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智能制造形势下高职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

合集下载

智能制造对人才培养的影响研究

智能制造对人才培养的影响研究

智能制造对人才培养的影响研究一、引言自工业革命以来,科技的持续进步和发展,推动着工业的不断升级换代。

近年来,智能制造的兴起,已经成为引领工业革命的重要发展方向。

智能制造不仅可以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也在不断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

与此同时,智能制造也给工业的人才培养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研究智能制造对人才培养的影响,对于产业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二、智能制造技术对人才培养的影响1. 引领生产模式转型传统的生产模式,以人工操作为核心。

而智能制造通过将“人”与“机器”以及“物”、“数据”等资源进行全面的融合,实现对生产过程的高度自动化。

这种新型生产模式要求企业能快速适应新技术,拥有较高的智能化工厂和研发中心。

因此,智能制造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工业领域将会需要更多的信息技术人才,运营专家和装备维修人员等。

2. 高端技术人才短缺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机器人等。

这些技术涉及到计算机、电子通信、机电一体化等多个领域的交叉应用。

由于智能制造技术本身的高度复杂性和先进性,使得相关的高端技术人才比较稀缺,尤其是“全栈人才”。

这就要求企业要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招聘更多高技能的人才,并通过培训和调整,适应智能制造的新型生产模式。

3. 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随着中国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自主研发的重要性。

通过自主研发核心技术,企业可以从根本上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智能制造技术领域,涉及许多核心技术的掌握,如算法设计、机器视觉、语音识别等等。

因此,企业需要更多的研发人才参与研究并进行技术的创新和突破。

4. 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模式变革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普及,人才的培养模式也面临着变革。

一方面,新型的学科专业如“智能制造工程”,“智能制造管理与创新”等开始出现,培养出具备智能制造领域的跨学科专业人才,弥补了传统工科专业的不足。

另一方面,企业更加关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追求实践和应用的能力。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智能制造是当前全球制造业领域的热门话题,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实现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灵活化。

随着智能制造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传统的生产模式正在发生巨大变革,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智能制造发展的需要,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如何培养适应智能制造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了当前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有必要对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如何通过改革和创新,更好地满足智能制造的需求,培养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这不仅有利于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也有助于推动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增长。

通过本研究,我们将探讨这一重要课题,并提出一些可行的改革方向与措施,为推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提升做出贡献。

1.2 研究意义在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行业的需求,需要进行改革和升级。

智能制造技术不断更新迭代,高职人才需要具备新的技能和知识,因此需要对培养模式进行调整。

智能制造是未来产业的重要方向,高职人才是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培养模式的改革对于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通过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可以更好地培养适应智能制造需求的人才,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为我国智能制造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对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2. 正文2.1 智能制造的兴起智能制造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来实现产品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和柔性化。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迅速发展,智能制造已成为当前制造业的主要发展趋势。

智能制造将为制造企业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更低的成本、更高的产品质量和更灵活的生产方式。

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制造成为了当今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为了适应智能制造的需求,培养适应智能制造行业的技术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智能制造领域相关知识和技能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智能制造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具备智能制造系统设计和开发的能力;2.具备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和优化的能力,能够进行智能制造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运行管理;3.具备解决智能制造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能够进行智能化生产线的调试和维护;4.具备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参与智能制造项目的策划、实施和管理。

二、课程设置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科学思维能力。

2.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智能制造系统原理、工业机器人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课程,培养学生对智能制造领域的理论和技术的掌握。

3.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程、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通过实践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4.选修课程:包括智能制造领域的前沿课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课程,让学生有机会深入了解智能制造的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

三、实践训练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专业应注重实践训练环节的设置。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实践训练:1.实验室实训:建设智能制造实验室,配备智能制造设备和软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实验,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2.工业实习:安排学生到智能制造企业进行实习,让他们亲身参与智能制造项目的实施和管理,提高他们的工程技术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毕业设计: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智能制造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和设计,通过实际操作和研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综合能力评价为了对学生的培养效果进行评价,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专业应设计科学合理的综合能力评价体系。

智能制造行业的人才短缺与培养措施

智能制造行业的人才短缺与培养措施

智能制造行业的人才短缺与培养措施智能制造是当今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国内外企业纷纷转向智能化、自动化生产,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然而,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智能制造行业却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

本文将分析智能制造人才短缺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人才培养措施。

一、智能制造人才短缺原因1. 技术更新速度快:智能制造处于不断创新和发展阶段,新技术层出不穷。

由于技术更新速度快,传统教育体系的教学内容很难及时跟进。

2. 教育与产业脱节: 传统教育模式过于理论化和学科孤立化,很少注重与实际工作场景之间的联系。

缺乏专门针对智能制造企业需求的实践性培训课程。

3. 缺乏专业岗位标准: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关于智能制造专业岗位的标准,导致培养出的人才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难以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

二、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措施1. 更新教育内容:加大对智能制造相关课程的开设力度,优化课程结构,将新技术、新方法融入到教学中。

推行跨学科融合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

2. 加强产教融合:加强高校与智能制造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建立产教联盟或研究院,共同进行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

