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合一

合集下载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解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解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解“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解”是一个提示,其指出我们应该从生活中学习,从社会中寻求学习的机会,而教学则是一个整体,应该做到教学融合。

这也是实施现代教育改革计划的重要基础。

一、当今时代,生活是教育的重要源泉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要改善生活教育。

当前,许多儿童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有可能会发生社会问题,因此,必须引入生活教育深入到儿童的日常生活中。

生活教育包括各种社会行为,如道德伦理认知能力和文化修养,从而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生活教育可以使孩子们进入社会,真正理解社会,做出对社会有益的贡献。

二、社会是学校外的最大教育实验室学校是教育最重要的舞台,但社会也是学校外最大的教育实验室。

在社会,学生可以通过体验、理解、活动、参与,接触其他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表现形式,有效地了解他们所处的社会,更好地做出适当的反应和判断。

社会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实践教育的广阔舞台,社会环境中涵盖了道德文化、行为习惯、伦理学说、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社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三、教学要做到合一教学在现代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要统筹安排、整合和发展,实施综合教育,做到教学的合一。

整合生活教育和社会教育,使之成为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中可以充分有效地运用,即使是学生的思想也可以在学校和社会之间得到发展和提高。

同时,应以关注和尊重学生为核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做到灵活多样,将社会环境和学习过程紧密融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解”既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基础,也是倡导教育发展的重要经验,更是实现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更好地指导教育学习,促进教育改革,努力实现人才培养的协调一致,从而提高教育质量,服务社会发展。

“教学做合一”述评

“教学做合一”述评

“教学做合一”述评在教育领域中,“教学做合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

它强调将教学、学习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本文将对“教学做合一”的理念进行探讨,阐述其意义、实施方法、效果评估,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提高教育质量。

“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源于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他强调“在做中学”,认为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这种理念在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思想中也得到了体现,他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这种理念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教育中“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性。

实施“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需要将课堂与实践相结合。

在设计课程时,需要注重实践环节,尽可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

在选择教材时,应选取那些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教材,以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

在确立教学目标时,需要明确每个实践环节所要达到的目标,以便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要评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效果,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核。

在考核学生时,不仅需要考察其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还应注重其实践能力的考核。

在评价教师时,需要考察其是否能够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在管理课程时,需要加强对实践环节的监督和评估,以确保实践环节的质量。

“教学做合一”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理念,它通过将教学、学习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教育质量。

要想实现“教学做合一”,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还需要学校管理者的支持和学生们的积极配合。

为此,我们建议在教育领域中加强对“教学做合一”理念的研究和实施,以便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我们还建议学校应该更加注重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环境。

“教学做合一”不仅适用于教育领域,也适用于其他领域的学习和发展。

例如,在职场上,“教学做合一”可以应用于技能培训、管理培训等领域,帮助员工更好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名词解释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名词解释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名词解释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是一种教育理念,强调教师和学生要在实践中学习、实践和教学。

教学做合一的意思是视“教学做”为一体。

“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

强调“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上说,做便是学。

”还要求“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

”这一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个方面。

1、“做中教”和“做中学”,培养实践型人才。

教师要将一定的实践经验结合教学理论教给学生,而学生应该在实践中实现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最终形成能够“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促进身心的共同发展。

2、利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师教学的参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以自己的主观看法来进行教学,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学”的要求来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启发式环境中思考。

3、教学相长,不断提升教师素质。

他认为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实现自身知识的不断更新,以向学生不断提供一些新的知识。

同时,教师的学还包括向学生学习,教师应在“教”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以及学生所提出来的一些新的看法等等,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4、“教学做合一”的意义。

“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强调了实践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助于培养年青一代的动手操作能力。

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陶行知过于强调生活教育的价值,把生活教育看成改造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

他把生活和教育混为一体,从而降低学校教育的特殊作用。

结束语:总而言之,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主张教师要将一定的实践经验与教学理论相结合,传授给学生。

提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总之,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强调实践、多样化和学生主体性,旨在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在语文教改中的现实意义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在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上,在反对旧教育开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的教育命题。

时隔八十年,近一个世纪了,这一理论对如今的教学改革仍有指导意义。

一、教学做合一,是主体与主导的统一“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充分说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陶行知说:“首先是先生做,在做上教,学生才可在做上学。

”教师每一节课的教学工作是学生能否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

学生是学习的根本,教师的一切做必须围绕学生的学进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脱离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必成“待装知识的容器”,成了陶行知所说的旧时代学生读书的特点:读死书。

