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与控制

合集下载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控制措施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控制措施
第15页/共38页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 6、特殊环境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 (1)密闭空间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 定义:密闭空间指与外界相对隔离,进出口受限,自然通风 不良,足够容纳一人进入并从事非常规、非连续性作业的有 限空间。
• 分类:无需许可密闭空间、需许可密闭空间
• 密闭空间可能存在职业病危害问题:缺氧窒息,急性职业中 毒
第6页/共38页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 (3)缺乏安全防护设备和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 (4)自然环境因素 (5)环境污染因素
• 第四大类:社会和经济环境因素 • 随着社会和近代预防医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社会和经济环境因素在
职业卫生工作的重要性,劳动者在保护自己的健康时,培养、保持健全的 心理、精神状态,非常重要。
项目检测过程是就是对监测对象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 “定量”识别的过程。
第10页/共38页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 (4)职业健康监护方面 • 健康监护结果是验证与判断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重要指标 • (5)职业病诊断方面
先决条件,职业接触史的判断 • (6)职业卫生监督方面
首要问题,只有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定性识别和定量分析后, 才可依法作出正确的监督结论
第11页/共38页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 3、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原理及原则 • (1)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原理:从因到果的原理、类推原理、从量变到
质变的原理。 • (2)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原则:全面识别的原则、主次分明的原则、定
性与定量的原则。
第12页/共38页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事求是地向主管行政部门申报,接受主管行政部门的监督。

控制职业危害因素的途径及措施

控制职业危害因素的途径及措施

控制职业危害因素的途径及措施
控制职业危害因素是保护职工健康和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下是控制职业危害因素的途径及措施。

一、控制职业危害因素的途径
1.技术控制:通过技术手段改变职业环境,从而达到控制危害
因素的目的。

2.管理控制:通过管理方法控制职业危害因素的接触量和接触
时间,降低职业病的风险。

3.个人防护:职业危害因素无法完全消除,职工需要戴上对应
的防护装备,降低职业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

二、控制职业危害因素的措施
1.技术措施
(1)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减少职工接触危化物的机会。

(2)采用封闭式操作和隔离式操作,防止危害物质外泄。

(3)安装通风设备,保持职业环境的通风。

(4)使用替代品,降低职业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

2.管理措施
(1)制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规定,加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

(2)加强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

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

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

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
是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和管理策略,旨在保护职工免受职业病的危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
1. 识别危险源:对工作场所进行评估,确定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危险源,包括化学、物理和生物危险。

2. 工作台阶:采取工作台阶措施,防止或减少职工接触到危险源,如隔离、封闭和包装危险物质。

3. 靶向管理:针对各类危险源,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包括化学品管理、噪音控制、尘埃防护等。

4. 个人防护装备:为职工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呼吸器、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以减少对危险源的直接接触。

5. 健康监测:定期对职工进行健康监测,早期发现和治疗职业病。

6. 培训与宣教:对职工进行相关的危害防护知识培训和宣教,提高其对职业病危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7. 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职业病防护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和工作流程,确保危害控制措施有效实施。

8. 监督检查:加强对工作场所的监督检查,确保危害控制措施的贯彻执行和有效性。

需要根据不同的职业病危害情况和工作场所特点,具体制定合适的控制措施,并配以有效的监测和管理,以确保职工的健康与安全。

第 1 页共 1 页。

职业危害的防治措施

职业危害的防治措施

职业危害的防治措施
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安全防护措施:包括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安全帽、防护眼镜、防尘口罩、防护手套、耳塞等,根据不同的职业危害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护装备。

2. 工作环境控制:采取合理的通风措施,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避免职业危害物质的积聚;使用防护设备,如机械手臂、机器围栏等,确保员工的安全。

3. 岗位轮换与休息:避免员工长期亲密接触职业危害物质,对于需要长时间进行特定工作的员工,应进行岗位轮换,确保身体得到充分休息。

4. 健康监测与定期体检:对于需要接触职业危害物质的职业,应定期进行健康监测和体检,及早发现职业病的迹象,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5. 健康教育与培训:提供相关的职业健康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对职业危害的认识和防护意识,学习正确使用防护装备和掌握应急措施。

6. 管理制度和监督:建立健全的职业危害防治管理制度,加强对职业危害防治措施的监督与检查,确保措施的有效实施和绩效评估。

综上所述,职业危害的防治措施需要从个人防护、工作环境控制、岗位轮换与休息、健康监测与定期体检、健康教育与培训以及管理制度和监督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实施。

职业危害防治措施

职业危害防治措施

职业危害防治措施1.选用无毒、低毒、无害的原辅料:在生产过程中尽量选用无毒、低毒、无害的原辅料,减少对工人健康的危害。

2.优化工艺流程:对于可能产生危害的工艺,应优化其流程,降低危害风险。

比如,在一些有害气体的生产流程中,可以改变工艺条件,减少有害气体的生成。

3.控制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对于有毒、有害物质,应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减少其排放量。

例如,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可以使用封闭式生产设备,控制有害气体和粉尘的排放。

4.设备的安全保护措施:在工业生产中使用的设备应具备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保障工人的人身安全。

例如,在机械设备上设置安全防护装置,防止工人因操作不当而受伤。

二、职业危害的个人防护措施1.佩戴个人防护用品:根据工作环境的不同,工人应佩戴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

例如,在有毒气体环境中,应佩戴防毒面具;在噪音环境中,应佩戴耳塞或耳罩。

2.培训工人的个人防护意识:企业应加强对工人的安全培训,提高工人的个人防护意识。

培训内容包括: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理等。

3.定期体检:企业应定期为工人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和诊断职业病的早期症状,确保工人的健康。

