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学管理体系研究.doc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理论研究与探索
高职教育 就是要 校企 “ 合 作兴 校 ” . 以就业 为导 向 , 加 强 专业 建设 ; 以能力 为本 位 , 加强课 程 体系 建设 ; 以技 能 为 中 心,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 以职业道德 为核心 , 加 强 思 想 道 德 建 设; 以“ 产教结 合” 为途径 , 打造一支 “ 能教 ” 、 “ 能产 ” 的 职 教 师 学结合 " 理 论 研 究 与 探 索
孟 文 魏 彦 波
2 6 4 6 7 0 )
( 山 东 商 务职 业 学 院 , 山东 烟 台 摘 要 : 工 学 结合 是 高职 教 育 人 才 培 养模 式 的显 著 特 征 . 也 是 高 职教 育 的核 心 理 念 。本 文 以 山 东 商务 职 业 学 院数 控 专 业为例 , 从 分析 工 学结 合理 论基 础入 手 , 针 对 工学 结合 的现 状及 存 在 的 困境 , 探 讨 相应 的推 进 策略 , 更好 地推 动 高职教 育发展 。 关键词 : 高职 教 育 数 控 专 业 工 学结 合
高职 教 育 “ 工学结合” 的理 论 基 础 “ 教 育 部 关 于 全 面 提 高 高 等 职业 教 育 教 学 质 量 的 若 干 意 见” 文 件 明确 提 出 : 要 大力 推 行 工 学 结 合 .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 改 革 人 才 培 养模 式 。 国务 院在 《 关 于大 力 发 展职 业教 育 的 决 定》 中指 出 : 职业教育要“ 大力推进工学结合 、 校 企 合 作 的 培 养 模式 , 逐 步建 立 和 完 善 半 工半 读制 度 ” 。 “ 工学结合” 中的“ 工” 指 学生在企业 实习期 间, 作 为企 业 员 工 进 行 顶 岗工 作 , 企业付给学生相应的劳动报酬 ; “ 学” 涵 盖 学 生在 校 期 间 的 基 础 知 识 、 专业知识 、 技术 、 技 能 的学 习 和 人 文 素 质 的培 养 , 以及 在 企 业 进 行 的技 术 与 实 践 课 程 学 习 、 职 业 素 质 的培 养 。“ 工学结合” 的理 论 基 础 主要 是 “ 教、 学、 做合一 ” 理论和技能形成过程 , 以“ 工” 促“ 学” 、 以“ 工” 养“ 学” , 有 利 于 学 生 的技 能 形 成 和 全 面 发 展 。 工 学 结 合 是 高 职 教 育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显 著 特 征 .是 高 职 教 育 的核 心 理 念 , 是 教 育 部 直 接 推 动 的 三大 制 度 建 设 之 一 。 但 在 推行 工 学 结 合 教 育 模 式 的 过 程 中 , 出现 了各 种 困难 和 问题 . 阻 碍 了高 职 教 育 的 推 进 。 二、 工 学 结合 实施 范 例 山 东商 务 职 业 学 院机 械 工 程 系 的数 控 团 队在 深 刻 理 解 学 院贯彻的“ 工学结合 。 校企合作 ” 精神基础上 , 制 订 出数 控 技 术 专 业 的 培养 方 案 。在 实 施 工 学 结 合 中 , 采 用了“ 订单 ” 培养 、 顶 岗实习、 半 工 半读 、 “ 双 证并 举 ” 等多种形式 . 而在教学安排上 , 将多种工学结合形 式规范为“ 2 + 1 ” 模式 。 将专业 理论 、 专 业 技 能的学 习和模 拟实训 、 轮 岗实训 、 顶 岗生产 ( 工作) 纳 人 科 学 的 、符 合 职业 教 育 规 律 的培 养 方 案 ,形 成 严 密 的 教学 组 织 系 统, 将产教结合 、 校 企 合 作 贯 穿 始终 并形 成 长 效 机 制 。
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
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摘要】学生管理工作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成才发展的需求。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教育地点分散化和学习内容多样化的特点,因此探索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工学结合学生管理顶岗实习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是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的关键环节,使高职教育的教学活动在时间上、空间上都获得扩展,教学地点从课堂延伸到车间、公司,学生的身份也从单纯的学生转变为职员与学生双重身份。
工学结合是学习者的劳动和学习两种行为之间的合作,强调学校和企业的“零距离”、重视学习和劳作的“双交叉”、强化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这是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最佳模式。
工学结合也是一种管理结构,它使教学过程包含了“学程”和“工程”两个有机结合,必然形成对“学程”的管理和对“工程”的管理之“共同治理”的组织系统。
学校、企业、学生都是工学结合的主体,学校和企业是承担工学结合教育教学的重要实施主体,而学生是完成工学结合学习任务的行为主体。
在学校、企业和学生个人签订合作协议的基础上,职业院校和实习企业这两个重要实施主体就担当起“工学结合育人”中的内容、形式、考核、评价等管理职能。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学校环境中的学生管理工作(一)构建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学生管理体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教育地点分散化、学习内容多样化的特点。
要适应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需要做到两点,一是制度保障,一是理念跟进。
制度保障,要求学校的教务处、学生处、教学院系和校企合作办公室等密切配合、各司其职,从不同角度对顶岗实习进行管理,并对其实施过程全程监督和适时评价;同时学校聘请有经验、有技术的工人,到学校的管理机构任职,并保持与企业的经常联系,以主动适应企业的需求,确保“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统一性。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益的探索。
11 依 托 专 业 办产 业 。 强 校 内实 训 基地 建设 . 加
学试验 ,并 根据教学计划安排 学生到公司进行实训 和顶 岗实
