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且主要集中在农业方面。

从1953年开始,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农副业生产和大规模开垦荒地等一系列措施,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953年~1958年间,农业产量平均增长率达6.8%,农民年收入从平均每户1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

1950~1960年,在农业人口减少了1100万的情况下,农业产量仍明显增加。

在工业方面,尽管赫鲁晓夫推行的改革并不成功,但苏联工业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势头。

1951~1965年,苏联工业的年平均增长率达10.7%,钢铁、煤炭和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的产量都逐年增加。

军事科技水平继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1953年,苏联在美国之后不到一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57年,又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枚洲际导弹;同年,苏联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1961年,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也成功上天。

但在斯大林时代成长起来的赫鲁晓夫,最终未能彻底摆脱思想上的束缚。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309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309人民版PPT课件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经济改革带来什 么启示?
(1)一定要抓好执政党建设; (2)改革要以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但不能背离社会主 义原则和方向; (3)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必须从实际出 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 (4)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 点;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 发展中自我完善;
试比较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改革的异同?
相同点:
①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②结果: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后期停滞不前; ③失败原因:两者都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没有从根本上破除 “斯大林模式”;
不同点:
内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点在农业,后者的重点在工业;
苏联解体的原因?
材料一: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提出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变色”。
材料五:苏联有丰富的资源但开发利用得不好,军工方面的科技成果也没有很好
运僵用化于发的展经整个济经体济制。首、先结经济构结和构战不合略理不,过能分适强应调发时展代重工的业发,展特别变是化军事;
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慢,影响了群众的积极性。
苏联解体的原因?
(1)根本原因:僵化的经济体制、结构和战略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3)外部原因: 西方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 (4)其他原因:A.民主制度不健全,法制不完备,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
B.党的建设存在严重问题;
“我们在近70年的时间 里走入了一条死胡同,偏离 了人类的康庄大道。无论承 认这一点有多么痛苦,经济 意识形态的理想化扭曲了最 基础的财产关系,导致我国 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忘记 过去,就意味着没有良心, 但要想回到过去,就意味着 没有脑袋。”

高中历史人民必修二课件: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3课

高中历史人民必修二课件: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3课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3课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 1.掌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革到戈尔巴乔夫改 改革的基本史实。
革的基本历程,认 2.理解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
识社会主义改革的 尔巴乔夫改革的原因、特点与结果。
复杂性、艰巨性和 3.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改革失败的原
提示
2.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史料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 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 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 1.3% , 其 后 五 年 又 下 降 2.6% 。 第 三 阶 段 , 从 70 年 代 末 到 80 年 代 初 , 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史料解读] 史料中三个阶段的增长率“8.4%”“7.1%”“2.8%”。从横向看呈增 长趋势,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从纵向看,数据递减, 说明苏联经济出现停滞。从侧面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面临困境,最终以 失败而告终。
易混易错
思维点拨
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
主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改革
1.赫鲁晓夫的改革 史料 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由雕刻家涅伊兹维斯特内 设计的,用黑白两种颜色的大理石搭配而成, 极具特色。涅伊兹维斯特内在评价自己这件 特殊作品时说,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 “包含着永恒的矛盾,①光明的进步的因素 同②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
3.评价 (1)进步性: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 斯大林模式 ,打开了苏联社会主 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2)局限性: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 未能从根本上 打破 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互动课堂人民版必修2讲义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互动课堂人民版必修2讲义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3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互动课堂人民版必修2疏导引导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

苏联的农业状况堪忧,工业领域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

与此同时,斯大林继续推行个人崇拜。

(2)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与可能。

2.措施及结果(1)在农业改革上,他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试图改革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以此刺激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还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

初步改革之后,苏联的农业有所好转,但1963年再度出现危机。

(2)赫鲁晓夫还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扩大了地方权力,但并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3)政治上,苏联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斗争,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活动。

但赫鲁晓夫并未找到个人崇拜产生的真正根源,仅把错误归罪于斯大林的个人品质。

大权在握之后,他也搞起了“一言堂”,重新陷入了个人崇拜的泥淖。

3.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改革开始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上台。

在执政前期,勃列日涅夫对赫鲁晓夫时期的政策进行调整。

2.内容将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冲击作用,但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