他强调,教学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停当,指导他以最短的时间,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

二、教学做合一,是自主的前提新课程强调“自主探究”式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主体的积极参与,就是主体的投入。

“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强调“做”中学,“做”中教,“做”就是学。

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三、教学做合一,是创造的动力陶行知早在1943年发表的《创造宣言》中希望“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教学做合一”的实质在于培养手脑双全的人。

陶行知提出:“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人人在劳力上劳心,便可无废人。

”四、教学做合一,是发展的根本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可以说,“做”是衡量教育是否真实的标准。

“教学做合一”是一切人发展的根本。

首先,教学做合一,是教师发展的根本。

“教,然后知不足。

”一个不思进取,拿已有陈旧知识去向学生灌输的老师绝不是一个好老师。

陶行知告戒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

教学做合一名词解释

教学做合一名词解释

教学做合一名词解释教学做合一:教育教学的过程,是把学生放到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来感知和发现世界。

即用体验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感受、体验去发现知识,掌握技能,培养情操,形成正确价值观念。

这种理论强调要使学生从书本上获得的东西转变为他们真正拥有的精神财富。

广义的教学做合一包括教与学两方面,狭义指教师讲授,学生听课;或者说主要指教师向学生系统地传递人类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经验,同时也交给学生如何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思维方式,以便于他们今后更好地适应实践需要。

简单点就是老师怎么讲我们怎么记住并且消化掉。

“教”和“学”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

所谓“教”,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而所谓“学”,则是学生自己独立地进行学习。

“教”和“学”不可分割,没有了“教”,“学”就无法进行;但只有“学”,却不一定能够“教”。

“教”和“学”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二者缺一不可,它们共同构成完整的教学过程。

“教”是手段,“学”是目的,通过“教”,达到“学”的目标。

“教”是“学”的前提条件,“学”是“教”的归宿。

离开“学”,“教”将失去意义,因此,“教”和“学”必须结合起来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文化背景下,教师对待学生往往采取严厉甚至粗暴的态度,例如动辄训斥乃至打骂等,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心灵创伤问题,造成许多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影响师生关系,阻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针对这些弊端,教学做合一作出回答:首先,改革教学模式,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由原来的“教师中心”转换为“学生中心”,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增加信任度。

其次,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摒弃传统教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最后,探索学校管理制度的改革,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教学做合一:教是真教,学是真学,做是真做

教学做合一:教是真教,学是真学,做是真做

教学做合一:教是真教,学是真学,做是真做展开全文“教学做合一”,为陶行知先生于1926年正式提出。

1927年,陶行知先生创办晓庄师范,将“教学做合一”作为校训。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的核心教育理念之一。

字面意思理解很简单,但教育实践中实现却不容易。

01/“教学做合一”的提出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在当时主要是针砭时弊的。

他从国外回来,发现国内学校里老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情形很严重。

而且在大学尤其严重。

个人认为,迄今为止,这种状况并没有改善很多。

我感觉最严重的地方大概仍旧是在大学的课堂里。

大学里老师期待自己成为教授,教授只管教授,学生只管被教授。

在陶行知眼中此为教授法。

在现今大学教育界被称为“水课”。

只管教完,学生收获不多,却能顺利拿满学分的课实在是太“水”了!“教学做合一”是治疗“水课”的良方。

所以,我们需要重新去读陶文。

陶行知先生积极主张以“教学法”来代替“教授法”。

他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务会议席上辩论二小时,但没有通过。

因此他拒绝接受教育专修科主任名义,可以称得上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了。

一字之变,意味着教育理念的改革创新。

细细咀嚼这一字之变,可以看出陶行知先生对学生主体的重视。

他撰文《教学合一》,主张“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

其时苏州师范学校首先赞成使用教学法。

继而因为五四运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同事也无暇再去反对了,陶行知先生顺势将全部课程里的教授法改为教学法。

这是教学合一的起源。

“做”能够与“教学”合一,陶行知先生得益于南开大学张伯苓校长的高人点拨。

1926年,陶行知先生应张伯苓校长邀请去南开大学作讲座,张伯苓校长是务实派的校长,他向陶行知先生提出能否把“教学合一”改为“学做合一”。

这个建议不是横空出世,因为彼时陶行知先生又进一步主张: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名师指路,豁然开朗。

