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与控制
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和控制措施
二、常见职业病危害控制---生产性粉尘
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中形成的,并能长 时间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在的矿山 开采、凿岩、爆破、运输、矿石粉碎、筛 分、配料、冶炼过程中均可有大量粉尘外 逸。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可引起呼吸系统 的各种疾病,如尘肺,粉尘性支气管炎、 肺炎、鼻炎等。
患尘肺病早期可无临床症状,部分患者有 胸闷、咳嗽、咳痰,随上述症状加重并有 气紧气喘、呼吸困难、晚期可并发肺气肿 及肺心病。在尘肺治疗上目前尚无根治的 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控制 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国外已将重点 转移到尘肺的预防上,主要措施有配置除 尘设备,加强个人防护,接尘岗位职工定 期到防保机构检查。
从事高温作业,出现上述中暑 症状时,应积极救治。发生中毒时, 应将患者撤离高温作业环境,到通 风良好、荫凉的地点静卧休息,给 予十滴水、霍得正气水、含盐清凉 饮料等,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者可 逐渐恢复。重症中暑必须紧急送医 疗单位抢救。
高温工人饮水注意事项
高温作业工人排汗量明显增加, 其增加量与劳动强度成正比。排出 的汗中含有大量盐分,大量排汗使 体内盐分丢失,因此,高温作业工 人在排汗量较大情况下,及时补充 适量的水分和盐分对维持身体健康 十分必要的。
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
4. 化学控制
针对化学物质的使用和排放, 采取替代、低毒化、无害化等 措施,降低化学因素对劳动者 的影响。
5. 个体防护
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 个人防护用品,如防护服、防
护眼镜、防护手套等。
02
CATALOGUE
危害识别与评估
危害识别方法
职业卫生调查
通过调查生产过程中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类型、浓度或强度等, 了解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来源、分布及其影响范围。
02
03
替代
用低毒或无毒的物质替代 有毒物质。
改变工艺
改进工艺流程,减少有害 物质的使用和产生。
密闭
确保生产过程中的有害物 质密闭,防止泄漏和扩散 。
改进工艺流程
自动化
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人工操作,降 低人员接触有害物质的机会。
优化工艺参数
通过优化工艺参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有害物 质的产生和排放。
01
展望设定
02
建立健全的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体系
03
提高劳动者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提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建议和展望
实现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全面覆盖和有效管理
将职业病防治工作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改进生产工艺
对于某些职业病危害因素,可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来降低其 对作业人员健康的影响,如采用低毒或无毒的替代品、优 化生产流程等。
职业危害控制基本原则和要求
职业危害控制基本原则和要求
职业危害控制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控制措施来减少和预防职业病和职业伤害的发生。职业危害控制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预防优先:预防措施是职业危害控制的首要任务。在职业危害控制中,应当优先选择预防性措施,而不应只是关注事后治理。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体防护措施。技术措施包括工艺改进、设备改造和装置优化等;管理措施包括制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制度、培训员工、健康监测等;个体防护措施包括佩戴个人防护设备、使用防护用具等。
2. 整体控制:职业危害控制应采取整体控制的思路和方法,综合考虑职业危害的来源、传播途径和作业环境等因素,设计和实施相应的控制措施。整体控制是指从控制源、控制路径和控制目标等多个方面考虑,选择最适合的控制措施。例如,对于某种有毒气体,可以从源头控制,改变工艺或减少使用量;可以从传播途径控制,改变通风系统或检测泄漏;也可以从个体控制,提供防护设备和培训。