4.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长期过度劳累会增加工人患职业病的风险。

企业应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减少工人的劳累程度。

1.建立健全的职业危害防治制度: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职业危害防治制度,明确危害防治的责任和义务。

2.加强职业危害监测: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职业危害监测体系,实时监测工作场所的危害物质浓度和工人的健康状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3.指定专人负责职业危害防治工作:企业应指定专人负责职业危害防治工作,制定工作计划和方案,推动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开展。

4.开展职业危害防治培训:企业应开展职业危害防治培训,提高员工对职业危害的认识和知识水平,增强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的能力。

总之,职业危害防治措施涉及到生产过程的管理与控制、个人防护和管理方面的措施。

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措施

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措施

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措施1.物理因素控制措施:物理因素包括噪声、振动、辐射、温度等。

对于噪声和振动,在施工或生产现场可以通过隔离噪声源或振动源来减少噪声和振动的传播,同时职工可以配备个人防护设备如耳塞或耳罩来减少噪声对耳朵的伤害。

对于辐射,可以加装屏蔽罩或采取合理的防护措施减少辐射的暴露。

对于温度,可以控制环境温度或选择合适的工作服装进行防护。

2.化学因素控制措施:化学危害因素包括有毒气体、酸碱、有毒物质等。

对于有毒气体的防护,可以提供合适的通风设备或导入新鲜空气以稀释有毒气体的浓度。

对于酸碱和有毒物质,可以配备相应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护目镜、防毒面具等,同时确保工作场所有清晰可见的标示和警示符号。

3.生物因素控制措施:生物因素包括病原菌、病毒、真菌等。

在医疗、实验室等环境中,应建立相应的防护设施如生物安全柜、防护服等,同时对职工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对生物危害的认识和防护措施的采取。

4.人体工效学控制措施:人体工效学是研究人体与工作环境的适应关系,通过合理设计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减少对人体的不良影响。

例如,合理设置工作台高度、椅子高度、电脑显示器高度等,以减少颈椎、腰椎等部位的负担,提高工作舒适度。

同时,提供工作间隔或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造成疲劳。

5.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措施: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粉尘、毒物、放射物质、噪声等。

针对不同类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对于粉尘,可以通过湿式除尘、通风系统和个人防护装备来减少粉尘的吸入。

对于毒物,可以采取局部通风、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装备来减少毒物的接触。

对于放射物质,可以设置屏蔽和隔离装置来减少放射物质的暴露。

对于噪声,可以采取隔音措施和个人防护装备来减少噪声对听觉系统的损害。

综上所述,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措施的目标是减少职工受到危害的可能性,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针对不同的职业危害因素,可以采取适当的防护和控制措施,包括物理因素的隔离和个人防护、化学因素的通风和防护装备、生物因素的防护设施和培训、人体工效学的合理设计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防护措施等。

常见作业的职业危害种类与控制知识

常见作业的职业危害种类与控制知识

常见作业的职业危害种类与控制知识一、引言作业场所中存在各种职业危害,对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为了保护工作人员的权益,减少职业危害对身体的伤害,必须加强对常见作业的职业危害种类和控制知识的了解。

本文将介绍常见作业的职业危害种类和相应的控制措施。

二、职业危害种类与控制知识1. 噪声危害噪声是一种常见的职业危害,会对听力造成伤害,并且会引起其他健康问题,如心血管疾病、睡眠障碍等。

为了控制噪声危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使用降噪耳塞或者耳罩来减少噪声对耳朵的影响;- 对产生噪声的机器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其运行平稳;- 在噪声源附近设置隔音墙或者隔音材料,减少噪声传播。

2. 化学危害在一些作业场所,存在着各种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为了控制化学危害,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使用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等,减少接触化学物质的机会;- 在作业场所设置通风设备,确保空气流通,减少化学物质的浓度;- 对化学品进行正确的储存和处理,避免泄漏和事故发生。

3. 物理危害物理危害是指作业场所中的各种物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如辐射、震动、高温等。

为了控制物理危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使用防护设备,如防辐射服、防护眼镜等,减少物理因素对身体的影响;- 对作业场所进行合理的设计,减少震动和高温的产生;- 对作业人员进行定期的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健康问题。

4. 生物危害在一些特定的作业场所,可能存在着生物危害,如细菌、病毒等。

为了控制生物危害,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个人卫生意识,勤洗手,避免接触可能带有病原体的物品;- 在作业场所设置合适的通风设备,保持空气流通;- 对可能携带病原体的物品进行正确的处理和消毒。

5. 人体姿式危害长期保持不良的工作姿式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

为了控制人体姿式危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设置合适的工作台和椅子,保证工作人员的姿式正确;- 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力量;- 在工作过程中适时歇息,避免长期保持同一姿式。

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

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

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
职业病是由于长期从事特定职业工作中接触和暴露于有害物质或作业环境中而引起的一类疾病。

为了保护职工的健康和安全,应采取以下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
1. 了解职业病危害因素:明确工作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有毒物质、粉尘、放射线、噪音等。

了解这些危害因素可以帮助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

2. 预防控制:采取预防性措施,包括在源头上减少或消除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产生,例如改变工作流程、使用替代品、进行工程控制等。

3. 工程控制:通过工程措施减少或消除职业病危害物质的接触,如安装通风设备、防护罩、隔离装置等。

4. 个体防护:对于无法通过工程控制消除危害的情况下,应提供并确保职工正确使用个体防护装备,如防尘口罩、防噪耳塞、防护眼镜等。

5. 健康监测:对于接触职业病危害物质的职工,应进行定期的健康监测,包括体检、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筛查等。

