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微电极技术及其在植物胞内测量中的应用
玻璃微电极
玻璃微电极简介玻璃微电极是一种由玻璃制成的微小电极,用于进行细胞电生理学实验和神经信号记录。
它具有高灵敏度、稳定性和精度,可以用于测量细胞内和细胞外的电位变化,捕捉细胞的活动和神经信号。
结构玻璃微电极通常由细玻璃管制成,具有细尖的尖端,用于将电极插入细胞或组织中。
尖端的直径通常在1到5微米之间,以确保电极可以精确地记录电位变化。
电极的尾部则连接到电缆或仪器,以传输电信号。
工作原理玻璃微电极的工作原理基于电化学反应和离子通道的存在。
当电极插入细胞内或细胞外时,它可以测量离子在细胞膜上的电位变化。
具体而言,通过与细胞内或细胞外的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电极上会产生微小的电流。
这个电流可以转化为电压与离子浓度的关系,从而计算出细胞内或细胞外的电位变化。
应用领域玻璃微电极在生命科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
主要领域包括细胞生物学、神经科学、心脏病学等。
以下是玻璃微电极的一些常见应用:1.细胞内记录:玻璃微电极可以插入单个细胞内,记录细胞在不同状态下的电位变化。
这些记录可以用于研究细胞内各种生物过程,如细胞兴奋性、离子通道功能等。
2.膜片钳测量:玻璃微电极可以用膜片钳技术将电极紧密贴附于细胞膜上。
这种技术可用于测量细胞膜的电位变化,研究离子通道的开闭和离子流动。
3.离子选择性电极:玻璃微电极可以制成不同种类的离子选择性电极,用于测量特定离子的浓度变化。
例如,氢离子选择性电极可以用于测量细胞内的pH值。
4.多通道记录:通过将多个玻璃微电极插入不同位置的细胞或组织中,可以同时记录多个电位信号。
这种多通道记录可以用于研究细胞群体的网络活动和神经传导。
使用示例以下是使用玻璃微电极进行细胞内记录的示例步骤:1.准备玻璃微电极。
将细玻璃管加热并拉制成细尖,形成微电极的尖端。
连接电极尾部到电缆或仪器。
2.准备生物样本。
准备要进行记录的细胞或组织样本,并将其放置在离子平衡的溶液中。
3.定位电极。
使用显微镜将玻璃微电极定位到要记录的细胞上,在细胞膜上轻轻插入电极尖端。
植物营养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植物营养学论文题目一、最新植物营养学论文选题参考1、农业生产中的若干土壤学与植物营养学问题2、植物营养学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的初步研究3、《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和实践4、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5、基于植物营养学和稳定同位素技术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研究6、介绍一本新书--《土壤-植物营养学原理和施肥》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植物营养学分析及该领域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8、《植物营养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9、植物高效吸收利用土壤养分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分子植物营养学研究进展10、《植物营养学》课程实习的教学改革与实践11、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微水溶性胶结包膜缓释肥的研制及评价Ⅱ.植物营养学效果12、推荐一本新书《土壤─植物营养学原理和施肥》13、农学专业植物营养学课程实践教学探索与改革14、《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15、“植物营养学”教学改革与实践16、植物营养学家朱兆良的学术风格17、研究生课程内容应顺应学科发展和国家需求——以高级植物营养学课程建设为例18、《植物营养学》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19、基于共词与社会网络分析的国际植物营养学发展态势研究20、植物营养学SCI期刊高被引论文的文献类型与学术特征分析二、植物营养学论文题目大全1、一村一大《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2、以集中训练强化提升农科类研究生操作技能——以植物营养学专业为例3、“植物营养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4、《植物营养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5、研究性教学在《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6、高等院校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教改建议7、植物营养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8、仿生有机复合肥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植物营养学博士刘存寿副教授9、为了粮食的“粮食”——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植物营养学博士刘存寿10、生态文明视角下的西藏“植物营养学”实践教学探讨11、纵观植物营养学说的时代特征--兼议创立“腐植酸·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的现实意义12、“植物营养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基于西藏农业生产在植物营养方面的特点13、论土壤植物营养学与农业持续发展14、植物营养学在经济林研究中的运用探讨15、关于植物营养学教学改革的探析16、研究分析植物营养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措施17、植物营养学课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构建与探索18、日本土壤和植物营养学家来湘、桂考察访问19、第五届全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论讨会提出向土壤科学和植物营养学研究新的更高领域攀登20、高等农业院校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教改方针三、热门植物营养学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植物营养学SCI期刊高被引论文的文献类型与学术特征分析2、气象院校农资专业植物营养学教学改革3、土壤和植物营养学家:刘更另4、自然科学基金促进我国植物营养学发展5、植物营养学双语教学若干问题探讨6、西藏农业院校植物营养学教学内容定位刍议7、李文学:植物营养学的新时代探索8、试论植物营养学是种植业的基础科学9、让生命美丽绽放——追忆我国已逝著名植物营养学家严小龙10、高级植物营养学(研究生用书)11、认识永远不会完结将科技事业奋斗到底——访植物营养学家王运华教授12、研究植物营养的科学家——采访植物营养学专家陆景陵奶奶13、植物营养学(上)(第2版)14、植物营养学(下)(第2版)15、植物营养学最新进展16、《植物营养学》省级精品课程17、植物营养学实验18、植物营养学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19、《植物营养学实验》教学方法改革探讨20、高级植物营养学四、关于植物营养学毕业论文题目1、植物营养学2、植物营养学3、植物营养学4、高效利用土壤磷素的植物营养学研究5、土壤-植物营养学原理和施肥6、《高级植物营养学》7、高级植物营养学8、环境硒与健康关系研究中的土壤化学与植物营养学9、植物营养学研究的五种新观点10、高级植物营养学11、矿区废弃地复垦中的土壤学与植物营养学问题12、国内外土壤-植物营养学期刊论文发表时滞的统计分析13、植物营养学研究的新进展14、离子选择微电极技术及其在植物营养学研究中的应用15、植物营养学在经济林研究中的运用16、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植物营养学研究中的应用(综述)17、植物营养学教学改革与实践18、蛋白质组学及其在植物营养学研究中的应用19、土壤植物营养学与农业持续发展20、Seminar课程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以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学科研究生Seminar为例五、比较好写的植物营养学论文题目1、中国将主办2005年第15届国际植物营养学大会2、植物营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第十三届国际植物营养会议3、植物营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第十三届国际植营养会议4、植物营养学与环境科学专家张崇玉5、宁夏大学植物营养学硕士学位点介绍6、安徽科技学院植物营养学——安徽省重点学科7、作物遗传育种及植物营养学专家——程剑平。
膜片钳
在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中应用膜片钳的原因
神经传递是神经元通过化学信号传递信息的过程,在与靶细胞的突触接触中, 反应时间快。 因此,突触传递需要广泛蛋白质的协调活动。 这些蛋白质调节突 触功能的许多方面,包括:突触形成,神经元和肌肉兴奋性,钙信号,突触小 泡循环(胞吐作用和内吞作用)受体组装,定位和功能。 可以使用各种电生理 技术测量在突触处发生的电位变化,量化潜在的突触活动,通过将该技术与鉴 定突触蛋白的分子和遗传机制的工具相结合,我们可以了解该过程精确和精确 度的分子机理。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
接头处兴奋传素的影响 • 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与在神经纤维上的兴奋传导不 同,后者是在一个细胞上的电传导,前者则是在两种细 胞间信号的传递。这个过程为“电-化学-电”的传递,即 神经末梢的动作电位引起化学物质乙酞胆碱的释放,进 而触发骨骼肌的动作电位。
膜片钳技术应用于神经肌肉接头兴奋的传递研究
膜片钳技术
Patch clamp technology
neuromuscular junction of C. elegans
线虫神经肌肉接头兴 奋传递研究中的应用
李 蓉
目录
膜片钳技术原理 膜片钳记录形式 神经肌肉接头 举例说明实验结果 技术的优缺点
膜片钳技术
