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文言文复习第一章 学案1
必修一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
必修一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学习目标:1. 掌握并积累课文中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 掌握课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3、通过课文复习,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习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学习过程:第一学时劝学一、知识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 輮.以为轮(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君子生.非异也2.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2)金.就砺则利(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词类活用(1)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2) 其曲.中规(3)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4)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輮.使之然也 / 不能十步..(5) 用心一.也(专一)(二)、文言虚词1.而⑴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⑵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⑶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⑷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⑸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于(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 善假于.物也3.之⑴青,取之.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⑵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⑶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⑷不如须臾之.所学4.焉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⑵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2.省略句(1)鞣( )以( ) 为轮(2)假( )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倒装句(1)青,敢之于蓝,而青于蓝(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善假于物也(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二、课堂演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金.就砺则利指金属的刀类B.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动词,游泳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学问渊博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吾尝终日而.思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人教版教案设计)共3篇
《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人教版教案设计)共3篇《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人教版教案设计)1《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人教版教案设计)概述: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汉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文言文语言的复杂性,学习文言文对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和语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因此,对于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方法的学习,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必要条件之一。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技能,提高阅读水平,增强文化良渊。
下面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反馈四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熟悉文言文的结构和语言规律。
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用法,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文言文的特点及其阅读的技巧:语言结构、表达方式、字义理解、翻译技巧等。
2.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材料:《史记》、《左传》、《论语》等。
3.文言文的鉴赏和思考:通过阅读文言文,培养学生感受文字之美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和语文修养。
三、教学方法:1.针对文言文阅读的复杂性和难度,采用“师生互动”、“因材施教”等多种方法。
2.通过讲解、演示、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3.将文言文阅读融入到生活练习中,如阅读名人名言、经典诗词等,扩展文化视野。
四、教学反馈:1.采用实时问答、小组讨论等多种反馈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表达想法。
2.针对学生不同成绩水平,量身定制习题,加强练习,提高答题能力。
3.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互相交流阅读感受和思考,提高自学和合作能力。
总结:文言文阅读虽然难度较大,但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掌握文言文阅读技能,提高文化素养和语文修养,同时也为其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教师们可以在日常教学中注重文言文阅读的教学,真正把语文课教好文言文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修养和提高文化素养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教学,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方法,还可以进一步提高鉴赏和思考能力。
文言文复习课教案
文言文复习课教案第一篇:文言文复习课教案文言文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归纳、总结所学的文言文,并依靠考纲与课本找出文言词语的用法与规律,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记忆,以提高文言的阅读能力,作好备考的准备。
二、教学设想:以学生间的互相解答、教师的辅助为主要教学方式,通过复习旧的文言文段中的知识点,以旧带新,总结出文言文学习与记忆的规律,以指导初中会考的复习。
三、教学步骤:1、导入(师生明确复习课的目标、以及共同选点进行文言文的评析)投影文段:“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2、问题设计:在文段中找出所学的文言知识点。
文段中没出现的其他文言知识点。
(学生讨论、师生分析)3、总结规律:初中文言学习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文言实词,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品味其中的变化;一是文言虚词,则需从它们的大致用法、用途着眼。