3. 分级管理:职业危害控制应采取分级管理的原则,根据职业危害的严重程度和工作环境的特点,将控制措施分为不同层次,逐级递进。分级管理的目的是保证职业危害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避免出现过度和不足的现象。分级管理可以根据职业危害的程度划分为一般状况控制、良好控制和优良控制等级,也可
以根据工作环境的特点划分为本体控制、过程控制和环境控制等级。
4. 综合治理:职业危害控制应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综合利用不同的控制手段和措施,形成闭合的职业危害防护系统。综合治理包括技术治理、管理治理和人员防护三个层面。技术治理主要采用工程技术手段和设备改造等方式实现职业危害的控制;管理治理主要通过管理制度、培训和监测等手段控制职业危害的发生;人员防护主要采取佩戴个人防护设备、使用防护用具等方式保护工人的健康和安全。
职业危害控制制度
职业危害控制制度
是一种组织机构或企业为保护员工免受职业病和工作相关伤害的制度。它包括各种政策、规程和程序,旨在评估、防止和控制工作场所中的危害和风险,以保护员工的安全与健康。
职业危害控制制度的主要目标是预防职业病和工作相关伤害的发生,并促使企业管理层、员工和其他相关方共同参与到危害控制的行动中。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职业危害控制制度的要素:
1. 识别和评估危害:通过定期检查工作场所,识别可能造成危害和健康风险的因素,并评估其对员工的潜在影响。
2. 控制措施和工程控制: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技术手段来消除或减少危害和风险,例如改变工艺流程、加装护栏、提供个人防护设备等。
3. 培训和教育:提供适当的培训和教育,使员工了解工作场所中的危害和防护措施,并知道如何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设备。
4. 监测和记录:定期监测和记录工作场所中的危害和风险情况,包括危害源的浓度、员工接触的程度和持续时间等。
5. 紧急处置和救援:建立紧急处置和救援计划,制定适当的程序和培训,以应对事故、意外或突发情况。
6. 审查和改进:定期评估和审查职业危害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必要的改进措施。
职业危害控制制度的实施对于保护员工的安全和健康非常重要。通过建立和落实相应的制度和措施,可以降低职业病和工作相关伤害的风险,提高工作场所的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职业危害的防治措施
职业危害的防治措施
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安全防护措施:包括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安全帽、防护眼镜、防尘口罩、防护手套、耳塞等,根据不同的职业危害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护装备。
2. 工作环境控制:采取合理的通风措施,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避免职业危害物质的积聚;使用防护设备,如机械手臂、机器围栏等,确保员工的安全。
3. 岗位轮换与休息:避免员工长期亲密接触职业危害物质,对于需要长时间进行特定工作的员工,应进行岗位轮换,确保身体得到充分休息。
4. 健康监测与定期体检:对于需要接触职业危害物质的职业,应定期进行健康监测和体检,及早发现职业病的迹象,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5. 健康教育与培训:提供相关的职业健康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对职业危害的认识和防护意识,学习正确使用防护装备和掌握应急措施。
6. 管理制度和监督:建立健全的职业危害防治管理制度,加强对职业危害防治措施的监督与检查,确保措施的有效实施和绩效评估。
综上所述,职业危害的防治措施需要从个人防护、工作环境控制、岗位轮换与休息、健康监测与定期体检、健康教育与培训以及管理制度和监督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实施。
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
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
是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和管理策略,旨在保护职工免受职业病的危害。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
1. 识别危险源:对工作场所进行评估,确定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危险源,包括化学、物理和生物危险。
2. 工作台阶:采取工作台阶措施,防止或减少职工接触到危险源,如隔离、封闭和包装危险物质。
3. 靶向管理:针对各类危险源,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包括化学品管理、噪音控制、尘埃防护等。