6. 健康宣教:加强对职工的职业病危害宣教,提高职工的职业病防护意识和知识,教育职工正确使用个体防护装备,避免不良工作习惯。

7. 急救和紧急处理:建立紧急处理机制,包括急救措施、应急预案等,以保障发生意外时的及时有效处置。

8. 健康档案管理:建立健康档案管理制度,记录职工的健康状况和职业病相关信息,便于监测职工健康情况和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的实施需要结合具体职业病危害因素和作业环境进行,工作单位应制定相应的职业病防护措施和管理制度,确保职工的健康与安全。

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

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

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简介职业病是由于长时间从事特定工种或工作环境中的危害因素而引起的与工作相关的疾病。

为了减少职业病对工作者的危害,采取必要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以帮助保护工作者的健康与安全。

1. 危害源管理1.1 物理因素的控制物理因素指与工作环境相关的能量、噪声、振动等。

以下是一些控制物理因素的措施:•在噪声源附近设置隔音屏或隔音设备,减少噪音传播;•通过使用防护耳塞或耳罩等个人防护装备来减少噪音对工作者的影响;•使用减振垫或减振手套等工具减少振动对工作者的影响;•设置合适的光照条件,减少眼睛疲劳和视觉障碍。

1.2 化学因素的控制化学因素是指在工作环境中存在的有害气体、粉尘、化学品等。

以下是一些控制化学因素的措施:•使用通风系统,排除有害物质,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配备合适的呼吸防护设备,如防毒面具等;•使用有效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防护服等;•定期检测工作场所空气质量,确保不超过有害物质的容许浓度。

2. 健康监测与评估2.1 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健康检查是一种旨在评估工作者健康状况的检查,以便及早发现职业病症状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职业健康检查项目:•体格检查:包括检查身高、体重、听力、视力等;•生物学监测:通过采集和分析工作者体液、尿液等样本,检测有害物质的浓度;•肺功能检查:评估呼吸系统功能是否受到有害物质的影响;•心电图检查:检测心脏功能是否正常。

2.2 工作场所评估工作场所评估旨在识别和评估工作环境中的潜在危害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工作场所评估方法:•评估环境噪声水平,确定是否需要采取降噪措施;•分析化学品的物理与化学特性,并评估其对工作者的潜在危害;•考察工作场所的通风情况,确认是否需要改善通风设施;•检查劳动防护设备的使用情况,确保其合理有效。

3. 职业培训与教育3.1 职业安全培训为了提高工作者对职业病危害的认识,减少职业病的发生,进行职业安全培训是必不可少的。

13职业危害与控制

13职业危害与控制

职业危害与控制第一节职业危害与职业病 (2)一、职业危害因素的分类 (2)二、职业病的概念及其分类 (3)第二节职业危害因素的危害 (4)一、粉尘与尘肺 (4)二、物理性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所致职业病 (7)三、职业性致癌因素和职业癌 (13)第三节职业危害评价 (15)一、职业危害的评价依据 (15)二、职业危害因素评价 (16)三、职业流行病学调查 (20)四、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级评价与职业卫生防护措施评价 (20)第四节职业健康监护 (25)一、职业病危害申报 (25)二、职业健康监护 (27)三、职业病报告 (28)第五节职业危害因素控制 (30)一、生产性粉尘的控制措施 (30)二、工业毒物控制措施 (31)三、物理因素控制措施 (33)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人人享有职业卫生”的全球策略,职业卫生工作的目标是保护职业人群“身体、精神、社会良好适应状态”,具有良好的职业生命质量。

因此,早期防治职业病为主要目的的传统,作方法已不能满足上述要求,职业危害的预防和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应成为2l世纪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主要日标。

我国职业危害因素分布广泛,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30多个行业、70多万个厂矿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职业危害:全国劳动力人口有7.4亿,每年新增劳动力约1千万人,实际接触职业危害的劳动者达l亿多。

因此,做好职业危害的预防和职业危害因素控制工作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第一节职业危害与职业病一、职业危害因素的分类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过程中、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从业人员健康的因素,称为职业性危害因素。

职业性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概括为:二类:(一)生产工艺过程随着生产技术、机器设备、使用材料和工艺流程变化不同而变化。

如与生产过程有关的原材料、工业毒物、粉尘、噪声、振动、高温、辐射及传染性因素等因素有关。

按其性质,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物理因素是生产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

不良的物理因素,或异常的气象条件如商温、低温、噪声、振动、商低气压、非电离毓射(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激光等)与电离辐射(如x射线、Y射线)等.这些都可以对人产生危害。