4、初中会考文言知识点的切入:A、熟读并背诵名篇中有关资料,了解常给人以深刻启迪的名句B、掌握有关文言字句的基本常识:文言实词:注意古今异义的区别、注意辨析一词多义多音的现象、通假字的现象、词性活用的现象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乎”等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式;留、补、删、换、调5、练习引入吾欲之南海顷之,烟炎张天操蛇之神闻之宋何罪之有?其一犬坐于前一狼洞其中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其真无马耶?以塞忠谏之路以光先帝遗德扶苏以数谏故悉以咨之黑质而白章得而腊之吾恂恂而起人不知而不愠然足下卜之鬼乎?在乎山水之间6、文言虚词的规律的整理。
7、总结。
第二篇:初中文言文阅读复习课教案初中文言文阅读复习课教案复习目标:1、熟悉中考文言文考点。
教材文言文复习必修一学案1
教材文言文复习学案1 必修一——《劝学(节选)》、《师说》、《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 学案目标 1.把必修一四篇文言文分散的文言基础知识前后勾连,连点成线,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2.重点掌握“可以”、“所以”、“以为”三个词的用法,对文中重点句子能准确翻译。
了解一下通假规律。
3.背诵《劝学》、《师说》、《赤壁赋》全文。
1.下面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 金就.砺则利颓然就.醉B.⎩⎪⎨⎪⎧逝者如斯.斯.天下之民至焉 C.⎩⎪⎨⎪⎧ 虽.有槁暴虽.一毫而莫取 D.⎩⎪⎨⎪⎧善假.于物也狐假.虎威 2.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东.望武昌顺流而东.也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不知日.之入 C.⎩⎪⎨⎪⎧ 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 D.⎩⎪⎨⎪⎧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3.说出下面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
①而⎩⎪⎨⎪⎧ 登高而.招 侣鱼虾而.友麋鹿 扣舷而.歌之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②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不拘于.时,学于.余 寄蜉蝣于.天地4.“而”字作为连词,最难辨别的是承接关系和修饰关系,因为它们连接的均是动词或动词短语。
如何区别呢?首先,从意义上辨析。
表承接关系的,前一动词(或动词短语)与后一动词(或动词短语)有先后、相连关系。
如“卧而梦”,“梦”是“卧”的结果。
而表修饰关系的,前一动词对后一动词起着修饰作用,或说明其方式或描述其情态。
如“客喜而笑”,“而”表修饰,“喜”是“笑”的方式或情态。
其次,可以用试就词语的办法来辨析。
表承接关系的,两个动词(动词短语)间可加“然后”、“就”等词,意思不变;表修饰关系的,两个动词(动词短语)间可加“地”、“着”等词,意思不变。
请说出下列句中“而”的用法,并体会一下辨析方法。
①吾尝跂而.望矣 ②吾从而.师之 ③则群聚而.笑之 ④顺流而.东也 ⑤耳得之而.为声 ⑥到则披草而.坐 ⑦穷山之高而.止 ⑧箕踞而.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故木受绳则.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犹且从师而问焉.风雨兴焉. C.⎩⎪⎨⎪⎧ 生乎.吾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D.⎩⎪⎨⎪⎧假舟楫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6.看看下面一组句子,找出它们在句式上的共同特点。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单元复习课教案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单元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本单元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感受文言文的美。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基础知识:词汇、语法、句式等。
2. 文言文阅读理解:文章内容、主题、作者观点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2. 难点:文言文中特殊句式、一词多义等现象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复习文言文基础知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文言文阅读理解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3. 讲解辅导: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让学生提前复习本单元的文言文基础知识,了解文章内容。
2. 课堂导入:简要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复习文言文基础知识,教师巡回指导。
4.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文言文阅读理解问题。
5. 讲解辅导: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7. 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文言文阅读测试:定期进行文言文阅读测试,了解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步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文言文教材:九年级语文教材中有关文言文的学习内容。
2. 参考书籍:文言文阅读指南、语法解析等参考书籍。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文言文学习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复习文言文基础知识,分析文章内容。
初一语文文言文复习学案
文言文复习一、《伤仲永》1. 出处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2. 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也被称为王文公;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 唐宋八大家” 之一。
3. 内容理解 :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4. 字词句 :A. 字音:环谒〔 ye 〕泯〔 min 〕然称〔 chen 〕夫〔 fu 〕B. 词义:⑪ . 通假字 :①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扳通“ 攀” ,牵、引。
② . 贤于材人远矣: “ 材” 通“ 才” ,才能。
③ . 未尝识书具: “ 尝” 同“ 曾” ,曾经。
⑫ . 古今异义:① . 是:古义此,与“ 自” 组合意为“ 自从” , 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今为判断词。
② . 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 eg:或以钱币乞之;今义为或许。
③ . 文理:古义是文采和道理, eg: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今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⑬ . 一词多义:① . 自:a. 自己, eg:并自为其名; b. 从, 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② . 闻:a. 听说, eg:余闻之也久; b. 名声, eg: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 . 其:a. 这, eg:其诗以养父母; b. 他的, eg:稍稍宾客其父。
④ . 并:a. 连词,并且, eg:并自为其名; b. 副词,全,都, eg: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 . 名:a. 名词,名字, eg:并自为其名; b. 动词,说出, eg:不能名其一处也。
⑥ . 宾客:a. 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eg:稍稍宾客其父; b. 名词,客人, eg: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⑦ . 就:a. 动词,完成, 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b. 动词,从事,做, eg:蒙乃始就学。