4. 个人防护装备:为职工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呼吸器、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以减少对危险源的直接接触。
5. 健康监测:定期对职工进行健康监测,早期发现和治疗职业病。
6. 培训与宣教:对职工进行相关的危害防护知识培训和宣教,提高其对职业病危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7. 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职业病防护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和工作流程,确保危害控制措施有效实施。
8. 监督检查:加强对工作场所的监督检查,确保危害控制措施的贯彻执行和有效性。
需要根据不同的职业病危害情况和工作场所特点,具体制定合适的控制措施,并配以有效的监测和管理,以确保职工的健康与安全。
第 1 页共 1 页
职业危害控制基本原则和要求
职业危害控制基本原则和要求
是指在工作场所中,为了保护员工的安全和健康,采取措施控制和减少职业危害对员工带来的危害。下面是关于职业危害控制基本原则和要求的详细解释。
职业危害控制基本原则和要求(二)
1. 预防为主:预防职业危害是职业危害控制的核心原则。通过识别和评估潜在的职业危害,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或消除危害源,以防止职业病和事故的发生。
2. 综合控制:从源头控制、过程控制、个体保护等方面综合考虑,采取多种控制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职业危害对员工的影响。
3. 逐级控制:按照从上至下的顺序,优先考虑采取措施消除或降低危害源,然后再考虑过程控制,最后再考虑个体防护。
4. 根据危害程度分类:根据实际情况,将职业危害划分为高、中、低三级,并针对不同级别的危害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和要求。
5. 安全技术措施优先:在控制职业危害时,首先应考虑使用安全技术措施,通过改进工艺、改进设备等方式来消除或减少危害源。
6. 个体防护措施结合:针对无法从源头或过程入手控制的危害,应采取适当的个体防护措施,保护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7. 整体管理:职业危害控制要与企业的整体管理相结合,及时与其他管理体系相衔接,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的职业危害控制体系。
职业危害控制要求:
1. 建立职业危害控制的责任体系,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对职业危害控制的责任和义务,以确保职业危害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2. 实施职业危害评价与监测,及时了解职业危害的分布和变化,为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3. 制定职业危害控制方案,根据职业危害的特点和程度,确定合适的控制措施,并制定实施计划和时间表。
常见的职业危害类型及控制措施
如流感病毒、肝炎病毒等可能通过接触感染,引 发疾病。
寄生虫
某些行业如养殖业、餐饮业等可能接触寄生虫, 导致感染。
心理社会危害
工作压力
长期承受高强度工作压力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人际关系
与同事、上级或下属关系紧张可能导致心理压力增大。
倒班制
频繁改变作息时间可能导致生物钟紊乱,影响身体健康。
07
应急处理与个人防护
应急处理措施
01
触电急救
立即切断电源,使用绝缘工具或干燥的木棍、木板等绝缘物拉开或挑
开电线,使触电者脱离电源。对于严重触电者,应立即拨打120急救
电话或送往医院救治。
02
化学灼伤急救
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物、鞋子等,用大量流动的清水冲洗创面至少15
分钟,并立即就医。若眼睛受到化学灼伤,应立即用清水冲洗眼睛至
总结词
变更工艺可以改变生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 或物理过程,从而减少化学物质的产生和 释放。
VS
详细描述
通过改进或优化生产工艺,可以减少化学 物质的使用和排放。例如,某些化学反应 可能需要使用大量的化学物质,但通过改 变反应条件或使用更高效的催化剂,可以 减少化学物质的使用。
通风
总结词
通风是一种重要的化学物质控制措施,通过向空气中排放化学物质来保持空气中的浓度在安全范围内 。
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措施
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措施
1.物理因素控制措施:物理因素包括噪声、振动、辐射、温度等。对
于噪声和振动,在施工或生产现场可以通过隔离噪声源或振动源来减少噪
声和振动的传播,同时职工可以配备个人防护设备如耳塞或耳罩来减少噪
声对耳朵的伤害。对于辐射,可以加装屏蔽罩或采取合理的防护措施减少
辐射的暴露。对于温度,可以控制环境温度或选择合适的工作服装进行防护。
2.化学因素控制措施:化学危害因素包括有毒气体、酸碱、有毒物质等。对于有毒气体的防护,可以提供合适的通风设备或导入新鲜空气以稀