常见的职业危害类型及控制措施

常见的职业危害类型及控制措施
分类
职业危害可分为粉尘、噪声、振动、高温、低温、辐射、毒 物、生物因素、机械伤害、电气伤害、体力劳动强度过大、 视疲劳等。
职业危害的严重性
01
02
03
对员工健康的影响
职业危害可能对员工的呼 吸系统、神经系统、心血 管系统、皮肤等造成损害 ,甚至导致职业病。
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职业危害可能影响员工的 工作效率和质量,进而影 响企业的生产效益。
保持距离
远离潮湿环境,尽量选择干燥、通风良好的工作环境。
衣物干燥
在潮湿环境下工作或活动时,尽量选择透气、快干材质衣物,保持身体干爽。
06
安全文化与应急措施
安全文化建设
1 2
安全意识培养
培养员工对安全问题的认知和重视,提高安全意 识。
安全规章制度
制定和完善安全规章制度,明确安全责任和义务 。
3
安全宣传与教育
机械通风
采用通风设备如风扇、空调等,将室内热空 气排出,降低室内温度。
减少热源
尽量避免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远离热源 ,减少热量摄入。
补充水分
高温环境下,人体容易出汗,流失水分,因 此需要及时补充水分,防止脱水。
高湿控制措施
除湿设备
使用除湿机、空调等设备,降低室内湿度。
通风换气
通过开启门窗、设置天窗等方式,促进室内外空气流通,排出室内湿气。
常见的职业危害类型及控制 措施
2023-11-12
目录
• 职业危害概述 • 常见的职业危害类型 • 粉尘与噪音控制措施 • 化学品与辐射控制措施 • 高温与高湿控制措施 • 安全文化与应急措施
01
职业危害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职业危害是指员工在职业活动中面临的危害因素,包括物理 、化学、生物和心理等方面,可能对员工的健康和安全产生 负面影响。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预防与管理(5篇)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预防与管理(5篇)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预防与管理一、引言作业场所职业危害是指在工作场所中,可能对劳动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伤害的各种因素。

职业危害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人因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在工作场所中,职业危害的存在对劳动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同时也对企业的稳定运营和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预防与管理是企业和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分类与特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可以分为物理危害、化学危害、生物危害和人因危害等几个方面。

物理危害主要包括噪声、振动、辐射、温度、湿度、危险机械等因素。

噪声和振动会对劳动者的听力和神经系统造成伤害,长期暴露还可能引发心血管系统疾病。

辐射会对人体细胞造成损伤,导致遗传变异和癌症等疾病。

温度和湿度过高或过低会引发中暑或冻伤等问题。

危险机械的使用可能导致切割、压伤、撞击等意外伤害。

化学危害主要包括有毒气体、腐蚀性物质、粉尘、放射性物质等。

有毒气体会影响人体的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

腐蚀性物质会对皮肤、眼睛和呼吸系统造成严重伤害。

粉尘长期接触会导致尘肺病等呼吸道疾病。

放射性物质会对人体组织和器官造成损害,引发癌症等疾病。

生物危害主要包括病原体、细菌、真菌等。

病原体的传播可能引发传染病的暴发,对劳动者和公共卫生产生威胁。

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会引发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对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带来风险。

人因危害主要包括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大等因素,还包括工作环境不良和社会心理压力等问题。

劳动强度大会损伤肌肉和骨骼系统,导致劳动者体力下降。

工作时间长会影响生物钟,引发疲劳和睡眠不良。

工作压力大会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工作环境不良和社会心理压力会影响劳动者的情绪和工作积极性,对团队合作和企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预防与管理(二)为了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预防与管理至关重要。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控制措施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控制措施
02
电磁辐射
识别作业环境中存在的电磁辐射源,如微波炉、 计算机等,了解其对人体的危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的影
02

化学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01
02
03
急性中毒
短时间内接触高浓度化学 物质可能导致急性中毒, 如呼吸困难、抽搐、昏迷 等。
慢性中毒
长期接触低浓度化学物质 可能导致慢性中毒,如肝 肾损伤、神经系统损伤等 。
案例四
01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办公楼内可能存在空气污染、电磁辐射、长时间坐姿等职 业病危害因素。
02 03
控制措施
加强室内通风换气,使用空气净化器降低空气污染。同时 ,采用低辐射办公设备,减少电磁辐射的危害。为工作人 员提供可调节的座椅和电脑支架,减轻长时间坐姿带来的 身体疲劳。
效果评估
办公楼内空气质量得到改善,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得到保 障,工作效率提高。
健康宣传
通过宣传栏、海报、微信 等渠道,向劳动者宣传职 业病危害因素的健康影响 和预防方法。
健康检查
鼓励劳动者定期进行健康 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职 业病问题。
心理疏导
为受到职业病影响的劳动 者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帮 助他们减轻焦虑和压力。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控制
04
实践案例
案例一:某制造企业的噪声危害控制
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标 准的个人防护用品,如防 尘口罩、防毒面具、防护 手套、防护眼镜等。
培训和教育
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培 训和教育,提高其对职业 病危害的认识和自我保护 意识。
监督检查
对劳动者的个人防护用品 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确保其正确佩戴和使用。
健康促进控制措施
健康教育

职业危害及预防措施

职业危害及预防措施

职业危害及预防措施1. 引言职业危害是指在从事某种职业活动时,由于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和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因素所产生的身体和心理损害。

职业危害的存在对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了解职业危害及其预防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2. 常见的职业危害2.1 物理性危害•噪音:长期处于高噪音环境下工作会引起听力损害。

预防方法包括戴耳塞或耳罩、合理调整工作环境噪音水平等。

•振动:频繁接触强力振动会引起手臂、手腕、肩膀等部位的振动伤害。

预防方法包括使用带有减振器的工具、减少振动暴露时间等。

•辐射:长期暴露在放射性辐射源旁会对健康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预防方法包括加强防护措施、控制辐射源的使用等。

2.2 化学性危害•挥发性有机物:吸入大量挥发性有机物会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产生损害。

预防方法包括使用合适的防护设备、提供通风系统等。

•重金属:长期接触重金属会对肝脏、肾脏等内脏器官产生毒性。

预防措施包括注意个人卫生和工作环境的清洁、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等。

•有害气体:与有害气体接触会对呼吸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损害。

预防措施包括使用合适的气体防护设备、提供通风系统等。

2.3 生物性危害•病原体:与病原体接触会导致传染疾病的发生。

预防措施包括佩戴个人防护设备、加强个人卫生等。

3. 职业危害的预防措施3.1 个体防护•使用合适的个人防护设备,如防尘口罩、耳塞等。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洗澡等。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可能的职业病。