鼓励专业教师参与企业实践项目,增加实践经验。

3. 提供职业导向培训:面向在职人员和学生提供职业导向的智能制造培训课程。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供系统性、全面性的培训内容。

同时,加强与行业协会、研究所等机构的合作, 开展技术交流与分享。

4. 建立标准岗位分类体系:建立适应智能制造行业发展需求的岗位分类体系和职业技能标准。

通过对人才需求的精细分析,提供更加具体、明确的赋能目标,帮助学生和企业更好地对接。

5. 增加产学研合作项目: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

通过开展科技创新和应用示范项目,培养高水平的智能制造人才。

三、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前景随着我国制造业迈向智能化生产的步伐加快,智能制造行业将呈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发展空间。

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智能制造是当今工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涵盖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为传统制造业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式。

智能制造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等方面展开研究,探讨如何构建适应智能制造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培养目标智能制造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当与智能制造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需求相匹配。

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智能制造相关技术和工具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具备优秀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智能制造领域中进行独立的研发工作;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不断提升自我。

二、课程设置智能制造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当兼顾理论与实践,确保学生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备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

在理论课程方面,应当包括智能制造基础知识、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物联网技术等相关内容,为学生提供系统化的理论学习;在实践课程方面,可以设置智能制造技术实验、项目设计与实施、智能设备调试与维护等实际操作课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三、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智能制造实验基地,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场地和设备;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类智能制造相关的实践项目,例如参与智能工厂建设、智能设备调试等,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师资队伍具备较强的师资队伍是保障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

学校应当着力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教师,为学生提供权威的智能制造理论指导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学校还可以组织教师参与智能制造领域的科研项目,使其紧跟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

在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中,还需要充分考虑行业需求和学生就业情况,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职业指导和实习就业机会。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提升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新能源汽车专业为例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新能源汽车专业为例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新能源汽车专业为例摘要:以互联网高科技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智能制造时代,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全新挑战。

其要求高职教育为其提供创新人才,以更好适应未来网络化社会发展需求。

创新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战略支点,而创新人才则是提高国家创新水平的主要因素。

在智能制造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沿用“先民间、后官方”的举措,构成了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国家发展建设提供强大智力支撑与人才保障。

关键词:智能制造;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引言《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和人才为本等方针为基准,由最初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

而“十三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推行智能制造工程,创建新型制造体系,壮大高科技产业。

在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作为培育工科人才和创新人才的主力军,要明确“智能制造”和“创新人才”的含义,加强人才培育力度,革新人才培育模式,优化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助推高职院校实现长远发展。

一、创新人才概述(一)内涵理解现阶段,教育部门与学术界对培育创新人才的价值和重要作用已无异议。

然则,究竟哪些人才可被称之为“创新人才”,这些人才具备哪些特征,教育部门和学术界未形成共识。

以“创新人才”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展开检索可知,学术界对其研究成果颇多,与此同时,查阅政府和各学校网站,亦能获得多元化政治文件与实践案例。

(二)基本特征创新人才既属于“稀缺性”资源,又属于“战略性”资源,主要呈现在人才所形成的创造性劳动成果和对国家社会发展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上。

此种特性决定了创新人才始终处在供不应求稀缺状态,亦决定了这些人才具备独特素养特征。

首先,创新人才应德才兼备、才高意广,对探究未知世界拥有浓厚兴趣及丰富想象力,拥有创新创造的勇气与思维方式,具有完备的素养结构与知识结构,及宽阔的国际视野。

其次,创新人才须具有合理完善的知识架构、高超的创新实践能力、较好的非智力因素等。

智能制造中的人才培养与技能提升策略

智能制造中的人才培养与技能提升策略

智能制造中的人才培养与技能提升策略智能制造是当前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工业4.0的推进,智能制造已经成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的关键。

而要实现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是至关重要的策略。

本文将探讨智能制造中的人才培养与技能提升策略,并提出几个相关建议。

一、需求分析与岗位定制在制定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与技能提升策略前,首先要进行需求分析。

企业需要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和智能制造的要求,确定所需的人才类型和职位需求。

在此基础上,可以制定出具体的岗位定制,包括技能要求、培养方向和晋升通道等。

定制化的岗位需求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培养与选拔符合要求的人才。

二、教育培训的定制化为了满足智能制造的人才需求,传统教育培训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

要根据智能制造的技术特点和岗位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可以联合企业、高校和培训机构,共同设计培训课程,并引进相关实训设备和仿真系统,提供实践机会。

同时,培训应该兼顾理论和实践,结合实际案例和项目,增强学员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持续学习与知识更新智能制造技术发展迅速,人才培养与技能提升需要与之同步更新。

企业应鼓励员工进行持续学习,提供学习的机会和资源。

可以设立学习基金,支持员工参加培训课程、学习新技术和知识。

此外,建立知识管理平台,通过内部分享和交流,促进员工之间的学习与创新。

四、人才选拔与激励机制为了培养和留住智能制造的人才,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选拔与激励机制。