膜片钳技术是用玻璃微电极吸管把只含1-3个离子通道、面积 为几个平方微米的细胞膜通过负压吸引封接起来,由于电极尖端与 细胞膜的高阻封接,在电极尖端笼罩下的那片膜事实上与膜的其他 部分从电学上隔离,因此,此片膜内开放所产生的电流流进玻璃吸 管,用一个极为敏感的电流监视器(膜片钳放大器)测量此电流强 度,就代表单一离子通道电流。 膜片钳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负反馈使得膜电位与指令电压 相等,在电压钳制的条件下记录膜电流。
微电极技术
微电极技术
微电极技术是一种能够测量微小电信号的高精度技术。
其原理是利用电极的微小尺寸和高灵敏度,可以测量细胞、神经元、组织等微小生物学结构的电信号。
微电极技术在研究生物学、神经学、医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其中的重要技术之一。
微电极技术分为不同种类,如:切割微电极、微机械加
工微电极、化学蚀刻微电极、光刻微电极等。
微电极的尺寸一般为几个微米到几十微米不等,这就使得微电极可以在微小空间内同时测量多个信号,对于研究细胞、神经元等微小结构的电活动非常有用。
微电极技术一般需要使用特殊仪器进行测量和记录。
如:微扫描电镜、显微针头和光学显微镜等设备。
不同的实验要求和具体的研究对象需要选择不同的仪器进行测量。
当然,对于一个实验室,为了完成全面的研究成果,通常需要使用多种方法进行测量。
在研究领域中,微电极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生
理学、神经科学领域,微电极技术可以用于记录细胞内膜电位、神经元的动作电位;在医学领域中,微电极技术可以用于记录人体内部重要组织的微小电信号,如心脏电活动和肌肉活动等。
总之,微电极技术在科学研究和医学诊断等领域的应用
不断扩大,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微电极技术将会在更广泛的领域得到应用。
微电极
调研报告微电极【概述】微电极是一种常用的医用传感器件。
在检测生物电或行电刺激时,生物电极是仪器系统与生物体连接或耦合的环节。
电极的用途是从生物体中直接取出电信号。
应用电极在生物体上获取电信号时,被测对象的特点不同,采用的电极结构也不一样。
在探测单个细胞或组织深部的电位时,采用微电极;测量组织局部区域的电活动时,采用针电极;测量生物体表的电位时,可采用体表电极。
本文重点介绍微电极的原理、结构及应用。
【微电极的基本原理】常用微电极有金属和玻璃两类,其电学性质不同,适用范围也略有差别。
金属微电极是一种高强度金属细针,尖端以外的部分用漆或玻璃绝缘。
金属电极丝由不锈钢、铂铱合金或碳化钨丝在酸性溶液中电解腐蚀而成,有多种成品可供选择,其缺点是微电极的几何形状与绝缘状态难以保持一致。
玻璃微电极由用户根据需要用硬质毛细管拉制而成。
用于测量细胞内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时,其尖端需小于0.5μm;用于测量细胞外活性区域非活性点电位时,其尖端可为1~5μm。
图1A所示为单管玻璃微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在电极的粗端插入银—氯化银电极丝作为电气连接。
玻璃微电极尖端内的电解液,与被测组织液之间形成了液体接触界面,界面的两侧离子迁移率和浓度不同,可以形成电位差。
另一方面,由于电极尖端内径极小,因此形成高电极阻抗。
通常选用3mol/L KCl溶液灌注玻璃微电极,用以减小电极阻抗。
玻璃微电极可做成多管式,如图1B所示。
【微电极的临床应用】(一)多管玻璃微电极的临床应用上文提到的多管玻璃微电极,它是一种特殊的玻璃微电极,只在特定分析的时候才使用。
多管玻璃微电极主要用于观察在药物作用下的细胞生物电活动,是研究中枢功能与物质传递的重要手段。
其优点在于药物直接作用在较小范围,药物用量及其作用时间均可精确测定。
多管微电极由记录管、药物管和对照管等三部分组成。
记录管用以观察细胞电活动,其作用与单管微电极相同。
药物管用以向被观察细胞邻近的极小范围内,通过微电泳法导入离子化药物。
微电极技术
微电极技术简介微电极技术是一种用于测量微观尺度电信号或施加微观尺度电刺激的技术。
它通过使用微小尺寸的电极来实现对生物、化学或物理系统中微小电信号的准确测量与控制。
微电极的尺寸通常在纳米至微米级别,并且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包括神经科学、生物传感器、生物医学工程和纳米技术等。
原理微电极是指直径在纳米至微米级别的电极。
相比于传统的宏观电极,微电极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使其能够更敏感地检测微小的电信号。
此外,微电极还可以提供更小的电刺激区域,能够更精确地控制电刺激的位置和强度。
微电极技术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微电极的制备:微电极通常使用先进的制备技术,例如光刻、电子束曝光或离子束刻蚀等,以获得所需的微小尺寸和形状。
2.微电极的材料:常用的微电极材料包括金属(如铂、金)和导电聚合物。
选择适当的材料能够提高微电极的导电性能和生物相容性。
3.微电极的连接:微电极需要与外部设备进行连接,以测量或施加电信号。
通常使用微焊或导线引线等方法将微电极与外部电路进行连接。
4.微电极的信号采集与处理:微电极所测得的微小电信号需要进行放大、滤波和数字化处理等,以便进行后续的数据分析和解释。
应用领域微电极技术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应用领域:神经科学微电极技术在神经科学领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它可以用于记录和研究神经元的电活动,揭示神经元功能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例如,通过植入微电极阵列到大鼠脑部,可以实时记录大量神经元的活动,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建模,以了解神经元网络的活动模式和信息传递过程。
生物传感器微电极技术在生物传感器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将生物分子(如DNA、蛋白质)或细胞固定在微电极表面,可以实现对生物分子的高灵敏检测。
这种生物传感器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微量生物分子,对医学诊断、食品安全监测和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医学工程微电极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人工耳蜗中使用微电极来模拟听觉神经,使听力受损者能够恢复听力。
膜片钳技术及应用
膜片钳技术的应用领域
神经科学
研究神经元离子通道与动作电 位的产生和传播,以及药物对
神经元功能影响。
心血管
研究心脏离子通道与心律失常 的关系,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 的作用机制。
药理学
研究药物对离子通道的作用机 制和效果,以及新药的开发和 筛选。
其他领域
膜片钳技术还可应用于内分泌 、免疫等领域,研究相关细胞
利用膜片钳技术,可以研究神经元在长期和短期内的电生理变化,了 解学习、记忆等认知过程的神经机制。
药物筛选与开发中的应用
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
膜片钳技术可以用于研究药物对离子通道或受体电流的影响,从 而揭示药物的作用机制。
药物筛选
通过膜片钳技术,可以在细胞或组织水平上快速筛选出具有特定 药理作用的药物候选物。
物或其他因素对细胞膜功能的影响。
03 膜片钳技术的应用实例
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神经元电活动的记录
膜片钳技术可以用来记录单个神经元在静息状态和刺激下的膜电位 变化,从而研究神经元的兴奋性和电生理特性。
突触传递的研究
通过膜片钳技术,可以记录突触后电位,研究神经递质释放、受体 激活和信号转导等过程。
神经可塑性的研究
在医学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疾病诊断
膜片钳技术可用于检测细胞膜离子通道的异常变化,从而对某些 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如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等。
药物研发
通过膜片钳技术可以研究药物对离子通道的作用机制,为新药研发 提供有力支持。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离子通道基因变异情况,膜片钳技术可以为个体化治疗 提供精准的用药建议。
高通量与高灵敏度
通过改进膜片钳技术的设计和材料,有望实现高通量和高灵敏度的检测, 从而能够同时记录多个细胞或同一细胞的不同活动,提高实验的效率和 精度。
玻璃微电极
玻璃微电极介绍玻璃微电极是一种用于电生理实验中的精细电极。
它由细小的玻璃制成,具有高度的机械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
玻璃微电极广泛应用于神经科学研究、细胞生物学研究以及其他生物医学领域。
本文将介绍玻璃微电极的特点、制作方法以及在实验中的应用。
特点玻璃微电极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尺寸细小:玻璃微电极通常具有微米级别的尺寸,能够精确地探测细胞和细胞间的微弱电信号。
2.高度的机械稳定性:玻璃微电极由坚硬的玻璃材料制成,具有较高的机械稳定性,可长时间保持其形状和功能。
3.优异的电化学性能:玻璃微电极的表面可进行化学上的修饰,增强其电化学性能,提高信号的灵敏度和稳定性。
4.易于制备和操作:制备玻璃微电极的方法相对简单,操作相对容易,适用于各种实验需求。
制作方法制作玻璃微电极的一种常用方法是拉制法,步骤如下:1.材料准备:准备玻璃毛细管、拉制机和熔化玻璃所需的火焰。
2.玻璃毛细管加热:将玻璃毛细管的一端加热至软化状态,可以通过调节火焰的温度和距离来控制加热效果。
3.拉制:在玻璃毛细管软化的同时,逐渐拉长和细化毛细管,形成细长的玻璃微电极。
4.切断:将拉制好的玻璃微电极从毛细管上切断,得到单独的微电极。
5.修整:用火焰对微电极的末端进行修整,以获得理想的形态。
玻璃微电极在电生理实验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例子:1.细胞内记录:玻璃微电极可以进入细胞内部,记录细胞内的电信号,例如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
得益于其细小的尺寸和高度的机械稳定性,玻璃微电极能够精确地记录细胞的电活动。
2.细胞外记录:将玻璃微电极放置在神经元或其他细胞附近,可以记录细胞外的电信号,例如神经元放电的外部表现。
由于玻璃微电极表面的化学修饰,可以增强信号的灵敏度和稳定性。
3.刺激应答实验:将玻璃微电极与刺激装置结合使用,可进行刺激应答实验。