释有毒气体的浓度。对于酸碱和有毒物质,可以配备相应的个人防护装备
如手套、护目镜、防毒面具等,同时确保工作场所有清晰可见的标示和警
示符号。
3.生物因素控制措施:生物因素包括病原菌、病毒、真菌等。在医疗、实验室等环境中,应建立相应的防护设施如生物安全柜、防护服等,同时
对职工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对生物危害的认识和防护措施的采取。
4.人体工效学控制措施:人体工效学是研究人体与工作环境的适应关系,通过合理设计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减少对人体的不良影响。例如,
合理设置工作台高度、椅子高度、电脑显示器高度等,以减少颈椎、腰椎
等部位的负担,提高工作舒适度。同时,提供工作间隔或休息时间,避免
长时间连续工作造成疲劳。
5.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措施: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粉尘、毒物、放射
物质、噪声等。针对不同类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对于粉尘,可以通过湿式除尘、通风系统和个人防护装备来减少粉尘
的吸入。对于毒物,可以采取局部通风、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装备来减少毒物的接触。对于放射物质,可以设置屏蔽和隔离装置来减少放射物质的暴露。对于噪声,可以采取隔音措施和个人防护装备来减少噪声对听觉系统的损害。
职业病危害防护及控制的基本原则
职业病危害防护及控制的基本原则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职业危害控制制度
职业危害控制制度
是指企业为了有效控制并减少工作场所中可能造成员工职业病和职业伤害的各种危害因素而制定的一套制度和措施。通过建立和实施职业危害控制制度,企业可以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生产事故和工伤事故的发生。
职业危害控制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职业危害识别和评估:企业需要对工作场所中可能存在的各种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估,包括化学物质、物理因素(如噪音、振动、辐射等)、生物因素以及人因素等。通过对危害因素的识别和评估,企业可以了解危害的性质、程度和范围,为制定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2. 职业危害控制措施:企业需要根据职业危害因素的识别和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控制措施可以分为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个体防护措施三个层面。技术措施包括改进工艺、更换设备和使用防护设施等;管理措施包括加强职业健康安全教育、建立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和评估等;个体防护措施包括提供个体防护用品和设备、制定个人防护措施等。
3. 工作操作程序:企业需要制定工作操作程序,明确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和执行的具体步骤,以减少可能产生的危害因素。工作操作程序应该包括必要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确保工作人员能够正确、安全地进行工作。
4. 职业卫生监测和评价: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职业卫生监测和评价制度,对工作场所中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价。监测和评价结果可以用于判断控制措施的有效性,确定必要的调整和改进措施,并为职业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5. 健康监护:企业应该建立健康监护制度,对从事特定职业的员工进行定期健康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和治疗职业病和职业症状。同时,健康监护结果也可以用于职业危害控制的评估和改进。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控制措施
健康宣传
通过宣传栏、海报、微信 等渠道,向劳动者宣传职 业病危害因素的健康影响 和预防方法。
健康检查
鼓励劳动者定期进行健康 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职 业病问题。
心理疏导
为受到职业病影响的劳动 者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帮 助他们减轻焦虑和压力。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控制
04
实践案例
案例一:某制造企业的噪声危害控制
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标 准的个人防护用品,如防 尘口罩、防毒面具、防护 手套、防护眼镜等。
培训和教育