3.评价改革使苏联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

但是,从70年代初开始,勃列日涅夫过分追求稳定,不思改革,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经济体制基本上原地踏步,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332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332人民版PPT课件
源自美苏两国力量对比项目
年份 美国 苏联 项目
现役武装部队 1968 350 340 洲际导弹
1978 210 440
坦克
1968 8500 32400 潜射导弹
1978 10500 50000
战术飞机
1968 5100 4000 战略轰炸机
1978 4500 4600
水面战舰
1968 360 320 核弹头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2.内容:
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 划指标 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 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 企业实行租赁和承包,出现合资企业; 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家庭农场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3、存在问题与影响
• 问题: • (1)经济改革措施仓促上马,缺乏宏观的 决策和
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领导人接见永载 史册的"征服宇宙空间英雄"尤里.加加林
赫’生平最“得意”之作:
在联合国大会演讲席上,当着 全世界代表脱下大皮鞋,用手 一边大力敲打演讲台,一边大 吐“口水”(口沫横飞)—— 十张纸巾都不够!!!
勃列日涅夫
(1906年-1982年,曾任苏联党、政、军最高领导 人。)
有人说赫鲁晓夫上斯大林的掘墓人 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 种观点?说明理由
提示: (掘墓)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 战的改革家。 (守墓)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赫鲁晓夫 (1894—1971)
赫鲁晓夫的 墓碑用7块黑 白大理石相 向衔接堆砌 而成,代表 了赫氏毁誉 参半的一生
东方 1号
1978 172 240
年份 美国 苏联 1968 1054 858 1978 1054 1400 1968 656 121 1978 656 1015 1968 545 155 1978 432 135 1968 4300 1300 1978 11000 4500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件人民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7.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件人民必修2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目标导航
预习导引
课程标准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 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 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学习要点 1.掌握赫鲁晓夫改革、勃 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 夫改革各自的侧重点及其 影响。 2.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后的改革是不可能一帆风 顺的,社会主义制度需要 在发展中自我完善。
问题导学
当堂检测
——在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实验站、农业学校和科学研究所、农业 原料加工企业、采购机构以及其他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机关和组织中工 作的共产党员联合起来也成立一个边疆区和州的党组织。 为了改进对国民经济的领导,认为在苏共中央、加盟共和国党中央设立 中央工业生产领导局和中央农业生产领导局。 [注]这是 1962 年 11 月 23 日,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上,根据 赫鲁晓夫所作的报告,做出《关于发展苏联经济和改组党对国民经济的 领导的决议》的部分内容。 (1)依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时期加强经济中党的领导的措施。结合所 学知识,指出形成这一结构特征的社会条件。 提示:措施:全国按行业成立工业党组织和农业党组织,国家成立工业生 产领导局和农业生产领导局。 社会条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国家完成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预习导引



三、莫斯科落日
1.戈尔巴乔夫改革 (1)内容:经济上,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战略”。政治上,提出 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倡导“公开 性”“民主化”,纵容自由化思想;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2)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党内、 社会上的思想混乱,整个社会陷入失控 状态;与此同时,民族分裂运动也愈演愈烈。 2.苏联解体:1991 年 12 月 21 日,俄罗斯等 11 国领导人签署了《阿拉木 图宣言》,这标志着苏联完全解体。 预习交流 2 如何从整体上认识苏联的改革? 提示:由于苏联经济问题积重难返,一系列的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 大,1991 年苏联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中解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 变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中自我完善。

历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件人民ppt

历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件人民ppt
改善民生
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 生活水平。
加强党的建设,密切联系群众
党的建设
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密切联系群众
坚持群众路线,深入基层,了解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诉求,及时改进和调整政策措 施。
06
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合作的建 议
加强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积极开展双边及多边交流
加强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多边及双边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共 享经验与资源,促进共同发展。
推动建立新型合作关系
在平等、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社会主义国家合作关系 ,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加强政治对话和沟通
通过高层互访、论坛等多种形式,加强政治对话和沟通,增进相 互理解和信任。
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国家计划经济
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实行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经济 ,推动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进程。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苏联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括党的领导、 苏维埃制度和民族平等。
思想文化控制
苏联实行思想文化控制政策,强化国家对意识形 态的掌控。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01
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完成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国家成
积极参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坚定信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
加强国际共产主义组织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共产主义组织活动,加强与各国共产主义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
维护世界无产阶级权益
关注和维护世界无产阶级权益,推动实现公平、正义和共同发展。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3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件人民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3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件人民