可以通过对目标细胞进行电刺激,并记录其响应,来研究细胞的功能和特性。
4.其他应用:玻璃微电极还可以用于其他生物医学实验中,例如离子选择性电极、微流控芯片等。
通过膜片钳玻璃微电极内插管进行胞内透析
0 1 mm 、ma e fo h n v ra p p t rt y h n — rwi g p s e n t k u f e h l e u . d r m t e u i e s l i e t i b a d d a n s sa d s c so t o d rmo t e p a i o t h h i rl l i h — e l c o e W i ylg o n ce h co a ee ,s b tu ino — n p a l t t eAgAg lee t d a e wh r h t asrn ec n e tdt temirc t tr u s tt f n o h i o i
李国华 , 李之望 ” , 王 士端 , 魏劲波 郏先科 一 , ,
华中科技 大学 同济 医学院神经生 物学 系 , 汉 4 0 3 ; 武 30 0 郧阳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十堰 4 2 0 ; 4 00 武汉大学医学院
生理 教 研 室 , 汉 40 7 武 301
摘
要 : 本文 介绍 了一种膜片钳微电极内插管 进行 胞 内透析 的方 法。利用通 用 的微 电极 夹持器 在其抽 吸负压
p p te i e t
L u — a 一 , L h— a g , , W A IG o Hu IZ iW n “ NG S i a , W E i — o , Z h— Du n IJn B HE NG a . Xin Ke
Patchclamp膜片钳实验学习资料
Patch clamp膜片钳实验学习资料Patch clamp膜片钳实验学习资料2011-06-03 10:26历史1976~1981年期间,两位德国细胞生物学家Erwin和Bert Sakmann所开创的膜片钳技术(patch clamp technique)为细胞生理学的研究带来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两位科学家1991年荣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膜片钳技术是经微弱电流信号测量为基础的,利用玻璃微电极与细胞膜封接,可测量多种膜通道电流,其值可小到pA(10-12A)量级,是一种典型的低噪声测量技术.应当注意,为测量膜通道电流,必须将膜钳制于某一固定的电位上.理论生物电信号测量基础电路中,基本组成元件为电阻器(R)、电感器(L)和电容器(C).在生物系统中,电流的值很微弱(pA,10-12A~nA,10-9A).当细胞膜Na+通道开放时,一毫秒有104Na+跨膜,相当于1.6pA.生物测量电路中存在两种导电机构(电子和离子),需特制的电极和导电液体作为二者导电的接口.生物体中的电阻器和电容器等元件,可用欧姆定律描述,但呈严重非线性特性时,用曲线描述.几个基本定律:欧姆定律:电流I流经一电阻R时,将在其两端产生电位差V=IR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电路中,任何时刻,对任一节点,所以支路电流的代数和恒等于零.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电路中,任何时刻,沿任一回路内所有支路或元件电压的代数和等于零.电导器:电导是电导器对电流导电性能的电学量,用符号G表示,单位为西门子(S).而电阻是电路中电阻器对电流呈现阻力的电学量,用符号R表示,单位为欧姆(W).这两个电学量具有互补意义,互为倒数,即G=1/R.一个无穷大的电阻,其电导为零.电容器:电容是储存电荷的电容器的电学量,用符号C表示,单位为法拉(F).电容器的电容量与极板面积成正比,与极板之间的距离成反比,还与绝缘层的介电性质有关.当电容器两极板之间施加电压V时,则所存储的电荷Q=CV(单位:C-法拉,V-伏特,Q-库仑).细胞膜的电容常表示为每单位面积的电容量(比电容),几乎所有的脂质双分子层约有1mF/cm2的电容量.在电容器两端外接电压时,两极板之间将产生电场.细胞膜厚度约为10nm,若电压为100mv,则在膜产生很大的电场强度105V/cm.可被电压门控型离子通道的敏感机构所检测.细胞膜电路参数特征表述:脂质双分子层的介电特性可用电容C表示,离子通道则用电导G表示.可兴奋细胞膜的等效电路:根据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可有Im=ic+Ii=Cm(dVm/dt)+(Vm-Er)/Rm=Cm(dVm/dt)+Gm(Vm-Er)其中,Vm-膜电位(V);Im-总膜电流;ic-电容电流;Ii-离子通道电流(A/cm2);Rm-膜的比电阻(W/cm2);Gm-膜的比电导(S/cm2);Cm-膜的比电容(F/cm2);Er-静息电位,但某一离子形成Ii时,则Er被平衡电位Ei(对应于离子i)所替代.可见,离子电流Ii取决于总的膜电导Gm与驱动力(势)(Vm-Er)的乘积.一般来说,细胞膜的离子电流是单个电流之和,即Ii=INa+Ik+ICl+×.每种离子产生的电流分量如INa=GNa(Vm-ENa).微电极与导电溶液微电极是生物测量中的传感器.从导电角度来看,某些含水的离子溶液,如血液,胞浆及海水均遵守欧姆定律.电流由两种离子运载,即阳离子和阴离子.当电流流过细胞膜离子通道时,选择性由一部分离子运载.电极上的电子与溶液中的离子进行变换可能会出现误差.常用电极为银/氯化银电极.细胞膜离子通道分类电压门控通道:膜受体门控通道:胞内第二信使激活的通道:通道电流的记录模式(recording configuration)细胞贴附式:用于单通道记录全细胞记录式:研究胞内第二信使时有着特殊的优势(但破膜后细胞变形,影响记录结果,可用穿孔膜片钳技术)膜外朝外式:用于单通道记录膜内朝外式:用于单通道记录膜片钳实验系统的组成机械部件:防震工作台,屏蔽罩,仪器设备架光学部件:显微镜,视频监视器,单色光系统电子部件:膜片钳放大器,刺激器,数据采集设备,计算机系统微操纵器:机械式,机电式,液压式玻璃微电极工艺玻璃毛坯管:有软玻璃(苏打玻璃,电石玻璃)和硬玻璃(硼硅玻璃,铝硅玻璃,石英玻璃)之分.软玻璃熔点低,易抛光,但1KHz的电导率是膜片记录的主要热噪声源(有较大的介电松弛特性)硬玻璃拉制后有较窄的末梢(较高的电阻);硼硅和硅硅玻璃有较好的噪声和介电松弛特性;石英玻璃特别适用于低噪声记录,但需激光源拉制.玻璃微电极拉制工艺:垂直式拉制仪,水平拉制仪电极熔锻仪和优化处理:一是为减小电极内部与溶液之间的电容(电极末梢数微米涂敷疏水材料硅酮树脂,以阻止液膜上爬);二是为了对电极尖端作优化处理(热抛光使电极尖端光滑,以提高封接成功率).电极流灌:为防止灰尘污染,置有盖容器内并需2~3小时内使用;电极内液充灌前最好用滤纸过滤.电极夹持器:可用甲醇清洗保持清洁浴池电极:浴池电极应该有一个稳定的电极电位并且不扰乱浴液成分.通常裸露的Ag/AgCl丝作为一种良好的浴池电极.然而Ag+仅能为某些细胞所承受,需用琼脂盐桥改善.技术膜片钳的工作模式(operating mode)电压钳模式(voltage clamp,VC):电流钳模式(current clamp,CC):用已知恒定的或者时变的电流作用于细胞,测量作用电流引起的膜电位的变化.实验前准备工作细胞活性状态:活细胞寿命比较短溶液准备:一般来说,浴液模仿自然的胞外环境,电极内液取代细胞溶质(胞液).胞外用浴液以公升为单位存放于冰箱,胞内用液以小容量(5~10ml)为单位冻存,实验前解冻.必须注意pH值和渗透压,亦需过滤.某些实验前的短时间内,需要向小容积(100~500ml)的电极充灌液中补加冻存物(如ATP,GTP,荧光染料,多种第二信使等)到一个Eppendorf管.实验步骤:两个重要环节高阻封接:电极与细胞膜形成封接的过程,可用示波器来观测当对电极施加一脉冲电压时的电极电流.在电极未入液前,可观测到一平坦的电流波形,混杂有电极和夹持器的杂散电容所形成的瞬态电流;当电极入液后,2mV的脉冲将产生1mA的电流通过约2MW的电极.当电极趋近细胞膜,并形成吉欧封接,将进一步增加电极电阻和减小电极电流.为证实吉欧封接的形成,可增加放大器的增益,观察到除脉冲电压的首尾两端电容性脉冲尖端电流外,电流波形仍呈平坦状.数据记录:以全细胞记录为例吸破膜片:负压或高电压脉冲参数补偿:从电路角度观察,当施加脉冲电压时,电极入口处因电极电容,入口电阻和膜电容的存在,构成一个较复杂的RC网络.当外加测试脉冲电压或命令电压时,将产生瞬态电流响应,严重干扰预期的测试结果.因此实验记录之前需要进行参数补偿,以获得实际的结果.为了消除这些参数的瞬态影响,膜片钳放大器均设有补偿电路.快电容补偿:电极电容Cp极小,仅几个pF,相应的电路时间常数很小,故对于Cp瞬态补偿称之.慢电容补偿:细胞膜电容约为1mF/cm2,此时的充电电流需流经串联电阻Rs(约几MW),时间常数较大(约100mS),故Cm的补偿称为慢电容补偿.串联电阻补偿:串联电阻跨接于Cp与Cm之间,当有电流经过时,产生可观的压降(如Rs=5MW,Ip=2mA,其导致钳制电位误差达10mV).因此需要消除这种误差的电路措施.数据记录:设置适当的放大器的带宽注意事项溶液:浴池和电极溶液渗透压和pH值;浴液中的二价离子具有屏蔽表面膜电荷的作用;许多有机化合物不易溶于水;氯离子Cl-是水溶液和Ag/AgCl丝电极之间的主要电荷传递离子(电子导电和离子导电的接口作用);失调电压(放大器的失调电压,电极电位,液结电位等);电极流灌液补加ATP等以维持细胞信号转导或某些离子电流的衰减;来自于容器,注射器,管子,针具及非高纯度化学试剂的污染.电极:电极本身的AgCl涂层受损;电极与生理盐水之间的电位问题(电极有气泡?电极与探头虚接?浴池电极未接通等)数据采集:存在问题有泄漏校正,保持电位的选择和刺激方案,采样频率的正确选择和滤波器设置.应用单通道电流记录技术细胞贴附式记录模式:细胞贴附式是最早使用的记录模式.由于单通道电流非常微弱,因此抑制噪声非常重要.膜片钳系统中的噪声成分除电子仪器噪声,电极噪声外,尚有封接噪声.因此高阻封接或吉欧封接是技术关键.为实现高阻封接,必须注意:细胞膜表面光洁,浴液干净无杂质和灰尘污染;电极材料宜用硬质玻璃,最好抛光并涂硅酮树脂以改良介电特性,降低噪声;具体封接技术经验非常重要(电极尖粘污灰尘;电极仅用一次;酶处理细胞浴液表面残渣;电极内液含Ca2+,则必须用HEPES缓冲液,以防止其与磷酸盐形成结晶;低渗透的(10%)电极溶液比较容易形成高阻封接).离体膜片的单通道电流记录在细胞贴附式记录模式基础上,派生出的膜外朝外式和膜内朝外式,因只剩下一个微小而独立的膜片,故称之为离体膜片(cell-free patch).此时细胞内,外环境均可人工控制,自由地对膜片上的单一离子通道进行调控和实验研究.离子通道的辨识可以通过门控机制,药物激活或阻塞来辨识.单一离子电流的记录数据所有的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处于一种随机和突变性的状态.也就是说,通道在导通和非导通两种状态下随机变化,其开放(关闭)概率由跨膜电压或配体结合所控制.从数学观点来看,这种特性是非确定的,不能用确切的明显的数学方程来描述.而只有用随机分析方法来处理(阈值检测法;直方图-幅度直方图和开关持续时间直方图).全细胞记录技术基本实验步骤:进行全细胞记录(whole-cell recording,WCR)时,电极内液应是低Ca2+的.电极尖端与细胞膜接触并形成吉欧封接使膜吸穿后,电极电位随即变为负值.将幅值几毫伏的阶跃电压通过电极作用于细胞膜,立即出现电容暂态响应.