⑧ . 然:a. 代词,这样, eg:父利其然也; b. 形容词词尾, …… 的样子, eg:泯然众人矣。
⑨ . 于:a. 介词,此, eg:贤于材人远也; b. 介词,在, eg:与厅事之东北角。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单元复习课教案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单元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九年级语文文言文的基本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的文言文思维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基本知识点的复习,如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2. 重点文言文篇目的解析,分析文章内容、结构、写作手法等。
3. 针对性地进行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复习文言文基本知识点,巩固已学内容。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重点文言文篇目的解析,共同分析文章的内涵和写作手法。
5. 阅读训练:布置针对性的文言文阅读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知识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阅读练习,巩固阅读理解能力。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准备课堂讨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阅读练习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期中期末考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估。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文言文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知识点。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高课堂的互动性。
3. 对比教学:将文言文与现代文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
4. 情境创设:创设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和运用文言文。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九年级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
2. 参考书籍:文言文阅读指南、文言文解析等。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单元复习课教案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单元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本单元的文言文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知识点回顾: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 文言文阅读理解: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理解文言文中的主旨和观点。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复习状态。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复习文言文知识点,巩固已学知识。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目,共同解决问题。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单元的文言文知识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阅读理解题目,加深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阅读理解题目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文言文案例,使学生掌握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2. 练习巩固: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3.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文知识点。
2. 难点:如何正确理解文言文中的主旨和观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九年级语文教材中本单元的文言文课文。
2. 参考资料:相关文言文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九、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单元复习课共安排2课时。
2020届高三《文言文翻译复习》学案一
文言文翻译复习学案一——找准3处着眼点明确考查点在哪里班级:姓名:学号:得分:【【(2017·山东高考·有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提示:①第2句翻译为编者补加;②在翻译句子之前,请先找出“关键实词”“关键虚词”“文言句式”并加以解释。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
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
贞幼聪敏,有至性。
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
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
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
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
太建五年,贞乃还朝。
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
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
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
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
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
后主览而奇之,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
”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谢贞在王处,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
顷之,敕起还府。
贞累启固辞。
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
”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
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怆然叹息。
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
贞曰:“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
”是夜卒。
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
”即有敕长给衣粮。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1.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
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
关键实词:关键虚词:文言句式:译文:参考答案:(关键实词:)“度”译为“猜度”;“辄”译为“总是”;“辞”译为“推辞”;“雅”译为“一向,非常”;“重”译为“敬重”;“罪”译为“怪罪”。
必修一文言文复习教案
2.于
(1)介词,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介词,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 善假于物也
3.之