• 思维拓展: 1991 • 2.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 • 苏联解体原因: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政 策上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 策;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
疑难探究
主题
对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三大改革的认识
• 『史料』 • 20世纪50~80年代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 经济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
• (2)政治方面 • ①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______________ ”;纵容自由化 科学社会主义 思想。 • ②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 • ③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________,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 领导地位。 多党制 • 3.结果: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国家政局不稳,经 济滑坡,思想混乱,______________愈演愈烈。
• 思维拓展: • 1.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 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没有从根本上纠正斯大林 模式的弊端,致使苏联的政治经济问题积重难返。
• • • • • • •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目的:改变国民经济发展衰退的趋势,维持苏联的__________地位。 超级大国 2.内容: (1)经济方面 ①改革初期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______________”。 加速发展战略 ②重视__________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科技进步 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的做法。 ③试图以__________ 经济管理

18版高中历史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件人民版必修2

18版高中历史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件人民版必修2

【答案】 A
2.1971 年,苏共二十四大的一份报告提出:“党中央委员会和苏联政府的 出发点是:指令性计划是主要的和有决定意义的……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 节作用来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段材料表明勃列 日涅夫改革( )
A.开始冲击斯大林模式 B.未能突破原有体制 C.遵循了经济发展规律 D.被迫转向政治领域
【提示】
趋势:苏联经济的发展日趋迟缓,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进入
停滞时期。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 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 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
【史论拓展】 比较项 侧重 相 同 点 点 结果 失败 原因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 改革 工业 戈尔巴乔 夫改革 前期是经济领域, 后期是政治领域 失败 进行根本性改革,
探究点 史 料 史料一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比较 解 读 抓住史料中关键信 息:“在最近十年 (1961—1970 年 ) 里 …… 在 按 人 口 平 均计算的产量方面 将超过……美国”。
(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 年)里,
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 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 国。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 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 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 时期完成。 ——齐世荣《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
【解析】 题干中的批驳“市场调节” ,明显地反映出这份报告本身强调的 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政策,这是不尊重经济发展的规律,仍未突破斯大林模 式,据此可以排除 A、C、D 三项。

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件人民版必修2

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时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件人民版必修2
课时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课程标准
学法指导
1.运用列表法比较苏联三次改革的背 1.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
景、内容和结果,体会社会主义改革 基本历程。
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2.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
2.对比中苏两国的改革实践,归纳社 性和曲折性。
会主义改革的宝贵经验和教训。
知识点一 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知识点二 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1.前期改革
(1)内容:重点进展工业改革,推行“__新__经__济__体__制__〞,改进工业管理。 (2)作用 ①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②使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开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③军事实力和__综__合__国__力__增强,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主题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 [史料探究]
1.戈尔巴乔夫改革 史料 伴随着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的“根本变革〞,在“公开性〞“民主化〞和 “政治多元化〞的口号下,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蔓延,社会日益动乱。……苏共的分 裂趋势日益严重,党组织和国家政权陷于半瘫痪状态。 ——?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注:“根本变革〞指改变原有的社会主义制度。 思考 史料中戈尔巴乔夫提出改革口号的错误根源在哪里?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答案 根源: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那么。影响:引起了思想混乱,造成党 的分裂,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第146页) 阅读以上两段材料,结合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情况以及政治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 主义国家改革的认识。 提示 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高度兴旺的生产力的根底上,要大力开展生产力,努 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和僵化的 经济模式阻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必须不断进展改革;传统的苏联模式 缺乏民主,破坏法制,极大地损害社会主义的声誉,因此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 民主法制建立,教条主义和学术领域的批判运动,窒息了马克思主义的战斗气息 和创造精神;社会主义大国必须妥善解决民族问题;执政的共产党必须不断加强 自身建立,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高中历史 专题七第三课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件 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专题七第三课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件 人民版必修2

1、背景 2、内容

第四页,共31页。
3、评价
认识
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 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对赫鲁晓夫的个人 崇拜也开始了。例如:1964年赫鲁晓夫70 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 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 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 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 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 (kāndēng)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 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 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
戈尔巴乔夫
1985.3-1991.12.25
赫鲁晓夫 1953.9-1964.10
勃列日涅夫
1964.10-1982.11
第二页,共31页。
课标要求(yāoqiú)
• 了解(liǎojiě)赫鲁晓夫、• 探讨苏联改革最终
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 受挫的原因
乔夫改革的主要措施 (yuányīn),认识社
• 概述赫鲁晓夫、勃列 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 改革的基本历程
改垮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原因是
()
A.对斯大林模式进行小修小补
C
B.没有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实行政治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D.没有突破原有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 戈尔巴乔夫改革推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
化,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从根本上动摇了共
产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故C项符合题意;
病态疑心,极不信任他人的假货。其中“投过一
颗震动共产党世界的炸弹(zhàdàCn)”是指( )
A.赫鲁晓夫访美
B.古巴导弹危机C.Biblioteka 判斯大林D.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件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3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件人民版必修2