3.2 工作环境改善•控制噪音、振动等物理性危害源的产生,如增设隔声物、减振器等。

•加强通风设备的使用,保持空气流通,降低有害气体的浓度。

•建立合理的工作制度,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

3.3 岗位培训和教育•向从业人员提供相关的职业危害知识培训,提高职业危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定期举办应急演练,提高从业人员的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4 个人行为和习惯改变•吸烟和酗酒会加重职业危害对身体的影响,应尽量戒烟和限制酒量。

职业病危害及防护措施

职业病危害及防护措施

职业病是由于长期从事特定工作或暴露于特定工作环境中所致的健康问题。

以下是常见的职业病危害及相应的防护措施:
1.噪声危害:长期暴露于高噪声环境可能导致听力受损。

防护措施包括佩戴
耳塞或耳罩、限制暴露时间、工作场所隔音等。

2.化学物质危害:接触有害化学物质可能对呼吸系统、皮肤和内脏器官造成
伤害。

防护措施包括佩戴防护面具、穿戴防护服、保持良好的通风等。

3.尘肺危害:吸入粉尘颗粒可能导致尘肺等呼吸系统疾病。

防护措施包括佩
戴防尘口罩、合理使用通风设备、保持清洁工作环境等。

4.辐射危害:长期接触辐射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如电离辐射对细胞和组织
的损害。

防护措施包括佩戴防护服、使用屏蔽设备、控制辐射源等。

5.职业性压力危害:长期承受工作压力可能导致心理和生理问题。

防护措施
包括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培养良好的工作生活平衡等。

6.体力劳动危害: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可能对肌肉骨骼系统造成损伤。

防护
措施包括正确使用劳动工具、合理安排工作负荷、进行适当的体力锻炼等。

7.职业性感染危害:接触传染性病原体可能导致职业性感染病。

防护措施包
括佩戴防护口罩、手部卫生、隔离措施等。

防护措施的具体实施需要根据具体的职业病危害进行评估和规划,包括工作场所的改善、员工的培训和意识提升等。

此外,建立健全的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定期进行职业病体检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职业病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

职业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

职业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

职业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职业危害因素指的是工作环境中可能对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各种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物理危害、化学危害、生物危害、职业病危害和心理危害。

为了保护员工的身心健康,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下面将介绍职业危害因素及其控制措施。

1.物理危害因素:物理危害因素包括噪声、振动、辐射、温度、湿度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听觉损伤、眼睛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为了控制这些危害因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声音控制:使用降噪耳塞或耳罩,避免长时间处于高噪音环境中。

-振动控制:采用减振装置和缓冲材料,减少振动对人体的影响。

-辐射控制:采用辐射屏蔽设备,减少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温湿度控制:保持适宜的室内温度和湿度,避免过热或过冷。

2.化学危害因素:化学危害因素主要包括有毒气体、有害物质、粉尘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引发中毒、过敏、皮肤病等。

为了控制这些危害因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使用个人防护设备:佩戴适当的呼吸器、防护手套、防护面具等个人防护设备。

-隔离措施:将有害物质储存在密封容器中,减少与员工接触的可能性。

-通风控制:采用良好的通风系统,将有毒气体和粉尘排出室外,降低室内浓度。

-健康监护:对接触有害物质的员工进行定期健康检查,早期发现和治疗疾病。

3.生物危害因素:生物危害因素包括病菌、病毒、真菌等。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传染病的发生。

为了控制这些危害因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个人防护措施:佩戴适当的口罩、手套、防护服等个人防护设备,避免接触到生物危害因素。

-消毒措施:采用适当的消毒剂对工作场所进行消毒,杀灭潜在的生物危害因素。

-健康宣教:加强员工的健康教育,培养正确的个人卫生习惯,降低感染风险。

4.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包括粉尘、有毒物质、放射线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职业病的发生。

为了控制这些危害因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粉尘控制:采用局部排风设备,减少粉尘的产生和扩散。

-有毒物质控制:替代有毒物质,使用无毒或低毒的替代品。

职业危害控制方法

职业危害控制方法

职业危害控制方法职业危害是指在工作中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的各种因素。

职业危害可能来自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人因/心理因素等。

为了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和安全,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职业危害控制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职业危害控制方法。

一、物理因素的控制方法1. 确保合适的工作环境:包括温度、湿度、噪音、光照等等。

需要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和环境进行相应的调整,以确保员工在良好的工作环境中工作。

2. 提供个人防护装备(PPE):对于可能会接触到物理危害的工作,如高温、辐射等,企业应该为员工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火服、面罩、耳塞等等。

3. 机械设备安全:对于操作机械设备的工作,企业需要确保设备的安全性,如安装保护装置、设置安全防护网、建立安全操作规程等等,以防止机械事故的发生。

二、化学因素的控制方法1. 减少有害物质的使用:尽量使用无毒环保的化学物质,避免使用有害物质。

如有必要使用有害物质,要做到使用量控制、封闭式操作、排放控制等。

2. 良好的通风系统:为有害物质的生产和储存区域提供良好的通风系统,确保有害物质的浓度在可接受范围内。

可以采用排风扇、排风罩等设备。

3. 个人防护措施:为可能接触有害物质的员工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防护面具等。