⑴代词。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
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⑶助词,的。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
(5)数词作形容词。用心一也(专一)
(二)、文言虚词
1.而
⑴连词,表修饰。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
⑵连词,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⑶连词,表并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
⑷连诃,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3)连词,表承接。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
(4)连词,表修饰。则群聚而笑之
(5)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
2.之
(1)助词,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
(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名词的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以……为师)/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4)形容词作名词。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并列。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
(2)连词,表转折。惑而不从师
(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介宾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
必修1文言文复习教案(共5则)
必修1文言文复习教案(共5则)第一篇:必修1文言文复习教案必修1文言文复习教案【课型类别】复习课。
【教学目标】1.熟悉课文并掌握课文中主要实词意义、主要虚词意义及用法;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句式、词类活用以及的古代文化常识;3.准确翻译课文内重点语句或文段。
【教学重点与难点】1.课文中出现的实词意义、通假活用等现象及特殊句式;2.训练语句翻译的准确流畅。
【教学方法】1.自行复习课文;2.以分课练习形式检测相关知识掌握情况;3.订正练习中的错误;4.以再练习形式巩固。
【信息技术运用】重点知识投影讲解订正。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布置课前自读,分发《烛之武退秦师》复习练习。
二、回收批改练习,收集薄弱知识点订正讲解。
烛之武退秦师重点知识点(投影讲解)(一)通假字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2.失其所与,不知.3.无能为也已.4.秦伯说.(二)古今异义词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2.行李之往来..3.共其乏困..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三)多义词 1.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敢竭鄙怀,恭疏短引(《滕王阁序》).2.焉焉用亡郑以陪邻.朝济而夕设版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四)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2.越国以鄙远.3.既东封郑.4.与郑人盟.5.既东封郑.6.越国以鄙远.(五)文言句式及翻译 1.夫晋,何厌之有?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4.是寡人之过也。
【布置作业】自读《荆轲刺秦王》并完成复习练习。
【板书设计】见投影内容。
第二课时一、布置课前自读,分发《荆轲刺秦王》复习练习。
二、回收批改练习,收集薄弱知识点订正讲解。
荆轲刺秦王重点知识点(投影讲解)(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2.今日往而不反者.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4.秦王还柱而走.5.卒起不意.(二)古今异义词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4.持千金之资币物.5.愿大王少假借之..6.秦王还柱而走.7.诸郎中执兵..8.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9.断其左股.10.左右既前,斩荆轲..(三)多义词。
公开课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公开课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第一章:文言文阅读理解技巧1.1 教学目标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技巧。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句式、词汇的理解能力。
1.2 教学内容文言文的特点:词语的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等。
阅读技巧:抓住文章主旨、理解句子结构、推断词义等。
1.3 教学活动讲解文言文的特点和阅读技巧。
举例分析文言文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结构。
练习题:让学生练习阅读文言文,并解释生词和句子。
第二章:文言文词汇复习2.1 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对文言文词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词汇的记忆和应用能力。
2.2 教学内容复习重点文言文词汇:动词、名词、形容词等。
解释词汇的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
2.3 教学活动讲解和复习文言文词汇。
词汇练习题:让学生练习运用文言文词汇造句。
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解释词汇并练习使用。
第三章:文言文句式分析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提高学生对不同句式的运用和翻译能力。
3.2 教学内容复习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
分析句式的特点和用法。
3.3 教学活动讲解和分析文言文句式的特点和用法。
句式练习题:让学生练习判断和翻译文言文句子。
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分析和练习句式。
第四章:文言文翻译技巧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翻译的理解和技巧。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准确翻译能力。
4.2 教学内容复习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讲解如何准确翻译文言文句子。
4.3 教学活动讲解和复习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翻译练习题:让学生练习翻译文言文句子。
第五章:文言文阅读与赏析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赏析能力。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5.2 教学内容讲解如何阅读和赏析文言文。
分析文言文的艺术特色和修辞手法。
5.3 教学活动讲解和复习如何阅读和赏析文言文。
文言文赏析练习题:让学生练习分析和欣赏文言文。
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分享和讨论对文言文的欣赏。
必修一文言文复习学案
必修一文言文复习学案第二课时学习要点:必修一课本文言文虚词、句式和翻译(接上一课时)(三)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凌万顷之茫然。
(6)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7)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8)苟非吾之所有。
(9)吾与子之所共适。
(10)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四)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而耻学于师。