选拔应当注重综合素质和技能能力的评估,可以通过面试、技能测评和项目实操等方式,选拔具备潜力和适应能力的人才。

同时,激励机制也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可以根据绩效和技能提升情况进行薪酬调整、晋升和激励奖励,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五、产学研结合与合作创新智能制造的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需要产学研结合,通过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创新,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

可以成立智能制造研究中心或实验室,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和技术探索。

制造业实施智能制造的人才培养方案

制造业实施智能制造的人才培养方案

制造业实施智能制造的人才培养方案一级标题:制造业实施智能制造的人才培养方案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制造在制造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在智能制造时代,如何培养适应新工艺和技术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一项紧迫任务。

本文将探讨一套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旨在为制造业实施智能制造提供助力。

二级标题1: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体系为了培养适应智能制造行业的人才,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是首要任务。

学校应加强与相关行业企业的合作关系,并与其进行产学研结合。

通过实习、毕设、项目合作等形式,使学生接触到实际生产环境和工程实践,提升他们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级标题1.1:设立智能制造专业针对智能制造行业需求,学校应设立智能制造专业或相关专业方向,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知识和技术培训。

课程设置应包括智能制造基础知识、机器人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内容,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三级标题1.2:鼓励企业导师参与教学学校应邀请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企业导师参与教学。

通过企业导师的指导,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行业需求、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了解最新的发展趋势和技术创新。

二级标题2:加强实践教育智能制造领域需要掌握复杂的工艺流程和先进设备操作技能,因此,加强实践教育对于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三级标题2.1:建设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学校应积极建设智能制造相关的实训中心,配备最新的智能化设备和仿真系统。

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近乎真实的工程环境,使他们接触到多种机械、电气及自动化设备,并进行操作与维护。

三级标题2.2:开展项目式教学通过开展项目式教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可以组队解决实际工程项目,并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和成果展示。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级标题3:持续性培训与学习机制智能制造行业发展迅猛,人才需求也日益增长。

为了适应行业变化,建立持续性培训与学习机制是必不可少的。

智能制造技术的人才培养策略

智能制造技术的人才培养策略

智能制造技术的人才培养策略智能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提高智能制造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各国都在加大对智能制造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

本文将从教育改革、产学研结合以及人才培训等方面探讨智能制造技术的人才培养策略。

一、教育改革智能制造技术的人才培养首先需要进行教育改革。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智能制造技术的需求,因此需要推动教育改革,打破传统学科的壁垒,提供更加综合的教育内容。

例如,应将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学科进行有机融合,培养学生掌握多个学科知识的能力。

此外,还需要加大对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教育力度,确保学生具备掌握智能制造技术的基础知识。

二、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是智能制造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策略。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校可以提供学生更加实践的培训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智能制造技术。

同时,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实际案例和创新项目,帮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产学研结合还可以帮助学校及时了解行业需求,及时调整培养方案,使培养出的人才更加符合实际需要。

三、人才培训除了大学教育外,人才培训也是智能制造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

智能制造技术更新快,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需要通过定期的培训来提升现有人才的技能水平。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为员工提供进修机会,提供培训资金的支持。

同时,为了确保培训质量,政府可以设立相应的机构来对培训机构进行认证,确保培训内容与标准相符。

综上所述,智能制造技术的人才培养策略包括教育改革、产学研结合以及人才培训等方面。

通过教育改革来打破传统学科的壁垒,提供更加综合的教育内容;通过产学研结合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智能制造技术;通过人才培训来提升现有人才的技能水平。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够培养出适应智能制造技术发展的人才,推动智能制造产业的繁荣发展。

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科

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科

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科一、专业背景智能制造是一种集成了物理系统,网络系统和计算系统的先进制造技术。

它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控制技术和机械技术,实现了生产线的自动化、智能化和柔性化。

智能制造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未来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因此培养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势在必行。

二、培养目标1. 掌握智能制造的基本理论和技术2. 具备工程实践能力,能够独立进行智能制造系统的设计、开发和实现3. 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能够在不同领域的智能制造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4. 具备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在多学科环境中高效地工作5. 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推动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三、课程设置1. 智能制造基础理论课程2. 智能制造技术与应用课程3. 工程实践课程4. 跨学科综合课程5. 创新创业课程6. 选修课程四、实践教学1. 实验课程2. 项目实训3. 工程实习4. 创新创业实践五、师资队伍1. 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授2. 跨学科背景的教学团队3. 行业专家和企业工程师的实践指导六、人才培养模式1. 专业课程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2. 项目驱动式教学3. 实习实训与企业合作4. 创新创业教育与项目培养七、学科竞赛与科研创新1. 参与智能制造相关学科竞赛2. 参与科研项目3. 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八、毕业设计与论文1. 工程实践型毕业设计2. 论文撰写与答辩九、就业与职业规划1. 就业指导与择业辅导2. 校企合作,提供实习、实践与就业机会3. 职业培训与职业规划指导十、国际化与合作交流1. 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2. 赴国外企业实习与交流3. 国际项目参与与合作十一、总结与展望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蓬勃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完善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整合学术教育、工程实践与创新创业等要素,培养高素质的智能制造人才,为推动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做出贡献。

希望未来的智能制造人才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推动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智能制造技术——智能制造对制造业人才需求的影响

