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域经济史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_西方经济学.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区域经济史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_西方经

济学

近20年来,国内外区域经济史研究异军突起,日益受到史学界的关注。特别是区域经济个案研究成果颇丰,但对于区域经济史理论规范的探索,还显得比较薄弱。本文拟以宋代的区域经济研究为例,对区域经济史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发表一些看法,以求教学术界。

一、研究内容

区域经济史研究是在一定时空坐标中,描述出一地方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区域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归纳,以使我们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史现象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以宋代的区域经济研究为例,目前学者们对区域经济研究的内容主要关注在如下几个方面;(1)经济中心南移问题。所谓经济中心南移,是指唐宋以来全国经济中心自北向南的转移,使得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的中心。这个论题最初由张家驹先生在40年代提出,并由他本人在50年代进一步扩充(注:张家驹:1942年,《宋代社会中心南迁史(上)》,商务印书馆;1957年,《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70年代末以来,

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有一定发展,郑学檬的著作可为代表(注: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郑学檬:1995年,

岳麓书社。)。近来有关的研究,已经深入到了诸如经济中心南移

的阶段性以及在各方面的具体表现等问题。(2)地区性的个案综

合研究。地区性个案研究自80年代起进入高潮,选题范围多集

中在当时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如杨德泉、荀西平对北宋关中社

会经济的发展有专门论述(注:杨德泉、荀西平:1987年,《北

宋关中社会经济试探》,《宋史研究论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

斯波义信对宋代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如对高技术与高生产、高

技术的传播对生产的影响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认识(注:斯波义

信:1988年,《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中译本。)。以及对不同经济部门的个案研究,如关履权的《宋代

广州香药贸易史述》,指出宋代广州的香药贸易作为中国历史上

一种贩运性的商业活动,为封建统治者服务,是变态的繁荣(注:

关履权:1982年,《宋代广州香药贸易述论》,《宋史研究论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龙登高的《宋代东南市场研究》,认为在宋

代两浙区域市场,产业结构中经济作物与商品生产比重小,区域

内的专业分工,更多地以自然地理为基础,与外地市场的联系稀

疏,缺乏全国性市场的配合(注:龙登高:1988年,《宋代东南

市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吴旭霞的《宋代江西农村

商品经济的发展》,认为宋代江西农村中农作物大量投入市场,

农民与市场联系加强(注:吴旭霞:《宋代江西农村商品经济的

发展》,《江西社会科学》,1990年第6期。)。韩茂莉的《宋代川

峡地区农业生产述论》,通过对宋代川峡地区人口密度和土地垦

殖率两项指标的考察,指出宋代是川峡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

时期(注:韩茂莉:《宋代川峡地区农业生产述论》,《中国史研

究》,1992年第4期。)。有关论著数量不少。(3)对全国经济区域性不平衡现象的分析。80年代,漆侠最早通过对宋代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考察,得出“北不如南,西不如东”的结论(注:漆侠:1987、1988年,《宋代经济史》(上、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程民生的《宋代地域经济研究》具体阐述了漆侠的这一论述。包伟民的《宋代赋税征发区域不平衡性略论》则从宋代国家财政制度存在的区域性差异的角度,来分析由此造成的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注:包伟民:2000年,《宋代赋税征发区域不平衡性略论》,张其凡编等《宋代历史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

上述学者都对宋代区域经济作了相当深入的探讨,大大超迈了前人的研究水平,也反映了他们在史识上的独具慧眼,但也应该看到,在区域经济史领域仍有一定的学术空间可供拓展。在新世纪之初,对区域经济史的研究内容进行反思与改进是必要的,尽可能地拓宽区域经济史研究的领域,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任务。

如何划分区域经济史的“区域”,进而确定具体的研究范围,是从事研究不可回避的基本问题。对此,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人口学家、地理学家等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都分别立足于自己的学科基础,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过各自的划分标准。归纳而言,经济史学界曾提出了三种不同意见:(1)传统上以行政区划为主要标准,理由主要是“我国现行经济体制,也是以行政区划为基础,便于使研究成果的借鉴作用得到发挥。”(2)按自然经济条件划分,“因为经济的发展往往不是行政命令或者行政区域

硬性划分所能割裂开的”。如冀朝鼎在其著作《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依据农业生产条件与运输设施条件的优劣提出了“基本经济区”这一重要概念。施坚雅在《中华帝国的城市发展》一文中,按分水岭将中国划分为八大地区,颇有见地,但此说的着眼点是市场系统理论(市场系统与河川流域有密切关系),因此对于市场系统相对成熟的清代中国来说,比较适宜,但对于处在10至13世纪的宋代而言,情况就未必如此了。(3)80年代开始,学者们越来越倾向于采取多元标准,既可以按行政区划,也可以按山脉走向、江河流域、市场网络和人文风俗的不同来确定(注:以上参见宋元强:《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的新进展》,《历史研究》,1988年第3期,第159页。关于冀朝鼎的论述,参见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0页;关于施竖雅的论述,参见李伯重《斯波义信“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评价》,《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4期,第148页。)。如:粟冠昌的《宋代的广西社会经济》(注:粟冠昌:《宋代的广西社会经济》,《广西师院学报》,1981年第4期。)、陈伟民的《宋代岭南主粮与经济作物的生产经营》(注:陈伟民:《宋代岭南主粮与经济作物的生产经营》,《中国农史》,1990年第1期。)、雷家宏的《宋代长江中游沿岸地区的商业贸易》(注:雷家宏:《宋代长江中游沿岸地区的商业贸易》,《宋史研究论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龙登高的《宋代东南市场研究》、程民生的《宋代北方经济及其地位新探》(注:程民生:《宋代北方经济及其地位新探》,《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3期。)等论著,都持这种观点。另外,80年代末,斯波义信在施坚雅“地文地域”说的基础上,提出“地文—生态地域”新说,即将生态环境的概念纳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