(2)政治上: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活动。 3.结果 没有找到个人崇拜产生的根源,把错误归于 斯大林 的 个 人 品质,使苏联重新陷入了个人崇拜的泥淖。 4.评价 (1)进步性: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 苏联社会主义改的革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2)局限性:缺乏 正确的理论指导 ,没有进行总体的规划和 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1 23 45
解析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 提倡种植玉米。 B项是戈尔巴乔夫时期政治改革的内容; C项是列宁时期; D项是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答案 A
1 23 45
2.有的史学家认为:“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有一半是失败的, 但也说明另一半是成功的。”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C.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 验与教训

案 3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课标要求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 (2)1953年,斯大林的逝世为苏联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契机。 2.改革措施 (1)经济上:①农业方面: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削减 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鼓励大规模开垦荒 地和种植玉米 。②工业方面: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 大 地方权力 。
思考 请结合以上材料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将重点放在哪一方面? 这一做法有何后果? 答案 (1)重点发展重工业,尤其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2)后果:造成经济负担持续增长,农、轻、重工业比例继续 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经济停滞。

高中历史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3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件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3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件人民版必修2
第一,复述。 课本上和老师讲的内容,有些往往非常专业和生硬,不好理解和记忆,我们听课时要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些知识说一说。有时用自己的话可能要啰嗦
一些,那不要紧,只要明白即可。 第二,朗读。 老师要求大家朗读课文、单词时一定要出声地读出来。 第三,提问。 听课时,对经过自己思考过但未听懂的问题可以及时举手请教,对老师的讲解,同学的回答,有不同看法的,也可以提出疑问。这种方法也可以保证
• 【解析】 材料中的改革是在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做出的小修小补, 与新经济政策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完全不同,故A项错误;农产品采 购,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有利于调动农民和农庄的生产积极性,
编后语
听课不仅要动脑,还要动口。这样,上课就能够主动接受和吸收知识,把被动的听课变成了一种积极、互动的活动。这对提高我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口头 表达能力,以及考试时回答主观题很有帮助的。实践证明,凡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学习进步特别快。上课的动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式:
• (1)前期: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使苏
联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
实力和__________大为增强。
综合国力
• (2)后期:20世纪70年代后,勃列日涅夫过分追求稳定,放慢改革步
伐,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各种社会矛盾滋生和积聚,苏 联陷入困境。
• 图解苏联三次改革
• 四、苏联解体
• 1.开始:1991年8月,将苏联改名为“苏__维_埃__主__权__共_和__国__联__盟______”, 使苏联变成松散的邦联。
• 2.加速:“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国家政权发生质变。
• 3《._解__体__:__1_9_9_1_年_》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阿署拉木图宣言 • 4.消失:__1_9_9_1_年12月26日,“苏联”被宣布正式停止存在。