(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5)其皆出于此乎?(6)不拘于时,学于余。
(7)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8)月出于东山之上。
(9)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五)乎1、(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相与枕藉乎舟中。
2、(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3)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六)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闻道也固先乎吾。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其皆出于此乎。
六、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并翻译:(一)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6、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7、是岁,元和四年也。
(二)1、鞣以为轮。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吾从而师之。
4始指异之。
(三)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善假于物也。
4、而耻学于师。
5、师不必贤于弟子。
6、学于余。
7、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8、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9、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10、相与枕藉乎舟中。
(四)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凌万顷之茫然。
(五)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何为其然也?3、而今安在哉4、而又何羡乎?(六)1、渺渺兮予怀。
必修1文言文复习教案
必修1文言文复习教案必修1文言文复习教案【课型类别】复习课。
【教学目标】1. 熟悉课文并掌握课文中主要实词意义、主要虚词意义及用法;2. 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句式、词类活用以及的古代文化常识;3. 准确翻译课文内重点语句或文段。
【教学重点与难点】1. 课文中出现的实词意义、通假活用等现象及特殊句式;2. 训练语句翻译的准确流畅。
【教学方法】1. 自行复习课文;2. 以分课练习形式检测相关知识掌握情况;3. 订正练习中的错误;4. 以再练习形式巩固。
【信息技术运用】重点知识投影讲解订正。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布置课前自读,分发《烛之武退秦师》复习练习。
二、回收批改练习,收集薄弱知识点订正讲解。
烛之武退秦师重点知识点(投影讲解)(一)通假字1.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2. 失其所与,不知.3. 无能为也已.4. 秦伯说.(二)古今异义词1.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2. 行李..之往来3. 共其乏困..4.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三)多义词1. 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敢竭鄙.怀,恭疏短引(《滕王阁序》)2. 焉焉.用亡郑以陪邻朝济而夕设版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四)词类活用1.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2. 越国以鄙.远3. 既东封.郑4. 与郑人盟.5. 既东.封郑6. 越国以鄙远.(五)文言句式及翻译1. 夫晋,何厌之有?2.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4. 是寡人之过也。
【布置作业】自读《荆轲刺秦王》并完成复习练习。
【板书设计】见投影内容。
第二课时一、布置课前自读,分发《荆轲刺秦王》复习练习。
二、回收批改练习,收集薄弱知识点订正讲解。
荆轲刺秦王重点知识点(投影讲解)(一)通假字1. 秦王必说.见臣2. 今日往而不反.者3.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4. 秦王还.柱而走5. 卒.起不意(二)古今异义词1.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2.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3.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4. 持千金之资币.物5. 愿大王少假借..之6. 秦王还柱而走.7. 诸郎中..执兵8.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9. 断其左股.10. 左右..既前,斩荆轲(三)多义词。
必修(一)文言文复习学案(教师版)
必修(一)文言文复习学案一、指出下列通假字并解释。
1、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3、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4、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6.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7.而燕王见陵之耻除矣(陵,通“凌”,凌辱)8.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9、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10.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手捧,捧着)11.秦武阳色变振恐(振,通“震”,震慑)12.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13.还柱而走(还,通“环”,绕)14.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仓促,突然)15.距关,毋内诸侯/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距:同“拒”,据守;内:同“纳”,纳入)16.张良出,要项伯(要:“邀”,邀请)17.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背”,违背)1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早”,早上)19.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隙”,隔阂,嫌隙)20.皆为龙虎,成五采(采通彩,色彩、颜色)2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2.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同“座”,座位)二、解释古今异义词的句中义1、贰于楚也古义:从属二主,动词2、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3、行李之往来古义:使者,出使的人4、今有急而求子您,多指男子5、越国以鄙远鄙,当作“邑”6、以烦执事婉指秦穆公7、亦去之去,古义:离开8、微夫人之力古义:那个人9.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走投无路,陷于困境10. 10.仰天太息流涕痛哭流泪11.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12.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为“可以之”的省略13.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14.秦王方还柱走“还”通“环”,绕15.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的侍卫16.