陶行知先生即正式提出“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运用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运用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运用1. 引言1.1 陶行知及其“教学做合一”思想陶行知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位伟大教育家,他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在语文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陶行知认为,教学要贴近生活实践,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实际需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主张教育者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实践活动来学习,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强调教育要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当今小学语文教育中,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传统的语文教育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

要使语文教育更加有效和有益,必须融入“教学做合一”的理念,通过调整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00字内容到此结束】。

1.2 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小学语文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情操等方面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往往过分注重对知识的灌输,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

许多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甚至出现了“恐语症”的现象,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育往往偏重于死记硬背和填鸭式教学,学生缺乏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难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影响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育中也存在着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课堂呈现方式雷同等问题,缺乏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展和潜能的挖掘。

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亟待改善和提升,需要教育工作者和教师们不断探索创新,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升语文素养。

读《教学做合一讨论集》感悟心得

读《教学做合一讨论集》感悟心得

读《教学做合一讨论集》感悟心得近期,有幸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讨论集》,再一次深刻认识到了陶行知先生是一位多么伟大的教学家,兼具有崭新的教学理念。

结合当前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新时代对于学生与授课老师的新要求,我有了如下感悟。

一、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陶行知先生也反复强调,教学的主题不是要去教学生,而是要去教学生如何学习。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建立在了解学生对问题的掌握程度与看法的基础上,不能死搬理论,要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适当进行调整。

例如,在生字词教学中,老师可以选择让学生领读,一方面可以作为督促学生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也便于老师及时发现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聆听学生对文章的看法,并适当的加以肯定和表扬,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能够个性化地阅读。

在教学内容方面,应该结合实际练习,教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例如在朗读过程中,老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充分理解文章中的感情,再结合感情进行示范的阅读,带领学生入情入境,这样,再让学生进行模仿,也能使学生在遇到类似文章时轻松揣摩出文章的感情,并进行朗读。

二、要坚持教学做相结合陶行知先生主张“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

强调教与学都以“做即动手”为中心。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确保学生能够切实地参与到教学实践环节中,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钻研的兴趣与热情,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的印证理论知识、应用理论知识、最终将理论知识消化吸收,转为自己的东西。

例如,小学语文的教学可以通过分组的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对下个章节的内容进行预习,而预习方式也不局限于课本,可以准备与文章相关的歌曲影像,甚至实物,都可以用来进行展示。

在预习过程中,小组成员对这个章节建立了完善的知识体系,而通过给班级其他同学的展示,他们也能够充分应用自己的知识,加强了对这些内容的理解。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1. 引言1.1 概述教学做合一思想教学做合一思想是指教学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统一。

它是一种在教学实践中强调教室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学习与生活、学科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的整合。

教学做合一思想强调的是教学不能脱离实际生活,知识应当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之更具实用性和生活性。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能够有效地将学生的道德品行、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使他们学到的道德知识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得以体现和应用。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1.2 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重要任务。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思想品德是一个人的灵魂,是一个人行为的内在动力,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道德水准和人格修养。

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不被错误的观念所误导,做一个有道德、有责任心的公民。

思想品德课还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和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修养。

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增强对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他们对美好的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使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够更加坚定地走向成功。

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更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中不断进步和发展。

在教学中注重思想品德课的实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具体实践教师要以身作则,充分展现自己的思想品德素养。

什么是“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

什么是“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

34活动案例H U O D O N G A N L IH“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的内涵陶行知先生曾经在其著作中对“教学做合一”观点进行过系统阐述,展现了其博大精深的教育内涵,为教师教育活动的开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启发。

我根据个人的教学经验,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主体、教学目标四个方面来分享解读“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的收获。

其中,“以生活做教育的中心”,指出教学内容来源于具体的社会生活。

这需要指导教师到生活实际中去寻找教学内容。

还有“事怎么做便怎么学,怎么学便怎么教”,以及“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强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强调教师要指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

另外,“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影响说是教”,强调“做”即为“教”,“学”即为“做”。

这表明教师要明确学生是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关键。

最后,“教人学做事是教育的根本追求”强调“做”是“中心”也是“目标”。

这表明指导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不仅是某一知识点的理解掌握,更是学习能力和独立成长发展能力的培养。

“教学做合一”在幼儿社会领域的应用融入社会生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是幼儿教育成长的终极目标。

培养幼儿的社会性行为能力,并健全他们的人格品质,是社会领域教育活动的直接目标。

在“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指导下,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科学设计和组织,是落实新课改教育追求的必然选择。