调节C-fast以消除电极电容(快电容)引起的暂态误差.对电极内腔施加一脉冲负压,直到细胞膜封接区吸破,以至电流大增,噪声也加大.进行膜电容补偿.一旦WCR模式形成之后,可将微电极稍微提升以减轻对细胞的压力.WCR实验可持续至少1小时而无衰变现象.若细胞紧贴培养皿,移开微电极时,有可能形成膜外朝外式.可以开拓应用:1.此方法对所选定细胞产生最少的膜损伤,而达到改变细胞内液目的;2.仅需更换微电极对某一细胞进行连续的不同内液的全细胞记录;3.借助此方法可以在一个实验中获得宏观的和单通道的数据.全细胞记录模式中的电极充灌:标准的电极内液:pH缓冲液(10mMHEPES,调节pH2.4);Ca缓冲液(10mM EGTA+1mM Ca,给定Cai 10nM);MgATP(~2mM;使ATP酶保持活性);自由Mg2+(~1mM,在许多胞液过程中,作为一种辅助因子);GTP(~0.1mM)用于涉及研究G蛋白的实验.ATP和GTP是不稳定的.电极内液含有核苷酸时应将其保持在冰冻状态,实验过程中,融化了液体必须置于冰块上.对于长程记录(30min),应使用ATP再生式系统,以避免ATP在电极中衰减.细胞通常含有谷胱甘肽,K+和Na+通道的失活依赖于电极内液的氧化还原电位,应当灌注5mM谷胱甘肽以防止产生异常现象.谷氨酸盐,MOPS和羟乙磺酸盐可替代胞内标准阴离子(Cl-)以保持负平衡电位.F-也可作为胞内阴离子,也穿透Cl-可通透的通道.F-优于Cl-地方在于形成封接和记录的稳定性.F-与Al3+形成AlF4,它是一种G蛋白有效激活剂;F-也是一种Ca2+缓冲剂,干涉Ca依赖性过程.因此对于涉及G蛋白和胞内信使的过程,使用F-是不合适的.穿孔膜片钳技术:为克服某未知因子进入电极而使细胞功能被冲洗的缺点,在细胞贴附模式下,应用穿孔剂而形成穿孔膜片钳(perforated patch clamp).胞内的关键扩散分子不能跨越膜上生成的孔道以避免冲洗现象的发生.常用穿孔剂:制霉菌素(Nystatin)和两性霉素(Amphotericin B)Nystatin是一种多烯抗生素类药物.Nystatin孔道具有特殊的性质.Nystatin对细胞封接的抑制作用(封接时电极尖端不能有穿孔剂).Nystatin不溶于水,对光线敏感(溶液必须进行超声处理和光屏蔽).全细胞记录技术的应用:离子通道宏观性质的分析(离子通道的性质和分类-电压门控通道,膜受体激活通道,配体门控通道,胞内第二信使激活通道等);离子通道微观性质分析(单一离子通道活动的测定,离子通道的构造,分布和机能分布等);膜电容的测量及其对细胞分泌活动的研究;胞内钙离子浓度和钙通道电流的同时定量检测;组织切片的全细胞记录;植物细胞的电生理研究.重要概念小结:全细胞记录技术是四种记录模式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建立全细胞模式的电路模型,可以对其功能进行电学分析,包括暂态分析,其时间常数近似为t=RsCm.对于复杂的神经细胞分析,可以采用分段建模的概念来解决.在全细胞记录模式中,电极内液与胞液之间的物质扩散与平衡,同样可以用分段建模的化学方法来分析.穿孔膜片钳是全细胞记录的派生模式,可以防止细胞内物质的流失而影响其功能.脑切片膜片钳技术优点:无需酶处理;应用高分辨率的记录技术在可分辨的神经元进行试验(组织结构相对完整);可与其它方法结合(胞内离子荧光测量,常规荧光成像,共聚焦激光扫描成象,多光子激光扫描成像)脑切片脑切片的制备与维护断头开颅切脑区置冰冷充氧盐水(1min)组织冷却(10min)修剪组织粘贴到切片台,并冰液覆盖振动切片(60~400mm,10min)切片孵育(备用(25℃以下,10h以内),实验用(32~37℃孵育约30min))(也可37℃孵育约30min 后转入25℃备用)脑组织的不同部位制备切片原则-保持神经元活性和树突不受损伤;依据所要研究的神经细胞确定切片的定位方向动物的品种与年龄新生动物-颅骨软,方便快速取出脑组织;脑组织小,置入冰冷生理盐水冷却快成年动物-脑组织坚韧,对缺氧敏感;组织髓鞘质多易致切片损伤脑切片膜片钳记录技术仪器设备样品器皿,记录腔,铂金丝,显微镜(差分干涉对比度显微镜DIC differential interference contrast或亮场光学显微镜BFO bright-field optics)(采用长波长的红外线可提高分辨率)电极内液和外液的配制标准电极外液:(mM,NaCl 125,KCl 2.5,CaCl2 2,MgCl2 1,NaH2PO4 1.25,NaHCO3 26,葡萄糖20)标准电极内液:依据实验目的(mM,KCl 140,MgCl2 2,CaCl2 1,EGTA 10,ATP 2,HEPES 10)切片上神经元和神经蚀质细胞的辨识视觉辨识:浅表细胞-显微镜下直接辨识;深层细胞-IR-DIC显微镜观察(也局限于4-0~50mm)荧光染料标记:染料从全细胞记录微电极注入;也可细胞浴液渗入.记录前的准备工作细胞清洗:对较深在的细胞,可用流体冲洗方法.选择细胞:好的细胞表面光滑,对比度好.记录用电极:电极相对细长以避免与物镜相触.电极阻值过大难于破膜,入口电阻(串联电阻Rs)大,也限制电极内液与细胞内部之间的物质交换.几种记录模式举例细胞贴附式:全细胞记录:膜外朝外式:双电极记录:脑切片膜片钳技术与其它方法的结合常规成像技术紫外光源(UV)照射到切片的某一区域.细胞载入荧光染料(Fura-2)后,其反射光特性发生变化.检测器可用CCD摄像机或光电倍增管PMT,均可测量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荧光强度与钙通道电流.CCD的优点在于可以获得被测细胞(神经元)各个部分的图像.共聚焦成像技术激光源激发试样中的钙离子染料(Fura-2),其反射的荧光被检测.因激发光和荧光反射光在一特定的平面聚焦(共聚焦平面).因试样中的荧光仅为一薄的光学平面被检测(薄层光学断层),提高了空间分辨率,优于常规的荧光成像技术.多光子成像与常规荧光成像技术相比,提高三维分辨率;与菜聚焦成像相比,不依赖于特殊的光学设计,着眼于荧光染料的激发方式(激光源类型,波长).二-光子成像:由于激发光的波长较长,因而其散射和被吸收的概率很低;散射光子稀少以致其激发只限于一局部的焦点容积内.由于无需抑制聚焦平面以外的信息,所有的荧光光子都位于目镜之下并形成图像信息.多光子成像的优点:避免了紫外光照射对细胞的损伤(因低能量的激发波长在试样内狭窄聚焦平面内照射);减少了染料光漂白和细胞的光中毒损伤(因染料仅在试样的小范围内受照射);成像范围大(因激光波长大,穿透较深,可在样品深处收集图像信息).重要概念小结脑切片膜片钳技术是研究脑科学,特别是神经科学的重要方法.脑切片是从动物的脑区直接取出切割,其厚度可达500mm,常用的以200~300mm为宜.操作过程中,必须保持切片的活性.脑组织的结构复杂,为分清神经元的胞体,树突,突触等形态,以便于记录电极封接和记录,需要使用若干方法进行辨识(视觉辨识,荧光染料标记等).与单细胞记录类似,脑切片膜片钳记录也有细胞贴附式,全细胞,膜外朝外式等.膜片钳与成像技术结合可以得到更深入全面的信息(常规荧光成像,共聚焦激光扫描成像和多光子激光扫描成像).转自电生理网站。
微电极及其应用
微电极及其应用微电极是指工作面积很小的电极,电极面积大小的界限并不十分严格。
微电极包括两种涵义:①指电极的微型化。
如微型化离子选择性电极,用于直接观察体液甚至细胞内某些重要离子的活度变化。
玻璃毛细管(尖端内径在百万分之一米以下)电极,在微操纵仪控制下,安臵在细胞表面附近或插入细胞内以观察单个细胞的电活动。
在医学上微电极是研究细胞的一种工具。
②指在电化学分析中电极面积很小但整个电极并非微型化的一类电极。
如极谱法和伏安法中用的指示电极、滴汞电极、悬汞电极,库仑滴定中的指示电极、微铂电极等也称为微电极。
这类电极由于电极面积极小,电流密度很大,容易发生浓差极化。
微电极具有极高的传质速率。
以微盘电极为例,在恒电位电解时,电极表面既有垂直方向的轴向扩散,也有来自各个方向的径向扩散。
在线性伏安法和循环伏安法中,微电极也显示了特殊的伏安曲线。
由于电极的边缘效应,电极传质速率较快,在常规扫描速率下,电极电解速率与反应物扩散速率大致相当。
当电流达到稳态,此时得到的伏安图为平台型,而不像常规电极那样成峰性曲线。
只有在快扫描速率下,反应物在电极表面的电解速率大于其扩散速率时,使表面浓度降低,才能获得峰性伏安图。
由于微电极的电极表面极小,其电化学性质具有许多常规电极所没有的独特优点。
另一方面,因为微电极本身的体积也非常小,可以将其插入动物体内进行实时、体内连续分析,直接取得体内化学活动信息,在生命科学研究中获得了重要的应用。
一、钾、钠离子分析:钾、钠离子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几种主要离子,也是人体液内含量最高的几种阳离子。
钾离子在细胞内液中约占阳离子总量的77%,而细胞外部液体中的阳离子中的阳离子主要为钠离子,约占阳离子总量的92%。
它们对维持细胞的正常物质代谢、细胞渗透压和酸碱平衡、以及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具有重要作用。
测定生物体内和细胞中钾、钠离子含量,不仅为生理研究提供直接信息,而且在医学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微电极法测定水稻叶片液泡中硝酸根离子的再调动
摘要:作物液泡中 硝酸根离子的再调动和再利用与作物氮素高效利用关系密切。 利用硝酸根离子微电 极技术 测定了 在外界继续供应和停止供应硝态氮后, 不同水稻品种叶片细胞质和液泡中 硝酸根离子活度在2 4 h 内的变化
情况。 结 果表明:( 1 ) 在继续供应硝态氮后, 水稻植株组织水平的 硝酸 根离子浓 度没有显著的变化, 而 停止供应硝 态氮的 植株体内 硝酸根离子浓度却有随缺氮时间延长而降低的趋势; ( 2 ) 水稻叶片细胞质和液泡中硝酸根离子活度 存在着明显不同的变化趋势。在停止供应硝态氮的2 4 h 内, 水稻叶片液泡中的 硝酸根离子浓度逐渐降低,而细胞 质中的 硝酸根离子却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浓度且基本稳定; ( 3 ) 扬稻6 号液泡中 和细胞质中的硝酸根离子活度均高于 农垦5 7 , 且在停止供应硝态氮的不同时间段, 液泡中 硝酸根离子的释放速率也均高于农垦 5 7 。 上述结果表明在受 到硝态氮营养胁迫时, 水稻先前积累在叶片液泡中的 硝酸根离子可以 在细胞中 进行重新的 利用和分配,而且粕稻 品 种扬稻6 号对液泡硝酸根离子再调动能力显然高于粳稻农垦 5 7 ,