左右既前,斩荆轲周围侍从17、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儿女亲家18、18、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指意外之事19、而听细说指小人离间之言20、20沛公居山东时指崤山以东地区三、指出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该词1、烛之武退秦师退:使…退却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在函陵3、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4、且贰于楚也意动,以……为边邑5、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使…成为疆界/在东方6、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在晚上,当晚7、与郑人盟盟名词作动词,结盟8、共其乏困形容词用作名词缺少的东西.9、越国以鄙远鄙:远方的土地10、唯君图之名作动,图:计划、考虑11、阙秦以利晋阙:使……损害12、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在早上、在晚上1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14、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15.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16.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17.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18.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19.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20.皆白衣冠以送之衣、冠:穿衣服,戴帽子21.乃朝服,设九宾朝服:穿上朝服22.使使以闻大王使……听到23.使毕使于前使:动词活用为名词,使命24.自引而起,绝袖绝:使……断了25.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26.群臣怪之怪:以..为怪27、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兄:用对待兄长的礼节28、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一样用翅膀29、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夜,作状语,连夜30、头发上指,目眦尽裂上:向上31、道芷阳间行间:从小路32、吾得兄事之兄:用对待兄长的礼节33、道芷阳间行间:从小路34、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35、范曾数目项王目:用眼示意36、刑人如恐不胜刑:处罚37、素善留侯张良善:与……友善38、君安与项伯有故名词,故交,老交情40、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称王41、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活4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随从43、交戟之士欲止不内内:“纳”,使…纳入44、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破:攻破四、一词多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教案 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文言文复习教案复习目标:1、朗读文言文,提高记诵古文的能力。
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体会用词的精当。
3、体会每一篇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4、分类整理笔记;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复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复习课时:2课时复习过程:第一课时文章主旨感悟本文以生动的笔触,记述了作者小时候的一些趣事,充满了童真童趣,表现作者童年时代具有的神奇的想象力和天真浪漫的情趣。
文言常识了解沈复(1763——?),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清代文学家。
他一生曾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
能文善画。
著有《浮生六记》。
一、下列句子的停顿:1、能/张目对日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3、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4、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5、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二、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1、项为之强项:颈,脖颈。
强:通“僵”,僵硬。
2、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以:用3、果如鹤唳云端果:果真,果然。
唳:鸟鸣4、以从草为林林:树林5、兴正浓兴:兴趣6、方出神方:正7、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打,抽打。
驱:赶8、必细察其纹理细:仔细。
察,观察9、昂首观之昂:抬。
首:头。
之:它,代蚊子10、为之怡然称快怡然:愉快的样子三、译句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
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四、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1 必修一
——《劝学(节选)》、《师说》、《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 [学案目标] 1.把必修一四篇文言文分散的文言基础知识前后勾连,连点成线,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2.重点掌握“可以”、“所以”、“以为”三个词的用法,对文中重点句子能准确翻译。
了解一下通假规律。
3.背诵《劝学》、《师说》、《赤壁赋》全文。
1. 下面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金就.砺则利颓然就.醉 B.⎩⎪⎨⎪⎧
逝者如斯.斯.天下之民至焉 C.⎩⎪⎨⎪⎧ 虽.有槁暴虽.一毫而莫取 D.⎩⎪⎨⎪⎧
善假.于物也狐假.虎威 答案 B
解析 B 项这/那么。
A 项接近,到。
C 项即使。
D 项凭借。
2. 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东.望武昌顺流而东.也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不知日.
之入 C.⎩⎪⎨⎪⎧ 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 D.⎩⎪⎨⎪⎧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答案 C
解析 C 项意动用法,以……为师。
A 项向东,名词活用作状语/东进,名词活用为动词。
B 项每天,名词活用作状语/太阳,名词。
D 项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不同,低于/攻下。
3. 写出下面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
①而⎩⎪⎨⎪⎧ 登高而.招表顺承,不译,连词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不译,连词扣舷而.歌之表修饰,不译,连词至无所见而.
犹不欲归表转折,却,连词
②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比,介词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于,介词不拘于.时,学于.余被;向,介词寄蜉蝣于.天地在,介词 4. “而”字作为连词,最难辨别的是承接关系和修饰关系,因为它们连接的均是动词或动
词短语。
如何区别呢?首先,从意义上辨析。
表承接关系的,前一动词(或动词短语)与后一动词(或动词短语)有先后、相连关系。
如“卧而梦”,“梦”是“卧”的结果。
而表修饰关系的,前一动词对后一动词起着修饰作用,或说明其方式或描述其情态。
如“客喜而笑”,“而”表修饰,“喜”是“笑”的方式或情态。
其次,可以用试就词语的办法来辨析。
表承接关系的,两个动词(动词短语)间可加“然后”、“就”等词,意思不变;表修饰关系的,两个动词(动词短语)间可加“地”、“着”等词,意思不变。
请说出下列句中“而”的用法,并体会一下辨析方法。
①吾尝跂而.望矣 ②吾从而.师之 ③则群聚而.笑之 ④顺流而.东也 ⑤耳得之而.为声 ⑥到则披草而.坐 ⑦穷山之高而.止 ⑧箕踞而.