根据实际生活,选择教学内容社会领域具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指向人们素养品质的方方面面。

然而,在不同的地区,社会内容的呈现也有不同的侧重和方式。

同时,社会领域的教育活动贵在举一反三、迁移运用的实践指导。

根据教育主题,进行教学素材的选择和设计,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首要任务。

“教学做合一”观点强调实际生活是“知行合一”教育什么是“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 王睿心 孙倩然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实验幼儿园 “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已有百余年历史,良好的教育效果不断证明着该教学理念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三大原理是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三大原理是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1.“生活即教育”⑴生活具有教育的意义,具体教育的作用;⑵生活决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⑶教育为改造生活服务,在改造生活的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⑷“生活即教育”是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批判。

2.“社会即学校”⑴为了改革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即社会决定学校,学校为社会服务⑵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为了改革学校教育脱离社会实际的弊端,把学校办成促进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力量;⑶陶行知把整个社会、整个人生都列入生活教育范畴,从而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终身教育三者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大教育体系即社会终生教育体系;3.“教学做合一”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

为了避免瞎做、瞎学、瞎教,所以指出在“在劳力上劳心”,以期理论与实践之统一;⑵这一原理将“做”放在第一位,是完全符合“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认识论思想的;⑶陶行知提倡“教学做合一”的意图之一,是改变传统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又是为了把学从视为“字纸篓,死读书,读死书”的教学转到重培养学生能运用“活的知识”、具有“行动能力”、“生活能力”、“创造能力”的轨道上来。

环保小知识-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浅谈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教育家、教育家,他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强调学校教育应当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让教育融入生活,让学生学以致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将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应用进来呢?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来进行探讨。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生活经验。

陶行知认为,学生的学习应当围绕他们的生活经验展开,这样才能引发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诗歌和课文,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观察、思考和感受身边的人和事物。

在教学《柳宗元》的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古代故事、观赏唐诗宋词,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对柳宗元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与之相关的例子,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贯彻“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

陶行知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学习相结合。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再现、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中理解知识,通过亲身参与,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古诗三首》的课文时,教师可以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分组朗诵古诗,制作相关的手工作品,通过这些活动,深化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增强他们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陶行知强调教育应当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好朋友、知心人。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增加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爱和自信心。

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的课文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谈谈自己小时候迷路的经历,再与课文进行对比,让学生在情感上更有共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陶行知认为,教育应当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发展学生的特长。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探析教学做合一

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探析教学做合一

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做合一”探析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我国伟大的人民家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方法论,是他从改造传统教育的现实需要出发,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思考作出的科学总结,对当前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内涵第一,“教学做合一”要求学习者能够“在劳力上劳心”,“手脑双挥”,借助“做”这一实践活动展现人的主体精神、促进自我的主体发展。

陶行知把“做”作为教与学、知与行、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实践与理论等等之间的中介而予以充分重视,尤其体现了对学习主体实践能力发展的重视以及对学习者实践主体地位的尊重。

马克思认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只有在自觉自主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主体的各种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教学做合一”中“做”的中心性位置,不仅提供了学习者展现自我能力和素质的各种机会和舞台,而且张扬了学习主体的实践精神,学习者作为发展主体的地位也因此有了真正确立和实现的可能。

第二,“教学做合一”强调“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突出教学活动的实践特性。

陶行知认为行是知的唯一来,是创造活动的基础,行是第一位的,知是第二位的。

“教学做合一”主张现代教学应因地制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地实地训练人才,这对脱离社会实践生活的传统知识教学是一个积极补正,因为学生只有在问题不断解决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学会检验并深入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活动能力,真正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做事。

对学生而言,“做”并非是单纯的体力劳动而是在行动中思想、用思想指导行动,是一种以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思想和行动相统一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做”的最终目的指向的是一种新价值的产生,即学生主体真实意义上的发展。

第三,以生活为本位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倡导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一个人要更好地生活,必须接受适当的教育,而人生有多长,教育也就应该多长,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人类社会生活的终生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终身性,人类生活的连续性也决定了教育的全程性。

教学做合一名词解释

教学做合一名词解释

教学做合一名词解释教学做合一的理论观点为:“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

”教是为了学。

“教”指的是以教师为主导,根据一定的社会或教育目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或技能的活动过程。