A b s t r a c t : R e m o b i l i z a t i o n o f n i t r a t e i n l e a f v a c u o l e s o f c r o p s i s c l o s e l y r e l a t e d t o n i t r o g e n u s e e f f i c i e n c y o f c r o p . D o u b l e - b a r r e l l e d n i t r a t e s e l e c t i v e m i c r o e l e c t r o d e s w e r e u s e d t o m e s a u r e t h e n i t r a t e a c t i v i t y i n l e a f c y t o s o l a n d l e a f v a c u o l e s o f d i f e r e n t r i c e c u l t i v a r s i n e i t h e r n i t r a t e s u p p l y o r d e p r i v a t i o n c o n d i t i o n s . T h e r e s u l t s o b t a i n e d a r e l i s t e d s a f o l l o w s . ( 1 ) T h e n i t r a t e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i n t i s s u e o f r i c e p l a n t s s h o w e d n o s i g n i f i c a n t c h a n g e s d u r i n g t h e p e r i o d o f n i t r a t e s u p p l y , b u t i t d e c r e s a e d g r a d u a l l y a t f e r d e p r i v a t i o n o f n i t r a t e . ( 2 ) D i f e r e n t s i t u a t i o n s e m e r g e d i n i n d i v i d u a l l e a f c e l l s w h e r e n i t r a t e a c t i v i t y o f v a c u o l e s d e c r e s a e d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w h i l e t h e n i t r a t e a c t i v i t y o f c y t o s o l w s a a l m o s t u n c h a n g e d w h e n n i t r a t e w s a r e m o v e d . ( 3 ) N i t r a t e a c t i v i t i e s i n c y t o s o l a n d i n v a c u o l e s i n l e a v e s o f Y a n g d a o 6 w e r e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o s e o f N o n g k e n 5 7 , m o r e o v e r , n i r t a t e r e l e s a e d r f o m t h e l e a f v a c u o l e o f Y a n g d a o 6 a t d i f e r e n t t i m e s o f n i t r a t e d e p r i v a t i o n w s a f s a t e r t h a n N o n g k e n 5 7 . I t i s c o n c l u d e d t h a t n i t r a t e s t o r e d i n l e a f v a c u o l e s s e r v e s s a a b u f e r f o r n i t r o g e n u t i l i z a t i o n i n c y t o s o l a n d t h u s c a n i n c r e a s e t h e n i t r o g e n u s e e f f i c i e n c y i n p l a n t i t s e l f . K e y w o r d s : D o u b l e - b a r r e l l e d n i t r a t e - s e l e c t i v e m i c r o e l e c t r o d e s ; V a c u o l e ; R e m o b i l i z a t i o n ; I n d i c a r i c e ; J a p o n i c a r i c e
玻璃电极 电位法
玻璃电极电位法
玻璃电极(Glass electrode)是一种根据玻璃与溶液间的电势
差来测量溶液电位的电极。
它是由一段异型玻璃制成的电极材料,其内部含有一种称为玻璃膜的特殊材料。
玻璃膜通常是由硅酸盐混合物制成,其中掺杂有一定比例的碱金属离子,如钠离子和钙离子。
在使用玻璃电极进行电位测量时,玻璃膜与待测试溶液接触,形成了一个玻璃-溶液界面。
由于玻璃膜中的碱金属离子与溶
液中的氢离子发生交换,导致玻璃膜内外的离子浓度产生差异,从而形成了一个电势差。
这个电势差与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相关,因此可以通过测量这个电势差来间接测量溶液的pH值。
玻璃电极主要应用于化学和生物实验室中,用于测量溶液的
pH值。
它具有精度高、响应快、使用方便等优点。
但同时也
需要注意保养和校准,避免受到污染或损坏,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玻璃微电极技术及其在植物胞内测量中的应用
玻璃微电极技术及其在植物胞内测量中的应用姓名:汪晓丽 学号:4034 导师:封克 教授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扬州 2250091 玻璃微电极技术简介1.1 玻璃微电极及离子选择性玻璃微电极微电极是指尖端很细的电极探针。
它可以用于胞内测量[1~8],也可以用于胞外测量[9]。
对于细胞内测量,通常采用玻璃微电极,内部灌注盐溶液,与电极夹持器的金属接触点之间构成盐桥,从而构成电路的一部分。
玻璃微电极尖端用特制仪器拉制得非常细(直径一般不超过1µm ),这样细的针尖刺入植物细胞膜后,质膜很快就能够在针尖刺入处愈合,从而避免细胞膜受到破坏,且容易获得一个比较稳定的膜电势差。
最简单的玻璃微电极可用来测量细胞膜内外的电势差。
这时需要两个电极,一个是测量电极,尖端细小,插入细胞内,另一个是参比电极,尖端稍大,安放在细胞外。
两电极间的电势差由静电计测量,经放大器放大后由记录仪记录(图1)。
离子选择性玻璃微电极是指在尖端有一层离子选择性液膜的玻璃微电极。
它对跨膜电势差和相应的敏感离子都有响应。
胞内测量时,可同时测量跨膜电势差和相应离子的活度(图2)。
采用离子选择性微电极进行胞内测量时主要的优点是:(1)原位测定,不会对细胞造成伤害;(2)可同时测定单个细胞的跨膜电势梯度和化学势梯度;(3)可用于测定多种离子;(4)与其它胞内测量方法相比,相对比较便宜。
正是由于离子选择性微电极的这些优点,使得离子选择性电极成为测量单个细胞内离子的活度的唯一方法。
采用离子选择性微电极进行胞内测量时最大的缺点是:只能测量细胞内单点的离子活度,因而在细胞内离子浓度相差很大时不能提供更为完全的信息。
图1 玻璃微电极测定细胞膜电位示意图图2 双管离子选择性玻璃微电极示意图( from Miller A J. )1.2 离子选择性玻璃微电极技术离子选择性玻璃微电极的制作是微电极技术的一个关键步骤,大体可分为拉制玻璃针、硅化玻璃管内壁、灌注离子选择性液膜、校正等几个步骤[10]。
玻璃微电极
玻璃微电极简介玻璃微电极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生物学研究中的电极。
它具有高信噪比、小尺寸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在神经信号检测和刺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玻璃微电极的原理、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
原理玻璃微电极的工作原理基于玻璃的特性和电化学。
玻璃微电极的主体由一根细尖的玻璃管构成,其中填充有导电盐溶液或电解质,如钠氯化物溶液。
当电极与生物组织接触时,可以通过应用外部电压来建立与组织的电连接。
在刺激模式下,电极通过向组织施加电压、电流或电场来刺激神经元活动;在检测模式下,电极可以接收来自神经元的微弱电信号。
玻璃微电极的高信噪比得益于玻璃材料的低噪声特性和细尖的形状。
细尖的尺寸使得电极能够更精确地接触到生物组织,并减少背景噪声的干扰。
此外,玻璃微电极具有较小的电容和较大的输入阻抗,进一步提高了信号质量。
制备方法注意:制备玻璃微电极需要一定的实验操作技巧和设备,请在实验室进行,并遵守相关安全规定。
1.材料准备:准备玻璃管、导电盐溶液(如NaCl溶液)、导线等材料。
2.制备细尖玻璃管:将玻璃管通过拉伸技术制成细尖的形状。
首先,用火炬将玻璃管加热软化,然后快速拉伸两端,使其细尖。
3.填充导电盐溶液:将导电盐溶液注入细尖的玻璃管中,确保盐溶液能够完全填充玻璃管,并排除气泡。
4.连接导线:将电极的一端连接到导线上,以便与采集仪器或刺激器件相连。
5.校准电极:在实验室条件下,使用校准设备对玻璃微电极的信号进行校准,以确保信号的准确性。
应用领域玻璃微电极在神经生物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应用领域:神经信号记录玻璃微电极可以用于记录神经元的电活动。
在实验过程中,电极被插入到生物组织(如大脑区域)中,记录神经元的脉冲电信号。
这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神经网络的结构和信息传递。
刺激神经活动除了记录神经信号,玻璃微电极还可以被用于刺激神经元的活动。
通过向特定区域施加电压、电流或电场,可以激活神经元群体,从而研究其对不同刺激的响应以及相关的神经信号传递机制。
玻璃微电极
玻璃微电极玻璃微电极是一种常用于神经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工具,它在神经信号记录和刺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玻璃微电极的原理、制备方法、应用领域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玻璃微电极是一种微型电极,通常由细玻璃管拉制而成。
其直径通常在几微米到几十微米之间,因此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
玻璃微电极的制备方法通常包括拉制、割断、金属化等步骤。
在拉制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拉制速度和拉伸力来调节微电极的尺寸和形状。
金属化过程则是为了增加微电极的导电性能,提高信号采集的灵敏度。
玻璃微电极在神经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用于记录神经元的电活动。
通过将微电极插入神经元附近,可以实时监测神经元的放电活动,并研究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导机制。
其次,玻璃微电极还可以用于神经元的电刺激。
通过向神经元施加电流刺激,可以模拟神经元的活动,研究神经元对外部刺激的响应特性。
除了在神经科学领域,玻璃微电极还被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
比如在生物传感器、细胞生物学和药物筛选等领域,玻璃微电极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将微电极与生物体接触,可以实时监测生物体的电活动,研究生物体的生理特性和药物响应。