习, 将产学研有机地结 合起来 , 实现教学 与科研 、 生产 的“ 零距 离 ” 目前相关 的专业教师在这两个公司中开展 的科研项 目达 。
实训基地是产学研结合的基础 , 校办 产业是实 现学院与企 业“ 零距离” 以开展工学结合的最佳选择 。 了进一步加强和完 为 善校 内实训基 地的建设 , 院利用专业人才 和技 术优势 , 学 在校 内原有实习基地 的基础上兴办产业 , 开展产学研相结合 的工学
加生产实践达 2 8 2 7 5 人学时 。
( 以生产为主 的开发公 司产研 、 2) 工学结合 。广西南宁燎
原种业开发公司由专业教 师一边抓生产 、 销售 , 一边开展科研 ,
如何才能实现高职教育 的人才培养 目标 , 这是 高等职业教
育工作者们共同思考的问题 。
高职教育“三三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目前 , 职 教 育 存 在 的 突 出 问 题 是 人 才 培 养 质 高 量 不 能 很 好 地 满 足 社 会 对 高 技 能 人 才 的 要 求 。为 了 贯 彻 “ 服 务 为 宗 旨 , 就 业 为 导 向 ” 高 职 教 育 办 以 以 的 学 方针 , 实 提 高 高 职 教育 人 才 培养 的质 量 , 江 切 浙 工 贸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大 力 推 行 校 企 合 作 、工 学 结 合 ,
业 资 格 证 书 和 顶 岗工作 经 历 证 书 “ 证 贯通 ” 2 三 的 1 2
合 为 核 心 , 极 探 索 和 实 践 高 职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改 革 积
方案 。
一
、
“ 三 制 ” 学 结 合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的 提 出 三 工
学 结 合人 才 培养 模式 , 称 “ 三制 ” 学 结 合人 才 简 三 工 培 养模 式 。
高职教 “ 育 三三制 " 工学 结合人才培 养 模 式 的探 索 和 实践
何 向 荣
( 浙江 工 贸职业技 术 学 院 ,浙江 温州 35 0) 20 3
摘要 : 目前 , 职 教 育 存 在 的 突 出 问 题 是 人 才 培 养 的 质 量 不 能 很 好 地 满 足 社 会 需 求 , 国 家 高 在
以 基 于 工 作 过 程 的 项 目课 程 开 发 和 生 产 性 实 训 结
工 贸 职业 技术 学 院开 始进 行 以任务 导 向 、 产性 实 生 训 为 基 础 的项 目课 程 开 发 与 实 践 。 经 过 三 年 努 力 , 初 步 探 索 和 实 践 了 以 项 目课 程 和 生 产 性 实 训 、 岗 顶 实 习 的有 机 结 合 为 核 心 , 培 养 学 生 良好 的 职 业 道 以 德 、科 学 的创 新 精 神 和 熟 练 的 职 业 技 能 为 目标 , 通 过 推 行校 企合 作 的办学模 式 、 做 合 一 的学 习模 式 学 和 产 教 结 合 的 教 学 模 式 改 革 ,实 施 了 学 历 证 书 、 职
工学结合视角下高职教学管理探讨
工学结合视角下高职教学管理探讨摘要:工学结合的概念主要是指企业实践与课堂学习互相融合的一种办学形式,这也是当前高职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教学管理能够实现与教学环境之间的有效融合,及时发掘高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并积极通过校企合作弥补其中的不足。
工学结合视角下的高职教学管理无论在课程建设方面还是社会需求方面都能够实现全面兼顾,是高职专业化人才培养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职业教育随着高职院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了高职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阻碍。
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高职教育在教学管理方面需要从教学与就业的双重角度体现职业教育的实用性特征,将学生的就业作为自身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
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教学管理立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之间的适应性,提升了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有效性,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过程中亟需重视的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工学结合视角下高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管理与教学的双重角度提出了切实有效的改进策略。
1 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旨在培养具备综合应用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工学结合概念的提出从教学与就业的双重角度明确了人才培养机制与高职教学管理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先进的教学观在职业教育中的体现。
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教学管理中针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价显得较为片面,这主要表现为教学质量监控范围内存在的诸多弊端,实践课程的缺乏、教材选择的落后、技能评价的缺陷等,都使得高职教学管理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显得极为薄弱。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评价与反馈也很难从根本上寻找到有效的改进措施。
第二,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没有得到社会企业的支持和参与,这也使得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中的工学结合理念没有从实践中得到落实。
无论是实训场地的选择还是实训内容的设置都没有形成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管理队伍,难以体现实训教学的教育与管理职能。
高职“212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 杨希文, 拿大高等教 育产 学研 结合探微 [ ] 西北 大学学报 2 加 J.