三、生物因素的控制方法1. 个人防护措施:针对会接触到生物危害的工作,如医疗、实验室等,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服、口罩、手套等。

2. 生物安全措施:建立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包括生物实验室的分类、分级、管理标准等。

确保生物实验室内的生物材料和废弃物的安全处理。

3. 定期健康检查:对从事与生物危害相关的工作的员工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四、人因/心理因素的控制方法1. 提供心理支持:建立心理咨询服务,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

提供工作压力管理培训,帮助员工有效应对工作压力,减少其对身心的负面影响。

2. 人际关系管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减少内耗和冲突。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与控制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与控制

职业危害的例子
常见的职业危害包括噪音、 化学品暴露、传染病、工作 压力和工作场所暴力等。
职业危害的影响和后果
1 健康影响
职业危害可能导致疾病、 损伤和长期健康问题,如 呼吸系统疾病、中毒和职 业性过敏等。
2 安全风险
职业危害还可能导致事故 和伤害,如跌倒、火灾、 爆炸和电击等。
3 经济后果
职业危害会对个人、公司 和社会造成经济负担,如 医疗费用、工伤赔偿和生 产力损失。
有效的职业危害管理需包括培训、定期检查和制定 安全政策等。
监控职业危害
监控职业危害包括定期检测暴露水平和工作环境的 安全性。
职业危害防护措施的选择和实施
1 危害防护计划
制定危害防护计划是选择和实施适当的职业危害防护措施的关键。
2 培训和教育
员工应接受针对职业危害防护的培训和教育,以增强他们的意识和技能。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与控制
在任何作业场所,了解职业危害的定义、分类和对人们的影响及后果是至关 重要的。
职业危害的定义和分类
何为职业危害?
职业危害是指在工作环境中 可能对员工健康和安全造成 潜在危害的因素、物质或条 件。
职业危害的分类
职业危害可以分为物理性、 化学性、生物性、心理性和 人为因素等不同类型。
3 控制效果评估
对实施的职业危害防护措施进行定期评估,以确保其有效性。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法律法规和责任
法律法规
职业危害防护受到各国的法律法规的支持和约束,违规可能导致罚款和刑事处罚。
企业责任
企业有责任确保员工的工作环境安全,并提供适当的培训和防护设备。
个人责任
个人也有责任遵守安全规程,保护自己和他人免受职业危害的影响。

职业病危害预防与控制

职业病危害预防与控制

02 职业病危害因素
物理因素
噪声
长期暴露在噪声环境中 会导致听力下降、耳鸣 等问题。
振动
长期接触振动可能导致 手部震颤、肌肉疲劳等 问题。
高温、低温
长时间处于高温或低温 环境中会对身体造成不 适。
高压、低压
高压环境可能引发减压 病,低压环境可能引发 高原病。
化学因素
有机溶剂
如苯、甲苯等,长期接 触可能导致中毒、神经 系统损伤等。
03
治理效果:粉尘浓度得到有效控制,工人健康状况得到 明显改善。
案例二:某化工企业毒物泄漏应对措施
化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毒物泄漏事故,对工人和周边居民健康造成威胁。
采取措施:建立应急预案,配备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定期进行演练和培训,加强 设备维护和巡检。
治理效果:有效减少毒物泄漏事故的发生,保障了工人和周边居民的健康安全。
案例三:某电子企业噪声污染防治方案
电子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 噪声,对工人听力造成损害。
采取措施:采用低噪声设备, 加强生产现场噪声控制,为员 工配备耳塞等个人防护用品, 定期进行听力检测。
治理效果:有效降低噪声污染 对工人的影响,保障工人的健 康权益。
案例四:某医院职业病诊断与鉴定流程优化
医院在职业病诊断与鉴定过程中 存在流程繁琐、效率低下等问题
寄生虫
如血吸虫、蛔虫等,长期 接触可能引起寄生虫感染 。
心理因素
工作压力
长期工作压力可能导致焦 虑、抑郁等问题。
工作时间
长时间工作可能导致疲劳 、失眠等问题。
工作环境
不良的工作环境可能导致 工作效率下降、注意力不 集中等问题。
03 职业病危害预防措施
工程控制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场急救措施(一)止血1、出血的种类出血可分为外出血和内出血二种:外出血——体表可见到。

血管破裂后,血液经皮肤损伤处流出体外。

内出血——体表见不到。

血液由破裂的血管流入组织、脏器或体腔内。

根据出血的血管种类,还可分为动脉出血、静脉出血及毛细血管出血三种:①动脉出血——血色鲜红,出血呈喷射状,与脉搏节律相同。

危险性大。

②静脉出血——血色暗红,血流较缓慢,呈持续状,不断流出.危险性较动脉出血小。

③毛细血管出血——血色鲜红,血液从整个伤口创面渗出,一般不易找到出血点,常可自动凝固而止血。

危险性小。

2、失血的表现一般情况下,一个成年人失血量在500毫升时,可以没有明显的症状。

当失血量在800毫升以上时,伤者会出现面色、口唇苍白,皮肤出冷汗,手脚冰冷、无力,呼吸急促,脉搏快而微弱等。

当出血量达1500毫升以上时,会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伤者出现视物模糊、口渴、头晕、神志不清或焦躁不安,甚至出现昏迷症状。