智能制造技术——智能制造对制造业人才需求的影响

智能制造技术——智能制造对制造业人才需求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的制造业正走向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

作为智能制造的核心,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更推动了制造业转型升级。

然而,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却给制造业人才培养和管理带来了挑战,这也是许多制造企业需要面对的难题。

本文将从智能制造对制造业人才需求的影响方面进行探讨。

一、智能制造技术对制造业人才所提出的新要求制造业一直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以前生产线上的工人主要进行以人工操作的任务。

然而,随着智能化生产技术的应用,地位日益凸显的生产线上的“机器人员工”已经开始代替越来越多的人工操作。

智能制造技术的广泛应用正不断提高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要求。

以下是几个智能制造技术对制造业人才所提出的新要求:1.多领域的技术能力智能制造技术涉及到计算机科学、数学、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等多个领域的技术知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技术之间的融合越来越重要。

为了适应新的生产方式,制造业需要具备这些技能的员工,他们需要能够理解和应用不同技术领域之间的交叉点,以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

2.高度自主性和创新能力智能制造需要员工具备更高的自主性和创新能力,以便在生产过程中更好地协调机器和人的关系。

他们不仅需要熟练掌握现有技术,更需要思考未来的发展趋势,推动实践创新,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3.数字化技能智能制造需要具备数字化技能的员工,他们需要能够处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从而预测和快速解决问题。

在数字化流程中,有许多的标准和规范需要注意。

数字技术能力的提高可以让员工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标准化方法和程序。

二、智能制造技术对制造业人才培养的影响智能制造不仅对制造业人才的需求带来了影响,也影响了制造业人才培养的方式和内容。

以下几个方面是智能制造对制造业人才培养的影响方面:1.从传统教育中缺失的技术能力随着制造业不断向智能化转移,学生们所学习的技能和特点也正发生改变。

智能制造对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影响和思考

智能制造对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影响和思考

智能制造对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影响和思考智能制造是当今时代的一个热点话题。

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智能制造也渐渐成为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随着智能制造的兴起,它对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一、智能制造对人才培养的影响智能制造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机器人、互联网等方面。

对此,我国政府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高校加快培养人才,同时也通过专业技能培训和奖励机制吸引更多技术人才。

此外,很多企业也开始注重培训员工的新技能,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和技术要求。

但是,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智能制造的需要。

高校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将教育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更好地培养具备实践能力的人才。

同时,技工教育、职业培训等应该得到更多的投入和关注。

这不仅有利于缩小技能短缺的问题,也可以为更多人带来就业机会。

二、智能制造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智能制造可以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这对于制造业的发展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其重要性。

他们开始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变革。

这也为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带来了新的动力。

另一方面,智能制造也对企业的管理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企业想要成功地实现智能制造,就必须转变以往的管理方式,采用更加开放和协同的思路。

这不仅需要企业领导者的意识转变,还需要更多的培训和技术支持。

三、智能制造的未来发展和思考智能制造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未来的智能制造将更加注重生态化、共享化、安全化和便捷化,这将对以往的设备制造、加工制造等行业造成革命性的影响。

也可以预见到,智能制造将越来越深入到人类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设施。

但是,要实现智能制造的大规模普及,仍然需要我们解决很多问题。

例如,如何避免智能化过程中的信息泄露、如何使人工智能更准确、如何协调各方的利益等等。

智能制造工程人才培养方案

智能制造工程人才培养方案

智能制造工程人才培养方案1. 引言嘿,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聊聊智能制造工程的人才培养方案。

说到智能制造,这可不是简单的“机器开工,产品上线”那么简单。

哦,不,这里面可有门道了,真的是门学问呢。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智能制造已经成为了现代工业的“香饽饽”,各行各业都在争着抢着把这块“蛋糕”切下来。

但是,咱们光有机器可不行,还得有人才呀!所以,今天就带大家一起看看,这人才该怎么培养,才能跟得上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2. 人才培养的目标2.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个大方向,那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嘿,别以为上了几节课就能大展拳脚。

没错,理论很重要,但实践才是硬道理!在课堂上学的知识,就像是鱼的“水”,没有了实际操作,那这知识就会干巴巴的。

所以,咱们的方案里,一定要安排丰富的实训课程,让学生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摸爬滚打,学会解决问题的本领。

就像古人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动手实践才是王道。

2.2 培养综合素质其次,我们还得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今的制造业可不止是动动手指,捏捏工具那么简单,沟通、团队合作、创新思维……这些软实力都得一齐上。

咱们可以设置一些团队项目,让学生们在合作中成长,在竞争中进步,锻炼他们的沟通能力和领导力。

想想看,未来的工作环境就像是一锅大杂烩,啥味道都有,谁能在其中游刃有余,谁就能抓住机会。

3. 课程设计3.1 多元化课程说到课程设计,这可是个大工程。

我们得考虑到不同的知识模块,比如,基础的机械设计、电子技术、智能控制,还有数据分析等等。

这些课程就像是一道丰盛的自助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最合适的“菜”。

而且,咱们还得引入一些前沿的技术,比如人工智能、物联网等,让学生们在了解传统知识的同时,也能紧跟潮流,不掉队。

3.2 实践环节的强化除了理论知识,实践环节也得好好强化。

我们可以与一些知名企业合作,设置实习基地,让学生们在企业中实习。

就像是“实践出真知”,在真实的工作中,他们才能真正体会到智能制造的魅力。

智能制造对制造业人才需求的变化

智能制造对制造业人才需求的变化

智能制造对制造业人才需求的变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智能制造技术的广泛应用,制造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与挑战。