( 学社 会 科 版 ) 19 ,4) 哲 ,9 9 ( . [] 陈瑞三 , 3 刘珊 , 桂 华 . 学研 结 合 的 二 元 化 高等 工 程 教 育 模 陈 产 式 中 学校 与 社 会 教 育 资 源 综 合 利 用 的 探 讨 [ ] 高 等 工 程 教 J,
也 大大 节省 了 。
( ) 作机 制 的保证 四 合
连 续两 年达 到 了 10 0 %。 2 企 业在 校 内建 立 了旅 游 与酒 店 管 理 专业 的实 训 基 .
地, 设立了学生奖学金 , 提供 了 2 0多万元 的实训设备 , 而
且参 与 了旅游 与酒店 管理 专业 人才 培养 的全 过程 , 承担 了 实践 教学 这一极 其 重要环 节 的指导 工作 。 3 有 效提高 了学 生 职业 素 养 。在 企业 环 境 下 对学 生 . 教育 的特 殊作用 , 良好 企 业 环境 的熏 陶下 , 高 了学 生 在 提 职业 素养 。由于学 生在 青 岛 大 学 国 际学 术 交 流 中心 长 时 间参 加生 产实践 , 使学 生 养 成 了强烈 的企 业 文化 意 识 , 形 成 了企业 的 职业素 养 , 提高 了就业 竞争 力 。
4 学 院与青 岛 大学 国际 学术 交 流 中心 的合 作 扩 大 了 . 学校 的影 响 , 升 了学 校 和企 业 在全 国 高 职教 育界 的声 提 誉 。近几 年来 , 我 院参 观 考 察 的 兄弟 单 位 纷至 沓 来 , 来 这 自然 要归 功 于学 院同企业 的成 功合作 。
参 考 文献 :
[ ] 汪佩伟 , 1 李帆. 当代 美国产 学研合作 的发展趋势及其 启示 [ ] J.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学管理对策
以江西 工 程职 业学 院为 例 .学 院每学 期 有外 聘兼 职 教师 7 0人 左右 . 对 其 中的佼 佼者 以及 在工 学 结合 方 面有 突 出贡 献 的一线 教师 、教学 管理 人 员和 企业 指导 教 师没 有 激励 机制 . 抑 制 了这些 人 的教学 积极 性 . 且 校企 互聘 人
江 西 广 播 电视 大 学 学 报
2 0 1 3年 第 3期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教学管理对策
汪荣林
( 江 西 广 播 电 视 大学 江西 南昌 3 3 0 0 4 6 )
摘
要: 工 学结 合 是 指 学 生 边在 企 业 实践 , 边 在课 堂 学 习 。“ 学 中有 工 , 工 中有 学” 办 学形 式 , 是 当前 高职 教 育 的
人才。
关键词 : 工 学结 合 ; 教 学 管理 ; 高 职教 育
中图分类号 : G 7 1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 3 5 3 7 ( 2 0 1 3 ) 0 3 — 0 0 7 3 — 0 3
近年来 . 职业 教 育 不 断被 “ 就业难” 和“ 技工荒” 所 困 扰 。一方 面是 许 多职 业 院校毕 业生 难 以找 到工作 , 另一 方
、
工 学结合 模 式给 学 生带来诸 多的 实惠
1 . 使学 生 将理 论学 习与实 践 经验 相结 合 。从 而加 深
对 自己所 学 专业 的认 识 .提 高 了他 们学 习 的主 动 性 和积
极性
受 限 于教 学 场 地 、 师资 、 课程、 教 材 和 经 费 等 教 学条 件, 特 别 是 缺 乏融 教 、 学、 做 于一 体 的职 场 化 、 生产 化 、 多
高职高专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对策
滞 后 于新 阶段教 学 改革 的进 程 。教学 计 划采 取 的是 公共基 础课 、专业基 础课 、专业课等 “ 老三段 式”的 教学 模 式安排 ,工学 结合 教育模 式在 人才培 养方 案 、 教 学 内容 设 置 中没 有加 以体 现 。 即使 教 育模 式安 排 革 新 ,“ ”与 “ 工 学” 却不 能合理 、有效地 衔接 ,学 生 的学 习 过程 与 工 作过 程无 法 有机 结合 。另 外一 方 面 ,教 学管理制度 落后。在教学 改革的探索 中,始 终 未 能建立 长效 的保 障机制 来促进 校企 合作 ,“ 实职 真 业环境 中 ‘ 教学做 ’一体化”成为 空谈。教学管理组 织 结构 的 问题 已严 重 阻碍 了高 职高 专人 才培 养 效 能 的提 高 。 2. 在工 学结 合 的教 学管理过 程 中 ,高职 高专教 师业绩 考核 标 准的 “ 偏差”致使一 些教 师在 日常教 育 生活 中表现 出偏 离 “ 学改革 ” 的趋 向 教 方 面 ,“ 重科研 ,轻教学 ”是 目前 高校对 教师 绩 效评 价 中普 遍存 在 的倾 向性 。虽 然 许多 高校 制 订 相 应 的 规章 制度 来 保证 教学 在 教 师绩 效 中的重要 作 用 ,但 风 向标 的 指针却 似乎总 有些偏 向。在评职 称 、 职务 晋升等考 核标 准 中,“ 科研”较之 “ 学” 教 ,往往 是更 关 键 的要 素 。评 价指 标 之 间的差 异 性导 致 了教 师 教学 主动性 的欠 缺 ,直 接 影响 教学 改革 的落实 与 推进 。另外一方 面 ,工学结 合模 式教学质量管理 大多 停 留在 末端 检验 阶 段 ,缺 乏教 学 过程 管理 和 实 时监 控 ,使工学结 合的实效大打折 扣 ;同时 ,工学结 合过 程 中教师的业绩考核 、工作量 等难 以计算 ,学生成绩 评 定难 以衡量 ,间 接 影响 了教 师进 行 教学 以及教 学 改革 的积极 性 。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研究
好 的企 业 文 化 、企 业 风气 和 环 境 氛 围对
学 生 耳 濡 目染 .学 生 的 团 队 精 神 和 情 感
结 合 培 养 模 式 .彻 底 改 变 了 学 院 式 教 育 模式 . 重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和真实性 . 注 为 学 生 思 想 教 育 工 作 提 供 了有 效 平 台
工 学 结合 培 养 模 式 下 学 生 管理 面 临 的挑 战
定 的 报 酬 学 生 在 企 业 能 够 实 际 感 受
企 业 制 度 与 文 化 。 而 培 养 自强 自立 、 从 自
力 更 生 的 精 神 这 是 学 院 式 教 育 所 无 法 替 代 的 。 因此 . 过 工 学 结 合 . 用 企 业 通 利 的 问题 . 持 良好 的 教 学秩 序 维 加 强教 学 督 导 制 度 . 高教 学 质 量 提
管 理水 平
工 作 的监 督 和 指 导 . 系 成 立 了教 学 督 导 委 员 会 . 学 年 制 定 我 每
督 导 工 作 计 划 . 导委 员 会 秘 书 在期 初 、 中 、 末 安 排 教 学 检 督 期 期
查 期 初 主 要 是 检 查 教 师 的 备 课 情 况 , 课 计 划 制 定是 否 与 人 授 才 培 养 方 案 和 课 程 标 准 相 一 致 , 学 初 教 学 秩 序 : 中检 查 主 开 期 要 是 根 据 期 中 考 试 情 况 有 针 对 性 地 检 查 . 年 级 、 专 业 召 开 分 分 学 生 座谈 会 , 召开 青 年 教 师 座谈 会 , 解 教 学 过 程 运 行 情 况 ; 了 期 末 检 查 主 要 是 考 试 管 理 . 阅试 卷 。 查 试 卷 的批 阅 , 绩 录 入 审 检 成 等 。督 导 成 员定 期 或 不 定 期 深 入 课 堂 ( 验 室 ) 实 听课 , 时 了 解 及 教 学 ( 践教 学 ) 况 , 实 情 为教 学 的正 常 运 行 打 下坚 实 的基 础 。 加 强 系( ) 学 管 理 队 伍 建 设 , 高 管 理 能 力 系 ( ) 部 教 提 部 教 学 管 理 人 员 的 管 理 知 识 、 力 和 素 质 状 况 直 接 关 系 到 教 学管 理 能 的质 量 和 管 理 目标 的 实 现 。 因 此 . 须 加 强 系 ( ) 学 管理 队 必 部 教 伍 建 设 , 高 管理 人 员 素 质 。首 先 。 提 系领 导 要 重 视 管 理 人 员 的 业
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模式研究
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模式的研究[摘要]:我国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非常注重专业建设中的课程改革,通过对工学结合课程的模式研究,对我院园林专业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进行了工学结合模块开发,探索培养高职人才的新思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园林规划设计、工学结合、典型工作任务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基金项目:项目来源于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垦区高职教育园林工程技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类别为省重点课题,学科分类为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