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培 训和教育,提高其对职业 病危害的认识和自我保护 意识。
监督检查
对劳动者的个人防护用品 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确保其正确佩戴和使用。
健康促进控制措施
健康教育
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 劳动者对职业病的认识和 自我保护意识。
03 高温、低温
识别作业环境中存在的高温、低温因素,了解其 对人体的危害。
生物因素识别
细菌
识别作业环境中存在的有害细菌,如结核菌、大肠杆菌 等,了解其对人体的危害。
病毒
识别作业环境中存在的有害病毒,如流感病毒、肝炎病 毒等,了解其对人体的危害。
其他因素识别
01
体力劳动强度
识别作业环境中存在的体力劳动强度,了解其对 人体的危害。
案例四
01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职业病危害与预防
职业病危害与预防
职业病是指在特定的劳动条件下,长期接触或暴露于某种有害物质或特定工作
环境中,导致工人患上的与工作相关的疾病。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预防职业病的发生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职业病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
一、职业病的危害
1. 呼吸系统疾病:长期吸入有害粉尘、气体或烟雾会导致职业性哮喘、尘肺病
等疾病。
2. 皮肤病:长期接触有害物质或特定工作环境,如化学品、有毒物质等,容易
引发职业性皮肤病,如接触性皮炎、职业性湿疹等。
3. 肌肉骨骼疾病:长期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姿势不良的工作,容易引发职业性骨
关节病、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
4. 神经系统疾病:长期接触有害物质或特定工作环境,如有机溶剂、重金属等,会导致职业性神经病变,如中毒性周围神经病、职业性中毒性脑病等。
5. 职业性肿瘤:长期接触有致癌物质,如石棉、苯等,会增加患上职业性肿瘤
的风险。
二、职业病的预防措施
1. 加强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估:建立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体系,对工作场
所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评估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
2. 采取有效的工程控制措施:通过改进工艺、设备和工作环境,减少或消除职
业病危害因素的排放,如使用密封设备、通风设备等。
3. 个体防护措施:为从事高风险工作的劳动者提供个体防护用品,如呼吸器、
防护手套、防护服等,降低职业病的发生风险。
4. 健康教育与培训:加强职业病预防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劳动者对职业病危害的认识和防护意识。
5. 定期体检与监测:组织劳动者定期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及时发现职业病的早期症状,提供及时的治疗和干预。
职业病危害及控制要点
42
现场检查要点(续)
5.5 可能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的 有毒、有害工作场所,配置现场急 救用品 参考《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急救箱配置药品应与现场易致中毒 物质相匹配,劳动者可及时获取药 品。
50
9.3禁止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 忌的作业;调离并妥善安置有职业健康 损害的劳动者
49
现场检查要点(续)
10.1建立健全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 预案
10.2定期维护应急救援设施,并保证其完好
10.3定期演练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10.4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应及时向所在 地安监部门等有关部门报告
36
现场检查要点(续)
3.3 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安监总厅安健〔 2013〕171号《职业卫生档案管理规范》
(一)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档案; (二)职业卫生管理档案; (三)职业卫生宣传培训档案;
37
现场检查要点(续)
(四)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检测评价档 案;
《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 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 局令第51号)第三十一条施行说明 (ZW-FZ-2013-01)