这是教学活动的核心环节。

因此,只有把“教”和“学”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而教师却起着主导作用。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必须经过长期复杂的实践活动,并逐步掌握其客观规律性。

而且,学生认识上的每一个突破,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与诱导。

所以,教学既是教师施教的过程,又是学生受教的过程,两者有机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缺一不可。

但是仅仅具备了这种关系还不够,教师在“教”的同时,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来达到教学目的。

所以,我们不能忽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应该两者兼顾,相互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

“教”是为了“学”,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学”则是在“教”的基础上,学生的独立思考、探索与研究,从而转化为他们自己的内部需要。

这种内部需要就是主动地、有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正是在教学做的合一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提高了素质,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健康的个性品质,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教”的含义和功能“教”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目标要求,运用系统的科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比较深入的系统的教育影响活动。

它是师生双边共同参与的活动,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按照一定的社会或教育目的,以言传身教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获得知识或技能的活动;二是教师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思维的活动;三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活动。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及现代意义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及现代意义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及现代意义陶行知先生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卓有成效的人民教育家,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

创建了改造社会的生活教育理论。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的说明,即教育现象的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

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中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关的过程。

一、“教学做合一”的涵义1.“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

2.“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法”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方面为由生活教育的特质所规定,“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

”这就说明生活里所有的事,只要一经“做”,那么“做”者本人就是在学,而对他人而言,如何使他学会“做”,就是教。

于是有生活就有教育了。

另一方面,这种教育的师生关系强调了“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那么,谁掌握了“做”谁就是先生。

所以,在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

这种师生关系,这与韩愈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是根本一致的。

3.“教学做合一”以“做”为中心。

陶行知说:“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那么何为做呢?“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其特征是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这种“做”是在思想指导下的行动。

包含着丰富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原理。

真正的做事在劳力上劳心,是手到心到,“做”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实践,“做”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做”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片面到系统的认识规律。

并发展到“行之行”。

在教学实践中。

陶行知始终提醒人们,“教学做合一”不能误解成“教”“学”“做”三者并列,而忘记了以“做”为中心。

陶行知指出一切教学都应集中在“做”。

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但他并没有否定教和学的作用,也不是简单地以“做”来代替教和学。

他明确指出,我们要反对两种不正确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混淆,否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做合一”述评

“教学做合一”述评

“教学做合一”述评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事业,师资素质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改进一直都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

近年来,“教学做合一”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许多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都将其视为优化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本文中,我将对“教学做合一”这一教育理念进行评述。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教学做合一”的概念。

所谓“教学做合一”,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和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学习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理念的核心是将传统的“上课讲授知识、下课独自思考”模式转变为“师生共同参与、合作解决问题”的模式。

“教学做合一”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更倾向于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

通过实践,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同时,实践活动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他们的未来发展极其重要。

其次,“教学做合一”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互动,指导他们解决问题,这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个性化发展。

这对教师的专业成长非常有益,也对教育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教学做合一”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布使得这一理念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困难。

一些贫困地区的学校无法提供适合的实践条件,这就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此外,教育体制的刚性也成为了“教学做合一”推广的阻力。

在当前的教育评估体系中,对于实践活动的评价不够重视,这导致很多学校和教师只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教学做合一”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教学做合一”

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教学做合一”

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

他倡导以“做”为中心,强调“事该怎样做便该怎样学,该怎样学便该怎样教”。

重视学生能运用“活的知识”、有“行动能力”、有“生活力”、有“创造力”。

当今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是发展了的先进教育理论。

理论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也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既强调学习过程,也强调学习内容;既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动手”,也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动脑”……在探究中完成概念的转化和形成。

“教学做合一”中的“做”不能狭隘地理解为直观的动手操作,任何以学生为主体,积极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的学习活动都应该成为“做”的外延;“学”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接受知识、复制知识,进而传承文明,更是学生学习意义上的自我主动建构,不仅传承,更有生成和创造,这就是“生活力”、“创造力”。

“教”不仅指向学科知识,更指向学习的方法,“教”的目的不仅是学生“学会”,也是更高要求的“会学”,“教”不仅指向教法,更突出学法。

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教法、学法、做法是合一的。

“教学做合一”从哲学上来讲,“教”是外因,“学”是内因;“教、做”是量变,“学”是质变;“教、做”是外部条件,“学”是内部斗争。

一切学习活动都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教育者提出的教育目标之间的矛盾斗争。

在这一矛盾斗争中,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是内因,是学习意义建构的根本原因,教师是外因,改变着矛盾运动的速率。