1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的背景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类型合理存在,关键是特色创新,它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逻辑主线。
只有走特色之路,才有可能成功。
就当前而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创新的抓手。
我国的工学结合是学习了国外的教育模式即学习中有工作,工作中有学习。
它的主要形式是英国的“三明治”,美国的“合作教育”,以及目前世界合作教育协会提倡的“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
由于与国外的学分制、弹性学制、师资等教学资源的社会共享、职业证书与学校课程的融合等等相比,我们缺少管理体制、人员结构、教学制度、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有力支撑。
因此,我国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外相比具有更多的内容和任务,不仅是学生的学习与工作相结合,还包括专业建设中的课程改革[1]。
依托垦区高职教育改革政策支持,对我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进行新课程结构体系构建,校企合作开发了《园林规划设计》课程。
该课程建设打破传统课程结构框架,构建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和生产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同时,加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
着重体现工学结合中的“与学习相关的要素”和“与工作相关的要素”两者的结合。
2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工学结合开发模式2.1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的步骤确立课程体系开发团队——开展职业岗位(群)调研和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设计——开发课程标准——编写特色教材——进行项目教法设计——制定学习绩效评价标准。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务管理探索与实践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Ju a fJn nVo ain lC l g o r lo ia c t a ol e n o e
De . O1 c2 1
N . (eil o8 ) o6 Sr .9 aN
“ 工学结合 ” 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 教务管理探索与实践
课 程 考 核 是 教 学 过 程 中一 个 十 分 重 要 的 环
于 业务 流程 ” “ 于 工 作 过 程 ” 求 进 行 设 计 。 、基 要
节, 是检验教学效果 、 保证教学质量 的重要手段 。 高职 教育 为 国家 经 济建 设 与 社 会 发 展 培养 生 产 、
建设 、 管理 和服 务一 线 的高素 质技 能型 专 门人 才 , 近年来 各 地高 职 院: 极 探 索 教 育 教 学改 革 , 饺积 职 业 教育 人 才培养 模式 由传 统 的 以学 校 和课程 为 中
张兴 良 湛 东蕾
( 湖南广播 电视 大学 , 湖南 长沙 4 0 0 ) 10 4 摘 要: 高职教育为 国家经济建设 与社会发 展培 养生 产、 建设 、 管理 和服务 一线 的高素质技 能型 专 门人
才, 校企合作 、 “ 丑学结合 、 岗实习” 顶 的人 才培养模 式 突 出实践教 学 , 重视 学生校 内学 习与 实际工作 的一致 性, 高职教 育人 才培养模式的新特点对传统 的考务 管理模 式提 出了新要 求 , 我们对此进行 了深入探 索和 实践 。
充分发挥老师在 考核 中的 自主能动性 , 建立 了院系二级教务 管理体制 。
关键词 : 工学结合 ; 考务 管理 ; 索; 探 实践
中图分类号 : 7 7 G l 1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6 3— 2 0 2 1 ) 6—0 2 0 17 4 7 (0 1 0 0 7— 2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
工 学 结合人 才培 养模 式 的 内涵 与特 征
工 学结 合人 才培 养模 式是 充分 利用 学校 与企 业
两类完全不同的环境和资源, 将专业教学与社会实 际工作相结合的一种合作教育方法 。它 以培养学生 实 践能力 和 岗位适 应 能力 , 高就业 竞 争力 为 中心 ; 提 以学生参加 实际工作和学校学 习相结合为 主要 方 式, 其主要表现形式有 : 工学交替 、 岗实习 、 顶 订单式
工学 结合 是一种 课 堂教学 与 企业 实践 相结合 的 人才 培养模 式 , 是新 时期 我 国在 科 学 发 展 观指 导 下
工学结 合 人才 培养模 式一 般具 有 以下 三个基 本
特征 : 一是技能性 ,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点是
培养学 生技 能 , 目标 是 培 养 符 合 企 业需 要 的高 技 能
cm i t ni h e oa oa cl gs aa zs eg a s n cn e f a y goth oe ndep r ei — o n i i r ctn o ee, nl e t r t i i ac r i u em ,a xl e t b ao n g v i l l h y h e g f i o c rn t d o sh m
的一种新的理论与实践体系。高职院校推行工学结 合人 才培 养模 式 ,既 是 遵 循 职 业 教 育 发 展 规 律 , 有
效促 进学 生就业 的需 要 , 更是 高 职院校 生存 、 发展 和 彰显 类型 特色 的 内在 要求 。
一
应用型人才 。二是多样性 , 高职教育的专业性决定 了工学结 合 人才 培 养 模 式 的多 样 性 , 同 的专 业 其 不
c o ef i e vctn l oee dp et e n i rmn ne oca c rt s f i e oa oa e hi r g r oa oa cl gst aatot m s dt g e o i c hr t ii g r ct n — co hh i l o t h i a o vp e t a e sc o h h v il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开封大学“工学结合”发展为例
和课 程 内容 必须 按 职 业 岗位 的要 求 进 行设 计 和选 择 , 程体 系要 从 学科 型转 变 为基 于 工作 过 程 的课 课 程体 系 、 单一 的学历 证 书课 程 体 系 到双 证 融通 的 从 课 程体 系转 变 。 ( ) 于工作过 程 的课 程 体 系开发 一 基 基 于 工 作过 程 的课 程 设 计 方 法 又 称典 型 工 作 任 务 分析 法 , 是 以现 代 职业 工作 整 体 化分 析 和 描 它 述 为 基础 进 行 的工 作过 程 系 统化 课 程设 计 方法 , 是 高等 职 业 教 育 “ 学 结 合 ” 才 培 养 模 式 转 换 中课 工 人 程 体 系改革 依据之 一 。 基 于 工作 过 程 的课 程 体 系 开 发 主要 包 括 三个 基 本 步骤 : 一 步 , 第 典型 工 作任 务 分 析 。通过 “ 工人 专 家 访谈 会 ” 定 某 个 职 业 的 典 型 工 作任 务 , 照 确 按 能 力 发 展 和 职业 成 长规 律 确 定 典 型 工作 任 务 的难 度等 级和顺 序 , 并对 其进 行分 析描 述 。第二 步 , 习 学 领域设 计 。在 对典 型工 作任 务分 析 的基础上 设计 出 学 习领 域 , 对 每 一个 典 型工 作 任 务 , 确 确 定 和 针 准 描 述所 对 应 的学 习领 域 , 出 学 习 目标 、 给 内容 和 基 准学 时要 求 , 将 学 习领 域按 照 学 生 的职业 成 长 规 并 深化课 程体 系改 革与建 设 律 和教学 规 律进 行 时 间上 的排 列 , 到 专业 的学 习 得 领 域课 程计 划 , 成学 习领 域设 计 。第 三步 , 完 开发 编 “ 学结合 ” 工 人才 培养 模式 的实施 , 首先 面对 的 制 学 习领域课 程教 学 大纲 。对 整个 专业 每个学 习领 就是 对原有 课程 体 系进行 改革 。 高等 职业 教育要 适 域 课 程 进 行 开 发 ,将 学 习领 域 变 成 可 以教 学 的课 应 区域经济 对专 业技 能 型人才 的要 求 , 其课 程体 系 程 , 开发 编制 学 习领 域课 程教 学 大纲 。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之急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体现高等职业教育 “ 职业性 ” 的先进模 式 , 国家示范性高 职院校 建设 的重要 内容之 一 , 是 是提高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深入剖析工学结 合人才 培养模式 的基本 内涵及相关问题 , 初步给出构建高职教育工学 结合人才培 养模式的基本框架。 关键词 : 职教育 ; 高 人才培养 ; 丁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 4 G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18 2 ( 0 8)4 O 1— 2 17 — 17 2 0 0 一 lO O