2020春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练习课件人民版

2020春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练习课件人民版
答案 A
解析
答案
5.1985 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为改变国民经济衰退 形势,他( )
A.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 B.在工业方面推行“新经济体制” 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D.提出“加速发展战略”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容易判断 D 正确。
答案 D
解析
答案
6.“虽然开始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仍没有放弃传统的做法, 最后归于失败。”这是对二战后苏联哪位领导人经济改革的评价( )
答案 A
解析
答案
6.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 ) A.苏联经济体制的弊端 B.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C.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D.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解析 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引起了党内外和社 会各种矛盾的滋生和激化,造成了局势动荡,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答案 D
解析
答案
[综合拓展] 7.阅读下列材料: 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 足。经过七十多年的建设,1985 年苏联人均 GNP 为 3396 美元,不仅落后 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还落后于亚洲、拉丁美洲一些国家。苏联人均收入为 西方国家的三分之一左右,但由于苏联实行控制消费、高积累的政策,苏联 人的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更大。而且,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给不足, 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
答案
课后提升训练
一、选择题 1.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苏联开始对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主要原 因是( ) A.苏联模式弊端日益暴露 B.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C.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D.斯大林的逝设时期,苏联 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片面发展重工业 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史料』 • 20世纪50~80年代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 经济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
• 材料二 在勃列日涅夫的统治下„„苏联虽然拥有世界最多的耕地并实现了机 械化,但粮食连年歉收并且不得不花稀缺的外汇大量进口粮食。 • ——《勃列日涅夫时代:丧失改革良机 • 丧失人民最后的信任》 • 材料三 中国市场化改革已经进行了27年„„(目前)中国的国情已经和美国实 施“罗斯福新政”前的情形极为相似,即生产相对过剩和分配差距不断扩大。 在这种形势下,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对农村采取投入倾斜政策:增加水利设 施建设„„减轻农民负担和增加农民消费将发挥长效作用,不仅有助于缓解收 入差距过大的矛盾,而且能够缓解工业化产能过剩的现象,这恰恰是罗斯福新 政的精髓。 • ——钱敏泽《中国式的罗斯福新政》
民族分裂运动
• 点拨提示:戈尔巴乔夫突破旧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但是政治改革偏离了社 会主义方向,导致苏联解体。 • 图解苏联三次改革
• 四、苏联解体 • 1.开始:1991年8月,将苏联改名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苏联变 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 成松散的邦联。 • 2.加速:“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国家政权发生质变。 • 3.解体: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____________》。 阿拉木图宣言 • 4.消失:______年12月26日,“苏联”被宣布正式停止存在。
• 思维拓展: • 1.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 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没有从根本上纠正斯大林 模式的弊端,致使苏联的政治经济问题积重难返。
• • • • • • •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目的:改变国民经济发展衰退的趋势,维持苏联的__________地位。 超级大国 2.内容: (1)经济方面 ①改革初期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______________”。 加速发展战略 ②重视__________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科技进步 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的做法。 ③试图以__________ 经济管理
斯大林 的个人崇拜 (1)批判对________ 政治 (2)进行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活动
• 3.评价: • (1)开创性: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______________ 的闸门,具 社会主义改革 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 (2)局限性: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 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 (2)政治方面 • ①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______________ ”;纵容自由化 科学社会主义 思想。 • ②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 • ③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________,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 领导地位。 多党制 • 3.结果: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国家政局不稳,经 济滑坡,思想混乱,______________愈演愈烈。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3课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 这是师东先生创作的一幅漫画,时间大约是在2007年的4月23日以后,也就是 俄罗斯前总统鲍里斯·叶利钦因心脏病突然去世之后。整个漫画由左右两部分 组成。左边漫画展现的是叶利钦“终止”苏联。一座简单的纪念碑,上面的五 星是苏联的象征,下面的碑铭上写着“苏联,1922~1991”,其中“1991”的 字样刚刚刻完,而完成这个雕刻的正是叶利钦,他的手中还拿着“作案”的工 具——锤子和凿子;右边的漫画也是一座小型的纪念碑,上面的头像是叶利钦 自己,下面是叶利钦的生卒年月字样“叶利钦,1931~2007”。 • 你知道面对僵化的斯大林模式,苏联进行了哪些改革,苏联又是如何一步步被 变成“历史”的吗?
• 思维拓展: 1991 • 2.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 • 苏联解体原因: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政 策线和政 策;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
疑难探究
主题 对苏联三大改革的认识
• 2.内容: 方面 措施 (1)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 自主权 ________ 农业 (2)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 价格 开垦荒地 和种植玉米 (3)大规模__________ 工业 扩大地方权力 结果
(1)农业形势有所好转 冒进思想 (2)因为__________ 和恶劣 气候,农业再度出现危机 没有使企业在经济上获得 独立自主 的地位 __________ (1)未找到个人崇拜产生的真 正根源 (2)赫鲁晓夫自身也陷入个人 崇拜的泥淖
• 本课主要讲述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
1 2 3 4 5
知 识 梳 理 疑 难 探 究 拓 展 深 化 随 堂 演 练
课 时 作 业
知识梳理
• 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 1.背景: • (1)必要性:20世纪50年代,____________的弊端日益显现。农业状况堪忧, 斯大林模式 工业领域问题暴露,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增无减。 • (2)可能性:1953年,斯大林的逝世为改革提供了契机;赫鲁晓夫感受到斯大 林模式的弊病,尝试改革。
点拨提示:赫鲁晓夫改革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但没有从根本 上突破旧体制。 农业改革是赫鲁晓夫改革的突破口和重点,工业改革侧重于管理体制,政 治改革具有“以新的个人崇拜取代旧的个人崇拜”的特点。
• 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 1.内容:将重点放在______ 上,推行“____________”,改进工业管理,完 工业 新经济体制 善计划工作和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 • 2.成效: • (1)前期: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使苏联国民经 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__________大 为增强。 综合国力 • (2)后期:20世纪70年代后,勃列日涅夫过分追求稳定,放慢改革步伐,经济 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各种社会矛盾滋生和积聚,苏联陷入困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