“教学做合一”就是辩证地处理好学习内因和外因的关系,使我们的教育行为更符合教育规律,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我们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

“教学做合一”对我国基础教育影响深远,特别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中以法的形式规定“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这一思想在新形势下的最好回音。

“自主”是学生一个人“做”和“学”,“合作”是许多学生一起“做”和“学”,“探究”是教师指导学生“做”和“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教育名篇
——教学做合一①
教学做合一是本校的校训,我们学校的基础就是立在这五个字上,再也没有一件事比明了这五个字还重要了。

说来倒很奇怪,我在本校从来没有演讲过这个题目,同志们也从没有一个人对这五个字发生过疑问,大家都好像觉得这是我们晓庄的家常便饭,用不着多嘴饶舌了。

可是我近来遇了两件事,使我觉得同志中实在还有不明了校训的意义的。

一是看见一位指导员的教学做草案里面把活动分成三方面,叫做教的方面,学的方面,做的方面。

这是教学做分家,不是教学做合一。

二是看见一位同学在《乡教丛讯》②上发表一篇关于晓庄小学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里,他说:“晓庄小学的课外作业就是农事教学做。

”在教学做合一的学校的辞典里并没有“课外作业”。

课外作业是生活与课程离婚的宣言,也就是教学做离婚的宣言。

今年春天洪深先生创办电影演员养成所,招生广告上有采用“教”“学”“做”办法字样,当时我一见这张广告,就觉得洪先生没有十分了解教学做合一。

倘使他真正了解,他必定要写“教学做”办法,决不会写作“教”“学”“做”办法。

他的误解和我上述的两个误解是相类的。

我接连受了两次刺激,觉得非彻底的、原原本本的和大家讨论明白,怕要闹出绝大的误解。

思想上发生误解则实行上必定要引起矛盾。

所以把这个题目来演讲一次是万不可少的。

我自回国以后,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之必要。

这种情形以大学为最坏。

导师叫做教授,大家以被称教授为荣。

他的方法叫做教授法,他好像拿知识来赈济人的。

我当时主张以教学法来代替教授法,在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务会议席上辩论二小时,不能通过,我也因此不接受教育专修科主任名义。

八年③,应《时报…教育新思潮》④主干蒋梦麟先生之征,撰《教学合一》一文,主张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

此时苏州师范学校首先赞成采用教学法。

继而“五.四”事起,南京高等师范同事无暇坚持,我就把全部课程中之教授法一律改为教学法。

这是实现教学合一的起源,后来新学制⑤颁布,我进一步主张: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这是民国十一年的事,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已经成立了,但是教学做合一之名尚未出现。

前年在南开大学演讲时,我仍用教学合一之题,张伯苓先生拟改为学做合一,我于是豁然贯通,直称为教学做合一。

去年我撰《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时,即将教学做合一之原理作有系统之叙述。

我现在要把最近的思想组织起来作进一步之叙述。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

先生拿做来教。

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与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分别。

实际上,如果破除成见,六十岁的老翁可以跟六岁的儿童学好些事情。

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

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

因为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

比如种田这件事是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

游泳也是如此,游水是在水里做的事,便须在水里学,在水里教。

再进一步说,关于种稻的讲解,不是为讲解而讲
解,乃是为种稻而讲解;关于种稻的看书,不是为看书而看书,乃是为种稻而看书;想把种稻教得好,要讲什么话就讲什么话,要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

我们不能说种稻是做,看书是学,讲解是教。

为种稻而讲解,讲解也是做,为种稻而看书,看书也是做。

这是种稻的教学做合一。

一切生活的教学做都要如此,方为一贯。

否则教自教,学自学,连做也不是真做了。

所以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

“做”既占如此重要的位置,宝山县立师范学校竟把教学做合一改为做学教合一,这是格外有意思的。

十一月二日
(原载1928年1月15日《乡教丛讯》第2卷第1期)
①本篇是陶行知1927年l 1月2日在晓庄师范寅会上的演讲词。

②《乡教丛讯》:中华教育改进社乡村教育同志会会刊,半月刊,后与晓庄师范合办。

③八年:指民国八年,即1919年。

④《时报·教育新思潮》:即《时报》副刊《世界教育新思潮》专栏,由蒋梦麟主编,陶行知为专栏主要撰稿人之一。

⑤新学制:指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的学制,又称壬戌学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