收稿 日期 : 0 8 0 — 0 2 0 — 3 1
才培养 目标的全面改革与创新 。为使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
培养模式得以全面实施 , 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
( ) 职教 育人 才培 养 目标 的准 确 定 位 一 高
高 等职业教育培养 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 发展需 要的德 、 、 全面发展 的, 智 体 面向基层 , 向生产 、 面 建设 、 管理 、 服务第 一线 的实用型 、 能型 、 技 管理型的高技 能人 才 , 因此 , 高 职教育必须坚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目标 ,面向企业 工作岗位
一
是指那些彻底 打破以课堂为 中心的教学方式 , 充分体现 “ 合作
教育 ” 征 , 分实施 实践实训 课程 计划 , 特 充 产学 结合 、 工读 交
替 、 学 并 举 、 用 相 长 的职 业 教 育 课程 方式 类 群 。 义 的 “ 工 学 狭 工
学 结合 ” 人才培养模式 , 即指校内学 习与校外 企业 有偿 顶岗的 工 作学期 , 总课 时分配不小 于 2 1 或“ : , 半工半读 ” 的校企合 作 共同培养新型应用技术人才的标准型课程计划和范式 。 二、 实施高职教育工学 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是一种学 习与工作相结合 的人 才培养 模式 , 它具有 工作 与学 习的交替性 、 学校 与企业合 作机 制的市 场性等显著特征 。将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 培养模式 改 革 的重要切人点 ,必将带动人 才培养 目标和人才 培养标 准的 重新定 位和制订 , 带动专业调整 与建 设 , 引导课程设置 、 教学 内容 、 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综合 性改革 , 以实现职业教育人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管理改革创新论文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高职教育管理的改革创新探讨摘要:本文以工学结合式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从工学结合与高职教育管理的基本概述、工学结合与高职教育管理的机制创新途径分析以及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工学结合改革分析这三个方面入手,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阐述,并据此论证了做好这一工作在培养建设具有浓厚中国特色高职职业教育教学道路的过程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高职教育管理机制创新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3(b)-0027-01从理论上来说,高职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一种在学习中引入工作,将工作代入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过程。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两大关键主体——高职学校与社会各企业单位在工学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沟通,在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同时完成教学任务及目标。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剧与城市化建设规模持续扩大的推动作用下,高职教学工作中的工学结合式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得到更全面、更系统的开展。
其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高职学生实践操作与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此,如何找准专业特性,加大高职课程改革力度,建立合理的课程教学评级标准,立志于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兼备的“双师型”高职教师队伍,已成为相关工作人员在坚持走高职特色工学结合式人才培养模式道路,坚定不移的探索与研究高职教学管理的改革创新过程中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笔者现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1 工学结合与高职教育管理的基本理念概述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培养并建立行业、企业单位以及学校相统一的教育教学参与机制是当前高职学校各项教学工作的最根本出发点与归宿。
要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与高职教育管理工作相融合,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1 立足高职学校发展实际,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场建设工学结合实质上就是企业、行业与学校、教学的结合。
探析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_柴蓓
2013年第28卷 第2期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高职教育收稿日期:2013-01-20作者简介:柴 蓓(1981-),女,河南郑州人,讲师,从事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旅游景区景观设计方向研究。
课题项目: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有效模式的探索和研究,郑州旅游职业学院2012年院级课题项目。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资源、两种环境条件,实现人才培养目的的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形式,是教育活动与社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一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然需要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参与、互相扶持,其中作为校方,最重要的是进行教学改革,同时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体系。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学管理体系的现状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体系和学生管理体系、后勤管理体系并列共存。
教学管理体系和学生管理体系无明显的交叉,学生在工学结合时具体工作安排实际上还是系部教师和辅导员负责,但没有明确的部门设置、专人配比和资金支持。