职业危害控制方法
职业危害控制方法
职业危害是指在工作岗位上,由于职业环境和工作条件导致的对工人身体、心理和社会生活的所有不利影响。为了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减少职业病和工伤事故的发生,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职业危害控制方法。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职业危害控制方法。
1. 预防为主,控制为辅
职业危害控制工作的首要原则是“预防为主、控制为辅”。预防为主是指在职业危害发生前采取行动,通过改变工作环境、工作方式、工作条件等措施,尽量避免或减少职业危害的产生。控制为辅则是指在预防措施无法完全消除危害时,采取一系列的控制措施来减少危害的发生。
2. 确定危害评估
危害评估是职业危害控制的起点,通过对工作场所进行评估和分析,确定工作中存在的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危害评估一般包括对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人因因素等的评估。评估结果将作为制定控制策略和采取相应措施的依据。
3. 控制源头
控制源头是有效控制职业危害的关键。通过改变工作过程、工作方式和工作条件等来消除和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常见的控制源头方法包括工艺改进、工作方式优化、替代危险物质、加强设备维护等。
4. 防护措施
防护措施是提高工人个体防护能力的关键手段。根据工作环境和危害因素的不同,选择合适的个人防护设施和装备,并进行正确的佩戴和使用。常见的个人防护措施包括呼吸器、防护服、安全帽、安全鞋等。
5. 培训教育
提供充分的培训教育,使工人了解职业危害的内涵和要求,熟悉各种防护措施的使用方法,并具备相关的应急处理能力。培训教育应定期进行,并根据工作岗位的变化、新技术的应用等不断更新。
职业危害控制基本原则和要求
职业危害控制基本原则和要求
职业危害控制是为了保护劳动者免受工作环境中各种危害因素的伤害,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在职业危害控制中,有一些基本的原则和要求需要被遵循,以下将详细介绍。
1. 预防为主原则:预防为主是职业危害控制的核心原则,它强调采取预防性的措施,尽量消除危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危害。这包括了做好工作环境的设计、改造和维护等。采取预防性的措施是保障工作环境健康与安全的关键。
2. 协同防控原则:职业危害源及其危害采取协同防治是职业危害控制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协同防治是指在危害源及其危害的控制中,所有相关的部门、人员和措施要协同工作、相互配合,共同解决问题。只有通过协同防治,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职业危害问题。
3. 全面控制原则:全面控制是指要对工作环境中的所有可能的危害因素进行控制。全面控制要求从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和后果控制三个方面进行,确保所有的危害因素都得到有效的控制。这样才能够全面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4. 个体适应原则:个体适应是指根据不同劳动者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个体化的控制措施。个体适应要求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和评估,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和适应水平,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适合的控制方案。个体适应原则的具体内容也包括采取适当的个体防护装备、提供培训和教育等。
5. 原则上,按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进行操作。
职业危害控制的要求:
1. 做好职业危害监测和评估。监测和评估是职业危害控制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了解了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危害因素及其程度,才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控制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场急救措施
(一)止血
1、出血的种类
出血可分为外出血和内出血二种:外出血——体表可见到。血管破裂后,血液经皮肤损伤处流出体外。
内出血——体表见不到。血液由破裂的血管流入组织、脏器或体腔内。
根据出血的血管种类,还可分为动脉出血、静脉出血及毛细血管出血三种:
①动脉出血——血色鲜红,出血呈喷射状,与脉搏节律相同。危险性大。
②静脉出血——血色暗红,血流较缓慢,呈持续状,不断流出.危险性较动脉出血小。
③毛细血管出血——血色鲜红,血液从整个伤口创面渗出,一般不易找到出血点,常可自动凝固而止血。危险性小。