3、外出血的止血方法①指压止血法。

指压止血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临时性止血方法。

它根据动脉的走向,在出血伤口的近心端,通过用手指压迫血管,使血管闭合而达到临时止血的目的,然后再选择其他的止血方法。

指压止血法适用于头、颈部和四肢的动脉出血。

②加压包扎止血法。

是急救中最常用的止血方法之一。

适用于小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出血。

方法:用消毒纱布或干净的手帕、毛巾、衣物等敷于伤口上,然后用三角巾或绷带加压包扎。

压力以能止住血而又不影响伤肢的血液循环为合适。

若伤处有骨折时,须另加夹板固定。

关节脱位及伤口内有碎骨存在时不用此法。

③加垫屈肢止血法。

适用于上肢和小腿出血。

在没有骨折和关节伤时可采用。

④止血带止血法。

当遇到四肢大动脉出血,使用上述方法止血无效时采用。

常用的止血带有橡皮带、布条止血带等。

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要采用止血带止血。

4、注意事项:①上止血带时,皮肤与止血带之间不能直接接触,应加垫敷料、布垫或将止血带上在衣裤外面,以免损伤皮肤。

②上止血带要松紧适宜,以能止住血为度。

扎松了不能止血,扎得过紧容易损伤皮肤、神经、组织,引起肢体坏死。

③上止血带时间过长,容易引起肢体坏死。

因此,止血带上好后,要记录上止血带的时间,并每隔40-50分钟放松一次,每次放松1-3分钟。

为防止止血带放松后大量出血,放松期间应在伤口处加压止血。

⑷运送伤者时,上止血带处要有明显标志,不要用衣物等遮盖伤口,以妨碍观察,并用标签注明上止血带的时间和放松止血带的时间。

(二)包扎常用的包扎材料有绷带、三角巾、四头带及其它临时代用品(如干净的毛帕、毛巾、衣物、腰带、领带等)。

绷带包扎一般用于支持受伤的肢体和关节,固定敷料或夹板和加压止血等。

三角巾包扎主要用于包扎、悬吊受伤肢体,固定敷料,固定骨折等。

常用的包扎法如下:1、环形绷带包扎法。

此法是绷带包扎法中最基本的方法,多用于手腕、肢体、胸、腹等部位的包扎。

方法:将绷带作环形重叠缠绕,最后用扣针将带尾固定,或将带尾剪成两头打结固定。

注意事项:①缠绕绷带的方向应是从内向外,由下至上,从远端至近端。

开始和结束时均要重复缠绕一圈以固定。

打结、扣针固定应在伤口的上部,肢体的外侧。

②包扎时应注意松紧度。

不可过紧或过松,以不妨碍血液循环为宜。

③包扎肢体时不得遮盖手指或脚趾尖,以便观察血液循环情况。

⑷检查远端脉搏跳动,触摸手脚有否发凉等。

2、三角巾包扎法。

①三角巾全巾:三角巾全幅打开,可用于包扎或悬吊上肢;②三角巾宽带:将三角巾顶角折向底边,然后再对折一次。

可用于下肢骨折固定或加固上肢悬吊等;③三角巾窄带:将三角巾宽带再对折一次。

可用于足、踝部的“8”字固定等。

(三)骨折固定1、骨折的种类:①闭合性骨折:骨折处皮肤完整,骨折断端与外界不相通。

②开放性骨折:外伤伤口深及骨折处或骨折断端刺破皮肤露出体表外。

③复合性骨折:骨折断端损伤血管、神经或其它脏器,或伴有关节脱节等。

④不完全性骨折: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未完全中断。

⑤完全性骨折: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完全中断。

2、骨折的症状:疼痛、肿胀、畸形、骨擦音、功能障碍、大出血。

3、骨折的固定材料:夹板4、急救原则和注意事项:①要注意伤口和全身状况,如伤口出血,应先止血,包扎固定。

如有休克或呼吸、心跳骤停者应立即进行抢救。

②在处理开放性骨折时,局部要作清洁消毒处理,用纱布将伤口包好,严禁把暴露在伤口外的骨折端断送回伤口内,以免造成伤口污染和再度刺伤血管和神经。

③对于大腿、小腿、脊椎骨折的伤者,一般应就地固定,不要随便移动伤者,不要盲目复位,以免加重损伤程度。

④固定骨折所用的夹板的长度与宽度要与骨折肢体相称,其长度一般应超过骨折上下两个关节为宜。

⑤固定用的夹板不应直接接触皮肤。

在固定时可用纱布、三角巾垫、毛巾、衣物等软材料垫在夹板和肢体之间,特别是夹板两端、关节骨头突起部位和间隙部位,可适当加厚垫,以免引起皮肤磨损或局部组织压迫坏死。

⑥固定、捆绑的松紧度要适宜,过松达不到固定的目的,过紧影响血液循环,导致肢体坏死。

固定四肢时,要将指(趾)端露出,以便随时观察肢体血液循环情况。

如发现指(趾)苍白、发冷、麻木、疼痛、肿胀、甲床青紫时,说明固定、捆绑过紧,血液循环不畅,应立即松开,重新包扎固定。

⑦对四肢骨折固定时,应先捆绑骨折断处的上端,后捆绑骨折端处的下端。

如捆绑次序颠倒,则会导致再度错位。

上肢固定时,肢体要屈着绑(屈肘状);下肢固定时,肢体要伸直绑。

(四)搬运1、搬运的方法:常用的搬运有徒手搬运和担架搬运两种。

可根据伤者的伤势轻重和运送的距离远近而选择合适的搬运方法。

徒手搬运法适用于伤势较轻且运送距离较近的伤者,担架搬运适用于伤势较重,不宜徒手搬运,且需转运距离较远的伤者。

2、注意事项:①移动伤者时,首先应检查伤者的头、颈、胸、腹和四肢是否有损伤,如果有损伤,应先作急救处理,再根据不同的伤势选择不同的搬运方法。

②病(伤)情严重、路途遥远的伤病者,要做好途中护理,密切注意伤者的神志、呼吸、脉搏以及病(伤)势的变化。

③上止血带的伤者,要记录上止血带和放松止血带的时间。

④搬运脊椎骨折的伤者,要保持伤者身体的固定。

颈椎骨折的伤者除了身体固定外,还要有专人牵引固定头部,避免移动。

⑤用担架搬运伤者时,一般头略高于脚,休克的伤者则脚略高于头。

行进时伤者的脚在前,头在后,以便观察伤者情况。

卫生防病宣传教育材料一、职业噪声的危害与控制噪声是一种人们所不希望要的声音。

它经常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和健康,干扰人们的工作、学习和正常生活。