这种教学管理体系是以教学为中心任务,教师主要负责理论教学,生产和科研机构与教学并无直接联系,教师参与科研工作大多是为晋升职称的需要。
由于教师承担大量的课堂教学任务,又加之没有合理的教学管理机制的约束和激励,教师难以顾及与合作企业的联络以及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的教育管理等环节。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学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一)管理部门功能单一,彼此之间协调性弱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由教务处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由学生处负责,后勤管理工作由宿管处和行政部门负责,各系部只能根据院级各部门的各项指示安排具体的工作。
各管理部门分项管理、功能单一,在传统的以教学为中心任务的普教学校中,这种管理模式足以保证正常的教学工作,但在高职院校未来的发展道路中,工学结合必将成为主流的教学模式,学生势必会出现经常性地在学校与市场、企业间交替学习的情况,而且实习锻炼的情况多种多样,由短期的见习活动到工学交替到顶岗实习,随着市场的变化,企业所需学生的人数和素质也会发生着变化,这就必须将各部门协调起来,变得功能更加强大。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施
方 法 能 力 和 社 会 能 力在 内 的职 教 育 部教 高[ 2 0 0 6 】 1 6 号文 件 指 出 , 要 积 改 革 , 并 不断 创 新 具 有 “ 工学 结 合 ” 特 色 的 专 业 能 力 、 业能力 。 我 们 宏 观上 采 用 项 目教学 法 、 引 导 极 推行 与生 产 劳 动 和 社 会 实 践 相结 合 的 学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 文 教学法 。 所 有 学 习 项 目都 按 企 业 的 实 际 习模式 , 把“ 工学 结 合 ” 作 为 高 等 职 业 教 育 2 . 2实现 的 目标 改革并 创新技 能型人 才培养 模式 , 实 工作 岗位 任 务 完 成 的流 程 , 从 接 受 任务 、 制 人才培 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 人点 , 带 动 专 组 织实 施、 检 查 评 价 进 行 组 织 教 工 学 结 合 特 色的 “ 双证并重 、 三 位 定 计 划 、 业 调 整 与 建设 , 引 导 课程 设 置 、 教 学 内 容 和 现 具 有 “ 教学方 法改革 。 鉴 于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改 革 的 体、 四业 融 合 ” 的 人 才培 养 模式 。 “ 双 证 并 是 指 学 生 毕 业 时 同 时获 得 学 历 证 书 和 重要性 、 必要 性 和 紧 迫性 , 目前 全 国 各 个 高 重 ” 职院校 都在积极探索 、 不 断 创 新 有 中 国 特 职 业 资 格证 书 , “ 三 位 一体 ” 是 指 学校 、 学 生 与 用人 单位 三 大 “ 工学结合”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色的“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 式。
实 践 内 容 完 全 书 本 化 的 传 统 教 学 方 3 . 4 考核 评 价模 式改革 与 文化 教 育 , 实 际 上就 是 工 学 结 合 、 校 企 合 内 容 、 为使 考核 模式与课 程模式 , 教 学 模 式 作 的 人 才培 养 模 式 。 美国、 澳 大 利 亚 和 日本 法 和 教 学 模 式 , 注 重 把 教 学 内 容 和 生 产 实 践 、 企 业 的 实 际 应 用 结 合 起 来 , 做 到 深 度 相 匹 配 , 加 强考 核 引 导 和过 程 控 制 , 更 好 发 等 发达 国家 广 泛 采 用 C E O 模式 , 意为“ 以 能 不 断 提 高 人 力 培 养 为 中 心的 教 育 体 系 ” , 其特 点 是 以 职 “ 工 学结 合 ” , 真 正 贯彻 落 实 职业 教育 “ 以 服 挥 课 程 考 核 的 评 学 促 教 功 能 , 业能 力作为教育的基础 、 培 养 目标 和 评 价 务 为 宗 旨 , 以就业其 中 , 从 而 培 养 学 生 的专 业能力 、 团队 协 作 能 力 、 解决问题的能 力。 从 微观 上 根 据 教 学环 节 和 教 学 内 容 灵活 使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施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施作者:徐作华来源:《科技资讯》 2013年第15期徐作华(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吉林长春 130033)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大力培养技术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本文结合实际对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施成效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c)-0198-01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人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鉴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目前全国各个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有中国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在国外,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模式是世界上公认的成功模式,被认为是二战后德国经济起飞的“秘密武器”,这种模式由企业与学校共同承担学生的职业培训与文化教育,实际上就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广泛采用CEO模式,意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其特点是以职业能力作为教育的基础、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由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向政府主导下的就业导向模式转变,这是大力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
虽然各高职院校已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条件相对短缺,因此在学习与借鉴国外经验的时候,有必要结合国情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题、功能、结构等进行重新设定,选择多方位、全过程的实施路径。
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与目标2.1 改革思路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以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为契机,更好地贯彻新形势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进行广泛深入地企业调研,找出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借鉴发达国家及其它院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人点,由此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的改革,并不断创新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学管理体系研究作者:林小星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14期[摘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一种基本制度,它的实施与推广对高职教学管理改革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构建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并能更好地促进这种模式实施的高职教学管理体系,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课题。