遨 答案 承接:②⑤⑥⑦。
修饰:①③④⑧。
5. 下面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故木受绳则.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
犹且从师而问焉.风雨兴焉. C.⎩⎪⎨⎪⎧ 生乎.吾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D.⎩⎪⎨⎪⎧
假舟楫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答案 D
解析 D 项均为“……的人”。
A 项就/却。
B 项之/于之。
C 项在/词尾,……的样子。
6. 看看下面一组句子,找出它们在句式上的共同特点。
①何为其然也 ②而今安在哉 ③而又何羡乎
④何以知之 ⑤大王来何操 ⑥沛公安在
答案 均为宾语前置,条件是疑问代词作宾语。
7. 在横线上填上所缺的字。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⑤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⑦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⑧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⑩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一)“可以”、“以为”、“所以”的理解
1. 解释下列句中的“可以”。
①学不可以..已 ②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③而犹有可以..
不赂而胜之之势 ④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⑤五十者可以..
衣帛矣 答案 ①②⑤与现代汉语同;③④是两个词,“可以凭借”的意思,“以”为介词。
“可以 ”什么时候是一个词,什么时候是两个词,取决于“以”字后所跟词的词性。
一般说来,“以”字后跟名词(“口、舌”),这时可以看作两个词。
不过,一定要结合句子情况而定。
2. 解释下列句中的“以为”。
①以为..轮 ②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③若舍郑以为..
东道主 ④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⑤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
得其实 ⑥(满座宾客)以为..
妙绝 答案 ①②③均是“以(之)为……”,可译为“用……做……”或“把……看做……”。
④⑤均是一个词,认为。
⑥是“认为……是……”。
“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的“以为”、“认为”相同,然而更多场合,“以为”却是“以……为”的紧缩。
常见有两种情况,第一相当于“用……把……”或“把……当作……”,“以”是介词,作“为”的状语。
如①②③。
第二,是“……以(之)为……”,“以”是动词,认为,“……为……”是主谓短语,作“以”的宾语。
如⑥。
3. 解释下列句中的“所以”。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 ③吾所以..
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④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⑤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墨子·公输》) ⑦先王之所以..
为法者,民也(《吕氏春秋·察今》) ⑧(贼)
必于渡淮之所以
..火标之
答案①④⑥⑦中的“所以”是“……的办法”或“用来……的”。
②③⑤皆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而⑧中“所以”则是两个词,“所”,……的地方;
“以”,用(火把)。
“所以”一般情况下是一个固定结构,有表示原因和凭借两个意思。
但有例外如⑧。
总之,需结合语境灵活辨析。
(二)如何辨识通假字
4.写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看看它们有何共同特点。
①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
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
④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通“趋”
构成通假字,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之一:①读音相同或相近;②字形相似,有一偏旁相同。
5.根据通假字的特点,试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取”通“娶”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炎”通“焰”
③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陵”通“凌”
④余甚或焉,傥所谓天道,是耶非耶:“或”通“惑”,“傥”通“倘”
1.翻译下列的句子。
①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译文:驾着一叶小舟,(在这里)举起酒杯相互劝酒。
(要点:“尊”通“樽”,酒杯;属,劝。
)
②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译文:自从我成为受刑戮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常常忧惧不安。
(要点:“僇”通“戮”,刑辱;恒,常常。
)
2.试着翻译下面两个句子,注意句中的通假字和“所以”一词。
①民,吾民也。
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译文:百姓,是我们的百姓。
发放我们的粮食救济他们,为什么不可以?(要点:判断句;
“振”通“赈”,赈济。
)
②土工洊(jiàn,再度)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译文:土木工程再度兴起,百姓被征集调遣搞得疲惫不堪,这不是用来侍奉上天的做法。
(要点:“罢”通“疲”,疲劳;于,表被动;所以,用来……的。
)
辨识通假字,有一个语境前提,就是用该字来解释,与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毫不相干,或者用该字在句中无法解释,这时,就有可能通假了。
再根据音同音近或形近原则,就大致能推断出所通的本字了。