未来,随着微纳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玻璃微电极将会更加精密和多功能化。
未来的玻璃微电极可能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灵敏度,可以实现对单个神经元的高精度记录和刺激。
此外,玻璃微电极可能会与纳米材料、生物材料等结合,实现对生物体的多参数监测和调控。
玻璃微电极作为一种重要的神经科学工具,在神经信号记录和刺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不断优化制备方法和拓展应用领域,玻璃微电极将为神经科学研究和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带来更多的突破和进展。
玻璃微电极管
玻璃微电极管玻璃微电极管是一种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广泛使用的微型电子器件。
它由玻璃制成,具有微小的尺寸和高度可控的电极结构。
本文将介绍玻璃微电极管的原理、制备方法以及应用领域。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玻璃微电极管的原理。
玻璃微电极管的主要原理是利用玻璃的导电性和化学稳定性,将电极结构集成在微小的玻璃管内。
这些电极可以用于测量微小电信号、进行电刺激或电化学反应等应用。
玻璃微电极管的尺寸通常在微米到毫米的范围内,具有高度可控的电极间距和电极形状,可以满足不同实验需求。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玻璃微电极管制备方法。
制备玻璃微电极管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玻璃材料和制备工艺。
常见的玻璃材料包括硼硅玻璃、石英玻璃等。
制备工艺包括拉制、热拉伸、切割等步骤。
通过控制制备工艺参数,可以得到不同尺寸和形状的玻璃微电极管。
玻璃微电极管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
首先,它可以用于神经科学研究中的脑电信号记录和刺激。
通过将玻璃微电极管植入动物的大脑组织中,可以记录和刺激神经元的电活动,从而研究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疾病机制。
其次,玻璃微电极管还可以应用于生物传感器和化学分析中。
通过在玻璃微电极管表面修饰特定的生物分子或化学试剂,可以实现对生物分子或化学物质的高灵敏度检测。
此外,玻璃微电极管还可以应用于微流控芯片和生物芯片等领域,实现微小尺寸的流体控制和生物反应。
玻璃微电极管是一种重要的微电子器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的原理简单、制备方法多样,并且在神经科学、生物传感器和微流控芯片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玻璃微电极管将在更多领域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植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植物的矿质营养及其吸收、运输、同化1.灰分:将在105摄氏度下烘干的植物材料在600摄氏度下高温烘烤,剩余的不能挥发的灰白色残渣称为植物的灰分。
2.灰分元素/矿质元素:组成植物灰分的元素称为植物的灰分元素,由于它们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土壤矿质,故又称为矿质元素。
3.必需元素:是指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元素。
4.大量元素:包括C H O N P K Ga Mg S 9种,此类元素别离占植物体干重的%-10%。
5.微量元素:包括Fe Cu B Zn Mn Mo Ni Cl 8种,此类元素别离占植物体干重的%%。
6.溶液培育法/水培法:是在含有全数或部份营养元素的溶液中培育植物的方式。
7.砂基培育法:是在洗净的石英砂等基质中加入营养液、利用砂基作为固定植物根系的支持物来培育植物的方式,与溶液培育法并无实质性的不同。
8.有氧溶液培育法/气培法/雾培法:是将植物根系置于营养液气雾中培育植物的方式,植物根系并非直接浸入营养液。
9.有利元素:有些元素并非是植物的必需元素,但这些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或对植物生长发育进程中的某些环节有踊跃影响,这些元素被称为植物的有利元素。
10.有害元素:有些元素少量或过量存在时均对植物有不同程度的迫害作用,将这些元素称为有害元素。
11.质外体/自由空间:植物组织中细胞质膜外部的细胞壁部份在组织内组成一持续的结构空间被称为质外体。
土壤溶液中的各类矿质元素可顺着电化学势梯度自由扩散进入质外体空间,固有时又将质外体称为自由空间。
12.相对自由空间(RFS):活组织自由空间的体积大小可通过某种离子的扩散平衡实验来估算,这个估算值称为相对自由空间。
13.共质体运输:溶质通过跨膜运转进入原生质,并通度日细胞间的胞间连丝或持续不断的跨膜运转而从一个活细胞运输至另一个活细胞的进程称为共质体运输。
14.生理碱性盐:将这种由于植物对离子的选择性吸收而使环境PH升高的盐类称为生理碱性盐,硝酸盐类(硝酸铵例外)一般均属于生理碱性盐。
植物营养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植物营养学论文参考文献一、植物营养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植物营养学》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安徽农业科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29期.张兴梅.何淑平.刘春梅.王鹏.[2].Seminar课程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以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学科研究生Seminar为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7期.顾日良.陈范骏.张俊伶.袁力行.邹春琴.陈新平.申建波.江荣风.张福锁.[3].《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和实践.《安徽农业科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0年32期.周鑫斌.刘峰.赖凡.黄云.习向银.[4].离子选择微电极技术及其在植物营养学研究中的应用.《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1年3期.尹晓明.贾莉君.范晓荣.沈其荣.[6].高等院校植物营养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教改建议.《才智》.2015年10期.王德胜.支金虎.[7].植物营养学在经济林研究中的运用探讨.《北京农业》.2015年12期.王焕东.[8]."植物营养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年6期.张文明.邱慧珍.[9].研究分析植物营养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措施.《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年21期.梅燕飞.[10].关于植物营养学教学改革的探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年20期.梅燕飞.二、植物营养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土壤有效硒提取方法比较及其生物有效性研究.作者:王兆双.植物营养学华中农业大学2014(学位年度)[2].茶树吸收富集氟的特性及初步调控研究.被引次数:17作者:李丽霞.茶学四川农业大学2008(学位年度)[3].复合外源活性物质对几种作物抗寒性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被引次数:7作者:黄翔.植物营养学华中农业大学2008(学位年度)[4].活化磷矿粉的土壤反应和植物有效性研究.被引次数:6作者:冯兆滨.植物营养学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学位年度)[5].猪粪堆肥腐熟度指标及影响堆肥腐熟因素的研究.被引次数:15作者:罗泉达.植物营养学福建农林大学2005(学位年度)[6].怀牛膝氮磷钾营养特性及施肥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被引次数:2作者:左晓燕.植物营养学河南农业大学2008(学位年度)[7].不同品种和不同茬口大豆根面及根际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被引次数:8作者:陈宏宇.植物营养学中国农业大学2005(学位年度)[8].小麦玉米两熟制下土壤硝态氮运移淋失规律及灌水施氮量推荐.被引次数:5作者:刘微.植物营养学河北农业大学2005(学位年度)[9].根系形态在玉米高效获取氮素中的作用及其生理调节机制.被引次数:4作者:田秋英.植物营养学中国农业大学2005(学位年度)[10].两个不同磷效率甘蓝型油菜品种磷吸收利用的差异性机理研究.被引次数:5作者:梁宏玲.植物营养学华中农业大学2005(学位年度)三、相关植物营养学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Usingaphysiologicalframeworkforimprovingthedetectionofquantita tivetraitlocirelatedtonitrogennutritionin<i>Medicagotruncatula& lt;/i>..Moreau,D.Burstin,J.Aubert,G.Huguet,T.Ben,C.Prosperi,J.M.Salon,C.Munie rJolain,N.《TheoreticalandAppliedGenetics:InternationalJournalofBreedingResearc handCellGenetic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24[2]Improvingknowledgeofplanttissuecultureandmediaformulationbyneu rofuzzylogic:apracticalcaseofdataminingusingapricotdatabases.. Gago,J.PerezTornero,ndin,M.Burgos,L.Gallego,P.P.