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教学管理体系,主要包括课程管理体系、学籍管理体系、师资队伍管理体系、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等内容。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工学结合应用[作者简介]林小星(1958- ),男,湖南新宁人,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长、评建办主任,副教授、高级政工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湖南长沙410205)[课题项目]本文系2008年度全国供销合作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专项课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学管理改革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林小星。
(课题编号:GXXH0810)[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1-0028-03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教学管理改革的要求高职,即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在深入进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让受教育者获得相应职业思想、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情感教育和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训练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培养服务于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首先依赖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性,同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作保证。
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及其发展的历史证明,“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最有效的培养模式。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明确提出:“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是一种通过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以技能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方式,把学习与工作的结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是促进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更准确地抓住发展机遇、更快速地获得良好的发展空间的最佳途径。
“工学结合”既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制度,体现了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更是一种育人模式,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观。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推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企业(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密切合作,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其中最重要的还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的深入改革,尤其是教学管理的改革更是重中之重。
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要建立起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体系。
以“工学结合”为前提,以“高职教育”为内容,探索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学管理体系,建立起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加快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是目前职教行业的热门话题,更是高职教育科研的重点课题。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学管理体系研究的现状及意义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职业教育模式,进而有一套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
如英国的“三明治”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等。
在我国,“工学结合”的教育思想尽管出现较早,但系统的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以及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的建立,还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才开始研究并付诸实践的。
为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教育部于2006年相继下发了《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两个重要文件,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职教育的一种制度规定下来,并明确了加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措施。
自此开始,在全国各地的高等职业院校中,掀起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改革研究与实践的高潮,探讨出了多种多样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以及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改革思路。
如“订单式”“2+1”模式、“工学交替”模式及“双向生”人才培养模式等,各种模式都有相应的实施办法和教学管理制度与手段,分别适用于相应的社会环境和办学条件。
但是,专门研究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并且能够促进工学结合模式更好地实施的完整的高职教学管理体系的专题成果尚为数不多。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职业教育所面临的社会环境为前提,以立足当地、服务行业企业的高职院校的发展为背景,探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途径和方法,建立起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并能更好地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高职教学管理体系,以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进而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是“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学管理改革研究”的基本任务。