智能制造的出现不仅改变着生产与加工方式,也对制造业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将探讨智能制造对制造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并分析其对人才培养和发展的影响。

一、智能制造技术的迅速发展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制造在现代制造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智能制造技术通过智能化设备和系统的运用,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灵活性和智能化。

传统的人力依赖较高、资源浪费较多的生产模式正在逐渐被智能制造所取代。

二、1. 技术能力的要求更高智能制造引入了一系列先进的技术手段,如机器学习、物联网、机器人技术等。

相比传统的制造业,智能制造对从业人员的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制造企业越来越需要掌握这些先进技术并善于应用,例如懂得编程、熟悉数据分析、具备机器人调试与维护等技能。

因此,智能制造对人才的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软实力的重要性凸显除了技术能力,智能制造还对从业人员的软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企业内部智能化系统的推广,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智能制造涉及到跨领域的协作和交流,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软实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和融入智能制造的工作环境。

3. 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让制造企业迫切需要拥有创新和创业能力的人才。

智能制造技术虽然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升,但也同时带来了行业竞争的加剧。

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制造业需要拥有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够不断探索新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路径,推动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三、智能制造对人才培养和发展的影响1. 教育培训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面对智能制造对人才的新要求,教育培训机构需要顺应时代潮流,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企业也需加强内部培训和转岗培训,以适应智能制造时代的人才需求。

智能制造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与培养

智能制造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与培养

智能制造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与培养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智能制造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智能制造借助高科技手段,将传统制造过程中的繁琐工作自动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然而,智能制造的推广与实施不仅仅需要高科技设备,也需要经过合适的人力资源的支持与培养。

本文将探讨智能制造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以及如何将人力资源培养与智能制造相结合。

首先,智能制造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不仅体现在必备的技术能力,还包括了更高层次的能力与素质。

在技术层面上,智能制造需要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具备计算机、电子、通讯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

他们需要熟悉各类软件和硬件的操作,掌握先进的生产设备的维护和修复技术。

同时,他们还需要具备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生产过程的全面监控和优化。

这种技术能力的培养需要制造企业与技术学院、研究机构等合作,通过实习、培训和项目合作等方式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应用。

除了技术能力,智能制造也需要员工具备更高层次的能力与素质。

智能制造注重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需要员工具备有效的沟通和协作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由于智能制造可能会导致部分岗位的消失,需要有员工具备适应变化和学习新技能的能力。

为了培养这种能力与素质,制造企业可以通过开展团队建设活动、组织创新项目和提供持续学习机会等方式,激发员工的潜能并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然而,智能制造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和素质上,还需要制造企业与教育机构的紧密合作。

制造业需要向教育机构提供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技术需求和实践案例等信息,促使教育机构调整课程设置,开设与智能制造相关的专业和课程。

同时,制造企业可以与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校企合作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了解智能制造并提升技能。

这种紧密合作也有助于教育机构根据制造业的需求,调整培养模式和方法,更好地培养符合智能制造发展需要的人才。

此外,智能制造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还涉及到培训与转岗。

智能化制造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智能化制造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智能化制造对人才培养的影响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企业的不断转型,传统制造业正在步入智能化制造时代。

智能化制造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还可以优化管理和创新服务模式,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然而,智能化制造不仅需要高科技设备的支撑,也需要专业化的人才支撑。

本文将从技术能力和团队精神两个方面探讨智能化制造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一、技术能力培养智能化制造需要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来支持,这些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

在技术方面,人才需要拥有优秀的专业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性思维和独立工作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就算是高科技制造,也需要人工操作,如何掌握机器人、3D打印等先进生产技术,也需要大量的人才投入到研究之中,因此,强化技术质量,针对性培养熟练操作、创新自主的高端人才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与此同时,新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也需要人才的不断更新。

智能化制造发展的最大动力在于科技的不断更新,轻工业强调技术与人才的结合,特别是应用新材料的技术和挖掘人才的潜能,应时刻关注节点技术,发展高端设备。

现代制造业不同于传统的单一型制造、从量变到质变,良好的学习和领悟新技术的素养和能力,以及快速适应和转化新技术的意愿和决心,非常重要。

因此,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是实现智能化制造的重要条件。

二、团队精神的培养除了技术能力的培养外,企业还需要培养团队精神,科技团队是智能化制造的保障。

因为智能化制造涉及到多个领域的协作,包括设计、制造、销售等等。

为了保证智能化制造项目的顺利进行,不仅需要技术卓越的团队,还需要高度协同的团队。

人才需要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只有领悟技术与人才的结合,才能共同完成多维度、多层次的任务。

在企业智能化转型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招聘一些特别能干的人才,而是要关注整个生态环境。