《JournalofPlantPhysiolog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115[3]Useofbluegreenandchlorophyllfluorescencemeasurementsfordiffere ntiationbetweennitrogendeficiencyandpathogeninfectioninwinterwheat.. Burling,K.Hunsche,M.Noga,G.《JournalofPlantPhysiolog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114[4]Perspectivesfornanobiotechnologyenabledprotectionandnutritiono fplants..VandanaGhormadeDeshpande,M.V.Paknikar,K.M.《BiotechnologyAdvances:AnInternationalReviewJournal》,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16[5]Usingfocusgroupstoassessalmondgrowers'plantnutritioninformatio nneeds.Lopus,SaraETrexler,CaryJGrieshop,JamesIBrown,PatrickH 《RenewableAgricultureandFoodSystem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04[6]AtripartiteSNAREK<sup>+</sup>channelcomplexmediate sinchanneldependentK<sup>+</sup>nutritionin<i>Arabi dopsis</i>..Honsbein,A.Sokolovski,S.Grefen,C.Campanoni,P.Pratelli,R.Paneque,M.Che nZhongHuaJohansson,I.Blatt,M.R.《ThePlantCell》,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099[7]PlantNutritionRequirementsforanInstalledSedumVegetatedGreenRoo fModuleSystem:EffectsofFertilizerRateandTypeonPlantGrowthandLeachateN utrientContent.MaryJaneClarkYoubinZheng《HortScience》,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9[8]Influenceoftwobacterialisolatesfromdegradedandnondegradedsoils andarbuscularmycorrhizaefungiisolatedfromsemiaridzoneonthegrowthof< ;i>Trifoliumrepens</i>underdroughtconditions:mechanismsrelat edtobacterialeffectiveness..Benabdellah,K.Abbas,Y.Abourouh,M.Aroca,R.Azcon,R.《EuropeanJournalofSoilBiolog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15[9]Silicondelays<i>Tobaccoringspotvirus</i>systemicsy mptomsin<i>Nicotianatabacum</i>..Zellner,W.Frantz,J.Leisner,S.《JournalofPlantPhysiology》,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115[10]Dissectingplantironhomeostasisundershortandlongtermironfluctu ations..Darbani,B.Briat,J.F.Holm,P.B.Husted,S.Noeparvar,S.Borg,S.《BiotechnologyAdvances:AnInternationalReviewJournal》,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38四、植物营养学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国内外土壤与植物营养学领域科技期刊论文发表时滞的统计分析.刘晓燕.张成娥.徐晓芹.金继运,2009第七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2]多酚类植物化学物研究进展.凌文华,2014中国营养学研究发展报告研讨会[3]植物高效吸收利用土壤养分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分子植物营养学研究进展. 施卫明,2004中国土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4]植物萜类化合物研究进展.马爱国.戈娜.梁惠,2014中国营养学研究发展报告研讨会[5]一个改进的土壤铵、磷和钾等温吸附新模型.章明清.颜明娟.陈防.林琼.陈子聪.李娟,2008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6]植物养分吸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汤利.施卫明,2004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7]我国植物化学物主要研究成果.杨月欣.向雪松,2014中国营养学研究发展报告研讨会[8]植物对磷胁迫的适应机理研究.习金根.孙光明.中国热带作物学会2005年学术(青年学术)研讨会[9]不同日粮结构对梅花鹿瘤胃微生物区系影响的研究进展.崔鹤馨.田来明.李男.王晶.高晓伟.邱祟生,2014第五届(2014)中国鹿业发展大会暨中国(西丰)鹿与生命健康产业高峰论坛[10]植酸钠对菌根真菌根内菌丝碱性磷酸酶活性及根外菌丝生长的影响. 冯海艳.冯固.王敬国.李晓林,2004首届中国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植物化感作用分会筹备大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玻璃微电极技术及其在植物胞内测量中的应用姓名:汪晓丽学号:4034 导师:封克教授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扬州2250091 玻璃微电极技术简介1.1 玻璃微电极及离子选择性玻璃微电极微电极是指尖端很细的电极探针。
它可以用于胞内测量[1~8],也可以用于胞外测量[9]。
对于细胞内测量,通常采用玻璃微电极,内部灌注盐溶液,与电极夹持器的金属接触点之间构成盐桥,从而构成电路的一部分。
玻璃微电极尖端用特制仪器拉制得非常细(直径一般不超过1µm),这样细的针尖刺入植物细胞膜后,质膜很快就能够在针尖刺入处愈合,从而避免细胞膜受到破坏,且容易获得一个比较稳定的膜电势差。
最简单的玻璃微电极可用来测量细胞膜内外的电势差。
这时需要两个电极,一个是测量电极,尖端细小,插入细胞内,另一个是参比电极,尖端稍大,安放在细胞外。
两电极间的电势差由静电计测量,经放大器放大后由记录仪记录(图1)。
图1 玻璃微电极测定细胞膜电位示意图图2双管离子选择性玻璃微电极示意图( from Miller A J. )离子选择性玻璃微电极是指在尖端有一层离子选择性液膜的玻璃微电极。
它对跨膜电势差和相应的敏感离子都有响应。
胞内测量时,可同时测量跨膜电势差和相应离子的活度(图2)。
采用离子选择性微电极进行胞内测量时主要的优点是:(1)原位测定,不会对细胞造成伤害;(2)可同时测定单个细胞的跨膜电势梯度和化学势梯度;(3)可用于测定多种离子;(4)与其它胞内测量方法相比,相对比较便宜。
正是由于离子选择性微电极的这些优点,使得离子选择性电极成为测量单个细胞内离子的活度的唯一方法。
采用离子选择性微电极进行胞内测量时最大的缺点是:只能测量细胞内单点的离子活度,因而在细胞内离子浓度相差很大时不能提供更为完全的信息。
1.2 离子选择性玻璃微电极技术离子选择性玻璃微电极的制作是微电极技术的一个关键步骤,大体可分为拉制玻璃针、硅化玻璃管内壁、灌注离子选择性液膜、校正等几个步骤[10]。
玻璃微电极通常采用硬质玻璃(如硼硅玻璃、铝硅玻璃)管经专门的微电极拉制仪拉制而成。
硅化玻璃管内壁是为了在玻璃管内壁与离子选择性液膜之间形成高阻封接的牢固防水层。
离子选择性液膜原液可以自己配制或直接购买商品化的,灌注到微电极的尖端后形成一层对于特定敏感离子有响应的选择性液膜。
校正离子选择性玻璃微电极时通常采用具有不同活度的一系列标准溶液。
为了尽量接近细胞内的情况,需要对标准溶液的离子强度、pH等进行调节,并且其中往往还要加入少量的干扰离子。
玻璃微电极制作成功后,即可用于进行植物细胞的胞内测量。
所采用的仪器设备主要有:显微镜、微操纵仪、放大器、数据采集系统、防震台和屏蔽罩等。
由于生物电信号的电压极小,电阻大,所以放大器必须具备高灵敏度、高输入阻抗、高辨差率等特点,才能准确记录到电信号的微弱变化。
2 玻璃微电极技术在植物细胞胞内测量中的应用2.1 研究离子跨膜转运机制细胞的膜电位是由细胞膜对特异离子的相对透性和离子的跨膜浓度梯度决定的,一般为负值。
任何离子或分子在跨膜转运时,如果有电荷的移动,就会使跨膜电势差(膜电位)发生变化。
当内向电流(阳离子内流或阴离子外流)大于外向电流(阳离子外流或阴离子内流)时,膜被去极化,即膜电位向负值减少的方向变化;当外向电流大于内向电流时,膜被超极化,即膜电位向膜电位负值增大的方向变化。
当然,生物膜中膜电位的变动是很有限的,因为:①膜电位为负值,使得一些溶质(例如:NH4+、糖类、氨基酸等)能够逆浓度梯度在电场驱动下进行跨膜运输;②膜电位需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才能使得H+-ATP酶能够正常地运转,否则会造成膜的电损伤;③膜电位在细胞信号传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当一些效应物引起膜电位去极化时,触发Ca2+通道的激活,使得胞内的Ca2+浓度发生变化而导致信号进一步传导[11]。
膜电位高低受到细胞外和细胞内诸多因子的影响,例如pH、细胞质ATP浓度、离子组成等。
膜电位可用于表征细胞健康状况和能量状况,因为一旦细胞膜受到损伤,或者细胞内的ATP库被耗竭了,膜电位就会有大幅度的改变[12]。
由于离子选择性电极可同时测量跨细胞膜的电势差和膜内特定离子的活度,因而可根据Nernst方程来计算特定离子跨膜运输的平衡浓度,并判断其是主动运输还是被动运输。
假如测得液泡膜电势差为10~20mV,利用Nernst方程可计算出通过被动运输进入液泡膜的NO3-平衡浓度可达6~9 mol L-1。
但是,实际上液泡中的NO3-浓度要高得多,因此NO3-从细胞质中进入液泡的机制主要靠主动运输。