它有利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政策;有利于促进高职教育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推进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更好地实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多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有利于在高职教学管理的实践中,增强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效益,进而促进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学管理体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学管理体系,是指符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并且促进这一模式更好地实施的高职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它由制度体系和方法体系构成,包括课程管理体系、学籍管理体系、师资队伍管理体系、实践性教学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育的课程管理体系。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①课程体系构建,既是教学模式实施的具体内容,也是教学管理实施的重要基础和基本依据。
构建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并且能够促进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更好地实施的高职教育的课程管理体系,是促进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育的课程管理体系,要按照“注重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以及综合职业素质”的规定②,符合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贯彻专业标准、职业标准和岗位标准,融合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和行业引领性企业的企业文化,处理好素质、知识、能力与技能的关系。
注重培养道德素质、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妥善安排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和行业(岗位)从业知识的构成;重点训练灵活地运用专业劳动工具作业于劳动对象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在岗位第一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相当于职业资格潜能、职业资格任职条件与相关企业职业资格的岗位能力。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育的课程管理体系,在开发程序上,应按照社会需求调研→分解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工作任务→进行教学转化分析→确定课程模块→编写标准→制订方案的过程进行;在内容体系上,要完全打破“学科型”的教学体系,重新构建以综合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产业(行业)需求、就业(市场)需求和岗位(职位)需求为依据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在形式结构上,某一专业的课程模块化体系应包括职业素质培养模块、职业支撑能力培养模块、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块、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模块、职业综合能力培养模块、职业竞争能力培养模块和综合素质拓展模块等方面。
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育的学籍管理体系。
学籍管理是教学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把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重要依据。
构建符合工学结合模式要求的、科学适用的学籍管理体系,是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实施、维护教学秩序、提高教学效果、优化育人环境和保证教育目标实现的客观要求。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育的学籍管理体系,要贯彻“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的人本化理念,遵循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合一的原则,符合职业性、技能性和操作性的要求,具备规范制约功能、导向激励功能和服务保障功能。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籍管理体系的构建,要按照“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实施学分制和选修制”③的规定进行科学设计,变固定式、被动型的刚性管理为弹性式、主动型的柔性化管理。
首先,要建立一套适合工学结合模式要求的学籍管理制度,如选修制、弹性学制、学分制和多证书制等。
其次,要建立一套与学籍管理制度配套的运行机制,如沟通协调机制、追踪分析机制、学籍预警机制和信息发布机制等。
再次,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籍管理方法,如学籍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方法,目标激励与过程控制相结合的方法,院系二级管理、分工负责制的管理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管理系统功能的方法,提高学籍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的方法,等等。
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管理体系。
师资队伍是教学的基本要素和前提条件。
师资队伍的水平及其管理的科学性如何,直接决定教学模式能否有效地推行,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否科学地运用,教学质量和效益能否有效地控制与提高。
构建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高职教学的师资队伍管理体系,是教学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高职教学师资队伍管理体系构建,必须按照“依据课程定教师”的原则,进行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首先,在教师的素质内涵上,要求教师具备与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相适应的素质和技能。
即要求教师不但通晓本专业的知识技术,而且要深悉行业特性、职业标准和岗位(群)要求;不但具有课程开发能力,能够将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转化为适合教学的、具有教学价值的学习任务,更要熟悉职业实践、善于进行专业技术操作和实训、实习等实践性指导;经常深入行业企业,及时掌握本行业和专业的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新方法等业态信息。
其次,在教师的能力结构上,要达到“双重身份”“双师结构”“双向流动”。
要求教师既是学校的教授,也是行业的专家;既具有教师职业资格,也具有行业从业资格;经常流动于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随时了解行业企业的变化情况与学生的学习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