长期工作在高噪声环境下而又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防护措施,必将导致永久性的无可挽回的听力损失,甚至导致严重的职业性耳聋。

国内外现都已把职业性耳聋列为重要的职业病之一。

强噪声除了可导致耳聋外,还可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以及生殖机能等,产生不良的影响。

特别强烈的噪声还可导致神经失常、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由于噪声易造成心理恐惧以及对报警信号的遮蔽,它常又是造成工伤死亡事故的重要配合因素。

患有职业性耳聋的工人在工作中很难很好地与别人交换意见,以致影响工作效率;在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中,无法很好地同自己的亲人或朋友交流思想感情,更无法欣赏美妙的音乐、戏曲。

特别是到了晚年,这种情况更为严重,这在心情上将造成非常大的痛苦。

一般来说,采用工程控制措施或个人防护措施,将人们实际接受的噪声控制在85dB(A)以下(按接噪时间每工作日8小时计),噪声对听力所产生的影响就很小了。

与此同时,噪声对健康的其他方面的影响也将大大减弱。

因此,职业噪声危害的控制往往总是与听力保护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

有关噪声标准法规,自70年代以来,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已趋于完善并得到严格执行。

当前有些国家规定职业噪声暴露标准为8小时等效连续A声级90dB,但多数国家规定为85dB(A),总的趋势是要过渡到85dB(A)。

但不管是规定90dB(A)或85dB(A)对嗓声超过85dB的生产场所都要求对工人定期进行听力检查,发给工人护耳器,告诉工人所在工作场所的噪声级和工人听力检查结果,对工人定期进行教育培训等,以予防职业噪声造成的危害。

由于在噪声方面有法规标准要求,对职业性耳聋的赔偿也有明确的规定。

在控制职业噪声危害方面,护耳器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用面很广。

即使在业余活动的场合,只要有强噪声存在。

护耳器也可大派用场。

使用护耳器是一种既简便又经济的办法。

国外有关噪声的法规标准一般都明文规定:在噪声达到或超过90dB(A)的场合,工人必须使用护耳器;任何人(包括工厂的上司、来厂参观的贵宾)只要进入该场所,也都必须佩带上护耳器;对那些对噪声较敏感的工人,即使在85dB(A)至90dB(A)的环境下工作,也必须使用护耳器。

护耳器主要包括耳塞与耳罩。

目前在国外较为流行使用的是一种慢回弹泡沫塑料耳塞。

这种耳塞具有隔声值高、佩带舒适简便等优点。

护耳器的使用在我国远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许许多多的地方早就应当使用护耳器,但至今仍没有采用。

因此,应当提高对使用护耳器意义的认识。

二、电焊工的职业危害与防护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电焊作业几乎涉及到所有的工业领域,电焊工的数量急剧上升,电焊中的职业危害也日趋突出。

特种作业的电焊,其主要职业危害是粉尘、有毒气体、高温、电弧光、高频电磁场等。

一、电焊作业中的主要危害:1、金属烟尘的危害,电焊烟尘的成分因使用焊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焊条由焊芯和药皮组成。

焊芯除含有大量的铁外,还有碳、锰、硅、铬、镍、硫和磷等;药皮内材料主要由大理石、荧石、金红石、纯咸、水玻璃、锰铁等组成。

焊接时,电弧放电产生4000℃一6000℃高温,在熔化焊条和焊件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烟尘,其成分主要为氧化铁、氧化锰、二氧化硅、硅酸盐等,烟尘粒弥漫于作业环境中,极易被吸入肺内。

长期吸入则会造成肺组织纤维性病变,即称为电焊工尘肺,而且常伴随锰中毒、氟中毒和金属烟雾热等并发病。

2、有毒气体的危害,在焊接电弧所产生的高温和强紫外线作用下,弧区周围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如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

3、电弧光辐射的危害,焊接产生的电弧光主要包括红外线、可见光和紫外线。

其中紫外线主要通过光化学作用对人体产生危害,它损伤眼睛及裸露的皮肤,引起角膜结膜炎(电光性眼炎)和皮肤胆红斑症。

二、电焊作业职业危害的防护:为了降低电焊工的职业危害,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措施。

1、提高焊接技术,改进焊接工艺和材料。

通过提高焊接技术,使焊接操作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人与焊接环境相隔离,从根本上消除电焊作业对人体的危害。

由于电焊产生的危害大多与焊条药皮成份有关,所以通过改进焊条材料,选择无毒或低毒的电焊条,也是降低焊接危害的有效措施之一。

2、改善作业场所的通风状况.通风方式可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其中机械通风是依靠风机产生的压力来换气,除尘、排毒效果较好,因而在自然通风较差的室内,封闭的容器内进行焊接时,必须有机械通风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