NH4+、NO3-、SO42-、H2PO4-、氨基酸、蔗糖等都是细胞内代谢过程的底物,它们通过跨膜运输进入细胞内的代谢库,因而其在细胞内的浓度(活度)及细胞膜上特定转运体的活性就体现了细胞内相应的代谢过程的活性[12]。
例如,通过在外部溶液中加入NO3-和NH4+,诱导细胞的膜电位发生变化,可用于分析NO3-和NH4+转运体的活性[1, 3, 7, 13]。
一般而言,NO3-对膜电位的影响是先快速的去极化,然后再以相对较慢的速度发生超极化或者复极化(图3)。
在大麦中,去极化的程度随NO3-诱导时间的延长而增加[1]。
大麦、拟南芥根毛细胞的膜电位发生去极化的程度随着外部溶液中NO3-浓度的增加而增加[1,14],而玉米根细胞的膜电位发生超极化的程度随着外部溶液中NO3-浓度的增加而增加[3]。
无论是去极化还是超极化,NO3-诱导的膜电位变化都符合Michaelis-Menten方程的描述,这就说明膜电位的变化与细胞膜上NO3-转移系统的活性有关。
NO3-诱导细胞膜电位先发生去极化,可能是由于H+/NO3-共运引起的,后发生超极化则可能是由于H+/NO3-共运使细胞质酸化,进而激活了质膜上的质子泵[3, 5]。
在研究硝酸根转运体基因在爪蟾卵母细胞中的表达特性时,这种假设得到证实:在爪蟾卵母细胞中,NO3-诱导细胞膜电位也发生去极化,但由于不能激活质子泵而使得细胞膜电位不能得到恢复[15]。
NH4+诱导膜电位发生快速的去极化,去极化的程度随外部溶液中NH4+浓度的增加而增加[7]。
低浓度NH4+诱导水稻膜电位发生去极化的程度符合Michaelis-Menten方程的描述,这就说明膜电位变化与细胞膜上NH4+转移系统的活性有关;高浓度NH4+诱导水稻膜电位发生去极化的程度随着外部溶液中NH4+浓度的增加而成线性增加(图4)[7]。
这种膜电位去极化程度随NH4+浓度发生双阶段性变化的现象,正是由于细胞膜上存在两个NH4+转运系统,即高亲和系统(HATS)和低亲和系统(LATS )。
2.2 研究离子的分室化Zhen 等和Miller 等采用硝酸盐选择性微电极分别测定了细胞内硝酸盐活度,发现可将硝酸盐在细胞内的分布划分为以液泡膜为界的两个组群(populations )[5, 6]。
研究表明,细胞质的NO 3-浓度通常保持在某一稳定的水平上,不随外界浓度的变化发生明显的改变;液泡中NO 3-浓度随外界NO 3-的供给状况而变,而且可以和细胞质内的NO 3-相互发生转移。
Walker et al (1995)首先采用三管离子选择性微电极来确定微电极尖端在植物细胞中的定位(图5,6)[8]。
三管离子选择性微电极就是在双管离子选择性微电极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可以指示细胞定位的微电极(如H +或Ca 2+选择性电极)。
由于细胞质的pH 一般稳定在7.0~7.6,而液泡内的pH 一般在4.0~6.0[16],所以H +选择性电极可用来指示微电极尖端是位于细胞质内还是液泡内(图6)。
图 4 外部溶液中NH 4+浓度对水稻根细胞膜电位去极化程度的影响 (from Wang MY, et al. 1994. Plant Physiol. )图3 野生型拟南芥与突变体根表皮细胞膜电位随NO 3-浓度的变化 (from WangR, et al. 1996. Proc. Nart. Acad. U.S.A.)3 展望测定细胞内离子的浓度(活度)是研究离子跨膜转运机制的先决条件,目前测定细胞内离子浓度的方法主要有分室示踪外流法(Compartmental trace refflux )、核磁共振法(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细胞分级法(Cell fractionation )、离子选择性微电极法(ion-selective microelectrode )等。
不同方法测得的细胞内离子浓度的值相差悬殊,但到目前为止很少有研究采用不止一种方法来研究细胞内离子的浓度,也很少有研究采用同一方法来比较不同植物的测定结果。
在我国还没有有关植物液泡中硝酸盐研究的报道[17],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苦于缺乏一个标准而准确的测量离子浓度的方法。
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是目前测定细胞内离子活度的唯一方法,且可同时测定跨膜的电势差,因而在细胞内测量方法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为研究离子的跨膜转运机制提供了有效的信息。
离子选择性微电极的制作是限制其使用的一个主要因子。
离子选择性液膜的导电性、选择性仍需要进一步提高。
目前所使用地离子选择性电极仅限于测定H +、K +、Na +、图5 三管离子选择性微电极测定大麦根皮层细胞质K +活度 (from Walker DJ, et al. 1995. Palnt Physiol. ) 图6 三管离子选择性微电极测定大麦根细胞质K +活度与pH 的分布(from Walker DJ, et al. 1995. Plant Physiol. )Ca2+、NH4+等阳离子和NO3- Cl-等阴离子,新的离子选择性微电极有待研究和发现。
参考文献[1]Glass A D M, Shaff J E, Kochian L V. Studies of the uptake of nitrate in barley. IV.Electrophyiology. Plant Physiol.,1992,99: 456-463[2]McClure P R, Kochian L V, Spanswick R M, et al. Evidence for cotransport of nitrate andprotions in maize roots. I. Effects of nitrate on the membrane potential. Plant Physiol.,1990,93: 281-289[3]McClure P R, Kochian L V, Spanswick R M, et al. Evidence for cotransport of nitrate andprotions in maize roots. II. Measurement of NO3-and H+fluxes with ion-selective microelectrodes. Plant Physiol., 1990, 93: 290-294[4]Ullrich W R, Larsson M, Larsson C M, et al. Ammonium uptake in Lemna gibba G 1,related membrane potential changes, and inhibition of anion uptake. Physiol. Plant, 1984, 61: 369-376.[5]Miller A J, Smith S J. The mechanism of nitrate transport across the tonoplast of barleyroot cells. Planta, 1992, 187: 554-557[6]Zhen R G, Koyro H W, Leigh R A, et al. Compartmental nitrate concentrations in barleyroot cells measured with nitrate-selective microelectrodes and by single-cell sap sampling. Planta, 1991, 185: 356–361[7]Wang M Y, Glass A D M, Shaff J E. Ammonium uptake by rice roots. III.Electrophysiology. Plant Physiol., 1994, 104: 899-906.[8]Walker D J, Smith S J, and Miller A J. Simultaneous measurement of intracellular pHand K+ or NO3- in barley root cells using triple-barreled, ion-selective microelectrodes.Plant Physiol., 1995, 108: 743 -751[9]Henriksen G H, Bloom A J, Spanswick R M. Measurement of net fluxes of ammoniumand nitrate at the surface of barley roots using ion-selective microelectrodes. Plant Physiol., 1990, 93, 271-280[10]Schule W R, Kib W, Gunzel D. Ultramicroelectrodes for membrane research.Electrochimica Acta. 1997, 42: 3197-3205[11]吴平, 印莉萍, 张立平, 等著. 植物营养分子生理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 171-172.[12]Miller A J, Cookson S J, Smith S J, et al. The use of microelectrodes to investigatecompartmentation and the transport of metabolized inorganic ions in plants. J Exp Bot, 2001, 52: 541-549[13]Ayling S M. The effect of ammonium ions on membrane potential and anion flux inroots of barley and tomato. 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 1993, 16: 297-303[14]Meharg A A, Blatt M R. NO3--transport across the plasma membrane of Arabidopsisthaliana root hairs: kinetics control by pH and membrane voltage. Journal of Membrane Biology. 1995, 145: 49-66[15]Zhou J J, Miller A J. Xenopus oocytes as a expression system for plant transporters.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 2000, 1465: 343-358.[16]Kurkdjian A, Guern J. Intracellular pH: measurement and importance in cell activity.Annu Rev Plant Physiol Plant Mol Biol.,1989, 40: 271-303[17]沈其荣, 汤利, 徐阳春. 植物液泡中硝酸盐行为的研究概况. 土壤学报, 40(3): 465-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