雇佣有创新思维,有回报的工作氛围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因为当员工体验到企业对自己的尊重、培养以及知识和技能的投资时,他们才能更好地投身于工作中。

智能制造技术下的人才培养

智能制造技术下的人才培养

智能制造技术下的人才培养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在智能制造时代,人才更是创新、发展的核心。

智能制造技术下的人才培养,对于加快推进中国制造强国的步伐,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意义。

一、智能制造技术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智能制造技术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模式,它要求生产者具备高水平的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技术的双重能力,同时也需要从事于制造业的技术人才进行相应的转型升级。

这对于我国企业以及各级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从制造业的角度来看,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广泛应用,新型的制造模式和生产方式催生了一批全新的技术,以及一系列的工业流程创新,从而促进了企业的转型升级和转型发展。

这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但同时也要求我们的制造企业培养出一批能够适应新型制造需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从高等院校的角度而言,面对智能制造技术的挑战,高等学校培养的技术人才需要从传统的机械制造行业向智能制造方向进行更为深入、广泛的学习和培养,以更好地适应未来制造的发展需求。

二、人才培养应该具有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在智能制造时代,人才培养应该具有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当前我国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相对缓慢,而作为人才培养机构的高等学校又缺乏足够的应用实践体验。

这样就需要高等院校准确地发掘未来的制造模式和流程,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定期与制造企业开展联合教学,进一步确定和调整教学的方向和内容。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培养应具有创新性和人性化的特点,而非人单一地注重技术水平的学习,而是更关注高素质人才的全面发展。

这使得人才培养机构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智能制造本领,同时也需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情感态度方面的培养。

三、智能制造时代下人才的四大能力在智能制造时代,一个优秀的人才应该具备四大能力:一、核心理论素养能力。

智能制造涉及多种技术和工程领域,要培养掌握这些方面知识的理论素养,才能在制造中发挥出更好的技能。

二、创新驱动的实践能力。

在智能制造领域下,应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培养创新驱动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经验和能力。

智能制造技术人才需求与高职院校培养方案研究

智能制造技术人才需求与高职院校培养方案研究

智能制造技术人才需求与高职院校培养方案研究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制造业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智能制造成为了国家战略发展的重点方向。

在这个大背景下,智能制造技术人才的需求量逐年攀升,成为了社会求职者眼中的“香饽饽”。

那么,作为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应该如何调整培养方案,以满足智能制造行业的人才需求呢?本文将从人才需求、培养方案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智能制造技术人才需求分析1.人才需求量大2.人才需求结构变化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深入应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过去,制造业主要需要的是大批量的普通操作工人,而现在,企业更看重具备创新能力、技术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3.人才需求地域差异智能制造技术人才的需求在地域上存在较大差异。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对智能制造技术人才的需求更为旺盛。

二、高职院校培养方案探讨1.优化课程设置高职院校应根据智能制造行业的发展趋势,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

增加智能制造、、大数据等领域的课程,同时,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强化师资力量高职院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引进,提高教师的智能制造相关知识和技能。

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了解产业发展动态,以便更好地为学生传授知识。

3.加强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应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培养智能制造技术人才。

通过企业实习、订单培养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4.培养创新能力高职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课题研究等,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5.拓宽就业渠道高职院校应积极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智能制造技术人才,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为智能制造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探讨高职院校如何调整培养方案以满足智能制造行业人才需求的问题上,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不仅仅是一项教育任务,更是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

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业的快速发展,智能制造已经成为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智能制造技术融合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机械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对于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培养具备智能制造技术和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于推动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培养目标智能制造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智能制造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具体要求包括:1. 掌握智能制造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包括机械工程、控制理论、信息技术等;2. 具备智能制造系统的设计、集成、运行和维护能力;3. 熟悉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具备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工作环境。

三、课程设置为实现上述培养目标,智能制造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科学基础;2. 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机械工程、控制理论、信息技术等专业基础课程,使学生掌握智能制造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3.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智能制造技术、智能制造系统、智能制造工程等核心课程,使学生具备智能制造系统的设计、集成、运行和维护能力;4. 实践课程:包括实验、实训、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5. 选修课程:包括前沿技术讲座、跨学科课程等选修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学术素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为提高教学质量,智能制造专业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1. 理论教学: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等形式,系统传授智能制造领域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原理;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课程,使学生亲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3. 实践教学:通过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4. 项目驱动教学:通过实施项目式教学,使学生在实际项目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5. 线上教学: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在线学习、讨论和作业提交等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灵活性和便捷性。

智能制造的人才培养

智能制造的人才培养

智能制造的人才培养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制造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尤其重要。

然而,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形势、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使得制造企业不断面临生产成本攀升、劳动力资源短缺、客户需求个性化、产能过剩等问题,企业生存和发展环境面临诸多挑战。

利用数字化技术、工业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改造传统制造模式,推进智能制造、实现数字化转型成为制造企业的必然选择。

我国“十四五”规划和“二十大”报告都强调,要推进制造业的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