2、失血的表现
一般情况下,一个成年人失血量在500毫升时,可以没有明显的症状。当失血量在800毫升以上时,伤者会出现面色、口唇苍白,皮肤出冷汗,手脚冰冷、无力,呼吸急促,脉搏快而微弱等。当出血量达1500毫升以上时,会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伤者出现视物模糊、口渴、头晕、神志不清或焦躁不安,甚至出现昏迷症状。
3、外出血的止血方法
①指压止血法。指压止血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临时性止血方法。它根据动脉的走向,在出血伤口的近心端,通过用手指压迫血管,使血管闭合而达到临时止血的目的,然后再选择其他的止血方法。指压止血法适用于头、颈部和四肢的动脉出血。
②加压包扎止血法。是急救中最常用的止血方法之一。适用于小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出血。方法:用消毒纱布或干净的手帕、毛巾、衣物等敷于伤口上,然后用三角巾或绷带加压包扎。压力以能止住血而又不影响伤肢的血液循环为合适。若伤处有骨折时,须另加夹板固定。关节脱位及伤口内有碎骨存在时不用此法。
③加垫屈肢止血法。适用于上肢和小腿出血。在没有骨折和关节伤时可采用。
④止血带止血法。当遇到四肢大动脉出血,使用上述方法止血无效时采用。常用的止血带有橡皮带、布条止血带等。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要采用止血带止血。
4、注意事项:
①上止血带时,皮肤与止血带之间不能直接接触,应加垫敷料、布垫或将止血带上在衣裤外面,以免损伤皮肤。
②上止血带要松紧适宜,以能止住血为度。扎松了不能止血,扎得过紧容易损伤皮肤、神经、组织,引起肢体坏死。
③上止血带时间过长,容易引起肢体坏死。因此,止血带上好后,要记录上止血带的时间,并每隔40-50分钟放松一次,每次放松1-3分钟。为防止止血带放松后大量出血,放松期间应在伤口处加压止血。
⑷运送伤者时,上止血带处要有明显标志,不要用衣物等遮盖伤口,以妨碍观察,并用标签注明上止血带的时间和放松止血带的时间。
(二)包扎
常用的包扎材料有绷带、三角巾、四头带及其它临时代用品(如干净的毛帕、毛巾、衣物、腰带、领带等)。绷带包扎一般用于支持受伤的肢体和关节,固定敷料或夹板和加压止血等。三角巾包扎主要用于包扎、悬吊受伤肢体,固定敷料,固定骨折等。
常用的包扎法如下:
1、环形绷带包扎法。此法是绷带包扎法中最基本的方法,多用于手腕、肢体、胸、腹等部位的包扎。方法:将绷带作环形重叠缠绕,最后用扣针将带尾固定,或将带尾剪成两头打结固定。
注意事项:
①缠绕绷带的方向应是从内向外,由下至上,从远端至近端。开始和结束时均要重复缠绕一圈以固定。打结、扣针固定应在伤口的上部,肢体的外侧。②包扎时应注意松紧度。不可过紧或过松,以不妨碍血液循环为宜。③包扎肢体时不得遮盖手指或脚趾尖,以便观察血液循环情况。⑷检查远端脉搏跳动,触摸手脚有否发凉等。
2、三角巾包扎法。
①三角巾全巾:三角巾全幅打开,可用于包扎或悬吊上肢;
②三角巾宽带:将三角巾顶角折向底边,然后再对折一次。可用于下肢骨折固定或加固上肢悬吊等;
③三角巾窄带:将三角巾宽带再对折一次。可用于足、踝部的“8”
字固定等。
(三)骨折固定
1、骨折的种类:
①闭合性骨折:骨折处皮肤完整,骨折断端与外界不相通。
②开放性骨折:外伤伤口深及骨折处或骨折断端刺破皮肤露出体表外。
③复合性骨折:骨折断端损伤血管、神经或其它脏器,或伴有关节脱节等。
④不完全性骨折: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未完全中断。
⑤完全性骨折: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完全中断。
2、骨折的症状:疼痛、肿胀、畸形、骨擦音、功能障碍、大出血。
3、骨折的固定材料:夹板
4、急救原则和注意事项:
①要注意伤口和全身状况,如伤口出血,应先止血,包扎固定。如有休克或呼吸、心跳骤停者应立即进行抢救。
②在处理开放性骨折时,局部要作清洁消毒处理,用纱布将伤口包好,严禁把暴露在伤口外的骨折端断送回伤口内,以免造成伤口污染和再度刺伤血管和神经。
③对于大腿、小腿、脊椎骨折的伤者,一般应就地固定,不要随便移动伤者,不要盲目复位,以免加重损伤程度。
④固定骨折所用的夹板的长度与宽度要与骨折肢体相称,其长度
一般应超过骨折上下两个关节为宜。
⑤固定用的夹板不应直接接触皮肤。在固定时可用纱布、三角巾垫、毛巾、衣物等软材料垫在夹板和肢体之间,特别是夹板两端、关节骨头突起部位和间隙部位,可适当加厚垫,以免引起皮肤磨损或局部组织压迫坏死。
⑥固定、捆绑的松紧度要适宜,过松达不到固定的目的,过紧影响血液循环,导致肢体坏死。固定四肢时,要将指(趾)端露出,以便随时观察肢体血液循环情况。如发现指(趾)苍白、发冷、麻木、疼痛、肿胀、甲床青紫时,说明固定、捆绑过紧,血液循环不畅,应立即松开,重新包扎固定。
⑦对四肢骨折固定时,应先捆绑骨折断处的上端,后捆绑骨折端处的下端。如捆绑次序颠倒,则会导致再度错位。上肢固定时,肢体要屈着绑(屈肘状);下肢固定时,肢体要伸直绑。
(四)搬运
1、搬运的方法:常用的搬运有徒手搬运和担架搬运两种。可根据伤者的伤势轻重和运送的距离远近而选择合适的搬运方法。徒手搬运法适用于伤势较轻且运送距离较近的伤者,担架搬运适用于伤势较重,不宜徒手搬运,且需转运距离较远的伤者。
2、注意事项:
①移动伤者时,首先应检查伤者的头、颈、胸、腹和四肢是否有损伤,如果有损伤,应先作急救处理,再根据不同的伤势选择不同的搬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