推进智能制造,人才是关键。

制造企业除了引入咨询服务机构和工业软件、工业自动化解决方案提供商,要取得实效,最终还是需要建立自己的智能制造人才队伍。

制造企业如何建立智能制造人才队伍?如何掌握日新月异的智能制造新兴技术?如何在智能制造推进过程中少走弯路,取得实效?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1制造企业推进智能制造面临的挑战智能制造融合了先进制造技术、工业自动化技术、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现代企业管理和人工智能技术,贯穿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业的全价值链。

智能制造是工业软件、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传感器、互联网、物联网、通信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增材制造、云计算,以及新材料、新工艺等相关技术蓬勃发展并交叉融合的产物,是帮助制造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综合集成技术。

推进智能制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段漫长的“旅程”。

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不同制造模式的企业,推进智能制造的模式千差万别,个性化很强。

制造企业在推进智能制造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难点问题:●首先,在推进智能制造的战略目标层面,如何通过推进智能制造来提升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缩短交货期?如何实现少人化?如何缩短产品上市周期?如何能够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如何实现节能降耗?●其次,在智能制造推进策略层面,企业如何正确理解智能制造?如何摸清自身的智能制造推进现状,明确自身的智能制造推进需求?如何制定科学而务实的智能制造整体规划和实施路线图?如何根据自身企业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正确选型?如何能够确保智能制造的项目实施达到预期目标?如何能够在智能制造的推进过程中有效规避风险?●第三,在智能制造技术应用层面,如何实现IT/OT的有效融合?主数据如何管理?如何建立设备数据采集的规范?如何打通信息孤岛和业务流程断点?如何统一各类编码体系?如何能够满足业务部门的个性化需求?如何确保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如何推进柔性自动化?●第四,在智能制造实施落地层面,企业缺乏多层次的智能制造高级人才,这是目前制约制造企业智能制造推进取得实效的主要瓶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张福杰(1965—),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从事机电、电气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摘要]“中国制造2025”是国家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关键性的第一步,而智能制造又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因此智能转型成为国内企业2017年乃至今后几年内最重要的任务,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必走之路。

智能制造需要高素质复合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分析智能制造的特点出发,探讨高职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以及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智能制造;制造专业;工匠精神[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8)12-0212-02浅谈智能制造形势下高职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张福杰,汪剑(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江苏无锡204128)一、问题的提出自从我们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以来,尤其是刚刚过去的2017年,智能制造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各种企业特别是制造类企业纷纷致力于设备更新换代以及对现有设备的智能化改造上;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对主要服务于制造业的高职院校的制造类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质量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国家制造业发展的需要。

职业院校制造类专业必须因势而动,认真研究“中国制造2025”对制造类人才的要求,实时改变、调整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企业培养真正用得上、好用的人才,为国家的制造强国大目标培养工匠。

二、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智能制造所需人才素质按照智库百科的解释,智能制造是指具有信息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等功能的先进制造过程、系统与模式的总称。

具体体现为制造过程的各个环节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

智能制造大体具有四大特征:以智能工厂为载体,以关键制造环节的智能化为核心,以端到端数据流为基础,以网通互联为支撑。

高职高专的制造类(装备制造大类)包含机械设计制造类、机电设备类和自动化类,涵盖了设备由设计到成品乃至后期的维护全过程的相关专业,高职院校中常见的设置专业有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与电气自动化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

这些专业的培养目标非常明确,例如,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目标是培养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和制造(CAM )技术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从事机械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数控技术专业的目标是培养掌握数控原理、数控编程和数控加工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从事数控程序编制、数控设备的操作、调试、维修和技术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目标是培养掌握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技能,从事工业电气控制设备及系统安装、设计、调试、维护及技术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从上面的内容可以看出,传统的高职培养目标,专业与专业之间的界限非常分明,而且注重操作、应用。

而智能制造是跨学科的一种复杂生产制造模式,需要多个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的综合,需要的是复合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不但要涉及机、电、液、气,还涉及通信、互联网、大数据等专业内容。

显然,传统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已经不能满足智能制造的需要。

三、适应新形势,高职制造类专业人才应侧重的素质为满足智能制造需要,高职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一)工匠精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举措,而“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第一步。

中国要变成制造强国,必须要有千千万万个具有工匠精神的新时代的能工巧匠。

百度百科是这样解释工匠精神的:“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

“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

工匠精神对学生而言就是要安心学习、钻研业务,专注于自己所做的工作,对专业有敬畏心,敢于担当责任,追求完美,还要有创新的精神;就是要摒弃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做法。

(二)广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智能制造中,70%的操作类工作由聪明机器来代替,人主要承担聪明机器的安装、维护保养、故障维修、编程调试等工作。

要胜任这些工作,不但要有机械、电气、液压与气压、检测与传感、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会运用通信、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具有整合企业数据的能力、探索数据背后价值以及快速行动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要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

(三)再学习的能力一方面,从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来看,教育还是落后于实际课程◆应用◆人才人才212--应用,教学设备整体来看也落后于企业的更新换代,学校学到的东西不能满足现场的应用,学生到企业后一定要学习现场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另一方面,智能制造技术飞速发展,总是有新技术、新控制方法、新工艺出现,这些都要求学生要有较好的再学习能力和再学习的态度。

四、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对策(一)修改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完善制造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体系和部分课程的授课内容。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知识目标要注意广度与深度,能力目标要注重智能设备的维修维护、故障修复以及故障信息的识读与处理能力。

在课程体系上,制造类的所有专业应该设置相近的平台课,这些课程除了包括制造类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应该包括检测与传感技术、机器人技术、3D打印技术、通信基础、互联网技术等。

在课程内容上,很多课程的传统内容在智能制造中已经不够用、不适用了,教师必须根据技术的发展及现场的应用情况实时调整、更新教学内容。

例如,检测与传感技术中,既要兼顾普通传感器的应用,更要侧重智能传感器的内容,因为智能工厂的传感器不仅需要提供具有超强抗干扰能力的数字输出,更需要具备双向通信功能、能实现远程控制的智能传感器。

(二)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国务院2017年9月印发《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指出,要完善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体制机制,强调要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着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新能力。

中国要跻身世界制造强国之列,不但需要从业人员有高超的技艺,更需要人人都有大国工匠的精神。

劳动大军的“工匠精神”关乎国家制造强国的伟大目标,工匠精神的培养是职业教育中艰巨而重要的一项任务,职业院校要抛开大而空的口号、流于形式的几场讲座、组织几个活动的传统做法;要从细微之处入手,踏踏实实地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贯穿于学生职业学习的整个过程,乃至职业生涯。

教育部多次发文强调要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贯穿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首先,从学生的入学专业教育开始,通过讲座、职业素养课等教育手段,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将要从事的专业(行业);让学生知道本专业对“制造强国”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习行业劳模、大国工匠的高超技艺、聆听他们爱业敬业的先进事迹,使学生对本专业产生初步的敬畏之心。

其次,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于专业教学的全过程。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将职业精神的培养融于职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是最有效的。

在专业教学中兼顾工匠精神的培养要着重以下几方面:1.注重细节,踏实做事。

专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从点点滴滴开始,让学生明白凡事都不容易,没有什么是简单、轻松的事情,只有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职业人,才能成为工匠。

例如,要求学生在进入实训(实验)室时要检查、核对工具及设备,并记录工具、设备状态;在技能训练过程中,要坚持每个动作、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要到位,杜绝“差不多就行”的现象;在离开实训(实验)室时要重新清点工具及设备,并做好交接工作。

注重专业中的每个细节,使学生从接触专业开始就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2.执行标准,敬畏专业。

国家要发展成为制造强国,就要求我们的制造业要建立、执行世界一流的行业标准,也就要求职业院校的制造类专业务必规范学生的专业行为,培养学生的标准意识;要坚持要求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每个尺寸、每个数据都要达到标准,并通过严格的考核奖优罚劣、树立“小工匠”等方式,慢慢地使学生对本专业产生敬畏之心。

3.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最艰巨的一项教育任务。

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创新培养一直处于形式上的高大上和内容上的空洞乏味。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同样不能急于求成,专业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循循善诱,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多方位思考问题、多方法解决问题,渐渐地使学生形成创新的意识。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目前,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主要存在两个问题:(1)部分专业教师缺乏全面育人的意识,南开大学校长一语“很多教师缺乏职业意识,没有育人观念”道出了我国教育的现状,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更是只关注技能的提高,这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普遍现象。

(2)部分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不够全面,绝大部分教师专业方向单一,很难胜任多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知识的讲授和技能的传授。

智能制造形势下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注重师风建设和教师的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学习,使职业院校的教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首先,师德师风建设就是要使教师有“育人”的素质,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首先自己要有匠人之心,要通过日常的专业教学活动,身体力行,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传承优良的工作品质。

师德师风建设的开展可以通过学习工匠的先进事迹、领会工匠精神的实质、开展向工匠学习的一系列活动,包括看视频、讲事迹、谈感想等,让向工匠学习成为一种风气。

发现、树立身边的工匠,在教师队伍里推选那些具有工匠精神、德高望重的教师,让他们的言行影响、感染教师队伍。

其次,教师要有“教书”的本领,在传统职业教育中,即便是制造专业群,各个专业之间的界限都是泾渭分明的,机械专业的教师不能讲授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课,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师就更不能上液压与气压传动的课了。

要改变现状,有效的办法是教师培训和教师个人的再学习,打破传统的专业界限,使制造类专业的教师能够承担大部分制造类的相关课程,具有跨专业教学的能力。

其实提高教师综合授业能力的办法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意识问题,教师要有学习、提高的意识和紧迫感,否则再多的培训也只是流于形式、走走过场。

五、总结智能制造是大势所趋,高职制造类专业理顺人才培养思路、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改变教学内容,培养出让“让人民满意”的人才、服务于制造强国的目标要求,还需高职教师用心思考和践行。

参考文献:[1]周兰菊,曹晔.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制造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J].职教论坛,2016(22).[2]刘宝民.职业教育尤须注重培育工匠精神[N].光明日报,2016-07-12.精彩语句:中国要跻身世界制造强国之列,不但需要从业人员有高超的技艺,更需要人人都有大国工匠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